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文字学专著

古文字学专著

古文字学专著
古文字学专著

第一节古文字专著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中国文字学》、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

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

陈梦家《中国文字学》、

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

(台)林尹《文字学概说》、

刘钊《古文字构型学》、

汤余惠《古文字学概要》、

陈炜湛《古文字学纲要》等。

第二节古文字辞书(含文字编)

华东师大《古文字诂林》、《古文字释要》,

刘志基《古文字考释提要总览》、

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

罗文宗《古文字通典》、

徐在国《传抄古文字编》、

沈康年《古文字谱》、

高明《古文字类编》等。

第三节古文字集刊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古文字研究》、

华东师大《中国文字》、

(台)中国文字编辑委员会《中国文字》、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出土文献》、

武汉大学《简帛》、

中国文字学会《中国文字学报》、出土

文物研究所《出土文献研究》、

张玉金《出土文献语言研究》、

(台)许锬辉《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辑刊》等。

第三章古汉语专题篇

第一节古汉语通假类

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

高亨《古字通假会典》、

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

王海根《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

胡望安《通假字汇》、

许伟健《上古汉语通假字字典》等。

第二节古汉语音韵类

唐作藩《上古音手册》、

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

董同和《上古音韵表稿》、

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

周法高《新编上古音韵表稿》、《汉字古今音汇》等。

第三节古汉语辞典类

宗福邦《故训汇纂》、

王力等《王力古汉语字典》、

《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辞典》、

《辞源》、

《辞海》、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等。

第一节甲骨文字编

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

高岛谦一《甲骨文字字释综览》、

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

吉林大学《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

《殷墟甲骨刻辞类纂》、

孙海波《甲骨文编》、

刘钊《新甲骨文编》,

川大《甲骨文献集成》等。

第二节金文字编

容庚《金文编》、

董莲池《金文编订补》、

《新金文编》、

白川静《金文通释》、

周法高《金文诂林》、

张世超《金文形义通解》、

刘雨《近出殷周金文集录》、

社科院《殷周金文集成》、

陈昭容等《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

张懋容《青铜器论文索引》、

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

《殷周金文集成释文》、

严一萍《金文总集》、

汤余惠《战国铭文选》等。

第五章战国文字专题篇

第一节通论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

《战国古文字典》、

汤余惠《战国文字编》、

(台)陈立《战国文字构型研究》等。

第二节铜器铭文

张守中《中山王器文字编》、

程鹏万《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出土青铜器铭文集释》、

董楚平《吴越徐舒金文集释》等。

第三节简帛文字

骈宇骞、段书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

张守中《包山楚简文字编》、

腾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

郭若愚《战国楚简文字编》、

张世超《秦简文字编》、

袁仲一《秦文字类编》、

李守奎《楚文字编》、

汤志彪《三晋文字编》、

孙刚《齐文字编》、

王辉《秦文字集征》、

江淑惠《齐国彝铭汇考》、

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

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

《上海博物馆藏藏战国楚竹书》、

《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竹书》、

《岳麓书院藏秦简》、

《郭店楚墓竹书》、

陈伟《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等。

第四节玺印文字

罗福颐《古玺文编》、

《古玺汇编》、

吴振武《古玺文编校订》、

曹锦炎《古玺通论》、

施谢捷《古玺汇考》(博士论文)、

许雄志《秦印文字汇编》、

田炜《古玺探研》、

肖毅《〈古玺汇编〉释文订补》、

林素清《〈古玺文编〉补正》、

庄新兴《战国玺印分域编》、

陈光田《战国玺印分域研究》等。

第五节陶文

顾廷龙《古陶文存录》、

高明《古陶文汇编》、《古陶文字征》、金祥恒《陶文编》、袁仲一《秦代陶文》、徐谷甫、王延林《古陶字汇》等。第六节玉石文字商承祚《石刻篆文编》、徐宝贵《石鼓文的整理和研究》、山西文物所《侯马盟书文字编》等。

第七节货币文字商承祚《先秦货币文编》、王献堂《中国古代货币通论》、张颔《古币文编》、朱活《中国货币大辞典》、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马飞海《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吴良宝《先秦货币文字编》等。

古文字学主要参考书: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古文字学导论唐兰古文字研究简论林沄中国文字学龙宇纯(台湾)古文字初阶李学勤二、汉字(构形)文化学主要参考书:1、何九盈:《汉字文化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2、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3、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版。4、李丛芹:《汉字与中国设计》,荣宝斋出版社2007 年版。5、王宏源:《汉字形体源流》,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 年版。6、刘家军:《晋以前的草势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年版。以下为基本原始资料:甲骨文合集社科院历史所殷周金文集成社科院考古所郭店楚简荆门市博物馆古玺汇编罗福颐以下为基本字编:甲骨文编孙海波金文编容庚古文字类编高明战国文字编汤余惠以下为考释著作中的重要著作:甲骨文字释林于省吾积微居金文说杨树达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古文字论集裘锡圭李家浩集李家浩古文字研究(1——24)中华书局中国古文字研究(一)刘钊主编以下为考释汇编:甲骨文字诂林于省吾主编金文诂林周法高主编战国古文字典何琳仪以下为相关研究著作:李零自选集李零文史丛释裘锡圭古文献论丛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李学勤李学勤集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李学勤1、詹鄞鑫《汉字说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2、李学勤《古文字初阶》,中华书局3、唐兰《中国文字学》,商务印书馆4、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中华书局1985 5、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1981,商务印书馆6、《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9 7、顾炎武《日知录》8、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1986。中华书局9、陆宗达《陆宗达语言学论文集》10、徐中舒《甲骨文字典》11、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1988,中华书局12、饶宗颐、曾宪通《云梦秦简日书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3、李学勤《李学勤学术文化随笔》,1999,中国青年出版社《比较考古学随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中国青铜器概说》,外文出版社,1995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东周与秦代文明》,1991,文物出版社《秦出土文献编年》,2001,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4、王国维《王国维学术文化随笔》15、高明《古陶文汇编》,1990,中华书局《古文字类编》16、孙雍长《转注论》,1991,长沙岳麓书社17、裘锡圭《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远东出版社,1995 18、何琳仪《战国古文字通论》,19、黄天树《殷墟卜辞的分类与断代》,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20、李运富《楚国简帛文字构形系统研究》,岳麓书社,1997 21、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2、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23、于省吾《双剑誃尚书新证》、《诗经新证》、《论语新证》24、陈直《史记新证》、《汉书新证》25、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5 26、唐作藩《上古音手册》27、郭守中《中山器文字编》28、顾野王宋本《玉篇》29、《龙龛手印》30、《广韵》31、《集韵》32、吴大徵《说文古籀补》33、《字汇?字汇补》34、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35、袁仲一《秦代陶文》,1987 36、高明、葛英会编著《古陶文字征》,中华书局,1991 其它资料:甲骨文编孙海波中华书局1965 甲骨文字释林于省吾中华书局1979 甲骨文字集释李孝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1965 殷墟卜辞综类岛邦男汲古书院1971 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科学出版社1956 甲骨文字研究郭沫若科学出版社1982 全集本殷墟文字记唐兰中华书局1981 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复旦大学学报》1956,1 商代的谷类作物于省吾《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1,1 释庶于省吾陈世辉《考古》1959,10 略论图腾与宗教起源和夏商图腾于省吾《历史研究》1959,11 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五刑——并释二字释羌、苟、敬、美于省吾《吉林大学学报》1963、1 释甲骨文俄、隶、蕴三字张政烺《中国语文》1965、4 读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辞裘锡圭《考古》1972、2 殷代的刖刑胡厚宣《考古》1972、2 商代卜辞中的冶铸史料燕耘《考古》1975、5 甲骨文所见商族鸟图腾的新证据胡厚宣《文物》1977、2 释九十王宇信《文物》1977、2 释它示——论卜辞中没有蚕神张政烺《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 说我王胡厚宣《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 说弜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 契文考释辩举例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 商代的俘虏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 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释庸、丰、裘锡圭《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1980 殷代的冰雹胡厚宣《史学月刊》1980、3 释柲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80 家谱刻辞真譌辨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 甲骨文字考释(八篇)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

