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消化系统疾病药物的研究论文(共2篇)

消化系统疾病药物的研究论文(共2篇)

消化系统疾病药物的研究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消化系统疾病药物处方的研究

消化系统疾病是临床中最普遍的疾病之一,常见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消化系统疾病包含胃出血、肠道感染、腹泻等,其发病机制也较为多样化,常规采用药物治疗,随着对该疾病的研究,治疗药物的种类逐渐增多,治疗手段、方法也各不相同,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但是,由于药物和治疗的多样性、复杂性,医护人员难以掌握每种药物的使用方法、药理作用等,易发生不当用药情况,降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有违医生的职责。因此,本研究通过抽取我院消化系统疾病药物处方,分析不当用药情况以指导消化系统疾病的理用药。

1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342例我院药库用药数据系统2009年4月~2012年10月期间的消化系统疾病药物处方、医嘱,所有处方均证实已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对所有

处方参照《中国药典》和《新编药物学》分类和分析,统计分析处方合格和不合格情况,结合临床用药实际情况、药品说明书和相关用药规定,对不合格处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分析。

2结果

我院消化系统疾病药物处方、医嘱合格与不合格处方情况我院抽查的住院医嘱、门诊处方中,不合格医嘱、处方共44例,不合格率为%;不合格处方中,误用药物18例,滥用药物8例;消化系统疾病不当用药中,品种混用5例、剂量过大4例、药不对证3例、配伍不当2例、使用方式不当4例、用药时间过长4例,其他情况4例。

我院消化系统疾病不当用药原因分析通过对我院不合格处方、医嘱进行总结分析,依照相关用药规定和药物说明书,将我院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不当用药情况分析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微生态制剂和抗生素合用本院处方中,出现微生态制剂合用抗生素治疗轻度腹泻和同时使用情况。微生态制剂是临床治疗胃肠道腹泻的主要药物之一,对胆源性腹泻效果最佳,可有效调控肠道内菌群、抑制病原菌的大量繁殖,抗生素作为抗菌类药物,合用时对微生态制剂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降低微生态制剂

对肠道菌群的调控,影响治疗效果,常规治疗中无需合用抗生素。但在严重性感染性腹泻中,需以抗生素强力控制重度感染,以降低患者的痛苦和病情的加重,此时应当错开两者服用时间。

抑酸药和胃黏膜保护剂合用本院处方中,出现抑酸药合用胃黏膜保护剂治疗溃疡性消化系统疾病和用药时间过长情况。抑酸药是临床治疗溃疡性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药物之一,可有效与胃囊内H+中和,抑制胃酸的分泌,降低胃酸对胃部组织的酸化作用,长时间使用对消化功能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胃黏膜保护剂是要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对黏膜产生较为良好的保护作用,与抑酸药有显着的冲突,应当分开使用或延长二者错开使用时间。

铋剂治疗胃出血本院处方中,出现铋剂治疗胃出血和口服给药情况。胃出血指胃黏膜表面上分布的毛细血管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破裂、损伤,致使出血情况的出现。常规采用制酸剂通过升高胃内pH值,提高血小板的聚集,增强凝血作用。因此,制酸剂对胃出血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采用静脉输注可直接迅速升高胃内pH值,且可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达到防治溃疡和出血复发的作用。但铋剂需在酸性条件下才能有效发挥其药理作用,因此在治疗活动性出血的效果

不理想,应当使用达喜、碳酸钙等制酸剂。

3讨论

消化系统疾病是人类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除自身系统临床症状外,长伴有全身性症状,通过对患者临床症状、特征和常规化验可有效诊断其疾病类型。目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较为繁杂,其治疗方式和给药途径也较为多样,在治疗过程中常会出现不当用药情况,降低药物作用和治疗效果,甚至致使药源性疾病的发生,造成患者对医护人员信任度的下降,甚至引发争执情况的发生,对院方和患者均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医护人员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用药过程中,应当积极检查处方,确保合理用药,降低不必要的不良事件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我院随机抽取的医嘱、处方中不合格有44例,其中不当处方26例,不当用药医嘱18例,不格率为%;不合格处方中,误用药物18例,滥用药物8例;在用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主要有六个不当用药情况:品种混用、剂量过大、药不对证、配伍不当、使用方式不当、用药时间过长。微生态制剂和抗生素合用、抑酸药和胃黏膜保护剂合用、铋剂治疗胃出血为我院用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最普遍存在不当用药的情况。通过结果分析,我院发现医师在

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用药方面存在较高的惯性思维,对同类疾病一般给予同样的药物治疗且治疗手段、疗程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此外,医师虽然对药物的使用具有较高的了解,但对患者依据其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用药方案仍存在一定的欠缺,常导致服用错开时间不合理、药物不当混用等不良情况发生。因此,医师在对疾病确定用药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检查用药是否正确、药物合用是否可行、患者用药量是否合理等,增强合理用药意识,确保患者疾病治疗的效果。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和药师在临床用药上应提高警惕,对用药进行多方面检查,确保处方无误,养成合理用药的良好习惯,以提高患者疾病治疗和康复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消化内科学术论文2200字_消化内科学术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消化内科学术论文2200字_消化内科学术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消化内科学术论文2200字(一):优质护理在消化内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在消化内科管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消化 内科收治的92例患者按照随机均等原则分组,每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 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5.7%)高于对照组(80.4%,P<0.05)。 结论:优质护理可提高消化内科病人的生存质量及临床疗效,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消化内科;优质护理;生存质量;临床疗效 消化内科收治的病人主要为胃、大肠、小肠、食管、肝、胆等疾病者,此类 疾病治疗过程中如能加强护理干预,将对治疗效果产生积极意义。近年来,本院 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采取优质护理,切实提高了护理质量,本文对此进行总结报道。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92例消化内科收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于2018年 9月~2019年5月。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且入组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

