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TS16949 MSA测量系统分析程序

TS16949 MSA测量系统分析程序

TS16949  MSA测量系统分析程序
TS16949  MSA测量系统分析程序

TS16949 MSA测量系统分析程序

1 目的

1.1 本程序规定了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和接受准则。通过了解变差的来源,判断计量器具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以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1.2 评价生产环境中的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偏倚、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和线性(参见“MSA手册”);

1.3 获得测量系统与环境交互作用时,该系统有关测量变差量和类型的信息;

2 范围

2.1 本指导书适用于特殊特性的计数、计量型测量系统。

3 定义

3.1 量具:任何可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

3.2 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量特性附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3.3 测量系统分析(MSA):是指通过分析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所用的量具测量系统对每个零件能重复读数或能判断合格/不合格,但不包括非工业界的测量系统;

3.4 偏倚: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3.5 基准值:又称为可接受的基准值或标准值,是充当测量值的一个一致认可的基准,一个基准值可以通过采用更高级别的测量设备进行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来确定;

3.6 重复性: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

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3.7 再现性:由不同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8 稳定性:也称“漂移”,是测量系统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3.9 线性:在量具预期的工作量程内,偏倚值的差值。

3.10 量具R&R: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的综合变差的估计值。

3.11 参考值:被认可并同意基于参考或基准值作为一被测量物的数值比较,它可能是:一个理论值或基于科学原理而建立的数值;基于一些国家或国际组织的一个指定值;基于在一科学或工程组织主持的合作研究实验工作下,一致确定的数值;或者用于一特定用途,利用一可接受的参考方法所获得一致同意的可接受数值。与某一特定量化定义并被接受的一致的数值,按照惯例有时被接受用于某已知的目的。

4 涉及部门

4.1 质量部

4.2 生产部

5 一般原则(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5.1 测量系统必须处于统计控制中,这意味着测量系统中的变差只能是由于普通原因而不是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称为统计稳定性;

5.2 测量系统的变异必须比制造过程变异小;

5.3 变异应小于公差带;

5.4 测量精度应高于过程变异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一般来说,测量

精度是过程变异和公差带两者中较高者的十分之一;

5.5 测量系统统计特性可能随被测项目的改变而变化。若真的如此,则测量系统最大的(最坏)变差应小于过程变差和公差带两者中的较小者;

6 程序

6.1 测量系统分析(MSA)

6.1.1 本程序中介绍的测量系统分析(MSA)是指通过分析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所用的量具测量系统对每个零件能重复读数或能判断合格/不合格,但不包括非工业界的测量系统。

6.1.2 MSA主要是测量系统中的误差,这些误差包括:量具的偏倚、线性、稳定性、重复性和再现性。由于在量具的周期检定过程中对其偏倚、线性和稳定性都由检定部门作了保证,因此,这里不做讨论,主要对重复性和再现性作分析和评价。

6.1.3 MSA的量具分类和分析方法

根据量具特性不同,可将量具分为计量型和计数型量具,对计量型量具进行测量系统分析时采用均值和极差法分析(&R分析法),对计数型量具采用假设试验分析法(具体方法见6.4.3.2)。

6.2 MSA的范围

6.2.1 在产品工序控制计划中所标注的计量器具必须做MSA。

6.2.2 如果顾客有特殊要求,且在图纸中标有特殊特性的符号,对该参数测量的量具要求做MSA。

6.2.3 若图纸中没标明,但在工艺中标出是关键特性值,测量的量具要做

MSA。

6.3 MSA的管理

6.3.1 由测量系统分析员(本公司由计量管理员担任)根据质量控制计划中所列的量具制订《年度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6.3.2 由测量系统分析员到现场指定零件评价人测量零件,并记录数据。

6.3.3 分析员根据原始数据计算R&R值,并做出评价,形成报告,递交质量经理批准生效。对不合格的量具应分析查找原因,或更换新的量具。

6.4 MSA过程

6.4.1 MSA的前期准备

6.4.1.1 选择评价人

评价人一般选择加工零件的操作工人或检验员,并由评价人对产品进行测量,选择的人数一般为2~3人。

6.4.1.2 确定取样零件

取样零件一般选择10个,且必须从生产过程中选取,并能够代表整个过程(或工作范围)。样本选择的时机可以为一个样本/天或者一个样本/小时。

6.4.1.3 仪器的分辨率

仪器的分辨率应是变差的1/10,在同等精度下为1/3~1/6的公差范围。

6.4.2 MSA数据的收集

6.4.2.1 由测量系统分析员事先选择好进行测量分析的项目、评价人、确定取样零件。并事先对零件进行编号。

6.4.2.2 测量的过程

6.4.2.2.1 对于计量型MSA,由三位评价人使用同一种测量方法,对指定的零

件做2~3次测量。测量系统分析员记录下测得的数据,并将数据填入《计量型器具测量系统分析报告》;

6.4.2.2.2 对于计数型MSA,由三位评价人使用同一种测量方法,对指定的零件各做2~3次评价,测量系统分析员将判断的结果填入《计数型器具测量系统分析报告》;可接受的在方表格填“1”,不可接受的在表格填“0”。

6.4.2.3 评价人事先应在不知道零件编号的情况下测量零件,在读数中应估计到可得到的最接近的数字,并且在测试过程中要细心,认真。

6.4.3 MSA数据的分析、处理

6.4.3.1 均值和极差法

1) 对每位评价人的测量平均值(a、b、c)和极差的平均值(a、b、c)分别进行计算。每个零件均值也进行计算。接下来计算评价人平均值极差DIFF,评价人极差平均值,和零件平均值的极差。

2) 对评价人极差控制上限UCLR和下限LCLR的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UCLR = ×D4* LCLR = ×D3*

3) 对评价人均值控制上限UCLX和下限LCLX,并按下列公式计算:

UCLX = LCLX =

*对D4、D3、A2的数值可以查下表(控制图常数)

子组内观察次数A2 D4 D3

2 1.880

0 3.267

3 1.023 0 2.575

4 0.729 0 2.282

5 0.577 0 2.115

6 0.483 0 2.004

7 0.419 0.076 1.924

4) 按《计量型器具测量系统分析报告》提供的计算公式,计算出EV、A V、

R&R、PV、TV、ndc的值,并根据接受准则做出合格性判断,填入《计量型器具测量系统分析报告》;

