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章经验主义学派

第四章经验主义学派

第四章经验主义学派
第四章经验主义学派

The Empirical School

经验主义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又称为经理主义学派,以向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当代的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

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经验,认为通过对管理人员在个别情况下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研究,会使人们懂得在将来相应的情况下如何运用有效的方法解决管理问题。因此,这个学派的学者把对管理理论的研究放在对实际管理工作者的管理经验教训的研究上,强调从企业管理的实际经验而不是从一般原理出发来进行研究,强调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和概括管理经验。

一、主要代表

1、彼得?德鲁克。被称为"现代管理之父",是经验主义学派中最有名的代表人物,他开始时作为一个由若干

家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集团的经济学者,以后担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等大企业及一些外国公司的顾问,从1971年起任克拉蒙研究院的社会科学克拉克讲座教授,于1945年创办了德鲁克管理咨询公司,自任董事长。他写有许多著作,如《经济人的目的》(1939年)、《管理的实践》(1954年)、《有效的管理者》(1966年)等。

2、欧内斯特?戴尔,代表作是《伟大的组织者》。

二、经验主义学派成就

1、管理本质

2、管理任务及职责

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惟一的权威就是成就"。管理任务主要有三项。

第一,取得经济效果。企业是为了取得经济效果才存在的,经济效果对企业机构而言是合理的,本身就是它的目的。企业经理在每一项决策和行动中都必须首先考虑经济效果。不论社会经济制度或社会意识形态怎样,企业都有提供利润的责任。这是企业与医院、教堂、大学、武装部队等的区别。社会中的教育、保健、防卫和科学研究等工作,都以经济资源的剩余为基础,也就是以企业的利润和其他形式的积蓄为基础。人们对社会中其他工作的评价愈是高,对它们的要求愈是多,则对企业的经济效果的依赖也就越大。

利润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实践成果的考验,也就是对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能力的考验。只有企业获得了利润,才能表明经营管理者具有创新能力、良好的生产和销售计如、能激励职工发挥高度的生产效率。同时,由于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碰到各种风险。为了使企业能够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在乎时有足够的利润,以抵消经济活动所冒的风险,避免亏损。这些都表明了企业赚取利润的必要性。

但是,企业的利润不是愈高愈好。任何企业只应赚取足够的或合理的利润,而不应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因为企业的目的不在于赚取利润,而在于创造顾客。顾客是企业的基础,使企业得以存在。顾客创造了就业机会。正是为了供应顾客的需要,社会才把一些财富资源交付给企业使用。追求利润固然是企业第一位的任务,却并非是其目的或理想,而只是一项限制因素或必要条件。

第二,使工作具有生产性,使工作人员有成就。工商企业的资源主要有资本、人力和时间三类,但真正的资源只有一项一人。企业以及其他组织都是通过使人力资源更有生产性来执行其工作,通过更有生产性的工作来取得成绩。使工作更有生产性极为重要。能直接有助于企业成长的工作就是有生产性的工作。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根据企业本身的需要而创设新的工作,并经常使原有的工作增加新的内容。使工作具有生产性,需要依照事物本身的逻辑来组织工作,还需要使工作能够适合人们,因为人的逻辑同工作的逻辑是根本不同的。要使工作人员有成就感,就必须把人看成是生物,了解人的特殊生理心理特质、能力与限制、不同的行为方式等。对人的管理,最大的困难可能在于"人们心理上的多变反应"。同样一种管理方式,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管理决不能忽视人们心理因素,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设法满足职工对责任、诱导、参与、激励、报酬、领导、地位及职能等方面的要求。企业的职工都希望通过有生产性的工作和有成就的职务来获得满足,从而推进企业的成长。

第三,处理好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和承担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每一个机构都是社会的器官,都是为了社会而存在的。企业的好坏不能由企业本身来评定,而只能由它对社会的功用来评定。企业对社会的主要责任就是对社会产生的积极效果。工商企业的存在,不是为了它自身,不是为了工人和管理者有就业的机会,也不是为了股东能分得红利,而是为了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了对顾客提供商品和劳务。企业为了承担它对社会的责任,提供商品和劳务,就必须对人们、对群体、对社会有所影响。在组织多元化社会中,企业必须日益关心它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关心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管理的三项任务是在同一时间、同一管理行动中执行的,取得经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是一个经济机构,要使工作具有生产性,使工作人员具有成就感;社会不是一个经济机构,需要把管理看成是一种基本信仰和价值观的实现,妥善处理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和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是社会大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如大系统受到损害或消失,作为其组成部分的企业也无法生存。

3、经理五项职责

首先作为企业的主要领导的经理,有两项职责是别人不能替代的:

(1)造成一个“生产的统一体”,有效调动企业各种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

(2)经理做出每一项决策或采取某一行动时,一定要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协调起来。

五件事:

1树立目标并确定达到目标的手段,并使所有有关人员都了解组织目标及其实现手段。

2为实现目标进行组织工作。

3建立适宜的奖酬制度,使之起到鼓励职工的作用以及加强组织内信息沟通和联系。

4分析工作成果,并确定考核和评价工作的标准。

5为职工创造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包括自己。

三、目标管理MBO

1、目标管理性质

德鲁克指出:所谓“目标管理”就是一个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管理人员共同制定一个目标;该目标应同每个人的工作成果相联系,通过确立目标,规定他的主要职责范围;并用这些目标作为经营一个单位和评价每一成员贡献的标准。目标管理是使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达到工作目的的一种管理技能和管理制度。

