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思考

“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思考

“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思考
“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思考

“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思考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吕鑫祥)

(本文摘自《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1997年第2期)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为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和课程模式。我国八十年代开始引入,九十年代逐渐推广。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后,CBE似乎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同在,搞高职必定要搞CBE,搞了CBE才能成为高职。当前我国出现了推崇CBE的涌潮。对待这股涌潮有人认为“这些国际先进经验应该引以为鉴”;有人感到困惑发出“CBE且慢行”的呼声;也有人肯定CBE的指导思想,而对DACUM(CBE 发展教学计划的方法)表示怀疑。众说纷呈。由此可见,为了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能够科学地健康地发展,全面审视一下CBE,是十分必的。这种审视既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际价值。由于CBE 的教育思想主要由课程模式来体现,课程模式又是教学实践的基础,因而,本文的审视重点放在课程模式上。

(一)CBE的引入,对消除高职教育中的学科本位课程模式的影响,起了十分有益的作用。但必须注意到,这种作用的实质是CBE所具有的职教共性特征对非职教的教育思想的一种纠正,并不表明CBE对高职教育的适用性。

1、BE的主要特征是以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专项能力,从易到难地安排教学计划。由此可见,CBE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以学科的学术体系来确定教学课程和学时安排的传统思路。因而,从总体上说,CBE的指导思想是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功能相适应的。

2、CBE的课程开发是应用DACUM方法(Developing a curriculum的缩写)来完成的。这种方法的指导思想是:以满足工厂企业对教育对象的要求为基本原则,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职业岗位而不是教育专家的观点。因此制定学习目标的依据就是某一职业岗位所需求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这一依据是通过客观真实的职业分析得来的,而不是来自理论分析。其具体作法是:由在某一职业长期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从业人员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称DACUM委员会),将一个职业目标进行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二个层次的分析,分别得出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通常一个职业可分解为8~12个综合能力,每一个综合能力包含6~30个专项能力、对每个专项能力,分别进行具体详尽的说明。其最终成果是一张DACUM表(罗列出综合能力与专项能力)及说明。教学专家便可根据DACUM表来确定教学单元或称模块。这些单元具有明确的教学内涵。然后将教学单元按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排列顺序。若干个相关单元可组成一门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可确定出核心课程(或称基础课程)和职业专门课程、预备课程,再按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出教学计划。综上所述,DACUM是一种较规范较细致的方法,整个过程都力图保证职业能力在教学中的实现。

3、八十年代开始,高职教育在我国迅速发展。当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如何制定和评价高职的教学计划是一个十分尖锐又具有极大实际价值的问题。一方面学科为中心,三段式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等传统的教育思想在高职教育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教育的理解和掌握也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因而也会产生错位要求和错位评价的现象,以致对办学机构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强烈要求高职教育能迅速地完善其办学模式和课

程模式,以能与经济需求相适应,更好地实现其社会功能。这样,教学一线的同志就在这二者间不断地挣扎和碰撞,有时不能不感到迷惑和傍惶。而CBE的引入为高职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破除学科本位课程模式的有力理论武器和具体实践模式。它使人们进一步明确到:不同人才类型是有不同培养规格和课程模式的,因而,不存在离开人才特征的统一的教学标准。在这一点上,CBE 功不可没。DACUM方法在培养规格与教学计划间建立了一条直接通道。使学科本位、三段式课程体系等无立足之地。人们开始在DACUM方法的启示下,逐步摆脱传统课程模式的影响,这就大大促进了高职教学计划的改革。

4、据上分析,CBE在我国高职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作用,这也是当今CBE受到推崇的重要原因。但是,必须注意到这种有益作用的实质是CBE所具有的职教共性特征对非职教学的学科本位教育思想的一种纠正,如教学应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职业能力是教学的基础、目标、标准等,并不表明CBE对高职教育的适用性。随着高职教学实践的广泛开展和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CBE的局限性日益呈现。人们不得不开始考虑CBE在高职教育中的适应性问题。

(二)CBE课程模式是建立在职业岗位基础上的,而高职教育的教学计划是专业的教学计划。高职的专业设置有多种基础,职业岗位仅其中之一。因而CBE的应用首先有专业上的局限性。

1、国际比较研究表明,美、英、法、日、德等许多国家的高职专业设置是宽窄并举,可以归纳出三种情况。

(1)专业设置针对某一职业岗位:如会计、秘书、观光、翻译、护理、编辑、幼儿教育、汽车修理等。

(2)专业设置针对一职业岗位群如:工业管理、环境保护、信息处理、农业改良、社会福利、卫生与安全食品工业等。

(3)专业设置与某种技术相关联如,包装技术、制造技术、饮料制作技术、木材技术、能源技术、自动化技术等。

三种情况代表三种不同的专业针对宽度。但它们所培养的都是生产一线和工作现场的高职人才。

2、高职专业设置宽窄并举的情况是由专业设置的必要条件所决定的。这些条件是:

(1)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的人才类型相适应;

(2)专业设置与社会人才需求相接口;

(3)专业设置必须保证学校的教育效益;

(4)专业设置应能维持教学的稳定性。

社会职业岗位是极其繁多的。加拿大《职业岗位分类词典》中,有近七千个职业岗位,其中属于可进行高职教育的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岗位。同时还必须看到,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职业岗位也是在不断变化。英文《职业名称辞典》第三版(1965年)列了21741个岗位比第二版(1949年)增加了6432个。第四版(1977)又比第三版增加了2100个岗位。但第三版中的职业

岗位有3500种在第四版消失了。由此可见,社会职业岗位是一个动态的大系统,高职根本不可能为每一职业岗位或每一职业分别设置相应的专业。因为如果高职专业设置是与社会需求的职业岗位一一接口的话,那么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必定不能保证学校的教育效益和维持教学的稳定性。所以,高职的专业设置必须根据情况在不同的基础上,实行宽窄并举。这样,CBE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必定采到局限。

