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探究上海市降雨变化与灾害性降雨特征分析

探究上海市降雨变化与灾害性降雨特征分析

探究上海市降雨变化与灾害性降雨特征分析

大量降雨是造成城市发生内涝的最主要原因,这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降雨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为内涝防治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依据。因上海市地区气候条件较为复杂,常年受到暴雨以及台风灾害。因而针对这一特点,本文依据国家气象站发布的相关数据,对上海市近年来的降雨变化以及灾害性降雨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上海市的灾害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标签:上海市降雨变化灾害性降雨特征

现阶段,国内的各大城市陆续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内涝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引起城市内涝的因素有很多:城市排涝基础设计建设、水文降雨以及防汛应急预案等。在这之中,大量降雨是造成城市发生内涝的最主要原因。因上海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加之受到冷暖气候交替作用的影响较大,因而时常会发生灾害性天气。因而对该市的降雨变化与灾害性降雨特征进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降雨特征分析

1.1降雨量

据国家气象局统计的资料显示,在1971-2010年期间,上海市年平均降雨量达11329mm,在这期间,降雨量最大的年份是1977年,年降雨量达1728.mm,降雨量最小的年份为1978年,年降雨量667.1mm。在对上海市各年的降雨量分布图趋势进行分析后,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时,因降雨量普遍减少,因而曲线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随着降雨量的逐渐增加,曲线又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1.2降雨天数

从1970年-2010年,上海市年均降雨天数达127.6天,并且这一数据正在以3天/10年的速率递减,在对上海市降雨天数趋势进行分析后,发现降雨天数的变化基本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在1980年之前,曲线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年平均降雨天数呈现出反复波动的趋势,并且表现出略微下降的趋势;到了90年代之后,年降雨天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2灾害性降雨特征分析

2.1短时强降雨

降雨是否会构成灾害,并不能单从降雨量因素来进行分析。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就是将短时强降雨作为依据来进行设计的,超出这一设计强度的降雨,就会造成内涝。因而我们对宝山站在2001年-2010年的降雨量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将雨量大于0.5mm、间隔大于2h作为标准,从而对境遇情况进行划分。

雨量点降雨及雨强分析评价报告

雨量点降雨及雨强分析评价报告 地表水资源量又称河川径流量。降水时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量的主要补给来源。一个区域的水资源量,主要取决于降水量的大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一般采用观测站资料进行分析评价。 一、观测站和资料的选用 (1)选用的雨量观测站要求资料质量完好、系列较长、面上分布较均匀。在降水变化梯度大的地区,选用观测站要适当加密。 (2)采用的降水资料应为经过整编的审查的成果。 (3)计算分区降雨量的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要采用同步资料系列,而分析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规律,则要采用尽可能长的资料系列。 (4)资料系列长度的选定,既要考虑评价区内大多数观测站的观测年数,避免过多的插补延长,又要兼顾系列的代表性和一致性,并做好降水系列与径流系列同步。 (5)选定的资料系列,如果有缺测和不足的年、月降水量,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方法插补延长。 二、降水量评价内容 (1) 同步系列代表性分析。选用设站较早、观测年代长、资料质量好的长系列雨量观测站,从现状年逐步向前推选不同的系列段,计算统计参数,与长系列统计参数对比,分析讨论系列的代表性。 (2)对选用的同步系列,计算各分区及全评价区的年降水量系列,统计参数(均 值、C v 、C s /C v )与不同频率的年降水量(丰水年P=20%、平水年P=50%、偏枯 年P=75%、枯水年P=95%) (3)以同步期均值点据为主,不足时辅以较短系列的均值点据,绘制同步期多 年平均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和C v 等值线图、C s /C v 分区图,分析降水的地区分布特 征。 (4)选取各分区年、月资料齐全且资料系列较长的代表站,分析计算多年平均连续最大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率及其发生月份,绘制全县多年平均连续最大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率图。。计算各分区代表站不同频率典型年的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百分率。 (5)选择长系列观测站,分析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包括丰枯周期,连丰连枯,变差系数,极致比等。 三、资料的查补与延长 为了减少样本的抽样误差,提高统计参数的精度,当单站资料组成计算系列有缺测月或年降水量情况时,要进行资料的插补延长,但延展资料的年数不宜过长,最多不超过实测年数,相关曲线外延部分一般不超过实测点距变幅的30%。

(中国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及降水期起止时间的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特征)

