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管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管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管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管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树大管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导论

1.什么是管理?

管理是指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组织内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综合性活动。

2.管理的性质

管理的两重性:

自然属性:由生产力引起的,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与社会制度无关;

社会属性:反映一定社会形态中统治阶级的要求,受生产关系的影响和制约。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科学性:管理的规律性

艺术性:管理的灵活性

3.管理的职能

计划:确立目标、制订行动方案

---不打无准备的仗

组织:构建组织结构、进行人员配备、权力配置。--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与协调组织结构的工作过程;设计与建立组织结构,合理分配职权与职责,选拔与配置人员,推进组织的协调与变革等;如:班级组织委员---目标实现要有组织保证

领导:指导、协调、激励。--指管理者指挥、激励下级,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如领导方式;运用权威,实施指挥;激励下级,调动其积极性;以及进行有效沟通等。---最具艺术性的职能

控制:检查和监督。--监视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事先、事中、事后

---着力于纠偏

4.管理者的角色

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

人际关系角色:

挂名首脑

领导者

联络人

信息传递角色:

监控者

传播者

发言人

决策制定角色:

创业者

危机处理者

资源分配者

谈判代表

第二章:管理演进

1.古典管理理论

基本观点:管理的有效性不仅仅取决于管理者个人的经验,更重要地是要依据科学的方法来管理活动和组织。

代表人物:

科学管理之父----费雷德里克·泰勒

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效率,这就要求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为此,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的四项原则和一些管理制度。

局限性

“经济人”假设

把人看做是“活的机器”

不主张工人参与决策

劳资关系对立

现代管理之父——法约尔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西方古典管理思想的重要代表,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以后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重要依据,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历程均有着深刻的影响。

法约尔的卓越贡献在于对管理发展有重大影响的3项革命性内容:

第一,区分经营和管理

第二,提出5项管理职能

第三,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

第四,倡导管理教育

组织理论之父——韦伯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古典管理理论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的理论大师之一,被尊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他在管理理论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理论方面,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官僚组织结构理论”,或称“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这集中反映在他的代表作《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一书中。

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

研究重点:如何提高效率主张用科学代替经验管理专业化、职业化

泰勒注重于工人劳动效率和管理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标准化和例外管理等。

法约尔着眼于管理效率的提高——管理的五大职能和管理十四条原则。

韦伯注重组织整体效率提高——官僚组织形成了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原

理和方法。

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论和基本

管理原则。

提出了从技术上而言效率最

高的组织结构形式。

主张管理者和操作者的分离。

主张进行专门的管理专业教

育。

主张管理工作应该职业化。

2.行为管理思想

行为管理思想认为:人不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其劳动生产率受到社会的、心理的和群体的因素的影响。

代表人物:梅约————社会人观点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麦克雷戈——X理论和Y理论

代表人物:梅奥

著名事件:霍桑试验

代表著作:

《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理论贡献:人际关系学说

“社会人”假设:工人是社会人,不仅仅追求金钱收入,还有社会方面、心理方面的需要。企业中除了存在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

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意度。管理者应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以提高职工的士气,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需求层次理论的内容:(马斯洛)

需要层次论把人多种多样的需要归纳为5大类,并按他们发生的先后次序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把五种基本需要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需要,这些需要可以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需要,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

需求层次理论的评价: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使人们认识到人的需要的金字塔,除了低层次的基础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而外,还有高层次的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它推动传统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科学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基于经济人假定的依靠物质刺激进行管理的X理论,相继被自我实现人假定的依据满足较高级需要的超越性需要进行管理的Y理论与Z理论所取代。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

使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和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是不同的,前者往往是由外界的工作环境引起的,后者通常是由工作本身产生的

造成职工非常不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公司政策、行政管理、监督、与主管的关系,工作条件、与下级的关系、地位、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当。这些因素改善了,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还不能使职工变得非常满意,也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赫茨伯格把这一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

使职工感到非常满意的因素只要是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社会承认、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负有重大的责任、在职业上能得到发展成长等,这类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励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他称这类因素为激励因素(motivation factor)

评价:促进了对工作设计领域的研究,促进了对内在激励问题的研究,其可靠性、可信度遭质疑。

人性假设理论创始人--麦格雷戈

1948~1954年,麦格雷戈对当时流行的传统的管理观点和对人的特性的看法提出了疑问。其后,他在1960年11月发表了《企业的人性方面》(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一文,提出了“X理论—Y理论”。

麦格雷戈把传统的管理观点叫做X理论。X模式假定人性丑恶:

1)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并尽可能的逃避工作;

2)一般人不愿承担责任,情愿受人领导;

3)一般人缺乏进取心,没有什么抱负,对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

4)对大多数人必须用强制、控制、指令,甚至是惩罚的办法,才能使他们达成组织目标

X-Y理论:

Y理论假定人性本善:

1)一般人在本质上并不厌恶工作

2)一般人是有责任心的,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不仅愿意接受和承担一定的责任,而且会追求责任

3)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实现组织目标

4)在解决组织问题时,人们有着较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只得到了部分的发挥

行为管理思想的特点:

行为管理思想的特点在于改变了人们对管理的思考方法,它把人看作是宝贵的资源。

强调从人的作用、需求、动机、相互关系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研究其对管理活动及其结果的影响。

研究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好人的工作、协调人的目标、激励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提高工作效率。

第五章:管理决策

一、决策的概念

本书采用的定义:

所谓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系统的发展方向、阶段目标及为了实现目标所应采取的方针、路线、政策、计划、组织、人事、条件、方式、方法等所做决定的行为过程。

决策特点1:要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

没有目标就无从决策,没有问题则无需决策。因此,决策的前提条件是: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十分明确。所追求的目标必须可检验可衡量。

决策特点2:以了解和掌握信息为基础(内外部环境)

决策特点3:有两个以上备选方案

多方案抉择,可增强决策者实施决策时的坚定性,从而有助于一个良好的决策效果的取得。决策特点4:要进行方案分析评估

决策特点5:选择满意方案。科学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

二、决策的类型

2.1按决策性质划分

战略决策(strategic decision)

对企业全局性。长期性经营目标和战略计划进行的决策,是具有长期性和方向性的决策

战术决策(tactics decision)

为实现战略目标做的分阶段决策

2.2按决策内容划分

经营决策(strategic decision)

经营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决策

过程决策(tactics decision)

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决策

管理决策(tactics decision)

组织管理方面所面临问题的决策

2.3按决策问题的可控性划分

确定型决策(decision under certainty)

指在稳定(可控)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决策者确切知道自然状态的发生,每个方案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

风险型决策(decision making under risk)

自然状态不止一种,决策者不知道哪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能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不确定型决策(decision under uncertainty)

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决策者可能不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即便知道,也不能知道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更多的依赖于决策者的经验和直觉

2.4按决策所涉及的问题划分

程序化决策(programmed decision)

涉及的是常规问题、例行问题。

非程序化决策(nonprogrammed decision)

非常规的、例外问题(指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性质和结构不明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Simon)

2.5按决策主体划分

个人决策(individual decision )

指单个人作出的决策。

优点:提高决策效率(特别是在非程序化决策中)

缺点:个人智慧有限,容易导致决策失误。

群体决策(group decision )

指多个人一起作出的决策。

优点:更多信息、方案和认同;更好地沟通和决策。

缺点:从众现象和责任不明。

决策的前提条件:

决策的起点是存在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所谓问题是指实际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异。决策的前提条件就是对有效信息的获取和分析

决策过程

1.识别决策问题

2.

