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河蟹池塘精养方案

河蟹池塘精养方案

河蟹池塘精养方案
河蟹池塘精养方案

河蟹

标准化池塘高密度商品精料集约化精养殖

(方案)

河蟹池塘高密精养殖方案

一、蟹池建池地址选择:

1、要求水质清新、水源充足、水源周围无污染水源的污染源;注、排水方便;不易发生洪涝灾害。

2、泥土底质较硬、土质为稍偏碱性的粘土、沙质土或亚沙质土质。

二、蟹池建池方法与时间:

1、选择在背风向阳处将池塘建造成依南北方向的狭长方形、长宽比宜采用5:2或4:1的比例,每池建池面积控制在30亩/池~50亩/池之间【一龄蟹种(扣蟹)培育池建池面积控制在3~5亩/池】,蟹池池堤、池埂高度2m,堤埂面宽2.0m~2.5m,池堤坡比宜采用1:1.5~2的坡比,满足平均水深1.0m~1.5m。

2、蟹池建池时间为当年10月~次年2月底前,可采用挖掘机从两边挖取距池堤底边边坡外侧2.0m~2.5m之外的池土填筑池堤,挖掘深度70~80厘米;池塘堤、埂堆土分层碾压、压实。

三、蟹池清塘、消毒:

1、建好的蟹池随后蓄水,保持水深15~20厘米之间,每亩池塘水面用生石灰60kg~75kg或10kg~15kg漂白粉化浆、化水后全池泼洒清塘消毒,杀灭池塘水体中有害病源微生物和野杂鱼。

2、每亩用“龙虾恨”2ml(1支)兑水70kg~80kg用喷雾器对池塘水体喷洒,杀灭躲藏在池塘泥土中的龙虾。

3、每亩用硫酸铜5~10kg兑水全池泼洒以防池水生长青苔(相对于有青苔生长的池塘)。

四、蟹池移植、栽种水草:

1、池塘水体完成清塘与消毒10~15天待药性消失后,在当年11月~次年2月底之间按行、株距1.5m×1.5m移植和栽种沉水性水草,每亩池塘用种草量约

35kg~50kg(黄丝草、轮叶黑藻、金鱼藻、尹乐藻),在次年4月上旬往池中拌土撒播2~3斤经过加温催芽的苦草种籽,水草移植栽种后基本保持20~30厘米的水位,不要过深;以保证浅水位池水温度在日光照射下能正常升温,使栽种的水草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促使栽种的水草尽快成活、生长根系、发芽、分蘖,为以后河蟹下池给河蟹提供食用青料及生长、躲藏、蜕壳的环境,同时池中水草大量生长起来后可调节池水水质、改善池水底部泥底质,水草的光合作用能增加水体溶氧含量。

2、每亩水体施用腐熟鸡、牛粪300~400kg,磷肥30~50kg,用以培肥池水水质和培育红虫、水蚯蚓等,促使和保持水体“肥、活、嫩、爽”,为蟹种下池后提供优质的天然饵料,同时有利于水草加快生长,为随后立体配套养殖的增值鱼种及饵料鱼种提供优良生长环境;

3、各种沉水性水草的旺发生长期:

a、尹乐藻旺发生长期为4月~6月和9月~11月;

b、黄丝草旺发生长期为4月~11月;

c、轮叶黑藻旺发生长期为2月~12月;

d、金鱼藻旺发生长期为5月~12月;

e、苦草4月上旬播种,用种量2~3斤/亩,旺发生长期为5月~10月;

五、蟹池移种和投放螺蛳:

待池塘水体药性消失后,每亩池塘水体中投放螺蛳500~600kg,用来调节与改善、改良池塘底部泥质及池水水质,并利用螺蛳自身和自身的繁殖仔螺的方式为河蟹提供鲜活的适口饵料,改良商品河蟹的品质。

六、蟹池河蟹防逃设施:

1、离池堤顶部30cm处用幅宽1.0m的聚乙烯窗纱网布顶端与下端穿塑料尼龙纲绳,顶端缝合30cm~35cm宽的长条硬质塑料薄膜,沿池四周用毛竹桩支撑防逃网布将蟹池围合起来,固定用的毛竹支撑桩间距1.5m,毛竹桩插入地下50cm~60厘米(竹桩一定要插在靠池堤的网布外面且稍向池内倾斜约15~20度角度),

池四周转角的网围要做成圆弧形,切记不能做成90度直角,网布下端挖沟埋入地下15cm~20cm并压实压紧泥土;

2、每个精养蟹池的进、注、排水口用1.0mm孔目的不锈钢栅栏或网片封闭注、排水口防逃。

七、蟹池投放饵料鱼种:

1、池塘清塘、消毒药物药性消失后,当年12月~来年3月间每亩池塘池水水体投放100克/尾规格的野生鲫鱼种15~20尾/亩,利用鲫鱼清除饲喂河蟹后的残饵控制水质,并利用鲫鱼自身繁殖能力强的特性繁殖大量小鱼为河蟹和以后增殖配套放养的鳜鱼及翘鱼提供新鲜适口的鲜活饵料鱼;

2、次年5月上旬每亩池塘投放花、白鲢及草鱼和鳊鱼夏花鱼种50~60万尾/亩(总量),以保证增殖配套放养的鳜鱼和翘鱼有充足的适口饵料鱼。

八、蟹池蟹种投放:

当年12月~次年3月底前经清塘、消毒完成并待药性消失殆尽的池塘每亩投放规格为100~200只/kg的一龄蟹种(扣蟹)600~800只,蟹种投放前先将外购的蟹种反复浸入池水中3~5次,每次时间3~5分钟,让蟹苗适应池塘水温,再用5%的食盐水溶液或18mg/升的高锰酸钾(灰锰氧)溶液浸洗蟹种10~15分钟给蟹种消毒后,池边铺一草席,将蟹种倒在草席上,让蟹种自由爬入池水中。

九、蟹池蟹种下池后的饲喂管理:

1、做到定点、定时、定量饲喂,不投喂腐烂变质饲料,在2~3月间水温10°C以上时,每周投喂2次,以动物性饵料为主,达到尽快给河蟹开食的目的;4~5月间水温15°C左右时,每隔一天投喂1次,以植物性饵料(商品精料)为主,适当搭配动物性饵料;6~8月间水温达到20°C以上时,每天投喂2次(上午9时一次,投喂量占全天总量30%,下午6时一次,投喂量占全天总量70%),并以动物性饵料为主,适当搭配商品精料;9~11月间加大动物性饵料投喂量,使河蟹达到快速增重、增肥的目的,为高规格商品蟹提早上市打下坚实基础。

2、白天投料时离池埂岸边稍远点,傍晚将饵料投到池埂边,靠近池塘西边多

投饵量多一点,动物性饵料和植物性饵料的投喂量做到“两头精、中间青”。前后期以动物性饲料和河蟹颗粒饲料为主。中期以植物性饲料和水草为主。

3、饲养前期投饲量:池塘河蟹体重的3~5%;饲养中期投饲量:池塘河蟹体重的6~8%;饲养中后期投饲量:池塘河蟹体重的8~10%;饲养后期投饲量:池塘河蟹体重的4~6%;不要让河蟹吃的太饱(河蟹贪食)而导致河蟹涨死;

(河蟹体重计算方法:每月随机取河蟹20~30只,称重量,算出每只均重,以每只均重乘其全池河蟹的总数,即为河蟹当月的总体重。养殖至5~6月估死亡率为10%;7~8月;估死亡率在20%;9~10月估死亡率在30%左右)。

4、春季幼蟹要投喂一些活口的动物饲料,河蟹生长中期特别是5~8月份,要适当加大动物性饲料投喂量,但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后期河蟹需要大量营养,以满足性腺发育,应多投喂动物性饲料,这样河蟹体重加大,肉味鲜美,饲料的投喂按季节分配一般为3~6月40%,7~10月份60%,水温10摄氏度以下,蟹的活动量少,摄食量不大,可少喂,隔日投喂一次,当水温3~5摄氏度,可以不投喂。天气晴朗时要多投喂,阴雨天要少喂,闷热天气,无风下阵雨前,可以停止投喂,雾天,等雾收后再投喂;水质清,可正常投饵,水质浓,适当减少投喂,及时换水。

投喂分上午8、9点钟和下午傍晚两次进行,傍晚的投喂量整天喂量的60~70%。一般日投喂量为存塘蟹体重的7~9%,投饵时应做到动物性、植物性饲料相搭配,如上午喂草料、谷类,下午投喂蚌肉、螺类、蚕蛹等。避免长时间喂单一饲料,否则造成洒厌食,饲料利用率低,影响生长,出塘规格小。河蟹是偏食动物性饵料的杂食性动物。在饵料投喂上,严格实行“四定四看”的科学投饵方法,掌握“前期精、中间青、荤素搭配”的原则。早晚各投喂1次,日投喂量一般占河蟹体重的3~4%,并以1~2小时内吃完为宜。在放养初期,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主要品种是新鲜活小鱼、螺蚌肉等,以后逐步增加投喂植物性的精饲料量,如小麦、玉米、豆粕等,高温季节,不投动物性饵料,少投植物性精饵,多投青粗饲料,如水草、南瓜等,进入养殖后期,为河蟹促膘增重阶段,则应增加植物性精饲料和动物性饵料,保证河蟹吃饱吃好。3~4月,水温较低(8~15℃),以量小的精料为准;5~6月,温度渐高,增大投饵量,并偏重植物性饲

