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流动性偏好理论〔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

答:流动性偏好理论是解释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利率的理论。流动性偏好是人们为应付日常开支、意外支出和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现金的一种心理偏好。该理论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M·Keynes〕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它根源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是为了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预防动机是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数量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且是收入的增函数。投机性动机是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现实利率呈负相关。

该理论假设中央银行选择了一个固定的货币供给,在此模型中,价格水平P也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固定。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取决于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当利率很高时,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人们只会持有较少的货币。反之,当利率很低时,因为机会成本较低,人们会持有较多的货币。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会调整到使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水平。

2.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

答: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与转移支付,它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目的的宏观经济政策。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从其容上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财政政策分为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

3.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

答:乘数效应指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的这种倍数放大作用。例如,如果政府支出的每1美元可以增加的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大于1美元,就可以说政府购买对总需求有一种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它的前提假设:①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②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它的容:假如一国增加〔或减小〕一笔投资〔以I 表示〕,那么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

〔或减小量〕〔以Y ∆表示〕是这笔投资的若干倍,即i Y k I ∆=∆,其中i k 称为投资乘数。其原

因是,各经济部门是相互关联的,某一部门的一笔投资不仅会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中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增加这些部门的投资与收入。乘数效应包括:投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4.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 〕〔工业大学2008研;大学2010研〕

答:挤出指政府借款引起的投资减少。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引起私人部门消费和投资的下降,产生的这种效应称为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是:①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竞争加剧,价格上涨,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因而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②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引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结果投资减少。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在短期,将会有产量的增加。但在长期,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能挤占私人支出。货币主义者认为,当政府增加政府支出而没有相应地增加货币供给时,那么实际上是用政府支出代替私人支出,总需求不变,生产也不会增长。所以,货币主义者认为财政政策不能刺激经济增长。

5.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s 〕〔西北大学2006、2008研;师大学2007研〕 答:自动稳定器是指当经济衰退时,决策者不必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就可以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动。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功能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①自动调整的税收。在现代税制中,所得税占有重要地位。所得税一般是累进的。当经济高涨特别是过热时,大多数居民或居民家庭收入随之增长,因而不仅有更多的人进入交纳所得税的行列,还有许多人将按更高的税率交税。其结果是,政府所得到的税收收入不仅增加,而且增幅还会超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这当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即抑制总需求的进一步扩,给经济增长降温。假如经济衰退,情形正好相反,由于居民税后可支配收入减少的幅度小于总收入下降的幅度,自然对经济的下降趋势有一定的遏制作用。公司或企业所得税的作用机制与个人所得税类似。②财政转移支付的自动增减。在经济繁荣时期,社会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失业救济金的支付大大减少,税收则大量增加,有利于遏制需求进一步膨胀;而一旦经济萧条,失去工作的人可立即从政府得到收入〔失业救济金〕,以维持一定的消费需求,这就能减轻社会经济进一步下滑的程度。其他福利支出因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也有在的反周期、促稳定的作用。

财政政策的在稳定器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税收结构、转移支付结构与其水平。但总的说来,它的作用很有限。在稳定器只能对经济的剧烈波动起到某种遏制作用、缓解作用,而不能改变经济波动的大趋势。

二、复习题

1.什么是流动性偏好理论?这种理论如何有助于解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大学2012研〕

答:〔1〕流动性偏好理论是解释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利率的理论。它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流动偏好是指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它由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构成。出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经济活动水平所导致的收入状况,与利率变动不太敏感。而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对利率非常敏感,受利率的影响。包括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函数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一大创新。

〔2〕根据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是因为:①较高物价增加货币需求。假设经济中物价水平上升,在较高物价时,人们将选择持有较多量的货币。②增加货币需求导致较高利率。对于一个固定的货币供给,为了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利率必然上升。利率的这种提高不仅对货币市场有影响,而且对物品与劳务需求量也有影响。③较高利率减少物品与劳务需求。在较高的利率时,借款的成本与储蓄的收益都大了,因而借款

投资或消费的少了,储蓄的多了,从而减少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这种分析的最后结果是物价水平与物品和劳务需求量之间成负相关关系。

2.用流动性偏好理论解释货币供给减少如何影响总需求曲线。

答:货币供给的减少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如图34-4所示,货币供给减少使货币供给曲线从1MS 向左移动到2MS 。由于货币需求曲

线未变,为了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利率从1r 上升到2r 。利率上升又影响了物品与劳务

需求量,较高的利率增加了借款的成本和储蓄的收益,抑制了投资需求。家庭储蓄多了,用于消费品的支出少了。由于这些原因,在既定的物价水平时,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从1Y 减少到2Y 。总之,在任何一种既定物价水平时,货币供给减少引起较高的利率,这又减少了物品与劳