5) 在《计量型器具测量系统分析报告》中作图,分别在零件评价人平均值图、重复性极差控制图中划出控制线,按要求作图;

6.4.3.2 假设试验分析法

1) 计算期望的数量,按下列公式计算:

A0B0=A0总测量次数×B0总测量次数/总测量次数

2) 计算kappa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kappa =(P0-Pe)/(1-Pe)

P0:观测比例的总和

Pe:期部分的总和

有效性=做出正确决定的次数/总决定次数

错误率=实际不好判为好的/实际不好的

错误警报率=实际好判为不好的/实际好的

3) 测量系统分析员将根据接受准则做出合格性判断,填入《计数型器具测量系统分析报告》

6.5 MSA接受准则

6.5.1 计量型MSA接受准则

6.5.1.1 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R&R)的可接受性准则是:

低于10%的误差——测量系统良好,可以接受;

10至30%的误差——根据应用的重要性,量具成本,维修的费用等,可以是可接受的,并且应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

大于30%的误差——测量系统不可接受。需分析各种问题加以改进,或更换新的量具。

另外,区别分类数ndc要能≥5

6.5.1.2 “计量型器具测量系统分析评价图”中,对“零件评价人平均值图”中的数据点50%应落在控制线外,才能说明零件变差远远大于测量系统变差;对“重复性极差控制图”中的数据点应全部在控制线之中。

6.5.1.3 重复性(R1)和再现性(R2)比较分析

1) 若R1>R2,原因可能是:

仪器需要维护;

量具应重新设计来提高刚度;

夹具和检验点需要改进;

存在过大的零件内变差。

2) 若R1<R2,原因可能是:

量具的刻度不清楚;

评价人需要更好地培训如何使用量具和读数;

需要某种夹具帮助评价人提高使用量具的一致性。

根据得出的R&R结果,要具体分析不符合原因,并制订相应纠正措施或更换新的量具。

6.5.2 计数型假设试验分析法接受准则:

Kappa值大于0.75则表示有很好的一致性(最大的Kappa=1) ;

Kappa值小于0.40则表示一致性不好。

判断测量系统有效性错误率错误警报率

评价人可接受的条件≥90%≤2%≤5%

评价人可接受的条件,

≥80%≤5%≤10%

可能需要改进

评价人不可接受的条件,需要

<80%>5%>10%

改进

6.5.2.1 根据得出的结果,要具体分析不符合原因,并制订相应纠正措施。如果不能改进该量具,则应更换量具并重新加以评定。

7 职责与权限

7.1 计量员

7.1.1 负责依据相关的文件或要求选择需要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量具、零件与评价人;

7.1.2 制订量具测量系统分析的计划与频率;

7.1.3 负责量具测量系统的分析与合格与否的判断;

7.1.4 及时向上级主管反馈量具测量系统分析的结果并采取必要的措施。7.2 质量经理

7.2.1 为量具的测量系统分析提供必要的支持;

7.2.2 当量具的测量系统分析结果为不合格时,提出处理方案并安排对该量具所检测的产品进行追溯性检查。

7.3 生产部

7.3.1 配合量具测量系统分析的工作,提供测量系统分析所需的相关资源。

7.4 评价人

7.4.1 负责量具测量系统分析所需数据的收集与测试工作。

8 流程图

8.1 无

9 表格和附件

9.1 《计量型器具测量系统分析报告》ADD-PCD-QA-010.F1E

9.2 《计数型器具测量系统分析报告》ADD-PCD-QA-010.F2E

10 参考文件

10.1 MSA测量系统分析手册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MSA

1.目的 评估测量系统的正确性和能力来加强生产工序和控制过程,确保产品质量。 2.范围 凡公司控制计划中所要求的和/或顾客要求的所有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均适用之。 3.权责 3.1.品质部对工厂所有必要的测量系统和量具进行分析和鉴定。 3.2.APQP小组负责对能力不足量具及适用性重新评估并确定对策。 3.3.管理代表负责核准测量系统分析报告。 4.名词解释 4.1.R&R分析:量具再现性与重复性分析。重复性是指同一种量具同一位作业 者,当多次量测相同零件的指定特性时所得的变异。再现性是指不同作 业者以相同量具量测相同产品的特性时量测平均值的变异。 4.2.准确度:重复量测的平均值与设定值的差。 4.3精密度:重复量测时,其量测数据差异的程度。 4.4.MSA:指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 的简称。 4.5.盲测:指在实际测量环境中,检验员事先不知正在对该测量系统进行分析, 也不知道所测为那一只产品的条件下,获得的测量结果。 4.6计量型与计数型测量系统:测量系统测量结果可用具体的连续的数值来表 述,这样的测量系统称之为计量型测量系统; 测量系统测量结果用定性的 数据来表述,如用通过或不能通过塞规的方式来描述一只圆棒直径尺寸, 这样的测量系统称之为计数型测量系统。计量型测量系统和计数型测量 系统的分析将用到不同的方法。 4.7分辨率(Resolution):测量系统检出并如实指示被测特性中极小变化的能 力。 4.8可视分辨率(Apparent Resolution):测量仪器的最小增量的大小,如卡尺 的可视分辨率为0.02mm。 4.9有效分辨率(Effective Resolution):考虑整个测量系统变差时的数据等级 大小。用测量系统变差的置信区间长度将制造过程变差(6δ)(或公差) 划分的等级数量来表示。关于有效分辨率,在99%置信水平时其标准估 计值为1.41PV/GR&R。 4.10.分辨力(Discrimination):对于单个读数系统,它是可视和有效分辨率中较 差的。 4.11.偏倚(Bias):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测量系统分析(MSA)控制程序

程序文件 标题: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FMEA)控制程序文件编号: 版本: 页数: 生效日期: 拟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分发编号:受控印章: 分发日期:

