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温州传说

温州传说

温州自古以来称作“鹿城”。可是,这个鹿城并没有鹿,只听说在当年温州筑城时,有几只神鹿在云间遨游过。

传说有一次,下八洞诸位神仙要到瑶池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会,路过温州歇了一次脚,乘黑夜闯进种柑园中,大吃起来。吕洞宾不知怎么了,想到要为温州搞几只鹿来,才引出了这么一段玉环东面洋面上大鹿岛的故事来。

吕洞宾去和李铁拐商量:“铁拐仙兄,你知道这地方叫什么名么?”“鹿城!”铁拐仙刚把一片柑塞进嘴里,嘴巴忙不过来,只这么应了一句。“你可真见过这城里有鹿?”“没有。”“这样吧,我去找几只鹿来送给这小城。”“那不行,你这一走,不定什么时候回来。西王母的蟠桃酒宴,不就去不成了么?”“不妨。我这就起程,三更天就回来。你们在这里等我,不误事的!”说着便扬着尘拂、驾上云头,往北边去找鹿了。

吕洞宾果真找到鹿了么?找到了!还不止是一只呢,一共三只!一只公鹿,一只母鹿,一只小鹿,是一家子。吕洞宾想:找了一家子,好让它们在鹿城安心定居,不感孤寂。

可是这一家子就是不愿走,它们不知道新的去处是什么模样。吕洞宾连骗带哄,死拉死拽着它们。母鹿问:“那地方有小溪流水、绿树草滩么?”“有的,有的。那地方山清水秀,真是好去处呢!”公鹿问:“那地方既然这么好,先头怎么就没有鹿呢?”“有过的,有过的。早先筑城时有几只白鹿来过,在城头绕了三圈,就走了。”子鹿说:“那我们就不去了。我们可不是白鹿啊,是花斑鹿。白鹿已经去过了,我们占它们的地方,这好吗?”

吕洞宾定神一看,糟了!这一家子果然全是花斑鹿,可不是白鹿啊!当初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再说,温州是白鹿城,给它花斑鹿,也不是个事情啊!这下子可难着吕洞宾了,在瓯江口外的披山洋面上犹豫了好一阵。送回去吧,怕误了参加蟠桃盛会;带到鹿城去吧,说不定诸仙友还要笑他办事毛糙。吕洞宾可从来就是只笑话别人的呵,这下子落下话柄可不得了。

铁拐李等众仙友看看过了三更天,不见吕洞宾回来;等到四更天,还是不见吕洞宾回来。五更天时天就要亮了,他们担心被凡间人发觉,也就先自腾上云头,往南天门方向去了。

吕洞宾一看天已破晓,七位仙友已飘然过海,直上南天,他急中生智,施个“金蝉脱壳”计。一不做,二不休,趁三只鹿没留心,“噼噼蓬蓬”把鹿一只只都给推下海去,自己一转身,追随他的仙友去了。

这三只花斑鹿被推下海后,硬撑着挣出海面,引颈怒视吕洞宾飘然而去的方向,变成了一排溜耸立在碧波上的三座小岛。打渔人弄不清这海面怎么一夜之间就平地拔笋般地涌起大小三座斑秃的小山。当人们终于明白是这回事后,也很气愤,就把这三座小岛叫做大鹿岛、中鹿岛、小鹿岛。

大鹿岛、中鹿岛、小鹿岛就耸立在瓯江口外的披山洋面上。进出的渔船从这些小岛的山脚海面经过,还常能听到风中夹带着啾啾鹿鸣,如悲如泣地诉说着:“吕洞宾害我!吕洞宾害我!”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撤临海郡南部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置:“永嘉郡”,时年郡城始建。时郭璞(东晋时的著名易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人),巧寓温州,故请他“为卜郡城”,璞涉域堪察。欣见:域地有九山,天生异灵,状如北斗,故璞称之为:“九斗山”。九斗山为:华盖山、海坛山、西郭山、松台山、积谷山、仁王山、巽吉山、黄土山、灵官山九山。

华盖山(又名:东山、资福山),位于东瓯古城的正东部,遥望如华盖,而得名之。主峰高56·8米,面积13·2万平方米,素以九斗山“斗魁之首”称之。山麓有:三生石、五粒松、青牛坞、丹井、资福寺、文昌阁、大观亭(又名:江山一揽亭),明万历年间重建,改为今名“吸江亭”。清代诗人潘之彪,有诗云:“鹿城高峙大观亭,揽袂倏然入画屏。孤屿近看僧合掌,列山遥望佛头青”。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三藩之乱时,亭畔建炮台。西麓有:东瓯王庙、蒙泉等。蒙泉系一石窟,涓涓细流,岩壑中流出,注入酷似砚槽的石罅中,终年不涸不溢,故称之为“砚瓦槽”。明代万历癸丑仲冬,刻青石匾额“蒙泉”。两旁岩上镌有:宋、元诗刻,有“太玉洞天”牌坊。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登华盖山有诗曰;“相传容成子

,飞升在华盖。于今四千年,仙迹宛然在”。

海坛山(又名:上岸山),主峰高32·5米,面积13·5万平方米,北滨瓯江,南与华盖山相望,东控镇海门(东门),西当望江门(朔门)。山麓上有:郭仙庵、白鹿庵、悟真道院、嘉福寺、海神庙、杨府庙、天宁寺、

