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湄潭茶叶发展历程

湄潭茶叶发展历程

湄潭茶叶发展历程

湄潭茶叶发展历程始于宋代,距今已有近1000年的历史。湄

潭位于中国贵州省遵义市南部,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宜茶树的生长。茶叶作为重要的农产品,对湄潭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宋代,湄潭的茶叶就是当地重要的特产之一,被誉为“黔中

梅山茶”,以其鲜香浓郁的口感而著名。当时,湄潭的茶叶主

要以饼茶为主,制作工艺以手工为主。在后来的元、明、清等朝代,湄潭茶叶的产量逐渐增加,茶叶的制作工艺也逐渐改进,出现了更多的茶叶品种。

到了20世纪初,湄潭茶叶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时,湄潭的茶商们开始采用新的制作工艺,大量采用机械制作茶叶,提高了茶叶的生产效率和品质。同时,湄潭的茶叶也开始走出了贵州,逐渐流向全国各地。

到了20世纪70年代,湄潭茶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时,中国茶叶需求量不断增加,以湄潭为代表的贵州茶叶得到了更多的市场认可和关注。为了进一步提高湄潭茶叶的品质,湄潭的茶农们开始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引入了现代化的茶叶加工设备和管理技术,不断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到了21世纪初,湄潭茶叶的发展呈现出一个新的亮点。当时,湄潭的茶农们开始注重茶叶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以打造特色品牌茶叶为目标。通过加大投入,提高品质,湄潭茶叶逐渐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喜爱。

如今,湄潭茶叶已经成为贵州省的重要农产品,也是中国的知名特产之一。湄潭茶叶以其鲜香浓郁的口感和独特的品质而闻名,被广泛应用于家庭饮用和茶叶文化传承。湄潭茶叶的发展离不开茶农们的辛勤劳动和专业知识,他们用心耕耘,精心制作,为湄潭茶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未来,湄潭茶叶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绿色生活的追求,茶叶作为一种天然的饮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湄潭茶叶将继续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打造更多的特色品牌茶叶,让湄潭茶叶的声誉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为湄潭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及战略措施

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及战略措施 湄潭县是贵州省的一个县,位于贵阳市东南方向,是一个地处秀美的山区县。湄潭县 地处云贵高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是一个非常适合茶叶种植的地方。近年来,湄潭县 茶叶产业发展迅速,茶叶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茶叶产量不断增加,茶叶品质逐步提高。在 全国茶叶市场上,湄潭县的茶叶也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本文将对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 及战略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湄潭县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 湄潭县茶叶产业起步较早,拥有悠久的茶史和丰富的茶文化底蕴。县内的茶叶种类繁多,如龙井茶、碧螺春、黄山毛峰等,每一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品质和风味,深受消费者 喜爱。目前,湄潭县的茶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XXX万亩,年产量超过了XXX吨。随着茶 叶产业的不断发展,湄潭县茶叶产值也逐年增长,成为了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湄潭县茶叶产业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有利于茶叶的生长。湄潭县地处云贵高原,年均温度适宜,降水 充沛,空气湿润,土壤肥沃,这些都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极为理想的条件。 湄潭县的茶叶品质优良。正是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湄潭茶叶的品质一直以来 都备受赞誉。其茶香、滋味和外观均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湄潭县拥有丰富的茶叶资源。在湄潭县,栽培的茶树种类繁多,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 对于不同类型茶叶的需求。 湄潭县茶叶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湄潭县已经建立了一定规模的茶叶加 工基地和销售网络,使得茶叶产业链条更加完善,有利于提高茶叶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在茶叶产业发展的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部分茶农在茶叶种植和加工过程中存在技 术水平低下,缺乏专业技术指导;茶叶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市场开拓有待提升; 茶叶产业链条仍有短板,相关产业配套设施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制定有效的发展 战略和措施,推动湄潭县茶叶产业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为提高茶农的技术水平和茶叶品质,可以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组织茶叶种植和加工的培训课程,帮助茶农掌握科学的种植和加工技术。可以成立茶叶专 业合作社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一些专业人才,为茶农提供一对一的技术指导和帮 助。 2.加大市场宣传和推广力度。湄潭县茶叶生产的优质品牌已经得到认可,但在国内外 市场的占有率仍有待提高。应充分挖掘湄潭茶叶的历史文化和品质特点,加大宣传和推广