同意,签署知情同意协议;排除合并精神障碍及心、肾、脑气质病变者。按随随机均等原则分成两组,每组46例,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25例;年龄区间为18~72岁,年龄均值(41.5±2.3)岁;疾病种类:胃溃疡12例,消化性溃疡1 0例,上消化道出血9例、肝硬化8例、上消化道出血合并消化道溃疡7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26例;年龄区间为21~71岁,年龄均值(40.8±2.1)岁;疾病种类:胃溃疡11例,消化性溃疡10例,上消化道出血10例、肝硬化9例、上消化道出血合并消化道溃疡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1.2护理方法常规护理方法为:严格按照本科室常规护理流程开展护理工作,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给予常规健康指导及用药护理,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优质护理方法:(1)加强健康教育:全面了解病人的疾病知识,科学评估其疾病认知水平,然后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包括基础疾病知识、注意事项、药物作用机制及用药方法等,确保患者掌握相关知识;(2)心理干预:消化内科疾病的发病及病情进展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而病人受疾病困扰加之长期病情反复,从而导致其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反过来加重病情。为此,护理人员加强与病人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和思想顾虑,耐心回答患者的提问,尽可能满足其合理要求,让患者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促进护患关系的构建;对存在明显焦虑、抑郁者,给予心理及情绪疏导,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加强与家属沟通,强调家属的支持和鼓励对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的作用;挑选心态积极、治疗效果较好病人为病友分享治疗经历,发挥协同作用;(3)环境护理:确保病房环境安静、卫生、舒适,定期消毒、清理,控制好病房

腹泻的药物治疗论文(共2篇)

腹泻的药物治疗论文(共2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腹泻的药物治疗应用研究 1.西药治疗 肠粘膜保护剂:代表性药物是思密达(蒙脱石粉)。主要起到吸附作用,不但对水分有比较好的吸附作用,还可以吸附在肠道中的病毒。这是因为其是以细小的微粒结构,存在于胃肠道之中,并能与黏液蛋白静电结合,可以增强其屏障功能,从而起到阻止病原微生物攻击的作用。思密达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吸附剂,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腹泻,对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都有较好的效果。思密达对于轮状病毒引起的小儿腹泻效果也值得肯定。谢苛瞒指出用思密达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患儿易于接受,临床值得推广。 抗病毒药物:属于针对轮状病毒的针对性治疗,一般不作为治疗首选。在使用前应有充分的临床指针,只有在一般体液疗法、微生物制剂以及黏膜保护剂无效,且全身症状严重或免疫力低下的患儿才能使用。如更昔洛韦,利巴韦林(病毒唑)。因为后者在临床上

引起的副作用较多,所以有报道指出,在临床应用中尽量不要使用后者,但在一些临床疗效观察中依然会做对照组的治疗药物选择。梅艳、宋新文等指出更昔洛韦对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腺病毒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柯萨奇A组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感染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疗效优于利巴韦林和阿昔洛韦,且骨髓抑制和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2]。 受体阻断剂:主要为西咪替丁。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胃溃疡、急慢性胃炎等。西咪替丁用于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可能与其免疫调节作用有关,因其在药理研究中表明具有提高NK细胞活性,而NK细胞对病毒等具有杀伤作用,在临床中联合更替洛韦使用,可以使对轮状病毒的起到更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从而缩短了病程。陈淑君,柳锡勇等指出更昔洛韦+西咪替丁组总有效率与更昔洛韦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意义(χ2=,P>),但显效率(%)明显高于更昔洛韦组的%(χ2=,P文献的时候发现,中医中药在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的报道亦不少见,包括了注射剂、散剂、片剂等诸多剂型,而且疗效显着,可见中医中药在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的疗效还是很可靠的。

临床医学课题研究论文(五篇):临床医学消化系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预见性护理在糖尿病病变中的应用…

临床医学课题研究论文(五篇) 内容提要: 1、临床医学消化系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预见性护理在糖尿病病变中的应用 3、整体护理干预在产妇分娩过程的应用 4、经颅磁刺激治疗焦虑的心理护理分析 5、血液透析护理中舒适护理的应用价值 全文总字数:13874 字 篇一:临床医学消化系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临床医学消化系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摘要: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是各方高度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笔者以本人所负责临床医学8年制《消化系统》课程为例,根据该课程特点,深入挖掘、提炼《消化系统》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研究探索《消化系统》课程各教学环节中的思政教育。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消化系统;医学生 一、《消化系统》课程简介 《消化系统》课程的开展是密切结合临床,采用消化系统常见病例作为课前导学,系统介绍消化系统的器官形态、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病理变化特点以及消化系统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通过学习《消化系统》课程,企图让未

