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方美学史 期末复习

西方美学史 期末复习

西方美学史 期末复习
西方美学史 期末复习

西方美学史期末复习

绪论一

西方美学史重要名著: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彭锋:《西方美学与艺术》

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

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

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

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

鲍桑葵:《美学史》

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

克罗齐:《美学史》

彼得·基维:《美学指南》

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沃尔夫冈·伊瑟尔:《怎样做理论》

汤森编:《美学经典选读》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亚理士多德:《诗学》

康德:《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美学》

绪论二

西方美学史思想的发展

1.本质论——认识论——语言论

2.历史发展:古希腊——中世纪——启蒙运动(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德国古典哲学)——现代哲学

重点掌握:

(1)文艺复兴

首先,文艺复兴时代是“近代”历史的开端,其中最为重要的时代特点是,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

其次,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近代哲学按照它们以理性或经验为知识的泉源或准则而被划分为唯理主义或经验主义。

最后,美学概况:这一时期重要的美学家包括笛卡尔、布瓦罗,这些都是古典主义也即唯理主义一派,还有霍布士、培根、洛克、夏夫兹博里、哈奇生、休谟和博克等经验主义美学家。

(2)启蒙运动

首先,“启蒙”(enlightenment)的意思是用光明驱散黑暗,以理性代替蒙昧。启蒙理性的

另一特点是乐观主义的历史进步观。启蒙的任务就是消除一切非理性、反理性的东西;理性的光芒一旦照耀世界,理想的人就能代替全能的上帝,黑暗的人家就会变成光明的天堂。

其次,启蒙理性是评判的标准,也是时代的标志,它宣告了理性时代的正式开始。现在人们把启蒙运动开启的现代理性称为“工具理性”。现代化的进程就是要以理性为工具,以全人类利益的名义,对自然、社会、人的心灵和道德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控制。

最后,这一时期主要的美学家是康德、黑格尔、歌德、席勒等人,也成为整个西方美学史发展的顶峰。

第一章第一节

西方美学起源的文化土壤

1、希腊人将表象与现实,将意象与它所代表之物的关系这一深刻的问题提了出来

(1)关于人和世界关系的思考

希腊人在他们的观念和偏爱中,以及他们的艺术和科学中,保留了某些古老成分——其他信仰和血缘关系的残余。希腊宗教并不是一个整体。它是一种崇高的、幸运的、如神一般的超人的宗教;它是有人性的拟人的,充满着光明和生机,而没有魔法、迷信、对鬼神的信仰与神秘感。

(2)模仿

模仿是随着酒神祭祀的礼拜和神秘一齐产生出来的,在它的最初的意义之中,“模仿”的代表着由祭司所从事的礼拜活动,主要是为了显示内心的意象,并不表示复制心外的现实,因此主要用来指舞蹈、哑剧和音乐。到了公元前5世纪,“模仿”一词,从宗教转为哲学意涵,开始指示对外界的仿造,主要包括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前者说,在艺术中我们模仿自然,在纺织时我们模仿蜘蛛;后者主张,绘画和雕塑制作出事物的形影,模仿出我们所看到的东西,认为模仿乃是绘画和雕塑这类艺术的基本功。

2、希腊人给荷马与赫西俄德打上智者与教师的印记,并将诗人的伟大与认识的价值联系起来

公元前六世纪以前希腊文学的历史揭示了思考和批判精神的发展,个人开始分析和品评人生,他不仅过生活而且对生活有所思考;他不再满足于表达其民族通常的概念和理想,而是被激励着去提出他本人伦理的、政治的和宗教的思想和希望

3、艺术家创造力的性质与源泉

诗歌来源于神,主要目的是给人快乐。诗歌所给予人们的愉快极大,但与饮食所给予人们的愉悦相比没有什么不同,也没有高低之分。同时,诗歌也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诗歌来自神,它的作用于酒的作用没什么两样;它的主题与历史的主题没什么差别,它的价值类似神的声音、酒和历史的价值。

第一章第二节

理式论:

柏拉图认为,理念(ideas)或形式(forms)不是人心、以至神心中单纯的思想(当然,神圣的思想有赖于它们)。他认为理念或形式是自在自为的,有实体性;它们是实体,是实在或实质的模式,即万物原始、永恒和超越的原型,先于、脱离和独立于事物而存在,不像事物那样受变化的影响。

论述摹仿:

(1)专注于摹仿形象与它们(声称)再现的世界特征之间的复杂关系。

柏拉图心目中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感性的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艺术世界是由摹仿现实世界来的,现实世界又是摹仿理式世界来的,这后两种世界同是感性的,都不能有独立的存在,只有理式世界才有独立的存在,永远不变,为两种较低级的世界所自出。

(2)专注于摹仿在心理学上对其受众的寓意和效果

总之,摹仿诗人既然要讨好群众,显然就不会费心思来摹仿人性中理性的部分,他的艺术也就不求满足这个理性的部分了;他会看重容易激动情感的和容易变动的性格,因为它最便于摹仿。

第二章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

一、哲学思想

1.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继承

首先要重新考虑超越的理念问题。柏拉图似乎把后来亚里士多德所称之为永恒的形式者至于星体以外,把它同实际的经验世界隔离开来,并贬低经验世界为纯粹现象。

其次是有关占第二位的因素、即柏拉图式的物质概念,需要更精确地予以规定,以使它成为令人满意的解释原则。形式和物质之间的鸿沟需要弥合。

2.四因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要说明事物的存在,就必须在现实事物之内寻找原因。质料、形式、动力、目的,被亚氏确定为事物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四种内在原因,俗称“四因”。所谓质料因,就是事物的“最初基质”,即构成每一事物的原始质料,也就是“事物所由形成的原料”。所谓“形式因”,是指“事物的限”,“或为整体,或为组合,或为形式”,用以指称事物“是什么”,因而也是事物的本质规定(“定义”)。所谓“动力因”,是指使一切的质料取得一定形式的驱动力量,“是变化或静止的最初源泉”。所谓“目的因”,是指一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的所追求的目的,“即做一件事的…缘故?”。

3. 逻辑学:逻辑学的主旨是分析思维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取得知识的过程,它是正确思维的科学。思维是推理的或科学的论证,从一般推演出个别,从原因推演出受制约者。推论由在

语言中称为命题的判断所组成,判断乃由表述于项中的概念所构成,亚里士多德讨论了判断的性质和种类、它们彼此之间不同的关系以及各种论证;为这种过程下定义并加以分类,这大都为现在的形式逻辑教科书所采用。在逻辑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对概念未做详尽的研究。不过,他研究了狭义的概念、即定义和定义的通则,也研究了最高级的概念、即范畴。

二、《诗学》

结构

(1)六分法的观点:《诗学》现存26章,按内容可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3章)主要分析各种艺术所摹仿的对象以及摹仿所采用的媒介和方式;第二部分(第4-5章)讨论了诗的起源与悲剧、喜剧的发展;第三部分(第6-22章)详细地讨论了悲剧,认为“悲剧是对一种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方式是动作的表演。接着,还分析了它的六个成分,包括情节、性格、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最后讨论了悲剧的写作和风格等;第四部分(第23-24章)主要讨论的是史诗的情节、结构、分类和成分等;第五部分(第25章)讨论艺术批评的标准、原则与方法;第六部分(第26章)比较了史诗与悲剧的高低。

(2)五分法:

(3)三分法:

第一部分 (第1-5章)主要分析各种艺术所摹仿的对象以及摹仿所采用的媒介和方式:由于对象不同(好人或坏人)媒介不同(颜色、声音、节奏、语言或音调)、方式不同(叙述或表演),也就形成艺术之间的差异;

第二部分(第6-22章)分析了悲剧的定义及其特点

第三部(第23-26章)分析了悲剧与史诗的异同

三、摹仿

1.“摹仿”:艺术创造世界

(1)摹仿的种差:对象不同(好人或坏人);媒介不同(颜色、声音、节奏、语言或音调);方式不同(叙述或表演)

(2)摹仿的心理根源:

首先,是出于人的天性

其次,音调感和节奏感

(3)诗的真实性:

诗人的职责不在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是可能的事。诗人与历史学家的差别不在于一用散文,一用韵文……两者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的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是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目的……

四、悲剧

1.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个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2.悲剧六要素:

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

其中摹仿的媒介是言词与歌曲,摹仿的方式是形象,摹仿的对象是情节、性格和思想

重要程度依次递减是:情节、性格、思想、言词、歌曲、形象

3.情节

(1)悲剧是对一个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2)简单情节与复杂情节,也即“简单的行动”与“复杂的行动”

突转、发现、苦难

(3)悲剧所分的段落,即“开场”、“场”、“退场”与合唱部分

3.悲剧效果及其审美意义

(1)过失说:一方面祸不完全由自取,他说,“不应遭殃而遭殃,才能引起哀怜”,另一方面他又要求祸有几分由自取,悲剧主角的遭殃并不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火或弱点,所以“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也就是说,“和我们自己类似”,才能引起我门怕因小错而得大祸的恐惧。

