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祥林嫂之死

浅谈祥林嫂之死

浅谈祥林嫂之死
浅谈祥林嫂之死

浅析祥林嫂之死因及《祝福》的深邃意蕴

【内容提要】:关于祥林嫂之死因,主流观点一致认为是以鲁四老爷代表的政权,柳妈、四婶那些人代表的神权,祥林嫂初婚的婆婆、贺老大代表的夫权

族权,即政权、神权、夫权、族权所谓“四大绳索”压迫致死。也有人

将小说叙述者“我”补充为不是凶手的“凶手”,甚至鲁镇风俗习惯也成

为是“凶犯”之一。我们认为上述因素的确也导致祥林嫂之死,但都只

是外在的因素,真正导致祥林嫂之死的直接因素是其主观上认为活着对

她已无意义,或者说选择死亡比活着更有意义,死亡是她主动选择行为,换言之她死于自杀。这种处理更见出鲁迅创作与众不同,意蕴更为深刻。【关键词】:《祝福》祥林嫂死因自杀思想意蕴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是鲁迅作品的极具代表意义的名篇之一,被广泛收入各种选本和大中学校的教材,广为传布。对于祥林嫂之死因众口一词,曰“四大绳索”,即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的压迫致死。这四大绳索又分别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形象化代理。鲁四老爷代表政权;柳妈、四婶那些人代表着神权;祥林嫂初婚的婆婆代表着夫权;贺老大则代表着族权,四者相互作用把祥林嫂推向死亡之地。“四大绳索”之说源于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3),毛说:“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毛虽未就祥林嫂之死发表高论,但在20世纪下半期那个特殊的时代,毛的任何话语都是绝对真理,“四大绳索”说成为《祝福》解读的既定版本,甚至可以说官方版本。中国大陆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几乎都按此说给他的学生们讲着鲁迅的《祝福》。改革开放后,鲁迅研究者们对鲁迅思想及其创作进行了深度挖掘和重新阐释,“叙述者”“我”于是也加入到“凶手”之列,成为不是凶手的“凶手”。我们的主流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主客观因素,甚至主观因素有时更为重要。祥林嫂之死正是如此。“四大绳索”也好,“我”也罢,充其量只是祥林嫂之死的外在因素,只有揭示出祥林嫂自己内心深处真正心理状况及其行为动机,才能解开祥林嫂死亡之秘。我个人倾向认为祥林嫂死于因活着绝望而自杀,下面将逐一分析。

一、所谓政权:鲁四老爷之于祥林嫂之死

《祝福》中对鲁四老爷的外貌没有进行细致描述,但提到他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一见到“我”就寒暄起来,说“我胖了”,然后就“大骂新党和康有为”。对鲁四老爷的书房描写却较为细腻且颇具意味:

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这段十分细致的描写标明了鲁四老爷的的身份,爱好以及立场。书房里的两本书

都是宋代理学的入门书,一幅对联也是出自宋代理学家朱熹的文章。但是似乎陈抟老祖的“寿”字在这儿有些不合时宜,陈抟老祖是科举不中而去做道士的,好象和书房的气氛格格不入。这恰恰真实刻画了传统知识分子儒道互补人格。他在鲁镇并不担任什么政府职务,并不染指政权,充其量只是一个小镇乡绅,政权上谈不上压迫祥林嫂。

那么在家里呢?会不会剥削压迫祥林嫂?我们且看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小说文本是怎样描写的:“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四叔因为她是一个寡妇而不悦地“皱了皱眉”,四婶看她是个能做活的人便留下了她,说好每月工钱五百文,事情果然如四婶所料,出生山里的祥林嫂“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一般论者喜欢提到鲁四老爷给祥林嫂所付的工价太少,才五百文,工作太累太杂,食物方面虽没细说,大抵也不会太好。我们无法知道那个时期家庭女佣的月工资水平,但我们不妨做个推论:祥林嫂月工钱五百文,一年就六千文。祥林嫂被婆婆嫁给贺老六得财礼八十千,为小叔子娶媳妇花财礼五十千,相当于祥林嫂在鲁家做8到12年工的收入。据一些媒体的报道,当下家政工在小市镇年薪6到8千人民币,乡村买卖妻子价目也在5万左右,彩礼在不发达乡村也在3到6万元人民币之间,上述数据比较结果相差也并不大。就鲁四老爷和祥林嫂而言,双方雇佣关系有中介人卫老婆子作证,说好的价目,且祥林嫂新年刚过就被婆家派人抢回,鲁家照实结算工钱,无一文克扣,和今日的农民工得不到工钱,用种种奇招讨薪的资讯相比,鲁家也无懈可击。最为重要的是祥林嫂在鲁家做了一段时间的工之后,“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从中可见无论身体还是精神上,祥林嫂在鲁家应该比她在婆家过的更好。鲁四老爷观念守旧却表里如一,并没有乡愿气息,对祥林嫂也没有丝毫淫邪行为。四婶在祥林嫂走后,因雇佣的女工和祥林嫂差的太远而时常自言自语的说着“她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既有希望她能再来的意思,也有牵挂,当得知她交了“母亲也胖,儿子也胖”的“好运”(文中多次提到“胖”,传统社会认为“胖”就是身心愉悦的体现,故有四叔一见到“我”就说“我胖了”,祥林嫂到鲁家也“胖”了之说)之后也不在提起。

然后过了大约四年,再次丧父丧子的祥林嫂又在卫老婆子的引领下来到了鲁家,三十来岁的祥林嫂是这个样子:“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第二次来到鲁家祥林嫂不变的是穿着,青黄的脸色和低眉顺眼,变的是精神没有以前好,眼角残留着泪痕。待卫老婆子话音一落,接着便说起她那伤心地阿毛的故事,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文本中“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这段文字反复多次出现,而且用的字词变化很少,从中不难发现祥林嫂对两任丈夫的伤故,固然心里有悲伤但那不是她自己的错,阿毛不同,她深深责备自己由于粗心,由于傻才导致儿子的被狼吃掉,这对一个母亲来说是多么巨大的打击,于是她逢人便诉说。通过倾诉来排解积淀在心中的那种负罪感,直到每一个人听过这个故事,且厌烦之后,她只有在心里默默忍受这个不幸和负罪,直到伤心处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四婶听得“眼圈有些红了”,本来开始四婶还有些“踌躇”,这下想了想便同意了。其中也有人性的同情因素,四叔的态度如初次“皱过眉”,后也不大反对,但在暗地里告诫四婶,祥林嫂“虽可怜”,但是“伤风败俗”,帮忙可以,凡祭祀不得让她沾手。而鲁家最少人最需要帮手

的恰恰是祭祀,祥林嫂不能沾手,就得再雇帮手,祥林嫂则反而闲了。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不论四叔还是四婶对祥林嫂多少还是颇有人情味的,并非冷酷无情、赶尽杀绝。

至于后来打发她走人,我们今天也能够理解。鲁家雇工做事,而祥林嫂再次丧父丧子之痛使她已不如前,“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在和柳妈讨论过“捐门槛”可以赎罪之后,一度“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然后坦然去参与冬至祭祖,却遭到四婶的阻挡。四婶也没有说过于伤她的话语,只不过说:“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似乎和柳妈对捐门槛“赎罪”持不同看法,或许是四叔的告诫,因为祭祖在传统社会是极为神圣的,自然不可马虎,凡事小心为妙,所以四婶也就不得不让祥林嫂住手。这件事情给祥林嫂非常大的变化,“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祥林嫂到这个地步,作为雇佣方鲁家自然有所不满,四婶有时当着祥林嫂的面都说;“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想让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这个方案似乎没有立即实行。最终什么时候实行小说也没有交代。即便放在现在语境下审视,鲁家对祥林嫂之死应该说没有多少责任可言,相反倒是做得很人性化。

