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改革三十年的反思

教育改革三十年的反思

教育改革三十年的反思
教育改革三十年的反思

教育改革三十年的反思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有三十年了,它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如果没有这30年的改革开放,他们完全不能想象,个人幸福和家庭命运将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过程中,有巨大的成就,他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短短的30年,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

在这里,我想谈谈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教育体制的改革。改革开始,高考刚刚恢复不久,教育的需求迅速增加。政府加大了初等教育的投入,实现了从文盲大国向教育大国的转变。国家对农村教育实施了费用减免,也投入了大量建设资金,使得九年义务教育得以普及。30年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本世纪初,我国政府不仅兑现了向全世界宣布的“2001年青壮年文盲的数量降低到5%以下”的承诺,而且国民受教育程度迅速提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各阶段教育扩大招生,高等教育的建设和科研投资大大增加,日趋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加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使得中国的教育体制越来越成熟。特别要强调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办教育从无到有,异军突起。尤其是进入21世纪,在所有民办教育领域中,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热点。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由弱趋强,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力量。由于此前公有经济一家独大发展模式的惯性和相应社会意识的影响,对民办经济和民办教育的误解和制约也非同小可,尤其在法律规范、社会舆论、税收政策、平等竞争、评价标准、教师地位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理解和制度层面的不完善现象,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民办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充分营造适合民办教育正常发展的社会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民办教育自身的发展,一方面民办教育的成绩和公益性逐渐体现出来,其地位、价值和支撑教育半壁江山的现实也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另一方面,对应的法律政策经过广泛的协商和实践的印证而不断完善,社会对民办教育认识日益客观和公正,也逐渐影响相关制度的调整与规范。对此,党和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认识到在民办教育的发展进程中,道路还是不平坦的,还有许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问题需要改善,还有许多来自实践、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摆在面前,成为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需要继续探索的重要领域。

当然,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还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

首先,是我国的教育僵化,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仅仅是集中在片面的应试教育上,忽视了学生的素质培养以及能力培养、没有联系实际、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培养人。比如说,经济领域中的竞争和优胜劣汰规则,全盘引入公办和义务教育领域,并逐年强化。先由原来的高考竞争,下延到中考,再下延到小升初,一些大城市已经发展到了学生从小学开始参加各种补习班、拼尽家长力量才能进一个好幼儿园的程度。高中教育仅仅是为了高考的成绩,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向已经发生了错误,不少有能力但是成绩不符合要求的学生上不了好的高等院校。另外,如今以考试分数、升学率为主的评价指标仍然是许多地方教育部门对学校进行考核的主要指标。如果评价制度不变,素质教育在现实中还会让位于比较实际的可量化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变成口号和空谈。而当今的有高等院校,更是不仅仅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连书面的知识传授都显得敷衍。

其次,教育投入不平衡,严重不足。在经济稍为发达的地区,对教育的投入比例也不高,且极不均衡。对全国来说更是长期严重不足。我国的财经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长期

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4%,而实际经费又低于计划的目标值。据统计,在1993年以来的10多年间各级政府实际少支付的教育经费超过6000亿元。实施所谓的“三级办学”,农村的教育经费长期需要由县、乡镇、村来承担一些(也就是要农民自己负担),而县、乡镇、村财政又无力承担或根本不想承担,以至各种教育经费不到位。各校应该做的事做不了,或只能勉强应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的学校在风雨中飘摇,但只能奔走呼号。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教育资源的匮乏就必然造成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大批孩子被挤落淘汰的惨状。而在过关被淘汰前,已有许多孩子因厌学、逃学早离开了学校。值得反思的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正连年快速发展。我们能兴建耗资巨大的世界超大型的三峡工程,在全国修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经费增长速度如此缓慢呢?我们真的就找不到关系到我们民族发展命根的教育费用吗?

再次,我国大学教育行政化,扼杀学术自由。高等教育行政化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一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要消除教育行政化,首先政府应该把办学权力交给校长;其次在学校内部,行政权力应该更多让位于学术权力,大学作为学术机构,应该充分发挥学术的作用,比如学科设置、研究方向可由学术委员会来决定。政府和学校行政部门,则应当“管好该管的,放掉该放的”。再者,校长要专业化,而不是行政化,不是按照官员的标准来选校长,而是按照校长的标准来选。一个教育家,应该在德、才、学,以及对一个学校的管理上要有自己独到的理念和方法。这个可以参考很多成功的校长,这些校长里面成功的经验、共同的素质和共同的特点可以成为选择校长的一个参考标准,而不是根据政治地位、条件来挑选校长。

最后,我国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各个等级教育发展速度不协调、招生规模比例失衡,基础教育不牢、高等教育质量不保。

