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9章组合变形作业参考解答.

第9章组合变形作业参考解答.

第9章组合变形作业参考解答.
第9章组合变形作业参考解答.

7-14 图示圆截面杆,受荷载 F1,F2 和 T 作用,试按第三强度理论校核杆的强度。已知: F1=0.7kN,F2=150kN,T=1.2kN·m,[σ]=170MPa,d=50mm,

l=900mm。解:由内力分析,该杆发生拉弯扭组合变形,固定端为危险截面其内力为 FN = F2 , M Z = F1l , M x = T 该截面上顶点为危险点,上顶点应力状态如图,大小为τ σ s= FN M z F Fl + = 2 2 + 1 3 = 76.39MPa + 51.34MPa=127.73MPa pd

A Wz p d 4 32 Mx T = = 48.89MPa WP p d 3 / 16 t= 由第三强度理论强度条件 s r 3 = s

2 + 4t 2 = 160.86MPa<[s ] ,杆安全 9-2

3 圆轴受力如图所示。直径d=100mm,容许应力[σ]=170MPa。 (1绘出A、B、C、D 四点处单元体上的应力; (2用第三强度理论对危险点进行强度校核。解:(1)A、B、C、D 四点处所在截面内力(不考虑剪力: FN = 110kN M x = F y1 × d = 90kN ′ 0.05m = 4.5kN × m 2 M z = ( Fy1 - Fy

2 × l = 10kN ′ 1m = 10kN × m M y = Fx × d = 110kN ′ 0.05m = 5.5kN × m 2 A 、B、

C、D 四点应力分别为: sA = FN M z 110kN 10kN × m + = + = 14.01MPa +

101.91MPa = 115.92MPa A Wz p × 0.12 p × 0.13 4 32 M x 4.5kN × m = = 22.93MPa = t B = t C = t D Wp p × 0.13 16 tA = 6

sB = FN M y 110kN 5.5kN × m = = 14.01MPa - 56.05MPa = -42.04MPa A Wy p ×0.12 p × 0.13 4 32 sC = FN M z 110kN 10kN × m = = 14.01MPa - 101.91MPa = -

87.9MPa A Wz p × 0 .1 2 p × 0.13 4 32 FN M y 110kN 5.5kN × m + = + = 14.01MPa + 56.05MPa = 70.06MPa A Wy p × 0 .1 2 p × 0.13 4 32 2 2 sD = (2)校核危险点: M = M z + M y = 10 2 + 5.5 2 = 11.413kN × m s = FN M 110kN 11.413kN × m + = + = 14.01MPa + 116.31MPa = 130.32MPa A W p × 0.12 p × 0.13 4 32 M x 4.5kN × m = = 22.93MPa Wp p × 0.13 16 t =tA = s r 3 = s 2 + 4t 2 = 130.32 2 + 4 ′ 22.93 2 = 138.2MPa < [s ] = 170MPa 该轴是安全的。 7

机械制造学作业参考答案

《机械制造学》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 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知识 1-1 试用图表示普通车刀的标注角度 0γ、0α、r k 、r k '和s λ。 答:普通车刀的标注角度0γ、0α、r k 、r k '和s λ如下图所示: 1-2 怎样划分金属切削变形区?在第一变形区里发生什么样的变形? 答:金属切削过程可以划分为第一变形区、第二变形区和第三变形区,其中第一变形区是由等剪切应力曲线OA 线和OM 线围成的区域;第二变形区是指刀-屑接触区,第三变形区是指刀-工件接触区。第一变形区内的金属沿滑移面产生剪切变形,并产生加工硬化。 1-3 分析积屑瘤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答:积屑瘤产生的原因:切屑底层材料在前刀面上粘结并不断层积。 积屑瘤对生产具有积极的影响,如保护刀具、增大前角以减少切削变形并降低切削力、增大切削厚度,但也有消极的影响,将增大已加工表面的粗糙度。 1-4 切削力产生的原因?车削时切削力如何分解? 答:切削力来自变形与摩擦,用以克服加工过程中加工材料对变形的抗力、切屑对刀具前刀面的摩擦力、刀具后刀面对过渡表面和已加工表面之间的摩擦力。 车削时,切削力分解为主切削力(切向力)、进给力(轴向力)和背向力(径向力或吃刀力)。 1-5 刀具磨损过程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答:刀具磨损过程分为正常磨损、非正常磨损两个阶段。在正常磨损阶段,刀具主要是由于正常磨损而逐渐钝化,按磨损部位的不同分为前刀面磨损、后刀面磨损和前后刀面同时磨损三种形式;在非正常磨损阶段主要是刀具的脆性磨损(如崩刃、碎断、剥落、裂纹破损等)和塑性破损。 1-6 什么是工件材料切削加工性?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工件材料切削加工性? 答:工件材料切削加工性是指工件材料被切削加工的难易程度。

第八章组合变形构件的强度习题

第八章组合变形构件的强度习题 一、填空题 1、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变形同时发生在一个杆上的变形,称为()变形。 二、计算题 1、如图所示的手摇绞车,最大起重量Q=788N,卷筒直径D=36cm,两轴承间的距离l=80cm,轴的许用应力[]σ=80Mpa。试按第三强度理论设计轴的直径d。 2、图示手摇铰车的最大起重量P=1kN,材料为Q235钢,[σ]=80 MPa。试按第三强度理论选择铰车的轴的直径。 3、图示传动轴AB由电动机带动,轴长L=1.2m,在跨中安装一胶带轮,重G=5kN,半径R=0.6m,胶带紧边张力F1=6kN,松边张力F2=3kN。轴直径d=0.1m,材料许用应力[σ]=50MPa。试按第三强度理论校核轴的强度。 4、如图所示,轴上安装有两个轮子,两轮上分别作用有F=3kN及重物Q,该轴处于