释拜蔡运章《中原文物》特刊1981 甲骨刻辞狩猎考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1 甲骨文“”字试探黄锡全同上甲骨文字的二重性及其构形关系赵诚同上甲骨文异字同形例陈炜湛同上古文字构形中“一分为三”的智慧隐现刘家军《吉林大学考古博士论坛论文集》2006 辰为商星—释辰、莀、辳常正光《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1982 殷墟甲骨文羡字说张政烺《甲骨探史录》三联书店1982 卜辞“异”字和诗、书里的“式”字裘锡圭《中国语言学报》1983 释甲骨文嘉字《古文字论集》(一)1983 说卜辞的焚巫尪与作土龙裘锡圭《甲骨文与殷商史》(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牢、考辨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九辑中华书局1984 甲文楚字辨——兼论正、足不同源王光镐《江汉考古》1984、2 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裘锡圭《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殷都学刊》增刊1985 读《小屯南地甲骨》札记詹鄞鑫《考古与文物》1985、6 小屯南地甲骨考释姚孝遂肖丁中华书局1985 释因蕴张政烺《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85 释殷墟甲骨文的“远”、“”(迩)及有关诸字裘锡圭同上说“”“严”裘锡圭《语言文字研究专籍》(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释“勿”“发”裘锡圭《中国语文研究》第二期香港中文大学1981 释裘锡圭《古文字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 释甲骨文藉、羲、蟮、敖、诸字刘钊《吉林大学学报》1990、2 释“”“”诸字兼谈甲骨文“降永”一词刘钊《殷都博物馆院刊》(创刊号)1989 释殷墟卜辞中与建筑有关的两个词—“门塾”和“”裘锡圭《出土文献研究》续集文物出版社1988 甲骨文字考释(七篇)裘锡圭《湖北大学学报》1990、1 说戚、我林沄《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 释“苞”“”吴振武《中原文物》1990、3 古籀拾遗孙诒让自写刻本1988 观堂集林王国维中华书局1959 金文编容庚中华书局1985 古籀余论孙诒让燕京学社1929 双剑誃吉金文选于省吾石印本1934 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科学出版社1958 积微居金文说杨树达科学出版社1959 金文诂林周法高等香港中文大学1975 金文诂林附录周法高等香港中文大学1977 金文诂林补周法高等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1 说“玄衣朱”——兼释甲骨文字裘锡圭《文物》1976、12 试论孤竹李学勤社会科学战线1983 释两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释籑、纂、饡、缵、赞陈汉平《人文杂志》1985、3 对早期铜器铭文的几点看法林沄《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 释能和以及从的字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八辑1983 永盂铭文解释唐兰《文物》1972、1 释“”何琳仪《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编辑部1983 释于省吾《上海博物馆集刊》(一)1982 释盾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三辑1980 金文释读中的一些问题的探讨孙稚雏《古文字研究》第九辑1984 商周族氏铭文考释举例—摘自《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的资料和初步研究》张亚初刘雨《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 簋考释六则何琳仪黄锡全《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2 商周金文录遗序于省吾《史学集刊》1956、1 由周初四德器的考释说到殷代已在进行文字简化郭沫若《文物》1959、7 说白大师武裘锡圭《考古》1978、5 史墙盘铭解释裘锡圭《文物》1978、3 释建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 汗简?古文四声韵郭忠恕夏竦中华书局古陶文录顾廷龙上海医学书局1938 陶文编金祥恒台湾艺文印书馆1964 侯马盟书山西省文管会文物出版社1976 古玺文编罗福颐文物出版社1981 中山王器文字编张守中中华书局1981 楚帛书文字编饶宗颐曾宪通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5 古币文编张颔中华书局1986 汉印文字征罗福颐文物出版社1982 汉印文字征补罗福颐文物出版社1992 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汉语大字典字形组四川辞书出版社1985 汗简注释黄锡全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 战国文字通论何琳仪中华书局1989 战国“”(廪)字考察吴振武《考古与文物》1984、4 释藤壬生《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战国玺印文字考释三篇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战国文字考释五则汤余惠《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战国货币铭文中的“刀”吴振武《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汤余惠同上战国文字与传抄古文何琳仪《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 古玺考释于豪亮《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 侯马盟书疑难字考李裕民同上战国文字中的“市”裘锡圭《考古学报》1980、3 古文字考释四篇朱德熙《古文字研究》第八辑中华书局1983 论“兵辟太岁”戈俞伟超李家浩《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 战国文字资料里所见的厩朱德熙同上古文字释丛陈汉平同上简牍帛书中的“夭”字吴九龙《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 释“受”并论盱胎南窟铜壶和重金方壶的国别吴振武《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 从战国“忠信”印谈古文字中的异读现象李家浩《北京大学学报》1987、 2 古玺文编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吴振武《古文字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 秦简的文字学考察李学勤《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 曾侯乙墓竹简释文与考释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文

物出版社1989 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与考释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 楚器铭文八考汤余惠《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编辑部1983 读侯马盟书文字札记吴振武《中国语文研究》第六期香港中文大学1984 战国陶文和玺印文字中的“者”字朱德熙《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 中山王壶及鼎铭考释张政烺同上中山国胤嗣壶释文张政烺同上释“弁”李家浩同上战国时代的“料”和秦汉时代的“半”朱德熙裘锡圭《文史》第八辑中华书局1980 释——兼释续、渎、窦、曹锦炎《史学集刊》1983、3 玺印文字释丛(一)刘钊〈考古与文物〉1990、2 战国布考李家浩〈古文字研究〉第三辑1981 战国文字研究(六种)朱德熙裘锡圭〈考古学报〉1972、1 信阳楚简考释五篇朱德熙裘锡圭〈考古学报〉1973、1 信阳楚简释文与考释刘雨〈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 鄂君启节考释于省吾〈考古〉1963、8 古玺杂识何琳仪〈辽海文物学刊〉1986、2 长沙铜量铭文补释何琳仪〈江汉考古〉1988、4 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说明裘锡圭李家浩〈音乐研究〉1981、1 齐返邦刀币考何琳仪〈中国钱币〉1986、3 秦始皇“书同文字”的历史作用北文〈文物〉1973、11 战国记容铜器刻辞考释四篇朱德熙〈语言学轮丛〉第二辑战国时代的“冢”字李家浩〈语言学轮丛〉第七辑商务印书馆1981 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器物铭文中的“鈲”和“私库”吴振武《史学集刊》1882、3 战国题铭概述李学勤《文物》1959、7-8 关于郢太府铜量铭文中的字裘锡圭《文物》1978、11 谈谈随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裘锡圭《文物》1979、7 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初步研究朱德熙裘锡圭《文物》1979、1 所谓“夏虚都”三玺与夏都问题叶其峰《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3 试释几方工官玺叶其峰《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3 战国官玺考释十种石志廉《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2 馆藏战国七玺考石志廉《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1 战国货币考(十二篇)裘锡圭《北京大学学报》1978、2 关于侯马盟书的几点补释朱德熙裘锡圭《文物》1972、8 信阳楚简“浍”字及从之字李家浩《中国语言学报》1982、1 楚缯书“”金祥恒《中国文字》二十八册1968 战国铜器铭文中的食官朱德熙裘锡圭《文物》1973、12 寿县出土楚器铭文研究朱德熙《历史研究》1954、1 战国货币文字中的“币”和“比”李家浩《中国语文》1980、5 楚国官玺考释李家浩《江汉考古》1984、2 秦文字辨析举例何琳仪《人文杂志》1987、4 试释楚国货币文字“巽”骈宇骞《语言文字研究专辑》(一)《中华文史论丛》增刊1986 从字的释读谈到、盆、盂诸器的定名问题张光裕《考古与文物》1982、3 攻五王光韩剑与王光戈李家浩《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 者钟铭校注何琳仪《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 望山楚简里的“”和“”朱德熙同上古玺合文考吴振武同上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干问题李学勤李零《考古学报》1979、2 集脰考(楚器研究)朱德熙北平新生报《语言与文学》28、29、30 期1947 楚玺考释(六篇)刘钊《江汉考古》1991、2 说文释例王筠中国书店1983 说文古籀补吴大澂刻本1898 说文古籀补补丁佛言中华书局1988 说文古籀三补强运开中华书局1988 说文解字诂林丁福宝上海医学书局1928 名原孙诒让自刻本1905 文源林义光写印本1920 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1981 古文字类编高明中华书局1980 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姚孝遂肖丁中华书局1989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徐中舒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1988 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积微居小学述林杨树达中华书局1983 中国文字学唐兰开明书店1949 沈兼士学术论文集沈兼士中华书局1986 古文字研究简论林沄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 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于省吾《文物》1973、2 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裘锡圭《中国语文》1978、3 释中国于省吾《中华学术论文集》1983 从古文字学方面来评判清代文字、声韵、训诂之学的得失于省吾《历史研究》1962、6 古体汉字义近形旁通用例高明《中国语文研究》第四辑香港中文大学1982 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张亚初《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 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郭沫若《考古》1972、3 说王林沄《考古》1965、6 说引字于豪亮《考古》1977、5 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裘锡圭《中国社会科学》1979、6 略论汉字形体研究的一些规律高明《考古与文物》1980、2 释七、甲刘宗汉《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 古文字的形体结构及其发展阶段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 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汪宁生《考古学报》1981、1 甲骨金文零拾张亚初《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1 古文字考释四则张桂光《华南师院学报》1982、4 “七”“十”考张勋燎《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1982 假借形声和先秦文字的性质孙常叙《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古文字发展过程中的内部调整赵诚《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古文字学初阶李学勤中华书局1985 豊丰辨林沄《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85 释从天从大从人的一些古文字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 古文字中的形体讹

