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以重庆市为例分析某区域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

以重庆市为例分析某区域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

以重庆市为例分析某区域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
以重庆市为例分析某区域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

以重庆市为例分析某区域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

一、重庆区位条件简介

重庆位于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渝东、渝东南临湖北和湖南,渝南接贵州,渝西、渝北连四川,渝东北与陕西和湖北相连。辖区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幅员面积82402.95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建成区面积为647.78平方千米。

重庆位于中国内地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坡地面积较大,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嘉陵江、乌江等都在重庆汇入长江。

1997年第八届中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重庆市。

截止至2012年,重庆已发现矿产68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54种,涵盖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散元素、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等矿种。现实优势矿产有天然气、锶矿、煤、铝土矿、锰矿、毒重石、粉石英、石膏、水泥用灰岩、盐矿、地热等。

二、重庆市产业结构分析

(一)重庆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三次产业分类

根据克拉克的学说,把产业分成了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重庆直辖十年以来的GDP、产业产值及构成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1997年时,三种产业中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例最高,但总体来说三种产业产值所占比例相差不大;1998年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最高,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仍然最低;2006年仍然是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最高,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最低。由1997年到2006年,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的上升速度整体来说快于第二产业。

从就业结构来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所有劳动力的比例不断降低,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例不断上升,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被第三产业所吸收。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将增加。而重庆市的劳动力转移情况也大致符合这个规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但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的情况不明显,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重庆的劳动力结构还处于第一阶段,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大于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向第三产业转移。

根据库兹涅茨法则,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农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业的比重也不断上升;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下降,工业劳动力的比重上升但不明显,服务业劳动力的比重上升。重庆的发展基本符合这个法则,农业实现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劳动力比重有不明显的上升,服务业劳动力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功能分类

有学者根据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产值规模,产值年增长率,税收规模,.固定资产规模,.就业规模,劳动者报酬,.投资规模,投资年增长率等10个指标对重庆的主导产业进行选择。该学者选择了重庆具备相当规模的18个产业:.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与商业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探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就以上提到的10个指标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以下产业为重庆的主导产业:

①制造业

制造业因子总得分排名第一。这里主要包括汽车、摩托车产业。重庆汽车工业的强劲发展势头令人注目。交通运输设备等装备制造业体现了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拥有的雄厚工业基础。此外,制造业还包括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间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重庆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具有一定工业基础,重化工业有相对优势,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适应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矛盾和问题,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②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的因子总得分仅次于制造业,表明重庆市的房地产业在产业规模和产业关联的作用上都已领先于大多数产业,充分发挥了当前经济形势下该产业的带头作用。较新的数据支持了这一观点,重庆市2006 年1-10 月份建设与改造投资为938.99亿元,同比增长33.6%,占了国民经济总投资的45.9%,房地产开发266.24亿元,同比增幅19.1%。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该产业的极具潜力的一面,重庆市的房地产业的产值规模和国内同比例人口规模的城市相比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提高。

在定量分析中,虽然高新技术产业的因子得分排位比较后,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有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步伐,提升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水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效益、高附加值、高风险的特点,如何规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提升产业经济效益一直是各级政府、各行业关注的热点和重点。我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可以成为重庆市的潜导产业。

3、重庆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首先,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的相对应性,能否有效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重庆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以汽车、化工、冶金三大支柱产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占据了绝对份额,对资源的利用比较充分,形成了区域增长优势。

其次,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重庆发展制造业具有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同时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制造业的良好发展可以有效支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重庆作为西部的特大中心城市,承担着集聚和辐射中心的重任,建设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发展装备制造业将大大增强重庆的经济实力,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重庆对周边地区乃至整个西部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利于中心城市带动农村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维护民族团结、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在全国地域分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系统功能较强。

重庆的制造业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自主开发能力低下,自主研发体系尚未建立。零部件体系发展滞后,重庆忽略了汽车零部件体系的建设,仅有的汽配产业普遍存在“散、乱、弱、小、差”的状况,缺乏规模经济效益。重庆产业内部的关联程度还需要提高。

重庆的产业结构先进性不强。主导产业产业先进性不强,以汽车、化工、冶金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占据了绝对份额,而具有较强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只占很小的比重。由于传统产业发展乏力,导致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非正常下降。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发展缺乏规模、系统及竞争力。

重庆各区域的产业结构相似,产业结构单一,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不强。

(二)重庆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通过制度创新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扫除内部障碍。首先注重营造良性的体制环境,规范政府行为。政府应建立健全各项政策法规、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其次加快各级政府职能转变,各级政府要在各自区域的发展规划中正确分析现有产业的比较优势,既要顾全大局又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

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庆要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企业活力就要走创新型的产业发展方式。积极整合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各种资源。围

绕汽车、冶金等优势产业发展,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企业发展的重点共性技术进行攻关。

以产业改造和提升为保障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调整的首要任务应与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实现向高级加工的过渡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对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的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重庆具有较大优势的行业,应作为重点行业来发展,并积极吸引先进的人才和技术来改造和提升这些优势行业。在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行业,也应重点提升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实现向高级加工过渡。

