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河流域水量水质综合模拟与评价

黄河流域水量水质综合模拟与评价

黄河流域水量水质综合模拟与评价
黄河流域水量水质综合模拟与评价

【水资源】

黄河流域水量水质综合模拟与评价

牛存稳,贾仰文,王 浩,高 辉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44)

摘 要:在分布式水文模型(W EP-L)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域水量水质综合模拟模型。提出了基于综合模拟模型的水量水质联合评价方法,并首次从“断面水”和“片水”两方面综合评价流域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的“片水”水质状况要优于“断面水”水质情况。

关 键 词:W EP-L;分布式水文模型;水质模拟;水量水质联合评价;黄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T V213;T V8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379(2007)1120058203

水资源包含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由于二者研究的不同步性,以及相互间存在复杂的作用关系,因此长期以来我国水量水质评价实行的是分离评价模式。随着我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分质供水进程的不断被推进,水量水质分离评价模式存在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已经不能满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的需求[1,2]。

目前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问题并存,已成为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需要从水量和水质两方面通盘考虑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实施水资源水环境综合管理,以真正实现黄河流域“不但有水用,而且还要有达标水用”的目标。流域水量水质综合模拟与评价是综合管理工作的基础,它将为决策者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

1 水量与水质综合模拟方法

笔者构建的流域地表水水量水质综合模拟模型由分布式水文模型、土壤侵蚀子模型和污染物迁移转化子模型3部分耦合而成,其中,由分布式水文模型完成流域水循环过程的分布式模拟,由于土壤侵蚀和泥沙输移以及污染物迁移转化均为流域水循环过程的伴生过程,因此采用土壤侵蚀和泥沙输移子模型、污染物迁移转化子模型与分布式水文模型相互嵌套的方式,实现对流域水循环、土壤侵蚀和泥沙输移以及污染物迁移转化的综合模拟。

1.1 分布式水文模型

流域水循环过程是伴生的水沙过程和水化学过程的基础,而且降雨径流过程是形成非点源污染的直接驱动力,因此流域水循环过程的模拟是整个水量水质评价的基本前提。研究中采用W EP-L(W ater and Energy transfer Pr ocesses in Large river basins)模型[3~5],该模型先后在日本、韩国的多个流域以及中国的黑河流域得到验证和应用。为了克服采用小网格单元带来的计算灾难,以及采用过粗网格单元产生的计算失真问题,采用“子流域内的等高程带”为计算单元,应用GI S技术将黄河流域划分成具有空间拓扑关系的8485个子流域,将各子流域划分成1~10个等高带,黄河流域共划分为38720个等高带,作为水文模拟的计算单元。

1.2 土壤侵蚀和泥沙输移模型

泥沙能吸附或携带其他许多污染物(如氮、磷和重金属

等),因此流域土壤侵蚀和泥沙输移过程的模拟是重要基础。

以月为时间步长,以上述8485个子流域为对象,分29种土地和植被类型,采用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所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 LE)计算土壤侵蚀模数[6,7]:

M S=KR p L S CB(1)式中:M

S

为土壤侵蚀模数;K为土壤可蚀性因子;R

P

为降雨能

量因子;L

S

为坡度坡长因子;B为侵蚀控制措施因子;C为植被覆盖因子。

1.3 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根据输移过程又可分为点源污染物入河之前的迁移转化、面源污染物在坡面地表径流中的迁移转化和河道中的污染物迁移转化等分项过程。分别构建了各分项过程的水质模型,时间步长为月,模拟对象为8485个子流域及其对应的8485个子河段。

(1)点源污染物入河量。点源污染物入河量由点源污染物产生量乘以入河系数计算。点源污染物产生量估算采用定额法,工业和生活分开计算,工业由万元产值决定,生活由农村和城市人口决定。点源污染物入河系数根据各分区的典型调查估算[8]。

(2)面源污染物入河量。面源污染物分为溶解态和固态。由降水径流产生的溶解态污染物入河量采用下式计算:

L D=0.1C D R T D(2)

式中:L

D

为子流域溶解态污染物入河量;C

D

为溶解态污染物的

浓度;R为子流域地表径流量;T

D

为溶解态污染物沿地表向子河段输移的比例系数。

 收稿日期:2007202228

 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G1999043602,2006C B403404)。 作者简介:牛存稳(1979—),男,河南安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文水资源。

第29卷第11期 人 民 黄 河 Vol.29,No.11

2007年11月 YE LLOW R I V ER Nov.,2007

基于侵蚀和泥沙输移模型,固态污染物可用下式计算:

L S =0.001C S M S T S

(3)

式中:L S 为单位面积上的固态污染物入河量;C S 为固态污染物的浓度;T S 为固态污染物沿地表向子河段输移的比例系数。

(3)河道水质模型。以河道水量水质平衡为研究对象,任

何一个子河段都可以概化为图1。其中:Q 0为入境客水量;C 0为入境污染物浓度;R 为当地产水量;C R 为当地产水入河污染物浓度(C R =(L D +L S )/R );W p 为点源排入水量;C p 为点源污

染物浓度;W t 为跨流域调水量(调入为“+”,调出为“-”

);C t 为调水污染物浓度;Q I 为出境水量;C I 为出境污染物浓度;Q U 为人工取耗水量;C U 为取用水污染物浓度;V 01、V 1分别为时段初及时段末子河段蓄水量

图1 子河段水量水质平衡示意

子河段水量平衡方程如下:

V 1-V 01=(Q 0+R +W p )-(Q I +Q U +W t )(4)

子河段水质平衡方程(假定河段内污染物均匀混合)如下:

V 1C 1-V 01C 01=(Q 0C 0+RC R I +W p C p +W t C t )-[Q I C I +Q U C U0+k (V 1C 1+V 01C 01)Δt/2]

(5) 上式中输入项包括上游客水输入污染物(Q 0C 0)、天然径流带来的溶解态面源污染物和泥沙输移带来的固态面源污染物(RC R I )、工农业用水排放的点源污染物(W p C p )、跨流域调水量相应的污染物(W t C t );输出或减少项包括下游输出的污染物

