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EpiData 3.1猩红热调查表qes

EpiData 3.1猩红热调查表qes

EpiData 3.1猩红热调查表qes
EpiData 3.1猩红热调查表qes

猩红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v1 国标码#####

v2 病例编码####

v3 1.一般情况

v4 1.1姓名________

v5 1.2性别# 1男 2女

v6 1.3年龄(岁)#

v7 1.4家长姓名________

v8 1.5职业# 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小学生4中学5大学生6农民7工人8其他9不详v9 1.6文化程度# 1学龄前儿童2文盲3小学4初中5高6大学7不详

v10 1.7住址______县(区)

v11 ______乡(镇)

v12 _______________村(居委会)

v13 2.发病情况

v14 2.1发病时间

v15 2.2就诊时间

v16 2.3确诊时间

v17 2.4住院时间

v18 2.5出院时间

v19 2.6死亡时间

v20 2.7诊断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v21 2.8报告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v22 2.9住院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v23 2.10主要症状体征

v24 2.10.1发热# 1无 2有

v25 若发热体温是______℃。

v26 2.10.2咽充血、咽喉痛# 1无 2有

v27 2.10.3皮疹(弥漫性红疹)# 1无 2有

v28 2.10.4皮疹出现时间________

v29 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

v30 2.10.5并发症# 1无 2有

v31 2.10.6其他_________________

v32 2.11临床诊断# 1轻型2中毒型3脓血型

v33 2.12实验室检查

v34 2.12.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_______×109/L

v35 分类________

v36 2.12.2细菌学检查# 1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细菌培养

v37 菌种____________

v38 2免疫荧光实验(咽拭涂片)

v39 菌种__________

v40 2.13转归# 1死亡 2好转 3痊愈

v41 3.流行病学调查(病前五天内)

v42 3.1与病人接触# 1有 2无

v43 3.2接触时间_______________

v44 3.3接触方式# 1同住2同教室学习3同吃4同玩耍5其他

v45 3.4公共场所# 1去2未去

v46 3.5公共场所类型# 1儿童乐园 2饭店就餐 3商场 4网吧 5影院6其他

v47 3.6家庭人口数##人

v48 3.7家庭居住面积________㎡

v49 3.8以往是否患过猩红热# (1)患(2)未患

v50 3.8.1患病时间

v51 3.8.2诊断单位

v52 4.防疫措施

v53 4.1病人隔离# 1无 2有

v54 4.2隔离地点# 1住院 2家中3单位或学校

v55 4.3病人住室消毒# 1无 2有

v56 4.4病人住室通风# 1好 2差

v57 4.5病人分泌物消毒# 1无 2有

v58 4.6其他______________

v59 5.调查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v60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v61 调查者________

v62 审查者________

v63 调查日期

猩红热的护理常规

猩红热患者的护理常规 【概念】 猩红热是一种较常见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由于病中发有鲜红皮疹,密集处可以连成红一片,一望猩红,故有猩红热之称。又因为易在咽偌位出现红肿溃烂,故中医刘叫它“烂喉痧”或“烂喉丹痧”。本病流行季节多在春冬,受染以儿童为多,但成人亦有染病。 【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与感染、毒血症有关。 2.皮肤粘膜完整性受损:与皮疹、脱皮有关。 3.潜在并发症:急性肾小球肾炎,与变态反应有关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消毒隔离 按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处理,呼吸道隔离。隔离期限为症状消退后1周或每天1次连续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有化脓性并发症者,应隔离至治愈为止。病房通风换气,每日3?4次,或紫外线照射进行空气消毒,餐具、水杯煮沸15分钟可达消毒目的。病人鼻咽分泌物须以2%洗消净浸泡消毒。接触及护理病人应戴口罩。 2.饮食护理 急性期给予高热能饮食,并发肾炎者应进低盐饮食。红霉素应饭后服,或服前食用饼干、点心,可减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服送抗生素,不宜用茶水。给营养丰富的含大量维生素且易消化的流

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质、半流质饮食,恢复期给软食,鼓励病人进食。供给充足的水分, 以利散热及排泄毒素。 二、 症状护理 发热护理:发热期卧床休息,并发心肌炎应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接触其他传染病人,并做好一切生活护理,给予适当物理降温, 可头部冷敷、温水擦浴或遵医嘱服用解热镇痛剂,忌用冷水或酒精擦 浴。 口腔护理:口腔用温水或朵贝尔液含漱,每日4次。 皮肤护理:出疹期禁用肥皂水擦洗,大块脱皮不宜用手撕剥, 应让其自然脱落,或用消毒剪修剪,以免撕破发生感染。 三、 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有无心肌炎及肾炎等并发症。病程中,注意观察心率、 心律、血压变化及有无眼睑水肿、尿量减少、血尿等。 四、 健康宣教 1?居室应通风,尽量让患儿隔离独居,避免传染给别人,也可 防止其他感染。在急性期 要卧床休息,以免产生并发症。 要给予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且要易消化, 发热出疹时应让患儿多饮水。 注意口腔卫生,可用淡盐水漱口,一日3~4次 清除口鼻腔分泌 物,用青霉素软膏涂口唇和鼻腔。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 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 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猩红热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猩红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病例编码口口口口1.一般情况 1.1姓名: 1.2性别(1)男(2)女口1.3年龄(岁):口口1.4家长姓名: 1.5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 - (3)小学生(4)中学生(5)大学生 (6)农民(7)工人(8)其他(9)不详口1.6文化程度(1)学龄前儿童(2)文盲(3)小学(4)初中(5)高中 (6)大学(7)不详口 1.7住址:县(区)乡(镇)村(居委会) 2.发病情况 2.1发病时间:年月日 2.2就诊时间:年月日 2.3确诊时间:年月日 2.4住院时间:年月日 2.5出院时间:年月日 2.6死亡时间:年月日 2.7诊断单位: 2.8报告单位:年月日 2.9住院单位:年月日 2.10主要症状体征 2.10.1发热(1)无(2)有体温℃口2.10.2咽充血、咽喉痛(1)无(2)有口2.10.3皮疹(弥漫性红疹)(1)无(2)有口2.10.4皮疹出现时间:,分布: 2.10.5并发症(1)无(2)有口2.10.6其他: 2.11临床诊断(1)轻型(2)中毒型(3)脓血型口2.12实验室检查 2.12.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9/L,分类: 2.12.2细菌学检查(1)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细菌培养: (2)兔疫荧光实验(咽拭涂片): 2.13转归(1)死亡(2)好转(3)痊愈口 3.流行病学调查(病前五天内) 3.1与病人接触(1)有(2)无口3.2接触时间: 3.3接触方式(1)同住(2)同教室学习(3)同吃(4)同玩耍(5)其他口3.4公共场所(1)去(2)未去口3.5公共场所类型(1)儿童乐园(2)饭店就餐(3)商场(4)网吧(5)影院 (6)其他:口

