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

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

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
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

第三章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

作为当今著名的社会学家,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是独树一帜的。首先,他认为现代性是一种行为制度与模式,是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是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并且从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和军事力量4个维度对现代性内涵进行制度性的阐释。其次,吉登斯描绘了现代性特征的大致轮廓,即外延性与意向性的交互关联性、断裂性、全球性和双重性。最后,吉登斯既反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全面否定,也反对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固守,走的是“第三条道路”。

一、安东尼·吉登斯其人其说

吉登斯简介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年1月1 8日出生于伦敦北部的埃德蒙顿0 1 95 6年进入赫尔大学(Hull University)学习心理学和社会学。1959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64年硕士毕业后,任莱斯特大学社会学系讲师。1966 ~1969年间,先后访问和任教于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1969年,受聘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1976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86年,受聘为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1987年,被任命为剑桥大学祉会学会会长。1996年,他成为BBC莱思讲座主讲人,1997~2003年,出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2004年,被授予“终身贵族”称号,现为英国上议院议员。他先后出版学术著作近40部,其中许多其有世界性的影响,代表作有《资本主与现代社会理论》、《社会的构成》、《民族一国家与暴力》、《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性的后果》等。他的著作已被译成22种语言,其主要著作大都已译成中文并在我国出版。此外,他还是著名的政体出版社(Polity Press)的创立者之一。

吉登斯是英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现任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院长,是英国新工党最重要的智囊,曾任英国布莱尔首相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顾问。吉登斯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领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思想的反思;对以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反思;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建,提出了著名的“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 theory);现代性理论范式的提出和现代性发展的反思;第三条道路等。目前主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英国和欧洲的政治发展。“他的著作囊括了30多年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并且一直处于80年代和90年代社会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前沿”,“他是一位划时代的社会学理论家”。他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是对现伐性的研究,其核心问题是现代性。从1990年以来,在其出版的很多著作中,吉登斯对现代性进行了不同方面的研究,在当今西方社会思想领域,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以其分栀的深刻性、

体系的完整性和见解的独到性而广为人们所瞩目。

二、对现代性的“多元制度”分析

现代性问题长期以来就是西方学者十分关注、激烈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最早对现代性问题予以分析的是康德,正如福柯所说“康德的批判标志着我们的‘现代性’的开始,在他之后,黑格尔、马克思、韦伯、迪尔凯姆、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也对现代性进行了论述,在一定意义上讲,对现代性的论述和研究不可不谓详尽、多样和深入。但吉登斯认为¨在20与21世纪之交,作为社会学基本问题的现代性(其过去的发展和现时的制度形式)又重新出现了”。虽然,“社会学与现代制度出现之问的关联早已为人们所意识到,但我们今天才发现,这些关联不仅比以前所意识到的更为复杂,而且,对现代性本质的再思考必须与礼会学分析的前提之重新建构并行展开方才有效”。

何为现代性?吉登斯曾经作过多次阐释。在1990年出版的《现代性的后果》中,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闱内产生着影响”。在1991年出版的《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吉登斯指出:现代性“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现代性’大略地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只要我们认识到工业主又并非仅仅是在其制度维度上。”在1998年接受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克里斯多夫·皮尔森访谈时,吉登斯认为,“最简单地说,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简略表述。说得更详尽一点儿,现代性包括:⑴一系列特定的对世界的态度,即这样一种世界观,其对于人的介入而导致的历史转变持开放的立场;⑵错综复杂的经济组织,尤其是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⑶特定领域内的政治组织,包括民族——国家和广泛民主,作为这些特性的结果,现代性与任何先前的社会秩序类型相比,更具动态性。它是这样一种社会——或者,用更技术性的语言说,是一种复杂的组织,它与先前的文化生活形念不同,是面向未来而不是面向过去的。”总之,在吉登斯看来,现代性实际上区别于传统农业社会的一种社会制度或社会结构模式,或者说是现代工业社会。

从上可以看出,吉登斯对现代性做出的是一种较为宏大的制度性分析,但这种宏大分析没有发展到一极独霸的“一元制度分析”,吉登斯对现代社会进行的是“多元制度分析”,是分一为众的。他认为不应该对现代社会作某种单一的、占与主导地位的制度性阐释,不能把现代性单一地归结为资本主义或工业主义,认为每一方都包含着一种化约论。现代性在制度性的层面上应该是多维的,每一个被各种传统详细说明的要素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应该从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军事力量4个维度对现代性进行明确区分:

1.资本主义,指的是一个包含竞争性的产品市场和劳动力的商品化过程中的商品生产体系。它是在竞争性劳动与产品市场情境下,日益从政治生活巾脱离开来的经济。它以对资本的私人占有和无产者的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为中心,这种关系构成阶级关系的主轴线。吉登斯认为,现代性的出现首先是一种现代经济秩序,即是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创立,他视资本主义社会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狃特的次级类型。

2.工业主义,是指蕴含于生产过程中物质力和机械的广泛应用所体现出的社会关系。它的主要特征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对物质世界的非生命资源的利用,这种利用体现了生产过程中机械化的关键作用。工业主义借助现代技术,不仅影响到生产,而且也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到人类与物质环境互动的一般特性。

3.监督,指的是在政治领域中,对被管辖人口的行为的指导。它意味着对臣民的监督性控制,对信息和社会督导的控制。监督可以是直接的,但更重要的特征是间接的,并且是建立在对信息控制的基础之上的。

4.军事力量,是指在战争工业化情境下对暴力工具的控制。军事力量虽为前现代文明的主要特征,但在那些文明中,政治巾心从来不能长久地获得来自军方的稳固的支持,而且,在其内部,常常反倒是无法对暴力工具实施垄断性控制。

现代性的4个维度之间不是彻底地相互独立,或者相互等同的,而是相互关联、紧密联系的。吉登斯认为,资本主义的扩展是变革的最重要的推动力,现代性的出现首先是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确立。但是,现代社会还涉及一种独具特色的国家、独具特色的组织形成。而监督对这些与现代性的兴起相关的所有类型的组织来说都是很根本的,特别是对在互促发展中历史地与资本主义相缠绕的民族国家来说,监督尤为重要。同样,在民族国家实施的监督行动和在现代社会改变了性质的军事权力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实质性关联。以现代国家名义而实现的对暴力手段的成功垄断,有赖于用世俗手段对刑法法典的维系,以及对“越轨行为”的监督性控制。相对而言,军事则成了国家在市民权威所具有的内在霸权的一种间接性支撑。军事权力和工业主义之间,也存在着特殊的关联,这使得军事与武装组织之间能任意渗透,主要地联系之一是战争的工业化,它急剧地改变了战争的性质,使其进入了全面战争与核战时代。资本主义、工业主义、民族国家对信息的控制和对社会的监督,以及对暴力手段的支配和战争本身的工业化,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四个基本维度。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织就了这个缤纷的现代社会。它们相互渗透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化为一体。

虽然吉登斯从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和军事力量对现代性作了多维度的阐释,但是我们通过吉登斯对现代性所下定义的理解,抛开其表面看其本质,不

难看出这仍然是一元的,只有欧洲这一元,是一种欧洲中心论。在他那里,是“唯一现代性”,而不是“多种现代性”。例如,吉登斯指出,所谓的现代性确定无疑的是指“大约在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它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始终强调欧洲作为现代性的发源地,处于中心地位,对世界起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又说“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这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他虽认为现代性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全球化,但他的全球化明显是欧洲的全球化,把世界上更为广大的地区排除在外了。

