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并茂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这里有赤子之心、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每篇佳作无不凝铸着主人公或作者从生活中得来的情感体验。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

我想,教师除了要讲解优美的字、词,精辟的语文知识,巧妙的布局谋篇外,更应该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创设情感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

浅析初中语文中的情感教育思路

浅析初中语文中的情感教育思路 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提出,许多学科都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和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当代社会环境的人才要求。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近几年,语文教学尝试引入情感教育思路,在实践过程中收获了一定的成效,但为提高情感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本文中笔者通过分析当今情感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一些应用措施,以期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标签: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思路;应用现状;措施 引言 初中语文学科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主要学科,重要性和实际教学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在提高对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的同时,需要根据当今时代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研讨出更加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措施,以期可以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思路,是一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自身真挚情感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并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教师产生源自情感的共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现状 1.对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即时素质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思路,受到教育界的大力提倡,但还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初中更加重视的是让学生进入重点高中,升学率和学习成绩才是真正体现学校教师素质和实际教学质量的标准。在这样的环境下,虽然语文教师对情感教学是接受并认可的,但还是会采取题海战术这种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将标准答案进行强行灌输式教学。这样就导致语文教学彻底成为一种重智育,轻情育的学科。为此,为减少学生应试教育下承受的巨大的學习压力,除了在进行教学方式改革的同时,应注意高中人才评价方式的革新,从而让初中教师更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重视情感的教育。 2.教师情感素养亟需加强 中国的语文课程教学从古流传至今,导致语文教学模式一直会受到传统古旧教育模式的影响,在进行语文主旨的宣讲时都主要强调“照本宣科”、整体分析、教学具有单一性和分散性、大量的练习和答案的标准化,这都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大多是一种寻章摘句式的抄答案方法,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往往按照背景介绍、肢解文章段落、中心大意、写作手法等的教学思路进行步骤教学,讲授的方式枯燥单一,学生无法发现文章的优美和价值,从中无法获得好的个性培养和语文素养。随着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出,情感教育开始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且取得了较好的成

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

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 摘要: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形成态度的主要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学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形成态度的主要因素, 对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的情 感教学呢? 一、初中语文实施情感教学的必要性1、从心理学角度看。 情感是指以需要为中介的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体验。兴趣爱好就 是关系到愉快情感的一种认识及活动的倾向性,它对人学习并掌握技巧和科学知识、探求真理起促进作用。通过研究心理学,其结果表明,人们的行动及认知成 败的信号是情感,而人心理动力机制的中心则是积极的情感,它能协调、组织人 的认知活动,与人的工作效率有直接联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的情感开 阔了其工作及学习的思路,使人操作敏捷,创造力丰富,能够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因此,列宁对情感的作用极为注重,他说:“如果人们没有‘人类的情感’,那么过去、现在、将来都永远不能寻找到人类的真理。”2、从教育学角度看。 语文课教学过程中,情感不可或缺。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而语文教学,正是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学生的知、情、信、意、行等的实践过程,且这一逻辑顺序也和形成学生语文思想观点的过 程相吻合。从知升华为信,再将其外化为行的过程正是情感,感染性和情境性是 其特性。假如教师将人的情感规律应用于日常教学,以和学生的情感沟通为基础,因势利导,融入真善美的情感因素,努力营造融洽及亲切的乐学情景和教学氛围,则教师动情,学生动容,则会使教与学相得益彰。 3、从素质教育角度看。 语文教师的光荣而艰巨的一项任务是确保素质教育有效实施,激发、培养学生情感。教育对象不仅是有血有肉的人、活生生的人,其形成世界观、人生观 时掺杂有强烈的情感因素,尤其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其情感更为活跃;另 一方面,因历史、社会及年龄等诸多因素,消极情感也占据固定的比例。所以,要达到觉悟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及知识的传授三者到的统一,培养合格的多方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语文教学必须以情感作为依靠,通过饱满的热情营造积极 的氛围,摒弃消极情感,培养、激发高尚和健康的社会主义情感。 二、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策略1、加强教师的范读我们说教师的范读能把学 生的思想感情引人课文,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好的范读,如诗如画,能使学生 产生精神的愉悦,引起对课文的兴趣。范读,对学生自读课文和体会课文的情感,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品包含的情感通过老师的范读自然而然地传达给学生,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无须过多地分析,学生便能体会出感受到。 