猩红热的流行病学及预防体会

猩红热的流行病学及预防体会 发表时间:2015-04-09T14:19:33.8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3期供稿作者:张楠[导读] 猩红热是一种主要由B型溶血性链球菌A组菌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张楠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向阳区建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54002) 【摘要】目的探讨猩红热的临床流行病学及预防。方法对2013年~2014年猩红热的临床治疗及预防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应对患者进行6 d隔离治疗。对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7 d,并可用苄星青霉素120万U肌内注射1次进行预防。流行期间应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接触患者时应戴口罩。结论提醒患者在病程第2~4周每周查1次尿常规,同时注意有无心悸、游走性大关节疼痛等情况,警惕并发症的发生。定期到门诊复查。 【关键词】猩红热预防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3-0011-02 猩红热是一种主要由B型溶血性链球菌A组菌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及带菌者,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其他感染病人也可视为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1]。病原治疗是根除病原菌、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及链球菌的传播的主要治疗方法。对2013年~2014年猩红热的临床治疗及预防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2013年~2014年收治的猩红热患者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13岁。普通型5例,轻型25例。发热22例,咽痛26例,舌乳头增生6例,杨梅舌8例,草莓舌10例。典型皮疹8例,不型皮疹22例。 1.2 方法猩红热潜伏期为l~7天,一般为2~3天,临床上分轻型、普通型、中型、脓毒型、外科型。普通型起病急,高热、咽痛、头痛、周身不适。发病12~48小时可出现典型皮疹,即在全身弥漫性潮红的基础上,散布粟粒大小点状丘疹,压之褪色,皮肤瘙痒,皮疹常先由耳后、颈部开始,直至全身。皮疹在48小时达最高峰,2~3天后按出疹顺序先后消退,个别可持续1个月。咽部及腭扁桃体充血、红肿,表面及腺窝有黄白色渗出物,易拭去。软腭黏膜充血水肿,可见小米粒状丘疹和出血点,即黏膜内疹。病初时舌被覆白苔,乳头红肿突出白苔外,称“草莓舌”;2~3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舌乳头仍凸起,称“杨梅舌”;面部充血潮红,可有少量点疹,口鼻周围相形之下显得苍白,形成所谓“口周苍白圈”。 2 流行病学 猩红热多见于温带、寒带及热带少见。冬春季为发病高峰,但全年均可见。近数十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应用,使该病发病率明显下降,临床表现为脓毒型和中毒型的病例明显减少,病死率明显下降,轻型病例增多。我国以往北方多于南方,但近年来南方有增多趋势,目前已无大流行,多呈散发,主要见于5~15岁儿童,且重症者少见。 2.1 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带菌者。猩红热患者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期传染性最强。正常人鼻咽部可带菌,人群中的带菌率与地区、季节、年龄和是否有流行等有关,学龄儿童中带菌率为15%~20%,成人相对较低。 2.2 传播途径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由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引起“外科猩红热”、“产科猩红热”。 2.3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抗菌免疫主要为机体针对M蛋白产生的特异性抗体,能消除M蛋白对机体的抗吞噬作用。也有型特异性,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故对不同型链球菌无保护作用[2]。抗毒免疫主要为致热外毒素(红疹毒素)的特异抗体,该免疫较为持久,但该毒素有5种血清型,彼此间亦无交叉免疫,故患猩红热后可再次感染有另一种红疹毒素的链球菌而再次发病。 2.4 流行特征本病多见于温带地区,寒带和热带少见。全年均可发生,但冬春季多,夏秋季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最为多见。 3 预防 3.1 控制传染源猩红热患者应及早进行呼吸道隔离。隔离期限为症状消退后1周或每天1次咽拭子培养连续3次阴性。有化脓性并发症者,应隔离至治愈为止。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发现咽峡炎症状患者应立即隔离治疗。幼托机构中如发现带菌者,应暂时调离工作岗位并治疗,经细菌培养三次阴性后恢复工作。 3.2 切断传播途径病房通风换气,每天3~4次,或紫外线照射进行空气消毒。被患者鼻咽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如食具、玩具、书籍、衣物、被褥等,应随时消毒,可分别采取消毒液浸泡、擦拭、蒸煮或日光暴晒等。患者鼻咽分泌物须以2%~3%氯胺或漂白粉澄清液消毒。接触及护理患者应戴口罩。流行期间不带儿童去公共场所。 3.3 保护易感人群本病目前无理想疫苗,对密切接触者可用青霉素或磺胺药预防。 4 讨论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主要产生3种病变:化脓性病变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能借助脂壁酸(LTA)黏附于黏膜上皮细胞,进入组织引起炎症,通过M蛋白保护细菌不被吞噬,在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及溶血素作用下,使炎症扩散和引起组织坏死。中毒性病变,病原菌所产生的红疹毒素及其他产物经咽部丰富的血管进入血流,引起发热、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中毒症状。红疹毒素引起皮肤血管充血发疹,肝、淋巴结可有充血和脂肪变性,心肌可有混浊肿胀和变性,肾可有问质性炎症样改变[3]。变态反应性病变仅发生于个别病例。可能系因A组链球菌某些型与被感染者的心肌、心瓣膜、肾小球基底膜的抗原相似,当产生特异性免疫后引起的交叉免疫反应,也可能因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上述组织后所致。