来的临床工作者能系统掌握消化系统的基础知识,为今后学习相关临床医学课程提供夯实的基础,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保障人类健康;培养同学们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将科研与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以便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提高整体医疗水平;让学生早期接触消化系统病人,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消化系统》课程共52学时,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授课(消化系统解剖、消化器官组织发生、消化系统生理功能、消化系统疾病病理形态学改变及病理生理学机制等)24学时、实验教学(消化系统解剖、消化管、消化腺的发生与组织结构、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及氨在家兔肝性脑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24学时、消化系统临床病例讨论2学时、消化系统专题文献鉴赏2学时。 二、《消化系统》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新时代对医生的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医疗技术水平,对其职业道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医学生作为医疗事业的后备人才,要让他们将来成为既有渊博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还具备高尚的医德品质、崇高的医学敬业精神的德才兼备的医务人员,医学院校除了传授专业知识之外,医学生医德教育具有与专业知识教育同样的重要性,甚至更为重要。医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思想单纯,可塑性大,易于感情用事,心理上有积极向上的良好愿望。在这个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正确引导,无论是从教育成本还是从教育效果来看,都是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机制的研究共3篇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机制的研究共 3篇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机制的研究1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机制的研究 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通常是指食物无法正常消化和排泄的症状。它可以分为有机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两种类型。有机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是消化系统的病理性改变,如胆囊疾病、胃肠溃疡、胃肠道异物等。而功能性消化不良则是指在经过结构性和代谢性调查后,未发现明显的病理变化,但患者却在消化过程中出现了不适感和不良反应。虽然功能性消化不良不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但病情长期不得到有效治疗,容易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上腹部不适、胀气、恶心、呕吐、胸痛、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等。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肠道运动和胃肠黏膜感受器的异常反应而引起的,同时神经内分泌调节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肠道运动障碍和胃肠道感受器异常反应两个方面。肠道运动障碍是指肠道内的食物在消化过程中出现延迟或不规则性的传输,导致消化不良的相关症状。一方面,人类肠道拥有一个复杂的调节系统,包括神经、肌肉、组织和激素等多种因素,以维护肠道蠕动的正常功能。但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这种调节系统往往失衡,导

致肠道蠕动的不连贯和不规则性,这就是消化不良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另一方面,胃肠道感受器的异常反应也是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人体胃肠道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包括肠段的蠕动加强、胃部收缩等等。但在消化不良症状出现的患者中,这种感受器的反应往往异常,会导致不必要的肠道收缩和胃肠道扩张,对消化功能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和机制的研究目前尚未有一种特效的治疗方法。但通过针对其不同的病理机制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达到缓解或改善消化不良的效果。例如,针对肠道运动失调的患者,可以通过运动、膳食调整、药物干预等方法达到改善肠道运动的目的。对于胃肠感受器的异常反应引起的消化不良,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药物来控制胃肠道的收缩和蠕动。因此,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必须以个体为中心,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来达到改善症状的效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不一。尽管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但根据不同的病理机制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并改善生活质量。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症状表现及医生的建议,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运动、膳食调整及药物干预等,是有效管理和控制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重要手段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机制的研究2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机制的研究 消化不良是指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运输和排泄功能出现异常,

消化内科常见病中中医和法的应用论文(共2篇)

消化内科常见病中中医和法的应用论文(共2篇) 第1篇:分析中医“和法”在消化内科常见病中的临床应用 “和法”作为中医的临床治疗中的主要方法之一,比较注重“和解”与“调和”,有效疏通人体枢机,调和病机关系等。为了分析中医“和法”在消化内科常见病中的临床应用,在2013年01月到2014年01月期间,本院对收治的消化内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取常规西医治疗与中医“和法”治疗,效果显着,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收集2013年01月到2014年01月本院收治的160例消化内科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中男患者43例,女患者37例,年龄在7-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 2.34± 3.09)岁。其中反流性食管炎24例、胃炎22例、功能性肠胃病18例、肝硬化16例。对照组中男患者42例,女患者38例,年龄在9M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33±2.37)岁。其中反流性食管炎25例、胃炎21例、功能性肠胃病19例、肝硬化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显着差异性(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治疗方法 1.2.1反流性食管炎 1.2.1.1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多潘立酮10mg,氢氧化铝凝胶10ml,均为3次/d;睡前口服法莫替丁胶囊40mg。观察组采取小柴胡汤加以中草药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针对癔症者加以半夏厚朴汤加减法。 1.2.1.2疗效标准①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食管镜检査粘膜恢复正常;②好转:临床症状减轻,食管镜检査病改善良好。 1.2.2胃炎 1.2.2.1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硫糖铝l.Og,西米替丁片〇.2g,黄连素片0.3g,均为3次/d;观察组采取半夏泻心汤治疗,针对胃寒者,加以吴茱萸、荜茇、砂仁等配方;针对胃气虚者,加以君子汤加减法;针对血瘀者,加以桃红四物汤加减法。 1.2.2.2疗效标准①治愈:患者急性症状完全消失,食欲正常,黏膜萎缩消失;②好转:食欲基本恢复,胃镜下黏膜病变减轻。 1.2.3功能性肠胃病 1.2.3.1治疗方法对照组睡觉前服用阿普唑仑0.4rag,帕罗西汀20mg,均为1次/d。观察组采取半夏泻心治疗,针对脾胃虚寒者,加以附子理中丸治疗;针对脾肾阳虚者,配合四神丸加减法;针对肝旺克脾患者,加以痛泻要方治疗。