中国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及降水期起止时间的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特征 东至县气象局章卫华 摘要:本文回顾了对中国降水量及降水期的时空特征的研究。对于降水的时空分布研究中,接过表明近40 年来中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与相应时段的雨日数空间分布较一致;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主要呈现东北-西南分布,其中以西部地区和长江三角洲的增加和华北及川东地区的减少趋势更加显著。对于降水期的研究中,定量计算了全年降水的聚集度和最大降水对应的聚集期,并利用计算出的聚集度和聚集期分析了中国降水期时空变化的气候特征,挑选长江中下游作为关键区,对其降水期进行了区域平均的趋势分析和小波分析,结果发现,该区的降水期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而年代际变化则表现得比较稳定。 关键词:空间分布;年际变化;降水聚集度;降水聚集期;小波分析 1 引言 我国地域广大,地形复杂多变,降水类型多样,其影响因子也较多,而且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某些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2-8】,气象灾害造成越来越大的经济损失[ 9 ]。2007年夏季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频发,6月,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略偏少,其中辽宁、吉林降水异常偏少,其区域平均降水量均为历史同期最少。南方局部地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部分中小河流出现超警戒水位的洪水。7月,淮河发生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重庆、四川、山东、新疆、云南等地遭受暴雨袭击,部分地区受灾严重;江南、华南以及黑龙江、内蒙古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干旱。8月,黄淮南部、江淮大部、江汉及湖南西部和北部、重庆大部、四川东部和西部、贵州大部、广西南部、海南大部、河北西北部、内蒙古中部、新疆东部等地降水量偏多。湖北、安徽、天津月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大值或最大值,局地暴雨洪涝灾害频繁。2007年8 月13—17 日,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省(市)的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 不同地区降水的变化规律和主要影响因子有很大差异,形成了各地的降水分布极不均匀、旱涝灾害频繁的特征,旱涝成为影响工农业和国民经济建设的主要灾害之一。为了摸清我国降水发生的规律、研究其形成原因和预测方法,以及对旱涝等自然综合分析降水的时空变化的气候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上海内涝气象特征及成灾原因分析

上海内涝气象特征及成灾原因分析 陈长太 【摘要】针对近年上海涝灾的特点,对造成涝灾的台风、暴雨、潮位及其组合遭遇的气象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涝水成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上海洪涝灾害防治的 措施与对策. 【期刊名称】《中国水利》 【年(卷),期】2018(000)005 【总页数】3页(P37-39) 【关键词】上海;涝灾;气象特征;成灾原因 【作者】陈长太 【作者单位】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200233,上海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43 上海地处环太平洋沿岸的主要自然灾害带,又是中纬度和海陆过渡带,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导致每年自然灾害较多,尤其是洪涝潮灾害突出,对经济社会影响也最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区域海陆效应、热岛效应、雨 岛效应的交替作用,加上地面沉降、海平面上升,上海地区水灾频次增多、强度增大趋势明显;尤其是局部性水灾比以前增多,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变、突发的态势。因此,必须严守城乡防汛安全底线,为上海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做好基础保障。

一、成灾气象特征 1.台风的多发性 上海滨江临海的地理特性决定了其易受台风侵袭。根据1884—2014年统计资料,上海5—10月共受热带气旋影响272次,平均每年约2次,最多达11次(1911年);2000—2014年,当年生成台风个数平均为23.2个,其中影响上海的台风 平均为2.6个(图1)。21世纪以来,黄浦江河口吴淞站风暴潮增水超过1 m的 就有15次,其中最大增水达1.86 m。台风主要发生在每年5—10月,其中7—9月最多,约占全年的90.6%,尤以8月多发,约占全年的36.2%。风暴潮影响上 海地区平均持续时间2~3天,长的可达5~6天。 影响上海的台风主要有3个特点:一是季节性强,一般出现在汛期的夏季和秋季;二是伴随影响多,台风侵袭时一般都伴有大风、暴雨,易造成叠加影响;三是灾害严重,台风侵袭会对沿江沿海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成为上海自然灾害中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 图1 2000—2014年影响上海台风个数统计 2.暴雨的突发性 由于大气环流形势及上海城市小气候的改变,汛期暴雨表现为短历时、强降雨、局部性。通过对1981—2010年上海地区主要天气系统形成的暴雨特征统计分析可知,形成上海地区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为静止锋、暖区、低压、台风。对暴雨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上海地区暴雨逐渐向强中暴雨、局部暴雨、特短历时暴雨方向演变,全市性暴雨、特长历时暴雨进入21世纪后逐渐减少,短历时、局部性强降水已成为上海地区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 3.潮位的趋高性 受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以及洪涝水归槽等综合影响,沿江沿海年最高潮位抬高趋势明显。以黄浦江为例,20世纪50、60年代黄浦江苏州河口最

探究上海市降雨变化与灾害性降雨特征分析

探究上海市降雨变化与灾害性降雨特征分析 大量降雨是造成城市发生内涝的最主要原因,这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降雨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为内涝防治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依据。因上海市地区气候条件较为复杂,常年受到暴雨以及台风灾害。因而针对这一特点,本文依据国家气象站发布的相关数据,对上海市近年来的降雨变化以及灾害性降雨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上海市的灾害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标签:上海市降雨变化灾害性降雨特征 现阶段,国内的各大城市陆续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内涝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引起城市内涝的因素有很多:城市排涝基础设计建设、水文降雨以及防汛应急预案等。在这之中,大量降雨是造成城市发生内涝的最主要原因。因上海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加之受到冷暖气候交替作用的影响较大,因而时常会发生灾害性天气。因而对该市的降雨变化与灾害性降雨特征进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降雨特征分析 1.1降雨量 据国家气象局统计的资料显示,在1971-2010年期间,上海市年平均降雨量达11329mm,在这期间,降雨量最大的年份是1977年,年降雨量达1728.mm,降雨量最小的年份为1978年,年降雨量667.1mm。在对上海市各年的降雨量分布图趋势进行分析后,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时,因降雨量普遍减少,因而曲线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随着降雨量的逐渐增加,曲线又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1.2降雨天数 从1970年-2010年,上海市年均降雨天数达127.6天,并且这一数据正在以3天/10年的速率递减,在对上海市降雨天数趋势进行分析后,发现降雨天数的变化基本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在1980年之前,曲线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年平均降雨天数呈现出反复波动的趋势,并且表现出略微下降的趋势;到了90年代之后,年降雨天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2灾害性降雨特征分析 2.1短时强降雨 降雨是否会构成灾害,并不能单从降雨量因素来进行分析。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就是将短时强降雨作为依据来进行设计的,超出这一设计强度的降雨,就会造成内涝。因而我们对宝山站在2001年-2010年的降雨量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将雨量大于0.5mm、间隔大于2h作为标准,从而对境遇情况进行划分。