料,如青菜叶、水浮莲等;7~10月,水温高,以动物性饵料为主;11月以后,水温降低,酌情减少投饵量。投饵要定点和定时,每天下午3~5时较适宜,以便其晚上摄食。

5、池塘精养的整个过程,主要靠人工投喂饲料,因此饲料的种类、优劣和多少对河蟹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投饵时应坚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则,动物性精料占40%,水草占35%,其他植物饲料占25%;

月投饵占河蟹体重的百分比

月份 2 3 4 5 6 7 8 9 10

比例 3% 4% 4-5% 5-6% 6-7% 7-8% 9-10% 9% 9-8%

十、蟹池蟹种下池后的水质管理:

1、整个饲养期间,池塘水体保持适当肥度,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0cm~40cm 之间,养殖初期(3~5月)池水深度控制在0.4m~0.5m;养殖中期(6~7月)池水深度控制在0.8m~1.0m;养殖中后期(8~9月高温期)池水深度控制在

1.2m~1.5m之间,养殖后期(10~11月)池水深度控制在0.8m~1.0m之间;

2、定期向池中注入新水,排出池中老水,每次换水量控制在15cm~20cm之间(池塘水体总量的1/5左右),4~5月每隔10~15天左右向池中注入新鲜水,派出部分老水并提高池体水位10cm左右,每隔15~20天每亩用生石灰10~15kg 化水全池泼洒,调节池水pH值(7~8),增加水体钙含量供河蟹蜕壳用,杀灭水体中部分漂浮性藻类,调节改善水质;每隔10~15天左右向池中施用微生物制剂(异氧菌、光合细菌、EM生物制剂发酵培养液),用以调节池底泥质、利用微生物在水中的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氧量(保证在4~5mg/L);饲养中后期,由于天气气温高,导致池水水质易老化、变质和缺氧,每隔7~10天向池中注入新鲜水,同时排出池中老水1/5(约20cm左右),并逐步加高池中池水深度,使池水水位保证在1.2m左右,必要时甚至提高到1.5m左右,利用深水位降低池底水温和泥温,将池底泥温与水温保持在28°C以下(河蟹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C~28°C,池底泥温与水温如超过30°C以上时,河蟹出现昏迷与厌食现象,将会产生大批的死蟹);每隔10~15天每亩用生石灰10~15kg化水全池泼洒,调节改善水质;每隔7~10天左右向池中施用微生物制剂(异氧菌、光合细菌、EM

生物制剂发酵培养液);如遇天气突然恶变(阴雨天气、低气压天气、大西风暴雨天气、阴闷潮热天气)时,全池还需施用增氧剂(氧立得、粒粒氧)或采用在池中安装机械增氧机给池水增氧。调节水体的酸碱度,一般掌握在PH值为7.5~8.5之间,主要采用生石灰调节,7~10天全池泼浇 1次,每亩每米水深用量在10~15公斤左右。用光合细菌来调节水质,每亩用量3~5公斤,全池泼浇,以转化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控制有害细菌的滋生和繁殖。

3、河蟹对水体水质条件的要求比鱼类高,尤其对污染的水体具有更大的敏感性,池水水质好,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且肉味鲜美,养蟹池水pH值应保持在7~9,最适7.5~8.5,池水溶氧保持在5mg/升以上,低于5mg/升以会影响生长,在2mg/升以下便会出现河蟹死亡,调整池水的pH值,新开挖的池塘,水质大多呈酸性,要定期用生石灰浆泼洒改良水质,这样能提高河蟹对饲料的利用率,有利于河蟹顺利蜕壳,一般春季每月一次,夏秋每隔15~20天一次,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7~10千克。注意勤换水,保持水位稳定,春季每星期换水一次,夏季每3天换水一次,如遇持续高温,应每天坚持换水,秋季天气炎热,且常会出现闷热天气,水质容易变坏,要特别注意换水,每2天换水一次,换水量占整个水面积的1/3。

4、使蟹池水质清新、溶氧丰富的最好方法是换水。换水前,要对水源水质严格把关,严防各种被污染的劣质水进入池内。6月前,10月后,水温较低,每10天换水1次,量宜小,约1/4;7~9月,水温高,5天换水1次,量宜大,约1/3。河蟹活动正常,换水量小,反之则大。生石灰能杀死病菌,使池中悬浮有机质胶结沉淀,澄清池水,水体中钙离子的增加使底泥矿化释放磷、钾等离子。7月后的高温季节河蟹生长旺盛,水中这些无机盐离子,正是其蜕壳所必需的。

7、8、9三个月,生石灰半月洒浆1次,每次每亩15~20千克,其余各月,每月1次,用量略减。

十一、蟹池池中水草管理:

池中水草一方面给池中河蟹提供饲用的青饲料,另一方面生长良好的水草同时为河蟹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栖息、躲藏、蜕壳),为池中螺蛳繁殖籽螺及招引饵料鱼栖息,为河蟹创造较好的捕食环境,池底生长良好的各种水草在水中进

行光合作用,可以调节、分解池底各种有害物质,增加水体溶氧含量,改善水体水质;控制河蟹对水草的消耗量,保证池中水草覆盖率在60%~70%左右;

如若池中水草消耗过快则须加大饲料投喂量让河蟹吃饱以避免河蟹过多食用池中水草;如若池中水草向上生长过快,可以将池中水草的顶端上部割除掉约30cm~40cm,促使水草横向生长、分蘖新枝;

十二、蟹池池中增值配套鱼种的投放与饲养管理:

1、5月下旬~6月中旬,每亩池塘放养规格为8~10cm/尾鳜鱼苗30~50尾/亩,用来控制池底和中下层水体中野杂鱼类的数量与生长;以避免野杂鱼与河蟹争食饵料,提高饲料利用率;

2、 6月下旬~7月上旬,每亩放养规格为20尾/斤的黄颡鱼苗20~30尾/亩,用来捕食和控制水体中各类浮游生物和蚤类生物(尤其是对威胁蟹类生长的锚头蚤、中华鱼蚤、聚缩虫、纤毛虫等有特效);

3、 1~3月,每亩放养规格为15~20cm/尾的翘鱼苗10尾/亩,用来捕食和控制中上层水体中的野杂鱼,以解决野杂鱼与河蟹争抢饲料的矛盾,提高饲料利用率;

4、 6~7月,每亩放养花、白鲢夏花鱼苗5万/亩(花鲢2万/亩,白鲢3万/亩),用来控制池中浮游动、植物和藻类的生长,调节与改善池水水质和为鳜鱼提供饵料鱼。

5、1~3月,每亩放养规格为10~12cm/尾的黄板刁冬片鱼种或春片鱼种100~150尾/亩,利用黄板刁清理泥底腐殖质的生活习性来改善池底泥底质,为河蟹与鳜鱼创造较好的养殖水域环境。

十三、商品蟹、虾、鱼的上市时间与捕捞时间及方法:

1、8月下旬~9上月中旬,蟹池加大商品精料(玉米、麦子、全价料、动物饵料),控制促使河蟹提前增重、育肥、成熟,提早提前上市销售,错开与大湖养殖的河蟹上市的高峰期,提高河蟹上市时的单位销售价格,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捕捞期利用地笼捕捉、微流水刺激捕捉、晚上螃蟹上岸习性捕捉。

3、池内花、白鲢鱼苗及翘鱼在11~12月间采用拉网捕捞和干塘捕捉,留塘分期分批上市。

4、池内鳜鱼和鲫鱼在12月干塘捕捉,留塘分期分批上市。

5、池内黄板刁可在11~12月~1月采用网拉捕捞和干塘捕捉上市。

十四、河蟹常见病、虫害的防治管理:

1、河蟹纤毛虫病:病蟹体表长满许多棕色或黄绿色绒毛,行动迟缓,数天内大量死亡,病蟹的关节、步足、背壳、额部、附肢及鳃上都可附着纤毛类的原生动物,病蟹体表污物较多,活动及摄食能力减弱,重者可在黎明前死亡。该病是由于池水过肥,长期不换,纤毛虫繁殖过多所致,

防治方法:

a、换水或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

b、用10ppm福尔马林全池泼洒消毒;

c、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0.7PPM;

d、用0.5~1ppM新洁尔灭与5~10PPM高锰酸钾混合液浸洗病蟹;

e、用0.2~0.3ppM孔雀石绿沿池边水草等河蟹密集处泼洒;

2、烂肢、甲壳溃疡病防治方法:

a、每15天左右全池泼洒一次消毒药物,防止病菌大量滋生,药物有: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

b、每月用一次杀虫药物,药物有:蟹安、纤虫克、纤虫净等;

c、4月份左右使用一个疗程的内服药物拌饲投喂;5月份最好每半个月使用一次,具体药物有:肠炎暴杀、诺氟沙星等;

3、河蟹细菌性病防治方法:

采用畜用盐酸土霉素1ppm全池泼洒;也可定期在饲料中掺拌畜用土霉素、或痢特灵,每100kg 饲料添加0.2kg的药物(原粉);

