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批评分析运用

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批评分析运用

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批评分析运用

依据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范式,从修辞情境重构、修辞文本解读两方面对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伊万卡·特朗普为父拉票助选演讲的文本进行解读,揭示其中的修辞运作机制。

标签: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批评;修辞情境;修辞文本;修辞运作机制

1 引言

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是以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理论为核心的、对修辞话语进行分析和评论的一种批评模式。和古典的修辞学理论相比较,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批评强调“演讲的性质、演讲的环境构成、演讲的目的、演讲的类型、古典修辞学的部分以及演讲的效果。”(柴改英,郦青,2012)

它“指导了人们判别那些非模糊性的、针对直接听众的公共话语。”(邓志勇,2015)所以,本文从新亚里士多德主义视角出发,从修辞情境、修辞话语两个方面,对伊万卡这场成功的演讲进行解读,进而发掘出她的演讲对于父亲竞选成功的积极意义及更好地认识其修辞运作机制。

2 修辞情境分析

修辞情境指的是演讲人发生演讲时的各种环境因素,包括演讲人、受众和演讲的场合,这些都可以让人们对除演讲之外的各种因素加深了解。如果演讲人能够对这些因素进行提前分析,做好准备,将会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从伊万卡的这篇演讲效果来看,她必然对这篇演讲进行了充足的准备,包括对修辞情境的分析。

2.1 演讲者

“演说者要使人信服,须具有三种品质,它们是见识、美德和好意,这三种都不需要证明的帮助。任何一个具有这三种品质的人,必然能使听众信服”(亚里士多德,1991)可见,演讲者自身的品质对于受众的接受度和演讲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关系。受众更容易信服那些有着优秀品质的人,相反,如果演讲人自身的信誉很差,其说的话也难以令人信服。

演讲人伊万卡不仅外貌出众,而且是位非常勤奋有能力的富二代,被选为“全球100位最美女性”之一。她从小就知道自食其力,自己挣零花钱,毕业之后也是选择从基层做起,可见她是一个自立自强的人。进入父亲的企业之后,她踏实肯干,事必躬亲,同时还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并且为自己的品牌代言,获利颇丰,所有的这些使她连续两年位居《福布斯》全球十大未婚女富豪排行榜榜首。特朗普竞选总统的时候,即使是挺着大肚子,也跑去给老爸拉票。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她进行了为父亲拉票助选的演讲。这次演讲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在社会

上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度,也为自己的父亲争取到了很多的选票。可见,人们对于伊万卡的形象是十分认可的,这样一个富二代,并没有坐享其成,而是自力更生,刻苦努力,这样一个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性形象,增强了其言论对于听众的说服力,人们愿意相信这样一个真诚努力的人所说的话。

2.2 修辞场合

演讲的内容受制修辞场合,这意味着演讲者要充分考虑演讲的背景、地点、时间、类型等,还要考虑到受众的因素,衡量受众的情感与态度。演讲的内容要适应当时的修辞场合,符合受众的心境和心理期待。伊万卡的这场演讲发生在美国大选之前,对大选投票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她在选择演讲内容时,应该选择有利于父亲赢得选票的内容,还充分的考虑到选民内心的感受,多多体现父亲的优势,为父亲争取更多的选票。

在考虑过这些因素之后,伊万卡所选取的演讲材料也都符合当时的修辞场合。她在全国观众面前赞颂自己的父亲,展示了特朗普不为人知的很多方面,更是通过许多实例来表现出其父的铁汉柔情。她的演讲的受众是所有的美国人,也是那些即将要投出自己的选票的人,所以她一开始就选择了美国人价值观中,战斗这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来为自己的父亲树立一个高大的形象,让所有的人都认为特朗普是一个有战斗精神的人。在演讲中,她也一再强调,她的父亲当上总统后,会为美国人民而战,在听众心里引起来很大的共鸣。她也提到了父亲很多的优秀品质,例如有责任感,善良,富有同情心,很慷慨,公正,对人和蔼可亲。他帮助在困境中的那些人重新步入正轨;他重视人才,不论种族、性别还是肤色;她尊重爱护女性,为女性员工提供了很多人性化的服务;他是那个将会扭转美国经济的人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国家领导人应有的品质,符合拉票这个大背景。

2.3 修辞受众

要想取得出色的演讲效果,修辞受众是关键。只有清楚地了解受众的心理,在演讲中选择贴合受众心理的演讲内容,才能引起共鸣,达到演讲目标。段落修伊万卡的演讲的听众是众多的美国选民,她只有把握好她们的心理,才能替父亲赢得选票,所以她一开始就说道特朗普是能让美国再次伟大的那个人,让美国民众在一开始就有种激昂的情绪。她说她的父亲十分重视人才,他不在乎肤色和性别,这句话让不同种族,不同肤色,在美国打拼的许许多多的工薪阶层为之动容,产生一种心理的认同感。让他们从心底里觉得特朗普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父亲也多次帮助处那些处在苦难中的人,体现出父亲是一个善良,乐于帮助的好人,让听众在心里默默加了很多分。美国人还是十分注重个人家庭的,所以她分享了一些他与父亲之间的一些经历,为我们打造出一个顾家爱家的慈父的形象,这无疑也在使特朗普的形象更加亲民,更加饱满。等等这些,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善良、和蔼可亲、对人平等、尊重女性、乐于助人、爱惜人才等饱满的形象,让听众能够为他投上一票。同时,伊万卡还运用了很多“我们”,让人们和她的感情产生“同一”。

3 修辞文本分析

从内容上来说,新亚里士多德的批评框架是由修辞学的三种诉诸和“五艺”构成的,觅材、布局、风格、记忆、发表是“五艺”的主要内容。下而主要选取谋篇布局和三诉诸进行论述。

3.1 理性訴诸

理性诉诸在其他理论中占有核心地位。那么理性从哪里来呢?其实理性是强调在修辞论证过程中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通过修辞三段论来构建。演讲者要选择那些已知的、被接受的命题进行推理。大小前提的选择是要被修辞受众所赞同和认可的。只有这样受众才会跟着演讲者的逻辑走,最后得出有利于演讲效果的结论。在伊万卡的演讲中,讲述了父亲领导自己的企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让人们觉得他也能带领人们扭转整个美国的经济,这就是一个利用理性诉诸的例子。前提是特朗普很会管理,得出的结论是,他也能管理好这个国家。她还提到了特朗普关心普通员工,关心他们的情绪和心态。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特朗普的善良,得出了他内心对处在困境中人的同情和对他们的鼓励,这种爱心和同情心会扩大到整个国家层面。展示出父亲当选后,会更关心社会中的弱者。由于特朗普之前爆出来侮辱女性的丑闻,所以在演讲中,伊万卡在谈到女性时,她说在父亲的企业里,女性会得到公正公平的待遇,这样的话语让我们觉得,特朗普是对待男女平等,没有性别歧视,并且很尊重女性的形象建立了起来。文中提及了很多特朗普做过的很多事情,突出了特朗普优秀的特质。这些例子都是现实中真是发生的,引用这样的实例可以增加演讲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3.2 情感诉诸

