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江源生态文化志概述

三江源生态文化志概述

三江源生态文化志概述
三江源生态文化志概述

概述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因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于此而得名,地理位臵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平均海拔为3500-4800m,为世界著名江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聚水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河湖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仅玛多县境内就有大小湖泊4070余个。

黄河、长江和澜沧江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以及中南半岛文化,因此,三江源地区在世界地理格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在政治、历史、文化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依据“河源唯远”的原则,2009年我国三江源科考队经过严谨、细致的考证,确定卡日曲为黄河源头,沱沱河为长江源头,扎曲为澜沧江源头。

2000年5月23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8月19日,国家林业局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在玉树藏族自治州通天河畔举行了隆重的揭碑仪式。2003年1月24日,国务院批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7月18日,“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青海省林业局正式成立,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管理机构。青海省政府组织编制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于2005年全面实施。从2004年开始到

2010年,国家已投资约75亿元实施该总体规划。2014年1月10日,按照国务院部署,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建设同时启动。二期工程范围从15.2万平方公里扩展到39.5万平方公里,总投资预计达160.6亿元。这足以体现中央治理三江源生态的决心,同时也触发了三江源生态治理结构向着更为有效、合理的方向改善。省政府对三江源地区的投资建设:6年来省财政共投入3亿元改善了三江源区23个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省政府从2009年起每年下达资金4000万元,对三江源生态移民困难群众进行生活困难补助。

三江源地区封闭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活动,饮食以肉乳为主,面米为辅。较特色的食物有手抓,风干牦牛肉,酥油茶,糌粑等。在服饰方面,不分男女老幼,一年四季均穿藏袍。热贡艺术是三江源地区最重要的艺术组成部分。热贡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堆绣、建筑彩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从所辖范围来讲,三江源地区的范围包括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6个县)、果洛藏族自治州(6个县)全境和海南藏族自治州2个县、黄南藏族自治州2个县和格尔木市的1个乡。因享受特殊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省内其他各地和省外人口不断迁入,三江源地区人口总数以及占青海省总人口比例逐年增加。第五次人口普查三江源地区有614121人,其中藏族580514人,藏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94.5%,汉族33607人,回族10059人,蒙古族30658人,撒拉族1518人,土族1146人,其他民族386人。

三江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主题经济以天然畜牧业为主,生产方式以自然放牧为主。三江源地区十六个县中有7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7个是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县数量占全省贫困县的56%,贫困人口达4.9万户、25.4万人,占当地农牧民总人口的63%,农牧民人均收入仅300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是全省贫困现象最集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艰巨的地区之一。三江源地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0.3%,没有三江源地区农牧民的总体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就无法真正实现三江源地区生态与经济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生态产业是从根本上治理三江源区草原生态环境退化、保证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最终实现牧区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

自古以来“三江源”地区就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带,其文明史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追溯到中石器时代,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民族众多,宗教多元,文化兼容并蓄,民风淳朴,因此,形成了特有的三江源文明。

据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在距今3万年前,三江源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着;1980年在青海贵南县拉乙亥(今龙羊峡水库淹没区)出土了l489件文物,后经专家们认定为中石器文化遗存,距今约6 800年,这批文物中,不仅有加工谷物的磨器,还有精致的臂锥骨针;和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的绘有24人分组集体舞蹈画面的舞蹈纹彩陶,则雄辩地说明了青海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文化艺术

的起源是很早的。在青海境内的考古发现中,属青铜器时代的文化尚有。贵南县尕马台遗址出土的七角星几何纹铜镜,标志着三江源地区的历史文化进入了新的时期,即“青铜器时代”。辛店、卡约、诺木洪文化类型在三江源广布,这些遗存表明农业有了发展,畜牧业和狩猎业是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业有制陶、纺织、冶铜等,特别是经过染色的毛纺品和牛皮做成的革履的出现,说明当时三江源头这块地方已有较高的工业技术水平。从书面记载我们得知,从先史至近世的青海是古羌人活动的场所。

三江源地区,是古氐羌生息活动地的主要所在。

早期的中华文明主要是在黄河两岸展开的,因此对黄河源头的想象和寻访开始的比较早。《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之说,这说明早在公元前我们的祖先对黄河发源地的认识就已到达了三江源地区。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他回去告诉武帝,黄河的源头在葱岭以东的山中,张骞对河源的认识影响极大,在汉朝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黄河的发源地就是葱岭。西晋博物学家、文学家张华涉猎广泛,“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他比较确切地指出了黄河的具体发源地:“河源出星宿,初出甚清,带赤色,后以诸羌水注之而浊。”西晋大将、经学大家杜预则说:“河出西平西南二千里。”杜预所认定的河源方位、距离都与今天实地考察到的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之河源相吻合。隋炀帝平吐谷浑后,在吐谷浑所占领的青海黄河沿岸地区设立河源郡。至唐代,随着唐边境的扩大,对河源的认识更加深入,“观

河源”、“望河源”之类的字眼屡屡出现在史书和诗文中。而贞观初年的侯君集、贞元末期的吕温、长庆元年的刘元鼎均相继有考察河源的记录。至此,汉代关于河源的错误认识已经得到纠正,人们对黄河源头的认识已经基本是实地考察而非间接经验或想象了。

元代政府曾有组织地对河源进行了考察。“世祖皇帝至元十七年(1280)、岁枉庚辰,钦承圣谕:黄河之入中国,夏后氏导之,知自积石矣。汉唐所不能悉其源。今为吾地,朕欲极其源之所出,营一城,俾蕃贾互市,规臵航传,凡物贡水行,达京师,古无有也。朕为之以永后来无穷利益”。此次考察留下了专门的文字记载以及比较翔实的河源图。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部河源专著《河源志》亦在此时出现。遗憾的是,他们对河源的认识并没有比张华更深入一点,还是断定星宿海为黄河之源:“河源在土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洳散涣,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胜人迹,逼观弗克。旁履高山下视,灿若列星,以故名火敦恼儿。火敦译言星宿也。”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拉锡、舒兰前往青海考察河源,历时半年。可以说,他们比元代人都实、朱思本的探源前进了一步,找到了流入星宿海的三条支流,可惜没有继续前进,穷尽河源。

