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诊治方法及效果,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对2011年5月~2012年5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2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临床采用阿奇霉素和红霉素治疗5 d后有99例患儿体温明显下降,咳嗽明显减轻。治疗9 d后有18例患儿体温平稳。最后经1个月随访,本组所有患儿全部治愈。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病程长,临床症状各异,mp-igm诊断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的指标,且临床采用红霉素和阿奇霉素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3-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年可发生的疾病,其病原体主要是肺炎支原体感染而引起的,临床发生率占小儿肺炎的20%左右[1]。如果小儿得病后不及时得到治疗将会造成多个器官受到病菌的感染,从而对小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目前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师的关注,下面将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2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诊断及治疗效统计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医学检验毕业论文 (三种肺炎支原体检测法的临床应用分析)

毕业论文 题目:三种肺炎支原体检测法的临床应用分析 地市: 学校: 准考证号: 考生姓名: 王莹 指导老师: 二〇一八年八月十四日

三种肺炎支原体检测法的临床应用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咽拭子快速液体培养法、咽拭子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血清MP被动凝集法(MP-Ab)等方法在儿童MP感染诊断治疗过程中的敏感性方法采用3MP检测法对362例临床拟诊呼吸道(非细菌性)感染的患儿的咽拭子和血清标本进行配对研究,每患儿取咽拭子做快速培养和PCR,同时取血清做MP-Ab检测,对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回顾临床病例诊断MP感染患儿152例。MP快速培养法检出阳性78例,阳性率为51.3%,病程为(4.5±2.6)天;PCR法检测出阳性103例,阳性率为67.8%,病程为(6.2±3.5)天;MP-Ab法检测出阳性127例,阳性率83.5%,病程(8.1±4.5)天。结论 3种MP检测法的敏感性与病程有相关性,临床医生应根据患儿病程选取检测方法,以提高阳性检出率和敏感性。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咽拭子聚合酶链反应,血清抗体,配对研究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文献综述 (5) §1.1 肺炎支原体的定义 (5) §1.2 肺炎支原体的发病机制 (5) §1.3 肺炎支原体的分类 (5) §1.4 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表现 (5) §1.5 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诊断 (5) §1.6 肺炎支原体的实验室检查 (6) 第二章材料和方法 (7) §2.1 样本 (7) §2.2方法概述 (7) §2.3临床诊断MP感染的诊断标准 (7) §2.4实验方法 (7) §2.5统计学方法 .................................................................... .. (8) 第三章结果 (9) 第四章讨论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错误!未定义书签。

支原体肺炎临床路径

支原体肺炎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支原体肺炎的轻症患者。 一、支原体肺炎轻症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支原体肺炎(??)。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支原体肺炎(ICD-10:J15.7)。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 4-94)。 1.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八版《儿科学》 1.2.1 .年龄为6 月-14 岁。 1.2.2.咳嗽突出而持久。 1.2.3.肺部体征少而X 线胸片改变出现早且明显。 1.2.4使用青霉素无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好。 1.2.5外周血白细胞数正常或升高。 1.2.6.血清肺炎支原体IgM 抗体阳性,可作为临床确诊的依据。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肺炎喘嗽(肺炎)轻症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犯肺? 风热闭肺证:初起时症候较轻,见发热恶风,咳嗽气急,痰多,痰粘稠或黄,口渴,咽红,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重证则见高热烦躁,咳嗽微喘,气急鼻煽,喉中痰鸣,面色红赤,便干尿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滞。 痰热闭肺证:发热烦躁,咳嗽喘促,呼吸困难,气急鼻煽,喉中痰鸣,口唇紫绀,面赤口渴,胸闷胀满,泛吐痰延,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毒热闭肺证:高热持续,咳嗽剧烈,气急鼻煽,甚至喘憋,涕泪俱无,鼻孔干燥如烟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而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阴虚肺热证:病程较长,低热盗汗,干咳无痰,面色潮红,舌质红乏津,舌苔花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肺脾气虚证:低热起伏不定,面白少华,动则汗出,咳嗽无力纳差便溏,神疲乏力,舌质偏淡,舌苔薄白,脉细无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支原体肺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支原体肺炎。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支原体肺炎(ICD-10:J15.7)。 2.符合轻度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患者。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医院支气管肺炎(儿科)临床路径及表单

