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什么是能力本位教育

什么是能力本位教育

什么是能力本位教育
什么是能力本位教育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

什么是能力本位教育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二次大战后。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它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对入学学员原有经验所获得的能力经考核后予以承认;强调严格的科学管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随时招收不同程度的学生并按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方式和时间,课程可以长短不一,毕业时间也不一致,做到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从而打破了传统以学科为科目,以学科的学术体系和学制确定的学时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能力本位教育思潮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股世界范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思潮。它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其思想最初来源于美国二战后对退役人员的转业训练。 60年代被用于美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后传到加拿大,80年代又逐渐推广到了欧亚及澳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初,主要的英联邦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先后根据能力本位职教思想重新构建了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把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90年代初能力本位职教思潮又经加拿大的引介登陆中国。由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显著的优越性,它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一度曾成为世界职教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国际上颇为流行的职教改革思潮。

能力本位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以强调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形成于美国的60、70年代。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课程改革运动中,人们把对当时教育质量的不满归结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足。于是要求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教师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能力。1967年,能力本位教育被提出来以取代传统学科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的新方案。这种方案主张将对教师工作分折的结果具体化为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标准。到20世纪70年代,能力本位教育思想日渐成熟并开始运用到职业教育和培训中来,并被广泛应用于北美和世界其它一些地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其中尤以北美盛行。

但当时人们对“能力”本质的理解非常狭隘,是行为主义的,即根据一系列具体的、孤立的行为来界定“能力”,等同于“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而这些行为往往与一项项被细致地分解的工作任务相联系,其目的在于使能力能够明确地陈述出来。显然这里的“任务”即“能力”。当人们意识到:即使一个人能够完成已经明确规定的任何细小任务,他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一名成功者时,这种理念很快就被人冷落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理念又重新兴起,并且成为世纪之交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的主导理念,这与产业界强烈要求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能力相关。当时的企业界普遍反映:现行的职业教

育与就业需求不直接相关的现象十分严重,只注重知识与理论的获得,而非实际的操作能力。认为,受训人员在岗位上所表现出来的实际操作能力才是职业能力的体现。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时至20世纪90年代,能力本位思潮盛行后期,又提出了“关键能力”。

能力本位教育的基本内容

能力本位教育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它是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需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由于各国或各学校对能力本位教育的理解不同,所以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因而能力本位教育在不同地区或机构被视为一种“学习过程的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的系统开发计划”、“课程开发模式”或“教学模式”。

能力本位教育中的“能力”是指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它包括四个方面:与本职相关的知识、态度、经验(活动的领域)、反馈(评价、评估的领域)。四方面均达到才构成了一种“专项能力”,专项能力以一个学习模块的形式表现出来。若干专项能力又构成了一项“综合能力”,若干综合能力又构成某种“职业能力”。

能力本位教育的五大要素:

1、以职业能力为教育的基础,并以之作为培养目标和教育评价的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专项能力的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计划。

2、以能力为教学的基础。根据一定的能力观分析和确定能力标准;将能力标准转换为课程,通常采用模块化课程。

3、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以能力标准为参照,评价学生多项能力,即采用标准参照评价而非常模参照评价。

4、教学上的灵活多样和管理上的严格科学。通常采用适应个别化差异的个别化教学。

5、授予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学分。

能力本位教育的影响与评价

由上可知,能力本位教育最大特点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种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因此目标很具体,针对性强。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强化行业用人部门和学校教育部门间的紧密合作。同时,由于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把各项岗位要求进行系统分析,再组成一系列教学模块或单元,使不同起点、不同要求的受教育者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取舍,所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对沟通职前和职后的培训,正规和非正规教育都有好处。在教学组织管理上也自然突出了个别化的特点。

与传统的职教教学模式相比,能力本位教育具有四方面的优势: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明确,且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课程内容以职业分析为基础,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打破了僵化的学科课程体系;重视学习者个别化学习,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注重“学”而非注重“教”;反馈及时,评价客观,为标准参照评价。不过能力本位职教思潮的优势特色中也存在着