虽然理性诉诸很重要,但不可否认的是,人情感的情感动物,有时候情感会影响人的判断和行为。情感诉诸注重的是激发听众的情感,引起感情的共鸣。

在演讲中,她很会带动听众的情绪。她的演讲扣人心弦,层层递进,始终饱含充沛的感情,使听众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她通过讲述许多事例,来证明自己的父亲有着众多美好的品质,这些真实的小故事更容易让听众接受,激发听众内心的情感。例如,她将自己的成长的小故事和他父亲的成功的事迹分享给大家,让听众觉得特朗普也和千千万万的普通父亲一样,爱着自己的女儿及家人。演讲过程中,伊万卡也一直在用“我们”这个词,更容易拉近听众与演讲者的距离,有利于演讲的效果。

3.3 人格诉诸

人格诉诸指的是演讲者自身的品格,不仅包括演说者在演讲前建立的名声,也包括在演讲中用话语所塑造的形象,强调修辞人格在劝说时对受众的影响力。

人格诉诸的意识就是,人们更愿意相信好人说的话。其实这部分和修辞情境中的演讲者那部分的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强调说话人的形象的建立对于受众的影响。在进美国人眼里,伊万卡的形象是积极向上的,她也被称为特朗普离不开的

女人,她经常随父亲参加各种大小活动,即使在怀孕很多个月的时候,也和父亲站在一起,为父亲加油助阵。相比特朗普直率的性格来看,伊万卡有着更为成熟稳重的处事方式,在父亲有发表激烈的言辞之后,她总是想办法发表一些言论,能够把负面影响降低。她懂得分寸,知道回避敏感的政治问题,也总是能够帮助父亲弥补一些过失。她在生活中也是懂得建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虽然她是富二代,有着较好的容颜和显赫的家世,但是她从不自傲,非常亲民,在外面遇到人的时候举止优雅,落落大方。她主动和别人打招呼,与别人合影,没有一点架子,种种这些表现都让伊万卡的形象在民众中高大起来,说的话也是又分量的,从而在演讲的时候,人们愿意相信、听取她说的话。

3.4 谋篇布局

将选择好的论证材料进行合理的分类排序,并以自然的方式呈现给受众,可以有效地发挥其“排兵布阵”的作用。伊万卡的演讲,对于演讲者、演讲文本的开篇与结尾、主体部分的展开与论证方式等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开头伊万卡单刀直入,有力地表明特朗普就是民众要选的人,给人一种有强烈代入感。接下来,她分别利用许多事例来从各个方面介绍了父亲的能力及优秀的品质。她将特朗普的形成描述的非常伟大,但听起来却不觉得突兀。演讲将特朗普爱家庭上升到爱国家的层面,将公平地对待员工,不歧视不同种族不同性别的人才上升到公平地对待所有人,从关爱处在苦难中的人上升到关爱所有的美国人的层面。她还在演讲中提到父亲是一个勇于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的人,经过渲染,将父亲的这种奋斗的精神上升到为整个国家而战,可謂是布局合理、逻辑缜密,使人能够跟着演讲的而产生感情上的递进。

4 结语

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是修辞批评领域最早一种批评模式,对指导和分析演讲类的语料有着很强实践意义。通过对伊万卡的演讲进行修辞情境重构和修辞文本解读,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其修辞运作机制。首先应该根据修辞情境选择正确的演讲地点和时间,也应该考虑到演讲人的品质及信誉,最后还应该充分考虑受众的因素,最后综合各种因素,选择有利于达到演讲目标和演讲效果的材料。演讲内容要真实可靠,有逻辑性,并且能够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运用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模式来分析的演讲,能够大致了解其运作方式,也帮助可以指导更好的演讲。

参考文献

[1]柴改英,郦青.当代西方修辞批评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2]邓志勇.当代美国修辞批评的理论与范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罗念生,译. 北京:三联书店,1991.

英语修辞学-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说服方式知识讲解

英语修辞学-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说服方式

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说服方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演讲就是对听众的一种说服,让听众形成某种判断,认同、赞成并采纳自己所持的观点或采取某种行动,因而修辞学的目标就是研究如何能够达到最大的劝说效果。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一卷第2章和第二卷18至26章中就如何取得说服的成功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他认为演说取得成功有两种手段,一类是不属于技术范围的或“非人工的”手段(inarti ficial proofs) ,如证据、证人、法律条文等这些已经存在无须演说者提供只需要恰当地加以利用即可的条件,另一类是属于技术范围的或“人工的”手段( artificial proofs) ,即需要演讲者凭借修辞方法达成的说服论证。亚里士 多德提出了属于技术范围的三种基本说服方式——人品诉求(et hos)、情感诉求(pathos)和理性诉求(logos)。 人品诉求是指修辞者的道德品质、人格威信,亚里士多德称人品诉求是“最有效的说服手段”,所以演讲者必须具备聪慧、美德、善意等能够使听众觉得可信的品质,因为“人格对于说服几乎可以说是起支配作用的因素”(Kenn edy 1991: 38) 。“当演说者的话令人相信的时候,他是凭他的性格来说服人,因为我们在任何事情上一般都更相信好人”(亚里士多德 1991:29)。一位成功的演说家在演讲中“除了设法使受众成员进入最有利于说服工作获得成功的感情状态以及向他们‘摆事实,讲道理’之外,还必须展示出一种能赢得他们尊重和信赖,对他们具有感召力的人格,并利用这一人格所具有的威信来影响他们的决定”(刘亚猛 2004:165) 。人品诉求不仅仅是演讲者与听众建立可信性的桥梁,同时也是对雅典人所认为的可信人群品质的研究。 情感诉求是指通过对听众心理的了解来诉诸他们的感情,用言辞去打动听众,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动之以情”。它是通过调动听众情感以产生说服的效力,或者说是一种“情绪论证”(pathetic proofs) ,主要依靠使听众处于某种心情而产生。演讲者通过带有倾向性或暗示性的语句向听众施加某种信仰和情感来激起感情并最终促使他们产生行动,可以说,“对情感诉求的研究是一

