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

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

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
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年第4期

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

陈建民

民族文化从文化地位上讲可以分为主体文化和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同一民族中不同地理区域的文化,它从属于民族主体文化。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地域文化整体的一部分。方言为某一地区的居民服务,在日常生活中能很好地发挥交际作用。方言深深地刻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人们对自己的家乡话和家乡习俗有着非同寻常的乡土感情,爱乡与爱国是统一的。

本文所说的 方言词语既包括各地方言的特殊词语,也包括方言里跟民族共同语相同的词语。下面通过举例说明它是如何反映地域文化的。

(一)受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不同的方言词语及其含义。南方人的主食以米饭为主,他们说的 饭是指的米饭。北方的 饭主要指面食,如馒头、面条、烙饼、饺子,如果特指米饭,就必须说成 米饭。北方把剩米饭与水一起煮开叫 稀饭,与南方把米煮得烂乎的粥不同。三四十年前,有位广东老太太第一次在北京见到馒头,管它叫 大包,那时候,广东还没有馒头。然而,苏州、温州等地却把发面蒸的带馅的包子叫 馒头。北方的米粉肉是把五花肉切成片,加炒米磨成的粉和作料蒸熟而成。福建、广东一带的米粉肉却不是这样的,在那里,米粉是指大米加水磨成粉

浆,经加工后制成晒干的细条食品,加肉丝、青菜和作料炒后叫米粉肉。爱吃米粉肉的南方人第一次吃到北京的米粉肉大呼上当,此米粉肉非彼米粉肉也。南方的蛋炒肉,在北京叫木樨肉。过去,北京人忌 蛋,管鸡蛋叫鸡子儿,经过烹调打碎的鸡蛋叫木樨。郑州、南阳等地管白开水叫茶,绝大多数地方茶是指茶叶泡过的水。广东的 饮茶不同于北方的 喝茶,喝茶只是喝清茶,而饮茶不仅喝茶,并且吃各种点心和炒菜。广东人有上茶楼饮早茶、午茶和晚茶的习惯,而喝茶则不分场所和时间。北方妇女爱穿旗袍,南方妇女很少有这样的穿着打扮。南方农村多住木屋,睡木板床,北方农村睡土炕(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上面铺席子,下面有孔道,跟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住窑洞(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就着土山的山崖挖成的洞);北方城市多住四合院(一种四面是屋子,中间是院子的住房建筑)。南方过去时兴坐轿子,北方时兴赶毛驴。

詹伯慧、张日曰

升先生曾在珠江三角洲一带调查了1400个粤方言常用词语,只有10%左右与北京话完全一致,大部分常用词(主要是受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词语)或多或少与北京话有所差别。其中,农事类收常用词42个,动作类收常用词84个,与北京话完全相同的一个也没有。!以吃为例,由于吃的对象不同,全国各地的叫法就很有些差别:

北京话 吃饭 喝茶 抽烟/吸烟

上海话 吃饭 吃茶 吃烟

广州话 食饭 饮茶 食烟

湖北荆门话 吃饭 喝茶 喝烟

各地物质生产的条件不同,反映不同地域文化特征的词语千差万别。例如,浙江舟山渔场海域辽阔,是我国最大的渔场,渔业用语在舟山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海产品名称分得很细:飞鱼、金枪鱼、眼镜鱼、白姑鱼、炸弹鱼、剥皮鱼、琵琶鱼、青眼鱼、海

和尚、弹涂、水脚、蛎黄、蟹丁、虾干??共约170条。#这些海产品名称不仅中西部地区闻所未闻,即使在东南沿海的渔业区也有听不懂的,足见舟山渔场里的渔业资源相当丰富。某些事物的名称在一些地方分得很细,在另一些地方却不加区别。在广东,没有煤的分类。而山西是我国产煤的重要省份,在那里,有关煤的叫名有30多种,如:煤(粉状的煤)、炭(块状的煤)、希炭(块状有烟煤)、笨炭(块状无烟煤)、蓝炭(块状焦炭)、撂炭(煤核儿)、炭块(大的块状煤)、炭块儿(碎煤块)等,反映煤与山西人民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山西养羊之风极盛,羊的名称也有30多种。

(二)受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的方言词语及其含义。我国北方寒冷、干燥,南方炎热、潮湿。北方多数地方的冷天长达数月之久,北方人对冰雪区分得十分清楚,带 冰的词语很多:冰灯、冰城、冰雕、自然冰、人造冰、冰砣、冰棍儿、冰镇、冰厂、冰场、冰鞋、冰车、冰船、滑冰、冰窟窿、旱冰、冰撬、冰碴儿、冰挂、地穿甲(薄薄的一层冰碴儿,不易化解),而在广州一带终年不见冰雪,以致把 冰说成了 雪。如北京的 冰棍儿、冰淇淋、冰箱、旱冰鞋,广州话说成 雪条、雪糕、雪柜、雪屐;广州人还把冰厂、冰镇、冰镇巴鱼说成 雪厂、雪藏、雪鱼,把冷冻猪肉说成 冻肉。梅雨是指每年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节长江中下游连续下的细雨,北方没有这种令人讨厌的梅雨。广东天气炎热,一年四季都离不开冲凉。 冲凉是指托起一桶水从头上往下肢浇下去,一下子就把暑气冲掉了,换来了凉爽的感觉。北方风沙大,人们用水洗身,慢慢地除去身上的泥垢,所以才叫 洗澡。一 冲一 洗,南北各异。自古以来,北方雨量稀少,土地干旱,需要在这大片土地上修筑水渠,灌溉农田。而广东一带雨水充沛,没有必要靠筑渠灌溉农田,因而南北对渠的理解就不一致了。在北方,人工开凿的渠有大有小,大渠往往是宽三四十米、长达数十公里的水道,既可灌溉,又能行船。历史上有著名的郑国渠,5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开凿了闻名全国的红旗渠。

