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乡二元分治的弊端的分析

城乡二元分治的弊端的分析

城乡二元分治的弊端的分析
城乡二元分治的弊端的分析

城乡二元分治的弊端的分析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状况,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共同发展。而现如今,城乡二元分治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其表现出的弊端也在越来越严重的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必须改革弊端,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关键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二元户籍制度二元化价格保障制度

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其中一条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这是对我国城乡结构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由于城乡二元分治的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的健康发展,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度加大。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了解城乡二元分治的表现,进而分析其弊端。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失衡。

所谓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生产和组织的不

对称性,也就是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先进的现代经济部门并存,差

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状态。我国长期实施“城市偏向,工业优先”的战略导致了第一、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与工农业产业结构不对称、产业结构不合理,优化升级步履维艰。片面强调工业化的另一个后果

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非农化。城市人口比重低导致城市集聚效应差,对服务业的需求不足,较低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成为城乡不均衡发

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民的公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以户籍管理为基础的城乡分割体制,把城乡居民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造成了农民的生存权、发展权与城市居民的巨大差距,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大中城市的户籍制度对农民来说仍是森严壁垒,小城市进入门槛也不低。刚性的户籍制度意味着农民的迁徙、居住和择业自由、社会保障等受到限制。因为在户籍等级的背后是就业、子女教育和住房、医疗、养老、使用公用设施等一系列权利差别。如农民工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工人阶级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由于户籍未变,在经济上不能与城市职工同工同酬;社会待遇方面享受不到政府提供给市民的各种福利,始终是城市的边缘群体;政治上得不到工人和市民的身份及其相应的民主权利,农民基本上是现实政治的接受者,而非参与者。在近3000 名全国人大代表中,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代表较少。因此,在涉及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农民的意志事实上难以表达。不同阶层的利益分配格局是多元社会力量博弈的结果。在集团性利益博弈中,农民由于组织松散,人数众多的优势被抵消,表现出的群体力量十分微弱。他们只能充当社会利益分配结果的被动接受者,而很少有可能以主动进取者的姿态和实力去影响社会利益的公正分配。

三、二元化教育使农村教育严重落后于城市。

国家只承担城市的义务教育,农村的教育却由农民自己承办,教育资金的投入、教育环境、设施的建设、教育师资的配备,农村远远差于城市。事实上由乡镇所负担的部分,主要来自农民每年所缴纳的教育附加费,再加上学杂费的支出,农民自己承担了基础教育的绝大多数费用。长期以来,受经费投入不足的困扰,农村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教育负债、基本办学条件难以改善等问题。有统计显示,国家教育资源70%配置给占总人口30%的城市,而占总人口70%的农村只享受到30%的教育资源,农村的教育水平、教育质量大大低于城市。城市高考升学率高达60%,而农村不到10%,即使考上大学的农村学子毕业后也很少再回到农村,农村人才的严重缺失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四、二元化价格使农民和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都采取牺牲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积累的方式,我国也不例外。1988-1998年,我国农业平均每亩收入只增长了19.7%,而每亩农业生产费用却上涨了2倍。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虽然支持了国家工业化,但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农民和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分化加大,从1997-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的一半,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纯农户的收入增长更为困难,农民的增收问题成为当今“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农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缓慢,使巨大的国内市场无法由潜在变为现实, 已经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主要障碍。

五、二元税收制度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1994 年开始实行的以分税制为内容的财政分配制度改革,实施

了有利于中央财政的税收分享比例,但没有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也没有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结果,各级政府都尽可能地收财权、下放事权,地位低的乡镇政府得到财权和事权相比明显失衡,失衡的

分配体制决定了失衡的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供给体制,这些现状均加重了农民的额外负担。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各级政府承担的比例分别为:乡镇78%、县9%、省地11%、中央2%,乡镇承担的部分大都摊派到农民头上。此外,农村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乡村道路、水利设施等公共品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理应由财政负担大头,却错位地推到农民头上,造成农民税外负担重。

六、二元财政政策造成了农村“多取少予”的格局。

我国多年来一直实行的是“重城轻农”的财政政策,用“剪刀差”等办法从农村抽取资金,用于工业化和城市建设,而对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科研等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投入长期严重不足,使农业发展的资金和技术短缺,整个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缺乏动力和支撑体系。199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但自1993年以来,除了1994年和1996年,国家财政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均低于其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而且农村的教育、卫生、道路、交通等方面的投入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农民自己集资来解决。目前,我们对农村基本还是“多取少予”