(Q 1C 1),人类活动取用水带走的污染物(Q U C U0)以及河道的降

解作用消耗的污染物(kCV Δt )。

综合起来,W EP -L 水质模块的计算框图见图2

图2 W EP -L 水质模块计算框图

2 水量水质联合评价框架

水体的流动使得水资源质量在流域上下游不断发生变化,

难以用一个口径来描述。可以采用“断面水”水质与“片水”水质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评价。“断面水”水质是指某一河道断面的水质。客观地说,下垫面变化和取用水活动改变了流域的水质情况,水质状况与用水水平和用水结构有关。“片水”水质是指子河段的水质(假定污染物在该河段内充分混合),它反映流域面上不同分区水资源的水质状况。

2.1 “片水”水质评价法

以流域干支流主要水质监测站的监测数据为依据,以其与模拟值的误差为指标,进行参数率定,模拟各子流域点、面源污染物入河量、出入境水质状况。在水质模拟的基础上,以各个子流域出口水质代表“片水”水质状况,子流域产水量为“片水”水量状况,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 B3838—2002)的不同口径统计,进行水量水质的联合评价。

2.2 “断面水”水质评价法

“片水”评价虽然能反映区域水质水量状况,但对于流域开发利用规划的制定,“断面水”评价更为直接和重要。“断面

水”水质评价主要依据断面水量水质的监测资料,在缺测地区结合水量水质综合模型,时间上按照汛期和非汛期,空间上按照干流和支流分不同水质类别进行统计评价。由于断面的上游地区取用水的水质状况难以获取,因此评价水质需要借助水质水量模型。需要指出的是各断面水量具有不可叠加性,所以各个分区的出口断面水量之和并不等于全流域总量。

3 应用示例

对黄河流域2000年的水量水质进行联合评价。笔者对水质的模拟进行了验证,见图3。

(1)“断面水”评价。选取唐乃亥、贵德、兰州、头道拐、龙

门、三门峡、花园口、高村和利津等9个干流断面进行水量水质的联合统计,结果见表1

图3 黄河干流主要控制断面水质模拟和实测对比

?

95? 第11期 牛存稳等:黄河流域水量水质综合模拟与评价

从干流主要断面水量水质联合评价结果来看,兰州以上水质为Ⅱ类、Ⅲ类,兰州以下断面绝大多数为Ⅳ类、Ⅴ类和劣Ⅴ类,表明黄河流域尽管各分区“片水”水质较好,但受集中污染的影响,主要支流的中下游河段水质普遍较差,而这些河流的中下游地区集中了黄河流域大部分社会经济产值与人口,因此污染问题的解决已刻不容缓。

表1 黄河主要断面实测水量水质情况 亿m3

黄河断面过水量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劣Ⅴ类唐乃亥135.080135.080000

贵 德155.180155.180000

兰 州226.80054.67172.13000

头道拐122.2800055.0713.2753.94

龙 门137.140014.0726.3758.1538.55

三门峡142.3800022.7253.0266.64

花园口144.31000078.2766.04

高 村119.6000071.4648.140

利 津42.4300026.7515.680

(2)“片水”评价。按W EP-L模型计算并评价各子流域水质状况后,累计到黄河流域各水资源二级分区,各类水质标准的水资源量见表2。

表2 水资源二级分区水量水质评价结果 亿m3二级区名称总计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劣Ⅴ类龙羊峡以上159.880159.880000

龙羊峡至兰州103.244.0078.515.8310.101.832.97兰州至河口镇8.5602.891.240.050.563.82河口镇至龙门27.4403.295.5112.326.320

龙门至三门峡87.6607.4114.8222.878.5733.99三门峡至花园口44.702.7117.972.521.875.2214.41花园口以下18.08000.061.910.2715.84

总 计449.566.71269.9529.9829.1222.7771.03

百分比/%1001.50606.7010.905.1015.80 可以看出,按照“片水”评价结果,黄河流域Ⅰ类与Ⅱ类水占流域总量的60%以上。黄河源区是十分重要的产水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少,水质状况良好,均为Ⅱ类水。而这些水质较好的源水在流经下游地区之后水质变差,与“断面水”评价结果一致。因此,“断面水”与“片水”两种水质评价口径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流域水质状况及其空间演变情况。

4 结 语

(1)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综合管理需要开展水量水质联合评价,而现有评价方法尚不能反映水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难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等各种情景分析。

(2)通过耦合有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半分布式土壤侵蚀与泥沙输移模型和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建立了流域水量水质综合模拟模型,并提出了以改进的代表河长法、“断面水”水质评价和“片水”水质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水质水量联合评价方法。

(3)黄河流域的“片水”水质状况要优于“断面水”水质情况。参考文献:

[1] 夏军,王渺林,王中根,等.针对水功能区划水质目标的可

用水资源量联合评估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

(5).

[2] 夏星辉,张曦,杨志峰,等.从水质水量相结合的角度评价

黄河的水资源[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3).

[3] 贾仰文,王浩,倪广恒,等.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原理与实

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4] 贾仰文,王浩,王建华,等.黄河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

和验证[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2).

[5] J ia Y,W ang H,Zhou Z,et al.Devel opment of the W EP-L

distributed hydr ol ogical model and dynam ic assess ment of

water res ources in the Yell ow R iver Basin[J].J Hydr ol,

2006(331).

[6] 胥彦玲,李怀恩,倪永明,等.基于US LE的黑河流域非点

源污染定量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6,34(3).

[7] 陈永宝,黄传伟,陈志伟,等.US LE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J].中国水土保持,2003(10).

[8] 杨大文,楠田哲也.水资源综合评价模型及其在黄河流域

的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5.