七十八年后的乾隆四十七年(1782),“豫省青龙岗漫口合龙未就,遣大学士阿桂之子乾清门侍卫阿弥达前往青海,务穷河源,告祭河神,事竣复命,并据按定南针绘图具说,呈览据奏。”这

次的考察将黄河的源头确定在阿勒坦噶达素齐老(蒙古语。意为黄金色河),即今天的巴颜喀拉山东麓的噶达素齐老峰。近两百年后的197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社科院历史所、国家测绘总局等多个专业部门联合考察,提出了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的卡日曲之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曲果树立了河源标志。至此,黄河源头的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与抚育中华文明摇篮的黄河相比,长江对于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至晋室南迁后才得以逐渐显现,所以,与探寻黄河之源的成绩相比,对长江源头的探索不仅起步较晚,而且参与人员亦较少。

自战国至北魏,人们一致认为长江发源于今甘肃天水。《尚书〃禹贡》言:“岷山导江,东别为沱”,说大禹治水,曾到达过岷山。这句话中含有认为长江流经岷山的意思。《山海经〃中山经》也记载“岷山,汪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亩子〃子道篇》亦称“江出于岷山”。《汉书〃地理志》云:“(蜀郡)湔氐道:《禹贡》岷山在西傲外,江水所出,东南至江都人海。”因此,东汉的许慎在其所著的《说文解字》释“江”日:“江水出蜀湔氐檄外崤山。”郦道元的《水经注》接着说:“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大江所出。……岷山,即渎山也,水日渎水矣。叉谓之汶阜山,在傲外,江水所导也。”岷山系指今甘肃蟠冢山,可见他们以天水西南的蟠冢山为长江的源头。

唐时,由于唐蕃古道上的人们往来频繁,使得大家对金沙江上游的通天河有了相当的了解,对江源的认识得以进一步深入,“江源出吐蕃中节度西共笼川聱牛石下,故谓之荤牛河。”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循金沙江而上,抵达云南石鼓附近,撰写《溯江源纪考》,对传统的“岷江导源”说提出异议,指出金沙江为长江之源。清代,为了绘制全国地图,康熙多次派人到青藏地区进行考察。礼部侍郎齐招南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根据史料著《水道提纲》,对江源水系做出了详尽的描绘。但是,从书中可以看出,他对沱沱河和南边尕尔曲源头位臵情况还不是十分的了解。自1976年开始,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等部门组织了几次江源考察,提出了一下几种江源理论:1.一源说。按照“河源唯远”的原则,主张当曲或沱沱河为正源;2.两源说。沱沱河和当曲并列为源;

3.三源说。沱沱河为正源,当曲为南源,楚玛尔河为北源。

1914年周希武在调查玉树地区时所写的《玉树调查记》,1919年出版,是历史上对三江源核心地区玉树记载最为详尽的一部历史文献。书一出版,就受到学者们的高度评价且不断引用。特点是“无单词只字向壁虚构”,它分为部落记、山脉记、水道记、地形记、政治记、宗教记、风俗记、实业记、掌故记、考证记等十个部分。各部分之间条理分明,没有勾连而有共同凝结成一个有机体,能比较全面的反映出玉树地区各方面的面貌,而且图文并茂,对研究三江源藏族史也有着极宝贵的参考价值。

宗教是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原始宗教-----苯教。到佛教传入藏区的时候,三江源地区世居主体民族藏族深受原始苯教影响,作为一种文明纽带,传播敬畏自然、万物有灵的价值观。形成了藏传佛教的生态观。在苯教原有的简单的“万物有灵”的思想基础上,融合了佛教“因果论”“生死轮回”等理论的影响,形成了系统的藏族生态观,它对三江源的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江源及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很容易因为气候的改变或人类的活动受到干扰,到了近现代三江源出现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例如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冰川退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由于三江源在中国乃至亚洲的重要地位,三江源的生态问题已直接影响到整个江河流域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三江源运用生态建设战略,进行全局的统筹安排,采取了禁牧封育、退牧还草、封山育林、水土保持、人工增雨、生态移民等工程措施,保护和建设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确保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安全。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三江源渐渐走入了中国乃至世界的视角,为了加深对三江源生态环境的了解,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多次组织开展实地考察,就源区气候、水文、地质、地理等方面有了较系统的科学数据和分析研究。为国家保护三江源生态制定政策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了促进三江源地区气候环境变化的科学认知,加强国际间相关组织机构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推进生

态保护工作,举行了一系列关于三江源生态保护的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与此同时,举行了很多相关主题文化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灵活多变的形式,传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理念,宣传三江源的生态地位和保护意义。

1976年7——9月,相关单位组成科考队,对长江源进行了为期近两个月的科学考察,此次科考队一行28人,包含了测绘、水文、摄影、新闻等很多专业的优秀人才,这次科考队的主要目的是查明长江源水系、最后确定沱沱河为长江正源。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河源查勘队六十余人,在项立志、董在华的率领下,对黄河河源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考察。1978年、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先后组织考察队进行了两次考察,并在最后一次考察中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树立了黄河源标志。1994年4月,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周长进曾从澜沧江溯源而行探寻源头,9月经过再次考察初步推断扎阿曲为源头。2001年7月,国家林业局决定成立以中国林科院江泽慧院长为组长的科考领导小组,对三江源保护区进行科学考察。2008年9月,三江源科学考察队开始了我国首次对三大江河的源头地理位臵同时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根据此次考察收集的数据和资料确定了长江源头为当曲、黄河源头为卡日曲、澜沧江源头为扎阿曲的结果。

