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温针灸

温针灸

温针灸
温针灸

一、概述

温针疗法是在毫针针刺后,在针尾加置艾柱,点燃后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至体内,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温针灸是灸法中使用最普通、也是最受病人欢迎的一种疗法。所谓“打伏针”,实际上指的就是温针灸疗法。由于它疗效卓著,治疗范围广泛,又是防病保健的一大良法。

二、操作方法

①一切准备工作均同毫针针刺疗法。

②按照针刺疗法将针进到一定深度,找到感应,施用手法,使病人取得酸麻沉胀的感觉,留针不动。

③在针尾装裹如枣核大或小枣子大的艾绒,点火使燃。或用艾卷剪成长约2厘米一段,插入针尾,点火加温。

④一般温针燃艾可1-3炷,使针下有温热感即可。

⑤留针15-20分,然后缓慢起针。

三、禁忌症

①热性病(如发热和一切急性感染等)不宜用温针疗法。

②高血压不宜用温针疗法。

③凡不能留针的病证,如抽搐、痉挛、震颤等均不宜用温针疗法。

四、注意事项

①针尾上装裹的艾绒,一定要装好,以免燃烧时艾团和火星落下,造成烧伤。

②如用银针治疗,装裹的艾团宜小,因银针导热作用强。

③点燃艾绒时,应先从下端点燃,这样可使热力直接向下辐射和传导,增强治疗效果。

④如有艾火落下,可随即将艾火吹向地下,或直接熄灭。同时嘱咐病人不要更动体位,以免针尾上装裹的艾绒一起落下,加重烧伤,同时也为了防止造成弯针事故。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烧伤,可在温针的周围皮肤上垫上橡或毛巾、衣物等。

⑤其他注意事项可参看毫针疗法和艾灸疗法。

温针灸和其他灸法

温针灸及其他灸法 本章重点介绍温针灸及从温针灸中派生出来的几种灸法,同时也把传统的骑竹马灸列入 其中。温针灸,是近现代应用最广泛的灸法之一,而由于操作等原因,一直被冷落的骑竹马 灸法,目前也受到重新关注。 本章重点介绍温针灸及从温针灸中派生出来的几种灸法,同时也把传统的骑竹马灸列入 其中。温针灸,是近现代应用最广泛的灸法之一,而由于操作等原因,一直被冷落的骑竹马 灸法,目前也受到重新关注。 温针灸【概述】 温针灸法,又称温针、针柄灸及烧针柄等。是一种艾灸与针刺相结合的方法。温针之名首 见于《伤寒论》,但其方法不详。本法兴盛于明代,明·高武《针灸聚英》及杨继洲之《针灸大成》均有载述:“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近代已不用药饼承艾,但在方法也有一 定改进。其适应证已不局限于以风湿疾患,偏于寒性的一类疾病为主,如骨关节病、肌肤冷 痛及腹胀、便溏等。而扩大到多种病证的治疗。 温针灸 【操作方法】 温针灸的主要刺激区为体穴、阿是穴。先取长度在 1.5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或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约2 cm长之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在燃烧过程中,如患者觉 灼烫难忍,可在该穴区置一硬纸片,以稍减火力。每次如用艾团可灸3~4壮,艾条段则只须1~2壮。近年,还采用帽状艾炷行温针灸。帽状艾炷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类似无烟灸 条,但其长度为2cm,直径1cm,一端有小孔,点燃后可插于针柄上,燃烧时间为30min。因其外形象小帽,可戴于毫针上,故又称帽炷灸。帽炷温针灸,既无烟,不会污染空气;同时,它的作用时间又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温针灸法。 【主治病证】 风寒湿痹症、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胃脘痛、腹痛、腹泻、关节 痛等。 【注意事项】