2、制定目标程序

一是准备,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准备参加目标管理的人员系统地提供有关目标管理的性质和利益的情报,尽可能地使参加者了解自己在目标管理制度中的个人利益和职能,并消除他们的顾虑。

二是由企业的高层领导制定战略目标。这一步要注意战略目标要足够广泛,以便在情况复杂时有足够的机动余地。战略目标要表述为企业准备达到的各种标准,如在道德和法律的限度内取得最大的利润,通过向企业成员提供生产率、补偿、挑战等方面的机会来激励他们等。

三是在各管理阶层制定试探性的策略目标。这些策略目标是试探性的,可予以改变。

四是提出各种建议、讨论并修改。各级管理人员提出的建议,有时要经过反复的讨论和修改才能定下来。这样能使大家把意见都讲出来,使每个人都感到是他自己订的计划,从而提高实现计划的积极性。

五是对各项目标和评价标准达成协议。通过各级管理人员对建议的讨论和修改,就各项目标和评价标准达成

协议,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

3、优点

1目标管理对组织内易于度量和分解的目标会带来良好的绩效。对于那些在技术上具有可分性的工作,由于责任、任务明确目标管理常常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对于技术不可分的团队工作则难以实施目标管理。

2目标管理有助于改进组织结构的职责分工。由于组织目标的成果和责任力图划归一个职位或部门,容易发现授权不足与职责不清等缺陷。

3目标管理启发了自觉,调动了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由于强调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将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因而提高了士气。

4目标管理促进了意见交流和相互了解,改善了人际关系。

4、缺点

1目标难以制定。组织内的许多目标难以定量化、具体化;许多团队工作在技术上不可解;组织环境的可变因素越来越多,变化越来越快,组织的内部活动日益复杂,使组织活动的不确性越来越大。这些都使得组织的许多活动制订数量化目标是很困难的。

2目标管理的哲学假设不一定都存在。Y理论对于人类的动机作了过分乐观的假设,实际中的人是有“机会主义本性”的,尤其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因此许多情况下,目标管理所要求的承诺、自觉、自治气氛难以形成。

3目标商定可能增加管理成本。目标商定要上下沟通、统一思想是很费时间的;每个单位、个人都关注自身目标的完成,很可能忽略了相互协作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滋长本位主义、临时观点和急功近利倾向。

4有时奖惩不一定都能和目标成果相配合,也很难保证公正性,从而削弱了目标管理的效果。

经验主义学派的管理思想及特点

经验主义学派的管理思想及特点 经验主义学派的基本管理思想是:有关企业管理的理论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特别是以大企业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加以理论和概括化,然后传授给管理人员或向经理提出实际的建议,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的经验。通过研究管理中的成功和失败,就能理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自然的学会进行有效的管理。尽管经验主义学派是一个庞杂的学派,但他们都把实践放在第一位,以适用为主要目的。对实践经验高度总结是管理学派的主要特点。 1.管理的性质 经验主义学派给出的管理定义是:管理是努力把一个人群或团体朝着某个共同目标引导、领导和控制。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管理是研究对人进行管理的技能和知识的一个独立领域。德鲁克不赞成在普遍意义上理解“管理”的概念,他认为管理又同生产商品和提供各种经济服务的工商企业有关,管理学则是管理工商企业的理论和实际的原理、原则的集合。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管理是特殊的工作,因而需要一些特殊的技能。 2.管理的任务 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管理的任务主要有三项: (1)获得经济成果。 (2)使企业具有生产性,并使工作人员有成就感。 (3)妥善处理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和承担企业对社会的责任的问题。 3.管理的职责 作为企业的主要领导的经理,有两项职责是别人不能替代的: (1)造成一个“生产的统一体”,有效调动企业各种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 (2)经理做出每一项决策或采取某一行动时,一定要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协调起来。 任何管理者共同的管理职责是: ①树立目标并确定达到目标的手段,并使所有有关人员都了解组织目标及其实现手段。 ②为实现目标进行组织工作。 ③建立适宜的奖酬制度,使之起到鼓励职工的作用。 ④加强组织内信息沟通和联系。 ⑤分析工作成果,并确定考核和评价工作的标准。 ⑥为职工创造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4.组织结构 经验主义学派对建立合理组织结构问题普遍重视。如德鲁克认为,当今世界上管理组织的新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 (l)集权的职能性结构。 (2)分权的联邦式结构,称为“事业部制”。 (3)规划——目标结构,即矩阵结构, (4)模拟性分权管理结构, (5)系统结构,

人格心理学-行为主义流派

行为主义学说及相关研究 代表人物: 创始人:华生 集大成者:斯金纳 格斯里(联结) 赫尔(强化)米勒、多拉德 ?行为主义又称学习理论 ?通过条件反射研究行为习得的规律 ?从行为层面揭示了人格的动态组织形成规律 一、两类基本的条件反射(行为矫治法的基础) ?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研究) ●学会对刺激反应,条件刺激成为引发反应的信号 S-R:刺激-反应联结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射 条件刺激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研究) ●始于自发行为,得到强化,学会操作 ●斯金纳设计了定(变)时距、定(变)比率强化程序进行系统实验。(代币、脱敏、厌恶等行为疗法的机理) 二、行为学习重要因素之丰富内涵 行为主义公式: S—R 刺激和反应,强化联结 ◆引发特定反应的刺激——线索(决定何时何地做出何种反应) ●会泛化 ●情境中多重线索联合作用 ●机体内部线索引起连锁反应 如:神经质反应和习惯迁移 ◆强化 ●满足需要形成强化 特殊情形下的微妙强化 ●驱力下降形成强化