平衡状态。若[σ]=80MPa。试按第四强度理论选定轴的直径d。 5、图示钢质拐轴,AB轴的长度l AB=150mm, BC轴长度l BC=140mm,承受集中载荷F 的作用,许用应力[σ]=160Mpa,若AB轴的抗弯截面系数W z=3000mm3,。试利用第三强度理论,按AB轴的强度条件确定此结构的许可载荷F。(注:写出解题过程) 6、如图所示,由电动机带动的轴上,装有一直径D=1m的皮带轮,皮带紧边张力为2F=5KN,松边张力为F=2.5KN,轮重F P=2KN,已知材料的许用应力[σ]=80Mpa,试按第三强度理论设计轴的直径d。 7、如图所示,有一圆杆AB长为l,横截面直径为d,杆的一端固定,一端自由,在自由端B处固结一圆轮,轮的半径为R,并于轮缘处作用一集中的切向力P。试按第三强度理论建立该圆杆的强度条件。圆杆材料的许用应力为[σ]。

钢构件垂直度变形检测作业指导书

xxxx(北京) 工程检测有限责任公司 作业指导书 钢构件垂直度变形检测 作业指导书 ZZHXJC-ZY-005-2017 编制 版本:1 修改码:0 页码: 1/2 审核 实施日期:2017年03月01日 批准 钢构件垂直度变形检测作业指导书 1 编制依据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 2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钢结构中构件垂直度变形的检测,并规定了钢构件垂直度变形检测的检测方法。 3 作业程序 执行程序 形成的记录 3.1 接受任务编制检测方案。 3.2 根据检测方案的技术要求准备仪器设备。 3.3 进行现场检测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填写完成表JSJL-02-07-2017-A 《垂直度变形检测记录》。 3.4分析检测数据,编制检测报告。 4 检测方法 4.1 一般规定 4.1.1垂直度指的是在规定的高度范围内,构件表面偏离重力线的程度,使用全 检测方案 接受任务 准备全站仪 《垂直度变形检测记录》 现场检测 检测报告提交报告

站仪测量垂直度的方法为投点法,观测时,应在柱底观测点位置安置水平读数尺等量测仪器,在每测站安置全站仪投影时,应按正倒镜法测出每对上下观测点标志间的水平位移分量,再按矢量加法求得水平位移值(倾斜量)和位移方向(倾斜方向)。 4.1.2在用全站仪对钢柱进行测量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a.在用全站仪对柱进行测量时,全站仪与被测柱所在轴线的夹角应小于10°。 b.单节柱的垂直度应在H/1000的允许范围之内,H表示柱长度,当H ≥10m时,应在10mm的范围内。 c.在用全站仪进行垂直度测量时,视线要从柱顶中心线向柱底中心线测量,在水平读数尺上读出其具体偏差。 4.1.3各钢构件允许偏差 5 测量记录 检测记录应按规定格式填写,具体要求执行《记录管理程序》(ZZHXJC-CX-21-2017)。 6 记录表格 1) 表JSJL-02-07-2017 垂直度变形检测记录

作业参考答案

第3章作业参考答案 1.什么是塑性成形?金属塑性成形的工艺特点有哪些?与液态成形工艺和机加工工艺 相比有何优势? 在外力作用下,利用金属材料塑性而使其发生不可恢复的永久变形并获得一定力学性能的加工方法称为塑性成形。工艺特点为组织、性能好,材料利用率高,尺寸精度高,生产率高、操作简单、工人素质要求低,适于大批量生产,工作环境差等。与其他加工工艺相比,组织、性能好,材料利用率高,尺寸精度高,生产率高、操作简单、工人素质要求低,适于大批量生产为其优势。 2.体积成形和板料成形工艺各有什么特点? 体积成形:材料体积不变,只发生材料重新分配(材料转移) 板料成形:平面应力状态塑性变形 3.塑性表征材料的什么能力?衡量金属材料塑性的指标有哪些?相应的测试方法是什 么? 塑性指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而不破坏其完整性的能力,表征金属对塑性变形的适应能力。塑性指标是以材料开始破坏时的塑性变形量来表示,常用的有拉伸试验的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镦粗试验时表面出现第一条裂缝的压缩程度,扭转试验时断裂前的扭转角度或圈数等。 4.影响金属塑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的? 影响塑性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以钢为例)。 内因: 1.化学成分:化学成分的影响很复杂,如碳固溶于铁时,形成具有良好塑性的铁素体 和奥氏体,而超过铁的固溶能力后会形成渗碳体,降低钢材塑性;磷会提高铁的冷脆性;硫会形成硫化物及其共晶体,提高热脆性;氮会形成氮化物,提高钢的脆性(如蓝脆);氢会产生氢脆和白点,降低塑性;氧会形成氧化物降低塑性等。 2.合金元素:总的来看,合金元素加入会使得钢材的变形抗力增加,塑性降低。主要 是通过①固溶引起晶格畸变②形成碳化物③形成硫化物④造成组织多相性⑤增加晶粒长大倾向⑥提高硬化倾向⑦低熔点纯金属分布于晶界增加热脆性等 3.组织:单相好于多相(多相会导致变形和内应力分布不均);细晶好于粗晶(细晶晶 粒多,有利于滑移,晶粒内部和晶界处应变差异小)铸造组织由于具有粗大柱状晶和偏析、夹杂、气孔、缩松等缺陷,会降低塑性,故需要用先进的冶炼方法提高铸锭质量。 外因: 1.变形温度:随着温度上升,塑性增加,但在某些温度区间由于有相变或晶粒边界变 化会出现脆性区,使得塑性降低。 2.应变速率:应变速率提高对金属塑性有两方面影响,一方面,真应力提高,没有足 够的时间进行回复或再结晶,因而软化过程不充分,这些都会使金属的塑性降低; 另一方面,应变速率提高,温度效应增加,有利于塑性变形。应变速率对塑性的影响的一般趋势:先降低、后提高(温度效应先小、后显著)。具有脆性转变的金属,应变速率增加,温度效应作用而使金属由塑性进入脆性区或由脆性区进入塑性区。 3.应力应变状态的影响:应力状态不同,塑性行为大不相同,静水压力越大、塑性提 高,原因:①拉伸应力促进晶间变形,加速晶界破坏;压应力相反②三向压应力有利于愈合变形中损伤③三向压缩能抑制缺陷的有害作用④三向静水压力能抵消变形不均匀引起附加拉应力;压缩应变有利于塑性的发挥,而拉伸应变则对塑性不利。