2005年6月20日—22日,由世界自然资金会(WWF)资助,中国气象局、国家林业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青海省科技厅、青海省气象局等多家机构共同主办,国家气候中心承办的

“三江源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适应对策”在北京召开学术讨论会。目的是通过学术交流,促进对三江源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科学认识,提出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加强三江源区保护与发展的战略与对策。2005年8月14日—20日,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联合主办、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和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办的“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遥感技术与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建设、三江源区草地的碳库效应及其青藏高原高寒地区集约化生态畜牧业模式等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论述了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极其有效的研究方法和解决对策,多层面地对三江源地然保护区生态建设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可能采取的政策进行了深入探讨。2008年7月31日,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试验区”研讨会。2009年11月4日—6日,由青海师范大学与加拿大“起步高原”组织共同举办的“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青海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研讨的主题主要包括三江源地区草场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旅游两个部分。

为了扩大开放、促进交流,传播民族特色文化,推广三江源地区的独特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2006年举办首届“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次年举办了第二届。2008年,为进一步扩大影视视觉艺术的社会文化影响力,“中

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合并“世界山地纪录片节”同时举办,称为“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暨世界山地纪录片节”,活动改为双年节,每两年举办一届。2003年,由陆川编剧并执导的电影《可可西里》开始拍摄。2004年10月该影片获第十七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2005年获41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2005年获国际环境奖;2005年9月获海参崴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和最佳男演员奖;2005年10月获美国国家地ALL ROADS FILM FESTIVAL最佳影片;2006年4月获香港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2007年获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2009年获第五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

三江源地区,是炎黄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古代历史文化和伟大的民族文化遗存。进入现代,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意识加强,三江源独特的地理位臵会越来越受到中国乃至世界的关注。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最美的三江源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结课论文 题目:谈三江源地区生态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院系:管经学院 班级:2016146班 学号:201614617 姓名:杨文珍

三江源论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行政区域设计省内玉树、果洛、海南和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区域面积占青海省国土总面积的50.4%;人口近71万,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有些山峰海拔甚至高达6000米以上。这些高耸的高原山峰通过动力和热力作用,极大地改变了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形势,对全球气候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不仅如此,三江源地区还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拦截了西南气流带来的大量水汽而形成充沛降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提供了丰富水源,并用此孕育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另外,三江源地区气候环境独特,人类活动稀少。许多地区至今还是无人区,即为吸血古老物种躲避第四纪冰川提供了天然避难所,也为近代一些物种免受人类的毁坏创造了条件,该地区因此成了我国重要的珍稀物种繁衍中心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之一。由此可见,三江源地区不仅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而且对整个中国及东南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华大地的生态屏障,是孕育华夏民族的生命之源具体来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江源是中国及东南亚的江河之源 三江源地区因其位置独特,海拔高峻,成为全球现代冰

川集聚地之一,冰川总面积达1812.74平方千米。其中,长江源去冰川面积1496.04平方米,澜沧江源区冰川面积124.75平方千米,黄河源曲冰川面积191.95平方千米。这些冰川年均融水量约17.02×108立方米,是三江源地区干支河的重要补给水源。三江源地区岁整体海拔很高,但区内地势平坦,水资源储蓄能力较强,有利于河网、水系的形成发育,在三江源地区,仅属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水系的大小河流就有180条,有大小湖泊16337个之多,总面积达2350.77平方千米,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26个。如著名的扎陵湖、鄂陵湖、乌兰乌拉湖、可可西里湖、库赛湖、多尔改错湖等实星罗棋布其间,参与形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高原湿地。这些湖泊、湿地实三江源地区重要的水资源储蓄调节器,正是它们使长江、黄河、澜沧江得以源源不断、经久不息。不仅如此,三江源地区还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全流域最重要的水资源供给者。据测算:黄河总水量的49%、长江总水量的25%/、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源自三江源地区,特别是黄河几乎一半左右的水量是有三江源地区提供。近年,黄河下游持续断流,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其重要原因就是三江源地区冰川退缩、源头水资源减少。1998年,长江流域爆发全流域性特大洪水,也与三江源地区植被破坏、地表蓄水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等因素有关。由此可见,作为“长江之源”、“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它一旦咳嗽——生态环境遭破坏,长江、黄河全流域就有感冒之虞——或洪涝、或断流。三江源地区队全国实现人和水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江源是中国乃至世界高寒生物资源宝库

进化生态学知识点概述

进化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名词解释 1.进化生态学:是研究进化过程的生态机制以及生态特征与生态关系进化规律的学科。 2.寒武爆发:6亿年前,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只2000多万年时间内出现了。这种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在2000多万年时间内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的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简称“寒武爆发”。 3.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它是指适合于环境条件(包括食物、生存空间、风土气候等)的生物被保留下来,不适合者则被淘汰的现象。 4.稳定性选择:把趋于极端的变异淘汰而保留那些中间型的个体,使生物类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5.单向性选择:把趋于某一极端的变异保留下来,淘汰掉另一极端的变异,使生物类型朝向某一变异方向发展 6.分裂性选择:把一个群体中的极端变异个体按不同方向保留下来,而中间常态型则大为减少的选择 7.平衡性选择:使二个或几个不同质量性状在群体中的比例在若干代中保持平衡的现象称平衡性选择。平衡性选择也即是保留不同等位基因的选择。 8.复式化进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方向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的综合地、全面地进化过程,其结果是生物体各个主要方面比原有的水平都要高级和复杂。 9.分化式进化:由一个物种分化为近似而不同的物种的进化。这类进化包括有形态生理上的趋异、趋同,辐射、平行、重复等形式 10.特化式进化:特化是由一般到特殊的生物进化方式。指物种适应于某一独特的生活环境、形成局部器官过于发达的一种特异适应,是分化式进化的特殊情况。 11.简化式进化:简化式进化简称退化。它是由结构复杂变为结构简单的进化方式 12.镶嵌进化:不同器官的进化速率常常很不相同。有些器官进化很快。而另一些器官进化停滞,因而造成一种具有混合特征的表型,即快速的前进进化的新适应特征和处于进化停滞状态的原始特征同时存在于一种生物上,这就是所谓的“镶嵌进化”。 13.幼态持续:人类形体进化是由于控制发育的激素发生变化,造成发育的迟缓,即所谓“幼态持续”。 14.化石:化石是古代生物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知识点概述 第一章 1.乔治·布丰可以说是进化思想的先驱者。 2.拉马克(法国)1809年《动物学哲学》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和可持续发展