图2.1 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

资料来源:《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而且退而言之,吉登斯仅用这4个维度还是不能充分描述纷繁复杂的现代性,虽然他反对对现代性进行一元化分析,主张进行多维化的分析,但显然这是多而不充分的,他至少遗漏了精神文化这一维度。梅泰·卡利奈斯库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现代性,其中一种是作为西方文明历史中某个阶段的现代性,即现代性的资产阶级观念,它延续了现代思想史早期的卓越传统:进步的信念、坚信科学技术技术造福人类的可能性,对时间的关注,崇拜理性,限于抽象的人道主义体系内的自由理想,还有实用主义取向,以及对行动和成功的崇拜等,福柯在《何谓启蒙》一书中认为现代性是一种态度,这个态度是指对于现时性的-种关系方式:一些人所作的自愿选择,一种思考和感觉的方式,一种行动、行为的方式,现代性也有一点像希腊人叫做ethos(气质)的东西。西美尔认为现代性在观念上是人们对交换价值和物质主义的认可,它的实质就是现代精神品质转型以后现代生命感的形成。无论是“观念”也好,“态度”也好,还是“认可”“生命感”也好,它们是从属于精神文化这一领域。缺少精神文化这一维度的现代性必定是不完整的。现代性的产生和形成离不开肩蒙思想的作用,离不开人们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创新和反思,它的发展也必将依赖于精神文化的发展,同时精神文化也必然内化为现代性的一个维度,与其他维度一一起筑建现代性这座宏伟的大厦。

以上不足,造成了吉登斯在理论上和现实中的困境,一方面,“他对现代性的这种一元论、欧洲中心论的解释,使饱很难看到欧洲以外的发展和变迁,甚至包括欧洲以外如何受到欧洲的现代性影响、并如何对欧洲的现代性进行富有意义的反应(接受,融合,怀疑,反抗,等等)。所以尽管近30年来,吉登斯一直致力于摆脱启蒙以来的二元主义、进化主义、科学主义的阴影,却又不断地在他的理论中看到它们的影子。”另一方面,他对现代性的这种欧洲模式的阐释,又使他很难看到欧洲以外的发展和变迁对欧洲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实际上已经被一些

女性主义学者所关注。

三、对现代性的动力分析

在吉登斯那里,全球化和现代化不仅共有4个体制特征,而且都是由3种力量所推动。这3种推动力分别为时空压缩(或译为“时空分离”)、抽离化(或译为“去镶嵌”)和现代性的内在反思性(又称之为“人的自觉反思”)。

第一,前现代的人生活在狭小的时间和空间中。18世纪出现并广为使用的时钟将时间充分普遍化,时间不再是人们一时一地感觉的昼夜交替,而成为一个在概念上构建全球的维度(时区)。同样,地图的出现将地球压缩到跖尺范围之内,日益快速的现代交通更是在实际经验中压缩了空间。由此可见,时空分离对于有现代性引入到人类社会事务中来的那种巨大的推动力是多么的重要。这种现象使“用历史去创造历史”的观点普遍化,它的深入发展,使得现代社会生活逐渐脱离开传统的束缚。

第二,将社会活动关系越来越从具体的人事关系环境中剥离出来,成为某种符号性的关系,吉登斯称之为“抽离化”或“去镶嵌”(disembedding或脱出)。在这里,吉登斯精心选择抽离化这个隐语,主要是用来反对社会学家用“分化”概念来队比前现代和现代社会系统。在吉登斯看来,抽离化机制有两种类型,分别是“符号标志”和“专家系统”,又把它们统称之为“抽象系统”。符号标志是交换媒介,它有标准价值,因此在多元场景中可以相互交换。其本原的,也是最重要的例证就是货币。金钱(货币)能超越具体买卖交易环境,在不同的交易关系之间传递价值。虽然较大的前现代社会体系也都发展了某种货币交换,但是随着现代性的出现和成熟,庞大的货币经济则更为精致,更为抽象了。货币把时间(因为它是信任手段)和空间(因为标准化的价值允许同不直接接触的许多个体进行相互交易)分为诸多类别。专家系统就是通过专业知识的调度对时空加以分类,这种知识的效度独立于利用它们的具体从业者和当事人。专门知识不受具体环境的限制,可以不断在其他环境中重复运用。在现代性的条件下,这种专家系统无孔不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向,就现代性的专家系统而言,医生、咨询者和心理治疗专家的重要性和科学家、技术专家或工程师一样,并无差别。上述两种类型的专家系统本质上都依存于信任。总之,“抽离化”或“去镶嵌”的现代化意义在于它以普遍的“信任”关系代替了个别的熟人关系。货币能在陌生人当中流通,专业人士(医生、教师、律师、政治家)为素不相识者提供专门知识的服务,其基础都必须是社会信任。

第三,现代人并不盲目信任,他们很清楚现代社会关系并不总是可靠,他们要求各种信息都能充分公开流通,以便他们作出恰当判断。现代人对自己种种需求的了解决定了他们的自觉反思意识,包括自觉选择社会群体的共同价值,以确

认共同身份认同。这种自觉反思意识是基于个体的独立思想和判断,它和传统的基于习惯、群体习俗和统治权威的知识形式是不同的。

时空压缩、去镶嵌和自觉意识使得人与人的交往极大地突破了地域和传统群体限制,互相遥远而紧密地结成各种联系,形成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复杂多元关系。吉登斯所说的3种推动力对后来的全球化论者者区有深远影响。

四、对现代性的特征分析

吉登斯虽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说现代性的“那些主要特性却还仍然在黑箱中藏而不露”,“就其核心而论,是令人迷惑不解的,而且,似乎也没有什么办法使我们能够解除这种迷惑”。但我们仍然能从他的著作中管中窥豹,可以见现代性特征之“一斑”。

现代性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外延性和意向性的交互关联性。这是从现代性作用对象的层次上来讲的,即从整个人类社会和个人这两个层次而言。它可以说是现代性的总体特征。外延性和意向性作为两“极”,它们之间发生着不断增长的交互关联:一极是全球化的诸多影响,另一极是个人素质的改变。现代制度较之以前所有形式的社会秩序在其动力、其侵蚀传统风俗习惯的程度及其全球性的影响方面,存在巨大差距,迥然有别。现代性完全改变了日常社会生活的实质,影响到了我们的经历中最为个人化的那些方面。

断裂性是现代性第二个显著特征。这是从现代性与传统产生差异和分离的激烈程度上来讲的。吉登斯所说的断裂,是指“现代的社会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其在形式上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他认为理解断裂的性质,是我们分析现代性究竟是什么,并诊断今天它对我们产生的种种后果的必不可少的开端。

吉登斯认力,在许多关键方面,现代制度与前现代的文化及生活方式的所有方面都是不连续的、断裂的。现代世界是一个“快速飞逝的”世界:不仅其社会变迁的步伐比以前的所有体系都更快,而且其范围和深刻性也与以前迥然不同。现代世界超越了自己的过去,不为传统、风俗、习惯、惯例、期望和信念所禁锢。现代性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差异状况,它以某种方式打破了从前的一切。

毫无疑问,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断裂,马克思主义也十分强调历史的发展路径不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吉登斯特别强调的是与现代时期有关的那一种(或那一一类)特殊断裂。他特别指出,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现代性卷入的变革比过往时代的绝大多数变迁特性者都更加意义深远。这种断裂表现为在外延和内涵两方面:在外延方面,它们确立了跨越全球的社会联系方式;在内涵方面,它们正在改变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和最带个人色彩的领域。

现代性的显著特征之三是全球性。这是现代性的后果在时空上的表现。吉登斯认为遥远的事件和行动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种影响还不断增大。这亦是现代性的全球化趋势。全球化使得在场(presence)和缺场(absence)纠缠在一起,让远距离的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与地方性场景交织在一起。全球化使得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人,都不可逃避地共同面临着由现代性所导致的转型。比如说,由核战争或生态灾难所造成的全球性风险。现代性内在地经历着全球化的过程,这在现代制度的大多数基本特性方面,特别是在这些制度的脱域与反思方面,表现得很明湿。