加强与长江地区其他省份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区域内部也应注重产业的分工与合作,提升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重庆市空间结构分析

(一)重庆市空间结构现状

1、重庆空间区域结构要素

①点的特征

重庆市目前下辖19个区(包括9个主城区)、19个县,共38个区县。按照我国的城市等级划分标准,将重庆划分为特大城市1个,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16个,小城市10个,城市等级数量比为,1: 3:16:10。城市规模未形成合理的梯度关系,这导致高等级城市向低等级城市的经济传代作用弱。

可见除了都市区这个特大城市外,其他的城市都是成直线分布,都市区与其余城市规模差距很大,但中小城市数量多,它们之间的规模差距不大。

②线的特征

重庆的交通网络呈现出都市区为中心,周围环状分布,依次向外的放射状。

重庆市髙速公路空间分布图重庆市铁路空间分布图交通轴线是否发达与线路总长度与线路密度有关。重庆市公路密度为225.8 公里/平方米,一小时经济圈的密度为290.28公路/平方米,渝东北翼为147.04公里/平方米,渝东南翼为226.04公里/平方米,这与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从某种角度上说明了这三个地方发展的差异性。

还可以用可达性指标来反应网络节点间的联系,可达性指数越小,说明通达度越高。重庆市平均交通可达性指数为289,30个区县中有19个城市的通达度指数小于平均值289,有11个城市大于平均值,其中,大于平均值的10个城市位于渝东北和东南翼。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正面影响着区域内线的空间分布。总的来看,线的分布特征呈现圈层状,其中极核圈层呈现出比较强的极化效应,都市区与周边城市交通条件联系好,另外还有比较显著的两条空间交通轴,包括从都市区到渝东北、渝东南地区。重庆的交通整体水平目前处于我国西部地区较高水平,但区域内各地区交通发展水平呈明显差异。

③面的特征

目前重庆市区域空间格局主要是由三大区域——“一圈两翼"构成。“一圈”即为以都市功能圈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两翼是渝东南和渝东北。

另外目前己基本形成都市产业圈、渝西产业走廊、三峡库区生态产业区三大经济圈。其中一小时经济圈集中了全市七大产业集群,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区;渝东北地区主要依托矿产资源、农副产品优势,发展特色资源型

加工业及特色种养业、旅游业;渝东南地区主要发展矿产、山林经济产品等特色资源加工及山地农业、旅游业。一小时经济圈几乎集聚了所有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生产科研基地,尤其是第二、三产业产值远远大于两翼。

2、区域空间结构模式

①极核式空间结构特征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重庆的极核式结构明显。以都市区为主导的中西部区域是重庆区域发展的核心地区,渝东南、渝东北是区域发展的边缘地区。区域发展水平“西高东低”格局明显。直辖以后都市区发展迅速,与周边地区的差距拉大,其核心地位凸显,对周边区域的影响主要是集聚作用。

②点——轴结构逐步形成

直辖以后,都市区作为增长极的作用明显,起到行政中心以及经济中心作用。另外也有新的增长极萌,比如渝东北翼的中心城市万州以及渝东南翼的中心城市龄江,但其福射能力有限,渝东南地区和渝东南地区的城市大多发展相对缓慢。

随着重庆区域一体化发展以及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区域空间总体结构正逐步形成点轴状发展格局,即以一小时经济圈为核心,沿着东北、东南方向的两条交通千线为两条发展轴,即大致形成了“大”字型空间结构。核心区域一小时经济圈出现网络结构的雏形,但边缘地区总体上却表现为低层次的相对均衡发展,呈现点状结构。

(二)重庆市空间结构优化

1、五大功能区的提出

在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上,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在“一圈两翼”的基础之上,将重庆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等五个功能区域。

2、空间结构的优化

都市功能核心区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产业能级?提升现代都市形象?提

升城市管理水平?保护城市生态;都

市功能拓展区做大经济体系?带动渝西产业发展?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有序拓展城市空间?积极发展都市农业和休闲旅游业;城市发展新区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推动都市功能重点承接区的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合作发展;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加快建设重点开发区?打造特色经济板块?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库区后续发展与扶贫开发并举,突出生态涵养功能?调整人口布局;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加快建设重点开发区?突出生态保护功能,发展友好型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业,建设武陵山扶贫开发示范区?调整人口布局。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网络网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和重组的先决条件,交通因素是影响重庆市区域空间结构发展的重要条件,交通水平的提高以及通信网络的发展都能很好的促进区域空间结构发展。一次为基础,完善点——轴系统的开发。

强化都市区以及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当前都市区的城市规模还不够大,辐射范围小,对周边的带动作用小,各中心城市间的联系也不够紧密,这需要进一步加快都市区的特大城市建设,以及提升各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并扶持落后地区的发展,加强区域间的互动。还可以推进区域经济互动,完善区县竞争机制。充分利用区域间产品互补的关系,主体功能互补的关系发展各个区域。