务的需求量,因此货币减少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由1AD 左移到2AD 〕。

图34-4 货币供给减少的影响

3.政府支出30亿美元用于购买警车。解释为什么总需求的增加会大于30亿美元或小于30亿美元。

答:当政府支出30亿美元用于购买警车时,总需求的增加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30亿美元。分析如下:

〔1〕当政府支出30亿美元用于购买警车时,直接增加警车生产企业的利润,这种增加又使该企业雇佣更多工人,并增加生产。随着工人看到收入更多,企业所有者看到利润更多,他们对这种收入增加的反应是增加他们自己对消费品的支出。结果,政府对警车的购买还增加了经济中许多其他企业产品的需求。由于政府支出的每一美元可以增加的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大于一美元,所以说政府购买对总需求有一种乘数效应。在这第一轮之后,这种乘数效应还会继续。当消费支出增加时,生产这些消费品的企业雇佣了更多工人,并有更高的利润。更高的收入和利润又刺激了消费支出,以此类推。因此,当政府支出30亿美元用于购买警车时,总需求的增加会大于30亿美元。

〔2〕在政府增加30亿美元用于购买警车刺激了物品与劳务需求的同时,它也引起了利率上升,而且较高的利率往往减少了物品与劳务需求。这就是说,当政府购买增加了30亿美元时,它也会挤出投资。这种挤出效应部分抵消了政府购买增加对总需求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可能会小于30亿美元。

总之,当政府增加30亿美元的购买时,总需求的增加可以大于或小于30亿美元,这取决于是乘数效应大还是挤出效应大。

4.假设对消费者信心衡量指标的调查表明,悲观主义情绪蔓延全国。如果决策者无所作为,总需求会发生什么变动?如果美联储想稳定总需求,它应该怎么做?如果美联储无所作为,国会为了稳定总需求应该做什么?

答:〔1〕当悲观主义情绪蔓延全国时,家庭会减少消费支出,企业会减少投资支出,结果是总需求减少,产出减少,且失业增加。

〔2〕如果美联储想稳定总需求,消除这种不利影响,它可以通过实行扩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来扩大总需求。扩性货币政策会降低利率,使家庭减少储蓄,刺激企业和家庭的消费和投资支出。

〔3〕如果美联储无所作为,国会为了稳定总需求应该实行扩性的财政政策,比如增加政府购买或减税,刺激消费和投资。

5.举出一个起到自动稳定器作用的政府政策的例子。解释为什么这一政策有这种效应。 答:自动稳定器指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决策者不必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就可以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动。比如自动调整的累进制所得税政策,它可以自动地调节经济达到稳定的状态。累进制所得税政策具有这种效应的原因分析如下:

在现代税制中,所得税占有重要地位。所得税一般是累进的。当经济高涨特别是过热时,

大多数居民或居民家庭收入随之增长,因而不仅有更多的人进入交纳所得税的行列,还有许多人将按更高的税率交税。其结果是,政府所得到的税收收入不仅增加,而且增幅还会超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这当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即抑制总需求的进一步扩,使经济增长降温。假如经济衰退,情形正好相反,由于居民税后可支配收入减少的幅度小于总收入下降的幅度,自然对经济的下降趋势有一定的遏制作用。公司或企业所得税的作用机制与个人所得税类似。

三、问题与应用

1.解释下面每一种发展会如何影响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和利率。用图形说明你的答案。 a .美联储的债券交易商在公开市场操作中购买债券。

b .信用卡可获得性的提高减少了人们持有的现金。

c .联邦储备降低了银行的法定准备金。

d .家庭决定把更多钱用于节日购物。

e .乐观主义情绪刺激了企业投资,扩大了总需求。

答:a .美联储的债券交易商在公开市场活动中购买债券,使货币供给增加,货币供给曲线从1MS 向右移动到2MS 。货币需求不变,因此货币需求曲线不变。货币市场均衡的结果是

利率下降,如图34-5所示。

图34-5 公开市场购买债券、或法定准备金下降,增加了货币供给

b .信用卡增多减少了人们持有的现金,使货币需求减少,货币需求曲线从1MD 向左移动

到2MD ,货币供给不变,从而均衡利率下降,如图34-6所示。

图34-6 信用卡增加减少了货币需求

c .联邦储备降低了法定准备金,使货币供给增加,货币供给曲线从1MS 向右移动2MS ,货币需求不变,从而均衡利率下降,如图34-5所示。

d .家庭决定把更多钱用于节日购物,使货币需求增加,货币需求曲线从1MD 向右移动

2MD ,货币供给不变,从而均衡利率上升,如图34-7所示。

图34-7 消费、投资增加,货币需求增加,货币供给不变

e .乐观主义情绪刺激了企业投资,扩大了总需求,使货币需求增加,货币需求曲线从1MD 向右移动2MD ,货币供给不变,从而均衡利率上升,如图34-7所示。

2.联邦储备扩大了5%的货币供给。

a .用流动性偏好理论以图形说明这种政策对利率的影响。

b .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说明利率的这种变动对短期中产量和物价水平的影响。

c .当经济从其短期均衡转向长期均衡时,物价水平会发生什么变动?