在现代,时一空伸延的水平比任何一个前现代时期都要高得多,发生在此地和异地的社会形式和事件之间的关系都相应地“延伸开来”。不同的社会情境或不同的地域之间的连接方式,成了跨越作为整体的地表的全球性网络,就此而言,全球化本质上是指这个延伸过程。因此,全球化可以被定义为“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的强化”,“这种关系以这样一种方式将彼此相距遥远的地域连接起来,即此地所发生的事件可能是南许多英里以外的异地事件而引起,反之亦然”。

地域性变革与跨越时一空的社会联系的横向延伸一样,也成为全球化的组成部分。按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观点,整个地球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吉登斯认为,发生在本地社区的某件事情,很可能会受到那些与此社区本身相距甚远的因素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的结果未必是在相同方向上的一系列变迁,甚至截然相反,是反向的。他举例说,新加坡一个城市区域的日益繁荣可能与匹兹堡附近的一个社区的贫困相关,因为后者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现代性的显著特征之四是双重性。这是从现代性所产生作用的性质上来讲的。正像每个生活在二十世纪末的人所看见的那样,现代性是一种双重现象。"阴暗面和“机会方面”并存。吉登斯相信:同任何一种前现代体系相比较,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为人类创造了数不胜数的享受安全的和有成就的生活的机会。社会学的经典作家也极为重视现代性的“机会方面”,比如马克思和涂尔干都相信:虽然现代是一个问题层出不穷的时代,但由现代所开辟的使人获益的可能性,超过了其负面效应。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过去并没有完全暴露出来或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一些阴暗面,在当下逐渐生成,日益凸现。吉登斯对此给予了充分地重视和分析,他认为这在本世纪变得尤为明显。其主要表现在:1、生产力拓展所具有的大规模毁灭物质环境的潜力;2、政治权力的强化行使,专制主义(despotism)、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仍然存在;3、实际的军事冲突和核武器威胁,导致生灵涂炭,甚至使整个人类面临着被毁灭掉的危险。由此可见,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正是现代性的两面性,导致了科学主义的滥觞、工具(技术)理性主义横

行以及启蒙精神和“启蒙心态”的分野,从而使现代性成为人们永远关注或谈论的论域或课题。

至此,我们可以用下表对吉登斯有关现代性宏观层面的分析作一小结

五、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评析

现代性问题作为西方社会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反对者与拥护者分别从不同方面和不同的角度对现代性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和争鸣。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全盘的否定,但这遭到了对现代性持肯定或基本肯定态度的哈贝马斯等人强有力的批判。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力图化解二者的尖锐对立,开辟出了一种独特的理论道路。

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性进行了彻底的、深刻的、尖锐的全面批判:对启蒙精神和理性进行批判,对现代性的合法性进行批判,对探究知识的普遍性、总体性和本质主义进行批判……对现代性的一切的一切进行批判。他们深挖现代性的种种阴暗面,否定现代性的存在的合理性,击碎现代性的合法性基础,意图用后现代取而代之。福柯从对“癫狂”、“规训”、“监狱”、“性”等这些刁钻古怪的边缘问题的研究人手,拒斥神圣、绝对的东西,厌恶普遍,解构传统历史的总体性和连续性叙事,反对真理的权力化,反对理性对非理性的压迫,宣布“人死了”。而被吉登斯认为“首先使现代性概念变得如此著名”的利奥塔是以解构“元叙事”作为对现代性批判的切人点。他认为占主导地位的叙事,即“宏大叙事”或“元叙事”赋予了现代性的合法性,现代性就是以“科学知识的大叙事”、“思辨理性的大叙事”和“人性解放的大叙事”为标志的。但他“不相信大叙事”,对元叙事进行质疑,认为元叙事本身发生了信仰危机而走向衰落,由此现代性产生了合法化丧失问题,进而导致现代性事业的毁灭。他主张尊重被视为“异端”的小叙事,拒绝现代性精神的一元化立场和简单化倾向,反对科学绝对主义,要求尊重各种不同知识话语的差异,容忍语言游戏的丰富多彩和异质多变,以宽大的气度包容差异和歧见,积极倡导并捍卫话语的多元性、异质性和差异性。

面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激烈批判,哈贝马斯对之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从而为现代性进行强有力的辩护。他将现代性看作是“一项未完成的规划”,之所以“未完成”主要表现在它所具有的促进理性秩序、社会公正和道德完善的潜能远远没有得到实现。虽然他承认现代性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认为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侵蚀,造成以工具理性为基础的经济行为和以官僚化为特征的行政管理行为,对社会系统、对日常生活世界构成了侵蚀与殖民,特别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下不仅未能释放现代性的解放潜能,反而出现了“合法化危机”在看到现代性的种种弊端并对之进行批判一点上,他与后现代主义是一致的,但他不同意由此就对现代性进行全面否定。对其消极方面要进行批判,对其积极方面要坚

持和发扬。对现代性压迫和破坏方面的批判也不是为了彻底的否定而是为了进一步的重构。不能因此因噎废食,全盘否定现代性,他明确宣称“不放弃现代性计划,不屈尊于后现代主义与反现代主义”,坚决捍卫西方现代性思想传统,主张重建启蒙理性,纠正原设计的错误和实践的偏差,重新调整和完成理性的重建和修复。为此,他以从意识哲学范式转向交往哲学范式为立足点,通过主体间性与交往理性,重建理性、防止理性被扭曲,保持现代性中的理性、共识、解放、团结等价值,释放现代性潜在的解放能量,以完成现代性这一未完成的规划。这个过程是长期的,远未终结,后现代性是不可能的。

与后现代主义和哈贝马斯相比,吉登斯一方面认为:20世纪这个新时代本身正引导我们超越现代性,但另一方面认为这部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所谓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后工业社会、后资本主义,这类新术语的出现,更确切地说是表明了即将终结之前的事物所处的先前状态。虽然他在对现代社会的弊端揭露和批判上、在对社会进化论的批判上以及对现代社会所作的一些判断上与利奥塔等后现代主义者相一致,甚至更为尖锐和深刻,但他又没有像他们那样断定现代性已经终结,抛弃现代社会而另辟蹊径,而是依然一讧足于现代社会,寻找降低现代性危险从而能给予我们机会的途径,试图驾驭现代性这头猛兽。他认为“我们实际上并没有迈进一个所谓的后现代性时期,而是正在进入这样一个阶段,在其中现代性的后果比从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剧烈化更加普遍化了”,“我们不但没有超越现代性,而且正存经历着它的激烈化阶段”。“我们还没有生活在后现代的社会氛围之中”。可以说他是反对后现代主义的,而是仅仅将后现代性解析为脱离或“超越”现代性的各种制度的一系列内在转变。在此种意义上讲,吉登斯与哈贝马斯是不谋而合的,都要捍卫现代性,力图重建现代性,医治现代性之病,认为现在提“后现代主义”还为时过早。

但是吉登斯与哈贝马斯又不尽相同,他是从社会现实角度进行分析的,而哈贝马斯是偏重哲学角度。并且他的论述又留有余地,他又进行了“退一步”的论辩。“如果说‘后现代主义’一词确有所指的话,则最好还是把它看作是建立在现代性特征基础上与文学、绘画、造型艺术和建筑的形式或运动。它指涉的是对现代性特征的审美观方面。“后现代主义,如果说以一种有说服力的形式存在的话,可以说是对这一转变的一种认识,但并不表明后现代性是存在的”。如果非要把后现代性看作是正在取代现代性的过程,是被公认为不可能的事,我们无法确定历史的连续性,并确定我们在其中所处的位置。而且他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在现代性背后,我以为,我们能够观察到一个崭新的不同于过去的秩序之轮廓,这就是‘后现代’( post - modem),但它与目前许多人所说的‘后现代性’(post—modemity)大相径庭”。从此我们又可以看出,吉登斯看到了现代性