变张桂光《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 说俗书每合于古文于省吾《中国语文研究》第五辑香港中文大学1984 古字新考李裕民《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古文字的符号化问题姚孝遂《古文字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 畀字补释裘锡圭《语言学论丛》第六辑商务印书馆1980 略论说文解字中的省声陈世辉《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 汉字的性质裘锡圭《中国语文》1985、1 谈古文字中的变形造字法张亚初《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 再论古汉字的性质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 裘锡圭《说字小记》《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8、2 裘锡圭《古文字释读三则》,《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

第一节 古文字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汉字的産生及其发展简况 ●汉字的産生 ●汉字结构方式的发展 ●汉字的形体演变 幻灯片5 仓颉造字的传说 ●《吕氏春秋》:仓颉作书; ●《韩非子·五蠧篇》:“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说文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幻灯片6 文字的起源 ●文字産生以前的记事方法: ●结绳 ●契刻 ●图画 幻灯片7 实物记事之——结绳 ●《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云:“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 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幻灯片8 中国古代结绳记事 幻灯片9 ●秘鲁印第安人就曾经有过结绳的历史,如单结表示数量十,双结表示百,还有用以表示 人口、土地界域、甚至于刑法及部族兵卒等的内容。 ●我国云南的独龙族人外出时也曾以在绳子上打结来计算日子,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也曾长 期使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 幻灯片10 古秘鲁结绳记事 幻灯片11 契刻 ●所谓契刻,就是用尖硬工具在陶器、竹木等物上刻画记号,用以计数或记事。

●云南红河哈尼族过去使用契约木刻: ●以“·”代表一元,以“︱”代表十元,“×”代表五十元 幻灯片12 若合符契 ●《墨子·公孟篇》:“是数人之齿,而以为富。” ●俞樾《诸子平议》说:“齿者,契之齿也。古者刻竹木以记数,其刻处如齿,故谓之齿。 《易林》所谓符左契右,相与合齿是也。” ●《战国策·齐策四》:“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幻灯片13 陶器刻符 ●河南 ●偃师县 ●二里头 ●文化遗址 幻灯片14 ●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陶器、陶片上共有刻画符号65个,其他地 方发现的也不少,这些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刻符是否可看作文字,学术界尚有争议。幻灯片15 文字产生的一般过程 ●刻画符号→图画、图腾→文字图画(文字的萌芽)→图画文字(原始文字)→文字→文 字体系。 ●汉字起源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汉字大都起源于图画,刻符等可能是个别字的起源。 幻灯片16 图画文字 ●丽江纳西族经典《古事记》的原始形意文字(东巴文),即爲图画文字: ●抛卵在湖中,卷起黑白风,狂浪冲圣卵,卵击高山峰,一道金光发,天路自此通。 幻灯片17 ●左边表示拿蛋,左上符号表示“解开”,与“白”是同音词,假借为“白”; ●“·”是“黑”的表意字; ●三条曲线是“风”; ●圆形是“蛋”;

文字学认识

我对古文字学的认识 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其文明文化历史发展至今,已经有数千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和遗留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这批精神财富,就蕴藏在他们得以依赖薪火相传的文献载体中。古文字便是构成这一载体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子。对于学习和整理好古文字,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开拓古代精神文明,也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先人的智慧、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一系列重要的历史积淀,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文明文化在当代快节奏的迷惘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中重新定位,寻找我们心灵上的传统优秀的根。 古文字学原是文字学的一支,但其对历史学研究的贡献则远非一般文字学所能比;古文字学是一门研究我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的学科。由于它的可接受、可操作的技术纯度相对来说比较困难,所以要研究学习古文字学,通常都从大学开始,那么,大学生便肩负起古文字学学习和研究的历史重任。 (一)当代大学生学习古文字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1)文字学的责任落实对当代大学生的历史选择。 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已经超过了大学生自身所吸收的当代文化知识。这必然导致要求当代大学生更多、更广地吸取来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文化知识。古代文献,无疑成为了一种文化底蕴作为广大学生吸收知识的基础。而大学生本身已初具学习、领悟知识、理论的能力,对于正式学习古文字学,有了良好的底子。作为一个大学生,同时兼备着审美、辨别事物是非的能力,也比较容易诱发对学科学习开拓创新、独立思考的能力,也相对容易培养出一种专业的技能。由此来看,古文字学从大学开始设课研究,有着一种历史性的选择。(2)学习古文字知识的意义何在 ①为什么要学习古文字知识?学习了古文字知识,能为我们自身价值的实现带来何种好处、利益?目的性,是我们每个人在做每一件事之前必须考虑涉及到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个问题本身,就回答了“意义”之所在。当代大学生学习古文字知识,大抵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为了追求自身素质的完备,不得不多方面吸收知识;另一个方面就是现今一般大学生的古汉语水平不够高。虽然一般在一年级时学过古代文选,但是学的很不够,对古汉语的语法、句法的知识也不够,读起古书来感到非常困难。要克服这样一种情况,那么,就有必要学习古文字知识,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打好基础,这样一来,那些艰涩难懂的古文,才将会以一种很浅白的语言烂熟于心中,也方便于吸收古代的文化知识。 ②一般说来,越古的文章就越难懂,搞先秦的历史,比搞秦以后的历史,古文的根底要深一些。不过搞近代史,也同样要有好的古文基础,因为近代人作的文章也大部分是用文言的,白话的材料很少。有少数人,比如章太炎的文章是很难懂的,因为他喜欢用古字、古语,用典故很多。又如严复译西方资产阶级的书也是用文言,而且译得古色古香,古文程度差的人读起来是很吃力的。当代的大学生要从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有所开拓创新,就不必须掌握好古