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

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 1引言 产业结构协调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既意味着产业结构本身的协调和优化,也意味着区域之间在产业发展上合理的分工。以区域的协调发展为例,区域是为管理社会、经济等活动的应用性整体,作为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区域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彼此相连,相互之间存在各种关系。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和谐则会对区域经济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摩擦和冲突。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但是,国民经济却并不等于各区域经济的简单累加。区域经济协调则会产生“1+1>2”的效果,反之,若区域经济之间摩擦和冲突不断则结果往往是“1+1<2”[1]。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一直较大,改革开放以来非平衡发展模式的实施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地区协调来实现。目前正处于转轨期的我国经济改革,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的干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产业结构区际矛盾的具体表现就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以及由此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地方利益抬头、产品的过剩与短缺并存、产业过度竞争等,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我国各种经济资源的配置远未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研究探索产业结构协调的理论,以减少或协调产业发展的矛盾,促进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产业结构协调的重要性 2.1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任何社会,只要存在社会化大生产,在客观上都要求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对一国来讲,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国民经济要实现持续稳步增长,产业之间的发展必须协调,即在再生产过程中,应经常注意保持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这种内在联系和数量的比例关系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各个部门和行业之间;每个部门和行业内部各环节之间;同类产品生产的各部门和行业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等,产业结构协调意味着从产业的角度看这些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是协调的。 2.2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的背景下,市场上的中间产品需求日益增多,产业部门之间彼此依赖程度日渐增大,结构效益的权重日益上升,以至于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支点。这种来自结构聚合的经济效益,其意义已大大超过个体劳动生产率提高对效益增长所带来的影响。 现代经济增长应该是速度与效率的统一,只有产业结构协调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否则社会商品要么是短缺与过剩并存,要么是以周期性的波动甚至经济危机爆发出来。对第二次产业而言,由于三次产业之间存在着供求关系和一系列数量比例关系,因此其发展必须与第一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只有产业结构合理,才能保证各

关于重庆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

重庆科技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关于重庆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院(系)法政与经贸学院 专业班级国商专2008-01 学生姓名滕杨学号2008631616 指导教师胡琳祝职称讲师 评阅教师职称 2011年6月15日

注意事项 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 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 2)原创性声明 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 4)外文摘要、关键词 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 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 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文字、图表要求: 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 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 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 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 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 5.装订顺序 1)设计(论文) 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 3)其它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以信誉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设计(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设计(论文)中引用他(她)人的文献、数据、图件、资料均已明确标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为获得重庆科技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其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设计(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毕业设计(论文)作者(签字): 年月日

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思路研究

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思路研究 摘要:文章以费希尔的三次产业划分标准为前提,运用产出结构、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分析了重庆市产业结构,得出重庆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二元经济结构突出,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文章的核心观点是用工业化思路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要因地制宜培育产业集群和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产业拉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拉动转变。 关键词:重庆市;产业结构;二元经济;优化思路 一、重庆市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实证分析 (一)产值结构分析 从重庆市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来看,产业结构布局正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变化。如表1所示。首先,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市基本上没有现代服务业,以传统的第一产业为主体,比重高达70.1%。到20世纪60年代末,第一产业的主导地位明显被第二产业取代。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下降37.8个百分点,比重仍高于第三产业,形成了“二、一、三”的产业结构,且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后的20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更加明显,第三产业突飞猛进,比重逐渐超过第一产业,截止1999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17.2:42:40.8。重庆市直辖之后,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2007年有所回升,2009年又一次回落创历史最低9.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2007

年第二产业比重过半达50.7%,且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仍居后于第二产业,呈下降趋势。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 9.3:52.8:37.9,基本上形成了“二三一”的局面。 (二)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评价产业结构整体效益水平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某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该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该产业的劳动力的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愈高,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愈高,经济效益愈好。重庆市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动情况,如表3所示。第一产业较低,1999年达到0.3之后持续下降,直至2009年基本稳定在0.21左右,这表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增长潜力释放殆尽,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向现代农业转变。第二产业比较高,发挥了经济增长主力军的作用,这与重庆实施“工业第一方略”的发展战略相符。第三产业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并呈下降趋势,说明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很大。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明显,第一、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可见重庆市产业结构的效益比较低。 国民经济中农业与非农业两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越大,经济的二元性越强。从表3可以看到,农业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大,在3.5上下徘徊,说明重庆市的二元经济结构非常明显。这与重庆是国内二元经济非常典型的区域的事实相符。 二、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难题 (一)三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献综述》论文纲要