医院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 一、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肺炎(ICD–10:J18.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临床表现:起病或急或缓,常伴有发热,热型不定,新生儿或体弱儿亦可不发热。患儿常有烦躁不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呕吐、腹泻等症状。 2.呼吸道症状与体征:咳嗽、气促,重症表现为鼻翼扇动、口周和指(趾)端发绀及三凹征。部分患儿两肺可闻及固定性细湿罗音。叩诊多正常,但当病灶融合累及部分或整个肺叶时,可出现肺实变体征。 3.其他系统症状与体征:重症肺炎可出现呼吸困难、三凹征及紫绀,并伴发其他系统功能异常,如心率增快、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迷、惊厥、肠鸣音消失等临床表现时,警惕在支气管肺炎过程中发生心力衰竭、呼吸衰竭、DIC、中毒性脑病、胸腔并发症等情况。 4.胸部X线:沿支气管分布的小斑片状肺实质浸润阴影,以两肺底部、中内带及心膈角较多,由于细支气管的阻塞,

可发生局部肺不张或肺气肿。也可以表现为节段性和大叶性肺部实变或不张。 5.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常规和CRP: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CRP有不同程度升高;病毒性肺炎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CRP正常或轻度升高。 (2)呼吸道病原学检测:本病可由不同病原所致,需要进行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检测、支原体、衣原体、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保持适当的室温(18-20℃)及湿度(55%)注意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患儿烦躁不安,可给适量镇静药物。供给充足水分,给热量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 2.支持疗法:病情较重、病程较久、体弱、营养不良者可考虑输血浆等支持疗法,提高机体抵抗力。 3.抗生素治疗:合理选用敏感抗生素,选择最佳给药方案,及时、足量、必要时联合应用。 4.对症治疗:高热者可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咳嗽者可用止咳祛痰剂;气喘者可用解痉平喘药;有低氧症状者吸氧;腹胀者可用肛管排气、胃肠减压;并发脓胸、脓气胸者

肺炎临床路径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 肺炎是指包括终末气道、肺泡及肺间质等在内的炎症。肺炎根据病因分类可分为: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真菌性肺炎及其它病原体所致肺炎。细菌性肺炎又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本临床路径实施对象专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 一、路径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肺炎诊断标准。 2、年龄≥18周岁。 排除标准:1、合并肿瘤或其它可能影响治疗的其他疾病的患者; 2、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3、符合重症肺炎诊断标准的患者; 4、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二、中医诊断: (一)诊断标准 细菌性肺炎属于中医“风温肺热病”、“咳嗽”等范畴。 1、病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但以春季及冬季为多的外感热病。 2、病急骤,初起即见发热、恶风、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脉 浮数等表现。 3、病变过程中,由初起邪犯肺卫转变为邪热壅肺等气分证,后期呈现肺胃阴伤证候等表现。 (二)辩证分型: 1、邪袭肺卫: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咽痛,鼻塞流涕,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发热,畏寒,少汗,无口干,周身酸痛,咳嗽,咯白稀痰,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或夏日起病,发热,汗出热不解,头昏重胀痛,身重疲倦,胸闷,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2、痰热壅肺:身热,汗出,咳嗽,咳痰黄稠,或痰呈铁锈色,或伴有胸闷痛,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脉滑数。 3、痰浊阻肺:咳嗽,咳声重浊,胸闷,咯白粘痰,常伴有疲倦,纳呆,腹胀,大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4、正虚邪恋:疲倦乏力,少许咳嗽,少痰,纳呆,腹胀。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三、西医诊断标准 (一)肺炎诊断标准 1、新近出现的咳嗽、咯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 4、血常规: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班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一款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可建立临床诊断。 (二)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内获得性肺炎: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指医院外获得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本临床路径专指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细菌性肺炎患者。 医院内获得性肺炎(HAP):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感染潜伏期,而于入院48h后在医院(包括老人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 (三)危险因素: 1、年龄大于65岁; 2、COPD、肺癌等基础肺疾病;

病例分析——肺炎.doc

第三章病例分析——肺 炎 一、概念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的炎症,病因以感染为最常见,其他尚有理化因子、免疫损伤,药物因素等。病原体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当人体免疫力降低,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时,病原体可侵入下呼吸道,引起肺泡毛细血管充血、水肿,肺泡内纤维蛋白渗出和细胞浸润。临床上出现发热、咳嗽、咳痰、气促、胸痛等症状,肺部可闻及固定的湿啰音,出现肺实变体征,胸片出现相应改变。 二、分类 (一)按解剖学或影像学分类 1.大叶性肺炎:病变起始于肺泡,经肺泡间孔(Cohn孔)蔓延至邻近肺泡,直至整个肺叶或肺段。影像学表现为肺渗出性阴影,通常不累及细支气管。典型的大叶性肺炎呈整叶肺实变。由于抗菌药物广泛应用,典型大叶性肺炎已少见,而多数仅表现肺段或亚肺段的渗出和实变。 2.小叶性肺炎 也称支气管肺炎。基本病变亦为炎症渗出,但病变常起于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继而累及肺腺泡或肺泡。影像学特征是沿肺纹理分布的小片状或斑片阴影,密度不均匀,边缘淡薄而模糊,以两下肺、内中带多见。病灶亦可融合成片状或大片状,密度深浅不一,且不受肺叶或肺段限制,区别于大叶性肺炎。