然而,广东珠江三角洲和香港却管埋在道路底下形同暗沟的管道叫渠。

香港拥有600万人口,吃水是个严重问题。香港人主要喝广东有偿提供的东江水,广东一天不供水,几百万香港人就会陷于水荒。因此,香港人对水的使用倍加注意,淡水用于食用、洗澡和建筑,冲刷厕所则用海水。在水如此珍贵的香港社会里,一直有 水为财的说法,以 水组成的词语往往与财有关。如 大水喉(喻有钱的人)、 大花洒(喻挥金如土的人)、 五行缺水(注定命穷)、 扑水(到处筹款)、 度水(借款或索款)、 收水(提供赌具和赌场的人每次向赌赢者抽钱)、 一撇水(一千元钞)、 大叠水(大把钞票)。天津地下水咸涩,不能饮用,从前,天津居民的食用水靠南运河和海河,出现了一批专门挑水卖的水夫,因水的价钱较高,所以喝水不易。天津出现了一些以水铺(卖水的铺子)为名的胡同,如 杨家水铺、郭家水铺。历史上北京人挖井饮水,出现许多带 井的街道和胡同名称,如 王府井、苦水井、三眼井、大井、小井、高井等。

方位词的使用也存在着南北差异。在南方,因山区和丘陵多,林木繁茂,一年四季阴雨天不少,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见到阳光的机会相对较少,难以靠日出日落去辨认东西南北方向,因而习惯以人体的前后左右定出方向,使用 往右、往左、再往前等词语。北方有辽阔的平原,大部分时间为晴朗天气,日出日落清晰可辨,所以用东(日出)西(日落)南北指示方位。北京是座方城,更有利于培养北京人区分方位的习惯,北京人能把东西南北区分得清清楚楚。在北京问路的时候,北京人总爱告诉你 往东、往南、再往东,不用 往前、往右、再往左等词语。因此,用东西南北起头的北京地名很多。根据最近出版的?实用北京街巷指南%统计,像东单、东华门这样用 东起头的地名就有187个,用 西起头的有160个,用 南起头的有128个,用 北起头的有140个。

以上受物质生活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的词语各地有所不

同,含义也有差别,单凭语言描写,有时候不大容易为不同地区的人所理解,更不要说外国人了。最好的办法是让大家看实物,或者看图片和录像。

(三)方言词语与民俗。民俗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一种中下层文化现象。 它虽然属于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但却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部分。&中国是一个民俗大国,俗话说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俗。民俗的发生和传播虽然不靠文字,但各地民俗均涉及方言词语,先有民俗,后用方言词语去概括它。因此,要弄清某些方言词语的含义,有时候就需要了解当地民俗。例如,粤语管结婚叫 拉埋天窗,这个词语可以解释为用布帘挡住为采光而开的像窗子一样的装置。但是,光这样解释还未能表达其含义。原来,旧时香港和广州的居住条件比较简陋,楼房一个紧挨一个,两家共用一面墙,为了采光,房顶上通常要留一个天窗。可是,晚上一亮灯,住在旁边楼层较高的人只要探出脑袋往窗处一望,下面楼层的动静尽收眼底。因此,结婚的晚上必须拉上布帘遮住明亮的天窗,以防止别人俯看, 拉埋天窗就成为结婚的同义词。又如用 炒鱿鱼比喻解雇。旧时,每年旧历12月16日,广东一带的商人习惯在这一天请工友们吃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工友们惶恐不安地吃着饭。一会儿,端上来一盘炒鱿鱼,老板虚情假意地把鱿鱼夹到谁的碗里,谁就明白自己即被老板解雇了,匆匆吃完饭就去账房结算工钱,背起铺盖走人。鱿鱼在油锅里一炒就卷了起来,就像卷铺盖的样子。这个习俗相沿多年,成为过去广东商人解雇职工的一种手段。又如,鲁西南地区因?金瓶梅%描写了这里曾出现过武大郎这个戴绿帽子的人物,当地禁忌别人称自己为 大哥,在他们看来, 大哥与 王八是同义词。

各地出现一些不同的谐音禁忌语,既反映人们 求吉祥,避凶邪的民俗心理,也反映不同的方音特点。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已有很多,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四)反映各地人文风貌的方言词语。北方餐饮业在顾客付账之前,服务员有报账的习惯,广州一带餐饮业付账时却是不声不响地 埋单。 埋单反映具有商业传统的广州人比较注意顾客的心理承受。比方说,有位主人请两位客人吃饭,结账前如服务员报账: 75元,客人就会觉得主人抠门儿;如果报账 200,客人又会觉得过意不去,一顿饭竟吃掉主人一个月工资的四分之一。广州服务员继承传统文明服务的习惯,事先琢磨出谁付账就把写好的账单压在谁的碗底下,离开座位时主人独自持单去付账,客人默默地走出了饭馆,压根儿就不知道这顿饭吃了多少钱,避免了一些尴尬。北方的饭馆付账时可真热闹,服务小姐拿着账单走来,边走边报出钱数。一起吃饭的人谁都装阔佬,这时你去接单,他也去接单,你持单跑到收款台付款,他忙着掏出两三张百元钞往收款台一放,你抢我夺,毫不相让,好不热闹。相比之下,北方的 报单的确不如广州的 埋单文明, 埋单反映出广州地区为顾客考虑周到的商业文化风貌。

北京人一向注重礼貌,见到长辈和陌生人用敬称 您,表示客气;过去北京人连吵嘴也是 您、您的。北京人问岁数一定看对象,使用礼貌用语。问六七十岁以上的长者的岁数是 您高龄、您高寿,问成年人岁数为 多大年纪,问小孩子的岁数一般是 几岁了。闽粤一带不管对方的年纪,一律问 几岁了,显得不那么客气。这种问岁数的方式在北京行不通,常常引起长期生活在北京的长者的反感。

在北京青少年的当代流行语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 爷称词语了。这种爷称词语很多,如:款爷(大亨)、倒儿爷(倒买倒卖者)、股爷(炒股票者)、宰爷(向买东西或接受服务的人索取高价者)、板儿爷(三轮车工人)、的爷(出租小汽车司机)、侃爷(爱闲聊、神吹的人)、息爷(坐吃利息者)、导爷(导购商品者)、冒儿爷(傻头傻脑、没见过世面的人,即 傻冒儿)、捧爷(马屁精)、柳爷(玩弄女性者)、托儿爷(从旁诱人受骗上当的人)、班爷(靠办各种培训班赚钱的人)、

