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暴雨内涝情景下城市通勤出行的暴露度与交通特征研究——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

暴雨内涝情景下城市通勤出行的暴露度与交通特征研究——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

暴雨内涝情景下城市通勤出行的暴露度与交通特征研究

——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

暴雨内涝情景下城市通勤出行的暴露度与交通特征研究——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通勤出行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城市暴雨内涝问题对于通勤出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也面临着暴雨内涝带来的交通困境。本文将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研究在暴雨内涝情景下城市通勤出行的暴露度与交通特征。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上海中心城区的交通特征。该地区交通网密集,包括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地铁和公交线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由于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密集,日均通勤人流量巨大,交通压力巨大。因此,即使在晴天情况下,通勤出行也已经问题重重。

然而,当遇到暴雨内涝的时候,上海中心城区的交通问题更加严峻。暴雨内涝往往导致道路积水,使得交通流畅度大大降低。地铁、公交和私家车都面临车辆行驶受限的情况。尤其是高架桥和隧道等地势较低的区域更容易积水。此外,暴雨天气还可能引发交通事故,进一步加剧交通拥堵。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研究城市通勤出行的暴露度。暴露度指的是个人或群体受到自然灾害或其他危害威胁的程度。在暴雨内涝情景下,通勤出行的暴露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受影响的范围和受影响的时间。

首先,受影响的范围。上海中心城区地处沿海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排水系统相对薄弱,因此很容易出现内涝问题。在暴雨天气下,道路积水导致交通连接的中断,影响通勤出行的

范围较大。特别是地势较低的地区,如浦东新区和市中心地区,通常更容易积水,受影响程度更大。

其次,受影响的时间。暴雨内涝一般会持续一段时间,这意味着通勤者不仅要面对道路积水所带来的交通阻碍,还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安排通勤时间。这可能导致通勤者提前出门或者晚归,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上海中心城区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加强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通过改善排水设施,加强道路排水能力,减少道路积水,提高交通畅通度。其次,加强交通管理。对于道路积水严重的地区,可以及时封闭或引导交通,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再次,提倡绿色通勤方式。推广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降低交通压力。

总结起来,暴雨内涝对于城市通勤出行的暴露度在上海中心城区表现出较大的影响。受影响的范围广泛,受影响的时间较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上海中心城区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然而,面对日益增长的通勤人口和城市化进程,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和交通管理,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大的暴雨内涝挑战

综上所述,暴雨内涝对上海中心城区的通勤出行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道路积水导致交通连接中断,特别是地势较低的地区受影响更大。同时,受影响的时间较长,通勤者需要提前出门或晚归,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上海中心城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包括加强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和维护、加强交通管理以及推广绿色通勤方式。然而,随着通勤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排水设施建设

和交通管理,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大的暴雨内涝挑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城市通勤出行的顺利进行,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交通环境

暴雨内涝情景下城市通勤出行的暴露度与交通特征研究——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

暴雨内涝情景下城市通勤出行的暴露度与交通特征研究 ——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 暴雨内涝情景下城市通勤出行的暴露度与交通特征研究——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 一、引言 城市交通问题是现代城市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尤其在暴雨天气下,城市交通常会出现严重的内涝问题,给城市通勤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危险。上海作为一个典型的滨海底部平原城市,暴雨内涝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研究暴雨内涝情景下城市通勤出行的暴露度与交通特征,旨在为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暴雨内涝情景下城市通勤出行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研究暴雨内涝情景下城市通勤出行的暴露度与交通特征: 1. 现场调查:选择上海中心城区的几个典型路段进行暴 雨天气下交通状况的实地观察和记录,包括交通流量、车速和道路状况等。 2. 数据分析:使用已有的交通数据和气象数据对暴雨天气下 城市交通状况进行分析,包括交通阻塞程度、出行时间延长、出行速度变化等。 3. 计算模型:建立城市交通网络模型,通过仿真模拟暴雨内 涝情景下的城市通勤出行情况,并分析交通流量分布、交通瓶颈位置等因素对出行暴露度的影响。 三、暴雨内涝情景下城市通勤出行的暴露度与交通特征 1. 暴雨天气对交通流量的影响:暴雨会导致道路积水, 进而影响交通流量。根据现场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暴雨天气

下车辆通行速度明显降低,交通流量呈现集中分布现象,交通阻塞程度大大增加。 2. 出行时间延长:由于交通阻塞,暴雨天气下的通勤时间显著延长。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暴雨天气下平均出行时间比晴天增加了约30%。 3. 出行速度变化:暴雨天气下,车辆的行驶速度明显降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暴雨天气下较晴天时车辆的平均速度下降了20%左右。 4. 交通瓶颈位置与拥堵路段:在暴雨天气下,交通瓶颈位置常常出现在低洼地段和排水系统不完善的路段。通过计算模型的仿真分析,可以确定并预测出这些交通瓶颈位置,为城市交通的改进提供指导。 四、对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的启示 1. 提升排水系统建设与维护: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尤其是在低洼地段和交通瓶颈位置进行加强,可以有效降低暴雨内涝对交通的影响。 2. 提前预警与应急措施:加强气象预警与交通管理部门的协同工作,及时发布暴雨预警,并采取相应的交通限制措施,减少交通堵塞的发生。 3. 优化道路规划与交通组织:通过合理规划道路网络布局,避免将交通瓶颈位置集中在同一区域;同时,采取合理的交通信号灯定时策略,分流交通流量,减少拥堵。 五、结论 本研究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对暴雨内涝情景下城市通勤出行的暴露度与交通特征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暴雨天气下,交通状况严重受损,包括交通流量集中、出行时间延长和出行速度降低等。同时,交通瓶颈位置常出现在低洼地段