二、所谓夫权族权:祥林嫂的婆婆和贺老大与祥林嫂之死

祥林嫂第一次嫁的是祥林,故而人们叫她祥林嫂,若要考证其姓和名就有难度,这在传统中国社会是极其正常的形态。姓名作为一个人的指称符码,只有在社会交往中具有必要性,这个符码才被使用,传统社会的妇女活动区域,婚前在娘家,婚后在婆家,接触的都是左邻右舍这些同一村落的社会成员和一些往来的亲戚,姓名并没有现代社会这样的重要作用,所以,婚前大多按其在家庭中的出生位次,婚后嫁人则随夫社群的习俗来指称。由中人卫老婆子系其娘家邻居来推测,大概姓卫。至于名压根儿不会有的,她与祥林的婚姻也值得注意。在年龄上她和她婆婆相差得不远,而大她丈夫祥林竟有十岁。这种女大男小的婚姻在中国传统社会颇为常见,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有不少这类叙事文本。沈从文的《萧萧》,李宽定《良家妇女》都是这种情形,只不过其中的丈夫年纪更为小。《萧萧》中丈夫需要抱在怀里,《良家妇女》中结婚时丈夫还是个六七岁孩子,这和《走西口》中丹丹的情形相似。一般而言,这种情形女子家中多贫困、而男方家中缺乏劳动力人手或孩子需要照顾,婚姻在传统社会不以个人情感为基础是通例,更多地考虑功利性为正常。“三从四德”是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基本规范,也被其中每一个成员都奉为圭臬。官方树立的榜样物化为一座座巍峨的遍布于民间的牌坊和见诸于官修卷帙浩繁的烈女传,影响着指引着祥林嫂们。

由此不难理解祥林嫂在祥林死后宁愿守寡在婆家一起过日子,而不愿改嫁他人,如果她婆婆允许她这样做的话。当然前提是,家庭各方面条件都允许她守寡做节妇,这对其家庭也是极为光荣的一件事。如果祥林嫂早生几十年,说不定会得到政府的表彰,建一座牌坊立在她的村口。问题是祥林还有一个弟弟未成婚,其家境也不富裕,眼前需要一笔不菲的资金(时下的中国乡村也正是如此!)精明能干的婆婆自然想到一个完美无缺的方案:把大儿子的寡媳再嫁出去为次子换笔聘礼,可谓两全其美。这于情于理都不为过,大媳妇二十六、七岁还年轻,又没有孩子,法律也不反对寡妇改嫁。祥林嫂偏偏不这样认为,她立志做一名节妇,这样婆媳之间便有了冲突,而且无法调节。冲突双方在力量上自然不能达到平衡,

处于不利地位的祥林嫂没有屈服,竟然义无反顾从夫家“逃”出来,逃到鲁镇来为鲁四老爷作女佣,以此来维持生存。就地域选择而言,她不可能回到娘家去,也不可能“逃”到别的村子里去,只有城市才能为她提供一种工作(生存)的机会。但这与今日乡村女性因情感困惑逃到城市“打工”有极大的不同,祥林嫂所处的时代社会开放程度还远没有到今天这个地步,因此我们不难推断祥林嫂做出这个决断是何等的难能可贵,这不仅仅是勇气的问题,还说明传统道德观念在祥林嫂那里不只是某些人口中的一种标榜,而是真诚的皈依和信仰。在被婆家人找到藏身之处,抓回去“嫁”给贺家坳的贺老六的途中,祥林嫂的表现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据卫老婆子叙述,“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在嫁给贺老六婚礼仪式过程中,祥林嫂的拼死不成,关进洞房之后三天没有起床,这三天对祥林嫂无疑是漫长的,内心自我进行着生与死激烈的搏斗。三天里她没有再次选择自杀,不是她怕死,头撞香案即想一死了之,而是“死亡”对她来说已经毫无意义,关进洞房前的“死”是崇高的,节烈的,关进洞房后的“死”就不再有崇高,不被人所认同。传统文化吊诡的正在这里,门内门外截然相异。人性的本能让她活了下来,这也许为人所诟病为“苟活”,大约此时她心中传统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起了作用,对此女人没有更多的选择。

贺家坳在山里,山里男子找妻子不易,贺老六的情况我们在文本中没有找到多少信息。诚朴肯做自然是山民之本,中国农民的婚姻是务实地过日子,没有什么浪漫情调,贺老六和祥林嫂自然也是一起“过日子”的婚姻.(其实在今天大多数中国家庭都如此)。我们不难推想:两个诚朴、勤劳男女组建的家庭在有了孩子(何况还是儿子!)之后那就是幸福家庭了,对好不容易找到(确切的说是买到)妻子的贺老六而言是这样,对经历丧夫之痛被逼改嫁的祥林嫂来说也是这样。一个典型中国女人在有了一个勤劳又对她很好的男人和一个大胖儿子之后她还需要什么呢?这些就是她的幸福,她的“好运气”,别人这么认为,她也是这样认为的。我们可以断言,这时的祥林嫂是幸福的。现实的幸福消抵了寡妇再嫁的罪恶感,也不再折磨她的心灵,直到丧子后再次到鲁镇作佣工,下雪冬天和柳妈在灶前回忆这一段故事的谈话中祥林嫂脸上瞬间展现的笑影揭示了存在于她的内心深处的这种幸福。

在小说中,不论祥林还是贺老六对祥林嫂都没有行使什么夫权的证据。然而,祥林嫂实在命运多舛,先是丈夫伤寒而亡,不久儿子被狼叼食。似乎所有的不幸都随她而来,虽然这些不幸事件也是常见的,可偏偏却发生在祥林嫂身上,也不是作家的有意编排,祥林嫂故事有现实原型(参见周作人《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祥林嫂和她的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这种不幸不归于偶然而归咎于命运之神,其背后的深层推理则深植于中国民间社会命理学说的相生相克理论,即认为祥林嫂命相太硬,既克夫又克子,故而先后有两任丈夫和儿子死亡。既然是天命如此,平常人又能奈何。

在贺老六和她的儿子相继死后,祥林嫂就孑然一人在贺家坳。乡土中国惯例(习惯法)是不保护妇女财产权利的,因为妇女本身就是男人的所属财产。再次守寡的祥林嫂对她在贺家坳所居住的房屋,所耕作的土地是没有财产所有权的。在贺老六父子相继亡故后,贺老六大哥便来“收屋”,也就是收回贺家的产业,

在家法制乡土中国这也是惯例,“从来如此”的,所以祥林嫂那个时代的乡村中国这样做合情合理,无可厚非。即使对祥林嫂而言是有些不近人情,但传统乡土中国社会对妇女的权利的漠视就是这样子,历史地看问题就该这样。所以贺老大所行使的族权对祥林嫂固然有伤害,仍然不是祥林嫂之死的直接原因。和祥林嫂的婆婆一样不能为祥林嫂之死承担直接责任。

三、“我”与祥林嫂之死

“我”在文本中是个叙述者。祥林嫂的故事由“我”来叙述给文本读者,但“我”并不是鲁迅自身,“我”作为故事中一个次要人物存在,除了叙事功能外,与故事的主人公祥林嫂也产生短暂的直接交流。这种叙事角度给人以直接感和真实感,但也不便于直击到人物的心灵世界,我们上面对祥林嫂内心世界的剖析不是直接源于文本叙述,而是心理分析。正因为“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报告者,又是其中人物,所以,有的论者发现“我”也参与了对祥林嫂的围杀,成为不是凶手的“凶手”。虽然说这种论调也能说得过去,但我认为“我”的关键意义并不在此,而在于叙事功能,即能使这个故事更为真实可信,因为在祥林嫂身上承载着太多的不幸,为避免让读者喟叹故事太过戏剧性和巧合而冲淡故事的震撼效果。“我”对祥林嫂之死所起的作用仅仅在于在祥林嫂她熟悉的鲁镇世界人们都无法解决她的疑惑时,就想到“我”这个在鲁镇人们眼里的“异类”(从“我”和鲁四老爷一见面寒暄之后,鲁四老爷便大骂新党,“我”的反映是“这并非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要康有为”中我们解读出,“我”不同于鲁镇其他人的见解)。对话这段文字如下:

我就站住,预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者,“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

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

这段对话怕是祥林嫂最后言语,祥林嫂“阿毛”的故事在人们厌倦之后,已经不多和镇上的人说话,她等“我”回来已经很久了,这从“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眼神和“极秘密似的切切”神态可以看出。自从四婶和柳妈对于“捐门槛”的不同态度,让她不知该信谁,于是疑惑就缠绕着她,所以等“我”这个在她眼里既“识字”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的人回来。她的问题相互关联:“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有无地狱?”这两个都是“有的”,那么第三个是“死掉的家人能否见面?”这几个相关问题对“我”来说很突然,“我”自己向来不介意死后有无灵魂,本着为她着想,不愿她苦恼,按鲁镇人信仰鬼神的习惯都做了肯定回答。毕竟是违心的回答,所以并不爽快,显得“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心里很不“安逸”,怕这个回答给她带来危险,怕出意外。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 “我”对祥林嫂的命运多舛是深为同情的,这也是“我”和鲁镇人们的不同所在。在心里“我”担心我的回答导致祥林嫂的意外并且为此深感“该负若干的责任”。而事实上和“我”担心预感到的一样,得到“我”相关问题的肯定回答后,很快,祥林嫂便死去了,死在鲁镇人们的“祝福”声中。对祥林嫂之死,“我”“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本想从四叔那里再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考虑到临近“祝福”祭祀,四叔的忌讳颇多,“我”又不懂隐语只得作罢。在“雪花瑟瑟的冬夜”,先前所见所闻的祥林嫂的半生事迹的断片在“我”脑海浮现开来。