1 目的 通过MSA,了解测量变差的来源,测量系统能否被接受,测量系统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并针对问题适时采取纠正措施。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产品质量控制计划中列出的测量系统。 3职责 3.1 品管部计量室负责编制MSA计划并组织实施。 3.2各相关部门配合品管部计量室做好MSA工作。 4工作程序 4.1 测量系统分析MSA的时机 4.1.1 初次分析应在试生产中且在正式提交PPAP之前进行。 4.1.2 一般每间隔一年要实施一次MSA。 4.1.3 在出现以下情况时,应适当增加分析频次和重新分析: (1)量具进行了较大的维修; (2)量具失准时; (3)顾客需要时; (4)重新提交PPAP时; (5)测量系统发生变化时。 4.2测量系统分析(MSA)的准备要求 4.2.1 制定MSA计划,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需分析的测量系统; (2)确定用于分析的待测参数/尺寸或质量特性; (3)确定分析方法:对计量型测量系统,可采用极差法和均极差法;对计数型测量系统,可采用小样法。 (4)确定测试环境:应尽可能与测量实际使用的环境条件相一致。 (5)对于破坏性测量,对于不能进行重复测量,可采用模拟的方法并尽可能使其接近真实分析(如不可行,可不做MSA分析); (6)确定分析人员和测量人员; (7)确定样品数量和重复读数次数。 4.2.2 量具准备 (1)应针对具体尺寸/特性选择有关作业指导书指定的量具,如有关作业指导书未明确规定某种编号的量具,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现场使用的一个或多个量具作 MSA分析; (2)确保要分析的量具是经校准合格的; (3)仪器的分辨力I一般应小于被测参数允许差T的1/10,既I 小于T/10。在仪器读数中,如果可能,读数应取最小刻度的一半。 4.2.3 测试操人员和分析人员的选择 (1)在MSA分析时,测试操作人员和分析人员不能是同一个人,测试操作人员实施测量并读数,分析人员作记录彬变完成随后的分析工作。 (2)应优先选择通常情况下实际使用所选定的量具实施测试的操作工/检验员作为测试操作人员,以确保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与日后的正式生产或过程更改的实 际情况相符; (3)应选择熟悉测试和MSA分析方法的人员作为分析人员。

MSA测量系统分析步骤和应用

1.什么是MSA 1.1 测量系统:指被测试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及操作人员的集合,是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1.2 量具:指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或不合格的装置。 1.3 测量系统的分辨率:测量系统检出并如实指示被测特性中极小变化的能力(也称为分辨力)。 特别提醒:单独一个测量仪器不是测量系统,如一把卡尺、一台电子称等。 2.测量系统的作用 2.1 评估测量系统误差的大小,是否能被客户接受。 2.2 评估测量系统的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异是否受控。 2.3 评估测量系统的偏倚值是否能被客户接受。 2.4 评估几种不同测量系统的优劣。通过MSA评估,找到测量系统改善的着力点,确定是进行人员培训,还是调整测量方法或调整仪器。 第一份X-R图显示过程正常,分辨力0.001,第二份X-R图显示过程不正常,分辨力0.01。虽然这是针对同一制程,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从以上数据来看,第二份控制图的测量系统分辨力太低,导致虚发报警。因此可以推断出,做SPC的前提是MSA必须合格,虚发报警导致成本过高。

3.MSA评估的仪器和责任人员 3.1 测量系统一般由仪校人员或品质部的负责人来主导,由参与检测或试验人员来测量,以提供测量数值。不可以由品质部领导或仪校人员来测量和提供数值,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测量人员不可知道自己上次测量结果和别人测量结果,要保证盲测。MSA要识别的误差是测量人员、设备、环境、方法、标准值导致的误差,品质部领导和仪校人员一般不亲自测量产品,所以分析他们的测量数据基本没有价值。 3.2 MSA分析的范围来自控制计划所有的测量系统,包括计量性、计数性。 3.3 破坏性的测量系统现在一般不做分析,除非客户有特殊要求,如盐雾试验测量系统。 特别提醒:MSA分析的包括控制计划中所有测量系统,而不仅仅是测量特殊特性的测量系统。 4.MSA专业术语解释 4.1 准确度(Accuracy) 准确度或称偏移(BIAS),是指测量值与相对真值之间的差异。真值是使用更精密的仪器找到的相对真值。准确度值也称为偏倚值,一般说来要求其越小越好。在MSA中,一般分析偏倚值和稳定性值4.2 精密度(Precision)

测量系统分析(MSA)2

一.稳定性: 1.定义:稳定性——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2.使用均值和极差控制图,该控制图可提供方法以分离影响所有测量结果的原因产生的变差(普通变差)和特殊条件产生的变差(特殊 原因变差)。凡信号出现在控制值外点均表现“失控”或“不稳定”。 3.研究:绘出标准(样件)重复读数X或R,图中失控信号即为需核准测量系统的标志。 4.操作要领:必须仔细策划控制图技术(如取样时间、环境等),以防样本容量、频率等导致失误信号。 5.稳定性改进 ①从过程中排除特殊原因——由超出的点反应。 ②减少控制限宽度——排除普通原因造成的变差。 图2测量系统特性图

二.偏倚 1.定义:偏倚——测量结果的观察平均值与基准的差值。 2.操作方式: ①对一件样件进行精密测量。 ②由同一评价人用被评价单个量具测量同一零件至少十次。 ③计算读数平均值。 ④偏倚=基准值-平均值 3.产生较大偏倚的原因 ①基准误差 ②磨损的零件 ③制造的仪器尺寸不对 ④测量错误的特性 ⑤仪表未正确校准 ⑥评价人使用仪器不正确。 三.重复性 1.定义:重复性——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器具,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差值。 2.测量过程的重复性意味着测量系统自身的变异是一致的。重复性可用极差图显示测量过程的一致性。 3.重复性或量具变差的估计: σe=5.15×R/d2 d2——常数(查表得)与零件数量、试验次数有关。

5.15——代表正态分布的90%的测量结果。 四.再现性 1.定义:再现性——由不同评价人采用相同测量器具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2.测量过程的再现性表明评价人的差异性是一致的。若评价人变异存在,则每位评价人所有平均值将会不同,可采用均值图来显示。 3.估计评价人标准偏差 σo=5.15×R o/d2 d2——常数(查表得)与零件数量、试验次数有关。 5.15——代表正态分布的90%的测量结果。 R o=R MAX-R MIN 由于量具变差影响该估计值,必须通过减去重复性来纠正 校正过的再现值=√〔5.15×R o/d2〕-〔(5.15σe)2/nr〕n—零件数量 r—试验次数 五.线性 1.定义:线性——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2.非线性的原因: ①测量系统上限和下限没有正确校准。 ②最大和最小值校准量具的误差 ③磨损的仪器 ④仪器固有的设计特性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 1 目的 应用“均值——极差法”和“比较限值法”来进行测量系统分析,以评定测量系统的质量。 2 适用范围 适于新产品和三大公司配套产品加工过程所使用计量器具的评估。 3 引用标准 3.1 QS-9000《质量体系要求》第三版 3.2QG/LB-2001《质量手册》第二版 3.3 术语解释 3.3.1 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用来特指用在车间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 3.3.2 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3.3.3 偏倚:是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3.3.4 重复性:是指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3.3.5 再现性:是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3.6 稳定性:是指测量系统在某连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