五灵庙。

西角山(又名:郭公山),主峰高17·2米,面积15万平方米。突兀于城西北隅的瓯江之滨,惊涛拍岸,江流有声。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建城时,郭璞(东晋时的著名易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人。)时巧寓温州,故请他“为卜郡城”,登临察看。故名之“郭公山”。山麓有:富览亭、白莲塘、白莲庵、最胜禅寺。唐代张又新有诗云:“昔贤登步立神洲,气象千年始一浮。南望群山如列宿,北观江水似龙虬。

松台山(又名:净光山),位于古城西南角,东西走向,主峰高36·36米,面积9万平方米。唐代著名高僧宿觉大师(公元665年至公元713年)圆寂后葬于此,山巅建有宿觉大师“真身塔”,唐僖宗赐寺名“净光”。故名为:“净光山”。宋太宗敕赐“宿觉名山”四字匾额。山坪有:冰壶道院、仙人井、女贞亭。清代朱彝尊有诗曰:“苍苍山上松,飒飒松根雨。松子落空山,朝来不知处”。南麓有:始建于唐、盛于宋的妙果寺,寺内有传说奇异的无纽“济陀钟”(俗称:猪头钟);寺西侧存有:明嘉靖皇帝为大学士张璁所建的碑亭,内有:汉白玉御碑三座。中为御制诗碑,刻有张璁像,东西分别是嘉靖为张璁所书的“孚敬”、“茂恭”名字碑,其上各有:“广运之宝”玺文,左右有“御笔”、“嘉靖”两圆形图章。

积谷山(又名:飞霞山、东山),位于古城南部,主峰高38·7米,面积1·2万平方米,山形圆锥如高廪。这里有:谢池、池上楼、小赤壁、谢客岩、飞霞洞、升仙台、留云亭等。西麓的谢池巉岩壁立,有“东山书院”东南数百步,是“飞霞洞”也。东汉隐士名曰刘根(道号:容成子,黄帝时代人,曾为轩辕氏之臣,隐居飞霞洞右壁),在此修道成仙,修炼

时身旁总是飞霞缭绕,而得名:“飞霞洞”,被誉为“山之胜,甲一郡”。有:飞霞春晓、池塘春草、山楼夜雨、赤壁夕照、碧波秋月、寥岸归鸿、带桥残雪、雪亭松涛八景。有历朝历代摩崖题刻甚多。

巽吉山(又名:巽山),坐落在古城东南的山前之地,按白鹿城八卦方位,地处“巽”位,取义“吉祥”,故名:巽吉山。主峰高43·3米,面积2万平方米。山上有:巽山塔、魁星阁、驻鹤亭等。相传宋道士白玉蟾(葛长庚),曾控鹤驻此。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郭锺岳在《瓯江竹枝词》中云;“巽吉山头塔影尖,疏林斜挂月纤纤。时闻清唳云中鹤,曾驻飞仙白玉蟾”。

仁王山(又名:东屿山),位于(今飞霞南路5号的温州东屿发电厂内),主峰高10余米,旁有小阜名:“湖屿”,方位正对温州府衙暑。

黄土山(又名:(狮子山),位于(今马鞍池东路与山前街东侧的转弯角)。主峰高20余米,犹如一只威武的雄狮,注视着与巽山之间,一个天然的球形小丘,承含“狮子棒球”之意,山前、山后,均有陡门,山前陡门系南宋温州太守赵不群所筑,以调节城外南塘之水。

灵官山(又名:覆釜山、西屿山),位于(今吴桥路37号温州电业局高压修试工区的大院内),主峰高10余米。北宋名士林灵素,初学佛,后学道,以方术得宠于徽宗赵佶,赐号:“通真达灵先生、金门羽客、玄妙先生,圆寂葬此,而称之为:灵官山。

华盖山:锁斗口,若城绕山外,当骤富盛,不免兵戈水火。若城于山,则寇不入斗,可长保安逸。其华盖、松台,海坛,西郭四山是北斗的“斗魁”(北斗的四颗斗星称:魁)。

积谷,翠微、仁王三山象“斗构”(斗柄三星称:构)。

黄土,灵官二山则是辅弼。几经透析,定城建于山,故名为:“九斗山城”。

城内开凿二十八井,征二十八宿,城内开五潭,城内五潭,形于五行,遇潦不溢。北斗、二十八宿、五行等,承“天人合一”之相。

建城门有七,即:东镇海(东门),南瑞安(大南门),永宁(小南门),西南来福(三角门),西北迎恩(西角门),永清(麻行门),北拱宸(望江门、朔门);每个城门外,增筑一道半月形城墙,外环护城河。

永嘉郡府城意寓八卦五行罗象,故称之城名有:九斗山城、罗城。筑城时,有白鹿衔花绕城疾腾而过,故又名“白鹿城”。古〔温州古城〕永嘉郡府城,北傍瓯江,东西依山,南临会昌湖,周长18里,东西宽7里,南北长5里,城高3丈5尺,宽1丈2尺,长2977丈,墙体砖石,城域面积3·8平方公里。

温州古城历经:南北朝、随、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1600余年的风雨沧桑;古老的温州古城:有着无数的美丽传说,也有着无数震憾宇环的壮举,他都能给瓯越大地,增添丰富的无尽生机!而如今,呈现在现代人眼前的仅存在华盖山东北角,约50米长的古老城基。现代的人们对古老的温州古城,只能以虚幻视觉来感受着无数的美丽传说!