目录 1、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 2、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危机 3、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内容摘要】随着国家生态保护一号工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三江源愈益引起是人的关注。本文第一部分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三江源的生态地位,认为三江源的生态环境好坏不仅对青藏高原,而且对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都具有重要影响;第二部分阐述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第三部分从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提出了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三江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与可持续发展 一、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行政区域设计省内玉树、果洛、海南和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区域面积占青海省国土总面积的50.4%;人口近71万,藏族人口占90%以上,牧业人口2/3以上;人口密度小于4人/㎞2。全区16个县中有14个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占人口总量的70%以上。经济一草地畜牧业为主,2008年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明显低于青海省(2358)和全国(3587)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有些山峰海拔甚至高达6000米以上。这些高耸的高原山峰通过动力和热力作用,极大地改变了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形

势,对全球气候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不仅如此,三江源地区还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拦截了西南气流带来的大量水汽而形成充沛降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提供了丰富水源,并用此孕育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另外,三江源地区气候环境独特,人类活动稀少。许多地区至今还是无人区,即为吸血古老物种躲避第四纪冰川提供了天然避难所,也为近代一些物种免受人类的毁坏创造了条件,该地区因此成了我国重要的珍稀物种繁衍中心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之一。由此可见,三江源地区不仅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而且对整个中国及东南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华大地的生态屏障,是孕育华夏民族的生命之源具体来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江源是中国及东南亚的江河之源 三江源地区因其位置独特,海拔高峻,成为全球现代冰川集聚地之一,冰川总面积达1812.74平方千米。其中,长江源去冰川面积1496.04平方米,澜沧江源区冰川面积124.75平方千米,黄河源曲冰川面积191.95平方千米。这些冰川年均融水量约17.02×108立方米,是三江源地区干支河的重要补给水源。三江源地区岁整体海拔很高,但区内地势平坦,水资源储蓄能力较强,有利于河网、水系的形成发育,在三江源地区,仅属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水系的大小河流就有180条,有大小湖泊16337个之多,总面积达2350.77平方千米,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26个。如著名的扎陵湖、鄂陵湖、乌兰乌拉湖、可可西里湖、库赛湖、多尔改错湖等实星罗棋布其间,参与形成了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广告语、宣传语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广告语、宣传语 广告语,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广告语、宣传语 三江源保护区是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保护好分布在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广告语、宣传语: 1、保护三江之源,同享碧水蓝天。 2、保护中华水塔,造福炎黄子孙。 3、我与环境友好,我与自然共生。 4、保护三江之源,共建绿色家园。 5、青海三江源,美丽大自然。 6、三江源,我们永远的不解之缘。 7、三江源:生命之源,绿色之源,幸福之源。 8、让天更蓝,让山更绿,让水更清,让三江源更美。 9、手拉手保护生态环境,心连心关爱三江源头。 10、保护三江源,有你更精彩。 11、兄弟姐妹共携手,保护建设三江源。 12、改善生态环境,源于一点一滴;保护三江源区,始于一言一行。 13、保护三江原人人有责,建设三江源个个争先。 14、三江源源远流长,青海情情牵四海。 15、绿色江源,自然和谐。 16、保护中华三江之源,同享华夏幸福甘泉。 17、同心保护生态三江源,携手共建和谐新牧区。 18、保护中华水塔,润泽华夏大地。 19、碧水、蓝天,三江源我们共同的家园。 20、三江源——中华水塔,民族命脉。 TIPS: “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对我国的生态状况及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中担负着重要。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 三江源地区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青藏高原群山起伏,河流众多,有着独特的高原特色,是重要的产流区和水源涵养源,号称“中华水塔”。

关于青海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几点思考

关于青海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几点思考 内容提要: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是影响三江源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之一。从2004年生态移民工程开始,至今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研究。本文根据移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解决措施,指导今后的移民工程建设,使移民真正搬得出、稳得住、拔穷根、早致富,实现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移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为了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党中央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对一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化、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生态移民,这是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由于三江源地区海拔较高,很多地区是“生命禁区”,不适于人类居住,人类活动也造成生态恶化加剧。因此,国家应加大生态移民力度,既可保护生态环境,也能改善当地群众生存环境。但是在实施三江源生态移民的过程中,发展起点太低,影响了移民的效果。要使移民真正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就必须结合青海实际情况,总结、研究出一套完整的解决问题办法,使生态移民工程在生态环境和移民致富两方面均达到双赢的目的。 2 三江源生态环境状况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称“三江源”。青海三江源地区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一半,而年输出总水量630多亿立方米,被誉为“中华水塔”。它包括玉树、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和黄南、海南两个藏族自治州各两个县,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代管的唐古拉乡,共计16个县、127个乡镇。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它是欧亚大陆上发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地域,孕育了我国的母亲河黄河、长江和流经六国的澜沧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等国内外著名河流。这些大江大河是中国和

生态学总概论总结.

