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论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论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论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财政学》作业

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系别:财政金融系

专业班级:财政学10-2

学生姓名:刘冉

学生学号:201001061417

指导老师:段治平

论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内容摘要:在中国特殊的国情背景下,说明了我们所要构建的市场经济很可能在很多方面呢呈现非典型市场经济的某些特征。这也决定了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同一般。本文就政府与市场在财政中的职能来论述他们的关系。

关键字:政府,市场,职能,关系。

正文:

1.国家和政府

1.1国家的概念

现代政治学认为,国家与政府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的概念。国家是由居民,领土和政府三要素组成的有机实体。

1.1.1国家是一个有机体

所谓有机体,是指运动着的机体。国家是一个抽象名词,具有多重含义。它课指某一特定的地域或社会制度,也可以指在这一地域或社会制度下生活的人,还可以指这一地域的行政机关。而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应当是上述三个方面结合起来的不断运动的,变化着的有机体。这种运动和变化,既表现为日复一日的进行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亦即经济活动,也表现为国家内部各种利益集体,政治派别之间不断产生着的各种矛盾。只有把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成为现实的,活着的国家。

1.1.2国家由三个要素组成

1.1.

2.1领土。这里所说的领土,是指广义的概念,包括领海,领空,领土和海底底土。它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源,是国家存在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1.1.

2.2居民。它是指符合通常的居住法,在该国领土上有住所,且居住满一定时间的本国人或外国人,无国籍人。正是有了居民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地位的不同,才产生了代表不同层次居民利益的党派和团体,从而产生了政治。

1.1.

2.3政府。相对于居民而言,政府是指行政管理机关,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机关。政府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政府是指依据行政级次设定的各级行政机关,如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等广义的政府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包括人大,法院,检察院等。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在行政上代表国家,承担着管理国家的责任。

1.2政府的概念

政府是在一国范围内,拥有社会公共权力,掌管社会公共事务并依据一定行政原则行动的政治组织。

什么是公共权力呢?简单的说,公共权力是指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所产生的职权和职责。或者更具体的说,它是凌驾于社会之上,并通过法律或其他形式所赋予的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公共权力与政治结合起来,称为政治权利。权力是指总体上的权力,是支配他人行为的能力或可能性。在现代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具体权力,如婚姻权等,若把世界上的权力总括起来,可以分为三类,即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政治权力。

政府之所以拥有公共权力,首先在于社会上客观存在着一定的公共事务。这些公共事务,是在生产和社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但又是个独立的个人或企业无法解决的。例如,统一语言,文字,度量衡;城市规划和道路,给排水系统建设;制定历法以指导农民种地;兴修水利以排出水患,凡此等等,都是个人企业无力去办,不愿办,或者即使愿意办也不能办,但又是在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公共事务在原始社会已经存在,并通过氏族组织内部分工来实现。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解体,这部分事务就由相应的这会组织——政府来承担。

有关政府的讨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政府有机论:认为社会是一个自然的有机体,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政府是该有机体

的心脏,个人只有在有助于社会目标的实现时才有价值。这些目标有政府来决定。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过多的强调政府的利益,即在利益分配上坚持先国家,再集体,最后才是个人的观点,这实际上是一种有机体的政府观。

政府机械论:政府是个人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而创立的东西,处于舞台中心的是个人,没有了个人,也就没有了政府。

政府契约论:国家的产生是因为人们为了摆脱丛林式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状态,社会中的个人经过谈判。签订契约成立国家,保护各自的利益。国家是公民之间自由达成契约的结果。

诺思的国家理论:国家带有“契约”和“掠夺”的双重属性。若暴力潜能在公民之间进行平等分配,便产生契约性的国家;若这样的分配是不平等的,便产生了掠夺性的国家。

政府活动简图

政府活动:1.提供法律制度

2.政府生产政府直接经营铁路,电力,学校,广播电视等部门

3.影响私人生产:(1)补贴与税收,如农业税,农业补贴

(2)政府贷款,如政策性贷款

(3)管制企业,如对广告,价格,污染的管理

4.购买产品和服务,如采购办公设备,够没武器,投资于基础设施等

5.收入再分配:(1)实物和现金转移,如城镇低保制度

(2)午餐项目

(3)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

2.市场机制于市场局限

2.1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得手”作为市场经济的法则。是由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作为经济活动最基本单位的“人”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的经济活动是出于自利的目的。在有秩序的自由市场中,个人谋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也会同时增进社会的总体财富。也就是说,自由市场秩序能够把个人私利和社会利益协调起来。因此,亚当斯密认为,政府不应该干预个人追求自我利益的过程,应当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与此同时,政府应尽的职责只能限定于:其一,保护社会,使其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其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的每个人,使其不受社会上其他人的侵害和压迫,即建立良好,稳定的社会秩序,公正的司法和公平的交易规则;其三,建立并维护某些公共事业及其某些公共设施。亚当斯密的观点可以说是西方经济学家对市场和政府关系的最经典的怕判断。

完全竞争的条件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卖着,且每个人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制定者;其二,各种资源能够自由流动,不受法律,社会及资金的阻碍;其三,每个人都拥有完全的信息,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有关情况;其四,所有卖者的同种商品具有同等的质量。在这种假设之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私人和企业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市场行为,最终会达到社会资源的最有效资源配置。