现在,我们还不得不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知识失业。为了满足增长越来越快的教育需求,政府不断的实施教育改革,但是教育的数量扩张必须与教育质量的提高相结合,现在的教育问题并不在于教育发展不快,而是教育脱离实际、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失衡、知识失业。越来越到的受到相当教育程度的人在从事较低教育程度的人可以胜任的工作,并且还存在着大量的失业的知识劳动力。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知识劳动力供给过剩。高等教育的改革使得本科生人数迅速增加,而现代产业部门提供就业的能力并没有与劳动力同步增长,并且我们的产业还是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并不是所有的行业所有的职位都需要具有大学教育水平的人来从事的。事实也表明,我们国家对高端人才的吸收能力是相对有限的,而对具有工作经验和一技之长的熟练工人的需求却相当之大。导致了失业。另一方面是供给结构不对称。由于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质量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导致了人才缺乏。同样不可否认,如今确有一部分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过程中盲目追求高学历,讲究“人才高消费”,导致所谓的“高能低就”。当然,这一现状也跟大学生的择业观以及用人单位工资收入的不均衡和劳动环境的差异有关系,毕业生希望条件更好一些,待遇更高一些,能够自身的作用、价值体现得更充分一些,这也是情理之中。而父母在自己孩子的就业选择上,也会希望孩子能够选择一个更能够发展自己,环境、待遇、保障各个方面更好的工作,现实当中又存在这样一些比较大的差距,不少大学生讲失业当作是对更好的就业的一种投资。

在当今中国,教育的深化过程也就是知识失业过程,这一点可以从考研大军得到证明:“如果有一份好的工作放在面前,我为什么要自找苦吃去考研?”。但是谈论到“教育过度”这一问题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我国真的存在教育过度吗?在专家们眼中,现在大学毕业生占我国人口比例,尚未达到发达国家几十年前的水平,总供给仍显不足,“教育过度”是个假象。对于高学历劳动力的失业,必需看到,“高能”与“高学历”是两个不同概念,“高能”未必具有“高学历”,“高学历”也未必就“高能”。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除了

考虑应聘者的学历外,还没有更科学的办法客观、公正地衡量人才能力的高低。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更为注重的是“文凭教育”和“学历教育”,大学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往往不能让用人单位满意,上岗后通常还要通过学习才能达到胜任工作的程度。如果非要说当前我国已经出现“教育过度”现象,恐怕只能说是“应试能力教育过度”而“实践能力教育不足”。我们把太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让学生通过某种教育的考试并获得某种文凭的这一目标中去,却没有更多地关注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如果说他们已经“拥有比其工作要求更高的教育技能”,那么这种“更高的教育技能”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应付考试的技能而已。

对于今后教育改革的方向,应该从基础教育开始,然后才是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的作用是是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能力,诸如语言文字能力和简单的计算能力之外,当前,让学生都具备一种科学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是必须的。教育学家钱学森在谈论中国人才培养问题的遗言中提到,我们缺乏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才,而是科技创新人才。当下,科技创新问题备受党和国家关注,各种“创新工程”、“创新计划”层出不穷,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说前人所说,做前人所作,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而这种创新精神从何而来?这应该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在基础教育的中小学生中细化“创新”,让孩子们做到每天都有新知识、新收获、新经验,借鉴前人的知识和经验,做好自身的知识积累,而不是死记硬背。应该让学生从小注重学习方法、生活技能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对于高中教育,高考制度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究竟什么样的选拔方式才适合我国的社会发展需求?我自然无法回答。但是众所周知的是,高考是向高等学府输送人才的途径,所要求的,必然是“优秀”。这个优秀,应该包括知识、技能、人格等各方面的素质。另外,高考制度的频频变脸也给教师及学生带来了麻烦,这是应该注意的。

目前的高等教育,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许多高校只考虑经济利益,一味地追求招生人数,而忽视了教学质量;专业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不科学;教育内容、时间“缩水”,实习课程不落实等。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之路还在探究之中。

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在中国,包括在我们整个教育改革开放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处在初步阶段。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中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还有很多东西是要探讨的,出现种种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发展,发展当中也不仅仅简单地是数量的增长,而是要解决体制机制问题,通过体制和机制使人民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从而够构建一个现代化的教育,一个新的教育体系。在改革当中,应该在中国国情允许的范围内尽最大力量设计有关制度,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新的教育制度。

2020年了国内外教育教学信息与动态【精品】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无情的时光老人像一阵寒风,走得无声又匆匆,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续写新的篇章,该写为自己下阶段的教学工作做一个教学计划了,相信写教学计划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事情,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续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立足中考,把握新课程改革下的中考命题方向,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针对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变化和趋势进行研究,积极探索高效的复习途径,夯实学生数学基础,提高学生做题解题的能力,和解答的准确性,以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数学成绩。并通过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及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复习教学。 二、教学目标 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与应用;理解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方法与性质,理解投影与视图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锐角三角函数有关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 班级教学目标:中考优秀率达到30%,合格率:80%。 三、教材分析 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本章主要是通过二次函数图像探究二次函数性质,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议程的关系,最终实现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本章教学重点是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及二者的实际应用。本章教学难点是运用二次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十七章、相似:本章主要是通过探究相似图形尤其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本章的教学难点是相似多这形的性质的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理解。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本章主要是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函数的概念及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各种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对应的表达式,及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难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 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本章主要通过生活实例探索投影与视图两个概念,讨论简单立体图形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本章的重点理解立体图形各种视图的概念,会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本章教学难点是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含反思):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国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情况 过程与方法 感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与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 勃兴的伟大变化,提高学生对历史上改革的巨大作用的认识能力;联系现实生活理 解历史内容,通过讨论逐渐认清历史事物的本质,提高学生感知历史与现实之间的 联系的能力,做到学史以明智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 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 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改革开放30年征文