第一章绪论 3. 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间缓慢上升。 4. “温室效应”假说:即大气中对地表长波反辐射具有吸收屏蔽作用的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层而导致温度上升。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 6. 全球变暖导致的严重后果: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使许多沿海和低洼地区被淹没;物种灭绝,尤其是极地和高山生物的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造成某些疾病发病率升高(如血吸虫,杆状痢疾、钩虫、雅司病和霍乱等);大大影响食物生产和稳定性,农业生产力和贸易都可能收到影响;影响温带地区国家的能量供求。 7. 酸雨: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小于5.65的雨称为酸雨,此外还有酸雪、酸雾。 8. 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人为排放的SOx(SO2,SO3)(化石燃料燃烧)和NOx(NO、NO2)(机动车排放和硝酸基化肥)。 14.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5.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方面,即经济持续、环境持续、社会持续。 第二章生态系统 0.系统的基本性质 1. 系统功能整合作用: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是一种集体效应,既有各组分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这种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称为系统功能整合作用。 4.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ppt) 5. 生态系统4个基本组成成分: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6. 就营养方式来说,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等4个基本成分所组成。 7.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9. 生态系统的类型:生物圈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 10. 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划分:自然、半自然(驯化)、人工 11. 生物圈也叫生态圈,它由大气圈下层、水圈、岩石圈以及活动于其中的生物组成。从距地球表面23km的高空,到地表以下11km的深处,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 14.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15. 湿地的效应:调节水循环,湿地还可以容纳地下水和地面水,具有排洪、蓄洪功能;净化环境,湿地成为“自然之肾“,在水分和化学物质循环中具有一定功能,并在下游作为自然和人类废弃源的接收器的功能;调节气候;提供水产,工农业用水。 16. 湖泊湿地是地球上淡水的主要贮存库。 18. 按地带性的气候特点和相适应的森林类型,可分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针叶林。 19.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降雨;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净化空气,防治污染;减低噪音,美化景观;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22.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产品是在市场上用货币表现的商品,如食物、原材料等;服务是不能在市场上买卖,但具有重要价值的生态系统性能,如净化环境、保持水土、减轻灾害等。

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

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 摘要: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三江源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孕育着独一无二大面积的高寒湿地、高寒荒漠、高寒干草原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三江源地区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的分析,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两江一河”源地的保护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江源,草原,森林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属于海拔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湿地生态系统星罗棋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之称,被誉为“中华水塔”。青藏高原孕育了独特的植物区系和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丰富多样,被誉为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因此,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对三江源保护区的建设、三江源流域的生态安全有着及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1.三江源的自然地理概况 1.1.地理位置与区域范围 三江源系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位于青藏高原青海省南部,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24′~102°23′,北纬31°39′~36°16′之间,区域面积31.8万km2[1],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2]。 行政区域辖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玛沁、达日、甘德、久治、班玛六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称多、杂多、治多、曲麻莱、囊谦、玉树六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同德两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河南两县,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多乡,共16县1乡(图1)。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路径分析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路径分析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国家公园体制9省试点之一。以国家公园体制引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聚合和最优效能,是把青海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先行区的一项重大而有效的新举措。论文系统梳理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一园三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现状,采用SWOT分析法,总结了公园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制度优势以及后发优势四大发展优势,并指出了三江源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旅游吸引力以及市场营销模式对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同时,论文提出在国家公园建设背景下,针对三江源生态保护修复问题、游客的高原畏惧心理以及完善旅游市场建设等方面,紧抓发展机遇,通过借鉴国外国家公园发展经验,积极探索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新思路,努力实现三江源国家公园“三区建设”目标定位。 研究认为,三江源地区道路、医疗服务、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资源开发等级低,营销水平落后,缺乏标志性旅游吸引物和大型稳定的客源市场,使得旅游市场发育程度低,旅游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论文提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应以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为依托,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进而,在遵循环境保护、限制性开发和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创新生态旅游规划理念,划分旅游功能区,构建产业运营体系,完善旅游市场保障制度,坚持旅游惠民策略,积极探索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新模式。论文的创新之处集中体现在理论观点、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原则的梳理及模式构建方面,其现实意义是在经济学理论指导下,通过深入研究,科学规划,提出有见地、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意见及建议,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旅游职能的发挥提供理论支持,为国家公园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完整版)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习题(含答案)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26.0分) 1.被誉为“中华水塔”的地区是 A.长江三角洲 B.东北三省 C.黄土高原 D.三江源地区 2.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的冰川逐年萎缩,这反映了 A.地壳活动强烈 B.海陆变迁剧烈 C.开采活动频繁 D.全球气候变暖 3.三江源地区中的“三江”不包括下列河流中的哪一条() A.怒江 B.长江 C.黄河 D.澜沧江 4.下列措施中,有利于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是() A.滥采砂金 B.全面禁猎 C.乱砍滥伐 D.过度放牧 5.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的冰川逐年萎缩,这反映了 A.地壳活动强烈 B.海陆变迁剧烈 C.开采活动频繁 D.全球气候变暖 6.关于三江源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 B.位于青海省北部的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区 C.生态环境恶化,草地沙化严重,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尤为突出 D.湖泊、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 7.关于三江源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B.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 C.该区位于青海省 D.由于不合理的砍伐、放牧、耕作,该地的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8.建设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最主要目的是 A.防止水源污染 B.维护生态平衡 C.增加木材蓄积量 D.禁止滥捕