人体消化系统研究背景论文

人体消化系统研究背景论文 摘要 人体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排除:未吸收的食物残渣,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消化系统的功能正常是机体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基础,其某些部位出现问题,会影响机体正常运行,引起人体不良反应。因此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探索常见因消化系统问题引起的不良反应的病因,以及寻求解决的方法都非常重要。 关键词:人体消化系统结构功能 一、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简介 人体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主要功能是完成食物摄取、消化,营养吸收以及将未消化的残渣排出体外,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门)。消化腺包括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其中大消化腺又包括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小消化腺包。 1.消化道 (1)口腔。口腔作为消化管的起始部位,包括很多种器官,主要有口唇、面颊、腭、牙、舌和口腔腺。食物从口进入,牙执行咀嚼功能,把进入的食物切碎、撕断和研磨;舌起搅拌、感受冷烫和味道的作用,口腔腺则分泌唾液溶解食物,最后通过唇、颊、腭和舌的共同作用将食物推送到咽喉下部。 (2)咽。咽介于口腔和食道之间,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同通道,全长约12 cm。咽的后壁与侧壁较完整,前壁自上而下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因此,咽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在消化系统中,咽的主要功能是下吞食物,使之从口腔转入食管。食团接触咽峡粘膜时即引起吞咽反射,接着在软腭上、鼻咽腔、舌根、咽缩肌、杓会厌肌、甲会厌肌、甲舌骨肌等的作用下,食团通过咽进入食管。 (3)食道。食道处于咽喉和胃之间,是一条由肌肉组成的通道。其全长约为22~25 cm,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其中颈部和腹部都很短,绝大部分位于胸部。食道主要功能是将食物从咽喉传递到胃中。在食管和胃的连接处有一个高压区,其压力比胃内压力高约1.33~4.00KPa,可阻止胃中食物及胃酸等物质反流到食管。 (4)胃。胃位于膈下,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可以分为四个部位:喷门部、胃底部、胃体部、幽门部。其中喷们部上接食管,幽门下接十二指肠,平均长度25~30 cm,容量约为1000~2000 ml。据活体x线钡餐透视,可将胃分为3种类型:钩型胃、角型胃和长胃。可以把胃比喻成食物的贮运场和加工厂,其庞大的体积可以暂时储存食物,而其分泌的胃液可以消化食物,对食物起到加工的作用。胃的蠕动还可以推动食物向前进入十二指肠。 (5)小肠。小肠是消化管最长的一段,上连胃幽门和下接盲肠,成人全长5~7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十二指肠是小肠的起始段,位于腹腔的左上部,长约20~25厘米,形状呈“C”形,从右侧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等四部分。大消化腺中的肝和胰分别以胆总管和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将胆汁和胰液注入肠内,确保食物在小肠内得到充分的消化。空肠上端起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下端与回肠相连,长约2~3米,占据腹腔的左上部,其消化和吸收力强,蠕动快,肠内常呈排空状态,因而得名为空肠。回肠介于空肠和盲肠之间,长约3~4米,占据腹腔的右下部,与盲肠交界处的环行肌增厚,起着括约肌的作用,可以防

胃溃疡药物联合治疗的研究论文(共2篇)

胃溃疡药物联合治疗的研究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胃溃疡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分析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肠炎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人口中约10%在其一生中患过本病.由于其复发率高,病程时间长,需要较久的长期治疗,因此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本文就胃溃疡药物联合治疗中运用药物经济学理论中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分析、比较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旨在从中找出一种费用较低,治疗效果显着的方案,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指导本院临床合理用药。 1对象与方法 病例选择从2009年我院门诊可随访且经过胃镜检查证实为胃溃疡患者的病人中随机选出123人,排除患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妊娠、相关药物过敏病史的人(做一次肝功能检查)年龄在28-62岁,男76人、女47人,四周内未使经t检验,3组的年龄无显着性差异(P>)经X2检验,3组的性别组成、试验前的用药情况均无显着性差异(P>)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案给药用量、方式及频率根据我院治疗胃

溃疡的经常性方法确定3种治疗方案,治疗方案有三种A、B、C分别是:A治疗组: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1日1次+阿莫硝林曰4次+克拉霉素曰1次。服用2周计算比较困难,统计起来也比较复杂,本文视他们均一致,故不纳入计算范畴。所以只计算整个治疗过程的直接成本即治疗药物花费及医院检查费用。所有费用按莆田市医院2009年药品及医疗服务价格为依据计算。 检查成本:每个患者为确诊胃溃疡,医院医生给患者胃镜检查。为排除其他疾病还要患者做一次肝功能检查。患者连续治疗四周后,为检查治疗效果要再做一次胃镜检查。即两次胃镜检查、一次肝功能检查。市医院2009年胃镜检查费用是210元,肝功检查一次价格为60元.所以检查费用为 210X2+60=480元。 药品成本:A、B、C3种治疗方案的费用分别为元、元、3346元,总成本连续治疗4周后A、B、C3种治疗组总费用(药品直接价格+检查费480元)分别为元、57212元、元。 效果确定在药物经济学中,治疗效果指的是健康效果,是指所关注的特定药物治疗方案的临床结果,常用某种特定的治疗目标或用非货币单位(如挽救的