的格局。

七、二元金融制度不利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改革前,国家通过财政和金融手段把尽可能多的资金投入到城市工业部门,使城市获得了占社会绝大多数比例的投资。改革后,投融资向城市倾斜的定位仍然基本维持着,国有金融部门资金主要是贷给城市部门尤其是国有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运作的股市,其筹集的社会资金也主要用于城市。另外,我国每年利用外资的绝大多数也集中于城市,这些造成了社会资金总体上向城市倾斜的格局。由于社会投融资向城市倾斜,使得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明显降低。1990-2001年农村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7.3%,明显低于同期城镇集体和个体投资24.8%的增长速度。2001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9.5%。比1990年降低了8.0个百分点。近年来,占总人口30%多一点的城市,一直占有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约70%以上,人均额为农村的5-6倍。2002年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近万亿元,而用于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贷款余额仅占10%左右。1998-2001

年中央安排国债资金5100亿元,其中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的为56亿元,占1.1%,仅能满足同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10%左右。这种体制和做法,造成了金融机构从农村吸储多、放贷少,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农业和农民办的乡镇企业贷款十分困难。

八、二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村居民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

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对于全体国民的普惠性和一致

性。但现在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分成两个板块:城市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金已基本上实现了社会统筹,建立了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基本模式,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都在原有的制度上进行了改革和逐步完善,社会保障覆盖率已达90%以上;而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仍然是以家庭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除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进行了改革试点以外,其他保险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社会保障覆盖率不足2.4%。在社会福利方面,城市人可以享受到各种社会公共设施和福利待遇;而农村是以国家救济和乡村集体办福利事业为重点,农民难以享受到大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福利待遇,缺乏有效的社会安全网。

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均衡,导致了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各种社会问题,如人口、教育、就业、社会治安、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均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基本上是由农村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发展不足造成的。由此可见,城乡发展失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非均衡问题中的首要的和核心的问题。以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为表征的城乡发展失衡,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如任其发展,将会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稳定的根基。

参考文献

1、陈宝兰.《从城乡二元发展到城乡统筹发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9)

2、曾咏梅.《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出城乡分割僵局》[J].《怀化学院学报》.2005(2)

3、曹新.《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5

关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个人看法

关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几点建议 进入2000年后,我国提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然而,个人认为我国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上,急于改变现状,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是经过几千年历史而形成的,而城乡二元结构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1 、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户籍壁垒严重阻碍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在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实行了暂住证制度,从一定程度上放开了区域之间的人口流动。但是,在当今来看,即使实行了暂住证制度,各区域在对待持有暂住证的居民仍存在歧视。 2 、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例如,教育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城市中的教育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负担的,而农村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民自己来负担。而目前,国家对教育与基础设施的投入也几乎都在城市中。 3 、事实上是将城乡分成了两种社会身份。这也就奠定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 城乡二元结构则表现为“双重二元结构”,即不仅存在以现代工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之间的经济二元结构,同时也存在着以城市社会为一元与农村社会为一元的社会二元结构。而“双重二元结构”的特征,造成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对立、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对立。使得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社会和谐发展。 那么,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我国政府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机制; 2、建立城乡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 3、构建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 4、建立城乡统筹的税费制度; 5、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产业统筹发展。 个人认为,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上,我国政府过于急于求成。 首先,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素质等方面无法实现对接。人们在短期内,很难消除观念中原有的城乡之间的地位差距,过快地从表面上打破这种关系,则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也会导致一些对农村居民不公平的现象产生。 其次,城乡之间在教育、文化、卫生、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差距。 农村人口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会离开农村,而进入城市,尤其是如今的年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017268882.html,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研究 作者:池洁 来源:《财讯》2018年第27期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由来已久,它的存在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甚至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是建设我国城乡一体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瓶颈。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分别是城乡户籍裁度、城乡行政机构差异、农民致富渠道不足等。本文分析了二元体裁下产生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措施。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解决措施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国民经济显著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农村。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虽已出台多项惠农政策,一定程度上使收入差距有所缓解,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不是短期内就可以消除。当前,中国经济中的许多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的深层次难题,都同这个课题进程不快或者出现了某些扭曲有极大关系,根子很可能就在这个地——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上,农业仍然是中国的弱势;消费结构上,农民仍然是中国第一购买力的群体;区域结构上,农村仍然是中国发展的洼地;收入分配结构上,农民工也依然是中国低收入阶层。若再谈到中国的知识结构、各种资源的配置结构等,都会发现农民工的影子,但其利益保护机制却总略于城市居民。 我国城乡二元結构的负面影响 (1)城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农村贫闲化,引发社会问题? 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是城乡二元结构负面影响的最显性表现。因为依附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体制,城市占有更多的经济资源和就业机会,收入来源广泛、渠道多、手段多,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广阔的需求空间和较高的购买力来挖掘市场空间,获取特殊利益;而农村社会依然处于由工业化道路造成的贫困落后局面,科技知识落后,就业面狭窄,基础薄弱,乡村资源匮乏,农业效益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高,因此本来购买力就低的农民无法通过在乡村社会内部广泛提高个人收入水平,再加上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的市场信息反映灵敏度不强,无法应对市场变更,农民走不出低收入的怪圈,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2)阻碍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

