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

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

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
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

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按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治疗组取百会、神门、三阴交、内关、安眠、足三里、心俞、脾俞,针刺得气后对内关、足三里、三阴交行捻转补法,并施以温针灸治疗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总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归脾汤药物,疗程同治疗组。结果:对照组23例总有效率为82.6%,治疗组23例总有效率为91.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结论: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法疗效显优于口服归脾汤药物疗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温针灸;心脾两虚型;不寐;疗效观察

不寐,也称失眠,古称“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和睡眠深度的不足。病情轻者入睡困难,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病情重者则彻夜不寐,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西医治疗该病多以镇静催眠药为主,鉴于此类药物容易引发精神依赖性等用药综合征,使西医治

疗失眠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针灸治疗可收到良好的效果[1]。笔者在实习期间协助带教老师采取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46例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有46例病例均来自2015年7月至12月甘肃省中医院针灸科和脑病科住院患者,按就诊的时间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治疗组23例病人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51.3岁,失眠时间最长2年,最短21d;对照组23例中,男性11例,女性12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28岁,平均年龄54岁,失眠时间最长2年,最短21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中失眠症的诊断判定。

1.2.2 中医诊断标准:(1)症状标准:根据《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试验指导原则》[3]的诊断标准判定。(2)证候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版)判定。

1.3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中西医的诊断标准;(2)中医辨证属于心脾两虚型不寐;

(3)病人意识清醒,无智能障碍,完全能够理解量表内容并且能够配合临床治疗;(4)无其它影响睡眠的精神障碍类疾病;(5)年龄20岁至70 岁之间;(6)未使用治疗精神疾病类药物,若使用了该类药物,停药2周后接受治疗。

1.4 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2)具有影响睡眠的其他精神障碍类疾病的患者;(3)身体极度衰弱导致无法针灸的患者;(4)近2周内曾使用过影响睡眠的药物;(5)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

2.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取穴

主穴:百会、神门、三阴交、内关、安眠;

配穴:足三里、心俞、脾俞。

2.1.2操作方法

局部皮肤采用常规消毒,取0.25ⅹ25mm号安迪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刺所选取的穴位,百会向后平刺,刺入0.5~0.8寸;心俞、脾俞斜刺,刺入0.5寸;其余穴位直刺。根据患者体质适当调整针刺深度,针刺得气后对内关、足三里、三阴交行捻转补法,并将2cm长的艾条插在所选穴位的针柄上点燃,治疗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2天,可进行第2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2 对照组

2.2.1归脾汤药物组成

白术、当归、白茯苓、党参、黄芪(炒)、龙眼肉、远志、酸枣仁(炒)各10g,木香、甘草(炙)各6g。

2.2.2治疗方法

温服,一天1剂,分2次服用,每次服用300ml。疗程同治疗组。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参照《精神疾病治疗效果标准修正草案》[5]中有关失眠的疗效标准拟定。

3.2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3.3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

组别例

治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23 18 3 2 91.3

对照组23 15 4 4 82.6 注:如表1所示,3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6%,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心脾两虚型不寐的病因病机在古代文献中已多有论述,如《济生方》云:“思虑过制,耗伤心血……夜多不寐。”《医学心悟·不得眠》中有云:“心血空虚卧不安者,皆由思虑太过,神不藏也…”。现代人的生活压力较大,思虑颇多,过度思虑可损伤心脾,心伤则心血暗耗;脾伤则生化乏源;心脾两伤,气血不足,神无主魂不安而不寐。所以当下临床不寐以心脾两虚型较多见[6]。西医认为失眠多与神经衰弱有密切联系,神经衰弱为神经官能症中常见的一种,多由长期的心情不舒,脑力疲劳,劳逸失度等原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失调所致。笔者认为心脾两虚型不寐的病机为气血不足,阴阳失调,其病位主要在心脾。病变涉及经络为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在治法上,常以益气健脾、养血安神之法为主。

取穴依据《针灸学》[7]中不寐的心脾两虚型的治疗,选取百会、神门、三阴交、内关、安眠、足三里、心俞、脾俞。神门为手少阴心经腧穴,是心气出入之门户,又为心经原穴,穴取神门可宁心神,调气血,定神志;心包又名膻中,维护于心脏之外,能行气血,保护心君,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针刺内关穴可宁心安神,收敛浮阳;内关与神门相配属穴属原络配穴法,共同作用使神有所主,起宁心安神之功。《针灸大成》中记载百会穴为“主心烦闷,惊悸健忘,往前失后,心神恍惚”,故百会穴有调气布阳,宁心调神之用。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上的合穴和下合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通过针刺补足三里,使中焦健运,培补生化之源,使气血得以充全身;三阴交为肝经、肾经、脾经三条阴经之交会穴, 作调和阴阳之用;安眠穴属经外奇穴,为治疗失眠经验要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所,选心俞、脾俞调理心脾,补益气血。

针灸通过不同的腧穴而调节脏腑气血的平衡,结合不同的疗法扶正祛邪达到改善不

寐的症状。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运用针刺的调和阴阳、调理气血作用和艾灸的温通性、温补性的双重效果来缓解患者新脾气虚的症状,提高了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疗效。

现代针灸实验证实,针灸可以通过增加大鼠脑内抑制因子5-羟色胺和氨基丁酸含量,降低兴奋因子谷氨酸含量改善中枢抑制功能,进而改善失眠状态[8]。同时也有实验研究证实,艾灸能恢复和促进松果腺分泌褪黑素[9],生理性褪黑素浓度升高是睡眠的促发因子,具有镇静、诱导睡眠的作用[10]。赵仓焕、宋媛等[11-12]报道温针灸能使下丘脑5-HT、5-HIAA含量升高,NE和DA含量降低,IL-lβ、TNF-α、IL-6明显升高,还降低下丘脑NOS的含量,抑制NO的合成,结果显示温针灸具有镇静催眠作用。

综上所述,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能较好地达到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功,标

本兼治,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但本研究还有诸如样本量不够大、远期疗效评定缺如等缺憾,有待下一步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田盛华,刘艺琴,李应昆.心脾两虚型失眠的针灸治疗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11,09:70-72.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

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1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86-188.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9.