考古学相关参考书目古文字学方向

考古学相关参考书目古文 字学方向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中国考古学相关参考书目——古文字学方向 《甲骨文诂林》(一、二、三、四)于省吾中华书局 《甲骨文金文释林》胡殿咸安徽人民出版社 《中国甲骨学》王宇信上海人民出版社 《殷墟甲骨学》马如森上海大学出版社 《甲骨文字研究》商承祚天津古籍出版社 《殷墟书契解诂》吴其昌武汉大学出版社 《金文选注释》洪家义江苏教育出版社 《西周金文选注》秦永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积微居金文说》杨树达中华书局 《简帛研究》社科院简帛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卜辞通纂》郭沫若科学出版社 《三代吉金文存》(上、中、下)罗振玉中华书局 《殷周金文集录》徐中舒四川辞书出版社 《古玺文编》罗福颐文物出版社 《古玺汇编》罗福颐文物出版社 《甲骨文编》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华书局 《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一、二、三、四)马承源文物出版社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7、8卷)科学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汉代考古学概说》王仲殊中华书局 《三代考古》(一、二、三)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学出版社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邹衡科学出版社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考古学读本》杨楠北京大学出版社 《考古学理论》陈淳复旦大学出版社 《古文字学纲要》陈炜湛、唐钰明中山大学出版社 《齐文字编》孙刚福建人民出版社 《战国文字编》汤馀惠福建人民出版社 《古文字基础》蔡连章百家出版社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徐中舒四川人民出版社 《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 《战国文字通论》何琳仪江苏教育出版社 《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乙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中国陶瓷》冯先铭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古代货币通考》(上、中、下)王献唐齐鲁书社 《商周考古》北大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文物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周古文字读本》语文出版社 《甲骨文字学纲要》赵城中华书局 《古陶文汇编》高明中华书局

古文字学

利簋① (武王)征商②,隹(唯)甲子潮(朝)③,歲鼎④,克聞⑤,夙又(有) (作)(檀)公寶(尊)彜⑩。 【注释】 ①此器属周武王时代。这是目前所知西周时期最早的一件青 铜器,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珍贵史料。1976年3月出土於陕西 省临潼县零口公社。腹内底铸有铭文4行32字。此器现藏临潼县 博物馆,铭文著录於《殷周金文集成》第4131号。簋,音guǐ,器名。 ②:张政烺:“,‘武王’二字合文,周代铜器铭文中数见,当读‘武王’ 二音。甲骨文对於常见之商王名号多合书,此亦其类,不能看作一个形声字。较 晚铭文如《盂鼎》、《矢簋》皆於‘’下又加一‘王’字,说明当时汉字越来越 走上一字一音了。”“征”:征伐。此处加“彳”,甲骨文未见。 ③子:铭文写法和《说文·子部》“子”字的籀文写法相同。:从“水”,“朝”省声,可隶作“(潮)”,此处借用为“朝”,音zhāo,清早。《尚书·周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逸周书·世俘》:“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则咸刘商王纣。”此铭所记时日与古书同,可证古书的记载是可信的。 ④岁:岁星,今称木星。鼎:当,正当。《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颜师古注:“服虔曰:鼎犹言当也。”“岁鼎”指岁星当头,亦即当其位。按:岁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古人以岁星纪年。岁星运行过程中是否在其次,常被看作是吉凶的征兆。《国语·周语下》记伶州鸠之语曰:“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韦昭注:“岁,岁星也;鹑火,次名。周分野也。……岁星所在,利以伐之也。” ⑤克:能够。:即“闻”字。殷墟甲骨文作,象人跽而以手附耳谛听之 形。本铭耳朵和人形已分离。后来改作从耳门声的形声字。“闻”在此当“报告” 讲。“岁鼎克闻”,是讲天象的。史官最主要的职责是观察天象。“利”是右史, 其受赏是因为观测到“岁鼎”并向周武王报告了这一天象。 ⑥:即“夙”字,早晨。又:通“有”,占有。 ⑦辛未:甲子日之后的第八天。 ⑧才:通“在”。:地名。 ⑨易:通“赐”,赏赐。又吏:读作“右史”,史官名。利:右史之名。 金:指青铜。 铭文大意:周武王伐商,在甲子那天清早,岁星当头,有利於征伐。史官利 赐给右史利青铜。利因而制作了这个用来祭祀先人檀公的珍贵礼器。

中国语言学必读必备书目400种

中国语言学必读必备书目400种 北京大学语言学院推荐 (英)The Categories(范畴):亚里士多德 (英)THE DEVIL’S DICTIONARY(魔鬼词典)-- AMBROSE BIERCE(阿姆布诺斯·比尔斯) (英)The Foolish Dictionary(愚蠢的词典)-- Gideon Wurdz(吉顿·伍兹) (英)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美]塞尔[Searle,J.R.] (英)词汇、语义学和语言教育[英]哈切(Hatch,E (英)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习得 (英)当代句法理论通览 (英)当代语义理论指南--[美]拉宾(Lappin,S.)著 (英)德里达--诺利斯 (英)汉语方言的连续变化变调模式--陈渊泉 (英)话语分析入门:理论与方法[美]吉(Gee,J.P.)著 (英)会说话的哺乳动物:心理语言学入门 (英)剑桥语言百科词典 (英)交际语言教学论 (英)句法:结构、意义与功能 (英)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法[美]斯科隆(Scbllon,R.)等著 (英)历史语言学 (英)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 (英)乔姆司基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英)人类语言学入门 (英)认知语言学入门 (英)社会语言学教程 (英)言语的萌发:语言的起源和进化 (英)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美]塞尔(Searle,J.R.)著 (英)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英)英诗学习指南:语言学的分析方法[英]利奇(Leech,G.N.)著 (英)语法化学说 (英)语料库语言学 (英)语料库语言学入门[新]肯尼迪(Kennedy,G.)著 (英)语言和人 (英)语言类型学与普通语法特征--Croft (英)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Sapir (英)语言迁移:语言学习的语际影响[美]奥德林(Odlin,T.)著 (英)语言心理学[美]卡罗尔(Carroll,D.W.)著 (英)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 (英)语言学教程--Radford (英)语言学课题:语言研究实用指南 (英)语言学理论:对基要原著的语篇研究 (英)语言学入门[英]普尔(Poole,S.C.)著 (英)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中的错误:错误分析探讨

古文字学讲义整理汇总

古文字学讲义整理 【ppt4】 盟書:記錄盟約的言辭,也叫做載書。 【ppt5】 简帛:我国在纸张发明以前,用于书写的材料主要是简帛。简最迟在商代初年就已经使用,帛的使用大概稍晚一些。战国时代——楚简。 历史上竹简的发现:孔子壁中书 《论衡·正说》:“考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教授堂以为殿,得百篇《尚书》于墙壁中,武帝使使者取视,莫能读者,遂秘于中,外不得见。至孝成帝时,征为古文 《尚书》学。” 《汉书·艺文志》:“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国者,孔子后也, 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 《论衡·正说》:“至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奏之。宣帝下示博士,然后《易》、《礼》、《尚书》各益一篇。而《尚书》 二十九篇始定矣。” 汲冢竹书:晋武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一说“安厘王”)墓,得到简牍数十车,后世叫做“汲冢竹书”。《周易》、《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魏之史书,凡十三篇,宋时亡佚 清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 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 《今本竹书纪年》,系出后人伪托,可参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简文内容:1.书籍:信阳竹书: 三代周公先王 郭店竹书:儒家和道家文献 上博竹书:儒家、道家、兵家及杂家等 有学者断言,“郭店楚简出土以后,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 2.遣策 3.占卜祭祷:主要是为墓主人所患疾病及仕途的前景进行占卜和祭祷。 4.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岁”篇有“秦楚月名对照表”。 5.日书:选择吉凶之书,仅见于九店简 6.司法档案:主要出自包山简 【ppt6】 籀文:西周宣王时的太史籀着有《史籀》十五篇,《史籀》所用字体后人叫做籀文,也有人叫它做大篆。据今本统计,《说文》所收籀文共220余字。上博竹书字典《字析》。小篆:春秋、战国之交,中国社会剧烈变化,这对汉字形体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春秋以前,文字为统治阶级服务,春秋战国之交,文字开始扩散到民间。进入战国,使用和掌握文字的阶层与范围进一步扩大,汉字的数量也不断地增加。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书同文字”使文字规范化。 李斯---《仓颉篇》