论文纲要 题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理论综述 张晨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2010级世界经济研究生) 学号:20100210018 一、文章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始于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的研究,目前,在世界金融危机蔓延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缺乏动态性研究,优化升级基准与指标体系不相匹配等问题凸显出来,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现状与方法进行回顾、整理、归纳、分析。以期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对维持经济持续增长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归纳以后,我们认为进行基础理论再研究,开展优化升级,进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和培育支持体系研究,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二、研究背景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根据产业结构的特征,结合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优化升级出最佳产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有效的战略行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各地区在“十一五”规划中,都纷纷提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各自的龙头产业。尤其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研究课题,很有必要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回顾,查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从而促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进一步研究。 三、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发展回顾 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主要是以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在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Walt Whit man Bristow ,1916 — 2003) 曾经出版过《经济成长的阶段》。他通过研究各国经济发展效率之中存在的差异,发现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某种行业部门,在每个阶段,甚至在一个比较成熟并继续成长的发展阶段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结构发展的部门,并称这些部门为行业领头羊,从而描绘出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部门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罗斯托同时认为,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正是这些在产业部门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业迅速扩大的结果。 (二)美国人赫希曼(A.O.Hir schman)是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家缺乏和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等原因,从而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拳头品牌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结构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三)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在对发达国家与政府的各个经济成长阶段进行研究时,发现产业结构的存在,并对产业结构的特征和作用进行了论述,指出了优化

商丘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商丘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 题与对策研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商丘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本文以商丘市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商丘市的产业形势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发现商丘市现在的产业结构还存在许多的不合理之处。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分布不科学、工业发展中环境污染严重等。因此,本文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商丘市的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城市经济;产业结构;结构优化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而良好的产业结构则是促进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又会在相当程度上会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一个地区或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也就成为了判断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则是在借鉴众多研究的基础上对商丘市的产业结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商丘市的产业结构分析 1、商丘市的产业结构现状。根据商丘市政府发布的《2013年商丘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商丘市全市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居于黄淮四市第一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三次产业比例为%∶%∶%,从数值上看商丘市2012 年的总体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此外在三大产业中第

二产业发展的尤为迅速,增长速度最慢的是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相对于经济总量而言发展相对缓慢。 2、就业结构现状。根据《商丘统计年鉴2013》所给出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商丘市的第一、二、三产业的从工业人员比例是%:%:%。从这个比例关系中不难发现,农业仍然是现在商丘市从业人员最多的行业。同时农业人口是商丘市人口构成的主体。再者,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最少,这对于促进城市化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非常不利的。 二、商丘市现在的产业中结构存在的问题 1、商丘市现行的三大产业比例关系不合理。商丘市现在一、 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是%:%:%,因此,现在商丘市明显是以工业为主的发展结构。2012年商丘市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为%远不及第二产业的%。现代一般认为最合理的产业结构应该是三、二、一的形式。这样不仅可以通过第二产业保证城市整体经济的发展,还可以通过第三产业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商丘市现在的产业结构形式明显的不是最合理的形式。 2、工业发展以重工业为主,环境污染严重。在商丘市现在的经济发展中,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工业中又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的生产总值超过了工业生产总值的一半还要多。同时,受限于现在的整体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商丘市现在发展的重工企业,大多是高耗能、高消耗、高污染类的企业。而且为推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商丘市过去对地区内的重工企业进行了重点扶持。