极端洪涝气象下城市轨道交通应对措施研究

极端洪涝气象下城市轨道交通应对措施 研究 摘要:以南宁轨道交通为对象,对城市地铁项目规化、设计、运营等各环节 中应对极端洪涝气象的措施进行总结。通过分析现行措施的不足,有针对性的提 出应对措施的提升方案,为后续相似工程建设实施提供一些参考。 0引言 近年来,城市扩张及人类改造自然速度加快导致城市热岛、雨岛效应明显, 使得部分大城市局部高强度、突发性的极端气象事件频发[1-3]。受限于城市排洪设 施设计标准的历史局限性,较多城市对目前极端洪涝气象的应对能力不足,给城 市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城市轨道交通等带来极大风险。2020年5月21日傍晚 至22日早晨,受西南季风及低涡切变的共同影响,广州普降暴雨到大暴雨,黄埔、增城局部出现特大暴雨。该次暴雨综合评估为2005年以来广州市第2强的 暴雨过程,造成广州地铁13号线官湖站、新沙站、沙村站、南岗站等站外出现 区域性洪涝,洪水倒灌进站导致官湖至新沙隧道区间及官湖至新塘部分隧道被淹,13号线全线停运[4-8]。2021年7月20日郑州地铁因特大暴雨导致全网停运,一辆 列车迫停区间,导致乘客被困。经救援后共解救受困群众500余人,其中12人 经抢救无效死亡、5人受伤。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加剧,推动城市人口流动的城市轨道交通扮演的角色越发 重要。上述案例给城市和群众带来的教训十分惨痛,暴露出当前地铁项目建设及 运营过程中应对极端洪涝气象措施的不足。因此本研究以南宁轨道交通集团为例,通过系统梳理其各环节应对极端洪涝灾害的措施,对照分析其措施的不足,提出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应对、防范极端洪涝灾害措施的提升建议。 1目前防汛防涝措施

城市排水系统应对暴雨内涝的策略——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排水系统应对暴雨内涝的策略——以郑州市为例 周笑男;安运华 【摘要】城市内涝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以郑州市为例,分析了城市排水现状及内涝带来的危害,探讨了暴雨引起城市内涝的原因,提出了城市排水系统应对暴雨内涝的措施. 【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 【年(卷),期】2015(012)003 【总页数】3页(P35-37) 【关键词】城市排水系统;暴雨;策略 【作者】周笑男;安运华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434025;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92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与生态环境的恶化,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暴露了出来,各地降雨也不似以往规律,国内不少城市频繁出现内涝问题,不仅使城市交通系统无法正常运转,也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如2010年5月广州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致使城市交通瘫痪,直接经济损失数亿;2011年6月武汉市遭遇暴雨造成交通瘫痪;2012年7月暴雨在北京、西安泛滥成灾;2014年9月,立秋后的郑州也没有幸免于难,十几天的强降雨让郑

州交通陷入瘫痪之中。 郑州市全市总面积7446.2km2,地势以平原为主,截至2011年,全市常驻人口885.5万人。近年来的连续暴雨让郑州市的排水系统不堪重负,城市内涝严重,导致各种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在暴雨来临时如何有效地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成为城市排水系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每当遭遇连续暴雨袭击时,郑州市的排水系统就会出现不堪重负的现实问题,“逢暴雨必内涝”的现象日益严重。市内排水系统无法及时将雨水排出,加之城市外围的排水河道不畅,甚至出现了倒灌现象。 连续暴雨让郑州市内西三环、金水路等多处地段的路面发生塌陷,巨大的裂缝不仅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雨水浸泡、道路质量不达标以外,地下管网的老化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久积不下的雨水不仅造成交通堵塞,还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巨大的能源与时间损失。例如建设路某段为西岗小学上学的必经之路,整个积水路段有50m长,10m宽,最深处水深约1m,不少孩子都是由家长接送“渡河”。另外,连日降雨让郑州地铁1号线部分站点出现漏水现象,漏水原因是排水沟裂缝渗水。虽不影响车站主体及正常运营,但该现象背后反映出的安全隐患问题让市民心存担忧。 2.1 自然因素 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全球气候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许多极端因素接踵而至。郑州地处中原地带,虽有秋雨,但高强度的降雨对于城市排水系统着实是一个挑战,同时平缓低洼的地势也为城市内涝的发生提供了地形条件[1]。 2.2 人文因素 2.2.1 城市排水系统在规划初期没有做到合理规划 城市的排水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没有很好衔接,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后,排水规划没得到重视或及时编制[2]。该问题在郑州市的排水系统中也有出现,排水系统与城

