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法无边,但其全部的精义可以归纳为三句话,一个是诸法实相,一个是般若无智,最后

一句是涅槃无名。其中,诸法实相中,其最为人所知的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出自

于大家最熟悉的((心经)),即色空观。什么是色?色就是指一切物质的存在,物质就是”色”。而空就是物质的本性,即性空。“空”在佛法中就是指代表的一切事物都是处在变

化当中,没有事物是一成不变的。换句话说就是万物都处在生灭变化之中,这个过程就是

佛法所讲的“空”。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真正含义在于是任何事物的本性都是空的,而空性有必须在具体的物质中去显现。诸法实相讲的就是万物的本质都是空性,都是

变化无常的。佛法里讲:认识到这个道理的人就是觉悟的人,没有认识到的就是众生。即

便觉悟了的人,也有高低之分,只完成自己解脱的人叫罗汉,自己解脱了,还希望大家都

解脱的,就是菩萨。只是觉得大家觉悟了不行,我还想让天上的鸟儿,地上的花都要觉悟,那这样的人就是佛。故罗汉是觉悟自己,菩萨是自觉觉他,佛不仅要自觉觉他,而且觉行

圆满。那么不觉悟的人看不到万物的空性,老把它当做实在的东西,就叫执着。这个花漂亮,老想得到他,就产生了贪婪。我也想要,你也想要,为此而争夺,结果你得到了,我

没得到,就产生了恨。这就是嗔,嗔就是恨。得不到就憎恨,老想的报仇,而且是十年报

仇都还不晚,天天处于仇恨当中,这就是痴。这就是佛家讲的贪,嗔,痴。因为你没觉悟,所以老处在痛苦当中。如果你一旦觉悟,你就一下子放开了,你认识到万物都是空性,有

钱没钱,美丑都是一样,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就是你的,万物的本性就是空性。这就是

诸法实相,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含义所在。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解释

《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解释空与色,空是本体,色是空产生的现象。 比如: 水与波,水是本体,波是水面起伏产生的现象。 波是水面起伏产生的现象,所以说波与水没什么差别; 水面起伏能产生波象,所以说水与波没什么差别; 波是水面起伏产生的现象,所以说波就是水; 水面起伏能产生波象,所以说水就是波; 再如: 灯与光,灯是本体,光是灯亮时产生的现象。 空气与风,空气是本体,风是空气运动时产生的现象。 由此及彼: 空与色,空是本体,色是空产生的现象。 色是空产生的现象,所以说色与空没有什么差别。(色不异空) 空能产生色象,所以说空与色没有什么差别。(空不异色) 色是空产生的现象,所以说色就是空。(色即是空)

空能产生色象,所以说空就是色。(空即是色) 同理: 空与受想行识,空是本体,受想行识是空产生的现象。 受想行识是空产生的现象,所以说受想行识与空没有什么差别。 空能产生受想行识,所以说空与受想行识没有什么差别。 受想行识是空产生的现象,所以说受想行识就是空。 空能产生受想行识,所以说空就是受想行识。 所以《心经》中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再者: 空与色声香味触法,空是本体,色声香味触法是空产生的现象。 色声香味触法是空产生的现象,所以说色声香味触法与空没有什么差别。 空能产生色声香味触法,所以说空与色声香味触法没有什么差别。色声香味触法是空产生的现象,所以说色声香味触法就是空。 空能产生色声香味触法,所以说空就是色声香味触法。 所以《心经》中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破迷开悟: 世间觉与本觉,本觉是本体,世间觉是本觉幻化出来的现象。 世间觉是本觉幻化出来的现象,所以说世间觉与本觉没有什么差别。本觉能幻化出世间觉,所以说本觉与世间觉没有什么差别。 世间觉是本觉幻化出来的现象,所以说世间觉就是本觉。 本觉能幻化出世间觉,所以说本觉就是世间觉。 运用: 现象“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变幻莫测,缘生缘灭,所以不要执著,要看破、放下。 本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来就这样,不必用更多的言辞来修辞与形容。

解“色”