改革开放30年征文 约会春天,沐浴春风 夜空,是那么的神秘。凝视着那轮弯弯的月亮,妈妈和我谈起祖国的变化,妈妈回忆起过去——那时候,哪有什么柏油马路、水泥路,厚厚的泥土让人们踩成了狭窄的马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路上到处是水潭,如果不小心踩到水潭,整只脚就会陷进去,好不容易把脚拔出来,可鞋子却留在了泥潭里……。还有那时的学校很多都是一座座破旧的土木结构房屋,土墙斑驳脱落,窗户上一块玻璃都没有,一到冬天,呼呼的寒风凛冽刺骨,遇到下雨,雨点从破瓦片上的窟窿里落下“滴答”的声音与朗朗的读书声凑成了不和谐的曲子……往事不堪回首。 听到这些话,我不禁泯然一笑。眼前的景象,和妈妈的故事有着天翻地覆的差异!只见,成千上万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把笔直平坦的交通公路照射得光彩耀人;再看,纵横交错的立交桥上行满了一辆又一辆各式各样的小汽车……低矮的平房消失了,泥泞的小路没有了,破烂的农用车鲜见了! 我们这一代人,是出生在改革开放的茁壮时期而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的。我们不曾经历苦难和战争,我们还有些许张扬和稚嫩,但是我们每个人身上,却流淌着祖辈们英雄的鲜血,却矗立着一根中华的脊梁,见证着伟大的祖国历史性的变革。 是什么?是什么使中华民族从一个贫穷的国家发展成一个发达

的强国?是什么?是什么使中华民族从那古朴的建设演变成了一个科技式发展中国家?是什么?是什么使中华民族从天地走出,而奔向新时代的步伐?让中国人民一起告诉你:“是改革开发30年!” 记得,拿破仑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中国是一只沉睡中的雄狮;一旦醒来,将震惊世界!是的,这个预言成真了,中华民族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超长智慧,使一个泱泱大国从沉睡中觉醒,向全人类庄严宣布:“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中国;遥远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都是中国人!人民站起来了!” 香港、澳门回归,神七”升天,“嫦娥”奔月,青藏天路的竣工,“雪灾”“震灾”的考验,从金牌零的突破到金牌总数第一,中国人都用自己的汗水与心血一一完美的征服了!这意味着,这证明着,中国人不再是“东亚病夫”! 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与发展,老百姓的生活也日益充实而美满,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大鱼大肉吃上了,羽绒棉衣穿上了,名牌服饰买上了,上网聊天——时尚了!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人们现在的日子,越过越美好,越过越有滋味!人们的梦想,从幻想到现实,从绝望到期望,高科技水平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充实美满! 祖国还在不停地向前奔跑着,前进的步伐依然没有停止。在前进的跑道上我放飞心中的梦想,梦想祖国有自己的航空母舰,梦想神八载人飞船遨游月球,梦想…… 今天听着《春天的故事》这首经典老歌,伴着那恢弘旋律的节拍,我们迈着矫健的步伐去迎接一个又一个又春天的故事,在春天的故事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形成了一部深厚的教育史。我国古代以四书五经为教育内容;近代引进西方先进思想,中国的教育步入近代化轨道;当今教育愈加完善,但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展望中国教育前景,在社会的呼吁和教育学专家的努力下进行教育革新。高考制度亟待革新,学生学习需要民主自由,高校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 关键字: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现状弊端改革方向教育民主 一、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一书中曾指出:“教育的发生就根植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经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原始人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学习制作工具的经验和技术,传递经验中产生了原始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成熟;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政治条件具备;文字不断产生,文化积累增加,文化条件形成。在这个背景下,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场所产生。 西周官学制度产生,国学和乡学作为两种主要的学校形式。当时以六艺为教育内容,《礼记·王制》记载:“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当时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学在官府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强调以礼治国。这些决定了西周统治者对教育的高度

重视和垄断,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封建官学教育在汉代正式确立。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太学确立,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以儒家“人学”为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教育思想,此后经过一代代儒学家的改造和发挥,融合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发展成中国独特的教育学思想体系。提出以“修身为本”的主题思想,追求人格境界,即个人与家庭、国家、社会的和谐,注重教导人自觉修养人格,强调理性自觉原则。采用以学习和修养为基础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教事”至“穷理”安排合理的顺序,及师生共同研讨。 封建教育制度和思想在大一统制度的影响下,形成教育的国家化、政治化和伦理化的传统特色造成了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的权威主义的教育传统,存在着弊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自由和创造性。 近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变,先是从欧美输入,后又学习苏联。洋务教育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中国教育开始近代化进程。“五四运动”后,在中共的领导下,教育开启新的历程,为革命培养了先进人才。在输入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后,我国教育界人士创编了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现了蔡元培、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他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

