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体育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体育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书

题目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

指导教师(职称/学历)

年月日

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制

填表说明

1、指导教师意见由指导教师填写;

2、开题小组意见由开题指导小组负责人填写;

3、其余由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填写。

4、此表供学院参考使用,各学院可根据各自学科专业的学术规范作适当调整。

附件:

文献综述报告要求:1、每篇开题报告书都必须完成一篇与课题相关的文献综述报告,以此确定学生参与开题评审的资格。

2、体育学院的学生阅读与选题相关的文献和著作不能少于10篇。

3、文献综述报告请按文献综述的要求进行撰写,但必须呈现8位以上学者或专家对该课题的研究论点。

文献综述报告

题目名称: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题目类别: 毕业论文

学院(系): 体育学院

专业班级:2010级体育教育A班

学生姓名:杨济君

指导教师:吕品

完成日期:2013年12月19日

1 前言

前言:早在19 世纪中叶,以宗教传播为目的的国外教会学校就承袭了欧洲教育中的体育教育思想, 在进行文化、宗教教育同时,学习之余,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目前我国的许多运动项目最先就是通过该途径传至我国,如体操、球类项目等。

新中国成立后,此类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得到了充分肯定。教育部门通过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其中规定:学生每日体育、娱乐活动或生产劳动时间,除体育课及晨操或课间活动外, 以1到1. 5h 为原则。1954年根据前苏联的相类似的体育锻炼制度所颁布并施行的《劳卫制》进一步强调应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1982 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中,就学校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其主要内容是保证每个学生每天有1h 以上的体育活动。1990 年2 月,国务院批准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家教委下达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 都对课外体育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1995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正在实施的全民健身运动计划纲要中,通过法律的途径和社会广泛开展的群众性健身运动形式,为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提供的法律保障,使得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进入健康轨道。

2 主题

2.1 关于体育活动概念的界定

体育活动最初发源于古代的生产劳动、风俗习惯、円常观察动物的活动以及为了自身生存而进行的军事斗争。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歩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体育活动的方式和概念也逐渐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和发展。体育活动由最初的人类的狩猎活动变成了当今社会中主要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的身体练习方法。而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体育活动最初的定义是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学家斯宾塞所提出的:体育活动是与强身健体有关的教育活动,一般指学校的身体教育。毋庸置疑,这个概念的提出,是比较符合当时体育活动的发展,但是,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身体教育,是完全不能体现出体育活动的完整含义和概念。因此,学者都将此定义称为体育活动狭义的说法。那既然有狭义的体育活动,那么广义的体育活动是什么呢?《中国大百科全书》将体育活动定义为:通过一些轻松愉快的身体活动使人转移对正常生活中的艰难和压力的注意力[1]。200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体育概论(第二版)将体育活动定义为:体育活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气以上这种定义是大多数学者

到目前为止,普遍认同的一种定义,而本文中所探讨的体育活动也为此种解释。

2.2 关于课外体育活动概念的界定

据金钦昌主编的《学校体育学》中的定义,课外体育活动是指体育课以外的,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体育活动[2]。不同版本的《大学体育》教材也有不同的定义,经过省内外学者几轮推敲、修改,倾向于对课外体育活动作如下界定:指国家规定的体育课以外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总和(特指不含假期),既包括学生校内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体育活动,也包括学生自发的一切校内外

2.3 课外体育活动相关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现状的相关综述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首先发韧于西方发达国家,其中美国和日本在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研究、课程开发和实施方面有许多地方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上个世纪初,美国高等学校的学生就积极倡导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但一直没有专门负责组织实施并检查这项活动的机构和人员。1913年,在密执根大学和俄亥俄大学成立了专门组织实施体育课外活动的管理机构,这个机构的人员不仅包括体育教师,还包括负责课外体育活动的专职人员。随后美国高等院校学生课外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80年代末,日本教育界提出了“为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的来临,把日本人培养成为活跃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的跨世纪豪言壮语,这为日本全面开展课外体育提供了新的目标导向。1990年,日本开始实行新的教学大纲,新的教学大纲重视终身体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态度,这为日本高校课外体育的全面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导向。据1993年文部省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最新调查表明,有55%以上的学生参加各种不同项目的课外体育活动。其中日本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平均每天2小时,每周在10小时左右。

