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强化练习-申论2 王楠楠 (笔记)(2020省考笔试大班-联考1期)

强化练习-申论2 王楠楠 (笔记)(2020省考笔试大班-联考1期)

强化练习-申论2

主讲教师:王楠楠

授课时间:2019.08.09

粉笔公考·官方微信

强化练习-申论2(笔记)

【课前答疑】

1.上节课最后一道题推出的是宣传,讲商家张某是正面的典型,在对策题中讲到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想上的问题,要通过加强宣传的方式,所以张某是比较自律的代表,希望其他商家能够在思想上也重视诚信,所以要把这样的人物进行宣传。

2.申论考试的卷面如何写。从第一个格子开始写或者空两个格子开始写都没有问题。句号和逗号都是占格子的。答题是划区域的,如要求第一题是300字,最后扫描只扫描300个字的格子处,所以阅卷老师只能看300字格子的部分。

3.成绩忽高忽低是很正常的,因为题的难易程度不同。

4.对策是否可以推出意义。一般正确的推导方式就是通过目的和问题去推,很少通过对策推,对策往往推出的是问题。

5.小1的书写是“1.”占一个格子,大1的书写是“一、”占两个格子。

6.本节课是综合题,除了作文,小题有单一题、综合题和公文题,综合题是小题中最难的题型。

7.对策是美化环境要有一个参照物,如果主题是治理乡村有什么意义,那么可以说治理乡村之后优化了环境,对策可以是“完善了基础设施,提高了大家的自律,大家不随手扔垃圾了”,这个就是具体的对策,不能通过这个推,题干中要求写意义就一定会有相关的表述,都是为了优化农村的环境,所以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8.综合题一定比公文题难,因为综合题的思路既固定又灵活。公文题有送分的部分,上课的时候讲到公文题就是穿着马甲的综合题,“马甲”就是送分的。

9.经济是否属于文化。是讲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题,这是根据材料的逻辑进行的,这是两则材料,一个是材料二,一个是材料三,材料二讲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对乡村怎么样、对城市怎么样,材料三都放在一起写了,之前讲过不这么分类,都放在一起写也是可以的。正常按照内容去分,就是经济、文化,但是这种情况下在做题时是比较少的。

10.在批改中能够看到分值,但是要输入进去。

11.用平衡城乡发展也是一样的意思,只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材料原文的表述。

12.没有问题是否可以答原因和危害。有原因和危害就答,没有不答,综合题有啥答啥,没啥就推。

13.本节课选的题是为了弥补方法精讲中没有讲的理论,所以选的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题,本节课也会讲解除了题目之外的理论,就是方法精讲中没有涉及的理论,所以大家要记好新的理论笔记,讲的过程中如果是之前讲过的,比如词句理解题,就不会讲的那么细,后面新的理论会讲的稍微详细一点。另外选择的每一个理论,对应的题型都是有难度的,因为在这个阶段让大家见识一些难度大的题型,所以一定会比同类型的题难一点。

14.上节课看到评论了解到,老师的语速比较快,所以本节课尽可能语速慢一点,让大部分的同学都能跟的上。后面的课程都会提前十分钟进来,如果没有答疑的可以第二天提前来,也可以微博私信帮助大家。

15.综合题里同时出现危害和意义要辩证的想,对比的写。看其问法,问法有很多如谈理解、谈看法、谈对比理解分析,不一样的题写出来的内容也不一样,如果只是谈看法,那么方方面面都要写,是否谈辩证就看其是否让你表态,如果不要表态就不用写对什么什么要辩证的看,只要把内容写出来,有什么问题和危害即可。

【说在课前】

本节课讲解综合题,其难度比较大是因为涉及的要素比较多,与单一题比,第一个就是要素比较多,第二就是特点模糊,问谈对……的看法、谈对……的理解,各个方面都可能要答,就是比较暧昧,那么答题的方式就是暧昧回去,即有啥答啥。不同的题型出题方式不一样,所以本节课讲解综合题当中涉及到的三种模式。

词句解释题

针对一个或多个词汇、短语或句子进行理解和分析的题目。

【解读】

1.词句解释题:针对一个或多个词汇、短语或句子进行理解和分析的题目。

2.答题内容:

(1)释义:对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进行理解,理解即其字面意思。

①就近原则,在这个词或者句子附近的资料找。可以通过找专家的观点、权威观点、总结句等来得出,如“所以说”“总之”“可见”。

②释义可以没有,即材料中就近处的材料没有找到,不就近也没有找到,可以没有。如果在后面的表述中能够找到对其理解,则字面意思可以没有。如果字数允许,可以在所有的要点找到之后,自己总结写释义。

(2)相关要素:

①即与这个句子、词语相关,只要能够帮助去理解词语或者句子的都是答案要点,如问题、影响、原因、意义,还有事例,事例比较特殊。

②在单一题中看到事例,都是通过事例总结出来的要点,事例本身不用写。

③但是在综合题中要写事例,因为例子是可以帮助理解这个词或者句子。如对白富美进行解释,白富美是皮肤白皙、经济独立、长的好看、内心纯良,举个例子是刘亦菲,会讲刘亦菲是如何的白、如何的富、如何的好看,本来不太了解白富美是什么样子,但是这样举例就会明白,原来长成刘亦菲这样就是白富美的人设,这时就要写例子,直接写如刘亦菲即可。

④材料中大段的、大篇幅的描述事例的要写。

(3)对策:写对策即完整的答题结构。如果材料中没有,而字数又比较紧张,则可以没有。因为对这个词或句子进行理解,理解的内容才是重点,至于如何做要看材料,如果有就写,因为一定是采分点,如果没有可以不写。有一种情况,如果有答题空间而材料没有对

策,为了保证答题的完整性则可以自己补充。

第一题

2019年联考·海南乡镇卷

根据给定资料2,谈谈你对于飞所说的“家乡,不只是乡愁,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的理解。(20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有条理;字数不超过300字。

【审题】

1.题目给出的是句子让谈理解,就是词句解释题。范围是材料2,答题思路是释义、相关要素和对策。

2.预判:“家乡,不只是乡愁,还有诗和远方”中有三个关键词,要知道乡愁、诗和远方分别指的是什么。相关要素如果分不清问题、影响、原因和对策,则可以写在一起。阅卷老师不会分这句话是原因,那句话是影响,直接写即可。诗和远方分不开,就可以直接写诗和远方指的是,然后一个点、一个点进行罗列。