4、河蟹蜕壳不遂:病蟹背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缝,因不能蜕去旧壳而死亡。

防治方法:可在河蟹蜕壳旺期(5-10份),每隔15-20天,每亩水体用生石灰10-15kg加水调配全池泼洒;在饲料中添加甲壳素和蜕壳素;

5、河蟹抖抖病:此病目前尚无特效药,一般用万消灵 0.4~0.5ppM全池泼洒或内服蟹抖灵(每100kg饲料添加0.4kg药物),连续服用5-7天,可防治此病;

6、中华鱼蚤病、锚头鱼蚤病:利用马不留草和苦楝叶制成双苦液防治寄生虫病的方法(马不留草和苦楝叶放入铁锅加水10-15公斤煮沸15-20分钟,然后弃渣取液全池均匀泼洒),取材方便,节省成本,防治鱼寄生虫病效果较好;

防治方法:

a、轻度感染(感染率在20-30%),每亩水面用新鲜马不留草1.5公斤、苦楝叶5公斤,一般使用1次即可;

b、中度感染(感染率在40-50%),每亩水面用马不留草2.5公斤、苦楝叶5公斤,连用2次;

c、重度感染(感染率在60-70%),每亩水面用马不留草3公斤、苦楝叶10-15公斤,连用2-3次;

7、河蟹聚缩虫病:一般蟹苗期寄生较多,大量寄生时,使蟹苗不能蜕皮变态而死亡,幼蟹和成蟹体外鳃部寄生虫多时,也能引起死亡,蟹体污物较多,蟹脐内有白色点状虫体,病蟹活动及摄食能力逐渐减弱,导致死亡;

防治方法:

a、用5~10微升/升福尔马林全池泼洒,用0.2~0.3微升/升孔雀石绿于边沿、水草处等河蟹密集的地方泼洒;

b、用10ppM孔雀石绿浸洗蟹体45分钟,或用IppM新洁尔灭溶液浸洗蟹体,直到聚缩虫脱落;

8、河蟹烂鳃病:腹部及附肢腐烂,肛门红肿,活动迟缓,摄食量下降,导致死亡;

防治方法:

a、在河蟹捕捞及运输过程中防止机械创伤;

b、泼洒新鲜生石灰,使池水浓度成15微升/升,每周一次,连续2~5次。

9、河蟹水肿病:腹部、腹脐及背壳下方肿大透明,病蟹匍伏池塘边缘,停止摄食,最后在周边浅水处死亡,

防治方法:

a、用0.5~1微升/升土霉素或呋喃西林普遍泼洒,按每公斤蟹用0.1~0.2克土霉素或红霉素,拌饵投喂,每7天为一疗程。

b、呋喃唑酮全池泼洒0.1~0.2ppM;预防方法:在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在蜕壳时,尽量减少对河蟹惊扰,免其受伤;

10、蟹奴寄生病:蟹奴寄生在蟹的腹部,以吸收蟹的体液为生。蟹奴寄生严重的病蟹肉味恶臭,不可食用;

防治方法:

a、用药物彻底清塘;

b、河蟹放养后发现蟹奴寄生,可用0.5微升/升的硫酸铜和0.2微升/升的硫酸亚铁混合剂(5:2)普遍泼洒;

11、河蟹颤抖病:病蟹不吃食,不能蜕皮,呈昏迷状,步足颤抖,有的病蟹步足完全瘫痪,随水温影响较大,温度越高,死亡率越大。

防治方法:治疗效果不明显,主要靠预防。以改善水环境,降低水温;投喂合理的营养饲料,内服消毒散,低聚糖、维酶等增加河蟹抗病力;防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和交叉感染;

12、河蟹细菌性疾病:包括水肿病、黑鳃病、肠炎病、烂肢病、甲壳溃疡病等。高温期发病率高。

预防:保持水环境的相对稳定,注意人工操作造成河蟹伤害,投喂新鲜的饵料,

治疗:外用消毒剂作水消毒,内服抗菌素和维生素类,如新威灭外用,普康十维酶内服;

13、河蟹营养不良症防治方法: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14、河蟹肝病:症状:肝发白、肝肿大、肝发黑萎缩,

防治方法:合理的营养、添加肝立舒或低聚糖;

15、河蟹腐壳病:病蟹步足尖端破损,成黑色溃疡并腐烂,然后步足各节及背甲、胸板出现白色斑点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严重时甲壳被侵蚀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导致河蟹死亡,该病是由于河蟹步足尖端受损伤感染病菌所致。

防治方法:

a、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保持水质清洁,夏季经常加注新水,保持塘底有5—10厘米的淤泥;

b、在有病预兆的池塘,用生石灰兑水全池泼洒呈15—20ppM;

c、用漂白粉2ppM全池遍洒;

d、在饲料中加磺胺类药物,每千克饲料加药物0.1~0.2克,连喂3~5天;

16、河蟹黑鳃病:病蟹鳃受感染变色,轻时左右鳃丝部分呈现暗灰或黑色,重时鳃丝全部变为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俗称叹气病,该病多发生在成蟹养殖后期,水环境条件恶化是该病发生的主要诱因。

防治方法:同腐壳病。

17、河蟹烂肢病:病蟹腹部及附肢腐烂,越冬期间,此病发病率较高,付肢出现斑点性腐烂,斑点由黄变灰至黑,该病是因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受伤或生长过程中敌害致伤感染病菌所致。

a、在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勿使蟹体受伤;

b、放养前将河蟹放在2ppM呋喃唑酮溶液中浸泡数分钟后投放;

c、土霉素或呋喃西林全池泼洒呈0.5~1ppM;

d、呋喃唑酮全池泼洒呈0.1~0.2ppM;

e、生石灰全池泼洒呈15~20ppM,连施2—3次;

18、河蟹水霉病:病蟹体表,尤其是在伤口部位生长的絮状丝,病蟹行动迟缓、摄食减少,伤口不愈合,导致伤口部位组织溃烂并蔓延,造成死亡,该病是因河蟹受伤、霉菌侵入伤口所致;

防治方法:

a、在捕捉、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勿使蟹体受伤;

b、河蟹大批蜕壳前增投动物性饲料;

c、孔雀石绿全池泼洒呈0.25ppM,5天后施一次;

d、用3~5%食盐水浸洗病蟹5分钟,并用5%磷涂抹患处;

19、河蟹4月份开始应预防好病害:此时最易发生烂肢、甲壳溃疡、纤毛虫等病;

可采取以下方法预防这些病害的发生;

a、每15天左右全池泼洒一次消毒药物,防止病菌大量滋生,药物有: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

b、每月用一次杀虫药物,药物有:蟹安、纤虫克、纤虫净等;

c、4月份左右使用一个疗程的内服药物拌饲投喂;5月份最好每半个月使用一次,具体药物有:肠炎暴杀、诺氟沙星等。

河蟹池塘养殖技术

河蟹池塘养殖技术 河蟹是我国的优势水产品之一,在我国河蟹的天然资源非常丰富,几乎所有的通海口岸都有天然的蟹苗和蟹种出产。同时由于各水系气候条件和水质条件的不同,也使各地出产的河蟹从个体的大小、口味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也形成了多种河蟹的养殖方式。在这一集节目中,我们主要向大家介绍河蟹的池塘养殖技术。 一、生物学特征 1、形态特征:河蟹的学名叫中华绒螯蟹,在民间俗称螃蟹、毛蟹等,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河蟹身体扁平宽阔,呈方形,分头胸部和腹部两个部分。背呈墨绿色,腹部白灰色,5对胸足于头胸部两恻,左右对称。 2. 生态习性:河蟹是一种生殖洄游性动物,一般两年达到性成熟,每年秋天开始生殖洄游,到河口地区浅海盐水中交配繁衍后代。进入蟹苗阶段后,便能离开海水环境,在淡水水域中生活。河蟹通常栖居在江河、湖泊等淡水水体中,尤其喜欢生活在水草茂盛,水质清新,天然饵料丰富的湖泊、草荡中。河蟹适宜在微碱性的淡水中生长,酸碱度为PH值7.5-8.5,对水中溶解氧要求在5毫克/升以上。幼蟹可以在15-20℃的水温中生存,适宜温度为19-25℃,当水温降至4℃

以下或超过36℃时,幼蟹容易死亡。成蟹的生存温度为5-30℃,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2—28℃左右。河蟹在冬季一般潜伏在洞穴中越冬,能耐零下8℃的低温,但如果环境水温突然改变达3℃以上时容易死亡。夏季水温超过38℃时河蟹不能正常活动,40℃以上时容易死亡。 从人工河蟹养殖生产来说,河蟹的生长期分为蟹苗、蟹种和成蟹三个阶段,在正常情况下,多数河蟹寿命只有2—3年,个别的最长能活四年。河蟹是甲壳类动物,一生是要经过很多次蜕皮或蜕壳,才逐渐长大的。蜕壳是河蟹生长发育的重要标志,只有随着幼体的一次次蜕皮和幼蟹的蜕壳,才能使河蟹发生形态的改变和体形的增大。河蟹每蜕壳一次,体形便增大一次。河蟹一生中要蜕壳20多次,每年10月中旬左右成蟹完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蜕壳。 3. 食性:河蟹属杂食性动物,它即可以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也可摄食水中的鲜嫩水草,随着河蟹的生长,它还可以摄食小鱼、小虾和螺类等,特别是成蟹阶段,一只河蟹在一夜间就可以捕食数只螺类。另外河蟹还有相当强的耐饥性,就是当饵料缺乏时,它也可以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不摄食也不至于饿死。河蟹的摄食强度与水温有着很大的关系,当水温低至5℃时,河蟹基本不摄食,在10℃以下时,摄食强度下降,当水温达到10℃以上时,河蟹摄食强度逐步增大,但当水温达到30℃以上时,也会使河蟹的摄食量下降。