由于我们的教学重在分析,加之教材、大纲、教学时间的不协调,老师们总 感觉时间不够,于是教学中不重视范读,有的甚至不读、上课就是分析讲解,“肢解法”的教学使得师生无情感交流,学生也很难体会到包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神韵。‘2、注重朗读朗读是体味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方法,它将书面语言变为口头 语言,把无声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活语言。常言道:“读得好,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对语境的领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审美能力。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_2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联系。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情感教育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每篇佳作无不凝铸着主人公或作者从生活中得来的情感体验。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我想,教师除了要讲解优美的字、词,精辟的语文知识,巧妙的布局谋篇外,更要注意文章的灵魂,即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当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也正有了情感的冲击,文章的字、词、句、篇才显活力。所以,教师应借助文字的传达,引导学生与主人公、与作者、与教师形成共鸣,为他们悲而悲,喜而喜,愤怒而愤怒,呐喊而呐喊。我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方式如下: 一、借助文字的传达,引导学生与主人公形成共鸣,理解艺术形象 初中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认识过程还不能脱离情感,他们的心理特点: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与主人公形成共鸣,理解艺术形象,从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二、借助文字的传达,引导学生与作者形成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即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中学生来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 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千古名篇,让人百看不厌。全词想象奇特,意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9-09-11T10:48:45.06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作者:韦秋云 [导读]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们情感丰富程度的重要阶段,语文的学科其本身就是具有人文性的特点,非常适用于情感教育。跟随新课改的推出以及素质教育的开展,学生们的情感教育受到了教育者们的关注。课堂是一个完成教学的活动的重要的场所,所以,教师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之上,应该去融入情感的教育。 (柳州市壶西实验中学) 摘要: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们情感丰富程度的重要阶段,语文的学科其本身就是具有人文性的特点,非常适用于情感教育。跟随新课改的推出以及素质教育的开展,学生们的情感教育受到了教育者们的关注。课堂是一个完成教学的活动的重要的场所,所以,教师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之上,应该去融入情感的教育。在初中的语文教学当中情感的教育占有重要的位置,教师可以运用情感来讲解知识,让学生们更容易掌握知识。本篇文章主要对于情感的教育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当中渗透相关的知识点展开谈论。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教学策略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当中,教师们应该一直坚持着以人为本其教学的目标,在对学生们的培养过程当中,渐渐的渗透情感的教育,促进学生们获得真实情感的一个体验的过程。语文教师应该充分的探索其情感教育的意义所在,对于情感教育的过程展开分析,把语文的知识和情感的教育相结合。 一、引导学生深入的了解作者的情感 在初中的语文其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要对学生们其学习的能力、阅读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实施培养,还需要对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审美的能力以及情感体会的能力的培养。初中的学生们其思维并没有发展成熟,教师要做到主动的去指引学生们对于身边的生活展开仔细的观察,并且在这个时候发觉生活中的美好,进而提升学生们其审美的能力与感悟的能力。初中英语其课本当中包含着大量的文质并存的好文章,每一篇文章当中都包含着各样的专属情感,有一些好的文章表面上看比较简洁,其实它确是蕴含这深刻的思想含义,因此,教师们不单单要传授给学生们一些基础的知识,还要主动的去引导学生们阅读并理解文章,进而心领神会作者在写作当时内心的情感,让学生们可以深刻的了解文章当中的含义,达到真正的情感教育其目标。例如:教师在给学生们讲解《珍珠鸟》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进行提问,是否喜欢鸟类?对于珍珠鸟了解吗?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学生们的回答,可以促进学生们深入的去阅读并了解其文章,在文章当中寻找出作者照顾珍珠鸟的一些细节和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次进行提问,珍珠鸟在作者的细心照顾之下出现了一些怎么样的改变?从哪里可以了解到答案?在这些文字之中,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师可以指引学生们以作者的文字及语言去了解作者对于珍珠鸟的情感,最终教师可以对于文章做一个简单的一个延伸,使学生们清楚的了解只要有爱,人和动物也是可以和谐的相处的。如此一来,学生们不但可以对作者其情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且通过教师的指引后,学生们其自身的情感也会得到一定的升华。 二、情感教育其覆盖的内容 (一)情感的渗透主要体现在听课方面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的技术在课堂当中播放一些优选的文章其朗读的录音,使学生们通过对录音其内容的了解,并且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更全面的去领会其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些情感,例如:在学习《背影》这节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出其文章的录音,学生们仔细的听完以后,可感受到无私且伟大的父爱。经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文章进行展示,可以激发出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强烈的感觉,感受到父亲的背景即沧桑又温暖,感受其作者写作时的情感,激发出学生们感恩的心。 (二)阅读文章同时进行情感的渗透 学生们经过大量的阅读以后能够对作者其写作的思路有一些了解,对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也会有着很深的体会,能够与作者写作的当时所表达的情感产生一个共鸣。例如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推荐学生们对《三作家》进行课外阅读,并且要求学生们进行批注,在课堂当中与教师交流阅读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们尝试着走进作者们其内心的世界,进而使学生们更好的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课堂之上,教师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在学生们进行阅读的时候给出正确的提示,对当中的思想感情展开分析及指导,使学生们紧紧地抓住阅读当中其重点的内容,促进其情感的升华,更有利于进行情感教育的工作。 (三)在写作当中渗透情感的教育 语文的教学当中其写作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写作的水平的高与低直接影响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情况。中考的应市场之上,要求学生们的写作必须要有真情实感。对于作文,学生们应该做到心手合一,所以,在写作的过程当中渗透情感的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主要体现于学生们依照教师其要求在写作当中融入真实的情感,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和生活的经验都融进到写作当中去,让文章充满丰富的感情色彩,教师应该对于学生的文章进行评价并且给予指导,对于拥有真情实感的优秀文章给予表扬,对于一些情感欠佳的学生们给予鼓励,使学生们在写作的过程的当中充分的去发挥其情感。 三、提高学生们对文章的阅读能力 一般的语文教材其习题当中都是要求学生们运用情感的色彩进行朗读课文,或者是背诵课文其中的选段。因此,教师应该主动的和学生们一起展开课文的朗诵或者是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高效的指导及激励学生们对文章当中的情感进行理解以及掌握,方便学生们对于作者写作当时的情感和时代背景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进而获得良好的情感教育的成效。在对课程的阅读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先进示范阅读,之后再对其文章当中的情感展开整合与控制,因此有效的促进学生们充分的去感受作者其思想与情感。只有不断的去提高学生们对文章的阅读能力,才能够提升学生们对文章当中的情感的理解与感悟,才能够更好的去培养学生们的情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总体的来说,在初中的语文教学其过程当中,情感教育其作用是非常的明显的。因此,初中的语文学科其教师需要增加对于情感教育运用的方式方法,逐渐的去发挥其情感教育积极的作用,进而充分的提升课堂的效率,推动学生们全面性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感情的教育基本就是经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其情感交流沟通,在感情上达成了一定的共鸣,进而促进学生们拥有良好的人生价值观,有利于学生们的健康及全方面的发展。语文这门科目属于人文类的科学,绝大多数的情感都是利用语言来传递的,在语文的教学当中,情感的教

初中语文各种课型模式初探

初中语文各种课型模式初探

初中语文各种课型模式初探(修改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中学语文的课型教学,这是对语文教学“备课”和“上课”的进一步规范。 一、课型特征最能反映中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 1、课型及课型的分类 课的类型简称课型。它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形态,一般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课型可以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活动方式的不同、师生双方作用的不同等来对课型进行命名。按教学任务作为课的分类基点,课主要可以划分为: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课型的分类,因基点选择不同而有所区别。以中学语文的新授课为例,按内容的不同可分为:阅读课、口语交际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写作课。其中,阅读课按师生教学活动的特征可再分为:讲读课、半独立阅读课、自读课;按文章的体裁又可分为:古诗词阅读课、说明文阅读课、记叙文阅读课等。 2、课型与教学模式的关系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策略体系。教学模式的构建和运用要依据和反应课型的特征,使教学活动更贴近教学规律。课型是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但课型与教学模式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而且一种课型可以选择多种不同教学模式表征,一种模式可应用于多种课型。 3、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在哪里体现?毫无疑问,在课堂上。怎样体现?起码的一点,就是课堂教学中找准文体类型和基本课型的坐标,即上出文体特征,上出课型特征。 文体特征就是要按照不同的文体寻找不同的切入点。如散文要理清行文线索、抓住情感流露,训练动情朗读;小说要欣赏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悟主题思想;议论文要从中心论点出发,分清论据的侧重,知晓论证的方式,体会语言的严密。文言文要在扫清字词障碍,直译文言句段,落实特殊句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知晓文理。 二、课型的分类,因基点选择不同而有所区别。 课型一般按教学任务作为课的分类基点,主要划分为: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结合语文教学中的课型特征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各自的教学特征,分清课型,不含混在两三种课型之中,搞成四不象。 新授课的课型模式及基本要求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浅谈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浅谈 摘要: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很多,学生情感的培养,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才能认识到客观事物的真实性,才能丰富自己的情感,才能在情感体验中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存在。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善用情感 一、教师对情感体验与体现 当我们阅读到令人感动的文章时,作为老师,应该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脸部表情去表现这种感动,让学生感受到被感动时的情感。由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一般羞于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但作为老师,一定要做别人所不能做的,用有效的身体语言吸引学生的视 线,让他们也融入这种感动的氛围中,例如《乡愁》一课,我们可以闭上眼睛诵读,时而以手抚胸,时而抬头长吟。老师陶醉了,学生也陶醉了,大家都被感动了。 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中,不好好利用这仅有的45分 钟,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无法实现。语文课堂最忌讳枯燥乏味,如果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课堂教学的气氛将会变得