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中的演讲与论辩思想

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中的演讲与论辩思想 ——《修辞术》读书笔记 黄卫星 【专题名称】逻辑 【专题号】B3 【复印期号】2001年06期 【原文出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沪)2000年.逻辑学专刊期第48~51页 【作者简介】黄卫星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0234 我所读的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为颜一先生所译的中文本(其依据是《洛布古典丛书》的希腊本文),收在苗力田先生主编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在第九卷中,还有一篇《亚历山大修辞学》(崔延强译),但这是否为亚氏所著尚有争论。在《修辞术》第一卷开头亚里士多德就断言:“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部分。”我们知道,在古希腊“辩证法”与“论辩术”同义,而在《修辞术》中亚里士多德主要讨论了“演讲术”,因此可以说“演讲术”与“论辩术”有密切关系。虽然演讲是连续地讲述,而论辩需要间断地问答,但两者都是一种说服的能力和技巧,所以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一 在《修辞术》中,亚里士多德首先按听众的不同把演讲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议事演说,也称公众演说,其听众主要为公民集会中的公民;第二种是法庭演说,也称诉论演说,其听众主要为法庭上的陪审员和法官;第三种是展示性演说,也称典礼演说,其听众就是演讲时的一般听众。 这三种演说的目的也各不相同:议事演说的主要目的是劝告听者行善事,劝阻听者做恶事;法庭演说的主要目的是控告不公正的事物,并为公正的事物辩护;展示性演说的主要目的是赞颂高尚的事物,遣责丑恶的事物。 在《亚历山大修辞学》中,也把演说分为三类:公众演说、法庭演说和展示性演说。接着又把演说进一步分成七种:劝告、劝阻、指控、申辩、颂赞、谴责和质询。前六种显然是按演讲目的对议事演说、法庭演说和展示性演说的进一步展开,这与《修辞术》是一致的。第七种质询演说是旨在暴露或揭露被质询者在言辞和行为上的自相矛盾,然而“质询这种演说形式在多数情况下不能独立发生作用,而只能与其他形式混同使用,尤其对反驳最为有用”。(《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第632页)因此我们主要考察以下三类六种演说形式: 议事演说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决策型演说。在《修辞术》中,亚里士多德一一讨论了议事演说者必须掌握的五个方面最重要的情况:1.赋税的征收;2.战争与和平;3.疆土的防卫;4.进口与出口;5.立法事务。这些内容都与公民集会所要进行的重大决策密切相关。在《亚历山大修辞学》中,也讨论了类似的公众演说的七个论题:①祭奠礼仪;②③法律和政体;④⑤与其他城都的结盟和缔约;⑥战争与和平;⑦财富的供给。(同上,第563页)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理论 古希腊时代是思想睿智大放光彩的时代,各种哲学思想轮番上场,探讨着世界如何形成的问题,探讨着人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在争鸣中,哲学家们都以语言为武器追求真理,讲演、论辩之风日盛。因此,时代的需要也迫使社会产生了掌握讲演术、论辩术的需求。柏拉图就曾认为,讲演术是“任何城市里的人们本身的自由和对他人的统治的最大利益和原因”,因为,“言语能够说服法庭上的法官、议会的议员、会员以及一切集会上(不论是什么样的国民集会)上所有的人”。于是,雄辩家纷纷登场。雄辩名篇也不断展现。如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在雅典五百公民法庭上的答辩》,著名演说家德谟西尼的《斥腓力演说》等,都是辩论讲演中的珍品,千古传诵。 在这一时期,希腊社会也出现一批专门收取学费以传授修辞学、讲演术和论辩术的人。由于这些人中的著名代表普罗泰戈拉第一个自称“智者”,所以,人们把他们叫做“智者学派”。这些智者们大都具有相对主义、怀疑主义、感觉主义倾向,在早期,由于他们所传授的是实用的知识,所以也很受人尊敬,如普罗泰戈拉和智者学派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高尔吉亚,就都以传授讲演术和修辞术而闻名于世,普罗泰戈拉还以其为传授辩论术而做出的贡献,被世人称为“辩论学之父”。但随着社会日益增长的政治、诉讼等方面的实际需要,智者学派中的一些人,对辩论的表达方式的重视超过了对问题实质的重视,有的甚至到了对事物的是非黑白不管不顾的地步。 为了纠正这风气,苏格拉底做了很多工作,以各种针锋相对的态度跟智者派斗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这种谨慎、认真、细致的态度,要求演讲者以求真之心进行演讲、辩论,否则再动听再煽情的演讲也是无益甚至是增加思维的混乱。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理论恰好反映了这一点。 修辞学在古希腊语中并非指写作的艺术技巧,而是指演讲艺术,或称“雄辩术”。所谓的修辞学家就是指演说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学是“在每一事例上发现可行的说服方式的能力”,目的在于说服人。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理论虽然是针对演说的,但只要我么么加以灵活运用,我们就能发现这些观点也适用于各种场合的交谈、讨论,工作中的谈判,甚至能指导我们的为人处事。 修辞学说服人的途径有三:锻炼修辞学家的品格修养、把握听众的接受心理,使用恰当的修辞风格。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学家的品格具有重要的说服力量,这要包括三种素质:德性、明智、善意。他还认为三者缺了任何一样都会失去说服力:心地邪恶就不能说出正确的意见只会导人如歧途;缺乏明智就不能形成严密的逻辑和作出有效的表达;而缺乏善意则有可能不把自己的识见作为劝说提出来。 在修辞家的品格中,德性具有重要意义。德性能够提供、保存诸善,其组成部分是公正、勇敢、节制、大方、大度、慷慨以及和蔼等。公正保证了演讲者的大局观,勇敢帮助演讲家坚持节操,节制保证了演讲者的理性,大度慷慨使人超越个人局限,和蔼使观点易被接受。 明智是头脑或思想的德性,依据它人们对各种事情能有贴切的见解从而作出恰当的选择。并以严密的逻辑组织有力的文字说服他人。 而善意则是“对某些需要的人提供帮助,这种帮助不求回报,也不想为帮助者本身带来好处,仅仅是为对方着想”。它保证了演讲的正面态度,避免了将劝告变成讽刺、鼓励变成强迫等情况。 说服他人除了演讲者本身的修养外,还要善于抓住不同听众的心理特征选择不同的言说

修辞语用学思想与研究取向

修辞语用学思想与研究取向 一、引言 我们可以把修辞学派分为四大主要修辞派别:新亚里士多德派(the Neo Aristotelians)、实证主义派(the Positivists)、新柏拉图派(the Neo Platonists)和认识修辞派(the Epistemic Rhetoricians)。修辞学是研究修辞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也要研究语言表达和理解中的审美问题。包括:1)言语的规律和特点,如语体、文风和风格的规律,修辞方法的规律,选择词语和句式的规律,组织话语的规律,以及语言体系中的修辞手段。2)修辞现象,即消极修辞现象(交际修辞)和积极修辞现象(美学修辞)。3)语言文学综合现象。我国著名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把修辞现象划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种类型。消极修辞以明确、通顺、平匀、稳密为标准。科学、法令等解说文所用的方法属于消极修辞。积极修辞指积极地随情应景地运用各种表现方法,极尽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使所说所写的呈现出具体形象、新鲜活泼的动人力量。修辞学上的各种辞格,都是积极修辞的方法。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修辞学不断与其他学科结合,例如与语篇、人际学、语用学等结合进行跨学科研究。修辞学与语用学的结合探索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第一个发展了一种交流的修辞语用模式。他认为,每一个句子都具有意义,但并非每个句子都是做出了陈述的句子,仅仅那些可为真或为假的句子才是陈述句。……恳求是一种句子,但既不真也不假。……对它们的思考属于修辞学或诗学的研究。在修辞学界有两种颇具影响的修辞研究观,其一把修辞学看成是润饰文字的学问,因此着力研究辞格的分类与功用;其二把修辞学看成是对语言手段作艺术选择的学问,因此,着力研究语言手段与思想、语言手段与语境、词句与文体的关系。第一种研究观在西方自中世纪以来长期处于统治地位,最终导致了传统修辞学由显学地位走向暮落。第二种研究观兴起于二十世纪初叶,六七十年代以来在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吕叔湘(1985)、张志公(1985)、李维琦(1986)、王希杰(1983)等都持类似的观点,并在各自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果。那么,修辞学与语用学的结合更多地体现后者的修辞学研究趋向。修辞和语用思维的发展与哲学的演进历史结合在一起,而修辞学与语用学在结合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相合之处:修辞学与语用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客体和方向,即从最概括的意义上讲都是研究言语交际。研究语言在言语中的运用,并把注意力集中在为达到交际目的而进行的手段选择上,他们都关心言语的效果问题。其次,面向言语和实际的交际,决定了他们在研究自己的对象时要考虑广泛的语境,而由此要采取多学科的、综合的研究方法。语用学强调的是语言使用,语言使用要讲究修辞,修辞学探讨语言综合使用的活动,语用学和修辞学密切相关。修辞语用学研究丰富了修辞学与语用学的理论,使他们两者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拓宽双方的研究领域。 二、修辞语用学的哲学思想渊源 传统上,修辞的哲学思考就是对劝说进行哲学描写的修辞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苏格拉底承认可能有一种类型的劝说在听众的大脑中产生真理知识,但这种类型的劝说也需要一种真正的修辞艺术,即建立在语言如何影响大脑的理性解释

