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细菌芽孢染色及酵母菌的观察

细菌芽孢染色及酵母菌的观察

细菌芽孢染色及酵母菌的观察
细菌芽孢染色及酵母菌的观察

细菌芽孢染色及酵母菌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芽孢染色法,了解芽孢的形态特征。

2、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及出芽方式,区分酵母菌的死活细胞。

3、学习酵母子囊孢子的观察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用美兰浸片法染酵母菌的原理:由于细胞个体大,采取涂片的方法制片有可能损伤细胞,一般通过美蓝染液水浸片法或水-碘液浸片法来观察酵母菌形态及出芽生殖方式。同时,采用美蓝染液水浸片法还可以对酵母菌的死、活细胞进行鉴别。美蓝对细胞无毒,其氧化型呈蓝色,还原型无色。由于新陈代谢,活细胞胞内有较强还原能力,使美蓝由蓝色氧化型变成无色的还原型,染色后活细胞呈无色。死细胞或代谢能力微弱的衰老细胞还原能力弱,染色后细胞呈蓝色或淡蓝色。

2、孢子染色原理:孢子壁厚不易着色,但是一旦着色就很难被脱色。因此先用强染色剂(孔雀绿)下染色,使染料进入菌体和孢子,水洗时菌体中染色被洗脱而孢子中染料保留。在用对比度大的复染色剂染色后,菌体染上复染色剂的颜色而孢子保留原来颜色,这样可将两者区别开来。

3、芽孢染色原理:芽孢壁厚、透性差、不易着色,无法用单染色的方法使其着色用着色力强的染色剂孔雀绿或石炭酸复红,在加热条件下染色,使染料不仅进入菌体也可进入芽孢内,进入菌体的染料经水洗后被脱色,当用对比度大的复染色剂染色后,芽孢仍保留初染剂的颜色,是芽孢和菌体更易区分

三、菌种

芽孢:枯草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

酵母:酿酒酵母(产孢培养基)

四、实验步骤

1、观察枯草芽孢杆菌及梭状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

(1)涂片:用接种环挑取试管底部菌液数环于洁净载玻片上,涂成薄膜

(2) 加热干燥固定

(3)木夹夹住,孔雀绿覆盖,微火加热,有蒸汽时开始计时5分钟,期间可用孔雀绿补染

(4)冷却水洗

(5)复染:用番红复染2分钟

(6)镜检:干燥后用油镜观察

2、观察酵母菌

(1)美兰浸片(观察其出芽的形式以及辨别酵母菌的死活)

①在载玻片中央加一滴美兰试剂

②用接种环接种酿酒酵母

③盖上盖玻片

④放置三分钟的时候用40倍镜观察

⑤放置三十分钟的时候再观察一次

(2)酵母菌子囊的观察

①涂片②开始涂片③用孔雀绿覆盖一到一分钟半④水洗⑤用番红染色30秒到一分钟⑥水洗干燥镜检

五、实验结果

1、枯草芽孢杆菌及梭状芽孢杆菌的形态结构

A:梭状芽孢杆菌 B:枯草芽孢杆菌

2、酵母菌的出芽方式及酵母菌死活细胞的分辨

3min中(美兰浸片) 30min(美兰浸片)

矩形部分为无色的为酵母活细胞,椭圆区域为酵母死细胞,通过前后对比可观察到,可观察到酵母的出芽生殖。

3、酵母菌子囊的观察

无法观察到酵母子囊

结果分析:通过梭状芽孢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的观察可以发现梭状芽孢杆菌为短梭状。而枯草芽孢杆菌形似枯草,为长棒状这在以后的观察中较易区分开来。美兰浸片的观察:细胞刚开始活细胞较多,且芽孢很少出现出芽生殖,多为单个

独立个体。30分钟后蓝色细胞增多,且细胞出现一长串,此即为酵母的出芽生殖。

酵母子囊的观察:该实验经重复2次实验还是无法观察到子囊,可能是因为酵母培养中没得到子囊。

细菌芽孢染色

姓名班级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 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细菌芽胞染色组别3 【实验题目】 细菌芽孢染色 【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 2.了解芽孢的形态特征 【实验器材】 1、菌种: 枯草芽孢杆菌1-2d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物、梭状芽胞杆菌1-2d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物。 2、溶液和试剂: a) 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无菌水 b) 香柏油、二甲苯 3、仪器及其它用品: 普通光学显微镜、擦镜纸、绸布、酒精灯、载玻片、接种针、培养皿、双层瓶(内装香柏油和二甲苯)、试管夹等 【实验原理】 芽孢是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结构,也被称为内生孢子,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在合适条件下,可吸水萌发,重新形成一个新的菌体。是否产生芽孢,以及芽孢的形状、着生部位、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是细菌分类的重要指标。 与正常细胞或菌体相比,芽孢壁厚而致密,通透性低,不易着色,但是,芽孢一旦着色就很难被脱色。利用这一特点,首先用着色能力强的染料(如孔雀绿)在加热条件下染色,使染料既可进入菌体也可进入芽孢,水洗脱色时,菌体中的染料被洗脱,而芽孢中的染料仍保留。然后用对比度强的染料对菌体复染,使菌体和芽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因而能更明显地衬托出芽孢,便于观察。 【实验内容及步骤】 2、具体步骤: 1)洗片、干燥 取一块载玻片,用水浸湿,用手使用去污粉洗净玻片,竖立在一边自然干燥。干燥后在玻片的一面用记号笔做好标记。方便以后水洗染料,避免洗去细菌。 2)涂片 取一块载玻片,在上边用胶头滴管加半滴无菌水,用接种环无菌操作将沾有菌的接种环置于载玻片上的无菌水种涂抹,待看到微弱的浑浊即可;(注意取菌不要太多) 3)加热固定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 1. 目的要求 (1)学习细菌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2)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 (3)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2. 基本原理 (1)简单染色法 用单一染料进行细菌染色,操作简便,适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 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碱性溶液中,细 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酸性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易于识别。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2)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 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