(三)通过DACUM方法来实现的“能力本位教育”实质上是“任务本位教育”。它将任务或任务的叠加当作能力,从哲学上说,是还原主义能力观。这种能力观的应用是有局限性的。

1、DACUM方法告诉我们,职业能力是由若干个综合能力组成,每一综合能力又是由若干个专项能力组成。不论综合能力或专项能力,都是由具体的工作任务来描述和规定的。于是能力便成为一系列任务的组合,任务就是能力。这种能力观看不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忽视整体内部的辨证的有机的关系,在哲学上是还原主义的。

2、技能是人们运用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种活动过程。技能一般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DACUM方法对二种技能的适用性是不一样的。对动作技能为主的职业岗位来说,可以顺利地进行二个层次的分解。如焊接技工的DACUM图上,综合能力有六项即:基础技能;气焊;电孤焊;气体保护焊;高级焊接工艺及绘草图并解释图纸。每一项综合能力也可具体又明确地分出若干专项能力,如基础技能综合能力可分为使用切割工具;使用细纹工具;使用电动工具;使用测量工具;选用紧固件等10项专项能力。因而,这类岗位适合应用DACUM方法,在完成了相应的专项能力的培训后就能掌握一种综合能力,在掌握了上述六项综合能力后也就确实具有了焊接技工的职业能力。但是对以智力技能为主的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时,情况就不太确定了。例如,加拿大荷兰学院电子管理专业的DACUM图上,综合能力中有“分析电路和系统”;“显示个人能力”“应用计算机计算和科学概念”等,在“显示个人能力”的专项能力中有“发现环境中的危险情况”;“监测项目控制成本”等。这些综合能力的内涵界定就较困难,用来组成综合能力的专项能力,本身也较含糊。如“发现环境中的危险情况”这一专项能力,稍加分析,就能发觉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与焊接技工的专项能力“使用切割工具”“使用细纹工具”等根本不是同一层次的事物,也完全不能成为职业能力的基本组成单元。

有些智力技能也很难进行分解,如工厂工艺工程师必须具备解决现场工艺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由理论知识、实际经验、公关能力、人事理解、设备掌握等多种因素组成而成,更主要的是这些因素又是相互渗透、彼此牵连的,即使勉强分解了,也很难体现整体能力的实质。

上述分析说明智力技能是更为复杂的技能,用还原主义能力观来描述,是十分困难的。

3、英国教学理论家罗米索斯基将技能又进一步分为再生性技能和创造性技能。再生性技能的特征是在技能活动中带有重复性,在各种情况中运用技能时,变化较小,应用的是一种固定的程序或算法,例如:做加减法、打字、切割、钻孔、包装等。创造性技能的特征是在运用技能时,须作出一定的计划和应用某种策略,在执行任务时要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并在一种理论或几种理论指导下进行。如解决现场技术问题、进行艺术创作等。

由DACUM方法所产生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往往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这在固定的、重复的工作情景下,即再生性技能为主的工作岗位上,可以奏效,有时因为针对性强又反复练习而相当奏效。但是对于需要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工作经验、实际技能等才能解决问题的复杂多变的工作情景,即创造性技能为主的工作岗位,就很难与培养要求相适应。

4、罗米索斯基指出,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人们所需运用的技能往往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可能部分是智力性的,部分是动作性的,部分是再生性的而部分是创造性的。至于何种成分为主,那就需要具体分析,视岗位而异。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人才的知能结构中,主要部分应是智力技能和创造性技能。培养目标是技术型人才。这一点是十分明确的。所以,体现还原主义能力观的DACUM方法从总体上说,不适合高职培养目标。

(四)从学习论角度分析,DACUM方法忽视了人类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心理过程――学习迁移。这必然导致CBE的课程编制中削弱必要的基础理论,使学生缺乏就业弹性和适应性。

1、在学习过程中,各种学科和各种技能之间,或者同一学科和技能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这就使得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也必然存在影响。这种影响就称为学习的迁移。便如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这是不同科目间的迁移;学习珠算有利于学习心算,这是同一科目不同部分或方面之间的迁移;学习机械原理后有利于掌握机械设计的智力技能。这是理论知识与智力技能间的迁移;掌握了液压传动系统设计的智力技能就有利于掌握气压传动系统设计的智力技能,这是能力技能间的迁移。

学习迁移的存在,要求我们在课程编制时,应将职业能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来考虑,而不是像DACUM方法那样,将职业能力分割成许多孤立的小块,然后在这些小块上,建立教学模块和课程。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来,目的明确、效率很高。但是,由于学生得到的是零碎的,联系较差的知识和技能。因而,从总体上分析,学习的效率和效益是不高的。

2、知识和技能的迁移现象不仅存在于学习过程中,更存在于应用过程中。知识和技能不会因当初的学习目的而局限自身的应用范围,相反,我们希望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作用能强烈些,也就是它们的应用范围能广泛些,而不是局限于一个职业岗位的当前需求上。

对于迁移现象的解释,流行的理论有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论和贾德的概括化理论。共同要素论强调的是客观事物间有无共同要素存在,认为迁移取决于二种事物中所具有的共同要素。概括化理论认为“在理论知识的背景上,就能利用概括了的经验去解决需要按实际情况作分析和调整的新问题”,“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没有认识过的某些同类新事物的实质,并把新事物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去,因而也越能顺利迁移”。十分明显,二种理论都表明,要促进迁移作用,不能削弱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因为它们是许多事物共同要素的概括;是概括水平较高的知识经验。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十分迅速,职业岗位及其内涵的变动也非常频繁。因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编制不能削弱必要的职业基础理论;应保证课程内容的迁移作用有足够的强度,才能使学生具有就业弹性和适应性。

3、法国短期技术学院由政府制定的教学大纲中指出:“基础科学是技术革新的源泉,在二年有限时间内与其让学生获得某些具体知识,不如培养学生从知识系统中汲取和提炼所需知识的能力”“技术科学是培训的主体课程,其教学目的不是使学生学会某些具体的工艺知识和技能,不是获得解决某些问题的现成药方,而是使学生掌握该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以及新知识、新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法国全国教育委员会主席尚?赛义德在谈到短期技术学院特点时也说:“既