之“后”的一些东西,他认为“我们能够指认出一种后现代性的轮廓,而且,的确存在着种种重要的制度性倾向,它表明后现代的秩序是能够实现的”。这较之后现代主义有些微妙的相同,较之哈贝马斯固守现代性相比他看得更深远一些,更超前一些,他“已经能够瞥见那不同于现代制度所孕育出来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的缕缕曙光”。

表2.4 简单现代化与反思的现代化的比较

┏━━━━━━━━━━┳━━━━━━━━━━━━━━━━┓

┃简单现代化┃反思的现代化┃

┣━━━━━━━━━━╋━━━━━━━━━━━━━━━━┫

┃外部风险┃人为风险(后果严重的风险)┃

┃福利国家┃启发性政治┃

┃解放政治┃生活政治┃

┃自由民主┃对话民主、情感民主┃

┃生产主义┃生产率┃

┃福利依赖┃积极福利┃

┃预防性事后照顾┃“二次”机会政治┃

┗━━━━━━━━━━┻━━━━━━━━━━━━━━━━┛

资料来源:杨雪冬:《吉登斯其人其说》,吉登斯:《失控的世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9页。

总之,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者由于抛弃现代性另辟新天地是激进的,哈贝马斯固守现代性再造现代性是相对保守的,那么可以说由于吉登斯既批判现代性的阴暗面,深究其中原因,但反对后现代主义,同时又察觉到现代性中出现的新变化就是温和折衷的。吉登斯行走在后现代主义和哈贝马斯之间,走的是“第三条道路”。这条道路的指向在我们看来也就是反思性现代性(反思性现代化),由此开辟出一个新的更加广阔的领域——多元觋代性,这也许就是我们对吉登斯现代性思想再反思所获得的一个重要启迪。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以批判的特点而著称,他的结构化理论最初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在与功能主义的抗衡中诞生的。它的发展与完善经历了很长的时间,1984年出版的《社会的结构》是该理论最成熟、最系统的著述。吉登斯的《社会的构成》可以看成是他的结构化理论的一次总结性描述。这也是吉登斯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在书中,吉登斯主要论说了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这也是社会学家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他通过对各相关学派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创造性论述,表达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一种建立在结构二重性基础上的理论。该理论通过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反思,树立了自己的理论目标,即超越传统理论的二元分裂的局面,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他提出社会学所探求的社会结构,只有经过结构化过程才能得到说明。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内容 结构化理论是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探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及其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论。他反对社会学理论传统上的将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视为彼此独立存在的两极, 要么强调“社会结构的物化观”, 将社会结构视为独立于个人行动的象“物”一样外在于个人的实践的东西; 要么强调微观的个人行动、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互动和个人的意义建构, 将宏观现象还原为微观现象来解释的二元论观点, 认为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双方都是相互包含的, 并不构成各自分立的客观现实。他的这一辩证观点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所阐述的结构化理论之核心——行动与结构的二重性原理中。吉登斯将“结构”理解为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 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 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 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 又改变着结构。行动与结构之间这种相互依持, 互为辩证的关系反映在处于时空之中的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依赖于行动者的创造和再创造而具有其特定的规律性: 行动者是具有知识的, 其知识是反思性的和实践性的。因此, 在进行行动时, 行动者不仅有其行动的理由和动机, 而且还能对自己的行动及所处情境的社会和物理特性进行反思性监控; 但是行动者的知识又是不完全的,故而其行动总会遇到一些“未被认知的行动条件”——这就是社会结构, 并进而导致一些“非预期的行动后果”, 而后者又会反过来成为前者。未被行动者认知的行动条件、行动者的反思性监控、行动的理性化、行动背后的动机以及“非预期的行动后果”构成了吉登斯的“行动自我的分层模型”。吉登斯认为, 人类的所有行动都表现为这个模型, 且都是以实践意识作为认知基础的。 在吉登斯看来, 社会结构并非外在于个人行动, 而是由规则和资源构成。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是与实践紧密相关的, 它们不只是对人们行动的概括, 而且对行动者的行动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同时, 行动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去采取适当的行动, 测试和确认其行动所牵涉的规则。因而行动者采取行动达到自己的目标的同时也再生产出社会结构。社会结构还包括社会行动所牵涉的资源——分配性资源和命令性资源, 它们是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再生产出来的。资源是权力的基础, 权力是行动者改变周围既成事实的能力, 表现在社会环境中, 则是其对资源的支配能力。然而, 资源并非权力, 只是权力得以实施的媒介。规则和资源是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 行动者的资源影响着其对规则的测试和确认; 另一方面, 资源又非独立于行动之外, 而是存在于社会环境中, 社会成员在行动中赋予其各种各样的意义, 从而影响规则的建构。因此, 行动便具备了意义的掌握与沟通, 社会的认可与制裁以及资源的支配三种特性, 且三者相互交织。资源也因此具有转换性和传递性, 可以随行动者在具体情境中的使用而得到改变。

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三个维度

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三个维度 胡颖峰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 与西方一些学者要么全盘肯定现代性、要么全盘否定现代性不同,马克思运用辩证的方法,既肯定了现代性所产生的积极成果,又批判了现代性所导致的社会关系的物化和人的全面异化。通过对现代性的实践批判,马克思实现了对现代性的超越。 [关键词] 马克思 现代性 赞美 批判 超越 [中图分类号] B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06)11-0040-03y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性问题逐渐成为我国学 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现代性问题的讨论中,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备受关注。马克思的一些重要文本,比如 共产党宣言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等,也成为人们研究现代性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不同的人给予了不同的解读。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是现代性的维护者,认为马克思思想中存在着大量与现代性思想相契合的观念,如赞扬理性、启蒙、自由、解放,肯定科学技术的重大社会意义;而有的学者却认为马克思是现代性的批判者,认为马克思从来没有赞扬过现代性,他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就是批判资本主义的现代性。通过对马克思一些重要文本进行深入研究,笔者认为马克思既讴歌了现代性,又批判了现代性,甚至还超越了现代性,正如丰子义所说:!资本主义由于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其发展既是促进现代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同时又是阻碍现代文明健康发展的消极力量。正是这样一种矛盾性,使得马克思对于现代性常常既持肯定的态度又持否定的态度。其实,不能抽象地讲马克思是现代性的维护者还是现代性的批判者,必须明确马克思对现代性究竟肯定的是什么,否定的又是什么。? [1] 丰子义的这一观点,对于正确理解、把握马克思 的现代性思想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一 在探讨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之前,笔者认为应首先对现代性这一概念作一界定。不同的学者对现代性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吉登斯认为:!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社会的缩略语。?[2]福柯则把现代性理解为!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历史时期,不是时间概念。按照福柯的这种理解,现代性主要指的是一种与现实相联系的思想态度 与行为方式。高宣扬认为:!所谓#现代性?是指自启蒙运动以来的资本主义历史时代所建构的各种社会文化制度及其基本精神。它实际上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建立以来所建构、传播、维护和进行正当化,并贯彻实行的一系列思想、理论、知识、技术、社会制度、文化、生活方式及精神状态等。?[3]在以上这些对现代性概念的界定中,笔者比较赞同高宣扬的界定。在界定了现代性这一概念后,接下来分析马克思对现代性所持的态度。 首先,马克思赞美、讴歌了现代性,肯定了资本主义现代性对社会历史的巨大推动作用。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起着推动作用,具有非常革命的性质。在 共产党宣言 中,马克思用抒情诗般的语言肯定了资本主义所取得的成就:!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资产阶级!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5]。!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6] 其次,马克思运用!世界历史?理论,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现代性立场。马克思明确肯定了资本主义现代性所开启的!世界历史?新时代,认为这是一个为未来而生存的时代,因此体现了不同于以往历史的现代性取向。!世界历史?所呈现的现代性开启了人类的普遍交往时代,带来了人们社会生活的 40 2006年第11期(总第137期) 广西社会科学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NO.11,2006(Cumulatively,NO.137) y [收稿日期]2006-05-17 [作者简介]胡颖峰(1965-),男,江西金溪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超星马克思主义答案.doc