成渝两市产业结构比较与分析

成渝两市产业结构比较与分析 【摘要】成都、重庆作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两个城市,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发挥着示范作用。两市在产业结构上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又有较大的差异性。本文主要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对成渝两市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分别从三次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及工业结构、第三产业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两市产业结构的趋同性和专业化,最后得出结论。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 一、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三次产业的分类分别为:第一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和林业;第二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工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和矿业、建筑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程度。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发展的过程。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由较低水准向较高水准发展的过程,可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及中间和最终产品产业的比重来反映;合理化是指产业之间有机联系的聚合质量,可用产业之间的关系均衡程度和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程度来反映。产业结构优化体现为产业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化、高集约化和高加工度化,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以及各产业之间按比例协调发展程度。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是反映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最基本的指标,同时三次产业比例大小也反映了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成渝两市第一产业比重都较低,且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这与它们分别作为国家直辖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有直接的关系。重庆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高于成都,这是因为重庆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基本市情,农业人口和农业地区比重还较大。因此,第一产业比重相比成都明显偏大。从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来看,成渝两市也有明显的不同。其中,成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力量。而重庆则仍以第二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且比重逐年上升,产业比重明显高于第三产业。 从表1的数据比较来看,成渝两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但二、三产业的比重变化有所不同。其中,成都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递减,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比重趋于稳定的态势,产业结构高度化特征较为明显。而重庆在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的情况下,第二产业比重增加明显,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略有下降,甚至呈现出递减的趋势。 总的来看,两市产业结构均呈现出高度化趋势。成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明显,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理论综述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经济理论研究 7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理论综述 杨国庚1 杨奇2 (1.浙江广播电视大学长兴学院,浙江长兴313100; 2.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24) 摘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始于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的研究,目前,在世界金融危机蔓延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缺乏动态性研究、优化升级基准与指标体系不相匹配等问题凸显出来,进行基础理论再研究、开展优化升级,进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和培育支持体系研究,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综述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根据产业结构的特征,结合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优化升级出最佳产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有效的战略行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各地区在“十一五”规划中,都纷纷提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各自的龙头产业。尤其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研究课题,很有必要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回顾,查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从而促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进一步研究。 一、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发展回顾 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主要是以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在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Walt Whit man Bristow ,1916—2003)曾经出版过《经济成长的阶段》。他在分析经济史料的基础上,将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并通过考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世界经济和历史普遍的经济成长与发展的一般模式,即人们所说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他通过研究各国经济发展效率之中存在的差异,发现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某种行业部门,在每个阶段,甚至在一个比较成熟并继续成长的发展阶段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结构发展的部门,并称这些部门为行业领头羊,从而描绘出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部门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罗斯托同时认为,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正是这些在产业部门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业迅速扩大的结果。这种扩大作用是通过主导行业部门的扩散效应,包括前项效应、旁侧效应和回顾效应来实现的。主导行业部门正是通过所表现出的这三种效应的产业结构关联作用,使其带动的作用远远超过其本身发展的作用,并能在整体上带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全面增长。罗斯托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系统性总结研究,奠定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坚实理论基础。 美国人赫希曼(A.O.Hirschman )是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家缺乏和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等原因,从而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拳头品牌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结构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在投资上不均衡,使得供给与需求上也不均衡,从而对重点产业行业部门进行重点性投资,并带动关联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进而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达到整体发展。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在对发达国家与政府的各个经济成长阶段进行研究时,发现产业结构的存在,并对产业结构的特征和作用进行了论述,指出了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必要性,实质上是一种总结。美国人赫希曼对产业结构研究的贡献在于他对产业结构关联效应的研究。他们都没有明确提出怎么样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但正是他们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结构发展,进而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注意,并吸引了专家学者们的眼球,引起各级地方政府领导重视,从而要求专家学者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的再深入研究。 上世纪50年代,日本为实现赶超战略梦想,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产业结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编撰了《产业结构论》一书,首次对产业结构如何优化升级进行了研究,明确提出了二个基准条件,“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他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率先在生产率上升快的主导产业中优化升级。同时又他认为,在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应优化升级需求增长快的产业作为龙头产业或主导产业。此理论是以非均衡发展理论作为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这对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的产业结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日本政府政策研究部门在筱原三代平的产业结构理论

重庆产业现状

重庆产业发展现状 一、重庆市产业发展现状 (一)总体概况 1.产业规模日趋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 直辖以来,重庆经济总量不断增大,GDP保持年均11%的高速增长。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97亿元,在全国排第24位,在西部地区位列第6位,是1997年的3.75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025元,在西部地区仅次于内蒙古(32214元)、新疆(19893元)、陕西(18246元),位列第四。2008年经济增速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比全国水平9%高出5.3个百分点,在西部12个省市中居第3位,在全国31个省市中居第5位。 全市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目前已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天然气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冶金、电子信息、综合能源、生物医药和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代表的优势产业集群,以金融、商贸物流、研发服务等为代表的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以特色种养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构成了结构不断优化、门类更加齐全、布局日趋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二、三产业发展迅速 随着经济的发展,重庆市的从业人员逐渐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在1907-2008年间,农林牧副渔的从业人员比重降低了12.2个百分点,总量从989万降到747万;第二产业从1997年的18.3%

上升到2008年的20.6%,第三产业从1997年的24.1%上升到2008年的34.0%,上升了将近10个百分点,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重要力量。 10 20 30 40 50 60 70 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图3 重庆市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1997-2008) 全市投资主要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1997年以来,第三产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60%以上,第二产业在18-35%之间,第一产业投资占比小于3%。2008年,全市三次产业固定投资比为2.2:35.52:62.27,呈现“三、二、一”的结构特征。 5000000 10000000 15000000 20000000 25000000 1997 200120052008(年) 图4 重庆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三次产业结构 全市向二、三产业倾斜的投入结构,极大推动了产出结构的高级

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其优化对策

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其优化对策 (1) 1 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 2 徐州市经济发展现状 (2) 3 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 3.1 城乡二元经济突出 (2) 3.2 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 (3) 3.3 第三产业质量不高 (4) 4 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4) 4.1 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4) 4.2 产业结构变动度分析 (6) 5 优化对策 (7) 5.1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7) 5.2 综合发挥各个区域内的功能,实现区域内协调发展 (7) 5.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提高产业效益 (7) 参考文献: (8) 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其优化对策姓名:袁丹学号:20100512118 班级:10资源(1) 摘要: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地区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选取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等经济指标,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在对徐州市产业结构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优化对策

1 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指区域内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是区域生产力组织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一定发展阶段、一定体制机制下,资金、人力、技术、管理、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配置使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区域产值结构和区域就业结构。[1]从本质上讲,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增长过程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指调整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比重,使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并协调处理各经济要素的关系。[2] 2 徐州市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 多年以来,徐州市的经济发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794.88亿元[3]增加到2012年的4016.58亿元[4],人均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8801元增加到2012年46877元。全社会的固定资产由2002年的323.12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685.89亿元。由此可看出,徐州市总体经济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增长趋势,市场内部需求持续增长,因此徐州市的产业结构也应该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3 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3.1 城乡二元经济突出 徐州市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有2002年的3.45:44.03:52.52 调整为2011年的3.01:38.58:58.41。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随着