重视基础知识,又着重实际训练,教学注意综合性、多科性。”因此,毕业生不局限于一技一能,而是可以适应,技术发展及适应一系列职业”。这几段话是以上理论分析的实际注解。

(五)现代职教理论认为:职教的着眼点应从一个职业岗位的就业转变为整个职业生涯的成功;职教已不是终结教育而是终身教育;教育与培训是职教终身体系中的组成部分,相互关连但各有目标。因而,随着职教理论和实践的发展,CBE愈来愈呈现其局限性。

1、六十年代以后,由于经济的增长和科技的发展,使得职业岗位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而且职业岗位的变动也日益频繁。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于在一个较狭窄的职业模式中,从事深度训练的做法,产生了怀疑。于是,美国职教领域出现了二个相关连的事物:生计教育理论和职业群集课程。

生计教育的主要观念是:“充分准备与发展成功的职业生涯乃是以职业教育的目标”“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学校不仅应使学生在职业生涯阶梯上,稳定地迈出第一步,而且应继续发展,以获得更大的成功,也就是说学校应着眼于学生整个职业生涯”。

由于生计教育强调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与成功,因而学校必须提供具有发展潜力及弹性的课程,这样,以单一职业为出发点的课程显然不能适应要求。于是,生计教育观点成为职业群集课程的理论基础。

职业群集课程是以职业群作为课程编制的出发点和基础的课程模式。它是美国马利兰大学工业教育系主任梅烈博士所创始,经过四年(1965~1969)研究、试点,并对毕业生进行了追踪调查,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根据美国参议院劳工和公共福利会的报告,群集课程模式有二个优点:(1)学生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群集课程能提供学生进入数种相关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2)学生具有较大的适应能力,当职业岗位的技术内涵或工作性质发生变动时,能很快地适应。所以,六十年以前美国普遍实行的单位行业训练模式(即与CBE类同的模式)就逐渐为职业群集课程所替代。我国台湾地区五十年代开始实施的也是单一职业训练模式。七十年代以来,由于企业人力结构不断向技术与知识密集方向前进,而单一职业模式所培养技术人员,知识与技能范围狭窄,缺乏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因而,台湾地区教育部也决定实施职业群集教育课程,据最近访台材料,台湾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专和工业技术学院)都不采用单一职业课程模式;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88%采用群集模式,12%采用单一模式。

德国对能进行职业教育的职业名称是由国家统一认定的,据德国联邦政府科学院教育部统计,被认定的职业名称数,由于职业合并原因而逐年下降。如五十年代职业名称数为901个,到了九十年代已减少为378个了,也就是说职业教育要面对愈来愈大的职业群来设置专业、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职教专家对此变动进行说明时,所列举理由与美国和台湾地区的类似。

由此可见,职教课程的编制的群集化是国际职教的发展趋势。

2、职业群集课程和其他型态的职教课程一样,具有职业准备的功能,所不同的是它希望学生除了能进入群集中某一个职业外,将来也能进入同一群集中的其他职业而不需太多的再训练。因而,学习内容就较广泛,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就没有接受单一和职业课程的学生专精。

学生就业后,企业根据就业岗位尚必需进行针对性更强的岗位培训,使其能较快地上岗工作。所以,职业群集教育的观念是将职业准备的过程分为二个阶段,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阶段与

岗位培训阶段。前者由学校负责;后者由企业完成。这也就明确提出,职业岗位能力的获得是由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这二种职教类型来共同完成,而不是一次到位。由以上分析可见,这种模式在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高职人才的培养中是更为合理的。

3、CBE是岗位能力一次到位的单一职业课程模式,从DACUM方法分析,实质上是

CBT(Competency-Based Training),是一种培训模式。因而,要其成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模式,期望值似乎高了一点。CBE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用于技术工人的的再培训,使之掌握枪弹制造等技能。后来,虽经加拿大等国的完善和发展,但其培训的性质没有改变。最近加拿大一些办学部门已将CBE改称为CBT,这似乎是一种自我回归的兆头。

在当前国际高职教育中,美、英、法、德、日等大多数国家都不采用CBE,就是加拿大也并非全部采用CBE的。这是世界性的实际评估和自然选择。

本文的结论是:

(一)CBE所具有职教共性特征以及人才类型与教学要求相一致的思想,对我国高职课程模式的改革,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作用。

(二)CBE课程模式是由DACUM方法来体现的。DACUM方法实质上是一种培训课程的编制方法,对高职教育来说,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三)高职课程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应该根据情况、扩大视野、进行多种模式的理论探讨和实际试点。

最后,让我们引用“中国赴加拿大CBE专家考察组”的一句十分正确的话来结束本文:

“中国这样一个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也不可能照搬任何国家的现成经验作为唯一的模式,我们最终要走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

[1]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关于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若干问题的研究》总研究报告,黄克孝、严雪怡,1995

[2]现代职教课程论研究,俞立,郭杨主编,中国科技出版社,1995

[3]学习论,GH鲍尔,ER希尔加德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4]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途径及其特色研究》总研究报告,吕鑫祥,严雪怡,张受地,1995