2.2市场失灵

市场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是需要一系列条件的,而在现实社会中这些条件往往很难同时满足。当存在不完全竞争时,资源配置将出现低效或无效的状态。经济学将这些情形称为“市场失灵”。具体而言,市场失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市场经济中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其定义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于1954年提出。按照他的定义,所谓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消费这样的产品均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可以由“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来衡量,即

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点,而公共产品则以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为特征。所谓非排他性是指在公共产品的效用覆盖范围内,任何个人,家庭或企业对他的享用,都并不影响和妨碍其他个人,家庭或企业同时享用其效用;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无法或很难阻止其他人享用该产品,因为在这种情形下组织他人享用该产品要么在技术上做不到,要么就是阻止他人享用的成本过高以致不可能实现。所谓非竞争性是指在公共产品的覆盖范围内,原有消费者享用他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由此获得的效用程度,并不会由于新消费者饿增加而有所减少或损失。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人享用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这两个特征显然是私人产品所不具有的。

2.2.2市场经济中外部效应的存在

外部效应作为一个正是概念,是由马歇尔最初提出来的。它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影响,而受影响者没有因为受到损失得到补偿,也没有因为得到利益付出代价,由外部效应的产品,其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是不一致的,其差额就是外部成本。对外部效应的探讨实际上从古典经济学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亚当斯密对公共工程的分析,约翰穆勒对灯塔的分析,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例子,这也说明对外部效应的分析一开始是和对公共产品的分析紧密联系的。事实上,外部效应和公共产品有很大的共性。

在经济分析中,通常将外部效应和准公共产品结合在一起。事实上,真正的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少,许多产品和服务既有私人产品的部分特征,同时又有显著的外部效应,而这种外部效应使这类产品又有公共产品的类似特征,即在其他利益或损害覆盖范围内,它外溢的利益或损害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一个人或企业既不能拒绝自己受益或受损,也不能拒绝其他人或企业收益或损害。在经济学上,这类产品被称为“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2.2.3市场经济中垄断的存在

在分析市场机制达到资源配置的有效状态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时,已经提到完全竞争的假设。这些假设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社会资源可以没有障碍的在不同行业这几件流动,然而在现实经济中,资源在行业之间的转移却存在着大量的交易成本。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即有规模经济的领域。在这种状态下,生产规模越大,回报就越多。因此,一些大型企业就有了一定程度控制价格的能力,可以通过更低的市场价格将小企业排挤出市场,或不让其他企业自由进入市场。这就是所谓的自然垄断现象。这种现象在一些行业,如供水,供电,邮电通讯等行业中较为普遍。在这些行业中大规模生产可以降低单位成本,由少数几家厂商生产可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2.2.4市场经济中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所谓信息不对称指的是某些市场参与者拥有另外一些市场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具体到一个交易过程,是指供求双方对同一种产品或服务的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交易过程中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其中逆向选择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比如在一个旧市场上,有多个潜在买者和卖者,卖者知道自己的在、车的质量,但买者只能通过观察了解该车的情况,并可能只愿意按照该市场上车的平均质量付出价格,这样会导致高于平均质量的旧车退出交易,只有质量低的卖者进入市场。而道德风险发生在当事人签约时候,签约信息虽然是对称的,但签约后一方当事人无法直接观察另一方当事人采取的行动,此时另一方当事人就有可能采取对对方不利的行为,即使合同可以建立在可观察的结果之上,也会出现双方都投入不足的问题。这两种情况下,显然都不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2.3市场功能缺陷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及,完全竞争的市场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但这种最优配置并没有

老驴到国民的收入分配问题,事实上即使存在完全竞争的情形,由于衡量社会福利改进还要老驴收入分配等其他方面,但市场机制自身却无法顾及这些方面,也使得市场存在那样活这样的缺陷。这些缺陷还包括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及其引发的事业和通货膨胀问题。我们将这些情形统称为“市场功能缺陷”。

2.3.1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分配不均

所谓收入分配不均指的是在特定时期内,所存在的与当时社会公认的公平准则不相符合的收入,财富和社会福利的分布状态。收入分配不均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

按照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的理论,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三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在生产中共同创造效应,在这一过程中,三要素各自创造收入作为自身耗费的补偿,各自取得利润的一部分。劳动力“按能力和劳动分配”,资本拥有者“按资本分配”,土地拥有者则取得“地租”。然而,有些人生来就拥有资金而可以不劳而获,有些人则必须依靠自己的劳动力来谋生,更有一些不幸的人由于生来病残,能力低下、或由于贫苦而无法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收入低微。这些由于个人无法控制的原因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均和贫富分化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一个必然结果,这种结果影响一个社会的安定,而且也不符合社会进步的道德观念。

2.3.2宏观经济总量不平衡和经济周期波动

市场经济的另一个功能缺陷是市场经济并不能自发地平衡经济中的供给和需求总量,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出现高失业率,通货膨胀以及经济的周期波动。西方市场经济的几百年发展历程说明,单靠市场自身失去法解决这一类宏观经济问题的,相反这些顽疾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由不断加重的倾向。