2稿浅析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意义

浅析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意义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家政策的指挥下,全国上下遵循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动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但与此同时,城乡差距越来越明显,城乡二元体制格局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近些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主流政策选择。各地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和县镇,大都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成果和经验,并迅速向周边县市推广开去。但是,如何对城乡二元体制进行改革,从而全面推行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试图从城乡二元体制定义入手,具体分析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背景和体制弊端,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突破点,从而进一步阐述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意义。 关键词:城乡差距二元体制协调资源配置 一、城乡二元体制的定义 二元社会结构最早是由荷兰经济学家博克在观察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国内存在着两个在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等方面完全不同质的相互独立运行的社会子系统。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特点主要由相互对立的两部分组成,即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和保障机制。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特殊界定,使得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具备特殊的意味,很多人从的出身决定了今后一辈子的地位和福利,城市人和农村人的地位和福利差距的长期存在,对整个社会和谐造成了根深蒂固的影响。正是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各种资源在城乡间分配不平等,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对于城乡二元体制的本质,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也许都能得出答案。城乡二元体制,是指在国家主导下,在限制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对社会资源区域间(城乡)分配不均的制度。 二、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背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模式必然经历从城乡二元分离式格局向城乡一体化格局转变,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振兴的必由之路。 1949年之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保证工业化进程有效推进,新中国政府制定了计划经济体制,同时实行了人民公社化制度,正是由于以上制度和战略的实施,城市和农村的二元化格局逐渐形成。1978年以后,新中国城乡二元制格局呈现出新

湖南省衡阳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二模文综政治试题(附答案)

湖南省衡阳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二模文综政治试题(附答案)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ー、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2018年3月以来多年生药材三七价格节节攀升,每公斤最高上涨150元。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今年三七的涨价蓄势已久。2017年初春三七价格在经历“四连跌”进入上涨通道后,全省发展迅猛的大健康产业为“冰封已久”的三七价格解封,省内外销售商涌入云南采购三七,三七交易商圈内出现囤货现象,市民健康养生意识增强成为三七保健产品的主要购买力。读图6(P表示价格,Q表示数量,S和S1分别表示变化前后的供给曲线,D和D1分别表示变化前后的需求曲线),该现象用图表示正确的是 13.2018年供给侧改革的重点转向“补短板”,补短板是各项改革推进的“压舱石”,也是检验改革综合成效的“刻度表”。补短板要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着手,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下列举措传导路径符合上述要求的有 ①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一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一促进经济发展

从城乡二元结构看我国的社会阶层问题

从城乡二元结构看我国的社会阶层问题 徐永航经济学院 2014100205 摘要:发展中国家在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过渡的进程中,必然出现农村相对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城市不断进步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之间不对称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存在形式,即所谓的“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因为各种原因,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和集体所有的土地制度等重要体制还没有改革,农村仍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这就是我国“三农问题”久未解决的根本原因。如何有效地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打破人口自由流动和身份转换的制度约束,实现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健康发展,将直接决定未来我国社会是否能够实现真正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三农问题城乡统筹社会阶层 *******************************************************************************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这应是题中之意。城乡的体制机制理应是一体的,城乡要素理应平等(等价)交换,公共资源理应在城乡均衡配置。十八大之所以要强调这几条,就因为现在的体制机制还未成一体,要素交换还不平等,资源配置还不均衡,这就是还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因此,要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就一定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1 二元经济结构是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我国目前即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得不到有效转移,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迟迟不能将一元规模的个体生产转化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在使用上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以及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生产)。 而由这种经济社会结构产生的社会阶层2及其固化问题,也日益成为中国制约经济社会1改革户籍土地财政制度破除二元结构.经济参考报[N],2013-08-30 2在当前有关阶级阶层问题的争论中,有一种误导性的说法,即认为采用“阶级”一词意味着坚持马克思

