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央集权和君主制不断加强的历史过程。了解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了解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能力目标:

1、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 通过事实的学习学生掌握从西汉到宋中国的政治制度屡经变化,其中中央官制变化的趋势及反映出来的本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从西汉到宋朝1千多年,每个朝代都采取了维护中央集权的制度,从而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许多优良的部分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

3、经济发展不等于国家富强,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革新政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从西汉到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中,经历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争夺,皇权与相权的争夺,理清各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2、教学难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过程与方法:

1、 第1课时让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4节,理清朝代线索,明了从西汉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存在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涉及着中央官制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在阅

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同学们自己制作这一演变和发展的简表。在制作简表的基础上采用讨论法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2、 第2课时根据第1课时的认识,集中串讲,并解决上一节课提出的问题,总结中央集权制发展的趋势和本质。培养学生的总结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请大家看看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说说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中国各朝各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君权与相权的斗争长期延续,成为中国政治史上的重要一幕,各朝各代的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变化。地方势力有时导致中央机构的瘫痪甚至废弃,酿成全国的动乱局面,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年的政局长期动荡不安,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战火烽涌,几百年来人民苦于战乱。虽经隋唐统一全国,并出现了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但是“安史之乱”后中国又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唐后的五代十国中国进入小国林立的局面。大一统的局面不复存在。中国为什么经常如此局面?中央怎样克服地方分权加强集权,从而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教学策略:请同学们提前自学课本,并以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斗争为两条线索,绘出从西汉到清朝中央官制与地方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情形,目的在于理清为加强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主义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一、西汉: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七国之乱

导入: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为什么要烹走狗?在汉初来说,狡兔指的是谁?走狗又指哪些人?——由此引出异姓王的分封到同姓王的分封,并带来了严重的七国之乱。

教师总结:汉高祖刘邦平定了中国境内的各股农民力量和地方势力,在长安建立了西汉。并在建国初期推行了两种制度——分封和郡县两制(郡国制),分封了一些同姓和异性诸侯国,这些诸侯国范围大势力强,带有割据的性质,往往发展成为对抗朝廷的力量,汉景帝接受晁错建议削夺封地,引起叛乱,结果酿成了汉初最严重的政治问题——王国问题:七国之乱。这说明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弱,地方势力过大。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问题设置: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建中朝,设刺史,推恩令。

问题设置:汉武帝中央集权措施的利与弊?(提示:巩固发展了大一统,促进了经济。弊:有些皇帝幼小昏弱导致外戚、宦官的专权、倾轧)

二、唐代:唐末藩镇割据及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官制,三省互相牵制,其长官都是

宰相。

提问:请从魏征的进谏看唐代宰相的实权。——唐初的宰相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是兼职的,也是实权派人物,说明此时中央官制完整而互相牵制但权力还是较大。

补充材料:魏徵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準備停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後來,魏徵問及此事,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又打消了這個念頭。」還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把牠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徵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鳥藏在懷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子悶死在懷中。

2、藩镇割据和安史之乱

唐中期以后,均田制遭到破坏,在此基础上的府兵制被募兵制代替,地方拥兵自重。

安禄山、史思明:唐代的突厥族人史思明,是安禄山的同乡和好朋友,参军后作战骁勇,因功被封为将军。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他与安禄山一道,以讨伐奸臣杨国忠的名义起兵反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

的“安史之乱”。

提问讨论几个问题:

1、“安史之乱”后为什么又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呢?(平乱之将和降将被封为节度使,在其所辖范围势力发展过快,拥兵自立,独霸一方)

2、为北宋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改革是五代十国中的哪个国君?(后周国君周世宗改革)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课堂上学生阅读下列资料后回答: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担心宋朝也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就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我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

久计,其道何如?”

假如你是赵普,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你会提出什么样的好办法?宋太祖采纳赵普的建议了吗?又达到了什么效果?(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收精兵:三衙统兵,枢密院发兵,相互牵制;“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布兵的原则;削实权:削弱中央和地方官员的实权,中央设二府三司,分管行政权、军政权、财权。地方上设通判和实行文官制;制钱谷:设转运使,将地方的财赋运往京师或附近制定地区。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有效的解决了地方和中央分权的斗争,使地方再没有能力威胁中央。以后中央集权的突出问题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宋代二府三司的设置,也使宰相变得可有可无了)