总结: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公共财政是法治财政。如何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其目标就是:在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将市场和政府有机的结合起来,建构市场主体有机运行,企业自主经营、政府相机调控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1)从作用范围上,政府活动的界限应在市场失灵领域,而市场机制的调节应在政府失效领域(2)从作用层次上,政府活动主要在宏观经济层面上,而市场机制主要在微观经济层面上(3)从公平与效率准则的实现上,政府主要致力于社会公平,市场主要致力于效率。

市场是满足人们生活的一个系统,还有一个层次是政府。市场提供私人产品,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政府是公共权力机关,是基于公共事务而言。在经济和社会中个人或企业所不愿干,不能干和干不了,但又是全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事。所以政府与市场相互依存,相互补助而存在,使社会更加有力的向前走。

参考文献:《公共财政简明读本》第二页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财政学教程》第二十二页,二十五页,二十六页,三十三页立信会计出版社

老师的ppt

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摘要】:经济理论和社会经济现实的发展了,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奉行了政府和失常相结合的政策,但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替代局限是怎么样,两者干预的成本、效益怎样,政府应该怎么介入经济,这都是各国政府必须要面对的难题.为了在实践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我们就要从理论上揭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基本关系.政府与市场是两种配置资源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机制或制度安排。下面就根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特点和规律,把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概括为相互替代、相互互补、完全排斥和共同失灵四种情况. 【关键词】:政府;市场;相互替代;相互互补;完全排斥;共同失灵. 据查阅资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单纯地发挥作用。现代制度经济学家G.霍奇逊认为,一个纯粹的市场体系是行不通的,“一个市场系统必定渗透着国家的规章条例和干预”,“干预”本质上一定是制度性的,市场通过一张“制度网”发挥作用,这些制度不可避免地与国家和政府纠缠在一起。所以,为了分析的方便,本文根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特点和方式不同,将政府与市场关系抽象为相互替代、相互互补、完全排斥和共同失灵四种情况. 一、相互替代 政府与市场的相互替代关系是一种“非此即彼”和“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即选择一定的政府,通过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来获得一定的产出,就意味着必须放弃一定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或者说,选择一定的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获得一定的产出,就意味着放弃一定的政府职能作用。 在政府与市场相互替代条件下,关于政府与市场的优化组合问题,除了可采取以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关系来描述以外,还可以通过其它方法来描述。由于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各自都有成本和收益,因而可以根据政府和市场的成本或收益的比较,来确定政府与市场最优组合的均衡点。如果用政府去替代市场,目的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但同时将增加政府的成本,当增加的政府成本等于节约的市场交易费用时,则政府与市场处于均衡点,这个均衡点就是政府与市场相互替代的有效边界。当增加的政府成本大于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时,就应该选择和扩大市场机制作用,直至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达到替代边界;当增加的政府成本小于节约的交易费用时,则应当选择和扩大政府职能作用,直至政府与市场替代边界。就政府的某一项具体的政策而言,也可以依据政府与市场的均衡关系来进行选择。一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可能引起政府成本的增加或减少,也可能引起交易成本的增加或减少。当某项政策措施带来的政府成本的节约大于其所引起的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或者该项政策措施所带来的政府成本的增加小于其所节约的市场交易费用,就应该选择和实施该政策;反之,就不应该选择和实施该项政策措施。

从经济学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从经济学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下面结合经济学理论谈谈对二者关系的理解: 一、?????? 市场决定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对市场定义:“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以及交易数量的机制”。市场经济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市场机制是市场有机体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市场运行的形式和手段,是由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行为决定的供给,由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行为所决定的需求,以及价格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整个经济体制顺利运行,并达到均衡的作用机制和调节功能。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即政府和市场,我国改革实践中对市场作用的认识有三次飞跃,计 划经济的政府配置、基础性作用、决定性作用。 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亚当斯密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时刻在调整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这种自发调节机制通过价格起作用。价格作为资源配置的引导所发挥着信号作用,即价格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较高的价格趋于抑制消费者购买,同时会刺激生产;而较低的价格则鼓励

消费,同时抑制生产,价格在市场机制中起平衡作用。当市场平衡了所有影响经济的力量时,市场就达到了供给和需求的市场均衡(market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下面通过图示来说明: 在均衡价格水平上,市场不存在短缺和过剩,如上图所示,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点E处的价格)时,就会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过剩局面,于是供给方迫于需求不足的压力,自动降低价格;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短缺局面,于是需求方迫于需求过度的竞争压力,只好接受供给方提价的要求,从而价格上升,最终达到均衡价格。 三、市场、政府都不是万能的 斯密所说价格达到资源最优配置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的:交易者是完全理性的、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信息是完全的、产权是明晰的。而现实生活中,以上条件并非完全具备,从而价格机制的作用要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即资源配置处于低效率或无效率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代表的市场势力、外部性、公共物品与不完全信息。凯恩斯在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经济危机和萧条的局面,提出政府必须参与经济,这就是看得见的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提高效率、增进公平以及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政府也有失灵,表现为政府不务正业---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关于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报告 组员:张静、陈诚、张凌豪、陈张春 胡颖、王曦、邹丽兰、王美林 农业经济管理1班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摘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优化资源高效利用的制度环境,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词】:政府调控、市场配置、经济体制、资源配置、价值规律、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型政府 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经历着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整体、由表象到实质的阶段。对于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倾注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三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的跨越都是思想认识和市场化改革实践的质的飞跃,都突破了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大幅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每个阶段的跨越都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每跨越一个阶段都使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提高,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使资源配置更加高效,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有机结合起来。这一重要思想,为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政府与市场矛盾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政府与市场作为现代经济两种基本的制度安排,是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回避的一对矛盾。在我国,由于市场体制和政府体制各自都不够完善,都存在天生的缺陷,使得两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制约和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市场方面的问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存在多年计划经济留下的顽疾恶症,又难以有效及时克服市场竞争带来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政府方面的问题在于,我国作为后发国家,在经济追赶过程中,需要赋予政府较大的权威和决策力。这一方面保证了政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者和改革开放的组织者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又留下了政府权力过大,难以得到有效监督的隐患。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所以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对于我国如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如何更加高效的配置资源,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党的十八大提出: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目标是建立合作互补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与市场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既相互依存,又存在矛盾和博弈。我们既需要活跃的市场,又需要有为的政府。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合作互补。但是,在政府与市场的矛盾博弈中,能否实现合作互补的关键不在市场,而在政府。换句话说,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关键在于政府。相对政府而言,市场更带有基础性、普遍性和刚性。因此,要使两者实现合作互补,关键是通过有效的政府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改革,使政府能够根据市场规律的要求加强自律。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在政府职能转变、审批制度改革、政府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等方面有更大的突破。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浅谈对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解