温针灸操作规范

温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一、简介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的针灸治疗方法。 二、适应症 主治:风寒湿痹症、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胃脘痛、腹痛、腹泻、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三、禁忌症 1、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3、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患者。 4、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腧穴不宜针刺。 四、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绒或艾卷、火柴、0.5%碘伏、无菌干棉球、棉签、镊子、无菌毫针、弯盘等。 五、操作步骤 1、准备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合作。 2、取合理体位,暴露针刺部位,注意保暖。 3、选好腧穴,消毒皮肤。选取毫针,正确持针,实施针刺。 4、针刺得气后留针,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或用长约2 cm 的艾卷一段,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使热力沿针身传至穴位。 5、当艾绒燃尽后换炷再灸,可连灸2~5壮。 6、施灸时观察有无出现针刺意外,及时清除脱落的艾灰。 7、施灸完毕,除去艾灰,起出毫针,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并核对毫针数,以防遗漏。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

9、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六、注意事项 1、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针旁可放置弯盘,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2、温针灸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置于针下穴区上。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温针灸时,要嘱咐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防灼伤。

温针灸疗法与温针灸器

有一种温针灸是这样的 温针灸与温针灸器 温针灸是一种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疗法,适用于既需留针又须施灸的疾病。目前教材讲授和临床使用的温针灸的操作方法是:针刺得气后留针期间,将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一段长约2厘米的艾段穿置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段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起出。 这种操作方法在临床使用时有其不便之处: 一是燃烧中或燃烧后的艾灰及火星容易脱落而烫伤患者的皮肤或烧灼其衣物,或对治疗环境的卫生造成影响。 二是艾绒或艾条段会很快燃尽,同时艾灸热量有很大一部分会散失,故热力不能持久和深透。 三是艾绒或艾条段与皮肤的距离无法调节,使温针的疗效降低,或者固定距离持续的熏灼,会使患者局部皮肤产生烧灼感,甚至皮肤被烫伤, 治疗舒适度得不到保障。 针对上述传统温针灸疗法使用操作上的诸多弊端,所以将艾绒或艾段的灰烬固定、燃烧程度、距皮肤高度调节等方面加以改进,得到一种新型温针灸器,其可以夹固在针柄上,临床使用效果卓著,操作轻松便捷,安全性和疗效以及舒适度得到充分保障。 温针灸器(别名:温针器、艾条托、艾绒托、艾帽、艾针灸、针灸加热器、针灸安全辅助器具) 优势: 1.独创的夹持针柄固定方式,使用中不受针刺方向和体位的影响,温针

灸器卡实紧固,不发生掉落,安全可靠。有效防止燃烧过程中艾灰及火星脱落,避免造成烫伤或烧灼衣物,使温针治疗的操作过程优雅美观,改变传统温针灸简陋粗糙的观感。 2.有效防止艾条过快燃烧,确保燃烧过程温度均匀,散热均衡,避免艾热损失,保证温针治疗稳定持久和深透,提高温针疗效,节约艾条用量,提高工作效率。 3.温针灸器与皮肤之间的距离可调,避免产生烧灼感,治疗舒适度得到保障。 特点: 1.可以单独使用艾段、艾绒以及无烟艾粒等材料。还可以配合隔姜灸疗法使用。 2.改善传统温针疗法的使用模式,单手操作简单轻松便捷。 3.铝质材料制造,重量轻,耐高温,抗腐蚀,结构精巧,可重复使用。温针灸器操作说明: 温针灸器与针灸针配合使用。 操作方法: 使用艾段:使用长度20毫米、直径18毫米尺寸的艾段。首先按照常规方法在穴位针刺,将艾段捏松软或用牙签在艾段中心位置穿孔放入温针灸器内,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针柄下端的针体位置,右手的食指和无名指夹住温针灸器两侧,中指顶住艾段,大拇指掀动弹簧;针炳顶端从弹簧的第一个螺旋间隙穿过并插入艾段内,松开弹簧夹住针炳,最后点燃艾段;治疗结束起针时连同温针灸器一起拔出。 使用艾绒:首先按照常规方法在穴位针刺,温针灸器内填满艾绒,左

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温针灸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20次后比较疗效结果。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84%,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2.2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疗法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疗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温针灸;针刺疗法;骨性关节炎;膝关节 【中图分类号】 R29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174-02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指软骨退行性病变,继发骨质增生为主,导致关节破坏、畸形影响膝关节功能的一种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有临床流行病学调查[1]指出,超过55岁的人群中,膝关节在放射学上骨关节改变者达68%。临床上以慢性膝关节疼痛、僵硬、肿大、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该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笔者于2011年9月~2014年