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 红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初染液;媒染剂;脱色剂和复染液。碱性染料初染液的作用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 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 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是常用的媒染剂。 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 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 同于初染液,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被脱色 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从而将细胞区分成G+和G-两大类群,常用的复染液是番红。 3. 材料及器材 (1) 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2) 革兰氏染色液,载玻片,显微镜等 4. 方法与步骤 Ⅰ涂片取两块载玻片,各滴一小滴蒸馏水于玻片中央,用接种环以无菌 操作分别从培养14~16h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培养24h的大肠杆菌的斜面上挑取少量菌苔于水滴中,混匀并涂成薄膜。 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迹;滴蒸馏水和取菌不宜过多;涂片要均匀,不宜过厚。 Ⅱ干燥室温自然干燥。 Ⅲ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2~3次即可。此过程称热固定,其目的是使细胞质凝固,以固定细胞形态,并使之牢固附着在载玻片上。

实验四 细菌的芽孢染色

实验四细菌的芽孢染色 生物112 周泓兆1102040226 一、目的 学习并掌握细菌芽孢染色的原理及方法。 二、原理 芽孢染色法是利用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色剂亲和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染料进行着色,使芽孢和菌体呈现不同的颜色而加以区别。芽孢具有厚而致密的壁,因此想要将芽孢染色需要在较高的温度(煮沸)的条件下,用强染色剂(孔雀绿)将菌体和芽孢同时染色。而同时,实验利用了孔雀绿可经水洗脱色的特点,通过水洗将菌体的着色洗脱,而芽孢因具有致密的壁而不会被水将染色洗脱。接下来用番红染色,将菌体染为红色,而在常温下品红无法将芽孢着色,因此在显微镜下形成了芽孢为绿色而菌体为红色的现象。而实验中如果要观察芽孢在菌体中的着生位置,一定要根据各菌的特点来确定培养时间。 三、材料 1.菌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6℃-28℃,培养2-3天。 2.染色剂:孔雀绿染液,番红染液。 3.其它:载玻片,无菌水,洗瓶,酒精棉球,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接种环,酒精灯,镊子。 四、实验步骤 1.制片:将枯草芽孢杆菌涂片并干燥固定。 2.染色:撕取一块比载玻片略窄的吸水纸,覆盖在涂片出,在吸水纸上滴加孔雀绿直至饱和。用酒精灯加热是染液保持微沸,其间不断添加适量孔雀绿染液,保持吸水纸湿润,染色5min。 3.水洗:待玻片冷却后,用镊子出去吸水纸,再用水瓶轻轻冲洗至孔雀绿不再褪色为止。 4.复染:用番红染液染色1-2分钟,水洗。 5.镜检:涂片干燥后,滴加香柏油置于油镜下观察。 6.清理:用二甲苯与干净擦镜纸擦净镜头,将涂片放入废片缸,将固体垃圾放入垃圾桶,液体垃圾倒入废液缸,无腐蚀性毒性液体可倒入下水道,用酒精棉球擦洗器材将溅出的染料擦除。 五、结果与讨论: 这个实验成功率很高,主要原因是步骤简单,染色效果明显而且影响因素少,洗脱时间对结果影响要比革兰氏染色中酒精脱色时间的影响小很多。最后结果的小遗憾是孔雀绿绿色的着色较浅,我觉得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涂片的菌体密度和增加染液煮沸时间,可能会获得更好地效果。 六、思考题: 1.为什么在孔雀绿加热染色时,要待玻片冷却后才能冲洗? 答:我推测的原因如下:①菌体在突然遇冷之后会变形甚至破裂,影响观察。②在沸腾的情况下染料能更方便地进入芽孢,那么高温下染料也应该更容易从芽孢中被洗出,所以等到冷却使得孔雀绿尽可能留在芽孢内。③防止载玻片在高温下突然遇冷而炸裂。

实验2 细菌的芽孢染色和荚膜染色

实验二细菌的芽孢染色和荚膜染色 生物111班杨明轩1102040128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细菌芽胞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并掌握细菌荚膜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一)细菌的芽孢染色 芽孢通常指某些细菌在生长后期于细胞内形成的一种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厚壁、折光性高、含水量极低而抗逆性极强的内生休眠体。 芽孢染色法是利用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色剂亲合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的染料进行着色,使芽孢和菌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而加以区别。芽孢通常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低,不易着色和脱色,当用着色力强的弱碱性染色剂孔雀绿在加热条件下染色师,芽孢和菌体同时着色,进入菌体的染色剂可经水洗脱色,而进入芽孢的染料则难以透出。经对比度大的复染液番红染色后,芽孢仍保留初染剂的颜色,呈绿色;而菌体被复染剂染成红色,易于区别。 (二)细菌的荚膜染色 荚膜是包围细菌细胞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具有明确的外缘,牢固地附着在菌体细胞壁外;荚膜的主要成分是多糖,不易着色,其含水量高达90%以上,易变形。荚膜染色通常采用衬托染色法或称负染法,即将菌体和背景分别着色,从而把不着色且透明的荚膜给衬托出来。 三、实验材料 1、菌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6~28℃培养2~3天; 钾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点接于阿须贝平板上,26~28℃培养3天。 2、染色剂:孔雀绿染液、番红染液,石炭酸复红、墨汁(已过滤) 3、其他:载玻片、无菌水、洗瓶、擦镜纸、吸水纸、二甲苯、香柏油、接种用具 四、实验方法 (一)细菌的芽孢染色 1、制片:将枯草芽孢杆菌涂片、干燥固定。 2、染色:用吸水纸块盖住涂片处,然后在吸水纸张滴加孔雀绿染液至饱和。加热使染液微冒蒸汽后,保持5min。加热时应不断添加染液,不要使吸水纸干燥。 3、水洗:待玻片冷却后,用镊子除去吸水纸,再用水平轻轻冲洗至孔雀绿不再褪色为止。 4、复染:用番红染液染色2~3min。 5、镜检:涂片干燥后,置油镜下观察。 6、清理:整理桌面,将显微镜恢复原样,将废片放入废片缸内。 (二)细菌的荚膜染色 1、制片:在洁净的载玻片的中央滴加1滴无菌水,取少许钾细菌制成涂片,在空气中风干。 2、染色:用石炭酸复红在涂片处染色4~5min,水洗,稍风干。 3、滴加一滴墨汁在载玻片的一侧,左手持此玻片,右手拿一干净玻片作推片用。将推片边缘凭证的一端与混合菌液成30°胶接触,顺势将菌液推开(不要太用力),使其涂成一薄层,并在空气中充分自然干燥。 4、镜检:玻片自然干燥后,置油镜下观察。