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及战略措施

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及战略措施 湄潭县位于贵州省中部,是一个以农业和林业为主的县市。在近年来,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势头迅猛,茶叶产量逐年增加,茶叶销售市场也逐渐扩大。茶叶产业化发展已成为湄潭县农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本文将对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战略措施,以促进茶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现状分析 1.湄潭县茶叶产业基本情况 湄潭县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适宜茶叶生长,土壤肥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茶叶的生长。目前,湄潭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了30万亩,茶园总面积超过1500万亩,是贵州省主要的茶叶产区之一。 2.湄潭县茶叶品种与产量 湄潭县茶叶品种丰富,主要有碧螺春、铁观音、普洱茶等,其中以碧螺春最为出名。碧螺春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在全国茶叶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目前,湄潭县茶叶年产量已经超过1万吨,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3.湄潭县茶叶销售市场 随着茶叶产量的增加和品质的提高,湄潭县茶叶销售市场也逐渐扩大。湄潭县茶叶主要销售区域覆盖了全国各地,尤其是近年来在东南亚和欧美等地区茶叶的销售也有了较大的突破,茶叶销售收入成倍增长。 4.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成绩 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茶叶基地建设、茶叶加工技术提升、茶叶品质优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茶叶产业对当地农民增收和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产业化发展战略措施 1.优化茶叶种植结构 要进一步优化茶叶种植结构,加强茶叶品种的培育和推广,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可以采用新技术、新品种进行试验种植,探索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的茶叶新品种,同时加强对传统茶叶品种的培育和提高。要加强对茶叶的管理与保护,提高茶叶的外观品质和口感品质,增加茶叶的附加值。 2.加强茶叶加工技术创新

湄潭茶叶历史

三茶圣陆羽何以知湄潭茶茶味极佳? 在“远古的茶事”一节里,《史话》载明:“在《茶经·八·之出》中提到: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从‘十一州未详’说明,茶圣陆羽并未到过这些地方,他是从别人手里得到的茶叶,品后觉得“其味极佳”。 “陆羽撰写《茶经》花费了大约20年的时间,即公元760-780年之间。在这些年中,朝廷动荡,不断贬臣流放于贵州……就是这些被贬流放的臣子来贵州认识了贵州的茶叶,通过本人或亲友或押差将茶叶带出大山为世人知晓。” “《茶经》中一句‘其味极佳’而使贵州茶叶逐渐成为上贡朝廷的方物。贵州的茶叶、骡马、金丝楠木、丹砂等方物上贡朝廷,史料没详细记载,只笼统提到‘贡方物’或‘来朝献方物’,而且进贡频繁。1948年《贵州通志·风土志》才有记载:‘贵定云雾山茶有名,惜产量太少,得之极不易。石阡,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春,湄潭县令杨玉柱邀文士韩应时等同僚闲游湄潭城,一路漫步至湄水桥,皆被春节期间湄江岸上家家户户灯笼楹联所吸引,‘彩球高结,鱼虾争戏’的情景,使得同行心旷神怡。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中,再抬眼望去,象山四周茶垄之间,茶姑挥舞灵巧的双手在茶垄上跳跃。韩应时触景生情,遂吟出‘两岸踏歌声,士女采茶工且艳’?的诗句。康熙时象山的茶园,一直保留到民国年间,这也是恐怕是张天福当年选址湄潭,将实验茶场的总部设于象山脚下的万寿宫的原因吧。 湄潭,山川秀丽,景色迷人。历史上的数次战争期间,其地多为宁静的后方,一带山峦隔绝了城市的喧嚣,成为名人侠士的归隐地。明朝遗臣钱邦芑、南明兵部尚书程源、贵州总督范鑛等因时局的变迁而纷纷隐居湄潭。钱邦芑隐居湄江边上的西来庵,范鑛隐居湄江琴州岸上,彼此之间相距甚近,时常邀约当地名士浏览湄江景色。他们在琴州拣干枝扫树叶生火煨茶,一边品茶一边吟诗抒发各自的情感,久久不愿离去。故而留下‘扫叶烹茗,啸歌自适,流连忘归’的史料。同治十三年(1874年),湄潭进士安盘金,在游湄潭清虚洞(今观音洞)时触景生情,留下了“诗笺扫苔石,茶鼎听松风”的佳句。 六浙江大学和湄潭茶业的发展 《史话》以“浙江大学在湄潭的茶事点滴”为题,简述了浙江大学先西迁到 湄潭办学和茶叶产业的发展。 浙江大学的农学院,与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相互协作,合办省立桐茶职业学校。该校设茶叶科和蚕桑科,学制三年,中央实验茶场场长刘淦芝兼职为教授、中央实验茶场技术室主任李联标兼任茶叶科主任。每年输送农学院学生到实验茶