温州街巷里弄的名称虽然看起来包罗万象,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但如果追根溯源,认真分析起来,还是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

一;以司署府衙或军营、驿站、官学、书院、仓库等命名。

※县前头、县后巷,因地处永嘉县治前、后而得名。

※府前街,因位于温州府署之前而得名。

※东西公廨,此处原系府署的胥吏官舍。故名。

※军装局,此巷在清代是存放军用物品之处。

※兵营巷,相传清代巷中有驻军兵营。

※蛟翔巷,清代称教场巷,因城守营守备教场设此,故名,后谐音雅化为蛟翔巷。

※教场头,清雍正间有大教场在此巷南首,故名。

※文书巷,因明代设有驿站,传递文书,故名。

※花木营巷,因清代有镇台衙门的马营在此而得名。

※马槽头,此巷南口是清镇台衙门养马的地方,多马槽,故名。

※中府前,清镇标中军游击署驻此,故名。

※县学前,因县学在此而得名,宋代起,永嘉儒学就设在县治东华盖山麓。

※府学巷,因温州府儒学建于此巷口,故名。

※书堂巷,因巷中有建于南宋时之永嘉书院而得名。

※仓桥街,一百多年前此处是粮仓所在,并有河道四通,河道上有桥,故得名。

※仓前坦,因位于县预备粮仓之前而取名仓前,后仓毁圯,仅存仓址,故改名仓前坦。

※国史巷,清代巷内说有国史馆,故名。

二;以寺观庵堂、佛塔或宗教古迹命名。

※新园觉,因康熙三十九年(1700)新建圆觉庵而得,后谐音俗写为园觉。

※蝉街,唐时在松台山麓建净光禅寺,因街处禅寺之前,故名禅街。后谐音误写成蝉街。※四营堂巷,巷中原建有“思永堂”,谐音演变为四营堂。

※嘉福寺巷,此巷昔为温州四大寺院之一的嘉福寺所在地,故名。

※永宁巷,此巷旧有永宁殿。

※天妃宫巷,因巷内有天妃宫而得名。

※岑山寺巷,此巷内原有一露头小山,名岑山,清末在处建寺,巷以寺名。

※施水寮,此巷东段原有一尼姑庵,庵名施水寮。

※三官殿巷,元代建三元宫于此,俗称三官殿。

※福昌巷,巷内原有一座福昌寺。

※大雄寺巷,因该巷建有大云教寺,亦称大云寺,遂以为巷名,后谐音称大雄寺巷。

※晏公殿巷,因巷口原有晏公殿而得名。

※石坦巷,因坊中设有社坛,俗称社坛巷,后谐音俗书为石坦巷。

※举人坦,传说此巷中有空坦,曾为棺木权厝之所,故称鬼神坦,后谐音雅化改称举人坦。※坦前,因地处奉祀神农氏的先农坛之前,故名。坦前系由坛前谐音而来。

※童子殿巷,原称竹马坊,晚清以巷内有童子殿而改名。

※应道观巷,原称劝忠坊,因清代建有应道观,遂以名巷。

※斋堂巷,因巷内原有斋堂一座。

※木杓巷,相传此巷是用五行中之“木”字和北斗星之斗柄即“杓”而取名。

※东岳殿巷,因巷内有东岳殿而得名。

※白塔巷,因巷内有百尚信胜寺(俗称白塔寮)而得名。

※土地堂巷,因巷中有土地堂,故名。

三;以显眼的形象标志如桥梁、城门、楼阁、牌坊、埠头、水井、河湖、树木、花园等命名。

※高盈里,因处华盖山麓,地势较高,民间有“水漫城门齿,高盈满脚趾”之谚,清代名高盈头。

※水门头,因位于旧城奉恩水门前头而得名。

※河西桥,相传此处原有石桥一座,名河泄桥,后谐音为河西桥。

※高公桥,巷口有明代的高公桥一座,巷因桥而得名。

※柴桥巷,因该巷东头有桥称寨桥,清名寨桥头,民国时谐音改称柴桥头。

※万里桥,此地原无桥,1922年由地人集资造桥,竣工后取名万利桥,意为万事吉利,后谐音为万里桥,并以桥命巷。

※水心路,因水心桥而得名。

※吴桥路,因路经吴桥。

※卖麻桥路,因此处有卖麻桥而得名。

※铁井栏,因街侧小弄内有铁栏古井一口而得名。

※横井巷,因有天宿井(俗称横井)坐落巷中而得名。

※甜井巷,清代巷中有一水井,水清味甘,故名。

※双井巷,此巷有井两口,因而得名。

※龙泉巷,据说巷中原有一清泉,水质澄沏,有如龙眼,故名。

※桂井巷,相传清时巷内有九井一亭,称九井亭巷,因有人投井或悬亭梁自尽,遂传说巷中多鬼,称为鬼井巷,后谐音雅化称桂井巷。

※水窟头,因巷内有一大水窟。

※马鞍池路,以路南有马鞍池而得名。

※永塔路,因路的东端有一座佛塔而得名,附近叫塔儿头。

※华盖里,因依华盖山而得名。

※石板巷,因路面均由整齐的长石板铺成而得名。

※吉士坊巷,因路口有为进士刘安定而立之吉士坊而得名。

※蝉河,原名玉蟾湖,相传宋代有道士白玉蟾曾居此,故名,清代简称为蟾湖,民国时谐音俗称为蝉河。

※花园巷,因东侧有县学的一个花园而得名。

※渡船巷,因巷口有渡船埠头而得名。

※登选坊,因巷口原有明礼部主事曾朴庵“登选”牌坊而得名。

※全坊巷,据传此巷旧时立有三个牌坊,因全是贞节牌坊,故名。

※扬名坊,因有方日升妻林氏之节烈牌坊而得名。

※双桂巷,相传巷内原有两株大桂花树,故名。

※里瑞巷,因附近多植李树,清俗称李树巷。后谐音雅化为里瑞巷,里兆祥瑞,意在祈愿。※株柏路,因此处多柏树而得名。

※荷花路,据说此处三面临河,河中遍植荷花。

※瓜棚下,因附近多瓜园,行人来往,须从棚下穿过,故名。

※九柏园头,据说巷内旧有一花园,内栽九株柏树,人称九柏园,巷因园而得名。