实验五 细菌芽孢染色法

细菌的芽孢染色法 09级生命基地林剑锋(200900140065) 周三下午第四排 摘要 细菌能否形成芽孢及芽孢的形状,着生位置,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都是鉴定细菌的重要指标。通过芽孢染色和复染色,使细菌的菌体和芽孢呈现不同颜色,在显微镜下,我们就能够跟容易观察到芽孢,并对其特征进行识别,从而达到区分菌种甚至鉴定菌种的目的。 关键词 芽孢Schaeffer-Fulton氏染色法梭状芽孢 前言 芽孢又叫内生孢子(endospore),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菌体内形成的休眠体,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菌能否形成芽孢及芽孢的形状,着生位置、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都是鉴定细菌的重要指标。由于芽孢壁厚、透性低上不易着色,当用石炭酸,番红,结晶紫等进行单染色时,菌体和芽孢囊着色,而芽孢囊内的芽孢不着色或仅显很淡的颇色,很难观察。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枯草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Prazmowski),5%孔雀绿,0.5%番红,酒精灯,酒精,木夹,香柏油,二甲苯。 1.2实验方法 1.2.1 .制片 按常规涂片、下燥、固定。 1.2.2 .染色 加数滴5%孔雀绿染液于涂片上,用木夹夹住载玻片一端,在微火上加热至染料冒蒸汽并开始计时。维持5min。加热过程中及时补充染液。切勿让涂片干涸。 1.2.3 .水洗 待玻片冷却后,用缓流自来水冲洗,直至流出的水无色为止。 1.2.4 .复染 用0.5%番红染液复染2min 。 1.2.5 水洗 用缓流水洗后,吸干。 1.2.6 .镜检 先低倍镜,再高倍镜,最后油镜观察。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结果 芽孢呈绿色,芽孢囊及营养体为红色。枯草芽孢杆菌芽孢呈椭圆到柱状,位于菌体中央或稍偏,菌体基本无大变化;梭状芽孢杆菌芽胞呈圆形,比菌体粗,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状。 图一枯草芽孢杆菌芽孢染色(x~400)图二梭状芽孢杆菌芽孢染色(x~400) 2.2 实验分析 由于芽孢壁厚、透性低上不易着色,当用番红、结晶紫等进行单染色时,菌体和芽孢囊着色,而芽孢囊内的芽孢不着色或仅显很淡的颜色,游离的芽孢呈淡红或淡蓝紫色的圈。但是用着色力强的染色剂孔雀绿,在加热条件下染色,使染料不仅进人菌体也可进人芽孢内,进人菌体的染料经水洗后被脱色,而芽孢一经染色便难以被水洗脱。当用对比度大的复染色剂番红染色后,芽孢仍保留初染剂孔雀绿的绿色,而菌体和芽孢囊被染成复染色剂的颜色,使芽孢和菌体更易于区分。 3.实验小结 此次芽孢染色实验,首先,收获到的当然是芽孢的染色方法。其次,对芽孢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芽孢不仅仅是生物的休眠体而已。芽孢的各种特性还是进行生物物种鉴定和分析的重要依据。对细菌的芽孢的描述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参考文献 【1】詹火元生物学通报1995年底30卷第2期p34 【2】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第4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Madigan, MT; Martinko J, Parker J (2004). 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10th ed.).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ISBN 0-13-066271-2.

几种常用的染色方法

几种常用的染色方法 1.美蓝染色法??? 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适量的美蓝染色液,经1—2min,水洗,沥去多余的水分,吸干或烘干,镜检。 2.革兰氏染色法?? (1)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经1—2min,水洗。 (2)加革兰氏碘溶液于抹片上媒染,作用1—3min,水洗。 (3)加95%酒精于抹片上脱色,约30s---1min,水洗。 (4)加碱性复红液(或沙黄或稀释石炭酸复红液)复染10---30s,水洗。(5)吸干或烘干,镜检。革兰氏阳性菌呈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3.抗酸性染色法 (1)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较多量的石炭酸复红染色液,在玻片下以酒精灯火焰缓缓加热,至发生蒸汽即止,维持微微发生蒸汽,经3—5min,水洗。 (2)用3%盐酸酒精脱色,直至标本无色脱出为止,充分水洗。 (3)用美蓝染色液复染约1min,水洗。 (4)吸干或烘干,镜检。抗酸性细菌呈红色,非抗酸性细菌呈蓝色。 以下方法也可:即在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石炭酸复红染色1min,水洗,用1%美蓝染色液复染约20s,水洗。 对光观察,标本务必全呈蓝色,在火焰上烘干、镜检。抗酸性细菌呈红色,非抗酸性细菌和背景呈蓝色。 4.瑞氏染色法 (1)抹片自然干燥后,滴加瑞氏染色液于其上,为了避免很快变干,染色液可

