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1.什么是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学科,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3个分科:1.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称为综合地理学2.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 3.

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分人文地理学。

3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3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1.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各自然

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区分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4.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5.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3.地球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的焦点之一上。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

接近,约为14710*10^4km,地球的这个位置称为近日点。7月初离太阳最远,距离约为15210*10^4km。

4.地球的形状约为一个旋转椭球体。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为(6378140+-5)米,极半径

为(6356755+-5)米,总面积为 5.1*10^8km2,总体积为10833*10^8km3,总质量为

6.588*10^27g。

5.一年: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其周期为一年。恒星年:365d6h9m9.5s,为连

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的时间。回归年:365d5h48m46s,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

6.1月3日最接近太阳,此位置为近日点,7月4日为远日点,此位置为远日点。

7.地球绕地轴旋转称为地球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即为自转周期,叫做一日。地球按照一

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其周期为一年。

8.太阳视运动的轨迹叫做黄道,黄道所在的面即为黄道面,赤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即为黄

赤交角,为23°27′。

9.地球固体地表以内的构造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

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10.行星特点: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光的天体。条件:1.在绕太阳运动的前

提下,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2.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依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呈近似球形,3.内部不会发生核聚变反应。

11.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12.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使地壳发生变形和变位,形成各种地

质构造,促进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

13.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构造

运动的形迹。

14.地壳的主要化学元素:O,Si,Al,Fe,Ca,Na,K,Mg,Ti,H,P,C,Mn,S,Ba

15.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16.岩浆岩可分为四类:1.超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小于45%,代表岩石为橄榄岩。2.基性

岩:二氧化硅含量在45-52%,代表岩石为辉长岩,玄武岩。3.中性岩:二氧化硅含量为52-65%,代表岩石为:闪长岩,安山岩。4.酸性岩:二氧化硅含量在65%以上,代表岩

石为花岗岩和流纹岩。

17.岩浆岩:当岩浆沿岩石圈平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时,冷凝结晶形成侵入岩,喷出地面则

迅速冷却凝固形成火山岩或喷出岩。

18.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

成的岩石。

19.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活血流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

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20.地质构造的分类:1.水平构造:虽经垂直运动但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

状者,2.倾斜构造:岩层经构造变动后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构造,3.褶皱构造: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4.断裂构造: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

21.板块边界的三种类型:1.扩张型:新地壳增生的地方2.俯冲型:见于两个板块汇聚,消

减的地方,又可分为①岛弧海沟型边界②地缝合线型边界3.转换断层型:由前两类边界的活动导致板块间的其他部分作剪切向水平错动而形成,仅见于大洋地壳中。

22.大气的主要成分:由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或杂质组成。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

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

23.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其主要形式包括全

球行星风系,三圈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和高空急流,西风带的大型扰动,季风环流。

24.三圈环流:1.信风环流圈:是一个直接的热力环流,约占30个纬度。2.中纬度环流圈:

即约35-65°地带3.极地环流圈:由副热带高压带流向极地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在中纬度地区形成偏西风。

25.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锋则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

锋,准静止锋是指很少移动或移动速度非常缓慢的锋,锢囚锋是指锋面相遇,合并后的锋。

26.主要的天气系统:1.气团和锋:气团是指在广大区域内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垂直稳

定度等物理属性较为均匀的大块空气团。温度和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度区域称为锋。锋面天气:主要指锋附近的云,降水,风,能见度等气象要素的分布状况。2.气旋和反气旋:气旋是由锋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形成的,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反气旋是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大型空气涡旋。

27.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变化特征,它既反映平均情况,也反

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多年综合。

28.气候系统:是形成气候及其变化的特性和过程。一般把气候系统的特性概括分为热力学

特性,运动学特性,含水性,静力学特性。有五个部分组成:大气圈,海洋,冰冻圈,陆面,生物圈。

29.水循环:地球上的水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通过运动和相变从一个地圈转向另一个

地圈,或从一种空间转向另一种空间。

30.水量平衡:是等会循环的数量表示,全球水量平衡方式可以写成:大陆降水量+海洋降

水量=大陆蒸发量+海洋蒸发量。

31.海水的组成:水约占96.5%,其他物质占3.5%。海水中还有少量有机和无机悬浮固体物

质。氢和氧是海水中最主要的化学成分,海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

32.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

33.潮汐: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称为潮汐。

34.波浪:海洋中的波浪是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圆

周运动的现象。波浪包括波峰,波谷,波长,波高四个要素。

35.海岸凸出处波峰线凹进,海岸凹进处,波峰线凸出,即与海岸线平行。

36.地貌成因:1,。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因而成为形

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2.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3.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性质,结构与产状不同,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往往很不相同。4.生物对地貌形成的印象: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使岩石发生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而印象地貌发育。5.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①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②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37.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