自身的局限性:在教育目的上存在着重视行为、忽视品德的倾向;在教育方法上强调针对具体工作进行培训,使日后的职业迁移性和继续学业受到影响。

能力本位思想孕育着一种崭新的教育评价尺度和配置人力资源的重要原则,它不同于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职教价值观,它为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提供了新的思想动力。在能力本位思潮影响下采用的一些方法的手段,如进行职业分析、按应备能力设计教学内容、发展产学合作的教育形式等也有效地缩小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距离。尽管能力本位职教思潮日益为素质本位、人格本位职教思潮所取代,但它的基本思想、它对能力的强调至今仍有市场。

对“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思考

对“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思考 [摘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可以借鉴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基本标准、“能力本位”课程主要特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中反馈及修正三个方面。但在运用的同时,还要注意实践和理论并重、过程和结果并重、注重人文素养、重视职业道德。 [关键词]能力本位课程评价职业道德反馈 “能力本位”或称“能力中心”课程观体现了芬奇、迈克和杰米逊等人的课程理念。“能力本位”课程观视课程为一组行为化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有计划组织的学习活动、经验;课程开发的参与者首先是企业界人员,其次是课程专家、学校教师。课程开发程序一般采用比较客观、规范的DACUM法,即首先由企业界人员按严格的步骤、方法进行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产生一张将某一岗位工作条件加以分析并描述的DACUM表(其中的工作任务或行为被认为是能力);然后由课程专家、教师据此DACUM表编制课程。在这种课程观及其课程模式下,因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组织直接由DACUM表决定,所以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实际联系比较紧密;而且,按照行为化的目标组织教学,评价教学结果,易于在技能训练方面达到熟练。 “能力本位”或称“能力中心”课程对于我国职教课程的影响是巨大的,并在众多国内职业院校中得到广泛推崇。但作为一种职教课程是否应该得到应有的肯定和推广,既要看到它的社会效益和个人价值,也要看它的教学效果是否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职教课程的评价,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际问题。可以借鉴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指标来看“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能力本位”课程的评价主要涉及了“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基本标准、“能力本位”课程主要特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中反馈及修正三个重要问题。 一、“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基本标准 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基本标准包括课程职责、课程结构及其开发、课程效能三个方面。其中,课程职责是指课程目标是否能够符合企业、雇主及学生个体的需要,实质上是对课程目标及其所反映的课程观的一种评价。“能力本位”课程与企业和雇主的需要紧密相关,企业和雇主都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内容的设置和确定上来。而学生个体在“能力本位”课程的学习中,既满足了企业用人的标准需要,又满足了自身就业的需要,完全达到了课程职责的要求。

能力本位与素质教育-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

关于素质教育和能力本位的若干思考 上海市教科院WTO教育服务研究中心 朱兴德 1999年国家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后,素质教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热烈讨论,职业教育工作者也不甘落后。但是在具体讨论中,如何理解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和原来倡导的能力本位,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现代职业教育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等,在不少同志当中产生了迷茫。本文拟就这方面谈几点个人的思考。 一、关于素质教育 (1)何谓素质? 素质教育中的关键词是“素质”,因此在讨论素质教育之前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素质”?也就是说首先要搞清楚素质教育中的“素质”究竟指什么,具体作怎样的解释。这看似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是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因为关于“素质”目前存在着多种理解和定义,有心理学、生理学、医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和伦理道德等各个学科各不相同的解释,正是这种不同解释造成了素质教育具体实施的困难。 素质本来是一个心理学和医学概念,是一个外来词,其英语为diathesis,主要是指一个人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正是这种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构成了一个人能力形成的基础,使教育训练成为可能。后来素质的概念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指一个人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还