文字学试题

一,文字学术语解释 1小学2.小篆 3 大篆4.古文5合文 6 以形会意宇7.借形变体字8合音宇9.异体宇10古今字 l 小学:专门研究汉语汉字的学科,民国以前称为“小学”。隋唐以后,“小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成了传统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门学科的总名。清代末年章太炎认为‘小学”之名不确切,建议把它改为“语言文字之学”。其后,人们逐渐用‘汉语文字学”或“文字学”来代替“小学”,专称研究汉语汉字的学科。近人多改称之为“汉字学”。 2 小篆: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通用的泰国文字,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小篆的面貌,现还可以从一些秦代的刻石、有铭文的金属器物,以及《说文解宇》和三体石经上看到。 3 大篆:广义的大篆指所有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和其他古文字。狭义的大篆则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文字,是与小篆相对而言的。大篆通过《说文解字》和春秋时的金石器物流传至今,《说文解宇》中籀文、石鼓文、诅楚文和秦公钟、氢公鎢、秦公簋上金文是其典型代表。 4 古文:六国古文,又称东方六国文字,简称古文,是战国时代东方齐、楚、燕、韩、赵、魏等国文字的合称。 5 合文;或称合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刻或合写在一起,在行款上只占一个字的位置,形式上象一个字而实际上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语素。例如:甲骨文中“祖乙”写作、“祖丁”写作、“四祖丁”写作。 6以形会意宇一种会意字,即通过偏旁的形象意义来会意的会意宇。例如:“ ifc休,”和“制(杲)”字。 7 借体变体宇;指改造变易现存字的形体结构而形成的与原字不是异体字关系的新字。它是通过改变笔画形态、增减笔画、倒书或反书字形、移换偏旁的位置等方式来形成的与原字读音、意义有不同的字。例如:“甩”、“乒”、“丛”、“幻”和“忡”等。 8 合音宇:是一种由两个作表音构件的宇组合而成的合体宇,其读音由用作构件的两个字反切而成,即取一字的声母取一字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例如:‘‘ ”(名夜反)和“秽(禾岁反)。 9异体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不同而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部可以互相替代的宇。也称为或体、重文、俗宇。例如:“野”字和“墼”字,“块”宇和“由”字。 10 古今字:是汉字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同一词义先后异字的现象,即表达同一词义,因时代不同而出现的形体不同的汉字。其中产生时代较早的称为古字,产生时代较晚的称为今字。例如;“要”字和“腰”字,“说”字和“悦”字。 二,填空 L《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段玉裁),《甲骨文字释林》的作者是(于省吾)。 2.《说文释例》的作者是(王筠),(说文通训定声》的作者是(朱骏声)。 3.《三代吉金文存》的作者是(罗振玉),《两周金文辞大系》的作者是( 郭沫若)。 4.《甲骨文编》的作者是(孙海波),《金文编》的作者是(容庚)。 5.周有光在《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一文中根据汉字使用符号所起的表意和表音作用的整个状况得出汉字是( 意音、语素)文字的结论;裘锡圭在《汉字的性质》一文中根据汉字字符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将汉字又叫做( 音节)文字。 6. 1935年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批判了六书说,提出了三书说,把汉字分成象形文字、( 象意、)文字、( 形声)文字三类。 7. 1956年陈梦家先生在《殷墟卜辞综述》中谈到整个汉字发展的过程,把汉字分为( 象形)、( 假借)和形声三种基本类型。 8.人们一般把自汉字产生以来至小篆的字体书写的文字,统称为( 古文字、),把用秦隶书以后的字体书写的文字,统称为( 今文字)。秦隶书写的文字是二者的分水岭。 9、古文字按照时代的先后,可以区分为原始文字、( 殷商)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和( 战国)文字等类别。 10、多数的古今字从意义上看,今字只是分担古字的( 一)个意义。 11.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同一词义先后异字的现象,即表达同—词义,因时代不同而出现形体不同的双字,其中产生时代较早的称为(古字).产生时代较晚的称为( 今字)。 12异体字的(读音)和( 意义)完全相同。 13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字形的变化规律主要表现在字形的表意性( 削弱)而表音性(增强).由日益繁化转为逐渐简化,不断地变异又不断地规范三方面。 14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字形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其主要表现在字形的(表意性)削弱而(表音性)增强,由日益繁

考古学相关参考书目古文字学方向

考古学相关参考书目古 文字学方向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中国考古学相关参考书目——古文字学方向 《甲骨文诂林》(一、二、三、四)于省吾中华书局 《甲骨文金文释林》胡殿咸安徽人民出版社 《中国甲骨学》王宇信上海人民出版社 《殷墟甲骨学》马如森上海大学出版社 《甲骨文字研究》商承祚天津古籍出版社 《殷墟书契解诂》吴其昌武汉大学出版社 《金文选注释》洪家义江苏教育出版社 《西周金文选注》秦永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积微居金文说》杨树达中华书局 《简帛研究》社科院简帛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卜辞通纂》郭沫若科学出版社 《三代吉金文存》(上、中、下)罗振玉中华书局 《殷周金文集录》徐中舒四川辞书出版社 《古玺文编》罗福颐文物出版社 《古玺汇编》罗福颐文物出版社 《甲骨文编》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华书局 《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一、二、三、四)马承源文物出版社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7、8卷)科学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汉代考古学概说》王仲殊中华书局 《三代考古》(一、二、三)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学出版社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邹衡科学出版社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考古学读本》杨楠北京大学出版社 《考古学理论》陈淳复旦大学出版社 《古文字学纲要》陈炜湛、唐钰明中山大学出版社 《齐文字编》孙刚福建人民出版社 《战国文字编》汤馀惠福建人民出版社 《古文字基础》蔡连章百家出版社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徐中舒四川人民出版社 《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 《战国文字通论》何琳仪江苏教育出版社 《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乙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中国陶瓷》冯先铭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古代货币通考》(上、中、下)王献唐齐鲁书社 《商周考古》北大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文物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周古文字读本》语文出版社 《甲骨文字学纲要》赵城中华书局 《古陶文汇编》高明中华书局