(2)卡塔西斯:净化或陶冶

数百年来,围绕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理论出现了多种各不相同的解说。这些解说按其主导倾向大致可以划分为道德的、审美的、心理的和医学治疗的四种类型。

第二章第二节

朗基努斯:

(1)《论崇高》

首先,崇高风格的构成

“掌握伟大思想的能力”,“强烈深厚的热情”,“修词格的妥当运用”,“高尚的文词”和“抱前四种联系成为整体的”“庄严而生动的布局”。前两种因素要靠自然或天资,后三种要靠艺术或人力。这五种因素有一个“共同基础”,那就是“运用语言的能力”。全书就是按照这五种崇高风格的来源顺序讨论的。

其次,崇高风格的培养

他主张读者从具体作品中体会古人的思想的高超,情感的深刻以及表现手段的精妙。长期地这样沉浸在古典作品里,就会受到古人的精神气魄的潜移默化,或则说,“得到灵感”,“在狂热中不知不觉地分得古人的伟大”。

(2)朗吉弩斯的理论贡献:

首先,朗吉弩斯把“崇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提出

其次,朗吉弩斯明确提出严肃的题材,深刻的思想感情,崇高的风格三者必须统一起来

阐释理论:

基督教承认神性文本的某种双重性,这为他们自己设置了复杂的问题。《圣经》作为神圣的文字本身要求阐释的方法和体系的发展,使之变得的可理解、可接受。

(1)寓言化方法的发展

早期教父奥利金在阐释《圣经》的过程中,认识到不仅需要历史的学识、文本的批评和哲学的思索,还需要寓意方法,最终到中世纪成为《圣经》注释的标准方法

(2)词语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首先,圣奥古斯丁认为文本的真正潜在意义总是对有很好准备的读者显现,这个读者必须有正确的精神,有关于自然科学和修辞学知识;

其次,卡西安提出经文意义层次的四重区分,也即文字层、寓言层(典型层)、比喻层或道德层以及秘奥层。

最后,于格提出字面层次与其他层次之间的关联以及字面意义的范围问题

第三章第一节

笛卡尔理性主义

1、理性的内涵:理性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它必须依赖于先天的概念和命题将自身直接引向“自然之光”。并且,它作为知识的可靠性不能仅仅靠它显而易见的清楚性,而是要靠其演绎推理的体系化,将更为根本与次一等根本的命题给予适当安排,以展示它们的逻辑依赖性。

2、方法论

首先,关于概念,笛卡儿提议通过分析去发现本质上最简单因而绝对清楚和明晰的思想,将之当作知识的基本成分;

其次,关于命题,他将直觉和演绎当作必然真理的源泉,这种直觉是“一个无遮蔽而专注的心灵无任何迟疑的观念”,它“只是来源于理性之光”,而演绎实际上是一连串的直觉。

最后,笛卡儿找到了一种普遍的真理的方法——普遍的意思是说,它既适用于所有理性的存在物,也存在于一切事物,或所给定的研究领域的事物之中

美学(名词解释)

鲍姆嘉通对美的界定

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单就它本身来看),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正确,指教导怎样以正确的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高级认识方式的科学,即作为高级认识论的逻辑学的任务;美,指教导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科学,即作为低级认识论的美学的任务。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首先,感性的审辩力

其次,完善的内涵

最后,艺术对自然的摹仿

莱辛《论诗与画》

诗和画的界限

首先是从媒介来看,画用颜色和线条为媒介,颜色和线条的各部分是在空间中并列的,是铺在一个平面上的:诗用语言为媒介,语言(例如一段话)的各部分是在时间雕刻中先后承续的,是沿着一条直线发展的。

其次是从题材本身来看,题材有静止的物体,有流动的动作:而物体各部分也是在空间中并列的,动作也是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因此画的媒介较适宜于写物体,诗的媒介较适宜写动作。

第三是从观众所用的感官来看,画是通过眼睛来感受的,眼睛可以把很大范围以内的并列事物同时摄入眼帘,所以适宜于感受静止的物体;诗是通过耳朵来接受的,耳朵在时间的一点上只能听到声音之流中的一点,声音一纵即逝,耳朵对听过的声音只能凭记忆追溯印象,所以不适宜于听并列事物的胪列,即静止物体的描绘,而适宜于听先后承续的事物的发展,即动作的叙述。

第三章第二节

培根及其理论贡献

(1)知解力的三个部分

人类学术的三个部分涉及人的知解力的三个部分,而知解力正是学术的存身之处:历史与人的记忆关涉,诗歌与想象力联系在一起,而哲学则与理性相对应。

(2)区分复现的想象(记忆)与创造的想象

(3)培根的贡献

2、简单的想象(记忆)与复合的想象

(1)简单的想象

在人的心灵中,没有什么观念不是最初完全地,或者一部分一部分地发生在感觉器官之上的

(2)复合的想象

如当我们在一个场合看到一个人,在另一个场合看到一匹马时,我们在心中构想出半人半马怪。因此,当一个人将他自己的图像与另一个人的行动的图像结合起来时,例如,在读传奇时常常发生的当一个人想象自己是赫拉克勒斯或亚历山大时,就是一种复合的想象,这仅仅是心灵的虚构而已。

(3)巧智与判断

那些擅长于察觉的相似点的人,“被说成具有好的巧智;因此借助于它意味着就会有一种好的幻想”。那些擅长于辨识不同点的人,“被说成具有好的判断”。在作诗时,两种能力都是需要的,“但是,幻想必定会更加突出;因为它们会因夸张而带来愉悦,而不应该因轻率而带来不愉快”

(4)想象给诗提供了激发激情的力量

3、关于观念的联想

(1)关于观念的联想

观念有时会相互间具有的“自然的呼应和联系”(这是“我们理性的能力和特长去寻找的”)与“另一种完全是由于偶然或习惯形成的观念的联系”

(2)“巧智”与“判断”

(3)两种不同的语言概念的兴起,一种是诗的隐喻语言,另一种是科学的字面的语言。

第三章第三节

纯粹理性批判

1.什么是“纯粹理性批判”

(1)“纯粹”:“纯粹”的意思大体上和“先天”的意思一致,就是先于一切经验,不是时间上在先,而是逻辑上在先;在否定的意义上,它指独立于(或不依赖于)经验,不来自经验;在肯定性意义上,指理性自身普遍必然的有效,是一切经验成为可能的条件。所以,书名中标明的“纯粹理性”就是独立于一切经验,从自身提供出使经验成为可能的、普遍必然有效的先天要素的理性。

(2)理性:“依据先天原理进行判断的能力”,因而是指包括人心全部能力(认识能力、情感能力和欲求能力)的先天原理在内的一切先天要素的源泉。“纯粹理性批判”“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即纯粹知性批判、纯粹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

(3)批判:就是研究、考察,也指纯粹理性的训练和锻炼

2.怎样对理性进行批判:

(1)“对象依照知识”的原理:也就是“主体”与“客体”—“概念”与“对象”何以能够有“一致性”。康德认为,已往哲学知识论的失误在于“主体”围绕着“客体”转,“主体”力求“符合”“客体”,以取得关于“客体”的正确知识—真理。这样的知识论路线,在康德看来,不可能真正得到“主体—客体”、“概念—对象”的“一致性”。如今把这个关系颠倒过来,使“客体”围绕着“主体”转,亦即,“对象”围绕着“概念”转,这样,在“知性概念”的“立法”职能下,二者才能真正一致起来。

(2)“现象”与“物自体”:现象是呈现在直观和经验中的东西,而正因为其能出现在直观和经验中,它才是我们认识的对象,能为我们的先天认识能力所决定,我们对它才能先天地有所知,才能获得有关它的普遍必然的知识,即是说,它是可知的。物自体是指现象的基础,它是超感性、超经验的东西,根本不能出现在直观和经验中,因而不可能成为我们认识的对象,只是不可知而仅能思考的东西。

3.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1)内涵:一是问先天综合判断为什么会是可能的?亦即追问使它成为可能的根据、基础、来自何处的问题。二是问先天综合判断是怎样可能的?亦即要探索它成为可能的方式。这两方面又是不可分割的:先天综合判断的根据决定着它进行判断的方式,而它的方式又处处表明它所依据的原理。

(2)先天综合判断之所以可能的根据

首先,人自身作为认识主体的能动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即主体通过自身具有的各种先天条件去综合统一它由于物自体的刺激而获得的感性经验材料,使之形成为自己的认识对象的能力,这就是人的理性(或知性)能力。