“我”作为一个在鲁镇人们看来是“异类”的知识分子对祥林嫂的遭遇还是颇为同情的,对她的死也是颇有内疚感的。上面已经论证过。“我”试着从她所处的文化语境——鲁镇多数人信仰观念来回答她的问题。我们试想,如果按“我”自己的方式真实地回答那又会怎样呢?这并不是说“我”就是“凶手”,我只是回答了她所关心、所疑惑的问题,她得到了她认为确切的答案,然后作出了她自己的生死选择。

四、祥林嫂死于生之绝望

对祥林嫂的死因,鲁镇人的代表性看法是“穷死的”。这从小说文本中有明确的答案,“我”似乎也意识到“我”的回答可能导致某种意外后果。作为叙述者也是小说人物,当然是次要人物的“我”,虽然不能等同于作者鲁迅,但我们从中可以推测作者的创作意图,尤其是当我们把这篇小说与作者的思想相结合考察时。现在一般都认为鲁迅的早期思想是改造国民性为主体的,据鲁迅留学日本时的朋友许寿棠先生回忆,认为中国国民性缺乏“诚”和“爱”,改良之策“首在立人”,“立人”之重点在于张扬个性,这需要精神启蒙。“我”这类知识分子自然充当的是启蒙者角色,而祥林嫂们就是被启蒙的对象,(当然启蒙者自己也有种种问题,我们暂不讨论),整个《呐喊》《彷徨》人物形象也集中在知识分子和农民两个人群,对农民群关注重点也是精神层面所受的残害,而非物质层面的剥削压迫。祥林嫂之死正是如此,与其婆家(祥林家、贺老六家),东家鲁四老爷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与鲁镇其他人像柳妈也是如此。祥林嫂再次来鲁镇人们虽然因其寡妇再嫁而有时歧视,但也没有什么过激言行,小说中这样写道:“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祥林嫂不理会这些,因为她自己心里明白,她因丧夫首次来鲁镇时,是那时人们观念中值得肯定的人物,尤其是深知她改嫁过程中异乎寻常的“嚎”“骂”“喉咙全哑”,三个男人“使劲捺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之“刚烈”可见一斑,

颇得人们称道。而再次来却是寡妇改嫁,且再次丧夫又丧子。在这种情形下,“失节”、“克夫克子”、“命硬”这些在当时通行的观念,人们自然就用在祥林嫂头上,这种观念和看法藏在人们的心里,虽然对她心存歧视,表面上也还是假心假意,客客气气。这种做派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传统一大特色,由来如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对此了然于心,操练纯熟。

祥林嫂自然明白这些,她也不可能有超越鲁镇一般人的见解,她和他们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所以,她明白她的所为有人所不耻之处,但她没有办法,她是“刚烈”的,她拼死反抗,但没有成功,所以前功尽弃,事已如此。对人们心里的歧视她只好不理会,也没有办法解释和别的办法。而儿子被狼所吃才真正让她有不可饶恕的罪恶感,作为母亲她感到她严重失职,两任丈夫的伤亡令她悲伤,但可以归咎于天命,而儿子的死则由于她的“傻”,没有料到春天狼也会来村子找吃的,这是让她耿耿于怀的,所以,她逢人便说“我真傻,真的”。这件事在她心里造成的精神创伤之巨,我们可以推想得出:一个两度丧夫的不幸女人,唯一的儿子却因为自己的一时大意,自己的“傻”而葬身狼腹,这个打击,这个悲痛是何等之重!几乎摧毁了她生存的价值和目的。家人的相继亡故,影响到她对“生”的思考,对亲人死亡的理解和态度,也影响到她对“生”的价值和态度。这些我们今天看来的“意外事件”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她的答案自然是自己命太硬,克夫克子,而这背后就免不了因果轮回的解释,此生的一切,乃前世之果,又是来世之因。这样她活着的价值已经不在此生,而为来世做准备。在“捐门槛”事件中,四婶和柳妈的不同看法,让她颇为疑惑。她的知识背景无法解决这个疑惑,所以要等“我”这个既“识字,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的人来帮她解决疑惑,这个等待对她而言是艰难的,沦为乞丐的祥林嫂此时“头发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的“活”已是纯原始生命的延续,活着的唯一意义是弄明白人死后会怎样,亲人能否见面。换言之,如果人死之后亲人能见面,她倒想快去见他们,尤其是她儿子阿毛;如果不能,那么她也许还撑着,因为这可以赎她的罪。所以得到我的肯定回答后,祥林嫂便放心地死去了。“死”是她自主的能动的选择,和别人没有直接关联。

说祥林嫂之“死”是自主自愿的选择,是出于对“生”的意义的彻悟,并不消解《祝福》意义和价值,恰恰相反,这更证明鲁迅创作的深刻,他超出一般人的肤浅理解,直击问题要害:十九世纪下半期以来,传统中国封闭的国门被西方列强以武力打开,中西方国力的巨大悬殊,有识之士开始思考拯救之策。从师夷之技的洋务运动到体制改良的百日维新,从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到袁世凯复辟。经历欧风美雨洗刷的一些率先觉醒的知识分子,才在西方文化的参照下,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化体系,发出思想启蒙的呐喊。而鲁迅早在留学日本时就开始思考国民性问题,认为中国国民性必须改造,否则招牌虽换,货色依旧,口号虽新,骨子不变,当务之急,“首在立人”。只有国民得以解放其精神,张扬其个性,才是正道。这远比政治经济角度的解放来得重要。即使今日,和祥林嫂那个时代相比,我们在物质上已远远超越,但精神领域仍然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鲁迅先生之前瞻和深刻就在于此。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1.孙郁黄乔生主编《回望鲁迅系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周作人著《鲁迅小说里面的人物·<彷徨>衍义一文》 P63-73

(2)、许寿棠著马会芹编《挚友的怀念》—许寿棠忆鲁迅 P118-121

(3)、高远东《〈祝福〉:儒道释吃人的寓言》P335-343

(4)、毛泽东谈鲁迅《红色光环下的鲁迅》 P59

2.乌丙安著《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P138

3.陈方竞著《鲁迅与浙东文化》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P178

4.我之节烈观《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版 P119

破解祥林嫂之死

破解祥林嫂之死 江西南昌市江西师大附中/万向群 在“满天飞舞”的雪花之中,在“送灶的爆竹”声中,祥林嫂死了。她的死,引发了人们无尽的同情,这无尽的同情又转化为一颗颗重磅炸弹,向“吃人”的礼教轰去。 然而,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对于这个问题,读者似乎并不在意,毕竟连作者鲁迅先生在小说中也只是借“短工”之口透露祥林嫂“老了”,对于她是怎么死,也只字未提。 是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吗?因为在许多人看来,她的死已经足以震撼读者,揭露礼教的罪恶了,至于她死的方式已经无关紧要了。还有些人则想当然地认为,祥林嫂这样一个“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的“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的人,肯定是冻饿而死的。这个问题不值一提。 真是这样吗? 笔者认为,祥林嫂不是冻饿而死的。 首先,从“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知道,祥林嫂做乞丐至少有两三个年头了.,在这两三个年头当中,她也经历了寒冬,也经常是挨冻受饿的,为何在与“我”谈话后隔一个晚上就会冻饿而死呢?如果她是冻饿而死,那么,“我”又怎么会“在河边遇见她”呢? 其次,从小说的创作来说,如果祥林嫂是冻饿而死,那么,这样的死法与前文“我”与她进行的一番有无“魂灵”的对话没有任何关联,小说的结构是比较松散的,对礼教的抨击力度也是有限的。由此看来,祥林嫂不是冻饿而死的,也不应该把她写成冻饿而死。那么,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笔者认为,祥林嫂是自杀而死。走向死亡,对于祥林嫂来说,不是一个被动的承受,而是一个主动的选择。这是祥林嫂性格发展的必然结局。 鲁迅先生说过:“所谓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祥林嫂的死无疑是一个悲剧,在祥林嫂的性格中,有价值的东西不仅仅有人们所熟悉的善良、勤劳,也有不甘于命运的摆布而勇于抗争的个性。纵观全篇小说,祥林嫂的一生就是一个不甘于命运的 摆布而勇于抗争但最终走向死亡的悲剧一生。 不是吗,不甘于婆婆将她卖掉,祥林嫂选择外逃到鲁镇帮佣来抗争;不甘于由于“克夫”而背上人生的“污点”,祥林嫂选择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的劳动来抗争。不甘于婆婆和小叔子的逼迫改嫁,祥林嫂选择最“出格”的“闹”甚至死来抗争。.不甘于命运带来的痛苦,祥林嫂选择不停地诉苦以期获得人们的同情来抗争。不甘于永无出头之日,祥林嫂选择“捐门槛”来抗争。 无论祥林嫂的“抗争”有无“进步性”和“革命性”,但“不甘于命运的摆布而勇于抗争”是祥林嫂性格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不甘”和“抗争”,源于她生命中的强烈的尊严意识。因此,我们可以说,祥林嫂是一个有主见甚至是有一定思想的人。哪怕她的思想当中有愚昧的成分。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如果处在我们这个时代,她的生命将焕发出怎样的光彩! 面对旧社会强加在身上的苦难,《故乡》中的中年闰土“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在闰土的性格中,有的只是麻木,是逆来顺受。 祥林嫂呢?当命运将她的希望完全扑灭的时候,当她成为乞丐四处乞讨的时候,她也会像闰土一样只是逆来顺受,麻木不仁地延续自己的生命吗? 不。“不甘于命运的摆布而勇于抗争”的祥林嫂不可能这样活着。 我们看到,她的原有思想被完全颠覆了:“这里的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