浅谈对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解 近年来,为了适应我国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发展、积极促进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处理市场经济这一块,政府坚持监管市场时给市场一定的位置,以保持效率;同时给市场一定的约束以保持公平,保持二者的协调,以适应当前多元化经济模式的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效益。 一直以来,政府职能的转变在我国行政改革过程中都居于核心地位。一方面政府职能处于经济、政治的交汇点,任何行政功能的变化,都会受制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并反过来对其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它又是行政体制运作、行政权力行使的起点和依据。我国的发展现状要求政府积极进行职能的转变。此外,市场经济是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和规则性的经济,与之相适应建立起来的政府应该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因此,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完善市场经济的重大改革举措。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职能结构应该是以公共服务为主导,以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为重心,同时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作为一个特殊主体,与其他市场主体在地位上应是完全平等的,同样不能拥有特权。政府的特殊性在于它是规则的制定者、监督者和维护者,为其他市场主体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健康有序运行和发展。 为了保证市场的公平公正竞争环境,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时要坚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将自己的行为严格地限定在制订规则和实施监督、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为社会提供稳定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确认各类微观经济主体是经济建设的主体,使政府从具体的投资和参与微观经济活动中解脱出来,集中解决经济社会中重大的矛盾和问题,为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提供环境。也只有这样,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体现服务型政府的真实内涵。 举例说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微妙关系的体现。 首先,应坚持高等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部分,有其自身规律性和一定的独立性。但它不能独立于市场经济之外而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应该与市场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高校的管理必须坚持市场原则,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否则,将阻碍高校在市场经济下的健康持续发展。 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不可避免,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一、对照公共产品的特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以及高等教育具有的公共产品部分属性和私人产品的部分属性来看,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从经济学角度看,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应该是市场供给和政府供给相结合。正因为高等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所以高等教育的供给不能仅仅诉诸市场力量。为了纠正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政府需要参与提供教育,干预教育市场,对高等教育进行管理,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综述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演变研究综述 摘要: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的发展是以客观的社会经济活动作为基础的,为了研究和解决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就会产生出相关的理论学说。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演变就是秉承这一基本原则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新问题,这时政府与市场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才能使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实现经济健康平稳地发展,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研究的。然而这一问题的研究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早已有过系统的论述。本文就这些理论中有关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演变过程进行简单的梳理,勾勒了政府与市场的理论演变的大概脉络,再在其中作简要的比较总结,最后简单论述研究这一理论演变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国家干预主义;经济自由主义 西方经济学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理论学说是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社会瓦解和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个时期,它是原始积累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因此重商主义重视金银货币的积累,并认为只有通过商业流通领域才能实现,而对外贸易是一国财富增加的最好办法,为此国家应该对经济活动进行积极的保护和干预的政策主张,它是原始的国家干预主义,也为此后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进行以及1640-1688年英国资本阶级革命和1789年法国大革命,资产阶级夺取了部分权力,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反映资本主义生产规律的新的经济思想也在逐渐产生,这就由重商主义转到了古典经济学时期。古典经济学时期跨度较长,从17世纪中叶一直延续到19世纪60年代,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许多的经济学家,各个经济学家的理论观点和主张都有所不同,但是什么是价值,价值从哪里来,这些问题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有一定的阐述,并逐渐确立了劳动价值论。其中一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是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也奠定了自由市场经济学的基础。在他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的开始,这篇《国富论》被后人称为经济学中的第一部“圣经”。作为古典经济学的,最主要的成就就是确立了这样的一种思想:任何一个部门的劳动都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即明确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为主要理论基础的一整套理论体系,这样就把经济学的研究从流通领域扩展到了生产领域,并且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活动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提出了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认为政府应尽可能少的干预经济活动,自由、竞争的市场力量将可以引导生产、交换和分配,经济将在不受政府干预的情况下自我调节,并自动地趋于充分就业,政府应是市场经济的守夜人。 古典经济学是国家干预主义向经济自由主义的第一次转变,古典经济学家对当时的经济世界进行了最好的分析,远远超过了重商主义者和重农主义者,它的理论鼓励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最终为整个社会服务,但是它没有很好地解决市场失灵及经济波动的问题,过分宣扬自由放任主义,在经济学分析的某些领域也是不明确和不完善的。例如:不同年代的葡萄酒,价格外什么会相差很多?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劳动价值论,从价值论来看,价值取决于客观的、凝