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风化过程或风化作用。

38.土壤由固相,液相,气相三相物质组成,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的

有机整体。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及一些活的微生物。

39.成土因素:1.土壤发育的母质因素2.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3.土壤发育的生物因素4.土壤

发育的地形因素5.土壤发育的时间因素6.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和演变的影响

40.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多级系统分类,共分六级,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土

系。发生学分类系统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7级分类,共分12个土纲,29个亚纲,61个土类,234个亚类。

41.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42.种群:占据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

43.群落:群落是生物经过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间相互适应而形成的比种群更复杂更高

一级的生命组建层次。

44.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45.生态系统的组成:1.非生物部分:太阳辐射能,水,氧气,二氧化碳等有机物质2.生产

者:包括所有的绿色植物,蓝藻,为数不多的光合细菌与化学能合成细菌。3.消费者:包括各类动物,属于异养生物。4.分解者:主要指细菌,真菌,和一些原生动物。46.陆地生态系统主要类型:1.热带雨林2.热带稀树草原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4.温带落叶阔

叶林5.北方针叶林6.温带草原7.荒漠8.冻原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三重性”: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 “表层”的别称:“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 部门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宇宙天体:恒星、行星、卫星、陨石、小行星、彗星、星云、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被规定为矮行星) 地球的三个切片:赤道面(与地轴垂直所截出最大截面所在面)、黄道面(地球轨道所在面)、白道面(月球轨道所在面) 科里奥利力方向:南左北右 地球圈层内三圈:地核、(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壳 地球圈层外三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地理学六圈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 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矿物水 海陆两半球:海半球(新西兰东南)、陆半球(法国南特附近) 大洲分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欧非)直布罗陀海峡;(亚美)白令海峡;(美洲)苏伊士运河; 岛屿: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 造岩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氢、磷、碳、锰…… 造岩物质:硅酸盐类、含氧盐类、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卤化物、单质 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 岩石种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按矿物分):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岩浆岩(按形成分):喷出岩、侵入岩 岩浆岩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沉积岩:碎屑岩类(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类(钙质页岩、铁质页岩、炭质页岩)、生物化学岩类(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特性: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构造运动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作用 沉积建造: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水平构造:桌状地台、平顶山、方山 倾斜构造:单面山、猪背岭 褶皱构造: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向斜谷 断裂构造:一线天、试剑石、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悬谷、错断山脊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 自然地理学 绪论 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地理学“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第一章地球 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小 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 彗星:定义: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组成部分: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 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

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受到太阳磁场和稠密气体对流区扰动的影响而处于剧烈运动当中。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 )))))))) 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 各行星轨道面2. 1. 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所3. 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4. 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5. 的倾斜都比较小;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6. 道面也较接近;转方向相同。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形状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当太阳平行光线照射到扁球状的地球表:形状效应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面时,同一时刻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就不同,总体上是从南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就大,反之则小。因此,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温的程度也是也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 新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的()。
1.0 分
? A、
9.931%
? B、
4.458%
? C、
2.762%
? D、
1.336%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地壳最后的地区是哪儿?
1.0 分

? A、
平原
? B、
盆地
? C、
高原
? D、
海洋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来自于地球的什么系统?
1.0 分
? A、
地热系统
? B、

地表系统
? C、
生物系统
? D、
生态系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以下不是冰缘地貌的是:
1.0 分
? A、
石河
? B、
冰丘
? C、
冰山
? D、

石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1.0 分
? A、
热力对流
? B、
动力抬升
? C、
大气波动
? D、
蒸发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海陆分布的变化会通过以下哪种变化影响全球与区域气候?
1.0 分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一)