《祝福》:祥林嫂是怎样死的

《祝福》:祥林嫂是怎样死的 祥林嫂是怎样死的 祝福的爆竹声又“毕毕剥剥”地响了起来。四叔家的一切照旧。唯一不同的是缺了个祥林嫂——对于他们来说无足轻重的祥林嫂,她再也听不到祝福时的声声脆响了。然而,这样也好罢,四叔终于不用再见到这个“谬种”了;祥林嫂也可以到天堂抑或是地狱去享她的福或是罪了……真个是于人于已“都还不错”。 然而,我的心里却始终存在着问号:祥林嫂为什么在祝福的大年夜里死去?她又是怎么死的呢?刻还会是因了我的几句话而死去了罢?我心里又一缩,忽而有种犯罪的感觉,似乎就是我那关于灵魂的“说不清”害死了她;又一想:“还会的,她怎会因我的几句话去煞费苦心呢,况且我已经声明说不清了,更何况她绝不是那种软弱的不堪一击的女人,断还会有就死的理儿。”我的心宽了一宽:“那么,她究竟怎样死了呢?”忽而想到四叔等人,想到那“可恶、谬种”之类的字眼儿……是了,就是他们,是四叔他们一伙,连同那女佣柳妈都算在内,连同卫老婆子也算在内,还有她那“好打算”的婆婆,甚至连那叼走阿毛的狼也脱不了干系!是他们,合伙杀了这善良无知的祥林嫂。 四叔是“读书人”,柳妈是“厚道人”,卫老婆子是“大善人”,四婶是“慈悲”的……他们断不会拿刀去杀人的。那他们又如何害死了祥林嫂呢?倘要寻出证据来,实在拿不出。说起来,祥林嫂还是自己死了,正如那短工所说“还不是穷死的”,但事实上祥林嫂很能干又能吃苦怎么会穷死,况且她又并非愿意死自觉死掉的。如果没有四叔,或者祥林嫂不要见到四叔,她大约不会死的,至少还会现在就死。祥林嫂是乡下人,又未读过书,所以她太容易相信别人说的话。所以对命运她无可奈何。她的婆婆将她卖掉她不满,但却终于没有办法不嫁,她撞破了头,她的儿子死了,被大伯赶出来,人们却并不同情她,只不过为了无聊的趣味挤出几丝假惺惺的悲悯罢了。她的遭遇如此的悲惨,四叔骂她谬种,鲁镇的人拿她作笑料,柳妈也有意无意地拿地狱来吓她……假如四叔当初能给她一点宽容,至少不要那样冷地对待她,假如当初鲁镇的人们能给她一点真意的同情,至少不要那样无情地嘲笑她,祥林嫂大概不至于就死在大年夜里罢。 是了,人们并未真刀真枪地去休养祥林嫂,但确实是他们合伙杀了她。用她们冷酷的话语,举起封建礼教的利刃,一下一下地割断了祥林嫂生存下去的渴望,她是这利刃下屈死的永不敢瞑目的善良无知的冤魂。 祝福的爆竹声还在响,空气里弥漫着幽微的火药香,“爆竹声中除旧岁”,那么它能不能除去那些旧的制度,旧的思想,除去人们的麻木与冷酷呢?恐怕难罢,倘除不掉的话,天下的妇女照旧要做祥林嫂,照旧要源源不断地在祝福声中死去吧! 《祝福》中几次写“祝福” 教参中说三次写“祝福”: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第二次是对鲁家祝福的描写;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这样分析的不当之处有二:一是把鲁家的祭祀祭祖与“祝福”相混了;二是《祝福》描写祝福也不此三次,而是四次。祭祀、祭祖与“祝福”是不能相混的。祭祀是包括祭祖和祝福在内的一切祭天地鬼神活动的总称。祭祖与祝福也不能相学杂费。祭祖是专指对祖宗的祭祀,如祖宗的生日祭,死日祭以及四进祭等等。祝福则是在特定的时间(在古代是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进行的一种祝千祈福的活动。祭祀祭祖,祝福在作品中是交代得很清楚的:祭祖是“冬至祭祖”,以祖宗为祭祀对象,属于四时祭。“祝福”则是“年终大典”,以“迎接福神”和“天地圣众”为对象。教

祥林嫂之死原因剖析

祥林嫂之死原因剖析 摘要:文章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分析,祥林嫂悲剧的内涵作出重新的解释,指出祥林嫂之死的多重原因。其一是封建礼教各律条之间的矛盾,是族权与夫权之间的相饽,;其二是愚昧大众…看客”的凶眼,其三是“看客们”通过心理的暗示作用使祥林嫂产生罪恶感。自我心灵折磨以致跨入地狱之们。“五四”时期控诉“吃人礼教”的作品汗冲牛栋,鲁迅控诉的深刻性在于不是浮面的指出礼教吃人,而是尖锐的指出了遵从了礼教的条律,礼教依然吃人。 关键词:祥林嫂礼教看客心灵折磨 在文章的一开头,鲁迅对祥林嫂的描述是这样的: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了,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消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就是这样一个论为乞丐的祥林嫂,忽而问“我”一个很悚然的问题“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于是又由“有无灵魂”问到“那就有地狱了”红尘中的人在弥留之即大概都会关注到死后灵魂的去处——天堂或地狱?祥林嫂这样一个即将面临死亡的人,在人世间经历了那么多风雨蹂躏,为什么也单在生命的最后关注起了“灵魂的有无”“地狱的所在”呢?这与她生活的环境和自己内在的心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导致她一生悲惨命运的原因有多方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封建礼教的内在矛盾,广大看客无情的凶眼和祥林嫂自我的心灵折磨。为什么这么说呢?听了笔者对祥林嫂死因和鲁迅的写作目的的分析你就会有同感。 一、封建礼教纲常伦理的内在矛盾 《祝福》是鲁迅对其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思想的展开。《狂人日记》控诉了封建时代“吃人的礼教”,揭开了“打倒孔家店”的序幕。《祝福》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如果说《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幻觉”和“精神错乱”从普遍意义上揭示礼教吃人,《祝福》则让我们通过祥林嫂这一人物类型,形象的看到现实中礼教怎样蹂躏摧残人的生命的。这也是作者一再强调的《祝福》的宗旨所在。但笔者认为祥林嫂之死的原因还有更深的含义。鲁迅要通过祥林嫂的死来揭示封建礼教纲常伦理的内在矛盾,也就是说从文化层面上看,导致祥林嫂之死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礼教纲常伦理的内在矛盾。 导致祥林嫂之死的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是她第一个丈夫的死;二是她再嫁的后夫贺老六的死以及儿子阿毛的死。祥林嫂第一个丈夫死后她到鲁四老爷家作帮佣,其地位低微,命运已足够悲惨,而且做工十分辛苦。特别是到年底“扫尘,杀鸡,宰鹅,彻夜煮福礼,全一个担当。”如此劳作却未能使她累垮,“然而她反满足,口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可见祥林嫂对于这种生活方式感到完全满足,也反衬出祥林嫂在婆家的生活更为不幸。“帮佣”的这种生活对于祥林嫂这样一个寡妇来说,已经足够幸福的了。她完全能够,也十分愿意“守住贞节”,按照纲常伦理的规范所要求的生活方式来生活。然而被人们认为如此庄重严肃,作为戒条来遵守的封建礼教却对祥林嫂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四大绳索中的夫权,要求祥林嫂在丈夫死后她必须听从婆婆对其命运的安排,否则就被认为违反礼教的条律,而她的婆婆为了小叔子娶媳妇的财礼,却要将祥林嫂嫁(卖)到深山贺家坳去,于是夫权与礼教中的对妇女“贞节”的要求在这个问题上就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依据夫权的要求,祥林嫂必须再嫁,否则就违背纲常伦理;而根据礼教对妇德的要求,祥林嫂又不能再嫁,否则就认为“不守贞节”,“不能从一而终”将为人所不齿。祥林嫂便处在“二律背反”之中。封建礼教中的这种荒谬悖论造成祥林嫂一生的悲惨命运:她被迫嫁给了贺老六。于是祥林嫂便成了封建时代,封建礼教统治下的一个不折不扣的“谬种”。不管再嫁与否她都有违封建礼教,这把礼教的枷锁对她越套越紧,她必然被窒息而死。 鲁迅在其《灯下漫笔》中有一个十分著名的论断:“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是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于是将中国的历史划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即史学家所谓的“一治一乱”用这一论段来分析《祝福》的主题,分析祥林嫂的命运可以说是颇有启发性的。那就是即使在太平盛世也未必见得能做稳奴