对“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思考

对“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思考 [摘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可以借鉴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基本标准、“能力本位”课程主要特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中反馈及修正三个方面。但在运用的同时,还要注意实践和理论并重、过程和结果并重、注重人文素养、重视职业道德。 [关键词]能力本位课程评价职业道德反馈 “能力本位”或称“能力中心”课程观体现了芬奇、迈克和杰米逊等人的课程理念。“能力本位”课程观视课程为一组行为化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有计划组织的学习活动、经验;课程开发的参与者首先是企业界人员,其次是课程专家、学校教师。课程开发程序一般采用比较客观、规范的DACUM法,即首先由企业界人员按严格的步骤、方法进行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产生一张将某一岗位工作条件加以分析并描述的DACUM表(其中的工作任务或行为被认为是能力);然后由课程专家、教师据此DACUM表编制课程。在这种课程观及其课程模式下,因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组织直接由DACUM表决定,所以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实际联系比较紧密;而且,按照行为化的目标组织教学,评价教学结果,易于在技能训练方面达到熟练。 “能力本位”或称“能力中心”课程对于我国职教课程的影响是巨大的,并在众多国内职业院校中得到广泛推崇。但作为一种职教课程是否应该得到应有的肯定和推广,既要看到它的社会效益和个人价值,也要看它的教学效果是否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职教课程的评价,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际问题。可以借鉴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指标来看“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能力本位”课程的评价主要涉及了“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基本标准、“能力本位”课程主要特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中反馈及修正三个重要问题。 一、“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基本标准 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基本标准包括课程职责、课程结构及其开发、课程效能三个方面。其中,课程职责是指课程目标是否能够符合企业、雇主及学生个体的需要,实质上是对课程目标及其所反映的课程观的一种评价。“能力本位”课程与企业和雇主的需要紧密相关,企业和雇主都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内容的设置和确定上来。而学生个体在“能力本位”课程的学习中,既满足了企业用人的标准需要,又满足了自身就业的需要,完全达到了课程职责的要求。

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时刻保持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将学习作为一种良好 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综合业务素质, 以下学习心得体会《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是学习心得体会频道为您精心准备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过学习我解新课改倡导的基本理念,最近认真阅 读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对自己的今后工作有着极大帮助,现在就摘录本书部分章节的部分内容,结合自己的工作 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我对教学与课程的认识 在新课改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我们首先必须摆 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我们知道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 体或内容,它规定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做;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 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 何变革。针对这一点,再对照自己的教学,以往我在教 学中,总是把教材作为教学的中心,因此常常出现教学 过程和学生实际相脱离的现象,有时还为此想不通。现 在我认识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使用教材,同时也要

注重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特别是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更要注重交际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注重交际课 程的开发,这样教学就不只是忠实的实施课程计划,教 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 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 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 与自由的过程。 (二)我对互动的师生关系的认知 我们知道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 统一的实质是就是师生,生生的交往。据此,现代教学 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 过程。 该书指出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亦是人的最 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交往中, 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在教学中,交往存在着师生间 的交往和生生间的交往之分,而且是多边的整体的交往。这一点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交往能力,对于小学低年级来说,我们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听说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 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在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

知识、能力、素质本位

知识·能力·人格·素质 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从它肇始就受到社会的关注,就面临着如何嬗变转型并脱胎换骨的苦苦思考与探求,尽管20多年来在名校林立、社会疑虑、自身嬗变的艰难历程中,逐渐构建了自已较具特点的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追求,但其基本价值取向仍徘徊在我国传统教育那种“功利性实用教育”的阴影中,依然没有走出现代中国文化中“把有限的价值当作人生的终极价值”的误区。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即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和素质本位来探讨和思考未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一、知识本位的高职教育 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从开始起,就一直受到我国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并长时间的主导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传统教学观念是汇聚了几种教学思想源流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们是: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民族的重书本知识教学思想;20世纪初由一些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输入的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政府支持引进推行的凯洛夫的思想。这种传统教学观念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十分强调教学的认识性质,强调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即间接经验)的传授与学习在教学中的基础或中心地位,并认为学生接触实践,增加直观经验和感性知识是为学习间接经验做准备的。总之,这种教学观念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缺乏学生的主体活动,尤其是缺少“做中学”的环节。因此其作用的局限性又是明显的: 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虽然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学生任何素质的发展除了要学习间接知识经验、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之外,还要通过亲身活动的磨练和直接经验的积累,才能实现任何素质的发展。而且对于发展来说,后者比前者显得更为重要,更为复杂。

能力本位与素质教育-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

关于素质教育和能力本位的若干思考 上海市教科院WTO教育服务研究中心 朱兴德 1999年国家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后,素质教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热烈讨论,职业教育工作者也不甘落后。但是在具体讨论中,如何理解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和原来倡导的能力本位,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现代职业教育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等,在不少同志当中产生了迷茫。本文拟就这方面谈几点个人的思考。 一、关于素质教育 (1)何谓素质? 素质教育中的关键词是“素质”,因此在讨论素质教育之前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素质”?也就是说首先要搞清楚素质教育中的“素质”究竟指什么,具体作怎样的解释。这看似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是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因为关于“素质”目前存在着多种理解和定义,有心理学、生理学、医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和伦理道德等各个学科各不相同的解释,正是这种不同解释造成了素质教育具体实施的困难。 素质本来是一个心理学和医学概念,是一个外来词,其英语为diathesis,主要是指一个人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正是这种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构成了一个人能力形成的基础,使教育训练成为可能。后来素质的概念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指一个人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还

包括了后天形成的各种素养和习惯。即在一定时期,一个人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及与后天形成的种种倾向的总和。由于后天形成的倾向通常带有明显的价值判断上的差异性,因此而衍生出了种种专门化的素质概念,即××素质,如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等等,显然各种专门化素质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并不能相互替代。这时关于“素质”的讨论只有针对专门化时才有意义。比如当我们指责一名随地吐痰的西装革履的男士“素质太差”时,不是因为他是身体残疾或存在心理缺陷,也不是因为他是文盲,而是因为他在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着某些不道义。这时对他实施的“素质教育”就不可能是文化学习,也不可能是身体锻炼。 由于人们对素质产生了种种专门化的理解,使原来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已经不能够适应发展需要,为了讨论的便利,人们提出了“综合素质”的概念。所谓综合素质,实际上是指各种专门素质的总和,而且通常是指这种总和的整体性状而言的。目前关于素质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关于综合素质的讨论。 (2)什么是素质教育? 顾名思义,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关于素质的教育。正如前文所述,由于目前关于素质存在着多种解释,所以关于素质教育也存在着多种理解。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课堂正常教学之外的跳跳唱唱,甚至在有的学校闹出了“全校拉二胡开展素质教育”的笑话。不少政治工作者则认为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政治理论学习,就是道德教育;讲一个人的素质低就意味着他的政治觉悟有问题;提高一个人的素质,就是提高他的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显然,在各自抱着不