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一)one 一、填空题 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两者的总和。 2、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3、三分法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三个学科。 4、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因素。 5、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6、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②(半理论阶段),③纯理论阶段。 7、(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8、目前通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9、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10、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11、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12、地块可区分为三种类型:①原生地块,②(衍生地块)③人为地块 13、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14、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15、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17、布迪科的辐射干燥指数(A)计算公式为(A=R/(L*r))。 18、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为(节律性) 19、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是(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0、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分异的两个前提。 21、《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采用单列系统,即自然大区、热量带与亚带、自然地区与亚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和自然县。 22、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23、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24、地块的形态结构主要有三种①均匀分布,②镶嵌分布,③(斑点状分布)。 25、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26、西方学者认为土地系统可以区分为三种:①简单土地系统,②(复杂土地系统), ③(复合土地系统) 37、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非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28、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29、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30、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31、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32、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 ②(半理论阶段),③( 纯理论阶段)。 33、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人文地理学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神的意志决定和生产关系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文化地理问题和政治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 6、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人地相关论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行为革命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性、综合性性和社会性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 联系。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 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 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 应性。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发展即变化。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 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 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 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形成演化过程及产生原因。 包括(1)空间分析(2)时间序列分析(3)人地关系分析 主要内容:(1)基本理论:元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人文地 理学方法论;(2)应用理论: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3)应用学科:综合人文地理学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全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认为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 切,时代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

绪论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掌握) (一)在六大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基础上形成四大物质圈层(对流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二)内部分异复杂,具有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特有物质和现象(土壤层、沉积岩、各种地貌) (三)通过四大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进行能量转化、物质交流和信息传输 (四)固,气和液三相物质并存 (五)从地球内部和外层输入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辐射、地热、重力) (六)现代自然地理环境在人类干扰和控制下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大多已成为人类聚居场所。 第一章 一、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变质作用类型(理解);地壳的结构和类型、三大类岩石的 成因、特征和联系(掌握) 1.地壳的结构: 1)以康拉德面(距地表约10km) ,分硅铝层和硅镁层 2)上层为硅铝层,以O、Si、Al为主,又称花岗岩层,大陆上厚约10—40km 3)下层为硅镁层,以O、Si、Al为主,但Mg、Fe、Ca相应增多,称玄武岩层,大陆平 原厚可达30km 2.地壳类型: 1)大陆型地壳(简称陆壳)平均厚度约33km,近海薄内陆厚,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 2)大洋型地壳(简称洋壳)平均厚度仅7.3km,最薄处仅5km,仅由硅镁层组成(缺少 硅铝层) 3.岩浆岩: 岩浆岩:地下深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4.沉积岩 1)定义:地表或近地表先成岩石遭受风化剥蚀及生物和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 搬运沉积后,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 2)主要特征: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具有生物化石 3)成岩途径:a.压固;b.胶结;c.重结晶;d.新矿物生长 4)构造:层理构造:沉积物成分、颜色、结构构造和粒度等在岩石垂向上的变化所显示 的成层特征; 层面构造:沉积过程中由自然作用产生在沉积岩层面上的痕迹,如雨痕、波痕等。 5.变质岩 1)变质作用:先成岩石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下导致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使之 成分、结构、构造产生一系列改变 2)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据先成岩石类型划分为正变质岩(岩浆 岩变质)和负变质岩(沉积岩变质) 3)变质作用影响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和溶液 4)变质作用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6.三大类岩石联系

自然地理学1的期末复习题

1.地理环境。 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2.河流侵蚀基准面。 河流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又可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地方)侵蚀基准面。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最低基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 3.雪线。 常年积雪区的下界。 4.地貌灾害。 在地貌发育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地貌恶化,以致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灾害性的破坏。 5.荒漠。 是指气候干旱,地表缺水,植物稀少及岩石裸露或沙砾覆盖地面的自然地理景观。 荒漠如按地貌特征及地面组成物质来分,可分为岩漠(石质荒漠)、砾漠(砾质荒漠)、沙漠(沙质荒漠)和泥漠(泥质荒漠)等四类。 6.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7.地震系列。 地震有孕育、发生和衰减的过程。在一定时间内(几天或几个月)发生在同一地质构造带上,而且具有成因联系上的一系列地震。包括: a.主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能量最大的一次地震。 b.前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 c.余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 8.地质作用。 促使组成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和表面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各种作用,统称地质作用。