城市洪涝风险分析技术流程和临海城市某排水片区应用实践

城市洪涝风险分析技术流程和临海城市 某排水片区应用实践 摘要: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城市洪涝发生频繁,影响群 众生产生活并威胁公共安全。通过洪涝风险分析评估,预测洪涝可能发生的范围 和程度,辅助提前做好防范措施,提升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本文介绍了洪 涝风险分析的技术流程及其在临海城市某排水片区应用实践。 关键词:城市洪涝风险;情景模拟;效果评估; 1城市洪涝问题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城市洪涝灾害已成为影响城市地区 的群众生命安全、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1990年至2018年 期间,洪涝灾害造成我国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为1.51千亿,且未来有增大趋势[1]。极端暴雨洪涝事件时有发生,如2021年7月,河南省郑州市遭遇城市暴雨 洪涝,造成302人死亡、14.9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92.6亿元人民币。 我国城市在防洪防涝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 分析城市洪涝灾害的成因和特性、深入研究风险评估的方法、开展城市区域 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洪涝灾害的可能发生区域和程度,提前 做好防范措施,提高城市洪涝灾害应对能力,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同时,通过洪 涝风险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不同区域的洪涝风险程度,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洪涝风险分析技术流程 对洪涝灾害风险的评估应综合考虑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防灾减灾 能力等因素。然而不同风险评估体系的评估框架和评估指标有不同定义和侧重, 本文对风险的综合评估和管理体系不做综述,仅着重介绍对洪涝致灾因子分析的

技术流程。洪涝灾害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基于历史灾情数据、基于遥感技术和GIS 耦合、基于指标体系及基于情景模拟等的方法[2]。 本文主要介绍基于情景模拟的洪涝灾害分析方法。此方法通过设置洪涝灾害 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气候变化模式、土地利用变化、人口和经济变化等情景进行 多种涉及自然和社会变化的情景并进行模拟,分析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的未来态势,结合灾害风险的可视化表达,展示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为防灾减灾及风险 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3]。情景模拟的洪涝灾害分析方法步骤如下: (1)构建模型。基于区域特征如气候、地形、人口、用地、排水系统等情 况建立水文水动力模型,并对构建模型的可靠性和精度进行验证。常用于城市洪 涝模拟的模型软件主要有美国环境保护署发布的暴雨洪水管理模型软件(SWMM)、丹麦水利研究所开发的Mike系列一维排水管网和二维地表径流耦合模型、Infoworks城市排水模型软件等[3]。 (2)情景设计。根据研究需要设定特定城市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气候变化模式及人口与经济等模拟情景。 (3)情景模拟与分析。对各种情景下的城市洪涝灾害进行模拟并获取洪涝 灾害过程,对其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洪涝灾害风险可视化表达常用工具为GIS,能够有效呈现洪涝模拟结果,辅助洪涝灾害区划。 3临海城市某排水片区应用实践 以我国某东部滨海城市排水片区为研究区域,使用基于情景模拟的洪涝灾害 分析方法对其区域洪涝风险进行模拟分析。 3.1区域概况 研究区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为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约 1200mm,集中分布在5~9月。受热岛效应影响,汛期常出现暴雨灾害。区域位于 平原感潮河网地区,水位易受沿江海潮汐影响,目前滨海外围控制工程已基本建成,内河水位可以进行人工调控。研究区域为分流制排水片区,整体地势平缓, 沿部分主干道路和海岸地势略高,无明显低洼区域。区域内河网密布,雨水在管

洪涝灾害历史事件分析及其特征分析

洪涝灾害历史事件分析及其特征分析 本文将分析洪涝灾害的历史事件及其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洪涝灾害。 一、历史事件 1. 1954年黄河大洪水 1954年夏天,连续暴雨导致黄河及其支流洪水泛滥,引发了 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洪水。据报道,灾害导致了2万多人死亡,数百万人失去家园,严重影响了黄河流域的生产和生活。此次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异常,以及过于密集的人口和畜牧业活动。 2. 1998年长江洪水 1998年夏季,中国南部地区遭遇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其中以 长江流域的灾害最为严重。长江沿岸的城市和农村地区都受到了影响,许多城市被淹没,农田被毁,牲畜失去。据报道,这次灾害导致了数千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数十亿元人民币。 3. 2005年新奥尔良飓风 2005年9月,新奥尔良遭遇了一场大型飓风,引起了城市内 大规模的洪涝灾害。数百万人失去了家园,成千上万人被迫离开该地区。据报道,这次灾害导致了近2000人死亡,直接经 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这场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海平面上升,以及海洋温度升高。此外,城市内的规划和建设也导致了泛滥的灾害。