[5]王彦恒.实用中医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9

[6]周琴,曹艳,陈科力.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研究和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06:209-211.

[7]王华,杜元灏. 针灸学[M].第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48.

[8]罗本华.从不同观察指标综述针灸治疗失眠症的基础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4,7(12):972-977.

[9]易玲利,周艳娜.近十年针灸治疗失眠研究概况[J].卫生职业教育,

2014,17:154-156.

[10]张元庆,诸毅晖,刘萍,吴绮雯.中医治疗失眠疗效评价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

2014,09:1873-1875.

[11]赵仓焕,林资闵,姜莉.不同灸量麦粒灸对失眠大鼠下丘脑NO、NOS含量的影响[C].北京: 中国针灸学会,2011: 6.

[12]宋媛.不同穴位处方温针灸催眠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C].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4):304-305.

(完整)针灸治疗学填空题、病案题汇总,推荐文档

四、填空题(每空格0.5分,计10分) 1、根据经络辨证,前额头痛属_阳明头痛;偏头痛属少阳头痛;后头痛属_太阳头痛;巅顶痛属_厥阴_头痛。 2、八脉交会穴是:内关公孙列缺照海后溪申脉外关足临泣。 3、气的病症一般分虚实两大类。虚有_气虚、气陷_之分,实有_气滞、气逆_之别。出血的常见证型有_气不摄血血热妄行阴虚火旺瘀血内积。 4、眩晕临床可辨证分为_、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不足肝肾阴虚_等四型。 5、腹痛宜取_任脉_和_足阳明胃_经腧穴为主。基本处方为_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_。 6、痹证,根据致病因素的不同分为__行痹痛痹着痹热痹。 7、八会穴是_章门中脘膻中膈俞阳陵泉太渊大杼悬钟。 8、糖尿病以阴虚为本,以燥热为标。 9、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学咳嗽、咳喘等范畴。 10、消化性溃疡以周期性发作规律性上腹部疼痛上消化道出血为特征。 11、泌尿系感染以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腰痛为主要特征。 12、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表现早期以剧烈疼痛为主,后期则以肩部功能障碍为主。 13、慢性鼻炎属中医学“伤风感冒范畴,过敏性鼻炎属中医学“鼻鼽范畴;针灸基本处方用穴迎香鼻通印堂合谷 14、面瘫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歪主要为、手太阳手阳明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 15、急惊风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牙关紧闭神昏为主症;俗称“抽风 1.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2. 治疗小儿疳积的效穴是四缝。 4. 五脏病多取俞穴,六腑病多取募穴。 5. 八脉交会穴中列缺通于任脉,申脉通阳跷脉。 6. 痹证分为痛、行、着和热痹。 7.痿证以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至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病证。 临床以下肢痿弱多见,又称。 8.针灸的取穴原则是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对症取穴。 9.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称为崩漏。 10. 针灸的治疗作用主要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 11.小儿急惊风具有突然起病的特征,可见有热、痰、风、惊四证。 12.八会穴中脉会太渊。 13.八脉交会穴中列缺穴和内关穴均为络穴相配。 14.小儿遗尿是指 3 周岁以上的小儿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知的一种病证,俗称尿床。 15.八会穴中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五、名词解释题(每题4分,计20分) 1.解结:即疏通经络。针灸治病就是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的机理,在腧穴部位进行针刺或艾灸,取得通其筋脉调其血气的作用,从而排除病理因素治愈疾病。 2. 子母补泻法:以五输穴与五行配合,结合脏腑的五行属性,运用时以“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为取穴原则的这种方法称子母补泻法 3. 消渴:消渴由禀赋不足、阴虚燥热所致,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症其中口渴引饮为上

温针灸和其他灸法

温针灸及其他灸法 本章重点介绍温针灸及从温针灸中派生出来的几种灸法,同时也把传统的骑竹马灸列入 其中。温针灸,是近现代应用最广泛的灸法之一,而由于操作等原因,一直被冷落的骑竹马 灸法,目前也受到重新关注。 本章重点介绍温针灸及从温针灸中派生出来的几种灸法,同时也把传统的骑竹马灸列入 其中。温针灸,是近现代应用最广泛的灸法之一,而由于操作等原因,一直被冷落的骑竹马 灸法,目前也受到重新关注。 温针灸【概述】 温针灸法,又称温针、针柄灸及烧针柄等。是一种艾灸与针刺相结合的方法。温针之名首 见于《伤寒论》,但其方法不详。本法兴盛于明代,明·高武《针灸聚英》及杨继洲之《针灸大成》均有载述:“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近代已不用药饼承艾,但在方法也有一 定改进。其适应证已不局限于以风湿疾患,偏于寒性的一类疾病为主,如骨关节病、肌肤冷 痛及腹胀、便溏等。而扩大到多种病证的治疗。 温针灸 【操作方法】 温针灸的主要刺激区为体穴、阿是穴。先取长度在 1.5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或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约2 cm长之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在燃烧过程中,如患者觉 灼烫难忍,可在该穴区置一硬纸片,以稍减火力。每次如用艾团可灸3~4壮,艾条段则只须1~2壮。近年,还采用帽状艾炷行温针灸。帽状艾炷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类似无烟灸 条,但其长度为2cm,直径1cm,一端有小孔,点燃后可插于针柄上,燃烧时间为30min。因其外形象小帽,可戴于毫针上,故又称帽炷灸。帽炷温针灸,既无烟,不会污染空气;同时,它的作用时间又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温针灸法。 【主治病证】 风寒湿痹症、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胃脘痛、腹痛、腹泻、关节 痛等。 【注意事项】