问题设置: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利与弊?(提示:利: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皇权,结束了割据局面,从此,地方势力已经无力改变整个中国一统的局面,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之争告一段落。弊:三冗,国家财政危机,造成宋朝的积贫积弱局面。)

2、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提示: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异: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宋太祖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在地方上汉武帝削弱王国实力,宋朝收地方精兵、财权、行政权。)

四、元朝:

在中央: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元代的宰相,权力相对较大。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一直沿用到今天。

五、明朝:

在中央: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后明成祖又设内阁。

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内阁大臣:“票拟”权

补充材料(关于宰相制度):

在我国,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为宰相,它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名称,在秦汉是丞相,唐宋的中书、门下、尚书的长官,明的丞相等。“宰”的本义是“主宰”,“相”的本义是“辅佐”,这两个字将宰相的特点进行了高度牟概括:辅佐皇帝、统领百官。古代社会宰相的存在积极作用在于: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消极作用:相权过大,威胁君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到明代废除了丞相,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积极作用没有了,皇帝个人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往往失之偏颇、草率,因此明太祖不得不设立内阁。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

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会一落千丈。

六、清朝:增设军机处(雍正年间设立)

清初设立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军国大事。

原因:用兵西北,防止泄漏军事机密。

特点: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

职责:传述皇帝旨意,是皇帝行使权力的既要部门。(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

意义:军机处的设立。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补充材料: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处理军国大事。雍正把權力進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創立軍機處,作為皇帝的秘書班子,為皇帝出主意、寫文件,理政務,“軍國大計,罔不總攬”。其特點是處理政事迅速而機密。軍機大臣直接與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傳達皇帝意旨。此機構存在200年,直至清末。與創立軍機處伴隨的是推廣奏折制度。由於以前的官文書批轉手續繁複,且經多人閱看,時間拖延且難於保密,而奏折則向皇帝直接呈送,直達皇帝本人。雍正擴大了可向皇帝上奏折的人數,不同身份的官吏可以及時反映情況,報告政務,使皇帝洞察下情,以便制定政策;也使官員們相互監督,皇帝得以了解他們的賢愚、勤惰、政績、操守。

小结提问:权力中枢机构的设置是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秦、汉、唐、宋、元、明、清的权力中枢机构分别是哪些?从这些变化你看到了中央官制变化的哪些特点?——(秦三公九卿,汉中朝、唐三省六部、宋二府三司、元中书省、明内阁、清议政王大臣和军机处。唐的三省六部制代替秦的三公九卿制,中央机构从处理宫庭和朝庭的事务发展为只处理朝庭事务;三省六部制行政权、财权、军权并没有完全分开,到宋代二府三司三权完全分开,互相制衡,说明了相权的分割;从宋代宰相权力的削弱到明代废宰相,这是皇帝集权发展的必然趋势;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皇帝已经完全抛开政府,霸占了整个国家,专制主义发展到了顶峰。)

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消极作用:辅弼无人,宦官干政,因循苟且,士风萎靡,皇权极度膨

胀,皇帝已经完全抛开政府,霸占了整个国家,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妨碍了民主思想的产生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孟德斯鸠说:“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岳麓版)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汉初“七国之乱”爆发的由来与解决过程;唐藩镇割据的形成与危害;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明朝废除丞相,内阁、军机处的设立及作用、意义。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

