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县域经济

导读: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之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县域”这个概念,而且发出了“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种种迹象和现实表明,中国走向县域经济时代已经是大势所趋。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尤其是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然后,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最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工农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的基本保证,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基层政权、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它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新疆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领导干部读书也是讲政治

古人云: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思想日益呈现多样性、选择性和独立性,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激烈,发展社会经济、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所遇到的挑战和困难也越来越多。解决好改革发展时期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很大程序上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时刻保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态度,重视学习,加强学习,这是加强修养、增强本领的内在需要,也是与时俱进的政治要求,更是讲政治的具体表现。

(一)领导干部读书少的原因

原因一:自认为是“失意精英”

有些干部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牢骚满腹。其实,与其这样,不如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读书学习,为将来做准备。平时不积累,书到用时方恨少。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一些干部平时默默无闻,关键时刻却能脱颖而出。恐怕与他们平时的阅读、思考、积累不无关系。“文革”期间,读书无用论一时盛行。而且很多干部被打倒,但是,其中有一部分人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抓紧读书。等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提上日程后,那些没有放弃读书的人“占了大便宜”,派上了用场,得到了提拔和重用。现在一些干部抱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有问题,那些会跑、会要的人往往容易被提拔、受重用。这种现象不能说没有。但是,任何单位的领导其实都需要一批有知识、有思想、能干的人,除非他不想把单位的工作搞好。真正有本事的人还是有机会的。现在不是很多地方、单位实行公开竞聘上岗吗?这种制度的实行就给那些平时认真读书、思考问题的人提供了展示自己、实现理想的机会。

原因二:疲于应酬,劳累所致

一些干部整天忙于迎来送往,沉溺于推杯换盏之中,无暇读书、无心读书、无力读书。有些人乐此不疲,也有些人感觉无奈。其实,应酬也可以分为必须和可有可无两类。一些应酬必不可少,这是国情决定的。但是,还有更多的应酬是可以推掉的,或者可以简单化的。因为工作关系必不可少的应酬,尽量简化一点,少占用一些时间。一些担任领导职务的干部,应酬本来就很多,如果习惯于这种生活,其他一些人往往会投其所好,创造更多的应酬机会和场合,与之保持亲密接触。久而久之,他们很可能在灯红酒绿中迷失自我。有的干部认为,没有时间读书。其实,时间挤一挤总是有的。

原因三:逃避现实,低级趣味

现在一些地方的干部见面聊天,似乎没有别的合适的话题,聊单位的事太敏感、聊工作的事太正规、聊国外的事太遥远、聊古代的事太不现实、聊家里的事太俗气,聊什么呢?讲段子吧。段子不少是与床第之事有关,不分场合、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似乎大家听完一乐,客人招待了,气氛活跃了。有意思吗?不少干部津津乐道,把无聊当作了有趣。见面难道就不能说说最近读了什么书?难道就不能谈谈读书的收获和体会吗?

(二)领导干部少读书的危害

那么,干部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都有那些危害呢?一是,造成党政机关干部综合素质下降。现在一些党政机关不但刻苦钻研业务的风气锐减,而且作为党政机关干部,又很少有人用心读书学习,开展工作全凭吃老本。甚至还有一些党政机关干部不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这种政治素质的干部怎能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科学发展观?难怪不少群众对一些党政机关干部的素质担忧和不满意。二是,健康情趣下降,理想信念淡薄。由于一些党政机关实际废除了政治学习制度,一些干部和工作人员长期不读书、不学习,不注重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其健康情趣下降,理想和信念淡薄。有的羡慕低级趣味的东西,做了与本人身份不符和伤风败俗的事情,有的甚至走上了腐败犯罪的道路,严重影响了党政机关的形象。三是,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缺乏创新精神。由于一些党政机关干部不注重读书学习,没有工作激情,缺乏创新精神,对自己的业务不熟练,造成了工作效率低下,影响了党政机关的公信力。

(三)领导干部读书的意义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领导干部读书学习,是加强修养、增强本领的内在需要,也是与时俱进的政治要求。读书学习,是干部讲政治的具体表现。

读书学习是党员领导干部增强党性修养的根本保证。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不管走到哪里,总是书不离身,手不释卷,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是如此。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名言,至今仍激励着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领导干部只有坚持读书、读好书,才能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也才能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

读书学习是党员领导干部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日益多样,各种思潮的交融和碰撞日趋激烈。加之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新知识和新领域层出不穷,社会管理越来越专业,党和政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这就对领导干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领导干部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提高领导水平,带领干部群众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科学发展。

读书学习是党员领导干部充实和更新知识的基本方式。一个领导干部读什么书,从一个侧面会反映他的人品、官德和人生追求,也会反映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读书是领导干部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充实和更新知识的重要方式。领导干部应该在读书学习方面率先垂范,花大力气,下硬功夫,多读书、读好书。用学而不厌的毅力认真钻研,用学以致用的态度汲取营养,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综上所述,由此可见,党员领导干部好读书的作用是何等的重要!