当今世界教育与管理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

世纪初教育及教育管理改革 发展的基本趋势 贺乐凡 一、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是融合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开展教育改革,并形成了两大潮流:一是教育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家(如中国、俄罗斯、法国、新加坡等)的教育改革;一是教育实行地方分权制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的教育改革。这两类国家教育改革的思路和重点各不相同,采用的方法也互有区别。两种思潮相互碰撞,形成了融合的趋势。 所谓融合,即各国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整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融合,有人称它为融通,也有人称它为整合,还有人从东西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把它称之为“东西合壁”,提法虽然有区别,但其精神是一致的,大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世界各国的教育均有其优势,也都存在各自的缺陷,没有绝对好的教育,也不存在绝对差的教育;第二、将外国教育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与本国教育的优势相整合,形成新的理念和做法;第三、教育改革要以发扬本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为基础,教育全球化要以民族化为基础,离开民族化,就不存在真正的全球化。1 二、融合趋势下的教育管理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 (一)教育管理理论 在融合的大趋势下,世纪初的教育管理理论,的确有了新的发展。 在管理科学的对象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依据是科学,研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管理规律,并严格地按照规律所确立的原则进行管理。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管理不仅要依据科学,而且要讲艺术,要提倡管理艺术的创造性。有的校长还提出,学校管理是一种技术,校长的培训,要重视管理技术的培训2。 在管理的目标取向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而组织具有共同的目标,管理就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组织要有共同的目标,但组织的共同目标,往往是反映一种理想的追求,带有口号激励的色彩,难以具体操作。而个体的目标,则是千差万别的,生动具体的,易于操作,管理应定位干协调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 在管理的组织结构上,过去人们强调严格的组织层级划分,宝塔式的结构,按照层级原理进行管理。现在人们按照社会信息化的要求,主张组织结构扁平化,强调岗位间的协作和人员的一专多能,目的在加速信息的传输和人员的流动,提高管理效率。这种管理思想,也叫“企业重构”或“组织重建”3。有人说,“组织重建”的思想,是继泰勒的科学管理,戴明的质量管理之后,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可见其重要性。其理论的基点,是在质量管理的前提下,重新强调管理的效率。 1参阅:①薛峰:《融合: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现代教育报》2003年1月1日;②黄书光:《论“中西融通”对中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2参阅:C·沃纳:《为领导者设的课》,《1997年中美教育研讨会论文集》第87页 3参阅:王东宁著《现代管理新视野》,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5,163,341页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状况研究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状况研究——建立基础教育和高师教育有效沟通的教师教育机制探索(渭南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重点资助项目:04YKF001) 渭南师范学院 二〇〇七年六月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状况研究 ——建立基础教育和高师教育有效沟通的教师教育机制探索 渭南师范学院秦文孝罗维亮陈兰萍等 内容提要: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步子最大、思想内容最深刻、波及面最广泛的一次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师范院校,必须首先了解和熟悉基础教育,了解基础教育的需要,了解基础教育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和主动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基础教育和高师教育有效沟通的教师教育机制,才能使自己培养的学生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课程改革;实施状况;教师教育改革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重点资助项目(04YKF001)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到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评价观等方面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它对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行为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冲击。出于职业的敏感和师范院校教师的社会责任感,2002年,从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伊始,我们就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开始研究。为了主动地适应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建立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有机衔接的良性机制,以便更好地及时解决问题,推动引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2004年,我们以信息与教育科学系的教师为主体,并吸纳了教育学专业、心理学专业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40多位学生,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在学院的支持下进行重点课题立项,对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点上的调查工作以陕西省渭南市率先进入新课程的几个县市为主,对象涉及到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五个层次,重点考察了14所中小学;面上的调查工作以参与的学生原籍为主,主要以原就读学校的老师、在校中学生及学生家长为对象,涉及到13个省区的30余所中小学;还利用某高校函授面授对900余位教师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直接调查学校40余所(其中地市级城区学校6所,县乡以下学校38所),教育行政管理人员30余人,教师1200余人(涉及学校467所,其中县市区所在地学校119所、乡镇以下学校348所),学生800余人,家长37人。 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到新课程的理念、实施的保障系统、课程内容、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的转变情况以及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等方面。 调查工具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问卷、校长问卷、教师问卷、大中小学生问卷各一份;不同人员的访谈提纲各一份。共发放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问卷30份,教师问卷1200份,各类学生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管理人员30份,教师问卷663份,学生问卷691份。听取市(县、区)、乡、校汇报30余场,召开教师与学生参与式座谈会26场;听课48节;并按访谈提纲对44所学校(小学9所、初中28所、高中7所)的79位教师、116名学生、37位家长进行了个别深度访谈。 在研究的理念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以农村为主、兼顾城市,以陕西为主、辐射全国的原则,资料来源量大面宽,具有普遍性,可信度高。 在研究的方式方法上,把建立基地深入剖析和面上调研结合起来,采用参与、访谈、跟踪、问卷、经验总结等多种方法,注重了研究的实证性。我们在陕西率先进入新课程的