※花柳塘,沿南侧为河,其东端为大池塘,里面遍种荷花,岸边间植杨柳,景色清丽,故称。四;因手工作坊、贸易集市所在地而命名。明末清初以后,温州出现了不少因行业命名的地名,这说明了当时的城市手工业已经兴起发展。清末民初温州成了万商云集之地,从地名也可看出当时温州商业经济生长以及海纳百川、容纳四方的开放性。

※瓦市巷,当时此巷是商贩丛集互市之处,赶集的人“聚则瓦合,散则瓦解”,故名“瓦市”。※行前街,民国时沿街开设许多商行,故名。

※七枫巷,明称问政坊,清名漆坊巷,因谐音演变为七枫巷。

温州的故事

七月七和“巧人儿”饼 农历七月七,在百岛洞头操闽南语的居民中,至今仍有请“七星亭”和吃“巧人儿饼”,以纪念七仙女的习俗。 七星亭,用竹篾结扎彩纸糊贴成亭阁形状,彩笔描绘花卉,亭中贴有七仙女图像,分圆亭、扁亭两种。巧人儿饼是把按比例的糯米、粳米混合磨成粉,加入糖和食用红色颜料糅合做成饼,再用木刻的印模印出各式人物和动物形状后蒸熟。七夕夜晚,家家户户以七星亭和巧人儿饼及其他果品祭拜七仙女(家中如没有16岁以下孩子的,也可以不请七星亭)。然后焚烧纸亭,分食米饼。 关于这一习俗的来历,民间有一段传说。 很早以前,王母娘娘化装成乞丐下凡体察百姓善恶,看到大工地上有人把糯米掺入蛎灰油泥中,用石臼捣合,便上前乞讨。管家骂道:“快滚!这是我家老爷建造坟墓专用的!”挥起长鞭把她赶开。王母娘娘大怒:凡间人如此糟蹋五谷,太可恶了,该严惩!回到天庭禀报,玉皇大帝当即下旨:天降大灾,让这一带五谷不生,六亲不认,出现“人吃人”的惨相。七仙女得知后大惊,也扮乞丐下凡探虚实。她到的是海边,向一摆渡老伯讨吃,老伯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粗糠野菜饼给她。七仙女问:“你们用糯米捣油灰砌坟墓,怎么却用这种东西当吃食?”老伯告诉她:“用糯米建墓的是黑心的财主,这糠菜饼是我这样的穷苦人的救命粮呀!”

七仙女拿着糠菜饼返回天庭,王母娘娘这才知道自己错了:凡间人有恶也有善,不能惩罚恶人伤及无辜!可玉皇大帝已发出的旨令又不能更改,怎么办呢?七仙女聪明,说是愿下凡行令。她用米粉制成许多人形的果饼,和六位姐姐一起施舍给百姓。这样,人们吃了米粉做的“人”,度过了灾荒,玉皇大帝的旨令又照着办了,两全其美。人们感念七仙女的灵巧和善举,把这种果饼取名“巧人儿”饼,年年七月七都要制作,供祭拜和品尝;又扎出各式的纸亭子,让七仙女以后再下凡间体察民情时,有个遮风挡雨的歇息地。

温州地名传说

温州地名传说 温州东门外涨桥头,住着一个叫柳美儿的人。他平日靠卖青盐橄榄维持一家人生活。一年到头勤力省径,还是双手空空。 这一年十二月三十日,财主人家都放炮仗,摆分岁酒,快快活活过年。柳美儿一家呢,镬灶冰冷,细儿哭叫,他老安挂着眼泪,只是叹气。柳美儿怕别人来逼债,起五更就溜到外面避债去了。 他走呀走,走到一座土地殿前,脚刚伸进殿门,只见神橱下早宿着一个人。柳美儿问他在这里做什么,那人说自己姓花,住在西郭外,因做木材生意亏了本,只得到这里避债。柳美儿一听,也把自己欠债避难的事对他讲了。姓花的就问他欠多少债,柳美儿说欠了五十个银番钱。姓花了听了忙说:"老弟,这五十个银番钱好解决,呶,我身边还有,你先拿去还债,走归与家人团聚。"柳美儿说:"人客,勿开玩笑,你自欠的债也还不了嘛!"姓花的讲:"哎呀,我不是欠几十,是好几百呀,东借西借还是凑不拢。唉!两家受苦,不如我一个人受苦好。老弟,勿推三阻四了。" 柳美儿见他恁讲,就收下了钱。一走归,那班讨债的人正挤在房间里,见他进来,都围拢讨债。柳美儿兜里有钱,也就客客气气地一个一个还清了债,打发他们走了。 讨债的走完了,柳美儿从兜里摸出银番钱点一点,还剩下十五个。他老安见柳美儿还了债,觉得奇怪,问他这些钱是哪里来的,柳美儿就把经过讲了一遍,老安说:"世上还有恁好的人,真是难得啊!哎,你快去把他请来一起过年。""讲是讲是!"柳美儿边讲边摸出五个番钱,吩咐老安买菜、舀酒。他自己跑去请那个大恩人。 一会儿,大恩人请到了,柳美儿老安也从菜市场里买来了一条大鲤鱼,鲤鱼活鲜鲜的,嘴还一张一合地动着。柳美我拎着鱼,走到后门塘河埠头去剖鱼。正想动手刮鳞,哪晓得的一滑,鱼掉到河里去了。他就跳落水去摸,左摸右摸,鱼就是摸勿着。奇怪了,脚下怎么会有啷啷声,他双手伸到脚下去摸,摸上来一看,哎呀,是光溜溜的银番钱啊。柳美儿快活煞,还叫姓花的恩人一起摸,两个在塘河里摸了半日,摸了满登登三四篮儿。 柳美我得到了这些钱财,就对姓花的恩人说:"这财应该是你的,你拿去还债吧!"姓花的讲:"动勿得,这财是你先摸到的,归你!" 两个推来推去,柳美儿老安讲了:"勿推,勿推,听我说,若不是恩人,勿讲会得来恁多银番钱,这年还不晓得怎么过呢!钱嘛,依我看,你拿一半还债,另一半呢,不如拿来翻修这条塘河。 " 两个人一听,都觉得这办法好,第二日就雇人来修塘河。塘河修好了,地方人都讲他两个人品德好,就把这条塘河叫做花柳塘,到现在大家还是恁叫呢。 "五马街"的由来 很久以前,温州五马街不是叫五马街,也勿晓得叫什么。听讲,住在四圈的老百姓,每日夜里都听见一阵阵"得得得"马跑过的声音。开门一看,又不见马的影子。