2021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研究论文

2021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研究论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是慢性胃炎的一个类型,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是胃癌的癌前疾病(状态),已引起国内外医学者的广泛重视和研究。西医对CAG常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对CAG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中西医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病因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属于“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一般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其他胃炎失治误治等原因迁延日久而致,主要有痞、满、胀、痛和纳差等表现。患者长期为其所苦,生活质量下降,疾病发展往往虚实夹杂,因虚致实,因虚致瘀,病程迁延。 2病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于外感邪气、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情志失调等原因伤及脾胃,或脾胃素虚,内外之邪相乘,脾失运化,水湿停聚,郁而化热致湿热内蕴;湿热久羁,耗伤津液,渐至胃阴亏虚;脾气亏虚,若又感寒邪,脾失温煦,致脾阳亏虚;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病久则气血化生乏源致气血双亏。刘启泉等[1]认为CAG的基本病机是气机郁滞、湿浊中阻、热毒蕴结、瘀血停滞、阴液亏虚等相互影响,最终导致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胃络瘀阻。王长洪[2]认为病机关键是虚、滞、热、瘀,强调虚是本质,滞是核心。周文学[3]则认为其病机不外乎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瘀血阻滞

等几个方面,但基本病机是以脾胃虚弱、升降失常为本,热毒侵袭、肝胃郁热为标,久病入里、气血瘀滞为变。 3治疗原则 王常松[4]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原则应为:(1)疏肝和胃: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功能的正常与否,与肝之疏泄和调畅气血的运行密不可分。肝为刚脏,喜调达而主疏泄。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横逆于胃,导致胃不适、胀痛。《沈氏尊生书》中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因此,治疗应疏肝和胃,调畅气机,以达和胃、安胃之目的。(2)健脾和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胃为水谷之海,腐熟水谷的功能有赖于脾之升清,胃之降浊且脾胃同处中州,互为表里,生理功能上相连,病理上相互影响。脾主升,胃主降,而慢性萎缩性胃炎由于诸种病因所致脾胃功能的紊乱,升降失司,日久脾胃虚弱,则诸症皆显。因此,本病的治疗应注重调脾健胃,升降相因。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3)调气活血:胃为多气多血之府,肝脾胃功能的紊乱,胃病之初期尚在气分,日久入血,发展至萎缩性胃炎时,瘀血之象渐现。“久病多瘀”,一方面,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因肝脾胃功能的失和,导致气机不畅,必然引起血行壅滞,产生血瘀征象;另一方面,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一般病情迁延,渐致脾胃气虚,气为血之帅,气虚无力助血行,而致血瘀;血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病理因素,血瘀又加重气滞和气虚。血为气之母,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最终气血两虚。因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过程中,要辨清行气活血、补气行血和气血双补,且重视活血化瘀在治疗本病中的地位,并贯彻

【课题申报】消化系统疾病的新药物研发

消化系统疾病的新药物研发 消化系统疾病的新药物研发 一、课题申报背景 消化系统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疾病,包括胃溃疡、胃炎、胆囊炎、肝炎、结肠炎等多种疾病。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并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传统治疗方法对于一些疾病的疗效有限,副作用大,且易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因此有必要研发新药物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旨在进行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新药物进行研发,通过深入了解目前已有的治疗方法的不足之处,并结合先进的科技手段,探索和发现新的治疗策略和药物,提高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 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 收集和整理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研究资料,对目前已有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评估和分析。 2. 结合疾病机制,利用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 3. 设计和合成针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新药分子,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评估其药理活性和毒副作用。

4. 进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物相互作用评价,优选合适的给药方案。 5. 在动物模型中验证新药物的治疗效果,对药物达到的疗效进行评估。 6. 进行临床前毒性和安全性评估,为新药物的临床试验做准备。 7. 开展临床试验,评估新药物在人体内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 8. 综合分析实验数据,撰写研究报告,论述药物研发的成果和对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的意义。 四、研究计划和预期结果 1. 第一年: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评估现有治疗方法和药物的不足之处。探索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 2. 第二年:设计和合成新药分子,进行体外实验,评估药理活性和毒副作用。同时进行药物代动力学和药物相互作用评价。 3. 第三年:在动物模型中验证新药物的治疗效果,评估药物疗效。开展临床前毒性和安全性评估。 4. 第四年:开展临床试验,评估新药物在人体内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分析实验数据,撰写研究报告。 预期结果:通过该研究,预计可以开发出一种新的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具备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该药物将可以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改善其生活质量。 五、研究经费和资源保障

胃病毕业论文

胃病毕业论文 胃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指的是胃的功能异常或病理性改变所导致的疾病。胃病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中,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然而,胃病的产生原因和预防措施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本文将从胃病的原因、分类、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胃病的原因主要与不良饮食习惯、饮食环境、药物不当使用等因素有关。不良饮食习惯包括过量进食、暴饮暴食、偏食和不规律饮食等,这些习惯会增加胃酸分泌,进而损伤胃黏膜。另外,长期在不干净的环境下食用食物也有可能导致胃病的发生。药物不当使用也是胃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长期或高剂量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会损伤胃黏膜。 根据病因和病理改变,胃病可以分为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类型。其中,急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的短暂发炎和充血,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而慢性胃炎则是胃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胃胀等。胃溃疡是胃壁黏膜局部坏死和溃疡形成,患者可出现上腹部疼痛、饭后饱胀等症状。胃息肉则是胃黏膜表面的肿物,常无症状但容易发生出血。 在预防胃病方面,主要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首先,要保持饮食的多样化,合理搭配食物,避免过量进食或暴饮暴食,减少对胃的刺激。其次,要避免抽烟和喝酒,因为烟草和酒精会直接损害胃黏膜的健康。此外,要避免使用过量的非甾体抗炎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药物。