9.喀斯特作用。 即指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的破坏与改造的作用。即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冲蚀、堆积,以及重力崩塌的总称。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机械侵蚀作用为辅。 10.水土流失。 当流水对土壤、风化壳或碎屑堆积物的侵蚀量(值)超过允许侵蚀量(值)时,称为水土流失。 11.地壳运动。 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化的机械运动。 根据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可分为两类: 古构造运动:发生于晚第三纪以前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发生于晚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包括人类文明时期的构造运动 12.化石及其形成条件。 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活动的遗迹。 形成条件: ①必须有不易分解的生物硬体,如骨骼、鳞片、贝壳、木质纤维等; ②生物死亡后要迅速被掩埋,遗体被掩埋得越快,和空气隔绝越快,就越有利于保存成化石; ③埋藏后的生物遗体还要经过长时间的炭化作用,或与CaCO3,Si O3等物质进行交换、充填等作用,才能变成化石。 13.融冻作用及其类型。 冻土地区地温低,而且发生周期性的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水分也相应地出现相变和迁移,从而引起岩石的破坏、碎屑物的分选、堆积层的变形、冻胀、融陷、流变等一系列变化过程,总的称为融冻作用。作用方式有融冻风化、融冻泥流和融冻扰动等。 (1)融冻风化 冻土层中的大小裂隙常被水填充,当夜间及冬季地温降至O℃以下时,水分冻结,形成冰脉,由于冰脉体积膨胀而向两侧围岩(土)挤压,使裂隙扩张。白天或夏季冰体融解,融水进一步向下深人,然后又再度结冰。这样经过反复冻融之后裂隙不断扩大,岩(土)体也受压破坏。这种因冰脉冻融而使岩(土)破坏的作用,称为融冻风化作用。 (2)融冻扰动 发生在活动层内,每年冬季冻结由地面向下进行时,以下尚未冻结而含水的融土,在上部季节冻土及下部永冻层的挟逼下,发生塑性变形,造成各种褶曲,称为融冻扰动。 (3)融冻泥流 发生在冻土的斜坡上,夏季活动层融化时,土中的水分因下部永冻层的存在而不能下渗,造成该土层饱含水分,甚至稀释成泥浆状,在此过度湿润的情况下,土体便沿斜坡向下蠕移,成为融冻泥流。 泥流速度很慢,每年3-4cm,至多也不过30—50cm。