中医辨证论治口诀

中医辨证论治口诀 中医辨证君莫慌-今有口诀鲜奉上标签: 白术散玉屏中医病证莫要慌,四二病记端详。 一病辨作多病治,各有一法为主方。 感冒寒热湿三种,荆防银翘香薷汤。 咳嗽七般三外感,寒止热菊燥杏桑,痰湿二陈热清金,肝火泻蛤阴麦汤。 唯有哮证分五般,寒射热定肺玉屏,脾虚当用六君子,肾虚金匮肾气汤。 喘证五种更好记,麻黄麻杏石甘汤,痰热郁肺用双皮,肺虚生麦肾桂黄。 肺胀五般莫漏记,气虚平喘真虚阳,痰浊壅肺苏养亲,痰热婢夏痰涤汤。 肺痨阴亏用月华,火旺秦鳖固金汤,阴耗保真白术散,阴阳两虚大补天。 胸痹此处分七种,寒凝心脉当四汤,气滞柴胡疏肝散,痰浊栝薤瘀逐汤,心气保元合甘麦,心阳参附阴天王。 心悸此处俱七种,安神定志归脾汤。 火旺连阿桂甘龙,水饮凌心苓桂术。 心血瘀阻请桃红,痰火黄连温胆汤。

胃痛七般不好记,寒邪客胃用姜糖,停食保和肝柴疏,郁热化肝此病除,瘀血失笑调营饮,阴亏一贯虚建黄。 六种泄泻拉肚子,湿热芩连寒藿香,保和痛泻何时用,参苓白术四神丸。 痢疾也可分六种,毒用白头热芍汤,寒用胃苓阴驻车,休用连理虚桃汤,良附大承治腹痛,气滞柴胡小建中,饮食积滞用保和,重用枳实导滞汤。 胁痛只可分四种,肝用柴疏瘀复元,肝胆湿热用龙胆,肝阴不足一贯煎。 黄疸更须四般记,热重茵陈犀急黄,阴黄茵陈术附用,湿重于热茵五方。 六种鼓胀有何难,气滞柴疏实脾寒,中满分消治湿热,调营六味责之肝,脾肾阳虚附理中,济生肾气合此方。 积聚五种逍遥肝,食滞六磨气柴疏,瘀血六君加膈下,正虚八珍合化积。 水肿六般越水泛,水湿五苓毒麻连,脾虚实脾肾济生,浸渍五皮热疏凿。 六种淋证何人患,石石热八劳无比,气用沉补血小知,膏淋程氏膏淋汤,三种消渴上消消,中消玉女下六金。 瘿病四种更须治,痰结玉壶气海舒,心肝阴虚天补愈,肝旺栀子清肝汤。

针灸治疗呃逆跟师病案

呃逆1 段某,女50岁 就诊时间:2009-6-2 主诉:呃逆2天。 现病史:因胃镜检查后发生呃逆不止, 不能入睡, 不能进食, 用镇静药无效, 靠补液维持, 已有2天。呃逆时头胀痛, 口苦。苔淡黄腻偏干, 脉弦滑数。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肾病、糖尿病等病史,否认外伤、中毒、手术、输血史。否认药物及食物等过敏史。诊断:呃逆(肝气犯胃,胃有湿热) 治则:平肝和胃, 降逆化湿。 处方:行间太冲足三里内关 操作:捻转补泻手法。宜用平补平泻,加6502型电针治疗仪2-3组,输出波形为连续波,强度为轻度,留针20~30分钟;用TDP电磁波照射局部。每日针刺1次,12次为1疗程。 再以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为选择点,采取离穴不离经的原则,一般拔10个左右火罐,每次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结果:共针2次而愈。 按: 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偶然发作,不治自愈,持续不断者方需治疗。慢性病晚期发生呃逆,多为严重的预兆。本症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为其他疾病而产生,据临床报道有肺癌、肝癌、胃癌、前列腺癌、流行性出血热、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胆囊炎、肺结核、食道憩室、胃粘膜脱垂、癔病及外科手术等。本病现代医学认为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膈肌痉挛症。 呃逆俗称打嗝,古称“哕”,,是胃气上逆,失于和降所致。《灵枢·口问篇》云:“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 俱还入于胃, 新故相乱, 真邪相攻,气并相逆, 复出于胃,故为哕。”有寒热之分,属实证。久病多因肝肾阳虚或胃阴不足致使胃气上逆,属虚证。治疗时要分清寒热虚实。 本病者属肝气犯胃, 由于肝气偏盛见脉弦; 肝气上逆见头痛; 口苦、苔淡黄腻, 为胃中湿热。肝气犯胃是肝之经脉夹胃故也, 故用平肝和胃, 降逆止呃之法, 针取足厥阴肝经荥火穴行间, 及肝经原穴太冲, 该2穴以挫肝气横逆之势, 泻足三里以清胃中湿热, 加内关以降逆, 理气宽胸。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痹证4 张某,男,42岁 就诊时间:2009年9月12日8时30分 主诉:腰痛间作7年,加重伴左下肢放射痛1月余。 现病史:患者由于职业关系,长期久坐久立,于2002年搬重物后 出现腰部疼痛、活动受限,休息后症状可减轻,患者未予重视。此后患者腰痛反复发作,曾于他院查腰椎CT示:腰椎间盘突出(具 体不详),经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后症状均可缓解。 2009年7月21日患者不慎扭伤腰部,致腰痛加重、活动受限,伴左下肢放射痛,以臀部及小腿外侧为主,久坐久立后疼痛明显。遂于当时就诊于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医院,查腰椎CT示:腰4/5椎后纵韧带钙化,腰5/骶1椎间盘突出,左侧隐窝狭窄。行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遂于今日来我科就诊。症见:神清,精神可,腰部酸痛,左下肢放射痛,以臀部及小腿外 侧为主,久坐久立后疼痛明显,纳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2007年胃镜检查发现浅表性胃炎。否认肝炎、伤寒、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否认中毒、输血史、外伤、手术史。未发现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查:腰曲直,活动受限,腰4/5棘间压痛,左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右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双4字征(-)。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2009年8月13日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医院查腰椎CT示:腰4/5椎后纵韧带钙化,腰5/骶1椎间盘突出,左侧隐窝狭窄。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痹证(肾虚痰瘀阻络)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则:疏通经络、补肾滋水 处方:肾俞夹脊阿是穴、委中足三里阳陵泉 操作:补虚泻实,提插捻转手法,每次选择4组电针,用连续波,留针30分钟,1次/天,12次为1个疗程。 再以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为选择点,采取离穴不离经的原则,一般拔10个左右火罐,每次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结果:2个疗程后,痊愈。 按: 腰椎间突出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至腰椎间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裂口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及马尾神经而产生眼腿串痛,即腰伴根性坐骨神经痛等正状者为腰盘突出症。也有人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症或髓核脱出症。 痹之名,出自《灵枢·寿天刚柔》篇,痹指闭阻不通的一种病理现象。外邪侵经络,气血闭阻不能畅行,引起肢体、关节等痛、麻木、着重、及曲伸不利等症状,名痹症。 本症的发病原因,多由卫气不固,腠理空疏,又因劳累之后,汗出当风,或涉水冒寒,坐卧湿地等,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入,发为风寒湿痹。《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缘患者平素工作劳累,不善调养,病程日久,而致肾气亏虚,腰 为肾之府,肾虚则气血推动无力,聚湿成痰,痰瘀互结,瘀阻脉络则 发为本病。舌淡红,苔白腻,脉弦为肾虚痰瘀阻络之征象。四诊合参,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证属肾虚痰瘀阻络,积极治疗,预后 尚可。