二、特征分析 1. 天气变化 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天气异常,比如暴雨和飓风等。这些极端天气现象不断增加,可能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不同类型的洪涝灾害,但其共同特征是大量降水和极端的气温。 2. 人口密集度 洪涝灾害的影响范围往往与人口密度密切相关。人口稠密的地区,如城市和农村,容易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水资源短缺和大量城市化进程可能导致更频繁的洪涝灾害。 3. 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可能使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河流干枯,以及近海区面临水位上升的风险。此外,过度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可能会增加水泛滥的风险,因为城市面积不断扩大,水流通的路线也会逐渐减少。 4. 自然灾害 洪涝灾害可能是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结果。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和地质构造等,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控的。人类活动,如河流治理和灌溉,也可能会导致洪涝灾害。挖掘深井和抽取地下水可能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增加河流干枯和水灾的风险。

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中文摘要: 中国人口庞大,领土面积广大,河湖众多。特别是中国处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 季风气候盛行,降雨时程分布不均。自古以来,洪涝灾害不断,而且往往比较严重。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水灾的防治,先后修建了许多防洪除涝工程,大大减少了洪涝灾害的损失。但我国幅员辽阔,洪涝灾害的损失仍很大,还有不少河流需要进一步治理,全国彻底防洪涝还需要更多的工程和采取有效的运筹措施,另外,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对防洪必然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今后的防洪任务还很重。

Abstract: China, with a very large population and broad land area,has numerous lakes and rivers.Since China is between the Eurasis and the Pacific ,where monsoon pervades,the season of precipitation in China distributed unevenly.From of old the disasters caused by government paid much mention to the defense of the flood ,and loss caused by the flood had been decreased .however ,there are a great many of rivers need to be reformed. Besides,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requires the higher standards for counteracting the flood, so the task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flood is a long rough road to go.

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及预报预警技术

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及预报预警技术 摘要:目前,全球环境在不断的变坏,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出现,对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 全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短时强降水,作为气象灾害中的其中一种,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因此,本文对短时强降雨的天气过程以及危害分布特点都进行了 简单分析并提出一些可参考的意见措施,希望可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气象服务 前言:短时强降水,作为夏季季风气候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因为短时间降雨量巨大, 很容易引起其他的此生灾害连锁反应,列如洪涝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给人们生产、 生活以及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解决环境恶化造成各种自然灾害成了各个国家的 头号问题。因此,通过分析短时强降水的天气过程,及时制定预警计划,为人们提供合理有 效的预防措施,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势在必行。 短时强降雨天气过程的原因、危害、以及分布特点 短时强降雨天气的形成原因 短时强降水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大气环流就是引起短期强降水的主要原因之一, 夏季气温升高,导致地表以及空气中的水大量蒸发,随着气流不断上升,高度的增加导致气 温降低,水蒸气遇冷就形成了云。云层之间不同形态的水粒子相互融合形成更大粒子。然后,由于重力的原因开始下降,有部分的水粒子还会被带到空中,形成更大的水粒子,如此循环,形成大片的积雨云。而强降雨多是由雨云引起。短时间内,在强烈的的上升气流中,云中水 滴逐渐增加,并急速下降到地表,形成短时强降水。其次,地面形势原因也是决定性因素, 最后,水汽条件也是一决定性因素。 短时强降水的危害 短时强降雨的主要特点就是降水量每小时可以达到20毫米或者三小时50毫米。但其具 有区域性特点,往往覆盖面积不大,这就容易导致区域性的内涝。作为一种极端气象灾害, 短时强降雨的形式不单单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影响,而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之处。一般来讲,突然情况下发生短时强降水随之伴随的大风和雷电,而后降水量逐渐增大, 这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也造成严重的威胁。其次,短时强降水 和雷暴天气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雷电或暴雨首先会影响航空、通信等野外

2020年海上灾害天气特征分析

2020年海上灾害天气特征分析 2020年海上灾害天气特征分析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了海上灾害频发的风险。2020年,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经历了各种海上灾害事件,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本文将对2020年海上灾害天气特征进 行分析,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事件的形成原因和规律,并提出预防措施。 一、2020年海上灾害事件概览 2020年海上灾害事件以风暴和台风为主,还包括海啸、洪水、沉船、海冰等多种类型。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包括东南亚、日本、菲律宾、美国和澳大利亚等。这些海上灾害导致了上千人的伤亡和巨额经济损失。其中,风暴和台风是最常见也是最具破坏力的灾害天气。 二、风暴和台风的特征分析 风暴是一种短时间内风力达到或超过8级(平均风速大于 17.2米/秒)的自然灾害。由于其突发性和强大的风力,它往 往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的浪涛、风暴潮和降雨,导致船只沉没、港口毁坏和土地被淹。2020年,风暴造成了许多海难事件, 损失惨重。 台风则是一种伴随旋转性强风和暴雨的气象现象,往往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形成。2020年,全球范围内共有超过20个 台风生成,并影响许多国家和地区。其中,菲律宾和日本是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多次遭受强烈台风侵袭。台风不仅会引发海域涨潮、风暴潮和洪水,还会导致山洪爆发和土地滑坡。 三、海啸、洪水和沉船事件分析