3.间质性肺炎 病变位于肺泡壁及其支持组织,影像学上表现为弥漫性不规则条索状及网织状阴影,其间可散布有密度增高的小点状阴影。 (二)按病原体分类 1.细菌性肺炎 常见细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卡他莫拉菌等。此外,分类学上不属于细菌、但某些特征类似于细菌的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以及分类学上属于细菌的细胞内病原体军团菌常被统称作“非典型病原体”,也是肺炎的常见病原体。 2.病毒性肺炎 以儿童最常见,主要有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等。 3.真菌性肺炎 大多为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肺炎的真菌主要有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和毛霉菌。真菌性肺炎大多为继发性的,如免疫抑制、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以及其他重危患者。 4.寄生虫性肺炎(肺寄生虫病) 阿米巴原虫、弓形体、肺吸虫和棘球绦虫、血吸虫等均可以引起或主要引起肺部感染。 (三)按发病场所分类 1.社区获得性肺炎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最为常见。是指在社区环境中机体受微生物感染而发生的肺炎,包括在社区感染,尚在潜伏期,因其他原因住院后而发病的肺炎,并排除在医院内感染而于出院后发病的肺炎。肺炎链球菌为最主要的病原体。 2.医院获得性肺炎 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在感染潜伏期,而于入院≥48h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包括在医院内获得感染而于出院后48h内发病的肺炎。革兰阴性杆菌为最常见的病原体。 三、诊断要点 1.症状 2.体征 3.辅助检查 以肺炎球菌肺炎为例: 1.症状 患者多为青壮年,起病多急骤,受寒、疲劳、酗酒常为其诱因,先有寒战,继而高热,体温可达39~40℃,常呈稽留热,咳嗽,咳铁锈色痰,患侧胸痛,常伴肺外症状,如头痛,乏力,腹胀,恶心,呕吐,纳差等。数日后体温可急骤下降,大量出汗,随之症状明显好

