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说评析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说评析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说评析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说评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b8120210.html,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说评析

作者:王莹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20年第04期

【摘要】本文认为,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伟大意义毋庸置疑。但关于它的历史影响,“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论,此论不太确切。第一,在农业大国,革命主体不是农民,而是以知识分子、新军、会党为主;第二,革命纲领的局限性,推翻帝制,驱除鞑虏这种片面的民族思想不利于民主共和观念在各族人民之中广泛传播;第三,三民主义宗旨没有得到实施,民国建立后中国农村的思想状况没有得到大的改变。

【关键词】辛亥革命;民主共和;三民主义;人民群众

中国的近代是一部屈辱的压迫史和反抗史,列强不断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民族危亡的情况下,1911年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废除了

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功地以“共和制”取代了“帝制”,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外来侵略者的势力,其伟大的历史影响是值得肯定的。但改政治制度易,改思想观念难,传统意识的堡壘远比军事堡垒难以攻克。“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一类话语讲得最多,[1]也似乎早已讲够,成为了定论。但实际上什么是“民主共和观念”?怎么样算是“深入人心”?我们还是过于笼统和抽象,并未讲透彻。客观上来说,广大群众能够感受到中华民国建立后自身生活产生的一些变化,但对“民主共和”还是很陌生的,革命党人黄兴就曾说到这一问题,“我国革命甚速,惟其速也,即有多数人不识共和本旨。”[2]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也确实出现过较大规模的民主思潮,“民主共和观念”在部分精英群体中可能是“深入人心”。但纵观整体,对于众多草根民众来说,他们都不理解“民主共和”,又哪儿来的“深入人心”?

“民主”和“共和”是两个概念,民主政治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城邦国家,跟寡头制相对立。“共和”最早来源于《史记》,意思是“公共事务”,规定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及高级事务由选举产生。而中国近代的民主共和观念是由西方传入的,具体表现为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不再是封建社会里严格的君臣、父子关系体系。但又不是无限制的随心所欲,也区别于古希腊雅典社会的泛滥式民主,它是对人和己权限的一种明确限定与法律规范。即依靠法律来分权制衡,最典型的便是三权分立,尽力地去避免封建专制政体将权利集中于一人一处的严重弊病。这种体制对于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在政治思想史里也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里所讲的“深入人心”,必然是指深入大多数人心里,即被大多数民众所广泛知道和认同。而中国是小农经济社会,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民群体才应该是我们具体指的“大多数人”。民国建立后,民主共和观念可以说是深入到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中,但绝非深入了广大农民心中。

一、革命主体不是农民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一模试卷带答案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一模试 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 1.20世纪初,当欧洲逐渐笼罩在战争阴云之下的时候,列宁曾热情地称赞"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这里列宁称赞的是() A.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气象一新B.十月革命使中国人民看到曙光 C.中共成立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D.国共合作推动了大革命的兴起 2.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孙中山成立兴中会B.孙中山当选为同盟会总理 C.孙中山领导广西起义D.孙中山被称为革命的先行者 3.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D.是第一次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起义 4.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列选项中属于他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有 ①组织华兴会 ②建立中国同盟会 ③创办黄埔军校 ④组建南京国民政府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5.如图出自1908年《戊申画报》,画中两个小孩敲响了“自由”的钟,但是老人却拼命捂住耳朵,害怕听到“自由”的声音。这幅漫画说明 A.新旧势力对自由的不同态度B.青年人是辛亥革命的主力 C.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D.革命思想尚未得到广泛传播 6.有学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据此,他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B.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D.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总统制、议会制、内阁制、共和制

民主制、总统制、议会制、内阁制、共和制 1. 民主制是指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制是相对于集权制而言的,区别在于:权力的行使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 2. 共和制泛指国家元首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定期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而共和制是相对于君主制而言的,区别在于: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还是世袭 3. 总统制资产阶级共和国以总统为政府首脑的政权组织形式。 4. 议会制资本主义国家以议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政府对议会负责的政治制度。 5. 内阁制又称“责任内阁制”。资本主义国家由内阁总揽最高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 议会制共和制与总统制共和制的比较: (1)不同点:第一,元首产生办法不同。在议会制共和制下,国家元首由议会选举产生;在总统制共和制下,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第二,元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第三,元首、议会、政府(内阁)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同。在议会制共和制下,政府(内阁)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来组织,政府及其阁员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辞职或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如果新议会仍然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总辞职。在总统制共和制下,政府由当选的总统组织,政府及其阁员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总统不向议会负责,也不能解散议会,议会也不能以不信任案迫使总统辞职,只能在总统或政府成员有违法行为时提出弹劾。 (2)共同点:第一,两者都是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第二,两者的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是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