青霉素G是治疗猩红热和一切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每天每千克体重2万~4万单位,每天2~3次,肌肉注射,连用7~10 d。80%左右的患者24 h内即可退热,4 d左右咽峡炎消失,皮疹消退。脓毒型患者应加大剂量到每天800万~2000万单位,分2~3次静脉滴注。儿童每天每千克体重20万单位,分2~3次静脉滴入,连用10d或退热后3d。对青霉素G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或第一代头孢菌素治疗。中毒症状重或伴休克症状者,应给予相应处理,以防治并发症。参考文献 [1] 刘作义.儿童猩红热的诊断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11):653-654.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由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蠕等所引起的疾病均可称为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感染的概念 感染由微生物入侵繁殖或机体自身菌群的异位,比例失调对机体所造成的损害而发生的一种炎症反应叫做感染。 感染发生中的微生物因素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入侵门户等。单以数量而言,其致病数量经口途径,伤寒杆菌为105个菌体,志贺菌属则10个菌体即可,霍乱弧菌为108个菌体;吸入1~10个结核杆菌可使人受到感染,一般来说,病原体的数量愈大,引起感染的可能性愈大,一旦大量病原体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病情较重,反之则潜伏期长而病情较轻,或不发病。 致病力是指病原体能引起疾病的能力,这种能力时病原体粘附于宿主体表、侵袭组织、产生毒性物质和抗拒、逃避宿主防御的各种能力总和。现分叙如下: 1、粘附病原体能否粘附于表皮细胞,能否引起感染的第一环节,如导致尿路感染的大肠杆菌菌株带有P-1菌毛,可与泌尿道上皮细胞的糖脂结合。 2、侵袭组织和在体内繁殖扩散某些病原体对组织侵袭力弱,附于粘膜后并不侵袭粘膜上皮细胞,仅在局部生长反之,产生毒素致病,如霍乱弧菌、产毒素大肠杆菌。某些病原体侵入粘膜,孳生反之,产生毒素,破坏粘膜和粘膜下层组织,形成病灶或溃疡,但不进入血流,如志贺菌属、非伤寒沙门菌属、侵袭性大肠杆菌、白喉杆菌等。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等可产生透明质酸酶、溶纤维、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等多种酶,有利于其进入表层下组织后进一步蔓延,并侵犯附近入血流向全身扩散。 3、抗拒宿主防御机能肺炎球菌、肺炎克雷白菌(肺炎杆菌)的荚膜、链球菌属胞壁成分M-蛋白质、革兰氏阴性菌“O”抗原均有抗吞噬作用。 4、毒素一般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前者是细菌繁殖时分泌的蛋白质或多肽,可直接损伤组织。内毒素革兰氏阴性杆菌胞壁的脂多糖。 有病原体虽然是感染性疾病必备的条件,但是否致病,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只有在病原体数量大、毒力强、人体免疫力低下时才会致病,也受外界干预因素影响,如抗菌治疗,侵入操作,气候变化等。 感染类型:分四类 1、病原体被清除 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如胃酸)或特异性免疫使病原体不能定植而被清除,如给志愿者口服铜绿假单胞菌后,部分被胃酸杀灭,部分成为过路菌而被排出体外。 2、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省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称为病原携带状态(如带菌状态、带病毒状态、带虫状态)。 慢性携带﹥3m 急性携带﹤3m 病原携带共同特征:能排出病原体,而无临床表现及免疫应答。 病原携带,常不易为人们识别,在HAI中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3、隐形感染(covert 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仅引起宿主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度组织损伤。无明显的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测才能发现,但宿主能排出病原体。 感染的结果,一部分人的病原体被消除,另一部分人转变为病原携带者,甚至持续携带

猩红热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猩红热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猩红热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也称为化脓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情多较急骤,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患者在确诊后还需及早治疗,以免病情恶化。专家介绍,目前中西医方面都有比较有效的方法。 一、西医治疗 (1)青霉素2.5 万至5 万U/kg/d,分两次肌注,7~10天。 (2)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红霉素40—50mg/kg/d,分4 次口服,7~10天。有脓毒并发症者,抗菌素应用至病灶治愈为止。 (3)一般隔离7天,有化脓性并发症者,隔离至并发症痊愈,卧床休息,多饮水。流质饮食,大儿童用温盐水含漱,每天数次,病后2—3周查尿常规,注意肾损害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二、中医辨证治疗 (1)邪侵肺卫(前驱期),短者3~4小时,长者24~36小时。 主证:发热骤起,头痛畏寒,灼热无汗,咽喉疼痛,吞咽不利,皮肤潮红,可见隐约细小红点,状如锦纹,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清热利咽。 方药:银翘散加减或解肌透痧汤。 银花10克,连翘10克,牛子8克,薄荷6克(后下),桔梗8克,山枝8克,马勃6克,菊花10克,板蓝根12克,射干5克,甘草5克。 方解:银花、连翘、山枝、菊花、板蓝根清热解毒;牛子、薄荷、桔梗、马勃、射干、甘草利咽透解。 加减:热甚加石膏15克、芦根15克,舌红起刺加黄芩10克,玄参10克,竹叶10克。 (2)邪入气营(出疹期),约3~7 天。 主证:壮热、体温39℃~40℃,烦躁,口渴引饮,咽喉明显充血,扁桃体红肿,并有白色渗出物。皮疹猩红色弥漫,压之褪色,大便干、小便黄,口周苍白圈,舌绛起刺,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清气凉营。