d .物品水平的这种变动如何影响货币需求和均衡利率?

e .这种分析与货币在短期中有真实影响,但在长期中是中性的这种观点一致吗? 答:a .如图34-8所示,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均衡利率下降,家庭将增加支出和对住房的投资,企业也将增加投资支出,这将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如图34-9所示。

图34-8 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均衡利率下降

b .如图34-9所示,总需求曲线从1AD 右移到2AD ,短期中产量增加,价格上升。

图34-9 利率变动对短期中产量和物价水平的影响

c .当经济从短期均衡转向长期均衡时,短期总供给减少,价格进一步上升。

d .价格水平上升使货币需求增加,提高了均衡利率。

e .这种分析与货币在短期中有真实影响,但在长期中是中性的这种观点一致。因为短期由于总需求增加使产出最初增加,之后短期总供给减少,产出也减少。这样,从长期来看,货币供给的增加对实际产出没有任何影响。

3.假设计算机病毒使全国的自动提款机系统瘫痪,使从银行账户提款更不方便。结果

人们想持有的货币更多,增加了货币需求。

a .假设美联储并没有改变货币供给。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会发生什么变化?总需求会发生什么变动?

b .如果美联储想稳定总需求,它应该如何改变货币供给?

c .如果美联储想运用公开市场操作来完成货币供给的这种改变,它应该如何做? 答:a .计算机病毒使全国的自动提款机系统瘫痪,使从银行账户提款更不方便,人们想持有的货币更多,增加了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曲线从1MD 向右移动到2MD ,如图34-10所示。

如果美联储不改变货币供给,则根据流动偏好理论,均衡利率会上升,从1r 升为2r 。利率上升

会增加投资和消费成本以与储蓄的收益,因而投资和消费会减少,总需求减少。

图34-10 货币供给变化的影响

b .如果美联储想稳定总需求,也即维持原有的均衡利率水平不变,它应该增加货币供给,使货币供给曲线右移,从1MS 移动到2MS ,如图34-10所示。从而在新的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

情况下,均衡利率回到初始水平,总需求不变。

c .如果美联储想运用公开市场操作来完成货币供给的这种改变,它应该通过购买政府债券,使货币供给增加,使货币供给曲线向右移,最终达到均衡利率不变、总需求不变的状态。

4.考虑两种政策——仅持续一年的减税和预期为持久的减税。哪一种政策将刺激消费者更多的支出?哪一种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更大?解释之。

答:预期为持久的减税政策将刺激消费者更多支出,对总需求的影响也更大。分析如下: 当政府减税时,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家庭将一部分额外的收入储蓄起来,把另一部分用于购买消费品。由于减税增加了消费支出,它就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税收变动引起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大小除了受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影响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家庭对税收变动是持久的还是暂时的感觉。如果家庭预计减税是持久的,他们将认为减税会大量增加他们的经济实力,因而会大量增加他们的支出。在这种情况下,减税将对总需求有重大影响。与此相比,如果家庭预计税收变动是暂时的,他们将认为这不会增加他们多少收入,而只增加少量支出。在这种情况下,减税对总需求只有不大的影响。

5.经济处于高失业和低产量的衰退中。

a .用总需求与总供给图形说明当前经济状况。图中一定要包括总需求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

b .确定能使经济恢复到自然失业率水平的公开市场操作。

c .用货币市场图形说明这种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并说明其引起的利率变动。

d .用类似于a 中的图形说明公开市场操作对产量和物价水平的影响。用文字解释为什么政策具有你在图中说明的影响。

答:a .如图34-11所示,短期均衡点B 表示经济处于高失业和低产量的衰退之中。长期供给曲线为LRAS ,对应的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为*Q 。短期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分别为1AS 和1AD ,两者的交点为短期均衡点B ,该点对应的产量水平1Q 低于*Q ,即处于低产量状态。这同时意味着经济没有达到充分就业水平,而且处于高失业状态。

图34-11 总需求与总供给图形

b .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活动中购买政府债券可以使经济恢复到正常水平。使总需求曲线移动的一个重要变量是货币政策,假设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活动中购买政府债券来增加货币供给,则总需求曲线会由1AD 右移到2AD ,此时的均衡点为E ,如图34-11所示。E

点处于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即该点代表了正常水平的经济状态。

c .如图34-12所示,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活动中购买政府债券使得货币供给增加,货币供给的增加使货币供给曲线向右从1MS 移动到2MS 。由于货币需求曲线未变,为了使货币供

给与货币需求平衡,利率从1r 下降为2r 。这就是说,为了使人们持有中央银行创造的额外货币,

利率必然要下降。

图34-12 公开市场活动的影响

d .如图34-13所示〔以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债券为例〕,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债券的公开市场活动增加了产量水平〔产量由1Q 上升为2Q 〕,但是会提高价格水平〔价格由1P 上升为2P 〕。而卖出政府债券的公开市场活动的影响正好相反。