从经济学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从经济学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下面结合经济学理论谈谈对二者关系的理解: 一、?????? 市场决定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对市场定义:“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以及交易数量的机制”。市场经济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市场机制是市场有机体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市场运行的形式和手段,是由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行为决定的供给,由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行为所决定的需求,以及价格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整个经济体制顺利运行,并达到均衡的作用机制和调节功能。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即政府和市场,我国改革实践中对市场作用的认识有三次飞跃,计划经济的政府配置、基础性作用、决定性作用。 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亚当斯密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时刻在调整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这种自发调节机制通过价格起作用。价格作为资

源配置的引导所发挥着信号作用,即价格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较高的价格趋于抑制消费者购买,同时会刺激生产;而较低的价格则鼓励消费,同时抑制生产,价格在市场机制中起平衡作用。当市场平衡了所有影响经济的力量时,市场就达到了供给和需求的市场均衡(market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下面通过图示来说明: ? 在均衡价格水平上,市场不存在短缺和过剩,如上图所示,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点E处的价格)时,就会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过剩局面,于是供给方迫于需求不足的压力,自动降低价格;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短缺局面,于是需求方迫于需求过度的竞争压力,只好接受供给方提价的要求,从而价格上升,最终达到均衡价格。 三、市场、政府都不是万能的

试论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基本关系

试论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基本关系 摘要: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的研究备受关注,对于如何调整好这二者之间 的关系,寻求二者之间的均衡点,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关键所在。通 过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分析,以及对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演变的探究,进 一步确定目前我国政府应该怎么做,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而促进经 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政府市场职能关系 一、引言 在政府与市场问题上,迄今有两种极端的理念和实践:意识市场至上和市场万能论,结果导致市场失灵;另一个是政府至上和政府全能主义,结果导致政府失灵。这两方面经验使当代各国政府都努力寻求政府职能的恰当定位,既避免市场垄断和市场失灵,也避免政府垄断和政府失灵。一般而论,政府的职能定位可以概括为:弥补市场不足,促进社会公平。我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进入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并日趋完善,政府只能也开始转变。 二、理论基础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始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他指出,在市场的自发作用下,每个人为追求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的时候,他就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去实现公共利益。政府应放任经济自由发展,依靠市场自发调节。亚当斯密在主张由“看不见的手”充当社会经济主要调节器的同时,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是有限的,无非是充当一个经济上的“守夜人”的角色。市场机制广泛地发挥作用,给资本主义经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与社会进步。但随着资本主义向其高级阶段的发展,种种难题也随之出现,而且是市场本身无法克服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在西方经济学个学派,古典经济学派、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等主张市场出清、货币中性,他们认为市场可以自发调节至最佳状

论文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试论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摘要:政府和市场作为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 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方面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对于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强烈的问题意识出发,以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核心,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以达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目的。本文主要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化过程、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与缺陷、现状分析、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市场、政府、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引言: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在经济学界,依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认识和答案,形成了不同学派。我国30多年改革发展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合理定位并履行好政府职能,才能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既是对过去30多年改革经验的总结,也为今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和重点。 一、我国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化过程 改革开放前, 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国内国际社会政治的影响, 我国实行的是一种全能政府模式, 政府主导国家一切经济社会活动。政府的权力无限大, 政府包揽所有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社会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在政府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按计划进行, 社会资源在国家的统一分配下实行计划配置, 不允许有国家计划外的经济活动, 社会功能完全处于一种被弱化的状态。这一时期, 严格地说不存在真实意义上的商品市场, 只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品市场, 商品的价格不能反映其价值及市场供求状况。当然,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并且为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和迅速走上工业化道

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 一、完全竞争市场中社会资源配置 市场机制最重要的就是价格机制,市场竞争最重要的就是价格竞争,价格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最灵敏的信号。 完全竞争市场即没有任何垄断的市场,企业集中度较小,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做出市场价格决定,价格完全由市场竞争决定,充分反映商品价值和效用,完全体现市场供需情况。 市场主体的假设为经济人,其一切行为都是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生产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市场需求(消费者、消费量)增加,价格上升,刺激投资、生产,资源聚集,扩大就业,生产(生产者、产品)增加,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需求不变,或者需求变动小于供给变动,价格下降,投资减少,资源抽逃,生产萎缩,失业增加,经济萧条。资源聚集高利润产业。资源在不同产业间转移总是以逐利为目的,优胜劣汰总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二、政府行为干预的必要性(原因) 由于资源市场本身的特点,容易发生市场失灵现象,产生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不,包括; 2、不完全市场,主要指某个市场缺失导致其关联市场缺失,如铁路与钢铁厂的问题; 3、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 4、的供给缺失; 5、分配上的; 6、信息不完全 由于市场失灵,会带给社会很多负面影响,包括市场的垄断和缺失,公共产品无人供给,社会分配不均衡,市场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后果在政治上或道义上无法接受,以及失业和通货膨胀等,而这些情况不是能单纯靠市场机制所能够解决的,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来规划制定,干预。因此,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的最好功能,就是保持市场的充分、完全竞争,打击不正当竞争,保持经济政策的正确性和连续性,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三、政府行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1.引导性作用。 市场配置资源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不能很好解决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容易出现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区域性、系统性经济风险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过度不平衡。政府可以通过发挥引导性作用来间接影响资源配置,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均衡和健康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体而言,政府的引导性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市场准入标准等,引导一定资源向某些产业、区域流动;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为主要手段,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平抑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2.弥补性作用。