天下第一壶

天下第一壶 “我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 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 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 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 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 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 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 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 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 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 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天目湖景区“天下第一壶”己经得到吉尼斯上海总的认证,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紫砂提梁壶,它高3.5米,壶内径1.8米,容水2. 7立方米,是10余名工匠用了1.5吨上好的 紫砂泥耗时7个多月精心制作而成,因为它制作于2000年,所以又称“世纪之壶”,它为绣球岛上的标志性建筑。 天目湖天下第一壶 贵州湄潭县有个“天下第一壶” 湄潭县城中心火焰山山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99年 开始建造,“茶壶”高48.2米,底座高25.6米,总高73.8米,

壶身最大直径24米,体积28360.23立方米。巨型茶壶共分为两大商贸区和陈列馆,将主要用作茶文化陈列馆。 日前因其2.8万多立方米的体积而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中国之最)最大实物造型。 贵州湄潭县“天下第一壶” 广西百色市凌云县第一壶立于县城澄镜桥西、泗水河之滨,壶高8 .18米、直径13.8米、重6.8吨,容量为177.2立方米,整个壶身是用钢板铁皮铸建而成。大茶壶坐落在4米高的塔基上,壶内安有喷水管,水流从倾斜的茶壶嘴注入两个杯口直径为3.18米、杯高1.98米的大茶壶中,每个茶杯可盛水9立方米。该茶壶于2003年9月12日动工,9月28日竣工,先后共投入30万元。据可查询的资料考证,

湄潭茶叶发展历程

湄潭茶叶发展历程 湄潭茶叶发展历程始于宋代,距今已有近1000年的历史。湄 潭位于中国贵州省遵义市南部,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宜茶树的生长。茶叶作为重要的农产品,对湄潭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宋代,湄潭的茶叶就是当地重要的特产之一,被誉为“黔中 梅山茶”,以其鲜香浓郁的口感而著名。当时,湄潭的茶叶主 要以饼茶为主,制作工艺以手工为主。在后来的元、明、清等朝代,湄潭茶叶的产量逐渐增加,茶叶的制作工艺也逐渐改进,出现了更多的茶叶品种。 到了20世纪初,湄潭茶叶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时,湄潭的茶商们开始采用新的制作工艺,大量采用机械制作茶叶,提高了茶叶的生产效率和品质。同时,湄潭的茶叶也开始走出了贵州,逐渐流向全国各地。 到了20世纪70年代,湄潭茶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时,中国茶叶需求量不断增加,以湄潭为代表的贵州茶叶得到了更多的市场认可和关注。为了进一步提高湄潭茶叶的品质,湄潭的茶农们开始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引入了现代化的茶叶加工设备和管理技术,不断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到了21世纪初,湄潭茶叶的发展呈现出一个新的亮点。当时,湄潭的茶农们开始注重茶叶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以打造特色品牌茶叶为目标。通过加大投入,提高品质,湄潭茶叶逐渐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喜爱。

如今,湄潭茶叶已经成为贵州省的重要农产品,也是中国的知名特产之一。湄潭茶叶以其鲜香浓郁的口感和独特的品质而闻名,被广泛应用于家庭饮用和茶叶文化传承。湄潭茶叶的发展离不开茶农们的辛勤劳动和专业知识,他们用心耕耘,精心制作,为湄潭茶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未来,湄潭茶叶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绿色生活的追求,茶叶作为一种天然的饮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湄潭茶叶将继续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打造更多的特色品牌茶叶,让湄潭茶叶的声誉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为湄潭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湄潭茶叶介绍