包括了后天形成的各种素养和习惯。即在一定时期,一个人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及与后天形成的种种倾向的总和。由于后天形成的倾向通常带有明显的价值判断上的差异性,因此而衍生出了种种专门化的素质概念,即××素质,如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等等,显然各种专门化素质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并不能相互替代。这时关于“素质”的讨论只有针对专门化时才有意义。比如当我们指责一名随地吐痰的西装革履的男士“素质太差”时,不是因为他是身体残疾或存在心理缺陷,也不是因为他是文盲,而是因为他在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着某些不道义。这时对他实施的“素质教育”就不可能是文化学习,也不可能是身体锻炼。 由于人们对素质产生了种种专门化的理解,使原来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已经不能够适应发展需要,为了讨论的便利,人们提出了“综合素质”的概念。所谓综合素质,实际上是指各种专门素质的总和,而且通常是指这种总和的整体性状而言的。目前关于素质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关于综合素质的讨论。 (2)什么是素质教育? 顾名思义,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关于素质的教育。正如前文所述,由于目前关于素质存在着多种解释,所以关于素质教育也存在着多种理解。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课堂正常教学之外的跳跳唱唱,甚至在有的学校闹出了“全校拉二胡开展素质教育”的笑话。不少政治工作者则认为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政治理论学习,就是道德教育;讲一个人的素质低就意味着他的政治觉悟有问题;提高一个人的素质,就是提高他的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显然,在各自抱着不

素质教育概论 考试--81分2013-06-19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 1. ()不仅能提高人生价值品位,而且能提高社会的 和谐进步程度。 (A) 健康素质 (B) 学习素质 (C) 个人道德素质 (D) 思想品德素质 [分值: 2. ()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他对教学过程 所进行的科学探索,体现着他独特的创造性。 (A) 教师 (B) 教授 (C) 学生 (D) 专家 [分值: 3. 素质教育如果丧失了(),就意味着任何一种不相 干的教育都可以贴上“素质教育”的标签,素质教 育自身也就不复存在了。

(A) 专一性 (B) 多样性 (C) 统一性 (D) 独特性 [分值:4.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这是推动国家和谐发 展的必然要求。 (A) 坚持以人为本,使每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项共有素质全面形成 (B) 使每位学生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和生存能力 (C) 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D) 保证学生顺畅融入社会而不带来任何负效应 [分值:5. 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指引人们走向成功的 ()。 (A) 根本法则 (B) 基本路径 (C) 重要经历 (D) 唯一方法

[分值: 6. 社会良性发展必须有正确的方向和一定的(),而 思想道德素质是确保实现这种追求目标的重要条 件。 (A) 法律规范 (B) 道德规范 (C) 社会规范 (D) 以上都正确 [分值: 7. ()是指创造形成一种催人奋进的良好环境氛围, 促进学生的健康顺利成长,实现教育、管理、服务、保障综合育人。 (A) 课程教育 (B) 文化底蕴 (C) 环境教育 (D) 素质教育 [分值: 8. ()虽不是教育方法本身,但它在很大程度甚至根 本上,影响乃至制约良好的施教方法的产生与运

知识、能力、素质本位

知识·能力·人格·素质 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从它肇始就受到社会的关注,就面临着如何嬗变转型并脱胎换骨的苦苦思考与探求,尽管20多年来在名校林立、社会疑虑、自身嬗变的艰难历程中,逐渐构建了自已较具特点的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追求,但其基本价值取向仍徘徊在我国传统教育那种“功利性实用教育”的阴影中,依然没有走出现代中国文化中“把有限的价值当作人生的终极价值”的误区。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即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和素质本位来探讨和思考未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一、知识本位的高职教育 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从开始起,就一直受到我国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并长时间的主导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传统教学观念是汇聚了几种教学思想源流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们是: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民族的重书本知识教学思想;20世纪初由一些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输入的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政府支持引进推行的凯洛夫的思想。这种传统教学观念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十分强调教学的认识性质,强调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即间接经验)的传授与学习在教学中的基础或中心地位,并认为学生接触实践,增加直观经验和感性知识是为学习间接经验做准备的。总之,这种教学观念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缺乏学生的主体活动,尤其是缺少“做中学”的环节。因此其作用的局限性又是明显的: 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虽然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学生任何素质的发展除了要学习间接知识经验、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之外,还要通过亲身活动的磨练和直接经验的积累,才能实现任何素质的发展。而且对于发展来说,后者比前者显得更为重要,更为复杂。