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要学生刻苦学习,自己就必须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劳动,自己必须热爱劳动;要学生将文明礼貌,自己必须谈吐文雅,远离粗俗. 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作为一个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我,认真拜读了《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教育书籍.一本本教育书籍,一句句教育同行真诚的话语,使我很受启发.现就学习过程中感触较深的谈点自己的感受. 首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应该是作为一个老师的首要条件.老师上课的方式是否能被学生乐于接受,关键要看这堂课是不是一堂好课.严谨的治学态度,风趣幽默的话语,新颖的授课方式,化繁琐为简单、死板为生动的能力必将使学生听起来轻松而易掌握.这是大多数老师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种境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能简单理解为传授道理讲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而是除此之外,更应注意学生的思想教育.传道授业解惑的问题是作为一个老师的根本,不具备这些能力的人当然不应该走上讲台的.关心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是做好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的必备条件.按理说现在的学生在家里是小皇帝,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与其父母相比,我们再去关心他们的生活岂非多余如果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生活在学校里的学生当然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时常关心学生的衣食住行,会让学生感觉到长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不关心学生的生理健康有可能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现在犯罪低龄化,大多是因为其心理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所致.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教育就得尊重、理解、贴近他们;还要建立正确的学生观,了解学生的需要,做一个服众的威而有信的老师.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其次,老师的心理健康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个心理有问题的老师我们怎么能寄希望他把学生教好.近年来的大量调查资料表明

素质教育概论 考试--81分2013-06-19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 1. ()不仅能提高人生价值品位,而且能提高社会的 和谐进步程度。 (A) 健康素质 (B) 学习素质 (C) 个人道德素质 (D) 思想品德素质 [分值: 2. ()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他对教学过程 所进行的科学探索,体现着他独特的创造性。 (A) 教师 (B) 教授 (C) 学生 (D) 专家 [分值: 3. 素质教育如果丧失了(),就意味着任何一种不相 干的教育都可以贴上“素质教育”的标签,素质教 育自身也就不复存在了。

(A) 专一性 (B) 多样性 (C) 统一性 (D) 独特性 [分值:4.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这是推动国家和谐发 展的必然要求。 (A) 坚持以人为本,使每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项共有素质全面形成 (B) 使每位学生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和生存能力 (C) 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D) 保证学生顺畅融入社会而不带来任何负效应 [分值:5. 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指引人们走向成功的 ()。 (A) 根本法则 (B) 基本路径 (C) 重要经历 (D) 唯一方法

[分值: 6. 社会良性发展必须有正确的方向和一定的(),而 思想道德素质是确保实现这种追求目标的重要条 件。 (A) 法律规范 (B) 道德规范 (C) 社会规范 (D) 以上都正确 [分值: 7. ()是指创造形成一种催人奋进的良好环境氛围, 促进学生的健康顺利成长,实现教育、管理、服务、保障综合育人。 (A) 课程教育 (B) 文化底蕴 (C) 环境教育 (D) 素质教育 [分值: 8. ()虽不是教育方法本身,但它在很大程度甚至根 本上,影响乃至制约良好的施教方法的产生与运

施瓦布 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施瓦布——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一、简介 (一)实践性课程:四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 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 (二)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审议 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审议”,“审议”是“实践性课程”的内在要求。“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课程审议是在主体之间进行的,课程审议的主体自然是“课程集体”,该集体由校长、社区代表、教师、学生、教材专家、课程专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 (三)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 实践性课程开发是以具体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为核心进行的课程开发,它必然根植于具体实践情境。课程开发的主体不再是课程专家或学科专家,“课程集体”或“审议集体”成了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程集体中,教师和学生是核心,强调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合法主体和创造者。教师是课程的主要设计者,在课程编制中起主导作用,并且在实施课程的实践中完全有权根据特定的情境,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课程内容予以合理地取舍、批判。同样,学生也是课程的重要主体和创造者。虽然,他们不能直接设计、开发课程,但他们有权对教师提供的课程进行选择,有权对于什么学习内容是有价值的以及如何完成这种学习内容等问题向教师提出质疑,并要求解答。通过这些方式,把学生的全部生活经验参与到课程改造过程中,从而让“创造和接受课程变为同一过程,该过程导致儿童行为、成长和成熟的能力的增加”。 二、评析 (一)优点 1、施瓦布提出的实践课程开发理论强调课程的实践价值和动态过程,追求课程的实践性,重视课程开发中结果与过程、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使得广大教师从传统课程理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并开始反省他们自己的课程编制和教学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培训心得体会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培训心得体会 听了宋景堂专家的讲座,我深深的感受到,教育技巧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才能和素养,一名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教育技巧,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条件,随机应变地、创造性地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突如其来的教育、教学问题,否则,即使你有高谈阔论的理论也无法成为实际的好教师。 在教学的实践中,广大教师对教育的机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我们在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时,会发现他们都非常善于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恰如其分地把握教育的时机和分寸,方式方法灵活自如,语言通俗、生动,分析精辟入理,富于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显示出一名政治教师的聪明才智,即高度的教育技巧。但与此同时,一部分教师由于对教育技巧的含义、表现及其培养途径等缺乏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只对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比较重视,而对培养自己的教育、教学才能则往往重视不够,认为只要自己有了:“一杯水”,就一定能给学生“一滴水”,殊不知,如果缺乏教育技巧灵活和才能,没有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为主体地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则连“半滴水”都得不到。另一部分教师在目前的观念常常把教育的技巧理解为是管理学生,维持秩序的一种应急手段。这些误解,往往影响着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自己教育的智慧才能的自觉性,妨碍了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育机智,即是教师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和综合表现。技巧有效地发现和处理各种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具体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发现问题,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 近年来,“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有所变革。如:在初中阶段,原来初二年主要是上“社会发展简史”,而现在是上有关的法律知识,对于这种不同教材,就有不同的要求,要对症下药,才会有的放矢。如果缺乏针对性,就好比射箭没找到靶子,治病没找到病因。只能陷于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有的甚至在朗读教材。如果善于发现问题,并能迅速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妥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非易得之。所以它要求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 二、善于因势利导、创造性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改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关键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理解人生,解决周围各种思想认识问题,从而解开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因势利导地对其进行教育,更需要教师有高度的教育技巧和智慧。 对于课堂上突然出现的问题,这是常见的事,不足为奇。但要能及时地作出正确的反应,机智果断地给以恰如其分地处理,不仅可以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表现出教师在巧妙处理问题的聪明才智,还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政治课教学所独具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对该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善于把握教育分寸、循循善诱、引导得法。