4月运用温针灸疗法治疗该病,并与常规针配合推拿牵引进行对照观察,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来源于2011年9月~2013年4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病人。80例患者中右膝发病35例,左膝发病29例,双膝发病16例。X线片示膝关节间隙狭窄16例,髁间隆突变尖变大40例,关节边缘有骨刺形成者2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56~85岁,平均69.5岁;病程最短20天,最长8年,平均23个月。对照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55~84岁,平均71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7年,平均21个月。两组患者性别、病程、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于1986年推荐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2]制订:①1个月来大多数时间有膝痛; ②X线片示膝关节骨端边缘有骨赘形成;③符合骨性关节炎的关节液检查(透明,黏性,红细胞<2×109/L);④年龄≥40岁(不能检查关节液者);⑤晨僵≤30min;⑥关节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或髌骨研磨征阳性。满足①+②或①+③+⑤+⑥,

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摘要】目的:探讨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实施温针灸治疗的效果。方法:选 取院内2016年9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72例为观 察目标,按照患者入院顺序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6例给予玻璃酸钠关节腔内 注射联合中医推拿治疗,研究组36例在此基础上实施温针灸治疗,就两组患者 膝关节功能及疼痛情况、治疗效果等进行评价对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膝关 节功能及疼痛情况均显著改善,研究组LK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治疗有效率达100%,显著高于 对照组(P<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温针灸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在相同治疗时间内,显著提高膝关节功能,改 善临床症状。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温针灸;玻璃酸钠;中医推拿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以膝关节软骨退化、新骨形成为特征的慢性病症[1],多因局限性、 进行性软骨破坏及关节边缘骨赘形成所致。临床主要以膝关节肿胀疼痛甚至畸形为主要表现,本病的发展及进行性发展对患者生存质量的负面影响较大,临床治疗以解除症状、改善关节 功能为主,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中医推拿是较常见的治疗方式,本次研究在此基础上联 合温针灸治疗,临床疗效较为显著,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院内2016年9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72例为观察目标,男43例,女29例,年龄42~68岁,平均(52±2.04)岁,病程4~31个月,平均(17.29±4.30)个月,均符合《膝关节骨关节炎循证医学指南(第二版)》相关诊断标准[2],按照患者入院 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纳 入标准:治疗依从性高者;未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未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者;认知功能正 常能够自主完成功能评定者。 1.2、方法:对照组患者仰卧屈膝行患侧膝关节消毒穿刺,吸尽关节积液后注入玻璃酸钠 注射液,每周注射一次,注射完毕后用无菌敷料包扎24h左右,同时帮助患者适量活动膝关节。患者取卧位,治疗医师为患者进行患肢的放松按摩,辅以足三里、阳陵泉、委中、承山、梁丘等腧穴的按压。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温针灸治疗,主穴:髌中(内外膝眼连线的中点)、膝眼、阳陵泉、血海、足三里、梁丘等,选用合适的毫针行针刺治疗,髌中直刺,向 委中方向缓慢进针至2寸深左右,捻转提插后留针。内、外膝眼直刺入1.5-2寸左右,捻转 得气。其余四穴向膝眼方向进针,用导气法,使针感尽量放射至膝盖。髌中或膝眼穴加用温针,以1寸长之纯艾段,插于针柄上自下方点燃,燃尽更换,一般2至3壮。留针20-30分钟。疼痛明显者,可在血海和梁丘穴加拔罐15分钟,以出现紫黑色瘀斑为度。 1.3、观察指标 1.3.1、膝关节功能[3]: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实施膝关节功能评定,采用Lysholm膝关节 康复量表(LKSS)评分,分值范围0~100分,分值与膝关节功能呈正相关。 1.3.2、疼痛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分。 1.3.3、治疗效果[4]:治愈:关节炎相关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无复发;显效:膝关节功能显著改善,疼痛症状显著缓解;有效:膝关节功能有所改善,疼痛有所缓解;无效:疼痛症状及膝关节功能无改善。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温针灸

温针灸 温针灸 一、概述: 二、操作方法 三、注意事项: 四、主治病症 五、临床应用 六、病案举例: 一、概述 ?灸法的定义 ?灸用材料: ?灸法分类: ?温针灸定义: ?灸法的定义: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在体表的一定部位 进行熏灼或温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和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 灸法分类 艾炷灸直接灸无瘢痕灸 瘢痕灸