(1)乡愁:习近平总书记讲过“要看的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假设材料中讲到于飞的家乡有特别漂亮的风景,有特别好的文化,这就就是乡愁的内容,就是值得思念、值得怀念的地方。但是答题也不能只凭常识,乡愁还有“愁”字,是思念家乡的一种忧愁的情绪,比如我已经长大了而乡村还是原来的样子,其落后的一面要体现。乡愁当中的问题不是答题的重点,所以总结性的概括一下即可,把更多的空间留给重点的地方,所以看到落后就写总括性的词即可。

(2)诗:说明环境很好,如果看到材料中阐述于飞的家乡环境特别好就是“诗”。

(3)远方:对于个人来讲远方就是理想,对于地方来讲远方就是要有发展,要有未来,老百姓要过的幸福。

3.要求:

(1)全面、准确、简明:要求都是比较常规的。

(2)有条理:即按照释义和相关要素对策写,或者就本题而言,只要解释好乡愁是什么、诗是什么、远方是什么就能够做到有条理。

(3)字数不超过300字:字数要求。

资料2

马道村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耕村落。千百年来,这里的村民以种地务农为生,主要的经济作物有槟榔、荔枝、菠萝蜜和水稻等。于飞7岁那年,父亲复员,带着他和母亲回到马道村。如诗画般美丽的田园风光,亲近自然、充满乐趣的乡村生活,以及热情淳朴的乡邻们,都给童年的于飞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老家的一切,滋养了我,成就了我。”多年后,于飞这样说道。而那时,乡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让小于飞更加向往城市生活的斑斓多彩。为此,于飞从小就用功读书,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资料2第一段:

1.“马道村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耕村落……菠萝蜜和水稻等”:讲到一个村落。

2.“于飞7岁那年……磨灭的记忆”:“不可磨灭的记忆”即小时候的样子,想念乡村记忆中的样子,属于乡愁。有同学要放在“诗”里,也可以讲的通,这里“如诗画般美丽的田园风光”,但是后面讲的是生活、人。如果分不清没有关系,只要能够讲的通即可。直接罗列也可以,但是分开会讲的更清楚一些。

3.“老家的一切……第一个大学生”:愁的是贫穷,后面也有体现。乡愁可以是对落后面貌的思考忧虑,但这只是一部分,还有指怀念的地方。

资料2第一段:乡愁:

(1)对家乡田园风光、乡村生活、乡邻的美好思念。

(2)乡村贫穷落后。

大学毕业后,于飞被分配到大城市当教师,之后转行进入旅游管理和酒店经营等领域。由于机缘巧合,他开始创业。创业成功后,于飞的眼界愈发开阔,思路也更活跃。但此时,马道村仍是一个贫穷的小村落,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细窄的村道让出行的人们“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于是,有老乡找到于飞,想让他为村子谋划谋划出点力。

随着中央“乡村振兴计划”的提出,马道村所在的县适时提出“美丽乡村、幸福城市”的战略思路,大力推进全域旅游景区建设,村道硬化工程将村村相连,人居环境和交通条件大幅改善。回乡创业的机会来了。

资料2第二、三段:

1.“大学毕业后……思路也更活跃”:表明于飞开始创业。

2.“但此时,马道村仍是……雨天两脚泥”:“但”表转折。描述这个村子还是贫穷落后的样子,是于飞要忧愁的地方。

3.“于是,有老乡……出点力”:看一下出了什么谋。基础设施薄弱不用写,问题太过具体不需要写,直接概括成对家乡贫穷的忧虑。

4.“随着中央……创业的机会来了”:描述的是好事,在中央的背景下,各种环境都变好了,讲到环境属于诗。

资料2第二、三段:乡愁:发展滞后。“诗”是乡村环境变化:全域旅游景区建设推进,乡村人居环境和道路设施改善。

“小时候拼命地读书,就是想要逃离农村,不想回家种田。可是现在,整天在喧嚣的城市里忙碌,又向往乡村的宁静。”于飞说,纵然脑海中仍然留有农村落后面貌的记忆,但乡愁的滋味在心里越酿越醇。“要寻找人们对乡村生活美好的记忆,打造富裕、文明、有序、亲近自然的村落,让村民共享美好的时代。”这是他创办“田园梦想农庄”的初衷。

经过精心打造,马道村“田园梦想农庄”开始对外试营业。碎石子铺成的乡间小路,老水车在池边吱吱作响,坐在槟榔树下,可以一边品尝椰汁的甘甜,一边观赏十里风光怡然的田园……

资料2第四、五段:

1.“小时候拼命地读书……又向往乡村的宁静”:表明对家乡向往,是家乡值得留恋的地方,与城市相比没有那么吵闹和繁忙。前面有乡村的风光和生活,这里又有宁静,都是值得思念的地方。

2.“于飞说,纵然脑海中……越酿越醇”:讲乡愁。

3.“要寻找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初衷”:“要……要……”是对策性的表述。

4.“经过精心的……风光怡然的田园”:表明这样做确实很好。

资料2第四、五段:

1.乡愁:在城市里忙碌时对宁静乡村的向往。

2.对策:要寻找人们对乡村生活美好的记忆,打造富裕、文明、有序、亲近自然的村落,让村民共享美好的时代。

村子美了,游客来了,曾经外出务工的村民也愿意回来了,他们有的在于飞的农庄帮忙干活,有的在自家门口摆出种养的农产品,向观光旅游的客人售卖。村庄环境越来越优美,

村民的钱袋子也渐渐鼓了起来。马道村村民小组长告诉记者,如今,马道村也是省里重点打造的美丽乡村之一,全村200多户农户,在务农和外出打工的基础上,越来越多人吃上了旅游饭,人均年收入达到4万元。

于飞介绍,目前,农庄投入资金约500万元,设有农家园林餐厅、无公害菜园、槟榔鸡园、田园风光农耕体验、田塘垂钓、民间手工艺等服务体验项目,一年接待游客约10万人。家乡更美了,村民变富了,自己的事业和梦想也实现了。

资料2第六、七段:

1.“村子美了,游客来了……达到4万元”:“钱袋子”前面讲过,鼓起来就是收入增加了。可以表述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富裕了。

2.“于飞介绍,目前……也实现了”:可以说能够实现自己的事业和梦想。

资料2第六、七段:“远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村民收入增加;带动外出村民返乡就业,青年人实现了自己的事业和梦想。

“家乡,不只是乡愁,还有诗和远方。”于飞说,下一步,他将抓住“乡村振兴计划”的机会,打造以田园梦想共享农庄为主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希望能以点带面带动整个马道村的发展,看到建成富裕、和谐、美丽新农村的可喜景象。