古文字学

1、甲骨四堂 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2、铁云藏龟 此著作是甲骨学的开山著录,也是甲骨档案的首次公布,是由刘鹗编纂的。刘鹗在王懿荣的儿子那里收买了王氏部分甲骨,自己又收购一部分,前后共收得五千多片甲骨,他挑选了其中1058片编成《铁云藏龟》。在此书中,刘鹗指出甲骨文是“殷代人的刀笔文字”,第一次确定了甲骨文的朝代。 3、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叙辞(述辞、前辞):记述时、地、人 命辞:命龟之辞 占辞:因兆文定吉凶文字 验辞(补刻上去的):占卜后记录应验的事实 4、钟鼎文 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 5、分化字 一、途径1、由于假借、使得一个字的意义太多,分化(古义为借义所夺;本字义多)2、词义引申使得一个字的意义太多、分化①加形旁,为字的假借义造字栗——憟②加形旁,为字的本义造字其——箕③一字借作他用,为这个假借字造了一个与原子型无关的字鲜——尟④一字借作他用,另选一个字表达它的本义前(剪断)——翦(羽毛的生貌)⑤一字借为它用,既为假借义造 字,也为本义造字 采(本义:动词,采 摘)假借彩色 二、引申的情况 1、 一字引申义产生后 为表示原义的字造 一个分化字禽(擒 获)——(名词)鸟 兽2、一个字产生了 引申义之后,为这个 引申义造一个分化 字竟(乐曲终了) ——国境终了,边境 (境) 三、构成1、以原有 的字形作声,加形 2、以原有的字形作 形,加声食(吃) ——给人畜吃(饲) 3、更换形旁赴(奔 向)——奔告丧事 (讣)4、先加后患 形旁康(米康)从 米,庚声穅——糠 6、许慎《说文解字 叙》中“六书”理论 (原文默写)评述之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 氏教国子,先以六 书:一曰指事,指事 者,视而可识,察而 见意,上下是也;二 曰象形,象形者,画 其成物,随体诘诎日 月是也;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 取譬相成,江河是 也;四曰会意,会意 者,比类合谊,以见 指撝,武信是也;五 曰转注,转注者,建 类一首,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六曰假 借,嫁接者,本无其 字,依声托事,令长 是也。” 许慎在探索文字奥 秘过程中,已经掌握 了文字形体的各种 结构基本形态及其 基本结构规律,形成 了系统的"六书"理 论,并且清楚地认识 到文字形体的来源 是"近取诸身"、"远 取诸物"这一奥秘的 核心。同时还系统地 论证了文字是"形声 相益"、"孽乳浸多" 这一发展变化的基 本规律。这些都是颠 扑不破的真理。 但是,许慎所据 以探求文字本形、本 音、本义的形体,仅 限于战国以来已经 发展变化了的形体, 与最初的形体之间, 有许多已有很大的 差异,这在推求文字 本形、本音、本义的 时候,就不可避免出 现误差。这就是许慎 本人所无法避免的 时代局限性。现在我 们已见到了许慎未 曾见到的商周时代 的文字,这些文字保 存了大量的最初文 字形体,足以证明许 慎在探求文字本形、 本音、本义的时候, 确实存在着误差。自 清代乾嘉学派以来, 小学复兴,"说文学" 的研究被推向一个 前所未有的高峰。但 与此同时,也产生了 一种倾向,即认为许 慎的所有关于文字 的说解,都是绝对正 确的,甚至直截了当 地称之为"绝学"。这 种思想认识上的僵 化是十分有害的。事 实上它已使许多有 卓越才华的学者,在 其成就上受到了一 定的局限。否则的 话,他们将会取得更 为辉煌的成就,这包 括诸如王念孙、钱大 昕、段玉裁以至章太 炎这这些著名的学 者在内。 六书的局限 ? 六书之说统治中 国传统文字学一千 多年,但有明显局 限。?它不能概括造 字的全面情况;?用 分析篆书前的古文 字有困难;?分类不 尽合理 8、汉字发展中有一 种重要现象——分 化。请论述分化字产 生的原因并举例说 明分化字产生的两 种情况? 汉字分化的根本原 因在于一字多职,因 为文字的兼职过多 不符合汉字区别律 和表达律的要求。汉 字分化的动因大致 包括词义引申、命名 造词以及文字借用 等三种。词义引申是 在现实的组合关系 中实现的.在表达 时。语言中的词需要 和语句中的其他成 分搭配才能发生意 义变化。而命名造词 则不需要借助于语 句成分的搭配关系 来实现.对于命名造 词的研究需要放在 聚合关系中来考察。 文字借用可以使汉 字与汉语表达之间 的矛盾暂时得到了 缓解,但它与文字的 区别律和表义性相 冲突.因此会产生分 化,以恢复汉字形义 统一的格局。 举例:一、途径1、 由于假借、使得一个 字的意义太多,分化 (古义为借义所夺; 本字义多)2、词义 引申使得一个字的 意义太多、分化①加 形旁,为字的假借义 造字栗——憟②加 形旁,为字的本义造 字其——箕③一字 借作他用,为这个假 借字造了一个与原 子型无关的字鲜 ——尟④一字借作 他用,另选一个字表 达它的本义前(剪 断)——翦(羽毛的 生貌)⑤一字借为它 用,既为假借义造 字,也为本义造字 采(本义:动词,采 摘)假借彩色二、 引申的情况 1、一字 引申义产生后为表 示原义的字造一个 分化字禽(擒获) ——(名词)鸟兽2、 一个字产生了引申 义之后,为这个引申 义造一个分化字竟 (乐曲终了)——国 境终了,边境(境) 三、构成1、以原有 的字形作声,加形 2、以原有的字形作 形,加声食(吃) ——给人畜吃(饲) 3、更换形旁赴(奔 向)——奔告丧事 (讣)4、先加后患 形旁康(米康)从 米,庚声穅——糠 四、异体字1、表意 字/形声字泪/流 2、同为表意字,偏 旁不同躯/体 3、同 为形体字,声旁不同 勋/勳 4、同为形体 字,形旁不变 5、同为形体字,声 形都不同勝/剩 6、 字的部件位置不同 鹅/ 隣/鄰 九、金文与甲骨文 同属于同一字体系, 但金文字体有鱼甲 骨文有很大不同。试 论述之 金文出现的时间是 在商时代。金文和甲 骨文属于同一个体 系的文字,金文是甲 骨文的继承者,有相 当一部分甚至保存 着比甲骨文更早的 写法。金文所使用的 单字比甲骨文多,尤 其是形声字多,已充 分体现了形声构字 的原则。同时,金文 笔画明显减少,书写 比甲骨文简练、规 范,也体现了汉字发 展由繁到简的原则。 ◎金文与甲骨文的 不同之处可从以下 几点来看: 从文字的进化程度 看,甲骨文象形味 重,字形繁复,而金 文则比较简单。 甲骨文象形字的笔 画随意增省,异体字 多,而金文则比较一 致。从使用工具看, 甲骨文用刀契刻在 龟甲和动物的骨头 上,笔画很细,不可 能出现墨团类的肥 笔,并且换向也很难 圆转自如,一般都只 好重新起笔,写成方 折的形体。而金文主 要是用范模浇铸的, 因此即使笔画写得 很细,浇铸出来也成 倍地变粗,并且能出 现肥笔,转折处也过 渡圆浑,不带棱角。 材料、工具、刻铸方 法的不同,决定了金 文与甲骨文书法风 格的区别。战国时期 是一个分裂的局面, 这个时期的金文带 有强烈的地方色彩, 笔画、结构与西周、 春秋时期的文字有 很多的不同.钟鼎彝 器上的铭文很难辨 识。

古文字类编

古文字类编 古文字学著作,高明编,中华书局1980年11月影印版。783页。检索自商代甲骨文至秦篆字形的工具书。收已识的古文字和徽号文字,共3958字,18483个字形。分3编:第一编古文字,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和秦篆4栏;第二编合体文字,分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文字3栏;第三编徽号文字,分甲骨文和金文两栏。每字下均用小字注明该字出处。绝大部分的字均收有多个形体,各个异体之间以时代先后为序排列,甲骨文依惯例分为5期,金文分为西周早、中、晚三期。书后附有《引书目录》《引得目录》和《检字索引》。 此书收罗古文字全面、可靠,是研究古文字的必备参考书,200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增订本,高明、涂白奎编。对原书的材料作了补充,使该书进一步完善。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 是由作者徐中舒主编的一本书。 出版时间2010-10-1 装帧平装 ISBN 9787101074628 开本16开 页数650页 语种繁体中文书名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定价¥180.00 作者徐中舒主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 品牌中华书局甲骨文字集释(全八册)