间接灸隔姜灸 隔盐灸 隔蒜灸 隔附子灸 艾条灸温和灸 雀啄灸 回旋灸 温针灸 温针灸法: ?温针灸法:又称温针、针柄灸及烧针柄等,是一种艾灸与针刺 相结合的方法。 ?灸法 ?温针灸 【主治病证】 风寒湿痹症、骨质增生、腰腿痛、 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 胃脘痛、腹痛、腹泻、关节痛等。 【操作方法】 (一)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艾绒或艾条(2cm)、2%碘酒,75%酒精、棉签、火柴、厚纸片、剪刀。 (二)操作方法: 选穴→针刺得气后留针→艾条2厘米长插在针柄或艾绒捻裹于针柄上→针刺部位垫厚纸片→燃尽艾绒2?a5壮(观察有无异外情况)→及时除艾灰,取纸片→起针→整理→记录。 ?近年,还采用帽状艾炷行温针灸。帽状艾炷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类似无烟灸 条,但其长度为2cm,直径1cm,一端有小孔,点燃后可插于针柄上,燃烧时间为30min。因其外形象小帽,可戴于毫针上,故又称帽炷灸。帽炷温针灸,既无烟,不会污染空气;同时,它的作用时间又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温针灸法。

【注意事项】 1.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 2.温针灸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 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置于针下穴区上。 3.温针灸时,要嘱咐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防灼伤。 【临床应用】 1.慢性腹泻 ?取穴:主穴:天枢、足三里、关元。 配穴:脾俞、神阙、下巨虚、阴陵泉、上巨虚。 ?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取1.5~2寸28号毫针,进针后中强刺激,得气后将艾条剪成高约 1.8cm的艾条段,置于针柄上,灸5壮,约30min;神阙、关元,用艾条温和灸30min。?如腹泻伴脐周痛,便后不减,便质稀薄者,加下巨虚、阴陵泉;如腹痛有便意,便后腹痛缓解,便质呈粘液或带有脓血,伴有里急后重者,可加上巨虚。 ?嘱患者回去后用艾条温和灸神阙穴10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在治疗期间,嘱患者禁食一切生冷油腻和辛辣食物,并注意腹部防寒保暖。 ?疗效:共治疗52例,结果:痊愈40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为100%。 2.高血脂症 ?取穴:百会、内关、足三里、太冲、复溜。 ?治法:百会单纯针刺。余穴用28号1.5寸毫针,按常规剌入,施以平 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加用帽状艾炷。每次每穴一个帽炷。以上各穴留针30min。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 ?疗效:共治60例高胆固醇血症,均完成2个疗程治疗。治疗前1个月 用治疗过程中停用降脂药。结果:显效27例,有效20例,无效13例。 总有效率78%。较单纯体针(取同样穴位)为优(P<0.05)

温针灸治疗成人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临床疗效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713912692.html, 温针灸治疗成人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临床疗效探析 作者:周巨伦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第16期 [摘要]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合格受试病例分成两组,分别采用温针灸、西药口服治疗来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变化情况,通过疗效标准以评定疗效。结果本研究入组病例依从性良好,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所选穴位为临床常用穴位,在治疗过程中均无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等不良反应记录。对照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温针灸法治疗成人甲状腺功能低下比西药疗法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具有方便、省时、刺激温和、费用低廉的优点。 [关键词] 温针灸;甲状腺功能低下;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6(a)-0139-03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不足所致的以甲状腺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临床表现为怕冷、便秘、毛发脱落、面色蜡黄、思维迟钝、心率慢等。祖国医学无“甲减”之称,但有类似该病的描述,因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元气亏乏、气血不足、脾肾受损的阳虚证候,故一般均把它归属于中医学“虚劳”之范畴。本病西医治疗主要采用甲状腺激素代替治疗,但毒副作用多。国外研究表明,过量甲状腺激素是发生动脉纤维化的危险因子,对这类患者进行激素替代治疗,效果不好且易加重病情[1]。目前我国甲减的患病 率约为1.5%,并呈上升趋势,故急需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在临床中试用温针灸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病患者,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9月~2011年6月本院门诊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患者共60例,按照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的比较 1.2 诊断标准