资料2第八段:“家乡,不只是乡愁……的可喜景象”:“抓住……,打造……”提供对策,是未来的对策。直接摘抄即可,即抓住机会,打造乡村田园综合题,建成富裕、和谐、美丽新农村。

资料2第八段:对策:抓住“乡村振兴计划”的发展机遇,打造乡村田园综合体,以点带面,建成富裕、和谐、美丽新农村。

【思维导图】

【梳理】

1.材料讲了三个方面,乡愁、诗和远方。乡愁指可能有好的地方值得向往的,要找一找,还有可能值得愁的地方也要找找不好的;诗指的更多是环境,所以在材料中看到环境的就找出来;看到发展比较好的,老百姓过的比较好的,就放在远方里。那些明显“要如何”的对策表述就放在对策里。

2.如果分不清就不写前面的“乡愁、诗和远方”,直接写后面的即可。

3.思路是给大家参考的,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乡愁、诗、远方阐述清楚,就不用考虑哪些些是问题、哪些是原因、哪些是意义。

4.“让……共享美好时代”可以作为意义,综合题给了什么就写什么,最大的可能是保持原文的表述。小题要推是因为只有一个单一的要素,为了让问题体现的更全面,只要与主题相关就写。而综合题就是有啥写啥,没啥不答,给了问题写问题,给了原因写原因,如果给出了问题却推了对策,但是后面有对策,会导致很乱,所以材料给了什么就写什么。没有必要根据要素来写,因为阅卷老师手中没有要素,老师给大家讲要素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家学习,为了更好的操作。

5.没有对整句话的释义,只要能够不违反下面写的信息点怎么写都可以。

参考答案:

这句话反映了归乡创业者对家乡的情感和期待。

一、“乡愁”是指离乡者对家乡的情感,包括对家乡田园风光、乡村生活、乡邻的美好思念,在城市里忙碌时对宁静乡村的向往,以及对乡村发展滞后的焦虑。

二、“诗”是乡村环境变化:全域旅游景区建设推进,乡村人居环境和道路设施改善,风光怡然。

三、“远方”是指:1.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村民收入增加。2.带动外出村民返乡就业,青年人实现了自己的事业和梦想。未来,应抓住“乡村振兴计划”的发展机遇,打造乡村田园综合体,以点带面,将乡村建设成为富裕、和谐、文明、有序、亲近自然的新农村,让村民共享美好时代。(270字)

【参考答案讲解】

1.“这句话反映了归乡创业者对家乡的情感和期待”这句总括性的话可以没有,可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乡愁……,诗……,远方……。但是为了看起来是三步走,所以答案写了一下。

2.有同学写出来原因,什么是诗和远方,如果写的点仍然是这些关键词没有关系。

3.当一个句子中有2-3个关键词,最好分开写。如“我们要想着懒,而不是懒得想”,答题时就要写“想着懒”和“懒得想”指的是什么。

4.老师写成这样的答案是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往这个方向写即可。

5.词句理解题,大家不用特别在意某个表述不一样,只要记住词句理解题的答题思路即可,即释义、相关要素和对策。释义是字面意思,就近找,找观点性句子、总结性的句子和权威性的句子,相关要素是围绕这个句子、词展开的各个要素,有影响、意义和危害、事例等,有典型事例可以加上,没有典型事例不用写。问题和原因都写在一起没有问题,最好把对策挑出来。

6.乡愁是对家乡的情感,可能是思虑的、向往的、忧虑的,所以直接写了情感。期待是要有诗和远方,就是现在没有的,现在想要有,指的想要发展成什么样子,是一种期待,不写这些词也可以,写前景、未来等可以,或者对家乡的热情。都是用释义、相关要素和对策来写,只不过不同的题不同的答法。

7.诗为什么指环境的改善。因为要给诗一个具体的表述,如果不是这方面而是其他方面则太合适,所以这样的理解最符合常理。

8.第一句话就是释义,中间就是相关要素,只不过把这几个词分开来写。不同的题灵活处理,写起来会很轻松。

9.老师选的题都是难度比较大的,所以决定难很正常,课后可以做几道类似的题感受一

下,就会把方法学会,不会认为很难。

10.对策太细不适合写总结。答案中的对策都是材料的原词,所以最好精简。如果中间写的内容比较啰嗦,比如写了很多修饰的东西,导致中间的内容比较多,后面的内容可以精简。多练一练这样的题,这道题的难度比加大,而国考省考很喜欢考这类的题目,所以大家可以找很多的真题去看。

11.不用具体的分相关要素。可以不分段。

12.为什么不写原因。原因不一定是解释,把词解释清楚就是相关要素的表现,不用理解究竟是否是原因。

13.第一句不写不会扣分,是对下面的内容进行的总结提炼,尊重材料是最重要的。

第二题

2017年联考·山西卷

根据“给定资料6”,围绕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问题,谈谈你对庄子“无用方为大用”观点的理解。(15分)

要求:分析透彻,语言简明,条理清楚;不超过150字。

【审题】

1.给出一句话让谈理解,是词句解释题。给出两个关键词,“无用”和“大用”,只要把这两个词解释清楚就能把这句话解释清楚。

2.无用方为大用:

(1)无用:了解无用是什么,要看材料,一定是围绕教育与成长展开的。

(2)大用:没有用的东西才是大用,即更多的找意义,大用即作用,就是意义。

(3)所以要到材料中看什么东西无用,无用的东西最后带来的什么样的意义。

(4)如果材料中围绕教育和成长出现一些问题和危害,则也要写,因为是综合题有啥写啥。如果现在追求的不是无用的东西,而是其他方面的问题,就是另一方面。

(5)本题的重点是无用和大用,最后讲一讲如何才能让无用有大用,还是三步走。

3.要求:综合题给150字很少,所以写的时候一定要精简,写具有总括性的、高度概括的内容。

资料6:

以下材料是某学校暑假致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家长:

您好!