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

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一)大坝变形监测施工与观测工艺流程图

(二)大坝变形监测施工与观测方法及要求 1.技术标准和规范: 承建工程变形监测仪器设备的检验、率定、埋设安装与施工期观测,应严格执行现行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以及设计文件、承包合同要求。应执行的现行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主要有(但不限于): (1)《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DJ336—89) (2)《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60—94)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4)《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T17942-2000) (5)《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L197—97) (6)《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 2.变形监测仪器设备购置、加工: 变形监测仪器设备购置、加工应按照经监理工程师批准的设计图纸、仪器设备清单进行。仪器设备购置、加工前应向监理工程师报送:(1)仪器设备购置、加工计划:(2)仪器设备检验、率定计划。仪器设备运抵施工现场后,应会同监理工程师开箱检查验收,应向仪器设备供应方索取仪器设备出厂合格证,计量检测证。仪器、设备检验合格后应妥善保管。 3.倒垂孔、钢管标、钢铝管双金属标造孔施工与埋设安装: 倒垂孔、钢管标、钢铝管双金属标应在施工部位形成后进行。按照设计坐标、高程进行钻孔孔位定位、放样。钻机就位,应认真进行校正。经校正安装固定的钻机,主轴必须严格垂直,钻孔孔位定位精度须满足设计要求。钻孔施工过程中应每进尺1 m~2m,采用倒垂浮体组配合弹性导中器进行钻孔垂直度检测,以控制钻孔质量,进而指导调整钻孔施工。倒垂孔钻孔垂直度应满足保护管安装埋设完成后,其保护管有效孔径必须在大于100mm。钢管标、钢、

冲压工艺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参考答案 一、 1、什么是冲压加工?冲压成形加工与其他加工方法相比有何特点?答:冲压加工就是建立在材料塑性变形的基础上,利用模具和冲压设备对板料进行加工,以获得要求的零件的形状、尺寸及精度。 冲压成形加工与其他加工方法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少、无屑加工;零件精度较高;互换性好;材料利用率高;生产效率高;个人技术等级不高;产品成本低等。 冲压成形加工与其他加工方法相比,具有以下的缺点:模具要求高,制造复杂,周期长,制造费用昂贵;有噪声,不宜小批量生产等。 2、冷冲压有哪些基本工序,各是什么? 答:冷冲压按性质分有分离工序和成形工序两类。分离工序包括落料、冲孔、剪切、切断、切槽、切边等几大类;成形工序包括拉深、胀形、翻边、扩口、缩口等工序。 3、什么是金属塑性变形?常见塑性指标有哪些?影响金属的塑性与变形抗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并作简要分析。 答:金属塑性变形就是指金属材料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不可恢复的永久变形(形状和尺寸产生永久改变)。 影响金属的塑性和变形抗力的主要因素有:(1)、化学成分和组织——化学成分:铁、碳、合金元素、杂质元素;组织:单向组织、多项组织,不同的组织,金属的塑性和变形抗力会有很大差异。(2)、变形温度——温度升高,原子热运动加剧,热振动加剧(热塑性),晶界强度下降。(3)、变形速度——速度大,塑

性变形来不及扩展,没有足够的时间回复、再结晶,塑性降低变形抗力增加。但速度大时热效应显著,变形体有温度效应对塑性增加有利。 二、 1、什么是加工硬化现象?它对冲压工艺有何影响? 答:随着冷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材料所有强度和硬度指标都有所提高,但塑形、韧性有所下降。其可制止局部集中变形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扩展变形区、使变形区均匀化和增大极限变形程度的作用。 2、冲裁变形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裂纹在哪个阶段产生?首先在什么位置产生? 答:冲裁变形过程分为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变形阶段、断裂分离阶段。裂纹出现在断裂分离阶段。材料内裂纹首先在凹模刃口附近的侧面产生,紧接着才在凸模刃口附近的侧面产生。 3、冲裁件质量包括哪些方面?其断面具有什么特征?这些特征是如何产生的?影响冲裁件断面质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冲裁件质量包括断面状况、尺寸精度和形状误差。其断面有4个特装区,即圆角带、光亮带、断裂带和毛刺。圆角带主要是当凸模下降,刃口刚压入板料时,刃口附近材料被带进模具间隙的结果;光亮带是由于金属材料产生塑性剪切变形时,材料在和模具侧面接触中被模具侧面挤光而形成的光亮垂直面;断裂带是有刃口处微裂纹在拉应力作用下,不断扩展而形成的撕裂面;毛刺是在塑性变形阶段后期,刃口正面材料被压缩,裂纹起点不在刃尖处,在模具侧面离刃口不远处发生,在拉应力作用下,裂纹加长材料撕裂而产生。影响断面质量因素有(1)、材料力学性能(2)、模具间隙(3)、模具刃口状态(4)、模具结构以及刃口的摩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课程教案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课程教案 第一章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主要参考书: 1.陈永奇,吴子安,吴中如.变形监测分析与预报.北京:测绘出版社,1998 2.吴子安.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北京:测绘出版社,1989 3.陈永奇.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北京:测绘出版社,1988 4.吴中如.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控理论及其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吴中如,顾冲时.大坝原型反分析及其应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夏才初,潘国荣.土木工程监测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7.王尚庆.长江三峡滑坡监测预报.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8.李珍照.大坝安全监测.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7 9.岳建平等.变形监测技术与应用.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10.何秀凤.变形监测新方法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

2007 11.伊晓东等.变形监测技术及应用.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 12.白迪谋.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和变形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13.朱建军等.变形测量的理论与方法.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14.唐孟雄等.深基坑工程变形控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5.黄声享等.小浪底水利枢纽外部变形规律研究. 测绘出版社,2008.12 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混凝土大坝安全 监测技术规范(DL/T 5178-2003). 北京:中国 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1.1 变形监测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本节要求了解并掌握三方面的内容:变形监测的