温针灸操作规范

温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一、简介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的针灸治疗方法。 二、适应症 主治:风寒湿痹症、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胃脘痛、腹痛、腹泻、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三、禁忌症 1、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3、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患者。 4、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腧穴不宜针刺。 四、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绒或艾卷、火柴、0.5%碘伏、无菌干棉球、棉签、镊子、无菌毫针、弯盘等。 五、操作步骤 1、准备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合作。 2、取合理体位,暴露针刺部位,注意保暖。 3、选好腧穴,消毒皮肤。选取毫针,正确持针,实施针刺。 4、针刺得气后留针,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或用长约2 cm 的艾卷一段,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使热力沿针身传至穴位。 5、当艾绒燃尽后换炷再灸,可连灸2~5壮。 6、施灸时观察有无出现针刺意外,及时清除脱落的艾灰。 7、施灸完毕,除去艾灰,起出毫针,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并核对毫针数,以防遗漏。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

9、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六、注意事项 1、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针旁可放置弯盘,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2、温针灸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置于针下穴区上。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温针灸时,要嘱咐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防灼伤。

常用针灸穴位治疗歌诀

常用针灸穴位治疗歌诀 1、外感头痛北风太烈。(百会,风池,太阳,列缺) 内伤头痛【实证】北风微。(百会,风池,头维) 【虚证】北风足。(百会,风池,足三里) 2、漏肩风阵前聊语。(肩贞,肩前,肩髎,肩髃) 3、腰痛阿是大肠畏重。(阿是穴,大肠俞,委中) 4、痹证:(阿是穴、局部经) (1)行痹:割血。膈血。(膈俞,血海) (2)痛痹:肾元。(肾俞,关元) (3)着痹:足印。足阴。(足三里,阴陵泉) (4)热痹:大曲。(大椎,曲池) 5、中风【中经络】三阴天,水沟内唯剩几尺泽水。(三阴交,水沟,内关,委中,极泉,尺泽) 【中脏腑闭证】何故十二水沟内臭气太冲。(合谷,十二井,水沟,内关,太冲) 【中脏腑脱证】人中内元,气,神脱了。(水沟,内关,关元,气海,神阙) 6、眩晕【实证】北风太猛冲内关。(百会,风池,太冲,内关) 【虚证】山里北风伤肝肾。(足三里,百会,风池,肝俞,肾俞) 7、不寐神僧照印堂,四神安眠。(神门,申脉,照海,印堂,四神聪,安眠) 8、感冒何故有太阳,缺大风。(合谷,太阳,列缺,大椎,风池) 9、胃痛内关走三里,中脘痛。(内关,足三里,中脘) 10、便秘天水丰隆,支沟归来。(天枢,水道,丰隆,支沟,归来) 11、痛经【实证】三次交战,中计痴了。(三阴交,中极,次髎) 【虚证】山里三叫,气海痛。(足三里,三阴交,气海) 12、遗尿大观园三次交战,中计光输。(关元,三阴交,中极,膀胱俞) 13、蛇串疮阿是挟击蛇。(阿是穴,夹脊) 14、扭伤(下各症都要加阿是穴) 【腰部】腰痛是肾亏阳萎。(腰痛穴,肾俞,委中) 【踝部】参解秋虚。(申脉,解溪,丘虚) 【膝部】夕阳照亮细眼。(膝阳关,梁丘,膝眼) 【肩部】同漏肩风。【肘部】天京小曲。(天井,小海,曲池) 【腕部】羊吃细骨。(阳池,阳溪,阳谷) 【髋部】边环跳,边撑扶。(秩边,环跳,承扶) 15、耳聋,耳鸣【实证】侠医在中渚听开会。(侠溪,翳风,中渚,听会) 【虚证】照海宫,光太稀。(照海,听宫,太溪) 16、牙痛何故下车。(合谷,下关,颊车) 17、咽喉肿痛【实热】何故内庭斥责关绍商。(合谷,内庭,尺泽,关冲,少商) 【虚热】光照海,鱼太稀。(照海,鱼际,太溪)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顺口溜 肺经食指连大肠,与胃相交鼻翼旁。 下接脾经大趾端,再行心中在心上。 小指小肠内眦胱,小趾肾经胸包鑲。

郁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郁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郁证的辨证论治,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虚证则应根据伤及的脏腑及气衄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郁证本为精神因素刺激而发病,因此,精神治疗也十分重要。 1.肝气郁结证证候: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物:陈皮柴胡枳壳芍药炙甘草香附川芎旋覆花郁金青皮佛手绿萼梅法半夏陈皮 2.气郁化火证证候: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代表方剂: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物: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甘草薄荷生姜 龙胆草大黄黄连吴茱萸菊花钩藤刺蒺藜 3.痰气郁结证证候: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代表方剂:半夏厚朴汤加减。 常用药物: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柴胡白术白芍当归生甘草薄荷煨姜海蛤壳紫菀贝母陈皮 4.忧郁伤神证证候: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代表方剂:甘麦大枣汤加减。 常用药物:甘草准小麦大枣酸枣仁柏子仁茯神龙齿牡蛎当归 白芍