滥猎 9.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三江源地区曾是河湖密布、水草丰美的高原草甸区。目前,三江源地区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水土流失的面积不断扩大;荒漠化和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为改善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修建水库 B.修水平梯田 C.跨流域调水 D.种草植树 10.“三江源”中的三江不包括 A.长江 B.黄河 C.雅鲁藏布江 D.澜沧江 “三江源位于青海省南部,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三江生态最敏感的地区。”读图,回答4~6题 。 11.青藏地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A.暖湿 B.高寒 C.干旱 D.炎热 12.游客乘火车沿青藏铁路经过三江源地区时,可能看到的景观是() A.大地碧绿翠无瑕,草原宽阔有人家 B.羚羊飞奔在天边,牦牛信步在山间 C.千里冰封河成桥,万里雪飘梅傲立 D.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 13.近年来,三江源地区冰川逐年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放牧 B.滥伐森林 C.全球气候变暖 D.湿地面积缩小 我国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读东北三省和青藏地区图,完成10~11题。 14.关于两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环境生态学概述

环境生态学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理科二班刘倩倩学号:201202045222

1.(1).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9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如今,由于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紧密相关而产。 (2)生态学的意义: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2.列举生物群落竞争,共生,寄生,腐生,他感的例子。 (1).竞争: 举例:牛与羊、农作物和杂草、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等。 (2). 共生包括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 1.偏利共生 仅一方有利称为偏利共生。如兰花生长在乔木的枝上,使自己更易获得阳光和根从潮湿的空气中吸收营养。藤壶附生在鲸鱼或螃蟹背上。鲫用其头顶上的吸盘固着在鲨鱼腹部等,都是被认为对一方有利,另一方无害的偏利共生。 2.互利共生 对双方都有利称为互利共生。世界上大部分的生物量是依赖于互利共生的。草地和森林优势植物的根多与真菌共生形成菌根,多数有花植物依赖昆虫传粉,大部分动物的消化道也包含着微两种生物的互利共生,有的是兼性的,即一种从另一种获得好处,但并未达到离开对方不能生存的地步;另一些是专性的,专性的互利共生也可分单方专性和双方专性。

三江源生态现状分析

三江源生态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08-12-17T11:14:40.93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孙如君[导读]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广人稀,地处高寒、干旱缺水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再加上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存在的问题较多。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广人稀,地处高寒、干旱缺水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再加上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存在的问题较多。 一、三江源地区生态现状 1、气候变暖,温度普遍升高。源区所在省份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等科研机构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近43年来,有着“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存在气候变暖的趋势,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其中尤以黄河源区气温升幅最大。 研究显示,三江源地区的年平均气温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年际间波动,但总体上呈显著的上升趋势,43年来累计上升了1.2摄氏度,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年平均气温的升幅,自南向北、由西向东、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大。三江源地区的各组成单元—黄河源区、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年平均气温上升的速率分别为每10年0.32摄氏度度、0.24摄氏度和0.28摄氏度。其中,黄河源区是整个三江源地区气温升幅最大的区域,其中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增幅最大,其温度上升的速率达到每10年0.42摄氏度。三江源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升高,是由全球气候暖干化的自然因素为主、人类活动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为辅造成的。 2、冰川退缩、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冰川水是三江源地区的主要补给水源,但冰川在急剧退化,仅1993-1995年两年因表面减薄和末端退缩,就导致冰川下流水量减少7亿立方以上,其后情况还在发展。冻土也在继续退化,现在比九十年代减少了1成约16万平方公里。长江源格拉丹东的岗加曲巴冰川的冰舌部从1970年以来,年均后退25米。黄河源头也一样,冰川萎缩,雨雪补给年渐减少,以至黄河源头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水位下降了2米以上。全国湖泊最多的“千湖之县”玛多县境内原有4000多个大小湖泊,现在只剩下2000个。 三江源地区地处“高亚洲”地区核心青藏高原的腹地,是世界上河流、湖泊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号称“亚洲水塔”,有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有较大河流180多条,大小湖泊16500多个。但是这里的湿地生态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上世纪90年代开始,黄河在这一地区频繁断流,过去,这里的玛多县境内,有湖泊4077个,被誉为“千湖之县”,现在有水的湖泊只剩下261个。湿地是当地生态系统的绿色屏障,一旦失去这个屏障,整个生态系统就向无序发展,甚至导致系统崩溃。牧场超载压力大和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源区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3、水土流失严重;源头来水量逐年减少,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首先表现是源区近年来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流失速度加快。由于水源减少,湿地萎缩,生态迅速恶化,加上过牧、垦殖和采矿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破坏,三江源地区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据青海省水利局和林业局的调查统计,三江源区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44多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一是破坏土地资源,二是破坏土地生产能力。 其次表现是源区生态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据青海林勘院1994年的普查结果,全省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1064.8万公顷,较1977年增加了107.2万公顷,年均增长率为 2.14%。1994年与1959年相比,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467.8万公顷,年均增长率为1.72%。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青海省的沙漠化面积还会增加,而且还要严重。第三表现是源头来水量逐年减少,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上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年平均流量分别减少了27%、24%和13%。黄河上游连续七年出现枯水期,1997年源头首次出现断流。荒漠化严重导致草场质量下降,产草量急剧减少,直接影响和制约源区省份畜牧业的发展。因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加剧,源头地区平均每年流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高达1.04亿吨,致使源头地区涵养水源能力下降,黄河入水量逐年减少。这种减少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剧。 4、生物多样性严急剧萎缩,种质资源库面临枯竭的危险。三江源湿地生态的整体萎缩和退化,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安全和发展,中科院高原生物研究所称约有近15-20%的动物物种已受到严重的生态威胁,这个比例明显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各类植物物种也在逆向演变。主要表现在物种生存条件恶化,生物保护受到威胁。青海作为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体现出明显的青藏高原自然地区和生态特征。目前,全省受到威胁的生物物种约占总类数的15—20%。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植被退化、冰川退缩、水源干涸等等,是造成生态失衡,物种分布区缩小,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三江源地区曾经水草丰美,是狐狸、狼、黄羊等野生动物以及众多鸟类的乐园,时至今日,它们数量锐减,很多甚至已经绝迹。源区生物多样性急剧萎缩,珍贵的高原种质资源库面临枯竭的威胁。 二、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因素分析 根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天然草地植被退化原因可归结为全球气候变化,高原生态暖干化趋势发展加剧的大背景控制下,人为不合理开发资源,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加剧及其生态环境问题发生、发展的共同影响所致。 1、人类活动加速和促进对生态环境退化的影响。在早期的畜牧业生产和发展中受到盲目追求牲畜存栏数错误思想的影响,天然草地的超载放牧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70—80年代之间的大面积和大范围的天然草地过度利用,使草地牧草生机大大减弱,植被覆盖度降低,杂毒草孳生,地表侵蚀和鼠害大面积发生,都直接影响天然草地退化,引发出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人为生产生活活动直接对植被和草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区域生态环境退化和问题不断产生。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对资源的需求日趋增大,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尤其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活动,导致了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发展和扩大。 3、一些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4、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方案的技术尚不成熟,并且对保护对策方案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一些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本来生态保护较好的区域遭到破坏,而且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5、自然灾害如:雪灾、山体滑坡、洪水袭击、干旱、地震等的频繁出现和发生,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6、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三江源地区作为中华大河的源头和“中华水塔”乃至“亚洲水塔”,其地理位置和生态功能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决定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三大江河整个流域的气候与环境及其社会发展。例如,仅黄河流域面积占到了源头省份青海省境内流域面积的18.7%,出省净流量占总净流量的25%。使得青海省成为我国黄河流域9省区唯一一个产流多于用水的省区,成为我国的主要水源地,源区地的涵养水源功能显著,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要地。保护和建设好源区的生态环境,实现源区的生态经济发展,不仅对源区当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整个三大江河流域、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黑河流域乃至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实现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中华水塔”三江源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28657061.html, 2007-11-30 11:01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200米,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 49%、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区之一,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为有效保护这里的生态系统,日前,中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在青海正式启动。