温州传说

温州自古以来称作“鹿城”。可是,这个鹿城并没有鹿,只听说在当年温州筑城时,有几只神鹿在云间遨游过。 传说有一次,下八洞诸位神仙要到瑶池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会,路过温州歇了一次脚,乘黑夜闯进种柑园中,大吃起来。吕洞宾不知怎么了,想到要为温州搞几只鹿来,才引出了这么一段玉环东面洋面上大鹿岛的故事来。 吕洞宾去和李铁拐商量:“铁拐仙兄,你知道这地方叫什么名么?”“鹿城!”铁拐仙刚把一片柑塞进嘴里,嘴巴忙不过来,只这么应了一句。“你可真见过这城里有鹿?”“没有。”“这样吧,我去找几只鹿来送给这小城。”“那不行,你这一走,不定什么时候回来。西王母的蟠桃酒宴,不就去不成了么?”“不妨。我这就起程,三更天就回来。你们在这里等我,不误事的!”说着便扬着尘拂、驾上云头,往北边去找鹿了。 吕洞宾果真找到鹿了么?找到了!还不止是一只呢,一共三只!一只公鹿,一只母鹿,一只小鹿,是一家子。吕洞宾想:找了一家子,好让它们在鹿城安心定居,不感孤寂。 可是这一家子就是不愿走,它们不知道新的去处是什么模样。吕洞宾连骗带哄,死拉死拽着它们。母鹿问:“那地方有小溪流水、绿树草滩么?”“有的,有的。那地方山清水秀,真是好去处呢!”公鹿问:“那地方既然这么好,先头怎么就没有鹿呢?”“有过的,有过的。早先筑城时有几只白鹿来过,在城头绕了三圈,就走了。”子鹿说:“那我们就不去了。我们可不是白鹿啊,是花斑鹿。白鹿已经去过了,我们占它们的地方,这好吗?” 吕洞宾定神一看,糟了!这一家子果然全是花斑鹿,可不是白鹿啊!当初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再说,温州是白鹿城,给它花斑鹿,也不是个事情啊!这下子可难着吕洞宾了,在瓯江口外的披山洋面上犹豫了好一阵。送回去吧,怕误了参加蟠桃盛会;带到鹿城去吧,说不定诸仙友还要笑他办事毛糙。吕洞宾可从来就是只笑话别人的呵,这下子落下话柄可不得了。 铁拐李等众仙友看看过了三更天,不见吕洞宾回来;等到四更天,还是不见吕洞宾回来。五更天时天就要亮了,他们担心被凡间人发觉,也就先自腾上云头,往南天门方向去了。 吕洞宾一看天已破晓,七位仙友已飘然过海,直上南天,他急中生智,施个“金蝉脱壳”计。一不做,二不休,趁三只鹿没留心,“噼噼蓬蓬”把鹿一只只都给推下海去,自己一转身,追随他的仙友去了。 这三只花斑鹿被推下海后,硬撑着挣出海面,引颈怒视吕洞宾飘然而去的方向,变成了一排溜耸立在碧波上的三座小岛。打渔人弄不清这海面怎么一夜之间就平地拔笋般地涌起大小三座斑秃的小山。当人们终于明白是这回事后,也很气愤,就把这三座小岛叫做大鹿岛、中鹿岛、小鹿岛。 大鹿岛、中鹿岛、小鹿岛就耸立在瓯江口外的披山洋面上。进出的渔船从这些小岛的山脚海面经过,还常能听到风中夹带着啾啾鹿鸣,如悲如泣地诉说着:“吕洞宾害我!吕洞宾害我!”