【见习编辑 乔韵青】

(上接第40页)

4 现行测验方法评价

4.1 流速测验方法评价

目前各水文站主要以2点法施测垂线流速,特殊情况用1点法施测,5点法为精测法。本次试验说明,孙口、利津两站用1点法测速误差超限,垂线平均流速系统偏小,代表性不好;利津站3点法系统误差和累频95%的误差偏大,代表性欠佳;其他方法的各种误差、随机不确定度均符合规范要求,代表性好、稳定可靠。因此,认为各站常用流速测验方法(2点法)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可靠性,简测法(1点法)代表性不好。利津站3点法代表性欠佳。

4.2 流向测验方法评价

试验分析表明:孙口、利津两站各种测验方法的垂线平均流向与近似真值相比,1点法流向偏差相对较大,其他方法施测的垂线平均流向偏差都很小,各项误差均在规范规定的允许范围之内。因此认为各水文站施测水面流向替代垂线平均流向,对垂线平均流速和断面流量的精度影响很小,各项误差均在规范规定的允许范围之内,水面流向法施测流量精度可靠,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责任编辑 翟戌亮】

?

6

?人 民 黄 河 2007年 

水质和水量调节

第二章 预 处 理 第一节 水质和水量调节 废水的水量和水质并不总是恒定均匀的,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生活污水随生活作息规律而变化,工业废水的水量水质随生产过程而变化。水量和水质的变化使得处理设备不能在最佳的工艺条件下运行,严重时甚至使设备无法工作,为此需要设置调节池,对水量和水质进行调节。 一、水量调节 废水处理中单纯的水量调节有两种方式:一种为线 内调节(见图2-1),进水一般采用重力流,出水用泵提升。 调节池的容积可采用图解法计算,具体参见设计手册。 实际上,由于废水流量的变化往往规律性差,所以调节 池容积的设计一般凭经验确定。 另一种为线外调节(见图2-2)。调节池设在旁路上, 当废水流量过高时,多余废水用泵打入调节池,当流量低于设计流量时,再从调节池流至集水井,并送去后续处理。 线外调节与线内调节相比,其调节池不受进管高度限 制,但被调节水量需要两次提升,消耗动力大。 二、水质调节 水质调节的任务是对不同时间或不同来源的废水进行混合,使流出水质比较均匀,调节池也称均和池或匀质池。水质调节的基本方法有两种: ①利用外加动力(如叶轮搅拌、空气搅拌、水泵循环)而进行的强制调节,设备简单,效果较好,但运行费用高。 ②利用差流方式使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的废水进行自身水力混合,基本没有运行费,但设备结构较复杂。 图2-3为—种外加动力的水质调节池,采用压缩空气搅拌。在池底设有曝气管,在空气搅拌作用下,使不同时间进入池内的废水得以混合。这种调节池构造简单,效果较好,并可防止悬浮物沉积于池内。最适宜在废水流量不大、处理工艺中需要预曝气以及有现成压缩空集水泵 调节图2-2 线外调节方 式

水质水动力学耦合问题研究报告

天津大学2013~2014学年研究报告 课程名称:水库优化调度 (编号:S205E046) 研究题目:水流与水质耦合模拟 学院名称: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水利水电工程 学号:1013205068 2013205138 姓名:许红师孟庆林 2013 年12 月

目录 1 基本资料概述 (1) 1.1 研究对象 (1) 1.2 研究目标 (1) 1.3 研究要求: (1) 1.4 研究信息和约束 (2) 2 研究思路 (2) 3 技术路线 (3) 4 研究内容 (3) 4.1 模型建立 (3) 4.2 方案制定 (4) 4.3 数值模拟 (4) 4.3.1 初始条件下数值模拟结果 (4) 4.3.2 方案一系列数值模拟结果 (5) 4.3.3 方案二系列数值模拟结果 (9) 4.4 结果分析 (13) 5 总结 (13)

1 基本资料概述 1.1 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一方形湖泊,长:1000.0m、宽:500.0m。湖底为平面,底高程为0.0m,四周岸堤高程均为5.0m。上方中间位置有一排污口。左右两侧中间位置各有一节制闸,最大过闸流量20m3/s,两节制闸均可汇入和汇出流量。平面结构如下图1所示: 500m 1000m 图1 研究对象平面结构示意图 1.2 研究目标 给定湖泊初始的水质条件和水位,计算在确定排污口排入污染过程下,10天时间内的湖泊水质变化过程。判定湖泊水体水质是否满足景观四类水体水质要求、何时不满足和哪些区域不达标。如果不达标,提出合理的补水方案(补水方式、补水时间等),即如何通过左右两侧节制闸的调控,控制进入和汇出湖泊的水流过程,使得污染物稀释同时水体水质满足景观四类水体水质要求。 1.3 研究要求: (1)采取MIKE21软件模拟,hydrodynamic module+ transport module。模拟所需参数可采取软件推荐值或自行调研信息值。 (2)不考虑风对水流作用;考虑降雨和蒸发。 (3)不考虑污染物的生化反应,不考虑降解。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评价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评价 摘要:黄河流域横贯中国东西,大部分区域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极具重要战略地位,但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本文从黄河水资源总量、水资源质量以及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等角度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进行了评价,以便于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综合规划,实现供需的协调平衡,进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黄河水资源水质开发利用展望 一、引言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中国人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光辉灿烂文化,与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尼罗河、印度河并称世界四大文明之河。 黄河是我国极具重要战略地位的一条河流,它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干流横跨我国的西、中、东部,奔腾的黄河水贯穿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市自治区,并最终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黄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 黄河流域面积达752443km2,占国土面积的8.3%。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m,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相连,沿途汇集了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如湟水、洮河等在其上游,由于下游两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较高,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所以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 黄河流域平均径流量5.8×1010m3,在国内河流中位列第八位,仅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2%,却承担着全国15%的耕地、12%的人口、50多座中等城市的供水任务,为流域内外广大城市和农村生活、生产、生态提供水资源保障,具有战略性、全局性重要意义。 二、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理论进展 1、黄河流域水资源数量评价 黄河总体来说是一条水资源相当贫乏的河流,且面对着水资源总量紧缺的严峻局面。但由于其径流时空分布、河道控制工程和沿河区域特点等因素的复合状况相当复杂,各河段水资源的丰度、可靠程度和利用潜力都是有巨大差别的。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气候干旱,

水污染控制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 学号: XX13020300XX 姓名: XXX 专业:水利水电工程指导老师:朱亮老师 任课老师:朱亮老师