解“色” 本意: 色:sè 【名】 (会意词。甲骨文中象一个人驮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本义:脸色、表情) 同义词〖look;countenance;expression〗 色,颜气也。——《说文》 五气五色。——《周礼·疾医》 其色必寿。——《素问·三部九侯论》 形体色理以目异。——《荀子·正名》 载色载笑。——《诗·鲁颂·泮水》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史记·魏公子列传》 我言若,王色不许我。——《史记·商君列传》 故以声声怖之。——《资治通鉴》 面色(脸上的气色);色喜(脸上显出欢喜之色);色笑(开颜欢笑);色沮(脸色露出沮丧的样子);色变振恐(恐惧得脸上变色);色庄(容貌庄重严肃);色智(表现在容色上的才智);喜形于色。 扩展意: 1、颜色、色彩: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印象,同义词〖color〗。 五色令人目盲。——《老子》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唐·白居易《卖炭翁》 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宋·沈括《梦溪笔谈》 如:色衣(色服。除黑白二色以外的各种艳色衣服);色丝(彩色绸缎);色彩(彩色绸缎);古色古香。 2、姿色,容颜(多就女子而言);美色〖goodlooks;woman’slooks;beauty〗。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下》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如:绝色佳人;声色;色阵(指冶艳女子聚集之所);国色(一国内容貌最美的女子) 3、色欲,好色〖lewdness;erotic〗。如:色荒(过度沉迷于女色);色胆包天(好色之人,胆大妄为,不顾一切);色授(用神色传递内心的感情。多指男女之间的情爱);色长(妓院的男老板;教坊司乐工的头目);色中饿鬼(比喻极其贪色的人) 4、外表〖exterior;outward appearance〗。如:色仁行违(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色样(式样;模样) 5、种类〖kinds〗。如:清一色;色色俱全;各色人等;色别(按种类分别);色额(种类、数量);色类(种类;类别) 履历,古称“脚色”,省称“色”〖personal details〗 吏部预选者甚多,〖卢〗恺即不授官,皆注色而遣。——《北史》 6、物质(多指金银)的成分〖thepercentageofgoldorsilverinacoin,etc.〗 他这银子是九五兑九七色的。——《儒林外史》 兆气,即古人烧灼龟甲占卜时甲上裂纹所呈现的征兆〖omen〗

如何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道理说得容易,但真正要明白含义,要做到非常困难。“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我们的思想概念里是矛盾的,实际上不矛盾,这叫超越,这是真正的诸法实相。 用生活化的语言简单来解释,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无论修什么法都要认真。要认真,但不能执着;要放下,但不能放弃;要随缘,但不能随便。 简单点说叫缘起性空:性空不离缘起,缘起不离性空,性空和缘起是双运的,一体的。“放下”讲的是空性,“不放弃”讲的是缘起,二者是双运、一体的,不是相违的,是圆融的。“要放下”,这是真空;“不放弃”,这是妙有。认真和不执着也是双运、一体的。“要认真”,这是妙有。“不执着”,这是真空。真空离不开妙有,妙有离不开真空,就是“相”离不开“空”,“空”离不开“相”。 但很多人因为不懂得其含义,弄不清楚这些,都混在一起。把执着当成认真,把放弃当作放下,把随便当作随缘。我们强调做事情、修法的时候不能执着,但马上就不认真了,认为认真是执着,这是错误的。认真不是执着,执着也不是认真。不执着不影响认真,只有在你不执着的时候,才能认真。不执着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智慧。有真正的智慧,才有真正的认真。有了智慧,有了真正的认真,才有究竟圆

满的成就。我们之所以一直没有成功,没有成就,就是因为有执着而没有认真。执着执于情,认真执于事。 不认真是罪过,不执着是解脱,这两个不一样。佛、菩萨、上师不可能不认真,但是他们没有执着心,所以这两个是不矛盾的。你们所认为的认真,实际上就是一种执着,因为你真正认真了,就解脱了。 你现在对家人、对亲朋好友很好,这实际上是一种执着,而不是认真。因为你对他们所谓的“认真”给你带来了烦恼和痛苦,所以不是认真,是罪过。认真是一种缘起的作用,是完全的解脱;而你现在的认真是一种执着,是轮回的因,完全是痛苦的。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戏,演戏的时候你要认真,不能放弃。在演戏的过程中又不能糊涂,不能把这些当真,要放下,不执着。我们都会说“放下”,但很多人都放弃了。放下就是不放弃,没有放下就是放弃。“放下”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智慧,不是一种行为。“不放弃”也是一种智慧,不是一种行为。不放弃是因果不虚,是大慈大悲。我们有一句法语:“能放下一切众生,这叫智慧;不放弃一个众生,这叫慈悲。”有大智慧,才有大悲心,智悲双运!这是佛法里讲的慈悲、平等。在上师三宝面前,每个众生不管贫富贵贱、男女老少,不管是佛还是魔,包括自己的仇敌都是一样的。不放弃任何人,不放弃任何事,这才是圆满。“处处都有好处,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还