湄潭茶叶介绍 湄潭茶叶品质优良,品牌众多,共有17只获省、部优以上产品,占全省的12%,同时拥有贵州十大名茶和部优名及其它优质绿茶。 (1)湄江翠片茶,又称湄江茶:湄江茶是贵州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湄潭茶场,属扁形茶,创制于1940年,系仿西湖龙井制作。湄江茶采摘细嫩,制工精细。形似瓜米,扁平光滑,色泽翠绿,醇厚回味,叶底嫩绿黄明净,匀齐完整。1958年经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审评,湄江茶与狮峰龙井,各有千秋,别具一格。1985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7年获贵州省地方名茶,1988年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常年产量400--500千克。1995年达2500千克。湄江茶原料为湄潭苔茶,主要炒制工艺为摊放--杀青理条--摊坯--二炒搭坯--三炒压坯--选坯。 (2)遵义毛峰:是省茶科所1974年为纪念遵义会议研制,贵州省四大名茶之一。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1984年起评为贵州省地方名茶,2000年获第二届国际茶博会金奖。遵义毛峰属半烘炒型条型绿茶、外形条索园直显峰,色泽碧绿润亮,白毫显露,银光闪闪;内质嫩香持久,汤色碧绿明净,滋味清醇鲜爽,叶底嫩绿鲜活。采用原科为福鼎大白茶,主要炒制工艺为杀青--出锅揉捻--干燥,常年产量500千克。 (3)龙泉剑茗:1991年湄潭县龙泉山高级绿茶研制场研制成功,龙泉剑茗选用原料为黔湄601、黔湄303、福鼎大白茶,品质特征:外形显芽肥壮,茸毫披露,嫩绿形似剑;汤色嫩绿明亮;香气嫩香;滋味鲜爽柔和;叶底肥嫩全芽嫩绿。1993年龙泉剑茗茶获国家科委第五届中国“双新”博览会金奖。龙泉剑茗在北京双获第二届中国博览会金奖。常年产量500千克。主要工艺:晾青--杀青--理条--做形--定形制干。 (4)银凤牌贵州银芽茶:产于湄潭县核桃村茶树良种场,系省茶科所1987 年与县茶叶总公司联合研制,所选原料为黔湄502和黔湄601。品质特征:外形扁削,挺直似剑,色泽黄绿、显毫,汤色黄绿清澈,香气花得清鲜,滋味醇爽回甜,叶底黄绿明亮,完整匀齐。1993年贵州省科技进步奖;1994年获贵州省地方名茶。炒制工艺:晾青--杀青--摊凉--做形--烘干,常年产量1000千克。 (5)银凤牌清江绿:产于湄潭县马山镇清江,是1990年由省茶叶总公司专家指导研制成功的创新名茶,清江绿属炒青型绿茶,外形紧细,色泽翠绿润亮显毫,汤色碧绿明净,香气鲜醇持久,滋味醇厚甘爽,叶底黄绿柔和。所选原料为湄潭苔茶和社鼎大白茶。炒制工艺:摊放--杀青--锅揉炒坯--搓条做型--提香定型--干燥;1991年被评为贵州省地方名茶,1992年获国家旅游局、商业部、轻工部、纺织工业部颁发的旅游产品奖。常年产量5000千克。 (6)银凤牌湄潭银峰茶:产于湄潭县核桃坝村茶树良种场,是湄潭县茶叶办公室组织科技人员在省茶科所的指导下于1990年引用遵义毛峰工艺加以改进,广泛适用天黔湄系列良种而研制的创新名茶,属炒青型条型绿茶,品质特征:条索紧细,舒展自如,白毫显露,色泽绿润,香气嫩香突出,滋味鲜爽回甘,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匀亮。加工工艺基本上与“遵义毛峰”相同。1991年获贵州省地方名茶称号,1992年获国家三部一局旅游产品,常年产量5000千克。 (7)湄潭翠片:是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创新名茶,所选原料为福鼎大白茶和湄潭苔茶。品质特征:外形扁平光滑,形似葵花子状,色泽翠绿,

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及战略措施

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及战略措施 近年来,茶叶产业一直是中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产业化发展已成为推动农业 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湄潭县作为中国优质茶叶的主要产区之一,茶叶产业化发展前景 广阔,为此,本文将探讨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对其发展提出战略措 施。 一、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现状 湄潭县地处贵州省南部,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茶叶生长。湄潭县茶叶种植历史 悠久,具有丰富的茶叶资源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茶叶以其独特的“清香、鲜爽、甘醇、 韵味悠长”等特点,一直倍受市场青睐,深受消费者喜爱。 目前,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已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 环节逐步完善。湄潭县拥有大片茶园,茶叶种植面积达到数万亩,其中大部分属于绿色生 态茶园,采用有机种植方式,具有良好的品质保障。湄潭县茶叶加工技术也较为成熟,采 用现代化的生产工艺,从而确保了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低效率、高成本等问题,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制约了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1. 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茶叶生产中存在劳动密集、生产效率低下、成本过高等问题,种植、采摘与加工一体化程度不高,制约了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2. 销售环节存在的问题:湄潭县茶叶销售渠道相对狭窄,企业间竞争激烈,市场营 销手段相对滞后,销售渠道不畅导致产品销售不畅。 3. 产业升级存在的问题:湄潭县茶叶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战略措施,提高茶叶产 业的整体竞争力。 1.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湄潭县茶叶产业需要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茶叶种植、加工环节的技术含量,加强品牌建设和产品推广,通过科技手段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 争力。 2. 加强产业链条整合,推动一体化发展。湄潭县茶叶产业需要加强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整合,推动产业链条的一体化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实现规模化 生产。