传染病护理

1.传染病是由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 2.有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点。() 3.皮疹的分布特点对某些传染病有重要的鉴别价值。() 4.每一个传染病可由多个病原体引起。() 5.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目前仍是引起死亡的主要疾病。() 6.任何传染病都有一定的传染性。() 7.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疾病,属于地方性传染病。() 8.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9.母婴传播指病原体由胎盘方式给胎儿或婴儿。() 10.蠕虫病感染后一般不产生保护性免疫,因而往往产生重复感染。() 11.动物间的传染病,均可传给人类,引起严重传染病。() 12.空气、食物、土壤、用具均可成为某些疾病的传播途径。() 13.寄生虫病和虫媒传染病对自然条件的领域性多不明显。() 14.水痘的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天花的皮疹多分布于面部及四肢。() 15.传染病的护理诊断中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病原体排出有关。() 三、填空题 1.传染病具有传染的特殊性,所以在传染病的护理中要强调、等。 2.传染科护士不仅要有和,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3.传染病的4个基本特征为、、和。 4.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有3个基本条件:、和。 5.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包括、。 6.传染病的皮疹形态可分为、、和。 7.传染病护理评估包括、、。 8 .严密隔离适用的病有、、、、、 。 9.常用的化学消毒剂为、、、、、。 10.对传染病病人必须做到五早,即、、、、。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时间是:() A.1989年9月1日B.1998年9月1日 C.1979年9月1日D.1989年10月1日E. 1989年8月1日 2.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 A.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免疫性 B.有病原体、流行性、传染性 C.有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免疫性 D.有传染性、免疫性、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E.有病原体、传染性、免疫性3.某传染病在一个较小范围内短时间突然出现大批同类病例,称为:() A. 流行 B大流行 C散发 D暴发 E以上都是 4.构成传染的最基本因素是:() A. 机体免疫状态 B. 病原体 C. 季节变化

猩红热诊疗指南

猩红热诊疗指南 【概述】 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由产生红疹毒素的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是一种常见的出疹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有: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退后有明显脱屑或片状脱皮,少数病儿在发病2~3周后可发生急性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患者与带菌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直接传播。全年均有发病,而以冬、春季多见,5~15岁儿童发病最高。目前由于广谱抗生素使用,尤其是青霉素的应用,重型病例比较少,而轻型病例增多。【病史要点】 1.有无猩红热接触史、过去有无猩红热病史。 2.近期用药史,有无外伤、皮肤感染史。 3.全身中毒症状发热的热程、热型;有无畏寒、寒颤、头痛、咽痛等伴随症状及其程度。 4.皮疹发生、发展过程,发热与皮疹的关系、出疹顺序、蔓延范围。 【体检要点】 1.咽峡炎表现咽、扁桃体充血、肿大情况,有无脓。) 颜色、范围、剥离难易(性分泌物及其特点. 2.皮疹的特点(皮肤弥漫性发红,其上有粟粒疹,疹间无正

常皮肤)、分布,有无贫血划痕征、环口苍白圈、帕氏线、杨梅舌等特殊体征存在。恢复期有无脱皮。 3.注意并发症的体征如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中毒性脑病或感染性休克。 【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比例增高,胞浆中可有中毒颗粒。 2.咽拭子培养入院后应常规送检。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 3.特殊检查疑有并发症时可做相应检查如血培养、心电图等。 【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发热、咽痛和扁桃体充血、肿大,有的有脓性分泌物,发热24小时内出疹,24小时内皮疹出齐,皮肤弥漫性发红,其上有粟粒疹,疹间无正常皮肤,可有贫血划痕征、环口苍白圈、帕氏线、杨梅舌等特殊体征,退疹后有糠麸样或片状脱皮。重型患儿高热,皮疹密集,甚至为出血性皮疹,全身中毒症状重。外科型猩红热患儿有皮肤化脓性病变,全身症状轻,常无咽部症状,侵入部位周围最先出现皮疹且较明显。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2). 3)咽拭子培养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