其次,纯粹理性:”含有绝对先天地认识事物的各种原理”。纯粹理性的综合统一机能,作为这些原理的运作的体现,是先天综合判断的最终根据,而这些原理也就自然成为纯粹理性使先天综合判断“被取得并现实地实现出来”的方式了。

第三章第四节

康德的美学思想

一、《判断力批判》

1.几个主要概念:

(1)认识功能局限于想象力和知解力(知性),前者只能掌握事物的形式或形象,后者则包括形式逻辑的推断,分析、综合和推理的能力,但是它们都只能把握现象,而不是物自体。

(2)理性是与知解力(我们所了解的理性)对立的,并不属于认识功能,而是涉及“无限”、“整体”、“神”、“物自体”,“灵魂不朽”、“意志自由”之类概念。

(3)反思判断力:包括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

首先,康德所说的“目的”是指造物主在造物时设计安排中所存的目的。这“目的”分两种,一种是事物的形式符合我们的认识功能(想象力与知解力),也叫“主观的符合目的性”,第二种目的是自然界有机物(即动植物)各有本质,如果它们的结构形式符合它们的本质,它们就是“完善”的而不是畸形的或有缺陷的,就显出“客观的目的”。

其次,从情感上感觉到事物形式符合我们认识功能,这就是审美判断;从概念上认识到事物形式符合它们自己的目的,因而显得是“完善”的,这就是审目的判断。这两种判断都不同于逻辑判断,都是对个别对象所起的感觉(即“反思判断”),而在对象是美的或完善的时候,这感觉都是愉快的。

二、美的分析

1.从质的方面看审美判断

(1)审美判断只涉及形式而不涉及内容意义,所以不涉及概念,而只是作为一种主观的快感而与这快感的来源,所以审美判断不是一种理智的判断,而是一种情感的判断。

(2)美感与一般快感:审美只对对象的形式起观照活动而不起实践活动。美感即起于对形式的观照而不起于欲念的满足。

(3)美与善:美也不等于善,因为善是意志所向往的目的,要涉及利害计较的实践活动,和愉快的东西还是类似的。

2.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断

(1)审美判断是单称判断:

(2)审美判断是普遍判断:

首先,审美判断的普遍性不是客观的(即不是对象的一种普遍属性),而是主观的(即一切人的共同感觉,也即对象在主体心中所引起的感觉来假定这感觉的普遍性,这才是审美判断的事。

其次,审美判断普遍可传达的是审美判断的心境

最后,审美判断只是一种朦胧的舒适的感觉,具体表现为意识可以察觉到的快感。

3.从关系方面看审美判断

(1)“关系”指的是对象和它的“目的”之间的关系。美的事物虽没有明确的目的而却有“符合目的性”。没有明确的目的,因为审美判断不涉及概念;有符合目的性,因为对象的形式适合于主体的想象力与知解力的自由活动与和谐合作,这仿佛是由一种“意志”(康德没有明说“天意”)来预先设计安排的。

(2)“纯粹美”与“依存美”:只有这种不涉及概念和利害计较,有符合目的性而无目的的纯然形式的美,才算是“纯粹的美”或“自由的美”;如果涉及概念、利害计较和目的之类内容意义,这种美就只能叫做“依存的美”

4.从方式方面看审美判断

(1)判断的方式指的是判断带有可然性、实然性或必然性,美的东西产生快感却是必然的。

(2)这普遍规律之所以不能明确说出,因为它是不涉及概念,只凭主观情感(快感)来肯定的。

(3)康德承认这种审美的必然性要建立在是人都有的“共同感觉力”的假设上

审美判断的四个规定性:

(1)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2)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

(3)美是一个对象的符合目的性的形式,但感觉到这形式美时并不凭对于某一目的的表现

(4)凡是不凭概念而被认为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三、崇高的分析

1.崇高和美的异同

(1)相同点:它们都不仅是感官的满足。都不涉及明确的目的和逻辑的概念,都表现出主观的符合目的性,而这种主观的符合目的性所引起的快感都是必然的、可普遍传达的。

(3)不同点:第一,就对象来说,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崇高却涉及对象的“无形式”。其次,就主观心理反应来说,美感是单纯的快感,崇高却是由痛感转化成的快感。

2.两种崇高:数量的和力量的

(1)两种崇高:一种是数量的崇高,特点在于对象体积的无限大;另一种是力量的崇高,特点在于对象既引起恐惧又引起崇敬的那种巨大的力量或气魄。

(2)数量的崇高:

首先,体积的“无限大”或“无比的大”,即不根据某种外在的单位尺度或概念来进行比较,我们就在对象本身上见出无限大,它本身的无限就是估计的标准。

其次,一方面人的理性在认识对象中要求见到对象的整体;另一方面崇高对象的巨大体积却超过想象力(对形象的感性认识功能)所能一霎掌握的极限,想象力不足以达到理性所要求的整体。这是矛盾。正是想象力的这种无能或不适应终于唤醒人心本有的一种“超感性功能的感觉”(理性观念)。

最后,感性功能(想象力)不足以见到崇高对象的整体,理性功能就起来支援,就在这对象本身见出无限大,见出它所要求的整体。崇高的主观的符合目的性则见于想象力遭到“推拒”而理性起来解围。

(3)力量的崇高

首先,力量崇高的事物一方面须有巨大的威力,另一方面这巨大的威力对于我们却不能成为支配力。

其次,崇高就是人的理性方面使自然的威力对人不能成为支配力的那种更大的威力,也就是人的勇气和自我尊严感。

最后,主观心理反应的矛盾:一方面想象力的不适应引起生命力遭到抗拒的感觉,这种感觉近似恐惧而又不同于恐惧,因为另一方面理性观念的胜利却使心灵在对自己的估计中提高到感到一种崇敬或惊羡。所以崇高感是一种以痛感为桥梁而且就由痛感转化过来的快感。

四、天才和艺术

1.艺术的特征:艺术与游戏

(1)艺术与自然、科学、手工艺的区别

(2)艺术的精髓

首先,自由是艺术的精髓,正是在自由这一点上,艺术与游戏是相通的。

其次,笑、诙谐、游戏和艺术,依康德的看法,都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标志着活动的自由和生命力的畅通。

最后,艺术的自由是精神界的自由和自然界的必然(规律)在艺术领域里的统一。

2.天才

(1)天才的内涵:

首先,天才就是一种天生的心理的能力,遁过这种能力,自然替艺术定规则。

其次,在替艺术定规则时,天才一方面符合自然(由于天才本身就属于自然),一方面也显出创造的自由。

再次,从作品中窥见天才所制定的规则,不是通过对公式的掌握,而是通过对精神实质的心神领会与从中所得到的潜移默化

最后,天才就是“表达审美意象的功能”,这功能需要“想象力与知解力的结合”。

(2)天才的特点:首先,基本的特征是创造性,天才不是通过摹仿或套用规则来创作的;其次是典范性,“独创的东西可以毫无意义”,”天才的作品却必同时成为范本”或“评判的标准”;第三是自然性,”天才不能科学地指出它如何产生作品,它是作为自然才为艺术定规律”,这就是一般所谓”自然流露”;最后天才限于美的艺术领域,”自然通过天才定规则,只是为艺

术而不是为科学,而为艺术定规律,也只限于美的艺术。”

(3)天才与审美趣味的分别和关系

首先,欣赏所凭的审美趣味和创造所凭的天才是对立的,实际上涉及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分别。

其次,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分别:

第一,一项自然美就是一种美的事物,艺术美却是对于一个事物所作的美的形象显现或描绘。

第二,评判一项自然美,依靠单纯的形式;评判艺术美时也就必然要考虑到那件事物的完善

五、美的理想和审美的意象

1.“美的标准”

(1)审美判断不涉及概念,而客观规则却必通过概念来规定,所以”审美趣味方面没有客观规则”;但审美趣味的经验性的标准,却存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对于某些事物形象显现

的感觉所常显出的一致性里。

(2)美的理想只以个别的具体的形象显现方式由每一个人凭想象力在自己的心里形成,它又暗含着对“最高度”的理性要求,因而涉及一种”不确定的理性概念”,是“以根深蒂固的一切人所共有的东西为依据的”。

2.美的理想的两个因素:“审美的规范意象”与“理性观念”:

(1)所谓“审美的规范意象”是从经验中用想象力总结得来的平均印象

首先,在总结经验时须通过比较,比较的范围不同,所得到的平均印象也就不同。例如关于身材的理想,各时代各民族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其次,纵使就同一民族来说,”规范意象”是由每个人凭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只能是“对

全类事物的一种游离不定的印象”

(2)美的理想中第二个因素是“理性观念”。康德说这种理性观念“用人性的目的——就这些目的不能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的方面来说——作为批判人的形状所依据的原则,人性的目的就通过这种形状现出,作为它们(人性的目的)在现象界(人体形状——引者注)所产生的效果。”

3.审美意象:(见教材P389)