技术扩散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关系分析_丁焕峰

技术扩散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关系分析 丁焕峰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 510006) 〔摘 要〕 本文从辨析技术扩散和产业结构优化等几个重要概念入手,分析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影响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技术扩散对产业结构优化 的主要作用机制。 〔关键词〕 技术扩散 产业结构优化〔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01—17  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306-N7040430)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问题,可以说任何一个经济学说都承认科学和技术变革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性(Freeman and Soete ,1997)。技术扩散是技术创新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一项技术创新只有经过扩散其潜在经济效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本文从辨析技术扩散和产业结构优化等几个重要概念入手,分析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影响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技术扩散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作用机制。 1 相关概念辨析 对于技术创新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创新包括从研究开发、首次商业应用到传播、推广、扩散的完整过程;狭义的技术创新指发明或研究与发明成果的首次商业化应用,包括在生产体系中引入前所未有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的技术组合、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组织商业模式及新的制度规则等,是处于知识形态或处于原型技术形态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新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关键一步。技术扩散则是指新技术在最初的商业化应用之后的继续推广应用,包括新技术在其潜在采用者之间传播、推广和广泛应用的过程,既包括企业间的扩散,也包括在已采用企业内部继续扩大新技术应用范围、提高其影响程度。 目前国内外对技术扩散内涵的理解并不统一,代表性的有传播论,认为技术扩散就是技术通过一定渠道推广、采用、传播的过程,代表人物有E .M .Rogers 、L .Schultz 、P .Stoneman 、傅家骥、许庆瑞等人;学习论,认为技术扩散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过程,代表人物是E .Mansfield ;效益论,把技术扩散与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联系在一起,认为企业总是倾向于接受效率更高、成本更省或更新颖的先进技术;顾客总是喜欢那些优先采用先进技术而生产出高品质、低价格的产品,代表人物是J .C .Metcalfe 。总的来说,技术扩散的内涵主要包含下 面五点: (1)技术扩散是通过一定渠道在潜在采用者中传播技术创新信息和应用新技术成果的过程,表现为技术创新成果应用随时间而不断增加,应用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的社会现象。 (2)技术扩散的结果应该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其应有的影响。(3)技术扩散必须以商品化了的技术创新成果为对象。 (4)技术扩散既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又包含在技术创新大过程之中。 (5)技术创新成果与技术扩散结果在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社会资源的需求与消耗也是不同的。技术扩散与技术创新扩散。技术扩散就是技术创新扩散。稍有不同的是技术创新扩散开始于技术发明或技术成果首次商业化应用之时,而技术扩散过程应始于技术发明或技术成果的出现之时,两者的起点有点不同。实际应用与研究中较少进行区分。 技术扩散与技术转移。技术转移就其一般意义来说,是指技术从供方向受方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受方掌握该技术才结束,该过程可以发生在不同地域之间,也可发生在不同领域之间。技术扩散与技术转移的主要区别是:技术转移是一种有目的的主观经济行为,参与技术转移的双方都抱有明确的目的,而技术扩散既包括有意识的技术转移,又包括无意识的技术传播;技术转移的受方一般来说只有一个,而且是明确的对象,而技术扩散的对象一般不止一个而是多个,且以潜在采用为主,一般来说也只有一个扩散源;技术转移研究多以国际间的技术转移为多,而技术扩散多以国内为主;技术转移更偏向于同一领域内的转移;技术转移以受方掌握技术为结束标志,而技术扩散则要等所有潜在采用者都采用了该技术为止。 技术扩散与技术引进。技术引进是指为发展本国经济和科学技术,通过各种方式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

重庆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重庆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摘要 关键词:第三产业发张现状影响因素发展对策 一、产业分类 1.1三大产业分类法 1.2 第三产业 1.2.1 第三产业的概念 1.2.2第三产业发展理论 1.2.3第三产业地位和作用 二、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2.1重庆第三产业产值现状 2.2重庆第三产业产值和比重的变化 2.3重庆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现状 2.4重庆市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2.5与京津沪的比较分析 三、重庆市第三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1 重庆市产业结构有序度低,第三产业贡献率不足 3.1.2 重庆市第三产业相对竞争力不强 3.1.3 重庆市第三产业地域分布不合理 3.1.4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 3.2 影响重庆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 3.2.1 历史和观念因素 3.2.2 重庆市第三产业市场化低,经营方式陈旧 3.2.3 新兴服务行业发展落后 3.2.4 区域不平衡的因素 3.2.5 城镇化因素 四、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对策 4.1 发展第三产业要树立正确发展观念 4.2 发展第三产业要推动其市场化 4.3 发展第三产业要优化其结构 4.4 要重点发展新兴服务业 4.5 发展第三产业要因地制宜发展,并缩小区域差距 4.6 发展第三产业要加快城市化建设 4.7 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 五、参考文献 [1] 郑科;基于城乡统筹的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张伟;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3] 梁嫚;重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4]任华百;城市二元结构对社会事业发展的危害及治理[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5]邓伟;京沪粤第三产业比较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年 [6]杜延宇;上海第三产业内部产出结构演变规律[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吴彦皓;上海第三产业结构特点和演变规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以重庆市为例分析某区域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