活跃很多。例如在《纸船》中,作者抛纸船,希望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中,帮他述说无尽的情感,即使我们朗读多次,这种感情也难以表达出来,此时,我们可以播放《烛光里的妈妈》,通过声音、影像来述说其中的情感。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有很多方法,可以借助投影幻灯,展示实物的具体形象,通过表演创设课堂情境,甚至也可以运用电影、电视等,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能让学生真正融入情感教 育中。 三、在课堂情境创设 有效的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投入到学习中了,也容易受到启发,体会情感的变化。例如,一些老师通过语言和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情感,有的则是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情感。有的年轻老师想法比较创新,如“六步教学法”“四步教学法”等,将情感教学贯穿于教学中,每一步教学任务,都是将情感渗透到学生心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必须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放开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机智地去感悟作品和生活。 如何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进入到情感教学中,是老师们应思考的问题,实践证明,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情感教学技巧,就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情感。 参考文献: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2-08-06T16:04:41.560Z 来源:《教育创新学刊》2012年8月作者:权宪卿 [导读] 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也是一个培养的重要目标。本文笔者就试图浅谈一下有关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相关问题。 权宪卿/河北省大名县回民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广,我们可以看到,初中语文中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都有了较大的改变,而且新课改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人品质。其中,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也是一个培养的重要目标。本文笔者就试图浅谈一下有关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情感氛围;情感因素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简言之,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联系。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情感教育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并茂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每篇佳作无不凝铸着主人公或作者从生活中得来的情感体验。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我想,教师除了要讲解优美的字、词,精辟的语文知识,巧妙的布局谋篇外,更要注意文章的灵魂,即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当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也正有了情感的冲击,文章的字、词、句、篇才显活力。所以,教师应借助文字的传达,引导学生与主人公、与作者、与教师形成共鸣,为他们悲而悲,喜而喜,愤怒而愤怒,呐喊而呐喊。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他所培养的应该是具有一定知识、能力,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有个性,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人。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成功,智力因素只占一小部分,而绝大部分则是情感因素。这些情感因素包括:良好的道德情操、乐观幽默的品性、面对并克服困难的勇气、自我激励、持之以恒的韧性、同情和关心他人、善良、善于与他人相处、把握自己的他人情感的能力等等。简言之,它是人的情感和社会技能,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内容。可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而要培养学生,首先要求教师做一个有情人。具体来讲,应该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真情。这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无论是课上的知识情感交流,还是课下的思想交流,教师都必须对学生充满一腔真情。情真才能感人,情真才能动人,任何虚情假意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只有情真,才会赢得学生的信赖。一句贴心话,一个会意的眼神,一句真诚地赞美,一个安抚的动作,都可以是教师表达真情的方式。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不能仅仅停留于生活物质方面,而应该是精神的、心理的,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教师的心是诚的,情是真的,交流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对所有学生都应一视同仁,让每个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热情。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个人只有对工作充满了热情,才能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个教师也只有对教育工作充满了热情,才能把教学工作做好。而教师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势必会感染学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3、激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对生活对工作充满激情,时时刻刻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心态。他能够挖掘出蕴藏在每篇课文中情感,并引导大家去体会。这种激情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内在的充满张力的,即应保持含蓄的有节制的奔放,决不能滥用,更不能夸张,张狂或嚣张。它应该象中国的太极拳一样,刚柔并济,阴阳协调,既能收的拢,又能放得开。教师应该是一副热心肠,一片冷静心。他的热心肠会感染学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进而师生交流达到默契和谐;他的冷静心会让他理智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他都会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确保上课时充满激情,以求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具备了真情、热情和激情,才可以保证教学工作是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着想的,才可以在教学中适时、适当的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导引学生向往健康向上的情感。人之初,性本善。先天的东西,如果后天不加以培养,也会慢慢泯灭。情感也是如此。培养健康的情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贯穿一个人的生死全过程。青年阶段,人的心理生理未完全成熟,人生观正在形成,社会风气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因此,这个时期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社会等场所,凭借教材、报刊、文学、影视、新闻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教师可利用描写祖国优美山川和叙述祖国悠久文明的文字,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带领学生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可利用文学中描写亲情和友情的文字,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并珍惜亲情和友情。可利用影片,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培养他们或喜或悲,或爱或憎的情感。利用“名人”的经历,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勇于探索,勤奋学习,超越自我等积极向上的情感。