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XXX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等问题是当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通过水质水量联合调度 方式解决我国当前水资源问题。介绍了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的概念和重要性,简析了国内外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的 研究现状。针对现有的调度模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质水量联合调度中存在的水质水量相互影响考虑不足缺 少统一有效的模型空间分配模型欠缺等问题,并对我国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水质水量;联合配置;研究进展;调度模型 1 引言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缺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资源得不到科学分配和合理利用所造成,因此加强水资源的管理调度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方向。水量调度管理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用水量控制为主到总量与用水效率并重。随着社会生活水平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水质恶化逐渐成为缺水的重要原因,频繁发生的水污染事件使得环境质量降低,生态系统退化。从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水量和水质的联合调度是未来水量调配和水污染控制的主要决策技术。 从配置的角度分析,水量和水质是水资源的二重属性,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不同用水对水量水质的要求不同,需要结合水质要求对水量进行分配。从污染控制的角度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影响水循环,进而影响到水污染的治理,因此污染控制应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统一考虑才能实现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根本改善,通过水质水量联合模拟的模型和方法,实现对区域水量和水质的联合调度,达到水资源利用与区域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实现水质水量统一合理的配置,必将有利于水环境与生态的改善和保护,最终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 本文联系最新发展动态归纳总结了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的具体概念,通过对国内外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的研究现状发现现有的问题。并针对现有的调度模型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我国水量水质联合调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急需改进之处。 2 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研究概况 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水资源管理的需求,水量水质联合调控的目标包括污染控制、水量配置和水生态保护。根据不同目标给出相应的控制方案,最后进行水量水质联合配置,形成总量控制方案,并进行方案后评估分析。 2.1 国外研究概况 水质水量联合调度是指按照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理念,以防洪安全保证为前提,以流域水生态功能目标需求为导向,依托各种水利工程或非水利工程调度措施,优化调整径流的时空分配特征,从而实现水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综合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按照调度目标指向可以分为以提高水环境容量改善水质状况为目标的水质调度和以保障环境流量为目标的生态调度,按照调度所依托的水工程类型可以分为水库(群)调度、闸坝(群)调度及流域综合调度,按照时段划分可以分为常规调度和应急调度。 国外对于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的研究较早。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水资源研究中量与质统一管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国际上从单纯的水配置研究发展到水量、水质统一配置模型研究,从追求流域经济最优到追求流域总体效益最优为目标的合理配置研究,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Afzal Javaid等人于1992年提出了针对某个地区的灌溉系统建立了线性规划模型,对不同水质的水量使用问题进行优化该模型能得到一定时期内最优的作物耕种面积和地下水开采量等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的思想[1]。Lind.Owen.T等人,在2002年对查帕拉湖进行水质分析时,发现水质问题明显取决于水量,这就决定了水质水量问题必须统一协调考虑[2]。Gines.Munoz.J,2006提出将水质水量协调统一的方法用于解决水质有问题的大坝,建立系统评价模型决定大坝下泄水量等数据,该实例详细描

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收集资料

2009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10年8月

目录 前言 概述................................................. 1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 2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 3黄河干流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 ................ 4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 5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8水资源质量特点........................................ 10重要水事.............................................. 11附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GB3838—2002)...................................................... 16

前言 《2009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编发,旨在向社会公告2009年黄河流域水资源质量状况,为各级领导、有关部门提供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依据,促进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公报》主要包括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黄河干流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水资源质量特点、重要水事七部分。 本《公报》由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负责编制,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八省(自治区)水利厅和黄委会水文局等为《公报》编制做了大量工作,其所属水质监测单位提供了相应的水质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浅谈黄河水资源管理现状及治理措施.docx

浅谈黄河水资源管理现状及治理措施 黄河水孕育了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辉煌的文明,奠定了今日黄河流域的昌盛繁荣,成为沿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被我们称为“母亲河”。回顾历史这条母亲河给我们带来几多欢喜几多忧,曾几时黄龙肆虐,倾吞粮田,自新中国诞生,这条孽龙才被勤劳的治黄人扼制在九十八湾故道,给我们带来了不可比拟的欢乐,引黄灌溉滋润良田、补充水源托起一座座新兴的城市,然而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黄河水在满足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输沙需水量、蒸发渗漏损失量之后,已很难满足不合理超负荷的用水。黄河水资源供求关系的矛盾日益突出,两岸引水急剧增加,由此发生了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上下游之间的错纵复杂的各种水事矛盾,如何使用有限的黄河水能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水要求,如何在黄河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综合、合理、有效地利用黄河水资源。 一、黄河水资源的管理现状 1. 黄河可供水量分配 1984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提出《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预测》,在水资源需求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省(自治区)水量分配方案。1987年,国务院批准了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在我国大江大河中首次对全河水资源进行了宏观分配,增强了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抑制了需水增长过快的势头。

1997年起黄委开展了不同来水年份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的制 定工作,编制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原国家计委和水利部联合颁布实施,将1987年国务院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进一步分配到年内各个月和不同来水年份的水量分配。 2.取水许可管理 实施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2002年黄委制定并颁发了《黄河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审批的取水总量,扣除回归黄河干支流水量后的耗水量不得超过分配给各省(自治区)的水量指标。这在我国流域取水许可管理中尚属首次。根据水利部、原国家计委颁布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黄委还开展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对从黄河取水的新、改、扩建项目进行了水资源论证。论证工作的开展,对促进黄河水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建设项目用水、提高取水许可审批的科学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3.黄河干流水量实时调度 按照国家防总和水利部的部署,黄委分别于1992、1996、1997年实施了3次远距离调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8年黄委成立了专门机构并于1999年3月开始对黄河干流部分河段实施调度。 根据《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规定,黄河水量调度总的原则是:总量控制,以供定需,分级管理,分级负责。总的调度思路是:国家统一分配水量,流量断面控制,省(自治区)负责用水配水,重要取水