怎样才算好好说话?关于修辞与诗:亚里士多德论隐喻

怎样才算好好说话?关于修辞与诗:亚里士多德论隐喻 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伟大的思想家,深入观察你可能会惊奇地发现:往往观点被批评和否定得越多,这个思想家越伟大。亚里士多德就是最好的代表,他有太多开创性的思考。牛顿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事实上从哲学到科学,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都是在质疑中前进的,但这种超越丝毫不影响前人的伟大。更或许,理性的质疑和批判,才是对前人最大的尊重。这一点,值得东方文化借鉴。 亚里士多德是隐喻研究的起点和开创者,他在《论诗》和《修辞术》中对隐喻的论述深深地影响了此后两千多年的隐喻研究。认知语言学家M. 约翰逊(M. Johnson)指出:“至少从哲学的观点看,直到20世纪,每一种主要处理方式在亚里士多德的说明中都已经被预示过了。” 当代科学就是一段反叛亚里士多德的历史,比如,牛顿物理学之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当代数理逻辑之于亚里士多德的主谓逻辑;同样,隐喻的当代研究也是以亚里士多德的隐喻思想为靶子的。理查兹(I. A. Richards)和布莱克(M. Black,1909—1988)等相互作用理论者,以及戴维森(D. Davidson)和塞尔(J. Searle)等字面主义理论者都对亚里士多德的隐喻观提出了批评。 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是开创性的,但是其在很多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国内既有的研究过分关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细节,缺乏对亚里士多德修辞学和诗学的整体把握。我们将回到亚里士多德讨论隐喻的原始语境中对其隐喻观进行探究,以求对之做出公允的评价。 与柏拉图的对话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不以真理和知识为目标的或然性话语面临着两种似乎相互矛盾的指责:一种是对语言这种不需要实物、单凭语词就可以支配人的力量的恐惧,这种恐惧指向智者和修辞学家,智者凭借言语的技巧,颠倒黑白,混淆事实,影响法律判决的公正性,这种恐惧典型地体现在柏拉图在《高尔吉亚篇》和《费德罗篇》中对修辞学家的批评中;另一种是对语言无力的担心,担心语言言不及物,无

谈论文学批评与修辞批评-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

谈论文学批评与修辞批评-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在诸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批评”的定义多与某种学派或学说的综合性理论密切相连,既可以指运用某种视角或方法对特定的研究对象进行主观或客观的诠释或评论的理论与方法;又可以指这些理论与方法在特定领域中的主观或客观的诠释或评论过程或行为;还可以指相应的学科或研究领域。作为专业术语的“批评”,至少具有以下三个共同特征:(1)批评不是非专业的、普通意义上的吹毛求疵,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还可以是中性的;(2)批评行为揭示的内容一般较为隐晦,不易发觉;(3)批评是主观的评判,但批评家个体或群体均试图更加客观、公正、有效。顾名思义,术语“修辞批评”由“修辞”与“批评”复合而成。现代西方修辞批评的创立者维切恩斯在其奠基之作《演讲的文学批评》中,把“修辞批评”界定为“对演说者将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听众的方法所作的分析和评价”[5]6。亨久克斯等在选编的《修辞批评:方法与模式》序言中,把“修辞批评”界定为“对口头或笔头形式的信息性或说服性语篇所作的分析、解释以及评价”[6]26,将修辞批评的对象从以说服性为特征的演讲语篇扩大至说明性语篇。当代修辞学家坎贝尔在《当代修辞批评》中,将“修辞批评”定义为“对

说服性语言运用所作的描述、分析、解释以及评价”[7]76。20世纪最著名的修辞学家肯尼斯博克认为,“修辞批评考察的是想象性作品并将其作为对情景中所产生问题的策略而独具风格的应答来分析”[8]2。维切恩斯、亨久克斯、坎贝尔以及博克等对“修辞批评”的定义虽然在研究的范畴、采用的理论以及批评的目的等方面侧重不尽相同,但表达的概念基本一致。当代西方修辞学理论家、科罗拉多大学教授福斯在其新著《修辞批评:探索与实践》的开篇中说:“修辞批评不是局限于修辞批评或传媒批评课程作业要求那种的批评过程,而是人们可以用来理解自身对各种象征做出何种反应并创造自己的象征表达自身各种反应的日常行为。”[9]xi简而言之,修辞批评既涉及人们对于他人各种符号的反应,又涉及人们如何创造自己的符号表达自身的意愿。 “修辞”与“修辞批评” 西方修辞学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最早的本义是说话演讲的艺术。修辞学是西方文明的起源之一,在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修辞学的衰落,除了集权、缺失等社会因素外,修辞学本身的学科因素也是重要的原因。其一,诡辩传统。修辞学初创时期的哲辩师(或称诡辩派)过分强调演讲语言和技巧的煽情作用,遭到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坚决,修辞学从此声名狼藉,成了“诡辩”与“欺骗”的同僚。虽然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古典修辞学体系,挽救了行将就木的修辞学,