您的孩子考试结束,顺利离校返家,假期生活已然开启。学业成绩将由班主任随后发放,敬请查收。

如果我们用庄子“无用方为大用”的观点来谈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或许会被当下的社会斥为无稽之谈,因为实用主义哲学早已深入人心。成绩至上、目标第一的教育论或已洗去了许多人头脑中培养孩子的乐趣,一些父母总是在盼望孩子快点长大,快一点达成父母心中的期盼。

资料6第一至五段:

1.“以下材料是某学校……敬请查收”:是一封信的开场白。

2.“如果我们用庄子……无稽之谈”:出现题干的主题所以要重点看。

3.“因为实用主义哲学早已深入人心”:无用与实用对应,无用是有大用,所以实用可

能会存在问题。

4.“成绩至上……的乐趣”:

(1)与无用对应,现实中确实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即成绩至上、目标第一。

(2)“洗去……乐趣”:表明不重视乐趣,只重视考高分,成绩好,以成绩论成败。

5.“一些父母总是在盼望孩子快点长大,快一点达成父母心中的期盼”:父母望子成龙,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资料6第一至五段:问题:成绩至上、目标第一、忽略乐趣、急功近利。

法国哲学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当我们环视周围,不是可以看到很多实用教育导致的伪成熟的孩子么?学习成为他们生活的唯一,童年的乐趣、少年的轻狂、青春的热情统统因为无用而被压抑。为了成绩、名次,为了全能的素质而拼尽全力。待到毕业时他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知道生活的乐趣所在,他们只会在压抑的中学之后挎着行囊朝着高校走去,却不是朝着志趣前行。孩子们在匆促的跋涉中疲于奔命,却无暇慢下来欣赏周边的风景,认真地发现自我。

资料6第六段:

1.“法国哲学家卢梭说……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可概括为揠苗助长。

2.“当我们环视周围……伪成熟的孩子么?”:“伪成熟”即儿童不像儿童的样子,年纪轻轻就像老人一样,这就是对前面的总结,属于问题危害,即伪成熟。

3.“学习成为他们生活的唯一……发现自我”:这里不写,伪成熟概括了这些。

资料6第六段:问题:急功近利,造成孩子伪成熟

我们学校从不否定学业和成绩的作用,我们学校还强调的是不断唤醒孩子的自律、自觉、自省,激发他们潜藏的能力、志趣、爱好,以“无用”的阅读、思考、交流来充实他们生命的厚度,拓展他们生命的宽度。当他们走出校门后,不会因为生活的艰辛而失去创造的灵感,不会因为大学的自由而变得松散怠惰,也不会因为五光十色的诱惑而失去心中的信念。

资料6第七段:

1.“我们学校不否定……激发他们潜藏的能力、志趣、爱好”:“强调”表重点,给出了对策,“唤醒”“激发”都是对策,直接摘抄。

2.“以‘无用’的阅读、思考、交流……拓展他们生命的宽度”:无用指的是思考、阅读、交流,但这些无用的东西可以带来“大用”,即充实生命的厚度,拓展生命的宽度。

3.“当他们走出校门后……失去心中的信念”:是大用的体现,属于意义,即当用这些无用的思考可以获得灵感/不至失去灵感和信念,变得松散怠惰。

资料6第七段梳理:

1.含义:以“无用”的阅读、思考、交流等充实生命厚度,拓展生命宽度使人不失信念和创造灵感,不松散怠惰。

2.对策:(确保学业和成绩的同时)唤醒孩子自律、自觉、自省,激发其能力、志趣、爱好。

父母养育孩子,不正是在等待、守护一朵花的盛开么?不管他们是迎春而笑、凌寒而开或是含苞待放,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我们要做的就是慢慢地呵护、静静地等待。我们是否该像审视自己的生活一样去审视对孩子的教育呢?我们是否会在深沉的思索中看到生活中的无用种种,却是孩子以后人生中宝贵的点点滴滴呢?

祝您的孩子在静好的岁月中,自在生长!

资料6第八、九段:“父母养育孩子……地等待”:“要做的”属于对策。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规律、喜好去成长,他犯错、有问题一定要管,但是他要是有了喜怒哀乐也要尊重他。孩子有自己成长的规律,即尊重他们自己,呵护/耐心等待。

资料6第八、九段梳理:对策:尊重孩子成长规律,耐心呵护孩子。

【梳理】

1.讲无用方为大用,就要解释什么是无用、什么是大用,很显然从字面上了解就是意义,所以要找其带来的积极的方面。无用是思考、阅读,大用是带来的生命的宽度、厚度、创作的灵感、信念等。如果秉持的不是无用方为大用,而是实用和成绩至上,会导致伪成熟。最后给出对策,要尊重孩子的规律,耐心等待他的盛开,唤醒孩子的自觉,激发他的潜能。

2.写的时候要把无用方为大用的内容写完,相关要素就是实用主义带来的问题和危害,最后写对策。

参考答案

该句是指以“无用”的阅读、思考、交流等充实生命厚度,拓展生命宽度,使人不失信念和创造灵感,不松散怠惰。但目前实用教育强调成绩至上、目标第一,忽略乐趣,急功近利,造成孩子伪成熟。因此要尊重孩子成长规律,耐心呵护孩子;在确保学业和成绩的同时,唤醒孩子自律、自觉、自省,激发其能力、志趣、爱好。(144字)

【参考答案讲解】

1.在格子纸上顶格写,中间用“但是”“原因”等关键词,连接对策。

2.“使得”是意义的表述。

3.不用空两格,阅卷老师不会因为是否空两格而扣分。

观点现象分析题:

题型判断:对……观点/现象的见解/看法/评价/评析/认识

答题结构:

1.表态—赞成/反对/辩证看待

2.理由—问题、危害、意义、事例等

3.对策—摘抄材料或根据材料自己提出

【解读】

1.接下来讲解综合题中的观点现象题,最好的方法是看围绕题干中的主题词,读材料时看每一段材料,总结其核心内容与主题词是否有关,只要有关保险起见都可以写。观点现象分析题也是综合题的考查方式,与词句理解题界限不明晰,但有自己的思路。

2.题型判断:“对……观点/现象谈看法/评价/评析”是观点现象分析题。

(1)观点:某人发表了什么样的态度。现象:社会事件、社会上出现了什么事。

(2)比如对于部分网红中国演出协会进行禁播,要求谈论这件事的看法和评价。作答步骤:第一,谈论我支持;第二,说明为什么支持;第三,怎么做(可以没有)。

3.理由是各种要素的排列组合:

(1)比如网络主播存在恶意炒作、恶俗、庸俗的播出内容,扰乱表演环境、挑战公序良俗(网络中存在一些表演问题);这些问题挑战了公序良俗、影响了青少年价值观、危害了表演环境(危害);为什么要支持这种行为,因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净化网络表演环境、

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树立正确价值观、让网络有底线(行为带来的意义);如果有典型事例与词句理解题处理方法相同。

(2)关于问题、危害、意义分不清:按顺序写即可,踩点得分。

4.作答思路:

(1)表态:观点现象分析题的第一步一般是表态,一般有三种,如赞成或反对,如果材料中没有明确说明,如新技术能否突破屏障,表态可以是“有待观察、尚无定论、有待商榷”。