揽爷(以欺骗手段招揽生意,从中渔利的人)、包爷(包揽案件,从中周旋而得到好处的人)、卡爷(以权势卡人者),等等。

上述北京话里的爷称词语颇有特色,全国罕见,它跟北京的地域文化的关系相当密切。元明清,北京一直是帝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封建社会里,各地到北京做官的、赶考的、经商的都很不少;这里曾是民族交融的地区,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北京这个 首善之区确实使过去的北京人养成了文明礼貌的说话习惯。几百年来,生活在北京的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上等人,另一类就是侍候人的下等人(也叫 下人)。下等人把上等人当老爷侍候,言谈举止都要看对方的脸色,虽不好受,终因不必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就只好低声下气,称呼上等人为 爷了。而官僚、财主们都乐于做老爷,享受下等人的 优质服务,更乐于别人称他们为 爷、老爷,于是 爷和 老爷成为我国上流社会的身份标志,只是北京的爷称比起其他地区来更为突出罢了。这种爷称的对象不分年纪大小,人们讲究的是尊卑有别。例如?红楼梦%里的贾二爷(贾宝玉)才十几岁,老舍?茶馆%里的常四爷和松二爷都不过二三十岁。这种称爷习俗还可以追溯到明代。与此同时,北京下等人中,因讲究长幼有序,见到长辈也是 大爷、张爷、李爷地称呼起来。后来,表示身份和辈份的两种爷称合流,都称 爷,成为北京的一种文化风貌。几百年来,对有身份、有辈份的男子称呼 爷是北京人必不可少的礼貌,作为尊称的 爷一直挂在身份和辈份较低的北京人的嘴边。今天北京的 爷与历史上的 爷称有继承性,仍用于尊称。如北京人管德国籍足球教练施拉普纳先生叫 施大爷,有些人见面,口不离 大爷、张大爷、李大爷的,都是证明。清末民初,北京黑社会活动猖獗,北京人也管黑社会头目叫 大爷、张爷、李爷的,这跟香港 龙头大哥、大佬的称呼没什么区别,似乎谈不上尊称,只是因惹不起才这么称呼对方的。于是爷称多出了一个中性义。80年代以来,社会上一切向钱看,有钱就是爷,于是,北京刮起了一股爷

称风。在北京单音节流行语(如 侃、宰、款儿、倒儿)的后面加上类词缀 爷,成为当代北京一种有特色的流行语,它与历史上表示尊敬的爷称在感情色彩上已有所不同,或是嘲讽(如 倒儿爷、班爷、卡爷、棒爷、托儿爷、柳爷),或是调侃(如 侃爷、板儿爷、的爷、股爷、款儿爷),表现出北京人一向以幽默、诙谐著称的民风。有意思的是,封建时代北京人习惯于管上等人叫 爷、大爷,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几十年来都是卖方市场,北京有一些窗口行业的服务人员不客气地把自己当作 大爷了,来自北京这古都的皇族气派的大爷气没怎么变。今天,与全国山南海北来到北京谋生的人比较一下,北京人普遍缺乏的是一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择业观念陈旧,这与几百年来帝都生活带来的沉重的文化包袱显然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各地反映人文风貌的人名、地名、亲属称谓和骂人话,同样也有一些非常奇特的现象。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

以上简单分析了方言词语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仅仅是举例性质,意在说明,汉语方言与汉民族共同语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各地地域文化与汉民族主体文化之间既有一致性,又在语言、心理、性格、风俗、生活方式、劳动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等方面表现出非一致性。因此,了解汉语方言的文化积淀,有助于深入解释方言词语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有助于开展方言与共同语的比较研究,从而缩短彼此之间在方言与文化方面的理解距离。

附注

!詹伯慧、张日曰升?珠江三角洲粤方言的常用词%,?方言%1989年第4期。

#方松熹?舟山(定海)方言渔业词汇(一)%,?方言%1993年第3期。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第15页,中华书局,1996。

(陈建民 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昌运宫1号楼3501)

(责任编辑 曹志耘)

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

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地域的多个文化特征,来揭示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相互关系。让我们感受地貌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生活。 【关键词】方言地域文化历史地理环境文化习俗 前言 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通语有所差异的话。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其中的规律是一样的,前者是整体,后者是分体,二者之间是大同和小异的关系。 正文 研究语言,不了解民族文化就不能有真切的理解,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换一个角度看,要了解民族文化或者地域文化,透过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便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正是许多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有哪些重要的视角?应该着重发掘哪些方面的语言事实,考察哪些方面的文化特征? 一方言与地方历史 我们都知道,方言是历史上形成的,现存的方言的许多特征只有联系地方史料才能正确理解。比如闽语区大家都知道的“妈祖”、“天妃”,也进入了方言口语:泉州人把面目威严的女人喻为“天妃妈”。由此可见历史人物在当地的深远影响,在方言中留下的印记。 语曰:“四川一百单八县,县县有方言。”清代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后,外省各种移民民系在四川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聚落形式,各从其俗,各得其所。与外人交流用四川官话,平时家人聚谈或同籍交谈则用原籍方言,谓为“打乡谈”。例如“打帮帮腔”本指川戏高腔戏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后台专人紧接台前人物的唱腔或道白,以传达烘托句中人物的复杂感情活动和心理活动。“打吆喝”打招呼:是人们相遇时即兴的问话。在四川传统教育中特别包含了“要喊人”,开县人打招呼,开口闭口都是“你俩儿”,显得十分亲热。

论文—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文章首先对我国语言学界关于“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议予以解析,然后分析了方言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提出几点建议。笔者认为,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关键词:语言方言?? 语言习得?? 意义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一般情况下,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例如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的人们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则操着带有儿化音的北方口音。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解析语言习得 按照《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0年版)的定义,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学习称为“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称为“第二语言习得”。“习得”这一术语通常比学习更为可取,因为后一术语有时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连在一起。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研究语言习得,是为了了解语言学习所运用的方法,指出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并更好地了解语言的本质。采用的方法包括对语