在民主与共和之间:关于现代西方政制模式的一项逻辑分析

J OURNAL OF NAN JI NG UN I VERS I TY (Phil osophy,Hum a niti es a nd Soci a l Scie nces)l6,2006 #当代西方研究:西方政治文化评论# 在/民主0与/共和0之间* )))关于现代西方政制模式的一项逻辑分析 张凤阳 (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3) 摘要:对当今世界的许多人来说,用/民主0一词冠名现代西方政治体系,已经成为某种日常言语习惯。但这种用法并不恰当。严格地讲,现代西方国家的治理结构,既混杂了若干/非民主0 的成分,更安装了一些/防民主0甚至/反民主0的部件。因此,出具一个简单的/民主0标签,不仅 会误读现代西方政制模式,而且会淤塞思考大国善治问题的理论通路。事实上,今天被一并归于 /民主0名下的文明政治成就,有许多来自别的政治传统,譬如/共和0。所以,应正本清源,在逻辑 意涵和实践效能两方面给/民主0减负,重申/民主)共和0的互补型关系,而不能听任政治言说变 成/民主0的单声道。 关键词:国家治理;民主;共和;纯粹类型;复合形态 中图分类号:D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278(2006)06-0034-13 引言 如果为现代西方政制寻找一个简约的代称,那么,对绝大多数西方人来说,/民主0肯定是第一选项。1在某种意义上,用/民主政体0来命名自己的政治体系,已经成为现代西方人的一种惯性思维或集体无意识,而且,其势能作用之大,足以消解或湮灭任何形式的反对意见。o在这样的话语情境中,民主的至尊地位宛如/神祇0,仿佛除了供人赞誉和膜拜,已用不着也再不能对它发表什么质疑性评论。[1]4大凡接受过民主先进性教育的公众,都对民主的效能怀有乐观的期待;就连达尔这样的学者型理论家,也不得不绞尽脑汁,设法凑齐了民主的十大好处,其中包括:避免独裁者的暴虐统治,使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为个人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养成道德人格,更好地维护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造就政治平等和经济繁荣等等。[2]52-68 * 1 o收稿日期:2006-10-03 基金项目:国家/985工程0/当代资本主义研究0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成果 推而广之,很多中国人也是这样看问题的,尽管他们可能在/民主0之前附加/资本主义0或/西方0之类的限制词。 有学者指出,由于/资本主义0一词使人联想到一个/殖民0、/掠夺0、/剥削0、/压榨0的不公正世界,因此,从20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国家为了在国内外意识形态论战中争夺道德制高点,便在诸多因素的配合下实施了一项/去妖魔化0的政治文化建设工程。该工程的核心是一项重新命名工作,而以/全球化0置换/殖民化0、以/劳动密集0置换/血汗工厂0、以/中产阶级0置换/资产阶级0等等,即是这项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果。当然,整个工程的标志性成果是以/民主国家0或/民主社会0置换/资本主义国家0或/资本主义社会0。经过这场置换,西方政府在意识形态论战中不仅洗刷了道德自卑心理,而且愈益变得自傲和趾高气扬起来了。(参见程巍:5中产阶级的孩子们)))60年代与文化领导权6,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60-471页)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一、农民阶级的探索 ①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来发动农民群众。 ②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前者平均分配土地和生产所得,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纲领性文件,但绝对平均的思想不切实际。后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③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天京事变。 ④历史意义: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撼动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冲击了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⑤失败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根本原因),拜上帝教不科学,未能正确对待儒学,视西方人为“洋兄弟”。 ⑥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虽然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二、地主阶级的探索

(1)爱国、开明有识之士的探索 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翻译西方书刊,编成《四洲志》。 ②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洋务运动 ①目的: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 ②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口号:“自强、求富”。 ④举办洋务事业:近代企业(军工、民用);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⑤失败标志: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⑥历史作用:促进了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 ⑦失败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三、资产阶级的探索 郑观应等早期的维新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以及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1)维新派掀起戊戌维新运动 ①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法国民主共和政体的形成

法国民主共和政体的形成 一、法国大革命 1.背景 ⑴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专制王权和封建等级制度 ⑵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⑶路易十六的统治使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⑷三级会议的召开——导火线(1789、5) 2过程(1789、7——1794、7) ⑴爆发:攻占巴士底狱1789、7、14 ⑵第一阶段:君主立宪派掌权(1789、7——1792、8) ①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 ②权力机构:制宪议会到立法议会 ③改造措施:A、废除封建特权的法令八月法令 B、《人权宣言》的内容与评价【重点看书复习】 C、1791年宪法 关于《人权宣言》: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最根本的立国原则——人权、自由、法治思想基础——“自然法”、“社会契约论” 基本原则——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主权在民等 ⑶第二阶段:吉伦特派当政(1792、8——1793、5) ①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 ②权力机构:立法议会到国民公会 ③改造措施:A瓦尔密战役1792、9;B国民公会开幕(取代立法议会) C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D处死路易十六1793、1 ⑷第三阶段:雅各宾派统治(1793、6——1794、7) ①代表:中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民主派) ②权力机构:国民公会 ③措施:恐怖政策 (5)热月政变(1794、7) 热月党人——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 措施:结束恐怖,建立正常的政治和经济秩序 维护共和制,建立督政府 二、拿破仑的崛起与法兰西第一帝国 1、督政府的软弱统治 2、雾月政变与军事独裁的形成——1799年建立执政府 3、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的建立与巩固政权的措施 性质:资产阶级军事帝国 措施:对内:颁布《民法典》 对外:与反法同盟(拿破仑战争)【前期:保卫革命成果后期:侵略扩张】 4、第一帝国的垮台:1814年 三、从复辟的波旁王朝到法兰西第二帝国 1、复辟的波旁王朝(1814——1830)路易十八的和查理十世 2、1830年革命与七月王朝 ⑴1830年革命: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