【CN209967046U】一种红外线温针灸器【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0462463.8 (22)申请日 2019.04.08 (73)专利权人 广西中医药大学 地址 530000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明秀 东路179号 (72)发明人 梁梦雅 李璐 张毅  (74)专利代理机构 苏州中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普通合伙) 32266 代理人 赵晓芳 (51)Int.Cl. A61H 39/06(2006.01) A61H 39/08(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一种红外线温针灸器(57)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红外线温针灸器,属于医疗技术领域,包括圆板,所述圆板顶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筒体,且筒体的底部设置有U型活动脚,且U型活动脚的底部通过U型卡扣与圆板转动连接,所述筒体的顶部设置有下筒盖,且下筒盖的顶部转动连接有上筒盖,所述上筒盖的顶部设置有小木柄,属于医疗领域。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锁珠使得U型活动脚可伸缩调节,可倾斜式装置解决了无法平刺或斜刺温针灸治疗,通过设置的悬挂式过滤网悬挂安装固定,防止燃烧时艾灸灰或火花易脱落烫伤患者,并可用镊子取出过滤网倾倒灰烬,上筒盖顶设置的小木柄旋转带动上筒盖旋转,控制小圆孔的通气量从而可以通过控制氧气的含量,进而调整艾炷燃烧速度及 热量。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4页CN 209967046 U 2020.01.21 C N 209967046 U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209967046 U 1.一种红外线温针灸器,包括圆板(12),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板(12)顶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筒体(8),且筒体(8)的底部设置有U型活动脚(14),且U型活动脚(14)的底部通过U型卡扣(13)与圆板(12)转动连接,所述筒体(8)的顶部设置有下筒盖(3),且下筒盖(3)的顶部转动连接有上筒盖(2),所述上筒盖(2)的顶部设置有小木柄(1),所述筒体(8)的内部设置有悬挂式过滤网(6),且悬挂式过滤网(6)内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针管(5),所述悬挂式过滤网(6)的底部均匀设置有网孔(7),所述筒体(8)的一侧设置有隔热手柄(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外线温针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活动脚(14)的数目为两组,两组所述U型活动脚(14)的底部皆设置有远红外线照射布料,且U型活动脚(14)通过锁珠(15)可伸缩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外线温针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8)的内壁材质为远红外线陶瓷,且筒体(8)内壁的底端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圆板(12)顶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旋空心圆柱(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外线温针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8)内壁的顶端设置有内螺纹,所述下筒盖(3)的底端设置有与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外线温针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筒盖(2)顶部的两侧皆设置有空腔,所述下筒盖(3)顶部的两侧均匀设置有小圆孔(4)。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红外线温针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螺旋空心圆柱(11)与圆板(12)内部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针管(5)相配合的连接孔(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外线温针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式过滤网(6)的顶端外侧设置有固定块,所述筒体(8)的顶端内壁设置有与固定块相配合的挡块。 2

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

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按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治疗组取百会、神门、三阴交、内关、安眠、足三里、心俞、脾俞,针刺得气后对内关、足三里、三阴交行捻转补法,并施以温针灸治疗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总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归脾汤药物,疗程同治疗组。结果:对照组23例总有效率为82.6%,治疗组23例总有效率为91.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结论: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法疗效显优于口服归脾汤药物疗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温针灸;心脾两虚型;不寐;疗效观察 不寐,也称失眠,古称“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和睡眠深度的不足。病情轻者入睡困难,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病情重者则彻夜不寐,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西医治疗该病多以镇静催眠药为主,鉴于此类药物容易引发精神依赖性等用药综合征,使西医治 疗失眠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针灸治疗可收到良好的效果[1]。笔者在实习期间协助带教老师采取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46例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有46例病例均来自2015年7月至12月甘肃省中医院针灸科和脑病科住院患者,按就诊的时间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治疗组23例病人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51.3岁,失眠时间最长2年,最短21d;对照组23例中,男性11例,女性12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28岁,平均年龄54岁,失眠时间最长2年,最短21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中失眠症的诊断判定。 1.2.2 中医诊断标准:(1)症状标准:根据《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试验指导原则》[3]的诊断标准判定。(2)证候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版)判定。