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3.3.7 线性:是指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4 职责 4.1 品保部是测量系统分析、评定的归口管理部门。 4.2 品保部技术人员的职责 4.2.1 负责对选择样品(量具)、数量及评价人重复读数的次数预先确定。 4.2.2 负责检查测量设备的分辨力是否满足预期使用要求。 4.2.3 负责做好记录,并进行计算。 4.2.4 负责对测量结果进行正确分析。 4.3 评价人的职责 4.3.1 如果量具在使用前需要校准,由评价人负责事先提出。 4.3.2 评价人负责正确使用量具,并按规定的测量步骤测量特征尺寸。 4.3.3 负责正确读数。 5 管理程序 5.1 测量系统分析前的准备 a按MSA参考手册和控制计划的要求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并提交技术部一份; b确定采用哪一级的计量标准,是否可以追溯到国家标准; c选择“盲测”,即在操作者不知道正在对该测量系统进行评

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测量系统分析(MSA)方法 测量系统分析(MSA)方法**** 1.目的 对测量系统变差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测量系统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确保测量数据的质量。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用以证实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所有测量系统分析管理。 3.职责 质管部负责测量系统分析的归口管理; 公司计量室负责每年对公司在用测量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 各分公司(分厂)质检科负责新产品开发时测量系统分析的具体实施。 4.术语解释 测量系统(Measurement system):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偏倚(Bias):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稳定性(Stability):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总变差,即偏倚随时间的增量。 重复性:重复性(Repeatability)是指由同一位检验员,采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同一产品的同一质量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的变差。 再现性: 再现性(Reproductivity) 是指由不同检验员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同一产品的同一质量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分辨率(Resolution):测量系统检出并如实指示被测特性中极小变化的能力。 可视分辨率(Apparent Resolution):测量仪器的最小增量的大小,如卡尺的可视分辨率为。有效分辨率(Effective Resolution):考虑整个测量系统变差时的数据等级大小。用测量系统变差的置信区间长度将制造过程变差(6δ)(或公差)划分的等级数量来表示。关于有效分辨率,在99%置信水平时其标准估计值为GR&R。 分辨力(Discrimination):对于单个读数系统,它是可视和有效分辨率中较差的。 盲测:指在实际测量环境中,检验员事先不知正在对该测量系统进行分析,也不知道所测为那一只产品的条件下,获得的测量结果。 计量型与计数型测量系统:测量系统测量结果可用具体的连续的数值来表述,这样的测量系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1.目的 通过MSA,了解测量变差的来源,测量系统能否被接受,测量系统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并针对问题适时采取纠正措施。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产品质量控制计划中列出的测量系统。 3.职责 3.1 品管部计量室负责编制MSA计划并组织实施。 3.2 各相关部门配合品管部计量室做好MSA工作。 4.工作程序 4.1 测量系统分析(MSA)的时机 4.1.1 初次分析应在试生产中且在正式提交PPAP之前进行。 4.1.2 一般每间隔一年要实施一次MSA。 4.1.3 在出现以下情况时,应适当增加分析频次和重新分析: (1)量具进行了较大的维修; (2)量具失准时; (3)顾客需要时; (4)重新提交PPAP时。 (5)测量系统发生变化时。

4.2 测量系统分析(MSA)的准备要求 4.2.1 制订MSA计划,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需分析的测量系统; (2)确定用于分析的待测参数/尺寸或质量特性; (3)确定分析方法:对计量型测量系统,可采用极差法和均值极差法;对计数型测量系统,可采用小样法; (4)确定测试环境:应尽可能与测量系统实际使用的环境条件相一致; (5)对于破坏性测量,由于不能进行重复测量,可采用模拟的方法并尽可能使其接近真实分析(如不可行,可不做MSA分析); (6)确定分析人员和测量人员; (7)确定样品数量和重复读数次数。 4.2.2 量具准备 (1)应针对具体尺寸/特性选择有关作业指导书指定的量具,如有关作业指导书未明确规定某种编号的量具,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现场使用的一个或多个量具作MSA分析。 (2)确保要分析的量具是经校准合格的。 (3)仪器的分辨力i一般应小于被测参数允许差T的1/10,即i<T/10。在仪器读数中,如有可能,读数应取至最小刻度的一半。 4.2.3 测试操作人员和分析人员的选择 (1)在MSA分析时,测试操作人员和分析人员不能是同一个人,测试操作人员实施测量并读数,分析人员作记录并完成随后的分析工作。

测量系统分析最基本的知识

第一章通用测量系统指南 MSA目的: 选择各种方法来评定测量系统的质量 .........。 活动:测量、分析、校正 适用范围: 用于对每一零件能重复读数的测量系统。 测量和测量过程: 1)赋值给具体事物以表示它们之间关于特殊特性的关系; 2)赋值过程定义为测量过程; 3)赋予的值定义为测量值; 4)测量过程看成一个制造过程,它产生数字(数据)作为输出。 量具: 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用来特指在车间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

测量系统: 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测量变差: ●多次测量结果变异程度; ●常用σm表示; ●也可用测量过程过程变差R&R表示。 注: a.测量过程(数据)服从正态分布; b.R&R=5.15σm 表征测量数据的质量最通用的统计特性是偏倚和方差。所谓偏倚特性,是指数据相对标准值的位置,而所谓方差的特性,是指数据的分布。

测量系统质量特性: ●测量成本; ●测量的容易程度; ●最重要的是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常用统计特性: ●重复性(针对同一人,反映量具本身情况) ●再现性(针对不同人,反映测量方法情况) ●稳定性 ●偏倚 ●线性(针对不同尺寸的研究) 注:对不同的测量系统可能需要有不同的统计特性(相对于顾客的要求)。 测量系统对其统计特性的基本要求: ●测量系统必须处于统计控制中; ●测量系统的变异必须比制造过程的变异小; ●变异应小于公差带; ●测量精度应高于过程变异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十分之一); ●测量系统统计特性随被测项目的改变而变化时,其最大的变差应小于过程 变差和公差带中的较小者。