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学生 指导教师姓名、职指导教师 专业 层次 批次 学号 学习中心 工作单位 年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却没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双方的能力没有得到全方位的发挥,使双方的发展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政企关系是经济发展良好的标志,政企关系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所以建立良好的政府和企业关系是我国企业和政府今后的重要工作之一。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否正常,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自由度和活力。本文对我国的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结合世界政企关系发展的历程,提出了一些改革的观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最好的结果就是政府达到自己的管理目的,而企业也取得了自己的发展目标,从而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政企关系政治企业经济

目录 1前言 (1) 1.1本文研究背景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2) 2国外政企关系对国内政企关系的影响 (2) 2.1从世界各国当前的发展来看,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的类型 (2) 2.2目前来看,我国几种典型的政企关系模式同时并存 (2) 2.3结合世界政企关系的发展启示,我国政企改革之路还很长 (3) 3我国政企关系的新变化 (3) 3.1互利互惠、呈现双赢局面的关系 (3) 3.2企业与所在地政府之间的关系重要性增强 (4) 3.3政企之间关系的假设性发展 (5) 3.4政企关系的当事主体呈现多元化状态 (5) 4政企关系新变化产生的原因 (6) 4.1为建立新型政企关系需要多方面通力协商 (6) 4.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应进行转变 (6) 4.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6) 5政府和企业关系发展中存在互不信任的现状亟待解决 (6) 5.1政府对企业的定位出现偏差 (6) 5.2政府不能平等对待所有企业 (7)

新形势下对于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关系的思考

新形势下对于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关系的思考 一直以来,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之间的关系如何进行更好的把握一直是我们国家研究的话题。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我国制定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又有所不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依靠于“政府的手”和“市场的手”的有机结合。而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则完全是依靠市场的力量。这几年来,随着经济危机的发生,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了政府干预,但是如何把握好这俩者的关系,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是对这俩者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发展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过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建设,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在这个时期主要建立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为在这个时期,我们国家虽然经过了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我国我国的经济基础仍然很薄弱,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没有解决。落后的生产能力和不高的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采用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适合当时国情的需要。对于物质极大不足的国家来说,只有计划经济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這一段话极大了解放了思想,并且在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又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经过不断的改革,在20世纪末我国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改为决定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市场与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关系一直都在变化,只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市场经济的管理要借用政府这只手的原因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为: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也正是因为市场的这些基本特征,所以市场经济也有它自身的弊端。市场经济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这种盲目性和自发性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导致资源不能合理的配置,资源极大浪费,人们在市场经济中只顾追求经济利益不重视环境效应。同时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会出现。企业之间的信任力降低。自由的竞争力也会导致垄断现象的出现。而且国防等社会基础保障不受价格调节机制的影响。因此这些问题都是单纯市场经济所不能解决的。由此,加强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就非常有必要。但是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之间的度如何把握一直引发思考。 三、新形势下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调节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结合理论演变及我国现实情况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经济学院 2011级 工商管理一班 摘要: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寻求二者之间的均衡点,已成为当代中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政府与市场关系演进过程的剖析来分析政府与市场各自的特性,并在分析了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现状的基础上对其走向进行展望。关键词:政府与市场;新“公共管理”理论;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备受关注。各国实践表明,调整市

场与政府的关系,寻求二者之间的均衡点,已成为当代中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探讨市场经济进程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历史演进,剖析政府与市场各自的特性以及两者关系演进的基本规律,这对我国培育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明确政府功能定位,建设民主、有效、服务的政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进过程 在市场经济作为社会基础性体制确立以后,西方学者在政府与市场领域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按照理论取向的不同,可以把他们的观点大致划分为三类:一是主张尽可能少的政府干预;二是主张全面广泛的政府干预;三是主张有选择的政府干预。从经济学说史与政府实践的历史来看,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大致经历了自由市场——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政府失灵——互补整合的演变过程。可以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 自由主义时期 自由主义时期在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的主要观点就是强调自由经济,发挥市场经济自身的功能,要求政府尽可能少地干预经济、干预社会。翻开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史,可见人们对市场机制的崇拜可以追溯到近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他认为,人们听命于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其结果是无意中使社会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人类需要得到了最大的满足。亚当.斯密的“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成为政府发展的基本观念。政府在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中的干涉极为有限,仅限于制定维护市场秩序的法规,提供最低限度的政府扶助,履行防御外敌和保卫公共安全等职责直到20世纪初, 西方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潮一直处于主流地位, 政府一直充当着“守夜人”的角色。然而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打破了市场力量的神话,市场的种种缺陷都暴露出来,市场失灵使人们开始意识到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2. 国家主义时期 “市场失灵”之后,人们希望政府能够弥补市场缺陷,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开始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在政府与市场两者之间政府取代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西方国家政府在经济领域对市场的广泛干预以及为缓解市场矛盾而逐渐推行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政策,使政府职能急剧扩张,政府公共部门的数量和公共支出迅