稍多加些,或看情况补充滴加,经1—3min,加约与染液等量的中性蒸馏水或PBS 液,轻轻晃动玻片,使与染液混匀,约3min左右,直接用水冲洗(不可先将染液倾去),吸干或烘干、镜检。细菌染成蓝色,组织、细胞等物呈其它颜色。(2)另一方法? 抹片自然干燥后,按涂抹点大小,盖上一块略大的清洁滤纸片,在其上轻轻滴加染色液,至略浸过滤纸,并看情况进行补滴,维持不使变干;染色3--5min,直接用水冲洗,吸干或烘干、镜检。此法使染色液经滤纸过滤,可大大避免沉渣粘附于抹片上影响镜检观察。 5.姬姆萨染色法 (1)于5ml新煮过的中性蒸馏水中滴加5—10滴姬姆萨氏染色液原液,即稀释成为常用的姬姆萨氏染色液。 (2)抹片经甲醇固定干燥后,在其上滴加足量的染色液或将抹片浸入盛有染色液的染色缸中,染色30min,或者染色数小时至24h,取出水洗,吸干或烘干、镜检。细菌呈蓝青色,组织、细胞等呈其它颜色。视野常呈淡红色。 6.克利特氏荚膜染色法 (1)染色液配制 ①美蓝溶液? 美蓝1g,95%酒精10ml,蒸馏水100ml。将美蓝溶于酒精内,再加蒸馏水混合。 ?②碱性复红溶液? 碱性复红0.03g,95%酒精1ml,蒸馏水99ml。将碱性复红溶于酒精内,再加蒸馏水混合。 (2)染色法 ①涂片经火焰固定后,滴加美蓝溶液,将玻片至火焰上面加热至发生蒸汽为止。 ②水洗,以碱性复红溶液复染15—30s。 ?③水洗后、吸干、镜检。 ④染色后,菌体呈蓝色,荚膜呈红色。 ?7.结晶紫福尔马林荚膜染色法

细菌芽孢染色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题目:细菌芽孢染色 姓名:学号:组别:年级班级: 同组者:时间: 【实验器材】 1.菌种:枯草芽孢杆菌。 2.染色剂: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 3.仪器、材料:二甲苯、香柏油、蒸馏水、95%乙醇、显微镜、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擦镜纸、吸水纸。 【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细菌的芽胞染色法,初步了解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 2.巩固显微操作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基本原理】 芽孢是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结构,也被称为内生孢子(endospore),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是否产生芽孢及芽孢的形状、着生部位、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是细菌分类的重要指标。与正常细胞或菌体相比,芽孢壁厚,通透性低而不易着色,但是,芽孢一旦被着色就很难被脱色。利用这一特点,首先用着色能力强的染料(如孔雀绿或石碳酸复红)在加热条件下染色,使染料既可进入菌体也可进如芽孢,水洗脱色时菌体中的染料被洗脱,而芽孢中的染料仍然保留。再用对比度大的复染剂染色后,菌体染上复染剂颜色,而芽孢仍为原来的颜色,这样可将两者区别开来。 【操作步骤】 1.制片。 按常规方法涂片、干燥及固定。 2.加热染色。 向载玻片滴加数滴5%孔雀绿水溶液覆盖涂菌部位,用夹子夹住载玻片在微火上加热染液冒蒸气计时并维持5min,加热时注意补充染液,切勿让涂片干涸。3.脱色。 待玻片冷却后,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为止。 4.复染。 用0.5%番红水溶液复染2min。 5.水洗。 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为止。 6.镜检。 将载玻片晾干后油镜镜检。 【实验结果】

实验四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实验四细菌的革兰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并初步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 2.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材料 1.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coli) 2.试剂:草酸铵结晶紫、路哥氏碘液、95%乙醇、番红液 3.其他: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无菌水、香柏油、二甲苯等。 三、实验原理 革染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hristain Gram创立的。通过革兰氏染色可把细菌区分为两大类。 革染氏染色的基本步骤:先用结晶紫初染、次经碘液媒染、再用95%乙醇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经过此法染色后,细胞保留初染剂蓝紫色的细菌为革染氏阳性菌;如果细胞染上复染的红色的细菌为革染氏阴性菌。大肠杆菌是标准的革染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标准的革染氏阳性菌。 革染氏染色的机理,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有关。经结晶紫初染以后,所用的细菌都被染成蓝紫色。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增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当用乙醇脱色时,两类细菌的脱色效果是不同的,革染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含量低,用乙醇脱色处理时细胞壁脱水、使肽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革染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在内层且较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被乙醇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被洗脱出来。用蕃红复染时染上红色。 四、操作步骤 1.细菌的活化:将细菌接种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约24h。 2.制片:取菌种培养物常规涂片、干燥、固定。 3.初染:于制片上滴加结晶紫染液,染色1min后,用水洗去剩余染料。 4.媒染:用碘液冲去残水,并用碘液覆盖约1min,水洗。 5.脱色:用滤纸吸去玻片上的残水,将玻片倾斜,在白色背景下,直接用95%乙醇从载 玻片上端冲洗脱色,直到流下的酒精无明显的紫色时,立即水洗。酒精的浓度、用量及涂片厚度都会影响脱色速度。脱色是革兰氏染色中最关键的一步。 6.复染:滴加番红液,染色2min,水洗。 7.用滤纸吸干,油镜镜检。 五、注意事项 为了保证革染氏染色结果的正确性,制片过程中要注意:要选用活跃生长的幼培养物作革染氏染色,涂片不宜过厚,火焰固定不已过热,脱色时间的控制。另外,可选用标准的革染氏阳性菌和革染氏阴性菌和未知菌一起混合涂片和染色。 六、实验内容 1.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进行革兰氏染色 2.对上述两种菌进行混合涂片,再进行革兰氏染色。 七、实验报告

细菌简单染色法.