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及战略措施

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及战略措施 湄潭县自古就是闻名遐迩的茶乡,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而且一直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在当地生活中,茶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茶叶产业化已成为湄潭县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当地政府积极推进茶叶产业化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战略措施,以促进该行业的发展。 茶叶产业化发展背景 湄潭县地处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理环境适宜茶树生长。湄潭县有丰富的茶叶资源和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素有“中国名茶之乡”之称。茶叶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茶叶产量逐年增加,成为当地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湄潭县茶叶主要以绿茶为主,其中龙井茶、碧螺春、平水珠茶等品种,都因其独特的口感和卓越的品质而备受消费者喜爱。湄潭县茶叶销售渠道广,市场潜力巨大。作为湄潭县重要的农产品之一,茶叶产业对当地农民的生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政府加大投入,扶持茶叶产业的技术研发,提高了茶叶品质和品牌知名度;各级部门加强标准化生产,加强质量监测,保障了产品的质量;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等不断创新,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 通过建立茶叶产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推进了茶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湄潭县茶叶产业从传统的农业生产向产业化发展转变,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推动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措施: 一是加强科研与技术支持。政府加大对茶叶科研和技术攻关的投入,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开展合作交流,积极引进、培育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人才,提高茶叶生产技术水平,推动茶叶品牌化发展。 二是加强标准化生产。政府加大对茶叶质量监测和质量安全管理的力度,建立和完善茶叶产业标准体系,推动茶叶产业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品质,增强产品竞争力。 三是加强品牌建设与推广。政府支持茶叶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开发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助力茶叶产品走向市场,促进销售。 四是促进现代化生产管理。政府支持茶叶产业现代化生产管理的发展,推动茶叶产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贵州茶文化的历史发展底蕴-茶文化发展历史

贵州茶文化的历史发展底蕴:茶文化发展历史 贵州的茶文化丰富多彩,那么你们知道贵州茶文化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贵州茶文化的历史发展,一起来看看。 贵州茶文化的历史发展 从史料记载来看:汉代,贵州茶已经成为有名的土特产品,并出现了茶树种植园的记载。晋朝傅撰在《七诲》中,记载了当时八种珍贵的特产,“浦桃、宛柰、齐柿、燕栗、峘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其中的“南中茶子”就是指今天黔滇一带所产之茶,南中相当于现在的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三省。说明当时贵州的濮人制作的茶,已成为有名的土特产品。《史记·货殖列传》也记载了汉武帝时,巴蜀的茶叶被运到甘肃武都出售。当时的巴郡包括今贵州境的道真、务川、德江、习水等县。《贵州古代史》多处记载了濮苗民族将烹煮技术运用于茶叶加工之中,使饮茶成为了古黔人民普遍的待客之道;还记载“在夜郎市场上,除了僰僮、笮马、髦牛之外,还有构酱、荼、蜜、雌黄、丹砂等商品,商业较发达,市场是相当繁荣的。”当地人自擂茶、油茶的制作中,将饮茶与吃茶结合起来,变饮茶为喝油茶、吃擂茶,既养生又治病,很快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风尚。《华阳国志·南中志》云:“平夷县,郡治,津、安乐水。山出茶蜜。”唐蒙在经过夜郎去南越的路上,曾看到路途有构酱和荼蜜作为农副产品在市场上出售。 1000多年前,陆羽在《茶经》中记述:茶在“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这里说的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即都是今天贵州省所属地域。宋代著名文人黄庭坚在贵州游玩品饮名茶都濡月兔后,曾作一首茶词赞美贵州当时的名茶都濡月兔“品高”、“春味长”和“焙香”。都濡是在今天务川县内。 从自然环境来看:中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是世界公认的茶叶原产地。贵州是国内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条件的原生态茶区。茶叶优异品质的形成,与空气、温度、光照、土壤等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海拔较高,气压也就较低,极有利于茶叶芳香油的形成。同时,贵州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常常云雾弥漫,这正好适合茶树的耐阴习性。而贵州土壤主要为酸性,质地疏松,排水性好,并有20多个县的土壤富含硒、锌、思等微量元素。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在古代汉语中表明茶字含义的多个汉字,与贵州山地今少数民族方言有关联。荼、苦荼、檟、蔎、荈、诧、茗、皋芦、锅芦等古代代表茶的汉字,中外学者认为与贵州山地少数民族的方言有关。贵州苗族的茶字方言有几种发音:西部高寒山区织金平桥苗族称茶为“阿沱”;黔西南州贞丰县坡柳苗族称茶为“将”;安顺苗族称茶为“及”;黔南贵定、龙里、惠水三县交界处苗岭主峰云雾山地哈爬苗称茶为“几”;遵义地区湄潭矛坪山地部分苗族称茶为“刷”。黔南布依族叫茶为“荈”、“改”之音;黔西南州贞丰布依族称茶为“杀”。黔东南州黎平侗族称茶为“谢”,安顺仲家称茶为“者”。盘县老厂彝家称茶为“爬拖”。日本著名茶学专家桥本实在近著《茶树的起源》中写道:“居住在湖南、贵州山地的少数民族土家族,其发音为‘tujia’,与中国茶的古字‘荼’、‘檟’的发音相近,似可以认为中国茶的发源地在这一带。” 从物质遗存来看:野生大茶树在黔北赤水河流域和黔西南沿南北盘江及红水河各地多有发现,但其中也有许多是栽培型的或是栽培后抛荒的大茶树。1980年7月,在晴隆县发现的一枚茶籽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地化所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为四球茶籽化石,距今至少已有100万年,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茶籽化石。茶籽化石的出现,奠定了贵州是茶树起源、茶树原产地最有说服力的实物佐证。在晴隆县境内发现有大茶树、红茶树、红药红山茶树、红瘤果茶树、大苦茶树、白花茶树等珍稀古茶树品种。在与晴隆相邻的普安县普白大箐原始森林中,发现有被专家认定为至今还存在的茶树活化石“白茶”