图34-13 公开市场活动对产量和物价水平的影响

这种政策之所以具有图34-13中所显示的影响,具体原因如下:

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政府债券创造了额外货币,利率必然要下降。利率又影响了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较低的利率减少了借款的成本和储蓄的收益。家庭购买更多、更大的房子,这也刺激了企业投资。结果,在既定的物价水平时,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会增多,反映在图中就是总需求曲线会由1AD 右移到2AD 。2AD 与供给曲线1AS 的交点为新的均衡点E ,该点对

应的产量2Q 和价格2P ,都大于原来均衡状态下的产量1Q 和价格1P 。

6.在20世纪80年代初,新立法允许银行对支票存款支付利息,而以前不允许这样做。 a .如果我们把货币定义为包括支票存款,这一立法对货币需求有什么影响?解释之。 b .如果联邦储备面临这种变动时仍保持货币供给不变,利率会发生什么变动?总需求和总产量会发生什么变动?

c .如果联邦储备面临这种变动时要保持市场利率〔非货币资产的利率〕不变,货币供给必然会发生什么变动?总需求和总产量会发生什么变动?

答:a .新立法允许银行对支票存款支付利息,增加了支票存款相对于其他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因而人们会增加对支票存款的需求。如果把货币定义为包括支票存款,这一立法将增加货币的需求。

b .如果联邦储备面临这种变动时仍然保持货币供给不变〔在1MS 〕,如图34-14所示,

货币需求的增加会使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使得消费、投资和国外净投资减少,总需求和总产量都会下降。

图34-14 美联储保持利率不变

c .联邦储备在面临这种变动时希望保持市场利率不变,就必须增加货币供给〔从1MS 到2MS 〕

。利率不变,因此储蓄和投资不变,总需求和产出也不变,如图34-14所示。 7.假设经济学家观察到,政府支出增加100亿美元使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增加了300亿美元。

a .如果这些经济学家不考虑挤出效应的可能性,他们估算的边际消费倾向〔MPC 〕是多少?

b .现在假设经济学家考虑挤出效应。对MPC 的新的估算大于还是小于原来的估算? 解:a .如果不考虑挤出效应的可能性,根据乘数()1/1k MPC =-,由于乘数为3,()31/1MPC =-,可得:2/3MPC =。

所以,他们估算的边际消费倾向〔MPC 〕是2/3。

b .如果考虑挤出效应,对MPC 新的估算要大于原来的估算。因为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相互抵消,当存在挤出效应时,乘数要大于3,从而边际消费倾向大于2/3。

8.假设政府减税200亿美元,没有挤出效应,边际消费倾向是3/4。

a .减税对总需求的最初影响是多少?

b .这种最初影响之后额外的影响是多少?减税对总需求的总影响是多少?

c .与政府支出增加200亿美元的总影响相比,减税200亿美元的总影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d.根据你对c的回答,你能想出一种政府可以增加总需求而又不改变政府预算赤字的方法吗?

解:a.政府减税对总需求的最初影响是2003/4150

⨯=亿美元,即总需求增加150亿美元。

b.当边际消费倾向是3/4时,乘数

11

4

113/4

k

MPC

===

--

。所以这种最初影响之后额

外的影响是450亿美元,减税对总需求的总影响是600亿美元。

c.政府支出增加200亿美元的总影响是社会总需求增加800亿美元,而政府减税200亿美元增加的社会总需600亿美元。因为政府支出增加200亿美元直接对社会总需求发生作用,而政府减税对社会总需求的增加是通过家庭和企业的支出间接发生作用的。当政府减税200亿美元时,最初是家庭、企业收入增加了200亿美元,而他们增加的最初支出是()

2003/4150

⨯=〔亿美元〕。

d.政府可以在支出增加200亿美元的同时,税收也增加200亿美元,从而可以实现预算赤字不变,而总需求增加。

9.一个经济在低于其自然失业率的4000亿美元产出水平上运行,而且财政政策决策者想弥补这种衰退的差额。中央银行同意调整货币供给以保持利率不变,因此不存在挤出效应。边际消费倾向是4/5,物价水平在短期中完全是不变的。为了弥补衰退差额,政府支出需要向哪个方向改变?改变多少?解释你的想法。

答:为了弥补衰退差额,政府应该增加支出。在边际消费倾向为0.8的情况下,政府支出乘数为:()

110.85

÷-=,因此,为了使总产出增加4000亿美元,政府支出应该增加:40005800

÷=亿美元,弥补衰退的差额。

10.假设政府支出增加。这种支出对总需求的影响是在美联储保持货币供给不变,还是美联储承诺保持固定利率时大?解释之。

答:美联储承诺保持固定利率时,政府支出增加对总需求的影响大。原因分析如下:政府支出增加刺激了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货币需求上升,引起利率上升。如果美联储保持货币供给不变,则存在挤出效应,较高的利率减少了投资支出,并阻止总需求增加。如果美联储承诺保持固定利率,财政政策就不会有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不会挤出私人消费和投资,从而对总需求的刺激作用更大。

11.在下列哪一种情况下扩性财政政策更可能引起投资的短期增加?解释之。

a.当投资加速数大时,还是小时?

b.当投资的利率敏感性大时,还是小时?