西方修辞学

当代西方修辞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修辞学研究领域的扩展、修辞实践规模的壮大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修辞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上面,主要有如下三个特征:其一,当代西方修辞学对修辞的本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恢复修辞学的地位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成为当代修辞学发展的一股动力;其二,哲学家、修辞学家努力地修补自柏拉图以来修辞学与哲学的分离,大大地巩固了修辞学的学术地位;其三,重新认识了修辞的作用,把目光投向社会,力图从修辞的角度去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使人类摆脱现代社会的种种困扰。修辞学理论的更新和深化扩大了修辞学的视野,为修辞学的跨学科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领域。这门已经衰落了 1 0 0多年的古老学科重新出现生机,引起诸多学科的关注。关于修辞本质的讨论———为修辞学正名对当代西方修辞学影响最大的是新修辞学运动。在上世纪的50 - 60年代,由于受到理查兹(I A Richards)和伯克(KennethBurke)等人的修辞学思想的影响,西方修辞学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当时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修辞本质的认识问题。修辞学究竟是什么?是柏拉图所说的“讨好听众的雕虫小技”呢?还是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是一种劝说手段呢?不管怎么说,修辞学在古人的眼里都有着浓厚的诡辩色彩,充其量也只是“小技”而已。新修辞学在理论上证明了修辞是人类固有的行为,融化在人的血液里,体现在人的行为中,人是修辞动物。这就是当代的修辞观,新修辞学就新在这里(Lucaites,1 999:7)。自古以来,柏拉图就被认为是修辞学的大敌。尽管当代修辞学已经证明,柏拉图当初之所以排斥修辞学,是因为他鄙视修辞学的实践性,以示他捍卫“理想修辞学”的纯洁性,但诡辩论的紧箍咒从此就一直套在修辞学的头上。亚里士多德为了挽救“好”的修辞学免受糟蹋而建立起来的古典修辞学体系,在其后绵延 2 0 0 0多年的历史中,在学术领域占有不容置疑的地位。但传统的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把修辞活动当作是劝说与诱导的艺术,用于说服他人,使他人的信仰与行为服从于自己的意志。修辞学因此不免被涂上一层不和谐的色调,多少世纪以来,浮浮沉沉,几度辉煌几度衰落。综观修辞学的整个历史,修辞学即使不被认为是诡辩论,也被认为只是演说或写作的工具,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或者添加剂,并不是人类交往中固有的东西。当代修辞学观念更新,修辞不再是话语的附加物,修辞不仅是所有人类交往中生来就有的,而且活跃和制约着人的思想与行为(Ethninger,1 9 82 :8)。人类具有独特的、运用符号传递经验的本领。这种符号不像低等动物交往中使用的标记与信号,它不只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里世界状况的报告,而且是人类自己形成的、甚至在没有刺激的情况下也能接受的世界画图与概念。符号不直接与现实紧密相连,而是介入人为代表,所以用于叙述或表达思想的符号或多或少取决于使用符号的人有意识的选择。人就其本质而言是自动地把经验转为对等符号的生物。总而言之,人类不仅被修辞包围,而且受到修辞的约束,与修辞密不可分(Ethninger,1 982 :9)。新修辞学关于修辞本质的观点使人们对修辞学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古往今来人们的偏见,为修辞学平了反。随着人类被重新界定为一种修辞动物的观点被普遍接受,长期笼罩在修辞学头上的阴云消散了。尽管修辞仍有好坏之分,但修辞活动本身不再是虚假的、有害的,不会使劝说者或被劝说者堕落,丧失人性;相反,修辞学成为一门体面的、受人尊敬而且值得尊敬的学问(Ethninger,1 982 :1 0 )。今天,也许是历史上第一次,人们能以平常的心态去看待修辞学,无偏见地思考修辞学的作用。同时,因为符号可以不受经验的限制被选择和排列,所以易导致曲解和错误评价,这也是许多个人的错误以及社会弊端的根源。因此,修辞的目的不是劝说,而是研究如何用言辞去加强人类的沟通和理解,用修辞手段去缓和社会矛盾,去解决社会问题。修辞的作用不仅是使演说更吸引人使文章更生动,而是沟通彼此思想的通道,是消除人类隔绝状态的桥梁,是通向社会和谐的道路,是民主自由平等的体现。这样,当代修辞学突破了传统的狭窄的范围,把目光投向社会,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领域,拓宽了学科发展的空间,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修辞学与哲学关系的修复———巩固了修辞学的学术地位当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sturn)与修辞学的哲学转向或者准确地说,哲学家的修辞学转向(philosophers’turntorhetoric) (Conley ,1 997:2 85)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引向修辞学。当代修辞学从传统的束缚中走了出来,不再局限于对劝说和论辩的修辞术和修辞法结构的研究,而是与哲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多元艺术的精髓与沟通力的升华 1. 引言 修辞学是一个古老而深奥的学科,旨在研究如何通过控制语言的运用 来影响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贡献下,修辞学成为了一门系统的学科,并从此揭示了语言和沟通背后的 力量。本文将深入探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包括其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对于现代沟通的启示。 2. 分类与原则 亚里士多德将修辞学划分为三个要素:言精(logos)、情感(pathos)和品德(ethos)。言精指的是逻辑和理性的说服力,在 修辞中通过引用事实、统计数据和逻辑推理等方式来说服听众;情感 则是通过激发听众的情感和共鸣,从而更好地传达信息;品德则是说 服力的道德基础,让听众相信演讲者的信誉和诚信。 基于这三个要素,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修辞学的三个基本原则:清晰(clarity)、合理(conciseness)和庄重(dignity)。清晰意味着

要用简单、明确的语言来表达,避免模糊和混淆;合理则要求讲话要点明确,结构紧密,不冗长不啰嗦;庄重则要求演讲者要有威严和权威,以增强演讲的力量。 3. 修辞方法与实践 亚里士多德将修辞方法分为三类:伦理修辞、逻辑修辞和感性修辞。伦理修辞注重演讲者的品德和形象,通过树立演讲者的威望和信誉来增加说服力;逻辑修辞则关注演讲的逻辑结构和思路,通过有效的论证和推理来增加说服力;感性修辞则强调情感和共鸣的激发,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修辞问答等手段来感染听众。 在实践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系列的修辞技巧,如比喻、排比、反问等。这些技巧都是根据语言的特点和人类思维的规律而来,通过巧妙地运用可以增加演讲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4. 对现代沟通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对现代沟通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信息过剩的问题,能够用清晰、简洁的语言来表达观点变得尤为重要。亚里士多德提倡的清晰和合理的原则帮助我们摆脱信息混乱,并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传递重要信息。