作 者 李孝定 出版时间 1965年 ISBN 9786666718121 出版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页 数 4766页 台湾李孝定编著。正文十四卷,另有存疑、补疑、待考各一卷。编排采用《说文解字》体例部次。每字之下,首列篆文,次举甲骨文的各种异体,详注出处,再列各家异说,最后加上著者的按语。对了解1965年以前的甲骨文字考释成果堪称便利。1965年台北出版。 金文诂林 编辑词条 该词条缺少摘要、词条分类,补充相关内容帮助词条更加完善 作 者 周法高主編 / 張日昇 / 徐芷儀 / 林潔明編纂 出版时间 1975 统一书号 10201-123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 页 数 全十六冊 1内容介绍 該書以容庚增訂三版《金文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出版)為據,羅列諸家之說於每字之下。書名仿丁福保《說文詁林》而體例稍異:第一,丁書剪貼原書影印,此書則因字條多采自殷周銅器銘文考釋,故不得不摘抄;又因《金文編》及我國新出版書籍中簡體字頗多,故抄寫時一一改為繁體。第二,《說文詁林》近萬字,異體甚少,《金文詁林》則收字才四千,據《金文編》每條下列舉原句文句,約一萬八千條,《金文編》未收者,複列舉於每字下,約得二萬條,作用與殷周金文索引相同。第三,《說文詁林》彙聚群言,不著己見,本書間有按語。第四,書末附採用彝器目錄及釋文,方便參稽。另有李孝定的《金文詁林補編》,於 1977年出版。 2作者介绍 周法高(1915.9-1994.6.25)字子範,號漢堂,江蘇東台人。著名語言文字學家。早年讀中學時,曾寄居姑父著名學者王伯沆家,受其影響,對國文產生濃厚興趣。高中時參加全校作文比賽,獲第一名。1935年高中畢業,同年考入中央大學中文系,在小學和文字學方面用力甚勤。1937年抗戰爆發,隨中央大學遷至重慶

古文字学

名词解释 1、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 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2、青铜铭文:是我国古代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旧时因金文多见于钟鼎,故称钟 鼎文;因铭文常将青铜铭文曰“吉金”,故又叫吉金文。 3、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 撝,武信是也;四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五 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4、贞人:商史官名。掌用龟占卜。甲骨卜辞中“卜”字之下,“贞”字之上的一个字就是“贞 人”的名字。贞人之名常被用作甲骨卜辞分期的重要标准。 5、《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成 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到安帝建光元年,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 字典,收9353个单字,是学习古文字学的重要参考书。 6、青铜铭文款式:款,就是内凹之阴文;识,就是外凸之阳文。“款识”连文,常为 铭文的别称。甲骨文通常为刀刻,故有款无识;金文款多识少。 7、甲骨学:古文字学于考古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亦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 为研究对象。甲骨学的内容包括文字释读,卜法文例,分期断代研究,文 字内容和社会历史考证。 8、青铜器铭文中的“四大国宝”:《毛公鼎铭》、《大盂鼎铭》、《虢季子白盘铭 和《散氏盘铭》,因其字数多、艺术水平高、 记载西周重要的史实而被誉为青铜器铭文 中的“四大国宝” 9、《铁云藏龟》:刘鹗于1903年将所有搜集到的五千余片甲骨选拓1058片,编印 为《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 10、孙诒让:以《铁云藏龟》的材料为依据,写成《契文举例》,甲骨文第一部研究性

汉语言文字学书目

汉语言文字学必读书目30种2009年10月修订 1、《中国语言学史》王力 2、《语文常谈》吕叔湘 3、《基础语言学教程》徐通锵 4、《普通语言学教程》 [瑞士]索绪尔 5、《现代语言学流派》冯志伟 6、《应用语言学概论》于根元 7、《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赵金铭 8、《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 9、《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 10、《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 11、《汉语语法学》张斌 12、《汉语语法入门》马庆株 13、《汉语描写词汇学》刘叔新 14、《现代汉字学纲要》苏培成 15、《语义论》石安石 16、《词汇语义学》张志毅张庆之 17、《修辞学发凡》陈望道 18、《古汉语通论》(《蒋礼鸿文集》)蒋礼鸿 19、《训诂学原理》王宁 20、《训诂学概论》方一新 21、《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

22、《文字学概要》裘锡圭 23、《音韵学教程》唐作藩 24、《中国修辞学》杨树达 25、《〈说文解字〉注》 [清]段玉裁 26、《说文释例》 [清]王筠 27、《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 28、《四书章句集注》 [宋]朱熹 29、《训诂丛稿》(《郭在贻文集》)郭在贻 30、《同源字论》(《同源字典》)王力 研究生阅读、写作初步建议(09) 壹、阅读 一、文献文本:文献阅读的目的是增强语感,储存语料,了解语言面貌;精读(即参考注释,字句无窒碍)阅读量10-15万字(不包括注释),泛读(即不一定参考注释,基本理解)阅读量20-30万字;下列书目大致按难易排序,可以二选一(史书部头大,可以选读)。 1、《世说新语》/《坛经》 2、《中古汉语读本》(方一新、王云路编著) 3、《近代汉语读本》(刘坚编著) 4、《论语》/《孟子》(杨伯峻译注) 5、《史记》/《汉书》(传记部分) 6、《庄子》(陈鼓应今注今译)/《荀子》(王先谦集解) 7、《诗经》选读(100篇以上)/《左传》选读

民俗学书目300余种

民俗学书目300余种 民俗学书目300种 1、境界与象征:桥和民俗 作者:周星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价¥21 元 2、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丛书——立春风俗考作者:简涛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价¥21 元 3. 中国西部民俗风情三部曲--人们 作者:费宏达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 价¥22 元 4. 中国西部民俗风情三部曲——弟兄们作者:费宏亮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 价¥22 元 5、中国西部民俗风情三部曲——女人们作者:费宏达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 价¥18 元 6. 中国民俗剪纸图集 作者:潘鲁生出版社:工艺美术出版社 价¥55 元 7. 中华民俗艺术精粹丛书——淮阳泥泥狗作者:倪宝诚出版社:黑龙美术出版社 价¥35 元 8. 中华民俗艺术精粹丛书——云南纸马

作者:高金龙出版社:黑龙美术出版社 价¥35 元 9. 民俗学概论 作者:陶立璠出版: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 价¥2元 10、广州民俗 作者:刘志文出版: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 价¥16元 11.经济民俗学 作者:何学威出版: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 价¥25元 12.红山峪村民俗志 作者:田传江出版:辽宁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 价¥46、8元 13.鼓灵 作者:邓启耀出版:江西教育出版社海天出版社出版日期:1999 价¥16、5元 14. 系列图集——.老照片(民俗风光) (精装)作者: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价¥120 元 15. 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 作者:仲富兰出版社:浙人 出版日期:98-1-1 价¥35 元 16. 性格与人生民俗与人生

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一、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2、传统文献学又叫做校雠学,由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所开创。 3、古典文献学的传统主干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 4、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最大的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5、古典文献按照问世或流传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迄今 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是商代的甲骨文,最早的传世文献是《易经》《诗经》《尚书》。 6、刘向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著 有〈别录〉一书。刘歆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著为〈七略〉。 7、两汉古典文献学的集大成者是郑玄。 8、魏晋玄学以谈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风尚。 9、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两件值得关注的大事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 刊刻和汲冢竹书的发现。 10、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如《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词律》。 11、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文选》 12、《百川学海》刻于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流传较广,是中国最早刻印的一部丛书。 13、《古今说海》是我国最早的小说专门丛书。 14、《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型的综合性丛书。 15、我国最早的书目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七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 书目是《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制》《四库全书总目》 16、中国最早的字典和词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尔雅》;古代最常见的韵书是《广韵》, 它代表了汉语中古语音系统。古代规模最大的词典兼韵书是清人编撰的《佩文韵府》;