河蟹养殖技术

河蟹养殖技术 (一)扣蟹培育 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痃,增加经济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为了把当年的大眼幼体达到商品蟹,目前大多采用塑料大棚暂养技术。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不漏水、不渗水、淤泥少的池塘,面积不宜太大,水深不超过1.2米,池形东西向为好,阳光充足,大棚建设可参照农业蔬菜大棚建设方法。 在放蟹苗前15—20天,每亩用75公斤生石灰泼洒消毒,待药性消失后,用80目的滤网进水,培育基础饵料,移植水草(必须严格消毒),并设立必要的防逃设施。蟹苗入池时可适当浅些。有利于提高水温和水中藻类、水草的生长。每天投喂饵料2—3次,投喂豆浆、鱼、虾糜等,投喂进应多投在周边浅地区,投饵料按体重的4%计算,并随时注意天气、水制裁、个体生长,争饵生物的多寡而定。随着幼蟹的生长也应增加一些植物性饵料,如:浮萍等优质水草,在日常管理中注意水质调节,要掌握水质肥而爽,换水时要勤换少换,不要引起水温和水位的剧烈变化。经过2个月左右的培育可达到扣蟹。(二)成蟹养殖 成蟹喜欢水质清净、透明度较大的水体环境,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河蟹生长最适宜,目前大多采用池塘、湖泊、河荡和稻田养殖。现以池塘为主作简单介绍: 1、池塘条件

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污染,选择粘土、沙土或亚沙土,通气性好,有利于水草和底栖昆虫、螺蚌、水蚯蚓等生长繁殖,老池塘要彻底清淤,淤泥不超过20cm为好,池塘面积不宜太小。池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6—1.5米左右,各处水深不一,最浅处10cm,池中可造数个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岛,岛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1:1.5以下,否则,河蟹易掘穴,且不利于晚间爬出水面活动。也可建造人工洞穴。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域内水草和底栖生物(饵料生物)的多少。在养殖过程中种好水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种水草除供蟹摄食补充维生素旬,还可以养活相互格斗、隐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间河蟹成活率的一项有力措施,另外还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态氮、二氧化碳、有机物质、释放氧气、稳定水质的作用。群众也常说“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对于池塘养殖河蟹来说必须下大力气种好水草,水草的咱类主要有浮萍、满江红、水葫芦、水浮莲、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时注意消毒防害。 3、防逃设施 防逃设施多采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视各自的情况而定。4、清塘消毒 一般在放苗前半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亩75公斤。一方面可杀灭敌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促进河蟹蜕壳生长。纳水后要及时施肥,培育藻类和基础饵料,透明

高温期河蟹池塘管理要点

高温期河蟹池塘管理要点 本文针对近期连续高温,池塘应如何管理提供些建议,希望能给各位养殖朋友一些帮助。 1、保证池塘深水位 前些日子,利洋水产技术员在跑塘时,通过检测,大多池塘底部温度达33-35℃,表层更是高达36-38℃。本地区许多养殖朋友的池塘平均水位只有60-80公分,水位浅、水体透明度高,阳光直射池底,水体温度迅速上升,持续高温导致河蟹夜晚大量上草、爬边。 因此,高温期管理首要工作是让池塘降温,防止水温过高。建议:无草池塘水位加至1.2米以上,有草的池塘水位加至1米以上,较深水位可以有效降低底部温度,避免因底部的温度过高,影响河蟹正常摄食和生长活动。加水后及时使用利洋“碧水安”解毒稳水,减少水变,有条件的池塘可以每周冲水2-3次维持水深,降低水温。 2、减少冰鲜鱼及高蛋白饲料投喂 水温高,冰鱼在底部容易变质、腐烂、发臭后滋生病菌,加重池塘耗氧,败坏水质和底质,此外高温天河蟹吃料慢且少,一般在晚上降水温后才开始活动摄食,这也增加冰鱼在水中的腐坏时间。建议:减少冰鱼的投喂比例,以饲料为主,粗粮为辅;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喂食,早晚各投喂一次,时间在上午7点之前和晚上6点以后;观察食台吃食情况,避免饵料或饲料的浪费。 3、多增氧 大多数养殖朋友认为河蟹不上草、不爬坡的池塘就不缺氧,其实不然,高温期物质转化快,微生物繁殖快,池塘残饵、粪便发酵,底泥耗氧物质多,这些都会加剧耗氧,此外高温氧气溶解度降低,饱和度升高,夜晚降温时溶氧饱和度急剧降低,加上水草和藻类的呼吸作用,许多池塘到后半夜缺氧尤为明显。建议:高温期延长增氧机增氧时间,夜晚10点打开增氧设备直到次日太阳出来为止;家中常备“氧速保”等增氧药物预防缺氧,减少变天或风向转变时出现缺氧“泛塘”的概率;夜晚底热、河蟹出现爬坡现象的池塘可连续两天使用“底加氧”增氧解毒,降底热,促进河蟹摄食。 溶氧充足的池塘,河蟹产量高,饵料利用率高,发病死伤少,增氧还可以促进河蟹吃食,减少高温爬坡上草。 4、水草管理 进入高温后许多池塘的各种水草活力开始变差,出现挂脏、长刚毛藻等现象。伊

河蟹养殖技术总结

河蟹养殖技术 (一)扣蟹培育: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率,增加经济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100-400只/kg)。V期溞状幼体经过5次蜕皮变成大眼幼体,这个过程中有90%变态为大眼幼体即可淡化出苗,一般是4-5天,此时成为幼蟹。 (二)成蟹养殖 成蟹喜欢水质清净、透明度较大的水体环境,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河蟹生长最适宜,目前大多采用池塘、湖泊和稻田养殖。 1、池塘条件 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污染,选择粘土、沙土或亚沙土,通气性好,有利于水草和底栖昆虫、螺蚌、水蚯蚓等生长繁殖,老池塘要彻底清淤,淤泥不超过20cm为好,池塘面积不宜太小。池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8—1.5米左右,池中有浅滩(可造数个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岛,岛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有深水区。池塘不要太陡,坡比大一些,否则,河蟹易掘穴,且不利于晚间爬出水面活动。也可建造人工洞穴(较大的竹子内部掏空,然后多个绑在一起即成)。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域内水草和底栖生物(饵料生物)的多少。在养殖过程中种好水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种水草除供蟹摄食补充维生素外,还可起到隐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间河蟹成活率的一项有力措施,另外还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氮、二氧化碳、有机物质、释放氧气、稳定水质的作用。群众也常说“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对于池塘养殖河蟹来说必须下大力气种好水草,水草的种类主要有浮萍、满江红、水葫芦、水浮莲、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时注意消毒防害。 水花生

水花生,生命力强适应性广,生长繁殖迅速,水陆均可生长。 水葫芦

水葫芦(凤眼莲) 凤眼莲喜欢在向阳、平静的水面,或潮湿肥沃的边坡生长。在日照时间长、温度高的条件下生长较快,受冰冻后叶茎枯黄。

河蟹池塘水体浑浊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河蟹池塘水体浑浊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彭张华 蟹塘出现水浑的现象,而且有的长时间解决不了,用了很多的药物也不见效。根据日常工作经验,蟹塘水体浑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蟹在池塘的一角大量活动所致。建议养殖户要购买当地优质扣蟹,且一次放足。 2、池水过浅的塘浑浊度高。水位深的塘浑浊稍好过水浅的塘,原因是水浅的塘蟹活动空间较小,且水浅水温易上升造成河蟹提前觅食活动量增加导致,建议养殖户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加注水。 3、前期水质过瘦,尤其是导致青苔滋生的塘,水体浑浊较为严重,而且较难治理。前期水肥的塘,没有青苔,水质清新、草长势好,不见水浑现象。 4、营养不足,导致蟹非正常活动,觅食活动频繁所致。日常仔细观察蟹吃食情况,及时增加投喂量或增加投喂次数,多投喂些高蛋白饲料。

5、水体浑浊有假浑现象。由于地质以及降雨,会使水看起来有些浑浊,用白瓷碗打出水来发现并不是很混,泼洒“派尼酸碘”,再配合“底卫士”底改就可解决。 6、下雨导致水浑浊。下雨后泥浆水流入,河蟹会出现应激反应,活动量增强导致水浑,等天晴后,观察两天,若未能恢复,泼洒“藻能源”+“益水源”,再配合“底卫士”底改就可解决。 7、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因为最近气温一直较低,有害微生物大量滋生,也会导致水体发白、显浑,第一天泼洒“派尼复合碘”,第三天泼洒“藻能源”+“金水露”,再配合“底卫士”底改效果更佳! 8、鳃上有纤毛虫寄生。整个养殖至今没有杀虫,也导致水体浑浊,纤毛虫以及轮虫、枝角类过多导致藻类不能有效繁殖,藻类不能繁殖直接影响对有机碎屑的微小粒子吸附利用,从而导致水浑,泼洒“净水灵”,配合“底卫士”底改就可解决,然后进点新水后,晴天上午泼洒“藻能源”+“滤饵丰长肽”,效果更好。 9、底质恶化导致蟹活动不正常。清塘时,要清除过多淤泥;