郴州市近5年7—9月东风波暴雨特征的研究

郴州市近5年7—9月东风波暴雨特征的研究 郴州市近5年7-9月东风波暴雨特征的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郴州市近年来频繁出现东风波暴雨天气,给城市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为了深入研究郴州市近5年7-9月东风波暴雨的特征,本文通过对郴州市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总结了暴雨发生的规律,为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引言 东风波是指台风通过郴州市后,产生的一种季风环流。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东风波暴雨频率增加,且强度更加剧烈。暴雨不仅给城市的交通、农业和市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扰,还引发了洪涝、滑坡等次生灾害。因此,深入研究郴州市东风波暴雨特征,对于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至关重要。 二、数据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郴州市近5年7-9月的气象数据,包括日降水量、风速和气温等指标。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利用,得出了以下结果。 三、东风波暴雨发生的规律 1.暴雨频率逐年增加:近5年来,郴州市东风波暴雨频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2016年暴雨频率最高,2018年次之,2019年稍有下降。 2.暴雨强度增大:东风波暴雨强度也呈逐年增大的趋势。2016年和2017年的暴雨强度最大,达到每小时90毫米以上,2019年相对较小,但仍超过每小时70毫米。 3.暴雨时段集中:郴州市东风波暴雨主要集中在傍晚至夜间。

其中,18时至21时发生暴雨的概率最高,占总暴雨量的40% 以上。 4.区域差异明显:郴州市不同地区东风波暴雨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北部山区暴雨频率和强度较高,南部平原地区相对较低。 四、暴雨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1.降水与气温关系:根据分析数据得知,郴州市东风波暴雨与气温存在正相关关系。较高的气温有助于蓄积更大的湿气,增加暴雨的概率。 2.风速与暴雨关系:东风波暴雨的发生与风速关系密切。当风速较低时,暴雨降水较为频繁;而风速过大时,暴雨降水减少。 3.地形与暴雨关系:郴州市东风波暴雨的分布与地形有密切关系。北部山区地形复杂,容易形成气流聚集,导致暴雨概率和强度较高。 五、对策与建议 在应对东风波暴雨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气象监测与预警能力,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居民的避险意识。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减少城市内涝问题。 3.加强地质灾害防范措施,加强山区的防滑铺装和监测预警工作。 4.加强科学研究,深入探索东风波暴雨形成机制,为提高预测准确性提供科学依据。 六、结论 通过对郴州市近5年7-9月东风波暴雨的特征进行研究,可以得出暴雨频率和强度逐年增加、主要集中在傍晚至夜间的规律。同时,暴雨与气温、风速和地形等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2.1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 高二地理同步课件(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教案【课程标准】 2.3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的大都市(城市群)发展案例,能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归纳人类活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和路径。 综合思维:能够在认识某大都市发展的基础上,从促进区域科学发展的角度,对区域大都市(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过程、问题及决策等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区域认知:能够分析特定区域大都市(城市群)的演变过程,评估其发展问题,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能够比较全面地评价区域大都市(城市群)发展规划决策的得与失,并提出较为可行的改进建议。 地理实践力:能够结合已有资料,对解决区域大都市(城市群)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建议,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行动能力。 【主题探究】 上海位于我国海岸线的中点和长江入海口处,可谓全国的门户;上海背靠富庶的苏南地区和杭嘉湖平原,可谓长江三角洲的龙头;上海北依长江,东滨东海,有黄浦江穿越其境,可谓得天独厚的水陆枢纽。上海优越的经济地理区位,是其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必备条件;同时,也为其辐射带动功能的发挥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1. 分析上海能够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优势条件。 【参考答案】上海位于我国海岸线的中点和长江入海口,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水、陆、空交通运输发达,是我国重要交通枢纽;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 2. 议一议,上海大都市经济辐射的主要区域可能包括哪些地区? 【参考答案】上海大都市经济辐射的主要区域包括与上海邻近的江苏、浙江、安徽等周边省区以及其他长江下游地区。

【基础知识】 一、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1.大都市:是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备强大辐射带动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区域,是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2.集聚作用:多种部门和资源的集聚,必然会导致地区经济核心的形成和发展。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增长后,会引导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的集聚。 【温馨提醒】集聚作用是有限度的,当某区域汇集了一定量的某部门或行业的企业之后,会产生排斥其他企业的推力;当企业生产经营超过一定规模后,会导致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逐渐上升,经济利益开始下降。这时,大都市的集聚作用产生衰退,促进集聚的有利条件逐渐消失,难以吸引更多的企业、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而阻碍集聚的不利因素会日渐凸显,例如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地价上升、生活质量下降等。 3.辐射带动作用:辐射带动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之间产生的产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典例说明】大都市以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商务以及高科技为主,将原有的部分工业转移到周边地区,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从而形成梯度分工合理、各展所长、紧密合作的区域经济格局。大都市的辐射功能通过交通网、信息网、关系网来完成,其作用与距离和关系紧密相连,距离越近,关系越密切,辐射带动作用就越充分。 4.集聚和辐射的关系: 世界大都市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首先起主导作用的是集聚,然后才是辐射带动作用。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随之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进而,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 5.区域空间发展理论: (1)区域空间结构:指一个地区各种要素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分布形式。 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区域空间结构是由区域核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的。 ②从城乡的角度来看,区域空间结构是由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共同组成的。 (2)区域空间发展理论:

上海治理特大型城市交通拥堵的经验与启示

上海治理特大型城市交通拥堵的经验与启示 杨慧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市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市交通出行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私人小客车总量和出行量快速增长.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型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 为了缓解拥堵,各城市都推出了治堵之策.上海近年来也在缓解交通拥堵方面作了很 多探索和努力,实施了一系列综合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我国特大型城市治理交通拥堵探索积累了经验. 【期刊名称】《交通与港航》 【年(卷),期】2017(004)006 【总页数】4页(P42-45) 【关键词】治理特大型城市交通拥堵经验启示上海市 【作者】杨慧俊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98.1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上海和其他国际、国内特大型城市一样,饱受交通拥堵等“城市病”的困扰,治理拥堵已成为市民关心、社会关注、政府关切的热点、焦点和难点。一方面,至“十二五”期末,上海的“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综合交通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运输服务能力持续提升[1]。

另一方面,上海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同类城市的做法和经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因地制宜、综合施策,一手抓交通设施优化完善,一手抓交通违法行为严管,城市道路交通运行实现总体平稳、有序、安全、可控,在治理拥堵方面积累了经验。 根据对综合交通调查及日常运行数据分析与研判,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上海道路交通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征和趋势: 从上海中心城道路机动车出行量构成来看,小客车占61%,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截至2016年底,全市注册机动车总量达到359.9万辆,其中,小客车约283.7 万辆,较2015年增加36.3万辆,增幅为14.7%。另外,据不完全统计,长期在 沪的外省市号牌小客车约130余万辆。总的来看,上海实有小客车总量已超400 万辆。与此同时,受总量增加影响,小客车使用强度较高。上海市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数据显示,上海小客车出行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小客车出行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内外环之间的小客车和内环内的小客车出行均主要以中心城内部出行为主,占比达到80%以上。近郊区车辆约50%的出行与中心城有关。远郊区车辆主要以郊区内部出行为主,与中心城联系不紧密。二是小客车出行时间60%主要集中分 布在早高峰7:00~10:00和晚高峰16:00~19:00这6个小时内。三是小客车的出行目的主要以上下班通勤等刚性需求为主。 在设施总量和增量方面,中心城道路供给规模增量空间非常有限,整个路网的供给将在数年后达到极限。截至2015年底,中心城道路里程达2 805 km,年均增量约24 km。其中,快速路172 km,年均增量约3 km,而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的增幅更小。在路网结构方面,交通量过于向快速路集中,快速路出入匝道处交通矛盾较为突出,且地面次干路比例较低,影响了主干道交通流的疏散。目前,上海中心城路网密度约为5 km/km2,内环内密度较高,内外环间密度较低。在路网 级配上,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1:2.3:3.6:9.4,在各级道路中,快速路占6%里程,承担近40%的车流量;主干路占14%里程,承担30%的车流量;次干路占

城市居民住宅的暴雨内涝脆弱性评估--以上海为例

城市居民住宅的暴雨内涝脆弱性评估--以上海为例 石勇 【摘要】In recent years,in the international increasingly atten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disaster vulnerability study become the theme of the study of disaster science and gradually into the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work at home and abroad,we constructed the vulnerability curve of residence structure in allusion to different income groups by the synthesi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419213493.html,ing GIS to make spatial distribution,we carried out vulnerability special spreading in Tianping Street which was suffered from “Matsa”the most,the typical waterlogging disaster scenario in history,to make sure key areas and main ob-jects of protection,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decision-making,and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近年来,在国际日益重视防灾减灾的背景下,脆弱性成为灾害学研究的主题并逐渐融入社会可持续发展策略领域。结合上海实际情况,针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住宅,在建立各阶层标准居家模型的基础上,尝试利用合成法构造暴雨内涝中居民住宅损失的脆弱性曲线,针对“麦莎”台风这一历史典型内涝情景中受影响较大的天平街道,根据当时暴雨内涝积水分布的实际情景,利用 GIS 技术进行空间展布,得到天平街道居民住宅的脆弱性分布图。该方法可为市政部门提供必要的信息,为确定防灾减灾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保护对象等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可有效降低城市面临暴雨内涝的脆弱性及风险,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名称】《灾害学》

