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研究

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研究

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研究
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研究

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之后,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曰益被党和政府所重视。近几年高等学校扩招计划的实施,使高等教育迎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但是由于忽视发展战略的研究、制定和管理,不少高校在高速发展中暴露出缺乏战略观念、竞争意识、市场导向等先进理念。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深入和WTO的加入,要求高等学校的管理者们尽快树立起市场意识、顾客导向,把学校当作“企业”来运营,变管理为经营和服务,重视学校发展战略的制定和管理,以便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稳定协调地发展。本文试图应用战略管理理论,就高等学校发展战略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以期为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对其他不同层次的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高等学校发展战略及其管理

(一)高等学校发展战略

1、战略的内涵

战略,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军事与外交术语。它通常是指在军事或政治对抗条件下,克敌制胜的谋略、智慧和艺术。战术是正确地做事情的方法,战略是做正确的事情的谋划。在管理学领域,战略则具有五种涵义:(1)战略是一种统一、综合和相互连接的计划(Plan),目的是保证企业或组织的基本目标的实现;(2)战略是一种针对具体竞争对手的策略或手法(Ploy);(3)战略是一种行动的方式或模式(Pattern);(4)战略是一种定位(Position);(5)战略是一种期望或看法。

2、高校发展战略的定义

对于经营与发展战略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理解,我们综合各种观点,借鉴企业战略的含义,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战略给出以下描述:为了形成和维持竞争优势,谋求长期生存与发展,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对学校的主要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手段和实施步骤等方面的系统性的总体谋划。

3、高校发展战略的类型

高等学校经营与发展战略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1)从实施学校发展战略主体的角度来看,高校战略包括三个层次:母校层(学校集团)战略、事业层(分校或学院)战略及职能层(职能部门)战略。(2)从战略实施的时间长短来看,学校发展战略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短期战略(时间跨度在一年以内的战略,也可以称为战略计划)、中期战略(时间跨度在一年以上,五年以内的战略)、长期战略(时间跨度在五年以上)。一般来说,学校规模越大,所需要制定战略的时间跨度就越长。(3)从学校发展战略功能的角度来看,学校战略大概可以划分为三种:增长型战略、稳定型战略、收缩(防御)型战略。(4)从获得竞争力和效益的基本手段来划分,学校最基本的行业竞争战略有三种类型:成本领先战略、差异领先战略、集中战略。(5)从目标市场的性质划分,学校发展战略又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国内市场发展战略,二是国际化发展战略。

4、高校发展战略的内容构成

一个完整的学校发展战略应当由以下几部分内容构成:(1)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分析;(2)明确的战略使命和目标;(3)业务范围与领域;(4)战略原则、方针与途径;(5)战略行为方式、对策与措施。

5、高校发展战略的特征

学校发展战略应具有以下特征:(1)全局性,即以学校的整体发展状况作为研究对象,是

对学校经营与发展的总谋划;(2)长远性,即着眼于未来,立足于学校的长远利益;(3)竞争性,它是学校进行市场竞争的战略;(4)客观性,既体现企业目标又现实可行;(5)可调性,既要保持其稳定性,又必须具备适度弹性。

(二)高等学校的战略管理

1、战略管理的含义

我们从理论上可以这样定义战略管理: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到其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艺术与科学。企业的战略管理致力于对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生产作业、研究与开发及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综合的管理,以实现企业的成功。高等学校的战略管理也可以参照此定义来理解。因为从经济意义上讲,所有学校都是一个经济实体,或者说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公司”,学校作为“公司”,提供的服务就是教育。在国外大学上市发行股票是很普遍的现象。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高校知识产品的生产也需要市场营销、成本核算、生产过程、研究开发、信息系统的综合管理,只不过具有区别于一般企业的自身特点而已。

2、战略管理的过程

高等学校的战略管理过程几乎与企业的战略管理等同。

(1)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这是高校办学活动所依据的信仰、态度和价值观,即经营哲学或办学理念;它构成了影响管理者决策的思维基准体系。(2)分析宏观与微观及行业竞争结构,以发现机会和威胁。(3)分析学校的资源,以识别自己的劣势和优势。(4)确定战略宗旨。大概应该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学校办学的目的;学校的经营范围;目标市场或目标顾客;学校的营运方式;学校成功所依据或者需要建立的竞争优势;学校所关注的利益团体;学校的自我要求和未来的社会形象。(5)规定学校战略目标。学校的目标一般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指标:资产利用的效率;管理效率;社会和市场竞争地位;教学、科研和管理创

新;其他社会责任。从目标规定行为的角度来说,它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6)形成战略方案。包括:选择能够最佳地利用学校资源和环境机会的战略类型;划分战略阶段(步骤);明确战略重点;制定战略对策;战略规划的平衡与评价等。

(三)高等学校发展需要战略管理

在现实的市场竞争中,战略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今天,战略计划已经超出了工商企业的领域,包括政府机构、医院、教育组织在内,都在制定战略计划。面临新的形势和即将到来的竞争环境,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重视发展战略的管理。

1、学校资源的有限性

学校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战略管理的重要性。由于没有任何学校拥有无限的资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学校的发展将与特定的产品、市场、资源及能力相联系,也即必须依据已有的和可以利用的潜在资源与能力优势,选择自己所办专业、服务市场,以便能够生产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竞争力的知识产品。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学校长远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学校也需要有计划地建设、整合、调整自己的资源。所有这些都需要用战略管理思想和理论进行谋划和决策。

2、市场形势将发生变化

由于中国国情和诸多历史因素所决定,我国高等学校在市场上长期处于主动状态。一直到今天,“卖方市场”的局面也没有完全改变。但是,高校管理者也必须看到:我国办学体制改革不断加快,高等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考人数日益下降等诸多因素,其影响正日益显现、越来越大。高等学校面临的市场形势就像我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企业市场一样,正逐步向“买方市场”过渡,用不了多久,就会发生

质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首先失去市场、进入“贫穷”状态的将是缺乏战略眼光和发展意识,办学水平低、产品质量差的高等学校。真正成功的则是那些未雨绸缪,具有战略观念、重视战略管理的先行者。

3、办法体制改革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尤其是WTO的加入,我国高校办学体制也必将逐步朝着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多元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高校办学体制将表现出更大的市场性、多元性和灵活性。国家单一渠道资金投入的办学体制将被多元化投资渠道所取代,合资办学、合作办学的多种模式将应运而生。在此情况下,只有深入分析和正确把握发展形势,重视发展战略的管理,才能抓住机遇,取得发展;如果没有战略观念,缺乏战略管理意识,看不到加入WTO将要给高等学校产生的影响,就有可能错失良好的发展机会。