金属塑形作业题答案

一、填空题(括号内为参考答案) 1、板料冲压成形的主要工序有冲裁、弯曲、拉深、(起伏、胀形、翻边)等。 2、衡量金属或合金的塑性变形能力的数量指标有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 3、金属单晶体变形的两种主要方式有滑移和孪晶。 4、金属热塑性变形机理主要有:晶内滑移、晶内孪生、晶界滑移和扩散蠕变等。 5、研究塑性力学时,通常采用的基本假设有连续性假设、均匀性假设、初应力为零、体积力为零、各向同性假设、体积不变假设。 6、金属塑性成形方法主要有拉拔、挤压、锻造、拉深、弯曲等。(冲孔、落料、翻边、、) 7、金属的超塑性可分为微细晶粒(恒温)超塑性和相变(变态)超塑性两大类。 8、金属单晶体变形的两种主要方式有:滑移和孪生。 9、影响金属塑性的主要因素有:化学成分,组织状态,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变形力学条件。 10、平面变形问题中与变形平面垂直方向的应力σz =(σx +σy)/2 = σm 。 11、主应力法的实质是将平衡微分方程和屈服方程联立求解。 二、判断题 1、促使材料发生塑性变形的外力卸除后,材料发生的塑性变形和弹性变形都将保留下来,成为永久变形。 ( F ) 2、为了消除加工硬化、减小变形抗力,拉拔成形时应该将坯料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金属材料在塑性变形时,变形前与变形后的体积发生变化。 ( F ) 3、弹性变形时,应力球张量使物体产生体积的变化,泊松比ν<。 ( T ) 4、理想塑性材料在发生塑性变形时不产生硬化,这种材料在中性载荷时不可产生塑性变形。 ( F ) 5、由于主应力图有九种类型,所以主应变图也有九种类型。 ( F ) 6、八面体平面的方向余弦为l=m=n=1/3。(±) ( F ) 7、各向同性假设是指变形体内各质点的组织、化学成分都是均匀而且相同的,即各质点的物理性能均相同,且不随坐标的改变而变化。(这是均匀性假设) ( F ) 8、金属材料在塑性变形时,变形前与变形后的体积发生变化。 ( F ) 9、金属材料在完全热变形条件下无法实现拉拔加工。 ( T )

第八章组合变形练习题

组合变形练习题 一、选择 1、应用叠加原理的前提条件是:。 A:线弹性构件; B:小变形杆件; C:线弹性、小变形杆件; D:线弹性、小变形、直杆; 2、平板上边切h/5,在下边对应切去h/5,平板的强度。 A:降低一半; B:降低不到一半; C:不变; D:提高了; 3、AB杆的A处靠在光滑的墙上,B端铰支,在自重作用下发生变形, AB杆发生变形。 A:平面弯曲 B:斜弯; C:拉弯组合; D:压弯组合; 4、简支梁受力如图:梁上。 A:AC段发生弯曲变形、CB段发生拉弯组合变 形 B:AC段发生压弯组合变形、CB段发生弯曲变形 C:两段只发生弯曲变 形 D:AC段发生压弯组合、CB段发生拉弯组合变形 5、图示中铸铁制成的压力机立柱的截面中,最合理的是。

6、矩形截面悬臂梁受力如图,P2作用在梁的中间截面处,悬臂梁根部截面上的最大应力为:。 A:σ max =(M y 2+M z 2)1/2/W B:σ max =M y /W y +M Z /W Z C:σ max =P 1 /A+P 2 /A D:σ max =P 1 /W y +P 2 /W z 7、塑性材料制成的圆截面杆件上承受轴向拉力、弯矩和扭矩的联合作用,其强度条件是。 A:σ r3 =N/A+M/W≤|σ| B:σ r3 =N/A+(M2+T2)1/2/W≤|σ| C:σ r3 =[(N/A+M/W)2+(T/W)2]1/2≤|σ| D:σ r3 =[(N/A)2+(M/W)2+(T/W)2]1/2≤|σ| 8、方形截面等直杆,抗弯模量为W,承受弯矩M,扭矩T,A点处正应力为σ,剪应力为τ,材料为普通碳钢,其强度条件为:。 A:σ≤|σ|,τ≤|τ| ; B: (M2+T2)1/2/W≤|σ| ; C:(M2+0.75T2)1/2/W≤|σ|; D:(σ2+4τ2)1/2≤|σ| ; 9、圆轴受力如图。该轴的变形为: A:AC段发生扭转变形,CB段发生弯曲变形 B:AC段发生扭转变形,CB段发生弯扭组合变形 C:AC段发生弯扭组合变形,CB段发生弯曲变形

变形测量(作业)指导细则

变形监测作业细则(一)变形监测工艺流程图 资料归档

(二)变形监测方法及要求 本作业指导书是针对变形测量的特点和作业需要编写的,服务范围是二级以下的变形监测。使用本细则进行测量作业,应遵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等规程规范。如业主有特殊要求的,按业主要求执行。 变形监测主要包括沉降观测和位移观测。 一、准备工作 1.收集资料 1.1收集合同文件、工程设计文件、业主文件中有关变形测量的技术要求和规定。 1.2准备相应的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1.3了解测区的行政划分、社会治安、交通运输、物资供应、风俗习惯、气象、地质情况。 2.现场踏勘 踏勘主要了解以下内容: 2.1 调查测区内的地质情况,为基点的埋设做好准备。 2.2调查测区内交通现状,以便确定合理的测量方案,测量时选择适当的交通工具。 2.3现场踏勘应作好记录。 3.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是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和对测量精度的要求,及合同、业主的要求,结合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选择测量等级和观测方案,保证在规定期限内多快好省地完成生产任务。 3.1技术设计必须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3.1.1任务概述:说明工程来源、用途、测区范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任务的内容和特点、工作量以及采用的技术依据,观测周期。 3.1.2测区概况:说明测区的地理特征、居民地、交通、气候等情况,并划分测区困难类别。 3.1.3 监测网的布设: 变形测量点可分为控制点和观测点(变形点)。控制点包括基准点、工作基点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定向点等工作点。 平面控制:说明控制网的等级,控制基点以及观测点的布设方案及埋设要求,控