针灸治疗呃逆跟师病案完整版

针灸治疗呃逆跟师病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呃逆1 段某,女50岁 就诊时间:2009-6-2 主诉:呃逆2天。 现病史:因胃镜检查后发生呃逆不止,不能入睡,不能进食,用镇静药无效,靠补液维持,已有2天。呃逆时头胀痛,口苦。苔淡黄腻偏干,脉弦滑数。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肾病、糖尿病等病史,否认外伤、中毒、手术、输血史。否认药物及食物等过敏史。 诊断:呃逆(肝气犯胃,胃有湿热) 治则:平肝和胃,降逆化湿。 处方:行间太冲足三里内关 操作:捻转补泻手法。宜用平补平泻,加6502型电针治疗仪2-3组,输出波形为连续波,强度为轻度,留针20~30分钟;用TDP电磁波照射局部。每日针刺1次,12次为1疗程。 再以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为选择点,采取离穴不离经的原则,一般拔10个左右火罐,每次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结果:共针2次而愈。 按: 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偶然发作,不治自愈,持续不断者方需治疗。慢性病晚期发生呃逆,多为严重的预兆。本症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为其他疾病而产生,据临床报道有肺癌、肝癌、胃癌、前列腺癌、流行性出血热、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胆囊炎、肺结核、食道憩室、胃粘膜脱垂、癔病及外科手术等。本病现代医学认为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膈肌痉挛症。 呃逆俗称打嗝,古称“哕”,,是胃气上逆,失于和降所致。《灵枢·口问篇》云:“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有寒热之分,属实证。久病多因肝肾阳虚或胃阴不足致使胃气上逆,属虚证。治疗时要分清寒热虚实。 本病者属肝气犯胃,由于肝气偏盛见脉弦;肝气上逆见头痛;口苦、苔淡黄腻,为胃中湿热。肝气犯胃是肝之经脉夹胃故也,故用平肝和胃,降逆止呃之法,针取足厥阴肝经荥火穴行间,及肝经原穴太冲,该2穴以挫肝气横逆之势,泻足三里以清胃中湿热,加内关以降逆,理气宽胸。

温针灸疗法与温针灸器

有一种温针灸是这样的 温针灸与温针灸器 温针灸是一种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疗法,适用于既需留针又须施灸的疾病。目前教材讲授和临床使用的温针灸的操作方法是:针刺得气后留针期间,将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一段长约2厘米的艾段穿置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段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起出。 这种操作方法在临床使用时有其不便之处: 一是燃烧中或燃烧后的艾灰及火星容易脱落而烫伤患者的皮肤或烧灼其衣物,或对治疗环境的卫生造成影响。 二是艾绒或艾条段会很快燃尽,同时艾灸热量有很大一部分会散失,故热力不能持久和深透。 三是艾绒或艾条段与皮肤的距离无法调节,使温针的疗效降低,或者固定距离持续的熏灼,会使患者局部皮肤产生烧灼感,甚至皮肤被烫伤, 治疗舒适度得不到保障。 针对上述传统温针灸疗法使用操作上的诸多弊端,所以将艾绒或艾段的灰烬固定、燃烧程度、距皮肤高度调节等方面加以改进,得到一种新型温针灸器,其可以夹固在针柄上,临床使用效果卓著,操作轻松便捷,安全性和疗效以及舒适度得到充分保障。 温针灸器(别名:温针器、艾条托、艾绒托、艾帽、艾针灸、针灸加热器、针灸安全辅助器具) 优势: 1.独创的夹持针柄固定方式,使用中不受针刺方向和体位的影响,温针

灸器卡实紧固,不发生掉落,安全可靠。有效防止燃烧过程中艾灰及火星脱落,避免造成烫伤或烧灼衣物,使温针治疗的操作过程优雅美观,改变传统温针灸简陋粗糙的观感。 2.有效防止艾条过快燃烧,确保燃烧过程温度均匀,散热均衡,避免艾热损失,保证温针治疗稳定持久和深透,提高温针疗效,节约艾条用量,提高工作效率。 3.温针灸器与皮肤之间的距离可调,避免产生烧灼感,治疗舒适度得到保障。 特点: 1.可以单独使用艾段、艾绒以及无烟艾粒等材料。还可以配合隔姜灸疗法使用。 2.改善传统温针疗法的使用模式,单手操作简单轻松便捷。 3.铝质材料制造,重量轻,耐高温,抗腐蚀,结构精巧,可重复使用。温针灸器操作说明: 温针灸器与针灸针配合使用。 操作方法: 使用艾段:使用长度20毫米、直径18毫米尺寸的艾段。首先按照常规方法在穴位针刺,将艾段捏松软或用牙签在艾段中心位置穿孔放入温针灸器内,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针柄下端的针体位置,右手的食指和无名指夹住温针灸器两侧,中指顶住艾段,大拇指掀动弹簧;针炳顶端从弹簧的第一个螺旋间隙穿过并插入艾段内,松开弹簧夹住针炳,最后点燃艾段;治疗结束起针时连同温针灸器一起拔出。 使用艾绒:首先按照常规方法在穴位针刺,温针灸器内填满艾绒,左

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 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

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 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 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针灸病案