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好读书的模范。好读书,既体现于读书方式恰当、选择明智,于能够“入得来,出得去”,做到知行统一。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坚持阅读与思考的统一”,“要坚持读书与运用相结合”,“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无疑是抓住了如何好读书的关键,对于我们端正学风,切实解决真学、真信、真用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机关党员干部在读书学习中,首先要克服浮躁心理,从喝茶聊天、评头论足的悠闲时间中抽出身来,从声色犬马、酒桌牌台的喧闹场合中解放出来,珍惜时间,沉心静气,充分利用工作、生活之余的点滴时间,合理计划,坚持读书学习。坚决纠正托词工作忙、没时间读书、“不学”或者

“浅学”的态度。其次,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读书学习,开动脑筋,积极探索,通过认真缜密的思考,对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进行分析研究、综合判断,反复比较揣摩,进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达到对书本知识真正的理解和运用,真心追求阅读的高度。坚决纠正做表面文章“空学”和自取所需、断章取义“歪学”的现象。再次是注重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创新实践,把抓学习、强素质与创造性地抓好工作落实有机结合起来,以思想观念的更新推动工作创新,在创新实践中深化有关知识的学习,使二者同步推进、相得益彰,真正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显现出学习成效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党员干部深入基层

材料一:

据悉,重庆推行“倒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联系服务群众措施,两年间25万人次机关干部走下田间地头干活,一律吃农家饭、睡农家床;每人每天按不低于25元的标准向农家交伙食费;干部和农户要“结穷亲”。

“朝辞宾馆彩云间,百里万里一日还。群众声音听不到,小车已过万重山。”已故的新闻大家范敬宜曾经写过这么一首打油诗,用来形容当前一些记者浅尝辄止、浮于形式的基层采访活动。其实何止是一些记者,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角色——干部队伍当中同样存在类似的现象,走马观花、推杯换盏、上车回城,成了很多干部下基层的标准流程。

材料二:

济南市委研究决定,从3月至11月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中集中开展“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主题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利益诉求、保障改善民生、为群众办实事等方面的问题,把“群众工作就是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工作”的核心要求落到实处。今天上午,

全市开展“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主题活动动员大会召开。

济南市委对开展好这次主题活动高度重视。市委书记焉荣竹明确要求,要把这项活动作为今年党建工作的总抓手和重头戏,一抓到底、抓紧抓实。

结合材料,谈谈对你的启发。

【答题框架】

首先,常言道:“工作要上去,干部要下去。”执政为民,说到底就是要切切实实为广大基层群众解决问题,谋取福利,提高他们生活的幸福感。而要达到这种目的,京佳认为,就必须走到群众当中去,接接地气,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诉求。天天呆在办公室,通过文件和会议来指导工作,长此以往,政策引导容易脱离现实,不但不能把工作搞上去,反而可能越搞越忙,越忙越乱,影响发展,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

专家认为,干部走进基层,也是锻炼干部、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人民群众诉求众多,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干部唯有在复杂、艰苦的环境中历练,才能磨炼意志品质、提升思想认识,在与群众打交道中改进作风、做到亲民爱民,在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本领、提升工作水平。胡锦涛同志曾经说过:“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都是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实践锻炼,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这是中央用人的导向,每个干部都应当铭记于心。

专家认为,“党员干部下基层”意义大于形式。这种基层的实践锻炼,不能是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而是要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让干部拿出足够的精力,沉下心来在基层干上一段时间。要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尝到甜头,更重要的是,要让老百姓能够对领导干部的工作效果作出评价,重庆这一倒逼机制,正是给干部套上了“紧箍咒”,让他们不能敷衍了事,走走过场。而济南市委组织开展“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主题活动,并且高度重视,足以说明,现在高层已充分认识到领导干部与群众脱节的弊端,并决心奋力前进,共创美好时代!

专家认为,这一举措不应该只限于局域范围,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广大推行。同时,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的同时,也要让在基层作出真成绩的干部得到提拔。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领会中央的用人导向,在组织工作方面实事求是,抵制跑官要官、任人唯亲的不良习气,这是对深入基层工作的促进,也是对有成绩的干部鼓励,更是对国家、对人民负责。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城市带动农村多元城乡发展

【背景链接】

201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过去的一年中的成果及展望,大力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城乡区域协调。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投入“三农”资金762亿元,增长21.7%。大力培育十大农业主导产业,扎实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开展1500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普查工作,启动50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试点,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实现“三增”。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覆盖。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99%,农村公路养护体系基本建立,城镇集中供水覆盖的农村人口新增144万,解决231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完成3185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积极支持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发展,省财政转移支付252亿元,增长14.5%,扶贫开发和新一轮“山海协作”工程取得新成效,对景宁县和重点民族乡镇的支持力度加大,山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标准表述】

城市带乡村是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共同规律。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大量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城乡发展差距变小的发展阶段。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城市先发优势越来越明显,发展能量越来越大,城市有义务也有能力加大对农村带动的力度,城市带农村完全能带出“双赢”的结果。

[措施]

一是城市和工商企业要吸纳更多农民就业。农民进城务工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因此必须落实“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善待农民工,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有利条件,做好服务和管理工作,让城市尽可能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

二是要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让更多农村居民变市民。城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大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必须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把转移农村人口作为当前城镇化的首要目标来考虑。要重视发展小城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三是财政投入要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关键足要增加投入。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对农业科技推广、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的投入;扩大退耕还林规模,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强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结合农村税费改革,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生产直接补贴的机制。

城乡统筹,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希望,真正落实要靠长期努力。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我们确立的战略目标就能逐步实现。

面试题:你怎么看待节假日下属以及其他人给领导送礼这一行为?