制基点及观测点作业方法以及作业所需使用的仪器。平面测量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高程控制:说明高程控制网等级,附合路线长度及其构网图形,高程点或标志的类型与埋设要求;拟定观测与联测方案,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等。高程测量宜采用测区内原有高程系统。 3.1.4内业计算: 外业观测成果资料的分析和评价,选用的计算软件,计算与检校的方法及其精度要求,成果资料的要求等。 4.监测网图上设计 根据工程设计意图及其对控制网的精度要求,拟定合理布设方案。 4.1 控制网(点)的布设: 4.1.1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建筑物地基基础及场地的位移观测,宜按两个层次布设,即有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及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 (2)对于单个建筑物上部或构件的位移观测,可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 (3)控制网可采用GPS网、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或导线网;扩展网和单一层次布网可采用GPS网、角交会、边交会、边角交会、附合导线等形式。各种布网均应考虑网形强度,长短边不宜悬殊过大。 (4)基准点(包括控制网的基线端点、单独设臵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包括控制网中的工作基点、基准线端点、导线端点、交会法的测站点等)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和定向点应根据不同的布网方式与构进行埋设,每一个测区的基准点不应少于2个,每个测区的工作基点不应少于2个。 4.1.2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建筑物较少的测区,宜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 (2) 对于建筑物较多且分散的大测区,宜将两个层次布网,即有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及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 (3)控制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结点网或附合高程路线。扩展网亦布设为闭合或附合高程路线。 (4)每一个测区的水准点不应少于3个;对于小测区,当确认点位稳定可靠时可少于3个,但连同工作基点不得少于3个。水准基点的标石,应埋设在基岩层或原状土层

变形监测技术要求

针对目前变形监测项目应符合以下规范要求 基坑开挖对临近轻轨高架结构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坑外土体的位移;二是既有高架桥与基坑相对位置的关系;三是轻轨高架上下部的结构关系;四是轻轨高架的结构基础和埋深情况。五是轻轨高架自身的结构自重和轻轨高架中动载荷的控制与变化情况等。基坑周边轻轨高架在基坑开挖中的变形情况是复杂的,变形的原因是多元的,变形的效果是动态的。在实践工程中,基坑开挖将要造成土体的不均匀沉降和水平方向的位移,不仅要做好岩土工程计算,制定可行性基坑开挖方案,同时还要做好变形监测工作,防止各种因素对轻轨高架桥产生的影响。对于建筑基坑施工对周边轻轨高架的变形影响,高程和平面控制可参考规范二级要求。 变形监测应设置平面和高程基准点,要求设置在变形区域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应定期复测。复测周期应视基准点所在位置的情况而定,在建筑基坑施工过程中宜1~2月复测一次,点位稳定后宜每季度或每半年复测一次。 1、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不应少于3个,应与工作基点形成闭合环或附合线路。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布设应避开交通干道主路、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地、河岸、松软填土、滑坡地段、机器震动区以及其他可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或破坏的地方,其点位与邻近建筑的距离应大于建筑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当使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测量沉降时,用于联测观测点的工作基点宜与沉降观测点设在同一高程面上,偏差不应超过±1cm。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应设置上下高程不同但位置垂直对应的辅助

点传递高程。实际工作中采用精度不低于1mm级水准仪配合铟瓦尺或条码尺进行水准测量,观测方式其中高程控制测量、工作基点联测及首次观测值应采用往返测或单程双测站法,其他各次沉降观测点可采用单程观测或单程双测站法。起始点高程宜采用测区原有高程系统。较小规模的监测项目可假定高程系统,较大规模的项目宜与国家水准网联测。二级水准视线长度应≤50m,前后视距差≤2.0m,前后视距差累积≤3.0m,视线高度(下丝)≥0.3m。用数字水准仪观测时最短视线长度不宜小于3m,最低水平视线高度不应低于0.6m。限差要求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1.0√n(mm),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0.7√n(mm),检测已测段高差之差≤1.5√n(mm)。n为测站数。用于运营阶段的结构、轨道和道床的垂直沉降监测点高程中误差±0.5mm,相邻监测点高程中误差±0.3mm。同一项目在不同周期进行变形监测应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相同的仪器和设备,并应固定观测人员。首次观测应独立观测2次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监测频率可按照设计要求结合基坑施工进度进行拟定,当发生较大沉降时可加密监测频率;连续一个月沉降趋势趋于稳定状态(无沉降差,纯属仪器误差)的情况下,可要求减少监测频率。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应对使用的水准仪、水准标尺进行检验,二级水准观测仪器i角不得大于15”。水准仪i角的测定办法,如图所示:

基本变形作业参考答案

拉压 2.1. 试求图示各杆1-1、2-2、3-3截面的轴力, 并作轴力图。 解: (a) (1)求约束反力 kN R R X 500203040 0==-++-=∑ (2)求截面1-1的轴力 kN N N R X 500 011 ==+-=∑ (3)求截面2-2的轴力 kN N N R X 100 40 022 ==++-=∑ (4)求截面3-3的轴力 3 30 200 20X N N kN =--==-∑ (5)画轴力图 (a) (b) 20kN N 2 20kN

(b) (1)求截面1-1的轴力 01=N (2)求截面2-2的轴力 P N P N X 40 4 022 ==-=∑ (3)求截面3-3的轴力 P N P P N X 30 4 033 ==-+=∑ (4)画轴力图 2.4. 设图示结构的1和2两部分皆为刚体,钢拉杆BC 的横截面直径为10mm ,试求拉杆内的应力。 解:(1) 以刚体 2 1 P =7.5kN