【最新】改革开放30年桥梁征文

改革开放30年桥梁征文 大跨径桥梁建设技术被誉为世界桥梁技术的桂冠。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大跨径悬索桥和斜拉桥,1982年建成的主跨径为220米的山东济南黄河桥在当时被视为典范。 30年后的今天,我国桥梁的最大跨径已达1490米,已建的梁桥、拱桥、斜拉桥的最大跨径均位居世界同类桥梁之首,而且这些桥梁的身上中国标准的分量越来越重。正是凭借着这样一大批世界级水平的桥梁,我国成功跻身于世界桥梁强国之列。 “三大战役”引领桥梁复兴 1978年起,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交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大跨度斜拉桥的建设。上世纪80年代末,当中国桥梁的跨度已经突破200米,向400米跨度迈进的时候,政府和建设者同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中国人有能力建400米以上的特大跨径桥梁吗?”1988年,桥梁界迎来了机遇——上海将兴建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一跨423米过江,中国人有了施展才智的舞台。 1991年12月,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主跨径在400米以上的大桥——上海南浦大桥建成通车,建设周期之短,工艺之复杂,让世人感叹!90年代初开始,以浦东开放开发为龙头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大战略,打响了长江干流3000公里的桥梁建设大战。 进入新世纪,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改革开放活跃的长江三角洲与发展潜力巨大的西部崇山峻岭、雪域高原、黄土高坡,同时打响了路桥建设的第三战役。一批堪称“桥梁建筑奇迹”的特大桥应运而生。

至2008年6月底,我国主跨400米以上的桥梁已建成54座,在建18座;主跨1000米以上的桥梁建成6座,在建5座。已建的梁桥、拱桥、斜拉桥和悬索桥的最大跨径分别达到了330米、550米、1088米和1490米。 “自主创新”编织桥梁美誉 盛世建桥。在建设跨江、跨河、跨海的大跨径桥梁的热潮中,桥梁成为中国建设者施展才华的宏大舞台,响当当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成为建设者们献给祖国的最好礼物。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曾充满激情地感叹,“中国的桥梁建设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 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和建造的中国第一座千米悬索桥是江阴大桥。它以1385米的跨径,一跨越过长江,在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顺利建成通车。这个项目建立起以建设单位为中心,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科研、咨询共同协力的“一桥六方”建桥团队。 新世纪以来,我国桥梁建设在关键技术的攻关中不断成长,科技研发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桥的建设不仅收获了高品质的桥梁实体,还带动了我国工程的标准规范、计算理论、结论分析、模型实验、材料科学、施工工艺、监测控制、专业设备等方面的长足进步,中国桥梁不断在国际上摘取桂冠。 2005年建成的长江南京三桥,成功解决了枯水季中完成桥梁深水基础施工的世界性难题,以“在技术与材料创新、美学价值、环境和谐等方面有着突出贡献的桥梁建设工程”获得了2007年度美国国际桥梁会议“古斯塔夫斯—林德恩斯”奖。 次年,美国国际桥梁协会授予了我国建设标准最高、技术最复杂、科技含量最高的超大型桥梁工程——苏通大桥“乔治·理查德森奖”,这是当今世界桥梁界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11 化本 1 班 李石磊 2011364142 一、中国教育改革背景 自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 30 多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仍存在一些不 足。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 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现在,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 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b5E2RGbCAP NO1. 中国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1、中国已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教 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高等教育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精英式教育”发展成“大众式教 育”;p1EanqFDPw 2、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3、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和创新中加快速发展。 4、高等教育跃上新的台阶,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5、教师队伍建设迈开新的步伐,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7、教育法制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8、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稳步展开,成效显著。 NO2. 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突出。 中西部的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的教育。同一地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从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看,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学历教育之间, 也不够协调。DXDiTa9E3d 2、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3、教育行政化色彩较浓厚,学校办学自主权短缺。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教育的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这使得教育权利过于集 中于政府,而各类学校则往往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RTCrpUDGiT 4、国民总体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教育水平较差。 目前我国的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的素质仍然是较低的。目前大概全世界十分之一的文 盲还在我们国家,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的能力也相对较低。
5PCzVD7HxA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学前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1/6

基础教育如何国际化

基础教育如何国际化 《光明日报》(2014年02月11日15 版) 编者按 在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已普遍为中外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可。然而,基础教育是否需要国际化,却仍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究竟基础教育是否该走国际化道路,基础教育的国际化道路该怎么走? 基础教育如何国际化 周满生 教育对外开放是中国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我们要树立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维。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明确界定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侧重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意识,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推动跨文化交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促进区域与学校的内涵和特色发展。 在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这也是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强烈需求。目前,倡导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区域往往是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资源均衡实现了区域内“基本均衡”的区域。这些区域提出了以质量为核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目标,其发展要素不再是资源均衡发展所强调的经费、设备、校舍等物质环境,而是以优质国际教育为参照的课程、教学、师生关系、学校文化等,学校必须通过教学改革、课程开发、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化、教育科研等途径,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推进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笔者认为,不能因为我国教育存在着较大的东西部差异、城乡差异就否认基础教育的国际化;也不能因为强调教育公平就否认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同教育公平的原则是不相矛盾的。 在我国先行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区域,如上海浦东区、北京海淀区、深圳南山区、成都武侯区等,都制定有3-5年中长期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这些规划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和试验项目,旨在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参与项目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绝非部分仅仅以出国为目的的学生。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点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应把握的重点有: 理念的突破。基础教育国际化重在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潜能开发,给学生以适当的发展倾向指导(如专业发展倾向、人生规划);让学