4、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办学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高等学校的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公有制高等学校之间,公有制高校与民办高校及国外学校争夺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的现象也愈演愈烈。目前海外投资者正在抢滩我国的教育市场,继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大学来我国南京、重庆等大城市举办招生展之后,2001年3月中旬,美国的30多所大学在北京争夺教育市场;2002年3月初,来自14个国家60多所院校和教育机构参展的国际高等教育巡回展,相继在北京、上海、青岛、西安、重庆等重点城市展开。随着WTO的加入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生在众多国外留学中介与宣传机构的帮助下涌出国门。近一两年,一些不注重市场需求变化,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的学校,已经在招生生源和学生就业等方面出现了尴尬的局面。高等学校发展即将进入了市场化、品牌化的时代,在此形势下只有运用经营思想和理念,制定和实施好自己的发展战略,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的几个主要模式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可能对上述所列的经营与发展战略类型逐一进行分析。从战略管理的角度讲,上述战略类型有的属于总体经营战略、有的属于一般竞争战略,但由于它们的目的和效用都要落脚于学校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此都将其归属于发展战略。由此,可供高等学校选择的发展战略主要有:

(一)高等学校竞争发展战略模式

从学校经营和市场营销角度来看,高等学校与一般企业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高校面临的是两个市场的服务和竞争:一是生源市场,二是就业市场。为了与国内外的同行在社会上争夺生源,学校需要通过优秀的办学水平、高质量的产品以及一系列的促销和推介活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对考生的吸引力;还要树立服务意识,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后勤服务活动,加强与学生及其相关群体的沟通,增强学生及其家庭的满意感。另外如果某个高校只顾获取生源和盲目招生,而不管自己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受社会欢迎的程度,忽略了社会需求,那么这个学校是没有长期的生源可言的,学校也就不能健康发展。

因此,高校不能只顾招生不管就业,一方面要以自己高质量的产品(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另一方面应当注重做好毕业生与需求单位之间的媒介服务工作,为双方接触和见面提供场所、创造机会、开拓渠道。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加强对自己整体形象的促销,尽可能提高自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增强各类企业和组织对学校产品的认同和偏好。高等学校只有注重为两个市场提供服务,在两个市场上开展营销,树立起“两个上帝(顾客)”的经营理念,方能真正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高等学校具体的竞争发展战略有以下三种形式:

1、低成本竞争发展战略

低成本竞争发展战略,又叫成本领先战略。这一战略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提出,其推广和普及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和学习曲线(经验曲线)的概念之上的,整个战略目标是追求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但同时也不可忽视质量、服务、需求和其他方面的管理。这一被企业所广泛应用的竞争战略同样适应于高等学校。学校管理者们应当注重对办学成本的控制,如通过扩大规模实现规模效应,努力追求经验成本的降低,充分利用学校人力资源和设施资源,引入比价采购、招标采购制度,采取措施降低水电等物资的耗费等。目前由于市场竞争压力还不是很大,与企业相比不少公办高校的成本意识还比较淡薄,在成本管理上存有很大潜力和空间,只要针对学校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就可以节约出大笔资金用于学校发展,获取相应的竞争优势。

2、差异化竞争发展战略

高等学校的差异化竞争发展战略是指学校在行业中,选择用户视为重要的一种或几种特性,并且使自己在满足这些需要方面处于独一无二的竞争地位。高等学校要突出自己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性,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塑造产品(毕业生)的差异性。即通过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办学过程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使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在知识结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和差别优势。二是服务差异化。即通过为即将入校的高考生、在校生、应届毕业生以及社会用人单位提供优质的服务,塑造在行业中的差异化形象。三是人事差别化。即学校通过聘用、培养比竞争对手更优秀的员工,引进在行业内或国内外知名的教授、学科带头人,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用好人才、激励人才、培养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来赢得强大的竞争优势。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传播者与创造者的高等学校,必须重视通过人事差别化获取竞争优势。四是形象差异化。即学校通过自己的名称、标识、校训、环境、办学理念、学校文化等在顾客(考生和用人单位)和人们心目中树立与众不同的独特形象,培养顾客对学校品牌的忠诚,从

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3、集中化竞争发展战略

所谓集中化竞争发展战略,就是把学校的培养对象和顾客目标集中在某一类特定的群体或成员身上,充分集中和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为特定目标提供特定的服务。集中竞争发展战略又可以分为成本集中和差异化集中两种形式:高等学校着眼于特定市场取得成本优势的叫做成本集中,着眼于在特定市场上取得差异化优势的叫做差异化集中。由于目标广泛的竞争者可能在满足某个特定市场需要方面表现不利,因而实行集中战略的学校可以抓住未满足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获取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这一战略适用于中小规模的高校或规模宏大的高校所属的学校、以及专业性较强的高校。(二)高等学校总体发展战略模式

高等学校总体发展战略的具体模式有以下三种:

1、密集性发展战略

所谓高等学校的密集性发展战略,就是在学校现有资源和条件下,充分利用学校管理和办学资源的协同效应,实现学校发展的战略形式。这一战略主要有三种具体形式:(1)市场渗透。即通过营销措施,如增加广告宣传,加强人员推销以及降低收费价格等,吸引更多的顾客(生源),增加现有产品(毕业生)在现有就业市场上的就业率,以此实现学校发展的战略方式。(2)市场开发。通过努力扩大自己的生源市场和学生就业市场,如从地方市场扩展到全国市场,从国内市场扩展到国外市场等,从而促进学校扩张的战略方式。(3)产品开发。即在现有生源和就业市场上,按照市场需求通过改革办学方式和课程设置等手段,改进原有“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培养目标或增加新产品(新专业的毕业生),以此达到增加收益、促进发展的目的。