与此同时,相关的研究工作也搞得有声有色。首先国外学者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理论进行了阐述。例如HerbertwMars和SabinaKleitmanlgl认为在现代体育中,高校课外体育是实现现代学校体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开展青年健身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发现和培养运动后备人才的重要渠道。NanCyDarling、LindaLCaldwell、Robertsmith指出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社会化程度、社会适应能力有促进作用。其次,国外学者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对课外体育活动行为进行解释、说明和预测。例如有的学者根据活动心理学不同的学科理论基础发表了相关解释、说明和预测活动行为的理论。主要理论包括:健康信念模型(HBM),合理行为理论(TRB),计划行为理论(TPB),自我效能理论(SET),控制理论(LOC)和保护动机理论(PMT)等。第三,国外学者对课外体育活动。教学和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例如,戴维马修斯(美)在《美国高校的体育俱乐部》[3]一文中指出“美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种类很多,规模在10至45人之间。由于学生把参加体育俱乐部作为校内和校外交往的一种手段,有许多学生同时加入几个俱乐部。学校也更加重视校内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经常指派校方人员担任体育俱乐部的指导员或协调人。美国高校现有各类俱乐部12000到16000个,平均每10个学生就有一个体育俱乐部。

2.3.2 国内研究现状的相关综述

国内有关高校课外体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成绩斐然。从笔者目前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内的研究不仅仅有理论上的突破,还有具体的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另外国内的研究还特别注重多学科的融合。

首先,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内学者着墨最多的要数高校课外体育的意义、现状与对策研究。(1)高校课外体育的全面开展对于实施终身体育,推行健康生活方式,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等大有裨益。例如张凤华[4]探讨了对大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养成的作用。刘长彬等对普通高校课外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指出参加课外体育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国内的学者大多结合案例或特定的研究对象来分析高校课外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例如荀盛龙研究了内蒙古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6]。李海冰和王超英研究了武汉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肖云儿专门谈了普通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参加活动现状与对策。

另外有关高校课外体育教学、管理和活动模式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例如冯秋明等研究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的模式,他们认为高校实施以俱乐部为主要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模式有利于

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与爱好,有利于保持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连续性,有利于养成大学生终身活动的习惯。蔡瑞广和邱梅婷在对我国现行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5种典型模式,并分析其特点及利弊,最后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提出建议。王亮清“四三三”普通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它符合现代教育、现代体育的理念,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极富时代特征[6]。

其次,从研究方法来说,相当数量的学者采用了案例实证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案例实证方面,安宇对广西大学生行为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使用Exee120OO软件和SPSSll.5在windows一xp操作系统对调查所收集的全部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蛇。田宇等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对兰州市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动机、项目、频度、组织形式、体育消费、高校的体育场馆、师资等方面进行分析。王秀霞对山东省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将有效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运用exoel等进行相关计算,并对相关变量进行T检验或u检验,得出统计学结果。

比较分析研究方面,王福萍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高校开展形式及文化发展现状的比较,研究我国高校发展现状,为推动我国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及我国体育文化的构建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邵惠德阐述了中、日、美三国课外体育活动在地位和意义、特点、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异同点[7]。单美玲等从课外体育的参与情况,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内容三个方面对中日高校课外体育进行了比较[8]。

第三,从研究范围来看,既有进行整体论述的,也有以特定的群体为对象采取宏观和中观相结合的视角。在以特定群体为对象的研究中:尚成和邓小林专门调查分析了高校贫困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消费。结果发现,贫困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投入程度明显偏低;贫困生普遍缺乏“健康投资”的课外体育活动观念,但却存在追赶时尚的体育消费意识。童建民通过对课外体育和高校女生对体育活动态度及参与程度的分析研究,建立和完善了新的课外体育体系,其目的是达到培养高校女生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活动的习惯相[9]。崔世君专门对高职类院校大学生活动的认知态度、欲望与动机、活动时间和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研究[10]。

3 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在学校文化教育之余, 开展各种有益身心体育健康教育活动是教育的必然要求。所以说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大学健康教育, 乃至终身体育教育的关键一环, 也是最终达成高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校课外体育肩负着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重任,其不仅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学生的个性心理,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慧敏.中国大百科全书[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金钦昌.学校体育学[J].浙江体育科学,1994,7(20):18-19.

[3]戴维马修斯.美国高校的体育俱乐部[J].安徽体育科技,1996,15(03):58-60.

[4]张凤华.课余体育对大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养成的作用[J].百色学院学报,2007,3(08):47-48.

[5]荀盛龙.内蒙古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6]王亮清.普通高校学生课余体育管理“四三三”模式探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09):115-117.

[7]邵惠德.中、日、美课外体育活动比较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1996,5(10):36-39.

[8]单美玲,丁峰,刘莹.中日高校课外体育比较[J].课外体育,2004,5(4):52-54.

[9]童建民.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对高校女生终身体育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003,6(08):22-25.

[10]崔世君.试论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8(03):45-4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