第四章第一节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两段话理解

真理就是它自己的完成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园圈,预悬它的终点为目的并以它的终点为起点,而且只当它实现了并达到了它的终点它才是现实的。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它(绝对精神)是它自己发展的过程,它设定自己的终结之处作自己的发展目标,却又由终结之处开始自己发展过程的开端。它认定唯有从开端发展到终结,它才获致真正的实现。

正因为形式被宣布为等于本质,所以如果以为只认识自在或本质就够了而可以忽略形式,以为有了绝对原则或绝对直观就不需要使本质实现或使形式展开,乃是一个大大的误解。正因为形式就象本质自己那样对本质是非常本质的东西,所以不应该把本质只理解和表述为本质,为直接的实体,或为上帝的纯粹自身直观,而同样应该把本质理解和表述为形式,具有着展开了的形式的全部丰富内容。只有这样,本质才真正被理解和表达为现实的东西。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恰正因为形式对本质的重要性不亚于本质对本质自身之重要性,神圣的本质不能仅只当作本质来加以思考、表达,也就是说不能仅只当作本体或神圣的自我沉思知解来加以思考,必须亦视之作形式或具备了已经发展完备的形式之丰富的内容。唯有在上述状况之下,绝对精神才可以用实有之形式加以思考、表述。

第四章第二节

黑格尔美学思想

一、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1.理念就是绝对精神,也就是最高的真实,黑格尔又把它叫做“神”、“普遍的力量”、“意蕴”

等等。这就是艺术的内容,就内容说,艺术、宗教和哲学都是表现绝对精神或“真实”的;三者的不同只在于表现的形式。艺术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直接的,它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哲学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间接的,即从感性事物上升到普遍概念,它用的是抽象思维;至于宗教则介乎二者之间,它所借以表现绝对精神的是一种象征性的图象思维

2.美的定义中所说的“显现”(schein)有“现外形”和“放光辉”的意思,它与“存在”(sein)是对立的。这种“显现”就是一种自否定即自生发的辩证过程。“显现”的结果就是一件艺术作品。在艺术作品中,人从一种有限事物的感性形象直接认识到无限的普遍真理。

二、艺术美与自然美

1.艺术美:艺术美正是心灵的这种“观照自己”的“自为”活动所产生的,他所说的“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指的就是既自在(产生)而又自为(再生)。只是“自在”而不能“自为”的自然,也就当然不能有符合上述定义的美了。

2.自然美:自然既然是逻辑概念的“另一体”,是精神这个统一体里的一个否定面,它就有不同程度的抽象的精神或理念的显现,也就有不同程度的美,尽管这种美还是不完善的。

3.艺术终结论

三、艺术的发展史:类型与种类的区分

艺术就分成三种类型(Kunstform),即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

1.象征型

首先,在这个阶段,人类心灵力求把它所朦胧认识到的理念表现出来,但是还不能找到适合的感性形象,于是就采用符号来象征。

其次,象征艺术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内容之所以不调和,正由于它的精神内容本身还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2.古典型

首先,到了古典艺术,精神才达到主客体的统一,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才达到完满的契合一致

其次,认识到感性形象也就同时很明确地认识到它所显现的理念。

3.浪漫型

首先,在浪漫艺术里,无限的心灵发见有限的物质不能完满地表现它自己,于是就从物质世界退回到它本身,即退回到心灵世界。

其次,在浪漫艺术里,精神回到它本身,这就是说,有自意识的人回到他的“自我”,所以浪漫艺术的特点之一是把“自我”抬到很高的地位,它的主观性特别突出。

四、人物性格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情致说

1.“一般世界情况”,“情境”和“情致”

2.三者之间的关系

3.英雄时代

五、冲突论和悲剧论

1.冲突论

(1)冲突是人物性格在某具体情境中所遭受到的两种普遍力量(人生理想)的分裂和对立。普遍力量本是抽象的,浑整的,结合到具体的情境与具体的人物,它才“得到定性”。

(2)情境的三种

首先,最简单的一种是普遍力量还处于浑整未分裂的状态

其次,其次是所谓”平板状态”或“无害状态”的情境

最后,即见出矛盾对立的一种,在这里才开始有冲突。只有在导致冲突的时候,“情境才开始见出严肃性和重要性”。不仅如此,人物性格的高度和深度也要借冲突来衡量。

2、悲剧论

悲剧所表现的正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解

(1)就各自的立场来看,互相冲突的理想既是理想,就都带有理性或伦理上的普遍性,都是正确的,代表这些理想的人物都有理由把它们实现于行动。

(2)但是就当时世界情况整体来看,某一理想的实现就要和它的对立理想发生冲突,破坏它或损害它,那个对立理想的实现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所以它们又都是片面的,抽象的,不完全符合理性的。

(3)这是一种成全某一方面就必牺牲其对立面的两难之境。悲剧的解决就是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或毁灭。就他个人来看,他的牺牲好像是无辜的;但是就整个世界秩序来看,他的牺牲却是罪有应得的,足以伸张”永恒正义?的。他个人虽遭到毁灭,他所代表的理想却不因此而毁灭。所以悲剧的结局虽是一种灾难和苦痛,却仍是一种”调和”或”永恒正义”的胜利。

第四章第三节

感受美学

1.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

第一,浪漫主义的来临涉及某些基本价值的改变,包括对艺术作品(尤其是文学)的性质的估价

第二,浪漫主义是一种情感直觉主义

第三,有机体范畴成为浪漫主义的重要范畴

2.浪漫主义的新特征

(1)浪漫主义的最明显特征是感受和情感享受的一个新的冲动

(2)在浪漫主义的诗的观点中,表现论占据了核心和首要的地位

(3)在浪漫主义者看来,诗首先是诗人的疏泄,只是后来才是读者的疏泄

第四章第四节

为艺术而艺术

1.理论渊源:

(1)审美对象由于其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而成为某种与所有的功利主义的对象完全不同的东西

(2)它的创造动机也是独特的,独立于其他事物之外

(3)对美和崇高的欣赏给人带来一种其他一切都不能给予的价值

2.为艺术而艺术的内涵

从本质上讲是对审美经验具有不同于其他价值的内在价值的概述,是对只靠艺术家就能使这种经验的最高形式成为可能的一份审美的独立宣言,简言之,“美只是自满自足的快乐而已。

3.为艺术而艺术的特点

(1)这种艺术自由可以被解读成为经济学的

(2)艺术是在主张一种新的人权

(3)为艺术而艺术史一种职业伦理的规范

现实主义基本主张

(1)文学就必须拥有和提供科学的知识

(2)现实主义文学尽可能客观地展现行动中的人类,尽可能不加以扭曲和进行人为操纵,从而使他们的动机和内在冲动可以为读者所理解

(3)从现实主义的观点看来,小说家的职责并不令人愉快;他必须具有面对现实的坚强勇气。

第四章第五节

语言学的转向

1.人类思想史发展

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

2.20世纪西方美学的语言学的转向:

首先,20世纪美学中的语言学转向,一方面把语言视为与实在密切相关的创造性或构成性因素,因此,语言具有某种本体论的地位,另一方面又把这种研究作为现代美学的永恒课题,因为语言与真理存在密切关系。

其次,从传统的被动媒介式的语言工具论中摆脱出来,转向本体论存在论的语言论,进而在语言的第一性中揭示语言的悖论——语言决定人,人(尤其是诗人、艺术家)颠覆语言,这是西方美学的语言学转向的一个重要主题。

美学与语言学的统一

1)美学是一门表现的科学,因为美学是艺术科学,而艺术是纯粹的直觉,直觉又是表现,所以美学就是表现的科学

第一,语言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活动,完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语言的本性是幻想

第三,语言和表现的统一

第四,诗的原则适合一切艺术

(2)美学和语言学的统一,其内在的逻辑是语言属于表现性范畴,而美学又是研究表现的科学,所以,美学与语言学是统一的

克罗齐的“转向”,不但使艺术表现的本性和语言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为艺术的存在确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又为美学的思考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即把美学建立在语言学的范式之上。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考研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游于艺 2.妙有 3.反思判断力 4.艺术自律 二、简答 1.简述严羽《沧浪诗话》的第一义说 2.简述福柯的“考古学”方法 3.简述《乐记》中乐象说 4.简述柏拉图“摹仿说”对西方美学的影响 三、论述 1.试论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的取境特征。 2.试分析歌德、席勒在艺术分析上的不同理论取向。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游于艺 答:游于艺是孔子关于审美和艺术对人的人格修养之关系、作用的美学思想。“游于艺”出自《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得来的。在这里,“游”是游泳、遨游的意思,“艺”是指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孔子的教育以六艺为主,主张学习不仅要掌握各种具体的技艺,而且要从掌握技能中得到艺术创造的审美感受。这表明了孔子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说明孔子对艺术在实现人的全面人格理想中的作用的肯定。 2.妙有 答:妙有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道家与佛家对于“妙有”有不同的解释。道家指的是超乎“有”和“无”以上的原始存在。无中之有,谓之妙有。佛教指的是非有之有,与非空真空的“真空”相对。这种思想起源于《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妙有”是建立在空的基础上的,空也不是完空。关于“妙有”的解释一直处在不断地创新、发展和前进中。 3.反思判断力 答: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其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一个美学观点。康德认为判断力有一种相反方向的运用,即在特殊的材料已经提供出来以后,为这种特殊去寻找适合的普遍原则,就直观而运用知识和理性,称之为反思判断力,它是为了在直观表象上引起诸种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的活动,以便获得某种愉快的情感。