论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财政学》作业 论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系别:财政金融系 专业班级:财政12-1 学生姓名:狄汶康 学生学号:201201061306 指导老师:段治平 山东科技大学

目录 1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概览 1.1重商主义 1.2古典经济学指导下的经济行为 1.3 凯恩斯主义 2 政府 2.1政府的概念 2.2政府干预 2.3政府失灵 3 市场 3.1市场的概念 3.2市场经济 3.3市场失灵 4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实质分析 4.1双元财政 5 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论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摘要: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财政学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前提,系统描述了政府和市场之间互相互补的优化配置资源理论体系。 关键词:政府市场关系 正文: 1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概览 长期以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中争论不休的核心议题,各种理论观点相互碰撞,常谈常新。经济自由主义时期,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主张经济的完全自由,政府只要做好“守夜人”的角色;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大萧条,凯恩斯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是政府干预主义;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出现了滞涨现象,对凯恩斯的政府干预主义提出了严峻挑战,新经济自由主义迅速崛起,重申要以经济自由为主,但是承认经济自由不是不限度的自由,认为政府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对经济进行一些干预。 将上述历史演变过程综合起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各学术流派的争论可以归纳为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之争,但一般讲来,各学派的理论均包含了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的思想,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自由多一点还是干预多一点,并在各自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政策主张。【1】 1.1重商主义 分析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首先应从重商主义说起,从时间上说,大约出现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成思危 [摘要]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来,在任何时候,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都要发挥作用,这里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把握好了这个度,就能够实现1+1大于2的结果。如果政府对市场的干涉过度,那市场就会丧失效率,政府的公信力也会受到影响。所以研究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最重要的是要研究这个度的把握问题。 [关键词] 政府;市场;依法行政;鼓励竞争;非公有制经济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指出,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下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但是近几年曾出现了一些质疑改革开放的声音。锦涛同志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进一步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认为,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命题,很好地说明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即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我们现在进一步明确是决定性作用),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益。为此我们要大胆学习国外在市场经济几百年发展过程中积累出来好的经验、做法、组织方式以及管理方式,并根据国情来加以运用。在小平同志的推动下,中国有了股市、股份制公司、风险投资和期货市场等等,这一切都是国外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事物。另一方面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障社会公平和公正,特别是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公平和效率两者结合起来,应该更多地发挥市场在促进经济效率方面的作用,更多地发挥政府在保障公平公正方面的作用。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现在是效率和公平并重。最近有学者提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没有公平的效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政府和市场都是历史和社会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制度下,它们的相互关系是不相同的,它们是变化发展的。下面我将从历史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展、我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发展、以及确立正确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三大部分来阐述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一、历史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展 在社会的早期阶段,人们认为政府是“恶”的,政府在市场中扮演的是守夜人的角色,政府不应该去管理市场,而是去放纵其自由发展,市场有其极度的自由性,人们认为最好的市场是最自由的市场,政府只是人们财产的守护者。这时,“大市场、小政府”的自由主义理想扎根在人们的观念中。 但随着自由市场的发展,自由市场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弊端显露,市场失灵的现象陆续发生。这在历史上的表现为1930年“大萧条时期”,1997年金融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等等。在1930年“大萧条时期”时,“罗斯福新政”让人们看到了政府在市场中发挥的作用,人们开始意识到自由的市场并不是最好的市场,市场应该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政府的作用力的大小或作用方式该如何,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呢?政府在市场中到底该发挥怎么样的功能呢?政府怎么样介入,才不会起到反效果呢?凯恩斯认为,政府在市场中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其核心应该是对财富积累与分配的问题,目的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可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在往后的市场发展中,政府越位,政府缺位,或者政府失灵的情况时有发生,政府的决策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的发展,毕竟政府的决策有很大的主观因素存在。那么政府该不该介入市场呢?这个问题,哈耶克有不同的看法。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表示,政府不应该介入市场的运行,市场应该是自由的,即使市场会发生市场失灵或者金融危机的现象,这只是一个阵痛期,只是市场运行的一个自我调整。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个阵痛期一过,市场会迸发出更大的活力。而政府的介入行为,虽然可以缓解市场的失灵,但这只是把市场里的矛盾延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旦被压抑矛盾的市场再次失灵,其后果是数倍于前。然后政府又会介入市场中,而且力度会比上一次更大,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在循环中人们将通往被奴役的道路。 既然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都存在,那么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此时第三条道路的做法就产生了。第三条道路是揉合了两者的优点,互补不足而成的政治哲学。其主要内容为:在社会民主主义的基础上,肯定自由市场的价值,且强调解除管制、地方分权(非核心化)和低税赋等政策。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德国总理格哈特·施罗德以及西班牙总理萨帕特罗等人的政策就体现了“第三种道路”的核心理念。 二、我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发展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传统观念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政府应该完全把控着市场,所以在建国到改革开放之前,政府完全把控着市场。但是在实践中,市场和计划的矛盾加剧,成为一个动摇社会根本的问题。 党先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观点,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表明政府虽把控着市场,但其有着自由的部分。 党的十四大后,我国的经济改革沿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前进。其大体上的趋势是市场的作业越发受到重视,政府的作业力越来越弱。2012年,十八大提出