谈‘空即是色’澹思居士著

谈‘空即是色’澹思居士著 去年七月间,林语堂先生在中副写过一篇‘色即是空’,曾经引起不少读者们的反感,如台北的‘现代’,台中的‘菩提树’,菲律宾的‘大中华日报’等,均著文作过批评。林先生是以喜笑怒骂皆文章的手笔,信手拈来,点出他自己心灵中的一点‘随感’就好,并未尝诚意扣题著作。因是,也就不免疏忽了问题中的严肃意义。··· 谈‘空即是色’ 澹思居士著 去年七月间,林语堂先生在中副写过一篇‘色即是空’,曾经引起不少读者们的反感,如台北的‘现代’,台中的‘菩提树’,菲律宾的‘大中华日报’等,均著文作过批评。林先生是以喜笑怒骂皆文章的手笔,信手拈来,点出他自己心灵中的一点‘随感’就好,并未尝诚意扣题著作。因是,也就不免疏忽了问题中的严肃意义。 以前林先生的标题是:‘论色即是空’,我现在的标题是:‘谈空即是色’。空即是色与色即是空,这本是佛家哲学中的两句术语,在般若心经里,原本有几句这样的话:‘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中间的四句,若泛论之,可以说,统括了整个佛教的思想问题。但若专门一点说,当然,它还只是代表佛教般若一系的中心。这一系,产生在印度,成长也在印度。此与禅宗、华严、天台不同。般若一系的思想,如果严格一点说,中国能够了解的,并没有几人。在中国近两千年的佛学史上,被推出足以代表了解般若一系思想的学者人物,只有东晋的僧肇,和隋末的吉藏。然而,他们的了解,是否就真正算得把握了印度集般若大成的龙树的思想,还不免有著疑问。因此,克实地说,以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所养成的意识心态,要以之来了解般若一系的思想,那实在是相当困难的。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两句话,恰巧又正是代表印度般若一系的中心问题。于是乎,要谈这两句话,求之于中国一般士林学人中,几乎无法可得。这话不是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就这么低能,连这两句话,也不能了解。而是说,这两句话是印度般若一系的精华所在,这是代表印度人对人生、宇宙万物了解的一个重点。他们的了解,是根据他们哲学传统的心传;我们的了解,则根据我们固有思想的意识。任何一件事物,由于各个立场(包括环境、教育)与思想训练的方法不同,其认识的程度,亦必定有异。即使程度无异,也很难得求其一致的真相。要有所谓‘一致’,也只能设是相似的‘一致’,而无纯然相同的‘一致’。此所以自古以来,所有的哲学家们,在其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上,都不免有著或大或小的种种差异。中国人的思想方法,一向就不大注意对客观事物的分析理解,只著重主观上浑融的认识。能够把著主观上的浑融,这就够了。一切都可以归纳于太极,而太极又是什么?那可以不用问,要问,那还不是我们明明朗朗的一颗‘心’(宋儒就是这个主张)。所以佛教空宗的般若思想,自始就无法为中国人所接受。要接受,便来些什么即色义、心无义、识含义、缘会义(请参看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九章有关般若学之记述。或出三藏记集

