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四课说课教案

第四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课前部分

1.教情分析:

(1)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

发展的影响.。

(2)教材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与第三课探究的是同一个问题,即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问题。

第三课侧重从中央与地方斗争的角度讲述,而本课则侧重从皇权与相权斗争的角度讲述。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对我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比较完整的认识,也为在以后学习第二单元,进行中外政治制度的对比提供了可能。

(3)教学重点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与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4)教学难点

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

2.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刚入学不久,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再加上初中就学过相关内容,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以产生更好的效果。

3.、教学目标:

了解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北宋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

阁, 清代军机处的设立等知识. 通过引导学生对各个朝代中枢权力机构设置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亲自动手画图、上台讲演等方式培养

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的能力。

4. 教学工具和方法

制做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示法、讨论法、诱导法、情景教学法等方式进行教学。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打出秦始皇、明太祖和雍正皇帝的图片,引出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演变

内容分析:该目讲述了我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形成及演变情况,主要包括两个大方面,一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此为本节重点,主要讲述了三省六部的含义,职责、彼此关系、作用等方面。二是三省六部制度的沿革,主要包括宋代的二府三司制和元代的一省制。透过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可以看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衰弱的史实。

教法设计:鉴于该处为本节重点,故采取发挥学生自主性,反复学习,层层突破的方式,具体设计流程如下:(1)初步学习:看书,动手画出唐宋元三代

的中枢权力体系图。(2)深入学习:再看书,动口说出每幅图所反应的历史信息(3)问题探究:动脑思考两个问题:①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②三省六部和三权分立的不同。这样层层深入,逐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二:明朝废除丞相和设立内阁

内容分析:丞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的设立都发生在明朝,而且存在连续性,因此把这两处内容放在一起。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发生在胡惟庸案后,但胡案仅仅是一个借口或导火线,并非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源,实质上是丞相制度的存在威胁到了皇权,不利于其专制统治。经此变故后,六部直属皇帝,皇权进一步加强。但也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即皇帝个人根本无力处理完所有繁杂的政务,于是内阁的设立便提上日程,内阁萌芽于明太祖时期,至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其地位逐步上升,由一个皇帝的顾问机构变成了手握“票拟”大权的重要中枢机构。可见至明朝时,皇权在与相权的斗争中已取得完全的胜利,专制皇权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教法设计:本节内容较简单,记忆较容易,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鉴于此,可以让学生先自学教材相关内容,记忆相关知识,然后可以就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利弊,引导学生进行辩论,以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至于明朝的内阁,可以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填一个表格,以记忆相关的知识,然后教师通过对“票拟”和“批红”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明的内阁与当前西方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三:清朝的军机处

内容分析:本目讲述了清朝军机处设立前和设立后的相关历史,并分析了军机处设立所带来的影响。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军机处设立前的清朝中枢机构。这一机构主要由皇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组成,皇权受到限制,而且处理效率也相当低下,这也正是设立军机处的背景。二、军机处的设立及其职权、特点。军机处的设立起初是临时性的,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职权亦不大,后职权不断扩大,但也只是跪奏笔录,实为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三、军机处的作用:因手续简化而提高了办事效率,因完全听命于皇上而加强了专制皇权。

教法设计:(1)设置情景:假设你是一名导游,请写一篇关于清朝军机处的导游词,并上台宣读,随后由其他学生进行点评。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记住相关的知识,又可以培养活学活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效果应该不错。(2)交流与体会:将本节内容放于世界历史的大视野中,让学生去体会并交流。具体做法如下:打出14—18世纪西方变革的相关图片,大致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和近代自然科学的成就等,让学生将其与明清时代的中国做对比,并说出自己的感受与体会。通过这种交流,相信学生可以对专制皇权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再回到课标的要求上来。

【总结该课】用图示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本节内容

【巩固练习】略

【教学设计】《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岳麓版)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汉初“七国之乱”爆发的由来与解决过程;唐藩镇割据的形成与危害;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明朝废除丞相,内阁、军机处的设立及作用、意义。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