从批评隐喻分析看语料库在隐喻语篇分析中的运用

从批评隐喻分析看语料库在隐喻语篇分析中的运用 近年来,利用语料库对隐喻语篇进行研究的方法受到了国外一些学者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介绍了批评隐喻分析这一全新的隐喻分析方法;然后分析了语料库与批评隐喻分析方法之间的联系;最后,笔者利用批评隐喻分析的方法例示了如何运用语料库对隐喻语篇进行研究。 标签:语料库隐喻批评隐喻分析语篇 一、引言 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有关隐喻理论的探讨也一直是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修辞学鼻祖亚里士多德以词作为研究对象,提出隐喻仅仅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变异,是一种用于修辞话语的修辞现象。其主要功能是修饰语言,增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这一观点被人们视为定论。直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Richards提出了隐喻互动论,才突破了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现象进行研究的局限。Richards认为,从本质上说,隐喻是一种思想之间的借用和交流,它是人类进行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不可或缺的工具。1980年,著名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他们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更是明确提出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的认知手段。从此,隐喻研究摆脱了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理论的束缚,正式纳入了认知科学的新领域。在认知隐喻理论中,影响力最广的就是Lakoff等人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由Lakoff & Johnson(1980)创立,在此基础上,Lakoff(1993)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完善。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概念系统和思维过程是隐喻性地构建的,所以,作为语言表达的隐喻来自于具有隐喻性的概念系统本身。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中,隐喻把一个概念域(始源域)的意象图式结构系统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它被认为是人类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和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统一理解,即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如今,由于其强大的解释力,概念隐喻理论已经在隐喻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赞同。 然而,在受到追捧的同时,概念隐喻理论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其中,Charteris-Black(2004)和Deignan(2005)认为,以Lakoff为代表的学者在论证概念隐喻理论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是内省式的语料,这些语料是不可靠的。因此,Charteris-Black(2004)提出了批评隐喻分析(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这一新的隐喻研究方法,他把语料库的方法引入了隐喻研究之中,为解决概念隐喻理论遇到的上述问题提供了出路。鉴于此,本文将简要介绍批评隐喻分析的理论,然后再利用实例来探讨语料库方法在隐喻语篇分析中的具体运用问题。 二、批评隐喻分析 批评隐喻分析是一种崭新而具有开创意义的隐喻分析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综合利用批评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来分析隐喻,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总结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总结 总结: 亚里士多德修辞说服逻辑论证技术辩证法 摘要亚里士多德面对现实的修辞实践,对修辞术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与分析,标志着古典修辞术的成熟。他将修辞术与逻辑联系起来,试图确立修辞术的技术性地位,但这事实上局限了修辞术的运用。 键词修辞术辩证法技术逻辑 修辞术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世界,并在古典时代达到繁荣的雅典民主制下盛极一时。无论是在集会、诉讼等公共场合,还是私人的日常交往,修辞技艺都获得了普遍的应用。特别是在权利的获得与城邦的治理中,成功的修辞运用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决策与前途。修辞术之普遍受到重视,与长期修辞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都为修辞学的确立与研究奠定了基础,而这个任务就由亚里士多德历史的完成了。他写了大量的修辞学论著,特别是在《修辞术》中,系统地总结了修辞技艺,阐述了较完整的修辞理论思想。本文即试图对此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评价。 一 对修辞术的研究早已开始。智者是早期的修辞学家。他们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因而放弃了追求真理的自然派哲学传统,将通过说服而能影响和控制人的修辞术奉为最高智慧。智者们以传授修辞学为业,并为此编了很多实用性的修辞手册。这类作品都是从各自的修辞经验出发,虽然总结了一些说服技巧,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柏拉图批判说,它们都没有解决"怎样有效的使用各种方法,怎样才能使一篇文章形成一个整体"等问题。在柏拉图看来,这类作品所讲的技巧缺乏技术的必然性,很难被初学者掌握,不过是一些"修辞学垃圾"。其实,智者的技艺真正遭到柏拉图反对之处,还是在于它不管什么真理,而一味追随大众信念的特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才将其贬为"奉承"的程序而予以摒弃。不过,简单的予以否定似乎没有意义,修辞术仍以一种巨大的力量在现实中发挥着作用。相比之下,以追求真理自命的哲学的现实作用却总显得微乎其微。诉诸来世的说教太苍白无力,柏拉图不得不正视修辞的价值所在,承认"修辞学却是一项重要的事业",没有其帮助,"即使知道什么是真理也不能使人掌握说服的技艺"。一方面,他坚持对"虚假修辞学"的拒斥,另一方面电子商务资料库335(1;:+.33-**1则试图构造一种"真正的修辞学"。这种修辞学首先要知道事实的真相,还要能根据不同的灵魂本性找到适合的说服方式。他认为,只有这样的修辞术才能"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取得成功",即可以被人必然的掌握。其实,柏拉图的改造不过是利用修辞术为哲学服务而已,这种理想的修辞术充其量不过是哲学的修辞学,现实意义并不大。但这至少表明,修辞术已经受到了柏拉图的重视。 亚里士多德正是在柏拉图的学院中主要从事修辞学的研究和教授的。在这里,他写成了他的最早著作,论修辞术的《波卢斯》。后来又写了大量修辞学论著,不过现在可见的主要是《修辞术》这部著作。亚里士多德极为广博的学术研究就是从修辞学开始的。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研究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研究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研究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是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探究演说艺术原那么与方法的理论著作。通观西方各个历史时期的修辞学,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可以称为修辞学的源头,其后各个时期的修辞学家只是对他的修辞理论进展加工和提炼、扩大与开展而已。论文联盟.Ll.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由三卷构成第一卷主要关注的是演讲者,第二卷关注的是听众,第三卷涉及演讲本身。它总结了古希腊的修辞理论,浓缩了理论探究的精华,奠定了西方古典修辞学的理论基矗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在修辞学史上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也被历史学家、哲学家视为西方世界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理论看,其所讨论的修辞理论与新闻传播学有着相通之处。书中的传播者、受众及其传播技巧定义为有限的研究对象,但其涵盖了群众传播研究所需要的方方面面。其演说的目的是希望发生演讲者所料想的相应的变化,即得到他们听众的认可,而新闻传播的目的也是想得到受众的认可,让受众承受新闻事实。从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的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的修辞研究有很多值得新闻从业者借鉴的地方,也是新闻传播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珍贵财富。 一、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将修辞学定义为说服的艺术,在每一事例上发现可行的说服方式的才能,主张修辞学的功能不在于说服,而在于每一种事情上找出其中的说服方式。修辞演说的目的是说服,它以可能性和可信性为根本出发点。可能性即演说所涉及事件的发生是否合理或是否可能是真的问题;可信性关注演说听起来是否让人信服的问题。二者都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或者说,都不是基于现实意义上的真实,而是基于修辞事实。 新闻的定义比拟庞杂,在这里笔者引用的是陆定一对新闻的定义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强调了三点,一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二是新近发生,这是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是新闻而不是旧闻;三是报道,是将经过新闻工作者加工裁剪、整理过的事实传递给受众。

修辞小史

修辞小史(特里.伊格尔顿) 政治性的文学批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发明,相反,这是我们所知道最古老、最值得尊重的文学批评样式之一。有史可考的、影响最广泛的早期文学批评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美学性”批评,而是现在称之为“话语理论”的一种方式。它着力分析在特定的社会态势中使用特定的语言所产生的实质性效果。这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有关具体意指行为的理论──但最重要的是有关法律、政治和宗教等国家机器的言语行为理论。其意图是十分明显的,就是要把话语和权力的表述进行系统地理论化,并且以政治操作的名义进行:丰富意指的政治效应。 这种批评形式的名称叫做修辞。修辞最早由锡拉丘兹的科拉克斯公元前五世纪时的希腊提出,后来在罗马学校,修辞实际上等于高等教育本身。一直到公元前四世纪,在这些学校里,修辞是最重要的研究,是人文学的通科,它把演说和写作的艺术结合到任何话语之中。在整个远古时期和中世纪,“批评”实际上就是修辞。在随后的历史时期,修辞依然是统治阶级获得政治霸权技巧的文本训练手段。文本分析被视为文本写作的预备:研究文学的精妙和风格技巧的意义就是训练自己,以便在自己的意识形态实践中有效地运用它们。修辞教科书就是这种政治话语教育的高度编码化的手册,是统治阶级的权力手册。修辞诞生于远古,本来就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话语──教人如何诉讼,如何进行政治游说──随后成为一种与社会剥削关系密不可分的话语理论。神职人员和诉讼者,政治家和检察官,军事将领和保民官自然而然地会求助于修辞理论的法规;因为,认为只有具有政治效应的话语才可以让个人去主观臆想、即兴发挥,这是何等荒谬啊!因此,就必须有意指行为理论专家(修辞学家)在这些事情上提供系统的指导。他们的理论思考(与西赛罗的情况一样)常诞生于他们自己的政治实践,会被日后统治阶级的教学机器编码,以便为其政治服务。文本之“美”首先并非从美学角度来鉴赏,而是一种意识形态武器,其实际部署是需要学习的。今天,“修辞”这一术语既指有效话语理论又指这种理论的实践。 的确,正是从远古的各种修辞理论中,可以找到一直困扰“文学批评”的很多问题的根源。修辞/批评只局限于特定的话语吗?抑或它可包含任何语言的使用吗?它具有一个明确的对象──法律的和美学的──抑或它只是一种独立于任何特定对象的“小巧”的分析方法吗?“文学批评”研究“文学”文本吗?抑或它是符号学的一个分支,因而成为对从吼叫[1]到地质写作的任何意指行为研究的一部分吗?在这些困难之下,还有一个古代修辞早已困惑不已的意识形态问题──修辞纯粹是一个“技巧”问题,还是具有伦理学上的实质内容?一个道德沦丧的人能有效地说服别人吗?话语的“内容”,相对于它“华丽的修饰”,是如何受到修辞庇护的?对昆提利安来说,修辞毫无疑问不仅关涉喻说,也关涉真理。苏格拉底更是对诡辩术的危险性满怀狐疑。在《费德鲁斯篇》,杰出的修辞家同时必定是哲学家;技巧与实质之间的鸿沟早已令人担忧地公之天下。虽然古人自然地认识到一种称为“诗”的特殊话语体的存在,但是这种话语体与其它推论样式没有截然的区别──修辞是它们一切的科学。虽然“诗”部分地被列于“美学”的名下而加以讨论,但讨论更多的是诗作为推论技巧的效果,因此诗成为修辞的一个分支。如果“诗学”着力研究的是语言的某些虚构用途之“美”的话,那么,修辞就以一种泛推论的方式来归类这种讨论。用书面语还是口语,文