针灸病案一 胃痛 【概述】 胃脘痛又称胃痛,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古代文献也将胃脘痛称为心痛,心下痛等。但它与真心痛不同,《灵枢·厥病》指出:“真心痛,手足青志节,心痛甚,旦发夕死。”从症状体征及预后方面,与胃痛做了明确区别。 胃痛的病变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胃脘痛按病因分为寒邪犯胃、饮食停滞、肝胃郁阴虚胃痛、脾胃虚寒、瘀血停滞六型。 本证多见于现代医学所指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 【针灸治疗】 循经取穴,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佐以脾胃之俞穴募穴。 寒邪犯胃:取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针用补法,多灸。 饮食停滞:取中脘、足三里、建里。针用泻法或加灸治。 肝气犯胃:取中脘、内关、足三里、期门、阳陵泉、太冲。针用泻法,不灸。 脾胃郁热:取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内庭。针用 泻法,不灸。 脾胃虚寒:取足三里、内关、脾俞、胃俞、中脘、关元。针用补法,多灸。 瘀血停滞:取足三里、内关、膈俞、血海、梁丘、公孙、三阴交。

针用泻法,加灸。 针灸病案二 腰痛 【概述】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是临床常见症候之一。表现为腰部的一侧或两侧,因腰为肾之府,腰痛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临床上根据病因分为寒湿腰痛、湿热腰痛、肾虚腰痛和瘀血腰痛四型。 现代医学的肾脏疾病、风湿病、类风湿病、腰部肌肉骨骼的劳损及外伤等,以腰痛显著时,可参考本证辩证施治。 【针灸治疗】 循经取穴,以足太阳经为主,佐以辨证取穴。 寒湿腰痛:取肾俞、大肠俞、委中、腰阳关穴。针用泻法,加命门、肾俞穴,以隔姜灸。 湿热腰痛:取肾俞、大肠俞、三焦俞、委中穴。针用泻法,可灸,或加梅花针腰部叩刺后拔火罐。 瘀血腰痛:取膈俞、脾俞、天应、委中、次髎穴。针用泻法,或加梅花针腰部叩刺后拔火罐。 肾虚腰痛:取肾俞、志室、太溪、八髎、命门穴。肾阳虚针用补法,多灸;肾阴虚针用补法,不灸。 针灸病案三 感冒

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摘要】目的:探讨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实施温针灸治疗的效果。方法:选 取院内2016年9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72例为观 察目标,按照患者入院顺序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6例给予玻璃酸钠关节腔内 注射联合中医推拿治疗,研究组36例在此基础上实施温针灸治疗,就两组患者 膝关节功能及疼痛情况、治疗效果等进行评价对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膝关 节功能及疼痛情况均显著改善,研究组LK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治疗有效率达100%,显著高于 对照组(P<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温针灸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在相同治疗时间内,显著提高膝关节功能,改 善临床症状。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温针灸;玻璃酸钠;中医推拿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以膝关节软骨退化、新骨形成为特征的慢性病症[1],多因局限性、 进行性软骨破坏及关节边缘骨赘形成所致。临床主要以膝关节肿胀疼痛甚至畸形为主要表现,本病的发展及进行性发展对患者生存质量的负面影响较大,临床治疗以解除症状、改善关节 功能为主,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中医推拿是较常见的治疗方式,本次研究在此基础上联 合温针灸治疗,临床疗效较为显著,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院内2016年9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72例为观察目标,男43例,女29例,年龄42~68岁,平均(52±2.04)岁,病程4~31个月,平均(17.29±4.30)个月,均符合《膝关节骨关节炎循证医学指南(第二版)》相关诊断标准[2],按照患者入院 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纳 入标准:治疗依从性高者;未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未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者;认知功能正 常能够自主完成功能评定者。 1.2、方法:对照组患者仰卧屈膝行患侧膝关节消毒穿刺,吸尽关节积液后注入玻璃酸钠 注射液,每周注射一次,注射完毕后用无菌敷料包扎24h左右,同时帮助患者适量活动膝关节。患者取卧位,治疗医师为患者进行患肢的放松按摩,辅以足三里、阳陵泉、委中、承山、梁丘等腧穴的按压。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温针灸治疗,主穴:髌中(内外膝眼连线的中点)、膝眼、阳陵泉、血海、足三里、梁丘等,选用合适的毫针行针刺治疗,髌中直刺,向 委中方向缓慢进针至2寸深左右,捻转提插后留针。内、外膝眼直刺入1.5-2寸左右,捻转 得气。其余四穴向膝眼方向进针,用导气法,使针感尽量放射至膝盖。髌中或膝眼穴加用温针,以1寸长之纯艾段,插于针柄上自下方点燃,燃尽更换,一般2至3壮。留针20-30分钟。疼痛明显者,可在血海和梁丘穴加拔罐15分钟,以出现紫黑色瘀斑为度。 1.3、观察指标 1.3.1、膝关节功能[3]: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实施膝关节功能评定,采用Lysholm膝关节 康复量表(LKSS)评分,分值范围0~100分,分值与膝关节功能呈正相关。 1.3.2、疼痛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分。 1.3.3、治疗效果[4]:治愈:关节炎相关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无复发;显效:膝关节功能显著改善,疼痛症状显著缓解;有效:膝关节功能有所改善,疼痛有所缓解;无效:疼痛症状及膝关节功能无改善。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辨证施治 证候是人体失去正常生理功能时,所表现的一系列证状的综合。某些证状的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有其病理、生理上的共同性和必然性,所以证状的出现,虽然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并且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这些证状的辨认分析,可以了解疾病的本质,从而作出适当的治疗方案。所以证候分类的方法,是辨证识病的基本法则。 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可以概括一切疾病的证候。其中阴阳两纲是八纲的总纲,里、寒、虚三纲属阴,表、热、实三纲属阳。但在具体临证时,在阴证或阳证之间,还会挟有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等表里、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的证状在内。所以对八纲的运用,既要有分纲的辨析,又要有综合的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证候的转化和真假。

转化:由于人体抗病能力的改变,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往往可以互相转化。一般的说,阳证转为阴证,表明病情恶化,阴证转为阳证,表明病情好转; 由表入里为病进,由里出表为病退; 虚证转为实证为吉,实证转为虚证为凶; 寒邪化热表示邪实,热病变寒表示正衰。 真假:一般在重病和久病的阶段,往往能出现“热深厥深、阴盛格阳”的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的现象;有时也会出现“大实有赢状、至虚有盛候”的真实假虚、真虚假实的特殊情况。稍一不真,就能造成大错,所以应该仔细辨别。 1. 阴阳辨证