关于我国大城市居民通勤问题的分析

关于我国大城市居民通勤问题的分析

目录 执行总结 (3) 正文 (4) 1 引言 (4) 2 我国大城市居民通勤人口的总体特征分析 (5) 3我国大城市居民通勤活动行为的时间特征分析 (6) 4 居民通勤活动行为的空间特征分析 (8) 5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执行总结 1分析框架 本文研究的是大城市居民的通勤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①调查地点通勤人口的总体特征分析:居民工作地点、主要交通方式; ②居民通勤活动行为的时间特征分析:单程平均花费时间、不同通勤方式时间差异、居民通勤活动的时间分布、通勤出行时段分布(不同交通方式); ③居民通勤活动行为的空间特征分析:距离、性别等。 2 分工情况 整篇文章的思路、框架是小组讨论的结果,具体分工如下:引言、结论、最后的排版是由李颖潇负责,正文的第一部分我国大城市居民通勤人口的总体特征分析由王琳负责,正文的第二部分时间特征分析由李颖潇、刘笑吟负责,正文的第三部分空间特征分析由孙嘉欣负责。 3 遇到的问题 研究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数据缺乏,而且替代数据不好找。我们在写作中主要是以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为例,但是通勤时间、通勤距离等数据基本上不管是在中国年鉴还是在地方年鉴上都没有找到,因为条件的不允许我们也很难做实际的考察。所以我们的数据来源基本上是第三手、第四手数据,包括《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地方新闻、期刊论文等。 4 我们的体会 通勤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交通现象,有着,十分明显的特点,也是每一个有工作的人需要面对的问题,而通勤有时候并不仅仅只是交通的问题,还涉及工作地、居住地的选择等等,。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我国大城市相比于其他国家的城市而言通勤时间都过长,北京市是世界上通勤时间最长的城市,为52分钟。通勤时间涉及到一个城市的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公共交通设施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不是本文的研究正点,但是我们认为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海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上海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吴蔚;田展;胡恒智;刘校辰;孙兰东;董广涛;穆海振;谈建国 【摘要】以上海为例,围绕如何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问题,从百年监测诊断和统计动力降尺度预估等气候监测预估技术,针对防汛、农业和能源消耗的城市气候变化重点领域影响评估技术,面向基础设施、城市弹性及适应性措施评价的城市气候风险评估决策支持技术三个方面,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上海在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关键技术研发方面的创新成效,并提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今后中国其他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研究和行动方案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期刊名称】《气象科技进展》 【年(卷),期】2017(007)006 【总页数】8页(P126-133) 【关键词】城市气候变化;适应理论;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吴蔚;田展;胡恒智;刘校辰;孙兰东;董广涛;穆海振;谈建国 【作者单位】上海市气候中心,上海 200030;上海市气候中心,上海 200030;上海市气候中心,上海 200030;上海市气候中心,上海 200030;上海市气候中心,上海200030;上海市气候中心,上海 200030;上海气象信息与技术支持中心,上海200030;上海市气候中心,上海 200030 【正文语种】中文 0 引言

上海是国内最大的沿海城市,也是我国气候变化脆弱区之一[1]。不断加剧的城市化和气候变化增加了城市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暴露度和脆弱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逐步放大,适应气候变化事关人民生产、生活安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上海当前和未来面临的严峻挑战。开展气候变化的事实分析和未来预估,评价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研发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决策服务技术,将科学研究有效转化,为社会和决策提供服务,以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上海城市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上海提高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研发的主要方向。 针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上海气象部门协调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之间的融合,促进原始创新,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的跨越式发展,为今后中国其他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科技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 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关键技术 气候变化监测预估作为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工作,既为气候变化服务提供气候背景,也为气候变化对各领域的影响评估提供数据支撑[2]。发展气候变化监测预估技术,不仅是气象部门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气候变化现代化的核心要求。 1.1 百年监测诊断技术 上海徐家汇气象观测站自1873年建站至今已积累了144年连续资料,是我国有最长连续观测资料的气象站。开展近百年来的气候因子及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趋势分析,对于检测人为和自然因子对过去气候变化的贡献、检验和改进用于气候变化预估的气候系统模式、评价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3]。上海市气候中心融合百年长序列气象观测资料与现代高密度综合探测网观测资料,揭示上海暴雨、大风、高温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强度的变化规律,定量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上海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活力特征评价及内在机制研究共3篇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上海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活力特征评价及内在机制研究 共3篇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上海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活力特征评价及 内在机制研究1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上海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活力特征评价及内在机制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活力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议题。而上海中心城区则是中国城市空间活力最高的地区之一。因此,本文将探索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上海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活力特征评价及内在机制。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收集手机信令数据分析出上海中心城区的人口分布情况。从数据来看,上海中心城区整体的居民数大约在100万人左右。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手机信令的地点信息分析出上海中心城区人们的活动范围。数据显示,绝大部分的人的活动范围是在中心城区内,同时也有一些人会去到周边地区。 接下来,我们还需要通过手机信令数据研究上海中心城区的人员活动密度。结果显示,上海中心城区的人员活动密度非常高,尤其是在商业和住宅区域,人员活动密度更是可观。这说明上海中心城区的经济繁荣和人口密集。

此外,通过手机信令数据我们还可以分析出上海中心城区交通出行情况。结果显示,上海中心城区有着相对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同时也有大量私家车出行。但是,由于城市交通压力较大,车辆拥堵、停车困难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最后,我们还需要探究一下上海中心城区活力的来源。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手机信令数据评价出上海中心城区的商圈分布情况。结果发现,上海中心城区内老西门、南京路步行街、外滩等商圈是吸引大量人群的主要地点。此外,上海中心城区的众多文化、旅游和商业活动也吸引了大量的人参与。 综上所述,通过对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上海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活力进行特征评价,我们发现了上海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高,活动范围广泛,人员活动密集。同时,上海中心城区拥有相对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和商圈分布情况,各种文化、旅游和商业活动也吸引了大量的人参与。这一系列结果都表明了上海中心城区成为城市空间活力突出的地区的内在机制 通过对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上海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活力进行特征评价,我们得出了上海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高,活动范围广泛,人员活动密集的结论。同时,上海中心城区拥有相对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和商圈分布情况,各种文化、旅游和商业活动也吸引了大量的人参与。这一系列结果表明,上海中心城区成为城市空间活力突出的地区的内在机制非常显著,也为我们更深入探究城市活力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浅谈城市排水系统的现状、弊端与发展方向调研报告