3.

4.

5.

6.

7.

8.

罗宾斯. 斯蒂芬的决策过程

决策的影响因素

决策目标

环境

过去决策

组织文化

风险知觉

时间紧迫性

三、决策方法

3.1定性决策方法

程序性决策方法——照章办事

经验型决策方法——凭经验办事创造性决策方法——靠想象力办事3.2定量决策方法

优点:

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可靠性;

能节省时间、精力

缺点:

有些变量无法确定

数学手段难以掌握

成本高

3.2定量决策方法

3.2.2盈亏平衡分析法

盈亏平衡分析法,也叫量本利分析法、保本分析法,是通过分析生产成本、销售利润和产量(或销售量)这三者的关系,掌握盈亏变化的规律,指导企业选择能够以最小的成本生产出最多产品并可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的经营方案。

关键是找出企业不盈不亏时的产量(保本产量或盈亏平衡产量,此时企业的总收入等于总成本)。

基本方法:图解法、代数法。

盈亏平衡点:PQ=C+VQ,Q*=C/p-v

总销售收入PQ,总成本C+VQ,产(销)量Q,固定成本C,总成本C+VQ

例5-2

某企业的年生产能力为3000台机器,已接受订货2400台,每台价格为100元,单台成本为85元。现在一个单位要求订货600台,只愿意每台订价80元。经计算,此时3000台产量的成本为每台81元。问:该企业的年总固定成本C、单位变动成本V、保本产量Q是多少?

[解]总成本=C+VQ,单位成本=C/Q+V

C/2400+V=85

C/3000+V=81

可求得:V=65

C=48000

PQ=C+VQ求得:Q=1371

事实上,以100元的价格订出1371台后,订价只要超过65元就可以接受

3.2.3损益表法:按客观概率的大小,分别加权算出各方案的期望收益值,进行比较,从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

3.2.4决策树法

决策树法以决策损益表为依据,用树状图来描述各种方案在不同情况(或自然状态)下的收益,据此计算每种方案的期望收益,从而作出决策的方法。

优点:将决策问题绘制在同一张图上,形象简单,便于计算、分析

3.2.5不确定型决策

1. 小中取大法

(悲观原则:最坏结果中的最大收益)

2. 大中取大法

(乐观原则:最好结果中的最大收益)

3. 最大最小后悔值法

(后悔值原则:在各最大的后悔值中取最小后悔值)

例5-5 某企业有三种新产品待选,估计销路和损益情况如下表所示。试分别用乐观原则、悲观原则选择最优产品方案。

按照乐观原则,应选销路好中利润最大的产品--乙产品

按照悲观原则,应选销路差中损失最小的产品--丙产品

后悔值法:

按照最小后悔值原则:应选后悔值最小的产品--乙产品

第六章:计划

一、计划的概念

所谓计划(Planning),管理的首要职能。指管理者确定并选择恰当的组织目标和行动方案的过程。

计划的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与组织的未来有关;

(2) 与行动有关

(3) 与管理其他职能有关

二、计划的内容

What :做什么?

Why :为什么做?

When:何时做?

Where:何地做?

Who:谁去做?

How:怎么做?

三、计划的作用P163

明确行动的方向

降低不确定性

合理整合利用资源

可进行检查控制

四、计划的类型:(一)按影响程度:战略计划和行动计划

(二)按时间跨度分

长期计划--5年以上

中期计划--1-5年

短期计划--1年以内

(三)、按计划的对象和应用范围分

综合计划--如:企业年度的生产经营计划、学校本科培养计划

部门计划--综合计划的子计划,是为了达到组织的分目标而制定的。如:企业销售部门的年度销售计划,生产部门的生产计划等、《管理学》教学计划

项目计划--针对组织的特定活动所做的计划,如:某项产品的开发计划,职工俱乐部建设计划等,大学生成材规划

(四)、按计划内容的详尽程度

具体计划--具体计划有明确规定的目标。如:企业的利润在未来的6个月内增加10%;成本降低5%的成本控制计划,销售额增加12%的销售计划,产量提高1倍的生产组织计划等

指导计划--更具有灵活性,但同时丧失了具体计划的明确性。如:明年要或者使利润有所增加;上例中指导性计划也许只提出未来的6个月中计划使利润增加5%~10%

第七章:组织

组织设计

组织结构(各种结构的特点/优点/缺点) 组织变革 人员配备 组织整合

一、有关组织的几个基本概念

组织(Organization) :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的而形成的系统化的结构

组织工作(Organizing):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而创设组织结构的过程

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描述组织的框架体系。由于分工与授权形成的行为规范纵横交错的框架体系。本质是分工协作,可以用组织结构图表示。 组织设计(Organizational design):对组织结构的设立或变革

二、组织工作的逻辑过程

二、组织工作的逻辑过程 1.组织设计 2.组织结构 3.人员配备 4.组织整合

三、组织设计的程序

1.企业目标 3.明确活动、分门别类

4.性质分类、合并分组

5.责权统一、纵横协调

6.人员配备、各司其职 2.分解目标

组织整合、协同一致 职务分析与

成果 部门职能说明书

岗位职责说明书

程序 部门划分

2.分解目标

3.明确活动、分门别类

4.性质分类、合并分组

5.责权统一、纵横协调

1.企业目标 平衡形成结

组织结构

1、有效性原则

2、管理幅度原则

管理幅度:亦称管理跨度,指一名上级主管领导直接管理的下级人数。由于人的精力和能力限制,一个领导能有效地指挥下级的人数是有限的,所以要合理确定管理跨度。

管理层次:一个组织中为了实行有效管理,从组织的最高层领导到基层员工而建立起来的管理层次数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两者成反比例关系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工作能力: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素质

(2)工作内容:包括工作的标准化程度

(3)工作条件:助手配备、信息处理设备的先进程度

(4)工作环境:管理环境的变化速度、频度及程度

3、统一指挥原则

4、权责对等原则

5、协调原则

五、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管理学家西拉季认为: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有战略、规模、技术与环境

经营战略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

结构服从战略

经营战略:

单一经营战略与多种经营战略

保守型战略、风险型战略与分析型战略

规模对组织设计的影响

形成

衰退

绩效

生产技术对企业组织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的影响

扁平化趋势

对集权化和分权化的双重影响

加强或改善了企业内部各部门间以及部门内工作人员间的协调

要求给下属以较大的工作自主权

提高专业人员比率

环境对组织设计的影响

机械式组织(mechanistic organization):是一种刻板的严密控制的结构。

有机式组织(organic organization):是一种灵活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结构。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描述组织的框架体系。由于分工与授权形成的行为规范

纵横交错的框架体系。本质是分工协作,可以用组织结

组织结构的三种成分

复杂性:组织分化的程度,横向、纵向分工越细致,组织结构就越复杂

正规化:依靠规则、程序做事的程度

集权化:权力集中或下放的程度

部门化

部门化:是将组织整个管理系统分解,然后再按某种原

则合并成若干基本管理单元,如**部门,**处室的过

程。其本质是对管理劳动的横向分工,形成的部门是整

个管理系统有效运转起来的细胞和基础。

有:职能部门化、产品部门化、区域部门化、顾客部门化等

部门组合方式

组织结构的三种成分

复杂性:组织分化的程度,横向、纵向分工越细致,组织结构就越复杂

正规化:依靠规则、程序做事的程度

集权化:权力集中或下放的程度

二、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1.直线制

2.职能制

3.直线职能制

4.事业部制

5.矩阵制

6.委员会制

三、组织结构变化的趋势

1.重心两极化

“橄榄型”到“哑铃型”