自然地理学简答题总结

1.自然地理学任务:①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规律;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⑤研究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2.简述地球的圈层分化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 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物体,主要有碳、氧、镁、硅、铁、镍等元素组成的各种物质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过程密切相关。放射性元素的辐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积累,加上重力的作用,物质便发生了分异,逐渐形成性质不同的圈层。最后,地球内部就分化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在分化过程中地球内部产生的气体经过“脱气”形成了地球最外圈的大气圈,部分水汽凝结成液态水降落地面,汇聚在洼地中,形成原始水圈,后来原始生物出现,它们逐渐扩展到陆地和低层大气中形成生物圈。 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其次为氩、CO2和水蒸气等,其富含氮氧,它们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而对于生命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地球生物圈渗透在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地壳表层的范围之中,生物圈质量很小,但是生物圈对改变地球 的地理环境却起着重要的作 用,水圈主要有海水构成,陆 地上的湖、河、沼泽水和地下 水也是水圈的组成部分。水是 地球表面分布最广泛的物质, 也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 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 重要因素。 3.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①太 阳辐射集中地表②固液气物 质同时存在于地表③有其特 有的、由其自身发展变成的物 质④相互渗透的圈层进行着 复杂的物质循环⑤存在复杂 的内部分异⑥在人类活动的 基本场所 4.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各 有什么特征? 岩浆岩是由演讲凝结形成的 岩石,矿物排列无定向而形成 块状结构;成分、结构、颜色、 粒度不均匀形成斑杂结构;保 留熔岩的流动形迹:气体逸出 后残留的气孔构造;喷出岩气 孔被填充形成杏仁状构造。一 般来说,岩浆岩易于出现在板 块交界地界的火山区。沉 积岩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其 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 质和生物化石,层面呈波状起 伏、残留波痕、雨痕、干裂、 槽模、沟模等卵模或层内出现 有锯齿状缝合线或结核。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和矿物 质的混合作用下由一种石头 自然变质成的另一种石头。这 类岩石大多数具有结晶结构, 定向构造和由变质作用形成 的特征变质矿物。 5.地壳构造运动有哪些特 点?它和岩相、建造和地层接 触关系上有什么表现? 特点:普遍性、永恒性、方向 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 异性岩相:若地壳上升, 岩相可以从海相向陆相变化, 沉积物粒级增大,厚度变小, 形成海退层序,甚至没有沉积 或受风化剥蚀。反之,形成海 侵层序。建造:主要分三种 基本建造类型,地槽型建造、 地台、过度。地层接触:常 见的有整合、假整合、不整合 三类,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 积接触也是其特有的表现。 6.何谓三圈环流与行星风系, 说明海陆分布咋改变低空和 高空气压场纬向带状结构? 假设地球不自转,且表面均 匀,由于赤道和两极受热不 均,赤道上空的空气流向极 地,而低层气流自极地流向赤 道,补偿赤道上空流出空气。 在赤道与极地之间就会形成 一个南北向的闭合环流。但地 球在不停地自转,空气一旦开 始运动地转偏向力便随之发 生作用,在地转偏向力作用 下,南北半球分别形成环流 圈,即三圈环流。行星风系: 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 面盛行风的全球性形式。由于 海陆分布等影响即海陆热力 性质的差异。7月份,大陆增 温快,形成低气压,同纬度的 海洋增温慢,水温低于陆温, 形成高气压。1月份,大陆降 温快,形成高气压,同纬度的 海洋增降温慢,水温高于陆 温,形成低气压。由于北半球 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 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 对气压的影响尤为显著,使纬 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 的高、低气压中心。其中7月 份。副热带高压带被亚洲低压 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 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南半 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 向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 别是30°S以南的地区,气压 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7.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代 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人 类活动是怎样影响气候的?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原因:天文学方面 和地文学方面。天文学方面有 ①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②太 阳活动的准周期的变化③地 球轨道要素的变化。地文学方 面有①地极移动与大陆漂移 ②造山运动③火山活动。人 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规模与 人口有关。人口的急剧增长使 得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 然环境的速度和规模迅速增 加。最初,主要表现在改变地 表地貌,影响下垫面的粗糙程 度,反照率和水热平衡,从而 引起局地气候变化。城市化的 迅速发展和城市的污染,正在 逐步改变大气。现在,全世界 每年消耗数十亿吨燃料。燃烧 产生的CO2、烟尘和工业废气 大量扩散到大气中,使大气成 分发生变化。调查表明,CO2 的含量变化已被当作近代气 候变化的首要原因。应对办 法:①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② 积极开展“节能减排”调整产 业结构,应用新能源③加大科 研支持力度,开发新能源④各 国要开展全民环保教育活动。 8.水量平衡与水循环的内在 关系:水量平衡是任意选择的 区域,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 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 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内蓄水 的变化量。水循环基本过程是 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 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 通过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 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 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 而复始运动的过程。水循环使 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得以延续, 促进了水量的平衡。 10.冰川对全球环境变化的重 要意义?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重点 (1)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绪论 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人地关系 1、综合自然地理学: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进行综合、系统研究的学科。 着重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地域分异和类型特征。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 (4)人类与整个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1、地域分异规律、2、土地科学、3、自然区划理论 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随: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学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相对独立性——部门自然地理学;(2)整体性——综合自然地理学;(3)区域性——区域自然地理学 4、现代地理学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划分学科: (1)三分法: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即狭义人文地理学 (2)三层次:即部门地理学、一级综合和二级综合地理三个组织水平; (3)三重性:理论、应用理论、区域实践研究等三个程序; (4)三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指现代过程的地理研究) * 人地关系学派:——强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地关系。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白兰士的可能论;戴维斯的人地和谐论。 区域学派(赫特纳):把自然要素和人结合起来的区域地理,看作是地理学的主体,但是区域学派过分强调地理学和历史学的差别,忽视地理现象与时间的联系,从地理学中取消了发生学 * 景观学派(赫伯特、帕萨格):认为:地表可以按发生上的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上的同一性来划分成一个个地理区域和地段,这就是景观。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表个别区域或地段的特征,包括从小地段的识别到自

自然地理学复习要点

????自然地理系统的演化节律性的特点? 时间层次性是系统演变有规律的表现,了解系统发展的时间层次性也就是认识系统的发展变化规律,这对人工系统的开发、设计及改造都有重要意义。 系统的特征? a.整体性 整体性是物质、能量、信息在耗散结构系统中的运动、变化、发展 b.层次性 1、空间层次性 反映系统范围的包含关系,比如国家政体和人体组织的层次结构: 2、时间层次性 由于系统演变具有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的系统具有一些质的不同。 c.相关性 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相关性 d.稳定性变异性、 稳定性——系统排除干扰、恢复到稳态的特性,称为稳定性。 变异性——指系统的状态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稳定性使系统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自我,没有稳定性就不能认识系统;没有变异性,系统就不能发展。 如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要素和综合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且各要素存在自身固有的运动一个要素的运动必然与其他要素的运动发生联系相互制约 2:结构和功能 系统的整体功能决定于各组成元素的相互结合的方式,结构和功能是密切相关的,结构是完成功能的框架和渠道。整体出现的功能是各部分之和所不具备的 3:耗散结构----从-非平衡有序系统的角度认识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与外界环境有物质和能量、信息交换使系统不断进化发展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系统要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这种稳定是非平衡的稳定态,,只有在外界不断输入负熵流的情况下,才能保持相对稳定。整体性是物质、能量、信息在耗散结构系统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性 从地球表层系统组成、结构和物质能量联系的角度,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直接作用),它决定自然地理现象的大规模分异。 1地带性分异因素(太阳能)——按纬度分布不均而引起的许多现象,沿纬度有规律的分布,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地带性分异因素(或纬