放牧在三江源地区的羊群。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200米,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区之一,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为有效保护这里的生态系统,日前,中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在青海正式启动。

生活在三江源地区的牧民

高原彩虹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之地理位置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28657061.html, 青海新闻网 2006-09-23 09:24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其东、东南部与甘肃省、四川省相邻,南部、西部与西藏自治区相接,北部分别与治多县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西藏族蒙古族自治州的格尔木市和都兰县交界,东北部与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贵南县、贵德县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接壤。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行政区域涉及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4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15.23万km2,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2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面积按流域分为:黄河源区面积4.05万km2,占保护区面积的26.6%;长江源区面积9.4万km2,占保护区面积的61.7%;澜沧江源区面积1.78万km2,占保护区面积的11.7%。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介绍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28657061.html, 青海新闻网 2006-09-23 09:24

青海省生态移民区草场补偿动态调整机制研究

青海省生态移民区草场补偿动态调整机制研究 在三江源地区实行大规模的移民政策,以及一系列的缓解草场问题,以缓慢、可行的政策来恢复三江源地区的资源。在实行政策这几年来,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改善,并在这期间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在这期间,也存在着一部分关系着生态经济以及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那就是青海省生态移民区草场补偿问题。本文从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社会性出发,联系生态补贴与福利,以整体的补偿动态机制研究为重点,说明了青海省生态移民区的草场补偿问题。 标签:青海省;生态移民区;草场补偿动态调整机制;三江源 0 引言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地的环境已经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以我国的三江源地区为例,三江源地区处于我国的河流中下游地区,并且经过东南亚部分地区和国家。作为众多地区的保护屏障,三江源地区经受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在飞速发展的现代,三江源地区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大面积草地区域都面临着退化以及灭绝威胁,极大程度上威胁到了我国现有的生态环境与生态安全。我国自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之后,就开始积极应对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 1 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社会保障保险与救助机制研究 在确定要进行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之后,要对三江源地区的移民人员进行安置,并对移民人群进行一系列的体系建设以及多项政策的实施。对三江源地区移民人员的保证关系着社会对于人民的多方面发展和认识,建立起有效的保障机制,是对人民负责的表现。 1.1 移民权力保障、社会福利机制及社会发展质量研究 为了对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移民的生存条件进行保障,保证人民的各项权益和利益,我国在进行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之后,建立了完善的、详尽具体的社会保障福利政策。在移民之后,将移民人员的生活水平整体提高,是三江源地区移民建设的整体目标。根据不同的专家对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移民的问题提出的不同的观点,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有的专家提出,三江源地区移民是由于环境问题才迁移出去,因此,要从多方面保障移民人员的权益。将移民人员的保障合法化,具体的实行举措要归纳到法律中去;还有的专家认为现代移民举措要从长远发展来看,移民要落实迁出政策,并在迁出后落实法律化保障。以三江源地区移民的福利政策为主,稳住民心;还有的专家注重的是移民人员的生活质量问题,从质量入手,将移民人员的福利待遇系统机制构建出来。从各方面具体的认知来看,应当遵循客观的实际情况,以民生为基准,不断创造出健全的移民生活保障体系,才能从实际上落实三江源移民的各项权益,并能够稳定社会,使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管护员公益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管 护员公益岗位设置及管理意见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青政[2014]76号 【发布部门】青海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4.12.31 【实施日期】2015.01.3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设置及管理意 见 (青政[2014]76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为进一步做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按照《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精神,结合草原、林地、湿地管护现状,现就三江源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设置及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生态文