简单染色 微生物染色原理 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酸性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 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使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染色迅速,着色深,菌体呈紫色。 步骤 1、涂片 1.取一块干净的载玻片,平放,在载玻片中央滴一小滴生理盐水; 2.用接种环无菌操作从琼脂斜面上挑取适量菌苔; 3.将挑取的菌苔沾入载玻片中央生理盐水中混匀并涂成薄膜。 注意: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迹;滴生理盐水和取菌不宜过多;涂片要涂抹均匀,不宜过厚。 2、干燥 将涂好菌膜的载玻片平放在室温下自然干燥。也可用电吹风低温吹干。 3、固定 手持(木夹夹住)已干燥的涂有菌膜的载玻片,涂面朝上,在酒精灯火焰上通过2~3次。 原理:加热使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凝固,从而固定细菌细胞形态,并使之牢固附着在载玻片上。 注意:热固定温度不宜过高,否则会改变甚至破坏细胞形态。 4、染色 将热固定的细菌涂片平放于在载玻片架上,滴加染液于涂片上(染液刚好覆盖涂片薄膜为宜)。 染色时间:吕氏碱性美蓝染色1~2min;石炭酸复红染色约1min;草酸铵结晶紫染色约1min。 5、水洗 将细菌涂片上染液倒入废液缸中;手持细菌染色涂片,置于废液缸上方,用洗瓶中自来水冲洗涂片,直至流下的水无色为止。 注意:水洗时,不要直接冲洗涂面,而应使水从载玻片的一端流下。水流不宜过急,过大,以免涂片薄膜脱落。 6、干燥 自然干燥:平放于室温,自然干燥; 吹干:用电吹风冷风或低温热风吹干; 吸干:平放在一张吸水纸上,上面覆盖一张吸水纸,将细菌涂片两面水分吸干。 配方 1、吕氏碱性美蓝染液 溶液A 美蓝0.6克;95%乙醇30毫升 溶液B 氢氧化钾0.01克;蒸馏水100毫升 分别配制溶液A和B 配好后混合即可。

实验四.细菌芽孢染色

实验四.细菌芽孢染色 一. 目的要求: 目的:掌握细菌芽孢染色方法 内容:1.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 2.初步了解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 二. 基本原理: 芽孢壁厚,透性低,着色脱色较困难。因此先用着色力较强的孔雀绿,在加热的条件下染色,使染料不仅进入菌体也可以进入芽孢内,进入菌体内的染料经水洗脱色,而芽孢一经着色难以被水洗脱,当用对比度大的复染剂(如沙黄、番红、碱性复红)染色后,芽孢仍保留初染色剂的颜色,此时菌体被染成红色,芽孢呈绿色。 三. 器材 1.菌种:培养了16-20小时左右的枯草杆菌(37℃) 2.染色剂:5%的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石炭酸复红染液 0.05%碱性复红蒸馏水 3.仪器或其他用品:小试管.滴管.烧杯.试管架.载玻片.木夹子.显微镜等 二甲苯.香柏油 四. 操作步骤: 一)方法1: 1.取37℃培养了18-24小时的枯草杆菌作涂片,并干燥固定。 2.于载玻片上滴入3-5滴5%孔雀绿水溶液 3.用试管夹夹住载玻片在火焰上用微火加热,自载玻片上出现蒸汽时,开始计时约5min ,加热过程中切勿使染料蒸干,必要时可添加少许染料 4.倾去染液,待玻片冷却后,用自来水冲洗至孔雀绿不再褪色为止。 5.用0.5%的番红溶液(或0.5%沙黄水溶液或0.05%碱性复红)复染2分钟,水洗. 6.制片干燥后用油镜观察。芽孢呈绿色,菌体呈红色。 二)方法2: 1.加1-2滴自来水于小试管中,用接种环从斜面上挑取2-3环培养16—20小时的枯草杆菌于试管中,充分混匀打散,制成弄的菌悬液。 2.加5%的孔雀绿水溶液2-3滴于小试管中,用接种环搅拌使染料与菌液充分混合。 3.将此试管浸于沸水浴中,加热20-30min . 4.用接种环从试管底部挑取数环欲洁净的载玻片上,并涂布均匀,将玻片通过微火3次固定。 5.水洗至流出的水中无孔雀绿颜色为止。 6.加复染液染2-3分钟,水洗。 7.干燥后用油镜观察,芽孢绿色,菌体红色。 五.实验报告: 1.绘图:枯草杆菌的芽孢形态,芽孢的着色位置。 2.芽孢染色的操作要点? 资料介绍: 1、菌种培养:37℃、18-24小时为宜。 2、染色剂的配制: A.5%的孔雀绿水溶液 孔雀绿 5g 蒸馏水 100ml

三细菌的简单染色与形态观察

实验三细菌的简单染色与形态观察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并掌握细菌简单染色的机理及技术; 2.学会用油镜观察细菌细胞的形态。 二、实验材料: 1.菌种: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us aureus等培养好的细菌斜面; 2.染料:结晶紫 3.其他: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无菌水、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 三、基本原理: 染色是细菌学上一个重要而基本的操作技术。因细菌细胞小而且透明,当把细菌悬浮于水滴内,用光学显微镜时,由于菌体和背景没有显著的明暗差,因而难以看清它们的形态,更不易识别其结构,所以,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时,往往要先将细菌进行染色,借助于颜色的反衬作用,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状及其细胞结构。 用于微生物染色的染料是一类苯环上带有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的有机化合物。发色基团赋予化合物的颜色特征,助色基团则给予化合物能够成盐的性质。染料通常都是盐,分酸性染料和碱性染料两大类。在微生物染色中,碱性染料较常用,如常用的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沙黄、孔雀绿等都属于碱性染料。 简单染色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此法操作简便,适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和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电离后带有正电荷,很容易与菌体结合使细菌着色。 通过本实验,学习和掌握细菌的染色技术,了解细菌细胞的形态,巩固课堂知识,增加感性认识。 四、方法与步骤: (一)制片 1.涂片:在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中央滴一小滴蒸馏水,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从枯草芽孢杆菌 斜面上挑取少许菌苔于水滴中,混匀并涂成薄膜,涂布面积约1~1.5cm2。 2.干燥:室温自然干燥 3.固定:手执载玻片一端,使涂菌一面向上,通过火焰2~3次。此操作也称热固定,其目 的是使细胞质凝固,以固定细胞形态,并使之牢固附着在玻片上。 4.染色:将涂片置于水平位置,滴加结晶紫染色液(以刚好覆盖涂片薄膜为宜),染色1min 左右。 5.水洗:倾去染液,斜置载片,用自来水的细水流由载片上端流下,不得直接冲洗在涂菌 处,直至载片上流下的水无色为止。 6.干燥:自然干燥,或用电吹风吹干,也可用滤纸吸干,注意不要檫掉菌体。 7.镜检:待标本片完全干燥后,先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将典型部位移至视野中央,再 用油镜观察。