2.表里辨证 辨别应变的浅深和转变的趋势

一般皮毛、肌肉、经脉等属表,五(六)脏六腑、血脉、骨髓等属里。 3. 寒热辨证 4. 虚实辨证 从虚实辨别体力的强弱和病势的盛衰。

脏腑辨证 心与小肠病辨证 肺与大肠病辨证 风寒束肺、寒邪客肺、饮停于肺、痰湿阻肺四症比较

针灸治疗不寐跟师病案

不寐2 吴某,男 43岁 就诊时间:2009-3-17 主诉:失眠反复发作半年,加重1月。 现病史:失眠反复发作半年,加重1月。尤以入睡困难,约2-3小时后方可睡着;伴头晕而鸣,口干心烦,遗精腰酸,舌质红而少苔,脉现细数。 既往史: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输血、中毒史。未发现药物、食物过敏史。 诊断:不寐(肾水亏虚,心阳独亢,心肾不交) 治则:滋肾阴,降心火,养心神 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 处方:(1)心俞厥阴俞脾俞胃俞肾俞 (2)内关神门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 操作: 每次可使用一组处方,宜用平补平泻,加6502型电针治疗仪2-3组,输出波形为连续波,强度为轻度,留针20~30分钟;用TDP电磁波照射气海穴。 每日针刺1次,12次为1疗程。 再以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为选择点,采取离穴不离经的原则,一般拔10个左右火罐,每次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并嘱其在家中用艾条熏关元、气海穴,每次30分钟。 结果:治疗9次后,每晚上床约半小时内入睡至天明,诸症基本消失。 按: 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轻症不易入睡,或入睡并不困难,但易醒觉。重症通宵达旦不能成寐,常伴有头昏、神疲、心悸、健忘等症。有因一时情绪紧张或因环境吵闹,卧塌不适等而引起失足眠者不属病理范围,只要解除有关因素即可恢复正常。因发热、咳嗽、疼痛等疾患引起的失眠,则应着重处理原发病。西医学中的神经衰弱等可引起失眠。 不寐,通常称为“失眠”凡经常不易入寐,入寐时间短,或寐不深熟,或连续梦景,均可作不寐论治。

不寐的原因很多,《内经》云:“阳气不得入于阴故目不瞑”。有因思虑劳倦,内伤心脾,生血之源不足,心神失养所致,或因惊恐、房劳伤肾,以致心火独炽,心肾不交,神志不宁;有因体质素弱,心胆虚怯;情志抑郁,肝阳扰动;以及饮食不节,脾胃不和亦能导致不寐。 本例病者头晕、耳鸣、遗精、腰酸是肾精不足之征,口干心烦,是阴亏火旺之疾,舌红脉数皆虚火上炎之象。心为神气之宅,肾为精气之舍,肾水衰亏,真阴不升,水火不济,心阳独亢,以致神不守舍而致。《灵枢·背俞》篇云:“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故灸关元、气海穴,意在引导火气外出。泻神门、心俞、厥阴俞清心火,安神明之意。补肾俞、三阴交以壮水源而制阳光。并取内关用泻,以加强泻火安神之功效,更补太溪,以强化滋水之力,并加用脾俞、阴陵泉、足三里以调补脾胃,益营血而安神明。

温针灸

温针灸 温针灸 一、概述: 二、操作方法 三、注意事项: 四、主治病症 五、临床应用 六、病案举例: 一、概述 ?灸法的定义 ?灸用材料: ?灸法分类: ?温针灸定义: ?灸法的定义: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在体表的一定部位 进行熏灼或温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和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 灸法分类 艾炷灸直接灸无瘢痕灸 瘢痕灸

间接灸隔姜灸 隔盐灸 隔蒜灸 隔附子灸 艾条灸温和灸 雀啄灸 回旋灸 温针灸 温针灸法: ?温针灸法:又称温针、针柄灸及烧针柄等,是一种艾灸与针刺 相结合的方法。 ?灸法 ?温针灸 【主治病证】 风寒湿痹症、骨质增生、腰腿痛、 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 胃脘痛、腹痛、腹泻、关节痛等。 【操作方法】 (一)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艾绒或艾条(2cm)、2%碘酒,75%酒精、棉签、火柴、厚纸片、剪刀。 (二)操作方法: 选穴→针刺得气后留针→艾条2厘米长插在针柄或艾绒捻裹于针柄上→针刺部位垫厚纸片→燃尽艾绒2?a5壮(观察有无异外情况)→及时除艾灰,取纸片→起针→整理→记录。 ?近年,还采用帽状艾炷行温针灸。帽状艾炷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类似无烟灸 条,但其长度为2cm,直径1cm,一端有小孔,点燃后可插于针柄上,燃烧时间为30min。因其外形象小帽,可戴于毫针上,故又称帽炷灸。帽炷温针灸,既无烟,不会污染空气;同时,它的作用时间又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温针灸法。

【注意事项】 1.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 2.温针灸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 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置于针下穴区上。 3.温针灸时,要嘱咐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防灼伤。 【临床应用】 1.慢性腹泻 ?取穴:主穴:天枢、足三里、关元。 配穴:脾俞、神阙、下巨虚、阴陵泉、上巨虚。 ?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取1.5~2寸28号毫针,进针后中强刺激,得气后将艾条剪成高约 1.8cm的艾条段,置于针柄上,灸5壮,约30min;神阙、关元,用艾条温和灸30min。?如腹泻伴脐周痛,便后不减,便质稀薄者,加下巨虚、阴陵泉;如腹痛有便意,便后腹痛缓解,便质呈粘液或带有脓血,伴有里急后重者,可加上巨虚。 ?嘱患者回去后用艾条温和灸神阙穴10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在治疗期间,嘱患者禁食一切生冷油腻和辛辣食物,并注意腹部防寒保暖。 ?疗效:共治疗52例,结果:痊愈40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为100%。 2.高血脂症 ?取穴:百会、内关、足三里、太冲、复溜。 ?治法:百会单纯针刺。余穴用28号1.5寸毫针,按常规剌入,施以平 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加用帽状艾炷。每次每穴一个帽炷。以上各穴留针30min。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 ?疗效:共治60例高胆固醇血症,均完成2个疗程治疗。治疗前1个月 用治疗过程中停用降脂药。结果:显效27例,有效20例,无效13例。 总有效率78%。较单纯体针(取同样穴位)为优(P<0.05)