明先行区建设,从保护生态、改善民生的高度出发,以激发内生动力、创新体制机制、落实管护职责、提升保护成效为改革方向,加快建立一支“牧民为主、专兼结合、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生态管护员队伍。改革管护员监管体制,采取属地管护、层级监督、动态管理、上下联动模式。创新生态保护机制,管护补助与责任、考核与奖惩、报酬与绩效相挂钩,充分调动农牧民参与生态管护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农牧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作用,提升草原、林地和湿地管护成效。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设置、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结合草原、林地、湿地分布特征、管护面积、牧户和人口数量等,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设定管护员,优化管护员队伍结构,力争不漏乡、不漏村、基本全覆盖。坚持每户不超过一个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原则。 2.坚持易地搬迁户优先、就近管护、生产生活生态并重的原则。生态管护员优先在易地搬迁户、无畜户、困难户中聘用,积极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参与生态管护工作,力争人有事干,尽到保护责任。 3.坚持分级指导、村级管理、明确职能的原则。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作用,承担生态管护员的聘用、管理、考核等职能;乡级人民政府对生态管护员的聘用、管理、考核等工作进行监督;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定期不定期抽查指导;县乡两级将管护落实情况纳入对下一级的责任目标考核范畴。 4.坚持量化指标、绩效考核、养人治事的原则。强化绩效考核,细化、量化生态管护员职责和考核指标,并将此作为年终生态管护员考核、考评、绩效工资发放的依据,力争做到人尽其用,钱见其效。 二、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设置 (一)草原。综合考虑交通、通讯、牧户、人口、牲畜等因素匡算,将目前5万亩草

青海三江源区调研报告

青海三江源区调研报告 调研单位:设计公司 (2009年8月) 历史上,三江源区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棋布、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处女地”。近年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三江源区的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均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江源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源头区产水量下降等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等三大流域的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为了解三江源区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水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等情况,进一步做好青海三江源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2009年7月17日~8月7日,青海三江源区水资源规划项目组一行4人对三江源区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三江源区基本情况 (一)地形地貌 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以山地地貌为主,山脉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海拔为3335m~6564m,地理位臵为北纬31°31'~36°15',东经89°21'~102°17'。海拔4000m~5800m的高山是地貌的主要骨架,主要山脉为东昆仑山及其支脉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山脉,其中巴颜喀拉山构成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

三江源区中西部和北部呈山原状,起伏不大、切割不深,多宽阔而平坦的滩地,地势平缓、冰期较长、排水不畅,形成了大面积沼泽;东南部为高山峡谷地带,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多在1000m以上,地势陡峭,坡度多在30°以上。 (二)水文气象 三江源区气候属青藏高原气候系统,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的气候特征。冷季为青藏冷高压控制,长达7个月,热量低、降水少、风沙大;暖季受西南季风影响产生热气压,水汽丰富、降水量多。由于海拔高,绝大部分地区空气稀薄,植物生长期短,无绝对无霜期。 年平均气温为-5.6℃~3.8℃,极端最高气温28℃,极端最低气温-48℃;年平均降水量413.4mm(其中黄河流域部分降水量428.3mm,长江流域部分降水量384.7mm,澜沧江流域部分降水量494mm),6月~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年蒸发量在730mm~1700mm之间。年日照时数为2300h~2900h,沙暴日数一般19天左右,最多达40天(曲麻莱)。 三江源区地表水资源量约425亿m3,其中黄河流域为137亿m3,占三江源地表水资源量的32%;长江流域179亿m3,占三江源区42%;澜沧江流域为109亿m3,占三江源区26%。 (三)河流水系

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调研报告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华水塔”乃至“亚州水塔”。这里作为全球大江大河、冰川、雪山及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功能区,对世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有效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之后,国家先后投入大量资金促进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作为一名长期在藏区工作和生活的少数民族干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事业一直牵动着我的心,为了解规划实施以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展情况,今年6月初,我到三江源保护核心区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作了一次调研。 一、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的成效 玉树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位于青海省西南部,是三江源保护的核心区,面积26.7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37.2%,辖玉树、囊谦、称多、杂多、治多和曲麻莱6个县48个乡镇,人口达33.7万人,其中藏族人口为31.99万人。2008年全地区生产总值24.52亿元,财政收入5467万元,城镇居民收入1201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176.9元。年未牲畜存栏数259.62万头匹。自2005年国家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和建设工程启动以来,玉树州认真实施以退牧还草、生态移民为主要内容的禁牧搬迁工程,以治理黑土滩、灭鼠为内容的生态建设、小城镇建设和能源建设等工程,以太阳灶、光伏电源、太阳取暖等内容的能源建设,以水、电、路、通迅、广播、电视为主要内容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全州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二十多个,完成退牧还草3424.94万亩、治理黑土滩4万亩、安置生态移民3825户、完成草原禁牧减畜166.259万羊单位。建成三江源、可可西里、隆宝湖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4个州级自然保护区。有通天河沿岸、东仲、约古宗列、果宗木查、格拉丹东、当曲、昂赛、白扎、江西、索加—曲麻河等10 个以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为主要任务的核心区。形成了以三江源生态和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限制性开发和禁止性开发区域。全州有35个乡镇,10.43平方公里为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占全州总面积的39%,占可利用土地的64%;占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生态功能区的56%。 玛多县位于三江源保护区的核心区,人口1.1万,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辖2镇2乡。几年来,实施三江源项目17个,总投资6820.25万元,完成生态移民585户2282人,建成移民村4个。禁牧草场476.25万户,减畜50092头只匹。封沙育草21900亩,人工补播1900亩。防治鼠害2260.89万亩。沙漠化土地防治4.28万亩。同时完成了人畜饮水工程、能源建设、技术培训等建设项目。通过生态移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牧民由传统走向现代文明。 从调研情况看,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草地退化趋势减缓,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加,水源涵养能力增强,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管理职责。组织领导是保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施的关键。各地区建立了州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为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推动项目实施规范化。制度建设是保证项目建设的重要手段。各州县在贯彻执行《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管理体制暂行办法》、《专项资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监督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办法》、《工程验收管理办法》、《项目公示细则》和《安全生产细则》的同时,还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相关制度。如玛多县制定了《玛多县三江源办公室工作职责》、《玛多县三江源办公室工作人员廉政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