实验 二 细菌的芽孢染色

实验二细菌的芽孢染色, 鞭毛染色, 荚膜染色生物科学贺冰冰 040012010025 周二 9、0 节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细菌的芽孢染色法 2 学习细菌的鞭毛染色法 3 学习细菌的荚膜染色法 二、实验原理 1 芽孢染色的原理: 细菌的芽孢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低,不易着色,若用一般染色法只能使菌体着色而芽孢不着色(芽孢呈无色透明状)。芽孢染色法就是根据芽孢既难以染色但一旦染上色后又难以脱色这一特点而设计的。所有的芽孢染色法都基于同一个原则;除了用着色力强的染料外,还需要加热,以促进芽孢着色。当染芽孢时,菌体也会着色,然后水洗,芽孢染上的颜色难以渗出,而菌体会脱色。然后用对比度强的染料对菌体复染,使菌体和芽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因而能更明显地衬托出芽孢,便于观察。 2 鞭毛染色的原理: 细菌的鞭毛极细,直径一般为0.01~0.02μm,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但是,如采用特殊的染色法,则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也能看到它。鞭毛染色的方法很多,但其基本原理相同,即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剂处理、让它沉积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径加粗,然后再进行染色。常用的媒染剂由丹宁酸和氯化高铁或钾明矾等配制而成。 3 荚膜染色的原理: 荚膜是细菌分泌到菌体周围的一层黏液状物质,通常是多糖和多肽类物质. 由于荚膜与染料间的亲和力弱,不易着色,通常采用负染色法染荚膜,即设法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从而使荚膜在菌体周围呈一透明圈。由于荚膜的含水量在90%以上,故染色时一般不加热固定。以免荚膜皱缩变形。 三、实验器材 1菌种:培养24h的枯草杆菌(Bacillcus subtilis)、培养12-16h的变形杆菌斜面,培养3d的固氮菌。 2染色液和试剂:5%孔雀绿水溶液、番红水溶液, 鞭毛染色液A液与B液,蒸馏水,香柏油,显微镜擦拭液,绘图墨水或黑色素溶液. 3器材:酒精灯、接种环、镊子、载玻片、擦镜纸、吸水纸、记号笔、试管夹、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 (一)芽孢染色: 1涂片:按常规方法将待检细菌制成一薄的涂片。 2晾干固定;待涂片晾干后在酒精灯火焰上通过3次。 3 染色: A 加染色液。加5%孔雀绿水溶液于涂片处(染料以铺满涂片为度),然后将涂片用试 管夹夹住,用酒精灯火焰加热至染液冒蒸汽对开始计算时问,约维持4~5min。加热过程中要随时交替添加染色液和蒸馏水,切勿让标本干涸(加热时温度不能太高)。 B 水洗:待玻片冷却后,用水轻轻地冲洗,直至流出的水中无染色液为止。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及形态观察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及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2.学习掌握革兰氏染色技术,巩固学习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二、基本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性染色法。革兰氏染色属于最重要的鉴别染色。一般认为革兰氏染色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两类细菌的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不同。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较厚(20-80nm),主要成分为肽聚糖,网状结构紧密。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2-3nm),主要成分是脂蛋白和脂多糖。细菌经过初染和媒染,在细胞内形成深紫色的结晶紫-碘复合物,当用酒精脱色时细胞壁脱水,阳性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层网状结构孔径收缩以至关闭,阻止不溶性复合物结晶紫-碘的逸出,这样使菌体呈蓝紫色。阴性菌脂类物质溶解,结晶紫-碘复合物随之被洗脱出,用复染剂复染后菌体呈复染后的红色。 三、实验器材 1.菌种大肠杆菌、藤黄八叠球菌约24小时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 2.仪器普通生物显微镜显微镜 3.材料载玻片、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滤纸、酒精灯、接种环等 4.染料草酸钱结晶紫染色液、路哥氏(Lugol)碘液、95%乙醇、0.5 %番红染色液 四、实验流程 涂片→干燥→固定→初染1min→水洗→媒染1min→水洗→脱色10-30s→水洗→复染1min→水洗→滤纸吸干→镜检。 五、操作步骤 1.涂片 取洁净的载片一张,将其在火焰上微微加热,除去上面的油脂,冷却,在中央部位滴加一小滴生理盐水,用接种环在火焰旁从斜面上挑取少量菌体与水混合。烧去环上多余的菌体后,再用接种环将菌体涂成直径1cm 的均匀薄层,以淡淡的乳白色为宜。制片是染色的关键,载片要洁净,不得玷污油脂,菌体才能徐布均匀。注意初次涂片,取菌量不应过大,以免造成菌体重叠。 2.干燥 涂布后,待其自然干燥或在酒精灯上方稍微加热,切勿靠近火焰。 3.固定 将已干燥好的涂片标本向上,在微火上以钟摆速度通过3-4次进行固定。固定的作用为:a.杀死细菌;b.使菌体蛋白质凝固,菌体牢固粘附于载片上,染色时不被染液或水冲掉;c.增加菌体对染料的结合力,使涂片易着色。