马克思主义的今日处境 1 【单选题】“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一句出自(C)。 ·A 、《马克思的幽灵》 ·B 、《哈姆莱特》 ·C、《共产党宣言》 ·D、《辩证理性批判》 2 【单选题】在海德格尔看来,胡塞尔与萨特都没有资格与马克思对话,是因为(A)。·A 、二人的思想没有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中 ·B 、二人的哲学研究领域不同于马克思 ·C、二人思想的时代意义不及马克思的影响深远 ·D、二人的哲学研究违背了人类的发展规律 3 【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体现在现代性、有原则高度和(D)三个关键词上。·A 、认识 ·B 、认知 ·C、继承 ·D、批判 4

叮叮小文库【多选题】萨特认为哲学自近代以来只创造了三个时代,分别是(BCD )。 ·A 、柏拉图、苏格拉底阶段 ·B 、笛卡尔、洛克阶段 ·C、康德、黑格尔阶段 ·D、马克思主义阶段 5 【判断题】 1999 年英国 BBC 评选“千年伟人”,最后获选的思想家是马克思。(正确) 6 【判断题】雅克·德里达是德国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家。(错误) 现代性、现代世界 1 【单选题】马克思认为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有两个基本支柱,分别是( B )。 ·A 、资本、政治 ·B 、资本、现代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D、经济、现代哲学 2 【单选题】进步、增长和扩张作为现代世界最基本的特征,其来源是( C )。 ·A 、经济 ·B 、政权

叮叮小文库·C、资本 ·D、法律 3 【单选题】以下人物中,( D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分析过分析合理化。 ·A 、海德格尔 ·B 、胡塞尔 ·C、马克斯·韦伯 ·D、卢卡奇 4 【判断题】资本的本质特征是货币的转化。(错误) 5 【判断题】机器代表了自然科学的生产性的应用。(正确) 什么叫原则高度 1 【单选题】卢梭认为使人文明起来和使人没落下去的东西,在哲学家看来是(B)。 ·A 、金银 ·B 、铁和谷物 ·C、金银铁 ·D、工业和技术 2

现代性的理解

现代性的理解 1,马克思和波德莱尔对现代性的理解。 在列斐伏尔看来,马克思经常用“现代”这个词语来“表示资产阶级的兴起、经济的成长、资本主义的确立、他们政治上的表达以及后来——但不是最终——对作为一个整体的这些历史事实的批判”。列斐伏尔的这句话包含两个领域的话题:政治、经济。这两个领域关系密切,但也可以作为两个独立的对象进行阐述。列斐伏尔接着引用了马克思的两段话,这两段画主要讲述的是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如何抽象出了形式上的普遍利益,个人(私人生活)也被抽象为个人利益(个人的权利和义务?);而对国家、个人进行抽象的资产阶级时代是分离、分裂和两重性的。(8页对这三个词语的表述是“分离、分化和多重两分”,是一个意思,“革命性的实践起步于跨越鸿沟:私人与公共、专门与普遍、自然与人……”,这一句话应该是对“两重性”的具体表述)列斐伏尔在这样一个角度下具体讲述了马克思观察到的被称为现代性的一些分离的状况:私人生活与社会-政治实践的分离,理性与非理性的分离,表面的理性统一的背后是普遍的“非现实”。最后的结论是:只有通过革命性的实践才能改变这些分离状况,重建真正的统一。(马克思的现代性具有更多的政治内涵,而波德莱尔的现代性则有很强的体验性,他试图将短暂、瞬间性纳入对现代性的解释当中。他在永恒和变动的两重性中注意抓住变动的一方,(永恒只是他的起点),因此他把现代等同于时尚,认为从短暂的、变动的意象中把握住的东西,与永恒之间存在神秘联系。换句话说,波德莱尔的理想是在现代资产阶级世界内部创造一个审美的艺术的世界,即所谓“世界化的世界”。这个世界追求的是时尚,他通过对时尚的把握来创造一个华丽的高级世界。也由此,波德莱尔没有马克思的那种追求自然的统一性的的倾向,他理解的自然是一个丛林的自然,是“咬啮和杀戮”产生的地方,人工技巧才是他的追求。 1848年革命使马克思看到了自己从哲学角度理解资产阶级世界(现代)的局限性,他开始采用“实证”的方式,更多地关注历史与经济。但是他对通过革命性的时间推翻资产阶级世界创造一个统一的世界的信念并没有变化。 1848年革命却使波德莱尔产生的变化。他“在身负革命和失败的创伤、满心厌恶资产阶级和斥责资产阶级世界的情况下,承认了革命性实践的失败,他挪用起两重性和分离性来,他与它们妥协了,他拒绝那样接受它们了,它们已不足以让他满意了,他极其厌烦它们,他深究它们,以便发掘出代替已失败了的真正变革的观念化变革的根源”。这里的它们应该是“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世界”。波德莱尔的妥协是指“接受资产阶级社会为‘世界’”,这一妥协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性这一概念羽翼渐丰,开始飞翔。波德莱尔接受了现代性所暗含的自我与真实、珍视与理念或可能之间的裂隙、分化,并试图用诗性语言构筑一个独特的审美世界,并以此抵抗、解决前述分化、二重性。词语在这里成了唯一的有效的武器,波德莱尔通过词语完成对资产阶级世界的蔑视、嘲弄。但是这种词语的“炼金术”仍然臣服于既定的环境,审美是出于环境之中的,虽然它的目的是展示和改变世界,但是词语本身却必将陷入孤独。 19世纪是资产阶级上升和进步的黄金时期,1905年发生的俄国革命宣告了世界正在转型,而沉浸在19世纪的好日子中的资产阶级连同它的哲学还没有反应过来。列斐伏尔说:“1905,一个突变。”它预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新技术发明急剧增殖并穿透了日常生活;“非连续性相伴涌来”,构成了对19世纪诸多领域的连续性的观念的冲击。(这一部分有几句话很费解。第9页下面,“每个试图安置知识和行动、社会政治生活后果的人将失去他们的立足之基。这是迟早的事。”和“还是此时,个人主义的时代结束了,集体组织的时代虽无绝对的突破,但已开始显露峥嵘;个人要为捍卫自己而竭力斗争,争得有效的桥头堡:相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钟卫华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定义述评 1. 领袖人物给马克思主义下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这一定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来加以界定的,突出了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但是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本质,也没有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同时会被人误解为只要是马克思的言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会把马克思主义不同时期形成的成熟的、不成熟的观点都当作真理性的东西。斯大林则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这个定义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但同样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这门完整科 学的研究对象,只强调了自然和人类社会,而把思维领域排除在外。可见,列宁 和斯大林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定义的。 2. 国内学者给马克思主义下的定义 国内学者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根据自己的知识、阅历和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定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高放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 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这个定义是简洁的一个定义,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