临床路径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临床路径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3-02-04T11:41:41.1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4期供稿作者:王晶林燕王玮[导读]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处置差异性小,是实施临床路径的好病种之一。 王晶林燕王玮(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辽宁大连 116001)【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4-0277-02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临床路径对肺炎支原体肺炎(MP)患儿实施健康教育的结果。方法将64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临床路径开展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保证健康教育有效落实。【关键词】临床路径肺炎支原体肺炎健康教育临床路径(CNP)是由医护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参与,针对某种疾病或手术,以入院指导、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教育、出院计划等为纵轴,制定出标准化的治疗护理流程,提供最适当且具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临床服务计划,以加快患者康复、减少资源浪费、使其获得最佳和持续改进的医疗服务。近年来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率逐年增加,对患儿进行规范的临床管理是MP治疗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2010年8月以来,我院儿科将临床路径应用于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健康教育中,取得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8月-2012年5月,我科收治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共64例,男37例,女27例,年龄2岁-14岁,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依据2002年现代儿科诊断学指定的标准确定。将64例患儿按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儿的年龄、临床表现及患儿家长的年龄、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 2.1制定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表在参照崔焱主编第四版《儿科护理学》肺炎支原体肺炎护理常规,了解患儿及家长对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础上,查询资料、专家指导、结合医师的治疗计划制定护理计划[1],针对患者的健康教育问题和需求,制定健康教育路径表,见表1。 表1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健康教育路径主要内容 1.2.2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方法对照组患儿入院后按护理常规进行传统的健康教育,观察组患儿入院时将健康教育路径表发给家长,护士每天根据路径表提示对患儿及家长进行相应内容的教育,并对前1日的教育内容进行提问,了解其掌握程度,对未掌握的内容再进行强化。出院前1日护士对照路径表内容进行健康教育知识提问,出院1周后,进行电话随访,整个实施过程中护士长跟踪评价,对不能完成的项目进行原因分析,对路径加以修改,补充及完善。 1.3评价标准 1.3.1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出院前1 日,护士长与责任护士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科室将健康教育内容设计成问卷的形式,总分为100分,得分>90分为掌握,60-90分为基本掌握,<60分为未掌握。 1.3.2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在患儿出院时进行护理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 1.4统计学方法采用PEMS3.1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情况及满意度比较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0.05。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程度比较(表2) 组别例数掌握基本掌握未掌握观察组 32 24 6 2 对照组 32 14 8 10 U值 2.77 P值 P<0.05 2.2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表3) 组别例数满意较满意不满意观察组 32 23 7 2 对照组 32 16 8 8 U值 2.03 P值 P<0.05 3 讨论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及肺功能特点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及肺功能特点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影像学及肺功能特点,协助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MPP患儿影像学及肺功能特点,并对MPP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肺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2例MPP患儿的胸部DR表现为肺实变22例,肺间质改变14例,肺门淋巴结肿大5例,双肺纹影增多11例等。48例患儿急性期行肺功能检查,有3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害,在恢复期复查肺功能,有5例存在小气道通气功能障碍,其余恢复正常。MPP患儿急性期肺功能指标(包括FVC、FEV1、PEF、FEF25、FEF50、FEF75、FEF25-75)与恢复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P患儿影像学表现呈现多样化,肺功能急性期改变有临床意义,应定期监测肺功能,预防哮喘发生。 标签: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肺功能;儿童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尽管多数MPP可以治愈,而且有一定的自限性,但重症MPP仍可导致患儿肺不张、胸腔积液、闭塞性支气管炎等,且近些年来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有逐步增加的趋势[1]。所以有必要了解和掌握MPP的临床表现,但是针对MPP患儿的影像学特点及肺功能改变报道较少。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52例MPP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影像学及肺功能特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4月-2012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儿内科住院确诊为MPP的患儿。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及200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3]。患儿有咳嗽、发热、肺部闻及罗音等呼吸道感染表现,有胸部影像学改变证据,MP特异性IgM抗体阳性,临床上对青霉素、头孢类药物无效。根据参照标准选取52例MPP患儿,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4~10岁,平均(6.93±1.58)岁。所有患儿均因呼吸道感染就诊,以发热、咳嗽为主,其中7例出现喘憋,2例合并肺外表现,其中1例合并溶血性贫血,1例合并川崎病。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进行胸部DR检查及肺功能检查。胸部DR检查:采取拍摄后前位胸部正位片,其中12例行胸部CT检查。肺功能检查:采用德国JEAGER公司生产的Master Screen Paed肺功能仪器,记录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期流量(FEF25,FEF50,FEF75,FEF25-75)指标。常规肺功能检查均在入院后72 h内进行,对于肺功能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5年版)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重要病原之一,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占住院儿童CAP的10%~40%[1-2],是儿科医师广泛关注的临床问题。近年来,儿童MPP呈现不少新的特点,有关MPP的诊断、抗菌药物的选择和疗程、激素使用等诸多问题亟须规范。为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和《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组织专家经过充分讨论,对儿童MPP的诊治形成了如下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1 病原及发病机制 MP属于柔膜体纲,支原体属,革兰染色阴性,难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电镜下观察由3层膜结构组成,内外层为蛋白质及多糖,中层为含胆固醇的脂质成分,形态结构不对称,一端细胞膜向外延伸形成黏附细胞器,黏附于呼吸道上皮。MP直径为2~5μm,是最小的原核致病微生物,缺乏细胞壁,故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固有耐药。 MP感染致病机制复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MP侵入呼吸道后,借滑行运动定位于纤毛之间,通过黏附细胞器上的P1黏附素等黏附于上皮细胞表面,抵抗黏膜纤毛的清除和吞噬细胞的吞噬;(2)MP黏附于宿主细胞后其合成的过氧化氢可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并分泌社区获得性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CARDS)毒素等对呼吸道上皮造成损伤;(3)MP感染除引起呼吸系统症状外,同时也能引起其他系统的表现,提示免疫因素包括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的多个环节在MP感染的致病中起重要的作用[3]。 2 流行病学 MP是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从密切接触的亲属及社区开始流行,容易在幼儿园、学校等人员密集的环境中发生。经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1~3周,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均有传染性。每3~7年出现地区周期性流行,流行时间可长达1年,流行年份的发病率可达到非流行年份的数倍[4-5]。MP感染可发生在任何季节,不同地区的流行季节有差异,我国北方地区秋冬季多见[6],南方地区则是夏秋季节高发[7]。苏州和杭州地区的研究均发现,MP检出率与月平均温度呈正相关,与其他气象因素关系不大[8-9]。MPP好发于学龄期儿童,近年来5岁以下儿童MPP的报道有增多[10]。值得注意的是,MP进入体内不一定均会出现感染症状,有报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无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儿童,发现MP携带率为21.2%[11]。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 空军总医院刘春灵 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型性、能通过滤菌器、可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迄今分离到的支原体已达150余种,已确定与人类疾病关系最大的有3种,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 MP)是其中的一种。MP在国内外都是儿童和成人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主要导致肺炎,所有肺炎的15-20%,约50%的儿童和青少年肺炎是由MP引起的.因此MP肺炎(MP pneumonia,MPP)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但迄今为止,MPP仍缺乏快速、可靠的诊断试验,因而临床确诊困难。 MPP的诊断包含两个层面:临床诊断(经验性)和结合了实验室病原学检测的确定诊断。 一、MPP临床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辅助检查等特点经验性综合判断而出。MPP有着不同于一般感染性疾病的的特点:一般肺炎多发于冬季,MPP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临床症状大多只有发热和咳嗽;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大多不高;疾病早期X线检查即可出现肺炎,约10%-20%的病例会出现肺不张;因MP无细胞壁,临床常用的、作用于细胞壁的、安全性高的治疗肺炎的药物如β-内酰胺类的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对其无作用;因此易被误诊为病毒性肺炎。综合上述特点,可作出初步的经验性临床诊断。 二、实验室病原学诊断:包括直接病原体检测和血清学检测。下面介绍几种常用或经典的MP实验室诊断方法。 (一)直接病原体检测:主要有MP分离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MP-DNA。检测用标本可取自可疑患者呼吸道的痰、咽拭子、鼻咽吸出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胸水等。 1、MP分离培养与鉴定: MP很挑剔,培养基的营养要求比一般细菌高,生长速度慢,较一般细菌难培养;分离培养需要10-14天,而通常需要2-5周才能生长成肉眼可见的菌落。通过生化反应和免疫学方法进行鉴定。还有其它影响因素,如MPP无细胞壁,对环境的影响更为敏感,易被灭活;标本采集后接种到培养基的过程也是培养可能失败的一个环节。由于其费时、费力、阳性率低,实际临床已经弃用此方法,目前主要用于研究性项目。