西方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笔记 序论 1、序论重点两个,一是美学研究的对象以及他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它变成一门社会学科的经,二是美学史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编写马克思唯物主义。 2、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50年把美学看作一门独立的学科,他认为美学跟逻辑是对立的,逻辑研究的是抽象的思维,美学研究具体的感性或形象思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发展的奠基石。 3、1)历史发展来看,西方美学思想一直侧重文艺理论,根据文艺创作实践做出结论,又转过来指导创作实践。从方法论上看,文艺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美学必须结合文艺作品来研究,所以美学历来和文艺批评联系在一起成为文艺批评的附庸。 2)美学实际上是一种认识论,所以历来是哲学的一个附属部门。 3)近代自然科学蒸蒸日上,他也闯入文艺领域。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不仅是是文艺创作者而且还是卓越的自然科学家。自然科学对文艺不仅在创作工具和技巧方面有所贡献,而且自然科学对世界观和创作方法产生了有益影响,美学不再依附于哲学与逻辑学。渐渐成为自然科学的附庸,此后美学又受到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的影响。 4)西方从十九世纪末开始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西方“主义”盛行,大多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改换,不值一提。随着工人运动的上升,文艺和文艺理论成为一种由经济基础决定,反过来又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美学成为一门重要的社会学科。 4、研究美学史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 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 第一章、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萌芽 一、希腊文化概况 1、希腊美学思想起源公元前6世纪,盛于前5-4世纪。也就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时代。 2、希腊文化起源于地中海的爱琴海一带岛屿和亚平宁半岛,起初是奴隶制度。 3、希腊早期的生产主要是农业。奴隶制度以及土地集中形成土地贵族阶级。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美学起源的时代,由于战争以及工商业贸易的发展,新产生了进步的民主阶级。土地贵族阶级与新生的民主阶级对立。流传下来的希腊文化大多是土地贵族阶级的文化。 4、希腊神话,起源:原始公社与氏族社会--口头流传--前六世纪形成荷马史诗;也有一部分保存在戏剧之中,特别是悲剧。祭神节和文娱节的演戏是希腊人受教育的机会。三大悲剧家 5、公元前五世纪,音乐、建筑、绘画、雕塑艺术也很繁荣。雕塑艺术发展到顶峰。 6、希腊美学理论有着丰富的文艺理论做基础的。 7、美学在西方一开始就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希腊文艺在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达到了黄金时代,即伯里克利斯时代。这个时代,希腊文化从传统思想统治转化为自由批判。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出现了一批哲学家。文艺时代转变为哲学时代的三个原因: 1)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带动了哲学的研究;2)新生民主阶级向地主贵族阶级争夺政权的民主运动,促成了批评辩论的风气。民主阶级里的诡辩派促使希腊思想由研究自然科学向研究社会问题上转变;3)希腊的贸易以及战争与各民族的交流,外来思想的影响激发哲学的思考。 8、哲学家注意社会问题,必定就会注意文艺问题,文艺发展的本身也要求理论性的概括,就势必注意到美学问题。 9、希腊美学思想发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里特、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极盛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时期。

编导班读书笔记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课外阅读名著名片推荐目录 一年级阅读书目—— 《诗经》 《楚辞》 《论语》 《老子》 《庄子》 《史记》 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蘅塘退士、陈婉俊,《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 吕明涛、谷学彝,《宋词三百首》,中华书局 爱森斯坦,《蒙太奇论》,中国电影出版社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沃尔特·麦克道尔、艾伦·巴滕,《塑造电视品牌:原则与实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周小普主编,《广电传统的缔造者 :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艾伦·B.阿尔巴朗,《电子媒介经营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迈克尔·拉毕格,《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布莱恩·布朗,《影视照明技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影电视专业杂志(11种) 《当代电影》、《电影艺术》、《世界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电视研究》、《当代电视》、《现代传播》、《南方电视学刊》 二年级阅读书目—— 《荷马史诗》 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圣经》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雨果,《悲惨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 塞万提斯,《唐吉珂德》,人民文学出版社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人民文学出版社 雨果,《悲惨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人民文学出版社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笔记

古希腊美学思想萌芽 毕达哥拉斯学派 主要由数学家组成,他们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认为宇宙中最基本的原素是树,数的原则统治宇宙一切现象。因此,他们得出美就是和谐的结论。首先他们从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认为音乐的基本原则在数量关系,音乐节奏的和谐就是各种不同的音调按一定数量的比例组成。由此得出一个辩证原则,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这是希腊辩证思想的最早萌芽,也是“寓杂多于整一”文艺思想的最早萌芽。其次,他们将数与和谐的原则推广到雕塑,建筑,总结得出一些经验性规范,如“黄金分割”等,这是美学形式主义的萌芽。第三,他们还把这一原则应用到天文学方面,形成“宇宙和谐”的概念,把整个宇宙看做美学的对象,而并不限于艺术。最后,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注意到艺术对人的影响,他们认为人体也有数与和谐的原则统辖,当人内在的和谐与外在的和谐“同声相应”时,人就可以爱美和欣赏艺术。另外,人的内在和谐还会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 赫拉克利特 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由水风火地四大原素构成,其中火最重要,而且这四种原素还会不断转变。辩证观点:毕达哥拉斯学派侧重对立的和谐,而赫拉克利特则侧重对立的斗争,因此他认为美的标准具有相对性,一切都在变动,美不是绝对永恒的。“比起人来,最美的猴子也还是丑的”。德谟克利特 近似“余力说”:音乐并不产生于需要,而是产生与正在发展的奢侈,这是近代SCHILLER和斯宾塞“余力说”的萌芽,并说明他开始从社会发展方面看艺术的起源。 原子论和认识论:物体表面分泌出的液体微粒,通过空气影响人的感官,使人对物体产生感性认识,但这种认识必须经过理智,才能达到理性认识。这说明他认识到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以及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为美学打下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 苏格拉底 由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转变为从社会科学观点去看待美学,这是希腊美学思想的重大转变。 美即效用:有用则美,无用则丑,但由于不同的人对应不同的效用,因此美具有相对性。这说明美不完全在事物,与人也有关系。 艺术摹仿自然,但模仿并非抄袭,艺术不应只描绘自然外貌的细节,而是应该“现出生命”“表现出心灵”。另外,还应该从自然形体中选择一些要素,构成美的整体,使艺术刻画出的形象比原来更美。 PLATO 文艺对现实的关系: 理式说:理式是指最高的绝对理念,是永恒真实的,独立于人而存在。客观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至于艺术,又是客观世界的摹本,因此相对于真实的理式世界来说,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所以否定了艺术的真实性。换句话说,艺术世界依存与客观现实世界,而客观现实世界又依存于理式世界,艺术世界与真实的理式世界隔了三层,从而不具备真实性,不能真实地表现现实。PLATO的这种观点以其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为基础的。PLATO所谓的理式世界其实正是神的世界,而神权正式没落贵族阶级所利用的思想武器。PLATO强调理式世界的永恒性,实即强调贵族政体的永恒性。 鄙视艺术的根源:由于PLATO否定艺术的真实性,认为艺术见不出事物的本质,因此在PLATO将人所分为的九种等级中,诗人和艺术家位列第六,而“达到美感教育最高成就的人”,即“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位列第一。这种等级区别根源于PLATO对艺术的鄙视,表现在:艺术包括手艺,一般由奴隶从事,艺术家的地位是卑微的,他们所创作的只是手艺活儿。而第一等人是贵族中文化修养的最高代表,他们无需亲身创作,他们只要静观,因为PLATO认为审美活动的极境是凝神观照,此时产生的“无限欣喜”是最高的美感,而且这