以重庆市为例分析某区域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 一、重庆区位条件简介 重庆位于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渝东、渝东南临湖北和湖南,渝南接贵州,渝西、渝北连四川,渝东北与陕西和湖北相连。辖区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幅员面积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建成区面积为平方千米。 重庆位于中国内地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坡地面积较大,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嘉陵江、乌江等都在重庆汇入长江。 1997年第八届中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重庆市。 截止至2012年,重庆已发现矿产68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54种,涵盖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散元素、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等矿种。现实优势矿产有天然气、锶矿、煤、铝土矿、锰矿、毒重石、粉石英、石膏、水泥用灰岩、盐矿、地热等。 二、重庆市产业结构分析 (一)重庆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三次产业分类 / 根据克拉克的学说,把产业分成了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重庆直辖十年以来的GDP、产业产值及构成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1997年时,三种产业中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例最高,但总体来说三种产业产值所占比例相差不大;1998年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最高,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仍然最低;2006年仍然是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最高,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最低。由1997年到2006年,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的上升速度整体来说快于第二产业。 从就业结构来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所有劳动力的比例不断降低,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例不断上升,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被第三产业所吸收。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将增加。而重庆市的劳动力转移情况也大致符合这个规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但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的情况不明显,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重庆的劳动力结构还处于第一阶段,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大于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向第三产业转移。 根据库兹涅茨法则,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农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业的比重也不断上升;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下降,工业劳动力的比重上升但不明显,服务业劳动力的比重上升。重庆的发展基本符合这个法则,农业实现收入的比重不断下

从产业结构看重庆市经济发展

从产业结构看重庆市经济发展 陶鑫07304775 国商经济学 摘要:依据最新的数据,分析重庆市经济发展,并且通过经济计量分析方法,阐述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对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并结合重庆市现阶段经济情况分析,进一步提出其改进措施。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未来发展建议 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一颗璀璨的明星,自从直辖十一年来,其快速发展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注。《纽约时报》曾报道重庆市有潜力成为21世纪的模范城市。那么,重庆市是如何仅仅用10年时间而在与西部城市西安、成都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在发展的前沿地带的呢? 重庆自直辖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一直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97年1360.24亿元增加到2007年4122.51亿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8.46%。经济的迅速发展,其间也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改善。 本文就重庆市直辖以来的相关国内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剖析各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并联系重庆产业现状及经济状况分析重庆的未来发展,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重庆市国民经济总产值及各产业对经济总值的贡献分析 1、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分析 图1(数据来源:重庆市统计年鉴)

各类生 产总值 (单位: 亿元) Y:GDP X1:第一产业 X2:第二产业 X3:第三产业 图2(数据来源:重庆市统计年鉴)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重庆地理位置的影响,其所受政策惠及与沿海地带经济不可比拟,沿海尤其是广东珠三角迅猛地经济发展并没有良好地带动内陆城市的起步。由上图看清楚看到,78年至93年,重庆市总产值基本处于毫无增长状态,并且处于低等水平。自97年重庆市直辖以来,其经济一直高速增长,社会生产总值从97年1360.24亿元增加到07年4122.51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8.46%。图2显示出来,第一次产业增长幅度很小,基本处于非增长状态,而第二三次产业一直快速发展。那么说明,在直辖前期,重庆的经济基本为农业型经济,而目前已经发展为多种产业结构共同发展的局面。 自直辖以来,重庆市作为一个经济整体集体发展,不再如直辖前,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之前隶属于四川省,现隶属于重庆市)分离状态。并且,重庆市作为三峡移民城市,其民众的移民工作带动了全市GDP的大幅增长,主要是建筑业。其城市的重建为整个社会增添许多就业岗位,更主要是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重庆市地处中国西南部,虽然公路铁路运输不便,但长江与嘉陵江亦可作为其主要交通枢纽,长江沿着全市,横穿湖北直至上海出口。不过,近几年来,政府已经大力修建铁路与公路,与湖北利川的高速公路也已经全面通车,与上海的铁路路线正在修建当中,并且渝怀、渝遂铁路也在修建中,并且各个区县已经通过高速公路连接起来,实现了与主城区一小时通道,全面带动全市整体发展,克服局部不均衡状态。 作为直辖大市,重庆总共管辖40个区县,07年统计的人口数量为3235.32 万,常住人口283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876.97万,城镇化率为27.11%。由此可以看出城乡人口差别相当大,因而9个主城区与下属区县差别相当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同步。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研究.pdf