能力本位

什么是能力本位教育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二次大战后。 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 (确定过程或方式) 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它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对入学学员原有经验所获得的能力经考核后予以承认;强调严格的科学管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随时招收不同程度的学生并按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方式和时间,课程可以长短不一,毕业时间也不一致,做到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从而打破了传统以学科为科目,以学科的学术体系和学制确定的学时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能力本位教育思潮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股世界范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思潮。它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其思想最初来源于美国二战后对退役人员的转业训练。 60年代被用于美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后传到加拿大,80年代又逐渐推广到了欧亚及澳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初,主要的英联邦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先后根据能力本位职教思想重新构建了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把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90年代初能力本位职教思潮又经加拿大的引介登陆中国。由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显著的优越性,它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一度曾成为世界职教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国际上颇为流行的职教改革思潮。[1] 能力本位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以强调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形成于美国的60、70年代。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课程改革运动中,人们把对当时教育质量的不满归结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足。于是要求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教师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能力。1967年,能力本位教育被提出来以取代传统学科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的新方案。这种方案主张将对教师工作分折的结果具体化为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标准。到20世纪70年代,能力本位教育思想

河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7

河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B.封建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末期 2. 与封建社会教育特征不符的是()。 A.师生关系民主化,出现了双轨制 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宗教性 C.以“四书五经”等经典为教育内容 D.官学与私学、书院和社学并存 3. 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是在()。 A.1904年 B.1922年 C.1949年 D.1986年 4. “教育”二字连用最早见于()。 A.《大学》 B.《学记》 C.《论语》 D.《孟子》 5. 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6.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 A.规范作用 B.动力作用 C.引导作用 D.爆发作用 7. 下列不属于广义教育制度范畴的是()。 A.学校 B.少年宫 C.教育考试制度 D.教材 8. “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占优势的基础上”,这一观点是()教育目的论。 A.神学的 B.科学本位 C.社会本位 D.个人本位 9.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引发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10. 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 D.温故而知新 11. 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12. 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 A.共同的奋斗目标 B.班主任的要求 C.班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D.共同的活动 13. 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14. 以下不属于实物直观的是()。 A.观察教学电影 B.观察实物 C.演示实验 D.到实地参观访问 15. 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16. 属于意义识记的行为是()。 A.小明通过阅读成语故事记住了大量成语 B.小明利用课间时间记住了圆周率小数点后9位数字 C.小明采用历史的先后顺序记住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年月日 D.小明通过诵读法记忆并掌握英语单词 17. 观察法的不足是()。 A.难以制定严密的计划 B.观察的目的性不能保证 C.作出精确地判断相当不易 D.所获得的材料不够真实 18. 皮亚杰提出的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不可改变的 B.可以跳跃的 C.因人而异的 D.可人为改变的 19.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及能力》真题[中学]和答案解析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中学)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教育史上,重视实科教育,主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强调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斯宾塞 D.杜威 2.儿童身心发展存在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特性()。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不平衡性 3、明确提出“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不凌节而施”“藏息相辅”等重要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大学》 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能,生活更加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5.世界各国的学制存在着差别,但在入学年龄、中小学分阶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它说明学制的建立要依据()。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D.民族和文化传统 6.学生在小学数学课程中通过测量或拼图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在中学数学课程中通过证明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种课程内容的 组织形式是() A.直线式 B.螺旋式 C.纵向式 D.横向式 7.某沿海城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全面开设海洋教育课程,这种课程属 于()。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生本课程 8.李老师在语文课上,按照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的程序进行教学,这体现了哪一类型课的结构?()。 A.单一课 B.综合课 C.练习课 D.复习课 9.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了“产婆术”,它体现的主要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演示法 10.有同学在班上丢了30元压岁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王老师通过讲“负荆请罪”的故事,教育拿了钱的同学像廉颇将军一样知错就改,不久犯 错误的同学把钱悄悄归还了失主,王老师采用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品德评价法 C.实际锻炼法 D.个人修养法 11.班主任陈老师通过生杏的酸涩和熟杏的香甜来教育一位早恋的初三女生,告诉她,谈恋爱和吃杏子是一样的道理,中学生还没有生长成熟,此时 若谈恋爱,就如同吃生杏子一般,只能又苦又涩;只有到成熟后再去品尝,