色与空

色与空 色,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是指物质。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它有功用,但是它的相状和功用里面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所谓空,不是指的色外空物体之外的空,也不是指的色后空物体灭了之后的空,换句话说,并不是离开色而另外有一个空,而是“当体即空”。色是缘起所起,色法上不能有个不变的实性,所以说“色即是空”;唯其没有实性,所以能遇缘即起,所以说“空即是色”。这也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简单解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同样地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即所谓“诸法实相”。大乘佛教以实相为法印,称为“一法印”,一切大乘经教,都以实相的道理来印证。如前面所说“无住涅盘”和“菩萨六度四摄“等教义,都是以缘起性空的理论为基础的。 佛经云:“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不异空” 的色是代表物质的现象,指存在的东西,也就是具备形体之物。空,并非虚空或无之意,更不是表示什么都没有,都不存在的意思,而是指[没有实体性]、[没有自主性]的就叫做空。不异,可以解释作[不离],世间的物质现象在形相作用上虽有种种差别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的性---无实体无固定的性。我们姑且称它为[空]或[空性]。“色不异空” ,是指一切事物都不离空性的存在,以眼睛可以看见的最具体的物质来说,它是由众多因缘条件造成而存在的,因此一切物质虽然存在,却没有实体性,自主性。所以说[色不异空],由于本身没有固定的实体性,所以可以随因缘条件而变化---[空不异色]。“空不异色”是说明空性的显现,是不能离开一切法而有的,并非灭除物质,等物质变坏灭了,然后才知道它是[空],无自主性。当它宛然存在的当下,就要觉察到无我,无常的道理,才能彻悟其空性。只要我们稍加思考[有形之物,皆不离空] 的道理,并不难了解.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切的体悟到:不管如何坚固、豪华、伟大的东西,其实都没有实体性,它只是因缘组合的现象而已,唯有超脱心中的执着,人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色不异空,等于色即是空。[空不异色] 等于空即是色。这四句的意境都在说明物质现象皆依各种因缘条件而产生的。也依于不同的因缘条件而消失,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是依因缘存在而无实体性的,所以说,色尘事物,一切皆空.....色即是空。 佛教指示我们以[空] 来观察世间一切事物,并非要我们对事物绝望,或以悲观消极的态度来对待一切,而是让我们了然大悟,确知世间一切的真实现象。不要一味向外追求不实的东西,应反观自己的内心,发掘自性智慧,建立一个新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空即是色] .....空是说明一切事物没有实体性,可以随因缘条件不同起种种变化而成不同的现象,所以空能含摄万物,好比虚空无形无相,却能包容万物,一切万物皆不离虚空而另存。 如果我们能体会[空的]道理,放下执着,必定可以发挥智慧的潜能。。。。。