(2)理由:可以有各个方面的内容。

(3)对策:与词句理解题的对策处理方式一样。字数够可以抄,字数紧张可以不写。

(4)关于是否可以用不明确的表述:对一件事辩证看待是鲜明的态度,尚无定论、有待商榷、有待考察是明确的态度,因此基本不会有模糊的态度,不能表示态度为既支持又反对,辩证看待本身就是正面、有倾向性的观点。

5.注意:表态不是自己的态度,而是材料给出的态度。

(三)2018年吉林·乙级

给定资料3提到,“作为审美对象,丑比美更深刻”。请结合给定资料3、4,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15分)

要求:分析透彻,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不超过250字。

【审题】

1.作答范围:本题作答范围为资料3和资料4。如果问“给定资料3提到,‘作为审美对象,丑比美更深刻’,请结合资料谈谈对这一观点的分析”则作答范围为全篇,因为没有“请结合、请依据”,而是“请分析”。

2.关于什么时候写释义,什么时候表述观点:当谈论对一句话的理解时写解释/理解,当要求对一个观点进行分析/评析,而且题干中还说明“观点明确”,此时可以表态。注意:题库有时要求谈论理解,答案却有表态,然后谈论这句话的释义。因为题干是词句理解题,在要求中有观点明确,保险起见添加表态。如果分不清楚,词句理解题和观点现象题本身界限不明确,考试时只要题干有观点明确,保险起见全部添加表态,而且表态字数不多,不占字数。

3.表态:题目说明丑比美更深刻,不看材料不知道这句话是否正确。如何判断正确:可以看是否全篇都在证明这句话,如果都在证明则这句话是对的,则可以表态为“这句话有道理/是正确的”。

4.理由:

(1)如果材料中说到丑有美不具有的作用、有美不具有的意义,可以是深刻的体现。

(2)如果材料说到丑的威力很大,有极大的危害性。如A很丑,丑到花见花败、车见爆胎,威力如此之大说明很深刻,即有重要的作用和特别大的危害都让人很深刻。现实中也有实际情况,如断臂维纳斯,大家开始都会觉得不好、暴殄天物,这么美竟然断臂,后来会认为这个雕塑很经典,验证了缺陷美、幸福始终充满缺陷,有残缺美,让人看到雕塑背后的

内容,看到断臂维纳斯会想象纤纤玉臂,给了想象空间,用脑子、用心想是深入内心,是深刻的体现。

(3)如何找到丑比美更深刻的理由:看丑是否有强烈的意义,丑能否有特别大的危害,这些都可以体现深刻,因为深刻在本题类似于中性词。

5.答疑:

(1)关于是否每次审题都需要认真分析题干:是,特别是作文题。如果审题很快会不知道在材料中看什么,经常做题读完材料不知道找什么,如果审题后看到材料中有作用和意义可以想一下是否比美深刻。注意:这不是脑补,而是通过审题知道作答方向,这样做题时可以有的放矢。

(2)关于时间不够:课上带着大家分析很慢,自己练习多了,很快就可以知道思路,因为提供思路是方便理解题目。

【参考资料】

资料3:

2017年4月,第一家丧茶实体店开张营业,短短半年时间,丧茶在全国已经拥有了十几家门店。“一家哭着做茶的丧茶店,干了这杯小确丧”是丧茶向初次进店的顾客做的自我介绍。

资料3第一段:感觉很火,看下文。

据茶店老板介绍说,经营“丧茶”的创意来源于“喜茶”,当时是单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可能就是一阵热,很快就过去了”。有一款茶叫“混吃等死奶绿”,店员会提前告知顾客,这款茶不会很好喝,尽管如此,这款茶依然稳坐销售冠军宝座。进店的顾客其实并不关心茶本身的口感,茶的本意已经被尽可能削弱,“丧”的概念被无限放大。“我们做的不是茶饮,是情绪消费。”

资料3第二段:举丧茶店的例子,说明很火,大家很捧场,老板很有营商头脑,销售的是情绪,能够产生共鸣,比如某天心情不好,这杯奶茶刚好符合自己的情绪,至此看不出是否体现了深刻,继续看下文。

就在丧茶快速走红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给自己贴上“丧”的标签。丧文化也成了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对于“什么是丧文化”,百度上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一些90后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他们丧失心智,蹒跚而行,没有情感,没有意识,没有约束,成了只能麻木生存下去的行尸走肉。

资料3第三段:

1.“就在丧茶快速……文化现象”:由个例上升到普遍现象。

2.“对于‘什么是丧文化’……行尸走肉”:消极负面的词汇,可能是丑的体现,感觉很消极、颓废,没有希望、没有明天,看不出来是否深刻,继续看下文。

丧文化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很多人认为,丧文化体现的是年轻人一种消极的、绝望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在这种状态下,人不想工作,漫无目的,情绪低迷,欲望低下,只想麻木不仁地活下去。

资料3第四段:

1.第四段与第三段表意相同,“消极、绝望、行尸走肉、麻木不仁”都在解释丧文化,没有体现很深刻,继续看下文。

2.关于说两遍是否需要写:出现两遍可能是高频,但需要看与题干是否有关,本题要找的深刻,此处说是解释丧文化,即丧文化是很多年轻人消极、颓废、没有目的、情绪低,丧文化是否深刻需要看下文。

网友小田则认为,很多自称“丧”的人“态度和行为不一致”,他们表面上看是带有消极的、有点厌世、颓废和轻松、自嘲的混杂味道,但仔细审视,你会发现,他们心里更期待有向上精神的身份符号和标识。

资料3第五段:

1.“网友小田则认为……符号和标识”:

(1)“但”表转折,转折之后为重点。前文讲丧的体现,这种体现的背后是想要向上,本来是无所谓、没有欲望、消极颓废,现在折射出心理向上。无论怎样此处体现深刻,如果一直说自己丑则内心是想要变美,是内心的一种期待,如果每次都讲自己是盛世美颜,则会认为虚伪,因此通过对比能够体现深刻。

(2)通过材料可以感受出丧文化不是积极正面的内容,可能是审丑范畴,可以写“是向上精神的身份符号和标识”。

2.关于漏掉本段要点:深刻本身是中性词语,涉及到人性、内心、理性,不表面则是深刻体现。

资料3第三到五段梳理:

1.理由:是向上精神的身份符号和标识。

2.深刻指不是表面内容,如上升到内在、心理上、人性的,则更加深刻,因此材料中有内在表述、理性表述、人性表述则需要关注,因此即使与正常理解不同,也可以通过词性判断。