∑=?-?+?= 035.15.4 0' P N N m C E A (2) 以刚体BDE 为研究对象 075.05.1 0=?-?=∑B E D N N m (3) 联立求解 kN N N N N N C E E C B 6 ' =∴== (4) 拉杆内的应力 3 261076.40.01/4 B N MPa A σπ?===? 2.7. 冷镦机的曲柄滑块机构如图所示。镦压工件时连杆接近水平位置,承受的镦压力P =1100 kN 。 连杆的截面为矩形,高与宽之比为h/b =1.4。材料为45钢,许用应力为[σ]=58 MPa ,试确定截面尺寸h 和b 。 解:强度条件为 ][σ≤A P 又因为 A = bh = 1.4b 2 , 所以 N

《材料力学》第8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习题解

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习题解 [习题8-1] 14号工字钢悬臂梁受力情况如图所示。已知m l 8.0=,kN F 5.21=, kN F 0.12=,试求危险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 解:危险截面在固定端,拉断的危险点在前上角点,压断的危险点在后下角,因钢材的拉压 性能相同,故只计算最大拉应力: 式中,z W ,y W 由14号工字钢,查型钢表得到3 102cm W z =,3 1.16cm W y =。故 MPa Pa m m N m m N 1.79101.79101.168.0100.11010228.0105.2363 63363max =?=???+?????=--σ [习题8-2] 受集度为 q 的均布荷载作用的矩形截面简支梁,其荷载作用面与梁的纵向对称面间的夹角为 030=α,如图所示。已知该梁材料的弹性模量 GPa E 10=;梁的尺寸为 m l 4=,mm h 160=,mm b 120=;许用应力MPa 12][=σ;许用挠度150/][l w =。试校核梁的强度和刚度。

解:(1)强度校核 )/(732.1866.0230cos 0m kN q q y =?== (正y 方向↓) )/(15.0230sin 0m kN q q z =?== (负z 方向←) )(464.34732.181 8122m kN l q M y zmaz ?=??== 出现在跨中截面 )(24181 8122m kN l q M z ymaz ?=??== 出现在跨中截面 )(51200016012061 61322mm bh W z =??== )(3840001201606 1 61322mm hb W y =??== 最大拉应力出现在左下角点上: y y z z W M W M max max max + = σ MPa mm mm N mm mm N 974.1138400010251200010464.33 636max =??+??=σ 因为 MPa 974.11max =σ,MPa 12][=σ,即:][max σσ< 所以 满足正应力强度条件,即不会拉断或压断,亦即强度上是安全的。 (2)刚度校核 =

2016郑大远程教育基础工程作业和答案

2016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基础工程课程考核要求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 2003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能够下载,并且内容无误即为提交成功)。 一.作业要求 1.本作业包括单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计算题。其中前三类题可直接 解答外,计算题可在白纸上手写解答并扫描后插入本作业相应的试题后面。 然后上传即可。 二.作业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C】根据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时,传至基础底面的荷载效应 A.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 B.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取1.0 C.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 D.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但不计风荷载和地震荷载 2.【A】对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时 A.仅需作深度修正 B.仅需作宽度修正 C.需作深度和深度修正 D.仅当基础宽度大于3米时才作宽度修正 3.【A】将上部结构的荷载传递至地基的结构或构件,称为 A. 基础 B. 地基 C.上部结构 D. 复合地基 4.【C】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的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 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是比例界线值。该值称为

A. 地基承载力极限值 B. 临塑荷载 C.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D. 总荷载 5.【C】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尺寸时,在确定了荷载后,所采用的 抗力为 A. 地基承载力的最小值 B. 地基承载力的最大值 C.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D. 地基承载力极限值 6.【B】下列基础,属于扩展基础的是 A.柱下条形基础B.墙下条形基础 C.筏型基础 D.箱型基础 7.【B】根据构造要求,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直径 A.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 B.不宜小于10mm,间距宜在100~200mm之间 C.不宜大于12mm,间距间距不宜大于200mm D.不宜小于12mm,间距宜在100~200mm之间 8.【B】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桩基沉降时,应采用荷载为 A.短期效应组合 B.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 C.长期效应组合且计入地震作用 D.作用效应的基本组合 9.【D】以下基础,不属于深基础的 A. 桩基础 B. 沉井基础 C. 地下连续墙 D. 筏型基础 10.【D】用换填垫层法处理软土地基,最理想的换填材料是 A. 粘性土 B. 粉土 C. 膨胀土 D.砂土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1.【×】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荷载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应计入风荷载。 2.【×】对于设有地下室的独立基础,对地基承载力进行深宽修正时,埋

既有线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修改)

XX铁路扩能改造工程I标 既 有 线 变 形 观 测 作 业 指 导 书 编制: 复核: 审核: XXXXXX`扩能改造工程I标第二项目部 二O一一年一月

目录 1、工程概况 (1) 2、监控目的 (1) 3、编制依据 (1) 4、监控内容 (1) 5、监测施工与观测工艺流程图 (1) 6、人员组织及仪器配臵 (2) 6.1人员组织 (2) 6.2仪器配臵 (3) 7、监控量测的实施 (3) 7.1建立监控量测网 (3) 7.1.1工作基准点的埋设 (3) 7.1.2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 (4) 7.1.3高程控制网技术要求 (5) 7.2变形监测观测标的布臵 (6) 7.2.1既有线轨道变形监测断面设臵 (6) 7.2.2新建铁路路基填筑段观测标的布臵 (6) 7.2.3新建铁路路基帮宽段观测标的布臵 (7) 7.2.4既有涵洞接长观测标的布臵 (9) 7.2.5新建桥梁临近既有线路基 (10) 7.2.6新建桥梁临近既有线桥梁 (11) 7.3变形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2) 7.3.1既有线轨道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2) 7.3.2施工期间地表裂缝观测 (13) 7.3.3水平位移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3) 7.3.4垂直位移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4) 7.4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 (16) 7.4.1一般规定 (16) 7.4.2 观测数据处理 (17) 7.4.3异常情况处理 (17) 7.4.4监测数据反馈流程图 (18) 7.4.5监测报告的形成 (18) 8.监测记录表格 (19)