池塘河蟹生态标准化养殖技术

池塘河蟹生态标准化养殖技术 一、池塘养殖 1、苗种选择 养殖的河蟹苗种主要来自三大水系,即长江水系、辽河水系及瓯江水系。不同水系的河蟹苗种,只有在各自水系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挥其区域生长优势。养殖用的河蟹苗种必须纯正,以长江水系苗种为首选,其最大优点是生长速度快,成蟹个体明显大于其他水系的品种。 2、成蟹饲养 A、养蟹池条件与设施 a、养蟹池选择与改建: 以靠近水源,水量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的土池为好,土质以粘土最好,粘壤土次之,底部淤泥层不超过10厘米。独立塘口或在大塘中隔建均可,培育池要除去淤泥。在排水口处挖一集蟹槽,大小为2平方米,深为80厘米,塘埂坡比1:2- 3。 塘埂四周用60厘米高的钙塑板或铝板等作防逃设施,并以木、竹桩等作防逃设施的支撑物。养蟹区四周挖蟹沟,面积30亩以上的还要挖井字沟。池塘蟹沟宽3米,深 0.8米;稻田四周蟹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5%-20%。 b、形状: 培育池以东西向长、南北向短的长方形为宜。

池塘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为好。水深 1. 1 / 13 1._x0005_米。 c、水质: 应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和《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饲养环境质量要求是: 水温适宜为150℃-30℃,最佳22℃-25℃。 溶氧≥5毫克/升。pH值适宜为 7. 9.,最佳 7._x0005_- 8._x0005_。透明度适宜30-50厘米,最佳50厘米以上。硝酸氮(NH 3-N)≤ 0.1毫克/升。硫化氢(H 2S)不能检出。淤泥厚度<10厘米。 底泥总氮< 0.%。 B、放扣蟹种前的准备 a、清塘消毒: 秋冬排干池水,铲除表层10厘米以上的淤泥;晒塘冻土;放养前二

螃蟹养殖背景知识

一、河蟹的生物特性 1、生活史 河蟹是淡水中生长,海水中繁殖的蟹类。在生殖洄游前均为幼蟹,因其壳色偏黄,俗秒“黄蟹”,其性腺很小,基本上未发育,肝脏的重量远远大于生殖腺重量。当它在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后就发育为“绿蟹”,过购墨绿性腺发育丰满,雄蟹螯足绒毛绸密,步足刚毛粗长,雌蟹腹部完全覆盖头胸甲腹面,腹部边缘的刚毛长而密。 河蟹的生命是短暂的,在它的生活史中历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等几个阶段,一生中需要幼体5次蜕皮成为大眼幼体,再经13—15天蜕皮成为成蟹,它一生只有一个生殖周期,繁殖结束生命也就终止,一般来说,河蟹的寿命为1—3周龄。 2、生活习性 (1)穴居 河蟹喜欢栖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滩涂的洞穴里,或隐匿在石砾和水草丛里。河蟹掘穴为其本能,也不河蟹防御敌害的一种适应方式。河蟹掘穴一般选择在土质坚硬的陡岸,岸边坡度在1:0.2或1:0.3,很少在1:1.5-2.5以下的缓坡造穴,更不在平地上掘穴。这为我们养殖池塘建设提供了依据。 (2)食性 河蟹食性很杂,在自然条件下以食水草、腐殖质为主,嗜食动物尸体,也喜食螺、蚌子,蠕虫、昆虫,偶尔也捕食小鱼、虾食物匮乏时也会同类相残,甚至吞食自己所抱之卵,有时也会因一条死鱼而招致同类争食,一般情况下,河蟹取得植物性食物来得容易,常构成蟹胃食物的主要成份,蟹胃中还有一些泥沙,这是河蟹摄食底栖生物和腐殖质的一种标志。 河蟹一般白天隐蔽在洞中,夜晚出洞觅食。在陆地上,河蟹并不太摄食,往往将岸上食物拖至水下或洞穴边,再行摄食。周年中河蟹除低温蜇居暂不进食外,即使冬季洄游也照常摄食。在水质良好,水温适宜,饵料丰盛时,河蟹食量很大,一昼夜可连续捕食数只螺类,刚蜕皮的软壳蟹,肢残个体,也常遭受侵害,但河蟹耐饥能力也很强,断食10天乃至半月不食,河蟹也不致于饿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根据河蟹生长发育所需,在投喂饵料的掌握“精—粗—精”的结构,有利于河蟹生长。 (3)河蟹的蜕皮与生长 河蟹的生长过程是伴随着幼体蜕皮、仔幼蟹或成螺蜕皮进行的,幼体每蜕一次皮就变态一次,也就分为一期。从大眼幼体蜕皮变为第一期仔蟹始,以后每蜕皮一次壳它的体长,体重均作一次飞跃式的增加,从每只大眼体6—7mg的体重逐渐增至250g的大蟹,至少需要蜕壳数十次,而每蜕一次壳都是在渡过一次生存大关。 河蟹蜕壳时需吸收大量水分,因而在蜕壳过程中质量明显增加,在以后的生长中,水分的失去却是缓慢的,并逐渐为组织生长所代替,河蟹生长的速度受环境条件,特别是水温和饵料的制约。通常,早期幼蟹蜕壳次数较为频繁,刚入湖泊的大眼幼体,以后每隔5—7天,7—10天相继蜕壳而成第二、第三期仔蟹,随着不断生长,蜕壳间隔时间逐次延长,如果环境条件不良,蜕壳生长停止,这也是同龄个体、在不同条件下体形相差悬殊的原因所在。 河蟹生长与水体、饵料中的钙、磷关系密切。有关试验表明,刚蜕壳的软壳蟹,体重比未蜕壳前增加30%—40%,这段时间多则1小时,少者数分钟,依靠鳃吸收大量的水以及水

“八字精养法”在现代渔业养殖中的应用效果

“八字精养法”在现代渔业养殖中的应用效果 “八字精养法”是水产业的一个高产、高效的生态系统,是在中国池塘养鱼历史中经过长期经验结累发展起来的结晶,是生产者长期生产成功和失败总结后得出的结果,形成了“水、种、饵、混、密、轮、防、管”八字,简称“八字精养法”。这八个要素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养鱼生产各个环节的特殊性。 1 对水的认识 “水”是鱼类品种生存的基本条件,水在这里指的是养殖的水环境及水体的生存系统。它包括养殖水体的生态状况,即水源质量、养殖过程中水质状况、水面积的大小、消毒施药、饲料的投入等,都给养殖生产水体带来了影响,直接关系到渔业的生产问题。因此,养鱼我们首先要学会培育和改善生产的水质,这样才能保证鱼类健康生长、发育、繁殖,创造良好的渔业生态系统,促进养殖业高效发展。 2 对种的理解 “种”是指养殖鱼类的配套品种,是渔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有了良好的水域环境外,还要配备不同规格优质的鱼种,最大限度地满足水体生产的需求,达到品种质量好、数量足、规格整齐的鱼种,才能获得高产稳产的目标。充分利用动物的生物链,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降低饲料的生

产成本,发挥水域系统工程的作用,产生出最大的渔业效益。 3 对饵的重视 “饵”是鱼类生长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鱼类动物就象是一个小型的生物工厂,自身的产品发展需要原料进入,没有原料是不会生产出更多产品的。因此,鱼料的来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天然饵料,二是人工饵料(全价配合料),两 者在生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获得丰富的效益和产量,还必须具有丰富的饲料、高营养的饵料。科学的投饵技术,才能养好鱼,才能多产鱼,才能发展渔,才能多进益。一切养鱼技术措施,都是根据“水、种、饵”的具体条件来确定的。三者的科学辩证关系构成了“八字精养法”的第一生态系统。 4 对密的要求 “密”是指水产养殖中的配套品种和放养密度,它是提高水产养殖产量环节的重要技术措施,是养殖水体中鱼类品种配养的比例技术问题,它的配养殖效果关系着效益的好坏、投产的比例、收效的多少问题。 5 对混的力量 “混”是在指在同一个水体中进行多个鱼类品种养殖。在中国长期的淡水养殖中,观察摸索了鱼与鱼之间的相互生存关系,获得了许多品种共生的经验,找到了品种与品种之间共养方法,解决了品种与品种不利养殖的矛盾,逐步积累

河蟹池塘精养方案

河蟹 标准化池塘高密度商品精料集约化精养殖 (方案)