在心理学家L看来,丧文化不是青年的自我放逐,而是他们出于人性的自赎策略,对于那些完成不了的目标,他们没有盲目追逐,而是选择了一种“不强求”的姿态,自嘲背后是遵从内心与自我和解的勇气,这背后折射的是当前人们生活和精神双重压力的社会现实。虽然美与丑都是审美对象,但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把美和丑看作是相对立的概念,认为美是和谐,是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必然与自由、内容与形式以及形式中诸元素之间的协调一致。反之,丑则是不和谐,反和谐,是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对立和冲突。美能直接取悦感官,取得快感与愉悦,美停留在感性,丑则刺痛感官,引起人的痛感与不适,丑需要更多的思想、理智的介入。从这个层面说,作为审美对象,丑比美更深刻。

资料3第六段:

1.“在心理学家L看来”:“友军”,心理学家讲话内容深刻。

2.“丧文化不是青年……社会现实”:

(1)“丧文化不是青年的自我放逐”:不是的内容不需要关心。

(2)“而是他们出于……姿态”:深刻,上升到人性,可以摘抄。

(3)“自嘲背后是遵从内心与自我和解的勇气”:即使丑,也不强求自己变美,不强求,用自嘲的方式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与自己和解。

(4)“这背后折射的是当前人们生活和精神双重压力的社会现实”:可以摘抄。

(5)这句话有三个并列的深刻性体现:心理学家从心理角度的发言说明很专业,“人性、自嘲背后、背后折射”体现出深刻性,可以直接摘抄。

3.关于不盲从、不强求的姿态是否可以写:可以写,因为都是对人性救赎的解释,“自赎”是放过自己,也类似于与内心自我和解的解释,有字数可以写,但写到“人性的自赎”与“从内心与自我和解”已经包含完不成目标不强求。

4.“虽然美与丑……冲突”:讲解美与丑是什么样的,不能得出丑比美深刻,可以看出美是和谐的,丑是对立统一的,而且说明人们习惯于这样认为,不知道是否正确,继续看下文。

5.“美能直接取悦……更深刻”:送分,丑引起痛感,证明丑比美更深刻。

(1)“从这个层面说”相当于“所以说”,得出“美能直接取悦感官……理智的介入”为理由。

(2)为什么丑能够刺痛感官,引起不适:经常讲“辣眼睛”,“辣眼睛”会刺痛感官。

资料3第六段梳理:

1.理由:

(1)审丑是人性自赎策略,体现遵从内心与自我和解的勇气,折射当前生活和精神双重压力。

(2)美能直接取悦感官,取得快感与愉悦,美停留在感性,丑则刺痛感官,引起人的痛感与不适,丑需要更多的思想,理智的介入。

2.事例:如丧文化。

3.上一段没有典型事例,本题讲解审丑,丧文化是审丑的体现,属于典型事例,需要写。

资料4:

“污”,字典里解释为“脏”。然而,在当下的网络流行文化里,“污”竟然和“脏”划清了界限,衍生出了一种所谓的“污文化”。

资料4第一段:背景。

“污文化”以粗鄙化、极致性的特征,进行着情感的宣泄和极端观点的表达,一些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微信公众号、每集播放量都过亿的网络综艺、线上人数上百万的直播,将这些“污力十足”、含有粗口的语言片段以超高的能量级散布出去。一时间,朋友圈里动不动就是“污力滔滔”,谁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沾“污”的言论、图片或者视频,总会得到众多追捧,“污”仿佛成为一件令人沾沾自喜的事情,充斥整个网络空间,甚至逆向输出到传统媒体的舆论场中。

资料4第二段:描述“污文化”是广泛的存在,即“污文化”在现代大行其道,为现状。

“污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因此,W市文化局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共32人,在文化局311会议室召开了一场题为“审视‘污文化’”的座谈会。座谈会由局宣教科高科长

主持。以下是座谈情况。

资料4第三段:

1.“‘污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丧茶相同,上升为文化现象。

2.“因此,W市文化局……以下是座谈情况”:既然是座谈会,说明有人谈论,会存在观点,至此为背景介绍,没有要点,是“污文化”的背景和发展现状,没有讲解深刻,为铺垫。

高科长:现在网络流行“污文化”,流行到什么程度呢?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5人进行了一项在线调查,结果显示,53.7%的受访者偶尔使用“污”的词语或语言,9.6%的受访者经常使用,47.8%的受访者觉得身边“污”的人挺多。请大家从自身的感受、体验、专业等角度出发,畅所欲言,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审视和对待这种文化现象,从而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理和审美需求。

资料4第四段:讲解流行到什么程度,不能体现出深刻,数据不需要看,可以略过。

某高校学生:我觉得“污文化”其实也不算污,稍微带点黄色,带点幽默,同学之间逗逗趣,过过嘴瘾,大家也不会当真,反倒增进了沟通和交流,我觉得很好啊!我是学中文专业的,从我的专业角度看,段子手在段子中释放的语言智慧和创造力将一个个荤段子说得很吸引人,让人浮想联翩,很有想象力!

资料4第五段:

1.“某高校学生……我觉得很好啊”:这名学生认为很好,作用是“增进了沟通和交流”,看到有意义和危害都可能是深刻,但此处不能体现丑更深刻,因为不只是丑能增进沟通和交流,如两个女生并不熟没有共同话题,看到某个女生嘴上的口红颜色好,会问用的什么口红、哪个品牌、在哪里买的、什么色号、多少钱、最近有没有打折,即增进了沟通和交流。因此严格讲此处不是要点,因为美同样可以带来这样的作用,如果字数够,为了要点齐全可以写。

2.“我是学中文专业的……想象力”:

(1)“我是学中文专业的”:从专业的角度讲解,可能深刻。

(2)“从我的专业……想象力”:

①体现出深刻,段子能释放语言智慧、创造力、吸引力、有想象力。

②即使认为鸡汤能够释放语言智慧,保险起见也需要写,“专业角度”提示深刻,不要主观臆断,如心理学家所讲是深刻的。

资料4第四、五段梳理:理由:释放的语言智慧和创造力、吸引力、想象力。

某企业员工赞同道:对啊,对啊!我觉得污段子可称得上是社交利器,现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每天阅读的信息很多,感兴趣的也大不相同,同事们一起聊天,话题众口难调,但是有了污段子就不一样了,它让每个人都能哈哈大笑,有接话题的能力。下班回家看看污视频,一天的疲累和烦心事也化解掉了,我每天都看。

资料4第六段:

1.“某企业员工赞同道……社交利器”:与学生观点相同。

2.“现在互联网时代……我每天都看”:作用是“促进社交,缓解疲惫和烦躁”。但此处不需要写,下文高校教师说明可以用其他方式。

3.关于是否因为三观不正所以不写:不是,本题要找丑比美更深刻,现在说明丑可以促进社交,能够缓解疲惫和烦心,高校教师说明这些作用美同样可以,因此抛除价值观,此处也不能体现深刻,要紧紧依据材料。