古希腊时期主要修辞学派的修辞批评视角

古希腊时期主要修辞学派的修辞批评视角 周念哲 【摘要】在古希腊时期,以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派从伦理、真理、知识、正义等角度出发,对以高尔吉亚和普罗塔哥拉为代表的诡辩派以及他们的诡辩修辞 提出了批判,在批判中逐渐形成修辞批评的伦理视角.诡辩家则对哲学家提出了反批评,并指出了哲学家表面追求真理和正义,其实同时也是通过迎合受众来追求名誉,从而形成了修辞批评的或然性视角.亚里斯多德则从技术的角度对诡辩家和诡辩修辞 提出了分析,并在这种分析中形成了修辞批评的技术分析视角. 【期刊名称】《三明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31)001 【总页数】5页(P29-33) 【关键词】古希腊;修辞学派;修辞批评;诡辩家;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作者】周念哲 【作者单位】三明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 在西方修辞批评领域,国内近年来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当代西方修辞批评研究的方法、类别、特征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例如,王志伟从博克修辞批评、意识形态修辞批评、视觉修辞批评、女性主义修辞批评等四方面分析了当代西方修辞批评方法的多元性。[1](P1-6)袁影在简要回顾了中西修辞批评的渊源后,着重

梳理了西方当代修辞批评类型,总结了中国大陆及台湾修辞批评特征。[2](P58-61)邓志勇近年来主要从事意识形态修辞批评、隐喻修辞批评和叙事修辞批评等 类别的研究,主要成果有《基于意符的意识形态修辞批评:理论与操作》《隐喻修辞批评的理论与操作方法》《叙事的修辞——Arnesen在海湾紧急峰会上演讲的 叙事修辞批评》等。当代学者主要关注了当代修辞批评领域的研究方法、现状和成果,对于作为渊源的古典修辞批评则较少涉及,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旨在对古希腊时期的主要修辞学派所从事的话语实践进行再梳理,从而总结出古希腊修辞批评领域的三个基本视角。 在当代西方的修辞学研究中,科拉克斯(Corax)和提西雅斯(Tisias)被认为是古希腊修辞的创立者。据美国修辞学者何里克 (James A. Herrick)的论述,对于言说(或修辞)的系统性研究很可能发源于公元前467年左右西西里岛上的锡拉丘兹城(Syracuse,当时属于古希腊)。一个名为科拉克斯(Corax)的修辞学教师为市民们提供法庭辩护方面的培训,以便他们能够在法庭上证明自己主张的正当性。他传授修辞技艺的系统性方法很快被其他人所采用,并且这种方法还被以“诡辩家(sophists)”闻名的专业修辞学教师和修辞执业者带到了雅典和其他的古希腊城邦。诡辩家教学生们如何有效地发表公共演说,如何精明地经营个人资源,甚至还涉及某些方面的领导才能。这样一来,难怪古希腊时期的年轻人会将接受诡辩教育视为个人成功的关键了。[3](P35)然而,诡辩家们为了寻求个人在政治、经济和法 律等方面的利益或优势,可能会通过花言巧语、似是而非的论辩以及其他技艺来达到对他人的操控,进而影响或改变他的立场和决定以便实现自己的欲求和其他功利目的。诡辩家们的这种能力以及他们乐意教会别人拥有这种能力的做法,让当时的很多人看到了其中的危害,于是就产生了对诡辩或对诡辩式修辞的批评。在这些批评者中,就包含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诡辩家们在西方古典修辞的创立中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并进而形成了诡辩修辞学派。然而,西方的修辞批评传统则是由以苏

新修辞批评与视觉话语的认同建构

新修辞批评与视觉话语的认同建构 【关键词】新修辞学;幻想主题;修辞认同;图像品质;图像功能 一、修辞学视域中的“认同”命题 新修辞学虽然从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和艾弗·阿姆斯特朗·理查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开启端绪,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形成潮流,它的主要关注点是亚里士多德修辞学和新亚里士多德修辞学。在新修辞学看来,新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只研究单个演讲或作品,而未能对演讲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某一演讲与其他演讲之间的关系加以深入探讨,尤其是忽视了“话语对演讲者的影响”以及“话语对修辞规范的影响”。①新修辞学超越了对有限场景和直接效果的思考,拓展了修辞研究的时空脉络。伯克坚定地认为,新修辞学的出场就是一场对传统修辞学的“修正”——“传统修辞学的关键词是‘劝服,强调‘有意的设计;新修辞学的关键词则是‘认同,包括‘无意识的因素”。②传统修辞学建立在人的存在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基础之上,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关于词语战斗的理论,并且一直受好斗的冲动支配”,③而新修辞学则立足“同质性”(consubstantiality)基础,追求的是合作与对话。 实际上,修辞学之所以被视为一种认识论,是因为新修辞学实现了一系列基础性的理论突破。不同于传统修辞学的工具主义倾向,新修辞学认为“修辞学是一种了解事物的方式”,它是认识性的,而非工具性的;④而所谓的真理是人们通过修辞“努力获取的东西,而不是先验存在的东西”,⑤

由此真理的客观性被置换为“修辞性”。相比较而言,传统修辞学认为修辞仅仅是一种工具,新修辞学则认为修辞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这是因为,新修辞学将“象征”和“象征行动”等问题推向了认识的中心地位,这使得“象征”之于人类的意义发生了根本变化,其不再仅仅局限于传情达意层面的语言学功能,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基本保证,以及人类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⑥ 从新修辞学视角理解视觉符号及其实践,无疑赋予了修辞批评一种新的视角和观念:超越文本而进入社会实践,超越意图而进入无意识领域,超越说服而进入认同体系,超越工具论而进入本体论系统。视觉修辞与语言修辞一样,都必须处理修辞学中的认同问题。文本将聚焦于新修辞批评的两种代表性理论资源——修辞认同批评和幻想主题批评,探讨相关理论话语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视觉修辞批评的知识话语及其深层的认同建构机制。 二、图像品质与修辞认同批评 按照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說法,语言是“形式”(form)而不是“实质”(substance)。⑦但是,图像不同于语言的地方正在于它始终建立在某种品质之上。由于图像品质的特殊性,图像的修辞实践获得了自然化的效果。因此,图像品质研究应该成为视觉修辞研究的关键维度。如果说语言表意更多依靠的是集体的文化规约性(conventionality),那么图像表意除了依靠规约性以外,还依赖像似性(iconicity)和指示性(indicative)。如前所述,新修辞学理论认为修辞的关键是“认同”而不是“劝服”,其考察的是修辞实践中的“同”而不是“异”。一