2.外形扁平化

3.运作柔性化

4.组织团队化

5.不断创新

人员配备

人员配备是指组织通过对工作要求和人员素质的分析,为每一个岗位配备合适的人员以完成组织目标所需开展的各项工作的过程。

人员配备的目的是谋求人与事的最佳组合。所以,人员配备的任务是既能满足组织的需要,又能考虑到组织成员的需要。

人员匹配的内容:

定岗定编、选人、培训、考核

人员配备的基本原则

1、因事择人的原则--根据岗位工作需要配备具有相应知识和能力的人员;

2、因材器用的原则--只要条件允许,尽可能地把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其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才能和调动其积极性;

3、客观公正的原则--提供平等的就业、上岗和培训机会,对素质能力和工作绩效进行客观的评价;

4、动态平衡的原则--根据组织和员工的变化,对人与事匹配进行动态调整。

人员选聘—途径

外部选聘

优点:⑴带来新鲜空气和新的管理方法或专业技能;⑵没有与其他人员之间复杂的个人恩怨关系;⑶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并可摆脱组织关系网的约束。

缺点:⑴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难以深入了解,有可能会选错人。⑵外聘者不熟悉组织内部情况,也缺乏一定的人事基础,因此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进行有效的工作。⑶外聘会影响组织内部成员的积极性,如较高层次的岗位若聘用外来人员就会堵死内部人员的升迁之路。

⑷选聘费用较高,如广告测评费用等。

内部选聘

优点:⑴有利于鼓舞内部人员的士气,调动员工积极性,更好地维持组织成员对组织的忠诚。

⑵因为情况熟悉,有利于迅速开展工作。⑶因为组织了解情况,有利于保证选聘的正确性。

⑷手续简单,费用较低。

缺点:⑴可能造成“亲近繁殖”的现象,不利于开拓创新;⑵在若干个内部候选人中提升一个,可能会使落选者产生不满情绪,从而不利于被选聘者开展工作。⑶工作容易受到内部关系网的制约,有时内部可选择面较小。

人员选聘—程序

1.制定选聘方案

2.发布选聘信息

3.评价应聘者

4.选择录用

人员培训—种类

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升职培训。

人员培训—方式

轮换工作。

临时性晋升。“代理”管理者。

学徒制培训。

工作指导培训。

离职培训。

组织整合

具体包括:

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组织设计的结果,它是由组织结构图和职务说明书的文件加以正规确定的。

非正式组织是以感情和融洽关系为标准建立起来的。

直线、参谋与职权的关系

直线职权--组织中自上而下的命令关系。从组织的最高层、经过中间层、一直延伸到最基层,形成一种等级链。

参谋职权--是组织中作为直线人员的参谋或幕僚所拥有的辅助性职权。主要是建议咨询权。

职能职权--是组织中的参谋人员或某职能部门人员,根据直线主管的授权所拥有的对其他部门或人员直接指挥的权力。

授权:所谓授权,就是指上级赋予下级一定的权力和责任,使下属在一定的监督之下,拥有相当的自主权而行动

集权和分权:

所谓集权是指较多的权力和较重要的权力集中在组织的高层管理者;

所谓分权,是指较多的权力和较重要的权力分散授予组织的基层管理者。

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

1、领导概述

传统:领导是利用组织赋予的职位和权力,率领属下实现组织的目标。

现代:领导是一种行为和影响力,利用这种行为和影响力来引导和激励属下去实现组织目标

领导权力的来源:

职位权力:1.合法权;2.报酬权;3.强制权

个人权力:1.专家权;2.典范权

领导和管理

1.两者的关系

领导行为是管理行为之一;

领导和管理行为都以组织为基础;

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开展活动时都要有一定的权力;

2.两者的区别

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两者权力来源不同

两者功用不同

2、领导理论

领导特性理论

基本观点:领导的有效性取决于领导者的特质

研究出发点:好的领导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研究结果:各种优秀领导者的图像

主要代表:

传统特性理论:领导者所具有的特性是天生的

现代特性理论:领导者的特性和品质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可以教育和训练培养的

领导行为理论

基本观点:领导的有效性取决于领导的行为

研究出发点:怎样的领导行为和风格是最好的

研究结果:各种最佳的领导行为和风格

主要代表:

勒温理论:他认为领导工作作风可以分为三种,即1.专权型2.民主型3.放任型

管理方格图理论:管理方格是一张方格图,横轴表示领导者对生产的关心程度,纵轴表示领导者对人的关心程度。

每根轴划分为九小格,第一格代表关心程度最低,第九格表示关心程度最高,整个方格图共有八十一个方格,每一小方格代表对“生产”和“人”关心的不同程度组合形成的领导方式

领导权变理论

基本观点:领导的有效性取决于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和情境的影响

研究出发点:在怎样的情况下哪一种领导方式是最好的

研究结果:各种领导行为权变模型

菲德勒模型:创立的权变理论不像以往的研究那样去寻找最优领导方式,而是认为领导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领导风格与环境的要求是否相匹配。

两种领导风格:关系导向型/任务导向型

应变领导理论:

应变领导理论由何塞(Paul Hersey)和布兰查(Kenneth Blanchard)提出,该理论认为,有效的领导行为要把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和下属的成熟程度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要根据下属的成熟程度选择合适的领导方式.

熟度定义为:个体对自己的直接行为负责任的能力和意愿。它包括两项要素:工作成熟度与心理成熟度。

四种领导风格:

命令式(高任务-低关系)。

说服式(高任务-高关系)。

参与式(低任务-高关系)。

授权式(低任务-低关系)。

途径-目标理论

四种领导行为

指示型领导:

成就导向型领导:

参与型领导:

1、激励概述

所谓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内在动机,使人产生一股内在的动力,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实际上就是调动人积极性的过程。

1.1激励的心理机制

刺激(引起)>需求(激发)>动机(产生)>目标(满足需求)

1.2激励假设

1.“经济人”假设——传统模式(泰勒理论)

人是经济的产物,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和物质生活的满足。“经济人”假设的思想对应于麦格雷弋“X理论”

2“社会人假设”——人际关系模式(梅奥)

人是社会关心的产物,人在社会主流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心理和情感的满足,并为此而付出个人的努力

3.“自我实现人”假设:——人力资源模式(麦格雷弋的“y理论”)

人们力求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只有在工作中将自己的才能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4.“复杂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者认为,人是很复杂的,人的需要与潜在欲望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需要的内容和结构也不断地随人的年龄和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并因人的境遇差异而不同。

内容型激励理论:什么能激励人?

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激励是怎么产生的?

期望理论、公平理论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行为是怎么改变的?