思政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共16页 拷问“城市的良心” 直击城市排水系统 ——浅谈城市排水系统的现状、弊端与发展方向 09汉语言文学1班陈默 200942302120 一、前言(我的思考) 去某地“看海”,成了今年夏天的网络流行语。“表现疲软”的城市排水系统应付不了一场暴雨,让表面光鲜的城市脆弱得不堪一击。“桂林因大雨城区严重内涝,部分学校停课”、“广西暴雨频致城市内涝官员承认城建不完善”、“暴雨考验城市防洪能力排水系统脆弱内涝严重”等这样的报道在这个夏天频频见诸报端,成为网络上热议的话题。马路为何瞬间成河,是今年的雨水太大还是说我们的城市排水系统实在是太脆弱了,排水系统,是城市的重要“筋络”。我们的排水系统出了什么毛病,是年久失修,是设计标准不匹配建设速度,快速扩张的城市步伐中,城市设计又该遵循怎样的规律, 我是来自福建的学生,家在一个小山城里,四面环山,但它在今年夏天也出现了内涝的现象,排水系统不给力,从自己房间的窗户望出去,原本热闹非凡的美食街积水严重,过往的行人和车辆均在漫过膝盖的水中艰难跋涉。7月30日的这场暴雨让我印象深刻,整个永安小城似乎都陷入了汪洋之中。望着那浑浊的“洋面”,我不禁联想到了一个月前武汉大雨导致全城内涝,微博上出现最无奈的话语:“各大院校普遍被淹,爱玩的‘童鞋’在操场上尽情畅游,至于是否有人在操场上摸到武昌鱼不得而知。”还有一张浙江杭州“水漫金山”照片在微博上被网民疯狂转载,从图片上看,建在湖面上的九曲回廊都已经被水淹没了。而杭州网民“浮夸翁”在转载照片的同时不忘调侃一句:“传说今天在杭州最浪漫的事,就是带着你心爱的

人去西湖边看海~”据统 计,今夏6月至7月,我 国有14座城市被淹,其中 包括南京、北京和武汉。 这个夏天里的一场雨也引 起了一轮观点“热战”,直 击要害。 对于城市排水系统这 个话题虽说我是初次涉猎 但却并不陌生,它就存在 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 我们的生活起居息息相 关,虽然人们很容易将深 埋地下的东西忽略,但却 暴雨降临永安,街道水流成河,排水系统不给力1

2016年7月18—19日晋城市城区暴雨过程分析

2016年7月18—19日晋城市城区暴雨过程分析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2016年7月18—19日,晋城市城区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暴雨天气,持续时间较长,降雨量较大,给城市造成了严重的水患和交通堵塞。 暴雨过程中,许多地区出现了内涝现象,给市民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 极大的困扰。此次暴雨过程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城市防汛和城 市规划的关注和反思。本文将对该次暴雨过程进行详细分析,从暴雨 过程概述、降雨强度分析、城市内涝情况、降雨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 总结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今后城市的防汛工作提供经验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2016年7月18—19日晋城市城区暴雨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此次暴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探讨暴雨事 件对城市生活和生产造成的影响,为未来的城市防汛工作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降雨强度、城市内涝情况、降雨原因的分析,本文旨在为 暴雨防范工作提供实际的应对措施和建议,以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和 抗灾能力,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 稳定。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总结暴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为未来的 城市防汛工作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防范建议,使城市在面对暴雨过

程时能够更加及时、有序、有效地应对,降低灾害风险,提高城市的灾害防范和抗御能力。 2. 正文 2.1 暴雨过程概述 2016年7月18日至19日,晋城市城区遭遇了一次罕见的暴雨天气,持续降雨时间长达16小时之久。根据气象数据显示,这场暴雨主要集中在夜间到清晨时段,降雨量达到了100毫米以上,局部地区更是超过200毫米,是晋城市近年来少见的强降雨过程之一。 暴雨过程中,城区多个地段出现了严重的积水现象,导致多条道路交通受阻,部分地区甚至发生了道路塌陷和房屋倒塌的情况。据统计,此次暴雨过程共造成数十户居民受灾,暂时无家可归。 由于暴雨过程的突然性和强度较大,城市排水系统难以及时排放积水,造成城市内涝严重。部分地区的下水道、河道等排水设施也因无法及时疏通而加剧了内涝情况。 整体来看,这次暴雨过程的特点是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并且城市内涝问题突出。对于这样的暴雨过程,城市管理部门和居民需加强防范意识,做好防汛准备工作,以减少灾害损失。 2.2 降雨强度分析