某高校教师:我不太同意你们的说法!要是想放松,可以有很多好的方式,比如听音乐、聊天、看电影,为什么一定要用污段子、污视频呢?我是教师,年轻人的审美能力有限,我很担心年轻人沉浸在挑战公序良俗、贬损人的尊严、罔顾道德行为的“污文化”里,会失去正确的价值观。

资料4第七段:

1.“某高校教师……污视频呢”:不一定要用污段子、污视频的方式,可以聊天、听音乐、看电影。

2.“我是教师……会失去正确的价值观”:

(1)“污”带来的危害,而且很严重,已经伤害到孩子们的价值观,是思想方面、内在的、道德层面的,美不具有这样的危害,是美不具有的,说明深刻。

(2)一旦危害到价值观,父母、学校、社会都会关注,能够引起全社会关注说明深刻。即本段应该写“失去正确的价值观”。

3.关于深刻是否包含好与不好:是,但上段的好美也具有,在本题中深刻也可以指带来的危害,因此本段写到价值观问题即可,美同样具有的作用可以不写。

4.关于都抄了:如果都抄了,在字数允许内不会扣分,但要保证正确要点全面。

资料4第六、七段梳理:理由:给青少年价值观带来不良影响。

某报社记者:这位老师的担心未尝没有道理。但是,在“污文化”里还有一个元素您可能忽略了,就是批判功能。很多污段子是针对社会上的负面现象编撰的,披露社会不公平、不公正、不阳光的一面。我采访过一些人,其中大多数人还是能看到这一点的。

资料4第八段:

1.“但是”表转折,转折之后是重点,关注。

2.“在‘污文化’……不阳光的一面”:美不具有批判功能,美像新闻联播一样阐述这个世界的好、繁荣、富强,是歌颂,因此“批判功能”是深刻的方面,字数允许可以写出披露哪些内容,如果字数不允许写到“具有批判功能”,也能够体现深刻性。

某机关公务员:我同意刚才那位老师的观点。高科长提到的那个数据我也看了,其中一个数据高科长没提到,就是84.9%的受访者觉得“污文化”会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可见,“污文化”尤其不适合价值观还不成熟的青少年。学校、传媒、文化部门要起到教育、引导和管理的作用。

资料4第九段:

1.“某机关公务员……带来不良影响”:前文已经写过,不需要写。

2.“可见”:表总结。

3.“‘污文化’尤其不适合价值观还不成熟的青少年”:会影响价值观,为重复要点。

4.“学校、传媒、文化部门要起到教育、引导和管理的作用”:对策,但不需要写,因为要找的是审丑比审美更深刻,要找的对策是如何正确对待审丑,而此处解决的是“污文化”

会伤害到学生和青少年的问题,而不是解决如何对待审丑,“污文化”是审丑的例子,因此主题不一致,不需要反推。本题是否写对策简单的判定标准:看其中是否涉及到美与丑。

资料4第八、九段梳理:理由:具有批判功能。

某美学研究者:我们课题组研究发现,现在“污文化”流行的背后,实际上有商业的、经济的利益在推动。他们不以丑为丑,不以羞为羞,不以耻为耻,极尽搞怪、出格乃至低俗之能事,是为了夺人眼球和点击量,然后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回报。在审美趣味上,“污文化”从人的物质欲望出发,尽力去迎合一些低级趣味,刺激并满足人的浅层需求,这种文化趣味会驱使人们走向自我的卑琐,走向趣味的低下,构成我们当下一种非常不健康、不文明的社会文化语境,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我觉得“污文化”展示和渲染的是人性与人情中的陋习、丑态,以提供生理性的快感为满足,更擅长将人物化或动物化,迎合了当今社会一部分人的某些需求,更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污文化”实际是审丑范畴,对丑的表现进行批判,要看到它的合理性,不能一棒子打死,也不能不知丑,要有透过丑审视美的意识和能力。

资料4第十段:

1.“某美学研究者……经济的利益在推动”:研究者、心理学者等从专业角度讲解的内容是深刻的。

2.“他们不以丑为丑……经济效益回报”:原因,不能确定是否体现深刻,但后文有明确体现。

3.“在审美趣味上……社会文化语境”:上升到社会文化,已经危害到社会说明“深刻”。

(1)为什么会产生,是由于经济利益推动所产生,不需要写。

(2)不写的原因:第一,此处是原因不能体现深刻性;第二,美的东西可能也是在商业、经济的利益推动下所产生,美的背后也可能有这些原因,如产品发布会、时装秀也是为了经济利益,但其产生的危害会伤害到整个社会文化语境,可以摘抄后部分内容,即“驱使人们走向自我的卑琐,走向趣味的低下,构成我们当下一种非常不健康,不文明的社会文化语境”。

4.“我觉得‘污文化’展示和渲染的是人性与人情中的陋习、丑态”:上升到人性,保险起见可以写。“丧文化”涉及到人性,此处再次涉及人性,可以写。

5.“以提供生理性的快感为满足……理解和接受”:可以不写,前文谈到“欲望、低级趣味、需求”,此处为“提供快感为满足、人物化或动物化、迎合了需求”,表述的是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原因,因为提供的是表面内容,容易受到大众接受;同时,表述与原因很像,可以不写,“提供的是浅层需求”与“将人物化和动物化”,人是有思想的高级生灵,将其物化和动物化是低级,“某些需求”即浅层需求。

6.“‘污文化’……意识和能力”:明确“污文化”是审丑,所以前文的要点都可以写,即“污文化”和“丧文化”都是审丑范畴。

7.“对丑的表现进行批判……意识和能力”:“要……”为对策,对应题干,既讲到丑,又讲到通过丑提高审美能力,但不需要细化,如“不能一棒子打死,也不能不知丑”太细化,可以写“理性、包容、提高自己的能力”。

资料4第十段梳理:

1.理由:展示和渲染的是人性与人情中的陋习、丑态;驱使人们走向自我的卑琐,走向趣味的低下,构成我们当下一种非常不健康,不文明的社会文化语境。

2.对策:包容审丑文化,要有透过丑审视美的意识和能力。

3.事例:如污文化。

4.梳理:

(1)开头有专业人士讲话,需要关注,从专业角度讲了很多内容:首先,文化从商业背景、经济驱动下产生,不能体现深刻,但产生后带来的危害很严重,即“驱使……社会文化语境”。

(2)在背景下展示了“污”是人性中的陋习和丑态,上升到人性需要写。

(3)如何对待:要包容、理性对待,提高自己的意识和能力。

(4)整个材料4都在讲“污文化”,事例需要写。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两个半小时,高科长说:“今天的会真正做到了各抒己见,也达到了我们开这个座谈会的目的,大家的发言为我们认识和对待‘污文化’提供了清晰的思路。非常感谢大家!”