西方美学史题库

1 三、名词解释 单面人 集体无意识说 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是由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在它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这种学说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没有足够的科学根据,也抹杀了艺术家的个性。 柏拉图的美育观36 灵感说 是柏拉图文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柏拉图在论及文艺创作的动力时认为,高明的诗人不是凭技艺和摹仿来创作的艺术家,美妙的文艺也不是人的创作,而是神的诏语,是诗人代神说话的结果。美好的作品是诗人在迷狂状态中创造出来的。这种迷狂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由灵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灵感又通过神灵凭附和灵魂回忆的途征而来。这种说法虽然与柏拉图的思想造成一定的矛盾,但对西方文论仍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审美态度 38 移情说 埃斯特惕卡 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 普罗丁的流溢说 生命意志说 新感性 美是理念说 斯多葛派美学 stoics公元前4世纪由芝诺(基底恩的)于雅典创立的一个学派。一译画廊派、斯多亚派、斯多阿学派。因其讲学的场所在一彩色画廊而得名(希腊文stoa,意为画廊,音译斯多亚)。斯多葛派思想的传播和影响,在希腊、罗马持续了约5个世纪。斯多葛派的研究重心是伦理德行学。他们强调人生应该追求的目的不是快乐而是德行,即“顺从自然”。在他们看来,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着一种支配万物的普遍法则,即“自然法”,亦称“逻各斯”、“世界理性”,或称“上帝”、“命运”。这种普遍法则,即自然的必然性,支配着宇宙间的一切。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同样要受普遍法则的支配,这是不可抗拒的。人只有抑制个人的一切情感和欲望,俯首贴耳地服从命运,“按照自然而生活”,才能达到德行的境界,实现人生的目的。在政治思想上,斯多葛派最早系统地论述了自然法。他们认为自然法就是理性,是至高无上、普遍存在的,是宇宙一切事物,包括国家和个人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符合自然法。他们认为人们共同 1

西亚斯读书笔记推荐书目

大学生必读书推荐书目名称: 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6.《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8.《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6.《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8.《邓小平论文艺》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0.《文心雕龙选译》刘勰著,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1.《诗学》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2.《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章安祺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 第1章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的萌芽 1.1 复习笔记 一、希腊文化的概况 1.希腊美学思想 发源于公元前六世纪,极盛于公元前五世纪到四世纪,即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的时代。和希腊社会经济基础和一般文化情况密切联系着。2.西方古代文化的发源 地中海沿岸,特别是地中海东部爱琴海一带的岛屿以及希腊半岛(巴尔干半岛)。 3.希腊早期的生产主要是农业 (1)由于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对自由民的强取豪夺,财产日渐分化,农业的发展日渐趋向土地集中,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土地贵族阶级。(2)到了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由于战争的频繁,交通的发达,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象雅典那样拥有海港的城邦里,农业经济日渐转到工商业经济。 4.流传下来的古希腊文化主要是奴隶主的文化 (1)希腊神话 ①希腊神话有很大一部分保存在荷马史诗里。 ②希腊神话也有一部分保存在戏剧里。 (2)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希腊的音乐、建筑,绘画,雕刻等艺术

也都很繁荣。 5.希腊美学理论具有丰富的文艺实践做基础 (1)美学在西方一开始就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希腊文艺到了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在雅典达到了它的黄金时代,希腊文化由传统思想统治转变到自由批判,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 (2)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的原因 ①随着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便日渐繁荣,这就带动了哲学的研究。 ②工商业的发展所造成的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民主力量的上升)。 ③由于希腊在贸易和战争中和斐尼基,波斯和埃及各民族发生日益频繁的接触,外来的文化思想对希腊也起了激发哲学思考的作用。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1.盛行时间:公元前六世纪。 2.基本观点:主要是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问题的。 3.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 4.影响 (1)这样把事物的一种属性(数)加以绝对化,仿佛把它看成一种先于一切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萌芽。 (2)这个基本观点也影响到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于美的看法。5.对于美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就是和谐 (1)他们首先从数学和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发见声

西方美学史0

读书报告 题目西方美学史 姓名:韩璐 学号: 2013300444 所在学院:西语学院 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方向:美国文学 导师:姜涛

《西方美学史》读书报告 外语学院韩璐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的作品,是关于西方美学理论的专著,是中国人写的第一部西方美学史,在学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这部作品对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于这部作品的深广影响。他的些许不足几乎变成了整个西方美学史研究的不足。《西方美学史》是一部美学史但并不单一的只是纯粹美学理论的历史,而且还是人类心灵自我展现的历史,或者说在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背后,我们所感受到的乃是各个时代人类精神脉搏的跳动,这是一种精神的还乡历程。 作者在本书最后一章谈到他编写时的立意说:“我们只就每个时代中挑选几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对每个代表人物也只约略介绍他的主要论点,挂一漏万是势所难免的。挑选的标准是他们要确实能代表当代的主要思潮而且可以说明历史发展线索。”全书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次第概述了古希腊罗马以来欧洲一些重要美学家的论著。它以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发展、演变和斗争为纲,对美学史上的几个基本问题:美的本质、形象思维、典型人物和作为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作了相当细致的分析介绍,并对不同时代的美学家对这几个或其中某一个问题所持的基本主张,以及他们在美学史上的建树与得失都给予了相应的评价。 就以“美的本质”来说,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美学家对于美学中的这个基本问题的看法,是各个不同的,甚至是千差万别的。作者将他们的看法大致归结为这样两个方面,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关系。有的强调形式,忽视内容;有的只重内容,轻视形式;也有的企图使形式和内容、理性和感性按照他们的需要而相互结合。在具体论述时,又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所侧重地分别介绍了古典主义美学的“美在物体的形式”说,新柏拉图主义和法国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则又提出“美在于完善”。英国十八世纪的经验主义美学把“美的本质”这个问题的重点,从对审美对象的形式分析转到对美感活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分析。所以他们强调:美在于愉快。而法国启蒙时代的美学,以狄德罗为代表,主张真善美相结合。在具体说明什么是美时,狄德罗提出了一个新的论点:美在于关系。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看到了他们以

2021华南师范大学文艺学考研经验真题参考书

一战进入华南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以初试第一、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录取,备考期间积累了许多经验,特在此分享自己的考研经历和学习方法,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2017年4月7日,华南师大录文学院拟录取名单出炉,当找到我的名字,看到自己初试第一,复试第二,总分第一被拟录取的一瞬间,真的想仰天长啸,日子终于熬到头了。 ?专业选择 我选择华南师范大学,原因是它是我高考的目的,可惜没有达到。我至今仍然记得高考填报志愿时,我还去参观过华南师范大学,可惜成绩出来的一瞬间,真的有种梦想破灭的感觉,这是题外话。 关于专业选择,我认为遵循八个字,兴趣为重,量力而行。 兴趣这个不用说了,量力而行是指专业有热门和冷门之分,自己要对自己的能力进行一个估算,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去考热门的专业。华师热门专业当然是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录取人数多,分数也高。冷门专业就有美学,文艺学和古典文献学。我本来是想报古代文学的,可是后来实在对自己没啥自信,就改成文艺学。 到了复试那一刻我真的很感激自己的决定,首先我初试分数378分,在古代文学中只能排一个中等偏后的名次,在文艺学里妥妥地排在了第一名。最重要是复试只有五个人,一点紧张感都没,你试想一下十几个人一起竞争,你的分数还是中等偏后的,稍不留神就被刷了,那种紧张感真不是盖的。 我自己是一个心理素质比较差的人,考试时人数不多让我缓解了很多紧张感,在面试时可以轻松地回答导师问题,面试的问题在下文再慢慢讨论。因此,如果你觉得自己不是大神,对偏冷门的专业又不是没有兴趣的话,可以选择偏冷门一点的专业,因为不仅是初试没那么大压力,到了复试一样没有那么紧张。 ?考研是一场心理战 这一条是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我考研时,师兄师姐就提醒过,考研时一场心理战,此言不假。一开始所有考研的人都坚定着考研的志向,可以到了十月中后旬开始,很多面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信息便陆续开始,宿舍的同学和班级同学都纷纷为准备教师招聘而忙碌着,甚至传来很多某某被某公办学校录取了的消息,