水环境系统模拟复习

1.水环境科学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水资源短缺 水环境污染严重 国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 水资源水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与全面实施---谁污染谁负责治理 国家重视、严控,国家、地方、业主水环境保护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像8、9钟的太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环境污染有效控制必需要“四化”信息化、系统化、量化、优化 系统性强、问题复杂、多学科交叉 技术、人才储备不足 2.说明达西公式在水环境定量评价中的应用意义。 在达西定律中,渗透流速V 与水力梯度I 的一次方成正比,多次实验表明,只有雷诺数(Re)小于1 —10 之间某一数值的层流运动才服从达西定律,因此,只要确定公式中任意两个量就可以推导出第三个量。其工程意义:判断水库是否发生渗漏;库水位的极限高度;指导野外调查; 3.从水环境评价与保护角度如何看待地下水渗透的滞缓性? 地下水渗透的缓滞性使得污染物在其中扩散缓慢,但是一旦地下水受到污染,那将很难修复。 4.弱透水层的水环境意义是什么? 弱透水层对于其上层来说,意义不大,对其下层,承压水则时情况而定,在一般的供排水中它们所能提供的水量微不足道,似乎可以看作隔水层;但是,在发生越流时,由于驱动水流的水力梯度大且发生渗透的过水断面很大(等于弱透水层分布范围),因此,相邻含水层通过弱透水层交换的水量相当大,这时把它称作隔水层就不合适了。就是说,弱透水层对水及其污染物有一定的阻隔作用,其作用大小就要视水力梯度大小而定。 5.简述水环境调查方法与研究内容。 (1).Development of conceptual model: Geology, Hydrology, and Chemistry; (2). Unsaturated source zone characteristics (3). Groundwater plum characteristics (4). Two-stage site investigation approach:(A). Unsaturated source zone characterization (B).Groundwater contaminant plume delineation 6. 阐述水环境模拟在环境、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一定的方法,获得水环境系统中污染物时空变化的规律并进行量化,根据目前的水质状况,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以及今后可能的污染源发生情况来预测今后水体质量的变化情况,为环境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另外,水环境模拟对地表水、地下水流量和流速进行定量预测,有利于水资源的利用与有效管理。 7、地下水污染的特征。 地下水污染的普遍性、系统性、复杂性、滞后性、持久性、修复的艰难性 8. 从我国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阐述水环境模拟预测的意义。 9. 在环境保护中为什么必须全面系统地考虑整个水环境系统,包括地下水与地表水? 地表水与地下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它们或者直接相通,由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或地表水补给地下水,或地表水通过底层渗透或者裂隙进入地下水。在这些过程中,污染物以水为载体,在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进行迁移转化,地下水与地表水环境差异大,污染物在各自的迁移转化状况不同,但是它们同属于水环境系统,不应该被分割来分析。 10.地下水污染物运移中的主要过程及其环境学意义? 地下水污染物迁移的主要过程包括平流、扩散、弥散、吸附、生物降解以及化学反应。平流、

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

中英流域水资源管理综合研讨会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 薛松贵尚宏琦张会言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2002年3月26-27日

黄河水资源管理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位于北纬32o~42o、东经96o~119o,流域面积79.5万km2(含内流区面积4.2万km2)。流域地势自西向东大体分为三个阶梯,西部位于青藏高原东侧,海拔3000m以上;中部的黄土高原海拔1000m~2000m;东部是海拔100m以下的平原。图1 为黄河流域示意图。 图1 黄河流域示意图。 2000年,黄河流域总人口1.1亿,其中城镇人口2900万;耕地面积1300万hm2;国内生产总值(GDP)6365亿元。 1 黄河水资源概况及特点 1.1 黄河水资源量 (1)河川径流量 根据1919年以来水文统计资料,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将历史上逐年的灌溉耗水量及大型水库调蓄量还原后,花园口站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为559亿m3,计入花园口以下支流金

堤河、天然文岩渠、大汶河的天然年径流量21亿m3,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总量为580亿m3,其地区分布见表1。 表1 黄河流域天然年径流地区分布表(1919年-1975年56年系列) (2)地下水资源量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主要是指参与现代水循环可以再生的潜水和浅层地下水,黄河流域及内流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约404亿m3,其中与河川径流的不重复计算量为139亿m3,可开采量为110亿m3。 (3)总水资源量 黄河流域天然河川径流量580亿m3,地下水不重复计算量139亿m3,黄河流域及内流区总水资源量为719亿m3。 1.2 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截至目前,流域内已建大、中、小型水库3100余座,总库容600多亿m3;修建引水工程约9860处,提水工程约2.36万处,机电井工程约38万眼;在黄河下游,还兴建了向两岸淮河、海河平原地区供水的引黄涵闸、提水站120多座。黄河供水范围从建国初期主要集中在宁蒙河套灌区、陕西关中地区、山西汾河流域,扩大到目前的沿黄九省(区)和河北、天津,引黄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80万hm2,发展到目前的753万hm2(含流域外引黄灌溉面积247万hm2),在约站耕地面积36%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70%的粮食和大部分经济作物。此外,黄河还担负着沿黄50多座大中城市、420个县(旗)城镇人口、晋陕蒙地区能源基地和中原、胜利油田的供水任务。还建成了引黄济青、引黄济津、济冀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多次实施了远距离调水。黄河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改善了上中游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解决了农村近3000万人的饮水困难。黄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承担了流域内和下游流域外引黄灌区占全国15%的耕地面积和12%人口的供水任务,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根据1988-1992年用水资料统计,黄河河川径流耗用量307亿m3,利用率已达53%。