精髓,但不够完整。 吴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历史科学,是一门迄今为止我们所获得的具有最高视野的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科学,也就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史学,其中包括着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这一定义有其合理性,但同样会让人 发生误解,很多人就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随着特定历史条件的消失和环境的变化,对今天马克思主义是否还适用提出了质疑,甚至以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 段若非也给马克思主义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世界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这一定义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言,并没有反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状况,并且这个使用了“特别是、更特别是”的递进副词,这就“把关于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论,看成不 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更特别’的内容;即使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 律理论,也被看成不是马克思主义‘更特别’的内容。” 程恩富则认为,经过数十年国内外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定义的探讨和争论, 可以给出马克思主义四层面的新定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从创立主体层面界定),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 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术思想和科学体系(从学术内涵层面界定),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体 系(从社会功能层面界定),是关于人生信仰和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和科学体系(从价值观念层面界定)。”除此之外,还有梅荣政、赵家祥、梁树发、郭大俊、桑志达等学者也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吉登斯的风险社会思想

安东尼?吉登斯的风险社会思想 英国著名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一)是当代西方与哈贝马斯、布迪厄齐名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著名社会学理论家之一,他近年来发表的《现代性的后果》(1989)、《现代性与自我认同》(1991)、《超越左与右》(1994)等著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 此外还有:《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亲密关系的变革》、《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气候变化的政治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权力、财产与国家》、《欧洲模式》、《在边缘》、《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失控的世界》。 王铭铭在《“安东尼·吉登斯现代社会论丛”译序》中说:“他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两打大方面.即对西方社会思想界各种学派的批判性总结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论述”。与古典时期社会学的开创者不一样,吉登斯并非一味对现代社会持赞赏、肯定的态度。他认为,同任何一种前现代体系相比较.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为人类创造了数不胜数享受安全的有成就的生活的机会.但现代性也有其阴暗面,这在20世纪变得尤为明显。吉登斯判断我们身处一个生态破坏、贫困、全面战争和极权政治的高风险社会,“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可怕而危险的世界”。现代社会的风险思想是吉登斯现代性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吉登斯在阐述其社会理论中就多处论及现代社会的“风险”问题。这一研究颇具特色,思想也不乏新意与深度。本文试对这一思想作一分析,以期正确认识并驾驭现代社会的“风险”。 (1)风险的概念 ①含义来源 现当代西方社会思想家们普遍关注风险问题,并且不少西方学者视风险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吉登斯也认为,“在中世纪,除了一些与风险相关的概念外,没有任何真正的风险概念”,而且,“在大多数其他传统文化中也没有风险这个概念”,所以,风险“这个显然非常简单的概念却能说明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世界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那么,究竟什么是风险呢?吉登斯首先从词源的角度对风险作了一些分析。他说:“在16和17世纪.风险这个概念似乎已经有了,西方探险家们在开始他们的全世界航海时,他们第一次创造了这个概念。”而“风险这个词好像是通过西班牙或葡萄牙传人英语中的.原意是指航行到未知的水域”时,“遇到危险或者是触礁” 因此,在吉登斯看来,风险原本是资本主义早期商贸航行的一个术语,意指遇上危险或触礁。风险概念起源于现代社会的早期,标志着与过去决裂和面对开放的未来的努力。吉登斯认为,在传统文化中,人们没有风险的概念,它暗含着一个企图主动与它过去亦即现代工业文明的主要特征进行决裂的社会。 “换句话说。风险这个词最早主要是空间方面的含义。后来,它转向了时间方面。”“后来这个词就用来指代各种各样的不确定的情况。”通过这种分析,吉登斯指出,“风险这个概念与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概念是分不开的。” 吉登斯分析了风险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他说:“这个概念的产生是随着人们意识到这一点而产生的。即未能预期的后果可能恰恰是我们自己的行动和决定造成的,而不是大自然所表现出来的神意,也不是不可言喻的上帝的意图。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过去人们对于幸运(命或命运)的想法,并且与宇宙决定论分离。” ②风险与危险、冒险的区别 吉登斯在分析风险与冒险、危险的关系中给出了他对风险的理解。“根据卢曼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试题及答案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列主义独创性理论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和北美全面确立其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并把它的影响扩展到全世界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当时面临的历史课题,是教育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他们通过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石;同时,他们特别声明:自己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自《共产党宣言》宣告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欧洲大陆爆发了一系列民族民主革命,特别是发生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的巴黎公社革命;近代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初显端倪。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新的发展,不断运用所创立的理论指导革命运动,并在实践中检验这些理论,修改某些具体的设想和论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列宁所处的时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已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发展,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面对这样的现实,列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胜利,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同时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论断,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列宁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生产的认识,果断取消了基于战争环境与过去的认识而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余粮征集制,推行适合本国国情的“新经济政策”,从忽视、排斥商品生产转向有计划地利用商品货币的积极作用,并把发展商业视为“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列宁对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新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创立了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全面的、创造性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活动舞台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致力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近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在实践中,正是由于他敢于突破苏俄中心城市暴动的革命方式,从而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的革命道路;在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他吸取苏联改造模式严重破坏生产力的教训,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一化三改”的路子,在成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平稳、持续的发展,并对尔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社会主义理念和实践面临严峻挑战。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在敏锐洞察和正确揭示时代新主题的同时,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搞社会主义只能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他坚决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从根本上突破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模式,成功推行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子。他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使中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力。邓小平理论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进一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对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总结。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根据新世纪的时代特征、当代中国国情和历史任务、党的执政地位,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实践提出的新思想、新标准、新要求,把实

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

姓名:张云天学号:2013232025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题目: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研究综述 关键词: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研究综述 目录: 一,现代性的内涵和特征 二,马克思与现代性 三,马克思现代性理论发展方向 正文: 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先阐述现代性的内涵,然后再介绍中国学术界两位教授即丰子恺、汪文富对现代性及其特征的看法。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李淑梅、邹广文、任平教授对马克思与现代性问题的看法,说明学术界目前已形成对马克思与现代性问题的一致看法,即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有一定性研究,他发表过自己的看法,直到今天他的一些理论仍具有启发性价值。 第三部分指出目前中国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两大发展方向,从批判性出发,阐述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性质,体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超越,主要代表人物有吴晓明、欧阳康;从实践性出发,找到马克思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代社会的契合点,证明其当代价值,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德峰、何萍。 参考文献: 【1】刘国胜,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辨析[J].桂海论丛,2007 【2】吴晓明,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J].学术月刊,2006,(2). 【3】王德峰,在当代问题中重温马克思的哲学革命[J].哲学研究,2008,(1).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现代性问题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西方兴起的一股思潮,它对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现代西方社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地批判。上世纪90年代,对于现代性的相关研究开始进入中国学术界的视野,并与中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相互交流、碰撞,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直接导致了马克思现代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本文对今年来学术界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汇总,试图揭示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研究综述 一,现代性的内涵和特征 “modemitv”(现代性)一词,首次收入于1627年出版的《牛津英语词典》。但在当时,它的使用与我们今天所讨论的“现代性”意义差别甚远。“现代性”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和学术名词,它的广泛使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才逐渐兴起的。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首次对“现代性”从社会学进行理解和阐释,他将现代性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他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致于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1】 现代性问题进入中国学术视野后,中国的学者对其进行了新的定义与诠释,并对其内涵和特征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促进了其理论的发展。 丰子恺教授认为,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与表现,是由许多因素在一起复合形成的。它涉及政治、文化、经济等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总体性概念,既是显性的,也是隐性的。它既可以指现代社会中的基本构成要素,如民主政治、科学管理等,又可以指现代社会中个人突出的主体意识和行动,同时也是自由、民主、平等等时代精神的体现。现代性作为西方主导的现代社会的缩影,在一开始便蕴含着深刻的矛盾。一方面,现代性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文明成果,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发展,又加速了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促进自由、民主、科学等时代精神的革新。但另一方面,现代性又是在资本主义的血与火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使广大劳动人民和殖民地被压迫的民族饱受战争的痛苦和残忍的剥削、压榨。 江文富教授指出,现代性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随着人的主体意识觉醒而发展起来的,个人主体性的张扬和发展,是贯穿现代社会的一条主线。个人主体性的发展,提高了人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能力,促进了工具理性的发展。同时,各人主体性的发展,也促进了人脑中个人、社会观念的革新,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代精神。主体性张扬、工具理性、现代精神是现代社会形成的三大重要要素,加速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但同时,现代社会主体性的发展也导致了种种恶果,主体性的发展导致人类与自然、社会高度分离,加深了彼此的对立发展。一方面,工具理性的高度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成了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加深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导致了人对自然资源的无限掠夺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产生了环境破坏、资源匮乏、生态危机等一系列危害。另一方面,工具理性和时代精神又先天地为人类设计了一个牢笼,隔断了人类与社会的直接联系,压制了人类的感情和精神的宣泄,导致人类基本人性和自由精神的丧失。二,马克思与现代性 目前,学界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讨论,基本上形成了对马克思与现代性问题的一致看法,绝大多数学者认同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有一定性研究,发表过自己的