又称为整体或联合化发展战略,是学校有目的地将相互联系密切的办学经营活动纳入学校体系中,组成一个统一的办学组织进行全盘控制和调配,以求共同发展的战略方式。如果学校所属行业的吸引力和增长潜力大,或实行一体化后可提高效率,提高收益能力和控制能力,则可以采取一体化增长战略。其具体形式有以下三种:(1)后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战略的本来含义是指生产企业控制供应厂商,使供应和生产一体化,实行供产结合。对于高等学校来讲,如果从人才培养的产业链角度讲,后向一体化是指其向中小学方向的发展,如一些师范类高校利用其师资和教学资源发展附属小学和中学;一些高校与一些地方的重点高中或特色学校联盟建设自己的教学和生源基地等行为,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青岛第六中学的联盟即属于此。如果单从高校的办学过程来看,其所办的印刷、餐饮、建设、维护、医疗等保障和供给部门和机构,由于增加了其管理链条,也属于后向一体化;但是如果从它们与教育产业的关联性来讲,则应当算作多元化或多角化发展的范畴。(2)前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的原意是指企业向前控制分销系统,实现产销结合。对于高等学校来讲,像工科院校自办的实习工厂、科研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兼作教师临床实践和学生学习的附属医院,普通高校所办的成人教育、硕士、博士生培养以及接受博士后、国内外访问者等后续教育均属于前向一体化发展。(3)横向一体化。即通过兼并或控制其他高等院校取得发展的战略模式。狭义的横向一体化发展战略是指对同类高校之间的兼并或控制行为,如医学类院校之间、师范类院校之间、艺术类院校之间的相互兼并等;广义的横向一体化发展战略是指不同种类高校之间的兼并或控制行为,如近几年一些重点高校通过吸收师范、医学、农业等院校迅速实现了规模的扩张和向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这种一体化战略从学科和专业角度讲属于多元化战略,但从管理角度讲同属于教育业务范畴,所以我们将其视作一体化发展。学校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应当在办学要素上具有较大的协同性、互补性,能综合利用资源;要遵从自愿、从学校实际出发的原则,并应具有相应的办学和管理水平。

高等学校集团化发展战略亦称多角化或多元化发展战略,即向本行业以外发展,扩大业务范围,向其他行业投资,通过跨行业经营促进学校发展,实现教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相互支撑和良性互动。依据其风险大小和管理协同性高低,这一战略也有三种形式:(1)同心多角化。即学校利用现有技术和管理力量,发展与现有学科或专业有一定差异的新专业或新业务,吸引新顾客。如一些高校除了正常的学历教育外,还开展了对企业经理人员的培训、对自考人员的辅导、对社会单位的技术咨询等活动,扩大了自己的业务领域和服务对象。(2)横向多角化。为了稳定现有的顾客,发展与现有产品或主业无关的新业务。例如一般院校开办商场、宾馆、酒吧、美容店、医院等围绕现有顾客提供相关服务的经营项目;不但向有关单位提供毕业生,为保持良好关系还向其提供技术、管理咨询等智力支持与服务。(3)综合多角化。即高等学校依靠自己的智力和技术优势发展教育以外的产业,或将学校后勤、出版、设备、建筑等服务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教育产业集团的战略模式。目前我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华东交大、复旦大学等十几家高校校办企业已经踏入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近500亿元,不仅大大促进了这些校办企业的发展,其良好盈利对于高校的发展也起到很大作用,另外这些校办企业还起到学校科技成果孵化器以及教学实践基地等作用。

(三)高等学校形象发展战略模式

高等学校的形象发展战略也叫品牌化发展战略,即通过提高学校知名度、美好度,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以培养顾客忠诚度的发展战略。其目标是把学校办成国内外知名的名牌院校。正如企业形象能影响和决定其市场竞争力一样,良好形象也是高校的一笔巨大市场资源和无形资产,对于学校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一个知名高校品牌能够在国际上得到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认可,可以得到他们的巨额资助(如捐助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设立

奖励或科研基金等),其毕业生在社会上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并能得到较高的工资报酬,知名高校名牌也是吸引国内外优秀学子的强力磁石。伴随信息社会的全新概念,通过形象与品牌及其效应获取价值和利益的“形象与品牌经济”也应运而生,品牌经济、品牌社会等理念已日渐深入人心。不但物质产品要讲究品牌,精神产品也要讲究品牌,公司、学校、城市,甚至服务方式以及个人的言行举止、职业风范等也都要讲究品牌。高等学校形象化最具体的运作,首当其冲应该就是品牌化。因为,很大程度上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力就是形象力,而形象力是构成学校产品有效市场的员基本的前提和保障因素之一。

实施学校形象化发展战略,建设名牌高校,首先要做好基础性工作,如搞好校园的规划、绿化、美化、亮化,搞好水、电、气、通讯等方面的建设,美化校园环境、完善校园功能;其次要建设富有特色的优秀校园文化,包括科学的管理制度、文明的师生行为、先进的办学理念、求实的科学精神、优良的学风校风等;第三要培育和建设知名教授、知名学科、知名专业、知名实验室、知名校办企业等,这些因素能突出学校特色,对学校品牌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第四要树立沟通也是生产力的现代观念,广泛开展学校形象宣传工作。在对学校进行明确的、突出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形象定位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营业推广、新闻报道、互联网等策略和手段,来向世人开展宣传促销,从而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热爱我们的学校,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考生的亲朋好友来学校旅游、考察、访问、参观,吸引国内外有识之士来学校工作、学习。吸引国内外企业为学校投资。高等学校的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等是巨大的管理资源,建设高校管理者们对其充分加以利用,可以从中选拔部分专家组成咨询与策划机构,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就学校形象塑造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策划,把企业CI理论应用于学校形象战略上,全面设计自己的理念系统(MI)、视觉系统(VI)、行为系统(BI)以及讯息传达系统(OI),全面导入CI——College Identity System,以此动员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的形象塑造,有效推动名牌学校建设。

(四)高等学校合作发展战略模式

所谓高等学校合作发展战略,即通过各种方式和层次的合作,实现高校发展社会化、国际化的战略模式。走合作发展的道路代表了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按照市场需求改革学科与专业设置,培养社会急需的建设人才;有利于知识与技术的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利于高校实现资金投入社会化、市场化;有利于高校人才资源以及生源和就业市场的国际化,建设国际化大学。高等学校合作发展战略有多种合作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以合作对象分,有国内合作发展战略和国际合作发展战略,每一种战略又可以分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学校与研究单位的合作、学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以及学校之间的合作等;从合作内容上分,有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校办产业方面的合作,生源与就业市场的合作、教学资源的共享等;从合作时间上分,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和短期临时的合作等;从合作形式上,有资产融合型、契约合作型、管理合作型等不同紧密程度的合作体。合作发展的基础是学校与合作方存在相互需求互惠互利的利益关系,其结果必须有利于双方共同发展。