温州杨府侯王信俗及主要特色文化活动综述

温州杨府侯王信俗及主要特色文化活动综述 摘要: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大多衍生自民间信仰。杨府侯王信俗是温州地区历史最为悠久、信众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刻的地方俗神崇拜,是温州民间信仰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要解读温州民间传统文化,离不开杨府侯王信俗。本文主要从各地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梳理杨府侯王信俗在温州不同地区的演变进程及其价值意义。 关键词:民间信仰杨府侯王祭祀仪式文化活动 一、温州杨府侯王信俗 杨府侯王又称杨府爷,杨府爷的身份随历史进程不断演变,从晋唐时期的杨精义开始,到后来的杨家诸将、杨亮节、杨泗,乃至山羊、公鸡化身等不同版本,民间传说非常丰富。杨府爷是浙江沿海一带最有影响力的海洋保护神之一,信众众多,遍布浙闽粤、港澳台乃至东南亚地区。据不完全统计,仅浙南地区就有杨府庙500多座。杨府侯王信俗在温州深入人心,是温州人的主要信仰神祇,与温州历史人文、社会演进、民间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文化底蕴极为深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杨府侯王信俗文化,在温州民间传统文化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温州大学教授林亦修曾形象地把杨府侯王信俗称为“温州历史的压缩文档”、“温州文化的解码器”。 二、从祭祀仪式到地方特色文化活动

民间信仰,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民间信仰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诸多方面,其仪式和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最为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中国农村,民间信仰已成为承载村庄共同记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维度。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都需要载体,民间信仰的载体就是各式宫观、寺庙和各种仪式活动。杨府侯王是温州的主要民间信仰之一,信众广布,从沿海到平原、山区,几乎遍布温州各个村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仪式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杨府侯王信仰在温州的发展情况,还可以了解温州独特的民间传统文化。 1.沿海临水地区 温州地处东海沿岸,海边的居民多以渔业生产为主,他们多信奉、崇拜神灵,祈求海上平安且渔猎大有所获。尤其在科技落后的过去,民间信仰比较旺盛,特别是与海洋有关的神灵,更是普遍受到崇拜。杨府爷信仰影响虽没有妈祖信俗广,但它如同妈祖信仰一样,特别是在温州沿海一带几乎成了渔民的精神寄托,并且杨府爷的神殿十分密集,奉祀神庙达500余座,信仰群众遍布浙闽粤、港澳台乃至东南亚地区,其影响力仅次于海上女神妈祖。临水地区作为水神的杨府爷,其信俗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主要形式都是围绕划龙展开的(一)划太平龙 苍南鲸头的杨府殿,在浙南闽北名气非常大,信众广布。每年春节至元宵之间该庙附近乡村都要举行一个大型的民俗活动“划太平

温州民间故事

温州民间故事 温州,沿海港口城市,位于中国东南部。关于温州民间的故事你知道多少?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温州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温州民间故事篇一 早年,温州茶山贾宅地方有个后生儿娶亲。吃过喜酒,一班盟兄弟大闹洞房,闹得太出格,竟把新郎倌绑到村后山上,吊在一株杨梅树上。 新郎倌横求直求,这班盟兄弟就是不依。吊好以后,他们回到洞房间又向新儒人取闹。正当洞房间里嬉嬉哈哈顶热闹的时候,山上突然蹿出一头白眼狼,把吊在杨梅树上的新郎倌咬死了。 新儒人听到这消息,好象五雷轰顶,哭得死去活来。这新儒人出身书香门庭有点肚才,就提笔写了一首诗: 画虎已成未点斑, 百年夫妻一宵难; 欢声未断悲声起, 贺客临门吊客还。 孔雀屏中灯影影, 鸳鸯枕上泪潸潸; 可怜未会郎君面, 空留名节在人间。 这首洞房悲剧诗,到现在还在温州茶山一带流传着,教人闹洞房要“适可而止”,不要“乐极生悲”。 温州民间故事篇二 明朝初年,嘉靖皇帝想改年号,又决断不下,特地召张阁老进宫商量。张阁老说:"嘉靖二字很好嘛!可以不必改元。"嘉靖问好在哪里,张阁老就吟了一首诗: 士本人间大丈夫, 口称万岁整山河, 一横坐镇中原地,

二直描成四海图, 加子加孙加爵禄, 立天立地立皇都, 主公自有千秋福, 月满乾坤照五湖。 嘉靖听了,想了想,哈哈大笑,称赞张阁老肚才好。张阁老做的是藏头诗,每句开头的士、口、一横,二直、加、立、主、月,凑合起来就是"嘉靖"两字。这么一来,嘉靖就不再改换年号了。 一日,嘉靖与张阁老边着棋边谈笑。嘉靖问张阁老家乡永嘉这地方怎么样,张阁老说:"永嘉地方好,人才多,物产丰富,百姓安居乐业。只是今年有些地方旱情严重,收成不好,请万岁恩准减免田赋。" 嘉靖没有马上答应,又问永嘉有什么大寺院,张阁老说:"我家乡有四大寺院,内有嘉福、天宁,外有护国、太平。"嘉靖听了十分快活,说:"内修嘉福天宁,天下自然安宁;外有护国太平,江山就永保太平了!"张阁老赶紧接囗说:"是啊,永嘉永嘉,就是永保嘉靖嘛!" "哈哈哈!讲得好!依卿所奏,准免灾区一年田赋。" 君臣俩人着棋正着到难解难分的时候,张阁老故意一让再让,只剩一炮、一马、一车,眼看难以摆脱败阵的局面。这时嘉靖兴高采烈,打趣说: 半局残棋,炮无烟,马无鞍,车无轮。 张阁老会意,这分明是皇上要他对对。他抬头看见壁上挂着一幅古画,即景生情,立刻对道: 一张古画,鸟不叫,树不摇,人不笑。 嘉靖听了,连声称赞:"巧对!巧对! 温州民间故事篇三 相传井头地方,出了一位周老太,人们称他为周宅公,他身材粗大,从小去福建南少林学得一身好武术,又喜欢学习祖上传授的医术和勤读医书,还学会“点穴”等技能。周公以卖缸为业,又业余行医,闻名遐迩。他一生只做好事,不干坏事,受人称赞。 有一次周公到温州上湖乡三溪卖缸,在一潘姓财主家大门口,看