能力何以本位|能力本位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对将“能力本位”作为职业技术院校的指导理念颇有微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反对意见是“能力本位”过于强调具体的操作技能培养,不重视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并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该提倡“知识本位”或“素质本位”。其实,这是对“能力本位”的误解,在“能力本位教育”(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有关“能力”内涵的理解,已经经历了从“职业技能”到“知识、技能、态度”再到“综合职业能力”这样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在CBE模式形成之初,企业界和培训界都把职业技能视为技能型人才最重要的品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管理者们发现,支撑一个人职业技术背后的知识储备和从业心理等,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并进一步影响其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这一发现反映到培训领域后,原先只注重技能开发的培训领域开始注重受训者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培养,同时Competency的内涵也从“职业技能”拓展到“知识、技能、态度”。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企业对从业者的要求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从业者要承担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工作任务,而是复合的多任务系统;从业者不仅要胜任今天的工作,还要能适应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为企业输送合格从业者的职业教育,开始根据这种新趋势来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培训方式,完成了对Competency概念的第二次拓展,即从“知识、技能、态度”拓展到“综合职业能力”。 从哲学的角度看,所谓本位就是某一事物或现象中处于根本地位的东西,是

以职业能力本位理论为基础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以职业能力本位理论为基础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不再适合现代高职英语教学,文章以职业能力本位理论为基础,探讨了高職英语教学改革的几个要点,即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制订每个专业学生的英语培养目标;根据真实岗位的实际场景设计教学;根据职业能力要求,重建评价机制,以促进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标签:职业能力本位;高职;英语教学 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就提出了职业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即“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职业能力本位教育理论现在仍然广泛应用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中,也是当今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以职业岗位的需求为核心,根据毕业生的岗位,确定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再根据学生所需求的能力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职业能力本位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培养理论,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与中国现代高职教育的需求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 二、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 根据我国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在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中,英语是一项必修的公共课程,高职英语教学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了基础。许多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存在严重的误区,大部分学校仍然以学科知识为本位,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讲解语法、词汇、句型;高职英语教育或像高中英语教育的延伸,或像普通高校英语的简化,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专注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以职业能力本位理论为基础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笔者认为,在职业能力本位理论的视角下,高职英语教学最终是为学生的专业服务,应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所学的专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制订每个专业学生的英语培养目标。目前,以企业需求为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的体系构建是高职英语改革的重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不同的关键学习领域,比如旅游专业、财务专业、营销专业等各专业的学生应该以旅游英语、财务英语、营销英语为主要学习领域,相关英语基础课程的设置应该以专业英语为中心,为专业英语学习服务,根据不同学习领域,有侧重、有层次地开展教学,将英语学习与行业英语相结合,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2)根据岗位的实际场景设计教学。高职英语的教学不应该以传统的语法、词汇、句型等知识应用学习为主,应该将专业英语的学习融入真实的应用场景中,模拟职业现场、设置常见情景,有目的地锻炼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应该开

2019年江西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真题及答案

2019年江西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真题及答案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1~1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提出了合作教育学的理论。合作教育学的核心是( ) A.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 B.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合作 C.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 D.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 2.试图在心理学基础之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并提出了着名的阶段教学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3.教育科学现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 A.教育学 B.教育哲学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生理学 4.在教育的文化功能中,将存储形态文化转变为活跃形态文化是教育( ) A.传递文化的功能 B.活化文化的功能 C.交流文化的功能 D.更新文化的功能 5.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 A.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B.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C.德育与智育、体育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在我国现代学制沿革中,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并将学堂改为学校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7.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曾提出“两基”的教育发展总目标。其中“两基”是指( ) A.传授与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完成教育体制改革,基本完善教育结构 D.基本完成课程改革任务,基本实施素质教育 8.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创造性 C.主体性 D.示范性 9.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为中心,以“做中学”为基本教学方法的课程形式是(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技能课程 D.核心课程 10.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则无需特别训练的观点属于教育史上哪种理论流派?( ) A.实质教育派 B.形式教育派 C.传统教育派 D.现代教育派 11.针对当前出现的人口、能源、环境等危机,对学生进行的旨在树立一种积极的、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道德观念的教育被称为( ) A.生命教育 B.自然教育 C.环境教育