(完整word版)自然地理学_伍光和_考研复习资料

绪论 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所谓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2、地理环境和人类环境概念、区别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环境。它包括人类社会及其周围的各种地理事物,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又可分为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经济环境: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工环境)组成。 3、地理学的“三分法”、“三层次”和“三重性”划分的涵义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三重性”:理论地理学研究,对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重点阐述;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即对特定区域进行具体描述。 4、自然地理学的分科及依据: 按照“层次性”观点,自然地理学分科涉及两个层次: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主要研究研究自然地理整体特征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征、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 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和生物地理学。 根据“三重性”的观点,无论部门自然地理学或是综合自然地理学都需要对其基本原理与方法、实际应用及具体区域等方面进行研究。 5、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 对象: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具有一定的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任务: 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 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简述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要素 2、简述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答:三分法(地理学分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三层次(综合层次):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 三重性(研究性质):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三时段(时间性质):过去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未来地理学 横断面(横断科学):地理哲学、方法论等横断科学(地图学、3R 、测量学等) 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1)属于自然地理学 (2)位于第二层次综合层次(第一综合层次) (3)包含理论、应用和区域三重属性 4、地球表层是指那个范围?有何特征? 答: 1)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底部到大气圈对流层顶的空间范围 2)特征:(1)内外能的叠加区 (2)三相物质共存并相互转换 (3)有表层体(新生体)的生产 (4)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 (5)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场所 5、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理论 4)土地科学 5)人类活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6、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形成 答: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8、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 1)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性质。 2)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为:自然综合体学说、地理系统学说、耗散结构理论 9、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 答:地质基础是构造岩石,其次是地貌、生物、土壤、大气和水 10、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流通过程 答: 1)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占%,地球内能占%,引力能占% 2) 应用层次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综 合 自 然 区 划 景 观 类 型 研 究

2020超星尔雅慕课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四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 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 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 2020超星尔雅慕课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四

现代自然地理学_(王建_主编)_复习资料.doc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水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的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火成岩:火成岩以岩浆岩为主。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分类: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和超基性岩。 沉积岩: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经过风化、剥蚀在原地或经搬运堆积下来,经过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类型: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 变质岩: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性质的变化过程总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和化学因素。 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大气环流:在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表面性质以及地面摩擦的共同作用,使得大气圈内的空气产生了不同规模的三维运动。 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改变的现象。 水系:河流沿途接纳支流,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 流域:每一条河流或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水这一集水区就是河流或水系的流域。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河漫滩:分布在河床两侧洪水时被淹没的平整地面。 河流阶地:由于地壳上升、气候变化或者基准面的变化,河流下切,原来的河漫滩高出一般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 极向热传输:区域间的能量不平衡,导致由低纬区域向极低高纬区域方向的能量传输过程。 地域分异规律:指地球自然表层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 土壤剖面: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是土壤成土过程物质发生淋溶、沉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来自成土母质,母质起源于岩石。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 填空题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先成岩石的破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岩石的组成:火成岩、沉积岩、地质岩 地球总质量是6.588*10的27次方g。地球是不规则的旋转椭球体。 地外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量的来源(太阳辐射)、引力的影响(潮汐

伍光和自然地理重点

绪论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 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和天体 二、太阳和太阳系 9大行星、50个卫星、50万个小行星、少数彗星 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旋转椭球体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拥有海洋和河湖,拥有生命……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的规律性 (二)地球公转的规律性 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首先,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潮汐作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密切相关。 同时,地球运动时,它的自转轴倾斜于其公转轨道面(黄赤交角),这影响着太阳辐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从而决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递变和五带的区分;其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提供了两个时间的自然单位——日和年,认识和利用它们的周期性规律,人们创造了历法制度和计时制度。 第四节地理坐标 一、纬线与纬度 二、经线与经度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 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 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 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 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 学科地位: 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 (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学科特点: (1)整体性——把地球表层不同等级秩序的自然地理单位视为统一的整体,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整体性强弱取决于组分间结构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