测量系统分析工作计划

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测量系统中的量检具选配,是做控制计划时进行的,普遍的选配原则是被测特性公差值的1/10(或被测特性制造过程变差的1/10——这个变差一般要等初始能力研究之后才得到,因此在做控制计划时,用被测特性公差值的1/10比较普遍)。按此普遍原则选配的测量系统,是否满足再现性(操作者)和重复性(量具)10%以下的要求,需要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 测量系统进行分析的结果: 1、双性在10%以下表明此测量系统可用于此过程的分析;数值分级大于2可用于过程控制。 2、若双性在10%到30%之间,不能用于过程分析;数值分级大于2可用于过程控制(等于2为计数型数据)。 3、若双性大于30%不能用于过程分析,数值分级小于2,不能用于过程控制。 过程策划的目的是开发出能力充分、稳定产品的过程,以生产出符合图样要求(其中含有顾客的要求)的产品。当过程能力不充分、不稳定时,最起码要能将合格、不合格的产品能分辨出来(数值分极等于2)。按“被测特性公差值的1/10”这个量检具选配原则,从我们进行的MSA结果来看,按此原则来选配量检具,数值分级大于2机会很多。因此这次我们要进行的测量系统分析工作,首先,了解各生产线有多少个特性满足按“被测特性公差值的1/10”这个量检具普遍选配原则来选配量检具的。 其次,是对特性分类——初步分为轴类和孔类两大类,在此基础上按公差值大小分档,暂分三档:如≥0.2;0.1~0.2;0.01~0.1。 再次,量检具也按用途进行分类(轴用类和孔用类)和分辨力分档0.02:0.01:0.001或0.0001。 最后选轴类同一分档公差值内最小的特性,用同档次分辨力的轴类量检具(或孔类同一分档公差值内最小的特性,用同档次分辨力的孔类量检具)进行量检具的双性研究。 为了完成上述工作,请大家完成下面表1、表2的内容填写。

TS16949-MSA测量系统分析程序文件

⒈目的: 分析测量系统变差,使测量系统处于受控状态,以确保过程输出所测得的数据有效可靠。 ⒉围: 本公司生产过程中所有在用计量器具和测试设备。 ⒊职责: 3·1计量室负责测量系统分析计划的编制、测量、试验、分析统计及计量检测设备的检查、校准工作。 3·2生产部负责安排检测人员参加测量系统分析工作。 3·3各工段负责对在用计量检测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并配合计量部门进行测量系统变差分析。 3·4技术部经理负责对测量系统分析计划的批准、结果的评价和适用条件的审批。 ⒋工作程序: 4·1 编制试验计划 4·1·1计量员按生产过程在用计量器具和检测设备清单于每年一月上旬编制年度测量系统分析计划报技术部经理批准。 4·1·2对下述几种情况的测量系统每年至少分析一次,且间隔不大于12个月:

①控制计划中规定的测量系统; 4·1·3 如顾客有要求,应将顾客提出的测量系统分析试验列入计划。4·2 试验工作准备 4·2·1 人员准备: 计量员应按试验计划要求生产部确定测量试验的评价人员(人数在2-4人)和分析人员(1-2人)。 4·2·2表单和资料准备: 根据试验计划,计量员应准备数据记录表、试验和有效的测试规程。4·2·3计量室负责确定被测样品的数量和测试的次数: ①样本应在正常生产过程中选取,对R&R试验的样本一般为5-15件/人;作稳定性试验的样本一般不少于20件;作计数型量具研究用的样品按 "小样法",必须选取含超差的样品(一般为20件); ②作R&R试验的次数一般为3次,人数2-4人。 4·2·4试验准备工作完成后,计量室应提前二天通知给相应部门和人员。4·3 测量试验的实施 4·3·1测量系统分析研究人员应在测量前对测量仪器的分辨力及测量操作规程的资料进行有效性检查,对待测样品进行编号。 4·3·2测量系统评价人员各自按相关检测操作规程对已编号的样品独立进行测试,由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结果记录在数据表上。 4·3·3进行R&R试验时,其后一次测量必须在评价人员不知前一次测量读

年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装置名称/编号测量产 品及特 性 分析项目 分析时间/月份(P为计划,d为 123456 千分尺0-25×0.01 FA1-25电线结 构尺寸 □GRR □偏 倚 □线性 □稳 定性 □小样法□大 样法 游标卡尺0-125×0.02 FC2-29电线结 构尺寸 □GRR □偏 倚 □线性 □稳 定性 □小样法□大 样法 游标卡尺0-125×0.02 LSO12095橡胶件 尺寸 □GRR □偏 倚 □线性 □稳 定性 □小样法□大 样法 游标卡尺0-125×0.02 LSO012060剥头尺 寸 □GRR □偏 倚 □线性 □稳 定性 □小样法□大 样法 游标卡尺0-125×0.02 FC2-42剥头尺 寸 □GRR □偏 倚 □线性 □稳 定性 □小样法□大 样法 游标卡尺0012222尺寸□GRR □偏 倚 □线性 □稳 定性 □小样法□大 样法 游标卡尺0-200×0.02 LSO714004尺寸□GRR □偏 倚 □线性 □稳 定性 □小样法□大 样法

150×0.02 FC3-29倚 □线性 □稳定性 □小样法□大样法 齿形检具ZD72-2齿形尺 寸 □GRR □偏 倚 □线性 □稳 定性 □小样法□大 样法 游标卡尺0-150×0.02 FC3-39尺寸□GRR □偏 倚 □线性 □稳 定性 □小样法□大 样法 三孔位置检具ZD72-1重要特 性尺寸 88/50 □GRR □偏 倚 □线性 □稳 定性 □小样法□大 样法 游标卡尺0-150×0.02 FC3-52尺寸□GRR □偏 倚 □线性 □稳 定性 □小样法□大 样法 洛式硬度计HR150 1538重要特 性 硬度 □GRR □偏 倚 □线性 □稳 定性 □小样法□大 样法 装置名称/编号测量产 品及特 性 分析项目 分析时间/月份(P为计划,d为 1234567