关于辛亥革命的遗憾——辛亥革命真的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么

关于辛亥革命的遗憾——辛亥革命真的使民主观念深入人 心么 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上占统治位的思想仍然是封的儒学思想。让我们看一1913年《时报》上的一则材:“这是江苏第一师范校的一份考卷,应考的300多人,都是中小学生,考中要求考生列举自己拜的人物,统计的结果是崇拜孔子的157人,孟子的61人,孙文的17人颜渊的11人,诸葛亮、范文的8人,岳飞的7,王守仁、黎元洪的6,华盛顿等的4人,程德全3,苏轼等的2人,苏秦、张仪…各一人,此外23人则无崇拜者也”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中小学普遍尊崇儒学,对于没有文化知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状况我们便想而知。由此可见,民主共思想只是开始被民众接。洪宪帝制和张勋复的迅速败亡,通常被者当作民主共和观深入人心的有力佐证。笔认为,这两次短命剧的匆匆收场,与其说是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不如归功于部分接受民共和观念的政治精英奋抗争。正如当时一位同盟会员言:“革命告成之后,全国灵觉之震荡,然大都属于上人士,而氓之蚩依然浑噩相安。国由专制政治骤跃为共和政治自表面观乏,虽若神速可喜;而自面观之,前后陟断,习惯、根据悉变动,人情未定,党见难齐调和统一,待时尚多。”“民除纳税诉讼外,与政府无交涉国家何物,政治何事,所知也。”千百年来占人口90%以的普通百姓远离政治,他们关心是柴米油盐,交租纳赋,生儿育女至于统治者是皇帝还总统,是宣统皇帝还是洪皇帝他们并无多大兴趣。

辛亥革命成了推翻清朝、创立民国的政使命,却没有来得及完成本应由完成的、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心的文化使命,不能不人扼腕痛惜。“文化易”的任务只能留待后者、继承人。 五四动前夕,面对甚嚣尘上的尊复辟思潮,《新青年》不怕犯“‘得罪社会’的‘滔天大罪’”大声疾呼“拥护那莫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庄严宣告:“西洋人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先生,可以救治中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上一切的黑暗。若因拥护这两位先生,一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果认定辛亥革命就已经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那么五四文化运动揭起民主与科学旗帜岂非无的放矢 为什么会出这种现象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辛亥革命前封思想未受到彻底批判,仍束缚着民的头脑。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中国资产阶级思想同封建主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它使一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但它还是披着儒学的外衣去那“离经叛道”的事业。革派在宣传革命思想批判改良义的时候,并没有从正去触动儒学的统治位。 二是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搞专独裁的政治野心的暴有一个过程,而且洋军阀为维持自己的统治,继续用封建思想禁人们的头脑,大搞复古尊孔,强迫国各学校“尊孔读经”。在社会上现了“孔道会”“孔教会”“孔会”等组织,它们利用人对于辛亥革命后局势的失情绪,诋毁民主共和,成了一张封建思想的罗网。