答:a.当投资加速数大时,扩性财政政策更可能引起投资的短期增加。投资加速数大意味着扩性财政政策引起的产出增加能引起投资的大量增加。如果投资加速数小,扩性财政政策引起的产出增加会使利率上升,有可能抑制投资,使投资减少。

b.当投资的利率敏感性小时,扩性财政政策更可能引起投资的短期增加。扩性财政政策刺激了物品与劳务需求时,引起了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使借款变得更昂贵了,对住房和企业投资品的需求减少了,这就是说,扩性财政政策会挤出部分投资,这种挤出效应要看投资的利率敏感性而定,当投资的利率敏感性大时,利率的小幅度上升会引起投资大量减少。当投资的利率敏感性小时,利率的大幅度上升只引起投资少量减少,因此,当投资的利率敏感性小时,扩性财政政策更可能引起投资的短期增加,因为扩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小些。

12.由于各种原因,当产量和就业波动时,财政政策自动改变。

a.解释为什么当经济进入衰退时税收收入变动。

b .解释为什么当经济进入衰退时政府支出变动。

c .如果政府在严格的平衡预算规则之下运行,在衰退中政府不得不怎么做?这会加剧还是缓和衰退?

答:a .当经济进入衰退时,政府所征收的税收量自发地减少了,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税收都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个人所得税取决于家庭收入,工薪税取决于工人的收入,而公司所得税取决于企业利润。由于收入、工薪和利润在衰退时都减少,所以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

b .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失业增加,更多的人申请失业保险津贴、福利津贴和其他收入补助形式,所以经济进入衰退时政府支出增加。

c .当经济进入衰退时,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增加,政府预算向赤字发展。如果政府面临严格的平衡预算规定,政府就被迫寻求在衰退中增加税收或削减支出的方法,因此,严格的平衡预算规定会加剧衰退。

13.一些国会议员提出了一项法律,把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惟一目标。假设这项法律通过了。

a .美联储如何对紧缩总需求的事件做出反应?

b .美联储如何对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不利移动的事件做出反应?

在每种情况下,有可以使产量更稳定的另一种货币政策吗?

答:a .美联储面对紧缩总需求的事件时,应该增加货币供给。紧缩总需求的事件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从1AD 到2AD 〕,产出和物价水平都下降,经济处于衰退中,如图34-15所

示。美联储为了保持物价稳定,应该增加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增加会使总需求增加〔从2AD 回到1AD 〕,一旦总需求恢复到初始水平,美联储就能够保持物价稳定,且产出也回到初始水平。

图34-15 紧缩性总需求冲击

b .美联储面对不利的供给冲击时,应该减少货币供给。不利的供给冲击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从1AS 到2AS 〕,经济的产量下降,物价水平上升,经济处于滞胀中,如图34-16所示。

为了稳定物价水平,美联储只有减少货币供给,使总需求曲线也向左移动〔从1AD 到2AD 〕,这项政策可以保持物价稳定,但紧缩的货币供给会使产量进一步下降。

图34-16 不利的供给冲击

在第一种情况下,没有可以使产量更稳定的另一种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是使经济中产量恢复到自然产出水平合适的货币政策。

在第二种情况下,存在可以使产量更稳定的另一种货币政策。若增加货币供给,使总需求扩大〔总需求曲线从1AD 右移到3AD 〕。则此时的均衡点为D 点,该点对应的产量水平恢复到

充分就业时的产量水平,但价格却提高了。所以该货币政策可以维持产量稳定,但必须忍受较高的通货膨胀。

图34-17 货币供给变化的影响

34.3 考研真题详解

1.设在一个经济体中,总量消费函数为1200.9d C Y =+,其中d Y 是可支配收入;投资为

50I =;政府支出为200G =,收入税的税率为0.2t =,没有对外贸易。

〔1〕试求均衡的收入水平。

〔2〕如果在其它件不变的情况下,投资增加到80,则新的均衡收入是多少?