西安城市供水多水源水量水质联合优化调度_王晓峰

1999年10月 第29卷第5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 o urnal of N o rthw est U niv ersity(N a tur al Science Editio n) Oct.1999V o l.29No.5 收稿日期:1998-12-13 基金项目:陕西省第二农业区开发资助项目:(陕农发(1989)25号) 作者简介:王晓峰(1972-),男,陕西合阳人,西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主要从事遥感与地理信 息系统研究。 西安城市供水多水源水量水质联合优化调度 王晓峰1 ,党志良 2 (1.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2.西安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学系,陕西西安 710048) 摘要:根据西安市严重缺水的供水形势及实际情况,对西安市两个主要水源建立了动态确定型多目标非线性数学模型,并从水量水质两方面对其进行约束;应用了先进的、专门用来求解大型数学模型的计算机软件—GAM S,使得模型计算速度快、精度高、通用性强;采用了垂向水温分布公式,在水质约束中很好地描述了水库的垂向水温分布形态,精度高、规律性强,并且公式中的参数可用多种途径估算;最后,得出27年各月的水量水质参数,供管理者和决策者参考使用。关 键 词:多水源;水量;水质;优化调度;GAM S 中图分类号:TV 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4Ⅹ(1999)05-0437-04 多年来,西安城市供水严重不足,建设资金又很缺乏,本文不考虑供水系统中两个无调蓄能力的天然径流和事故水库,对两个具有调蓄能力的主要水源进行联合优化调度研究,以满足水量及水质(主指水温)不断变化的要求,同时兼顾周至、户县、岐眉和宝鸡峡塬下4个灌区的农业用水,在西安市引水工程中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数学模型的建立 1.1 模型概化 [1~2] 西安市城市供水多水源水量水质联合优化调度 可概化为图1。 黑河、石头河水库为多功能分层型水库,其综合优化调度问题是求动态确定型多目标非线性数学模型的问题,将权重法和约束法结合起来(即混合法),数学模型概化为: 目标函数,max {f a (X )};约束条件,G U ≥0;非负条件,X ≥0。1.2 模型的建立 1.2.1 优化计算原则 ①从系统供需平衡角度出 发,按约束法将反映供水、需水的综合问题作为基本 目标,按权重法中的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权重分配, 图1 西安市多水源联合供水概化图 Fig .1 Sketch o f multi -so urce of w ater union supply of Xi ′an city

南水北调水质水量联合调控与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简要信息

`` 1.2南水北调水质水量联合调控与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 简要信息 【获奖类型】应用特等奖 【任务来源】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课题起止时间】2012年1月~2016 年8月 【完成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王浩,蒋云钟,雷晓辉,权锦,秦韬,殷峻暹,廖卫红,张丽丽,田雨,尚毅梓,甘治国,杨明祥,蔡思宇,张云辉, 鲍淑君 背景 南水北调工程投资大,地位重要,工程条件和运行工况复杂、控制条件苛刻、水质要求高、利益主体多,一旦发生突发水污染事故,处理极其困难,除了直接中断输水,导致水资源需求无法满足外,还可能产生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将对沿线城镇社会经济造成重大危害,需要研究通过科学的水量水质联合调度方式、闸泵联合调控方式、应急处置方式来降低上述风险源对输水水质的影响。 本课题以水质安全保障为核心,突发水污染事故应急调控与处置为手段,建立一套南水北调中线干线水质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为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突发水污染事故防治和管理直接提供技术支撑,为实现“一渠清水北送”提供保障。 主要内容 ●河库渠水量水质耦合模拟技术; ●污染源风险评估及水质安全诊断技术; ●水污染事件水质水量快速预测及追踪溯源技术; ●水质水量多目标调度及应急调控技术; ●水污染事件预警及应急处置技术; ●水质水量联合调控自动化运行系统。

中国水科院科学技术奖2017年度获奖成果汇编 创新点 ●首次建立了集“数值模拟-评价诊断-预测预警-应急调控-污染处置-自动 运行”于一体的长距离调水工程突发水污染应急调控成套技术体系; ●基于大型输水工程特征,构建了闸控下渠道一维、湖泊二维和水库三维 水量水质多过程耦合模拟模型群,并利用参数辨识和并行计算提高了模 型群的精度和效率; ●构建了基于耦合概率密度方法的突发水污染追踪溯源模型,成功实现了 适用于长距离输水工程中突发污染源的强度、发生位置和时间的识别, 并通过引入启发式算法大幅提高了追踪溯源精度及效率; ●以工程输水安全及控制污染团扩散为目标,针对可溶性及漂浮类污染物, 分别提出了闭闸历时、闸门吃水深度等应急调控关键控制性指标的确定 方法,并形成了复杂输水工程闸群应急调控模式及预案库; ●面向大型输水工程突发水污染事件,提出“污染源控制-污染物防扩散-污 染物消除-应急废物处置”四位一体的应急处置成套技术体系、装置、材 料及预案库,并开发了应急处置预案智能生成模型; ●研发了南水北调中线干线、中线水源区、东线江苏段水质水量联合调控 自动化运行业务化平台,实现了常规水量调度与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全 过程综合调控,并开展了示范应用。 推广应用情况 本课题形成了6大类15项南水北调水质水量联合调控与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发了污染物处置装置、处置材料、各类数据库、预案库、软件平台、实验平台 等6大类的21种产品与装置,研编了多参数无量纲水质安全评价诊断技术规范 等5部标准规范,开发了两大水质水量联合调控自动化运行系统平台。 课题研发的技术与产品、装置在课题的两项示范工程中进行了系统应用,效果良好;研发的中线一期工程水质水量联合调控自动化运行系统平台部署在南水 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总调中心大厅和汉江水利水电(集团)有限责任公 司水库调度中心,在中线水源区水污染应急调控业务、中线干线的常规及应急水 质水量联合调控业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协助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

2018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

2018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 一、综述 1、黄河河源区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随着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黄河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黄河源区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状况,近几年也渐趋恶化,使得关于黄河源区的报道逐渐增多,如:XX年1月《人民日报》以“黄河源区缘何断流?”为题,报道了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关于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地质实地调查的结果,认为水环境变异、气候变异与荒漠化加剧是黄河源区黄河断流的三大“罪魁祸首”。 XX年08月新华社以“黄河第一弯,打响生态保卫战”为题作了如下报道:近年来,xx县的草场退化、沙化问题日趋严重。全县已有67万亩草场出现干旱和退化问题,万人、34万头牲畜出现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黄河两岸已出现长达117公里的沙化带,保护黄河首曲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 XX年09月《兰州晨报》以“母亲河源头的忧患--黄河首曲荒漠化严重”为题报道说:“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的转暖,风蚀作用的加剧,草原鼠害以及过度放牧的影响,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已经在首曲两岸显现,牧民的天然草场正在被风沙一点一点的侵蚀,而更重要的是,黄河首曲的沙化给黄河中下游带来的生态危机是不可估量的。”