“共和”与“民主”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共和”与“民主”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2009-11-24 12:34 美国的“建国之父”曾宣称,他们致力于构建的是“共和政体”,而不是“民主”;但他们当中有人偏偏把这种“共和政体”称作“民主”,而且这种观点后来逐渐成为众多美国人的共识。这样就引出了几个长期令人困惑的问题:美国革命时期形成的新政体究竟应当叫做“共和”还是“民主”?在这个时期,“共和”与“民主”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共和”是如何最终与“民主”结合在一起的?以研究民主理论著称的美国学者罗伯特?达尔认为,“民主”和“共和”两个词的含义本来是一样的,所反映的只是希腊语(demoeracy)和拉丁语(republic)的不同;而詹姆斯?麦迪逊刻意区分两者,反而混淆了它们的含义。这种看法牵涉到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民主”和“共和”本来就是同义词吗?麦迪逊对两个词加以辨析,只是增添了语义的混乱而没有其他的意义吗?美国学者罗伯特?休梅克此前提出的观点,与达尔正好相反:虽然“民主”和“共和”两个词在18世纪末期的用法比较混乱,但总体上在时人心目中存在显著的区别。可是,他所列举的种种差异,似乎来自对两个概念的静态分析;而革命时期是一个观念碰撞和激变的时期,“共和”与“民主”的含义难道就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吗?要解答这些问题,必须首先梳理“共和”与“民主”两个词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含义及其变化。实际上,现代意义上的“共和”与“民主”的概念,都诞生于美国革命期间。关于美国革命时期的政治文化,欧美学者已有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对共和主义的内涵及其意义的讨论尤为充分;但关于“共和”与“民主”两个概念的变化和趋同的过程,则缺乏有说服力的论述。在18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建国者参照自古以来的各种政治理论和历史经验,结合他们所处社会的特点,不仅成功地建立了一种新型政体,而且为它做了细致的辩护和诠释。他们可能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这样做的结果无异于对“共和政体”进行重新界定,并对共和主义的内涵做重大的改造,从而使政体层面的“共和”与“民主”最终变成了同义词。一、共和政体的制度特征在美国革命爆发以前

03708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试题

绝密★启用前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课程代码:03708)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1901年清政府实行的“新政”内容是【】 A、派遣留学生 B、裁撤军机处 C、编练新军 D、奖励实业 2、1903年6月,【】在上海《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所谓“中国之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 A、陈天华 B、邹容 C、章炳麟 D、梁启超 3、1903年邹容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宣传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的著作 A、《猛回头》 B、《警世钟》 C、《革命军》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4、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5、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 A、《民报》 B、《新民丛报》 C、《苏报》 D、《国民报》 6、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7、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B、C、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8、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 A、广州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美国代议制共和制

强?大有?力,不专制的中央政府;有?一定?自治权的地?方政府 ?长期?矛盾:北美东部地区英国殖民地,【较?大?自治倾向】VS【被压迫奴役】 激化:法英七年战争→英国出台对北美税收法令(but议会?里没有北美代表,?人们不愉悦)→?矛盾激化 会议:以上导致→第?一届?大陆会议召开 背景1775——莱克星顿战役——第?二届?大陆会议+组建?大陆军1776.7.4——美国诞?生(《独?立宣?言》受启蒙思想影响) 1781——独?立战争胜利 1783——美国独?立 过程北美独?立战争 邦联:独?立之初,13个州的松散邦联 ?自治传统:?自治+独?立宣?言中的启蒙思想传统 邦联体制弊端:经济——各州互设关卡→商品流通不畅(社会:各地发?生骚乱,社会动荡); ——没有统?一关税,国际贸易不利 ?矛盾:【国家?无权】——【各州权?力?大】 如何解决?矛盾:【强?大中央政府解决各州?无?力解决的危机】VS【?自治传统】 背景《联邦宪法》——华盛顿尽了很?大?一份?力?气 联邦权利(国家?大权: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州权利(?一定?自治权,不违宪时可?自制法律) 意义:有效国家政府→稳定社会; 创?立新型国家制度; 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 国家体制:联邦制?立法——国会(参,众议院) ?行政——总统(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对宪法负责。 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复议2/3通过即为有效。 总统提名政府?高级官员。 总统有权与外国缔交条约,国会批准?生效。 司法——最?高法院对法律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权?力关系:三个权利独?立平等,相互制约。有效防?止专制 对联邦权利的划分:原则——三权分?立意义:第?一部较完整资产阶级宪法。 加强国家权?力。 突出“分权制衡”原则&民主精神 不?足和修正:没有规定?人民的民主权利;允许奴?隶制度,种族歧视,性别歧视。 1791年修正案 细节1789——第?一任总统选举——华盛顿——之后国会选举联邦制共和制整体确?立的标志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民主政治建?立美国代议制共和制