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

发布时间:2010 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 鉴于肺炎支原体肺炎在我国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且近年来发现我国肺炎支原体在体外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成员经过充分讨论并征求了部分学组外专家意见后,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形成了如下共识,特整理发表,供临床医生参考。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属于柔膜体纲中的支原体目、支原体科、支原体属,最初曾被称为Eaton媒介(Eaton Agent),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被确认为支原体属的一个种。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以间质病变为主的急性肺部感染,由于此类肺炎在临床表现上与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肺炎有明显区别,且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等治疗无效,因此临床上又将其与嗜肺军团菌、肺炎衣原体及立克次体等其他非典型病原体引起的肺炎统称为“原发性非典型肺炎”[1]。 一、流行状况 肺炎支原体肺炎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多为散发病例,约3~6年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流行时间可长达1年,流行年份的发病率可以达到非流行年份的数倍,容易在学校、幼儿园及军队等人员比较密集的环境中集中发病[1]。最近的一项包括亚洲地区在内的全球性C AP病原学调查结果显示,肺炎支原体肺炎占CAP的12%,在所有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所导致的CAP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了50%[2]。与大多数国外地区相比,我国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可能更高。一项专门针对亚洲地区CAP中非典型致病原流行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亚洲地

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2019年版)

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 (2019 年版) 一、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支气管肺炎(ICD–10: J18.0 )。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9 年版)》(中华儿科杂志)。 1. 一般临床表现:起病或急或缓,常伴有发热,热型不定,新生儿或体弱儿亦可不发热。患儿常有烦躁不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呕吐、腹泻等症状。 2. 呼吸道症状与体征:咳嗽、喉部痰声、气促,重症表现为鼻翼扇动、口周和指(趾)端发绀及三凹征。部分患儿双肺可闻及固定性细湿啰音。叩诊多正常,但当病灶融合累及部分或整个肺叶时,可出现肺实变体征。 3. 其他系统症状与体征:重症肺炎常伴发其他系统功能异常,如心率增快、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迷、惊厥、肠鸣音消失等。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应警惕在支气管肺炎过程中发生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等肺外并发症。 4. 胸部X 线:沿支气管分布的小斑片状肺实质浸润阴影,以双

肺下野、中内带及心膈角较多,由于细支气管的阻塞,可发生局部肺不张或肺气肿。也可以表现为节段性和大叶性肺部实变或不张。 5.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常规和CRP: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 胞多增多,CRP 有不同程度升高;病毒性肺炎时,白细胞总数多正常 或减少,CRP正常或轻度升高。 (2)呼吸道病原学检测:本病可由不同病原所致,需要进行常见 的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支原体、衣原体抗体检查;细菌培养和药 敏试验。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 (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第8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 管理指南(2013 修订)》(中华儿科杂志)。 1. 一般治疗:保持适当的室温(20℃左右)及湿度(60% 左 右),注意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患儿烦躁不安,可给适量镇静 药物。供给充足水分,给热量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 2. 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性肺炎时合理选用敏感抗菌药物,选择最 佳给药方案,及时、足量、必要时联合应用,在 明确病原后则给予针对性治疗。 3. 抗病毒治疗:奥司他韦、帕拉米韦、扎那米韦是神经氨酸 酶抑制剂,可用于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治疗。重组人干扰素- α1b 雾化吸入或肌内注射治疗病毒性肺炎。更昔洛韦目前是治疗