温元帅历史传说事件

温元帅历史传说事件 温元帅,原名温琼,是中国民间信仰的地方神,东岳十太保中的第一太保,影响最大,也最忙。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温元帅的传说故事,供大家参考。 一、温元帅基本介绍 温元帅,姓温,名琼,字子玉,后汉东瓯郡(浙江温州)人。父亲温望是位儒生,憾于没有后代,“以为非孝也”,遂与夫人张氏祷于后土娘娘。当晚梦一金甲神,持巨斧,手托一颗明珠,对张氏说:“我乃六甲之神,玉帝之将,欲寄母胎托质为人”。遂委珠于其怀而醒。张氏因而怀孕。十二个月后诞生,乃以六甲神所赠玉环名之曰“琼”,字“子玉”。温琼幼而神明,七岁学习推算星象,十岁通儒经传,十九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但考了多年不中。一天,忽然叹曰:“男子汉生不致君泽民,死当助帝诛奸灭邪,以酬吾志。” 抑郁间忽见苍龙坠珠于前。拾而吞之。突然变幻,面青发赤蓝身,英毅猱猛。东岳大帝“闻其威猛,召为“佐岳之神”。后被玉帝封为“亢金大神”,左手执玉环,右手执铁简。又奉帝旨,“为岳府猛将众神之宗、岳班之首”。宋时,位列东岳十太保之首,并为之立庙。 二、温元帅概述 他的前身被说成是玉帝帐前的金甲神,他在青少年时其实是个书生,后来变得勇猛是因为吞了一颗宝珠。他的功德讲得也很简略,不如《北游记·真武神师出身传》讲得生动感人。该书中讲了个“瘟元帅”的来历。大体于温琼相同,但名字作雷琼,成神的经过也有区别:却说玉帝一日升殿,斑竹村中灶君出班奏说:“斑竹村中有三百灶火,百姓俱不行善,恶人为生,作恶非常,不信天地。”玉帝闻奏大怒:“准奏。即宣行瘟使者钟仕贵,领旨降凡行瘟,灭了斑竹村一村人民。”仕贵领旨出朝,下中界,土地迎接。钟瘟神曰:“玉帝闻奏大怒,说这一村人民不信善事,可灭,差某下凡,你可将我此药明日巳时,放于各井中,于众人饮水,则尽瘟死他一村人民。”土地禀曰:“这里人果不信善,该灭,其中只有一人,姓雷名琼,卖豆腐为生。

平阳温州名人小故事

平阳温州名人小故事 摘要: 一、平阳温州名人简介 二、名人故事概述 1.王羲之与平阳书法渊源 2.谢灵运与平阳山水诗篇 3.刘基与平阳智慧传奇 4.温州其他地区名人及其成就 三、名人与平阳文化传承 四、平阳名人旅游资源推荐 五、结语 正文: 一、平阳温州名人简介 平阳,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平阳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他们在政治、文化、科技、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平阳温州的几位著名人物,让我们一起领略他们的风采。 二、名人故事概述 1.王羲之与平阳书法渊源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他曾任会稽内史,治理会稽时,与平阳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羲之酷爱书法,其作品《兰

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书法作品,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瑰宝。在平阳,有许多与王羲之相关的书法传说和遗迹,如墨池、右军祠等。 2.谢灵运与平阳山水诗篇 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著名文学家、诗人。他曾任永嘉太守,治理现今温州市地区。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其诗作以描绘山水风光著称。他在任期间,深入民间,关注百姓疾苦,积极推动地方文化教育发展。平阳的许多山水景点都留下了谢灵运的足迹和诗篇,如仙岩、江心屿等。 3.刘基与平阳智慧传奇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风水大师。他曾任温州路总管,为百姓解困除弊,深受爱戴。刘基不仅在政治上有杰出成就,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的诗文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誉为“温文尔雅”。此外,刘基还是中国风水学的权威人物,其风水理论影响至今。在平阳,有许多关于刘基的传说和遗迹,如刘基故居、诚意伯庙等。 4.温州其他地区名人及其成就 除了以上三位名人外,温州地区还有许多在其他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杰出人物,如南宋著名哲学家叶适、近现代著名画家吴昌硕等。 三、名人与平阳文化传承 平阳历史上的这些名人,为当地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的故事在平阳民间流传,成为了一代代平阳人的精神支柱。同时,这些名人的遗迹也为平阳旅游文化增添了浓厚的一笔。