美国民主共和制

美国——联邦制下的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一.政体的确立—总统共和制(通过《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它是美国的根本大法) 1.背景:⑴邦联制的弊端使其迫切希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对内:不能稳定统治秩序;对外:不能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 ⑵在地域辽阔的大国防止出现专制帝制(古罗马),确保共和,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补充:其他的有利条件。 ①前提:通过独立战争赢得民族独立(民族革命);启蒙思想的影响(三权分立)。 ②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拥有一定的民主基础,封建思想不浓厚。 2.确立——《联邦宪法》三权分立、三大原则 ⑴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制) ①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利。包括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国会掌管联邦财政;建立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联邦法律是全国最高法律。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 ②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利,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利属于各州人民。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为后来对抗中央提供可能 作用: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巩固了国家政权。 ⑵分权制衡原则: 立法权归于国会(并掌管统一的联邦财政),行政权归于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以及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权力),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离,互相制约。(详见课本三权分立的图示) 作用:维护共和,防止联邦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专制。 ⑶民主原则: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州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参 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总统由各州先选出选举人,再由选举人选出。总统和议员均实行任期制。) 二.国体的确立——联邦制(也是通过《联邦宪法》确立的) 1.概念(特征):中央与州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2.考验:1861—1865年南北战争(林肯最大的贡献在于维护联邦的统一) 实质:是州权至上还是联邦至上,是国家分裂还是维护统一的较量。 3.完善: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规定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 积极:⑴政治:1787年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 律基础;根据这部宪法,美国成为一个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民主共和国,既确保了资 产阶级民主共和又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推动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的积 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⑵经济: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发展。 ⑶世界:开创了资本主义世界民主政治的新模式,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局限: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在印第安人、黑人问题上种族歧视明显(一开始保留黑人奴隶制),妇女地位低下。后来宪法不断在这些方面进行修改完善。 三.政党政治——两党制 1.形成:1789年华盛顿为美国第一任总统。此后,美国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国会也形成两党对垒的局面。 2.基础:美国的两党有其截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群众。19世纪中期,民主党主

史纲复习题(答案版)

上编综述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D)为核心。 A 佛教 B 道家思想 C 法家思想D儒家思想 2.( C )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A 美国独立战争 B 法国大革命 C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D俄国十月革命 3.在19世纪中叶,被称为“海上霸王”、“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国家是( D )。 A 美国 B 德国 C 日本 D 英国 4.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除了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外,1844年7月,清政府还被迫与美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即(B )。 A《虎门条约》 B 《望厦条约》 C 《黄埔条约》D《爱珲条约》 5.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A )。 A 19世纪40至50年代 B 19世纪60年代 C 19世纪70年代D19世纪80年代 6.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盛世”是( D )。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之治D康雍乾盛世 7.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是( A )。 A工人阶级 B 民族资产阶级 C 农民阶级D小资产阶级 8.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A )。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C 君主立宪制D宗族家长制 9.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C )。 A儒家思想 B 君主专制制度 C 宗族家长制D道家思想

10.世界历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是(A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A 1640 B 1680 C 1789 D 1898 11.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D )成为殖民主义剥削的重要形式,并出现瓜分世界的狂潮。 A掠夺土地 B 贩卖奴隶 C 商品输出D资本输出 12.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其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A )。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 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 D 英国输华商品激增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出现了一些流传千古的动人佳话,它们包括:(ABCD )。 A 汉代张骞、班超通西域 B 唐代玄奘西行印度取经 C 鉴真东渡日本传经D明代郑和下西洋 2.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盛世”主要有(ABCD )。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之治D康雍乾盛世 3.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其中主要有(. BCD )。 A《北京条约》 B 《望厦条约》 C 《黄埔条约》D《南京条约》 4.近代中国新出现的阶级是(CD )。 A地主阶级 B 农民阶级 C 工人阶级D资产阶级 5.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AB )。 A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 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C 实业救国D教育救国 6.近代中国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AD )。