《祝福》情节补写:祥林嫂之死

《祝福》情节补写:祥林嫂之死 “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不知是对祥林嫂的问题太意外还是短短五年间祥林嫂的变化令他不忍面对,鲁大少吞吞吐吐地说完,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往四叔的家中。 说——说不清?!祥林嫂心头猛地一紧,钉着鲁大少的眼光倏然暗淡下来,跌落在自己的鞋尖上。 这鲁大少是鲁大爷儿子,祥林嫂先前见过的。这五年里,她的心思全在阿毛身上,倒不怎么觉得鲁镇少了位少爷。只是偶尔柳妈来四叔家做帮手时,听说个一二。 “上城,上城,上什么鬼城喽……这世道呀。”柳妈吃力地挤按着豆腐浆愤愤地说,不时抬眼瞟一下祥林嫂。祥林嫂张口想搭理一下,终究不知道柳妈为什么愤愤,只好尴尬地抽搐一下嘴角算是回应。 “鲁大少的辨子被人剪了……这世道呀。”见祥林嫂不知所云,柳妈诡秘而有点生气地说,“现在只好……去东洋了。” “啊~”祥林嫂机械的应了声。贺家坳她是知道的,深山,野坳,春天里都有狼,至于东洋?就不清楚了。只是想,外面的世道不好,鲁大少干嘛不回家呢? “东洋有狼吗?”祥林嫂十分关切的问。 柳妈莫名其妙,怔了一下说:“有或许没有,这,这,我也说不清楚呀。” 这一回,鲁大少该是见过不少世面回来了,不料,对于魂灵的有无竟也“说不清楚”,祥林嫂颇觉意外而失望。 说不清?那……可不可以想见就见,不想见就可以不见?祥林嫂不甘心地还想问一句,抬起头来,眼前却不见了鲁大少,她猛然惊悚一下,惶恐地眨一眨干涩的眼:还是只有梅花那么大的雪花,满天飞舞。她撑着竹竿缓慢而僵硬地旋过身来,也还是不见鲁大少的身影,只有满天飞舞着的、梅花那么大的雪花…… 走了?回家了?提到回家,祥林嫂这才回过神来:我也该走了。她仍然用竹竿撑着,缓慢而僵硬地旋过身来,双脚在雪地上挪移出一个不深不浅圆圈,然后踉跄着朝镇西头的土地庙走去。空气中飘过几缕牲醴和香烟的气息,鲁镇正在“祝福”了,远远近近,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说不清就说不清吧,反正除了阿毛,我谁也不见!祥林嫂一路踉跄,这样断断续续地想着,不由得攥紧了竹篮。 “这是阿毛认得的……”祥林嫂在阿毛遭了狼以后,再次来到鲁镇时带着这个小圆篮,有一回柳妈无意间问起这篮子,祥林嫂感激地回到,“我可怜的阿毛呀……手上还紧紧的捏着这只小篮呢。” 后来,祥林嫂去土地庙捐了门槛,四叔祝福上香时,还是教她走开。祥林嫂从此遭鬼召了魂一般,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四婶见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便打发她回卫老婆子那里去。临走时祥林嫂也没忘了带上这只圆篮。 至于破碗——那是四婶派柳妈送祥林嫂去卫老婆子家时候的事。 “阿呀呀,这真是黑了天了……”卫老婆子先是对着柳妈的大喊大叫一番,接着转身进屋拿了个破碗愤怒的丢进祥林嫂的篮子里,“你祥林嫂福大命硬,靠天靠地……吃百家饭……你来我这里干什么!”卫老婆子哭天抢地地吼叫了一番。 祥林嫂木然听她说完,转身离开了卫家,一路寻着柳妈的背影,在路旁捡了根竹竿,跌跌撞撞地下了山。“那十八鹰洋的门槛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祥林嫂在跌跌撞撞中冒出这样想法来,不禁又责骂起自己,“我真傻,我不知道,春天里也有狼,我不知道捐了门槛也一样……”

浅谈《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五年制专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作者:周洁 所在系部:文理系 所在班级: 11(2) 指导老师:鲁天智 上交时间: 2016年6月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教务处制

浅谈《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中文11(2)周洁 摘要:祥林嫂是鲁迅《彷徨》中《祝福》这篇文章的人物。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贫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他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淳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兽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就到了“阴间”还是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之中,惨死街头。 关键词: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封建迷信;封建思想 《祝福》是鲁迅先生一九二五年间小说合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它以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劳动善良妇女为主角,通过祥林嫂的一生悲惨遭遇,反映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的反映了旧社会中无数劳动女性的悲惨命运,肉体受到压榨,揉搓,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祥林嫂是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一、将祥林嫂推向死亡的封建婚姻 祥林嫂是个没有经历过爱情的女人。她的第一个男人祥林比她小十岁,在她二十六岁时候病死了,也就是说,祥林死的时候只有十六岁。第一次婚姻暂不去追究是否有婚实,但肯定是不存在爱情的。 祥林嫂第二个男人贺老六是深山野墺里一个靠力气吃饭的穷苦人。祥林嫂在祥林死后,逃到鲁四老爷家中打工,她的婆婆找到她后趁其不备把她捆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分析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祥林嫂是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她一生历经了许多坎坷和劫难: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便是已经丧夫的却只有“大约二十六七”岁的寡妇;二十七八岁时被人抢到了贺家;二十八九岁时第二个丈夫却又因患伤寒而死去;三十一岁左右时她的儿子又被狼给衔去了。之后再次回到鲁镇做短工,后来渐渐地麻木并且沦落为乞丐,最终在大年“祝福”的喧闹氛围中悲苦地被“穷死”。 究其悲剧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个人原因;他人原因;社会原因。 个人原因: 首先,是祥林嫂的个人信仰。她信奉神灵,并且把自己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神灵,相信神灵终究会给她讨回一个处处遇难的不平命运的公道,终究会给她安排一个幸福美好的人生归宿。祥林嫂是中国旧社会的妇女,其思想还完完全全地受制于封建文化的桎梏之中。她没有受过新思潮的冲击和洗礼,不具有一点新思想,她把自己的梦想寄托于神灵,也把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寄予于神灵。所以,她到土地庙去捐门槛,庙主最终毕竟还是答应了她的乞求,捐了回来便“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她幼稚地深信无疑:只要捐了门槛,她就把罪给赎完了,她的命运就会得到改变,她的前途就会无限光明。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在“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第二,是祥林嫂处世态度过于被动。当然祥林嫂是具有反抗性的,但是她的这种反抗只是自发的本能的。或许正是因为祥林嫂的思想完全还没有从封建迷信中走出来,完全没有从礼教制度束缚中解放出来,所以才从根本上注定了她的反抗是不彻底的。她没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明确的生活理念,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祥林嫂