中国高校的合作发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青岛海洋大学(海尔)经贸学院、清华—COMPAQ培训中心、清华—松下电工联合实验室等都是校企结合的产物;校际联合主要是发掘高校潜力,实现优势互补,打破“小而全”的办学格局,实现资源共享或取得规模效应,如图书资料互借、试验设备互用、师资互聘、联合申报硕士和博士点、合作培养研究生、合作进行重大课题研究开发、联合创办科技企业等,近几年在不少大学和院校间发生的兼并与合并更使得高校间的联合走向了产权一体化的紧密层面。新世纪的中国高等学校应当继续积极主动地拓宽合作领域、扩大合作对象,创新合作方式、丰富合作内容,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国内外社会资源促进学校发展;尤其要重视和加强国际领域的合作,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普通高等学校要像民办高校那样积极引进外资办学,通过中外合作,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国际化人才,在人才交流、师资培

养、生源互换、科学研究等领域开展与先进国家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高校在合作中还能得到发达国家和国际机构的资金、设备等方面的支持与资助。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解、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有许多国外学生渴望到中国留学深造。中国高校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通过国外合作院校或中介机构,积极宣传、促销、推介自己,以在国际上招收更多的学生到中国学习,以平衡因数额庞大的中国留学生漂洋过海而导致的几百亿资金逆差。笔者认为,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扩大招收国外留学生的规模是促进中国高校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这方面有眼光的高校管理者们应当“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这样不但可以有利于自己学校的发展和档次提高,而且能刺激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实施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的对策与思路

高等学校的管理者要领导学校取得长期稳定协调地发展,首先要深刻理解战略管理的内涵,遵循战略管理的科学程序,运用正确的战略思想和方针,制定出适合学校实际情况、市场变化、竞争需要的发展战略。但是学校战略最终都要转化为工作,一项有可能付诸实施的发展战略,要比一项原则上也许更高明但学校力所不能及的战略,能取得更好的成果。如何有效的实施好学校发展战略,决定着战略管理的成败。本文第一部分已对高校战略管理的内涵和过程作了介绍,第二部分也包含有战略实施的思路,在此只对实施战略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作简要论述。

(一)有效的沟通是成功进行战略实施的关键

学校当局及各个业务与职能部门都要向每位教职员工说明学校的发展规划、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实现目标的进展及顾客和行业竞争者的状况。沟通越充分、目标越明确,员工的积极性就越高涨,凝聚力与执行力就越强。

(二)建立一个有能力贯彻实施战略计划的组织体系

如战略管理委员会、专门部、临时专门组织或聘请校内外专家组成咨询机构等,这是学校战略管理和实施的组织保证和行政保障系统。

(三)合理分配学校资源

将学校的主要资源和能力集中于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依据发展目标调度、重整、运作学校资源,吸收、利用社会资源为战略实施提供人力物力保障和支撑。

(四)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为实施确定的企业战略计划,高校管理当局应建立起有利于战略目标实现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鼓励教职员工的正向行为,制约其负面行动。

(五)实行有效的战略领导

高校管理者要对战略目标进行空间和时间的分解,分阶段按步骤地组织战略实施工作;经常检查总结战略实施的效果,找出阻碍战略实施的因素和问题,采取行动改进战略的实施;如果内部条件和客观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还应当及时对战略进行调整。

(六)发挥学校文化对战略实施的推进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优秀的学校文化也是高校发展和战略实施的巨大推动力。高校管理者应当在教职员工中提倡和树立发展、创新、求精、求实、团结、成才、报国等先进意识和观念,塑造优秀的学风、教风、校风和办学理念,以此指导学校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参考文献:

[1]RHILIP KOTLER.MARKETING MANGMENT-Analysis,Planning,and Control [M].[Ninth Edition].by Prentice-Hall Inc,1997.

[2]Stephen P Robbins.Management[M] [4 th.ed] by Prentice Hall Inc.1996.

[3]苏亚民。现代营销学[M][第三版].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

[4]刘文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以树立市场观念[J].科学与管理,1999,1.

[5]刘文俭。“科教兴市”应以市场为导向[N].青岛日报,1999—8—21.

[6]林丽娟。利用资本市场激活教育产业[J].未来与发展。2000,5.

[7]刘文俭。西部大开发中的东西部地区科学教育与人才合作模式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0,5.

国外对空间剥夺及其城市社区资源剥夺水平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国外对空间剥夺及其城市社区资源剥夺水平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王兴中,王立,谢利娟,王乾坤,杨瑞,曾献君,廖兰 (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地理研究所,西安710128) THE STATUS AND TREND OF RESEARCHES ON DEPRIVATION OF SPACE AND CITY COMMUNITY RESOURCES ABROAD WANG Xing-zhong,WANG Li,XIE Li-juan,WANG Qian-kun,YANG Rui,ZENG Xian-jun,LIAO Lan (Institute of Human Geography,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Xi'an 710128,China) Abstract:Urban social spa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pics of urban geography in foreign countries.Especially,the scholars in this field abroad have been paying a lot of attention t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patial deprivation and urban social living space quality since 1970s.The research of urban social geography on the quality of urban living space has reached the level of the urban system from the regional level,and then has extended further to the space system of urban community.The paper maintains that the nature of the accessibility to community resources is to reveal the structure of spatial justice in community or the living places of urban space,while,the level of spatial deprivation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 is used to explore whether urban social living spaces and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pace are just or not.In the light of the sciences of sociology and geography,the disciplines about deprivation phenomenon has formulated different genres and research methodologies.In addition,level of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hat measures urban living space quality of different classes.The research on level of spatial deprivation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 has been shaped into several directions as follows:1)The negative effect on society of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2)The fair allocation of place about rank of community system of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3)Dynamic development on coupling allocation about place and community classification.As to research methodology,it also reviews the benefits of community resource mapping for integrating predefined-research areas in foreign countries.Furthermore,a case in point,integrated technology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is Photo-based Q Method and PPGIS (USA)in order to explore the geographies of community change.And mapping CLSC Deprivation Levels (France)are us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deprivation in individual local community service centers.Thirdly,Graph-theoretical Methods (UK)can identify patterns of deprivation.As a whole,the article combines related references abroad,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 ideas of researches on the deprivation of spatial and social community resources aboard,in the viewpoint of urban social living spaces.It also includes research concept,branches and methods formed on relevant disciplines.At last,the paper sums up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ity management,urban planning,spatial arrangement of commercial and entertainment places.This research not onl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abroad for spatial deprivation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 but enriches the study of urban social geography. Key words:urban;community;spatial deprivation;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 文章编号:1003-2398(2008)06-0007-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XSH010) 作者简介:王兴中(1948—),男,陕西西安人,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地理学、社区规划等。收稿日期:2008-07-10;修订日期:2008-09-26 2008年第6期总第104期 人文地理