资料4第十一段:高科长的总结,没有要点。

【总结】

1.材料3从丧茶上升到“丧文化”,讲解文化现象,通过“丧文化”说明不属于美的范畴,是丑的范畴。

2.如果讲到他特别美、中性、有危害性都可能体现深刻。丧文化如何体现深刻:第一,内心有向上的驱动和想法,想变美、想变好,即有向上的精神符号。第二,丧文化是自己对自己的救赎、和解,折射了背后的压力,上升到人性的救赎,即自己完成不了的目标,可以接受自己、拥抱自己、与自己和解,折射了当前的压力,是深刻性的体现。第三,直接地体现深刻,说明美只是感官、愉悦,但丑能刺痛你、辣眼睛,引起不适,体现深刻。

3.材料4讲解污文化。污文化如何体现深刻:第一,好的方面释放了语言的智慧,有吸引力、有想象力,批判社会的不光明、不正面、不阳光的一面;第二,不好的方面,影响了价值观,破坏整个社会的语言环境。

4.答疑:

(1)关于是否可以写辩证看待:观点是丑比美更深刻,如果题目观点是辩证的。材料应该表述为“丑比美更深刻,因为能够刺痛感官、能引起不适;但是美也比丑更深刻,因为……”。本题从头到尾都在讲丑比美深刻,观点明确,所以不用谈论辩证。辩证需要两面性,而本题只有一面,无论丑好与不好都体现深刻。如果写辩证,具体要点正确,还会得到观点分数,但如果说观点错误,则可能没有分数。

(2)关于不理解想象力:从字面理解,确实认为鸡汤文也能体现想象力,但材料说明“专业角度”,提示有分数。

(3)关于观点如何确定:依据材料,材料从头到尾都在说这句话是对的,可以表述为

有道理、正确的。

5.思路:第一,观点,有道理、正确的;第二,理由,通过两个例子论述(污文化、丧文化),可以分开写,也可以不分开;第三,对策,即包容、理性、提高能力。

【参考答案】

该观点正确,有道理。

原因在于:1.美能直接取悦感官,取得快感与愉悦,但美停留在感性,丑则刺痛感官,引发痛感与不适,需要更多思想、理智介入。2.审丑是向上精神的身份符号和标识,是人性自赎策略,体现遵从内心与自我和解的勇气,折射当前生活和精神双重压力。如丧文化。3.审丑释放了语言智慧、创造力、吸引力、想象力,具有批判功能。

但也给青少年价值观带来不良影响,展示和渲染的是人性与人情中的陋习、丑态,驱使人走向自我卑琐和趣味低下,污染社会文化语境。如污文化。

因此,包容审丑文化,提高通过丑提升审美的意识和能力。(248字)

【参考答案讲解】

1.答题思路:表态+理由+对策。通过题目希望大家学会思路,表态来源材料;理由不关注要素,直接罗列。

2.关于读不懂如何表态:题干中的话的确很难读懂,通过材料看观点倾向。如果所有人都在说美比丑深刻,则这句话是不对的,但是全篇没有人说美更深刻,因此这句话是正确的。

3.注意:作答申论不要主观臆断,而是要材料为王。

4.关于什么时候是辩证:讲到A比B好,一定程度上B也比A好,如新技术能否突破,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的,但从现实角度还完成不了、还不能突破,即“既能又不能是”辩证。

比较分析题:

一、题型判断

1.请比较……的不同/差异

2.请比较……的异同

3.请对……进行比较分析

二、答题内容:

相同点+不同点+结论(优劣、对策)

三、常见的比较要素:

主体、对象、目的、方式、结果

【解读】

1.不常考,但江苏、河南等省份喜欢考查。本题是比较分析题中有难度的题目,且江苏题目难度大,所以认为难是正常的。

2.题型判断:如果题干问“请比较……的不同/差异;对……比较分析”是对比分析题。

3.答题内容:相同点+不同点+结论(优劣、对策)。不同出题方式作答内容不同,如果

出题方式是“请你比较A与B的不同/差异,或者请针对A与B的不同面进行分析”,则需要作答“不同点+结论”,如果问的是“异同/对……进行比较分析”(没说分析的内容),则是“相同+不同+结论”。

4.答题形式:

(1)如比较两个相亲对象A与B。

①相同点:性别:男(可以完整写为A与B都是男的);婚史:无。

②不同点:身高:A:180cm、B:160cm;体重:A:80kg、B:90kg。

(2)总结:先写出比较的是什么,然后再写具体内容。

5.考试中不会比较相亲对象、性别、婚史,可能会比较做法、制度、事件等。类似身高、性别、体重等前置词在真题中表现为“主体、对象、目的、方式、结果……”。

(1)如比较A与B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能谈论主体相同、对象相同;目的不同、方式不同。

(2)什么是主体、方式、目的、结果:

①主体、客体:如我爱你,我是主体,你是对象。

②目的:我爱你的目的是想和你在一起。

③方式:我爱你的方式是送花、陪你吃饭、带你逛街。

④结果:最后你嫁给了我。

6.关于只比一个要素还是全部都比较:依据材料。尽可能多比较,材料中给出的前置词不局限课堂罗列的,也可能没有对象、方式。

(四)2016年江苏·A类

“给定资料2”中M妈妈与“给定资料3”中的N教授在面对世俗习惯与社会潮流时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法,请对此进行比较分析。(15分)

要求:分析透彻,观点正确,篇幅250字左右。

【审题】

1.“比较分析”说明是比较分析题。

2.有两个主体,分别是M妈妈和N教授,即A和B,答题内容可能是“相同点+不同点+结论”,但本题说到“对不同的应对方法”比较,因此是“不同点+结论”。题干已经给了答案要点,即方法/做法不同,需要找到方法。

3.预判:两人做了不同的事情,做一件事可能会涉及到的要素,这件事本身、怎么做的、为什么做、做这件事有什么结果。如在家打游戏被妈妈批评,妈妈说“你这种行为……”,即对行为进行批判,是不爱学习、消极。

4.注意:指责、赞扬、评判都属于评价,如M妈妈做得很好,谈论看法可能是表扬。

5.总结:比较M妈妈和N教授的做法,可能会比较目的、做法、结果、评价。

【参考资料】

资料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