色字头上一把刀

色字头上一把刀?佛教与世俗对“色”的不同定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八个字出自《心经》,有点文化底蕴的人,应该都听过这句话。但是佛教所说“色”与“空”究竟是什么意思?佛经所说之“色”与世俗生活中所用“色”字有何异同?其实,佛教的“色”与世俗生活中的“色”不同:在现实生活中所说的“色”,一般指物体的颜色,后引申为“女色”,相关词汇有好色、女色、情色、美色等;佛教的“色”没有这层意思,指物质存在的总和,眼睛能看到的物质叫色。“色”是变化着的,又是空的,就像《心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教认为,人心之外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人的肉体和自然界。这个世界是有形的,可以看到和感觉到,这就被称为“色”。 这个世界怎么来的?释迦牟尼佛回答说,是由四大因素构成。四大因素,就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素由于因缘和合构成万物,又因为因缘复归还原于四大因素,这种还原、复归被称为“空”。几千年前,释迦牟尼已经用佛教的思想解释了宇宙的运动规律。世界上一起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合而成,这叫化学不灭定律。佛教讲万物都是暂时的因缘和合,没有亘古不变之理,包括人的生、老、病、死过程也是暂时因缘和合。只是我们人有主观意识,常常有个我在,才会产生喜、怒、哀、乐各种情绪,甚至有时候会产生不善动机或者种种冲动。佛教的色空观,就是叫你不要有自我的执着,看到万物都是因缘和合,不要执着,这就是在有色世界里确立“看空不空”的思想。佛教常讲“缘起性空”:明白万物都是暂时因缘和合,不去执着,更重要的是不去执着我,就是缘起性空。佛教有讲五蕴皆空,即色、受、想、行、识。这里色指有形物质,受、想、行、识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人要破除我执,精神层面也得看空。又比如佛教讲六根清净,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又讲六尘不染,六尘就色、声、香、味、触、法。这些说明我们也和万物一样,都是暂时因缘和合,没有必要主观上常常执着一个我,佛教更多注重自我高度修养方法达到无我境界,释迦牟尼用生命变化、物质运动的宇宙观来告诉人类,不要有过多的执着自我,不要有过多的主观思想,超越这些,你就不会有痛苦折磨,这就是缘起性空成佛的道理。 什么是色?广义之色,是物质存在的总称;狭义之色,专指眼根所取之境。广义之色,可以用来表示宇宙大自然的物质与生命体,大至星体,小至微尘,无不包含在内。狭义之色,指人肉眼能识别的对象,如颜色的红、黄、蓝、白、黑等区别,物体的长、短、方、圆、高、下等区别,人类的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区别,皆指眼根所取之境,故称为色。 色法在佛学里,又可分为有表色、无表色、极微色、极迥色。 “有表色”:指世上的光色,青、黄、蓝、白、黑以及长、短、高、矮等,可以表示出来。就连地、水、火、风所构成的物质世界,一切物质存在,包括众生肉体,全度可以表示出来。 “无表色”:属于精神方面,比较抽象,没有办法表示。譬如,我们都晓得原子能,那个能是什么东西?除了正式学物理、科学的,常人并不清楚。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法无边,但其全部的精义可以归纳为三句话,一个是诸法实相,一个是般若无智,最后 一句是涅槃无名。其中,诸法实相中,其最为人所知的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出自 于大家最熟悉的((心经)),即色空观。什么是色?色就是指一切物质的存在,物质就是”色”。而空就是物质的本性,即性空。“空”在佛法中就是指代表的一切事物都是处在变 化当中,没有事物是一成不变的。换句话说就是万物都处在生灭变化之中,这个过程就是 佛法所讲的“空”。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真正含义在于是任何事物的本性都是空的,而空性有必须在具体的物质中去显现。诸法实相讲的就是万物的本质都是空性,都是 变化无常的。佛法里讲:认识到这个道理的人就是觉悟的人,没有认识到的就是众生。即 便觉悟了的人,也有高低之分,只完成自己解脱的人叫罗汉,自己解脱了,还希望大家都 解脱的,就是菩萨。只是觉得大家觉悟了不行,我还想让天上的鸟儿,地上的花都要觉悟,那这样的人就是佛。故罗汉是觉悟自己,菩萨是自觉觉他,佛不仅要自觉觉他,而且觉行 圆满。那么不觉悟的人看不到万物的空性,老把它当做实在的东西,就叫执着。这个花漂亮,老想得到他,就产生了贪婪。我也想要,你也想要,为此而争夺,结果你得到了,我 没得到,就产生了恨。这就是嗔,嗔就是恨。得不到就憎恨,老想的报仇,而且是十年报 仇都还不晚,天天处于仇恨当中,这就是痴。这就是佛家讲的贪,嗔,痴。因为你没觉悟,所以老处在痛苦当中。如果你一旦觉悟,你就一下子放开了,你认识到万物都是空性,有 钱没钱,美丑都是一样,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就是你的,万物的本性就是空性。这就是 诸法实相,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含义所在。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 2010-04-23 13:43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段内容非常重要。它是《心经》的要旨、《心经》的精华所在。真能把这个色空不二的道理弄清楚,我们就开悟了。所以,我们要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地谈这个道理。 我们先来谈谈这个“色”。色是指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而六尘又可分为三种色。第一种色谓之“可对可见”的色。“可对”就是可以跟我们面对,我们可以接触到的意思。“可见”是指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它。六尘中的第一尘——色尘,就是指这种色,是有相相。诸如长短方圆、青黄赤白、男女老少、山河大地、草木丛林、饮食起居等等,既可看得见,又能接触感觉到。 第二种是“可对不可见”的色。眼睛看不见它,但却能感觉得到、接触得到,这就是声、香、味、触。声音,我们的眼睛是看不见的,但我们的耳根却能够听到它,能够分辨出,这是音乐声,还是汽车喇叭声,还是说话声,还是喜笑怒骂声等等。香、臭气味,我们的眼睛看不见,但我们的鼻子能分别出来,还可以分辨出究竟是什么香味,兰花香、桂花香、玫瑰花香等等。甜酸苦辣咸等味道,眼睛是看不见、分别不出来的,却可以用舌头品尝出是什么味道。触是接触,譬如冷暖、燥湿等等,通过身体接触,就会感觉出来。身体接触了冷空气,就会觉得冷;接触了热空气,就会觉得热。声、香、味、触是属于“可对不可见”的色。 第三种是“不可对不可见”的色。眼睛既看不见,也接触不到,这就是“法”。法就是法尘,是六尘之一,是前面色、声、香、味、触五

尘落谢的影子。就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色,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鼻子闻到的香臭,舌头品尝到的酸甜苦辣,身体所接触到的外境,这一切相的影子落在我们的第六识(即大脑)里成为意识,这就是法尘。这个法尘,既不可见,又不可对。 由上述可知,“色”包括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尘又从何而来呢?刚才已讲了,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取境而来的。六尘加上六根当中的眼耳鼻舌身都是色。至于意根,是对各种有色境缘所产生的思想分别,是无相相,看起来属于心法,不是色法。但是,一动意念就有相,故也不离色法。所以,这个“色”包括我们身外、身内的一切有相相,同时也包括心识的无相相。这一切色都不异空,因为这一切色都无自性,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因,不能成事;有了因,没有缘,也不能成事。佛经里讲的空就是“因缘所生法”,即: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不无因生。 不自生的意思是,光有一个主因,而没有它缘,任何事物都不会产生出来。譬如,我们种棉花,光有主因——棉花种子,而没有它缘,如泥土、阳光、水分、肥料等等,那棉花是长不出来的。这就叫做不自生。不它生就是说虽有它缘,而无主因,事物也是生不出来的。尽管有阳光、水分、泥土、肥料等等,但若没有棉花种子,怎么会长出棉花来呢?这就是不它生。不共生,不是两方面和合而生。假如以甲、乙两方面合起来生,那么究竟以甲方为主,还是以乙方为主呢?何况甲和乙也根本没有主体,成立不了两个方面呵!因为甲也是因缘生,乙也是因缘生,因缘套因缘,根本没有主体。譬如,男女相合,生出一个小孩。那么,是