共和制

共和制 共和制或称共和民主制、民主国或民国,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政体(和这样统治的国家),与神权政治及君主制在政权正当性取得和政体形式不同,该政体下国家的最高执政者不是君主,[1][2]施行共和制的国家通常称作“共和国”。[3][4] 欧洲语言中这个词起源自拉丁文res publica,意思是“人民的公共事务”[5]。相对于帝国及王国,共和的特色是国家元首并非世袭的皇权,若元首的产生方式是以民主选举方式选出,则是民主政体。 共和制与政体 在实践上,民主的概念未必是共和制所包括的。宣称采用共和制政府形式也可能会有独裁或极权政权的情形。 共和制一般可以分为总统制、议会制、委员会制和半总统制。一般来说共和制就是国家各种不同的阶级结合起来共同谈和,协商和共同管理国家的一种管理国家的方法制度。 前现代最早的共和政体可以追溯到西亚的阿卡德。最著名的古代共和国,则是前509年建立的罗马共和国。在现代民主制度出现之前,还有国家如城邦采用共和政体,比如说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共和政体和王国的最大差别在于元首的产生方式。 在古代,虽然共和名义上是所有公民共享的制度——这还不包括没有公民权的奴隶,但实际上则多是贵族共和。在这些共和国里,只有贵族才有参政的权力。罗马共和国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的制度可以由两个维度而确定,第一个维度为统治者的数量,以此可以分为“一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或全体)统治”;第二个维度为国家机器的服务对象,可以分为“为全体服务”和“为部分人服务”。 将两种维度映射起来就形成了六种国家: 1.君主制(一人统治为全体服务)国家; 2.僭主制(一人统治为部分服务)国家; 3.贵族制(少数统治为全体服务)国家; 4.寡头制(少数统治为部分服务)国家; 5.民主制(多数人统治为全体服务)国家; 6.平民制或暴民制(多数人统治为部分服务)国家。 亚里士多德认为将以上六种国家中的1、3、5三种即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种制度三体合一,形成的制度是共和制,这种制度是最优秀的制度。具体的运作方式是依靠分封制度来形成的:即国王保护整个国家的土地,作为回报贵族需要向国王上贡;贵族保护民众的土地,作为回报,民众需要缴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事情做,互相依存又互不干涉。这就是早期的共和制的由来。 共和制既可以保证公民的民主与积极性,又可以防止平民针对少数人的暴政。 现代 以政府体制区分共和制和君主制,主要是以国家元首的头衔及产生方式做区分,未必和民主程度相关。如加拿大及澳洲等大英国协国家都是民主国家,但其元首仍是英国女王,而像澳洲的共和主义运动(Australian Republican Movement),就是倡议要修改宪法,废除女王成立共和。 现代国家从神权迈向民主化过程中,有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的两种选项。中文“虚君共和”为梁启超在清朝支持君主立宪制时所造,主要原因是要和当时革命党支持的共和制竞争公共性: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刘孔烽 杜威,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而他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的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 我认为,要真正的理解杜威的思想,就必须认识到他提出“教育无目的”的目的。其实, 杜威并不是倡导教育无目的,他的教育其实是有目的的,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以生长为 教育目的,认为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发展.要促进社会的民主和谐.杜威非常注重儿童和青年独立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的培养。他不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而且注重不同团体、不同国家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以使平等、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杜威认为,在教育上有3种错误:(1)不考虑儿童的本能和先天的能力;(2)不发展儿童应付环境的首创精神;(3)过份强调训练和其他方法,牺牲个人的理解力,以养成机械的技能。这3种错误,都是把成人的环境与标准强加给儿童,其后果不堪设想。 杜威说到“学习的目的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但是这只有在民主的社会中才能实现。“我们在探索教育的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求”,但是这也只能在民主的社会中才可能做到。当社会关系还不是完全以对等为基础时,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有可能发生偏差。现就杜威其中的观点,谈谈自己的心得。

对杜威“从做中学”理论的基本理解 通过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面对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有了初步的理解。 1.“从做中学”的涵义。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涉及一切活动,它包括使用各种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识的用以获得结果的各种技巧,它涉及各种工具和材料去进行的表现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只要它们包括为了达到目的的有意识的或深思熟虑的努力……它们还包括要动手的科学研究,对研究材料的搜集、对器具的管理、工作进行中和记录实验情况所需的活动程序”。 [1]因此,杜威的“从做中学”包括艺术创作、手工活动和科学探究三层基本涵义。 2.“从做中学”的合理性依据。 (1)“从做中学”是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杜威在《民主主义与育》中,把儿童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说教学是“连续重建的工作,应从儿童现有的经验进入有组织的真理研究的阶段”。他认为儿童由4至8岁为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所学的是怎样做,方法是从做中学,所得的知识得自应用,并为着应用,不是为了储备。由8到12岁为自由注意学习阶段,在这第二阶段中儿童能力渐强,可以开始学习间接的知识,但间接知识必须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第三阶段为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间,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或事物规律,并且随而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儿童不断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是从“从做中学”开

辛亥革命的遗憾——辛亥革命真的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么

辛亥革命的遗憾——辛亥革命真的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么 旧人教版历史课本在谈到辛亥革命的功绩时指出: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课标岳麓版必修(1)第65面也如此表述。无疑,辛亥革命确实使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伦理道德观念等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真的能深入人心吗?我认为值得探讨。 二十世纪初,在中国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仍然是封建的儒学思想。让我们看一下1913年《时报》上的一则材料:“这是江苏第一师范学校的一份考卷,应考的有300多人,都是中小学生,考卷中要求考生列举自己崇拜的人物,统计的结果是:崇拜孔子的157人,孟子的61人,孙文的17人,颜渊的11人,诸葛亮、范文正的8人,岳飞的7人,王守仁、黎元洪的6人,华盛顿等的4人,程德全3人,苏轼等的2人,苏秦、张仪……各一人,此外23人则无崇拜者也。”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中小学生普遍尊崇儒学,对于没有文化知识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状况我们便可想而知。由此可见,民主共和思想只是开始被民众接受。 洪宪帝制和张勋复辟的迅速败亡,通常被论者当作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有力佐证。笔者认为,这两次短命闹剧的匆匆收场,与其说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倒不如归功于部分接受民主共和观念的政治精英奋起抗争。正如当时一位