1、工程概况 金华至温州扩能改造工程I标第二项目临近既有线施工里程: Y1DK0+000~Y1DK1+888.5、Y1DK3+650~DK8+163.855。其中:临近沪昆线新建桥梁95.9m(4-20m)、新建路基帮宽和填筑1792.6m;临近金温线新建桥梁1335.26m(9-32m+1-24m+(32m+48m+32m)+18-32m+1-24m+1-32m+1-24m+ (48m+80m+48m))、新建路基帮宽和填筑3178.595m;既有线涵洞接长11座。 2、监控目的 2.1保证既有运营线行车和设备安全; 2.2提供信息反馈,为各方决策提供依据; 2.3确保周边建筑物安全。 3、编制依据 3.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3.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3.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3.4《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3-2003) 4、监控内容 4.1既有运营线轨道变形观测; 4.2既有运营线边坡沉降及水平位移观测; 4.3施工期间地表沉降及水平位移、裂缝观测。 5、监测施工与观测工艺流程图 图5.1.1监测施工与观测工艺流程图

机械制造基础作业1及答案

一、问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影响切削变形的因素有哪些,分别是怎样影响切削变形的? 答:影响切屑变形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工件材料、刀具前角、切削速度、切削厚度。 工件材料的强度,硬度越大,切屑变形越小, 刀具的前角越大,切削刃就越锋利,对切削层金属的挤压也就越小,剪切角就越大,所以,切屑变形也就越小。 切削速度主要是通过积屑瘤和切削温度使剪切角变化而影响切屑变形的, 随着切削厚度的增加,使切屑的平均变形减小。 2·简述定位基准中的精基准和粗基准的选择原则。 (1)基准重合原则 应尽量选择加工表面的工序基准作为定位基准,称为基准重合原则。采用基准重合原则,可以直接保证加工精度,避免基准不重合误差。 (2)基准统一原则 在零件的加工过程中,应采用同一组精基准定位,尽可能多地加工出零件上的加工表面。这一原则称为基准统一原则。 (3)自为基准原则 选择加工表面本身作为定位基准,这一原则称为自为基准原则。 (4)互为基准原则 对于零件上两个有位置精度要求的表面,可以彼此互为定位基准,反复进行加工。粗基准的选取择原则。 (1)有些零件上的个别表面不需要进行机械加工,为了保证加工表面和非加工表面的位置关系,应该选择非加工表面作为粗基准。 (2)当零件上具有较多需要加工的表面时,粗基准的选择,应有利于合理地分配各加工表面的加工余量。 (3)应尽量选择没有飞边、浇口、冒口或其他缺陷的平整表面作为粗基准,使工件定位可靠。 (4)粗基准在零件的加工过程中一般只能使用一次,由于粗基准的误差很大,重复使用必然产生很大的加工误差。3·简述提高主轴回转精度应该采取的措施。 答:①提高主轴部件的制造精度首先应提高轴承的回转精度,如选用高精度的滚动轴承或采用高精度的多油楔动压轴承和静压轴承。其次是提高与轴承相配合零件(箱体支承孔、主轴轴颈)的加工精度。 ②对滚动轴承进行预紧对滚动轴承适当预紧以消除间隙,甚至产生微量过盈,由于轴承内外圈和滚动体弹性变形的相互制约,既增加了轴承刚度,又对轴承内外圈滚道和滚动体的误差起均化作用,因而可提高主轴的回转精度。 ③使主轴的回转误差不反映到工件上直接保证工件在加工过程中的回转精度而不依赖于主轴,是保证工件形状精度的最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 4·何谓六点定则? 答:工件在未定位前,可以看是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自由物体,它可以沿三个坐标轴的平行方向放在任意位置,即具有沿着三个坐标轴移动的自由度;工件沿三个坐标轴转角方向的位置也是可以任意放置的,即具有绕三个坐标轴转动的自由度。通常用一个支承点限制工件一个自由度,用空间合理布置的六个支承点限制工件的六个自由度,使工件的位置完全确定,称为六点定则。 5·制订工艺规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 (1)分析零件工作图和产品装配图; (2)对零件图和装配图进行工艺审查; (3)根据产品的生产纲领确定零件的生产类型; (4)确定毛坯的种类及其制造方法; (5)选择定位基准; (6)拟定工艺路线; (7)确定各工序所用机床设备和工艺装备(含刀具、夹具、量具、辅具等),对需要改装或重新设计的专用工艺装备要提出设计任务书; (8)确定各工序的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和公差;

第八章组合变形构建的强度习题答案.

第八章 组合变形构件的强度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组合 二、计算题 1、解:31 7888010157.610(N mm)4M =???=?? 336 78810141.8410(N mm)2T =??=?? 33 800.1r d σ= =≤ 解得 d ≥30mm 2 、解:(1) 轴的计算简图 画出铰车梁的内力图: 险截面在梁中间截面左侧,P T P M 18.02.0max == (2) 强度计算 第三强度理论:() ()[]σπσ≤+=+= 2 2 322318.02.032 P P d W T M Z r []()()()() mm m d 5.320325.010118.01012.010 8032 10118.01012.032 3 2 32 36 32 32 3==??+????=??+??≥πσπ 所以绞车的轴的最小直径为32.5mm 。 3、解:

m kN 8.1? m kN 2.4? (1)外力分析,将作用在胶带轮上的胶带拉力F 1、F 2向轴线简化,结果如图b . 传动轴受竖向主动力: kN 1436521=++=++=F F G F , 此力使轴在竖向平面内弯曲。 附加力偶为: ()()m kN 8.16.03621?=?-=-=R F F M e , 此外力偶使轴发生变形。 故此轴属于弯扭组合变形。 (2)内力分析 分别画出轴的扭矩图和弯矩图如图(c )、(d ) 危险截面上的弯矩m kN 2.4?=M ,扭矩m kN 8.1?=T (3)强度校核 ()() []σπσ≤=??+?= += MPa W T M Z r 6.4632 1.0108.110 2.43 2 32 32 23 故此轴满足强度要求。 4、解:1)外力分析 kN F Q Q F 625 .01==∴?=?Θ 2)内力分析,做内力图