2020年春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俄国的改革(同步练习附答案)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选择题 1.《新全球史》中写道:“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农奴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使俄罗斯社会在19世纪最后十年发生了转型。”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 农奴制阻碍了俄国发展 B. 沙皇专制统治结束 C. 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 改革目的是保持俄国大国地位 2.19世纪初,俄国全国人口中农奴占很大比重。农奴世代被来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经商;美国由于种植园使用大量奴隶从事棉花种植,利润丰厚,因此南方的奴隶贸易非常繁盛。这表明俄国和美国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相同问题是() A.农奴是廉价的劳动力 B.工业革命发展滞后 C.奴隶贸易非常繁盛 D.缺乏自由的劳动力 3.沙皇彼得一世推行向西方学习的改革,其中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包括( ) ①派遣留学生 ②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③开办学校 ④创办报纸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4.在沙皇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为了改变社会经济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欧国家的状况,在俄国进行了自上而下改革的沙皇是() ①伊凡四世 ②彼得一世 ③亚历山大二世 ④列宁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5. 它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在19世纪80年代便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它”是( ) A.彼得一世改革 B.克里米亚战争 C.十月革命 D.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6.假如你是俄国的农奴,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后,你会遇到的变化是() ①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 ②得到一块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③地主不能任意买卖你 ④你与地主的矛盾彻底解决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7.若为俄国著名沙皇彼得一世写几句简介,可以选用的正确陈述有() ①彼得一世积极向西方学习 ②彼得一世建立新式常备军和海军

八次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八次课程改革的历史探究自建国以来,我国共经历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次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特色。根据每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可以分为四个重要阶段。每次改革都在其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进行改革,也在这三大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第一阶段:经济恢复与发展阶段的课程改革(1949年-1966年)(包括前三次课程改革)这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恢复经济与发展经济阶段,其经历三次课程改革。这三次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1949—1952年的第一次课程改革 改革背景: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收回了教育主权,此时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为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服务,继承发扬老解放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解放区内继续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教育问题(严重的形式主义,重教不重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造。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对旧教育实行“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指出要“以来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这一方针具体规定了教育改革的步骤和方向,这次改革是教育部门自上而下进行的,实行对旧课程的改

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改革内容:(1)规定了中小学的课程门类,统一了课程安排和课时安排,优化了中小学课程的比例结构和衔接;(2)颁布了不少学科的新教学大纲;(3)教材改革。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采用旧教材,后来才过渡到修改旧教材再到编写新的教材。 改革过程: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学计划;同年9月,在全国出版会议上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通过了《普通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草案)》和中学规程,提出目前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必须全国统一,课程科目和每科教学内容必须定出统一的标准。同年10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重新规定了中小学的学制,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制,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根据学制的要求,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和中学暂行规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发的第一个全面规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 改革特点:强调中央集权,全国统一,致使课程结构单一,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注意根据中小学培养目标来考虑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方面,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模仿前苏联的痕迹明显,某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实际。。在教学方法上,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 :改革开放对我家的影响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改革开放对 我家的影响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改革开放对我家的影响 心怀梦想,是人类天性使然。从远古到现代,从蒸汽机时代到电气化时代,再到信息化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也是追寻梦想的历程。0年前的今天,对于每个国人来说,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是梦的追求。如今,大彩电、大冰箱、大住宅不再是人们神秘的话题。电脑、小汽车、小别墅个人所有将越来越多,生活水平每年都在提高,如今家电产品从无到有、从短缺到普及的不断升级、快速变迁的发展过程,见证了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改革开放这场波澜壮阔伟大实践的历史进程。记得有句俗语: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谓的梦想就是期望与现实的结合。我们生活的年代就属于一个梦想成真的年代,也许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前的期望,用不着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就会慢慢的转化为现实,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我们的身边。我们属于幸运的一代,我们这一代人是祖国巨大历史成就的见证者和受益者,因为我们有幸见证了祖国和个人双重梦想融合成真的时代步伐。我们这一代人都经历了祖国改革的过程,都是祖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也是受益者。可以说感受最真,情意最切,体会最深。1978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经济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我的脑海里还留存着计划经济的烙印,什么粮票、油票、肉票、布票、火柴票等具有浓郁计划经济特征的产物我有幸见识过。那时候流行即使有钱也未必能保证买到商品,但是,老百姓手里也确实没有钱,一亩三分地,整天脸朝黄土背朝天,也没有别的收入。但是,在父母的心里总是盼望着有一天能见到市场放开的情景,购买物品不再受票据的束缚。 进入80年代中后期,计划经济的影子已经消失,市场经济的氛围逐渐盛行,商店里的商品逐渐丰盛,但依然是凭“票”购物,只不过这时的“票”不再是那些花花绿绿的粮票、油票,而是实实在在的钞票。但总体来说还是相对落后,记得那时候如果谁家有了电视,那这户人家就如同天天在放免费电影,有时几十人围着一个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看的不亦乐乎,“凤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全记录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全记录 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世界为之震惊。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懈探索。 基础教育逐步转向义务教育政府办 2001年7月19日下午,正在安徽阜阳考察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专程来到颍上县十八里铺乡宋洋小学。 有着30多年历史的宋洋小学是一所村中心小学,现有学生508人,在职教师13人。望着教室里几十张破旧的课桌,朱镕基问校长王伟:“怎么没有凳子?”王伟解释:“为了节省经费,凳子都是学生自己带。现在放假了,学生就把凳子带回家了。” “这些课桌有多少年历史了?”朱镕基问。 “20年。” “20年都没有换过吗?” “没有。” “这个学校在县里是什么水平?” “中等。” 朱镕基沉默良久,摸着斑驳的桌面感慨地说:“很艰难啊!” 考察后,朱镕基在宋洋小学召开农村基础教育座谈会,听取乡镇干部和中小学教师对义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和乡镇干部、中小学校长的一番对话,朱镕基感慨万千:“感谢大家让我了解到了真实情况。任何一个国家,义务教育都是政府的责任,我国也不能例外”,“义务教育事关中华民族的复兴,绝不能削弱!” 正如饭需要一口一口地吃,路需要一步一步地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中国义务教育体制适应基本国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第一次变革:调动地方积极性,依靠人民群众办教育。新中国成立以后,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曾提出过发展意义上的“普及教育”的概念,但并没有使用法律意义上的“义务教育”概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次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提出之后,艰巨的任务与中央政府当时无法包办之间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为此,从实际国情出发,《决定》进一步提出,“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一环”,“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决定》还要求,“为了保证地方发展教育事业,除了国家拨款以外,地方机动财力中应有适当比例用于教育,乡财政收入应主要用于教育”,“地方可以征收教育费附加”,“在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捐资助学”。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改变了中央过于集权的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的办学积极性,为在当时艰难的条件下实现“两基”目标提供了体制保障和社会支持。 从20世纪80年代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90年代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央文件中并未出现“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提法,所谓“人民教育人民办”只是在基层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人们对人民群众主要是广大农民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义务教