【参考答案】

网友韭菜炒蛋:

第一,下属以及其他人给领导送礼体现了作为下属是对长期领导的培养和关心的一种由衷的感谢,通过中华民族传统节假日给领导送礼,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尊重

师长很好的诠释,本无可厚非。

第二,在现实生活中给领导送礼有些地方变了味道,变成了拉拢领导,为了自己利益而跑官要官的不良风气。我认为这样的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这不仅是对领导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第三我认为在区别这种行为的好坏关键是在于送礼人的心,是真心实意的感谢领导还是虚情假意的借送礼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第四我认为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股不正之风,是在于我门一些的领导在生活中不选拔人才不是靠真贫失学而是看谁跟谁走的进,站队站的好,所以我们领导干部一定要端正思想态度,不已送不送礼送多少礼作为平时评价工作学习的指标。

第四,说明我们的制度方面还有改善的必要,如果大家都在一个完善的制度下,按规矩办事,我想这种大家厌恶的给领导送礼的现象会少很多。

最后,作为一名公务员,我会认真完成本职工作在工作中尊重领导,尊重自己,和领导和谐相处不以送礼为荣,而是以完成好领导交办的工作,单位的长远发展和个人的全面进步为荣。

网友0o莹.莹o0:

1、送礼,表达关怀、尊敬之情无可厚非,但是要把握一个“度”的原则。

2、礼轻情意重,送些水果、月饼什么的,心意传达到就好。

3、如果送些过于名贵或者昂贵的东西,甚至送钱,不仅会让领导觉得有人情负担,更是有贿赂的嫌疑,这就是超过了送礼的“度”,也违背了送礼表达尊敬祝愿之情的初衷。

4、我们在工作中也要做好“度”的把握,凡事不超过应有的或者说是常规的限度。

网友schumpete:

首先,我们中国有礼仪之邦的称谓,自古以来注重礼节交往是我们中国人的固有的风俗。领导也是普通的中国人,节假日领导和下属之间礼尚往来也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并无不妥之处。另外,给领导送礼也是利用节假日之际,增进彼此的了解,也有利于日常工作的展开,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也应该看到,现在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利用节假日给领导送礼之际,大行贿赂之机,以牟取不正当利益,这确实是一种丑陋的社会风气,作为一名公务员,我们也有权利也有义务去揭发这种社会风气给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有义务去阻止这种社会风气的满意,最后个人而言,在本部门的工作中,要警惕利用节假日给领导送礼之机,有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善意的提醒身边的同事或者领导,做到防患于未然。

【背景材料】

曾几何时,人们笃信知识改变命运。因为上了大学可以找到好工作,可以改善家里的生活。可是,当人们面对这样一份报告:“自2003年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与农民工月工资之间的差距呈现缩小趋势……”很多怀疑自己的人会大大增加:大学生真的不值钱了吗?

就上述问题发表你的看法。

【答题框架】

第一,劳动力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紧缺时价格就会上涨,不论你是低学历还是高学历。近年来,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加上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供给加大不可否认。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还存在着供需结构上的不对称。千军万马都想涌入一线城市,都想捧上“金饭碗”,而需求总是有限的,大部分人的希望注定会落空。

第二,大学生的起薪和农民工的工资越来越接近,人们似乎只看到了差距在缩小,却忽略了很多其他因素。比如,工作几年后,大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拥有了一定的工作能力,他们职场的上升空间非常大。另外,农民工工资上涨,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之前的工资水平被低估了,在当前“用工荒”的背景下,他们的劳动力价值逐渐回归真实。

第三,良好的教育能够为个人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书不会白读,大学生不会不值钱。

青年失业是一个世界性现象。在高等教育普及度高的国家,也不是大学生一毕业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近年来,我国将大学生就业放在促进就业的首要位置,出台了一系列引导扶持措施,这无疑会对今后大学生就业产生积极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高端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兴起,会有更多适合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意愿的岗位被创造出来。“十二五”期间,政府将更加重视调整收入分配,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有望建立,这对于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就业人群都将是好消息。

最后,信心要树立,现实也要面对。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并未改变,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大学生还是应调整自己的就业观,进入政府部门、就职国企、自己创业,都是证实自己能力的机会;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农村基层,都会有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只要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努力工作,困难总能过去,美好的生活一定能到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