浅谈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必要性

WORD格式整理版 海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实践教学论文 (二○一五至二○一六学年度第一学期) 论文题目:论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学生姓名:暨巧莹 学生学号:20141602310007 所在学院:信息与科学技术学院 年级专业:201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任课教师:丛德生 完成日期:2015 年 11 月 21 日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制

论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化,现代大学生在就业、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正在承受着莫大的压力,快节奏、新问题、新状况的不断涌现,常常使大学生在思想觉悟和认识上感到迷茫、无力。因此在新的文化发展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要与当今社会同肩并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开创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而对思想教育工作最有利的基础思维方式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的必要性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现状所决定,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批判错误思潮的需要。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世纪中期,此时,西方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英国率先引起了第一场工业革命,随后德国、法国等国家相继也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社会生产力有了跨越性的提高。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浮出水面,经济危机爆发,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增强。 随着大批的工人起义,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这个大舞台。针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弊端,时代发展呼唤一个新的科学理

读马克思主义思想感受

读马克思主义思想感受 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赵国浩马克思主义,相信很多国人无论是党员还是普通百姓或多或少的都了解一点或者都听过,而作为一名党员,马克思主义都是必须要学习的。毛泽东主席说过:“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可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重要性!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于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解释。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又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国的先辈们就是坚定不移的依靠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断地与侵略者斗争,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建立后一代又一代的领导人不断完善和发展并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完全的适应了中国的国情,不仅在中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还发展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列宁同志依靠马克思主义结束了俄国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苏联国家得到了蓬勃发展,其国力之强大,使美国都感到忌惮。特别在二战

结束后,依靠马克思主义建国的苏联建立了强大的海陆空军部队,誓与美国一较高低。新中国建国后发展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全军和各民族人民。大力发展生产力,先后经历朝鲜战争、中印战争、越南战争,最终确立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建立新中国之前的那段动荡时期,伟大的中国人民就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怎样才能救中国于水火。寄希望于封建主义,结果维新变法失败,寄希望于资本主义,于是有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人们刚刚看到希望,又被袁世凯窃取,然后称王称帝,又失败了。先辈们又不断的摸索不断地尝试,终于在马克思主义上看到了希望,可是过程是多么的漫长,八年抗战打跑了小鬼子,又迎来了3年的内战,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人们看不多光明,可是先辈们坚定不移的依靠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在黑暗中为中国人们带来了光明。 1999年9月,英国的BBC广播公司通过新闻网页举行前风云人物的评选中,马克思名列榜首,被评为过去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家。西方媒体认为,马克思主义“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当代马克思主义,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拓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通过学习,我学到了许多的知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更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历史与时间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之初150多年来之所以至今还保持

吉登斯的国家理论课件

吉登斯的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龙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叫姜敏。很高兴能站在这里代表我们第一组与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国家理论这个专题。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当代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杰出代表--吉登斯的国家理论。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将今天的介绍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对国家理论的概述,第二部分是对吉登斯以及后马克思主义的简要介绍,第三部分是重点,也就是吉登斯国家理论的基本内容,其中,我又将该部分分为三小点来为大家进行阐述,第四部分是对吉登斯国家理论的评价,最后是结语部分。首先我们进入今天介绍的第一部分,国家理论概述。 一:国家理论概述 众所周知,国家是目前人类社会普遍采用的一种最重要的政治组织形式;同时,它也是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国家理论也成为多数政治思想家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著有《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以城邦为研究对象,写出了不朽名著《政治学》。而在近代,关于国家的作品更多。从柏拉图到马克思,政治理论家几乎都把政治学理解为国家学。对于国家理论,大家较为熟悉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该理论从社会内部角度,从阶级的产生、演变出发研究国家问题。今天我所介绍的吉登斯国家理论,是一种有别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介绍该理论之前,我们应该对后马克思主义做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后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是英国思想家拉克劳.墨菲在1985年出版的《领导权与社会策略:走向一种激进的民主政治》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概念,该概念一提出便在思想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论。目前,它已演化成为后现代主义理论阵营的重要流派和当代西方左翼思潮的重要支流,广泛流行于西方思想界。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色主要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解释西方社会的视角上。它一方面肯定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理想,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传统,借助后现代主义理论,对当代西方社会及其思想文化进行新的探索;另一方面,它又解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力图重建马克思主义。如吉登斯的《民族—国家与暴力》一书便是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理论的最集中体现。 三:吉登斯国家理论的基本内容 为了使同学们有更直观的了解,关于这一部分,我将分为三个小点为大家介绍吉登斯国家理论的相关内容。 首先是第一点: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反思。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以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作为出发点,得出国家的本质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实现其利益和统治的工具,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形式。而在吉登斯看来,这种看法犯有“经济化约论”的错误。什么叫“经济化约论”,就是把国家化约为这种或那种经济关系的结果,专注于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该错误的致命之处在于把整个复杂的人类历史化约成单一的生产力发展史,把不同形态的国家化约成普遍的经济关系。也就是说,把所有国家类型都看作是经济关系的体现,是对国家性质的误读。 国家消亡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吉登斯进行反思与解构的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剥削将会消失,与此相适应,国家也会不可避免的消失。在吉登斯看来,要想客观准确地理解人类历史,就不能单纯地将国家类型之间的更替看作是一个从低