参加全国教育论坛的心得体会

参加全国教育名家论坛的心得体会 2011年3月17日到20日,我们来到郑州大学参加参加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活动,感受全国“三大教学方法”“三大教学模式”。具体为: 洋思模式: 洋思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由泰兴市洋思中学秦培元校长率团展示。 东庐模式:创始人陈康金。其教学模式:教师集体备课编写讲稿,师生合作实施教学稿。流程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公用。进行“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了无辍学、无外流现象,无快慢班,无不开课程、无加班加点,不赶进度,不违规补课、不买教辅书,不用练习册,形成了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方式,构建了以校本教研为中心,教学、教研、培训三位一体体系。借鉴庐中方式形成的“讲学稿”,“导学稿”、“研学稿”、“教学案”、“学案”、“导学案”等纷纷出炉。 杜郎口模式:创始人崔其升,被称为农村教育的拓荒者,乡村中学校长的典范。教学理念: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三三六教学模式与10+35模式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 成功教学法:创始人刘京海,上海闸北八中校长。三相信:相信学生成功的愿望;相信学生成功的潜力,相信学生成功的能力。成功教育三要素:积极的期望;成功的机会;鼓励性评价。成功三阶段:帮组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三位一体成功:教师、学生、家长。关于知识、关于能力、关于人格的教育对当代教育有很大的启发。 尝试教学法:创始人邱学华。强调先试后导、先练后讲,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虽有模式但又能出入于模式,反对机械搬

俄罗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314620217.html, 俄罗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启示 作者:陈泽刚 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05期 摘要:新世纪以来的俄罗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以人为本、公平平等为课程理念,以 全面协调、循序渐进为课程目标,以人文关怀、务实应用为课程内容,以负担合理、侧重专业为课程设置的依据,以统一考试、结合专业为课程评价的标准,以三级管理、自主赋权为课程的管理模式,以法律规范、财政投入为课程改革的保障。虽然俄罗斯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课程标准的规范、实施难度和教师的财政保障方面仍存在问题。新世纪俄罗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制定明确的课程质量标准,课程内容生活化、侧重专业式发展,坚持同一性和多样性的课程评价,加强课程改革的管理保障、法律保障和财政保障。 关键词:俄罗斯课程资源管理教学 俄罗斯是世界大国强国之一。新世纪以来,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引领时代潮流,颇受世界各国关注。俄罗斯现如今的发展盛况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与国家高度重视的基础教育改革密不可分,其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新世纪俄罗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分析 20世纪的俄罗斯可谓是命运多舛。1917年苏维埃革命胜利后,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大国相抗衡,世界成两极化趋势。然而物极必反,1991年底 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正式独立并进入全方位社会转型时期。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在叶利钦的带领下走上了“休克疗法”的道路,转向资本主义模式,却因此使俄罗斯陷入了全方位的动乱和危机,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社会矛盾激化。虽然叶利钦倡导学校教育要去意识形态化、去集权化,旨在建立人道化、个性化和人文价值取向的教育,然而动荡的社会局势直接导致教育领域乱象横生,出现教育质量下降、道德教育缺失、政策法令失衡失范等现象。进入21世纪,以普京为首的俄罗斯政府,改变了以“乱”为特征的政治局面,加大了国家管理的力度,逐渐调整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关系,争取建立以公民社会为基础的现代化民主制度。俄罗斯的政治转型必然带动基础教育课程的变革,引起了课程目的、课程设置、课程权力等的一系列变动。首先,课程目的以促进人的发展为首要目的。苏联时期的教育目的是加强国家对社会和个人的控制,以国家发展为首要目的,传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当前俄罗斯教育以促进个人的发展为首要目的,从而促进社会和国家的进步。其次,重视道德教育。“叶利钦时代”的教育要求去意识形态化,造成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导致社会的不安定与青少年犯罪率的增加,被人们认为是反国家、反民族的行为。普京上台后,重扬爱国主义教育,恢复俄罗斯爱国主义传统,重振俄罗斯大国形象。最后,课程权力分化。苏联时期课程决策权力掌握在国家手中,国家制定课程政策,以国家利益优先。而在当今的俄罗斯,政治上实行联邦与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乡镇企业。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 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④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史料展示: 材料一: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完整版)中国教育的现状与改革