MSA测量系统分析与结果解释

量具R&R 研究(交叉): 摘要: 每次测量过程结果时都会发现某些变异。产生这样的变异的变异源有两个:一是任何按照过程制造的部件都会存在差别,二是任何测量方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重复测量同一部件不一定会产生同样的测量结果。 使用量具R&R 可以确定测量产生的变异性中哪一部分是由测量系统本身引起的。测量系统变异性包括由量具本身和操作员之间的变异性引起的变异。 此方法适用于非破坏性试验。当满足下列假定条件时它也可用于进行破坏性实验: (1)同一批内的所有部件都极为相似,以至于可以认为是同一种部件; (2)所有操作员都测量同一批部件。 可使用方差分析法、均值和R 法进行交叉量具R&R 研究。其中使用均值和R 法时计算更为简单,而方差分析法则更为准确。 在进行量具R&R 研究时,测量应按随机顺序进行,所选部件在可能的响应范围内提供了代表性样本,这一点非常重要。 1.1.1 数据说明 选择了十个表示过程变异预期极差的部件。由三名操作员按照随机顺序测量每个部件的厚度,每个部件测量两次。 1.1.2 方差分析法与均值-R 法的比较 由于利用控制图进行计算比较简单,因而首先产生了均值-R 法。但是,在某些方面方差分析法更为准确: (1)利用方差分析法可以研究操作员和部件之间会产生哪些交互作用,而均值-R 法却不同。 (2)利用方差分析法所用的方差分量对变异性进行的估计比使用均值-R 法的极差进行估计更准确。 1.1.3 量具R&R 的破坏性实验 量具R&R 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查看同一个操作员或多个操作员对同一个部件的重复测量结果是否相似。如果要进行破坏性实验,则无法进行重复测量。 要对破坏性测试应用Minitab 的量具R&R 研究,则需要假定某些部件“完全相同”,可视为同一个部件。如果假定是合理的,则可将同一批产品中的部件当作同一个部件。 如果上述情形满足该条件,则可以根据部件具体的测试方法选择使用交叉量具R&R 研究或嵌套量具R&R 研究。 如果每个操作员都要对每批部件进行检验,则使用交叉量具R&R 研究比较适合。 如果仅由一名操作员检验每批部件,则可使用嵌套量具R&R 研究。 2. 方差分析法 包含交互作用的双因子方差分析 通过双因子方差分析(方差分析)可以知道两个不同水平的因子是否可产生不同的响应变量平均值。 双因子方差分析表中列出了以下产生变异性的变异源: (1)部件,它表示由于测量不同的部件而产生的变异性。 (2)操作员,它表示由于进行测量的操作员不同而产生的变异性。 (3)操作员*部件,它表示测量过程中由于操作员和部件的不同组合而产生的变异性。如果操作员*部件项的p 值大于0.25,方差分析将在无交互作用项的情况下重新运行。 (4)误差或重复性,它表示在测量过程中不是由部件、操作员或者操作员与部件交互作用产生的变异性。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文件

程序名称: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文件编号:MSA-01001 版本:A 生效日期:2002-10-04 编写人:日期:

(副管理者代表) 审批人:日期: (厂长) 如此印章并非红色<受控文件>, 代表此文件不会受到控制及更 新,请使用受控制之文件 <受控文件>印章 1.0目的 1.1了解测量器具量测的性能,是否能满足测量要求。 1.2 对新进或维修后的量测设备,能提供一个客观正确的变异分析及评价量测质量。 1.3 应用统计方法来分析测量系统之再现性及重复性,作为下列各项事项之参考: 1.3.1试验设备是否需要校验; 1.3.2是否可供使用; 1.3.3是否有人为因素造成之失准; 1.3.4是否需要修正校验的周期及频率。 2.0适用范围 2.1适用于公司车载产品量测设备及量具的统计变差分析。 3.0定义 3.1测量仪器:任一用来量测产品特性之仪器皆称为测量仪器。 3.2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 3.3测量系统分析:应用统计方法,基于实际之制程选择适当之作业人数,样本数及重复测试次数,以研究分析主要变差原因。 3.4再现性:测量一个零件的某特性时,不同评价人用同一量具测量平均值变差。 3.5重复性:测量一个零件的某特性时,一位评价人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的变差。 4.0职责 4.1计量室:负责制定并实施测量仪器校验计划。 4.2各使用部门负责使用仪器之变差分析(主要指重复性、再现性)及送校。

4.3设备维修部负责测量设备(不包括工具)之维护保养;各使用部门负责测量工具之维护保养。5.0内容 4.1测量系统分析实施流程图 5.2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 5.2.1量测仪器、量测物及人员选择 5.2.1.1对用于测量产品的量具之精度,必须高于被测物公差的1/10,报告采用附录中 MSA-01001-03B;对用于测量过程变差的量具之精度,必须高于过程变差的1/10。报告 采用附录中MSA-01001-04B。 5.2.1.2测量仪器必须校验合格,并贴有“计量合格”标识。 5.2.1.3随机选取几个有资格使用测量仪器的操作员,评估测量器具。 5.2.1.4被测物(半成品)在生产线上定期随机抽取(要求同一型号)。 5.2.2重复性和再现性计算 5.2.2.1对车载产品(参考控制计划)的测量仪器(包括新购入仪器)必须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5.2.2.2将作业者分为A、B、C三者,在生产中抽取零件(产品或半成品)10个,并对零件编号,但作业 者无法看到零件号码。 5.2.2.3再现性量测:使作业者A\B\C分开,使他们不能互相看到,依随机顺序抽取10个零件,分别进 行量测,由观测者将量测数据分别记录在《计量型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中。 5.2.2.4重复性量测:重复以上循环,仍然要随机地抽取零件.,并由观测者将量测数据分别记录在《量具 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中。 5.2.2.5计算:测量器具再现性及重复性计算依《计量型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及《计量型量具 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内规定的公式计算。 5.2.3结果分析 5.2.3.1如重复性(EV)变异值大于再现性(AV)时, 说明测量仪器的变差大于评价人的变差: (1),需改良或增强测量仪器之结构设计; (2),测量仪器之夹具及零件定位方式需加以改善; (3),测量仪器需加以维护、保养。 5.2.3.2如再现性(AV)变异值大于重复性(EV)时, 说明评价人的变差大于测量仪器的变差: (1),作业者对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及数据读取方式需加强,或修订作业指导书,使其有关的操作要点 更详细;

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MSA)

Document Constitute/Change Application Form 核准/Approved by:文管中心/DCC: 版本版次:A STD-401-000-14