〔3〕这个经济中的乘数是多少?〔工业大学2008研〕

解:〔1〕可支配收入10.20.8d Y Y Y =-=,因此消费函数为1200.72C Y =+。根据三部门收入支出模型Y C I G =++,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与政府支出函数代入方程式可得:

解得:均衡收入1321Y ≈。

〔2〕当投资增加到80时,将消费函数1200.72C Y =+,投资函数80I =与政府支出函数200G =代入方程式可得:

解得:均衡收入1429

Y≈。

〔3〕边际消费倾向0.9

MPC=,政府购买乘数为

11

10

110.9

g

k

β

===

--

税收乘数为

0.9

9

110.9

t

k

β

β

--

===-

--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为

0.9

9

110.9

tr

k

β

β

===

--

,平衡预

算乘数为1。

2.在稳定器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师大学2008研〕

答:在稳定器又称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GDP冲击的在机制,使得国民经济中无需经常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经济自动趋向稳定。

最重要的自动稳定器是税制。当经济进入衰退时,政府所征收的税收量就会自动地减少,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税收都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个人所得税取决于家庭收入,工薪税取决于工人的工资,而公司所得税取决于企业利润。由于收入、工资和利润在衰退时都会减少,所以政府的税收收入也会随之降低。这种自动的减税刺激了总需求,从而降低了经济波动的程度。

政府支出也作为自动稳定器发挥作用。特别是,当经济进入衰退且工人被解雇时,更多的人申请失业保险补助、福利补助和其他形式的收入补助。这种政府支出的自动增加正好在总需求不足以维持充分就业时刺激总需求。实际上,当20世纪30年代美国最早建立失业保险制度时,经济学家支持这种政策的部分原因就是它作为一种自动稳定器的力量。

经济中的自动稳定器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完全防止衰退。但是,没有这些自动稳定器,产量和就业的波动也许比现在要大。由于这个原因,许多经济学家反对一些政治家提议的要求政府总是实现平衡预算的宪法修正案。当经济进入衰退时,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增加,政府预算向赤字发展。如果政府面临严格的平衡预算规则,政府就会被迫在衰退中寻求增加税收或削减支出的方法。换句话说,严格的平衡预算规则会消除在现在的税收与政府支出制度中固有的自动稳定器。

3.一个发达国家,可否长期通过某些政府开支来刺激经济繁荣。〔东北财经大学2011研〕

答:一个发达国家不可以长期通过某些政府开支来刺激经济繁荣。分析如下:

〔1〕政府支出主要可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两类。短期中,政府购买支出是决定国民收入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规模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增减。购买支出对整个社会总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总支出水平过低时,政府可以提高购买支出水平,如举办公共工程,增加社会整体需求水平,以此同衰退进行斗争。政府转移支付也是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但政府转移的乘数效应小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效应。

〔2〕无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还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都承认,在长期,总产出最终会回复到其自然水平上,这一产出水平取决于自然失业率、资本存量和技术的状态。因此,增加政府开支并不能刺激经济繁荣,只能提高价格水平。

4.我国GDP增长率20##为9.0%,20##为9.2%,20##为10.3%,我国20##三季度的失业率为4.1%,自20##以来我国CPI增幅稳步攀升,到20##11月份CPI同比增幅已经达到了5.1%。根据这些材料:

〔1〕请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的看法。

〔2〕通货膨胀和失业对经济的影响。

〔3〕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我国政府采用的自动稳定器政策有哪些?

〔4〕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哪些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1研〕答:〔1〕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总体是好的。自20##底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了国经济形势,20##的GDP增长率为10.3%,完成了"保八"的任务,同时也远远超过了世界平均速度,中国GDP总量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所以我国仍然保

持了高速经济增长的态势。但随之而来的是物价问题,自20##以来我国CPI增幅稳步攀升,到20##11月份CPI同比增幅已经达到了5.1%,超过了3%的增幅上限,说明通货膨胀形势严峻。另外,我国当前的就业市场比较稳定,就业形势比较乐观,我国20##第三季度的失业率为4.1%,但是并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最终目标。外贸方面,在人民币不断温和升值的情况下,贸易顺差持续减少,20##顺差已经降至183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6.4%,这有利于世界贸易均衡,也有利于平息贸易争端。所以,总体上看,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隐患。

〔2〕通货膨胀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①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③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具体地说,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只要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就为负值。

第二,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①在短期,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却会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②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是清楚的,它会刺激就业、减少失业;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通常情况下会减少就业。③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

失业主要有两种影响,即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失业的社会影响虽然难以估计和衡量,但它最易为人们所感受到,失业威胁着作为社会单位的家庭的稳定,没有收入或收入遭受损失,户主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家庭的要求和需要得不到满足,家庭关系将因此而受到损害。西方学者已经发现,高失业率常常与吸毒、高离婚率以与高犯罪率联系在一起。西方有关的心理学研究指出,解雇造成的创伤不亚于亲友的去世或学业上的失败。此外,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也受到失业的严重影响,一个失业者在就业的人员当中失去了自尊和影响力,面临着被同事拒绝的可能性,并且可能失去自尊和自信,最终,失业者在情感方面受到严重的打击。

〔3〕自动稳定器又称为"在稳定器",指在国民经济中无须经常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经济自动趋向稳定的因素。例如,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摇摆性,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与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等。