贵州湄潭茶文化的介绍

贵州湄潭茶文化的介绍 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国立浙江大学先后落户和迁至湄潭,使这座宁静的小城一度成为战时中国的科教重镇和茶叶研究推广中心。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贵州湄潭茶文化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贵州湄潭茶文化的介绍 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国家级的茶叶科研生产机构,不仅开创了湄潭大面积植茶的先河,更是贵州乃至中国西部近代大面积创建新式茶园的开始。民国中央实验茶场遗址,在茶学界被称为茶文化的朝圣地。建国后,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分成了“湄潭茶场”和“贵州省茶业科研所”两个部分,开发出了有名的“湄江翠片”和“湄潭红碎茶”,载入了《中国名茶志》,成为了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代名茶。它是贵州省农垦系统规模最大、出口茶最多,全国8个重要茶叶出口基地之一的省属国营大型茶场,是贵州茶业的领军企业。它的主要产品有名茶“湄江翠片”,出口“红碎茶”和内销“炒(烘)青绿茶”、“工夫红茶”等,产品远销美、英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红碎茶二号”连续4年获省、部优产品称号。 目前,湄潭已先后获得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特色产茶县,最受老百姓欢迎茶产地等称号。自1940年中央实验茶场开始领垦打鼓坡555.59亩茶园起,全县已有32.5万亩茶园,占全省茶园面积的1/10左右,拥有1000吨加工厂2座,年产各类茶叶近1000吨,年创汇70多万美元,年利税200万元。茶品有湄潭翠芽、遵义红、贵州针等,对于传承和弘扬湄潭的茶文化、发展和壮大茶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贵州湄潭的茶文化的发展方法 (一)重视民族茶文化的弘扬,培养荼文化人才。收集整理现有的茶文化,挖掘埋藏的民族茶文化,编辑一些茶书,让爱茶的人看:编辑一些茶事,引导不爱茶的人来了解茶;编辑一些茶诗,让茶友们喝茶时吟诗作赋;编辑一些茶歌,让我们的侗族大歌、苗族飞歌把它唱响,向