21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21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5-27T16:09:41.2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期供稿作者:吴文华[导读] 随着医学的发展,检测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及卫生条件的改善,细菌性疾病逐渐被控制 吴文华 (黑龙江省勃利县人民医院黑龙江勃利 154500)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02-0117-02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和肺部炎症,病原为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壁。由口鼻分泌物经空气飞沫传播,侵入上呼吸道,并向气管-支气管和肺蔓延,其致病性在于产生过氧化物损害气道黏膜细胞。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儿童和青年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病,秋冬季节发病较多。肺炎支原体传染主要发生在急性期咳嗽时的飞沫经呼吸道吸入感染。常伴发咽炎、耳鼓膜炎、气管炎和支气管炎。 随着医学的发展,检测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及卫生条件的改善,细菌性疾病逐渐被控制,但肺炎支原体等非细菌感染性疾病出现增多的趋势。现就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和治疗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1.1病例 2003年9月至2008年9月我院内科共收治肺炎支原体肺炎218例,占同期住院病人的21.5%。218例中,男132例,占61%;女86例,占39.2%。6至16岁71例,占3 2.6%,16岁以上147例,占67.4%。217例(99.5%}6)以发热、刺激性咳嗽为突出表现,l例(0.5%)以溶血性贫血起病,13例(12.0%)伴呕吐、腹泻及肝功损害,11例(5.1%)伴心肌炎,9例(4.1%)伴猩红热样皮疹,8例( 3.7%)伴游走性关节痛,7例(3.2%)伴咽痛、胸闷及胸痛。体检:双肺呼吸音粗82例(37.6%),下肺呼吸音减弱78例(35.8%),双肺可闻及少许干罗音35例(16.1%),双肺可闻及哮鸣音及湿性罗音23例(10.6%)。 1.2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82例(40.8%),白细胞降低23例(44.0%),白细胞正常113例(6.0%),均有血沉增快20~-40mtll/h。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肺炎支原体(MP)抗体,在MP感染症状发作7天左右,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可被检出,10~30天达高峰,12~26周消失[1]。而测血清冷凝素(属IgM型)阳性率56%,冷凝素大多于起病后第1周末或第2周初开始出现,至第3~4周达高峰,以后降低,2~4月消失。此为非特异性反应[1]。本组IgM升高109例(50.0%),IgM及IgG升高96例(44.0%),IgG≥4倍升高13例(6.0%)。 1.3 X线检查以支气管肺炎改变78例(35.8%),肺门阴影增浓为主者58例(26.6%),问质性肺炎改变52例(23.9%),右下肺炎改变30例(13.8%)。 1.4诊断通过ELISA法测Mt,抗体、结合症状、体征及x线等检查,103例(47.2%)在起病l周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102例(46.8%)在起病l~2周得到确诊,13例(6.0%)在起病2~3周确诊。 1.5治疗有190例(87.2%)曾以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病毒性和/或细菌性),用“青霉素”、“头抱类抗生素”等治疗,11例(5.0%)以“心肌炎”治疗,8例(3.7%)以“风湿热”治疗,8例(3.7%)以“肝炎”治疗,1例(0.5%)以“溶血贫血”治疗等,未见好转,才查MP抗体,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改用大环内酯抗生素,疗程轻症3~4周,重症4~6周,重症患儿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愈。 对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选用,因考虑红毒素剐作用较大,半衰期短,组织内及细胞内浓度较低,多选用罗红霉素,用量为5~10mg/kg·d,分两次口服,疗程3~4周或克拉霉素,用量为10~15mg/kg·d,分两次口服,疗程2~3周,静脉滴注20mg/kg·d,症状缓解,改为口服,总疗程3~4周,或阿奇霉素10mg/kg·d,每天1次口服,或静脉滴注,3天后,停用7天,为l疗程,连用3~4疗程。 2 讨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儿童及青年常见的一种肺炎,婴幼儿也不少见,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近几年有增多趋势,除肺炎外,还可表现为支气管炎、气管炎及咽炎,不少门诊病人症状较轻,如不测肺炎支原体抗体,极易漏诊。而且部分患儿有多个系统病变表现,如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肝炎、各型皮疹、游走性关节痛等。肺外疾病可伴有呼吸道感染症状,也可直接以肺外表现起病。故儿童如有发热、咳漱、同时伴有其他脏器受累、血沉增高而中毒症状不重者,应考虑MP感染,必须进一步用ELISA测血清中1VI},抗体,此法灵敏,特异性高,且快速、经济,为目前诊断MP感染的一种实用而可靠的血清学方法[川,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误诊及抗生素的滥用。参考文献 [1]官道华,吴升华,主编.感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726~72.