强化理论、归因理论

2.1需要层次理论

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2.2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又称为维持因素,这些因素没有激励人的作用,但却带有预防性、保持人的积极住、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在工作中,保健因素起着防止人们对工作产生不满的作用。常见的保健因素有:组织政策、管理监督方式、工作条件、人际关系、报酬、地位、职业稳定、个人生活需要等。

激励因素是影响人们工作的内在因素,其本质为注重工作本身的内容,藉此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人们的进取心,激发人们做出最好的表现。常见的激励因素有:成就、赏识(认可)、艰巨的工作任务、晋升、成长、责任感等。

2.3期望理论

4.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是社会人,人们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影响,而且要受到报酬的相对值的影响。

5、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重要研究人的行为同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其所获刺激的函数。如果这种刺激对他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对他不利,则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直至消失。

正强化――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使该行为得到加强。如:表扬、提升等

负强化--也是增强一种行为的方法。是指预先告知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引起的后果

惩罚:是指用某种令人不快的结果,来减弱某种行为。

不强化:是指对某种行为不采取任何措施,例如一个人老是抱怨分配给它的工作,但却没人理睬他,也不给他调换工作,也许过一段时间他就不再抱怨了。

第九章控制

控制是组织在动态的环境中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进行的检查和纠偏活动或过程。

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组织必须通过控制来及时了解环境变化的程度和原因,对原计划和目标采取有效的调整和修正;

控制有很强的目的性。计划为控制提供标准,控制是确保计划正确实施的保证

控制是通过监督和纠偏来实现的;

控制是一个过程。

管理四大职能的关系

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为此就要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工作为整个组织确定目标,作出总体规划和部署;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影响并贯穿于组织、领导、控制整个工作中。

组织工作通过内部结构设计和组织关系的确定,明确组织内各部门的职责,以保证计划的落实和完成;

领导工作是管理者运用职权和威信施加影响,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指导各类人员努力实现组织目标;是管理过程中最关键、最具艺术性的职能。

控制工作通过检查、监督、对所出现的偏差加以纠正,从而确保整个计划及组织目标的实现。控制和计划密不可分,计划为控制提供标准,是控制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控制是计划正确实施的保证。

现代控制产生的原因

组织活动的复杂性:为了避免本位主义,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要监控各部门及其各岗位的工作情况。

管理失误的不可避免:为及时发现失误,明确问题之所在,必须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

管理者需要建立控制系统,以便自始至终地掌握下属的情况,以确保预定目标的实现。

三、控制的类型

控制分为:

预先控制(前馈控制):如上岗培训、消防演习、新产品、新市场开发等。其效果最好,但需要及时和准确的信息,操作上最难。

事中控制(同期控制):在活动过程中,一旦发生偏差,马上予以纠正。如:监督、视察、监考、现场指导等。

事后控制(反馈控制):对行动结果的控制,作为计划实施的结果的评价标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偏差。反馈信息容易取得,最主要的传统控制方式

第二节控制过程

三个基本环节的工作: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

1、确定标准

计划和目标是确立控制标准的依据

控制标准的确定必须要把重点放在关键点上

控制标准尽可能达到定量化

制定标准的方法

统计性标准:历史性标准,以历史各个时期状况的数据为基础来为未来活动建立的标准根据评估建立标准:利用知识和经验、判断,给出一个相对先进合理的标准

工程标准:公认的客观的定量分析

2、衡量绩效

通过衡量绩效,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

建立信息反馈系统:通过分类、比较、判断、加工,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清晰度

第三节控制方式与技术

一、常见的经营控制方式

资金控制:预算控制、会计稽核、财务报表分析等

时间控制

数量控制和质量控制

安全控制:人身安全、财产安全、资料安全等

人员行为控制:评价和奖惩

信息控制

2018电大管理学基础 形考任务4 答案

管理学基础形考4 一、名词解释(20分) 从教材中找出十个关键词,并加以解释答: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2.外部环境:民族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便成为影响管理活动的外部环境. 3.管理职能:即是管理的职责的权限。管理职能有-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 4.决策: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占有信息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目前和今后的行动指南。 5.协调:即和谐,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当,以便于工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 6.组织的效率: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7.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 1)工厂照明试验; 2)继电器装配试验; 3)谈话研究; 4)观察试验。 8.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寒舍环境中人的千米的科学。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i 综合性学科。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 9.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 10.管理理论的丛林: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二、撰写一篇小短文(80分)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任何一一个组织,凡是有目标、有协调活动,都需要管理。学完课程后,你有哪些收获?或者体会?请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短文。 答: 管理学分为总论、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六篇,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而计划作为管理学理论的基础,让我有了许多很深的体会。

管理学复习资料(终极版)

选择题 1.人际关系学说认为,人是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2.下列哪一种说法不能反映群体参与式管理的情况 A.众人划桨开大船 B.三个和尚没水喝 C.一个好汉三个帮 D.十根筷子折不断 3.“大河有水小河满”和“小河有水大河干”说明 A.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B.人们所持的心态不同 C.系统的结构决定了系统的整体功能 D.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个体功能之和 4.提出权变理论的理论假设是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5.组织的最高层主管人员所做的决策倾向于 A.战略型 B.常规型 C.经验型 D.程序型 6.决策过程的第一步是 A.明确目标 B.诊断问题 C.拟定方案 D.降低成本 7.某公司生产某产品的固定成本我50万元,产品单位售价为80万元,本年度产品定单为10000件.据此,单位可变成本降到—元/件时才不至于亏损.A.300 B.130 C.200D.30 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强调—的重要性 A.组织 B.预测 C.预防 D.计划 9.“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里的“运筹帷幄”反映了管理哪一种职能? A.领导 B.决策 C.组织 D.计划

10.用SWOT分析某玩具企业,得到如下结果:品牌知名度高,石油价格上升,国内需求扩大,人员流失严重.其中是有价格上升属于该企业的-- A.S B.W C.O D.T 11.Giro Sport Design在1986年提出要成为运动产业耐克,这属于制定BHAG 的方法中的— A.定量法 B.定性法 C.角色定位法 D.击垮对手法 12.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五力模型中哪一项与公司降低产品价格以吸引竞争者的顾客相关— A.进入一个行业的潜力 B.行业的竞争水平 C.行业的力量 D.顾客的力量 13.可口可乐花费巨额广告费,以图为其“经典可乐”树立积极形象,这属于:A.“卡在中间”战略B.特色优势战略C.成本领先战略D.目标集聚战略 14.在波士顿矩阵中,企业对瘦狗类产品实行的战略是— A.市场开发 B.维持战略 C.榨取和放弃战略 D.市场开拓战略 15.某制造企业将工程、会计、制造、人事和采购等专家分别组合到共同的部门中来建立工厂的组织结构,这种划分部门的依据是 A.职能 B.顾客 C.产品 D.人数 16.某企业采用直线职能的组织结构,企业中共有管理人员43人,其中厂长1人,车间主任5人,班组长13人,职能科长3人,科员16人。每一岗位均不设副职。厂长的管理幅度为— A.5 B.8 C.23 D.19 17.我国从隋朝开始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度实际上是一种部门职能化的组织形式。 A.产品 B.职能 C.地域 D.流程 18.在下列各种组织结构形式中,哪一种更容易存在双重领导问题