修辞批评的价值和意义的论文

修辞批评的价值和意义的论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修辞批评作为文学批评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它在当代的复兴,对文学批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这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从西方现代修辞批评角度看,对修辞本性的哲学反思,将修辞看成是一种话语实践,看成是对真理的认识和表现,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文学和文学性问题;另一方面则可以从修辞批评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关系看,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更靠近修辞批评这一特色,以更好地发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价值。 关键词:修辞批评、文学性、哲学反思、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修辞批评,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被视为文学批评的最重要的一种形式。西方文学批评始祖,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其批评理论的建构,都与其对修辞的理解和阐释密切相关。修辞批评强有力的影响一直持续到18世纪,在这之前,它一直是西方批评分析的公认形式。而在中国,从孔子起,就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主张“修

辞立其诚”、“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以“比、兴”言诗,把文学批评理论的基础牢固地建立在修辞分析上。但是,这种公认的批评形式,在近代,随着浪漫主义诗学的兴起,却受到贬斥和放逐,修辞批评几乎成为实用批评的代名词。而在中国,由于受到近代西方文学理论和观念的影响,修辞批评也被视为“雕虫小技,壮夫不为”的东西,在很长时期内受到轻视和忽视。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批评理论在经历了浪漫主义的情感表现诗学和形式主义批评的作品本体崇拜阶段之后,再一次把眼光投向古老的修辞批评,并试图在古老的修辞批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修辞批评形式。比如,特里·伊格尔顿就认为,现代文学批评理论需要一种新的修辞批评,这种修辞批评正来源于“文学批评”的最早形式,即修辞学。希利斯·米勒也认为未来文学批评的任务,“将会是调和文学的修辞研究与现在颇吸引力的文学的外部研究之间的矛盾。”保罗·德曼也认为,19世纪期间随着浪漫主义诗学兴起的传统修辞形式名誉的一落千丈,只是暂时的现象,因为现代批评的发展,愈来愈明确地显示出可能产生一种新的修辞学,“它不再是规范性和描写性的,而是多多少少能够公开提出修辞格意向性的问题。”西方修辞学的复兴,还不仅仅表现在文学批评领域,而是表

亚里士多德诗学分析

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83-322年〕在西方文化史上首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即他的诗学。他从哲学高度提炼魅力永恒的希腊艺术精神,铸成了西方美学的开山杰作。 早期希腊以来,毕泰戈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格拉底等哲人,都只从自己的自然哲学或道德原那么出发,零散地论断美学思想。柏拉图的对话篇中较多地讨论了美的本质、诗人的灵感、审美主体“厄罗斯〞以及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但它们是“理念〞论原那么的推演,附属他的政治哲学,并且表现了他对荷马以来众多诗人及其优秀作品的敌视、排斥态度。他的对话篇才华横溢、别具艺术风格,在西方文学史上颇有地位与影响,但是并未构成一种总结艺术创作经历、自成严谨体系的美学理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艺术作为创制知识表现现实的存在,美学是他的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局部。他和先哲们迥然不同,采取现实主义观点,探索希腊艺术的历史演变,剖析宏美的希腊艺术杰作,从中提炼美学畴,总结艺术开展规律和创作原那么,高度肯定艺术的社会功用,焕发出深刻的艺术哲学思想。他的诗学,堪称为希腊古典文明中辉煌艺术成就的哲学概括。结合他的知识论和伦理思想来探讨他的诗学,可以深化对他的美学理论包括一些有争论的问题的理解。 一、诗学的涵义 亚里士多德并不热衷于只是对美作抽象思辩,像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对美是什么所作的玄理论辩。希腊爱琴文明和古典文明中绚丽多彩的艺术作品耀射着迷人光荣,特别是荷马史诗之后,希腊古典艺术绽开多样奇葩,希腊悲剧作为古典文明中的最高艺术形式,更以震慑人心的感染力,表现希腊人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精神。希腊古典文明中丰盈壮美的艺术成果,吸引亚里士多德去总结希腊艺术的历史与现实,思索艺术的本性,探究艺术美的意义与价值,创立系统的美学理论即诗学。 "诗学"此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Poietike Techne)。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用物品。而“诗〞的创制,那么指一切艺术创作。诗人创造艺术形象,不同于实用事物,只存在于作品之中。诗即艺术创造。艺术属于创制知识,它不同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是以塑造形象方式,再现特殊事物,从中显示普遍的活动、情感和意义。而诗学就是研究艺术即创制知识的学问。对“诗〞也可狭义地理解:从荷马时代至希腊古典文明时期,文学作品包括颂诗、挖苦诗、史诗、悲剧、喜剧等,都以韵文形式创作。"诗学"着重研究文学创作,特别是处于希腊古典文学峰巅的悲剧。简言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和他的第一哲学、知识论及伦理思想有在联系,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局部。 "诗学"成书在亚里士多德游历外邦归来雅典之后,是他成熟时期的美学思想结晶。现存的文本是他在吕克昂学园的讲义或其门生的笔记,论证严密、风格简洁,但可能未经整理加工,有的论述较晦涩,引起不同的解释。据第欧根尼·拉尔修(Diogenes Laertius)记载,"诗学"共有两卷。可惜第二卷已失传,第一卷中说到后面还要展开讨论喜剧,可能就在第二卷。"诗学"和亚里士多德的其它著作遭到同样的命运,曾在地窖沉埋百余年,后经安德罗尼珂(Andronicus)整理、校订后,得以流传。公元6世纪译成叙利亚文,10世纪译成阿拉伯文,现存最早的抄本是拜占庭人在11世纪所抄的。至文艺复兴时期,从15世纪末叶起,"诗学"对西欧文学与美学思想的影响愈益强烈,西欧古典主义美学与文学尤其将它奉为圭臬。西方近代与现代的多种美学理论建构,也往往不能越过对它的研究,以不同态度与方式从中汲取思想养料。现代西方研究"诗学"的著作不少,较有影响的是:布乞儿(S.H.Butcher)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与艺术的理论",毫斯(E.House)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厄尔斯(G.F.Else)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论证"等。"诗学"有数种中文译本:傅东华先生译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天蓝先生译本〔东北书店,1948年〕;罗念生译本〔人民文学,1962年本及1980年修订本〕;苗力田先生主持翻译"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中书名为"论诗"的译本〔中国人民大学,1994年〕;最新的中梅先生的译注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有较详细的注释和解释有关术语及古希腊美学思想问题等的附录。 现存"诗学"共二十六章,容大体分三局部:(1)第一至五章,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摹仿,据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历史开展。(2)第六至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拟史诗和悲剧。(3)第二十五章,分析批评者对待人的一些指斥,提出反驳的原那么与方法。"诗学"主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