祥林嫂小传

祥林嫂小传 祥林嫂大概姓卫,因为是卫家的人。她生得很强壮,又勤劳,几乎可以比得上男人了。 她和一个小了他十岁的丈夫结了婚。他的丈夫以打柴为生。她二十六七岁的春天时,丈夫却死了,没有留下孩子。死因是不清楚的。她丈夫死时,家里有严厉的婆婆,还有一个十多岁的小叔子,能打柴了。 她在冬初时从家里偷偷跑出来,经卫老婆子的介绍进了鲁家做工。因为是寡妇,开始时有些不讨四叔喜欢,但因为模样端正,安分耐劳,在试工期内又表现出色,终于是定了局。。 日子久了,她做工却丝毫没有松懈,不惜力气,而且食物不论。到年底,一个人干了所有的事,最后竟没有添短工。她很满足,嘴角慢慢有了笑。 现年才过,她忽然见了远来的堂伯,是来捉她回去的。此后又过了几天,她的堂伯就派人用船把她捉了回去。 到了家她才知道,原来她婆婆早已将她许给了深山野林里的贺家,聘礼是得了不少。可是她在出嫁时一路嚎,骂,拜天地时她竟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从此头上有了一个伤疤。后来她到年底生了一个男孩,人们都说他交了好运了。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竟因伤寒复发死了而在春天,儿子也在她没注意的时候被狼叼去,她变成光身了。没有法子办,最终又寻回鲁家来。刚上工两三天,人们就发现她的手脚已经没有以前灵活,记性也坏了许多,而且逢人便念叨她丢掉孩子的事情。开始人们对她的故事津津乐道,到最后还是失去了兴趣,对她也变冷了。四叔因为她是再嫁的人,嫌她不干净,就不让她做跟祭祀有关的事情,于是在过新年时只得雇了男工来帮忙,虽然还是忙不过来。后来人们都嘲笑她,先是她儿子毛毛的事,后来又是她依了丈夫生孩子的事。有一次,柳妈跟她提起了再嫁的事情,说到阴司时,两个死鬼的男人要争,阎罗大王就要将她锯开来,分给他们。祥林嫂因此去土地庙里捐了一条门槛,用来赎罪。 祥林嫂的做工究竟没有以前好,再加上对她的顾忌,他们就把她打发回卫老婆子那里去。后来是沦落成了乞丐了。 她有一天见了鲁迅,问他关于人死了是否有灵魂的问题,鲁迅不置可否。 那一天的晚上,也许是第二天的早上,祥林嫂死了。

祥林嫂之死亡报告

祥林嫂之死亡报告 通篇读完《祝福》后,心中颇感悲凉。悲者,在于祥林嫂之命运可悲;凉者,在于彼时世态之炎凉,人情之冷漠。 祥林嫂的死,是封建礼教的毒害造成。 祥林嫂是旧中国一个被践踏被侮辱的善良勤劳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没有姓名,比丈夫大十岁。她第一次到鲁镇做女佣是从家里偷跑出来的,这是因为她抗拒婆母和本家堂伯的逼嫁。小丈夫的夭折,揭开她悲惨人生的帷幕。祥林嫂真是“欲做奴隶而不得”,残酷的现实又一次打碎了她的美梦,她被强行改嫁到贺家坳。当她被人五花大绑强按着与贺老六拜堂时成亲,深受封建观念:“一女不嫁二夫”的祥林嫂,毅然决然地一头撞在香案上。如同她额角上永不磨灭的疮疤一样,再嫁的祥林嫂已带着终身耻辱的烙印,只能永远无尽地遭受着人们的“烦厌和唾弃”,成为世人所不齿的“渣滓”! 在贺家坳,祥林嫂暂时的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就当她接近幸福的时候,年纪轻轻的贺老六竟死于伤寒病。然而与她相依为命的儿子阿毛竟然不幸被狼给吃掉了。夫亡子殇,这对祥林嫂来说不仅仅是失去亲人的悲痛,更为悲惨的是,她彻底地失去了她在夫家的财产继承权,走投无路的祥林嫂终于被贺家大伯收回房子而赶出了家门!迫于生计,万般无奈的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做佣人。巨大的精神打击,再加上世人的歧视冷眼,尤其是人们根深蒂固的封建节烈观的吞噬,,使得祥林嫂和第一次来鲁镇时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

笑影”,“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再嫁的祥林嫂已逐渐为人们所唾弃不齿了!鲁四老爷嫌弃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年关祝福不让她煮福礼摆香案。这使祥林嫂往死亡的深渊推进了一大步。 祥林嫂的死,是迷信思想造成的。 “善女人”柳妈诡秘地对她说:“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对生已不抱希望的祥林嫂,连死也不是她的最佳选择。她只好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以期作为千人踏万人跨的替身,赎了这一身的罪名。然而这一切注定都是徒劳的,因为一生嫁过两个丈夫又死了两个丈夫的祥林嫂,永远也摆脱不了这封建节烈观的折磨。四婶的“放着吧,祥林嫂”一声断喝,使她的精神防线终于被无情的现实彻底地摧毁了!祥林嫂“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就这样,百无聊赖的祥林嫂,在被逐出鲁四老爷家后,在沦为乞丐以后,在大年三十的风雪之夜,怀着对死的恐惧,背负着极为沉重的精神十字架,而彻底地毁灭了!

祥林嫂读后感

祥林嫂读后感 导读:有关祥林嫂读后感1 每每读起《祝福》,都会感叹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增添几分对其的怜悯,同时也有几许无奈。那样受尽苦难折磨的人儿,得不到祝福,谈不上所谓的幸福。 《祝福》里的过年是认真的,从送灶神到祝福,礼数周全,祭祀丰盛,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这“年终的大典”作为直接的生存手段,却给祥林嫂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直接主宰祥林嫂的命运。 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厚实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安稳的日子。然而命途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失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生中,惨死在街头。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穷死?饿死?冷死?祥林嫂被代表政权的鲁四老爷赶出鲁家大门,成了乞丐。没错,她是穷死,饿死,冷死的。一连串的打击,鲁镇人的轻蔑,柳妈的恐吓,使祥林嫂精神完全崩溃。

当人们带着喜庆心情祝福之时,在她的精神世界里,有的只是阴间惨状,死鬼男人争夺,阎王爷锯尸,阎王爷代表神权,她是被吓死的,被封建统制通过祝福活活杀死的。 五年前,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两颊还是红的。五年后,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后来,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失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和祥林嫂相比,我们是幸福的。那么,我们就要珍惜我们现有的幸福,不要等失去了才追悔莫及。如若我们遭遇到什么不幸的事,依然会有人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 没有生活上悲哀的困扰,我们更应去追求生命的意义,让这段历程长满人生之花。祝福,为自己祈祷;祝福,也为他人送去。 有关祥林嫂读后感2 今天,我们读了鲁迅的《祝福》,其中祥林嫂的一生引出了我无数的感慨。鲁四老爷说:"祥林嫂是穷死的,在我看来,用来形容一个在被封建思想统治的社会中死去的她,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因为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得出来......." 第一,从祥林嫂初到鲁镇,就已经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她当时已经嫁人并且丧偶,是受不了婆婆的严格管制才逃出来做工的。更不

祝福祥林嫂死因【[祝福]:祥林嫂是怎样死的】

《祝福》祥林嫂是怎样死的 祥林嫂是怎样死的 祝福的爆竹声又“毕毕剥剥”地响了起来。四叔家的一切照旧。唯一不同的是缺了个祥林嫂——对于他们来说无足轻重的祥林嫂,她再也听不到祝福时的声声脆响了。然而,这样也好罢,四叔终于不用再见到这个“谬种”了;祥林嫂也可以到天堂抑或是地狱去享她的福或是罪了真个是于人于已“都还不错”。 然而,我的心里却始终存在着问号祥林嫂为什么在祝福的大年夜里死去?她又是怎么死的呢?刻还会是因了我的几句话而死去了罢?我心里又一缩,忽而有种犯罪的感觉,似乎就是我那关于灵魂的“说不清”害死了她;又一想“还会的,她怎会因我的几句话去煞费苦心呢,况且我已经声明说不清了,更何况她绝不是那种软弱的不堪一击的女人,断还会有就死的理儿。”我的心宽了一宽“那么,她究竟怎样死了呢?”忽而想到四叔等人,想到那“可恶、谬种”之类的字眼儿是了,就是他们,是四叔他们一伙,连同那女佣柳妈都算在内,连同卫老婆子也算在内,还有她那“好打算”的婆婆,甚至连那叼走阿毛的狼也脱不了干系!是他们,合伙杀了这善良无知的祥林嫂。 四叔是“读书人”,柳妈是“厚道人”,卫老婆子是“大善人”,四婶是“慈悲”的他们断不会拿刀去杀人的。那他们又如何害死了祥林嫂呢?倘要寻出证据来,实在拿不出。说起来,祥林嫂还是自己死了,正如那短工所说“还不是穷死的”,