建筑物变形监测的作业方法探析

建筑物变形监测的作业方法探析 发表时间:2020-01-09T14:22:15.790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23期作者:马重威[导读]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的进步,摘要: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的进步,多种现代化建筑规划正在投入建设的过程中,并且建设位置较为复杂,存在多种不同的地质环境,导致对施工建设和前期规划的要求较高,为保证实际建设的质量和效率,需要采用以上检测方式及时在建筑期间中发现多种隐患,确保楼体质量。本文基于建筑物变形监测的作业方法探析展开论述。 关键词:建筑物;变形监测;作业方法探析引言 为了避免基坑施工受到相关因素影响,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制定科学、严密的监控量测体系,将周围土体和围护结构特点展示出来,帮助管理者了解基坑周围的变形情况。除此之外,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将实际安全隐患消除,进而将该项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1我国建筑基坑常规变形监测的现状(1)相关研究人员站在时空效应的视角进行探究,其得出对建筑基坑变形造成影响的重点因素主要是基坑开挖的进度、分层开挖等; (2)把如何控制基坑变形当作探究目的,要想确保基坑稳固,应将挡土墙的相关安全系数提高到1.25以上,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其抵抗倾覆的失稳参数,以此确保其具备较强防止基坑凸起的出色性能,若是可以满足这一条件就可以对建筑基坑变形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3)还有部分研究人员将研究重点放在土墙上,把挡土墙视为重要的空间受力体系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所总结出的方法——圆形维护结构,能够较好地处理基坑变形问题,相关工程人员运用的主要方法为解析方程,在分析空间体系的实际压力时可以采用物理方法进行剖析,与此同时也会用到微积分等。将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及相应的对策在工程实践中应用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基坑的强度,能将地下水对于基坑变形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现阶段我国在开展建筑基坑的施工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都十分重视基坑变形工作,而且相关的监测技术也获得相对广泛的使用。要想保障并确保在施工期间的建筑基坑安全性和周边相关建筑物等环境不受影响,一般会设定相关操作项目的控制参数。对于检测以及预测基坑变形技术的学术文献也有很多,例如二次基准差分技术、近景摄影测量技术、以精神网络为基础预测建筑基坑的水平及其垂直位移、变形监测以及控制、周边环境监测等。虽然我国在理论性研究方面已经相对透彻,可是在具体的实践工程中,依然存在部分问题有待解决,例如信息化监测技术的有效运用。2建筑物变形监测的作用 要想明确当前建筑楼体的内部结构稳定性,应当根据其外部状态以及内部安全质量进行多方面的评测,并根据相应的标准规定明确建筑的数据安全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致使建筑物变形监测技术也有了明显的突破,结合检测软件系统和现代化的设备,使得此种技术不断优化升级,可以针对多种建筑物进行检测,并根据最后的数据结果对楼体质量进行科学的评判。 建筑物变形检测是整个建筑行业内最重要的一项检测环节,在前期设计的过程中,变形检测会为技术人员提供多种直观的理论数据,保证整体设计能够更加优化,不断得到修改和提升,增强楼体设计落实到实际的合理程度和可操作性。工程建筑因自身的复杂程度使其具备多种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环节,但是实际建设情况的复杂性增加了检测的难度,要想获取高精准度的数据较为困难。对于此种情况,应当着重根据建筑楼体的特征以及相应的检测情况进行不同层面的分析,按照实际建设情况选用不同种类的检测措施,才会保证最后数据的合理程度。 3变形观测的特点 3.1观测精度高 考虑到高层建筑变形与建筑稳定性和安全性密切相关,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会引发无法想象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开展变形观测时必须要保证数据的精准度,对建筑变形情况加以预测,确定其不超过标准值的1/10,这样才能说明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符合要求,在建筑使用期间出现质量问题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 3.2重复观测量大 高层建筑的变形观测并非是一次性工作,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定期开展,因为高层建筑的变形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时间越长变形量也会相应增长,所以对于同一监测点要进行多次监测,通过采集数据来计算建筑的变形量。变形观测频率也需要根据变形量来合理设置,既要将数据准确记录下来,又要能够客观准确的反映出高层建筑的变形趋势。 3.3数据处理严密 在开展高层建筑变形观测工作时往往会收集到海量的数据,对这些数据的处理要运用合适的方法,深入挖掘出有价值的、能够反映出建筑变形的数据,以此为依据对高层建筑变形情况进行预测和分析,会让所得结论更为可靠,参考价值相应更高。4基坑变形监测 4.1监测目的 该类监测工作的执行,主要是为施工工作开展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并对后续设计和施工操作进行补充。更为重要的是,整个基坑变形监测工作的执行,能够为后续施工开挖方案修改提供更多依据条件,当积累一些工作经验之后,基坑工程设计和施工水平同样会得到有效提升。 4.2变形观测数据处理 目前我国城市化规模逐渐增大,房地产建设项目也逐渐增加,房建基坑也越来越多,为了实时对基坑施工过程进行动态控制,掌握开挖过程中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情况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必须进行现场监控量测。通过对量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及时调整或确定相应的施工参数和施工措施,确保施工过程基坑和周边环境的安全。 (1)绝对沉降量。用每次观测计算的沉降点高程与第一次各沉降点高程相比较,计算各点的绝对沉降量。(2)相对沉降量。用每次观测计算的沉降点高程与上一次各沉降点高程比较,计算各点相对沉降量。(3)数据分析。将监测数据进行整理,绘制位移随时间或空间的变化曲线图。主要数据有:各测点的水平位移和水平位移速率;位移速率超过报警值时,提供水平位移与深度关系曲线、水平位移时程曲线。 4.3基坑工程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