高职_能力本位_课程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

高职研究GAOZHI YANJIU 高职 “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 □李彩丽 吴纪生 摘要:在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能力培养已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模式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界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从现行的几种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的比较分析中,提出了此类课程开发的若干关键环节,以及不同模式的适用范围,并对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关键环节 作者简介:李彩丽(1981—),女,内蒙古赤峰人,助理讲师,主要从事数控编程技术课程教学;吴纪生(1976—),男,江西都昌人,讲师,现供职于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主要从事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教学。 1.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现状及其内涵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其教育目标、价值都要通过课程加以体现和实施。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对其课程的形式和内容都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有了新的需求。作为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为基本目标,时代赋予这类技术人才以新的要求:扎实的职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综合的职业能力。因此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满足这样的社会需求,开始了职业教育领域内一系列的课程改革,从最初的“学科本位”课程模式,到“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再到“人格本位”课程模式的提出。 在这三类课程模式中,“学科本位”课程,过分拘泥于学科的体系框架,其诸多弊端被大家所认同,已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人格本位”课程,虽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但其较高的目标以及面面俱到的要求又降低了此类课程的可操作性;而根据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所提出的“能力本位”课程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它较“人格本位”易于实施,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时也提升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因此“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成为现今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改革的主流。 能力导向已经成为今天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目标,随着对“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加深,人们不断深入挖掘能力的实质和内涵,并且不断开拓新的“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 我们现在所说的能力已不是简单意义上所理解的操作技能(操作能力),而更强调的是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它指的是胜任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所有要素的综合,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1]综合的职业能力不可能在孤立的知识、技能学习中产生,而是需要在一个有机整合的更大的系统中获得,是在批判地探索、解决和转化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结果。[1]综合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决不是在单一、静态的学习环境中可以培养出来的,它需要在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以及生活环境等更为复杂的综合环境背景下得以培养和发展。因此只有真正理解“能力”的内涵,我们才可能更有效的进行“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开发。 2.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 2.1 CBE/T模式(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BE/T模式采用DACUM(Develop a Curriculum)课程开发法。课程开发人员包括相关产业、行业或职业岗位上的优秀的从业人员、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教师等组成。课程开发程序:首先将一种职业目标从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两个层次进行分析,得出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通常一种职业可分解为8~12个综合能力,每项综合能力包括6~30个专项能力,对每个专项能力分别进行具体详尽的说明,形成一个工作能力分析表及说明。而后对这张能力表进行融合以及逻辑分析,加以系统组织排列,最终形成若干课程模块,这些模块按一定方式排列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如图1.1所示。 该模式以能力为核心,所传授的知识是为能力培养服务,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追求标准化,以获取从事 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为标准。 图1.1 工作能力分析 2.2 MES模式(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 MES模式是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的一种模块式技能组合课程模式。它类似于DACUM,为每一个具体职业或岗位建立岗位工作描述表,确定所应具备的全部职能,再将这些职能划分为不同的工作任务,以每项工作任务作为一个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的实际需要,确立完成模块工作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如图1.2所示。 该模式就是针对职业岗位规范进行就业技能培训的模块课程组合方案,其着眼点是通过一个模块单元的学 《职教论坛》2009年6月214

能力本位

什么是能力本位教育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二次大战后。 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 (确定过程或方式) 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它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对入学学员原有经验所获得的能力经考核后予以承认;强调严格的科学管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随时招收不同程度的学生并按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方式和时间,课程可以长短不一,毕业时间也不一致,做到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从而打破了传统以学科为科目,以学科的学术体系和学制确定的学时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能力本位教育思潮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股世界范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思潮。它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其思想最初来源于美国二战后对退役人员的转业训练。 60年代被用于美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后传到加拿大,80年代又逐渐推广到了欧亚及澳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初,主要的英联邦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先后根据能力本位职教思想重新构建了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把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90年代初能力本位职教思潮又经加拿大的引介登陆中国。由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显著的优越性,它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一度曾成为世界职教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国际上颇为流行的职教改革思潮。[1] 能力本位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以强调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形成于美国的60、70年代。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课程改革运动中,人们把对当时教育质量的不满归结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足。于是要求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教师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能力。1967年,能力本位教育被提出来以取代传统学科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的新方案。这种方案主张将对教师工作分折的结果具体化为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标准。到20世纪70年代,能力本位教育思想