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的四川方言词语

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的四川方言词语 摘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语言则从口头和书面上承载了文化。每种语言都是该民族长期共同创造的一种文化、一片天地。方言虽然只是语言的分支,但是方言的文化蕴涵、文化价值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本文就通过将四川方言中的各种方言词语与普通话词语及语义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四川方言的发展演变规律,展示出四川方言的生动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将这笔重要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下去。 关键词:四川方言词语比较地域文化 四川地处中国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四川简称“川”,以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而得名。又因先秦时四川曾分属巴国(首都今直辖市重庆)、蜀国(首都今四川成都)两诸侯国,故别称“巴蜀”;今又以成渝为主体的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为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产生与四川地区的四川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的一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可以说,四川方言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汉末年,杨雄《方言》记述“梁益之间”或“西南蜀汉”之类的方言词汇就说明当时的四川地区已经有方言的出现,算起来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明代李实的方言著作《蜀语》算是四川方言的第一本专著吧。到了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中,大量外来人口迁移到四川。这次长达一百多年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对四川有着深远的影响,就语言上来说,这次移民使得四川本土方言与外来方言共存于四川这片土地上,并且经过时间的交融,外来方言早已影响了原有的四川方言,逐渐形成了今天“四川一百单八县,县县有方言”,且杂有客家话、湘语等的“新”的四川方言。 成都话是四川官话的代表方言,在声韵调系统上,与成都话相同或者相近的方言点最多,在全省居首。其次,成都话具有权威性,四川境内的方言广播、方言话剧、方言电影电视、方言小品等一般都采用成都话。成都话所具有的普遍性和权威行事历史必然的产物,因此现在四川方言中诸多的方言词语也是从成都话中产生出来并流传开来。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方言词语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 在四川重庆地区多山、多沟、多坎,平地较少,就算有也是面积较小的。因

桂林方言与地域文化

xx 方言与地域文化 桂林方言属于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在广西的所有方言里面桂林话算是最温柔的,它不同于桂南地区难懂的北话,几乎和普通话的发音相近,基本上各族人民都能听懂,所以它历来是南方科场、官场的通用语言,故有“南方官话”之称。 而导致桂林方言与广西其他地区方言的差距巨大的原因,还得从历史上桂林地区的居民情况说起。历史上桂林外来移民不断,这对桂林的方言影响很大。特别是清末至抗战时,由于战乱频繁,大量湖南、广东的移民进入,使得现在的桂林人中湖南和广东人的后代分别占到以上。所以桂林方言中带有大量的湖南和广东味。比如: 把“ke na kai (去哪里)的去”读成“ke(克)”这像湖南话,而把咸”字读“ han:这像广东话。此外,由于解放前桂林一直是广西的省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所以很多北方和中原地区的人进入广西定居在桂林附近。加上历史上桂林的驻军、大小官员及其家属和仆从也不少,从而导致桂林地区(包括很近的柳州)原住民比例较小,这些移民对桂林方言的形成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从而形成了桂南桂北的方言差别较大的现状。 虽然说桂林话和四川话、云南话一样同属于北方语系,但是它又有不同于云南话、四川音的特别韵味。如把鞋(xie)子叫做“ha子,把一直”说成麻直”,叫小孩为“把爷”,实在是别具一格。究其原因,是与桂林地区特有的地域和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的。 xx 方言所蕴含的地域和历史文化 要说起桂林方言中最经典的词汇典故,那就非“狗肉”莫数了。“狗肉”二字在大江南北是一个贬义词。狗肉朋友就是吃吃喝喝的酒肉朋友,却唯有桂林方言中它不是贬义的,桂林人通常把好朋友叫做“狗肉”。这又是为什么呢?相传,桂林人是好吃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是无所不吃。比广东人也不逊色。同时也爱好吃狗肉。冬日里,三两好友,一瓶三花,围坐于香气四溢的狗肉火锅傍,谈板路,品小酒,其乐溶溶,也是人生一大乐事。此时不熟悉之人或者道不同之人的介入都会影响了这份意境。所以有好朋友才在吃狗肉一起的说法。 而桂林灵川当时有三位秀才是好友,上京赶考。十年寒窗,倍是艰苦。就相约,考完后一起去吃狗肉,改善生活,兼庆贺。三位秀才就进入考场,甲乙两秀才天资聪颖,

浅谈海安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海安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我的家乡——海安。 海安县位于江苏省东部的苏中地区,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位于南通、盐城、泰州三大市交界处;东临黄海,与如东接壤,西与泰州的姜堰区为邻,南和如皋、泰兴相连,北与东台毗邻;海安南接沪浙,北依江淮,西靠扬泰,东望黄海之滨的如东洋口大港。 海安的方言是江淮官话泰如片—— 江淮官话通泰片,又称泰如片,为即通泰方言圈所使用的地方话,为下江官话(也称江淮官话)的一个亚区。如泰话流行于江苏省的泰兴、如皋、海陵、高港、姜堰、崇川、港闸、通州、兴化、海安、如东、扬中、东台、大丰等县市(区)以及常州沿江的孟河、春江,江都东部,盐都南部,江阴利港沿江,张家港段山沿江,高邮东南角,覆盖了扬州、泰州、南通、盐城、常州、无锡、苏州等地级市沿江地区。江淮官话如泰片分布在江苏中部核心地区,其地理位置是东面大海,南临长江,北望淮河,西接扬州,以江淮官话泰如片为母语的总人口约1200万。 一、海安方言的历史文化 海安县位于江苏省东部的苏中地区,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位于南通、盐城、泰州三大市交界处;东临黄海,与如东接壤,西与泰州的姜堰区为邻,南和如皋、泰兴相连,北与东台毗邻;海安南接沪浙,北依江淮,西靠扬泰,东望黄海之滨的如东洋口大港。 海安历史悠久,是南通江海文化的源头。南莫境内青墩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海安县西部地区就有人类居住。 春秋《左传》记载的“秋,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中的“郧”,即是今天海安的立发桥。吴侯会卫侯、宋皇瑗于海安立发,说明当时海安已成为吴国与中原诸国密切交往的要冲之地。而海安人的语言从那时起就既受吴语的影响,又受中原华夏文化的灌输。到了战国时期,楚国的中心开始东移,楚语对江淮地区的语言影响就更大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处于分裂状态,战争频繁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中原士民纷纷避乱南迁,江淮和江南地区受到中原汉语的冲击,以致江淮之间逐步演变为江淮方言,甚至扩大到南京、镇江一带。再后来,南京先后多次成为全国的都城,其语言在北方洛阳人南迁南京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类似洛阳话的通语,即后来的官话。到了明代,南京又成为帝王京邑,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南京话就因之取得官话的地位。而江淮地区与南京紧密相连,因此江淮方言也就受官话的影响而形成上江官话与下江官话。海安地处长江之尾,在江淮方言区扬淮片、南京片、通泰片中隶属通泰片。 1960年出版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一书将海安方言归入第三区;1978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海安方言归入江淮方言泰如片;1998年出版的《江苏省志·方言志》把海安方言归入第三区通泰片。不管怎么说,海安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方言,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如汉语的粤方言、吴方言等。 方言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方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人之间通过方言的交流也同时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另一方面,方言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通用的,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基础和精华。在一般情况下,方言形成的同时也在这个地域内形成了文化。方言和这个地域内的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的。 英国的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忠实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的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总体上来说语言反映着民族文化,而方言则反映着地域文化。由此可见,方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使用相同或者相似方言的人们,往往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风俗习惯,在心理、情感、思维、气质、行为等方面也具有共同性。另一方面,不同的方言也说明他们的文化环境上的某种差异。从各地方言中同名异物或者同物异名的现象,我们能体会到方言上的不同所反映出来的各地民俗文化风貌的差异。 方言词汇的差异有时候能体现文化发展在时代上的差异。汉语方言的读音,也会影响到地方民俗文化的形成。研究语言不了解民族文