我国政府采用的自动稳定器政策主要有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以与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4〕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与变动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例如,针对当前通货膨胀预期高涨的经济形势,我国中央银行采取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以收紧流动性,减少货币供应量,表现在中央银行抛售国债回笼货币、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与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等。

以上容为跨考网整理的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的一部分,限于篇幅原因,如果同学还想获得更多经济学课后习题资料,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索要经济学考研资料,你想要的资料都在这儿→jjxkyzs。想了解经济学考研高分的秘密吗?请点击>>>:经济学考研解题技巧

跨考经济学考研辅导提醒您:成功的原因千千万,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个,加入我们的经济学考研交流群,考研经验交流,规避风险,锁定名校一次进!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六版中文答案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六版中文答案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六版中文答案 【篇一: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课后习题详解】 class=txt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一、概念题 1.流动性偏好理论(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 该理论假设中央银行选择了一个固定的货币供给,在此模型中,价格水平p也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固定。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取决于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当利率很高时,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人们只会持有较少的货币。反之,当利率很低时,因为机会成本较低,人们会持有较多的货币。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会调整到使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水平。2.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 答: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它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目的的宏观经济政策。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28章 失 业)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28章 失 业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劳动力(labor force ) 答:劳动力指一国或地区法定劳动年龄以上的,或者在工作,或者在积极寻找工作,或者因为暂时失业而等待召回的所有人。劳动力包括失业者和就业者。一国劳动力的规模取决于人口总量、人口结构、劳动力参工率以及移民等因素。劳动力是既包括就业者又包括失业者的工人总量,用公式可以表示为:劳动力=就业者人数+失业者人数。 2.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 ) 答:失业率指失业者在劳动力中所占的百分比。失业率是劳工统计中用来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失业程度的主要指标。计算方法是失业人数除以劳动力人数再乘以100%,即: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100%。失业率可以分别按性别、年龄、种族、产业和职业分组进行计算。西方各国失业者的统计标准并不相同,一般的标准是:凡是统计时没有工作,但在此以前的4周以内曾做过寻找工作的努力,却没有找到工作的人。此外,包括在失业者统计范围的还有:①暂时被解雇,正在等待召回的人。②正等待到新工作岗位报到,但等待时间达30天以上的人。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失业率这一指标并不足以反映一国或地区失业的严重程度,因为还有那些因为寻找工作太难而放弃寻找工作的努力,从而退出劳动力市场成为非劳动力人口的“丧失信心的工人”,他们并没有包括在失业者范围之内。 3.劳动力参工率(labor-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 答:劳动力参工率是指劳动力在成年人口中的百分比。这一统计指标反映了人口中选择参与劳动市场的人的比率。劳动力参工率用公式表示为: 100%劳动力劳动力参工率成年人口 =? 劳动力参工率的高低是家庭工作决策的结果,取决于工资率、失业水平、教育水平以及工作态度。在20世纪工业化国家的劳动力参工率方面,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已婚女性劳动力参工率的提高。这是性别歧视的下降、出生率的下降以及实际工资的上升等几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此同时,各国男性的劳动力参工率略有下降。在有些国家(例如英国)或有些组织(例如国际劳工组织)也用活动率这个概念来替代劳动力参工率概念,但两者除名称外,计算方法及所包含的意义并没有区别。 4.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中国人民大学2003研;华南理工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0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0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 6版) 第30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货币数量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西北大学2008研) 答: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关系的一种历史悠久的货币理论。这种理论最早