凡一切有情有感之文、之事都可为我所用。 2、煽情让学生产生向上的欲望。所谓“煽情”是指教师采用种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情绪。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时,他会根据主观需要采取不同的态度。肯定态度时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否定时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煽动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情绪低落时,要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情感,产生学习的热情;情绪过于高涨时,要适当压制,不要使之嚣张。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学习的热情。其次才是利用教材中的有情有感之文,去煽动学生向往那些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一切情感情操,摒弃那些消极颓废、消磨意志的思想观念。教师还可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节日、时事、身边要事煽动学生处于休眠期的情感,或强化某种情感。“九一八”“一二九”借助回忆历史,煽起爱国之情;利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煽起学生投身生活,勇于竞争的豪情,利用身边的先进人物的实际,煽起学生勤奋上进的热情。 3、帮助学生调节好情感。人的情感随时都会变化,而不同的情绪情感会对学习、工作产生不同的影响。积极的、良好的情绪情感有利于积极性的发挥,与利于克服困难,提高工作效率;消极地、不良的情绪情感会使人消沉、萎靡不振。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让学生保持一份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情感,从而更好的学习。在学生对学习厌倦时,要引导他们“要想收获就必须付出”;当学生遇到挫折时,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现实,重新塑造自我;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要教育学生学会宽容;当学生满足于目前成绩时,要告诫山外有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初探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初探 发表时间:2012-07-06T09:16:03.690Z 来源:《教育创新学刊》2012年第7期供稿作者:王志勇[导读] 导入新课指的是新课讲授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王志勇/河北省灵寿县青同镇初级中学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适合于以考试为最终目的的应试教育。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课堂小结、作业布置几个环节。然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显然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积 极探索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指的是新课讲授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能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多种多样,比如:故事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复习导入,可以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而知新。设置悬念导入,中学生本身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导入方法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渴望知道答案的力量会推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古诗词导入,古诗词的语言特别精炼、意境深远、感情丰富,因此可以用学生易懂、熟识的诗词导入,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又增添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歌曲导入、影像视频导入、等等。导入的方法很多但我们要根据每节课的需要设计自己的导入语。 语文这门课程由于自身的特点,学习目标的制定比其它学科稍加困难,因此也就显得更加重要。语文课堂学习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注重内容。所谓的注重内容就是能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中心。二是要注重重点。一篇课文可教的内容很多,许多老师想面面俱到,惟恐遗漏了任何一点,好像只有讲到了才放心,这是大可不必的,我们应以是否领悟课文的关键作为教学重点取舍的标准。三是要注重难点。到底哪些是难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同时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从而把握难点。在课堂上要对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课文内容。学习目标制定后,在每节课上要明确给学生,使每位同学明白这节课的任务是什么,有章可循,循序渐进。 二、自学指导,紧张有序 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要做到四个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这样学生才能高效率地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借助教师列出的纲要理清课文的主要结构,解决主要问题。 例如,在讲《捕蛇者说》时自学指导的设计如下,自学指导一: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做到读准字音(5分钟)。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边小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运用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练习翻译,3分钟后比谁能准确译讲第1自然段。这样设计自学指导是学生的自学紧张有序,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高的学习效率。 三、检测学生,探究方法 对学生自学成果的检测,不但要看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还要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不同的文体其分析方法不一样,要求学生掌握多样分析方法,在此过程中,不单单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一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会更易掌握,从而不需教师的反复讲解。 四、综合探究,系统学习 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教师的点拨,初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然后运用这一规律和方法进一步分析理解教材,完善与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方法。 例如,学生对课文的主题和大意有了基本的把握以后,可以再逐步分析段意和重点分析某些段落、字词,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经过启发学生能讲的也让学生讲,经过启发学生有困难的,老师才讲的教学模式。一部分语文老师不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总担心学生自学不好,关于这种现象,首都师范大学的老师对10万学生进行调研,发现初中语文课,老师不讲,学生能看懂95%,因此每位老师可以消除顾虑,放手给学生。