1.目的 : 对所有量具、量测及试验设备实施统计分析, 藉以了解量具系统之准确度与精确度。 2. 范围 : 所有控制计划(Control Plan)中包含的/或客户要求的各种量测系统均适用之. 3.定义 : 3.1 MSA:量测系统分析 3.2 量具:是指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是用在工厂现场的装置,包括通/止规(go/no go device)。 3.3 量测系统:是对测量单元进行量化或对被测的特性进行评估,其所使用的仪器或量具、标准、操作、方法、 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和假设的集合;也就是说,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3.4量具重复性(EV) : 一个评价人多次使用一件测量仪器,对同一零件的某一特性进行多次测量下的变差。 3.5 量具再现性(AV) : 由不同的评价人使用相同的量具,测量一个零件的一个特性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6偏性:同一人使用同一量具在管制计划规划地点与在实验室量测同一产品之相同特性所得平均值与真值之 间的差异。 3.7稳定性:指同一量具于不同时间量测同一零件之相同特性所得之变异。 3.8线性:指量具在预期内之偏性表现。 4.权责: 4.1量测系统测试的排定、数据分析、仪器操作人员的选择:品保部 4.2测试执行:各相关单位 4.3 MSA操作人员的培训:品保部 5. 执行方法 5.1 QA工程师人员依公司PCP文件建立《xx年MSA实施计划表》或客户要求,并依据计划表之排程进行对仪器 做量测系统分析。 5.2 取样方法: 5.2.1计量型取样:从代表整个工作范围的过程中随机抽取10件样品,但所抽取的10件样 品其数值必须涵盖该产品的公差带。 5.2.2计数型取样:取50PCS样品,其中包含临近值,不良品与合格品。 5.2.3.需要2或3个测量者随机抽取对每个产品各测量取一定数量样品. 5.3计数型: 5.3.1被评价的零件的选定 随机抽取50个零件,把零件编号,由研究小组给出该50个零件的标准,必须含合格,不合格,模糊 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各占1/3。 5.3.2 评价人的选定:由品质部从该系统的检验人员中的人员中挑选3人进行测量。 5.3.3 由三名评价人随机对零件进行评定,每个评价人对每个零件随机评定3次,结果记录于《计数型分 析报告》,表格讲自动生成数据。 5.3.4 判定准则: a.评价人之间一致性的程度Kappa值必须大于0.75(未知基准值); b.每个评价人与基准判断一致的程度必须大于0.75; c.有效性(实际判断正确数/总判断数),错误率(不合格品判为合格品数/不合格品总数),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MSA)

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MSA) 编制: 审核: 批准: 生效日期: 受控(1) 受控标识处: 发布日期:2007.9.14 实施日期:2007.9.14 1.0 目的 明确测量系统的评价方法,从而确定测量系统变差,并利用研究结果采取措施,减少测量系统的变差,确保测量系统始终处于可接受状态。

2.0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用以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的所有测量系统的分析管理和客户所要求的测量系统分析。 3.0 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程序的引用而成为本程序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程序,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程序。 3.1 ISO/TS16949:2002《质量管理体系—汽车行业生产件与相关服务件的组织实施ISO9001:2000的特殊要求》。 3.2 《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第三版,2002年3月) 4.0 术语及定义 4.1 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4.2重复性:是指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4.3再现性:是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4.4稳定性: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4.5 偏倚: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4.6 线性:线性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量程内,偏倚值的差值。 5.0 职责 5.1质检部负责编制MSA计划并组织实施。 5.2生产部配合质检部做好MSA工作。 6.0 工作程序 6.1测量系统分析(MSA)的时机 6.1.1新的测量系统在试生产中或之前进行MSA。 6.1.2每间隔一年实施一次MSA。 6.1.3在出现以下情况下,应适当增加分析频次和重新分析: (1)量具进行了较大维修; (2)量具失准时; (3)顾客需要时; (4)测量系统发生变化时; 6.2测量系统分析(MSA)的准备要求: 6.2.1制定MSA计划,并按程序审批。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需分析的测量系统; (2)确定用于分析的待测参数/尺寸或质量特性; (3)确定分析方法,对计量型测量系统,可采用极差法和均值极差法;对计数型测量系统,可采

测量系统分析全集

测量系统分析(MSA) 目录 通用测量系统指南 - 引言、目的和术语 - 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评价测量系统的程序

- 测量系统变差的类型:偏倚、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和线性 - 测量系统的分析 - 测量系统研究的预备 - 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 1.稳定性分析方法 2.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方法 3. 线性分析方法 - 量具特性曲线 - 计数型量具研究 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 – MSA 测量系统分析 测量系统的特性 ◆测量: -通过把零件与已定的标准进行比较,确定出该零件有多少单位的过程。 -有数值与标准测量单位 -是测量过程的结果 测量数据的质量 ◆基准值 -确定比较的基准

- 关于理解“测量的准确性”专门重要 - 能够在实验条件下,使用更准确的仪器以建立准确的测量来获得 测量数据的质量 ◆ 高质量 - 关于某特性,测量接近基准值 ◆ 低质量 - 关于某特性,测量远离基准值 过程 ◆ ★人 ★装置★ ★方法★环境 输入 过程/系统过程模式 质量循环中的测量系统

测量系统必须具有的性能 ◆测量系统必须处于统计操纵中 ◆测量系统的变差小于制造过程的变差 ◆测量系统的变差小于规定极限或同意的公差 ◆测量变差小于过程变差或公差带中较小者 ◆测量最大(最坏)变差小于过程变差或公差带中较小者 定义 ◆量具 -用来猎取测量的任何设备 ◆测量系统 - 用来给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及其他设备、软件和操作人员的集合 ◆公差 -零件特性同意的变差 ◆受控 - 变差在过程中表现稳定且可预测 ◆不受控 -所有专门缘故的变差都不能消除 -有点超出操纵图的操纵限,或点在操纵限内呈非随机分布形状 受控过程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MSA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M S A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1.目的 评估测量系统的正确性和能力来加强生产工序和控制过程,确保产品质量。 2.范围 凡公司控制计划中所要求的和/或顾客要求的所有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均适用之。