次级驱力具有同样特点(米勒、多拉德) 焦虑恐惧属于次级内驱力 ●获得奖励前的行为和逃脱惩罚后的行为被强化(格斯里)◆联结(格斯里研究) ●连锁反应 ●进入行为状态形成联结 三、应用行为学习规律 (一)行为学习手段 ●强化:促进行为 ●消退:不予强化使行为消减 ●惩罚,阻止行为 (二)强化和惩罚类型 ●正强化和负强化 ●惩罚和剥夺 (三)强化和惩罚的有效施用 ●强化和消退结合 ●避免强化/消退误用 ●灵活转换惩罚和强化 ●选择适宜的强化 ◆行为塑造原则 ●小步渐进:强化一系列向期望行为接近的行为 行为强化标准量的逐渐变化 强化接近期望方向的行为 ●行为塑造ABC Anticipation 设置更多线索 Behavior 设计可行的行为步骤 Consequence 增强后果的强化感受 四、与强化有关的著名研究启示 ◆习得性无助(失助) ●努力无效的经历学会自暴自弃 抑郁,“心死”

重商主义思想的演变及其对英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重商主义思想的演变及其对英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基本思想,之后在此基础上阐析了英国国内当时采取的重商主义政策,接着分析了近代英国重商主义衰弱的主要原因,文章的第四部分着重讲述了重商主义对英国经济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说明了重商主义虽然有种种缺陷,但它是顺应时代而生的产物,对当时的西欧经济作出过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重商主义;影响;英国 一、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基本思想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指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木主义生产方式萌芽及形成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它产生于15世纪末,至17世纪下半叶开始瓦解。[1]重商主义以流通过程为研究中心,以商业资本的运动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方法是把社会经济现象和经验加以描述和总结,目的是为了实用,即使国家求强致富,其研究结果是提出一系列的经验性规律。它的核心思想是国家积极干预经济,以利于发展对外贸易,使货币尽量多地流入国内而不流向国外,达到贸易的出超。“重商主义”这一名称并不是由重商主义者命名的,而是由其后的亚当·斯密提出的。“重商”,不仅与封建社会轻视商业的观念和政策有别,而且也与以后的重农学派的思想相异。 1.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重商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是商业资本的兴起。10到11世纪,在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西欧逐渐实现了手工业和农业、商业的分离,商业和手工业者构成了城市的基本居民。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东西方交流的扩大,商品货币关系不断侵蚀着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地,一种以分工合作和以雇工剥削为基本剥削方式的新型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 从15世纪起,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业耕作的改良,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经济发展迅速。随着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商业资本也逐渐成为社会资本的支配形态。而发达的工商业必然需要广阔的市场,于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使西欧的商人走上了对外贸易的道路,并将对外贸易与暴力掠夺、海盗行径、贩卖奴隶、征服殖民地等多种手段相结合,迅速地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财富。而商业资本要想迅速发展,必然要求一种维护其新的经济思想的产生,于是,重商主义的市场经济思想应运而生。 二是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国家的出现是重商主义成长和壮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以往各国国内诸侯林立,封建领主可以任意规定货物的关税、法律、衡量制和货币,这种封建割据的局面妨碍了国内市场的统一,给商业发展带来重重困难。而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扫除封建割据对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限制,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来消除这些封建壁垒,开拓国内外市场。另一方面,封建国王为了削弱封建领主的力量来加强自己的权利,就要依靠财富支持战争。因此,封建国王和商业资本家在共同追求货币的基础上建立起联盟。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重商主义在当时适应了军事威力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三是文艺复兴的影响。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高扬人文主义的旗帜,强调个人的需要和个人的权利,用人的意志来考察一切事物。文艺复兴运动有力地推动了重商主义的成长。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重商主义者,开始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对观察到的经济现象寻找理论根据,力图建立适合于自己需要的经济学说。商人和金融家也借此可以更自由而肆无忌惮地追求个人的利益,进一步为重商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 2.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 重商主义与古代的经济思想不同。严格来说,重商主义不能成为一个学派,因为它既没有学派的代表人物,又没有传授衣钵的弟子。但总结起来,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有:第

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

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 马梦琪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 如果我们谈论当代德国的翻译学派,特别是自70年代以来德国最具影响的翻译学派,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翻译的功能学派,也就是深具德国特色的翻译目的派。这是20世界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个学派,功能主义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单靠语言学不能解决翻译的所有问题。翻译目的决定翻译实践中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译者应优先考虑的是文本的功能和译文所要达到的功能预期。翻译功能学派代表人物有赖斯、汉斯·威密尔等。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在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对等理论。1964年奈达提出了翻译过程三阶段的模式:分析、转换和重组。他还详尽地论述了自己提出的与形式对等相对立的“动态对等”概念,指出:“动态对等是指译文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映基本相同。”虽然在80年代奈达又修正了“动态对等”论并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兼顾,但是奈达在解释翻译的性质时说:“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可见,尽管奈达主张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并把这种翻译方法叫做社会语言学方法,却依然是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而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

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然而,20世纪60-70年代的语言学理论一统天下,欧洲翻译理论界并没有充分重视上述问题的解决。随着翻译实践和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70年代西方已经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赋予了翻译更多的涵义。 三、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Reiss)、汉斯·威密尔(Hans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Holz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Nord)等提出的翻译理论。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categoryoftranslationcriticism),汉斯·威密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theorieandbeyond),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oftranslation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plusloyalty)。 第一阶段: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Reiss,1923-),毕业于海德尔博格大学翻译学院。在她1971年出版的论着《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翻译质量评价的类型及标准》中首次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她提出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brief)和基于原语和译语功能关系的功能批评