管理学考研 必背考点整理

管理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 一、管理者的定义 管理者是这样的人,他们通过协调和监督其他人的活动达到组织目标。他的工作不是取得个人成就,而是帮助他人完成任务。管理者的工作可能意味着协调一个部门的工作,也可能意味着监督几个单独的个人,还可能包含协调一个团队的活动。 二、组织层次 管理者往往被划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 1、基层管理者:是最底层的管理人员,他们管理着非管理雇员所从事的工作,即生产产品和提供服 务。这样的管理者通常称为主管,也可以称为区域经理,部门经理或工长。 2、中层管理者:包括所有处于基层和高层之间的各个管理层次的管理者,这些管理者管理着基层管理 者,他们可能具有地区经理、项目主管、工厂厂长、或者事业部经理的头衔。 3、高层管理者:处于或接近组织顶层,他们承担着制定广泛的组织决策,为整个组织制定计划和目标 的责任,他们的典型头衔通常是执行副总裁、总裁、管理董事、首席运营官、首席执行官或者董事会主席。 三、效率与效果的关系 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活的尽可能多的产出,通常是指“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 效果通常是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结果,或者说达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当局不能只是关注达到和实现组织目标,也就是关注效果,还要尽可能有效率地完成工作。在成功的组织中高效率和高效果是相辅相成的,而不良的管理通常既是低效率的也是低效果的,或者虽然有效果但却是低效率的 四、明茨伯格管理角色理论 明茨伯格研究了管理者从事的工作,得出结论:管理者做什么可以通过考察管理者在工作中所扮演的10种不同但高度相关的角色来恰当地描述。 所谓管理角色,是指特定的管理行为类型。 明茨伯格的10种管理行为可以被进一步组合为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 1、人际关系 (1)挂名首脑:象征性首脑;必须履行许多法律性或社会性的例行义务 迎接来访者;签署法律文件 (2)领导者:负责激励下属;承担人员配备、培训以及有关的职责 实际上从事所有的有下级参与的活动 (3)联络者:维护自行发展起来的外部关系和消息来源,从中得到帮助和信息 发感谢信;从事外部委员会的工作;从事其他有外部人员参加的活动 2、信息传递 (4)监听者:寻求和获取各种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以便透彻地理解组织与环境 阅读期刊和报告;与有关人员保持私人接触 (5)传播者:将从外部人员和下级那里获取的信息传递给组织的其他成员 举行信息交流会;用打电话的方式转达信息 (6)发言人:向外界发布组织的计划、政策、行动、结果等 召开董事会;向媒体发布信息 3、决策制定 (7)企业家:寻求组织和环境中的机会,制定“改进方案”以发起变革 组织战略制定和检查会议,以开发新项目 (8)混乱驾驭者: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的混乱时,负责采取纠正行动 组织应对混乱和危机的战略制定和检查会议

(完整版)管理学复习题及答案汇总(邢以群版教材)

《管理学》习题汇总(邢以群版教材) 第一章管理及其产生 一、名词解释 1.管理: 2.概念技能 3.人际技能 4.技术技能 5.协调 1.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 a ) A.人际角色 B.信息角色 C.决策角色 2.对于基层管理而言,最重要的是()。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3.作为()管理者把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工作小组成员,作为()管理者 把信息传递给单位或者组织以外的个人。 A.监督者 B.传播者 C.发言人 4.田力是某大型企业集团的总裁助理,年富力强,在助理岗位上工作得十分出色.他最近被任命 为集团销售总公司的总经理,从而由一个参谋人员变成了独立部门的负责人.下面是田力最近参与的几项活动,你认为这其中的哪一项几乎与他的领导职能无关? () A.向下属传达他对销售工作目标的认识 B.与某用户谈判以期达成一项长期销售协议 C.召集各地分公司经理讨论和协调销售计划的落实情况 D.召集公司有关部门的职能人员开联谊会,鼓励他们克服难关 5. 管理人员与一般工作人员的根本区别在于() A.需要与他人配合完成组织目标; B.需要从事具体的文件签发审阅工作; C.需要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负责 D.需要协调他人的努力以实现组织目标 三、填空题 1人际技能包括()和() 2.管理二重性指的是管理既具有()又具有()属性。 3.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被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可归为 ()、()、()三大类。 4.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 ()和 ()。 5.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 四、简答题: 1.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 4.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5.为了履行好管理者的职责,管理者必须具有哪些相应的素质? 五、论述题 1.试论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六、案例分析题 三株的管理 当史玉柱陷入走投无路的深刻危机时,60岁的三株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炳新,亲自接待了这位惊魂未定的30岁年青人。期间,吴炳新曾语重心长地说:“你的阅历还浅,驾驶

《管理学》知识点梳理-最新版

1..管理的定义及内涵(特征、要素)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3.管理者的角色(三大类、十种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4.管理者的技能及含义 (一)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二)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三)概念技能:把观念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5.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内容、评价、应用) 内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评价:(1)贡献 ?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 ?讲求效率和调查研究 ?计划和执行相分离 (2)局限性 ?把工人看作“经济人” ?仅重视技术,不重视人 ?内容窄,局限于车间管理 6.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六大职能、十四条原则、管理要素(职能)) 经营的六项职能 ?技术活动:生产,制造 ?商业活动:购买,销售 ?财务活动:筹资,投资 ?会计活动:记帐,盘点 ?安全活动:保护财产和人员 ?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十四条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员工个人要服从集体、人员的报酬要公平、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 集体精神 管理要素(职能) ?计划:预测未来和制定行动方案 ?组织:建立企业的物质与人的双重结构

2017自考行政管理学重点复习资料与考题

自学考试0277《行政管理学》总复习重点资料提纲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1. 行政管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是:行政管理。(单选) ·行政管理:就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法对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管理的总和。 ·行政的三种含义: 第一,与立法、司法相对应的“行政”。行政:就是政府的行政机关实施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的活动。 第二,与政治相对应的“行政”。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或政策的执行。 第三,与管理相对应的行政。 ·美国学者古立克认为,行政是由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等功能构成的一个过程。(七功能) 2. 西方学术传统对“行政”的解释。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著《政治学》一书中,把当时城邦的职能划分为:议事、行政和审判三种职能。 ·英国洛克在《政府论》中,首次将政府(国家)权力分为:①立法权、②行政权、③外交权。(多选) ·提出著名的“三权分立”或称“分权制衡”原则的是:孟德斯鸠。(单选) ·与政治相对应的“行政”指的是:国家意志的执行。(单选)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古德诺主张研究行政学的起点是:行政与政治分的分离。(单选) 3. 简述行政管理的特点。(简答) (1)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 (2)行政管理的对象包括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 (3)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进行,是一种执行性活动 ·一种管理活动是不是行政管理,首先应看其:管理主体。(单选) 4. 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是:多学科的综合应用科学(既属于管理学科的分支学科,又是政治学、经济学、 社会学和法学的综合应用学科)。(单选) 5.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①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②行政机关对其内部事务的管理。(多选)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政府行政管理机关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的活动过程和规律的科学。第二节行政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 行政管理学的产生。 ·最早使用“行政学”一词是:史坦因。(单选) ·“行政学”一词,最早是徳国学者史坦因提出来的,当时主要是指:行政法学。(单选) ·行政管理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单选) ·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是:威尔逊。《行政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开创了行政管理学学术研究的先例(单选)怀特:第一次建立了较为系统的行政管理学理论的大学教科书《行政学导学》,把复杂的行政要素归纳为组 织原理、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法规四大部分。 2. 简述行政管理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简答) (1)从理论上看,西方行政管理学的产生既是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西方管理学兴起的理 论产物。 (2)从实践上看,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是行政实践从政治实践中分离的结果;同时,也是由于西方行政实践发展的需要。 3. 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当代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以古典学派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 1.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在行政管理学发展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学派主要有: ①官僚制组织理论、②科学管理理论。(多选) ·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泰罗。(单选) ·美国学者泰罗提出的著名管理理论是:科学管理理论。(单选) ·法国法约尔是管理过程理论的创始人,提出著名理论:管理过程理论。(单选) ·认为管理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基本功能的是:法约尔。(单选) ·“官僚制组织理论”的提出者是:韦伯。(单选)·为传统行政组织理论奠定基础的是:官僚制理论。 1.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西方行政管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 ①行为科学学派②决策理论学派、③系统理论学派。(多选) 2. 行为科学学派。 ·早期行政管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以“经济人”假设理论基础,提出“自私 的动机,私有的企业,竞争的市场”的自由经济制度三要素(单选) ·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的假设。进而建立了行为科学的管理学说:人不仅仅具有物质方 面的需求,还有多方面的其他需求(单选)