针灸治疗病例

一、中风 【病因病机】 中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脑府为其病位。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五志过极,肝阳上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饮食不节,恣食厚味,痰浊内生;气机失调,气滞而血运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血瘀。当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时,则发生中风。 【治疗】 1.基本治疗 (1)中经络 治法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督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肝阳暴亢者,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者,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者,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者,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者,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者,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便秘者,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者,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 操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均直刺,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方义心主血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疏通气血。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谓神导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

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 (2)中脏腑 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闭证者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者加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内关、水沟操作同前。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方义内关调心神,水沟醒脑开窍。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疏通十二经气,调和阴阳;配太冲、合谷,平肝熄风。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灸之可扶助元阳。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配合气海可益气固本,回阳固脱。 2.其他治疗 (1)头针法选顶颞前斜线、顶旁l线及顶旁2线,毫针平刺入头皮下,快速捻转2~3分钟,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行针后鼓励患者活动肢体。 (2)电针法在患侧上、下肢体各选两个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接通电针仪,以患者肌肉微颤为度,每次通电20分钟。 二、眩晕 【病因病机】 多与忧郁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等有关。情志不舒,气郁化火,风阳升动,或急躁恼怒,肝阳暴亢,而致清窍被扰;恣食肥甘厚味,滞脾而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上蒙清窍;素体薄弱,或病后体虚,气血不足,清窍失养;过度劳伤,肾精亏耗,脑髓不充,均可导致眩晕。总之,眩晕的发生不越清窍被扰、被蒙和失养三条。 【治疗】 1.基本治疗 (1)实证

心脾两虚中医辨证治疗审批稿

心脾两虚中医辨证治疗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心脾两虚中医辨证治疗 别名中医: 虚劳,心悸,怔仲,不寐,健忘,血证,眩晕,西医:风心病,慢性肠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出血性疾病 中医释名: 本证多因久病虚弱,或慢性失血,或思虑过度,劳倦太过,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心血耗伤,脾气亏虚。 中医病机: 本证多因久病虚弱,或慢性失血,或思虑过度,劳倦太过,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心血耗伤,脾气亏虚。本证病位主要在心脾,多为心血不足,脾气亏虚,病情发展严重时,可致气虚血脱的危急重证。 体征: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萎黄,食少倦怠,腹胀便溏,气短神怯,或皮下出血;妇女见月经不调,经量多色淡,甚至崩中漏下,或经少渐至经闭、舌质淡嫩。苔白,脉细弱。 中医治疗原则 补益心脾,益气生血。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木方药:(1)归脾汤加减:炙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神10克、当归10克、龙眼肉12克、木香6克、酸枣仁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本方适用于心脾两虚偏于脾气虚弱者。(2)天于补心丹合四物汤加减:熟地10克、炙党参15克、玄参10克、丹参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柏子仁12克、枣仁10克、远志10克、石菖蒲10克、麦冬10克、炙甘草6克。本方适用于心脾两虚偏于心血不足者。以上方药浓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剂。温服,1日3次。

2.加减变化:若兼见脾胃虚,食少便溏者,于基本方(1)中加苡仁15克、芡实12克、砂仁6克以健脾止泻;若兼见大便干结者加郁李仁10克、麻仁12克以润肠通便;若兼见气短、自汗甚者加浮小麦30克、瘪桃干10克以收涩止汗。兼见心惊不宁,夜梦易惊者于基本方(2)中加珍珠母24克、琥珀末6克以镇心安神;若兼见心悸忡、心胸疼痛隐隐,宜加丹参10克、赤芍l0克、益母草15克以活血宁心止痛。若兼见血虚及阴,致心脾气阴两虚,症见心悸怔仲,神疲乏力外,还会出现口干咽痛,午后潮热,面红升火手足心热等症,于基本方(2)中加银柴胡10克、胡黄连6克、山药15克、白芍15克以清虚热益脾阴。若兼见衄血、便血、尿血、皮下出血、女子崩漏等,血色淡红,面红无华,唇甲色白者,于基本方(2)中加阿胶10克、鹿角胶10克、炒蒲黄10克、黄精15克以养血止血。 (三)饮食疗法 参苓粥:取人参3~5克(或党参15~20克)、茯苓15~20克、粳米100克、生姜3~5克:先将人参(或党参)节成薄片,把茯苓捣碎,浸泡半小时,共煎取药汁,再将粳米、生姜加适量水共入砂锅内煮熟,分早晚两次服食;本粥有益气补虚,健脾养胃作用。 施治要点: (一)心脾两虚所致的心悸、怔仲、心痛时,常兼脾虚生痰,或气虚血瘀,心脉痹阳,痰瘀内滞,心脉不通则痛。此时虽有痰瘀等实邪,治疗时宜慎重。祛痰浊不宜峻剂,如加用温胆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之类即可;逐瘀不宜用猛剂,如丹参、当归、郁金、鸡血藤、琥珀之类。屡治其标,正气更虚,给后期治疗造成困难。 (二)心脾两虚有心痛症时,常伴有消化道症状,治疗中要辨证准确,以心痛为主,伴见脾胃症状,应以治心痛采用活血理气通脉法为主,兼理脾胃。以脾虚为主,伴见心悸心痛症状,则以健脾益气法为主,兼通心气。这样有针对性的治疗,脾胃症状消失,心痛亦可防止复发。 (三)心脾两虚兼有肝郁气结生痰,日久又化火为患。多见青春期的精神分裂症。在躁动不安,神明迷乱之时,当运用凉血降火,荡热泻实,法以行气开窍,活血润燥用当归承气汤加味,药用当归、大黄、枳实、玄明粉、甘草、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