经验主义管理讲义

现代管理理论 ——经验主义管理理论

一.经验主义学派产生的时间 19世纪50年代左右 二.经验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观点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09—2005)1.德鲁克的理论观点 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包括目标管理、经理人员的任务和工作、有效管理者、事业理论、绩效精神、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知识管理的等思想。 (1)目标管理 1954年,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了目标管理。德鲁克认为传统管理学派偏于以工作为中心,忽视人的一面,而行为科学又偏于以人为中心,忽视了同工作相结合。目标管理则结合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使职工发现工作的兴趣和价值,从工作中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企业的目标也因职工的自我实现而实现,这样就把工作和人性二者统—起来了。 (2)经理人员的两大任务和五项工作 a.两大任务: 第一项任务:经理人必须建立一支单一有机体的团队。第二项任务:经理人必须权衡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b.五项工作:第一项:制定目标。第二项:组织。第三项:激励与沟通。第四项:衡量。第五项工作:培养 (3)组织结构 经验主义学派对建立合理组织结构问题普遍重视。德鲁克认为,当今世界上管理组织的新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集权的职能性结构; 2.分权的联邦式结构,称为“事业部制”; 3.规划——目标

结构,即矩阵结构;4.模拟性分权管理结构。 (4)有效的管理者 德鲁克认为“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如下的习惯:a.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b.注意使自己的努力产生必要的成果,而不是工作本身,重视对外界的贡献;c.把工作建立在优势上—他们自己的优势,善于利用自己的长处,上级、同事和下级的长处;d.精力集中于少数主要领域;e.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 (5)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德鲁克首次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企业需要加以组织、系统化的实务与训练内容。 三.经验主义管理在现实中的应用 事业部制的概述:事业部制又称M型组织结构,即多单位企业、分权组织,或部门化结构。就是按照企业所经营的事业,包括按产品、按地区、按顾客(市场)等来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事业部。事业部是在企业宏观领导下,拥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部门,既是受公司控制利润中心,具有利润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职能,同时也是产品责任单位或市场责任单位,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活动负有统一领导的职能。其特征是:决策权并不完全集中于公司最高管理层,而是分权给事业部,有利于它们统一管理、独立核算;公司最高管理层摆脱了日常事务,集中精力进行重大决策的研究;公司的适应性强;适于规模大,产品种类多,经营范围广,分地区经营,技术上,生产上可以相互独立进行的企业;管理层次多,管理费用高,各事业部协助比较困难,易产生各自为政、本位主义的倾向。 事业部制的由来:事业部制是由曾担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的阿尔弗雷德·斯隆在1921-1922年对美国通用汽车进行改革时推行的。通用公司采用了事业部制以后,不仅摆托了困境,而且迅速超过了福特公司。但是事业部制的形

凯恩斯主义和重商主义的关系

凯恩斯主义与重商主义的关系 1.产生背景 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15-17世纪)的经济思想,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阶段和商业资本家崛起并向产业资本家过渡时期的社会需求。其产生背景是市场程度不高、制造业不发达、社会正处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期间,经济活动自发表现为三个阶级:重视商业资本的获得,即货币至上;重视商业利润,即对资本的注意转为对商业产业的重视;最后重视利润来源,即重视制造业发展。 凯恩斯主义是当代影响最大、最具说服力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派,它产生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经济危机之后,而面对空前严重的危机和失业,古典理论却束手无策,因为其认为市场会自动调节以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并且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价格水平具有很大的弹性使得市场在长期总是出清的。使得凯恩斯认识到古典理论关于市场作用的缺陷,而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认为这种办法“可能比其他任何可见的制度都更有效地达到经济目标”。而伴随着《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诞生。 可以看出,重商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产生时市场发展的程度差别很大。重商主义产生于商品经济发展初期,市场程度不高,而凯恩斯主义的产生则正是由于认识到市场不能是完全自由放任的,即从重商主义到凯恩斯主义之间还经历了反对国家干预的自由主义阶段,此时不仅国内的市场得到了发展,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市场也初步形成。 2.核心内容 重商主义理论主要有三点:一是视货币为唯一财富形式的财富观;二是认为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即外贸和掠夺;三是倾国家之力干预外贸,控制市场活动。重商主义者认为若一国家缺少金银矿藏,就只能通过外贸顺差、出超甚至掠夺,才能让金银不断流入本国。重商主义者强调国家的作用,认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致富的重要保证,主张国家各有干预经济生活,如垄断对外贸易,衽限制或禁止货币输出和商品进口的政策和保护性关税,并和国家政权相结合进行殖民扩张等。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货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2001:l)认为,西方翻译研究发展史的显着特点之一就是对等,这一曾经至关重要的概念,逐渐淡化,并最终消解。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翻译活动更加频繁,各种文本类型的翻译需求迅速增加,非文学文本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考察对象,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应运而生。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贾斯特·赫尔兹-曼塔利(Justa Holz-M?ntt?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其代表理论有: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即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赫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由于多元体系翻译观的影响,与原文文本至高无上观念紧密相关的等值标准逐步被侧重目标系统(target system)的观念所取代。 1.2.1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基础 卡尔·布勒于1934年提出了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对功能翻译理论有深远的影响,为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和弗米尔的目的论奠定了基础。 1.2.1.1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 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包含以下组成因素: 语境(context):语言的“表现功能”,涉及符号与世界的关系; 说话者(speaker):语言的“表达功能”,涉及符号和说话者的关系; 受话者(hearer):语言的“感染功能”,涉及符号与受话者的关系; 符号(sign)。 布勒根据语言工具模式中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区分了三种语言功能:信息功能(the information function)、表达功能(the expressive function)、感染功能(the appellative function)。他进而提出依据文本主要功能对文本进行分类(张美芳2005:65)。有一些文本明显试图影响读者的观念,一些文本意在产生某种美学效果,另一些则只是传达信息。布勒据此区分出三大文本类型:意动型文本(conative)、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和信息型文本(representative)(周桥2006:81)。 1.2.1.2雅各布逊的语言功能模式 雅各布逊发展了布勒的语言工具模式,提出了语言功能模式。这个模式有六个组成要素:信息、语境、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接触渠道、代码和话语功能。他根据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把话语功能分成五类:信息功能、表情功能、感染功能、寒暄功能和诗学功能(张美芳2005:67)。 1.2.2译功能翻学派的主要理论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弗米尔则以文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最主要的理论:目的论(the skopos theory)。而曼塔利比弗米尔更进一步地拓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适用的领域。她的理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针对包括文本转换在内的所有跨文化转换形式,而重点放在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 1.2.2.1赖斯的文本类型学