军事职业教育内涵研究

军事职业教育内涵研究 目前,学者从不同侧面对军事职业教育内涵进行了定义,但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还没有形成广泛的理论共识,对军事职业教育的内涵仍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下面列出军事职业教育的几种典型表述,并用理想类型方法对军事职业教育的内涵做出界定。 一、军事职业教育的几种典型表述 目前,学术界对军事职业教育的内涵有不同的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军事职业教育是指为了提升军人职业素养、培育军人职业精神、增强部队能打仗、打胜仗能力而对军队全体人员开展的教育,是军队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是创建学习型军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部队战斗力成长的重要途径。 2.军事职业教育其内涵就是职业教育,是针对军人这个特殊群体所进行的增进军人知识、技能,影响军人思想品德,发展军人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存在于一个国家的事业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中,包括生长干部的任职教育和在职干部的继续教育。 年6月原四总部联合颁发的《实施意见》,从立足我军长远发展,大规模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战略高度对军事职业教育做出了解释。认为军事职业教育围绕提升军事人

才职业特质、专业品质、创新素质,有计划开展的全员学习、开放学习、终身学习活动,是院校教育、部队训练的拓展和补充,是素质教育在军事领域的重要实现方式。 4.按照军事职业需要,为提升从事军事职业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特点、专业品质和能力素质,面对军队人员或相关人员实施有计划、全面、持续的教育活动。 5.军事职业教育是建立在一定层次教育基础之上,以满足军事职业需求为导向,对具有一定军事职业背景和基础的军事人才所进行的终身继续教育。 6.中国特色军事职业教育是面向军队人员的在岗继续教育,是有别于军队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实践、着力提升军队人员职业特质、专业品质和创新素质的专业化教育。 二、用“理想类型”方法界定军事职业教育的内涵 “理想类型”方法是西方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一种思想方法,用于定义那些无法明确定义的社会事实。根据理想类型方法,我们可以把分析的焦点指向上述关于军事职业教育表述的若干核心概念,并分析其特征,进而从几个最重要的关键词出发,构建军事职业教育的内涵。 1.军事职业教育源头。军事职业教育这一概念源自于美国,也称职业军事教育,是在我军独有的任职教育基础上形成的。任职教育是xx年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后出现的一个概念。1999年第十四次全军院校会议提出建立指挥军官逐

转型期民办高校发展战略思考_董圣足

教育发展研究2010.20 一、转型期民办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复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历经近30年的萌芽、恢复和成长,已从“公办高校的有益补充”、“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一跃而成为现今“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民办高校658所(含独立学院322所),在校生446.14万人,其中本科生252.48万人,专科生193.66万人,另有自考助学班学生、预科生、进修及培训学生19.39万人; 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812所,各类注册学生85.22万人。全日制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在校生数已经占到全部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0.8%。 民办高等教育的复兴与崛起,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国家培养各类适用人才,以及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积极 作用。”[1] 从总体上看,近30年来,在相继经历了恢 复萌芽期(1978-1991年)、缓慢发展期(1992-1998年)和快速发展时期(1999-2005年底)之后,以2006年底国务院办公厅第101号文和2007年初教育部第25号令的发布为标志,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转型期———调整规范期。[2]我们 认为,这一时期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大致呈现如下几个特征: 1.从民间自发行为到政府自觉引导发展。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尽管一些地方陆续出台了不少鼓励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行政法规和政策措施,促进了当地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总体而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多的仍然是民间自发行为,还很难说是国家层面的自觉行动和集体行为。长期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实际上是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并未被政府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而且涉及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如产权归属、合理回报、信贷政策、税收优惠及教师同等待遇等),至今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民办高校机构数量和在学人数的增加、民办高等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进一步彰显,以及民办高校自身存在问题和矛盾的不断暴露,各级政府必将更加重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加自觉地采取措施,引导民办高校规范管理,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2.从区域领先发展到各地齐头并进发展。以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和非均衡性。实践表明,凡是地方政府比较重视、政策相对优惠的地区,民办高等教育就发展快、发展好。如陕西、江西、浙江和广东等省,由于地方政府思想 转型期民办高校发展战略思考 笮董圣足 摘要: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近30年的发展,当前已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调整规范期。这一时期的民办高等教育具有不同于以往的五大特征,民办高校自身则面临着六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本文基于实证调研,从微观入手,阐述了转型期民办高校发展所应秉持的三个观念和四种意识,并结合案例分析,提出了转型期民办高校可选择的五大发展战略。 关键词:转型期;民办高校;发展战略 董圣足/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上海 201103)上海建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 201319) 民办教育 DOI:10.14121/https://www.wendangku.net/doc/957220134.html,ki.1008-3855.2010.20.017