海啸是地震或海洋地壳运动引起的海洋大波浪,通常在海底地震后的短时间内形成。由于其巨大的能量和高度,海啸往往可以迅速侵袭沿海地区,并造成严重的破坏。2020年,印度尼 西亚和南美洲某些国家遭受了海啸袭击,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洪水是因降雨过多或河流暴涨等原因造成的大范围水灾。2020年,某些地区经历了持续的大雨和台风,导致河流水位 上涨,引发了洪水事件。洪水不仅可导致水域航行困难,还会危及沿岸居民的安全。 沉船事件往往涉及到航海事故,如碰撞、船只失控或技术故障等。2020年,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多起沉船事件,其中一 些事故涉及到大型油轮和货船。这些事件造成了海上污染和巨额财产损失。 四、处理海上灾害的挑战和对策 面对2020年的各种海上灾害,全球各国纷纷采取了应急措施 和救援行动。然而,我们也需要深入分析这些事件的特征和规律,为今后的应对工作提供参考。 首先,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能够提前掌握风暴和台风的生成和发展趋势,提高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其次,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机制,包括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明确责任和职责,提高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 此外,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开展海上灾害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研究,为减少灾害损失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建立跨国界的灾害应对合作机制,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海上灾害风险。 综上所述,2020年海上灾害事件主要由风暴、台风、海啸、洪水和沉船等天气现象引发,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

气温降水特征分析及应用

气温降水特征分析及应用 气温和降水是大气科学中非常重要的气象要素,在气候变化和天气预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气温降水特征分析及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气温降水特征分析可以用于研究气候变化趋势。通过对长期气温和降水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季节、月份等变化趋势。例如,可以分析气温是否在逐年上升或下降,降水是否呈现出干旱或多雨的变化趋势。这些研究结果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气温降水特征分析可以用于研究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和降水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例如,热带地区的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大,而极地地区的气温极低,降水非常稀少。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此外,气温降水特征分析还可以用于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可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例如,如果某地区连续几天的气温都在30摄氏度以上,并且降水量很少,那么就可以预测该地区会出现高温干旱天气,这对于农作物生长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气温和降水特征分析也可以用于预测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台风等,帮助人们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最后,气温降水特征分析还可以用于气候模式的建立和验证。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分析,可以建立一套可靠的气候模型,并通过与实测数据的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这对于深入研究气候变化机制、改进气候模型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气温降水特征分析及应用在气候变化、天气预报、灾害预警和气候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气候系统的变化规律,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暴雨引发的洪水和泥石流:分析暴雨引发洪水、泥石流等灾害的机制及防范措施

暴雨引发的洪水和泥石流:分析暴雨引发洪水、泥石流等灾害的机制及防范措施 引言 •介绍暴雨引发的洪水和泥石流灾害 •强调其重要性和影响范围 暴雨的形成机制 •解释暴雨形成的原理 •探讨暴雨的气象条件 •分析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关系 洪水的形成机制 •解释洪水形成的原理 •探讨暴雨对地表径流量的影响 •分析河道堵塞和堤坝决口对洪水形成的影响 泥石流的形成机制 •解释泥石流形成的原理 •探讨暴雨对土壤侵蚀和山体崩塌的影响 •分析地形和水文条件的影响

暴雨引发洪水和泥石流的防范措施 气象预警系统 •介绍气象预警系统的作用和意义 •探讨气象预警在防范洪水和泥石流中的应用 工程措施 •介绍常见的工程措施,如建设防洪堤、修建水库等 •分析这些措施的效果和局限性 人为干预措施 •探讨人为干预对洪水和泥石流防范的作用 •介绍常见的人为干预措施,如植被恢复、土地治理等 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 •强调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在防范洪水和泥石流中的重要性 •介绍相关的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活动 总结 •总结暴雨引发的洪水和泥石流灾害的机制和影响 •强调防范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暴雨引发的洪水和泥石流:分析暴雨引发洪水、泥石流等灾害的机制及防范措施

引言:洪水和泥石流是暴雨天气常见的灾害形式,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造 成严重威胁。了解暴雨引发洪水和泥石流的机制,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 于减少灾害风险和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至关重要。 暴雨的形成机制:暴雨形成的原理主要是由于大气水汽充足、垂直上升运动强 烈和大气层中存在着适宜的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在特定的气象环境下,暴雨 降水量和降雨强度非常高。 洪水的形成机制:暴雨会对地表径流量产生显著的影响,当降雨量大于土壤的 渗透能力或地表已经饱和时,雨水无法迅速渗入地下埋深,会迅速形成地表径流。而在河流、湖泊等低洼地区,暴雨引发的地表径流无法及时排出,就会形 成洪水。 泥石流的形成机制:暴雨会导致土壤水分过饱和,增加土壤的重量,使山坡失稳,易发生山体滑坡或坍塌。同时,降雨过程中,水流冲击山坡,将土壤带走,形成泥石流。地形和水文条件的影响也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因素。 暴雨引发洪水和泥石流的防范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气象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气象预警系统对于预测暴雨天气起到至关重要 的作用。可以通过气象监测设备对天气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发布预 警信息,以便人们能够提前做好防护和撤离准备。 2.工程措施:建设防洪堤、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设施,能够有效地减缓洪水 的流速和缓冲冲击力,降低洪水带来的灾害损失。同时,在泥石流多发地 区,可以采用梯田、沟渠等土地治理措施,减少山体崩塌和泥石流的风险。