城市规划专业调研报告

城市规划专业调研报告 篇一:城市规划专业历年获奖调研报告选题一览表 城市规划专业历年获奖调研报告选题一览表 篇二: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评估调研报告 精选范文: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评估调研报告(共2篇)据统计,截止到XX年8月,在所有的专业院校中通过国家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的院校有18所,占总数的十分之一;通过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的院校有33所,占总数的五分之一。绝大部分院校因办学时间太短或自知办学条件与水平存在差距而未申请参加评估。通过对建设部《评估标准》的学习,对我校建筑专业、城市规划专业现状的分析,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评估工作的紧迫性和严峻性:硬件(实验设备、教学科研面积、教学经费等)不足,软件(职称评定、成果认定、绩效考核)落后,迎评时间短,工作任务重。XX年6—9月,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先后考察浙江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山东建筑大学等高校,对外校办学经验、评估经验进行了学习和借鉴,同时在“师生与教学管理用房”、“实验室”、“图书资料”、“科研与课程建设”四个方面与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进行了横向比较,提出基本问题与建设建议如下。 一、师生与教学管理用房建设建议1、提高城市规划专业招生数量提高城市规划专业每年招生人数为30人以上,满足

评估标准。2、增加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科教师数量按目前的招生规模来计,建筑学专业需要引进10名专业教师,城市规划专业学要引进7专业教师,建议XX年达到1:12左右。 3、加大师资培养和引进力度评估前应达到“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专职教师人数不低于本系(学院)专职教师总数的30%,并有正教授2人以上”的评估要求,并需增加2-3名副教授以上教师。 4、扩大职称成果认定范畴(1)认可教师获奖作品和学生竞赛获奖作品,提高其科研级别,划入职称成果认定范畴;(2)增设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核心期刊种类。 5、增加教学管理用房根据生均10平方米的评估要求和其它高校平均水平,我校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需教学管理用房的建筑总面积6880 m2。现有设计教室、办公室总建筑2400 m2,需增加面积4280 m2,必须增加以下用房,并满足相应的面积:(1)教学用房(使用面积2400 m2 建筑面积3500 m2 )①专业教室20间,按每间容纳30人,每间80 m2 左右,使用面积1600 m2建筑面积xx m2。②多媒体教室二间 90~100 m2/间③计算机教室一间 150 m2/间(现有学院机房70 m2/间)④评图室一间 90~100 m2/间⑤报告厅 300 m2⑥师生展览厅 200 m2(2)办公管理用房(使用面积290 m2 建筑面积450 m2 )①教学与行政办公室 250 m2②接待室 40~50 m2 6、相对独立并集中教学管理用房(1)

浅谈我国城乡差距的现状和原因

浅谈我国城乡差距的现状和原因 【内容提要】我国城乡差距在不断扩大,主要体现在收入、社会福利、财产、生活水平方面的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主要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乡产业特性及工农产品价格、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差距。 【关键词】城乡差距、现状、原因、城镇、农村 城乡差距问题一直都存在,但近几年不断扩大。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 先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接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改革发展要求中将统筹城乡发展”位丁首要位置;党的十七大乂明确提出了“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04年和2005年的两个中央一号文件,其最终目标也就是想要通过农民收入的提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统筹。 一、城乡差距的现状 由丁自然条件、交通、人口密度、国家投入的不同,城乡差距主要体现在收入、社会福利、财产、生活水平■四个方面的差距。 (一)、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从表1可以看出,1978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到2008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2008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78年的45.95倍;197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至U 200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4761 元,200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是1978年的35.64倍;1978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57倍,到2008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3.32倍。从而可以看出,30年来,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但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的速度远远高丁农村人均收入,这就说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加上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 用丁消费和储蓄,而农民的纯收入除要用丁消费和储蓄以外,还有一部分要用丁扩大再生产(购买生产工具、子种、化肥、农药等)的支出。如果扣除农民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城乡差距就更大。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分析