猩红热的预防和护理

猩红热的预防和护理 一、什么是猩红热? 猩红热是一种由 A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学龄儿童多发病。其临床特点为突然发热, 咽峡炎, 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后期明显的脱屑等。 二、患猩红热时有些什么表现? 猩红热潜伏期通常 2~ 4d, 潜伏期可无任何临床表现, 也可能有轻微乏力、精神萎靡、全身不适、咽喉不适等。典型临床表现包括: 急性咽峡炎(或扁桃体炎) , 猩红热皮疹。 临床表现过程分三个期: 1、前驱期:由于病原体已经在咽峡、扁桃体开始大量繁殖和毒素入血, 因而临床表现有发热、畏寒、全身不适、咽喉痛。部分患儿可有呕吐、腹痛, 甚至腹泻。此时患儿咽、扁桃体充血水肿, 甚至脓性渗出。舌苔增厚、舌乳突增生隆起(呈白杨梅舌) 。前驱期短,通常只有 1~ 2d,很快进入出疹期。 2、出疹期,:除前驱期症状和咽、扁桃体、舌面的体征更加突出严重外, 由于大量红疹毒素入血, 导致皮肤毛细血管中毒扩张,致使皮肤真皮层广泛充血发红, 患儿皮肤表现为: 广泛的弥漫性充血性斑疹, 疹间无正常皮肤,皮疹不高出皮面。发生皮疹的同时出现猩红热的典型体征: 杨梅舌、口周苍白圈、帕氏线、皮肤划痕征阳性。皮肤出现弥漫性充血性红斑疹同时, 由于有炎症细胞浸润和上皮细胞沿毛囊周围堆积, 高出皮面、红色、坚实像粟粒子样散布于充血性皮肤上称之为粟粒疹。猩红热皮疹出现后患儿感到皮肤剧烈瘙痒。 3、恢复期:经 3~ 5d 出疹期后, 咽部感染逐渐控制, 全身中毒症状逐渐好转,皮疹变暗, 体温渐正常,最后发生脱皮或脱屑。先出疹的地方,先退疹。病情越

重, 皮疹越重,最后的脱皮亦越重。由于躯干、四肢皮疹相对较多、较重, 这些部位又容易角化, 因此其脱皮较其他部位重。严重病例呈大块脱皮, 甚至出现手套样、袜套样脱皮。恢复期大约 1 周左右, 但脱皮或脱屑过程可持续 2~ 4 周。 三、孩子患病期间注意事项 1、出诊期皮肤瘙痒:不用肥皂等刺激皮肤, 可用温水轻轻擦洗, 不可抓挠; 疹退后, 皮肤脱屑, 可涂抹凡士林或液体石蜡,大片脱皮时用消毒剪刀剪去, 不可强行撕剥, 以免引起感染。同时注意口腔的清洁, 餐前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口唇干裂者可涂些甘油。 2、给予营养丰富的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如咽痛时给予流质和半流质食物(稀饭、少油食物如粥、蛋汤、牛奶、碎菜等。发热时给予清淡饮食,并鼓励孩子多饮水, 以加速毒素的排出, 减少中毒性并发症的发生。 3、定时测量体温,注意小孩的尿量, 观察咽部有无肿痛,耳道有无流脓,孩子有无浮肿, 血尿,关节肿痛等。患儿在家休息 ,不要与其他儿童接近、隔离期限自发病之日起 ,不少于7 天。如有化脓性并发症者 ,应隔至炎症痊愈。 4、患儿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 ,每天不少于 3 次 ,每次 1 5 分钟。患儿的痰、弃涕要吐或移在纸里烧掉。用过的脏手绢要用开水煮烫。日常用具可以暴晒 ,至少 3 0 分钟。食具煮沸消毒。患儿痊愈后 ,要进行一次彻底消毒,玩具、家具要用消毒水擦洗一通 ,不能擦洗的,可在户外暴晒 1 小时 ~ 2 小时。

猩红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新)

上海市猩红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收卡日期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登记日期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初诊日期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结案日期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门诊号_______________ 住院号_______________ 一、基本情况 姓名________________ 性别:男□女□年龄________________ 职业 _______________ 户口性质:常住□临时□ 户口地址___________省(直辖市、自治区)_____________区(县) ____________街道(乡、镇)______里委(村、弄)______号_____室 居住地址___________省(直辖市、自治区)_____________区(县) ____________街道(乡、镇)______里委(村、弄)_ ___号_____室 工作(学习)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 家长姓名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 家长休息日_________ 工作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发病情况 发病日期 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初诊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初诊医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确诊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确诊医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报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传报医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院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所住医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院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结果:痊愈□死亡□后遗症□ 三、临床表现 发热□咽痛□扁桃体红肿□呕吐□腹泻□关节痛□尿频□尿急□下肢浮肿□四、体征 口周皮肤苍白圈□草莓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脱屑□ 五、实验室检查:

猩红热护理

猩红热 主讲:杨尚艳 猩红热是由A组和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脱卸。少数病人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损害。本病潜伏期1-7日,一般2-3日。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差别较大,分为普通型、中毒型、脓毒型、外科型(或产科型)4个类型,以普通型最多见。本病目前重症者较少见,死亡率以下降到1%以下。 本病多见于温带地区,寒带和热带少见。猩红热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猩红热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期传染性最强;本病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创伤处或产道而引起“外科型猩红热”或“产科型猩红热”偶尔经污染的用具、书籍、饮料等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素免疫。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多,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最多见,特别易发生于托幼单位及学校。 猩红热的临床表现主要由化脓性、中毒性和变态反应性病变综合而成。链球菌从咽部和扁桃体侵入后通过M抗原黏附于咽部黏膜,使局部产生化脓性炎症,引起咽峡炎和扁桃体炎,在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及溶血素作用下使炎症扩散和组织坏死;链球菌产生的红疹毒素使皮肤和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生和白细胞侵润,以毛囊周围最明显,形成典型的猩红热皮疹,恢复期表皮细胞死亡,形成脱屑;在病程第2-3周,少数病人可在心、肾、关节滑膜等组织出现变态反应性病变。 【护理评估】 1、了解病人一般情况,仔细询问所处环境中是否有类似病例出现,10日内是否有与猩红热病人或咽峡炎病人接触史。 2、评估病人体温的变化,注意热型、热程及伴随症状等。本病病人发热多为持续性,可达39℃左右,伴有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中毒症状。发热的高低及热程与皮疹的消长相一致。。自然病程约1周。 3、评估病人咽部、扁桃体及腭部是否有充血并覆有脓性渗出物,腭部可见充血或出血性黏膜疹。脓毒型病人主要表现为咽部严重的化脓性炎症。 4、评估出疹情况及伴随症状猩红热常在发热24小时内开始发疹,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及全身。典型的猩红热样皮疹为在皮肤上出现均匀分布的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制退色,伴有痒感。部分病人可见带黄白色脓头且不易破溃的皮疹,称“粟粒疹”。严重的出现出血性皮疹。在皮肤皱褶,皮疹密集或由于摩擦出血呈紫色线状,称“线状疹”,又称pastia线。如颜面部仅有充血而无皮疹,口鼻充血不明显,相比之下显得发白,称“口周苍白圈”。多数情况下,猩红热皮疹于48小时达高峰,然后按出疹顺序开始消退,2-3日退尽,但重者可持续1周左右。疹退后开始皮肤脱屑,皮疹越多越密则脱屑越明显多呈片状脱皮,手掌、足底可见大片脱皮,甚至呈手套、袜套状。面部虽无皮疹,但可有糠屑样脱皮。 5、评估病人舌的大小、形状、颜色猩红热病人在发疹的同时常出现舌乳头肿胀,舌被白苔,红肿的舌乳头突出之外,程“草莓舌”;2-3日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舌乳头突起,称“杨梅舌”。