同时它也启发教师应不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和例子,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赏析的能力。另外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本着因材施教、差异教学的原则,对后进生还要个别辅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创新能力、语文综合能力以及语文素养。 自从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语文知识变得更系统、完整。“系统”表现为在每一册的后面都附录有语言手册、阅读手册、写作手册等,还在每一个单元的开始部分系统介绍本单元相关的文体知识,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更系统了。 初中语文老师,要借助“知识树”把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的编排顺序、知识结构讲给学生,让学生在七年级就知道在整个初中三年的时间要学习哪些知识。当学生学习一本新教材时,教师首先要上一堂综合课,结合知识树把这本书的知识结构系统地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全书的知识结构,在头脑中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同时一册教材也可以画成一棵知识树,每一学期的学期开端就要让学生学习这棵知识树,在之后的各个单元知识都相当于这棵知识树上的枝干、叶片、果实。教学中要不断地认识这棵知识树,把学到的每部分知识都回归到知识树上,一个学期结束,一册教材的知识树在学生心中也已硕果累累了。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长其知识,活跃其思维,让学生在新的语文教学课堂上焕发生命的精彩。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诗歌情感把握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 “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教学设计 明星学校:杨锋【教学目标】 1.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2.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教学难点】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情感变化、情感思路 【教学方法】品味感悟合作探究自主创作 【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1分钟) 诗歌是传情达意的艺术,诗歌的情感主旨就是一首诗的灵魂,我们只有把握 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才能称得上真正地读懂了一首诗。所以这堂课就跟大家一起讨 论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希望帮助大家能真正读懂诗歌。 二、研读文本(30分钟) (一)、走进诗歌(5分钟)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以下两首诗歌,看看诗人传递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并说说从哪 里看出来的。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明确:第一首诗表现对农民的同情,从题目《悯农》中可以直接看出。“悯”字 便是这直接抒情的字眼。《思远人》、《最爱东山晴后雪》中的“思”、“爱”也是 这种类型。

赏读第二首诗歌(先不展示题目),表达了什么感情?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明确:从“孤灯”“梦难成”大致可以揣测到是孤寂的情怀,可是并不确切地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孤寂,这时展示诗歌题目——《闺情》。很容易把握住是闺阁女子对远方男子的思念,这是闺怨诗的常见情感。透过诗歌题目,分析诗歌题材,也能帮助大家理解诗的感情。《送蜀客》、《从军行》便是如此,从题目中可知它们是典型的送别诗和边塞诗,情感一般是思念或对战争的厌恶。 小结:诗歌的题目是一首诗的浓缩,题目有时直接传递诗人的感情,或者是与某种典型的诗歌题材相联系,同学们在读诗时养成首先看题目的习惯,这对大家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非常有利。 (二)品味诗歌(20分钟) 【文本一】 ①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②,渚清沙白鸟飞回③。 ④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 万里悲秋常作客⑤,百年⑥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⑦,潦倒新停浊酒杯⑧。 【文本二】 ①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②,往来成古今③。

浅议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浅议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摘要:新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 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教师应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则是一个主要的目标。所谓情感教育,指的是在学习教育中, 加强对学生情感素质的开发和培养,使之达到较高水平,从而丰富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心理健康。而情感教育也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 当中。本文从现代教育的角度出发,着重指出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 应用和意义。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师 情感是人们感受内心和表现内心的一种重要的媒介,应该作为教学的根本内容。初中是学生素质重要的培养阶段,应该特别注重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初中的语文课本中加入了很多图片的篇幅,并且传达出多种多样的情感,像 爱国精神、亲情的可贵、信念的执着等。于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懂得 身临其境,体会到文章中的精神内涵,并且学会文章的可贵之处。这时就要求老 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感教育应用进来,在课堂上挖掘出作品的情感,激发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具体应用 1.营造出情感教学的氛围 营造出情感教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处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下,并且保持愉悦 的心情,这些对于初中语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 够被激发出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因为初中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 精心挑选,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种特定情感的表达,所以老师在教授课程前,需要 抓住本篇文章的情感特征,通过精巧的设计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比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学生进入教室时就播放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在优美的旋律中引领学生进入古典文学的情境,教师陶醉其中,随意踏歌倘徉, 俯仰跟唱。学生被感染了,不经意地融入意境,纷纷哼唱……这便是“导入”。 2.