课程论文 课程宏观经济分析基础二级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专业经济学 班级 112020102 组员王宝贵王雨阳黄春成 彭昱玮陈世豪姜钦晓 指导教师田洪刚 时间 2014.10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伴随这这种速度随之而来的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经济现状。这种经济现状被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为二元经济结构,也就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要消除城乡差别,纠正城乡失衡,最主要的任务是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等方面的不公平。本文利用Eviews软件对反映城乡居民的就业、家庭收入和精神追求方面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对这些差距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进行了简要描述。 关键词:城乡二元经济就业城乡居民收入恩格尔系数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表现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我国要实现现代化进程就需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一)、城乡居民就业差距 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充分就业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实现农村居民充分就业,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善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阶段。从表一可以看到,从1900年到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每户就业人口和农村居民家庭每户整半劳动力数据可以看到,城镇居民家庭就业人口数少于农村,而且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农村居民家庭每户整半劳动力多余城镇,也呈现出波动递减的趋势。从城镇居民家庭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可以看出负担人数不断增加,而农村的负担人数在不断减少。这些数据可能会让大家产生错觉,农村经济比城镇跟发达。但是,现今中国,城镇主要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农村发展第一产业。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的现代化方式和第一产业的传统发展方式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农村从事的是收入低,收入期长的工作,而城镇居民从事的工作相对而言是比农村收入高的。所以,城乡就业水平从收入,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上都存在很大差距。 (表一) 指标1990 2000 2010 2011 2012 城镇居民家庭每户就业人口 1.98 1.68 1.49 1.48 1.49 (人) 农村居民家庭每户整半劳动力 2.92 2.76 2.85 2.78 2.76 (人)

新形势下我国城乡二元结构

新形势下我国城乡二元结构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阐述:“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城市、乡村以及二者关系是世界近现代乃至当代的重大社会课题之一,我国的城乡关系发展也历经了漫长的道路,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进入了新形势下的发展探索,城乡间的互通与流动逐年加大,随着人口基数的增长,城市和乡村大量劳动力的出入往返,给城乡发展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同时对于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对于国家政府对城乡关系的掌控,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研发制订,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一、城乡二元结构内涵 城市和乡村是构成社会两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城乡二元结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产物,自城市产生后,城乡关系便随之而产生。城乡关系是广泛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与互动关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等诸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两者关系的集中反映。 马克思提出了未来社会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的一些论述和构想,主要包括:城乡对立说、城乡对立的消失、“城乡融合”概

念、重视生产力发展在消除城乡对立中的作用、重视城市和城市化的积极作用。这些城乡关系发展理论也将指导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走向,非常值得借鉴和思考。 二、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 建国后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关系发展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在建国初,城市与农村区分明显,由于传统思想观念和社会安全问题,人们不随意离开自己所居住的地区。文革后,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大规模的上山下乡活动开始,大量城市居民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偏远的农村,使得农村人口急剧上升,相对应的,城市人口大量减少,特别是上海,四川等地。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随着政策的调整和改革开放大环境影响下城乡关系与时俱进的发展,大量知青开始返城,这一“回流”现象造成了我国建国后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社会生产结构和社会分工发生了分化和改变,90年代后半期开始,农村里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批人陆续前往东南沿海等发达城市打工赚钱,并由此出现了农民工、农民潮等概念,至此,第三次的人口流动宣告开始,这也导致了一系列城乡发展的新问题,比如:城市人口过多,社会负担过重,农村劳动力不足,“人去村空”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城市里,随着农民工的定居和转移,也衍生了大量的问题,例如农民工居住问题,工资拖欠问题,安全隐患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安全隐患问题等等。这一切,造成了城乡关系发展的迟滞。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摘要:当前,农民如何增收以解决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是政府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政府虽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本文认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和治标之策。本文概述了二元结构理论的发展并分析了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和一系列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城乡一体化,双重二元结构 一、二元结构理论的由来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城乡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的经济部门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二元经济”的概念最初是荷兰经济学家J-H-伯克在研究19世纪荷兰的属地—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时于1953年在《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其后的许多学者对二元结构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但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模型则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的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来的。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经济部门,一种称为“资本主义”部门或现代部门;一种称为自给自足的农业部门或传统部门;在资本运用、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效率、收人水平等方面这两个部门也存在明显不同,而且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并非是静态的相互割裂的,而是动态的相互影响的。他不仅揭示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和特征,而且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建构起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型,揭示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消长机制。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因而二元结构理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特点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世界上是非常特殊的,远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突出。概括起来主要特点有:(1)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城乡分割,形成两种社会形态和两大利益集团。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普遍都有城市和乡村的区域存在以及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区分,但城乡居民可以自由流动和迁移,城与乡、居民与农民之间不存在制度上的限制,只小过是居住地点和职业分工的小同。我国特有的城乡户口管理制度及其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社会福利制度以及人民公社制度等城乡分割政策,逐步形成“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居民与农民等非常独特的两种身份制和两种待遇。改革开放以后,户口管理和劳动就业制度有所松动,但进城农民与城乡居民在身份和待遇等方面巨大差异和小平等性仍然严重存在。(2)我国存在“双重二元结构”。.即不仅存在以现代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与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之间的经济二元结构,同时也存在着以城市社会为一元与农村社会为一元的社会二元结构。在经济方面,城市以国有经济为主,农村以集体和个体所有制为主,形成互相独立的两大不同性质的经济板块。在两大板块之间既有经济联系的一面,又有因资源分配和利益分享矛盾产生各种摩擦和冲突的一面。城乡经济关系是不等价交换,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剥夺农村。而在社会方面,它以户口制度为基础,把公民划分为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国家对城市居民(非农业户口)实行一种政策,对农民(农业户口)实行另一种政策。 (3)二元经挤结构转换过程中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工业就业的增加,远远低于农业就业的减少,因此,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发生在农业和服务业之间。但是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却严重地滞后。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60~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40%以上。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约为33 %,