中国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成绩斐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计划经济和行政指令色彩浓重的教育改革逐渐被法律、制度规范的教育改革所代替。在这一社会转型过程中,准确而及时的教育评价比过去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中国是文明古国,又是人口大国,封建等级制和封闭的自然经济使丰富的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19 世纪中叶,我国适龄人口中受教育者仅占5 %。1946 年全国小学毛入学率仅为38 %;有大学207 所,在校生只有15. 5 万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0 - 2001 年间,高等教育规模增长85 倍,中等教育60 倍,初等教育30 倍。2001 年小学净入学率为90. 5 % , 升学率95. 45 % , 初中毛入学率为88. 7 %,高中毛入学率为42. 8 % ,2003 年大学毛入学率为17 %。15 岁以上公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7. 85 年,文盲率从1982 年的31. 87 %下降到2000 年的9. 08 % ,15 岁以上文盲人口从1962 年的2. 33 亿下降到2000 年的0. 87 亿( 图1 ) 。教育投入从1 9 5 2年的占GDP1 . 7 1 % 教育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晴雨表,人们对教育的期待过高,社会对教育的评价就像天平一样灵敏,正因为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高,公众对教育永远不会满足,这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改革开放25 年过去了,中国的教育改革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改革; 从专业角度,可分为管理体制改革、投入体制改革、课程改革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等。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改革离不开经济基础,教育改革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文化价值观的变革,与国内外政治、经济的宏观背景密切相关。一、中国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 基础教育依然薄弱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基础薄弱,积淀了大批素质比较低的人口。(1) 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巩固任务十分艰巨。2001 年,全国仍有522 个县未实现“普九”, 西部地区是新老文盲的集中地区。(2) 中小学辍学率居高不下,政府统计:小学辍学率为0. 27 % ,而实际上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等4 省、自治区都超过1 %以上;初中辍学率为3. 12 % ,人数为200 万,西藏、安徽等省、自治区超过3 %。2001 年,义务教育阶段按时毕业率仅为75 % ,意味着我国每年有500 万学生因辍学不能按时完成义务教育,约占小学新生人数的1/ 4 ,实际上可能大于这个数据。按时毕业率东、中、西部分别为83. 0 %、78. 2 %、62. 0 % ,东西相差21 个百分点,西藏、贵州、宁夏不到50 %。(3) 高中教育发展迟缓。2001 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3. 2 % ,高中阶段毕业生升学率为65. 5 % ,相差12 个百分点。全国有15 个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低的地区为37. 4 % ,说明欠发达地区至少有46. 8 % - 62. 6 %的初中毕业生升不了高中。15 - 19 岁在校生占同龄人口比例只有OECD 国家的一半,获得现代科技信息的比率和水准都不高,25 - 64 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较OECD 部分国家低4 - 5 年(表1 , 表2) 。同时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严重滞后,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因素。现有1. 2 亿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其中1/ 4 - 1/ 3 为15 - 25 岁的高中阶段及以后人口,接受正规教育机率不大,在“十五”期间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0 %的任务艰巨。2001 年,建立校园网的小学、初中分别占全国的1. 5 %、5. 7 % ,全国中小学每51 名学生拥有1 台计算机。高中师资缺口116 万名。基础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教育严重滞后于城市教育,而农村教育的特点还不能用城市教育的发展模式套用,农村教育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城乡教育差异的长期性取决于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差异的长期性。(二) 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1.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50 %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 %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农村孩子升学率低,但农村职业学校又办不下去,导致“有校无生”。根据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在农村自然就业状态下和农村城市化中,农村孩子升学率低,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劳动力过剩都是农业职业教育难以走出低谷的重要原因。2. 中小学辍学率居高不下,成为农村教育走不出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1986 - 1990 年,全国每年辍学的小学和初中学生都在500 万以上,88/ 89 学年度接近800 万,89/ 90 学年度565. 4 万。辍学率一般在小学5 年级最高,4 年级其次,6 年、3 年级较少;初中2 年级最高,3 年级较低。李建平于1998 年1 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指出, 河南某小学辍学率达2. 2 % ,初中达9. 39 %。 6 年后该小学将达到12. 1 % ,初中3 年后将达到28. 1 7 %。其中就辍学原因分析,因升学无望占的40 % ,受到教师严厉惩罚的占30 % ,学习压力大跟不上的占20 % ,农忙时家庭缺劳力的占10 %。可见,农村教育的出口问题是关键,是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和农村教育走不出低谷的核心问题。研究表明, 农村孩子上学的动力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升学、就业(进城、回乡) 、谋生(首选是效益高的产业) 。流动人口比流出地人口的年龄低、文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