同盟会员所言:“革命告成之后,全国灵觉为之震荡,然大都属于上流人士,而氓之蚩依然浑噩相安。中国由专制政治骤跃为共和政治,自表面观乏,虽若神速可喜;而自里面观之,前后陟断,习惯、根据悉受变动,人情未定,党见难齐,调和统一,待时尚多。”“人民除纳税诉讼外,与政府无交涉。国家何物,政治何事,所不知也。”千百年来占人口90%以上的普通百姓远离政治,他们关心的是柴米油盐,交租纳赋,生儿育女。至于统治者是皇帝还是总统,是宣统皇帝还是洪宪皇帝他们并无多大兴趣。 辛亥革命完成了推翻清朝、创立民国的政治使命,却没有来得及完成本应由它完成的、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文化使命,不能不令人扼腕痛惜。“文化易帜”的任务只能留待后来者、继承人。 五四运动前夕,面对甚嚣尘上的尊孔复辟思潮,《新青年》不怕犯下“‘得罪社会’的‘滔天大罪’”,大声疾呼“拥护那德莫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庄严宣告:“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如果认定辛亥革命

民主和共和的区别

民主和共和 “民主”:是指人民能够参与治理国家 “共和”:共和的底线是国家禁止贵族头衔,禁止权力的世袭继承方式 “民主”、“共和”,两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主要区别在于: 1、概念的含义不同。民主是思想理念,简言之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思。共和是政治概念,简言之就是“共同和谐地管理国家”的意思。 2、概念的指向不同。民主强调“少数服从多数”,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基本利益,有时则会出现“多数专制”的问题;共和强调“三权分立”、互相制衡,在维护多数人利益的同时,注意保护个别的、特殊的人群利益,有时则会出现维护特权集团的问题(如西方的选举政治)。 3、概念的涵盖范围不同。“民主”包含于“共和”之中,就是说共和体制包含了民主的理念;实现民主政治也需要共和体制的保障。这就是二者的内在联系,在现代政治领域,“民主”和“共和”缺一不可。 “共和”主张的是合众(共)、和谐(和)与平衡(权力制衡),强调宪政和法治,要求全民平等,既重视多数,又保护少数,反对以“多数专制”的民主,作出违反体现全民意志的宪法的决定。 人类共和的理想要高于民主的理论与实践。共和理念包含民主思想,而高于民主政治。因为:1、民主只是统治者中的多数的统治;共和则要求国家权力全民共有、共治。君主制的政权是一人的家天下,民主政权是多数人垄断的公天下,而理想的共和制政权则要求建立全体国民共有的公天下。2、民主政治的民主只解决国家权力或主权的归属,而共和则进一步强调对国家权力的分权制衡,对民主可能产生的“多数专制”加以制约。3、民主只是崇拜多数;而共和则要求同时保护少数。民主只以多数人的意志与利益为依归,以能保护多数人,而不是“每个人”的人权为“正义”,仍有所偏颇;共和主义强调代表和兼顾所有人的权益。要求执政者处事要具有公平、公正、中立、宽容等美德,对社会各民族、种族、阶级、阶层,各多元化的利益群体的共同利益、特殊利益和个人利益,都采取统筹兼顾政策。 民主是少数服从多数的绝对典型,而共和则倾向于少数多数具有相同地位,比如有一个议案,将全国排名前100富人的财产均分,民主政体有可能通过该议案,而共和则不行。 民主制与共和制 一、民主是什么 开大会,开是大家一起商量,大是多数人,会是决定。连起来就是多数人商量之后决定,相对应的方式不是投票什么乱七八糟的,是一人一票跟抓阄 二、共和是什么 共和在词源学上的意思是公众事务与公众财产。

阶段性测试题四

阶段性测试题四(必修一第四单元评估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2·山西大学附中)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冲击了“夷夏”观念,形成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C.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 D.中国的历史进程由此发生了重大转变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1514年的325年后可推知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A、C、D三项分别是鸦片战争在经济、政治、综合方面的影响,鸦片战争虽然在思想上也引起了震动,但远没有达到“形成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程度,这是在甲午战争之后的事情,所以选B项。 2.(2012·南昌)冯友兰教授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说:“我之所以否定太平天国,因为太平天国要推行神权政治,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太平天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中世纪。”以下说法不能论证冯友兰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要建立的是君权神授的封建国家 B.西方基督教思想对太平天国影响巨大 C.太平天国的纲领没有体现反对帝国主义本身