传染病诊断标准大全

传染病诊断标准 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 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 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I抗原或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

霍乱 一、疑似病例: 具有下列项目之一者: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泄,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二、确诊病例: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 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临床诊断:具备2 实验确诊:具备1或3或4 乙类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 一、疑似病例: 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乏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一)甲型肝炎(HA): 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到过甲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直接来自流行点。

猩红热

猩红热章节练习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 分) 1、引起猩红热的化脓链球菌产生的蛋白酶没有: A.链激酶 B.透明质酸酶 C.链道酶 D.嘌呤裂解酶 E.血清混浊因子 2、猩红热流行病学特点错误的是: A.人群普遍易感 B.感染后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素免疫 C. 抗菌免疫主要来源于抗M蛋白抗体有型特异性 D. 抗红疹毒素免疫力持久 E.感染后本年不会再发病 3、猩红热的特征性表现是指:( ) A.发热、中毒症状、第二日出现皮疹 B.发热、咽峡炎、第二日出现猩红皮疹 C.发热、第二日出现猩红皮疹、杨梅舌 D.发热、咽峡炎、口周苍白圈 E.发热、第二日出现猩红皮疹、口周苍白圈 4、猩红热潜伏期一般为:( ) A.1~2d B.2~3d C.3~4d D.7~9d E.7~14d 5、猩红热病原治疗首选:( ) A.红霉素 B.四环素 C.青霉素 D.头孢菌素 E.氯霉素 6、有关猩红热普通型临床表现的描述不恰当的是: A. 有持续性发热 B.有多形性皮疹 C. 有明显咽峡炎 D.有口周苍白区和帕氏线 E.可见"草莓舌"或"杨梅舌" 7、确诊猩红热的检查是:( ) A.咽拭子或脓液中分离出B组溶血性链球菌 B.锡克试验阳性 C.咽拭子或脓液中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D.咽拭子或脓液中分离出表皮葡萄球菌 E.咽拭子或脓液中分离出A组溶血性链球菌 8、猩红热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A.消化道传播 B.呼吸道传播 C.产道 D.皮肤伤口 E.血液 9、猩红热临床类型没有: A.普通型 B.脓毒型 C.中毒型 D.外科型 E.轻型 10、关于猩红热的皮疹错误的是:( ) A.发热后第二日出疹 B.皮肤弥漫性充血基础上针尖大小丘疹 C.于耳后、颈及上胸开始出疹 D.皮疹于48h达高峰 E.脱痟少见

猩红热病人的护理考点总结

猩红热病人的护理 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峡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退疹后片状脱皮为特征。 一、病因、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为传染源 传染性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直接传播 易感人群以3~7岁儿童发病率高 好发季节四季皆可发病,以春季多见 二、临床表现 发热多为高热,伴头痛、乏力、全身不适等 咽峡炎咽部、扁桃体充血、肿胀,表面有脓性渗出物 并发症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病等

皮疹时间 发热后第2日出现,于48小时达高峰,持续一周左右,按出诊顺 序逐渐蜕皮 发展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迅速波及全身 特点 针尖大小的充血性皮疹,压之褪色,触之有砂纸感,疹间无正常皮 肤,有痒感 帕氏线肘窝、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易摩擦出血呈紫红色线状 口周苍白 圈 面部仅有充血而无皮疹,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相比之下略显苍白杨梅舌舌被覆白苔,3~4日后白苔脱落,舌乳头红肿突起 躯干特点 糠皮样脱屑,手掌足底可见大片状脱皮,呈“手套”、“袜套” 状。无色素沉着 三、辅助检查 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取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培养,可检测到溶血性链球菌。 四、治疗原则

青霉素为首选药物。对青霉素过敏或耐药者可用红霉素或第一代头孢菌素治疗。 五、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感染、毒血症有关。 2.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细菌产生的毒素有关。 3.潜在并发症:急性肾炎、风湿热。 六、护理措施 发热的 护理 急性期绝对卧床,予以降温,多饮水,进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 黏膜完整 脱皮时可涂凡士林或液体石蜡,有大片脱皮时嘱患儿不要用 手强行撕脱,须用消毒剪刀剪掉,以防感染 预防感染隔离患儿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连续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 切断传播途 径 患儿分泌物污染的食具、玩具、衣被等采用含氯消毒液浸 泡、擦拭、蒸煮或日光暴晒等措施 易感人群密切接触者需观察7天 七、健康教育 向家长讲解猩红热的治疗和护理知识,指导家长做好隔离、饮食、皮肤护理等,学会观察病情。 本病流行时避免带患儿去公共场所。 猩红热患儿特有的体征是 A.口周苍白圈 B.躯干糠皮样脱屑 C.皮疹多在发热2天后出现 D.疹间无正常皮肤 E.多为持续性高热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猩红热患儿面部仅有充血而无皮疹,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相比之下略显苍白,称为“口周苍白圈”。为猩红热患儿特有的体征。 患儿,男,6岁。1天前突发高热,体温达39℃,并伴有咽痛、吞咽痛。发现耳后、颈部及上胸部出现分布丘疹,舌头肿胀,呈杨梅舌。正确的护理措施是 A.严密隔离