西方美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西方美学史期末复习 一、选择判断 1、《诗艺》是贺拉斯的著作。 2、《论崇高》是朗吉弩斯的著作。 3、古罗马时期古典主义的两部重要著作是《诗艺》和《论崇高》。 4、“趣味无争论”是维柯的观点。 5、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美学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 6、在近代欧洲,卢梭最早发现和揭露了文明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7、维特卢威:《建筑十书》。不仅是关于建筑的专著,而且是西方古代建筑美学的权威。 8、审美趣味在伏尔泰的美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9、美学史家通常都把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加藤出版的第一卷Aesthetica,看作美学成为正式学科的标志。 10、在西方美学史上,柏克是第一个明确区分崇高与美的人。 11、康德关于天才的论述中,总结了天才的四大特征:即独创性、典范性、自燃性、不可模仿性。并对天才提出了四点总结:即天才是艺术才能不是科学才能、艺术天才以理解力和想象力的一定关系为前提、天才的主要任务不在表现一定的概念,而在描绘或表现审美意象、在想象力和理解力规则的自由协调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主观合目的性。 12、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是艺术摆在自认科学的基础之上的。 13、关于形式美的讨论,荷加斯指出,这些规则就是:适应、多样、统一、单纯、复杂和尺寸。这所有的一切都参与美的创作,相互补充,有时相互制约。 14、公元前5—前4世纪,是希腊古典盛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这一时期美学思想最杰出的代表,美学在他们的手里形成了较为严密系统的思想体系,并在整个西方美学史上大达到了第一次高峰。 15、西方美学史的开端是古希腊罗马美学。 16、神话和美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希腊艺术的土壤。 17、苏格拉底的美学思想的中心是把美善和有用混为一谈。他把功用或和目的性看作美的基本前提。 18、苏格拉底最早肯定了艺术概括、理想化和典型化的必要。绘画还应当模仿心灵,“描绘人的心境”,表现精神方面的特质,要通过形式表现心理活动。19、达芬奇开创了对各门艺术具体艺术的审美特性的比较研究。 二、名词解释 20、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美学思想集大成者,欧洲美学的奠基人。 他的艺术模仿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艺术与技艺:艺术与技术加以区分,明确肯定了艺术的本质是模仿。 2、艺术与人生:艺术与人生有密切的关系,艺术模仿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生,他把艺术模仿社会生活提到首位,艺术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描绘自然,而是模仿人、人的行为和遭遇、再现人生。 3、艺术与历史:艺术不是简单的再现事物的外形,而是应当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艺术应当比现实生活更真实、更美、更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 看完朱光潜的《谈美》,感觉好像听到了苏格拉底的谈话,翻看了塞涅卡的书信,阅读了蒙田的随笔,一些众人皆知的道理和微不足道的小事,被他用来阐明自己的理论。深入浅出,微言大义。一滴水虽小,却能从中看见七彩的阳光;一片枯叶的飘落虽不起眼,却能预示着秋的来临;眼睛在整个身体中占的比例很小,但你仔细观察它,却能洞悉人心;脉搏的跳动经常让人意识不到,但医生认真感受它,则可以了解你的身体状况。理论希望为我们揭示事物的本质,它是抽象的,但它却来源于无数的具体现象。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现象太多了,心中的误解也太多了,而这本书,正是一位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朋友。 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本有歧义的书,书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真”的领域有逻辑学来研究,“善”的领域有伦理学来研究,“感性”的领域则有美学来研究。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美是怎样的?一连串的问题等待着美学去回答。开卷有益,作善至祥。读完《谈美》,确实对美学有了一点体味。 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 记得好像是20xx年,国际大专辩论会上有这样一个辩

题: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当时场上双方唇枪舌剑,说得天花乱坠,把我弄得一头雾水。说它是客观存在,有些大家看起来很难看人的,在艺术家那里也许就是美人,这显然是人主观意愿的作用;说它是主观感受,倒也不完全是,毕竟美是有一定标准的,不是纯主观的。 世界,远远不止于地球这颗行星,远远不止于我们整个物理性的宇宙。世界物理性地和逻辑性地从人身体的现在条件出发向外伸展。它从我们的位置、时间和方式出发向外伸展——在所有的空间、时间和逻辑方向上。世界太大了,无限的大,我们则太渺校还是禅者说的好: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读完最后一节,心里觉得很震撼。“人生的艺术化”,可以说是朱光潜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这是一个十分诗意的令人神往的境界。“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是不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有人能把它雕刻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任何理论和学说,都来源于对于世界和生活的思考,但却又经常给人感觉远离生活之感。想起孔子曾和曾点、季路、冉有、公西赤坐在一起,听他们的政治理想。四人说完后,孔子最终赞赏曾点的意思。曾点希望自己能够陶醉在礼乐教化所带来的社会和-谐、人民安乐的景象之中,使礼乐教化真正渗透到人们的生活里。朱光潜似乎也有同样

西方美术史考研模拟试题

西方美术史试题1 一、填空题(40分) 1、《受伤的野牛》是_____ (国)的____ 洞窟壁画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2、美术史上最长的历史浮雕场面,是古代两河流域的____ 浮雕 3、古埃及三大金字塔指得是____ 金字塔、____ 金字塔和____ 金字塔。 4、“爱琴文化”在艺术史上又被称为____ 文化。 5、古希腊雅典卫城建筑是著名雕刻家____ 设计的 6、在古希腊雕刻中,与普拉克希特列斯的宁静、抒情相反,_____ 的雕刻则传达出一种内在的骚动和悲剧性的冲突 7、古罗马拱顶建筑的杰出代表是_____ 8、世界三大宗教美术指的是____ 美术、____美术和_____ 美术。

9、文艺复兴法国巴黎圣洁者喷泉浮雕《仙女》是_____ 创作的。 10、法国雕刻家乌东是使石像具有精神和生命的大师,其中要代表作品有《》、《》等。 11、德国19世纪浪漫主义风景画大师是________ ,现实主义绘画大师是________ ,而“柏林分离派”的创始人是_________ 。 12、长期侨居国外的19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三个画家是______ 、_____ 和_____ 。 13、确立俄国“情绪风景”画的画家是______,他在1892年所作的《》一画则是历史的有力见证。 14、非洲黑人木雕有两种:一种是________ ,另一种是________ 15、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三大文化中心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其中_____ 的_______ 被称为“美洲的古希腊” 16、俄国画家康定斯基的著作《》和《》,奠定了抽象主义的理论基础。另一俄国画家________ 创建的至上主义,属于几何抽象的范畴。奠定了几何抽象主义理论基础和在艺术实践上有重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报告.doc

西方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对该书的主要流派中主要代表的选择是根据代表性较大,影响较深远,公认为经典性权威,可说明历史发展线索,有积极意义因而足资借鉴的。而在具体评述每一位美学家时,先介绍总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再分析和评价其具体美学观点,总结其得失。 古希腊罗马美学思想 对美和艺术进行哲学思辨性的反省和思考,产生和形成了希腊最早的美学思想。美,就是从和谐中产生的。美学思想也强调对于人类社会的效用。苏格拉底认为同样的东西,当它适合目的,对人有用的时候,是美的;反之,当它不适合目的,对人无用的时候,就是丑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和艺术进行了真正的系统的哲学思考,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从而成为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者。 柏拉图把美学思想融贯在哲学思想中,广泛地探讨了美与艺术的问题。现实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美本身”。他离开美的事物,认为另外还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美的理念存在,这是客观唯心主义。 中世纪美学思想 欧洲中世纪宗教和神学统治了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因而当成异教的东西,受到排斥和打击。他们从物质感性的美,一层层引向道德性的内在的美,以至达到最高的上帝的美。 西方美学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思想特点,是从神学的迷雾中走出来,面对现实的人,歌颂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歌颂人的世俗的美和欢乐。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主张,艺术要从人的技艺上升到哲学智慧的高度。 西方美学史法国新古典主义的美学思想

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于希腊罗马古典的崇拜,二是对于理性和秩序的尊重。认为理性是主宰,美的事物必须是符合理性的,也就必然具有普遍性,并在这种普遍性上建立起文艺的审美标准。一切艺术作品必须从理性中获得它的价值。 西方美学史法国启蒙运动美学 启蒙运动是思想和文艺领域里反新古典主义的运动。狄德罗的美学思想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他还区分出“实在的美”和“相对的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把经验的事实作为研究美学问题的出发点。沙 西方美学史德国理性主义美学 英国经验主义强调经验,认为美丑来自人的主观心理感受的经验。鲍姆嘉认为“美是感性认识的完满”。对于美的认识是一种感性认识,虽然是“混乱的”,却达到了“完满”的程度。当感性认识达到“完满”的时候,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和谐与秩序,使人一目了然,得到快感,因而是美的。这里预示了浪漫主义者重视个性特征的美学思想。 西方美学史德国古典美学 德国古典美学力图把经验派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派的先天理性统一起来和调和起来。康德的美学,是要为感性经验中快与不快的感情寻求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先验理性原则。他所说的“判断力”,就是指给特殊的感性事物寻求普遍规律的反思判断力。 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一方面各自独立,自成体系;另一方面,又都密切联系,相互阐发。康德着重研究审美判断,探讨和分析人在进行审美判断时的心意状态和心理功能以及它们在鉴赏美和崇高时的性质,所着重探讨的是符合先天理性原则的人类的“共同感觉力”。 西方美学史近现代美学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与当时的现实生活和艺术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服务于俄国民主解放运动。 在美学的基本观点上,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反对唯心主义的美学理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美学理论与文学艺术的批评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思想促进了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但这种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的,缺少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而且还具有浓厚的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