我国城乡矛盾的浅析

开篇语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从战略高度提出着力解决城乡矛盾、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这是在分析和把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众多而复杂的社会矛盾,有针对性地提出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积极应对和解决各种问题的战略举措之一。 显然,当前中国城乡关系不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城乡矛盾问题不解决,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就谈不上和谐社会的公平公正、平等友爱,就难以实现和谐社会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因此,解决城乡矛盾,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城乡矛盾,探讨解决城乡矛盾的可行性思路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我国现阶段城乡矛盾的主要表现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近年来,在国家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情况下,城乡收入比例也还维持在3.21∶1,如果把城市居民收入中一些非货币因素,如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种社

会福利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更高。 二是城乡教育差距。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更重要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 三是城乡医疗差距。目前,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只有10%多,80%以上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近几年,由于公共卫生供给短缺,医疗价格大幅度攀升,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四是城乡消费差距。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生活资料的质量低,假冒伪劣横行。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整整落后10年。 五是就业差距。城市劳动人口的登记失业率为5%,农村劳动人口的失业率没有人计算得出,抛开进城务工的1.3亿劳动力不算,留在农村4亿劳动力的利用率也只有50%左右。 六是政府公共投入差距。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由于我国城乡之间以及城乡内部在制度、市场和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分割问题,在城市内被认定为的公共产品,可能在农村就不再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公共产品”具有了排他性,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可以将其看作是个人收入。我国城乡收入中对这部分个人收入都不同程度上存在低估计的问题,城市较农村的低估计更大。 一般城镇居民的个人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的纯收入除

论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危害

论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危害 摘要:城乡二元结构一方面抬高了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使其在面对高于农业经营性 收入的劳动报酬时表现出“候鸟式”流动特征。该流动模式的弊病直接表现为农村抛 荒现象严重,农村发展受限,城市化水平不足,城市化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效力有限。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存在,分层市场上农村人 力资本报酬率的比较劣势,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加剧城乡收入分配不公 矛盾,扩大收入差距并使得我国在产业升级、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高素质劳动力缺口 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强调制度因素对劳动力就业的安排,政府有必要站在城乡统筹的 高度对其进行治理,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二元结构劳动力流动城市化粮食安全农村发展 人力资本收入分配转型发展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一)问题提出 面对频繁出现的春运压力、“民工荒”,滞后的城市化水平,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低素质劳动力与转型发展的矛盾,城乡二元结构饱受诟病。从理论上阐明二元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将对其治理产生积极影响。 (二)框架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经济的作用机制分两种:以劳动力流动模式为纽带和以人力资本为纽带。本文以这两类机制为主线平行展开,分别论述了城乡二元结构如何导致“候鸟式”流动并制约我国农村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以及其如何影响城乡劳动力人力资本并最终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和转型发展的受限。 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通过劳动力流动模式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一)城乡二元结构与劳动力流动模式 劳动力选择何种流动方式是理性考虑的结果。农村劳动力为了追求高比较收益离开传统农业部门进入城市非农产业;城乡二元结构则增加了农工的迁徙成本,包括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就业与教育政策以及社会歧视、高额生活成本等。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比较“劳动报酬”与二元结构所致的 “隐性成本”,农村劳动力往往选择只流动不迁徙以规避“隐性成本”。与之相伴的是农村劳动力的集体回巢、跨区域流动现象。像这种具有“有流动无迁徙,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毕业论文)_2

开放教育 专科专业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题目: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 专业: 姓名:学号: 分校:教学点: 指导教师:上交日期:

目录 写作提纲 (1) 论文摘要 (2) 关键词 (2) 正文 (3)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 (3) 二、留守儿童形成的主要原因 (4)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5) 参考文献 (7)