可持续性城市空间规划研究进展及启示

可持续性城市空间规划研究进展及启示 发表时间:2019-10-28T09:21:30.95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5期作者:何琳琳 [导读] 分析了目前中国城市空间开发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讨了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 黑龙江省时代国土资产评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30 摘要:分析了目前中国城市空间开发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讨了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分析认为目前阶段我国城市空间开发存在地下与地上及地下各层次之间规划协调不够、城市空间管理职能划分模糊、缺乏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的约束、投资模式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中国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实现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应在规划阶段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遵循合理的规划原则,构建科学的可持续性评价体系,进行数字化城市空间规划并加快制定合理的城市空间开发法律法规;在开发阶段选择合适的城市空间投融资开发模式,采用科学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并加强城市空间的生态化建设,通过这些对策提高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空间规划;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范畴 引言 中国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为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既是传统经济、土地和建设三类空间规划的传承,也是满足从“物质文化需要”向“美好生活需要”转变,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转变的新制度设计,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创新至关重要。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1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1.1城市空间管理职能的划分比较模糊 2001年11月建设部颁布了《建设部关于修改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的决定》,在法律上明确了地方政府对城市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职权。尽管地方政府的绝对管理权明确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城市空间资源管理的空白,仍缺乏具有一定管理权限的特定的管理机构来协调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城市工程项目之间、地下工程同地表建筑物之间的矛盾。目前,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城市空间包含的众多要素的管控职能分散在国土、发改、人防、交通、市政、能源、电力、水利等部门,存在管理职能重叠甚至冲突。如此多头管理,势必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和效率的低下,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之间的缺乏更造成地下空间开发中重复建设、无序建设频频发生,也是目前城市空间开发可持续性差的主要原因。 1.2城市空间开发缺乏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 城市空间具有无光线、恒温、恒湿、隐蔽、密闭、开发成本高,可逆性差,危险性大、环境影响大等特点,因此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估至关重要,尤其对城市空间开发的可持续性评价。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对于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影响,学术界一直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指标。城市空间规划设计体系本身也尚处于摸索和不断调整的过程,针对城市空间规划及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属于一个全新的空白领域。由于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因而城市空间开发应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估。另外,由于地质条件和城市工程的复杂性,城市空间开发建设事故屡见报道,针对城市空间开发建设的安全评估机制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规范的城市城市空间综合评估机制,用于定量评价城市城市空间开发的可持续性、安全性和生态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可持续性城市空间规划研究的前沿趋势 2.1研究阶段 发达国家早期的城市空间规划体系研究多由政府组织与研究单位参加,主要是编制可持续性的城市空间规划研究报告,重点是制订可持续性的空间规划目标,强调公共参与城市空间规划的方式与程度,以及深入分析可持续性城市空间与其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方面。具体特征如下:一、20世纪50-60年代,城市空间规划趋向从传统的以“物质功能空间规划”为主,逐步兼容考虑“物质功能空间”、“自然生态空间”与“城市社会功能空间”。二、20世纪60—70年代,城市社会空间问题成为可持续性城市空间关注的重要问题,形成了以解决公共福利为特征的阶段,这一时期亦开始重视“城市自然生态空间”的功能特性需求。三、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以美国为例的西方国家寻求城市中心区的更新与复兴,倡导城市空间经济的再生发展;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城市空间规划体系中讨论的热点。四、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空间规划体系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开始讨论“空间可持续性”问题,部分城市强调城市可持续性经济的重要性。五、21世纪以来,强调对城市空间复兴的重视,认为城市复兴应该建立在优质规划、经济实力及对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上,良好的执政以及社会福利的原则也是“可持续性城市空间规划”的基本原则。 2.2前沿理念 近年来,欧美国家可持续性城市空间规划研究开始围绕“全球化思考、本土化生存”(Thinkglobal,actlocal)的理念展开。自1992年以来,欧盟呼吁在欧洲以及全球范围内,应采取广泛的国际行动,并与其成员国以及其他国家和所有国际组织通力合作,在制定可持续空间规划策略和政策执行监督等方面均要做出积极的贡献。1992年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在全球范围内提出并推行了可持续城市发展计划(sustainablecitiesprogramme,SCP),现今已有中国在内的13个国家实施了SCP计划。在全球层面,过去十(多)年是推行可持续性城市空间发展理念稳步发展的阶段,主要有联合国关于气候变化的“京都协议书”和“伊斯坦布尔人居宣言”(HabitatII),以及欧盟的“奥尔堡(Aalborg)宪章”等,以上内容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可持续性的城市空间发展内容。一些国家的地方政府还要求应根据当地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可持续性的空间规划策略,诸如提高当地的康乐水平(localwellbeing)。发达国家还认识到只有采取“自下而上”的策略,即通过改变每个公民(individualcitizens)、商企(businesses)和其他组织机构(otherorganizations)的行为,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可持续性的城市空间规划应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压力相互碰撞的地方,两者必须要协调一致。麦克拉伦(Maclaren)和维吉尼亚(Virginia)研究认为,可持续性的城市空间规划研究近年来主要集中在:

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战略分析(一)

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战略分析(一)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战略是一种从战略起点向高水平、示范性、品牌性发展的战略定位,关注长远,追求和谐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战略强调未来的、整体的、平等的发展利益,坚持规模适度、内涵厚实、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文化引领的发展思路,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品质;积极培育高职院校文化,全力打造高职院校特色,不断提高开放办学水平;创新办学体制和公平的教育财政政策,构建社会民间资本运作系统,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战略;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保障 Abstract:Theeffectivedevelopmentstrategy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isakindofstrategicorientationfroms trategicstartingpointtohigh-level,demonstrativeandoutstandingbranddevelopment.Theeffectivedevelopmentstrategyofhighervoc ationaleducationattachimportance0nfuture,holisticandequaldevelopmentbenefit,persistinthedevelopmentthreadofmoderatescale,reasonablestructure,clearcharacteristicsandleadofculturetoenhancethedevelopmentquality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 oncomprehensively;cultivatethecultureofhighervocationalschoolsactively,foundthecharacteristicsofhighervocationalschoolsandenhancethelevelofrunningschoolopenly;innovateschool-runningsystemandequaleducationandfinancepolicy,buildnon-governmentalcapitaloperationsysteminsocietytoboostquickerandbetterdevelopmentofh ighervocationaleducation.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effectivedevelopmentstrategy;strategicobjectives;strategictask;strategicassurance 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战略是一种从战略起点向高水平、示范性、品牌性发展的战略定位,关注长远,追求和谐,是一种合理发展的战略,一种动态发展的战略,一种特色发展的战略,体现出与常规发展战略的不同和超越。 一、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 (一)前瞻性 前瞻性是高职教育有效发展战略制定的重要前提。所谓前瞻性,是指在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战略时,必须站得高,看得远,瞄得准,抓得牢。在空间上要“站得高”;在时间上要“看得远”;在战略上要“瞄得准”;在战术上要“抓得牢”。要深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市场进行调研,分析现实,研究现实、反思现实,在准确把握现实的基础之上,高瞻远瞩,继承传统,超越现实,科学预见未来中国高职教育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以及需采取的宏观政策措施。 (二)整体性 整体性是高职教育有效发展战略制定的关键要素。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领域,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因此,应按照“特殊类型”的内涵要求建没和发展高职教育,不能简单地把它当作一个教育层次来认识,更不能把“专科层次”作为决策高职教育有效发展战略的依据。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教育类型。只有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发展,从而为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更大的提升空间。 (三)平等性 平等性是高职教育有效发展战略制定的核心指标。有效发展战略的重点是考虑中西部地区的高职教育,尤其是西部地区高职教育发展问题,政府要给予西部地区高职教育,特别是少数

中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探讨(张小峰)