西方哲学流派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西方流行的各种哲学派别,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继续。现代西方流行的哲学流派虽形形色色,但大致分属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哲学思潮渊源于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强调归纳、实证、逻辑、实用,关注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开始出现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第一代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流行于十九世纪下半期和二十世纪初的马赫主义是孔德实证主义的后裔,是现代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第二代;实用主义与实证主义有理论联系,而逻辑实证主义则是马赫主义的直接后裔,是实证主义的第三代;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一度代替逻辑实证主义而兴起的是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逐渐衰落,代之而兴的是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人的历史主义或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 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则渊源于欧洲大陆的唯理主义,强调演绎、普遍、绝对、直觉、关注人的存在意义。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发端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流行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代是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第二代是狄尔泰、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学;与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哲学流派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第三代是海德格尔、萨特尔的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在当今西方流行的人本主义的哲学流派中,比较特殊的是新托马斯主义和人格主义。 1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 产生时间:19世纪30~40年代 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 形成标志: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 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实证主义的影响: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2 唯意志主义 把意志当作世界本原和发展动力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 产生时间:19世纪20年代,50年代后流传于法、英和北欧一些国家。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tson,1878-1958)于1913年创立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体系的基本特点可归结为三点:第一,强调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人的行为。该理论认为,意识是不能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的,所以意识不应该包括在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内。第二,认为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人的反应,而某种反应的形成是经历学习过程的。第三,认为个体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遗传的,而是在生活环境种获得的。行为主义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行为主义强调研究行为,强调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上客观地研究行为,而不从主观上加以描述。这种研究方法上的客观原则,对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它否定人的心理、意识的观点,以及分析人的行为的机械主义的错误,则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一、班杜拉的生平 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rua,1925—),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 达。像斯金纳(Skinner)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他就读的中学只有20个学生。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 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爱荷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尽管接受的是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但由於受赫尔的学生史班斯的影响,对实验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颇深。1953年,他到 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後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史丹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在这期间,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 勒(N. Miller)、多拉德(J. dollard)和西尔斯(R.R. Sears)的影响,把学习理论应

第2章 重商主义学派(1).

第2章重商主义学派 一、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新兴商业资本主义逐渐取代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 2.中世纪逐渐兴起的城市变得越来越重要。 3.国内与国际贸易日益繁荣,货币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4.金矿的发现促进了贸易量的增长,也激发了贵金属理论的产生。 5.地理大发现拓展了贸易范围。 6.生产规模虽然较小,但商人越来越多的周旋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 7.尽管在“拥有土地的贵族”眼中,商业资本家仍是“可鄙的商人”,但他们在商业世界却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角色。 8.民族国家正在兴起,各个强国家在世界各地占领殖民地、拓展势力范围。 9.国家间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 二、代表性经济学家 1.托马斯·孟(Thomas Mun,1571-1641) 1)生平、著作 托马斯·孟1571年6月在伦敦出生,1641年7月逝世。他的父亲约翰·孟

是一个是纺织品商人,约翰·孟曾担任皇家铸币局局长,1562年曾被授予一枚勋章。托马斯孟·是他的第三个儿子。托马斯·孟的商业生涯开始于地中海贸易,后来在意大利和近东贸易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极为富有,是一名非常成功的商人。孟1615年任东印度公司董事,1622年被任命为政府贸易委员会委员。1624年,他曾有机会出任副总督,但他谢绝了。直到逝世,他一直是东印度公司的董事。当时英国正面临白银短缺,而东印度公司为购买香料向国外支付了一大笔金银,为此受到很多批评。为了为东印度公司辩护,孟在1621年写了一本小册子《论英国东印度贸易》(A Discourse of Trade from England unto the East Indies),指出只要总出口超过总进口,进口商品的多少或支付金银,并不重要。大约在1630年,孟写就了他的代表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England’s Treasure by Foreign Trade),这本书在他去世后由他的儿子在1644年出版。 2)主要贡献 ①观点:增加国家财富的手段是获得贸易盈余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第二章的标题是“使英国变富和增加我们财富的手段”,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怎样才能使英国变得富有?”托马斯·孟给的答案既不是生产也不是资本品的积累,而是获得出口盈余。 虽然英国可以通过收到赠品或者其他国家对其产品的购买而变得富有,但是这些事情都是不确定的,而且收效甚微。因此,增加我们财富和金银的通常办法就是对外贸易,我们应该已经看到过这一办法是如何运作的,那就是每年我们向国外卖出的商品的价值超过我们购买国外商品的价值。假设英国国内的衣料、铅、锡、铁、鱼类及其他国内产品有足够的供给,那么我们每年可以将多余的部分产品出口到国外,这些产品价值2 200 000英镑;我们也可以从国外购买我们需要使用和消费的国外产品,这部分产品价值2 000 000英镑。通过这一贸易往来,我们可以确定英国每年会增加200 000 英镑的财富,因为那部分没有回到我们仓库的存货必然给国内带来财富。 孟指出,尽管英国已经很富有,但仍应该开垦荒地用来种植大麻、亚麻、树