对于已经患有胃病的患者,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习惯改善。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包括抗酸药物、抗生素、保护胃黏膜的药物等。此外,患者还应调整饮食习惯,避免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适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此外,还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综上所述,胃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正确的理解和预防胃病,对于维护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非常重要。希望通过本文的分享,能够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消化系统疾病不合理用药处方论文

消化系统疾病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消化内科常见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8月~2012年7月消化内科门诊处方3570张(对同一就诊卡号在同一时间缴费的处方视为同一病例),对这些处方进行分类总结。结果不合理用药情况281例,占总病例数的7.87%。结论消化系统疾病不合理用药情况较多,医生要一起进行病例讨论,交换经验,做到合理用药,使病人得到合理和正确的治疗。 关键词:处方分析消化系统疾病合理用药 消化系统疾病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做好消化系统疾病的合理用药不容忽视。通过对我院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用药的处方分析,对做到合理用药,提高疗效,避免不良反应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8月~2012年7月月消化系统疾病处方3570张,对同一姓名持同一就诊卡号在同一时间缴费的处方视为同一病例,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药品名称、药品用法用量以及联合用药等情况归类分析。 2.结果 3. 讨论 3.1质子泵抑制剂(ppi)与胃黏膜保护剂合用 ppi合用胶体果胶鉍,胶体果胶鉍属于胃黏膜保护剂,需在酸性

条件下与胃黏膜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保护膜,覆盖溃疡面,促进黏膜再生和溃疡愈合,ppi抑制胃酸的分泌,使胃内ph 值升高,从而破坏胶体果胶鉍分解所需的酸性环境,减弱了胶体果胶鉍的作用。因此铋剂不宜与质子泵抑制剂同时口服[1]。若是必须同时应用,应错开服药时间,以免影响疗效。须在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前半小时或服用1小时后给予。 3.2 同时选用同类药物 雷贝拉唑肠溶片是抑酸药,铝碳酸镁是制酸剂,两药同时服用或是服用制酸剂一小时后再服用本药时,本药的平均血药浓度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下降8%和6% [2],疗效降低,故二者最好不要一起使用;在治疗慢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时,处方中发现有莫沙必利分散片与多潘立酮片同时出现,属于重复用药。间苯三酚注射液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能解除消化道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疼痛,处方中出现与消旋山莨菪碱合用,从合理用药的角度看,联用是不合理的。 3.3 药理作用拮抗 在治疗消化不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时,临床上常将胃肠动力药与解痉药合用。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和莫沙必利、伊托必利,两者分别通过增强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或促进乙酰胆碱释放而发挥促动力作用,而解痉药以抗胆碱药物为主如消旋山莨菪碱阿托品,作用机制是抑制胃肠道动蠕功能,松弛胃道括约肌而达到解痉止痛作用,两者合用因作用拮抗而相互抵消,不宜合用。

中医脾胃病临床科学研究论文(共2篇)

中医脾胃病临床科学研究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中医脾胃病的临床医疗研究 单兆伟教授是全国着名中医脾胃病专家、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从事中医脾胃病的临床医疗和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就脾胃病研究现状、脾胃病治法的现代研究思路采访了单兆伟教授。 1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脾胃学说研究有何进展? 单教授:建国后,中医脾胃学说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有关脾胃病学研究的论文及着作不断涌现。 80年代以来,成立了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先后在大同、宁波、北京、兰州、庐山、贵阳、济南、杭州、成都等地,召开了11次专题学术研讨会。重点交流了中医治疗胃病、胃痞(萎缩性胃炎)、食管炎、泄泻(溃疡性结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胆囊炎、胆石症等病症的研究治疗经验,并就这些病证的诊断、辨证以及疗效评定标准等专题,

反复讨论,制定了全国统一的试行标准,为中医研究脾胃病的规范化、标准化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综观建国以来中医脾胃病学说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①由单一的临床经验积累,转向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②由个人总结研究转向集体协作研究,由个案报道逐渐转向大宗病例的临床研究报道; ③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相结合;④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⑤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⑥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⑦整体治疗与局部用药相结合; ⑧在对常见病、多发病重点防治的同时,逐步开展对难治疾病的研究治疗。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我国脾胃学说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可以看出脾胃理论和临床研究起步虽然较早,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漫长的岁月里,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经验认识及逻辑推理的阶段。建国50年来,由于积极引进现代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开创了我国脾胃学说研究的新阶段。 目前,脾胃学说的研究居于整个中医理论研究的前列,不仅进行了较系统的整理发掘,而且在临床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对脾虚证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从整个学术来看,许多理论研究,仍停留在低水平重复上,而且重复较多,有关脾胃病学的中

消化内科疾病中胃溃疡的护理论文(共2篇)