近10年浦东新区汛期雨情分析

近10年浦东新区汛期雨情分析 杨晓斌 【摘要】通过对2002~2011年浦东新区讯期降水量的分析,对近10年汛期降永进行时间和空间分析,汲出讯期雨情的特征,为防讯排涝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依据.【期刊名称】《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年(卷),期】2012(000)002 【总页数】3页(P8-10) 【关键词】汛期;降水量;暴雨;灾情 【作者】杨晓斌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水文水资源管理署,上海2001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38 浦东新区位于上海市东侧,黄浦江下游和长江入海口南侧,新区三面濒水,属平原感潮河网区,境内河港密布、沟渠纵横,但分布不均。新区地处中纬度沿海,属北亚热带南缘,受冷暖空气交替影响和海洋性气候调节,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量充沛。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108mm,6~9月为汛期,汛期平均降水量562.4mm,占全年降水量的50.7%[1]。在汛期易发生灾害性降水,如再遇长江洪水或黄浦江的高水位时,降水则很难及时排出,往往形成内涝。 随着浦东新区城市化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热岛效应不断突显,表现在降水上易发生局地性、突发性、强对流天气的暴雨。为了全面掌握浦东新区的降水情况,从

2000年起,在全区不断加强降水自动监测站点建设,至今共布设实时监测站点 40多个,能较全面掌握全区降水的强度、量级、范围和历时长短等情况。 根据浦东新区2002~2011年近10年的降水资料分析,汛期平均降水量 535.0mm,平均雨日43d,日降水强度12.4mm。 近10年汛期平均降水量535.0mm,比常年少4.9%,但年际差别显著,且降水量有缓慢上升趋势(图1(a))。最大降水出现在2008年,达731.9mm,最小降水出现在2003年,仅有240.4mm,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0倍。汛期降水量占全 年降水量的49.7%,与常年基本一致,但占比有明显上升趋势(图1(b)),特别2011年汛期雨量占全年雨量的72.2%。汛期各月平均降水量相差较大,8月平均降水量161.4mm,9月平均降水量只有95.6mm。各月同比变化更大,2005 年8月降水277.5mm,2006年8月降水仅26.7mm,两者比值达10.4倍;各 月环比变化也很大,2011年6月降水335.7mm,同年9月降水36.9mm,两者比值达9.1倍(图1(c))。最大降水月份一般出现在梅雨主发期6月或台风主 发期8月,9月降水一般都偏少。 分析近10年各站点汛期平均降水量,最小站点芦潮港降水量只有最大站点洋泾降水量的70%,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匀。600mm等值线包围整个沿黄浦江地区, 包括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三林世博园区全境、金桥出口加工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外高桥保税区的部分,这些地区城市化率高,降水量大;550mm等值线基本上包围整个原浦东新区和原南汇区的周康地区,这些地区城市化速度近10年进一步加快,人口密集;越往南降水量越少,临近杭州湾430mm左右。全区降水量呈阶 梯分布非常明显,城市热岛效应不容乐观。 近10年每年各站之间汛期降水量的标准偏差最大值2009年达到139mm,最小 值2006年也接近61mm,平均标准差90mm,每年汛期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匀。2009年汛期降水最大站点沔北825.5mm,最小站点滴水湖水闸407.0mm,两

极端降水天气的分析与预测

极端降水天气的分析与预测摘要 根据相关研究人员介绍,世界气候变暖将会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的降水情况,包括降水的强弱、频率高低与范围大小等。相关平台预测到21世纪末期中国的 降水量将会约10%,这可能会导致多地出现极端降水的危险情况;又由于我国地 形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地区里城市的降水特征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为 具有不同潜在极端降水概率的城市建立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与损失的定量分析模型 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极端降水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定量分析 1.引言 近年来,罕见的极端天气在全国各地频发,湖北、陕西等地的强降雨,东北 地区的暴风雪,这些极端天气严重威胁到人类的正常生活甚至损害到人民的生命 和财产。以郑州为例,从2021年7月18日18:00到21日0:00,郑州遭遇了 暴雨和特大暴雨,截止到7月23日12:00,根据初步统计的数据显示,有将近 四十万郑州人民被政府紧急转移与重新安置,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约为四万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550亿元,洪水和暴雨造成的次生灾害已造成数百人死亡,可见极端天气的危害极大,因此建立极端降水天气预测模型进而制定防御措 施显得尤为重要[1]。 本文针对不同地区降水概率,根据时间序列模型预测出未来极端天气可能发 生的城市,来预防和减少天灾对事发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同时也为未来应对气 象变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利用爬虫获取8个主要城市的降水数据 本文借助Python软件利用爬虫技术来获取模型建立所需的样本数据。首先 对全国各城市/区县天气进行爬虫分别提取各城市从2018年到今年每个月的天气