但事实上祥林嫂很能干又能吃苦怎么会穷死,况且她又并非愿意死自觉死掉的。如果没有四叔,或者祥林嫂不要见到四叔,她大约不会死的,至少还会现在就死。祥林嫂是乡下人,又未读过书,所以她太容易相信别人说的话。所以对命运她无可奈何。她的婆婆将她卖掉她不满,但却终于没有办法不嫁,她撞破了头,她的儿子死了,被大伯赶出来,人们却并不同情她,只不过为了无聊的趣味挤出几丝假惺惺的悲悯罢了。她的遭遇如此的悲惨,四叔骂她谬种,鲁镇的人拿她作笑料,柳妈也有意无意地拿地狱来吓她假如四叔当初能给她一点宽容,至少不要那样冷地对待她,假如当初鲁镇的人们能给她一点真意的同情,至少不要那样无情地嘲笑她,祥林嫂大概不至于就死在大年夜里罢。 是了,人们并未真刀真枪地去休养祥林嫂,但确实是他们合伙杀了她。用她们冷酷的话语,举起封建礼教的利刃,一下一下地割断了祥林嫂生存下去的渴望,她是这利刃下屈死的永不敢瞑目的善良无知的冤魂。 祝福的爆竹声还在响,空气里弥漫着幽微的火药香,“爆竹声中除旧岁”,那么它能不能除去那些旧的制度,旧的思想,除去人们的麻木与冷酷呢?恐怕难罢,倘除不掉的话,天下的妇女照旧要做祥林嫂,照旧要源源不断地在祝福声中死去吧! 《祝福》中几次写“祝福” 教参中说三次写“祝福”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第二

探寻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 (2)体会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对于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 (3)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从而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教学重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对于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 (2)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从而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过年送灶爷的习俗导入。 二、初读课文,把握情节 1.复述故事,概括情节。 学生的复述,有根据课文顺序以“我”来叙述的,也从祥林嫂的遭遇来描述的。根据学生的复述引出小说的线索,小说的结构。 从结构上看,“我”是线索人物,以“我”的活动贯穿:“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从情节上看,描写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死了丈夫——鲁镇打工——被迫改嫁——又死了丈夫——痛失爱子——回到鲁镇——沦为乞丐——寂寞死去。 2.分析倒叙手法的作用。 从学生的复述引出倒叙手法,从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探究其作用。 (1)从情节上看,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思考:祥林嫂究竟是怎样的人,她为什么会死?(2)祥林嫂是在富人的一片祝福中凄然死去的,死后还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

三、以点带面,分析祥林嫂悲剧原因带动全篇。 (一)内因 (1)三次肖像描写,展现人物命运的变化。 第一次:脸色青黄——生活艰辛,两颊却还是红的——年轻有活力,顺着眼——温顺、善良。第二次变化的是两颊和眼睛,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仍然顺着眼,但眼角有泪痕,也没以前那样精神了。——精神受到挫伤,意志的支柱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第三次: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只有眼珠间或一轮——长期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入绝境,精神完全麻木。 (2)三次抗争,看悲剧的必然。 第一次为逃避婆家的转卖,她逃到鲁镇。第二次被卖出嫁她拼死反抗,额头撞出了一个血窟窿。第三次为赎罪,捐门槛。祥林嫂要尊奉礼教守寡,可宗法势力又强迫她再嫁,封建迷信告诉她门槛可以作替身,替自己赎罪,可封建势力仍然不接纳她。 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头来却被礼教活活吞噬;她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被摧残麻木得自觉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 第二课时 (二)外因 (1)从几大习俗看社会的制度的文化层面的原因。 采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1.祝福,祝福是“鲁镇的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干活的是女人,“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封建的等级制度森严。而且“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今年自然也如此”,辛亥革命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中国。 2.抢亲,从四叔说的“可恶,然而”去分析,祥林嫂婆婆事先没有知会一声就把人抢了,可恶;然而这个做法是合法的,也不好说什么。女人就是一样商品,婆家拥有处决权。 3.阿毛死后,大伯来收屋。封建社会女子“在家从父,出门从夫,夫死从子”,儿子死了就被扫地出门了,女人的地位可见一斑。 4.祥林嫂没有名字,改嫁贺老六了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女子永远是别人的附属品,没有完整的自我。 (2)从祥林嫂周边的人际环境看悲剧的必然。 丁玲:“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给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将“读”与“赏”结合,结合课后习题二,从语言着手来分析人物。 1.鲁四老爷 书房的摆设和“我”的对话,反映出他是封建思想的捍卫者。不让祥林嫂碰

浅谈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讲解

浅谈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内容摘要】祥林嫂是鲁迅的《祝福》中的女性形象,其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经济枷锁和精神摧残,本文从祥林嫂自身、他人及社会环境等的影响,通过揭露祥林嫂悲剧命运分析了封建礼教,引出了社会的本质。【关键词】悲惨命运原因社会本质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是封建社会中国农村妇女最典型的形象代表。历史和现实社会总是呈现出异常复杂的面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主要是由这种复杂的历史条件和人物关系造成的。《祝福》中深刻地描绘出复杂的祥林嫂时代背景,真实地描述了社会环境对形成祥林嫂性格的作用,它所刻画的复杂性格才能具有坚实的基础。但鲁迅在《祝福》里,不仅十分重视描写影响人物命运、铸造人物性格的复杂环境,而且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个体生存的全貌,祥林嫂的命运早已不是她自己个体的命运,她已经成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的代表,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而作品中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也生动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印记着祥林嫂悲剧一生的足迹。 一、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先是丧夫,再改嫁,丧子,又被逐出鲁家,最终没有得到未庄人的谅解被逐出未庄而精神崩溃,她从未想过抗争,从未做任何改变,最终在绝望中离开。但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她不仅受到封建主义政治上、经济上的压迫,

更遭致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残酷精神虐杀,祥林嫂周围的世界,也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支配,祥林嫂踯躅在这个冷漠无清的世界里,她不仅生前哀苦无告,还须怀着更大的恐惧走向死亡。同时从肉体到精神都被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摧残虐杀,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而最终被吞噬,就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死。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她吃苦耐劳,身体状态良好。但在旧社会她夫死后,被逼再嫁,儿子死后呗逐出家门,得不到人们的谅解而精神崩溃,最终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在《祝福》中,主人公祥林嫂具有一种中国封建传统妇女的性格。在当时,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妇女的地位是相当低的,妇女从一而终的理念深入人心,对于一个寡妇,这种鄙视就更加强烈了,就连和她地位相当的柳妈也这样。然而,祥林嫂也就有反抗性,曾经试图反抗,但没有成功。尽管她对这种命运的抗争,正是祥林嫂对生命和自由的向往,也完全符合普通人正常的心态,只是她无论怎样挣扎,她这个可怜的个体仍逃不脱社会的羁绊。她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她是一个寡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虽然夫死悲切,但尚年轻,尽管有初当佣工的胆怯,但尚可自食其力相慰。可这时的祥林嫂是从严厉的婆家逃出来的,在当时封建社会当中,无疑这只是她恐怖命运悲剧的开始。祥林嫂的悲剧还在于,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