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培养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 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的方法,概括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集权实际蕴涵看中国封建制度衰败的因素 【教学重点】 汉武帝、宋太祖的集权措施;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与作用。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特点,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导入新课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刘墉与和珅斗智斗勇的场景不断出现:刘墉为民请命,虽然吃尽苦头却能始终恪守心灵净土;和珅用尽心计,却只为讨好皇帝,贪大不贪小,贪权胜贪钱,最终完成了揭示一代巨贪异化的全部心路历程。 “一样当官两条路,忠奸两立,泾渭分明。”著名艺术家的精彩表演既让我们有看戏的快乐,也为我们留下了警世的思考……不过,这里我们要思考的是中国古代的丞相制度!无论是忠是奸,“百官之首”的丞相,从设立开始就同高高在上的皇帝处于一种矛盾的对立统一之中…… 新课讲授 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1.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背景: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同姓诸侯王引发了王国问题。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三个月后平定叛乱。 (2)措施: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3)作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末割据与宋太祖集权 (1)背景 ①唐朝后期,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②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并实现了相对统一。 (2)措施 ①收精兵。统兵之权归“三衙”,发兵之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发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②削实权。废除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规定州郡直属中央,文臣掌地方行政,设通判监察。 ③制钱谷。规定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控制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 (3)影响 ①积极方面: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方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政治和财政危机。 二、明清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1.丞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吸取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的教训。 (2)过程:明朝建国之初,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严加控制。1380年,明太祖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3)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2.明朝的内阁 (1)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 (2)明成祖:设立内阁,地位逐渐上升,逐渐取得了“票拟”权。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结构】背景: 西汉汉景帝 措施:① 汉武帝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② 背景: 兵 北宋措施权 钱 影响: 专制集权的 1、秦元 废丞相 不断加强 2 明: 设内阁 皇权与相权:背景 3、清:目的 特点 作用 4、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回顾】1、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 2、三省六部制的职责,特点,作用?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课前案 【自主学习要求】 1、结合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课文基础知识部分,并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2、小组内相互检查基础知识,找出错误并改正。 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1、西汉的中央集权:目的: (1)背景:西汉初年的政治体制:郡国并行制 影响:出现王国问题 (2)措施: 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②汉武帝:a颁布,解决王国问题 b实行 2、北宋的中央集权: (1)背景: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措施:

①收精兵:组建禁军,由三衙统领,但 a、所有州郡直属中央; ②削实权: b、州郡长官之下,监察地方; c、废除,派文臣任知州; ③制钱谷:设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 (3)影响:①进步性: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的分裂局面 ②局限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后患(三冗两积) 二、皇权与相权 1、秦到元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见上节) 2、明代:废丞相,设内阁 (1)废除丞相制度: ①背景:明太祖吸取元朝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 ②废除: 1380年,下令裁撤废除 ③意义:废除了自秦建立延续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2)设内阁: ①背景:丞相制被废除以后,由皇帝亲自处理重要政务,事务繁多。 ②设立:a.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b.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开始参与军国大事讨论 c.发展:票拟和批红 3、清代:设立军机处 ①背景:清朝初年,承袭明朝内阁制度,处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 直接目的:雍正时, ②目的 根本目的:加强皇权 ③设立:雍正在里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 ④特点:a、职权:最初只参与 b、品级:品级不高, c、直接听命于皇帝,其最基本的职责是跪奏笔录 ⑤作用和影响:a ,提高行政效率; b军机处的设立,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 ⑥军机处的设置反映的时代特征: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4、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2)消极:①政治:导致暴政、腐败,统治阶级争权夺利,对人民压迫严重 ②经济:极大的妨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③思想:钳制思想,摧残文化,阻碍科技进步。 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在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 ②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③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以皇权为核心)。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央集权和君主制不断加强的历史过程。了解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了解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能力目标: 1、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 通过事实的学习学生掌握从西汉到宋中国的政治制度屡经变化,其中中央官制变化的趋势及反映出来的本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从西汉到宋朝1千多年,每个朝代都采取了维护中央集权的制度,从而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许多优良的部分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 3、经济发展不等于国家富强,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革新政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从西汉到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中,经历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争夺,皇权与相权的争夺,理清各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2、教学难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过程与方法: 1、 第1课时让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4节,理清朝代线索,明了从西汉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存在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涉及着中央官制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在阅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说课稿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4课,主要介绍了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的措施及皇权的加强,它上承了第3课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学习本课不但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过程及规律,而且还有利于认识这一制度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国情、关注民生,激发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课标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王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西汉的王国问题和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唐后期的“节度使”制度、藩镇割据及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形成,宋太祖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丞相制度的废除,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间交流搜索到的资料,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交流精神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通过阅读课文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图片,立足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丰富资源,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认识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和宋初中央集权强化,以及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史实,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样性,认识到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专制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认识我们今天的民主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更加珍惜。 (四)教学重点:汉武帝、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及其评价。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措施及影响。 教学难点: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本课的一部分内容,尤其是对“七国治乱”、“安史之乱”、“陈桥兵变”等历史事件感兴趣,也看过少明清时期的历史剧,对明清史也有一些了解。但认识比较肤浅片面,侧重对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条理,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缺乏广度和深度。所以,上课时,把教学内容制成教学课件,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历史图片,补充材料等方式,使之更生动形象,以增加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帮助他们系统深入地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以学生为主,根据教材内容和高中学生学习能力、情感、心理等方面的认知特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采用材料分析法和讨论法,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课堂师生互动逐一解决,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