中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探讨 张小峰 摘要:石油工业的战略地位和中国石油企业的国有性质决定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战略对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L1前,跨国石油公司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竞争主体,中国石油企业应以跨国石油公司为发展标杆,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发展战略体系。 关键词:石油企业发展战略因素 石油企业战略就是石油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为求得生存与发展,对企业的发展LI标、达成U标的途径和手段做出的全局性的、长远的谋划。石油企业发展战略的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纲领性等特性决定了发展战略对石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石油公司国际竞争力薄弱、石油安全风险系数日益增大的国家来说,制定并执行合理的发展战略无疑有利于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竞争优势和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一、石油公司加强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发展战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石油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其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主体的竞争力决定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因此石油行业的发展决定于石油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因此,加强我国石油企业战略管理十分必要。 (-)加强石油企业战略管理是石油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石油企业经过改制上市后,已经山一个国家公司转变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因此它必须追求经济利益以求得自身发展。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 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的加快,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国际竞争。根据国内外经验,加强战略管理是企业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中国的石油企业也必须通过加强战略管理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二)加强石油企业战略管理是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需要 近儿年,我国石油安全状况日益恶化,石油安全风险系数不断增大。石油消费量的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据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2002), 我国到2010

浅谈空军军事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浅谈空军军事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摘要:空军军事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已引起总部有关方面的关注。未来10年,我军军事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深入推进军事职业教育。军事教育专家认为,空军创造的成功经验,为其他部队开展军事职业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空军军事职业教育的总体思路、原则和具体措施是进一步推动空军军事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加快提高广大官兵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源泉。 关键词:空军; 军事职业教育; 组训;体系 空军军事职业大学成立以来,在空军党委、首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科学筹划,严密组织,系统推进,分步展开,教学工作有序运行,制度机制逐步建立,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全体官兵展开学习,为空军军事职业教育发展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空军军事职业教育取得了四大成功经验:第一,只有站在推动部队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战略高度认识军事职业教育的意义,把提高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军事职业教育才能保持正确方向,具有更大价值。第二,只有不断唤起广大官兵在军事变革挑战面前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引导教育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激发他们内心的强烈学习欲望,军事职业教育才能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第三,只有坚持从部队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军事职业教育的模式、方法和手段,努力办出质量、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军事职业教育才会增强吸引力,持续繁荣发展。第四,只有各级领导带头端正办学思想和学习态度,树立良好学风,才能影响带动广大官兵刻苦认真、脚踏实地投入学习,军事职业教育才能取得更加扎实的成效。 一、空军军事职业教育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空军党委指示要求,以改进组训模

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支持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办出特点、办出水平,各地区和许多企业进行了积极探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是薄弱环节,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现在,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我们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深刻认识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是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都对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国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从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看,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我国已是制造业大国,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我国的制造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而且安全生产事故也多,这些都与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偏低、高技能人才匮乏有很大关系。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与重组,我们要抓住机遇,努力提高我国制造业水平,使“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真正有竞争力。这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更加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就业问题在我国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目前,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约2400万左右,还有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促进社会就业,必须发展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把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城市就业的重要措施,特别要加强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城市就业率。解决“三农”问题,

信息技术对城市社会空间影响的研究

叶敏≮c‘2007.3(下半月刊) 信息技术对城市社会空间影响的研究 口李荣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240) 摘要信息技术对生产生活影响的深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从探讨“地理终结”到新型产业组织空间的发展,乃至信息技术对于整个社会公共资源的空间分配的影响,经历了长期的研究积累。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将更集中于技术对于空间变化影响的具体实证方面。 关键词流动空间虚拟集聚网络空间优质空间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07)03—174—02 伴随着信息技术对于人们生活进一步的渗透,其影响越来越被人们广泛的关注。信息技术怎样影响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信息技术通过怎样的途径对于城市空间进行重构?H?巴凯斯指出“电信网络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经深刻地改变了空间和时间,地区和公司的发展中出现了计算机网络及其传输流,各种各样的电子行为的愈益增加的应用将导致地方发展、区域管理、组织形式和个人生活的变化。在电信网络和信息流缩主宰的时代,空间接近的优势被减弱。这些进步改变了部门的条件和地方、国家及全球各个层次的区域相互独立性”castells则进一步将这种变化以空间分化的形式划分。并提出“流动的空间”,即为通过流动而运作的时间共享之社会实践的物质组织。有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了流动空间:第一层次,流动空间的第一个物质支持,又电子交换回路所构成,是通信网络的技术基础设施。第二层次,由它的节点和核心构成,是一种层级组织;第三层次,是占支配地位的管理精英的空间组织。 同样地,这三个层次的空间可以更简单的被理解为数字信息空间、物质实体空间、以及联结及利用这两种空间物质的人的组织空间。信息空间与物质空间通过人一管理精英的联结,并按照其有目的实践活动或被重构。这便涉及到信息技术对于物质化地理空间的影响的研究。 在信息技术对城市城市空间影响的研究中,Yen和ma}lmassani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能影响土体使用模式并且在经济活动增长与产业空间布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提出影响组织办公室位置选择的两个方面,1.信息网络的接人的需求2.基础设施成本低于传统中心商业区。Gasp”和daeser(1998)尝试寻找出信息技术与面对面交流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中支持这种交流的因素。通过对于电话使用资料的实证分析,得出信息技术对于面对面交流的补充作用大于替代作用。结果表明,信息技术对于城市的集聚作用并没有消失,作者声称在回归模型中难以排除信息技术的影响。Gordon和Richardson(1997)推测,信息技术可能导致于经济活动和人口的分散,甚至到达“地理消亡”的时代。他们指出,在运输与通信成本高额的时代,超高或集中解决方案占主流。但未来的运输与通信成本将继续降低。这里严格的问题是运输与通信是补充关系还是替代关系,如果是补充关系,地理的作用将持续发挥即使新的通信技术得以开发。salomon(1996)认为通信技术的发展将消弱距离的影响,对于社会空间组织会导致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于信息技术发展促使城市分散他还提出了四项假定:1.运输与通信技术的替代关系的存在2.信息对于实体物品替代关系的存在3.通信技术的普遍使用4.在拥挤和交通成本的压力下,对分散迫切性的认识。他甚至认为城市形态全新的变化不可能发生在信息时代,不过他承认由于技术的原因城市将发生某些方面的变化。 另外,(c印ello1994)指出,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企业组织发生空间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鸿沟。这归咎于对于信息技术作用的过高估计,以及对于新技术与空间重构之间关系的肤浅及乐观的析。她还认为,长期来看,新技术的应用导致新的生产策略,比如“即时生产系统”(jus“ntime)。这需要各个公司之间空间位置上的临近,最终会导致经济活动的集聚。然而,Fuiita和haIllaguchi(2001)指出,如果公司之间具有良好的运输通信基础设施相连接,正如在许多发达国家看到的,它们仍然可以保持分散。Echeverri—carrou(1996)认为,对于组织之间地理上关系的概念化,不能离开对于计 174算机网络的理解,它将不同位置的不同部门,不同组织连接在一起。尽管在空间上逐步分散,但其活动却借助于信息网络进一步一体化。她还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企业内部联结的高额投资,同时对于员工技术以及生产活动严格控制。G”Ill一还注意到了在城市空间中,伴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所产生的基础设施分配不均的问题。“我认为我们正在开始看到一个重新城市网络化基础设施,其中凸现了物质,社会以及政治上的不合理分配”并提出了“优质空间”概念(笔者译)。优质空间的出现是一个广泛的趋势,它是由于四个过程推动的。社会技术和政治经济的变化,城市基础设施的分价提供、城市综合规划的侵蚀和新消费空间的出现、基础设施消费主义的盛行、面对城市空间自动化以和城市区域扩展,向城市外围转移趋势的出现。提出“最优网络空间”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中基础设施以及技术移动性的研究。传统城市与社会学当中,对于基础设施与技术研究仍然处于边缘。 国内对于信息技术对城市社会空间影响的研究则处于起步探索性阶段。一方面在信息技术对区域层面影响的研究中,汪明峰(2004),从互联网骨干网络拓扑结构人手,对中国互联网进行了初步分析,并考察基于这种信息基础设施构架之上的中国城市体系格局。表明互联网正在重构城市的竞争优势,而地理区位因素仍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网络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研究提出展望,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将成为中心。1.网络空间通达性研究2.网络空间积聚的动力研究3.网络空间与地理空间交互作用。 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对于产业组织空间影响的研究中,刘卫东通过诺基亚星网工业园的实例分析指出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会导致企业的“虚拟集聚”,这是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和缩短供应链的必然结果,但是否选择积聚还取决于其它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时间成本正成为空间组织的重要影响因素。他还指出,互联网时代制造业空间区域的两个主要决定因素制造业的积聚有可能成为一种趋势,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和快捷配送两种力量将成为决定互联网时代制造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信息技术的进步也在改造着商业模式和企业组织的模式,并导致企业明显的空间重组,一方面由于新的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传输十分便利,一个地理空间点上的消费者可以得到的相关产品的信息是海量的。对于越来越快的市场变化响应,驱动着企业改变其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新的技术也容许企业尝试新的管理实践。 甄峰对信息技术影响下的新空间形态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提出了实空间、虚空间、灰空间的三元空间假设。并认为三元空间并存与共生将是一个持续现象。灰空间,即实空间与虚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形成的过渡性空间。“由物质场所,可上网的固定计算机或移动设备以及网络基础设施构成。”(甄峰,2004)“从内容上讲,灰空间将由信息港、智能建筑、宽带网络、科技园区、创业基地等所构成” 总之,在信息化对于城市空间影响的研究中,国外学者所关注的方面有所差异。与此同时也对于这种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而国内伴随着信息技术影响的深入,在信息技术对于社会影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集中于概念的提出以及新现象的探索分析阶段,深入的实证研究还非常缺乏。与此同时,未来的研究也将更多地集中于信息技术对于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细致深入的实证研究。正如掣a}la-n所述”在当今城市快速转型时期,最引人注目的问题是  万方数据