关于城市更新中的“绅士化”现象的思考——以上海地区城市更新为例

关于城市更新中的“绅士化”现象的思考——以上海地区城市 更新为例 摘要:在城市更新中,由于需要对旧区环境进行改善,往往会通过对地区的绅 士化,吸引外来投资,从而达到改善物质环境的目的。绅士化是我国近年来在对 城市旧区进行改造更新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本文以上海地区的城市更新为例,在 研究城市更新中的绅士化现象的同时,探讨其带来的消极效应。 关键词:城市更新;绅士化;历史环境;社会隔离 1 “绅士化”研究历程 城市绅士化是西方国家在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中心城区更新复兴、 中产阶级以上人士取代低收入群体占据内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空间现象。 绅士化出现的开始阶段,被西方学者所认可,例如Neil Smith认为绅士化已 经成为新自由主义背景下全世界城市的发展战略,内城区“地租落差”是绅士化过 程的主导力量,绅士化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而我国学者张倩在对南京老城的研 究中,认为绅士化会影响社会和谐问题,认为老城内有贫富混居情况是比较健康的;蒋文在研究中认为绅士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历史街区行将拆除的物质 环境和部分文化特征,规划师应该思考如何利用并发扬其有利效应,但同时要消 减其不利效应。 在我国现实建设中,绅士化式的城市更新仍然在城市建设中占据着主要地位。下文将通过上海几个典型的案例研究,探讨城市绅士化对社会空间的影响。 2 我国城市中的“绅士化”现象——以上海为例 上海是我国工业文明的起源,是最先出现城市更新运动的城市之一。随着上 海在近现代的城市扩张,土地存量持续减少,在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 设用地“零增长”的目标,意味着上海的发展模式必须从以往的“新开发”变为城市 更新的模式。而在上海城市更新中,绅士化现象尤为突出,研究其带来的社会空 间影响,有助于探讨城市的平衡发展的途径。 2.1 高端地产开发 上海高端地产开发模式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拆除传统社区,新建高 档社区;二是对历史街区进行改造后,提升其价值。 太平桥项目是典型的拆除传统社区,开发高档社区的城市更新项目。该项目 对动迁户采用现金赔偿,折算成拆赔比约1:1,对原居民全部作家补偿,居民不 回迁。该项目拆掉了在城市发展中衰败的传统社区、里弄,新建了高档社区,吸 引中产阶级入驻。 同时具有文化底蕴与区位优势的历史街区,对富裕阶层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上海思南路一带的街区开发模式就是典型的高端传统住区产品开发型。思南路街 区现存1930年建造的23幢法式别墅,并包括了多幢名人故居。开发前,建筑中 拥挤着多家解放初期迁入的住户,最多的一个别墅中居住了17户人家。政府和 开发商在合作协商的过程中,达成了将原建筑经过改造后,形成租赁和出售相结 合的居住和度假建筑。原住民虽得到了部分差额的拆迁补偿,但是由于改造后地 价的迅速上涨,原居民没有经济能力进行回迁,大多数搬离熟悉的生活邻里。

上海金山市郊铁路客流特征调查分析

上海金山市郊铁路客流特征调查分析 徐行方;戴风;鲁海涛 【摘要】市郊铁路将有效改善城市人口分布格局,缓解中心城与卫星城镇的交通状况,提升市郊通勤效率.以2 879份网络问卷为基础,从客流需求、出行目的、出行时段分布、沿途客流比例、票价敏感度、接驳耗时等方面,分析了金山市郊铁路客流特征,提出了确保公交化运营、完善站车服务、实施低票价策略、加强周边交通接驳等建议. 【期刊名称】《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年(卷),期】2013(016)010 【总页数】4页(P99-102) 【关键词】金山市郊铁路;客流调查;客流特征 【作者】徐行方;戴风;鲁海涛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1804,上海;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200092,上海;上海金山铁路有限责任公司,201199,上海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293.4 1 调查背景与内容 金山市郊铁路由上海南站至金山站,全长56 km,沿途共设7个站,是上海首条连接卫星城与中心城的市郊铁路。金山市郊铁路的开通运营,可以有效善通道内单

一的以地面道路公交为主的出行方式,增加沿线居民对交通方式多样化的选择,对于提高市郊客运服务质量、完善沿线客运交通结构等具有重大意义。为更好地发挥市郊铁路公交化运营的特点,使编制的列车运行方案可行、有效,需要对通道内市郊客流的出行特征进行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以网络问卷调查为主,与金山区建交委配合,对沿线通道内客流特征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主要针对往来于金山区至中心城区的乘客。为便于问卷的填写,本调查允许受访人可不完整回答,或对某些问题可多选,因而出现未填的空项、有些项总和大于100%的情况。调查历时25天,共收取2 879份有效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其分类如图1所示。 图1 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及其分类 在2 879个调查对象中,男女比例近7∶3;职业方面,企业工作人员占绝大多数,达57.17%,是市郊列车的主要服务对象;收入方面,多数人群的月收入为3 000~5 000元,达36.51%,呈明显的正态分布。受访者目前多以公共交通作为首选的出行方式,其中道路公交和轨道交通位列前2位,分别达83.78%和41.4%。出行目的主要以通勤、通学为主,达63.32%,其次是购物娱乐、探亲访友、办事或其他。 2 金山市郊通道客流特征 2.1 客流需求 在合理的票价和服务频率下,近85%的受访者会选择乘坐金山市郊铁路,甚至将 其作为主要的日常出行方式;选择“不一定”和“偶尔体验”的潜在乘客占13.4%;而不会乘坐的仅占1.35%,如图2所示。由此可见,金山市郊铁路将承担市郊通 道上大部分的客流。 图2 选择金山市郊铁路出行意向调查 2.2 出行目的