细菌的简单染色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 虽然各种类型的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微生物的各种形态结构,但一般实验室常用的是普通光学显微镜。由于细菌体积小且透明,在活体细胞内又含有大量的水分,因此,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与水溶液相差不大。当把细菌悬浮在水滴内,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由于与周围背景没有显著的明暗差,难于看清它们的形状,更谈不上识别其细微结构。而经过染色,就可借助颜色的反衬作用比较清楚地看到菌体形态,亦即菌体表面及内部结构着色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这样便可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微生物的形状和结构,而且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染色反应来鉴别微生物的类型和区分死、活细菌等,因此,微生物染色技术是观察微生物形态结构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通过对细菌的染色观察,使同学们在掌握细菌染色技术的基础上,了解各种其他的染色制片技术;观察微生物的各种形态结构,以巩固课堂知识,增强感性认识。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单染色方法及无菌操作技术。 2.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基本原理 1.简单染色法:所谓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态的观察。 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所以常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碱性染料并不是碱,和其他染料一样是一种盐,电离时染料离子带正电,易与带负电荷的细菌结合而使细菌着色。例如,美蓝(亚甲蓝)实际上是氯化亚甲蓝盐,它可被电离成正、负离子: 带正电荷的染料离子可使细菌细胞染成蓝色。常用的碱性染料除美蓝外,还有结晶紫(crystal violet)、碱性复红(basicfu-chsin)、番红(又称沙黄,safranine)等。 细菌体积小,较透明,如未经染色常不易识别,而经着色后,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易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2.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复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basic dye)初染液;媒染剂(mordant);脱色剂(decolorising agent)和复染液(counterstain)。碱性染料初染液的作用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crystal violet)。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iodine)是常用的媒染剂。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ethanol)。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液,复染

微生实验报告 2012.10.10 实验一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微生实验报告 姓名: xx 专业年级:2011级生物技术 学号:1032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学习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 二、实验原理 用于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三大类。碱性染料的离子带正电荷,能和带负电荷的物质结合。因细菌蛋白质等电点较低,当它生长于中性、碱性或弱酸性的溶液中时常带负电荷,所以通常采用碱性染料(如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或孔雀绿等)使其着色。酸性染料的离子带负电何,能与带正电荷的物质结合。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使培养基pH值下降时,细菌所带正电荷增加,因此易被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等酸性染料着色。中性染料是前两者的结合物,又称复合染料,如伊红美蓝、伊红天青等。 简单染色法是只用一种染料使细菌着色以显示其形态的方法,简单染色一般难于辨别细菌细胞的构造。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该染色法之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的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处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番红复染后就成红色。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

径缩小,通透性降低,草酸铵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不易被脱掉,因此细菌仍保留处染时的紫色。 三、实验器材 1、菌种: 金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 2、染色剂和试剂: 草酸铵结晶紫染液,卢哥氏碘液,95%酒精,番红复染液,复红染液,吕氏美蓝染液,显微镜擦拭液(乙醚: 乙醇=7:3),xx柏油。 3、器材: 废液缸,洗瓶,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擦镜纸,双层瓶,显微镜。 四、实验方法 (一)简单染色 1.涂片: 取干净载玻片一片,在载玻片的左右各加一滴生理盐水,按无菌操作法取菌涂片,左边涂金黄色葡萄球菌,右边涂大肠杆菌,做成浓菌悬液。再取干净载玻片一块将刚制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浓菌悬液挑1~2环涂在左边制成薄的涂片,将大肠杆菌的浓菌悬液取1~2环涂在右边制成薄涂片。亦可直接在载玻片上制薄的涂片,注意取菌不要太多。 2.晾干: 让涂片自然晾干。 3.固定:

实验三 细菌芽胞染色

实验三细菌芽胞染色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细菌的芽孢染色法。 2.了解并观察细菌芽孢的结构和形态。 二.实验原理 1.芽孢是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结构,也被称为内生孢子(endospore),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是否产生芽孢及芽孢的形状、着生部位、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是细菌分类的重要指标。 2.芽孢染色法是利用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料的亲和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的染料进行染色,使芽孢和菌体呈现不同的颜色而便于区别。与正常细胞或菌体相比,芽孢壁厚,通透性低而不易着色,但是,芽孢一旦着色就难以被脱色。利用这一特点,首先用着色能力强的染料(如孔雀绿或石炭酸复红)在加热条件下染色,使染料既可进入菌体也可进入芽孢,水洗脱色时菌体中的染料被洗脱,而芽孢中的染料仍然保留。再用对比度大的复染剂染色后,菌体染上复染剂颜色,而芽孢仍为原来的颜色,这样可将两者区别开来。 三.实验器材 1.菌种: 枯草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 2.溶液和试剂: 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二甲苯、香柏油、蒸馏水、95%乙醇 3.器材: 显微镜、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擦镜纸、吸水纸 四.实验步骤 1.制片 取一块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蒸馏水,用接种环无菌操作从枯草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斜面上挑数环菌置于载玻片液滴上,小液滴呈混浊状即可。并按常规方法干燥、固定(每隔几秒在酒精灯火焰上过一遍)。 2.加热染色 向载玻片滴加数滴5%孔雀绿水溶液覆盖涂菌部位,用夹子夹住载玻片在微火上加热至染液冒蒸汽(此时开始计时)并维持5min,加热时注意补充染液,切勿让涂片干涸。3.脱色 待玻片冷却后,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为止。 4.复染 用0.5%的番红水溶液复染2min。 5.水洗 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为止。 6.镜检