2、调查的目的意义 面对如此多的报道,作为黄河的主管部门对此如何认识呢?不能无动于衷,应该深入调查研究,了解黄河源区生态、水资源变化情况。黄河水文部门有责任对黄河源区的生态和水资源变化进行研究,弄清河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径流减少的真正原因,提出治理对策,为水资源的管理开发服务。现有的水文观测,无论从站网分布到观测要素均无法回答黄河源区的生态及水资源变化原因。河源区由于受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水文测报水平较底,职工生产、生活问题较多,为促进这一地区的水文现代化建设,彻底改善水文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测验方案。为此,水文局及委机关有关部门组织了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情势、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河源区水文测报方案研究的实地科学调查。 3、调查组织形式 调查团由水文局局长牛玉国同志任团长,委财务局赵春理副局长、委三门峡枢纽局刘红宾副局长任副团长,调查团成员有委机关财务局、防汛办公室、三门峡枢纽局、黄河上游水文水资源局、三门水文水资源局、河南水文水资源局及水文局信息中心、测验处、科技处、办公室、计财处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自XX年9月12日开始至XX年9月25 日,历时13天。调查了上游水文水资源局、西宁勘测局、兰州、玛曲、大水、唐克、久治、吉迈、黄河沿、黄河、唐乃亥等

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教学教材

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

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 环境与规划学院 08级地理科学辛亮亮 080260029 【摘要】本文通过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特点分析及影响黄河水资源质量的因素的解释,从理论和实际实践中阐述黄河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而为更好的利用黄河水资源发展沿河区域经济及农业生产提供充分根据。 关键词黄河流域水资源特点评价标准改善方法综合利用 一、引言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被中国人民赞誉为"母亲河"。她不仅孕育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的灿烂的文化,而且在世界上与其他四大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尼罗河、印度河)并成为世界文明之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注入渤海。流程共5464千米,落差4480米。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600mm之间。黄河流域面积75.2万平方公里(包括鄂尔多斯高原闭流区,)干流全长5464公里, 绝大部分地处我国西北千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干燥, 降水量少而蒸发能力大, 水资源不丰富。全流域总水资源量为735

亿立米, 全流域1956~1979年年平均降水深毫米,其中约有20%男形成河川径流, 约有80%叮乡为蒸散发所直接消耗。。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黄河的战略地位更是不言而喻。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黄河的水资源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水质恶化,供需矛盾突出等因此,分析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状况,研究水资源变化趋势对制定治理好流域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显得至关重要。 二、黄河流域水资源特点 (一)资源量贫乏, 供需矛盾突出 黄河虽是我国第二大河, 但。1956~1979年平均河川径流量只有659亿立米, 仅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 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大于淮河、海河和辽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只占2.6%全国的, 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及亩均占有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已成为黄河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间题。 (二)地区分布不均, 水土资源不平衡 1.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征不均匀, 东南部多雨, 西北部干旱少雨, 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贫减。 2.河川径流即地表水资源分布特征年径流深的地区分布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征。东南部秦岭山区年径流深在300毫米以上, 最高达功毫米西北宁蒙河套灌区年径流深小于700毫米, 基本上属无流区, 为流域的最低值区。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山区地下水资源模数大于丘陵区, 岩溶山区大于一般山区,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最小。 (三)年内分配集中, 年际变化大

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

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 环境与规划学院08级地理科学辛亮亮080260029 【摘要】本文通过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特点分析及影响黄河水资源质量的因素的解释,从理论和实际实践中阐述黄河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而为更好的利用黄河水资源发展沿河区域经济及农业生产提供充分根据。 关键词黄河流域水资源特点评价标准改善方法综合利用 一、引言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被中国人民赞誉为"母亲河"。她不仅孕育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的灿烂的文化,而且在世界上与其他四大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尼罗河、印度河)并成为世界文明之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注入渤海。流程共5464千米,落差4480米。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600mm之间。黄河流域面积75.2万平方公里(包括鄂尔多斯高原闭流区,)干流全长5464公里, 绝大部分地处我国西北千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干燥, 降水量少而蒸发能力大, 水资源不丰富。全流域总水资源量为735亿立米, 全流域1956~1979年年平均降水深毫米,其中约有20%男形成河川径流, 约有80%叮乡为蒸散发所直接消耗。。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黄河的战略地位更是不言而喻。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黄河的水资源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水质恶化,供需矛盾突出等因此,分析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状况,研究水资源变化趋势对制定治理好流域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显得至关重要。 二、黄河流域水资源特点 (一)资源量贫乏, 供需矛盾突出 黄河虽是我国第二大河, 但。1956~1979年平均河川径流量只有659亿立米, 仅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 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大于淮河、海河和辽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只占2.6%全国的, 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及亩均占有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已成为黄河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间题。 (二)地区分布不均, 水土资源不平衡 1.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征不均匀, 东南部多雨, 西北部干旱少雨, 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贫减。 2.河川径流即地表水资源分布特征年径流深的地区分布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征。东南部秦岭山区年径流深在300毫米以上, 最高达功毫米西北宁蒙河套灌区年径流深小于700毫米, 基本上属无流区, 为流域的最低值区。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山区地下水资源模数大于丘陵区, 岩溶山区大于一般山区,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最小。 (三)年内分配集中, 年际变化大 由于河川径流主要由降水所补给, 因此它的年内分配趋势与降水量相应, 也都集中于风期,

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精心整理 1.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资源及无霜期等差异明显。流域水文特征明显,上游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形成的洪水径流峰小量大;中游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形成的洪水径流峰高量小、陡涨陡落,为暴雨洪水,危害较大。 黄河地处中纬度,处于大气环流西风带。影响气候的大气团主要是极地冷高压、青藏高压、副高,它们相互交绥,形成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流域内各区气候有明显差异,兰州以上属西藏高部分地区带。 等雨);降水%,最12(强连阴雨)雨一般7生在840天上中下游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多不同时发生,同属中游的河口镇~三门峡区间和三花区间的大暴雨也不同时发生。 2.四川九寨沟的美景与水文的关系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以有九个藏族村寨(又称何药九寨)而得名。九寨沟海拔在2000m 以上,遍布原始森林,沟内分布108个湖泊,有“童话世界”之誉;九寨沟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 级旅游景区。