职业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职业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翁孝川校长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培训。通过培训,使我在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教育理念上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仿佛接受了一次全方位的“洗脑”更新。这次培训与以往的教师培训不同,不单单在理论上有依据、在实践中有实例,而且又能从实践中回到理论,找到焦点,指导实践,进行操作。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升华自己的理论水平,让人信服。对自己在今后工作中发现自己,完善自我有着深刻的意义。 培训重点介绍了翁孝川校长着力倡导的“全纳教育”理念。“全纳教育”强调学校要接纳所有学生,为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教师要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地位;学生要接纳社会、自然和同伴,理解、尊重老师的劳动,融入集体,实现自我的觉醒。此外,翁校长还提出“以学生的呼声为第一信号,以学生的需要为第一选择,以学生的利益为第一追求,以学生的满意为第一标准”、“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等口号。要求教师真正将学生当作自己的服务对象,蹲下来看学生,改变“冷面孔”和居高临下的姿态,在感情上温暖他们,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在心理上开导他们,在目标上指引他们,在学习上激励他们。同时,学校组织开展“唤醒教育”活动,在课程设置、教材取舍、教学方式等环节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进取之心,促使学生自我觉醒。以“关爱、感恩、赞美”为主题,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抓“文明风采”比赛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成功和快乐。我校在办学过程中,遭遇很多困境,如生源质量差、难教、难管;如何发展;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如何对待差生等。通过借鉴翁校长的办学方法,特别是他的发展思路和全纳教育理念,对我们开阔思路,加快我校改革发展会有所帮助。下面结合翁校长的经验,谈谈我校的发展。 (一)明确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根本,办学思想决定了学校的办学路子,一个没有自己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学校,很难想象会办成一个有什么特色的学校。我校学生主要来源分三种:一是普高落榜生,“不大情愿”地来到中职学校;二是厌倦了学习生活,被家长送进中职学校;三是对学一技之长有较浓兴趣,乐意来,主动来。其中,前两类占绝大多数。这些学生主要还不是身体的残疾,而是在学习的压抑中长大,许多学生的文化程度、专业意识、学习品质、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我们要借鉴和参考翁校长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成功推行“全纳教育”。 (二)明确办学目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学校也是一样的,没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就没有奋斗方向,就不能团结和凝聚教职工,如同一盘散沙,各想各的,各做各的,必然导致学校矛盾重重。我们要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把学校的办学目标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进行落实。 (三)努力办好中等职业教育 1.以“主题年”活动形式推进学校工作。 2.调整教学计划,加强教师培训,增加实验设备投入。 3.德育工作。社会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我们都必须正视现实,正视当前中职学生的情况,以“全纳教育”理念为基础,更新学生德育观念,从而对自己的教学和管理进行调整,绝对不能老是回忆过去的学生是多么的好教、好管,过去的工作是多么轻松愉快。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把我国建设成世界强国,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学习,我们更加坚定了献身职业教育事业的信念;通过学习,提高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大力改革课程结构、革新教学方法、更新育人观念,把发展学生能力作为目标,为祖国培养合格的职教人才。

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对人的完善,就是实现人的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的统一。以下小编为你带来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篇1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教师,其知识结构的状况和道德水准的高下,愈来愈成为受关注的焦点。“为人师表”成为新时期师风师德建设的重点和基础,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重中之重。在新的历史时期,公众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而学生们对自己的老师又有什么样的要求呢?这些天,我看了很多关于师德师风方面的书籍,一些调查统计数据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 师生关系主导在教师据有关调查表明,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是决定师生关系亲疏的决定因素70%以上的受访问者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于教师,66%的学生认为自己和班主任的关系还可以,24%的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因为老师和蔼可亲,或是因为自己学习好老师喜欢。只有少量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不太好,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或不守纪律。过去那种认为师生关系情同父子母女的传统认知受到了挑战。而且,师生关系和学生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联系。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们与班主任的关系出

现趋于平淡的趋势,也就是说年级越小、学历较低的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越好。而学历较高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学习独立性更强,与教师的接触机会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了解的机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与班主任的关系一般。 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热爱学生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据有关调查表明,喜欢渊博知识型老师的学生占31%;而喜欢具有师爱型的学生达到53%,他们希望自己的老师温和、可亲,具有

河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7

河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B.封建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末期 2. 与封建社会教育特征不符的是()。 A.师生关系民主化,出现了双轨制 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宗教性 C.以“四书五经”等经典为教育内容 D.官学与私学、书院和社学并存 3. 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是在()。 A.1904年 B.1922年 C.1949年 D.1986年 4. “教育”二字连用最早见于()。 A.《大学》 B.《学记》 C.《论语》 D.《孟子》 5. 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6.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 A.规范作用 B.动力作用 C.引导作用 D.爆发作用 7. 下列不属于广义教育制度范畴的是()。 A.学校 B.少年宫 C.教育考试制度 D.教材 8. “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占优势的基础上”,这一观点是()教育目的论。 A.神学的 B.科学本位 C.社会本位 D.个人本位 9.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引发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10. 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 D.温故而知新 11. 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12. 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 A.共同的奋斗目标 B.班主任的要求 C.班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D.共同的活动 13. 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14. 以下不属于实物直观的是()。 A.观察教学电影 B.观察实物 C.演示实验 D.到实地参观访问 15. 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16. 属于意义识记的行为是()。 A.小明通过阅读成语故事记住了大量成语 B.小明利用课间时间记住了圆周率小数点后9位数字 C.小明采用历史的先后顺序记住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年月日 D.小明通过诵读法记忆并掌握英语单词 17. 观察法的不足是()。 A.难以制定严密的计划 B.观察的目的性不能保证 C.作出精确地判断相当不易 D.所获得的材料不够真实 18. 皮亚杰提出的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不可改变的 B.可以跳跃的 C.因人而异的 D.可人为改变的 19.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及能力》真题[中学]和答案解析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中学)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教育史上,重视实科教育,主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强调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斯宾塞 D.杜威 2.儿童身心发展存在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特性()。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不平衡性 3、明确提出“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不凌节而施”“藏息相辅”等重要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大学》 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能,生活更加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5.世界各国的学制存在着差别,但在入学年龄、中小学分阶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它说明学制的建立要依据()。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D.民族和文化传统 6.学生在小学数学课程中通过测量或拼图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在中学数学课程中通过证明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种课程内容的 组织形式是() A.直线式 B.螺旋式 C.纵向式 D.横向式 7.某沿海城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全面开设海洋教育课程,这种课程属 于()。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生本课程 8.李老师在语文课上,按照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的程序进行教学,这体现了哪一类型课的结构?()。 A.单一课 B.综合课 C.练习课 D.复习课 9.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了“产婆术”,它体现的主要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演示法 10.有同学在班上丢了30元压岁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王老师通过讲“负荆请罪”的故事,教育拿了钱的同学像廉颇将军一样知错就改,不久犯 错误的同学把钱悄悄归还了失主,王老师采用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品德评价法 C.实际锻炼法 D.个人修养法 11.班主任陈老师通过生杏的酸涩和熟杏的香甜来教育一位早恋的初三女生,告诉她,谈恋爱和吃杏子是一样的道理,中学生还没有生长成熟,此时 若谈恋爱,就如同吃生杏子一般,只能又苦又涩;只有到成熟后再去品尝,