培养诵读能力 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诵读可以让读 者自发认识到作品的情感,激发出学生的创作型思维能力,若学生能够有感情地 读出一篇文章,则表明该学生能够感受到这篇文章的情感,并且在诵读的过程中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所以老师可以从文章的韵律、节奏、断句等方面来培养学生 的诵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首先,老师需要进行示范朗读,通过自身富 有感情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大致情感。老师需要根据 文章内容的不同,用不同的语音、语调、节奏进行朗读,时而忧伤、时而欢快, 将文章中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然后,老师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朗读,将文章难以 理解、断句的部分提取出来,进行重点讲解。通过这两种方法结合,学生能够领 会文章的内涵,也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例如,教学《沁园春·雪》一课,教师首 先在示范朗读时,准确把握作者毛泽东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满激情的配乐示范 朗读,对学生内心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定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 对作者的崇敬之情。然后教师再次播放配乐,让全班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各自去 朗读,相信他们会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 阔的胸怀中。通过两次感知并朗读课文,教师如果再单独请学生朗读,学生们定 会举起小手跃跃欲试,自信心也随之而产生了。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发表时间:2013-12-24T09:21:10.0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11月总第103期供稿作者:◆汪翠兰[导读]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 ◆汪翠兰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白马初中335100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语文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已》、《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的。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纲举目张。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了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八、故留空白,意味深长。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造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杜三文 尊敬的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面对这个话题,我非常汗颜,学校安排我做这类话题的论谈,我不堪重任,着实力不从心。走遍百度谷歌123,搜狐新浪更茫然,断章取义借过来,博采众长促课改。惭愧惭愧。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又称教学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典型的、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阶段)。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二、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1、中国传统教学模式:讲--听--读--记--练(机械) 2、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戚勒和赖因五段论教学模式:预备 --提示--联想--总结--应用。(心理过程=教学过程) 3、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五阶段教学模式:发生困难--确 定问题--提出假设--推理--验证(以学生的兴趣、活动为中心,忽 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4、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五环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引入新 --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该模式的基本思想是教师 中心论,后来我国教育界把它演绎为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即“复 习--引入--讲授--巩固--小结”,该模式对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影 响深刻,自建国初期以来至今,仍然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占据 主导地位) 5、魏书生六步课堂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 --自结(待你评) 三、正文 综上所述,愚提出“导学--探究--解惑--内化--迁移”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共同仁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马兰芹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马兰芹 发表时间:2013-05-07T14:52:45.467Z 来源:《教育艺术》2012年第12期供稿作者:马兰芹 [导读] 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 马兰芹河北省平乡县平乡学区054500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笔者认为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要创设情感课堂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特定情感的表达。 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二、要读出情感信息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 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 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闯进作品的意境中和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沉缓的声音(只在倒数第二段语势稍高扬)、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味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 三、要出情入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深刻阐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 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比如设计《茶花赋》教学时,“醉了”就是传神之笔,为了讲透这个“醉”,就可用“前呼后拥”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意境中:前是身在异乡的思念之情,却因“画不成”而总难释怀,而回国的机会让他久藏心头的情感一下喷涌而出,就象喝了葡萄酒一样感到甜美、欣喜、兴奋和陶醉。在这种情感意境的想象中,学生自然能体会作者的深情。 再比如,教完《故乡》一文后,针对作者文后抒情,我布置一道题目:中年以后的“水生”和“宏儿”,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情”,反衬封建社会的“恶”,起到了“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让学生在愉悦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