管理理论丛林各学派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 管理理论丛林主要的管理学派如下: 1.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是在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人有美国的哈罗德·孔茨。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是由一些基本步骤(如: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所组成的独特过程。该学派注重把管理理论和管理者的职能和工作过程联系起来,目的在于分析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确定出一些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职能。由于过程是相同的,从而使实现这一过程的原理与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 2.人类行为学派。代表人物是劳伦斯·阿普莱。主要观点是:既然管理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好,因此就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该学派注重心理学,注重个人和人的动因,把人的动因视作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这一学派把管理看作是对组织行为的领导和协调,坚持认为抓好对人的管理是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3.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彼得·德鲁克,代表作《有效的管理者》。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或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他们认为,成功的组织管理者的经验和一些成功的大企业的做法是最值得借鉴的。因此,他们重点分析许多组织管理人员的经验,然后加以概括和总结,找出他们成功经验中具有共性的东西,然后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据此为管理人员提供在类似情况下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技能,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4.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代表作《经理的职能》。他被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 1.组织的实质──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整体的协作系统的一部分和核心。这一协作系统由人的系统、物的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 2.组织要素:作为一个组织,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成员间的信息沟通。经理人员是组织成员协作活动相互联系的中心。他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整个组织的信息系统并保持其畅通;保证其成员进行充分协作;确定组织目标。 3.权限接受论:(1)权力来源原理: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的占有者。(2)权力大小的确定:权力发出后被接受的程度,即不是上级授予,而来自下级接受的程度。 4.组织平衡论:(1)组织对内平衡:组织对个人的诱因要大于或等于个人对组织所作的贡献。(2)组织对外平衡:组织内部效率产生外部效能,它与外部环境间的平衡。 5.系统管理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强调应用系统的观点,全面考察与分 析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管理过程等,以便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他们认为,组织 是由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并且共同工作着的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其中,这些要素可称为子系 统。系统的运行效果是通过各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效果决定的。组织这个系统中的任何子系统的 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把握组织的运行过程,就要研究这些子系统及它们 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怎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巴甫洛夫

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1849—1936)是俄国一个乡村牧师的儿子,他在当地的神学院受教育,后来就读于彼得堡大学,专修动物生理学,1875年获得学位后,成为医学院里生理学的高级研究生,后来又出国去深造,与当时最杰出的生理学家们一块儿从事研究。回国以后,巴甫洛夫任职于彼得堡军事医学院,他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关于消化的研究上,并以其在消化方面的杰出研究而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奖。 与其他心理学家不一样的是,巴甫洛夫并不愿意做一名心理学家,相反,作为一名严谨的自然科学家。巴甫洛夫十分反对当时的心理学,反对过分强调“心灵”、“意识”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仅凭主观臆断推测而得的东西。他甚至威胁说,如果有谁胆敢在他的实验室里使用心理学术语,他将毫不留情的开枪将他击毙。然而,这样一个如此鄙视心理学的人,却在心理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虽然那并不是他的初衷! 巴甫洛夫在心理学界的盛名首先是由于他关于条件反射的研究,而这种研究

却始于他的老本行——消化研究。正是狗的消化研究实验将他推向了心理学研究领域,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内心也充满了激烈的斗争,但严谨的治学态度终于还是使他冒着被同行责难的威胁,将生理学研究引向了当时并不那么光彩的心理学领域,而后来,该项研究的成果——条件反射理论又被行为主义学派所吸收,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 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界的第二大贡献在于他对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划分,而这同样始于他对狗的研究。他发现,有些狗对条件反射任务的反应方式和其他狗不一样,因而他开始对狗进行分类,后来又按同样的规律将人划分为4种类型,并和古希腊人提出的人的4种气质类型对应起来,由此,他又向心理学领域迈进了一步。 到老年的时候,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的态度有了松动,他认为:“只要心理学是为了探讨人的主观世界,自然就有理由存在下去”,但这并不表明他愿意把自己当作一位心理学家。直到弥留之际,他都念念不忘声称自己不是心理学家。但尽管如此,鉴于他对心理学领域的重大贡献,人们还是违背了他的“遗愿”,将他归入了心理学家的行列,并由于他对行为主义学派的重大影响而视其为行为主

第一章-重商主义解释

很好 古希腊、罗马及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一、色诺芬: (Xenophon, 约430~354BC),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雅典人。苏格拉底的弟子。公元前401年参加希腊雇佣军助小居鲁士(Kurush,约前424~前401年)争夺波斯王位,未遂,次年率军而返。前396年投身斯巴达,被母邦判处终身放逐。著有《远征记》、《希腊史》(修昔底德《伯罗尼撒战争史》之续编,叙事始于前411年,止于前362年)以及《回忆苏格拉底》等。 《经济论》(Oeconomicus or Economics,亦译《家政论》)和《论税收》。 1、关于财富的观念 2、关于分工的收益 3、关于市场价格的形成 4、关于财政的配置职能 二、马格努斯的公平价格 阿尔贝特·冯·布尔斯塔德(Albert vonBollstadt,1193~1282)。马格努斯(Magnus)是尊敬的称呼,相当于“伟大的”(the Great)的意思。他主要是在科隆的黑袍教教团(Dominic)的学校中任教。其弟子有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1225~1274)。他通晓神学、哲学、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是有代表性的炼金家,著有《炼金术》(De Alchymia)一书。分离了金和银。 “同一劳动和费用的集合不能不相互交换。因为制造床的人如不能收到大约相当于他制造床所耗费的相等数量的劳动和费用,他将来就不可能再制在这个原则造一张床,制造业也将因此而消失。其他行业也是如此。” 三、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Thomas Aquinas]13世纪意大利神学家,经院哲学家。