【写作提纲】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存在问题 1留守儿童生活现状问题 2留守儿童学习状态问题 3留守儿童心理障碍问题 4 留守儿童品行价值问题 5、留守儿童安全问题 二、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 2、从家庭认识来看 3、从家长自身来看 4、从学校教育来看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政府应加大投资 采用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

【论文摘要】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成了研究当今教育问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我国留守儿童存在学习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因范围广、影响大、形成因素复杂、解决难度大等原因,逐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孩子被迫离开父母,有些是被扔给了老人监护和寄养,厮守在当地读书的儿童。这些儿童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受前所未有的境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贫困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 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驱动,涌现了民工潮及农民外出经商、学习等普遍 的社会现象,人口迁移流动也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 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那么,什 么叫留守儿童呢?就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孩子被迫离开父母,厮守在当地读书的儿童。这些儿童 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受前所未有的境遇。有的不适应, 感到孤独无助,有的承受不了新的压力,诚惶诚恐,有的劳累过度,力不从心,等等。因此,近 年来,“留守儿童”问题成了研究当今教育问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 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 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我 们期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 一、“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基于社会责任与良知,近年来我一直非常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通过对我身边的留守儿童家庭的走访调研,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现象,即:“生活上缺少照料、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缘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现象,衍生出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亟需引起全社会的正视与关注。 一是“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极易遭伤害。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

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内容摘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户籍制度改革再次成为社会热点,户籍制度作为一种人口登记和管理制度,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新中国后建立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在不同时期,附加不同的社会权益,使得城乡差异日趋明显,户籍制度的松紧过程也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生成、发酵和凸显的过程。 正文: 作为我国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户籍制度不仅仅局限于人口登记和管理两大作用,还有附着与户籍上的各种利益关系,由此户籍制度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矛盾形成的重要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现行户籍制度表现出来的弊端愈发明显,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而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即必须“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文章从我国历史上户籍制度的发展,追溯现行户籍制度的历史,分析其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生成、发酵和凸显过程之间的关系,说明打破现行户籍制度的必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户籍制度在我国有很早的历史渊源,自商王朝到近代不断在发展和完善。商王朝就有“登人”或“登众”制度,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户籍制度萌芽。西周创建了最原始的人口登记制度“书于版”,对生齿以上的人,按不同性别地区进行登记,春秋战国时期的“书社制度”、秦朝的“什伍编制”、汉时的“案户比民”、魏晋南北朝的“土断”、隋唐的“输籍定样”、宋朝的“都保制”、明朝的“保甲制”、清朝的“岁计”,民国时期出台了比较完备的《户籍法》和《户口普查法》,

国民政府在1946年还推行国民身份证制度。不过直到近代,中国的户籍制度主要是作为人口登记、管理和财政税收,没有限制人员的自由迁徙和附着其他特殊的权益。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大体经历了形成(建国初-1958年)、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8年-1978年)、初步改革(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等三个阶段,而于此伴随的也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生成、发酵和日趋凸显的阶段。 一、建国初期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生 成期 这一阶段户籍制度是从无到有,从城市到农村,从人口迁徙自由到限制自由流动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临时性纲领性文件《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思想、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这表明迁徙自由是合法的权利之一,没有户籍限制自由迁徙之说。但是中共建政伊始,各地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政权受到“敌特土匪”的破坏十分严重,为保证人群众的人身自由财产安全打击限制敌人,维护正常稳定的治安环境,中共中央下令“镇压反革命”。公安部对各地的土匪、地主恶霸、特务和反动党团骨干等反革命分子进行身份登记。公安部在1950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治安行政工作会议上,决定先在城市建立新的户籍制度。1951年7月,公安部颁布实施了建国后最早的户籍法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使全国城市户口管理制度基本得到统