高职教学中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教学中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设计 [摘要]高职教育要求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教学为主。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实现高职教育的需求。文章以“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课程为例,对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进行了实证论述。 [关键词]高职教育能力本位职业能力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教学要求突出职业技能的特点。要使教学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高职教育的理念,其次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确保实践性教学落到实处,确保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本文以课程“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课程为实例,论述高职教育中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和具体实施过程。 “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在课程体系中有前导课程“旅游学概论”为本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而本课程的学习又将要为后续课程“导游基础”“旅游美学”“现场导游”等专业课程做准备。“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认识、赏析、描述各种旅游资源的能力;培养学生调查、评估旅游资源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开发旅游资源的能力。要实现这些培养目标,就要对课程进行有效的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改革措施。 一、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第一,课程的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主要有两个目标就业方向,即旅行社方向和景区方向。相应的职业岗位有:旅行社导游,旅行社经营人员(市场营销、广告宣传、线路开发等),旅行社管理人员(门面工作人员、部门经理、经理助理等),景点定点导游,景区经营人员(市场营销、广告宣传、景点推介、出入口业务),景区管理人员(部门经理、景区工作人员)等。这些职业岗位都需要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的形成是由众多的专业课程来完成的。旅行社导游、景点定点导游的一个基本职业能力是能带领旅游者对旅游资源进行鉴赏,这就要求旅行社导游、景点定点导游具备以下能力: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能够辨析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能够鉴赏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能够描述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和特色。而线路开发、景点推介、景区管理人员则不仅要具备鉴赏旅游资源的能力,还要具备基本的调查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及其在调查与评价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初步能力。“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从专业角度识别各种旅游资源,进而对旅游资源进行赏析,在赏析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简单设计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和方法,能够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开设“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课程能够培养学生从事旅行社导游、景点定点导游、线路开发、景点推介、景区开发与管理等职业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 第二,课程总体能力目标。根据课程的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的总体能力目标。“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课程的总体能力目标首先是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认识、辨析各种旅游资源,并能描述它们的主要特色,为今后从事旅行社导游、景点定点导游等工作打下基础;其次是使学生能够简单设计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和方法,能够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为学生将来从事线路开发、景点推介、景区管理与开发等工作打下基础。 第三,课程具体目标。为了实现课程的总体能力目标,我们对总体能力目标

能力本位教育的四大理论支柱

能力本位教育的四大理论支柱 发布时间:2008-01-16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陈庆合 摘要:能力本位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教育有较大区别。它强调学生实际能力或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能力本位教育应有相应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其课程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材理论均应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能力这条主线展开。 关键词:能力本位教育;理论支柱;课程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材理论 能力本位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其在课程设计、学习过程、教学规律以及教材结构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要求和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按照其自身的规律组织和实施教学,才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人才。能力本位教育的实施应有以下四大理论体系做支撑。 一、能力本位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主要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它包括能力本位教育的课程目标、能力本位教育的课程内容和能力本位教育的课程组织。

1.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 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是能力本位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也是教材目标的确定依据。 (1)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的取向。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W.H.Schubert)认为,世界上比较典型的课程目标取向可归纳为四种:“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能力本位教育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术应用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这种类型的教育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一是学生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了基础阶段的教育,基本素质已初步形成;二是毕业即面临就业上岗,而社会上的每一个职业岗位又都有单位、行业,甚至国家制定的就业上岗的条件和标准。所以,职业学校要满足能力本位教育目的要求,有两个基本任务必须完成:一是在学生基本素质初步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巩固和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二是使学生具备进入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国家、行业或用人单位的标准。 针对能力本位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把“行为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结合起来,即形成一种新的能力本位教育的课程目标取向,称为“行为——表现性目标”取向。这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名人理论汇总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含答案)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7、“白板说”——洛克(英国)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41、《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思考