情况并统计出晴天、多云、阴天、小雨、恶劣天气(大大雨、暴雨、雾等)在当月天数占比,根据降水量的分布情况,绘制各个城市降雨量和年份的柱形图,如图2-1所示,观察每个城市柱形图得出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降水量集中分布在2015-2016年份,说明2015-2016年是可能出现过极端降雨天气。 图2-1 我国主要城市的降水量柱形图 3.线性回归和时间预测分析 线性回归可以分析确定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本文针对样本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建立模型,然后基于最小二乘法求解并分析样本城市的降水量和时间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和显著程度,并借助SPSS软件在一定范围内对样本城市的降水量的未来趋势做出推断与预测,分析结果如图3-1所示。 模型建立如[2]下:

上海市主要自然灾害特点与应对策略

上海市主要自然灾害特点与应对策略 陈振楼,王军,刘敏,俞立中,许世远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上海200062) 摘要:本文以大量的事实和翔实的数据说明,全球自然灾害的风险与日俱增,并造成日益严重 的经济损失.如何防灾减灾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实践表明,预 报和预警灾害的发生非常重要.指出,上海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特大型城市,其可能的自然灾害 主要包括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台风风暴潮、暴雨内涝、赤潮、高温、雷击和地震等.上 海自然灾害的特点是发生频繁,灾情严重和成因复杂.针对上海市降险减灾的严峻形势,提出 应从防范重点自然灾害,开展灾害风险评估与技术研究,健全综合救灾体系,建立可操作应急 预案,加强应急避难所建设,减轻防灾降险后遗症,组建防灾救灾志愿者队伍,开展减灾科普宣 传和培养灾害管理人才等方面积极着手,以提高上海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关键词:沿海地区;自然灾害;上海;对策 0引言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沿海地区自然灾害强度、频度以及社 会经济脆弱性不断加剧.沿海地区既是世界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和集聚中 心,也是自然灾害易发和频发区域.全球约有23%的人口生活在近岸100 km的沿海地区【1I. 到2030年,将有近50%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f2】2.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自然灾害威胁的区域 面积约57.2万km2,承载着全国人口的27%,创造着55%以上国民生产总值.全球沿海每年 约有4500万人受到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等灾害影响【31.即便不考虑未来沿海地区 人口和台风频率的变化,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当海平面上升0.5m时,将有约9000万人口受 到影响;当海平面上升1m时,受影响人口将达到1.2亿.全球变暖还可能诱发极端海平面 上升.据估计,如果西南极冰盖在2030年左右发生崩塌,则在此后数个世纪内,海平面将 快速上升5—6mi4,51.在最初20年(2030—2050).海平面将可能发生1 m突然上升,尔后将以1—5 m/百年的速度持续上升.而随着全球进一步变暖,在西北太平洋将会出现更多强台 风【”】.增强的台风叠加上快速上升的海平面,将导致风暴潮、洪涝等灾害在强度、频率与 持续时间上进一步加剧.欧美国家对此极为关注,已设立专项研究【8一. 近年来,随着全球自然灾害风险与日俱增,由此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也日益严重. 如,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22万人被夺走了生命,200万人失去了家园,直接经济损失高 达181.28亿元;2005年8月,美国新奥尔良飓风“卡特里娜”,导致1069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千亿美元;2006年7月14日在福建登陆的台风“碧利斯”,受灾2540.5万人,死亡612人,失踪208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50.9亿元.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特大冰雪灾害,21个省(区、市、兵团)受灾,因灾死亡107人,失踪8人,紧急转移安置151.2万人,救助铁路公 路滞留人员192.7万人,累计损失1111亿;2008年5月2日,缅甸遭受热带风暴“纳尔吉斯”袭击,死亡77738人,失踪55917人,受伤19359人;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8.0级强烈 地震,截止6月10日12时,已造成69146人遇难,374072人受伤,失踪17516人,累计受灾人 数4624万人. 针对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风险,国际社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组织召开了多 次重要国际会议,制定开展了大量国际研究计划和项目.2003年第一届世界风险大会召开, 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与风险管理为主题;2005年第二届世界减灾大会召开,以国家与社区灾 害防御能力建设为主题:2005年第六届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开放会议则以全球 环境变化、全球化与国际安全为主题;2007年6月28—7月4日举行的UNDP全球风险识别国 际会议,以风险知识建设为主题,并把编制发展中国家风险图集作为近期工作重点.1999年 起,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ISDR)就开始倡议重视人类社会系统对降低灾害的脆弱性研

上海市调蓄池考察报告201104203

上海市调蓄池设计、建设、运行及管理情况考察报告 昆明主城市政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工程建设指挥部 二○一一年四月