我军军事职业教育发展探析

我军军事职业教育发展探析 摘要:“健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大决策,为启动新一轮军事教育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军上下应主动增强军事职业教育观念,从实际出发,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积极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开展军事职业教育,除了进行有计划的院校教育外,还应该充分发挥部队训练实践的优势,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广泛运用远程教育、函授教育以及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等多种方式,建立起军队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实践紧密结合、在校教育与远程教育、自我教育等形式多管齐下的模式,并逐步形成有计划的军队院校教育、循序渐进的部队岗位培训、因地制宜的在职持续发展三者有机结合、交替进行的良性军事职业教育运行机制。 关键词:军事职业教育;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三位一体;现代远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健全军队院校教育、

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这一战略决策的提出,抓住了强军兴军的关键,遵循了军事人才成长规律,有利于整合和拓展教育资源,推进军事教育向素质教育、终身教育转型,形成全员全时全域的学习格局,推动人才培养取得新突破新发展,对于培养造就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健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论断的提出,在指引军事教育发展方向的同时,也将“军事职业教育”这个似乎已被淡忘的概念,再一次呈现到人们面前,受到广大军事教育工作者的热切关注。 2014年6月,四总部又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军事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对军事职业教育功能定位、运行机制、组教模式、条件建设、管理体制、考评办法、激励制度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强调要加快构建教育内容、远程平台和管理制度“三个体系”,实现塑造军人职业品格、拓展岗位专业素养、培育军事创新文化、促进官兵全面发展“四项基本任务”,力争用3至5年时间,基本完成军事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实施意见》的下发既为我军军事职业教育的创建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研究热情,全军院校和部队纷纷展开理论研究,积极为启动新一轮军事教育改革

人才需求分析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探讨

人才需求分析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探讨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有了长足发展,但近几年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我国特别是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战略选择。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研究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路、目标和措施,是迫切而重要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教育发展战略是对于教育发展的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问题的谋划与决策。教育的战略管理,是适应复杂管理模式的理论和方法,是宏观教育管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教育宏观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战略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事业的成败;战略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是领导水平的重要表征。 战略管理对事业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导向功能、综合协调功能和动态适应功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对职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适应性,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参与等,都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地方性 由于职业教育具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紧密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直接性,以及对义务教育基础的依赖性,使得职业教

育发展战略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因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呈现多样性。目前,我国职教发展根据地域特点可大致分三类:一是大城市、沿海省份的经济发达地区和内地少数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已有相当的发展规模,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正向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发展,职业教育发展战略面临着新的选择。二是广大中等发展的地区,基本普及、刚刚普及或即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仍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即以初中毕业后分流为主,以发展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为重点。三是少数经济落后、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则在着力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还应适当发展初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和短期职业培训。本文主要论述我国发达地区的职教发展战略。 (三)发达地区职教发展战略选择的紧迫性 如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自1997年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对此,有的人认为“职业教育严重滑坡甚至出现萎缩”,惊呼“形势严峻,处境堪忧”,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注:《职业技术教育》眼里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2000,(36):17.);有的人认为“形势大好,正是职教转折的好时机”。有的人主张继续发展中职,至少稳定现在规模和职普比例;有的人主张压缩中职,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有的人主张发展综合高中和高等职业教育;有的人认为高教都是职业教育,不必再强调高职,逐步淡化、弱化职业教育等等。实践中的变化,认识上的不同,对策上的分歧,说明研究、明确新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