“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思考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吕鑫祥) (本文摘自《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1997年第2期)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为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和课程模式。我国八十年代开始引入,九十年代逐渐推广。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后,CBE似乎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同在,搞高职必定要搞CBE,搞了CBE才能成为高职。当前我国出现了推崇CBE的涌潮。对待这股涌潮有人认为“这些国际先进经验应该引以为鉴”;有人感到困惑发出“CBE且慢行”的呼声;也有人肯定CBE的指导思想,而对DACUM(CBE 发展教学计划的方法)表示怀疑。众说纷呈。由此可见,为了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能够科学地健康地发展,全面审视一下CBE,是十分必的。这种审视既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际价值。由于CBE 的教育思想主要由课程模式来体现,课程模式又是教学实践的基础,因而,本文的审视重点放在课程模式上。 (一)CBE的引入,对消除高职教育中的学科本位课程模式的影响,起了十分有益的作用。但必须注意到,这种作用的实质是CBE所具有的职教共性特征对非职教的教育思想的一种纠正,并不表明CBE对高职教育的适用性。 1、BE的主要特征是以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专项能力,从易到难地安排教学计划。由此可见,CBE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以学科的学术体系来确定教学课程和学时安排的传统思路。因而,从总体上说,CBE的指导思想是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功能相适应的。 2、CBE的课程开发是应用DACUM方法(Developing a curriculum的缩写)来完成的。这种方法的指导思想是:以满足工厂企业对教育对象的要求为基本原则,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职业岗位而不是教育专家的观点。因此制定学习目标的依据就是某一职业岗位所需求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这一依据是通过客观真实的职业分析得来的,而不是来自理论分析。其具体作法是:由在某一职业长期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从业人员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称DACUM委员会),将一个职业目标进行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二个层次的分析,分别得出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通常一个职业可分解为8~12个综合能力,每一个综合能力包含6~30个专项能力、对每个专项能力,分别进行具体详尽的说明。其最终成果是一张DACUM表(罗列出综合能力与专项能力)及说明。教学专家便可根据DACUM表来确定教学单元或称模块。这些单元具有明确的教学内涵。然后将教学单元按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排列顺序。若干个相关单元可组成一门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可确定出核心课程(或称基础课程)和职业专门课程、预备课程,再按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出教学计划。综上所述,DACUM是一种较规范较细致的方法,整个过程都力图保证职业能力在教学中的实现。 3、八十年代开始,高职教育在我国迅速发展。当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如何制定和评价高职的教学计划是一个十分尖锐又具有极大实际价值的问题。一方面学科为中心,三段式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等传统的教育思想在高职教育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教育的理解和掌握也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因而也会产生错位要求和错位评价的现象,以致对办学机构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强烈要求高职教育能迅速地完善其办学模式和课

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历年真题汇编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 也是(应用学科) 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 知识。 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孔子流传于事的 著作是(论语) 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孔子之后儒豪代 表是(孟子、荀子) 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 子) 、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 是(大学) 、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乐 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 (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 (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系统总结先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 、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 的渊源是(格拉底的多婆术)。 、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 、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 、夸美纽斯是17 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 24 、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 、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 、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 世纪中期以后到20 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 、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 年出版的。 28 、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 、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 、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部考证) 31 、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 、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 、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 、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36 古代教育发展的首要事件是作为教育的专门机关-- (学校的产生) 37 教师的来源是我国夏、商、周时代的(师氏、保氏、大司乐、大司徒) 38 、我国最早的学校是在夏代,是时称为(校、庠、序) 39 埃及古代最早的学校是前21 世纪的(宫廷学校) 40 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发展有两个典型时期(西周教育)(唐代教育),外国的典型代表则有(古代希腊教育)(欧洲中世纪教育)

2017上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7年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在教育史上,重视实科教育,主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强调教育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的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斯宾塞 D.杜威 答案:C 解析: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其代表作是《教育论》,其教育观点包括以下几点:1.教育目的是为未来“完美生活”做准备的,因此,他明确要求必须教给学生有价值的知识;2.主张用实践的方法研究知识的价值,强调实用学科的重要性。 2.在儿童身心发展存在缟素发展期,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那一阶段?()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别差异性 D.不平衡性

答案:D 解析: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指同一方面的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是均衡的,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题目中儿童某一方面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其他阶段相对平衡,体现的正是发展的不平衡性。 3.明确提出“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不陵节而施”“臧息相辅”等重要的思想的文献是()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大学》 答案:B 解析:《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片论述教育教学的论著。文中明确提出了“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不陵节而施”“藏息相辅”等重要思想等。 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能,生活更加从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答案:A 解析: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需要而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需要而定制的;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在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得到发展。 5.世界各国的学制存在着差异,但在入学年龄,中小学分段等方面却又较高的一致性。这说明学制的建立主要依据()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D.名族和文化传统 答案:C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是有所不同,在教育目的转化为各级各类的培养目标时,就必须以此为依据,这样才能使实际教育活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 6.学生在小学教学课程中通过测量或拼图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在中学教学课程中通过证明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 A.直线式 B.螺旋式