论文_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摘要】:随着经济理论和社会经济现实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奉行了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但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替代局限如何,两者干预的成本、效益怎样,政府应以何种方式和多深程度介入经济?在实际中又是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难题.为了在实践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有必要从理论上揭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基本关系.政府与市场是两种配置源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机制或制度安排。下面就根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特点和规律,把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概括为相互替代、相互互补、完全排斥和共同失灵四种情况.【关键词】:政府;市场;相互替代;相互互补;完全排斥;共同失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单纯地发挥作用。现代制度经济学家G.霍奇逊认为,一个纯粹的市场体系是行不通的,“一个市场系统必定渗透着国家的规章条例和干预”,“干预”本质上一定是制度性的,市场通过一张“制度网”发挥作用,这些制度不可避免地与国家和政府纠缠在一起。为了分析的方便,本文根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特点和方式不同,将政府与市场关系抽象为相互替代、相互互补、完全排斥和共同失灵四种情况.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实施政治统治、经济和社会管理的实体机构-政府,应处于何种态势,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如何?这些问题十分重要。 论述了经济与政府的关系,强调既需要市场经济的独立性,又需要政府的作用。我的看法是:市场经济自己会产生自己的政府体制,它也是按供求关系而产生的“政府”,即如果受到市场各个权利主体的需求,政府就会产生,相反,如果没有受到这些权利主体的需求,政府就“隐居”起来。另一方面,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控也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或者说遵循供求关系所具有的内在规律,而不是脱离与外在于市场经济而自搞一套。从这些意义上说,政府实际上也是市场经济运作中的内在构成因素,也是市场经济所必然包含的一个方面。 一、相互替代 政府与市场的相互替代关系是一种“非此即彼”和“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即选择一定的政府,通过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来获得一定的产出,就意味着必须放弃一定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或者说,选择一定的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获得一定的产出,就意味着放弃一定的政府职能作用。 在政府与市场相互替代条件下,关于政府与市场的优化组合问题,除了可采取以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关系来描述以外,还可以通过其它方法来描述。由于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各自都有成本和收益,因而可以根据政府和市场的成本或收益的比较,来确定政府与市场最优组合的均衡点。如果用政府去替代市场,目的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但同时将增加政府的成本,当增加的政府成本等于节约的市场交易费用时,则政府与市场处于均衡点,这个均衡点就是政府与市场相互替代的有效边界。当增加的政府成本大于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时,就应该选择和扩大市场机制作用,直至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达到替代边界;当增加的政府成本小于节约的交易费用时,则应当选择和扩大政府职能作用,直至政府与市场替代边界。就政府的某一项具体的政策而言,也可以依据政府与市场的均衡关系来进行选择。一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可能引起政府成本的增加或减少,也可能引起交易成本的增加或减少。当某项政策措施带来的政府成本的节约大于其所引起的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或者该项政策措施所带来的政府成本的增加小于其所节约的市场交易费用,就应该选择和实施该政策;反之,就不应该选择和实施该项政策措施。 如果用政府替代市场不完全是为了节约市场作用的交易成本,而是为了获得比市场作用更高的效率,就可以用其它方法来进一步确定政府与市场相互替代的有效边界。如果用边际分析法来考察,政府与市场替代的边界是政府作用的边际收益(成本)等于市场作用的边际收益(成本),当政府作用的边际收益大于市场作用的边际收益,或者政府作用的边际成本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和市场作为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 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方面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对于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化过程,也大致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前, 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国内国际社会政治的影响, 我国实行的是一种全能政府模式, 政府主导国家一切经济社会活动。政府的权力无限大, 政府包揽所有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社会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在政府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按计划进行, 社会资源在国家的统一分配下实行计划配置, 不允许有国家计划外的经济活动, 社会功能完全处于一种被弱化的状态。当然,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并且为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和迅速走上工业化道路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社会历史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而改革开放后, 在国内国际新经济的推动和影响下, 我国的政府与市场的职能逐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府慢慢从“全能政府”中淡化, 市场机制逐渐在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的政府与社会关系逐步从国家主义模式中走出来开始还权于社会, 政府开始从一些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中撤出, 市场机制开始在一些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是, 目前的中国还处于一种经济转型时期, 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划分还不十分明确, 同时,还存在市场失灵等诸多问题,这些还有待于在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中进行有效地规避和完善。 现如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这样几个特点:(一)相互替代,即选择一定的政府,通过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来获得一定的产出,就意味着必须放弃一定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或者说,选择一定的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获得一定的产出,就意味着放弃一定的政府职能作用。当增加的政府成本大于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时,就应该选择和扩大市场机制作用,直至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达到替代边界;当增加的政府成本小于节约的交易费用时,则应当选择和扩大政府职能作用,直至政府与市场替代边界。就政府的某一项具体的政策而言,也可以依据政府与市场的均衡关系来进行选择。(二)相互补充,即在许多情况下政府与市场是相互补充的,呈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合关系。在政府与市场的互补关系中,不存在政府一定要排斥市场或者市场一定非要排斥政府问题。从整个社会经济体来讲,政府与市场的互补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关系。更严格地讲,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与市场互补关系是政府对市场的补充关系,因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