公平价格的制度条件是,市场上不存在商业欺诈和垄断行为,交易完全出于自愿的原则和共同的愿望。他在《神学大全》中,关于公平价格有两类意见: 其一是效用的原则。“购买和出卖是来自当事双方的共同效用,因为一方需要另一方的财物。……但是共同的好处,不能使一方的负担多于另一方;因此双方的契约必须均等才能成立。”其中还蕴含着“真正所值”时才能实现。“真正所值”涉及的是商品的效用问题。他对效用的理解是物的有用性。“事物之价值在人们使用时是以其给予的价格来衡量。……因此,不论价格超过事物之价值,或者相反,事物之价值超过价格,均不会有正义均等。” 其二是成本费用原则。 意识到了市场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货币和利息观点。“补偿”和“风险”这两个概念是他对市场经济行为分析所作出的最重要贡献之一。 第一章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或重商制度(Mercantile System) 一、产生时间 中世纪之后,自由主义盛行之前。大致可追溯到1500——1776年。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 【注】1776年(丙戌年):1776年,是一些国家之间在知识、技术、制度上的一个重大分水岭。 1776年3月9日,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1776年7月4日,美利坚合众国十三州议会一致通过《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宣告正式建国。1776(乾隆41年),大清帝国人口规模大约为2.4-3亿,大清帝国GDP全球第一,“这三个国家(中国、埃及、印度)——根据各种资料显示,曾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主要是以其在农业和制造业方面的优势而著称……现在(1776年),中国是远比欧洲任何部分都富有的国家。”(亚当·斯密,1776)。1776年瓦特在英国发明了蒸汽机,9年后才由企业家博尔顿运用到工业中。 二、历史背景 (1)货币使用更加广泛; (2)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贸易的增长,极大的扩张了贸易的范围; (3)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 (4)民族国家开始兴起,最强大的国家都在攫取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三、重商主义学派的主要信条

美国结构主义学派

第十一章美国结构主义学派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也称为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是结构主义三大流派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本章介绍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形成,它的理论基础,基本方法及分析语言的步骤,最后介绍语法描写的两个模型及法位学理论。 11.1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11.1.1概况 美国描写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在调查美洲印第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尊重语言事实,注意对各种口语的语言的共时的结构形式的描写,采用了分布、替换、层次分析方法。寻找直接成分的层次分析方法建立的层次观念打破了中心词分析方法的传统,被后来的句子分析广泛采用。但是美国描写学派注重形式,不重视意义,重视语言个性,不重视语言共性。 11.1.2主要语言学家 先驱者:鲍阿斯、萨丕尔。 鲍阿斯(1858-1942)编写了《美洲印第安语手册》,指出:每一种语言不应当依据一些预定的标准(如希腊-拉丁语法)来描写,而应当仅仅依据它本身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模式来描写。也就是说,描写不同结构的语言,应该创立新的概念和方法因此。他主张重新探讨描写语言的新方法。 萨丕尔(1884-1939)他于1921年出版《语言论》。他的重点研究内容是“语音模式”和语言形式问题。在注意语言的结构和形式的同时,把语言研究与心理、社会文化研究联系在一起,认为人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己使用的语言影响。

萨丕尔还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探索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的关系,力求证实语言对思维有决定性的影响。他认为,不同的语言模式影响人们的思维,从而产生不同的思维模式,对世界有不同的认识。这种观点也被称作“语言相关论”。他的学生沃尔夫继承并发展了萨丕尔的“语言相关论”,进而认为:使用不同的语言的人具有不同的智能水平和行为准则。这些观点被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个假说夸大了语言的力量,断言语言决定思维,甚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制于语言,难以使人信服。但是它揭示了不同语言的语义系统的差异,提出了语言模式与思维模式的相关论题,应该说是有意义的,是值得进行深入探索的一个语言理论问题。直到现在人们对这个假说依然很有兴趣。有不少人写文章讨论这个问题。如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鲁川在最近一次学术讲座中介绍他的汉语“装配语法”时提出:不同民族的认知模式导致语言原始单位的不同;不同的语言原始单位,导致语言方方面面的不同。 奠基人和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 如果说萨丕尔是美国语言学中“心理主义”潮流的代表的话,那么,布龙菲尔德就是“机械主义”的代表。 布龙菲尔德(1887-1949)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最有影响的学者,他的影响远远大于鲍阿斯和萨丕尔。有人把1933-1950年的美国语言学叫作“布龙菲尔德世纪”这并不是夸大之辞。他的理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1914年写过《语言学研究入门》,是站在德国构造派心理学家冯德的立场上来研究语言,把语言看成一种同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表达活动。 (2)1919年,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生的《行为主义观点的心理学》一书问世,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美国兴起。布龙菲尔德也就从冯德的构造派心理学的立场转到了瓦特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立场,实际上,他是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机械主义来代替构造心理学派的心灵主