管理学 复习资料整理 专升本

1、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性的科学。 2、管理:是一种在正式组织内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其他人的活动的活动过程,以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无法取得的效果。 3、为什么说管理的必要性在于资源的有限性? 答:由于每个企业能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整个社会能用于社会生产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就要求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以可用的资源尽可能多地实现某种想要达到的任务或目标。 由于管理的必要性在于资源的有限性,所以管理的目的就是使组织的目标能有效地实现。每一个组织都要通过有效的管理,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问题,使组织的有限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 4、为什么说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答:(1)管理成效:指管理活动的效果;组织成效:指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 (2)管理者的管理活动是通过作用于被管理者的业务活动而对组织的成效产生影响的。 (3)正因为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在协调被管理者的业务活动从而影响组织成效的过程中要受到工作方面和非工作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所以高的 管理成效有可能导致低的组织成效,而低的管理成效却有可能导致高的 组织成效。 (4)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不存在线性的相关关系并不是说管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是无关紧要的,相反的,它更说明了要提高组织成效就必 须提高管理成效。因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管理成效会有 助于提高组织成效。另一方面,从长远的观点看,影响组织成效高低的 其他因素也是管理活动的结果,组织完全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有效的管 理活动使之形成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其他因素。 (5)在现实中,管理者既不是软弱无能的,也不是万能的,管理者的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是互动的,我们既不能迷信“管理万能论”,也不 能相信“管理象征论”。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概念与性质 1.管理的定义 (1)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对管理下的定义:确切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对管理学下的定义:管理即制定决策。“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5项要素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 现代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对管理下的定义: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他认为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5个职能,管理的目标就是创造盈余 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管理就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加有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4个职能。 综合以上各种管理的定义,可给出如下定义: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运用和整合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来协调组织中的群体行为,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2.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的,它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能协调一致,有序进行,以提高生产的效率的客观要求。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它要代表一定社会制度中的一定阶级的意志,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从管理学的社会属性来看,社会主义的管理和资本主义的管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 3.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人们通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已经抽象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人们一方面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身的管理实践,解决新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 管理不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而且还是一门正在发展的科学。管理科学没有,也不可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他只是探索管理的一般规律,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又是一门艺术,即利用系统化的知识——科学,并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的艺术。 二、管理的要素、职能、任务和作用 1.管理的要素:

管理学复习重点

管理学复习重点: 1.什么是管理及管理的特征 ※管理的定义: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特征(Management Features): (1)动态性------管理活动要在变动的环境以及变动的组织自身当中进行,需要消除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种种不确定性。 (2)科学性------管理活动有规律可循。 (3)艺术性------体现在管理主体对于管理技巧的运用和发挥。 (4)创造性------对于每一个管理对象来说,并不存在一个唯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进行参照。 (5)经济性------资源配置需要成本。 2.管理的职能 (1)计划(Planning)------确定目标,制订战略及展开计划以协调活动(确定组织目标和决定如何实现它们的过程)。 (2)组织(Organizing)-----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建立资源和行动框架以有效和高效地达到目标)。 (3)领导(Leading)------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及解决冲突(指导和激励员工实现组织的目标)。 (4)控制(Controlling)-----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评价和纠正组织活动使其按原定方向运作的过程)。 3.管理者角色与管理技能 ※管理者角色(Management Roles)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人际角色Interpersonal Roles) ------指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义务。 (1)挂名首脑角色(形象人物Figurehead role) -----对外代表组织,如迎接来往贵宾、签署正式文件、主持婚礼、颁发证书、剪彩等。(2)领导者角色(Leader role) -----对内领导并激励部属,也包括甄选、训练、与指派任务等。 (3)联络者角色( Liaison role) -----建立和维持内外良好人际关系的网络,如与外部税务、公安、其他组织或与内部其他部门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信息角色Informational Roles) ------指所有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从外部的组织或机构接受和收集信息。 (4)监听者角色(神经中枢Monitor role) -----通过阅读杂志和与他人谈话收集信息,以掌握组织内外的状况,用以判断了解组织的机会与威胁。

2017最新电大管理学基础小抄(最新版)已排版

单选题 下列各选项中,(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属于管理的对象 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最具有规范性、技术性的职能是(控制)人们常说“管理是一门艺术”,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 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控制)职能能够保证目标及为此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现。 对于高层管理来说,掌握良好的(概念技能)是最为重要的。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中,(亚当.斯密)是最早研究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经学家。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管理的十四项原则”是由(亨利。法约尔)提出来的。 古典管理理论对人性的基本假设,认为人是(经济人) 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起来,起主导和关键作用是(培养并利用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1993年,海默和钱皮合著了《企业再造工程》一书,该书总结了过去几十年来世界成功企业的经验,提出了应变市场变化的新方法,即(企业流程再造)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从(生产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计划工作的核心环节是(决策) 每一层级的管理者都参与组织计划的规定,这就是计划工作的(普遍性) 当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时,计划应是指导性的,同时计划期限也应该(更短) 对各种商品规格、数量、价格变动趋势等进行的预测就是(市场预测) 人员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是(员工的行为) 管理方格理论提出了五种最具代表性的领导类型,(9-1型)领导方式对业绩关心较多,对人很少关心,属于任务式领导。根据赫塞-布兰查德提出的情境领导理论,在下属虽然有积极性,但缺乏足够的技能的情况下,应采用的领导风格是(保健因素)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亚伯拉罕. 最新电大小抄 马斯洛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 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但能防止人们产生不满情绪。 “一个组织的成败,与其所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数有关”,这是(成就需要)理论的观点 工作丰富化的重点是(一般专业人员) 沟通的深层次目地是(激励或影响人的行为) 按照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方式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沟通方式是(正式沟通) 不属于克服沟通障碍的组织行动有(使用反馈技巧) 处理冲突策略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解决问题) 控制是一种动态的、适时的信息(反馈)过程 管理人员在事故发生之前就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这样的控制活动,是控制的最高境界,即(前馈控制)依据控制措施作用的(环节)不同,控制可分为现场控制、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

(完整版)00153质量管理学复习资料总结归纳重点(1)