最新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

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 一、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肺炎(ICD-10:J18.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发病前可先有上呼吸道感染,起病多急骤,有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喘憋等症状,小婴儿常伴拒奶、呕吐、腹泻等; 2.肺部体征:早期或小婴儿可不明显,后期可闻及中、细湿罗音;重症病儿呼吸急促,呼吸频率增快超过40次/min;可出现点头呼吸、三凹征,口周、指甲青紫。叩诊可呈浊音。听诊两肺可闻及中、细湿罗音。若有病灶融合扩大,可闻及管状呼吸音; 3.合并心衰时患儿脸色苍白或发绀,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加重,呼吸频率超过60次/min(除外体温因素)或出项奔马律及肝脏短时间内迅速增大; 4.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常规和CRP: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CRP有不同程度升高;病毒性肺炎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CRP正常或轻度升高。 (2)痰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5.胸部X线摄片或透视见肺纹理增粗,有点状、斑片状阴影或大片融合病灶。若病程较长大于2周、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行肺CT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 一般治疗:患儿宜减少活动,室内空气清新,饮食宜清淡。病情较重、病程较久、体弱、营养不良者可考虑输血浆或新鲜全血等支持疗法,提高机体抵抗力; 2. 病原治疗:初始治疗是经验性的,不能因等待病原学检测而延误治疗。根据病情或病原学检查结果,合理选用敏感抗生素,选择最佳给药方案,及时、足量、必要时联合应用; 3. 对症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雾化治疗,防治水、电解质失衡; 4. 重症患儿宜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酚妥拉明,酌情加用阿拉明或多巴胺。严重肺炎,喘憋不能缓解者,可短期应用皮质激素; 5. 防治并发症及合并症:及时纠正心衰、呼衰、?胃肠功能衰竭、脓胸及脓气胸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8.001支气管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CRP、尿常规、粪常规; (2)胸片; (3)细菌病原学检查;

支原体肺炎临床路径

支原体肺炎临床路径 (县医院2013年版) 一、支原体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原体肺炎(ICD-10:J15.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年龄为6月-14岁。 2.咳嗽突出而持久。 3.肺部体征少而X线胸片改变出现早且明显。 4.使用青霉素无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好。 5.外周血白细胞数正常或升高。 6.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或血清冷凝集滴度>1:32或咽拭子分离支原体阳性,可作为临床确诊的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遵循儿科用药的方法)。