城市化背景下洪涝灾害新特点及其形成机理

城市化背景下洪涝灾害新特点及其形成机理 李超超;程晓陶;申若竹;刘祺超 【摘要】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洪涝灾害的孕发机制、成灾机理、损失构成与影响范围等特征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洪涝灾害新变化的研究有助于发现问题的根本, 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洪涝灾害的新特点包括:水文特征的变异性、洪涝灾害的连锁性与洪灾损失的突变性.该文分析了快速城市化对水文特征的影响, 识别了洪涝灾害链的内部关系和关键环节,绘制了洪涝灾害连锁性关系图,以历史典 型灾害数据为论据,论证了洪灾损失突变性特点.基于洪涝灾害系统理论,阐明了水文特征变异性、洪涝灾害连锁性与洪灾损失突变性及其形成机理.揭示城市化背景下 洪涝灾害新特点及其形成机理,对于合理把握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洪涝风险的演变趋势,既有理论指导价值,又有减灾实践意义. 【期刊名称】《灾害学》 【年(卷),期】2019(034)002 【总页数】6页(P57-62) 【关键词】城市化;洪涝灾害;变异性;连锁性;突变性 【作者】李超超;程晓陶;申若竹;刘祺超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宁夏银川75002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 研究院,北京100038;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44;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43;X915.5;TV122.1 由于城建区域扩张,不透水面积增加,排水系统建设等原因,城市化地区水文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人口资产密度提高,同等规模受淹条件下,灾害损失显著上升。城市对生命线系统依赖性不断增强,洪灾受影响范围远远超出受淹范围。为了保障防洪安全,人们努力构建起综合性的防洪工程体系,提高防洪工程防御标准,使防洪标准内的洪涝灾害损失得以有效减轻。然而,一旦发生超标准洪涝灾害,又会出现水灾损失急剧上升的恶劣现象。 近些年,极端气象事件增多,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频发,汛期城市“看海”几成常态。根据2006-2016年中国水旱灾害公报统计数据,2006年以来,我国每年受淹城 市都在100座以上(图1),其中2010年受淹城市为258座,2012年为184座,2013年为234座。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城市洪涝愈演愈烈。住建部对351个城市进行专项调研,2008-2010年全国有62%的城市发生过内涝,超过3次以上的有137个,其中有57个城市的最大淹没时间超过12 h。城市洪涝灾害成为 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图1 受淹城市数的统计 1 洪涝灾害一般性特点 1.1 突发性 大多数洪涝灾害具有突发性特点,特别是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局地暴雨、山洪暴发、江河决堤与水库垮坝,而持续阴雨形成的沥涝则视为累积型灾害。由于城市地区气温高、空气中粉尘大, 形成“雨岛效应”[1]。2007年7月17日山城重庆遭受了 一场特大暴雨,主城区沙坪坝平均日降雨266.6 mm 。2007年7月18日济南全市平均降雨74 mm,市区是暴雨中心,最大一小时降雨量达151 mm。城市化地区不透水面积增加,排水管网建设,更多的雨水更快地进入河道,使河道洪峰流量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单元复习与测试-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2020-2021学年度高一地理第二学期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 和城镇单元复习与测试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住房平均成本与地铁内通勤时间随着与市中心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图。研究表明,若地铁内通勤时间小于45分钟,居民在搬迁时会倾向于延长通勤时间,进而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或者居住环境;若地铁内通勤时间大于45分钟,居民搬迁时会将缩短通勤时间作为目标之一。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通勤时间最短的地区最有可能是() A.住宅区B.工业区C.金融区D.仓储区 2.与公交车相比,地铁的突出优势是() A.站点较多B.价格便宜C.发车频次高D.运行速度快 3.据图推断,通勤时间小于45分钟的地区() A.与城市中心的距离约为33千米B.住房成本大于6万元/平方米 C.道路出现交通拥堵状况的概率小D.居民大多属于较低收入人群 下表为无锡市2001-2006年土地利用(单位:千米2)转换矩阵示意表(以耕地为例,2001-2006年未变化面积为499.53千米2,转化为园地48.95千米2),土地转换率指转换土地面积与未变化土地面积的百分比,园地是指专门种植瓜蔬花果的田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关于无锡市2001—2006年土地利用转换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为主导类型,土地转换率最高 B.园地面积在大幅度增加,主要来源于建设用地转换 C.水域略有增加,主要来源于耕地和建设用地 D.林地受到了一定的保护,面积减少的数值不大 5.仅考虑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无锡市2001—2006年() A.城市热岛效应减弱B.果蔬生产规模扩大 C.生物多样性增加D.地表水下渗量增大 通勤指从家中往返工作地点的过程,同等规模的城市,如果常住人口的平均通勤距离越短,就认为这个城市的空间布局越合理、城市运转的效率就越高,通勤幸福指数越高。下表为我国四座超大城市2020年的平均通勤距离、5公里通勤比重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有助于①市缩短通勤距离的可行措施是() A.增加城中心就业机会B.优化该市产业布局 C.完善城市的公交设施D.减少外来务工人员 7.④市平均通勤距离最短的原因可能是() A.城市面积最小B.经济水平最低C.地形平坦开阔D.公共交通发达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育对区域城镇化进程及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然条件、第二和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