扁桃体炎诊断标准

乳蛾(扁桃体发炎) 乳蛾,又称喉蛾,是因邪客喉核(扁桃体),核内血肉腐败所致咽部疾病。以咽痛,喉核红肿或化脓为特征的喉科常见多发病。因为喉核肿胀,形如乳头,状如吞蛾,故以乳蛾称之。 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冬春二季最为多见。本病男女老少皆可发生,但儿童、青壮年、妇女患者为多,特别是10~40岁之间易于发病。根据临床症状和病情的不同,本病可以分为急性乳蛾、慢性乳蛾。也有讲义将本病分为风热乳蛾和虚火乳蛾。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扁桃体炎和慢性扁桃体炎。 当代临床 1 诊断标准 1.1 以咽痛,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急乳蛾有发热,慢乳蛾不发热或低热。 1.2 急乳蛾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反复发作则转化为慢乳蛾,病程较长。 1.3 咽部检查:急乳蛾:扁桃体充血呈鲜红或深红色,肿大,表面有脓点,严重者有小脓肿。慢乳蛾:扁桃体肿大,充血呈暗红色或不充血,表面有脓点,或挤压后有少许脓液溢出。 1.4 急乳蛾及部分慢乳蛾患者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1.5 应注意与烂喉痞(猩红热)、喉关痈相鉴别。 2 中心证候特证 急性乳蛾初起既蛾体红肿疼痛,状如圆柱,或如蚕蛾,或形如乳头。始多见于一侧,渐涉及对侧。吞咽或咳嗽时疼痛加重,疼痛时常放射至头面部。吞咽困难,口臭流涎。继则蛾体红肿增大,甚则表现出现黄白色点状,或渐连成片而形成白膜。而白膜易于试去而不出血。或有分泌物渗出。咽部渐红。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明显。常伴有发热,恶寒,或高烧不退,咳嗽痰黄而量多,头痛或胀痛并作,口渴,食欲不振,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全身证状。小儿患者还常伴有惊厥之证。脉浮数或弦数、滑数,苔薄白或白腻或黄腻。如病情加重,则可能伴有化脓现象,甚则扁桃腺周围脓肿(属喉痈之一种)。 慢性乳蛾:喉核微肿微痛,表面多呈暗红色或紫红色,且凹凸不平,或呈多叶状。微痛,吞咽时加重。或喉核坚韧而小,表面多呈瘫疤,但不会化脓,喉核和舌胯弓表面黏膜有明显的慢性充血现象,有时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有的伴咽喉干燥,或仅觉咽喉不适,有异物感,喉痒,咳嗽。有时可有轻微全身症状如口干舌燥、颜面灼、或潮热盗汗、腰酸软,或头晕目眩等。本病如急性发作,可出现发热38度以上,头痛,全身不适和吞咽疼痛较剧等。常常反复发作,甚至一年多次。 3 病因 3.1 外感风热邪毒:风热邪毒侵犯,首先犯肺。咽喉为肺胃所属,首当其冲,邪毒搏结于喉核,以致脉络受阻,喉核红肿胀痛而发为斯症。 3.2 饮食不节,过食辛热炙煿之物,或吸烟饮酒过多,热积肺胃,或邪热传里,蕴积肺胃,均可导致热毒上蒸咽喉。临床所见,肺胃积热可直接致病,但因感受风热而诱发者为多。内外合邪,为病尤重。 3.3 情志抑郁,气痰交结。谋虑不遂,或恼怒伤肝,肝失条达之职,气机不畅郁结于咽喉;或肝郁日久不解,热、痰、瘀交结所发。

猩红热治疗

定义 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由A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简称A群链球菌,Streptococcus Group A)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充血性皮疹和疹退后脱屑等感染性中毒性表现。常侵犯5~15岁儿童,是儿童常见传染病之一。少数病人在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如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是我国乙类的法 定传染病之一。 传染源:(1)病人:从潜伏期末至皮肤脱屑前皆有传染性。(2)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健康带菌者。 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被污染物品,如书籍、玩具、衣物等,被污染牛奶及奶制品亦能发生传播;偶然可经擦伤皮肤感染。但是经污染物品、牛奶及经破损皮肤发生传播是少见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 传播因子:含猩红热病原体的飞沫、尘埃及被病原体污染的衣物、书籍、玩具、牛奶等。 潜伏期,短者1天,长者12天,平均2-5天,多突然发热,不适、咽痛、恶心、呕吐、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黄白色渗出物。发热1-2天皮肤出现弥漫粟粒状丘疹,疹与疹之间无健康皮肤。面部充血潮红,口周苍白圈,杨梅舌。皮疹多在2~5天后消退,继而有脱屑,重者脱皮可历时数周。少数病人可并发心肌炎、心内膜炎,病程后期并发急性肾炎较常见。个别病人也有并发关节炎或中耳炎等。根据临床表现猩红热可分为普通型猩红热、轻型猩红热、中毒型猩红热、脓毒型 猩红热及外科或产科型猩红热。 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则须依赖病原学的检查。诊断标准严格按国家标准(猩红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3?1995) 进行。 1.猩红热咽峡炎与其他咽峡炎鉴别在出皮疹前咽峡炎与一般急性咽喉炎无法区别。白喉患者的咽峡炎比猩红热患者轻,假膜较坚韧且不易抹掉,而猩红热