在曾经“唯GDP增长”的年代,追求经济快速增长是各级政府长期追求的目标。但由于生态平衡的破坏,环境的持续恶化,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只追求经济增长率显然不应是政府追求的唯一目标。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具体到产业发展方向上,即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是这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亮点,在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后,许多城市进入瓶颈期,开始思考产业配置和升级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来展开探讨。 一、咸宁市基本概况 素有“湖北南大门”、“武汉后花园”之称的咸宁,位居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两大改革试验区的中轴线上,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核心城市。近几年来,咸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已成为全省发展较快、变化最大的城市之一。当前,咸宁市政府已经摆脱了重视经济数据的提升而忽视环境建设的阶段,转而将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优化产业结构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产业经济研究发展的新方向,是许多二、三线城市在进行转型的时期所必须把握住的重点。 二、咸宁市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产业结构的研究都集中于产业结构升级,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升级,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升级,以第三产业在整体产业中的比重来衡量结构调整的成果。显然,这种探讨和比较显得过于简单和直接。三大产业之间讲求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第一产业是基础,是发展根本和原料保证;第二产业是支撑,是产能体现和物质保障;第三产业是发展,是城市发展和未来活力。三者之间缺一不可,也不能侧重于某一产业的发展而忽视其他产业,应该强调三方协调,共同优化发展。咸宁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逐步合理和完善的趋势。第一产业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26.4%下降到2013年的18.7%,但整体规模仍在扩大,201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62.9亿元,同比增长4.8%,增长的部分主要来自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咸宁市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富,在湖北省排名前列,但利用森林资源创造效益的能力有待加强。畜牧业近几年来受到政府的重视,产值不断提高,呈现出第一产业多方面发展的态势。咸宁市第二产业的发展在这几年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增强实力,曾经的弱势行业也得到了发展。在工业领域,咸宁市的支柱行业主要是纺织服装类和食品饮料类,政府的招商引资的大手笔项目也集中在这两个领域。但这两大行业的产品属于快消类产品,市场竞争大,产量接近饱和,利润率不高。所以这几年来,咸宁市一直在注重第二产业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并且取得了成效。在以前并不具备优势的矿产冶金以及高新技术等方面有了重大突破,201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 423.09亿元,同比增长13.6%。在环境保护和资源整合方面,咸宁市政府一直有自己的坚持和发展理念,所以重工业基本在咸宁市一直没有形成,轻工业在第二产业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不仅如此,咸宁市政府更是根据湖北省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于2014年将湖北咸宁恒宇工业有限公司、咸宁市天宏化工有限公司和赤壁中南水泥有限公司的设备拆除报废,淘汰落后产生共计30余万吨。咸宁市第三产业的产值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但跟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业相比,尚有明显的差距。因为咸宁市的山水资源丰富,所以旅游业一直是重点扶持和发展的行业。而众所周知,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业,并不仅指旅游本身,而是集餐饮、住宿、购物和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即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该行业的发展还可带动房地产行业等的进步。但咸宁市的第三产业还停留在传统批零行业的发展中,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相关从业人员的服务意义不够强烈,在此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加快咸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意见和建议 1.凸显特色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目前各县特色还未完全形成,主推农产品的播种面积不够大,宣传力度不够广,包装特色不够明确的问题普遍存在。要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就要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力度,文化氛围的营造和观光休闲的体验式服务。针对咸宁市农业发展模式,可以从以下方面加速转型:①加大投资、拓宽渠道,实现产量增长。咸宁由于得天独厚的交通便利优势,完全可以依托武汉市场,招商引资,为农业发展注入资金。武汉市人口众多,对农产品需求量大,且具有当地湖北特色,是其他地方的农产品无法替代的。②突显特色、加大宣传,提升产品竞争力。咸宁市有许多优质农业资源,相对于传统农业,投资周期较短,回报丰厚。嘉鱼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蔬菜产业基地一直是武汉各大超市的优质供应商;通城油茶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在人们关注健康饮食的今天,市场前景良好;崇阳的楠竹产业一直稳中有升,而与武汉精武集团合作的鸭业产业基地也已经初具规模;通山的山区资源丰富,现代牧业发展前景广阔,生态养殖是未来养殖业的主导方向,牧场示范基地的建设也在进行之中。③发展集群、健全市场,促进高效流通。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是产业集群型的农业发展,这样可以提高农业的市场集中度,增加产业链效应。大型农业园区应该着重发展观光旅游和采摘行业,并在服务过程中宣导生态农业和品牌的意识,切实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2.选准主导工业,进行支柱产业升级。在前期的建设铺垫中,工业园的规划和发展一直是咸宁市的发展重点,但也存在重复建设,没有合理规划和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咸宁市工业的发展应该以节能减排和精细化发展作为方向,城区工业以纺织、食品加工和森工等轻型工业为主,并加强信息科技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和运用。在打造“咸宁制造”的同时,还要打造“咸宁名片”,让客户对咸宁生产的工业品有认同感和品牌认知度。 3.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旅游竞争力。咸宁的山水资源在湖北小有名气,作为“灵秀湖北”的主推方向,观景式的旅游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了,配套服务和后续服务现在成了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点。要追求更高增值性和附加值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