化就不能有真切的理解,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换个角度看,要了解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透过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也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正是许多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努力的结果。 由现实生活的例子和语言文化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方言离不开文化,方言和同一地域内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在长期的共存中共同发展,相互影响。透过方言可以研究一地域的文化,通过文化也可以更好的研究本地的方言。

中国地域文化一

百家讲坛:地域文化的形成 葛剑雄教授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人们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比如南方人习惯吃细粮,北方人喜欢吃粗粮,傣族人习惯住吊脚楼,福建沿海信奉妈祖等等。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地域文化呢?了解地域文化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 葛剑雄教授认为地域文化,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区域或者说叫一个空间范围它的特点的文化类型。它的特点,要求它跟周围、跟其它地方有不同的。你不能说咱们现在穿西服,那人家也穿西服,这就都一样了,比如北京以前住四合院,那么其它地方,你到了上海没有四合院,他住石库门,这就是不同。 所以它应该是能够体现一个地方它的特点。其实这种现象,我们老祖宗早就注意到了。在司马迁他写的《史记》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说一般谚语说,叫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在一百里的范围之内,可能风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这个风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什么叫风呢?用现在话讲风就是流行,你有什么流行的东西,它不会传得非常远的,也不会过一百里地,在过去这个流行就流行不出去了。但是俗就不同,俗是什么呢?我们现在讲风俗风俗,其实这个风和俗是两个含义,那个俗的我的理解就是习惯。就是风流行,它流行一段时间以后,有的就慢慢慢慢形成习惯了,那就保存下来了,有的流行流行一阵子就变了,新的流行又来了,新的风又来了。所以一个地方流行什么并不一定就能形成它的地方的文化或者地域文化。等它慢慢慢慢成为俗了,成为人,一批人的习惯,它就逐渐逐渐保存下来了。地域文化构成的范围很广,但是往往有几种因素是最重要的。比如方言、饮食、民间信仰、民居等。全文: (沿着历史的轨迹,追根溯源,揭示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上海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将带我们领略地域文化的魅力,感受沉淀五千年的文明记忆。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人们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比如南方人习惯吃细粮,北方人喜欢吃粗粮,傣族人习惯住吊脚楼,福建沿海信奉妈祖等等。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地域文化呢?了解地域文化,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上海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将带您走遍中国疆域,为您讲述中国的地域文化。) 各位观众各位朋友,今天我要将的是关于地域文化。其实说穿了很简单,一个地方有它的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型,这就是地域文化。比方说咱们北京,可能就说北京文化,你到天津,人家就说是天津文化。所以所谓地域文化,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区域,或者说叫一个空间范围,它的特点的文化类型。所谓它的特点,就要求它跟周围,跟其他地方有不同的。你不能说咱们现在穿西服,那人家也穿西服,这就都一样了。比如北京以前住四合院,那么其它地方,你到了上海没有四合院,他住石库门,这就是不同。所以它应该是能够体现一个地方它的特点。其实这种现象我们老祖宗早就注意到了。 在司马迁他写的《史记》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说一般谚语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他那个时候离开我们两千多年,他讲的谚语就是他那个时候已经是老话了。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在一百里的范围之内,可能风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这个风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什么叫风呢?用现在话讲风就是流行,你有什么流行的东西,它不

方言与文化

方言的形成以甘肃方言的特点 我国众多的方言的形成,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这样说: 第一,古代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主义统治,国家不是十分统一的,因而随着疆域的日益扩大、人口的日益增加、国家经常有封建割据等等原因,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样,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状态中的语言,也就各自相对独立地演变着,不易获得变化的一致性。于是,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使得各个地区的语言逐渐产生了差异,逐渐减少了共同性的因素,形成了各地区各有特点的方言。我国北方方言系统的各地方言,包括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中和华东的一部分,大致就是这样造成的。 第二,在我国古代,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乱所迫而造成过多次的人口大迁移,也是方言形成的一个原因。例如东晋至隋唐、唐宋至宋、宋末至明初,我国中原一带的居民曾有三次向南大迁移,结果形成为现在分布于广东、江西等地的客家方言。“因为客家先民南迁后,定居在闭塞的山地,一方面保存了他们固有的传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不容易受外来影响的渗透,而客家人强烈的宗族观念和保守思想,也增强了他们对外来影响的抵抗;客家住地不但形成了他们自己特殊的社会生活区域,保存了他们固有的文化礼俗,而且在语言上也形成了独立的系统。” 第三,在人口大迁移的情况下,如果迁入外族居住区域,则必然发生民族的融合和语言的相互影响,以至同化,这也是造成方言特点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例如两广地区是有较多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但自从周秦以来,大批汉族人由北南下,逐渐造成了“喧宾夺主”的状况,在数量上超过了土著民族的人口,加上汉族在经济、文化各方面又比土著民族日益发达,历代统治者又实行了民族同化政策,结果使土著民族日益汉化。当然,在民族同化和语言融合的过程中,汉族人的语言也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外族语言的影响。因而,“粤方言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地理条件以及民族杂居等原因,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许多古汉语中本质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非汉语的因素,从而构成它的方言特征。” 甘肃方言从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北次方言。在生产生活中,各地又分化产生出了各自的方言,大致可以分为六个方言区,分别是甘南地区方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自本世纪以来,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都在努力地想从各自学科的角度,给文化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然而,迄今为止仍没获得一个公认的定义。据克罗门(Kroeber)和克勒克洪(Kluckhohn)在1963年出版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一书中的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就有150个之多。可见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所存在的差异。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普遍都依照奥斯华尔特(Oswalt,1970)的“大写字母的文化”和“小写字母的文化”这一区分来理解“文化”这一概念。也就是说,人们一般都将“文化”的概念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如生产和交通工具、服饰、日用器具等。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前者指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如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有关这些制度的各种理论体系等;后者则指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每一代人都继承原有的文化,同时又在不断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在受到别人的赞扬时,根据操英语民族的文化,被赞扬的人应表示接受,以表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或所赞扬的事是值得赞扬的。然而,对中国人来说,受到别人赞扬时,通常要表示受之有愧,做得很不够等等,而一般不能直接地接受赞扬,否则就意味着有骄傲自满情绪或缺乏教养。