芽孢染色

细菌的芽孢染色和形态观察 胡雪芳 201300261033 【实验目的】 1.掌握芽孢染色方法,观察芽孢形态特征。 2.了解芽孢的性质与染色的关系。 3.巩固显微镜的使用和无菌操作技术。 【实验原理】 1.芽孢 1.1 芽孢性质 芽孢是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结构,也被称为内生孢子(endospore),通常为圆形和椭圆形。是否产生芽孢以及芽孢的形状、着生部位、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是细菌分类的重要指标。 与正常菌体相比,芽孢壁厚,通透性低而不易着色,一般染色法只能使菌体染色而芽孢不着色(芽孢呈无色透明状),但是,芽孢一旦着色就很难被脱色。 芽孢染色法根据芽孢特点设计,除了用着色力强的染料外,还需要加热,以促进芽孢着色。当染芽孢时,菌体也会着色,然后水洗,芽孢上的颜色难以渗出,而菌体会脱色。然后用对比度强的染料对菌体复染,使菌体和芽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因而能更明显地衬托出芽孢,便于观察。

1.2 芽孢的结构 芽孢的结构如下: 图1. 细菌芽孢构造模式图 芽孢囊:是产生芽孢菌的营养细胞外壳 孢外壁:主要含脂蛋白,通透性差(有的芽孢无此层) 产芽孢细菌芽孢衣:主要含疏水性角蛋白,抗酶解、抗药物,多价 阳离子难通过 芽孢皮层:主要含芽孢肽聚糖及DPA-Ca,体积大,渗透压高 芽孢壁:含肽聚糖,可发展为新细胞的壁 核心芽孢质膜:含磷脂、蛋白质,可发展成新细胞的壁 芽孢质:含DPA-Ca、核糖体、RNA和酶类 核区:含DNA 2.芽孢染色的染料——孔雀绿 孔雀绿是一种弱碱性染料,芽孢染色主要依赖于对芽孢结构特征的染色和利用——壁厚,通透性差等。通过依靠加热的方法促进该染料穿过厚壁进入了芽孢,然后利用壁厚,在水洗脱时又难以出来的特征,使芽孢保有初染染料。而该染料与细胞的结合能力较弱,被水洗后,结合了着色力强的复染染料。

实验二细菌的芽孢染色, 鞭毛染色, 荚膜染色

实验二细菌的芽孢染色, 鞭毛染色, 荚膜染色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细菌的芽孢染色法 2 学习细菌的鞭毛染色法 3 学习细菌的荚膜染色法 二实验原理 1 芽孢染色的原理: 细菌的芽孢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低,不易着色,若用一般染色法只能使菌体着色而芽孢不着色(芽孢呈无色透明状)。芽孢染色法就是根据芽孢既难以染色但一旦染上色后又难以脱色这一特点而设计的。所有的芽孢染色法都基于同一个原则;除了用着色力强的染料外,还需要加热,以促进芽孢着色。当染芽孢时,菌体也会着色,然后水洗,芽孢染上的颜色难以渗出,而菌体会脱色。然后用对比度强的染料对菌体复染,使菌体和芽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因而能更明显地衬托出芽孢,便于观察。 2 鞭毛染色的原理: 细菌的鞭毛极细,直径一般为0.01~0.02μm,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但是,如采用特殊的染色法,则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也能看到它。鞭毛染色的方法很多,但其基本原理相同,即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剂处理、让它沉积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径加粗,然后再进行染色。常用的媒染剂由丹宁酸和氯化高铁或钾明矾等配制而成。 3 荚膜染色的原理: 荚膜是细菌分泌到菌体周围的一层黏液状物质,通常是多糖和多肽类物质. 由于荚膜与染料间的亲和力弱,不易着色,通常采用负染色法染荚膜,即设法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从而使荚膜在菌体周围呈一透明圈。由于荚膜的含水量在90%以上,故染色时一般不加热固定。以免荚膜皱缩变形。 三实验器材 1 菌种:培养24h的枯草杆菌(Bacillcus subtilis)、培养12-16h的变形杆菌斜面,培养3d 的固氮菌。

2 染色液和试剂:5%孔雀绿水溶液、番红水溶液, 鞭毛染色液A液与B液,蒸馏水,香柏油,显微镜擦拭液,绘图墨水或黑色素溶液. 3 器材:酒精灯、接种环、镊子、载玻片、擦镜纸、吸水纸、记号笔、试管夹、显微镜等。四实验方法 (一)芽孢染色: 1 涂片:按常规方法将待检细菌制成一薄的涂片。 2 晾干固定;待涂片晾干后在酒精灯火焰上通过3次。 3 染色: A 加染色液。加5%孔雀绿水溶液于涂片处(染料以铺满涂片为度),然后将涂片用试管夹夹住,用酒精灯火焰加热至染液冒蒸汽对开始计算时问,约维持4~5min。加热过程中要随时交替添加染色液和蒸馏水,切勿让标本干涸(加热时温度不能太高)。 B 水洗:待玻片冷却后,用水轻轻地冲洗,直至流出的水中无染色液为止。 C 复染:用番红液染色2-3min。 D 水洗、晾干或吸干。 4镜捡:先低倍,再高倍,最后在油镜下观察芽孢和菌体的形态。 (二)鞭毛染色 1制片:吸取少量蒸馏水滴在洁净玻片的一端,无菌操作在斜面上取菌少许,在蒸馏水中轻沾,立即将玻片倾斜,使菌液缓慢地流向另一端。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菌液。涂片放空气中自然干燥。 2染色: 1)滴加A液,染4~6min。 2)用蒸馏水充分洗净A液。 3)用B液冲去残水,再加B液于玻片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至冒气,约维持0.5~lmin (加热时应随时补充蒸发掉的染料,不可使玻片出现干涸)。 4) 用蒸馏水洗,自然干燥。 3 镜检:先低倍,再高倍,最后用油镜检查。 (三)荚膜染色: 1 制菌液:加1滴墨水于洁净的载玻片上,挑少量菌体与其充分混合均匀。 2 推片:取一清洁载玻片一端接触混合液,以30°角进行推片。 3 晾干:在空气中自然晾干。 4镜检: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油镜观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