消化内科疾病中胃溃疡的护理论文(共2篇) 第1篇:无痛胃镜检查在消化内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在消化内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常规的胃镜诊断和治疗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近年来,随着麻醉技术的发展进步。无痛胃镜的出现为消化内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所谓无痛胃镜就是在对患者实施胃镜检查之前,对其进行麻醉,从而减少患者痛苦的一种诊疗技术。无痛胃镜技术因为无痛苦、创伤小、时间短以及更精确等特点,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认可。我们以2010年4月-2012年11月在我院进行胃镜诊断和治疗的120例患者为例,对无痛胃镜检查在消化内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和说明。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4月-2012年11月在我院进行胃镜诊断和治疗的120例患者,把患者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17~69岁,平均年龄43岁。观察组60例患者,男38例,女22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没有显着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胃镜检查,观察组患者实行无痛胃镜检查。经相关检查,所有患者都可以承受胃镜诊断和治疗,没有麻醉和胃镜检查禁止。在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之前.进行12h 的禁食。胃镜检查时两组患者都采取左侧卧位,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率、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进行密切关注。对照组患者的常规胃镜检查,在患者咽喉局部麻醉后就可以进行胃镜检查。观察组患者的无痛胃镜检查,在对患者进行无痛胃镜检查当日,首先开放患者右前臂静脉通道,使用鼻导管进行吸氧,氧流量为3L/minm,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对患者进行面罩加压供氧。接着,用芬太尼0.5-1.0(JLg/kgm进行静脉注射,再以丙泊酚1.0~2.0mg/kgm 进行静脉推注。然后.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发现患者睫毛反射消失进人睡眠状态后开始实施无痛胃镜手术操作,在患者睡眠状态下完成无痛胃镜检查。 1.3观察指标 监测和记录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前、检查中以及检查后的心率、血压以及诊疗时间,并对患者手术中流泪、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进行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用?表示,数据使用表示,尸<〇.〇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消化科疾病护理研究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 消化科疾病护理研究论文 随着基础与临床医学的发展,边缘交叉学科的渗透,消化内科疾病护理在原专科护理基础上新理论、新观点及新的护理方法得到迅速发展,促进了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满足了病人身心整体护理的需要。 现综述如下。1消化道出血的抢救与护理在原有基础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近10年来纤维内镜技术已成为诊断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常用手段。护理上术前应给予病人安慰,插管前10min肌注安定10mg 皮下注射阿托品1mg对大出血者可先行气囊压迫6〜8h等。术后应 密切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注意生命体征、粪便颜色,了解有无胸痛、呼吸困难等。溃疡病合并出血者,术后按溃疡病饮食要求进食;食管静脉注射硬化剂治疗后6h无出血者可进冷流质食,2天后逐渐增加流质浓度,在8〜10天过渡到软食。放射介入止血治疗是在影像学方 法引导下经插管向局部病变血管注入止血药物(灌注法)或栓塞物质(栓塞法),而达到止血的治疗方法。护士应做好病人的术前护理,如 备皮、碘试敏、心理护理等,备好急救药品器材。术后患者应绝对卧床24h,穿刺点以砂袋压迫,穿刺的肢体伸平,24h内病人咳嗽、大小便、呕吐时需用手按压穿刺点,若出现出血,应立即用大拇指在穿刺点上方1cm处用力压迫;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腹部情况及穿刺侧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情况;对短期留管给药病人,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保持导管通畅。[1, 2] 2肝硬化的护理经颈静脉途径肝内门 体分流术(TIPSS)是近年治疗肝硬化的新技术。1989年德国学者 Richter :3]首先报道了3例临床应用结果。我国于1993年初将此 技术应用于临床。[4]TIPSS术前护理除进行备皮、试敏、心理护理 等准备外,还要给病人准备单人病房,对室内物品及空气进行彻底消毒。TIPSS 术后近期主要的并发症是肝功能暂时性减退、腹腔及体内出血、感染及内支架移位或阻塞等。因此,术后病人宜绝对卧床休息 24h, 48h内限制活动;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腹部症状和体征、肝功 能、水电解质平衡,记录24h出入量;保持大便通畅。[5, 6]3原 1 / 6

消化系统疾病药物的研究论文(共2篇)

消化系统疾病药物的研究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消化系统疾病药物处方的研究 消化系统疾病是临床中最普遍的疾病之一,常见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消化系统疾病包含胃出血、肠道感染、腹泻等,其发病机制也较为多样化,常规采用药物治疗,随着对该疾病的研究,治疗药物的种类逐渐增多,治疗手段、方法也各不相同,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但是,由于药物和治疗的多样性、复杂性,医护人员难以掌握每种药物的使用方法、药理作用等,易发生不当用药情况,降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有违医生的职责。因此,本研究通过抽取我院消化系统疾病药物处方,分析不当用药情况以指导消化系统疾病的理用药。 1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342例我院药库用药数据系统2009年4月~2012年10月期间的消化系统疾病药物处方、医嘱,所有处方均证实已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对所有