重庆方言词汇的地域文化阐释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0, 8(3), 381-387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0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717443298.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9717443298.html,/10.12677/ml.2020.83052 Regional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Chongqing Dialect Vocabulary Weiyan Tao, Youkui Xia*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School of Arts,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Apr. 24th, 2020; accepted: Jun. 3rd, 2020; published: Jun. 10th, 2020 Abstract China has a vast territory, as the saying goes, “ten li is different from one day”. “The name of the five sides, the different voice of speech”, has been since ancient times. Chongqing dialect (Chongq-ing dialect) belongs to the southwest mandarin of the northern dialect area. Although it has many similarities with other branches of the northern dialect area, it also has many characteristics of its own. It integrates itself in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grammar and other aspects, especially vo-cabulary.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four aspects of Chongqing dialect characteristic nouns, dialect characteristic words, slang, Xiehouyu, trying to reflect the different types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 through these words of different semantic fields. Keywords Chongqing Dialect, Vocabulary, Region, Culture 重庆方言词汇的地域文化阐释 陶苇燕,夏友奎*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收稿日期:2020年4月24日;录用日期:2020年6月3日;发布日期:2020年6月10日 摘要 中国地域辽阔,俗话说“十里不同天”。“五方之名,言语异声”,自古已然。重庆方言(重庆话)隶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虽与北方方言区的其他分支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少自己的特点,在语音、*通讯作者。

浅谈甘肃方言与甘肃文化

《语言文化漫谈》课程论文 班级:电气1151班 学号:201588888808 姓名:雷锋

浅谈甘肃方言与甘肃文化 班级:电气1151班姓名:雷锋学号:201588888808 摘要:不同地方方言,体现出当地的地方特色。方言是活着的上古语言化石,在岁月的沧桑变迁中,能在当下依然生生不息流传着。方言不仅是区分每个地区的一种标志,更是作为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甘肃方言是甘肃文化的载体,甘肃方言属于官话方言。甘肃方言的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可以传达出有关甘肃文化的丰富的信息。甘肃方言文化,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耕传统型,二是民族混合型,三是走廊过渡型。 关键词:甘肃方言,民俗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总和。方言是某个地域生活的社会集团对共同语使用的变体,是逐渐形成的,记载了这个地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出现、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历史。甘肃方言是生活在陇原大地的人们使用共同语的变体,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甘肃文化。身为一名兰州人,我就来浅谈一下甘肃的方言和民俗文化。 甘肃方言属于官话方言,内部又主要分属于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有几个点的方言属于西南官话,这是目前语言学界的权威分类。如果从甘肃内部的地理角度来看,甘肃方言可以分为陇东方言、陇中方言、陇南方言、洮岷方言、河州方言、兰州方言、河西方言七个小片。兰州片包括兰州市三县五区及周边的一些方言,河西片包括整个河西走廊的方言。 兰州话和汉语普通话类似,有4种音调,并且有自己的发音规律。和汉语普通话比较而言,兰州话发音规律如下:汉语普通话中的阴平,在兰州话里发阴平;汉语普通话中的阳平,在兰州话里发去声;汉语普通话中的上声,在兰州话里发阳平;汉语普通话中的去声,在兰州话里发上声。例如,“五泉山”,用兰州话将被读做“无劝山”,“山”读去声。 兰州话其实是很生动的,有很多语气词和自造词,还有很多形象的比喻和歇后语。论及兰州话的种种,也是包含京兰腔在内的。听兰州人讲话,只见上下嘴皮翻飞,句首发语词和句末语气词层出不穷,花样繁多,情绪跌宕起伏,若描述一事则非让听者有眼见之效。虽不及北京话之贫,天津话之油,上海话之快,也是自成一统,趣味无穷。 兰州话形容人有很多不同之语,比如说小孩子可爱是“心疼”,说小伙子精