西方美学史的阅读书目

西方美学史的阅读书目 Littyfox2002@https://www.wendangku.net/doc/963857996.html,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门罗·C.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从古希腊到今天的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版 *符·塔塔科维兹:《西方美学概念史》.褚朔维译学苑出版社1990年。,《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刘文谭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符·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杨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中世纪美学》,褚朔维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邓晓芒:《西方美学史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 章启群:《新编西方美学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 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戴茂堂等著:《西方美学史》,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吴琼:《西方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六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梯利《西方哲学史》

第一美学: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 美=审美?美=艺术?审美=艺术?学科? 第二美学史 美学家的历史?美学理论的历史?审美意识的历史? 哲学形态的审美意识史! 第三西方美学史如何学习? 1 问题意识 2 哲学思辨和感性体验 3 历史意识:情境与脉络 第四西方美学史简纲 古希腊罗马(公元前6世纪—公元3世纪) 中世纪美学(5—14世纪) 文艺复兴美学(14—16世纪) 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 18世纪的美学 英国经验主义 大陆理性主义 德国古典美学 19世纪美学(近代美学) 叔本华、尼采 心理学美学

西方美学史 概要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笔记 序论 1、序论重点两个,一就是美学研究得对象以及她与其她学科得关系,它变成一门社会学科得经,二就是美学史得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编写马克思唯物主义。 2、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50年把美学瞧作一门独立得学科,她认为美学跟逻辑就是对立得,逻辑研究得就是抽象得思维,美学研究具体得感性或形象思维。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就是西方美学发展得奠基石。 3、1)历史发展来瞧,西方美学思想一直侧重文艺理论,根据文艺创作实践做出结论,又转过来指导创作实践。从方法论上瞧,文艺就是美学得主要研究对象。美学必须结合文艺作品来研究,所以美学历来与文艺批评联系在一起成为文艺批评得附庸。 2)美学实际上就是一种认识论,所以历来就是哲学得一个附属部门。 3)近代自然科学蒸蒸日上,她也闯入文艺领域。文艺复兴得代表人物不仅就是就是文艺创作者而且还就是卓越得自然科学家。自然科学对文艺不仅在创作工具与技巧方面有所贡献,而且自然科学对世界观与创作方法产生了有益影响,美学不再依附于哲学与逻辑学。渐渐成为自然科学得附庸,此后美学又受到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得影响。 4)西方从十九世纪末开始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西方“主义”盛行,大多数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得改换,不值一提。随着工人运动得上升,文艺与文艺理论成为一种由经济基础决定,反过来又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得社会意识形态。美学成为一门重要得社会学科。 4、研究美学史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 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 第一章、希腊文化概况与美学思想萌芽 一、希腊文化概况 1、希腊美学思想起源公元前6世纪,盛于前5-4世纪。也就就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时代。 2、希腊文化起源于地中海得爱琴海一带岛屿与亚平宁半岛,起初就是奴隶制度。 3、希腊早期得生产主要就是农业。奴隶制度以及土地集中形成土地贵族阶级。公元前六世纪,也就就是美学起源得时代,由于战争以及工商业贸易得发展,新产生了进步得民主阶级。土地贵族阶级与新生得民主阶级对立。流传下来得希腊文化大多就是土地贵族阶级得文化。 4、希腊神话, 起源:原始公社与氏族社会--口头流传--前六世纪形成荷马史诗;也有一部分保存在戏剧之中,特别就是悲剧。祭神节与文娱节得演戏就是希腊人受教育得机会。三大悲剧家 5、公元前五世纪,音乐、建筑、绘画、雕塑艺术也很繁荣。雕塑艺术发展到顶峰。 6、希腊美学理论有着丰富得文艺理论做基础得。 7、美学在西方一开始就就是哲学得一个部门。希腊文艺在公元前5世纪得雅典达到了黄金时代,即伯里克利斯时代。这个时代,希腊文化从传统思想统治转化为自由批判。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出现了一批哲学家。文艺时代转变为哲学时代得三个原因: 1)生产得发展,自然科学得研究带动了哲学得研究;2)新生民主阶级向地主贵族阶级争夺政权得民主运动,促成了批评辩论得风气。民主阶级里得诡辩派促使希腊思想由研究自然科学向研究社会问题上转变;3)希腊得贸易以及战争与各民族得交流,外来思想得影响激发哲学得思考。 8、哲学家注意社会问题,必定就会注意文艺问题,文艺发展得本身也要求理论性得概括,就势必注意到美学问题。 9、希腊美学思想发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里特、德谟克利特与苏格拉底,极盛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时期。

江苏科技大学读书笔记推荐书目

附件: 素质教育推荐书目(100本) 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马克思传》,萧灼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恩格斯传》,萧灼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毛泽东传》,逄先知,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毛泽东选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邓小平年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 版。 6.《共产党宣言》,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7.《自然辩证法》,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8.《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二、哲学、社会科学 9.《叶企孙和科学大师们》,虞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竺可桢日记》,樊洪业主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1.《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2.《理想国》,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3.《人性论》,(英)休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4.《社会契约论》,(法)卢梭著,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5.《西方哲学史》,罗素,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6.《经济学原理》,[美]曼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7.《经济漫谈录》,厉以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管理学》,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马春光译,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9.《第五项修炼》,[美]彼得·圣吉,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20.《国富论》,亚当斯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1.《增长的极限》,[美] 丹尼斯·米都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2.《世界是平的》,托马斯·弗里德曼,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 23.《人性的弱点》,(美)卡耐基著,刘祜译,外文出版社,2012年版。 24.《大数据时代》,[英]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英] 肯尼思·库克耶 著;盛杨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三、文化、教育 25.《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6.《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余英时,三联书店,2004年版。 27.《李鸿章传》,梁启超,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28.《苦难辉煌》,金一南,华艺出版社,2009年版。 29.《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0.《罗马帝国兴亡史》,爱德华·吉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北大中文系必读书目

北大学生应读书目 本书目是1998年为北大百年校庆而作,由北京大学校内外50多位著名教授推荐而成。 清华学生应读书目 清华大学学生应读书目(人文部分)张岂之,徐葆耕主编。清华大学教务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编印,1997年9月。 本书目参考清华大学校内外专家的意见,提出供清华大学本科生试用的80种书目,其中

含中国文化、外国文化、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四类,每类20种。

梁启超开列之《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1923年,梁启超应《清华周刊》之约,拟就《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后又精简此书目,开列出《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1.《四书》 2.《易经》 3.《书经》 4.《诗经》 5.《礼记》戴圣编 6.《左传》左丘明著 7.《老子》老聃著 8.《墨子》墨翟著 9.《庄子》庄周著

10.《荀子》荀况著 11.《韩非子》韩非著 12.《战国策》 13.《史记》司马迁著 14.《汉书》班固著 15.《后汉书》范晔著 16.《三国志》陈寿著 17.《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 司马光著 18.《宋元明史记事本末》 19.《楚辞》刘向辑 20.《文选》萧统编 21.《李太白集》李白著 22.《杜工部集》杜甫著 23.《韩昌黎集》韩愈著 24.《柳河东集》柳宗元著 25.《白香山集》白居易著 其他词曲集,随所好选读数种。

清华卷 第一部分中国文学 《诗经选》(毛舜钦注) 《楚辞选》(马茂元选注) 《魏晋南北朝诗选》(丁夏选注) 《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 《唐诗三百首》(朱洙) 《宋诗三百首》(金性尧选编) 《唐宋词选释》(俞平伯编) 《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编) 《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鲁迅全集》 《女神》(郭沫若) 《子夜》(茅盾) 《家》(巴金) 《骆驼祥子》(老舍) 《围城》(钱钟书) 《曹禺选集》 张爱玲选集 《青春之歌》(杨沫)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 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王蒙、余华、马原、王小波、王安忆、莫言、苏童、洛夫、白先勇、

中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美的本质是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困难主要不在于说明“什么是美的”,困难在于回答“美是什么”。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古希腊的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它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这美本身,加到任何意见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柏拉图在研究美的本质时,有两点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第一,他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第二,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了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美不是善,美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 康德(1724-1804年)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他说:“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所谓没有目的,即没有客观的目的,指不考虑对象的性质和用途,与概念、利害无关。 康德对美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有下列几点: 第一,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他说:“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第二,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地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原因。 第三,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黑格尔(1770-1831年) 黑格尔(1770-1831年)在哲学上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在美学上,他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可以看出,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的实在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是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这个定义和柏拉图的“美是理式”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两者都是把美的根源归于理念(精神),但黑格尔是辩证论者,他的理念不是与客观事物相对立,抽象的存在于客观事物之外,而是概念与实在的统一,理念“显现”于现象,成为具体的统一体,才能有美。 黑格尔对美的本质所下定义虽然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是里面却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首先,体现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其次,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看,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 再次,从主体与客体关系看,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指人的精神劳动的外化,强调人的精神劳动的作用。 克罗齐(1866-1952年) 克罗齐(1866-1952年)意大利人,他的美学建立在主观唯心论的基础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