猩红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样表

猩红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样表 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病例编码口口口口 1.一般情况 1.1姓名: 1.2性别(1)男(2)女 口 1.3年龄(岁): 口口 1.4家长姓名: 1.5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 - (3)小学生(4)中学生(5)大学生 (6)农民(7)工人(8)其他(9)不详 口 1.6文化程度(1)学龄前儿童(2)文盲(3)小学(4)初中(5)高中 (6)大学(7)不详 口 1.7住址:县(区)乡(镇)村(居委会) 2.发病情况 2.1发病时间:年月日 2.2就诊时间:年月日 2.3确诊时间:年月日 2.4住院时间:年月日 2.5出院时间:年月日 2.6死亡时间:年月日 2.7诊断单位: 2.8报告单位:年月日 2.9住院单位:年月日 2.10主要症状体征 2.10.1发热(1)无(2)有体温℃ 口 2.10.2咽充血、咽喉痛(1)无(2)有 口 2.10.3皮疹(弥漫性红疹)(1)无(2)有 口 2.10.4皮疹出现时间:,分布: 2.10.5并发症(1)无(2)有 口 2.10.6其他: 2.11临床诊断(1)轻型(2)中毒型(3)脓血型 口

2.12实验室检查 2.12.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9/L,分类: 2.12.2细菌学检查(1)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细菌培养: (2)兔疫荧光实验(咽拭涂片): 2.13转归(1)死亡(2)好转(3)痊愈 口 3.流行病学调查(病前五天内) 3.1与病人接触(1)有(2)无 口 3.2接触时间: 3.3接触方式(1)同住(2)同教室学习(3)同吃(4)同玩耍(5)其他口 3.4公共场所(1)去(2)未去 口 3.5公共场所类型(1)儿童乐园(2)饭店就餐(3)商场(4)网吧(5)影院 (6)其他: 口 3.6家庭人口数:人 3.7家庭居住面积:㎡ 3.8以往是否患过猩红热(1)患(2)未患 口 3.8.1患病时间:年月日 3.8.2诊断单位: 4.防疫措施 4.1病人隔离(1)无(2)有 口 4.2隔离地点(1)住院(2)家中(3)单位或学校 口 4.3病人住室消毒(1)无(2)有 口 4.4病人住室通风(1)好(2)差 口 4.5病人分泌物消毒(1)无(2)有 口 4.6其他: 5.调查小结: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由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蠕等所引起的疾病均可称为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感染的概念 感染由微生物入侵繁殖或机体自身菌群的异位,比例失调对机体所造成的损害而发生的一种炎症反应叫做感染。 感染发生中的微生物因素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入侵门户等。单以数量而言,其致病数量经口途径,伤寒杆菌为105个菌体,志贺菌属则10个菌体即可,霍乱弧菌为108个菌体;吸入1~10个结核杆菌可使人受到感染,一般来说,病原体的数量愈大,引起感染的可能性愈大,一旦大量病原体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病情较重,反之则潜伏期长而病情较轻,或不发病。 致病力是指病原体能引起疾病的能力,这种能力时病原体粘附于宿主体表、侵袭组织、产生毒性物质和抗拒、逃避宿主防御的各种能力总和。现分叙如下: 1、粘附病原体能否粘附于表皮细胞,能否引起感染的第一环节,如导致尿路感染的大肠杆菌菌株带有P-1菌毛,可与泌尿道上皮细胞的糖脂结合。 2、侵袭组织和在体内繁殖扩散某些病原体对组织侵袭力弱,附于粘膜后并不侵袭粘膜上皮细胞,仅在局部生长反之,产生毒素致病,如霍乱弧菌、产毒素大肠杆菌。某些病原体侵入粘膜,孳生反之,产生毒素,破坏粘膜和粘膜下层组织,形成病灶或溃疡,但不进入血流,如志贺菌属、非伤寒沙门菌属、侵袭性大肠杆菌、白喉杆菌等。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等可产生透明质酸酶、溶纤维、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等多种酶,有利于其进入表层下组织后进一步蔓延,并侵犯附近入血流向全身扩散。 3、抗拒宿主防御机能肺炎球菌、肺炎克雷白菌(肺炎杆菌)的荚膜、链球菌属胞壁成分M-蛋白质、革兰氏阴性菌“O”抗原均有抗吞噬作用。 4、毒素一般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前者是细菌繁殖时分泌的蛋白质或多肽,可直接损伤组织。内毒素革兰氏阴性杆菌胞壁的脂多糖。 有病原体虽然是感染性疾病必备的条件,但是否致病,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只有在病原体数量大、毒力强、人体免疫力低下时才会致病,也受外界干预因素影响,如抗菌治疗,侵入操作,气候变化等。 感染类型:分四类 1、病原体被清除 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如胃酸)或特异性免疫使病原体不能定植而被清除,如给志愿者口服铜绿假单胞菌后,部分被胃酸杀灭,部分成为过路菌而被排出体外。 2、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省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称为病原携带状态(如带菌状态、带病毒状态、带虫状态)。 慢性携带﹥3m 急性携带﹤3m 病原携带共同特征:能排出病原体,而无临床表现及免疫应答。 病原携带,常不易为人们识别,在HAI中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3、隐形感染(covert infection)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