收汉字最多的现代字典是《汉语大字典》。 1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时编的《皇 览》,历代著名的类书有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18、十通是指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通) 《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 19、.我国最早的一书目录是《易·序卦传》 20.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是《汉书·艺文志》。我国最早的目录书是《别录》。 21.古典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有讹、脱、衍、倒。 22.旋风装又叫做龙鳞装。 23.东汉蔡邕的《蔡中郎集》,题“汉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左中郎将”是官职,“伯喈”是字;三国魏曹植的《曹子建集》,题“魏陈思王曹植撰”,“陈”是封地,“陈王”是封爵名,“思”谥号;南宋张炎的《山中白云词》,题“西秦玉田生张炎叔夏”,“西秦”(今甘肃天水)是他的原籍,“玉田生”是号,“叔夏”是字。 24. 正史中只有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为私人修撰,其余均是官修。 25.辨伪的核心内容是考证认定图书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 26.纪传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27、我国著录甲骨文第一书是刘鹗的《铁云藏龟》 28、金文,又叫铭文、钟鼎文、彝器款识 29、孙诒让是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其《契文举例》是我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专著。 30、汉代人将《左传》与《国语》看作《春秋》的内、外传,认为皆左丘明所作。

怎样学习古文字

“古文字学的功夫不在古文字”。 这就是说,如果想学好古文字,必须掌握古文字学之外的很多知识。 必须掌握的那些知识里,最重要的是古汉语方面的知识。古文字是记录古汉语的,如果对古汉语很不熟悉,就没有可能学好古文字。熟悉古汉语的主要方法就是读古书。 我们至少要想法集中时间,精读一部篇幅适中的比较重要的古书。 学古文字的人,最合适的古书,就是《左传》。 读《左传》不但能熟悉先秦语言,而且还能得到很多先秦历史、社会、典制、风俗、思想等方面的知识,并在通读的过程中,培养古汉语的语感。 语感这个东西,很重要。 古代风俗,社会形态这些个东西,因为离我们太远了,想明白怎么回事儿,根本就得从头来。古代官制,宗法制度,兵制,人情礼节,衣食住行,这些都得懂。 其它的书,像诗,书,易,礼,都不如这个左传全面。左传就是个活画卷。 读左传,主要用两种版本,一是《十三经注疏》里的《春秋左传注疏》。 二是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主要用这两种版本。 古人注疏是有一定的体例的,这个要熟悉。 另外,粗读的,《尚书》《逸周书》及《诗经》,《战国策》《史记》和诸子 读古书同时,最好看一点讲上古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的著作,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通论部分。就是那些一个个小论文,那些就是通论部分。 里面主要讲中国古代文化,讲音韵,讲训诂...... 还有就是王力《汉语史稿》中、下二册里的有关部分。 如果古书读得不够踏实,古汉语方面的通论性著作读得再多也不解决问题。 这像什么呢,比如你学英语,语法学得再好,也没用。 你到英国去,天天听人讲英语,和人对话,学得会很快。 初学者如果读了不好的通论性著作,反而会使思想混乱,甚至还会误入歧途。 所以,王力先生的书,是一定要当圣经看的(至于将来你水平高了,他也并非不可批评)。他讲的方法,方向,是对的。 有些研究古文字的人,为了勉强把古文字资料的文义讲通, 他杜撰啊。他搞出来古书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字义,或曲解古人的训诂, 他也不管古汉语的语法,他就瞎想,瞎猜,这个万万不行。 什么叫训诂,就是故训,就是过去对这个字的讲法。 没有故训做基础,搞玄幻文字学,那是不行的。 大家可以看看说文解字吧,甲骨文吧,还有乐老师常去的论语吧, 里面好多的人,都是玄幻文字学。都是误入歧途的人, 你说他,他还不听,自以为是。那就是自己挖坑自己跳。 在古汉语方面有一种比较专门的知识,极为重要,那就是古音学知识。 通假字,不是六书里的假借。通假是用字的方法,假借是造字的方法,这个不要混。 通假,假借,这个怎么来的, 就需要古音了。 你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音来讲这个通借,通用,通假,同源, 你得用古音,而且是上古音。 我们如果不知道上古音,就无法判断古文字资料里的某一个字是不是古书里某一个字的通用字。 形声字往往因为使用不同的声旁而造成异体。比如,蹄,蹢, 你知道古音,这个很容易就看出来了。

南京大学文学院为本科生所列导读书目

友情提示:部分图书由于出版年代久远几乎绝迹。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老师的推荐选择其它出版社出品图书。特别推荐的出版社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岳麓书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凤凰传媒、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作家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 中国古代神话袁珂华夏 诗经选余冠英人民文学 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庄子集释郭庆藩中华书局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楚辞选马茂元人民文学 汉魏晋南北朝 史记选王伯祥人民文学 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人民文学 汉魏六朝赋选翟蜕国上海古籍 乐府诗选余冠英人民文学 古诗十九首初探马茂元陕西人民 陶渊明集逯钦立中华书局 三曹诗选余冠英人民文学 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上海古籍 搜神记【晋】干宝中华书局 玉台新咏【南朝陈】徐陵中华书局 汉书艺文志【汉】班固华中师大 唐宋 唐诗选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 唐人小说汪辟疆上海古籍 李太白全集【清】王琦中华书局 杜诗详注【清】仇兆鳌中华书局 白居易集顾学颉中华书局 敦煌变文集王重民等人民文学 花间词【后蜀】赵崇祚文学古籍刊行社 南唐二主词校订王仲闻人民文学 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上海古籍 唐宋词选释俞平伯人民文学 苏轼词选陈迩东人民文学 李清照集校注王学初人民文学 稼轩词编笺注邓于铭上海古籍 宋词选注钱钟书人民文学 宋文选四川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人民文学 元明清

元杂剧选注王季思等北京 元散曲选注王季思等北京 张舜徽集张舜徽华中大学 牡丹亭【明】汤显祖人民文学 桃花扇【清】孔尚任人民文学 长生殿【清】洪升人民文学 四库全书总目【清】纪昀等人民文学 西厢记【元】王实甫上海古籍 水浒传【明】施耐庵人民文学 红楼梦【清】曹雪芹人民文学 喻世明言【明】冯梦龙许政扬校注人民文学 醒世恒言【明】冯梦龙顾薛颉校注人民文学 拍案惊奇【明】凌濛初王古鲁注释上海古籍 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王古鲁注释上海古籍 儒林外史【清】吴敬梓张慧剑校注人民文学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人民文学 西游记【明】吴承恩人民文学 金瓶梅词话【明】兰陵笑笑生载鸿森校点人民文学 警世通言【明】冯梦龙严敦易校注人民文学 聊斋志异【清】蒲松龄张友鹤辑校上海古籍 官场现形记【清】李宝嘉人民文学 古代汉语 说文解字注【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 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 中原音韵【元】周德清中华书局 汉语音韵学董同龢中华书局 汉语音韵学教程(第三版)唐作藩北京大学 尔雅义疏【清】郝懿行上海古籍 释名疏证【清】王先谦上海古籍 训诂学洪诚江苏古籍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商务古代汉语语法及其发展(增订本)杨伯峻何乐士语文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山西人民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中华书局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高明北大 广韵【北宋】陈彭年周祖谟校注商务 汉语音韵王力中华书局 诗词格律王力中华书局 经典释文【唐】陆德明中华书局 方言笺疏【清】钱绎上海古籍 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洪诚江苏古籍 马氏文通读本吕叔湘王海棻上海教育 汉语语法史王力商务 古汉语语法学资料汇编郑奠麦梅翘中华书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