2.对症治疗(如雾化吸入)。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5.7支原体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C反应蛋白(CRP); (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及心肌酶; (4)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或血清冷凝集试验或咽拭子分离支原体; (5)X线胸片; (6)腹部超声、心电图。 2.根据患儿的病情,必要时做痰培养、血气分析、心肌酶谱、肺部CT、呼吸道病毒和细菌检测等。 (七)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八)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 ?疾病名称:支原体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 ?所属部位:胸部 ?就诊科室:传染科呼吸内科 ?症状体征:头痛,咳嗽,咳痰,啰音,胸痛 ? 支原体肺炎简介 支原体肺炎是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肺炎,过去称为“原发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中,肺炎支原体最为常见。可引起流行,约占各种肺炎的10%,严重的支原体肺炎也可导致死亡。 支原体肺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大小为200nm。无细胞壁,仅有由3层膜组成的细胞膜,常与细菌的L型相混淆,两者的菌落相似,可在无细胞的培养基上生长与分裂繁殖,含有RNA和DNA,经代谢产生能量,对抗生素敏感。支原体为动物多种疾病的致病体,目前已发现8种类型,其中只有肺炎支原体肯定对人致病,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在20%马血清和酵母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初次培养于显微镜下可见典型的呈圆屋顶形桑椹状菌落,多次传代后转呈煎蛋形状。支原体发酵葡萄糖,具有血吸附(hemadsorption)作用,溶解豚鼠、羊的红细胞,对美蓝、醋酸铊、青霉素等具抵抗力。 最后尚须作血清鉴定。它由口、鼻分泌物经空气传播,引起散发和小流行的呼吸道感染,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现在发现在成人中亦非少见,秋冬季较多。呼吸道感染有咽炎和支气管炎,少数累及肺。支原体肺炎约占非细菌性肺炎的1/3以上,或各种肺炎的10%。 肺炎支原体在发病前2~3天直至病愈数周,皆可在呼吸道分泌物中发现。它通过接触感染,长在纤毛上皮之间,不侵入肺实质,其细胞膜上有神经氨酸受体,可吸附于宿主的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抑制纤毛活动和破坏上皮细胞,同时产生过氧化氢进一步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其致病性可能与患者对病原体或其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有关。感染后引起体液免疫,大多成年人血清中都已存在抗体,所以很少发病。 支原体肺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临床症状如头痛、乏力、肌痛、鼻咽部病变、咳嗽、胸痛、脓痰和血痰,肺部X线表现和化验室检查如冷凝集试验等有助诊断。 一、病史、症状: 起病较缓慢,多数为咽炎、支气管炎的表现,10%为肺炎。症状主要有寒战、发热、乏力、头痛、周身不适,刺激性干咳,伴有粘痰、脓痰,甚至血痰,重者可有气短,剧咳时有胸痛;也可有恶心、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及关节痛、心肌炎、心包炎、肝炎、周围神经炎、脑膜炎、皮肤斑丘疹等肺外表现。 二、体检发现: 鼻咽部及结膜充血、水肿,可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皮疹;胸部体征多不明显,肺部听诊可有细湿罗音,偶有胸膜磨擦音及胸水征。 三、辅助检查: (一)X线胸片,为肺纹理增多,肺实质可有多形态的浸润形,以下叶多见,也可,呈斑点状,斑片状或均匀模糊阴影。约1/5有少量胸腔积液。 (二)病原学检查:肺炎支原体的分离,难以广泛应用,无助于早期诊断。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5 年版)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 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 — acquired pneumonia , CAP的重要病原之一,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 MPP)占住院儿童 CAP的10%?40%[1,2],是儿科医师广泛关注的临床问题。近年来,儿童 MPP 呈现不少新的特点,有关 MPP 的诊断、抗菌药物的选择和疗程、激素使用等诸多问题亟须规范。为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和《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组织专家经过充分讨论,对儿童 MPP 的诊治形成了如下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1病原及发病机制 MP 属于柔膜体纲,支原体属,革兰染色阴性,难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电镜下观察由 3 层 膜结构组成,内外层为蛋白质及多糖,中层为含胆固醇的脂质成分,形态结构不对称,一端 细胞膜向外延伸形成黏附细胞器,黏附于呼吸道上皮。MP直径为2?5卩叫是最小的原核 致病微生物,缺乏细胞壁,故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固有耐药。 MP 感染致病机制复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MP 侵入呼吸道后,借滑行运动定位于纤毛之间,通过黏附细胞器上的 P1 黏附素等黏附 于上皮细胞表面,抵抗黏膜纤毛的清除和吞噬细胞的吞噬; (2)MP 黏附于宿主细胞后其合成的过氧化氢可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并分 泌社区获得性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CARDS毒素等对呼吸道上皮造成损伤; (3)MP 感染除引起呼吸系统症状外,同时也能引起其他系统的表现,提示免疫因素包括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的多个环节在 MP 感染的致病中起重要的作用 [3]。 2流行病学 MP 是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从密切接触的亲属及社区开始流行,容易在幼儿园、学校等人员密集的环境中发生。经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

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精编

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精 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 一、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肺炎(ICD-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发病前可先有上呼吸道感染,起病多急骤,有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喘憋等症状,小婴儿常伴拒奶、呕吐、腹泻等; 2.肺部体征:早期或小婴儿可不明显,后期可闻及中、细湿罗音;重症病儿呼吸急促,呼吸频率增快超过40次/min;可出现点头呼吸、三凹征,口周、指甲青紫。叩诊可呈浊音。听诊两肺可闻及中、细湿罗音。若有病灶融合扩大,可闻及管状呼吸音; 3.合并心衰时患儿脸色苍白或发绀,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加重,呼吸频率超过60次/min(除外体温因素)或出项奔马律及肝脏短时间内迅速增大; 4.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常规和CRP: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CRP有不同程度升高;病毒性肺炎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CRP正常或轻度升高。 (2)痰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5.胸部X线摄片或透视见肺纹理增粗,有点状、斑片状阴影或大片融合病灶。若病程较长大于2周、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行肺CT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 一般治疗:患儿宜减少活动,室内空气清新,饮食宜清淡。病情较重、病程较久、体弱、营养不良者可考虑输血浆或新鲜全血等支持疗法,提高机体抵抗力; 2. 病原治疗:初始治疗是经验性的,不能因等待病原学检测而延误治疗。根据病情或病原学检查结果,合理选用敏感抗生素,选择最佳给药方案,及时、足量、必要时联合应用; 3. 对症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雾化治疗,防治水、电解质失衡; 4. 重症患儿宜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酚妥拉明,酌情加用阿拉明或多巴胺。严重肺炎,喘憋不能缓解者,可短期应用皮质激素; 5. 防治并发症及合并症:及时纠正心衰、呼衰、?胃肠功能衰竭、脓胸及脓气胸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支气管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CRP、尿常规、粪常规; (2)胸片; (3)细菌病原学检查; (4)血支原体、衣原体测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