论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

论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 【摘要】波德莱尔是较早地在美学上对现代性思想进行阐述的文艺批评家,他认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他更为看重的是艺术的“过渡、短暂、偶然”,由此提出了自己的审美现代性思想。本文着重探讨了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 【关键词】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自律意识创新意识 波德莱尔的审美现代性思想包括了审美的自律意识、和审美的创新意识。审美的自律意识主要体现在他的诗学观上,他打破了西方长期以来的真善美相统一的论断,认为诗是自在自为的。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我一贯认为文学和艺术追求一种与道德无涉的目的,构思和风格的美于我足矣。”同年,他又说道:“但是,还有另一种奇谈怪论,由于思想的虚伪、粗俗和低级,这种奇谈怪论更可怕,更有机会持续得久远,这是一种生命力更为顽强的错误,我说的是有关教诲的邪说,它的必不可少的后果就是一系列关于激情、关于真实和关于道德的奇谈怪论。许多人认为诗的目的是某种教诲,它或是应该增强道德心,或是应该改良风俗,或是应该证明某种有用的东西。”显然,波德莱尔的这一观点是直接与当时法国社会充溢着艺术功利这一时弊针锋相对的。其在1868年发表的文章《哲学的艺术》也秉持了艺术与道德无涉的观点:“艺术愈是想在哲学上清晰,就愈是倒退,倒退到幼稚的象形阶段;相反,艺术愈是远离教诲,就愈是朝着纯粹的、无所为的美上升。”由此可见,波德莱尔反对艺术以道德训诫为目的,其实是要表达对当时法国资产阶级社会下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公众的审美趣味的不满。 波德莱尔主张诗歌“不以真实为对象,它只以自身为目的。表现真实的方式是另外的方式,在别的地方。真实与诗了无干系。”同时,诗歌也“不把真理当作自己的猎物;它有它自己的目标。我们应当在其他的地方去揭示真理。”显然,波德莱尔这里强调的也是诗的自律,他不允许诗成为表现真实、真理的工具。他认为“真是科学的基础和目的,它主要是要求纯粹的智力……善是道德追求的基础和目的。美是趣味的唯一的野心和专一的目的。”波德莱尔重视审美自律的同时也就是在重视诗的超功利性,他竭力反对诗变成为社会政治、道德等功利目的服务的工具,他认为艺术工具论会导致诗的毁灭,因为一种目标要求的功能越多,它就越不高贵,越不纯粹。他正是通过强调诗的自律性来反对当时庸俗的资产阶级的功利文艺观,由此来实现自己对平庸现实的超越。 波德莱尔还反对自然。在波德莱尔看来,“整个可见的宇宙不过是个形象和符号的仓库,想象力给予它们位置和相应的价值”波德莱尔所说的想象力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幻想的能力不同,而是创造的想象。“我说的想象,不仅仅是指人们用得很滥的这个词的一般概念,那只不过是幻想而已,我指的是创造的想象,那是一种高得多的功能,因为人是仿造上帝的形象被造出来的而与这种崇高的力量保持一种疏远的联系,造物主就是通过这种力量设计、创造和维持它的宇宙。”

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地方建筑设计研究

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地方建筑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承载着人 们各方面的需求,对人们生活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当前房屋建筑结构已经 不再是单纯的结构设计了,其更倾向于科学性与人性化。本文重点对当前房屋建 筑设计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希望给行业相关人士一定的参考 和借鉴。 关键词:现代;住宅建筑;设计 1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概述 我国房屋建筑设计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人们就将房屋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这就给当前房屋建筑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使他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另一方面,虽然房屋建筑设计在我国历史相当悠久,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处于盲 目阶段,一味闭门造车,忽略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流和学习,从而使得当前国 内房屋建筑设计处于落后状态,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导致国内房屋建筑设计 出现众多问题。 2概括住宅建筑施工图纸的基本内容 一般情况下,住宅建筑的施工设计图纸都是由文字和图片搭配而成的。其中,图形部分具体包括住宅建筑多个角度的剖面图。而文字部分则是住宅建筑设计施 工要点讲解、封面简介以及整个施工所应用的各项辅助设施说明等。而且住宅建 筑工程施工应当充分参考施工规划设计图纸,使工程质量达到现代化建设标准, 进而满足人们对住房的需求。 3深入剖析住宅施工设计存在的不足 3.1缺乏节能环保理念 随着当下社会公众对节能环保的重视,建筑作为高能耗行业代表,其节能设 计已然成为行业必然趋势,尽管建筑节能设计作为创新型独立学科,仍有部分设 计人员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无法深入理解该理念的内涵,对其缺乏应有的重视,使建筑图纸审核不符合规定现象屡见不鲜。除此之外,大部分施工图纸规划设计 人员由于专业水平有限,在面对不同类型墙体结构时,忽略了热工计算的重要性,对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缺乏准确的判断和调整,进而导致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不 符合现代化标准,为工程埋下了安全隐患。 3.2建筑防火设计不达标 我国相关部门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严格约束了建筑物的防火设计,但是,当下部分施工设计单位在设计公用楼梯和地下室的过程中,并未严格执行 专业领域的法律法规,这使得民用住宅建筑不具备基本的防火性能,进而对公众 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与此同时,根据我国颁布的关于停车场设计方面的规范 条例可知,必须采用防火墙设计来分隔民用住宅建筑和相邻建筑。然而,当下大 多数民用住宅建筑施工规划设计,都忽略了防火墙的重要性,导致地下车库成为 极有可能发生火灾的源头,并且一旦发生火灾,相邻建筑会遭受波及,造成人员 伤亡。 3.3重时尚轻质量 就目前而言,建筑逐步成为衡量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对房屋建筑进 行设计的过程中,部分设计人员忽略了经济、环境、技术以及功能等众多因素,

试论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

试论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 李 琪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安徽合肥 230039) 摘 要: 该文阐述了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现代性的动力机制及全球化,并对吉登斯现代性理论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 现代性;吉登斯;制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08)08-099-02 作者简介:李琪(1981.4~),男,安徽省淮北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社会学。收稿日期: 2008-03-28 安东尼?吉登斯,当代西方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著名社会学家。他的社会学思想脉络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结构化理论”。吉登斯用结构的二重性来阐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试图以此来消除社会学理论中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社会学整体主义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社会学个体主义的二元对立。 1 现代性的重建 (1)现代性问题是西方社会学家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西方社会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康德、马克思、韦伯、迪尔凯姆、哈贝马斯等学者都对现代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吉登斯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把现代性当作一个问题来处理,并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他对现代性的自我理解和批判。 他认为现代性需要重建。他指出,在20与21世纪之交,作为社会学基本问题的现代性(其过去的发展和现时的制度形式)又重新出现了。社会学与现代制度之间的关联早以为人们所意识到,但我们直到今天才发现。这些关联不仅比以前所意识到的更为错综复杂,而且,对现代性本质的再思考必须与社会学分析的前提之重新建构并行展开方才有效。何谓现代性?吉登斯对此作了多方面的界定,他认为“现代性是指社会生活或组织形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现代性是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在吉登斯看来,现代性的确立与实现过程就是所谓的现代化过程,现代性实际上就是现代工业社会。(2)吉登斯对现代性的重建,建立在对西方社会思想各种学派的批判性总结基础之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对社会进化论,主张断裂的现代史观。进化论认为历史 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趋势,存在某种决定历史变迁的机制。对此,吉登斯进行了批判,认为社会进化论是一种对社会历史及其变迁的歪曲错误的解释。吉登斯指出,人类历史没有一幅进化论的“外观”,而如果硬要将人类历史塞于这样一种模式中,我们就不能准确地理解这一历史。 吉登斯强调,人类历史是以某种断裂为标志的。他主张对现代史作非连续性的解释。吉登斯认为,现代社会并非是传统的延续和社会组织生长的连续过程,而是一种社会延续性的断裂,是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新的社会组织方式的产生。他反对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一个从以往的社会类型中不断进化而来的高级组织形式,而是一个具有全球意涵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在西方的政治革命共同作用之下历史发生“断裂”的结果。断裂性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在吉登斯看来,断裂是指“现代的社会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其在形式上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现代社会变迁的速度、范围和深刻性都是以往社会所无法比拟的。二是反对“一元制度分析”,主张“多元制度分析”。以往的社会学理论总是趋向于把某一制度性因素当作现代社会变迁的冲突性动力和现代社会的本质特点。吉登斯认为这种“一元制度分析”是在倡导一种还原论,是社会进化论的一种体现。它虽然能分析解释许多社会现象,但不能解释整个现代社会,不能全面把握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模式的现代性。现代性在制度层面上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必须从多维度才能理解现代性的性质和特征。 为此,他创建了理解现代性的四维度模型。(1)资本主义。吉登斯认为,现代性的出现,首先是一种现代经济秩序,即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创立。资本主义指的是一个 [3][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5.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7][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5. (谢灵芝编、徐爱民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