温针灸临床运用举隅

温针灸临床运用举隅 发表时间:2011-06-24T09:10:03.437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温金祥[导读]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必须施灸的一些疾病。 【关键词】温针灸;临床运用 【中图分类号】R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186-01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必须施灸的一些疾病。温针灸在针灸临床运用极为广泛而效佳。笔者近年来运用该方法治疗多种疾病,均获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兹举4则如下: 1肱骨外上髁炎 李某某、女30岁,工人。半年来右肘经常酸痛不适,尤其旋转前臂时疼痛更为明显。因做事时突然酸痛乏力使一些动作变形而不能完成。曾做过封闭理疗而又复发。查:右肘关节外观及屈伸活动均正常,按压肱骨外上髁处压痛明显。诊断:肱骨外上髁炎。治法:取穴:阿是穴、曲池、手三里。患者坐位,曲肘90°左右,放于治疗桌上。常规消毒后将2寸毫针依次刺入阿是穴、曲池、手三里穴。强刺激待针感较强后留针。然后将2cm长的寸段艾条置于上述各穴针柄上点燃。每次灸2莊,每日一次,总共治疗5次而痊愈。半年后随访,疼痛消失而未复发。 按:肱骨外上髁炎是一种劳损性疾病,在中医学中属肘部“伤筋”“痹症”范畴。对该病症取阿是穴为主穴。因其为主要病理变化反应点。所以取阿是穴即通调经络,又可活血止痛。曲池穴主上肢麻痹,肘部疾患,起疏通局部气血,通络止痛的作用,手三里具有加强主穴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总之上述穴位温针灸,可直达病所,使肌肉筋膜得以温煦,邪去而病自除。 2膝关节肿痛 程某某、女、50岁,自觉劳动时不慎伤及右膝关节致肿痛1个月。活动后疼痛加重,尤以上下楼梯时症状明显加重。经我院外科会诊为外伤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做X线、CT等检查亦无明确诊断。经对症抗炎、止痛及中药外敷等治疗均无明显效果,前来要求针灸治疗。查:右膝关节患处呈弥散性肿胀,局部压痛明显,患肢功能障碍明显。治疗方法:温针灸,取主穴犊鼻、内外膝眼、鹤顶、阳陵泉,配穴:梁丘、足三里。常规消毒后,用2~3寸毫针依次刺入上述主穴,待有针感得气后留针,将寸段艾条分别置于针柄上点燃施灸。每穴灸2莊,配穴梁丘、足三里针刺后加拔火罐,每日一次,总共治疗10次后肿胀基本消退,功能活动恢复,疼痛消失而痊愈。 按:膝关节肿痛,运动障碍属中医“痹症”范畴,而该患者是由于损伤及风寒湿邪侵袭而导致膝关节经络淤阻,气血运行不畅,水湿内停所致。因此采用局部取穴法,取犊鼻、膝眼、鹤顶,以通其气血,调其经络,温通止痛为目的。阳陵泉具有健脾祛湿之效。并结合温针灸具有促进膝关节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加快炎症的吸收,消除局部肿胀,从而达到治愈膝关节肿痛的目的。 3颈性眩晕 徐某某、男、55岁。发作性头眩晕不适,伴恶心、呕吐,神疲健忘,少食多梦。查:颈椎X摄片提示为轻度颈椎骨质增生。经颅多普勒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颈性眩晕,治疗方法:取穴:风池穴、颈夹脊穴、(相应增生部位),大椎穴。患者去取坐位,穴位常规消毒后,取28号2寸毫针,风池穴进针方向针尖指向鼻尖,颈夹脊穴进针后针尖稍向上方刺入,大椎穴斜刺,以上主穴得气后,将1寸长艾条置于针柄上点燃,进行温针灸,每次施灸1莊,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治疗5次后眩晕诸症大为好转,共治疗10次后眩晕等症状消失而痊愈。 按:颈性眩晕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使大脑产生一过性的缺血、缺氧引起的眩晕综合症。故取风池穴、颈夹脊穴、大椎穴等并施以温针灸,使其针感及温热之力通过毫针直达椎动脉及周围组织,有直接热疗的作用,有效地扩张椎动脉,恢复正常供血流量,改善脑部的供血,从而消除眩晕诸症。 4慢性泄泻 陈某某、男、60岁。患急性肠炎后反复腹泻6月余。常因饮食生冷而加重,大便一日4~5次,质稀夹有不消化食物,且腹部有时隐隐作痛,进食量少,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头晕不适。查:舌淡、苔白、脉沉细。化验:大便中有白细胞3~8个,隐血(+)。诊断:慢性泄泻。治疗方法:取穴:中脘、关元、足三里(双),患者平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28号2寸毫针刺入上述诸穴,待有针感得气后,在各针柄上置一长约2cm的艾条点燃施灸,每穴施灸1~2莊,一日一次。治疗5次后腹痛症状渐止。腹泻减为2~3次/日,胃纳渐佳,继续治疗10天后症状完全消失,纳食正常,大便常规及隐血复查均无异常,精神复常而愈。 按:慢性泄泻以中老年人为多见,常以虚为本,故“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因此健脾胃为首当其中,脾气强健则水谷得以运化,泄泻自止。所以取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位,中脘为腑会,二穴为用调整肠胃机能,健胃行气,消胀止痛、止泻。关元为强壮穴,可健脾益胃,补中益气。对上述穴位温针灸,借助灸法,使针刺与热疗相结合,通过热的传导,温通筋脉,加强行气活血、化湿、止泻的功效,从而达到治愈慢性泄泻的目的。 作者单位:615500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医院