九寨沟与水 喀斯特(KARST)?原为欧洲巴尔干半岛一个地名?那里是石灰岩分布区?因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形成各种奇特地形。后来?科学家们便使用“喀斯特”一词来称呼因石灰岩的化学溶解而引起一系列地址作用和地貌现象。华南的亚热带地区?人们在地表看到主要是石灰岩被溶蚀、侵蚀峰林、峰丛景观?只在气温较低地下的溶洞中才能见到再沉积钟乳石等;而在九寨沟?地表常年气温远低于华南的亚热带区?地表的溶蚀景观不甚突出?除了上游地表有较多溶沟、石芽外?溶蚀主要在地下进行。相反?最引人注目却是地表大量堆积钙华?形成钙华堤、钙华池、钙华滩、钙华瀑等。在九寨沟地表的地理环境下,较强蒸发作用、地下水溢出后压力的减小、地形陡变处水流的流速增大、特别是水 ?厚 充沛降水 硫矿物? ?日 至' 地段。 华、黄绿色藻类对透射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反射,也增加了湖水色彩的层次和变化。另外,九寨沟的湖泊处于地形起伏很大的深切峡谷中,不同地段同一时间或同一地段不同时间,太阳光的入射角及入射量、湖水表面对光的反射状况和湖水的透明度都有很大的变化,因而也造成了湖水色彩的更加变幻多姿。 独特的水循环系统 九寨沟碳酸盐岩的广泛分布和北西向构造的展布是九寨沟水循环的基础,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三水”循环构成了九寨沟水循环的主体,地下喀斯特通道在湖水的补给与排泄中发挥重要作用。

黄河流域水环境现状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 黄河流域水环境现状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柴成果1,3,姚党生2 (1.河海大学交通学院,江苏南京210098;2.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3.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河南郑州450004) 摘 要: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的治水思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是黄河水资源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黄河流域水环境状况,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基本点以及原则,从保护黄河水资源的角度提出了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措施: 完善黄河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 进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加强水量水质统一监测; 建立水量水质联防队伍; 实行水资源总量控制; 开展洪水资源化研究; 开展污染物在汇流面上的运行规律研究; 加强清洁生产和节水减污工作; 发挥水资源的经济杠杆作用; 加强珍惜水资源的宣传工作。 关 键 词: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水环境;黄河 中图分类号:TV882.1;T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379(2005)03-0038-02 水是生物圈内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的组成要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流域以水为纽带,上下游相互影响,左右岸互相制约。流域系统是由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构成的复合系统,水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水环境现状 随着黄河流域内外引用水量的增长,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缺水日益严重。黄河水资源危机不仅表现为量的匮乏,而且还表现为因严重的水污染而造成的水质恶化、水体功能降低或丧失。 1.1 水资源短缺 黄河虽为我国的第二条大河,但河川径流量仅为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五位,缺水形势十分严峻,流域内及下游引黄灌区引用黄河水的人口占全国的12%,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5%。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达67%。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断流、污染加剧、地下水严重超采、河口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上中下游不断扩大的供水范围与持续增长的供水要求,使黄河承担的供水任务已超过其承载能力。黄河首次断流出现于1972年,此后26年间,有21年断流,其中1990~1998年,年年断流,1997年黄河断流时间长达226天。实行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虽然改变了断流局面,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性强,连续最大4个月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出现在6~9月,占年降水量的70%~ 80%,而且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黄河流域内河川径流量主要由降水形成,在降水季节性变化极大的情况下,径流年内分配十分集中,主要集中在汛期(7~10月),占年径流量的60%以上,个别支流可达到85%。时间上的分配不均,使得非汛期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1.2 水污染问题严重 黄河水质污染状况已从支流发展到干流,干流水污染也从上游兰州段、包头段发展到中下游河段。据2003年黄河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年报统计,在参加评价的断面中,多于3/4断面的水质劣于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 2002) 类标准,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黄河干流主要污染河段为石嘴山 乌达桥、三湖河口 喇嘛湾以及潼关 三门峡等,污染严重的支流主要有湟水、汾河、涑水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水量少、废污水排放量大,导致污径比增高,水污染严重。 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 2.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发展的真正目的是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处理好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评价发展的标准不仅仅是区域,还要看到全局;不仅仅是现在,还要看到将来;不仅仅是数量,还应包括质量。重视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的调整,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推行节水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转变工业污染末端治理的落后观念,建立节水优先,工业水污染防治过程控制为主、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资源环境新理念。 2.2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点 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目前,黄河流域有些地区承受着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贫困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生态环境恶化又加剧了贫困。 收稿日期:2004-12-28 作者简介:柴成果(1963-),男,天津蓟县人,高级工程师,在读博士。 第27卷第3期 人 民 黄 河 Vol.27,No.3 2005年3月 Y ELLOW R I VER M ar.,2005

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保护

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保护专项资金审计调查结果 (二○一一年八月一日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审计署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对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7省区(以下简称7个省区)以及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2008年至2010年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保护专项资金及相关工作情况进行了审计 调查。现将审计调查结果公告如下: 一、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情况与取得的成效 审计调查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部门和流域内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出台了《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以下简称《黄河规划》),认真实施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程,严格取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检查,推动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取得较好成效。据水利部、7个省区发展改革等部门提供的资料,至2010年底,黄河中上游地区投入224亿元用于《黄河规划》实施,占规划投资319.93亿元的70.02%,其中:中央财政33.23亿元,地方财政74.02亿元,企业资金116.75亿元。从这些资金的投向看,用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项目146.24亿元,占65.29%;工业污染防治项目68.14亿元,占30.42%;重点区域污染防治项目9.62亿元,占4.29%。同时,7个省区在2008年至2010年还投入27.84亿元用于淤地坝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其中:中央财政16.97亿元,地方财政9.29亿元,其他资金1.58亿元。 (一)污染防治项目全面实施。至2010年底,《黄河规划》的528个项目中,有446个项目已完工,占84.47%,其中: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完工197个,占253个规划项目的77.87%,新增399.79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工业污染防治项目完工240个,占263个规划项目的91.25%;重点区域污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