祥林嫂之死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祥林嫂之死 高二(11)班陈伟 风——呼呼地刮着;雪——纷纷地下着。鲁镇的人们都把门关得严严实实的,生怕在这即将祝福的日子里会出什么乱子。一切都显得那么沉寂。远处的白色天地中出现了一个黑点,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喔,那不是祥林嫂吗?依旧是那副模样: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似乎好些时候没有洗了。一手提着一只破竹篮,那只破碗已经不见了;一手仍旧是一根比她更长的竹竿。 前面的大宅子里忽然传出热闹的欢笑声,打破了这凝固的世界。祥林嫂的眼睛发光了,她蹒跚地向门口走去,毫不迟疑地敲打着门。过了好长时间,终于有人开门,他一见祥林嫂,就高声喊:“老爷,是祥林嫂……”“请她进来。”祥林嫂眼睛一亮,急忙走了进去。那仆人随手关了门,嘴里嘀咕着:“说曹操,曹操就到了。”一会儿,院里传来一阵狗叫,只见祥林嫂踉跄着破门而逃,狗也追出来了,咬破了她的乌裙……仆人顺手拿了一块骨头扔给那只长得很肥的狗,狗满意地啃着,不时对仆人摇着尾巴。仆人并不理会这家伙,把门很用力地关上,嘴里又嘀咕着:“这是你自找的,活该!”——里面又传出一阵更响的笑声。 祥林嫂连竹篮都丢了,失神地来到鲁四老爷的门口。她停了下来,眼睛痴呆地望着……门忽然开了,鲁四老爷走了出来,他正想出去办一件关于祝福的很重要的事。“可恶!你这谬种,还来干什么?还不给我滚开!看你到阴间被阎罗王劈成两瓣!”祥林嫂第一次听见他说这么多的话,她吓坏了,但立即又被他最后一句话吸引住了,“那……人死后真的有灵魂了?”她盯着对方问。鲁四老爷狠皱了一下眉头,头也不回地走了。 雪下得更大更密了,祥林嫂任由白色的头发在风中狂颠,心想:若真有灵魂,就真的会被劈成两瓣了,那……她的脸色更阴暗了。但忽然又淡淡一笑——这样我不就能见到阿毛了吗? 祥林嫂就这样边想边走,蓦地,一脚踏进一个雪坑里,竟再也没有爬起来。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长长的脚印和一阵撕心裂肺的嚎叫,不一会儿,脚印没有了,嚎叫声也越来越小,渐渐消失了…… 后来人们终于知道了祥林嫂的死讯,但尸体已经找不到了,只见到她生前穿过的衣服的碎片,或许她是被狼叼走了。新年过后,人们也不再提及她。只有柳妈,偶尔想起她时,还抹一下眼泪,但马上就又露出鄙夷的眼神。 鲁镇的人们仍旧那样活着…… 简评:《祝福》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精典之作,而祥林嫂又是鲁迅先生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这篇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到的艺术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包括广大的中学生。今天,我们很高兴地读到了陈伟同学写的《祥林嫂之死》,这无疑是颇具勇气的写作实验。作者发挥了大胆的想象能力,又较好地运用了小说的艺术虚构手法,叙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结局——在富人的祝福中倒毙于鲁镇的雪地里。本文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值得称道,特别是细节的处理——例如祥林嫂、仆人与狗的细节,祥林嫂与鲁四老爷对话的细节等,不仅有力地烘托了主题思想,而且使得人物形象的表现更为生动。此外,由于作者较好地领悟了《祝福》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亦使我们感到本文的写作尝试并不显得粗疏和生硬。 指导老师:陈云侠 原文发表于《语文教学周报》2000年第37期▃▄▅▆▇██■▓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浅析祥林嫂唠叨的主要原因

浅析“祥林嫂”唠叨的主要原因 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中兴中学于丹 【摘要】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在再嫁丧夫之后,到处向人诉说她的苦恼,达到“全镇的人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的程度,这多少显得有些异常。本文将祥林嫂“唠叨”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四点:一、巨大的丧子之通需要向人倾诉; 二为人母失职的悔恨与自责;三、渴望重新得到社会认可;四、阿毛的符号化。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唠叨原因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原本是一个很内向的人,“她很不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转变为“只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日夜不忘的故事”甚至当“全镇的人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之后,“她还希图从别的事……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有人说,,这是因丧子之痛所导致的精神异常。然而,让一个人的性格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原因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据我看来,原因有四:即巨大的丧子之痛需要向人倾诉;为人母失职的悔恨与自责;渴望重新得到社会的认可;阿毛的符号化; 一、巨大的丧子之痛需要向人倾诉 小说中写到,祥林嫂的丈夫“比她小十岁“。她与第一个丈夫是

否有子女,文中未提,但从后来她从婆家逃出,被抓回去后转卖给贺老六为妻这一情节来看,她与祥林应是无子女的,倘有子女,“夫死从子”,她便仍旧可以在婆家生活下去。 她与祥林既无子女,丧失了与后夫生育抚养的阿毛——她唯一的儿子,这种哀痛,较之有其他子女的人就更为强烈。 同时,作为一个母亲,十月怀胎,数载养育,其中母子连心的血肉深情无人能敌。柔石在他的《为奴隶的母亲》中写到了春宝娘因夫家贫困被典与秀才为妻,与亲子生离的故事。只是生离和大娘的虐待,就已使一个“脸色娇红”的妇人变成一个“脸色枯萎如同一张干瘪的黄菜叶一样的中年妇人”了,更何况祥林嫂和阿毛是死别。 阿毛是祥林嫂的爱儿:“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他句句听”,他不但听话,而且懂事,不到四岁的时候就会帮他的母亲剥豆。阿毛在祥林嫂丧夫之后,成了她唯一的心灵安慰,是她的精神的全部寄托;丧子之后,“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对于这间屋子,文中曾提到“上头没有婆婆……房子是自家的”,按照现代《新婚姻法》的规定,这应该属于她和贺老六的夫妻共同财产,丈夫死后,这就应该是她的个人财产,大伯是根本无权来收屋的,更没有权利赶她。但在当时那个时代,妇女本人都是丈夫的财产,根本没有任何权利。因此,大伯理直气壮地来收屋和赶她。 族权的压迫,使她在遭受了丧子的精神打击之后,由失去了安身

祥林嫂死因全解析

祥林嫂死因全解析 祥林嫂死因全解析余生脚步 祥林嫂死因全解析 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死因备受关注,也有多种阐释,比较典型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高中语文教材及教师用书。教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即要求学生探究祥林嫂的死因,可见此问题对理解小说主题的重要意义。可是练习提供的探究选项仅为“有人说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有人说是被鲁四老爷之类极端冷酷的人‘杀’死的;也有人说是柳妈的一席话葬送了祥林嫂。”这是把祥林嫂的死归咎于封建礼教思想,鲁四老爷之类人以及封建迷信思想,概括起来说,就是祥林嫂死于她自身之外的社会力量。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只看到了祥林嫂死的部分外因,没有看到其内因。与之配套的教师用书在第16、17页对祥林嫂的死因有大段阐释,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封建的政权、族权、父权、神权四大绳索”,二是“祥林嫂周围一大群不觉悟的有名无名的群众”,三是“祥林嫂的悲剧还有她自身的原因”。这种观点看到了祥林嫂死的社会原因,也看到了其自身原因,无疑比前一观点更全面,但还是没能解释清楚祥林嫂死的全部原因,因为我们至少没有看到祝福之夜大雪引起的寒冷也是造成她死的原因之一。 依据小说的描述,笔者对祥林嫂的死因全面解析如下。 一、导致祥林嫂死的社会力量 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来的传统伦理道德即封建礼教,是看不见的无形的力量。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妇女始终处于被控制被奴役的地位,妇女必须坚守“三从四德”,在婚姻问题上“妇无二适之义”,必须“从一而终”。这是“妇节”,违背这样的礼教观念,就是“不洁”,更是“不节”,就要受到惩罚。这样的伦理道德观,千百年来口口相授,耳濡目染,代代传承,已经在每一个社会成员尤其是广大妇女的内心深处扎根,直到祥林嫂所生存的二十世纪初,虽然封建帝制已被推翻,它仍然根深蒂固,余威犹存,广大妇女的潜意识导致她们遵照执行。祥林嫂抗婚就是遵守“从一而终”原则的具体行动。这样的观念,从精神上束缚并毒害妇女,祥林嫂死了丈夫再嫁就是“不节”,就是有罪,就要被惩罚,而祥林嫂只能默默承受惩罚,哪怕是失去自己的生命。 封建礼教有忠诚的维护者和自觉的执行者,如鲁四老爷和四婶之类。他们秉承束缚妇女的礼教观念,维护封建伦理的“妇节观”,反对一切社会变革,反对妇女再嫁,认为祥林嫂这样的女子再嫁,是女人最大的罪恶,不能容忍,必须驱赶出门。他们以自己“忠诚”的言行把祥林嫂往死路上驱赶。 家族是封建社会重要的组织单位,家长是家庭秩序的维护者和主宰者,婚姻更是必须听从“父母之命”,因此祥林嫂的父母可以把她嫁给年龄小十岁的还未成年的祥林,婆婆可以为了小儿子结婚的八十吊聘礼而把祥林嫂嫁给贺老六,贺老六的大伯可以在祥林嫂丧夫失子、身处绝境的情况下再用力推一把,通过收屋把祥林嫂扫地出门,逼迫她一步步走向深渊。 鬼神的力量,阴曹地府的力量,被封建统治者用作麻痹群众,维护统治基础的工具。随着封建统治的加强,不断固化在柳妈这样的普通民众的头脑中。祥林嫂正是在柳妈的耳提面命之下,深信自己罪孽深重,必须捐门槛赎罪,否则,连鬼神也不会饶恕她。但小小的门槛的力量哪能抵得上强权呢? 祥林嫂命运悲惨,本想通过对儿子负罪的、自责的倾诉来博得人们的同情和关心,但周围的人们在短暂的眼泪之后,便是冷漠,便是鄙薄,便是对她的的揶揄,祥林嫂简直孤立无援。 我们看到,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不论是自己初嫁的卫家,还是被迫改嫁的贺家,不论是帮佣的鲁家,还是鲁镇的人们,都从思想观念上,从精神上,从语言行动上摧残着祥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