质量管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1、“3C”是指变化、顾客和竞争。 2、质量:一组固有特征满足要求的程度。 3、质量特性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类:①技术或理化方面的特性。这些特性可以用理化检测仪器精确测定。例如机械零件的耐磨性、汽车的耗油量;手表的防水、防震;②心理方面的特性; ③时间方面的特性;④安全方面的特性;⑤社会方面的特性。 4、国际标准化组织把产品分成了四大类①服务②软件③硬件④流程性材料 5、狩野纪昭讨论了三种主要的质量特性:① 魅力特性指如果充足的话会使人产生满足,但不充足也不会产生不满的那些特性。② 必须特性是指即使充分提供也不会使顾客感到特别兴奋和满意,但一旦不足却会引起强烈不满的那些质量特性;③线性特性是指那些提供得越充分就越能导致满意,而越不充分就越使人产生不满的那些特性。例如,商场售货员的服务态度。 6、“大质量”观认为①产品是所有类型的产品;②过程包括制造、支持和业务在内的所有过程;③质量被视为经营问题;④顾客是所有受影响的人,不论内外。 7、促进重视质量的主要原因有:①科学技术的增长在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同时,更提出了对质量重视的严格要求;②政府对于质量的管制;③消费者权益运动日益高涨;④在质量方面的国际竞争日益增强。 8、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9、在质量管理活动中频繁地应用着三个管理过程,即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这些过程称为“朱兰三步曲”。在质量管理“三步曲”中,质量计划明确了质量管理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是质量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10、全面质量管理(TQM)是现代质量管理发展的最高境界。ISO8402:1994将其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足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11、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效。包括高质量、低成本、高收益、顾客忠诚和员工的活性化。主要表现在:①高质量是全面质量管理最直接的成效;②高质量会意味着更低的成本;③高质量会带来更高的收益;④全面质量管理为组织造就忠诚的顾客;⑤全面质量管理还为组织造就了活性化的雇员。 12、当前,质量正在日益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关注的焦点。 13、质量成本是指为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费用以及没有获得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 14、质量成本可分为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 15、内部故障成本是交货前发现的不良有关的成本。包括:①废品损失;②返工费;③复检和筛选费;④停工损失;⑤不合格品处理费等。 16、外部故障成本是产品到达顾客手中之后发现的与不良有关的成本。包括:①保修费;②索赔费;③诉讼费;④退货费;⑤降价费等。 17、预防成本是指为了使故障成本和鉴定成本保持最低而发生的成本。在质量成本中,预防成本与内部故障成本成反比。 18、质量成本计算方法有:①质量成本法,这一方法着重于质量成本分析;②过程成本法;③质量损失法 19、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质量检验阶段②统计质量控制阶段③全面质量管理阶段。1956年美国的费根堡姆首先提出“全面质量管理(TQC)”概念。 20、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三全”管理。即全过程、全员和全面的质量。 第二章 1、朱兰主编的《质量控制手册》被人们称誉为“质量管理领域中的圣经”。 2、休哈特开创了统计质量控制这一领域,被人们称为“现代质量控制之父”。 3、石川馨在质量管理领域的贡献之一是开发了在欧美被称为石川图的因果图。 4、美国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准则中体现了11种核心价值观:(1)具有远见的领导(2)顾客驱动的卓越(3)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4)对雇员和合作伙伴的重视(5)敏捷性(6)注重未来(7)管理创新(8)基于事实的管理(9)公共责任与公民义务(10)注重结果与创造价值(11)系统的视野。 5、ISO9000族标准的主要核心标准有:①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②ISO9001 :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③ISO9004:2000 《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ISO19011:2002《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6、质量奖、TQM、ISO9000之间的关系。①TQM或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最大的概念。通过设立国家质量奖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做法为许多国家所采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日本的戴明奖、美国的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和欧洲质量奖。这些奖项均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和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讲,称为“卓越绩效模式”的各种评奖准则可以看作TQM的具体实施细则。②卓越绩效标准与ISO9000族标准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与ISO9001的关系与ISO9004的关系。就基本目的而言,ISO9000族标准的目的旨在促进企业间及国际间的贸易活动。③ISO9001是关于质量体系要求的一个标准,用于双方合同或第三方认证的场合。与这一角色相对应,ISO9001只是关注那些最直接地影响着产品质量的职能。它不涉及经济效果和成本效率这样的问题,而只是涉及那些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特定的人事方面和特定的销售及营销方面。因此,ISO9001的范围比卓越绩效模式或是质量奖的范围要窄。 7、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①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②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③全员参与。“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最大的收益”。④过程方法。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⑤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提高组

大一管理学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 考试内容 1. 10个选择 2.5个名词解释 3. 简答 5个 4.论述2个 5.1个案例分析 名词解释(10个) 1.管理: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一定手段协调组织资源和活动的过程。【不考】 2.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的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和风俗习惯等的总称,其核心是组织的价值观念。 3.决策: 指管理者通过分析各种备选方案,对面临的机会或威胁作出反应,作出关于特定的组织目标和行动方案的决定。【不考】 4.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指决策方案未来的自然状态可能有几种,不能预先确定,但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可以估计,无论哪个方案都有一定的风险。 5.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决策方案未来的自然状态可能有多种,但无法预先明确估计,并且各种自然状态的概率也无法确定,各种方案出现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6.滚动计划法:是指编制计划时采用近细远粗的方法,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及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改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每次计划修订都使计划向前滚动一次。{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 7.部门化:是指将组织中的工作活动按照一定的逻辑安排合并成若干管理单位或组织单元的过程。 8.授权:是指上级将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权利授予下属人员的行为。 9.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沟通、指导和奖惩等手段对组织成员施加影响从而使人们心甘情愿地为实现群体或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或艺术。 10.内容型激励理论:是指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 11.过程型激励理论:是指主要针对员工从个体动机到采取行动的过程进行研究的理论。 12.沟通:是指信息从发送者到接受者的传递过程。 13.需求层次理论 简答以及启示(10个) 答题方法:1,简述内容,有几条答几条,简答2.忽略启示 3.字特别少的,每一条后面加一点分析 一。简答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启示P75 答:1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3企业中存在以情感为主线的非正式组织。 4企业管理中存在霍桑效应。

(完整word版)大一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提纲

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提纲 第一章、管理学概述 一、管理的过程(四个) 1、计划工作(目标、方案) 2、组织工作(分工、协调、部门) 3、领导工作(指导、奖惩、指挥) 4、控制工作(标准、检查或考核、纠偏) 二、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的区别 从本质上说,管理者需要为别人所做的工作负责即承担后果;作业者只需要为自己所做的工作负责即承担后果。(此答案为老师口述内容,详情参阅各自课堂笔记!) 三、管理者的技能 1、概念技能(抽象逻辑思维) 2、人际技能(对各层管理者都很重要) 3、技术技能 四、管理者的分类或管理者的角色(三大类十种) 1、人际方面的角色(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者) 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企业者、纠纷调解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五、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客观规律性,反对经验论 管理的艺术性——实践性,反对模式论 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反映了管理活动自身的特点和客观规律性。 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者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对管理原理运用的灵活性和对管理方式和方式选择的技巧性。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演进 一、古典理论: 科学管理——泰勒 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 行政管理理论——韦伯 1、科学管理——泰勒 泰勒制的内容: 泰勒的管理思想和理论,总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观点: A、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B、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的管理方法 C、实施科学管理要求精神上的彻底变革 根据以上观点,泰勒提出以下六个管理制度:

A、最佳动作原理 B、合理的日工作量或恰当的工作定额原理 C、第一流工人制 D、刺激性付酬制度 E、职能管理原理或职能工长制 F、例外原理 对泰勒制的评价: 贡献: A、泰勒制提出科学操作代替传统的个人经验 B、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极大地提高 C、管理职能与执行的分离 局限性: A、泰勒把人看成是纯粹的经济人 B、泰勒制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压榨工人血汗的手段 C、泰勒强调科学管理会产生劳资双方的精神变革 PS:科学管理原理的四个实验(具体内容见PPT) A、动作时间研究 B、搬运生铁的试验 C、铁锹的试验 D、金属切削试验 2、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 管理的十四项一般原则: 法约尔认为,管理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要能灵活地贯彻管理的14条原则: (1)劳动分工 (2)责权对等。 (3)纪律严明。 (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合理的报酬 (8)适当的集权与分权。 (9)等级链(常考) (10)秩序。 (11)公平。 (12) 人员稳定。 (13) 首创性。 (14) 团结精神。 管理的五项职能: A、计划: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和制定行动方案。 B、组织: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 C、指挥:指挥就是使其人员发挥作用。 D、协调: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和力量。 E、控制:控制就是注意一切是否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2017电大管理学基础形考任务二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目1 战略管理是以组织全局为管理对象来确定组织发展的远景和总体目标,规定组织总的行动纲领。这就是战略管理的()特征。 正确答案:全局性 题目2 战略只是规定了发展方向、目标和基本措施,为了使其得以顺利执行,必须(),以明确每一阶段的任务。 正确答案:编制具体的行动计划 题目3 就组织的发展战略形式而言,可口可乐公司采用的是()。 正确答案:密集型发展战略 题目4 海尔公司原来以生产冰箱为主,后来又引进空调生产线,这是()的发展战略。 正确答案:关联多元化 题目5 经常重复发生,能按已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进行的简单化决策,属于()。正确答案:程序化决策 题目6 ()决策方法也叫思维共振法、畅谈会法。 正确答案:头脑风暴法 题目7 某公司的固定成本为300万元,单位可变成本为40元,产品单位售价为55元,那么,当该企业的产量达到20万件时,其总成本为()万元。 正确答案:1100 题目8 某企业拟开发新产品,有三种设计方案可供选择,各种方案在各种市场状态下的损益值如下表所示:单位:万元 那么,用冒险法选取的最优方案为()。 正确答案:丙 题目9 在管理学中,组织的静态方面含义就是()。 正确答案:组织结构 题目10 责任、权力、利益三者之间不可分割,必须是协调的、平衡的和统一的。这就是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责权利对等 题目11 以下组织结构形式中,()最适用于组织部门间的横向协作和攻关项目。 正确答案:矩阵制结构 题目12 某公司为了完成一项紧急任务,从各部门抽调有关人员成立了临时科研小组,任务完成后小组自动解散。这种组织结构就是()。 正确答案:矩阵制组织结构 题目13 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安排合适的岗位。这就是人员配备的()原则。 正确答案:量才使用 题目14 述职报告是对管理人员进行考评的一种方式,它属于()。 正确答案:自我考评 题目15 有计划地安排管理人员担任同一层次不同的管理职务,以此全面培养管理人员的能力,这是管理人员在职培训的方法之一,即()。 正确答案:职务轮换 二、多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目16 “战略”一词原意是指指挥军队的()。 正确答案:科学艺术 题目17 确定组织的宗旨应避免()。 正确答案:狭窄空泛 题目18 公司在为是否进入某一产业做决策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有:()。 正确答案:该产业是否具有吸引力公司是否拥有优势资源该产业的盈利能力 题目19 组织的总体战略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正确答案:稳定型战略收缩型战略发展型战略 题目20 目前,新希望集团从生产饲料起家,后来又进入了房地产、旅游等行业。这种发展战略属于()。 正确答案:无关联多元化复合多元化 题目21 关联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关键是新业务与原有业务之间在()等方面,有一定的关联性。正确答案:生产系统产品的核心技术顾客基础销售渠道 题目22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由基层管理人员负责制定,对合理组织业务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决策,属于()。 选择一项或多项:

信息管理学复习资料

第1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信息的一般定义: 信息是认知主体对物质运动的本质特征、运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运动的有序性的反映和揭示,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的描述。 信息管理界的“信息”定义 信息:按照用户决策的需要,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 企业管理界的“信息”定义 信息:管理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情况的情报、资料等的统称。 信息的特征 ?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任何物质都是信息的母体。信息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信息产生的广延性与无限性 ?信息在时空上的传递性 ?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 ?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由于人们的认知能力各不相同,他们从同一事 物中获取的信息及信息量也不相同。 ?共享性 ?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 时效性:事物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而脱离源事物的信息会逐渐失去效用。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导致政府和各行各业都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提高自身的效能和效率。这种现象称为信息化。 信息化的核心点: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充分地开发和利用。 信息化的层次可以分为5个: (1)产品信息化; (2)企业信息化;(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 (3)行业信息化;(如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点)(4)国民经济信息化 (5)社会生活信息化 信息管理的对象:信息、信息活动 信息管理的定义 狭义的信息管理:对信息内容的管理。

广义的信息管理:不仅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而且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如信息、技术、人员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 信息管理:个人、组织、社会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组织和控制的社会活动。 信息管理内涵剖析: (1)概括了信息管理的三个要素——信息、技术、人员 (2)体现了信息管理的两个方面——信息资源、信息活动 (3)反映了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规划、组织、控制 信息资源:可供利用的信息的集合。 信息资源有三要素:信息生产者、信息、信息技术 信息管理流程: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信息的创建(生产/发布):机构、网络、规范性 信息采集 信息组织:序化、有效的系统 信息存储:共享、保护、备份、恢复 信息利用:价值实现 信息清理(销毁/回收) 第2章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的分类 a)人与自然的信息交流(非生物与其他生物) b)人与人的信息交流 c)人与人信息交流的社会性特征 信息交流的定义: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认知主体之间借助符号系统所进行的数据、知识和事实等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过程。 共时信息交流:横向(克服交流的空间障碍) 历时信息交流:纵向(消除交流的时间障碍) 申农-维弗的通信模型

管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管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领导就是指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2、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3.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和过程,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即组织中的上级与下级一起商定组织的共同目标,并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与个人贡献的标准。目标管理能够很好地体现员工参与管理,此由德鲁克提出,经由其他一些人发展,逐步成为西方许多国家所普遍受用的一种系统地制定目标并进行管理的有效方法。 4、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在这类决策中,自然状态不止一种,决策者不能知道哪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能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5、头脑风暴法是比较常用的集体决策方法,便于发表创造性意见,因此主要用于收集新设想。通常是将对解决某一问题有兴趣的人集合在一起,在完全不受约束的条件下,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其创始人是英国心理学家奥斯本 6、德尔菲技术这是兰德公司提出的,被用来听取有关专家对某一问题或机会的意见。运用这种技术的第一步是要设法取得有关专家的合作。然后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分别告诉专家们,请他们单独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对实现新技术突破所需的时间作出估计。在此基础上,管理者收集并综合各位专家的意见,再把综合的意见反馈给各位专家,让他们再次进行分析并发表意见。在此过程中,如遇到差别很大的意见,则把提供这些意见的专家集中起来进行讨论并综合。如此反复多次,最终形成代表专家组意见的方案。 7.非正式组织指存在于正式组织之中,由人们在共同工作中所形成的靠感情和非正式规则联结的群体。 8.权变理论 (1)又称情景理论。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有效的领导方式取决于权变因素(情景因素),即一种具体的领导方式不会到处都适应,在特定的情景下,应采取特定的领导方式。这种关系可以用下式来表示:E=f(L,F,S),其中:E——领导的有效性;L——领导者;F——被领导者;S——环境;f——函数关系。 (2)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权变领导理论:①菲德勒的权变理论。②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③途径-目标理论。 9.归因理论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动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一般地说,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结为个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四个因素。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归因理论研究发现,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分析广泛影响着他们后来行为的动机。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个体所产生的效应极不相同。 10、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11、权力是指处在某个管理岗位上的人对整个组织或所辖单位与人员的一种影响力,或简称管理者影响别人的能力。定义为影响力的权力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专长权、个人影响权与制度权(或称法定权)。 12、效果是指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 13、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