D.太平天国的主张不能超越封建社会,具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答案] C [解析]冯友兰教授否定太平天国的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推行神权政治,反对帝国主义与神权无关,故选C项。 3.(2012·潍坊)吕思勉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政治上的失败是因文化上的落后”。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①创立拜上帝教②奉行平均主义 ③重建等级礼制④提倡效法西方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答。提倡效法西方是文化上的进步,故排除④即可确定A项正确。 4.(2012·衡水)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 A. C.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D.甲午战争及其影响 [答案] D [解析]材料三块内容,第一是甲午战争的背景、导火索,第二是过程,第三是其影响;A、B、C各项与材料无关,所以选D项。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说评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b8120210.html,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说评析 作者:王莹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20年第04期 【摘要】本文认为,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伟大意义毋庸置疑。但关于它的历史影响,“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论,此论不太确切。第一,在农业大国,革命主体不是农民,而是以知识分子、新军、会党为主;第二,革命纲领的局限性,推翻帝制,驱除鞑虏这种片面的民族思想不利于民主共和观念在各族人民之中广泛传播;第三,三民主义宗旨没有得到实施,民国建立后中国农村的思想状况没有得到大的改变。 【关键词】辛亥革命;民主共和;三民主义;人民群众 中国的近代是一部屈辱的压迫史和反抗史,列强不断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民族危亡的情况下,1911年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废除了 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功地以“共和制”取代了“帝制”,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外来侵略者的势力,其伟大的历史影响是值得肯定的。但改政治制度易,改思想观念难,传统意识的堡壘远比军事堡垒难以攻克。“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一类话语讲得最多,[1]也似乎早已讲够,成为了定论。但实际上什么是“民主共和观念”?怎么样算是“深入人心”?我们还是过于笼统和抽象,并未讲透彻。客观上来说,广大群众能够感受到中华民国建立后自身生活产生的一些变化,但对“民主共和”还是很陌生的,革命党人黄兴就曾说到这一问题,“我国革命甚速,惟其速也,即有多数人不识共和本旨。”[2]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也确实出现过较大规模的民主思潮,“民主共和观念”在部分精英群体中可能是“深入人心”。但纵观整体,对于众多草根民众来说,他们都不理解“民主共和”,又哪儿来的“深入人心”? “民主”和“共和”是两个概念,民主政治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城邦国家,跟寡头制相对立。“共和”最早来源于《史记》,意思是“公共事务”,规定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及高级事务由选举产生。而中国近代的民主共和观念是由西方传入的,具体表现为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不再是封建社会里严格的君臣、父子关系体系。但又不是无限制的随心所欲,也区别于古希腊雅典社会的泛滥式民主,它是对人和己权限的一种明确限定与法律规范。即依靠法律来分权制衡,最典型的便是三权分立,尽力地去避免封建专制政体将权利集中于一人一处的严重弊病。这种体制对于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在政治思想史里也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里所讲的“深入人心”,必然是指深入大多数人心里,即被大多数民众所广泛知道和认同。而中国是小农经济社会,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民群体才应该是我们具体指的“大多数人”。民国建立后,民主共和观念可以说是深入到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中,但绝非深入了广大农民心中。 一、革命主体不是农民

美国总统共和制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美国独立战争 (1)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美国诞生 (2)1781年美国在约克镇打败英国军队,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620年102名英国清教徒登上了“五月花”号小船,在经历了66天的狂风巨浪后,在北美新大陆登岸,在登岸之前船上的41名成年男子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这份公约开创了一个先例:人民通过自己的意愿决定集体的行动,以自治的方式决定自己的生活;行使统治必须经过民众的同意,人民通过契约建立秩序。它对《独立宣言》和宪法影响深远,被看成是美国精神的先驱。 这群移民度过第一个冬天,死伤过半,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取得了秋天的丰收,在11月底他们和印第安人共同庆祝,这就是北美感恩节的起源,1789年11月26日华盛顿总统发布了一个感恩节公告,小罗斯福总统在1939年将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定位感恩节,1941年国会立法确定。感恩节在全世界只有美国和加拿大人民过,不同于圣诞节。 随后来自欧洲各地区的人陆续在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块殖民地,美利坚民族逐渐形成。1763年英国刚结束英法7年战争,欠下了1.3亿英镑的巨债,英王乔治三世决定对北美地区加税,这被殖民地人民视为暴政。1773年一群爱国者把停留在波斯顿港商船的英国茶叶给倒进海里,这被看成是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线。从此北美走上了独立之路,1775年弗吉尼亚州行政长官亨利发表演讲:“难道生命如此珍贵?难道和平如此甜蜜?以至于非要用镣铐和奴役换取它们?我不知道别人何去何从,我的选择是:不自由,毋宁死!我镣铐的锁链声已经响彻平原,战争不可阻挡---让它来吧!”随后在列克星敦英国军队与北美民兵爆发激战,史称列克星顿的枪声,它成为北美独立战争的标志。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我们认为下属真理是不言而喻的:所有人在被创造出来时是平等的,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有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马克思评价它为人类的“第一个人权宣言”。所以,每年7月4日成为美国的国庆节。 华盛顿出任美国大陆军的总司令,带领一群民兵同英国正规军抗衡,最困难的时候大陆军被困在山里,没有足够的食物、弹药、药品和棉被,损失惨重,但是正是因为华盛顿将军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北美人民对自由的渴望坚持下来,同时德国的冯·斯图伊本男爵,法国的拉法伊特侯爵来到北美帮助大陆军整顿军纪,提供武器和训练,在1777取得年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取得约克镇的胜利。) 2、邦联制下的美国 (1)独立后的美国是一个邦联制国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