教育教学理论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两天紧张而充实的学习,我受益非浅,特别是对教育教学理论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进一步增强了自己战胜困难,抓好教育教学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信心和决心。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一、通过学习,我首先是对自身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教师来说,学习、反思、成长、发展是同义词,通过学习,我对自己有了全面的认识,我要努力摆脱“已成的我”,努力研究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促进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回忆二十年来的教学工作,在对教材的把握方面,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及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基本上是沿着别人的路走下来的,很少有自己的东西。通过学习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对教材的分析有了自己的观点。教了几年高三,也只注重了对知识方法的挖掘、归类、整理。如何教会学生思考,如何培养学生能力也一直是个未知数。通过学习,理清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及其培养途径。认识到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调动其它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重大意义。了解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方向及落实的具体原则,并打算在以后的工作中去逐步落实。 二、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转变了教育理念。相信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应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这种期望不仅是教师自身工作的理念,更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实现“人人成才”的一个重要基础,不要忘了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你的教鞭下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教师眼中就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差异的教育,就会有差异的发展。 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主流。以前也经常听到这方面的报告,但对如何教会学生思考,如何教会学生学习也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通过这次理论学习,才加深了对上述教育思想的认识。 三、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理解了如何把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完善了教学能力,明确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行为,教育行为是在教师自我临近下的一种有选择的技术,是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有关教学的经验,知识而形成的一整套操作技巧,我们只有善于设计教学,善于研究教材,选择合理的教法,学法,灵活地运用讲解、提问、练习、复习、谈话,编制试卷等技术,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才能表现出高水平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技术,而且这种教学技术与行为的发展组合,便会产生一种寓于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甚至学术能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境界。使学生不仅生动的理解了学习内容,而且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总而言之,这次理论学习对我来说可谓收获多多,今后我将立足课堂,服务教学,继续努力,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强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的新时代教师,为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篇二: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刘梅菊 素质一词,自从倡导素质教育以来,与我们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我们的教育每时每刻都在为提高人的素质而存在着。人微言轻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者――教师来说,做一个高素质的人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我认为,提高教师的素质有几条主要途径: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系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教师的任务更多地由“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立足于激发和培育高昂而持久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终身学习,随时随地学习。而教师需要率先接受终身教育,这也是新世界教师职业的基本条件。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

能力何以本位|能力本位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对将“能力本位”作为职业技术院校的指导理念颇有微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反对意见是“能力本位”过于强调具体的操作技能培养,不重视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并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该提倡“知识本位”或“素质本位”。其实,这是对“能力本位”的误解,在“能力本位教育”(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有关“能力”内涵的理解,已经经历了从“职业技能”到“知识、技能、态度”再到“综合职业能力”这样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在CBE模式形成之初,企业界和培训界都把职业技能视为技能型人才最重要的品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管理者们发现,支撑一个人职业技术背后的知识储备和从业心理等,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并进一步影响其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这一发现反映到培训领域后,原先只注重技能开发的培训领域开始注重受训者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培养,同时Competency的内涵也从“职业技能”拓展到“知识、技能、态度”。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企业对从业者的要求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从业者要承担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工作任务,而是复合的多任务系统;从业者不仅要胜任今天的工作,还要能适应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为企业输送合格从业者的职业教育,开始根据这种新趋势来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培训方式,完成了对Competency概念的第二次拓展,即从“知识、技能、态度”拓展到“综合职业能力”。 从哲学的角度看,所谓本位就是某一事物或现象中处于根本地位的东西,是

以职业能力本位理论为基础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以职业能力本位理论为基础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不再适合现代高职英语教学,文章以职业能力本位理论为基础,探讨了高職英语教学改革的几个要点,即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制订每个专业学生的英语培养目标;根据真实岗位的实际场景设计教学;根据职业能力要求,重建评价机制,以促进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标签:职业能力本位;高职;英语教学 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就提出了职业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即“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职业能力本位教育理论现在仍然广泛应用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中,也是当今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以职业岗位的需求为核心,根据毕业生的岗位,确定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再根据学生所需求的能力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职业能力本位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培养理论,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与中国现代高职教育的需求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 二、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 根据我国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在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中,英语是一项必修的公共课程,高职英语教学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了基础。许多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存在严重的误区,大部分学校仍然以学科知识为本位,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讲解语法、词汇、句型;高职英语教育或像高中英语教育的延伸,或像普通高校英语的简化,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专注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以职业能力本位理论为基础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笔者认为,在职业能力本位理论的视角下,高职英语教学最终是为学生的专业服务,应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所学的专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制订每个专业学生的英语培养目标。目前,以企业需求为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的体系构建是高职英语改革的重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不同的关键学习领域,比如旅游专业、财务专业、营销专业等各专业的学生应该以旅游英语、财务英语、营销英语为主要学习领域,相关英语基础课程的设置应该以专业英语为中心,为专业英语学习服务,根据不同学习领域,有侧重、有层次地开展教学,将英语学习与行业英语相结合,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2)根据岗位的实际场景设计教学。高职英语的教学不应该以传统的语法、词汇、句型等知识应用学习为主,应该将专业英语的学习融入真实的应用场景中,模拟职业现场、设置常见情景,有目的地锻炼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应该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