河蟹池塘高密精养殖方案 一、蟹池建池地址选择: 1、要求水质清新、水源充足、水源周围无污染水源的污染源;注、排水方便;不易发生洪涝灾害。 2、泥土底质较硬、土质为稍偏碱性的粘土、沙质土或亚沙质土质。 二、蟹池建池方法与时间: 1、选择在背风向阳处将池塘建造成依南北方向的狭长方形、长宽比宜采用5:2或4:1的比例,每池建池面积控制在30亩/池~50亩/池之间【一龄蟹种(扣蟹)培育池建池面积控制在3~5亩/池】,蟹池池堤、池埂高度2m,堤埂面宽2.0m~2.5m,池堤坡比宜采用1:1.5~2的坡比,满足平均水深1.0m~1.5m。 2、蟹池建池时间为当年10月~次年2月底前,可采用挖掘机从两边挖取距池堤底边边坡外侧2.0m~2.5m之外的池土填筑池堤,挖掘深度70~80厘米;池塘堤、埂堆土分层碾压、压实。 三、蟹池清塘、消毒: 1、建好的蟹池随后蓄水,保持水深15~20厘米之间,每亩池塘水面用生石灰60kg~75kg或10kg~15kg漂白粉化浆、化水后全池泼洒清塘消毒,杀灭池塘水体中有害病源微生物和野杂鱼。 2、每亩用“龙虾恨”2ml(1支)兑水70kg~80kg用喷雾器对池塘水体喷洒,杀灭躲藏在池塘泥土中的龙虾。 3、每亩用硫酸铜5~10kg兑水全池泼洒以防池水生长青苔(相对于有青苔生长的池塘)。 四、蟹池移植、栽种水草: 1、池塘水体完成清塘与消毒10~15天待药性消失后,在当年11月~次年2月底之间按行、株距1.5m×1.5m移植和栽种沉水性水草,每亩池塘用种草量约

35kg~50kg(黄丝草、轮叶黑藻、金鱼藻、尹乐藻),在次年4月上旬往池中拌土撒播2~3斤经过加温催芽的苦草种籽,水草移植栽种后基本保持20~30厘米的水位,不要过深;以保证浅水位池水温度在日光照射下能正常升温,使栽种的水草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促使栽种的水草尽快成活、生长根系、发芽、分蘖,为以后河蟹下池给河蟹提供食用青料及生长、躲藏、蜕壳的环境,同时池中水草大量生长起来后可调节池水水质、改善池水底部泥底质,水草的光合作用能增加水体溶氧含量。 2、每亩水体施用腐熟鸡、牛粪300~400kg,磷肥30~50kg,用以培肥池水水质和培育红虫、水蚯蚓等,促使和保持水体“肥、活、嫩、爽”,为蟹种下池后提供优质的天然饵料,同时有利于水草加快生长,为随后立体配套养殖的增值鱼种及饵料鱼种提供优良生长环境; 3、各种沉水性水草的旺发生长期: a、尹乐藻旺发生长期为4月~6月和9月~11月; b、黄丝草旺发生长期为4月~11月; c、轮叶黑藻旺发生长期为2月~12月; d、金鱼藻旺发生长期为5月~12月; e、苦草4月上旬播种,用种量2~3斤/亩,旺发生长期为5月~10月; 五、蟹池移种和投放螺蛳: 待池塘水体药性消失后,每亩池塘水体中投放螺蛳500~600kg,用来调节与改善、改良池塘底部泥质及池水水质,并利用螺蛳自身和自身的繁殖仔螺的方式为河蟹提供鲜活的适口饵料,改良商品河蟹的品质。 六、蟹池河蟹防逃设施: 1、离池堤顶部30cm处用幅宽1.0m的聚乙烯窗纱网布顶端与下端穿塑料尼龙纲绳,顶端缝合30cm~35cm宽的长条硬质塑料薄膜,沿池四周用毛竹桩支撑防逃网布将蟹池围合起来,固定用的毛竹支撑桩间距1.5m,毛竹桩插入地下50cm~60厘米(竹桩一定要插在靠池堤的网布外面且稍向池内倾斜约15~20度角度),

河蟹池塘几种指标简述

河蟹池塘几种指标的简述 一、pH 值的作用和调节措施 池水是蟹池的生活环境,其酸碱度是蟹池水质主要指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河蟹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病情等。河蟹最适宜在中性或微碱性的水体中生长,即 pH 值为 7.5-8.5, 在 pH 值 6-9 时,仍属于安全范围。如果 pH 值低于 6 或高于 9,就会对河蟹造成不良影响。河蟹在养殖过程中, pH 值过高或过低,不仅会引起水中一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发生变化,甚至会使化学物质转变成有毒物质,对河蟹的生长和浮游生物的繁殖不利,还会抑制光合作用,影响水中的溶氧状况,阻止河蟹呼吸。 1、pH 值的作用 养河蟹的实践证明河蟹在酸性( pH 值低于 5.5 )条件下,水体中河蟹对传染性蟹病特别敏感,呼吸困难,即使水中不缺氧,也对饲料的消化率低,生长缓慢。在酸性环境中,水体中磷酸盐溶解度受到影响,有机物分解率减慢,物质循环速度慢,使细菌、藻类、浮游生物的繁殖受到影响,而且河蟹鳃会受到腐蚀使河蟹的血液酸性增强,降低载氧能力,尽管水体中的含氧量,但河蟹会浮头,造成缺氧症,河蟹的活动减弱,新陈代谢急剧减慢,摄食量减少,消化能力降低,不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同时,偏酸性水体会导致由原生动物引起的河蟹病大量发生,如纤毛虫病等。 pH 值在 5-6.5 之间,又极易导致甲藻大量繁殖,对河蟹的危害也较大。在低pH值下,Fe2+离子和H2S的浓度都 会增高,而这些成分的毒性又和低 pH 值有协同作用, pH 值越低,毒性越大。 在氮的循环中, pH 值也起着重要作用,硝化作用、固氮作用都以弱碱性 pH 值7.5-8.5 最适宜。高 pH 值会增大氨的毒性。 pH 值还会通过影响其他的环境因子而间接影响到河蟹的生长。 pH 值还严重影响到水体的生物生产力。 pH 值的不适宜会破坏水体生产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轮虫培育技术

轮虫培育技术 轮虫生活力强、繁殖迅速、营养丰富、不易污染水质,是河蟹蚤状幼体最佳的基础生物饵料,在河蟹土池育苗中应用广泛。轮虫培育的数量是否满足蟹苗生长需求,将直接影响蟹苗的质量,决定蟹苗培育的成败,2012年由于轮虫培育量不能满足蟹苗培育所需,导致大部分蟹苗育苗户后期无法投喂足够的轮虫满足蟹苗摄食,而以失败告终。笔者在渔业科技入户指导中发现轮虫数量不足除了蟹苗培育池鱼轮虫培育池比例失调外,许多轮虫培育户培育技术差异也影响了产量。示范户吴广其具有多年的轮虫培育经验,连续多年稳住高产,现将他的培育技术总结如下,供参考。 一、培育池准备 1、池塘条件培育池在遥望港河蟹育苗基地附近,靠近海水纳水沟,培育池共48亩,分6口池,便于同时分池,分批进水培育,交替收获,每口面积5~10亩,池型为长方形,土质为泥质,池塘深度1.5米,池型为锅底式,池底平坦,淤泥厚度10厘米左右,塘埂坚固,不渗漏,斜坡坡比1:2.5。池塘安置3台罗茨鼓风机,用pvc管道连接每口池塘,池塘中每10平方米投放1个气泡石。 2、清池进水在河蟹育苗前半个月开始清理池塘,然后翻耕,暴晒至龟裂状。然后加水进行全池消毒,依次加入敌百虫3mg/L,漂白粉20mg/L。待药性消失后开始进水,用200目的筛绢网袋过滤,防止敌害生物混入,初期进水50厘米,调节池水盐度为15‰—20‰。 3、肥水常用肥料分有机肥和无机肥,在清整池塘后每亩加施500公斤发酵鸡粪,与池底一起翻耕,无机肥一般过磷酸钙每亩用1.5公斤,尿素每亩用7公斤。另外,在池边开挖一小坑,把粪便倒入其中,经发酵后视池塘水质肥瘦程度,择量泼入池中以调节池水,随着水色加深而适时添加水量。 二、接种轮虫 当水温回升到10℃以上,池水较肥时开始接种轮虫,由于所有池塘去年养殖过轮虫,池底具有较多休眠卵,用铁链来回在池底搅动数次,可以把休眠卵搅起,让卵逐渐孵化成幼虫后培育。 三、培育期管理 1、水质调控培育池盐度控制在15‰—20‰,前期一般以添水为主,随着藻类的繁

八字精养法 (2)

江门六和鱼料部技术报告 孙@2015年12月26日星期六 ------池塘养殖的“八字精养法” 八字精养法是我们祖先经过几千年池塘养殖经验总结出来的,形成了“水、种、饵、密、混、轮、防、管”的“八字精养法”。这八个要素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养鱼生产各个环节的特殊性,同时通过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把各个要素行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那么什么是“八字精养法”:“水”——养鱼的环境条件,包括水源、水质、池塘面积和水深、土质、周围环境等,必须符合鱼类生活和生长的需求,且对鱼的品质没有负面影响。“种”——要有品种丰富、数量充足、规格齐全、体质健壮、符合养殖要求的优质鱼种。 “饵“——养殖对象要有数量充足、营养全面且不对鱼肉品质产生负面影响的适口性饵料供应,主要包括池塘施肥培育天然饵料生物和合理使用配合饲料等。“密“——合理密养、鱼种放养密度维持在比较合理的水平。 “混“——不同种类、不同年龄与规格的鱼类在同一池塘中养殖。 “轮“——轮捕轮放,在饲养过程中保持池塘中鱼类较合理的密度,渔产品均衡上市。 “防“——主要指及时做好鱼类病害的防治工作。 “管“——精细、科学的池塘管理措施。 八字精养法内部关系图 随着生产的发展,八字精养法需要不断赋予新的内容。通过现代化的测试和监控手段,开展受控生态系统的试验研究,建立数学模型,将八字精养法中各个要素之间以及各环节之间关系的定性描述更多的转化为定量的规律,进而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分析和处理,并根据池塘生态条件的变化,进行自动化程序式控制和管理(简单来讲1+1怎么算是计算机的事,这叫理论,我们用的只是2而已,可以叫做实践),使池塘的生态条件更加符合鱼类生长的需要,并经常保持最佳的状态。为此,必须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简称ECO,是ecosystem的缩写,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