2011年4月6日及4月12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两次对二环以内的合流制混合污水调蓄池及雨水调蓄池的选址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召开了现场会议,对有关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提出了主城二环内雨污调蓄池,必须确保今年6月上旬动工建设,今年底前要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的高要求。 由于昆明调蓄池的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而调节池建设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只有上海有相对成熟的研究及工程实践,昆明缺乏建设此类工程的实际经验,而目前承担昆明主城管网雨污分流工作的各设计院也没有进行过类似的设计。为了对国内的雨污水调蓄池建设工作加深认识,更好的推进昆明市雨污分流工程建设,加快二环内调节池工程的顺利实施,保证按照“三高”、“三化”、“三精”要求一步设计实施到位,根据昆明主城市政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工程建设指挥部专题会议研究、统一安排,经市领导批准,由指挥部李斌副指挥长带队,廖翌总工程师、合同计划处、设计技术处及工程处负责人参与,同时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安排技术骨干参加,于2011年4月15日至16日,对上海调蓄池的设计、建设及运营工作进行了针

对性的实地考察及技术交流。 通过考察及技术交流,我们对调蓄池的设计、建设及运营有了更加系统性的认识,对类似工程的建设实际有了直观的了解,可以直接指导指挥部现阶段的各项工作,收获很大,现将考察情况总结如下: 一、考察学习情况 在短短两天的时间内,我们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考察及技术交流: 首先,与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和上海科玛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了技术交流,内容包括调蓄池发展历史、调蓄池的类型、作用和技术特点、国外调蓄池的应用概况、上海中心城区初期雨水污染现状、上海市调蓄池建设运行情况、调蓄池冲洗方式等,会中就调蓄池设计和运行方面的问题进行技术交流。 其次,由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组织,参观考察了其管理的三个不同类别的调蓄池,即①代表合流污水调蓄的新昌平调蓄池规模1.5万m3,②代表分流雨水调蓄的芙蓉江调蓄池规模1.25万m3,③代表管道合流污水调蓄及处理的薀藻浜调蓄池规模2.5万m3,就地处理池规模1 m3/s (包含混凝反应和沉淀两个区)。在现场还就建设、运行、控制及管理与现场工作人员进行了充分的技术交流。

地理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解题归纳(附:答题模板及典型分析)

地理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解题归纳(附:答题模板及典型分析)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分为自然地 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自然地理过程主要指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系统和 其他组成部分的形成与演变,如大气的受热过程、水循环过程、地壳物质 循环过程等。人文地理过程是随着人类活动而不断变化的,如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发展、工业的集聚和扩散等。地理学研究的目标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重要的在于服务现在、预测未来。 依据地理过程的时空尺度将其分为四类:地理循环过程、地理演变过程、地理波动性过程和地理扩散过程。 【设问形式】“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说明天气系统的影响过程”等。 【考查方式】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间变化特征。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考查方向主要为:①有限时段内的依时行为。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地理现象的依时行为,从中发现地理事实变化规律,以便推测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状况;②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理行为进行模拟和预测;③研究地理过程与地理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而把地理学的规律统一于时间与空间的共同基础之上。一般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图文材料为载体,根据材料和地理原理分析得出主要地理过程。 1.自然地理部分 (1)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的变化、空气的水平运动、等压面的弯曲变化及热力环流的典型案例(如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等)的形成过程。 (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全球主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及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的形成过程等。

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八年级(上)期中地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八年级(上)期中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读如图完成下列1~2小题。 1.在某电视台进行的一档“地理知识竞赛”节目中,观众对其中几道题目作出了以下判断,其 中正确的是() A. 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寒带 B. 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 C. 中国领土最南端在曾母暗沙 D. 中国陆地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一 2.和图中A,B,C三国相比,我国地理位置有很多优越性,说法正确的是() A. 与A国家相比,我国气候更寒冷 B. 与B国家相比,我国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C. 中国是四国中唯一海陆兼备的国家 D. 与C国家比,我国受海洋影响更显著 3.诗歌我爱你中国部分诗句如下:“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了你东海的碧波,你的帕米尔高原上依 然是群星闪烁”。产生上述地理现象的原因是() A. 地形因素 B. 南北跨纬度广 C. 海陆位置的差异 D. 东西跨经度广

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据此完成下面4~5小题。 4.网购已成为许多人购物的首选。某老师网购时留下的收件人地址是:云南省昭阳区凤凰街道 x社区。其中的凤凰街道属于我国三级行政区划中的() A. 省级 B. 县级 C. 乡级 D. 介于县、乡之间的特殊级别 5.在各大城市相继推出“共享单车”之后,“共享雨伞”也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如果只考虑 降雨的影响,下列城市中,“共享雨伞”使用频率最高的可能是() A. 哈尔滨 B. 广州 C. 西安 D. 乌鲁木齐 6.《人民日报》策划的援鄂医疗队名片“粤来越好”、“湘互扶持”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分别是 () A. 上海市、四川省 B. 广东省、湖南省 C. 重庆市、海南省 D. 福建省、河北省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人口老龄化。2021年5月11日,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读下表,回答7~9题。 7.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A. 劳动力数量过多 B. 老龄人口比例下降 C. 新生人口比例下降 D. 老龄化程度加剧 8.针对表中所体现的人口问题,我国应采取的人口措施是() ①提高生育服务水平 ②取消计划生育政策 ③完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 ④遏制新生人口的增长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9.中共中央政治局2021年5月31日召开会议强调,依法组织实施“全面三孩”生育政策,主 要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