温针灸治疗颈腰椎病的临床应用

温针灸治疗颈腰椎病的临床应用 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以及使用电脑、长时间驾车人数的与日俱增,使颈腰椎病成 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重量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应用中医药特色的治疗方法应用 广泛,疗效明显,尤其温针灸在应用中操作简便,疗效明显,现综述如下: 1温针灸治疗颈椎病 刘某等[1]将6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配合中药辨证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配合中药辨证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中医证候评分、以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显著升高 (P<001),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颈性眩晕 症状和功能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且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及 其治疗前后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眩晕、旋颈试验、日常生活及 工作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吴某等[2]采用多中心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符合标准的颈性眩晕患者222例分成两组,各111例,治疗组采用上风府穴温针为主 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方法,即颈部夹脊穴温针法。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分 别对两组患者症状及功能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9%,显效率为71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7%,显效率为3153%。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张某等[3]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 采用电针治疗,治疗组采用电温针灸治疗,两组治疗前后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观察 椎动脉血液动力学各项指标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液动力学指标与治 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江某等[4]将1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一组和对照二组. 分别给予温针灸合推拿手法、温针灸合颈椎牵引、温针灸合药物导入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PRI、VAS及PPI评分3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分别与两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 意义(P<001)。治疗组显愈率(92%)明显高于对照一组(74%)和对照二组(68%)(P <005)。程某等[5]将9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 温针灸颈三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颈复康冲剂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VAS评分、NPQ评分。结果:最终进入统计病例,治疗组43例,对照组42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95%;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在提高临床疗效、降低VAS 评分、NPQ评分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2温针灸治疗腰椎病 胡某[6]选择48例门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温针灸、牵引、手法等综合治疗, 每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间隔23d,两个疗程后评定。结果:本组治疗的48例中,治愈 22例显效15例,好转9例,中断治疗2例。总有效率958%。柴某等[7]选取本科2008年 1月2011年5月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7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94例, 采用牵引加超短波治疗;实验组9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 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JOA临床症状积分。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 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JOA临床症状积分与治 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治疗后JOA 临床症状积分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吴某等[8]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针刺配合温针灸法治疗。主穴取突出节段及上下节段之夹脊穴,委中;配穴取环跳穴,秩边,承山,足三里,太冲;肾俞,大肠俞,膀胱俞,风市,中渎,阳陵泉,绝骨等,每日治疗一次。对照组60例,采用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治疗,取穴同温针灸组,每次选用4个穴位,用75%酒精棉球严格 消毒后,缓慢注射药液,每穴注射药液1~3ml,每日治疗一次,分别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愈显率90.17%,对照组愈显率7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