浅谈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

浅谈闽南方言文化 据记载,大约1500年以前(甚至可能比记载的时间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华夏民族为了躲避战乱,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等地辗转到福建,此后再迁至闽南,因为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国等时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故称河洛语。闽南语又可称为“福佬话”,闽南方言的早期代表是泉州话,但随着现在厦门经济和影响力的提升,已经让位给厦门话。但不得不说的是,泉州话的影响力仍然很大,闽南早期梨园戏仍是以泉州话为标准音。 不懂闽南语和闽南文化的外地人以及国外朋友可能会疑惑台湾话和闽南话是不是一样呢,毕竟听起来会有不同。这里主要的区别是音调的变化。台湾话发源于福建省闽南地区的闽南方言。但是,台湾经过西班牙、荷兰、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本来的方言基础上会增加很多外来语,以此跟原来的闽南话就会有差异。比如,香港人讲的粤语与广东人说的粤语,听起来就感觉会有明显差别。 粤语有自己特别的“粤语歌”。闽南语也有自己擅长的“闽南语歌”。虽然大部分闽南语歌大众可能并不熟悉。但家喻户晓、众所周知的《爱拼才会赢》,想必大众一定会很熟悉。这首1988年叶启田用闽南语所唱,1988年,正逢台湾经济低迷,台湾许多人因为面临失业的危机而倍感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这首歌的歌词极具时代特色,它鼓励人们,无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都要勇敢前行的乐观态度。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已经成为20世纪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的经典之作。此歌曲词曲结合的特色,歌曲音乐旋律及结构的特点,以及歌曲的思想、精神内涵,认为其不仅代表了台湾闽南语歌曲柔媚、亲切的风格特色,而且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民族闽南文化和民族精神,突出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台湾闽南语歌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首短小、典型而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结构思维的闽南语励志歌曲代表作。 闽南方言的使用范围之广泛是大众为之惊讶的。从地理范围来看,闽南文化以福建的厦门、泉州、漳州三市和台湾省为核心区,包括广东、海南的一些区域,以及浙江、广西、江西、江苏等省区的一些分散的讲闽南方言的县、镇、村,此外,香港、澳门也有近200万人使用闽南方言,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闽南文化区域。这些讲闽南方言的区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闽南文化区别于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的海洋开拓性。闽南地区大都地处沿海,由内陆延伸至海洋,兼有农林业和渔盐业之利,能沟通内陆,拓展海外,陆海相连,面对大海,闽南方言区的民众,在文化上往往富有开拓精神,敢于冒险,勇于创造,这是海洋精神的体现。闽南人地处陆海相连的区域,具有海洋文化的开拓精神,闽南商业文化富有市场观念,敢于冒险开拓,追求效益,讲求效率,注重实效,这哺育和成就了一代代的闽南杰出商人。 语言是文化的决定因素,对人类思维起制约作用。方言则是划分我国戏剧文化圈的决定因素。闽南戏剧文化圈的划分,首先依据的便是方言。运用闽南方言演唱的戏曲、歌剧和用闽南方言对话的话剧,都按照这一标准划进这一戏剧文化圈。所包含的剧种主要有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潮剧、四平戏,闽南方言话剧与歌剧及偶戏,比如,布袋戏,提线木偶戏、皮影戏等等。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就是成为戏曲“活化石”的“梨园戏”。梨园戏以其雍容典雅的音韵唱腔、曼妙多姿的舞步手势,深受当地民众乃至海外侨胞的喜爱。其唱腔源于晋唐古乐,一字多腔,唱词多为长短句形式,曲韵属古中州韵,用泉州话演唱。语言声调分七声,即除去声外,平、上、入三声分阴、阳。男女同腔同调,本嗓发声。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梨园戏历经岁月千年洗礼、洗尽铅华后仍如钻石般璀璨夺目,在以泉州为核心的闽南文化圈中依然具有不可撼动的位置。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1、试举出现代汉语普通话(或某方言)实例,从语音、词语和语法方面分析有关语言实例中所表现的文化影响,讨论文化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的语文教学建议 语言是我们的祖先世代积累起来的极宝贵的财富。语言与文化可以说是共生的。语言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文化的发展也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细密。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工具,同时也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由于有了语言,人类才创造出如此灿烂辉煌的文化。文化是人类在进化的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的创造与发展是离不开语言的,语言的变化与发展也脱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环境。 所谓“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语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马显彬《中国没有“国语”——重谈“普通话”名称的规范》P61。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区域,为某一地区的人民大众所掌握、使用”(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P4。) 语言对文化的影响从语音、词语和语法方面都有体现。首先从语音方面:我国是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各个区域有这自己

特有的方言,这些特有的方言都是个区域的人长期生活长期在特定环境下所特有的语言,在语音方面,现代汉语普通话中“n”和“l”的区分很明显,但是在陕西话中这两个拼音所发出的语音是相同的。“奶奶”被称之为“濑濑”,原因在于陕西方言中没有“奶奶”这个称呼,当地,父亲的母亲被称之为“婆”,并不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奶奶的发音,因此,当地的文化影响到了语音的形成,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很小的实例,陕西话中“qian”和”tian”的发音也是相同的,就是因为长时间的语言习惯致使操着当地方言的人们无法区分这些语音,拼音文字受语音的制约极大,一个词的发音稍有变化拼写方式也就会随之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就促使其他词语的生成,例如陕西话中为了避免“qian”与“tian”的区分,“田”称之为“地”,宁夏人一般说:“在田里干活呢!”,而陕西人说:“在地里干活呢!”。任何语言的发音、言语都是先于它的文字的发明而被长期使用,在正常生活中语音比书面文字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语言又是人类特有的,语汇的丰富直接反映了人们对关于事物之间关系的知识的掌握。因此语音对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在词语方面也表现密切。由于中国的历史漫长悠久,汉语词语的文化沉积尤为显得浓厚,大量词语本身就直接反应了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许多词语意义烙上了深深的民族文化的印记;词语的形式结构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在词语的产生,形成和消亡的过程中,民族文化要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外来词语融入汉语词汇时,往往受到中国文化的制约。总之,中国文化对汉语词语的影响,或者说汉语词

固原方言词汇的文化特色

固原方言词汇的文化特色 徐亚婷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任何民族的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语言的各个组成成分中,最能反映民族文化个性特征的是该民族语言的词汇,同时,一民族的文化心理又制约和影响着该民族的语言词汇系统。在固原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活动里,皆蕴含着人们将思想转化为语言符号时所进发出的理性与智蔽的光辉.人文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也是方言的本质属性.固原方言中有大量的词语在理性义之外还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要想深刻理解固原方言词汇只是了解其理性义还很不够,还需进一步洞彻其所组含的文化内涵.本文尝试以固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和地貌特征为依据,结合固原方言中丰富鲜活的词语,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释固原方言词汇中范含的文化意义. 一、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地貌状况对固原方言词汇的影响 固原处于黄土高原地带,风沙较大,民间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冬季常常是风雪交加,异常寒冷,因而固原方言四字格俗语的形成,意义的构成有很多与固原区域环境有关。例如“张风冷气”形容把冷气吸到肚子里;“走风漏气”形容房屋或灶具不严实;“黄风土雾”形容风很大,将地上的土都卷起来了。固原在地理上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在地貌上现为沟壑纵横,男梁相接的特点。因此,四字格俗语中也较多地使用了这些表地形的语素,以增加其形象性。如“边头沿畔”指田地的边缘部分;“野山没梁”形容人野蛮;“急崖上树”形容不听别人的劝阻,急于干某事;“立崖刀砍”本指地势陡峭不好攀援,后引申为人性格怪异,很不好相处尸屹梁弯正”形容地面不平整,也可用来形容人性格古怪厂爬沟溜渠”形容人想尽各种办法用不光彩的手段达到目的。以上词语中的“畔”、“野山”、“梁”、“崖”、“吃梁”、“沟”、“峡”、“岔”、“崖”、“畔”等都反映了固原沟壑梁众多的区域地理地貌特征。例如: 沟:山沟,地面低洼地带。固原沟壑众多,以“沟”命名的地名词语也很多,如宋家沟、曹家沟、三道沟、水泉沟、秦家沟、怀沟、深沟等