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刚开始的时候,我就见过这句话,呵呵,开始什么都不懂,就以为色是好的的意思,后来和一个喜欢佛经的同学聊天的时候,他给你讲了好多,才真正的知道其意思,才真正体会到佛家的奥秘。 空和色即哲学上所说的意识与物质。佛学上空与色的关系大概等同于主观唯心主义对意识与物质的解释。首先解释一下字面,什么是色,在佛法中色是指一切物质的存在,物质就是色,什么是空,空是事物的本质,就是色的产生的原因,就是指万物都是处在生灭变化中,这个过程就是空。其真正含义是万物的本质都是空性的,都是变化无常的,而空性必须在具体的物质中去显现。万物都是空性,你的也是我的,有钱没钱都一样,我的也是你的,万物就是空性。有时候了解佛性,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升,色即是空,人们认识的诸多苦难都是虚妄的,当自己只有认识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才能让人行善并以自身个体的德性度人,并真正关心世间万物,以自身的身体力行,通过“道谛”的“戒、定、慧”达到超脱解除苦难烦恼。而这种力行过程中,佛教还注意到“悲”,所谓大慈大悲大概相当于儒家的“仁”,总的说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无论是是否大富大贵,百年之后都是尘土,人生在世,要活得自己开心,要活的有价值。不应过度的追求名利,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要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安心。因果循环,做不好的事情总是有报应的,会给许多人一个警钟,让他们不敢去做坏事。激励更多的人去向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放下执着,需找心灵的路途,人生就像一场梦,就算是梦中的情景在漂亮,拥有的财富越多。那也只是一场梦,醒来之后什么都没了,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宙间没有一样有形的东西是真实可靠,真实存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东西都会消失掉,回归到它们的根本,也就是空,然后在这空中又有新的物体产生。 世间万物也是这样,由于心乱动而产生幻觉,认为万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只有当心静到极处时,才会觉察到万物的实相是空 明白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后,在处世待人时,我们就可以不被万物的表象所迷惑,能够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都是“空”,这样我们就不会对万事万物过于执着和贪恋,从而进入一个毫无束缚,自在快乐的人生领域。 是也不要因为一切都是空,就什么都不做,这样,人生就没有了生趣,失去了意义。不要执着“有”,也不要执着“空”。执着“有”会使人迷惑烦恼,常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哪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哪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哪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句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guān zì zài pú sà。 观自在菩萨。(译文:观音菩萨)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译文: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 照见五蕴皆空。(译文: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 dù yī qiē kǔè。 度一切苦厄。(译文: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shě lì zǐ。 舍利子。(译文: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sè bù yì kōng 。 色不异空。(译文:形相不异乎空间) kōng bù yì sè。

空不异色。(译文:空间不异乎形相) sè jí shì kōng。 色即是空。(译文:所以形相等于空间) kōng jí shì sè。 空即是色。(译文:空间等于形相)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受想行识。(译文:情欲、意念、行为、心灵) yì fù rú shì。 亦复如是。(译文:都是一样的) shě lì zǐ。 舍利子。(译文:舍利子呀)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 是诸法空相。(译文: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bù shēng bù miè。 不生不灭。(译文:不生不灭) bù gòu bù jìng 。 不垢不净。(译文:不垢不净) bù zēng bù jiǎn 。 不增不减。(译文:不增不减)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是故空中无色。(译文: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无受想行识。(译文: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禅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禅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说一切法, 为渡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需一切法,此心本如真,妄想始蔽覆,颠倒无明,长沦生死,犹盲人独行于黑夜,永不见日. 缘起情空,诸xx转,是以一切生减俱为无常幻想. 未成佛果,先结善缘.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 佛号放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月影松涛含道趣,花香鸟语透禅机.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人天福报非久计,苦海茫茫莫留连.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