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及景点介绍

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及景点介绍 湄潭茶文化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那么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湄潭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代,汉武帝派中郎将唐蒙来到黔北,发现茶叶贸易十分兴盛,并购买了一些回去呈送给皇帝;在唐朝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了湄潭的种茶历史,并说“往往得之,其味极佳”。1939年中央农业实验所在湄潭建立了茶场,开始了大规模的种茶、制茶。 抗战期间,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亲自选址的中央实验茶场和浙大西迁的一大批爱国学者在湄潭工作、学习,品茗赋诗留下的诗篇助推了茶产业的发展。同时,当代十大茶人中的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曾在湄潭工作过,浙大西迁湄潭办学七年,苏步青等著名教授发起成立的《湄江吟社》,留下了数十首茶的诗词歌赋等丰富文化资源,各种茶文化活动也蓬勃开展,为湄潭茶文化建设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到目前为止,湄潭有茶叶企业、个体加工户329家。茶叶企业拥有注册商标50多个,倾力打造的“湄潭翠芽”品牌已40次获国内外茶行业大奖,其中28次获国家级的金奖,“湄潭翠芽”在2009年“贵州十大名茶”评选中获总分第一名,2010年“贵州五大名茶”评选中获总分第一名。 湄潭曾先后被列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西南茶城,农业部定点市场“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曾获得“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中国名茶之乡”和“最受百姓欢迎产茶地”等称号。 湄潭茶文化的景点介绍 明清贡茶园 春雨闲散的打在人身上,蜿蜒曲折、坡陡弯急是记者步入明清贡茶园的第一印象。据开车罗师傅介绍,这条从湄潭县城通往云贵山的

中国湄潭茶文化的资料

中国湄潭茶文化的资料 中国茶圣,唐代陆羽在其所著《茶经》中对湄潭茶叶已有记载,称湄潭茶叶“往往得之,其味甚佳”。明朝载入史册,……“尤以湄江两岸所产茶著名。”1939年,国民政府在湄潭设立“中央桐茶研究所”,专事茶叶的科研、种植和推广。抗战时期,国立浙江大 学西迁湄潭期间成立了茶叶中学,培育了一大批茶叶专业人士,同时,推广先进的种茶和 制茶技术,研究培育了一批适合湄潭气候土壤环境的优良品种,为建国后湄潭茶叶的大发 展奠定了基础。当代著名茶科学专家吴觉农先生认为湄潭县是世界茶树原生地之一。 解放后,贵州省湄潭茶场、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相继在湄潭建立,在全县推广先进 的制茶工艺和优良品种,推出了以湄江翠片、湄潭翠芽,遵义毛峰等为代表的优质名茶, 从50年代开始,湄潭成为全国重要的红茶出口基地,远销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茶 科所的技术指导下,在县、镇政府和茶场的大力帮助下,全县10个乡镇建立了茶叶基地2万多亩,形成了一批茶叶专业村和一批茶叶大户,促进了湄潭茶叶大气候的形成。3年内,湄潭县茶叶种植面积将发展到10万亩。 茶叶产业现已成为湄潭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具有种植面积大、加工总量多、品牌 质量高、科技含量重、交易数额大等优势,这些优势与茶文化在湄潭交融,确立了湄潭茶 文化旅游的基础优势。 独特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湄潭茶文化旅游,在县境内尚有“一城、一廊、一节、一会、一所、一海、一村‘等 几个独特的可为’天下第一”的茶文化风情卖点,组合成为绝佳的旅游资源优势。 “一城”,“西南茶城·茶叶交易市场”。为进一步加快湄潭茶叶产业化建设步伐, 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好一个市场、扶强一个企业、推出一个品牌”的发展思路。近年,在县城湄江河边,占地660亩,总投资3000多万元,已基本建成了茶叶交易市场,冠名" 西南茶城"。待其全部建成后,茶城将成为贵州省、乃至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集茶叶生产、加工、科研、贸易、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茶叶大市场和特色经济文化园区。“一廊”,湄江河畔茶文化风情廊。风情廊由三处景点组成一幅茶廊风情画,第一处 位于湄江大桥对面的连片茶园,其中最大的一片为打鼓坡山,面积达3000多亩。登临打 鼓坡,茶山“年年岁岁茶相似,人间四时景不同”,不仅可赏茶山风光,且可览山海苍茫 及湄江河如玉带绕城之美。第二处位于湄江大桥下游近城区湄江岸边,但见彩旗招展,茶 舍座座,茶客川流不息。品茶是湄潭市民的时尚消费,湄江河畔万人品茗,盛况空前,已 形成具有湄潭地方特色的茶文化风情廊道,也是外地游客的好去处。第三处为琴洲景区, 位于县城东西2千米,占地广阔,标志性景点为湄江河中的琴洲岛,主要为田园风光及茶 园生态风光。 “一节一会”。湄潭曾举办过影响较大、别开生面的大型茶文化活动,盛况空前,取 得了良好效果。2001年4月28日湄潭县委、县政府和贵州省茶叶科研所共同举办了“贵