3.权责 .品质部对工厂所有必要的测量系统和量具进行分析和鉴定。 小组负责对能力不足量具及适用性重新评估并确定对策。 .管理代表负责核准测量系统分析报告。 4.名词解释 &R分析:量具再现性与重复性分析。重复性是指同一种量具同一位作业者,当多次量测相同零件的指定特性时所得的变异。再现性是指不同作业者 以相同量具量测相同产品的特性时量测平均值的变异。 .准确度:重复量测的平均值与设定值的差。 精密度:重复量测时,其量测数据差异的程度。 指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 的简称。 .盲测:指在实际测量环境中,检验员事先不知正在对该测量系统进行分析,也不知道所测为那一只产品的条件下,获得的测量结果。 计量型与计数型测量系统:测量系统测量结果可用具体的连续的数值来表述,这样的测量系统称之为计量型测量系统; 测量系统测量结果用定性的数 据来表述,如用通过或不能通过塞规的方式来描述一只圆棒直径尺寸,这 样的测量系统称之为计数型测量系统。计量型测量系统和计数型测量系 统的分析将用到不同的方法。 分辨率(Resolution):测量系统检出并如实指示被测特性中极小变化的能力。 可视分辨率(Apparent Resolution):测量仪器的最小增量的大小,如卡尺的可视分辨率为。 有效分辨率(Effective Resolution):考虑整个测量系统变差时的数据等级大小。用测量系统变差的置信区间长度将制造过程变差(6δ)(或 公差)划分的等级数量来表示。关于有效分辨率,在99%置信水平时其 标准估计值为GR&R。 .分辨力(Discrimination):对于单个读数系统,它是可视和有效分辨率中较差的。 .偏倚(Bias):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稳定性(Statility):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性时获到的测量值总变差. .线性(Linearity):指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5.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的时机和人员 再下列三种情况下必须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A.新产品开发时, B.新购量具或经修过的量具投入使用前, C.每年定期进行一次全面的测量系统分析,分析范围覆盖所有合格在用的控制计 划要求做的量具,分析内容覆盖测量系统五性. 分析人员的资格鉴定和培训按《人力资源控制程序》进行。

《MSA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

《MSA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 题目: 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指导书分发号: xxxxxx 页码:第9页共9页编号:xxxxxxxxxxxxxxx xxxxxxx 1、目的提供一种评定测量系统质量的方法,从而对必要的测量系统进行评估,以保证本公司所使用的测量系统均能满足于正常的质量评定活动。 2、范围适用于证实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所有测量系统。 3、职责品质部负责确定MSA项目,定义测量方法及对数据的处理和对结果的分析。APQP小组负责协助质量管理员完成测量系统的分析和改进。 4、定义 4、1 测量设备: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 4、2 测量系统:是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环境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 4、3 偏倚:对相同零件上同一特性的观测平均值与真值(参考值)的差异。 4、4 稳定性:经过一段长期时间下,用相同的测量系统对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同一特性进行测量所获得的总变差。 4、5 线性:在测量设备预期的工作(测量)量程内,偏倚值的差异。

4、6 重复性:用一位评价人使用相同的测量仪器对同一特性,进行多次测量所得到的测量变差。 4、7 再现性:不同评价人使用相同的测量仪器对同一产品上的同一特性,进行测量所得的平均值的变差。 4、8 零件间变差:是指包括测量系统变差在内的全部过程变差。 4、9 评价人变差:评价人方法间差异导致的变差。 4、10 总变差:是指过程中单个零件平均值的变差。 4、11 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包括判断通过/不通过的装置。 5、工作程序 5、1 测量系统分析实施时机 5、1、1 新产品在生产初期,参见“产品实现策划控制程序”HNFH QP-08。 5、1、2 控制计划中指定的检验项目每年需做MSA。 5、1、3 客户有特殊要求时,按客户要求进行。 5、1、4 测量系统不合格改善后需重新进行分析。 5、2 测量设备的选择 a) 有关人员在制定控制计划及作业指导书时,应选择适宜的测量设备,既要经济合理,又要确保测量设备具有足够的分辩率,使用测量结果真实有效。b )

[MSA-SPC] 测量系统分析

[MSA/SPC]测量系统分析 本文来自:6sigma品质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315470211.html,作者:青云游子点击1734次原文:https://www.wendangku.net/doc/a315470211.html,/viewthread.php?tid=116294 一、目的 为公司各类简单的计量型、计数型量具的测量系统分析提供指导。 二、参考文件 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第三版 三、术语 1、测量系统误差模型:本作业指导书采用的误差模型为S.W.I.P.E模型,该模型指出测量系统变差来源于以下几大方面:标准(Standard)、零件(Work)、仪器(I)、人员/程序(Person/Procedure)、环境(E) 2、测量系统:对测量单元进行量化或对被测的特性进行评估,所使用的仪器或量具、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及假设的集合。 3、分辨力:测量装置和标准的测量解析度、刻度限制、或最小可检出的单位。与最小可读单位研究,即通常所说的最小刻度值,但当仪器刻度较粗略时,允许将最小刻度值估读为原来的一半作为仪器的可视分辨力。 4、重复性:当测量条件已被确定和定义——在确定的零件、仪器、标准、方法、操作者、环境和假设之下,测量系统内部的变差。 5、再现性:传统上将再现性称为“评价人之间”的变差(AV)。指的是不同评价人使用相同的仪器对同一产品上的同一特性,进行测量所得的平均值的变差。但对于操作者不是变差的主要原因的测量过程,上述说法是不正确的。ASTM的定义为:现现性是指测量的系统之间或条件之间的平均值变差。它不但包括评价人的变差,同时还可能包括:量具、试验室及环境的不同,除此之外,还包括重复性。 6、偏倚:对相同零件上同一特性的观测平均值与真值(参考值)的差异。 7、线性:在测量设备预期的工作(测量)量程内,偏倚值的差异。 四、测量系统分析 (一)分析的原则 1、测量系统分析的对象 测量系统分析针对的对象是控制计划中提及的测量系统。 本作业指导书针对的是非破坏性的测量系统分析,关于破坏性的测量系统的分析见《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第三版。 2、测量系统分析时机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新品试生产时;ν 测量系统变更时,如新购量具替换控制计划中规定的量具、量具的校准方法或测量程序发生变化等情况。ν 3、计量型量具的分辨力 应用10:1原则检查测量仪器是否具有足够的分辨力。 所谓10:1原则是指仪器的可视分辨力至少应为被测特性公差和过程变差两者之间较小者的十分之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