由16世纪法国经济学家波丹提出,现在继承这一传统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即货币的购买力)和物价水平都由货币数量决定。货币的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动,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方向变动。这就是说,货币数量越多,货币的价值越低,而物价水平越高;反之,货币数量越少,货币的价值越高,而物价水平越低。货币数量论还提供了一种对物价水平变动的解释,即认为一个经济体系的物价水平与其货币供应量成正比例变动。货币数量论以费雪交易方程式为依据,只考虑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作用,而未考虑货币作为价值贮藏的作用。 2.名义变量与真实变量(nominal variables & real variables) 答:真实变量是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例如数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名义变量是用货币表示的变量,例如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并且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化不影响真实变量。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 分册)》(第6版)第12篇 短期经济波动 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衰退(recession ) 答:衰退指收入减少与失业增加较为缓和的经济时期。一般的衡量标准是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下降。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在繁荣阶段,经济活动全面扩张,不断达到新的高峰。在衰退阶段,经济在短时间保持均衡后出现紧缩的趋势。在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很快从活动量的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在复苏阶段,经济从最低点恢复并逐渐上升到先前的活动量高度,进入繁荣。 2.萧条(depression ) 答:萧条是真实GDP 严重减少的时期,指商业周期的紧缩阶段。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经济活动远低于正常水平,企业和消费者的严重悲观情绪持续很长的一个时期,它紧接着在达到一个高峰之后,以周期的低谷而告终。其特点是:生产急剧缩减,资本投资减少,信用规模收缩,价格持续下滑,失业增多,就业水平降低,企业家与消费者的情绪悲观。在美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严重的萧条,一次发生在1873~1879年,一次发生在1929~1933年。政府采取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目的在于缩短或消除这种经济萧条。 3.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model of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 答: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指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在图33-3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Y ),纵轴代表价格水平(P ),1AD 代表原来的总需求曲线,1AS 代表短期总供给曲线,2AS 代表长期总供给曲 线。最初,经济在1E 点时实现了均衡,均衡的国民收入为1Y ,均衡的价格水平为1P 。这时1E 点又在长期总供给曲线2AS 上,所以,1Y 代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在短期内,政府通 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增加了总需求,从而使总需求曲线从1AD 向右上方平行地 移动到了2AD 。2AD 与短期总供给曲线1AS 相交于2E ,这样,总需求的增加使国民收入水平 从1Y 增加到2Y ,并使价格水平从1P 上升到2P 。但是,价格的上升必然引起工资增加,总供 给减少,短期总供给曲线从1AS 向左上方平行移动到3AS ,3AS 与2AD 相交于3E 。这样,国 民收入水平从2Y 减少到3Y ,价格水平从2P 上升到3P 。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2AS )。2AD 与2AS 相交于4E ,国民收入水平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1Y ,而价格水平上升 到4P 。这一模型是用总需求来说明国民收入决定的收入—支出模型的发展。它说明,总需 求与总供给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同时运用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政策。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6章--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13篇最后的思考 第36章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复习题 1.什么因素引起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总需求影响的时滞?这些时滞对积极与消极政策争论的含义是什么? 答:货币和财政政策不能立即影响经济,其作用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滞。货币政策通过改变利率而影响总需求。在利率影响支出,特别是住房支出与企业投资时,由于许多家庭和企业提前确定他们的支出计划,因而利率变动改变总需求需要时间。财政政策的作用也有时滞,因为政府改变支出与税收要经历漫长的政治过程。为了做出任何一种财政政策变动,方案必须通过国会各委员会讨论、由众议院与参议院通过,并由总统签署。提出、通过和实施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变动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由于这些长时间的时滞,那些想稳定经济的决策者就要提前知道当他们的行动发生作用时可能存在的经济状况。但是经济预测是极不准确的,因为在一种政策开始实施到它发生作用之间的时间内,经济状况很容易发生变动。由于这个原因,稳定经济的决策很可能无形中扩大了经济波动的程度。 2.根据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分析,为什么减税对GDP的影响要小于相似规模的政府支出增加对GDP的影响?为什么不是相反的情况? 答:因为根据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分析,政府购买增加是比减税更有潜力的工具。减税增加了家庭的可支配收入,鼓励他们增加消费支出,而政府购买使直接增加了总需求。而且政府支出购买物品或劳务,是直接增加了总需求;政府为家庭减税的美元,其中一部分可能用于储蓄而不是支出。不仅如此,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所以减税对GDP的影响要小于相似规模的政府支出增加对GDP的影响。 3.什么会促使中央银行领导人引起政治性经济周期?政治性经济周期对政策规则争论的含义是什么? 答:当政府赋予中央银行领导人以维护经济秩序的权威,而并没有给他们以指导时,中央银行就有可能滥用权力,如利用货币政策来影响大选的结果。假设现任总统的选票取决于他连选连任时的经济状况,一个对现任总统有好感的中央银行领导就会在大选之前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刺激生产和就业,因为他知道引起的通货膨胀在大选之前还不会表现出来。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中央银行领导人会与政治家结盟,相机抉择政策就会引起反映大选日期的经济波动。经济学家称这种波动为政治性经济周期。避免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是要中央银行服从于政策规则。因为政策规则将消除中央银行本身的权力滥用,而且也使得政治性经济周期不可能。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流动性偏好理论〔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 答:流动性偏好理论是解释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利率的理论。流动性偏好是人们为应付日常开支、意外支出和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现金的一种心理偏好。该理论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M·Keynes〕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它根源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是为了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预防动机是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数量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且是收入的增函数。投机性动机是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现实利率呈负相关。 该理论假设中央银行选择了一个固定的货币供给,在此模型中,价格水平P也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固定。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取决于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当利率很高时,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人们只会持有较少的货币。反之,当利率很低时,因为机会成本较低,人们会持有较多的货币。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会调整到使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水平。 2.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 答: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与转移支付,它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目的的宏观经济政策。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从其容上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财政政策分为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 3.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 答:乘数效应指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的这种倍数放大作用。例如,如果政府支出的每1美元可以增加的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大于1美元,就可以说政府购买对总需求有一种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它的前提假设:①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②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它的容:假如一国增加〔或减小〕一笔投资〔以I 表示〕,那么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