感 悟 中 国 茶 文 化

感悟中国茶文化 感悟中国茶文化 感悟中国茶文化 中国饮茶文化起源于上古时期,有“神农氏尝百草,遇毒,以茶解之”的说法作证。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日本茶道是于我国唐代传入日本,而现在提起茶道,人们却只知日本茶道,不禁使我们不得不做些什么以弘扬中华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呼吁:中国人喝中国茶,发扬传统文化,再造民族雄风! 我国是茶的故乡,悠悠五千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从而发现了茶 的药用价值。从此,茶从我国西南莽莽原始森林中走向世界。 多少年来,中华茶文化植根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吸取了民族优秀传统中丰涵无比的给养,融 宗教、哲学、医学、格律、乐理、绘画、美学、建筑学等各家之长,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弥可珍贵的遗产,在历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古代的齐世祖、 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茶的起源和历程可以总结为以下六项:一、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二、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缁嶙饔谩?三、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 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湄潭县茶叶志概述

概述 (一) 湄潭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建县。因湄江河环绕县城,于城南与湄水河二水颠倒合流,弯环如眉,汇为深渊,故名湄潭。现属遵义市辖县,县城所在地湄江镇。 湄潭位于贵州高原北部,遵义地区东南。东与凤冈、余庆县毗邻,南与瓮安县连界,西与遵义、绥阳县接壤,北与正安县相望。地跨东径107°15′36″~107°41′08″,北纬27°20′18″~28°12′30″。南北长96.5公里,东西宽29.5公里,成南北薯状地形。 湄潭县总面积达1844.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00米,耕地面积达47.6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1.60%,水域面积达1329平方公里。 湄潭县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5℃,极端最高气温37.4℃,极端最低气温-7.8℃。年平均气温14.9℃,年降雨量为100~200mm,年均日照数为1163小时,全年无霜期284天。 湄潭县辖9镇6乡138个村(居)委会,312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7.8万人。 湄潭为典型的内陆农业县,是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素有“烟县、茶乡、酒城、粮仓”之称。先后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全国农村土地改革实验区”、“全县粮油高新示范县”、“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等。 (二) 唐开元元年(760年)底,茶圣陆羽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在其书中

所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湄潭原名义泉(以带山泉为名)。隋大业十一年(615年)招慰置义泉县,隶属夷州,州治于义泉,属明阳郡。后分别更名牢州、义州、智州,州治仍设于义泉。 贞观四年(630年)“开山洞,复以黔州之都上县置夷州。” 都上县,随大业十二年(616年)置,以此处是酋豪首领都集之所而名。按《贵州通志》载:“都上县在绥阳西南二十五里,仍属明阳郡。”今湄潭境地复兴镇的随阳山,集镇在民国年间由于湄潭、凤冈因地界之争而由老街迁至,其老街就是随大业七年所置的之绥阳县(唐贞观十二年,即公元638年,治所移至今凤冈所辖之绥阳镇)。湄潭复兴镇的都上坝(亦讹为度三坝),正地处随阳山西南二十余里,并且还有流传至今的丁阁老(传说为历史人物丁宝桢的祖父)、乔阁老、晏翰林的故事。都上坝,正是古夷州所治的都上县,亦是贞观四年(630年)“开山洞,复以黔州之都上县置夷州”的地方。 贞观十六年(642年)废牢州复夷州; 天宝元年(742年)夷州改称义泉郡; 乾元元年(758年)义泉郡复称夷州,州治迁绥阳,义泉仍为夷州所治。 元时、湄潭境内始设锡乐长官司和容山长官司。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锡乐平为播州安抚司所领。“容山长官司韩氏。容山长官司,在宣慰使东二百二十里,元为容山长官司,明因之。播人韩志聪,洪武间征普定有功,受长官,世袭”(《遵义府志·卷三十一·土官》)。在《播州传》中有“容山长官韩宣”的记载。明洪武五年(1372年),贵州地属四川行省,朱元璋将其地一分为二,以贵、播宣慰使分别治理。播州宣慰使领安抚司二:草塘、黄平;领长官司六:播州、余庆、白泥、容山、真州(今正安、道真境地)、重安(今瓮安境地)。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播建县,湄潭划属平越府,隶贵州。其县名沿袭至今,城区内设义泉镇(1992年改为湄江镇)。 湄潭的版图为薯状,按清康熙《湄潭县志》载:“东西相距七十八里,南北相距四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