基于能力本位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基于能力本位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 革与实践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以能力为本位新的形势下,测绘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实践实习、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等方面所进行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能力本位《工程测量》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科技的发展,测量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测绘科学不断地分化和综合[1]。面对日益发展的现代测绘科学技术,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与高速发展的测绘技术相适应。因此,加强测绘教学改革,以能力培养为本,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与快速的社会发展相适应。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我校测绘工程教研室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对《工程测量》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程体系的构建 由于《工程测量》教学比较复杂,它既有理论知识的教学,又有实践能力的教学,必须克服困难、大胆创新、承前启后、勇于改革。因此,我们从我校学生实际出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对测绘专业的《工程测量》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对原来的旧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拓展,将其分为测量基本技能模块(包含普通水准测量、角度测量和全站仪

的使用)、控制测量模块(包含三四等水准测量、导线测量和GPS静态测量)、地形测量模块(包含纸质测图和数字化测图)、施工测量模块(传统方法作业测量和动态RTK测量、全站仪施工放样测量等)和变形测量模块(包含沉降监测、位移变形监测和倾斜监测等)五个模块。改革后的课程体系突出了能力本位,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工程测量》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2.1以能力为本位,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过去我校将《工程测量》作为专业基础课定位,往往由于时间仓促与安排粗略,使部分学生无法将课堂知识与技能联系起来(表1为改革前《工程测量》课程体系教学情况)。旧的培养方案中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不尽科学,造成学生虽然对测量理论熟悉,但对数据处理能力和综合运用相对较弱的情况。为此我们针对岗位技能的特点,根据测量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对其进行改革,改革后《工程测量》课程体系教学情况如表2所示。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测量形势,我们对教学计划每年讨论修改一次。 由表1和表2的对比可以看出,改革后的工程测量课程横跨三年,使工程测量技能的培养达到“三年不断线”的要求;理论与实践课时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互相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 2.2以能力为本位,对实验实习进行改革。

什么是能力本位教育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 什么是能力本位教育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二次大战后。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它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对入学学员原有经验所获得的能力经考核后予以承认;强调严格的科学管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随时招收不同程度的学生并按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方式和时间,课程可以长短不一,毕业时间也不一致,做到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从而打破了传统以学科为科目,以学科的学术体系和学制确定的学时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能力本位教育思潮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股世界范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思潮。它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其思想最初来源于美国二战后对退役人员的转业训练。 60年代被用于美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后传到加拿大,80年代又逐渐推广到了欧亚及澳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初,主要的英联邦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先后根据能力本位职教思想重新构建了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把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90年代初能力本位职教思潮又经加拿大的引介登陆中国。由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显著的优越性,它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一度曾成为世界职教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国际上颇为流行的职教改革思潮。 能力本位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以强调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形成于美国的60、70年代。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课程改革运动中,人们把对当时教育质量的不满归结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足。于是要求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教师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能力。1967年,能力本位教育被提出来以取代传统学科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的新方案。这种方案主张将对教师工作分折的结果具体化为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标准。到20世纪70年代,能力本位教育思想日渐成熟并开始运用到职业教育和培训中来,并被广泛应用于北美和世界其它一些地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其中尤以北美盛行。 但当时人们对“能力”本质的理解非常狭隘,是行为主义的,即根据一系列具体的、孤立的行为来界定“能力”,等同于“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而这些行为往往与一项项被细致地分解的工作任务相联系,其目的在于使能力能够明确地陈述出来。显然这里的“任务”即“能力”。当人们意识到:即使一个人能够完成已经明确规定的任何细小任务,他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一名成功者时,这种理念很快就被人冷落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理念又重新兴起,并且成为世纪之交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的主导理念,这与产业界强烈要求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能力相关。当时的企业界普遍反映:现行的职业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