浅谈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观

文学界浅谈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观 乔楠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063) 摘要: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这一理论不仅吸取了传统译论中的精髓,又突破了其制约,独创的视角和方法令人赞叹,这一新的译学流派为整个翻译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着重论述功能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和观点。 关键词: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文本类型;忠诚理论中国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0)04-0109-02翻译目的学派,这一深具德国特色的翻译功能学派,是自70年代以来在众多具有影响力的翻译学派中,最有代表性的。这一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弗米尔,作为它的创始人,于1978年在 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 (E i n R ah m en fur e i ne a llge me i ne T ranslationst heor i e)一文中,针对语言学派等各种重形式的翻译理论的薄弱环节,率先提出重社会文化及交际功能的翻译目的理论后,著名学者赖斯立即给予了支持和合作,接下来该理论又得到他们二人弟子或追随者如诺德(Chr i tiane N ord),安曼(M a rgret Amm an),豪思(Juli ane H ouse),荷尼格(H ans H onig)的支持,进而发展成为现今德国最有影响力的这一翻译流派。 1功能翻译学派的主要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一方面把翻译研究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阐释了翻译中跨文化的一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另一方面将翻译,即把原语文本一一对应地转换为目的语这一观点进行了扩展,进而涉及到翻译行为这一概念。对等原则在功能派与语言学派中所起到的作用相去甚远。功能派只将对等原则视作特定情况下采用的原则,而语言学派却将其定位为其翻译理论的基础。功能主义理论是以目的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更符合翻译实践。研究功能翻译理论,是德国学术界固有的传统,著名的学者赖斯(K at har i na R e iss)、弗米尔(H ans .V er meer)、曼特瑞(Justa H o lz M anttar i)、诺德(Christiane N o rd)为其代表人物,并在功能派的创建和发展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下面将一一论述他们在功能翻译的主要学术理论。 (1)弗米尔的目的论 作为德国海德尔博格大学翻译学院教授,汉斯!弗米尔(H ans .V er m eer)长期致力于语言和翻译的研究,发表的译学作品主要包括 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 , 翻译教学法 , 关于翻译理论 , 论目的与翻译委托 , 翻译行动中的目的与委托 , 翻译目的理论:正论与反论 , 是不再问什么叫翻译学的时候了 等。其中 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 可谓目的论的奠基文献。弗米尔透过这些著作所论述的理论观点如下: 翻译是人类具体形式的行动,众所周知,凡行动必有目的驱使,因此翻译亦有目的。换言之,从事何种翻译行动之前,译者首要明确的是翻译的目的为何,否则,这一行动无法进行。这便是前瞻式翻译观,在目的论的支配下,前瞻式翻译观把立足点放在目标读者和翻译任务委托者身上,根据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中所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来决定翻译的方式策略。也就是说,根 据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目标文本的功能是在目标文本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这一功能也就是目的,而决定这一目的的则是翻译发起者(即客户或委托人)。与此同时,客户或委托人要求目标文本达到的目的,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目标文本的使用者(即读者或听者),以及其所在环境和文化背景。再有,根据上述翻译本身是一种行动,既是行动,就必然有其在目的支配下产生的结果。翻译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是?译品#(trans l atu m;transla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目标文本。前瞻式翻译观与传统译论的后瞻式翻译观大相径庭,后者倾向于源文本,在翻译中易于采用规范性策略。 根据弗米尔的观点,从译者的特定目的来说,源文本是翻译委托的一个组成因素,也是影响最终译品形成的诸多因素的基础,但源文本的措辞对翻译的重要性来说是第二位的。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组织者和进行者,要根据具体情境中的交际目的,来决定源文本在翻译行动中占据何种地位。一般情况下,源文本面向其所在的源文化,目标文本面向其所在的目标文化,两者的内容,结构不一,目的也可能不一,而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源文化和目标文化中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在翻译行动中仅仅变换源语符或者把源语符迁移到目标语中,是不可行的。 当然,源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也可能存在?互文连贯#(i n ter textual coherence),即:两者相同或相似。这主要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翻译的目的可以是模仿源文本的句法或文本结构,进而出现与原文本对等的目标文本。 按照弗米尔的解释,翻译目的这个概念实际上有三层意义:1翻译过程,亦即翻译过程的目的;2翻译结果,亦即译品(trans latu m )的功能;3翻译方式,亦即所用方式的意图。 (2)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 毕业于海德尔博格大学翻译学院的撒琳娜!赖斯(K a t har i na R eiss),在大学长期从事着翻译研究与教学的工作,像弗米尔一样,致力于翻译事业,著有 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翻译质量评价的类型及标准 ,以及与汉斯!弗米尔合作的 翻译理论基础 等等。赖斯在她的论文和评述中鲜明得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理论。 总体而言,赖斯的基本理念与弗米尔是一致的。她认为目标文本应该与其所在的目标语境中的要求,所需的翻译目的和文本功能保持一致。翻译是一种互动的语言行为,目的原则有二:1互动由目的决定;2目的随着接受者的不同而不同。因此,翻译应该采取灵活的态度,适时选取翻译策略。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中的功能和目的,是翻译行动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要考虑到译作在多大程度上被使用者所接受,和目标文化的读者和听者产生多大的共鸣,在多大程度上和译者的情景相关,看目标文本是否导致了任何意义或形式上的反叛。 无论在同一语言内,亦或是不同语言间,交际中的信息走失是在所难免的,这一论断来自信息论的观点。语际翻译更是如此。赖斯把这种信息改变划分为?有意改变#和?无意改变#。无意改变源于语言本身存在的结构差异或者翻译从事者个人专业能力上的差异,有意改变则是译者根据目标文本目的与源文本不 ! 10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