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

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 文学院汉语言(应用语言方向)李梦鸽 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通语有所差异的话。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其中的规律是一样的,前者是整体,后者是分体,二者之间时大同和小异的关系。 由此可见,研究语言,不了解民族文化就不能有真切的理解,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换一个角度看,要了解民族文化或者地域文化,透过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便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正是许多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有哪些重要的视角?应该着重发掘哪些方面的语言事实,考察哪些方面的文化特征? 一方言与地方历史 我们都知道,方言是历史上形成的,现存的方言的许多特征只有联系地方史料才能正确理解。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北京市十万之一的地图中可以发现多条与森林和动物有关的地名(榆林、梨园、黑枣沟、鹿叫),这说明早期的京畿一带曾经是森林繁茂、虎豹出没的地方。闽语区大家都知道的“妈祖”、“天妃”,也进入了方言口语:泉州人把面目威严的女人喻为“天妃妈”。由此可见历史人物在当地的深远影响,在方言中留下的印记。 语曰:“四川一百单八县,县县有方言。”清代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后,外省各种移民民系在四川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聚落形式,各从其俗,各得其所。与外人交流用四川官话,平时家人聚谈或同籍交谈则用原籍方言,谓为“打乡谈”。例如“打帮帮腔”本指川戏高腔戏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后台专人紧接台前人物的唱腔或道白,以传达烘托句中人物的复杂感情活动和心理活动。“打吆喝”打招呼:是人们相遇时即兴的问话。在四川传统教育中特别包含了“要喊人”,开县人打招呼,开口闭口都是“你俩儿”,显得十分亲热。这些方言以其多样性、地域性、原生性、世俗性和生动性的特色,反映了地方的特有风貌和四川人的天性机智和幽默,展示了无所不在的生活情趣和哲理,闪烁着瑰丽的地域色彩,是一笔重要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宝贵。 二方言与地理环境 人类各种群落的社会生活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展开的,语言和文化的形成与演变经常都打上了这种环境的深刻烙印。不同的环境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反映在方言中则有不同的词汇手段的称述。随着环境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迁,方言词汇有的相应地更替了,有的则固执地传承下来。不论

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张力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专科调查报告《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姓名:张力 学号:1161001407729 指导教师: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2011春 学校:咸阳分校

浅析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摘要: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 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的方言可以基本上相互理解,有的差别极大,好像是另一种语言,北京人听不懂广东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伏在情感文化的纽带。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它通常与低于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关键词:语言方言语言习得意义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一般情况下,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例如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的人们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则操着带有儿化音的北方口音。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解析语言习得 按照《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0年版)的定义,语言习得 (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学习称为“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称为“第二语言习得”。“习得”这一术语通常比学习更为可取,因为后一术语有时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连在一起。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研究语言习得,是为了了解语言学习所运用的方法,指出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并更好地了解语言的本质。采用的方法包括对语言学习者的纵贯研究及实验方法,并着重研究音位、语法、词汇及交际能力的发展。 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语言习得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学习和掌握语言。换句话说,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实际上可以视为同义语。

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

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 方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各个地方都拥有其独特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记载文化的事物都已消失或损毁,唯独方言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能彰显地方的文化。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一定地理范围内常用的交流沟通语言媒介,对地域的影响力也不言而喻。在长期的使用和改进过程中,除了发挥交流媒介的作用以外,方言也组成了社会生活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多彩的方言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方言的变迁折射出社会的变迁。所以,方言无疑是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对研究传统地域文化具有珍贵价值。 然而,时代总是在不断的革新中发展,在迎来新的事物的同时,一些旧有文化也在不可避免地流失。通用语言对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增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全民文化进步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都必须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就是普及国家通用语言。1956年1月28日,中央成立了由陈毅同志担任委员会主任的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同时国务院还做出决议,即于同年2月6日发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语言统一势在必行。中国是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少数民族的语言就不说了。即使汉语中也有多种方言,最主要的当然是以京腔为主的北方方言,即现在的普通话。其他的主要方言如粤语、闽南语,从北方方言派生出来的西南(云贵川)方言,湖南的湘方言和江西的赣方言。此外还有客家话、福州话、潮州话、温州话等次方言。文化,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方言,是地域传统文化的载体。然而,在如今科技高速发展与社会不断进步开放的环境下,方言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不会讲方言,即使会讲方言也仅限于在家乡。同时,多方面的因素也影响了地方方言的普及与方言文化的纯正。很多人并不认为普通话的推广对方言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但是如今越来越倡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社会环境的发展注定方言保护工作的复杂性和一定的困难性。方言应该有,但是普通话必须会说,因为人活在社会就是要通过交流,大家要有一种约定俗成的交流工具,普通话与方言完全可以兼容并包,共同发展。我们应该坚持普通话的主导地位,在推动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同时,保护与文化密切相关但正在消亡的地方方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际日益密切,但是由于我国存在着多种方言,且差异程度不等,在沟通过程中造成了诸多不便,使得推广一种国家通用语言的要求应运而生,全国上下掀起了推广普通话的浪潮。在推普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国民语言素质提高。与此同时,出现了应该如何对待方言的问题,到底是消灭方言差异,还是让方言继续发展,方言该何去何从。 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传承工具,方言是传承各地独特文化的载体,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是让中华文明永葆青春的土壤。另外,普通话从本质上讲也是来源于方言,是方言孕育了普通话,不断充实发展着普通话。所以,方言与普通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方言要采取保护的态度,并且这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只要把握好原则,二者是可以兼容并存、共同发展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