处方参照《中国药典》和《新编药物学》分类和分析,统计分析处方合格和不合格情况,结合临床用药实际情况、药品说明书和相关用药规定,对不合格处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分析。 2结果 我院消化系统疾病药物处方、医嘱合格与不合格处方情况我院抽查的住院医嘱、门诊处方中,不合格医嘱、处方共44例,不合格率为%;不合格处方中,误用药物18例,滥用药物8例;消化系统疾病不当用药中,品种混用5例、剂量过大4例、药不对证3例、配伍不当2例、使用方式不当4例、用药时间过长4例,其他情况4例。 我院消化系统疾病不当用药原因分析通过对我院不合格处方、医嘱进行总结分析,依照相关用药规定和药物说明书,将我院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不当用药情况分析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微生态制剂和抗生素合用本院处方中,出现微生态制剂合用抗生素治疗轻度腹泻和同时使用情况。微生态制剂是临床治疗胃肠道腹泻的主要药物之一,对胆源性腹泻效果最佳,可有效调控肠道内菌群、抑制病原菌的大量繁殖,抗生素作为抗菌类药物,合用时对微生态制剂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降低微生态制剂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研究论文(五篇材料)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研究论文(五篇材料) 第一篇: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研究论文 摘要: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在病因病机,治法治则,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溃疡性结肠炎多以本虚标实为根本,外邪、血瘀、情志等为诱因。中医的治疗多从分期与分型出发。目前的实验结果表明中医药能有效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起到治疗UC的作用。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治法;实验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UC)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疑难病,现代医学对UC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在我国此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中医对此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其发病的主要症状特点,此病大体上相当于中医的“下利”“久泻”“久痢”“肠癖”“痢疾”等范畴。现通过收集近5年中医药治疗UC的文献,总结UC的病因病机、治法及实验研究,希望能初步构建治疗UC框架,对提高UC的诊治水平有一定的帮助。 1病因病机 目前,西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学尚不明确。一般与免疫异常有关,寄生虫、肠道细菌、病毒感染、精神创伤、遗传等可能为诱发因素。戴宝林[1]认为UC多属本虚标实之象,以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湿热是致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损害。危北海等[2]认为本病多因初起外邪留滞于大肠,郁热破血致病。其病变可涉及气分与血分。初期多属气分,久病则在血分。焦君良等[3]认为本病是因局部毒邪壅滞,产生包括各种致病因素的毒邪以及病理产物的毒邪,阻碍气机,导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病延日久,必将毒瘀壅滞,进而化瘀成痈,损及脏腑,耗伤正气,而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并提出了“从痈论治”治疗观。俞宜年等[4]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久泻、腹痛”范畴,临床多见气血同病,多以肾阳亏虚为本,以肝郁、湿热、血瘀等为标。 2治法

胃炎论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现状与进展 新疆建工医院(830002)陈平虎马倩唐晓丽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西医将其分为两型即A型及B型,国人大多为B型萎缩性胃炎。本病十分常见,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新近的研究已证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绝大多数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是其主要病因之一。全国第五届脾胃病学术交流会上把CAG的中医病名拟为”胃痞”,多采用对症治疗。多数学者认为,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仅能明显改善症状,而且胃镜及组织病理检查表明CAG病变能够逆转。WHO将C AG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在其基础上伴发的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则被视为胃癌前病变。根据萎缩程度分为轻、中、重3度。积极治疗CAG,是阻断其向癌发展以减少胃癌发病率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国内对CAG的中医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则方药、基础实验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研究。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研究及病因病机 早在1993年就有人对2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虚实证进行了多方面临床实验室研究。结果显示,虚证表现为:胃酸分泌功能、造血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和合成代谢功能减弱。实证表现为:血清胃泌素水平高,体液免疫功能亢进,血液呈高粘、浓、凝、聚状态,分解代谢增强,其中气滞血瘀型较气滞型胃粘膜的萎缩

程度重,血沉快;胃酸分泌功能表现热郁<湿热<湿阻。虚实证之间关系以虚证为本,实证为标;本虚导致标实,标实加重本虚;虚愈甚,实愈重。 据报道1999年于氏用胃炎合剂(由黄芪、党参、白术、砂仁、广木香、沙参、麦冬、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红藤、丹参、丹皮)对实验性大鼠萎缩性胃炎的保护进行研究,模型组:每日给于生理盐水20/kg,灌胃;胃炎合剂大、小剂量组分别给于胃炎合剂20/kg 、20/kg 灌胃;对照组:给于三九胃泰冲剂20/kg 灌胃;正常对照组:正常喂食。均连续给药60天,结果正常组除偶见炎性细胞侵热润外,无其他病理学改变,而模型组和各药物治疗组均有腺体减少、粘膜变薄和间质增生现象,各药物治疗组其病理改变程度和发生率低于模型组,对其有改善作用。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有内因(饮食、情志、素体)、外因(感受邪毒),通常二者兼具。病机或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最终虚实夹杂,其虚主要为胃阴不足,脾气(阳)虚弱;其实主要为湿浊、郁热、血瘀阻络、肝郁气滞等。初期以实为主,后期以虚为主。以胃为病变中心,共同的病理变化主要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除胃之外,与脾、肝、胆、肾均相关。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以正虚为本,包括气虚、阳虚和阴虚三种基本病变。三种基本病变往往互相交错,表现为气阳虚、气阴虚、阴阳两虚等正虚类型。另一方面,本病还可能存在湿浊、宿食、瘀血、火热、水饮、气滞等邪气因素,使其病变呈现较为复杂的状况。刘启泉[1]等认为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润是CAG最基本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