河蟹养殖技术

目录 前言江都区小纪成人学校简介 (2) 第一章河蟹 (6) 第一节河蟹的认识 (6) 第二节河蟹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征 (6) 第三节大闸蟹的营养价值 (9) 第二章青虾 (11) 第一节青虾的认识 (11) 第二节青虾的形态特征 (11) 第三节青虾的营养价值 (12) 第三章泥鳅 (13) 第一节泥鳅的外部特征分布范围 (13) 第二节泥鳅的生活习性 (15) 第三节泥鳅的营养价值 (16) 第四章鳌花鱼 (18) 第一节鳌花鱼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18)

第二节鳌花鱼的营养价值 (21) 第五章仔蟹培养 (22) 第一节仔蟹的培育 (22) 第二节蟹苗质量的鉴别 (23) 第三节慎买几种河蟹苗 (24) 第四节如何识别劣质蟹苗 (26) 第五节怎样提高仔蟹培育的成活率 (28) 第六章幼蟹 (33) 第一节稻田培育 (34) 第二节池塘培育 (34) 第七章成蟹养殖 (36) 第八章日常管理 (40) 第九章水草种植 (45) 第十章蟹病防治 (48) 第十一章蟹池套养 (65) 第十二章商品蟹的捕捞与运输 (71) 第十三章河蟹常用药物功用及分类 (77) 1

前言 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位于名闻遐 迩的里下河千年古镇小纪集镇区。学校初创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的工作中心以扫盲为主体,辅之以农民文化科技知识的普及和应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行政区划的相继调整,目前我校办学、培训等亦已发展成为扬州市江都区内办学、培训初具特色的知名成人学校,自2003年起至去年已连续七年获扬州市江都区一类学校,并连续四年名列一类第二名,是扬州市示范成人学校,扬州市首批特色乡镇成人学校,江苏省级农村乡镇社区教育中心。 学校目前校内实训基地一个,校外实训基地3个。学校占地面积15510平方米,有教学楼、综合楼及生活用房,总面积2815平方米。学校教学设施、育人资源优越,多功能教室、计算机房(30台计算机)、图书阅览室、兴趣活动室、文体运动场、实验培训设备 等一应俱全。学校现有教育培训师资37人,其中:专 2

河蟹池塘几种指标简述

河蟹池塘几种指标的简述 一、pH值的作用和调节措施 池水是蟹池的生活环境,其酸碱度是蟹池水质主要指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河蟹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病情等。河蟹最适宜在中性或微碱性的水体中生长,即pH值为7.5-8.5,在pH值6-9时,仍属于安全范围。如果pH值低于6或高于9,就会对河蟹造成不良影响。河蟹在养殖过程中,pH值过高或过低,不仅会引起水中一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发生变化,甚至会使化学物质转变成有毒物质,对河蟹的生长和浮游生物的繁殖不利,还会抑制光合作用,影响水中的溶氧状况,阻止河蟹呼吸。 1、pH值的作用 养河蟹的实践证明河蟹在酸性(pH值低于5.5)条件下,水体中河蟹对传染性蟹病特别敏感,呼吸困难,即使水中不缺氧,也对饲料的消化率低,生长缓慢。在酸性环境中,水体中磷酸盐溶解度受到影响,有机物分解率减慢,物质循环速度慢,使细菌、藻类、浮游生物的繁殖受到影响,而且河蟹鳃会受到腐蚀使河蟹的血液酸性增强,降低载氧能力,尽管水体中的含氧量,但河蟹会浮头,造成缺氧症,河蟹的活动减弱,新陈代谢急剧减慢,摄食量减少,消化能力降低,不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同时,偏酸性水体会导致由原生动物引起的河蟹病大量发生,如纤毛虫病等。pH值在5-6.5之间,又极易导致甲藻大量繁殖,对河蟹的危害也较大。在低pH值下,Fe2+离子和H2S的浓度都会增高,而这些成分的毒性又和低pH值有协同作用,pH值越低,毒性越大。 在氮的循环中,pH值也起着重要作用,硝化作用、固氮作用都以弱碱性pH值7.5-8.5最适宜。高pH值会增大氨的毒性。pH值还会通过影响其他的环境因子而间接影响到河蟹的生长。 pH值还严重影响到水体的生物生产力。pH值的不适宜会破坏水体生产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磷酸盐和无机氮合物的供应。如果池水偏碱会形成难溶的磷酸钙,偏酸又会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铁和磷酸铝,这都会降低肥效。 2、pH值的决定因素和变化规律 决定pH值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水中游离CO2和CO32-的平衡系统,以及水中有机质的含量和它的分解条件。CO2和CO32-的平衡系统根据水的硬度和CO2的增减而变动,CO2的增减又是水中生物呼吸作用、有机质的氧化作用和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对强弱决定的。 pH值的日变化规律是一般情况下日出时pH值开始逐步上升至下午17:30左右达最大值,接着开始下降,直至翌日日出前至最小值,如此循环往复,pH值的日变化范围为0.6-1.5,若超出此范围,则水体有异常情况。pH值日变化规律是因为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CO2,从而引起水体CO2变化,CO2含量的高低又影响pH值的日变化。掌握的日变化规律对养殖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利用价值。 pH值可以用来作水质判断的标准,如果看到一个养河蟹水体pH值偏低,又没有外来的特殊污染,就可以判断这个水体有可能硬度偏低,腐殖质过多,CO2偏高和溶解氧不足,同时也可以判断这一水体植物光合作用不旺或养殖生物密度过大或微生物代谢受到抑制,整个物质代谢、系统代谢缓慢。如果pH值过高,也可能是硬度不够,以及植物繁殖过于旺盛,光合作用过强或池中腐殖质不足。