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培养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 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的方法,概括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集权实际蕴涵看中国封建制度衰败的因素 【教学重点】 汉武帝、宋太祖的集权措施;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与作用。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特点,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导入新课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刘墉与和珅斗智斗勇的场景不断出现:刘墉为民请命,虽然吃尽苦头却能始终恪守心灵净土;和珅用尽心计,却只为讨好皇帝,贪大不贪小,贪权胜贪钱,最终完成了揭示一代巨贪异化的全部心路历程。 “一样当官两条路,忠奸两立,泾渭分明。”著名艺术家的精彩表演既让我们有看戏的快乐,也为我们留下了警世的思考……不过,这里我们要思考的是中国古代的丞相制度!无论是忠是奸,“百官之首”的丞相,从设立开始就同高高在上的皇帝处于一种矛盾的对立统一之中…… 新课讲授 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1.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背景: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同姓诸侯王引发了王国问题。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三个月后平定叛乱。 (2)措施: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3)作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末割据与宋太祖集权 (1)背景 ①唐朝后期,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②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并实现了相对统一。 (2)措施 ①收精兵。统兵之权归“三衙”,发兵之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发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②削实权。废除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规定州郡直属中央,文臣掌地方行政,设通判监察。 ③制钱谷。规定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控制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 (3)影响 ①积极方面: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方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政治和财政危机。 二、明清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1.丞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吸取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的教训。 (2)过程:明朝建国之初,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严加控制。1380年,明太祖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3)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2.明朝的内阁 (1)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 (2)明成祖:设立内阁,地位逐渐上升,逐渐取得了“票拟”权。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结构】背景: 西汉汉景帝 措施:① 汉武帝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② 背景: 兵 北宋措施权 钱 影响: 专制集权的 1、秦元 废丞相 不断加强 2 明: 设内阁 皇权与相权:背景 3、清:目的 特点 作用 4、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回顾】1、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 2、三省六部制的职责,特点,作用?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课前案 【自主学习要求】 1、结合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课文基础知识部分,并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2、小组内相互检查基础知识,找出错误并改正。 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1、西汉的中央集权:目的: (1)背景:西汉初年的政治体制:郡国并行制 影响:出现王国问题 (2)措施: 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②汉武帝:a颁布,解决王国问题 b实行 2、北宋的中央集权: (1)背景: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措施:

①收精兵:组建禁军,由三衙统领,但 a、所有州郡直属中央; ②削实权: b、州郡长官之下,监察地方; c、废除,派文臣任知州; ③制钱谷:设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 (3)影响:①进步性: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的分裂局面 ②局限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后患(三冗两积) 二、皇权与相权 1、秦到元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见上节) 2、明代:废丞相,设内阁 (1)废除丞相制度: ①背景:明太祖吸取元朝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 ②废除: 1380年,下令裁撤废除 ③意义:废除了自秦建立延续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2)设内阁: ①背景:丞相制被废除以后,由皇帝亲自处理重要政务,事务繁多。 ②设立:a.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b.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开始参与军国大事讨论 c.发展:票拟和批红 3、清代:设立军机处 ①背景:清朝初年,承袭明朝内阁制度,处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 直接目的:雍正时, ②目的 根本目的:加强皇权 ③设立:雍正在里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 ④特点:a、职权:最初只参与 b、品级:品级不高, c、直接听命于皇帝,其最基本的职责是跪奏笔录 ⑤作用和影响:a ,提高行政效率; b军机处的设立,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 ⑥军机处的设置反映的时代特征: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4、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2)消极:①政治:导致暴政、腐败,统治阶级争权夺利,对人民压迫严重 ②经济:极大的妨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③思想:钳制思想,摧残文化,阻碍科技进步。 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在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 ②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③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以皇权为核心)。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央集权和君主制不断加强的历史过程。了解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了解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能力目标: 1、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 通过事实的学习学生掌握从西汉到宋中国的政治制度屡经变化,其中中央官制变化的趋势及反映出来的本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从西汉到宋朝1千多年,每个朝代都采取了维护中央集权的制度,从而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许多优良的部分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 3、经济发展不等于国家富强,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革新政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从西汉到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中,经历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争夺,皇权与相权的争夺,理清各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2、教学难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过程与方法: 1、 第1课时让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4节,理清朝代线索,明了从西汉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存在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涉及着中央官制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在阅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说课稿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4课,主要介绍了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的措施及皇权的加强,它上承了第3课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学习本课不但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过程及规律,而且还有利于认识这一制度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国情、关注民生,激发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课标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王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西汉的王国问题和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唐后期的“节度使”制度、藩镇割据及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形成,宋太祖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丞相制度的废除,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间交流搜索到的资料,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交流精神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通过阅读课文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图片,立足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丰富资源,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认识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和宋初中央集权强化,以及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史实,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样性,认识到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专制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认识我们今天的民主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更加珍惜。 (四)教学重点:汉武帝、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及其评价。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措施及影响。 教学难点: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本课的一部分内容,尤其是对“七国治乱”、“安史之乱”、“陈桥兵变”等历史事件感兴趣,也看过少明清时期的历史剧,对明清史也有一些了解。但认识比较肤浅片面,侧重对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条理,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缺乏广度和深度。所以,上课时,把教学内容制成教学课件,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历史图片,补充材料等方式,使之更生动形象,以增加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帮助他们系统深入地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以学生为主,根据教材内容和高中学生学习能力、情感、心理等方面的认知特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采用材料分析法和讨论法,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课堂师生互动逐一解决,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