浅析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卷(第1期) 0 01377J.Shanxi Ag ric.Univ.(Social Science Edition)No.1 Vol.10 2011收稿日期:2010-10- 12作者简介:李柏湲(1987-) ,女(汉),山西运城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土地经济与政策方面的研究。基金项目:山西农业大学横向课题(2009HX01 )浅析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 李柏湲,李富忠 (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摘要: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已经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2010年我国提出的城乡 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重大战略决定,在分析二元结构弊端的基础上,研究了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益处、面临的困难、容易引发的问题以及对策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以期能为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顺利实施建言献策。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市场;耕地;政策;权益 中图分类号:F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2011)01-0043- 03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我国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土地制度。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求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通过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同等权利” 。随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 协调推进城乡改革。深化土地管理、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作为重大战略决定被提出,这将是一场土地革命。 一、研究背景 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隔离,建设用地市场也人为地割裂开,并且形成了一定的惯性体制,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自土地制度改革以来,以招、拍、挂为主要形式的土地流转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但建设用地的自由流转仍然受到相关法律的严格限制,集体经济组织难以实现其土地应有的经济价值,而只能通过一些非规范方式让土地得以变相流转,但流转的绝大部分利益却被小部分人所侵吞而没有让整个集 体经济组织受益。 [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城乡二元土地结构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制约日益显现。自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同时指出:“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时,城乡二元结构已经制约了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发展。城乡建 设用地市场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二、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益处 (一)利于城市房地产价格平稳 近几年,城市房地产由于人们的投机行为导致大幅度的上涨,据资料显示,同一地段的城市房屋价格和农村住宅价格相差很大。市场一体化后,两个市场之间不再是相互隔离的独立体,交易要素能够在建设用地市场中自由流动,实现建设用地的同地、同价、同权,农村住宅拥有相同的权利后便拥有了相同的竞争力,对原有的城市房地产事业产生压力,有利于稳定泡沫式的房屋高价现象。 (二)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在原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下,政府征收农业用地,给与农民农业补偿,而征地实际产生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给予的补偿,当农地变为非农地,其价格会成倍地上涨,而国家仅按农地价格补偿加上安置性补偿费补偿失地农民,农民不能从中得

2017年市政园林景观设计行业分析报告

2017年市政园林景观设计行业分析报告 2017年4月

目录 一、行业生命周期 (4) 二、行业上下游的关系 (4) 三、行业概六 (5) 1、行业监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5) 2、主要法律法规 (5) 3、主要产业政策 (6) 四、行业市场规模 (9) 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长带动行业市场规模的发展 (9) 2、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稳步发展 (10) 3、市政工程设计市场前景 (10) 4、景观设计市场前景 (11) 五、行业壁垒 (12) 1、企业资质壁垒 (12) 2、技术人才壁垒 (12) 3、企业品牌壁垒 (13) 4、区域壁垒 (13) 六、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13) 1、有利因素 (13) (1)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13) (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持续增长 (14) (3)国家产业政策的积极支持 (14) (4)客户购买力增强 (15)

(5)行业准入壁垒持续存在 (15) 2、不利因素 (15) (1)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高端技术人才紧缺 (15) (2)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督 (16) 七、行业风险特征 (16) 1、宏观经济风险 (16) 2、政策调控风险 (16) 3、市场竞争风险 (17) 4、人才流失风险 (17) 八、行业竞争格局 (18)

一、行业生命周期 行业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是通过提供技术和服务,将技术成果应用于各项建筑工程之中,因此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依赖于建筑行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日益提高,政府对民生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越来越重视,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行业的发展。另外,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还受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影响,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额持续稳定增长,促进了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目前位于行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 二、行业上下游的关系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从其上游产业主要采购日常所需的电脑、图纸等办公用品,以及模型制作、晒图等劳务服务,这些办公用品和劳务服务市场供应充足,竞争充分,价格透明度高,而且不直接影响工程勘察设计活动,因此不会对工作成果造成较大影响。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通过提供技术和服务应用于各项建筑工程中,因此行业下游为工程建设的需求者,包括各级政府及所属机构、房地产开发商等企事业单位。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的需要是行业下游需求的主要来源,其通过影响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政府投资等方面,从而间接影响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因此,行业的下游客户对行业的发展起到重

浅论“三农”问题与城市化发展

浅论“三农”问题与城市化发展 内容摘要 “三农”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城市化欠发达而伴生的历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整体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我国人民能否真正步入小康社会进而进入富裕社会的核心问题,值得我们长期关注和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三农”问题,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三农”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纵观世界上“三农”问题基本解决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不是高度的城市化。因此,要切实解决“三农”问题,除了对“三农状况”进行准确的认识和分析外,还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置于城市化的背景之下,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从而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争取把我国现代化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关键词:“三农”问题城市化发展解决现实问题

目录 一、“三农”问题的含义及成因..................................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三农”问题的含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三农”问题的成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当前“三农”存在的突出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农民负担仍然很重.......................................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加快城市化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4) 四、推进城市化,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实现“三个结合”.......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把加快发展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结合起来.............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把加快城市产业发展与促进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结合起来.....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把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与促进农村城市化结合起来 (5) 五、加快城市化进程必须着力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5) (一)要从观念和政策上支持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发展 (5) (二)要创新制度消除农民进城的制度性障碍.....................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要加强农村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6) (四)强化生态建设和城市管理,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环保、交通及社会治安等问题 (6)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