罗非鱼八字精养法探讨 黎飞龙

罗非鱼八字精养法探讨黎飞龙 发表时间:2018-01-31T11:17:59.81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2期作者:黎飞龙 [导读] 摘要:罗非鱼是我国华南地区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本文以八字精养法为基础,从“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个方面论述罗非鱼养殖技术,以期为罗非鱼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化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525100 摘要:罗非鱼是我国华南地区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本文以八字精养法为基础,从“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个方面论述罗非鱼养殖技术,以期为罗非鱼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罗非鱼;八字精养法;健康发展 罗非鱼,属鲈形目、鲡鱼科、罗非鱼属,原产于非洲大陆及中东地区太平洋沿岸淡咸水海区,共有600个种,目前人工养殖的约l5种。罗非鱼是世界性的主要养殖鱼类之一,是我国华南地区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是我国水产品加工出口的主要品种之一,罗非鱼养殖成为了出口创汇和渔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罗非鱼养殖病害事件时有发生,加上少部分养殖场滥用药品,导致出现出口药残事件,影响了罗非鱼产业的健康发展。笔者将从“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个方面探讨罗非鱼养殖技术,以期为罗非鱼健康养殖发展提供参考。 1 水 罗非鱼养殖水质总的要求是“肥、活、嫩、爽”。水的肥度适宜,水中饵料生物较多,有机物和营养盐丰富,水色经常有变化,不浑浊、不发黑,透明度25~40厘米。实践证明,罗非鱼商品鱼养殖池塘面积以6~9亩,池塘水深1.5~3米为宜;适宜生长温度区间范围是16~36℃.在22~34℃范围内,随着水温上升,罗非鱼摄食量增加,生长速度加快;罗非鱼池塘水质PH值在6.5~8.为宜,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罗非鱼生长。 2 种 目前罗非鱼的主要养殖品种有奥尼、吉富、吉诺玛等。选优质高雄性率的罗非鱼苗是大面积养殖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保障罗非鱼苗质量,养殖户最好选择已取得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在信誉好的罗非鱼苗场购买苗种。最好就近购买,以避免长途运输对苗种的损伤。放养的鱼种要求品种纯正、体格健壮、体表干净完整、无病无伤、规格整齐(其重量个体差异在10%以内)、活动力强、无药物残留、不携带病源的鱼种,鱼苗的雄性率96%以上。将体弱、活力差和体色杂有黑色等不合格的鱼种清除,以免影响成鱼质量。 3 饵 罗非鱼鱼饲料蛋白质要求在30%以上,质量符合《罗非鱼配合饲料》(SC/T1025——2004)和《渔用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标准的规定。鱼体重10克以下时,投喂粒径2.0毫米的饲料;鱼体重10~100克时,投喂粒径2.5毫米的饲料;鱼体重100~400克时,投喂4.0毫米的饲料;500克以上时,投喂粒径5.0毫米的饲料。 投喂饲料遵循“四定”原则,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定时:每天定时投喂,一般日投喂2次,上、下午各1次,正常情况下,一般为8:00~10:00、16:00——18:00。定点:定点在池边设置饲料台进行投喂。定质:投喂适口性好、营养成分符合要求的饲料,蛋白质含量在30%以上,注意不同阶段饵料的适口性,坚决杜绝投喂腐败变质的饵料,以免发生病害。定量:根据鱼体大小、水温等情况制订日投饵量,一般为鱼体重的2%~3%,也要根据天气、水质和鱼吃食情况灵活掌握。晴天、水质好和吃食旺盛时,可适当多投喂;反之,应少投喂。一般情况下,每次投喂时间不少于30分钟,鱼接近吃饱即可。 4 密 主要指罗非鱼放养密度。密度和个体增重这两个因素,都会影响产量,但它们是一对相互矛盾和相互制约的因子。放养密度过大,个体增重较慢,而且容易出现缺氧、链球菌等问题,造成养殖损失;放养密度过小,虽然个体增重较大,不容易出现疫病,但产量较低,经济效益不高。合理的放养密度应当是保证达到食用鱼规格和鱼种预期规格的情况下,能获得最高鱼产量的放养密度。罗非鱼一般放养密度为2000~2200尾/亩。 5 混 罗非鱼与混养鲢鱼、青鱼、鳙鱼、乌鳢等混养,以罗非鱼养殖为主,其他鱼类搭配,充分利用不同鱼类的生物习性,达到生态养殖的目的。一般每亩池塘混养60~80尾鲢鱼、30~40尾鳙鱼,鲢鱼和鳙鱼主要吃食浮游植物和动物,可以改善水质,防止发生水华。养殖池塘可根据具体情况混养少量青鱼或乌鳢,当池塘的福寿螺较多时,可混养青鱼来防治福寿螺的繁殖;发现池塘存在小罗非鱼苗时,可适当混养少量乌鳢来清理小罗非鱼苗,减少小罗非鱼鱼苗抢食的情况,提高饲料利用率。 罗非鱼鱼南美白对虾混养,以南美白对虾养殖为主,搭配罗非鱼养殖。为避免鱼苗对虾苗可能产生的危害,罗非鱼鱼苗应在虾苗入池10~15天后投放,每亩投放罗非鱼鱼苗30~50尾。在不影响对虾养殖效益的前提下,每亩可获得25KG左右的罗非鱼,同时,虾池中混养罗非鱼,罗非鱼可以吃掉偷死的虾,对对虾病害防治有一定的作用,降低对虾发病率。 6 轮 主要是轮补轮放,是指1次放足2~3种不同规格的鱼种,经过一段时间饲养后,将达到上市规格的罗非鱼捕出,再补放小规格鱼种。如春季放养规格为50~100克,每亩放养1500尾,同时搭配4~5cm的鱼种1500尾,等到7月第一批上市后,又放养4~5cm鱼种1500尾,年底前第二批收获后再放养一批。这样的养殖模式,不仅使池塘在饲养期间保持较合理的密度,避免因密度过大而影响生长,还可以在罗非鱼淡季分期分批向市场供应商品鱼,可有效地提高养殖户经济效益。轮补轮放这个模式通常与分级饲养结合起来,分级饲养的作用在于保证成鱼塘有足够的大规格鱼种供应,增加成鱼塘养殖次数,充分发挥池塘的生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 7 防 主要是鱼病防治。病害防治是罗非鱼整个养殖环节的关键工作,决定着养殖的成败。罗非鱼主要的病害有链球菌病、溃烂病、水霉病、寄生虫病等。防治时应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以治”的原则。从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提高饲料质量、增强鱼体自身抵抗力、切断病源传播途径和科学使用疫苗等方面进行罗非鱼疾病的综合防治。鱼种放养前,一般采用二氧化氯或漂白粉进行消毒;调节水体,达到“肥、活、嫩、爽”状态,达到预防病害的效果;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和益生菌以及抗菌、护肝的药物,与饲料混匀投喂,增强鱼体抵抗力下降,可以有效防止病害的发生。一旦发现病害,应立即隔离发病池,对病鱼进行无害化处理,并请专业人员检测,对症下药,严禁使用抗生素

盘锦河蟹养殖技术

盘锦河蟹养殖技术 (一)扣蟹培育 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痃,增加经济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为了把当年的大眼幼体达到商品蟹,目前大多采用塑料大棚暂养技术。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不漏水、不渗水、淤泥少的池塘,面积不宜太大,水深不超过1.2米,池形东西向为好,阳光充足,大棚建设可参照农业蔬菜大棚建设方法。 在放蟹苗前15—20天,每亩用75公斤生石灰泼洒消毒,待药性消失后,用80目的滤网进水,培育基础饵料,移植水草(必须严格消毒),并设立必要的防逃设施。蟹苗入池时可适当浅些。有利于提高水温和水中藻类、水草的生长。每天投喂饵料2—3次,投喂豆浆、鱼、虾糜等,投喂进应多投在周边浅地区,投饵料按体重的4%计算,并随时注意天气、水制裁、个体生长,争饵生物的多寡而定。随着幼蟹的生长也应增加一些植物性饵料,如:浮萍等优质水草,在日常管理中注意水质调节,要掌握水质肥而爽,换水时要勤换少换,不要引起水温和水位的剧烈变化。经过2个月左右的培育可达到扣蟹。(二)成蟹养殖 成蟹喜欢水质清净、透明度较大的水体环境,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河蟹生长最适宜,目前大多采用池塘、湖泊、河荡和稻田养殖。现以池塘为主作简单介绍: 1、池塘条件

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污染,选择粘土、沙土或亚沙土,通气性好,有利于水草和底栖昆虫、螺蚌、水蚯蚓等生长繁殖,老池塘要彻底清淤,淤泥不超过20cm为好,池塘面积不宜太小。池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6—1.5米左右,各处水深不一,最浅处10cm,池中可造数个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岛,岛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1:1.5以下,否则,河蟹易掘穴,且不利于晚间爬出水面活动。也可建造人工洞穴。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域内水草和底栖生物(饵料生物)的多少。在养殖过程中种好水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种水草除供蟹摄食补充维生素旬,还可以养活相互格斗、隐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间河蟹成活率的一项有力措施,另外还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态氮、二氧化碳、有机物质、释放氧气、稳定水质的作用。群众也常说“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对于池塘养殖河蟹来说必须下大力气种好水草,水草的咱类主要有浮萍、满江红、水葫芦、水浮莲、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时注意消毒防害。 3、防逃设施 防逃设施多采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视各自的情况而定。4、清塘消毒 一般在放苗前半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亩75公斤。一方面可杀灭敌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促进河蟹蜕壳生长。纳水后要及时施肥,培育藻类和基础饵料,透明

第二章 虾蟹育苗原理与通用技术

第一节苗种场设计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育苗用水的处理 第三节亲体培育 第四节产卵与孵化 第五节育苗池内环境因子的调控 第六节对虾幼体的食性、营养与饵料 第七节幼体常见病与防治 第八节日常检测工作 第九节出池与计数 第一节苗种场设计的基本要求 既有利于幼体变态发育,又便于操作和节约能源,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一育苗场场址条件 水质:各物质含量应符合中国对虾养殖水质标准要求,不应建在养虾场过于集中的内湾。海水盐度、pH(育苗用水7.8-8.4之间)。 海水中浮游生物的组成:选场时必须查明该海区浮游生物是组成及随季节的变化情况。牟氏角毛藻、骨条藻、菱形藻、金藻为优势种的海区一般是育苗的高产区。 面向外海的岩岸沙滩和内湾的泥质海岸均可建场,但地基要坚固。 具有淡水资源,以满足生活和生产用淡水。 电源应充足,育苗场应设置备用发电机组。 交通方便,利于亲虾和虾苗的输送及建场和生产物资的输送。 二育苗场的基本设施与功用 办公及生活设施,供水、供气、供热、供电系统,亲体、幼体、饵料培育室及仓库、车库等。原则:安全生产、使用方便、节约能源、避免干扰。 第二节育苗用水的处理 一正常海水的处理 水质清净的海水:经数小时沉淀,再经150目筛网或菜瓜布袋或造纸毡袋过滤即可。 浑浊的海水:经过48-96小时的沉淀,再经过砂滤或网滤后才能使用。 饵料生物培养用水:必须经砂滤器过滤,再经煮沸或化学消毒后才能使用。 二盐度的调整 高盐度海水:加淡水,加淡水m3/m3=(原海水盐度-要求盐度)/要求盐度 低盐度海水:加卤水或食盐,海水需盐Kg数/m3=要求盐度-原海水盐度 三海水酸碱度的调整 降低pH:黑暗沉淀(由于浮游植物光合而使其上升);向育苗用水中充CO2;加碳酸氢钠或盐酸。 四海水中重金属盐类的调控 使用螯合剂,最常用的是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也可使用EDTA(,难溶于海水,使用时先用温淡水溶解后再均匀泼洒于池中)。 五海水的消毒 漂白粉或漂粉精是常用的消毒剂,施药后经1-2天的暴晒或充气后再使用。 电解海水(产生氯气),使用紫外线杀菌器和臭氧发生器处理海水。 用含有效氯8-10%的次氯酸钠溶液,以浓度120-150*10-6施入海水,搅匀后静置12小时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