鹿城九山传记--积谷山

温州鹿城九山传记--积谷山 文/黄兴龙 温州市中山公园的南端,有座高38.7米,平面面积1.2万平方米的圆锥形小山丘。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这就是和华盖、海坛、郭公、松台、巽吉、黄土、仁王(东屿)灵官(西屿)合称为温州“九山”之一的积谷山。这里有谢池、小赤壁、月带桥、义井、池上楼、驻鹤亭、谢客岩、飞霞洞、留云亭、冽泉等名胜古迹。 据说东晋太宁元年(323年),郭璞来温督造永嘉郡城时,指着积谷山和太平岭外的卧旗山,曾说过“内有积谷,有其不饥;外有卧旗,虽兵不凶。”祝愿温州人民永远过着安康的生活。 一、池塘春草几回春 唐代状元、时任温州太守的张又新在《谢池》诗中说:“郡郭东南积谷山,谢公曾是此跻攀。今来惟有灵池月,犹尔婵娟一水间。”谢池位于积谷山西麓,附近巉岩壁立,古木盘根错节,月带桥把谢池巧妙地一分为二。南朝刘宋景平元年(423年),世袭康乐公的谢灵运(385-433年)进而被贬为永嘉郡(今温州)太守。七月十六日从建康(今南京)动身,同年八月十二日抵永嘉。在任期间他酷爱温州山水,相传还特地在积谷山西麓,临崖挖掘一个造型幽雅的“春草池”,并筑室于其旁。他的《登池上楼》诗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呜禽”一联,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为了纪念谢灵运,后人就将春草池改称为“谢池”。 谢池北面的高处,有赤壁亭和一个平坦的“天壁台”。登台俯瞰,青草萋萋,緑波轻漾。谢池的崖壁上有“谢池”、“小赤壁”、“云根”、“气如虹”;池中的巨石上有“枕流”、“漱石”等题刻,均出自历代名家之手笔。上世纪60年代初笔者去公园游览时,曾见过“小赤壁”、“枕流”、“漱石”等大字,因其都被涂上鲜红色的油漆,故至今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宋代温州太守杨蟠有《春草池》诗云:“寂寂緑岩畔,相期无后人。不知康乐后,池塘几回春。”谢池的左前方,有一口开凿于北宋的“义井”。六角形的井栏内侧,镌刻着“开元寺僧利卿,谨舍净贿壹十叁贯文有余,重修义井一口,并置井栏甃砌……至和元年(1054年)甲午岁十一月二十七日题记耳”等铭文。1991年3月,温州市五马街道办事处对这口宋井进行过修复。 清雍正十年(1732年),温州巡道芮复传捐官俸千两,购买民地,在义井和谢公祠的附近重建东山书院。傍山筑舍,依石为门,书院由谢祠入径,颜曰“名教乐地”。中为闲存堂三间,后为静虚斋,斋西为进修轩,轩前有池,池上屋三楹,题曰“尘襟可涤”。入门峭石壁立,上有天泉,楼榭、廊庑、斋舍、庖湢具备。次年落成,前绘灵运像,内祀儒老(即王开祖),左建文昌阁,颇具规模,来学者日众。 二、千秋康乐池上楼 位于积谷山西麓谢池巷2号的池上楼,又名“如园”。系后人为纪念谢灵运而兴建的。清道光三年(1823年),时任湖南粮储道的张瑞溥辞官回归故里,在原

乐清民间故事

乐清民间故事 乐清是浙江省温州市代管县级市,以下是两个乐清的民间故事: 乐清雁荡山的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雁荡山这个地方并没有山,而是一个很大的湖泊。每年秋天,湖边芦苇丛生,芦花飞扬,吸引了一群又一群大雁在此栖息。有一年,来了一只很大很大的雁,它的翅膀比其他大雁的都大,羽毛也比其他大雁的都漂亮。这只大雁非常高傲,它总是飞在雁群的最前面,引领着雁群南迁北归。 有一天,这只大雁飞到了湖边,它看到这里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就不想再飞走了。它想把这个地方占为己有,于是它用嘴衔来了许多石头和泥土,堆积在湖边,形成了一座小山。它还在山上筑了一个窝,打算在这里定居下来。 其他大雁看到这只大雁的行为,非常不满,它们纷纷劝说这只大雁不要霸占这个地方。但是这只大雁不听劝告,它认为自己是最强大的,没有人能阻止它。于是,它和其他大雁发生了冲突,用嘴和翅膀攻击其他大雁。 这场争斗持续了很久,最后,这只大雁被其他大雁打败了,它的翅膀也受了重伤,无法飞行。它只好留在山上,化成了一块石头。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做雁荡山,以纪念这只高傲的大雁。 乐清龙女的传说:据说乐清有一座山叫做石栀岩,山下有一个小村庄。村里有一个叫李源的年轻人,他每天都会去山上砍柴。有一天,他在山上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女子告诉他自己是龙王的女儿,因为被李源的歌声所吸引,所以才来到这里。李源和龙女相爱了,并决定结婚。 但是,龙王并不允许龙女和凡人结婚,他派了虾兵蟹将来抓回龙女。李源和龙女决定一起逃跑,但是他们最终还是被虾兵蟹将抓住了。龙王把龙女关在了海底的龙宫,而李源则被变成了一只青蛙。 李源为了救回龙女,开始努力修炼,最终变成了一只巨大的青蛙。他跳上了一座山,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海浪,保护了村庄。龙王被李源的勇气所感动,最终同意让龙女和他结婚。李源和龙女回到了村庄,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个传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勇气和坚持的故事,也反映了乐清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雁荡山的传说故事(一)

雁荡山的传说故事(一) 雁荡山的传说 一、神秘的雁荡山 •雁荡山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境内。 二、传说始末 传说的起源 •传说雁荡山得名于一对相爱的鸳鸯。 •面对强大的追求者,他们选择了双双跳入山中的湖泊,化为了两座山峰。 众说纷纭的原因 •有人认为是鸳鸯的爱情永恒凝固在山中。 •还有人说是眷恋者的心愿汇聚而成的。 传说的深入人心 •雁荡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数百年。 •民间各地人们纷纷前往雁荡山,希望能够感受那份浓郁的爱情氛围。

三、迷人的景色 雁荡山的美景 •山峰陡峭,云雾缭绕。 •池塘湖泊清澈见底,风景宜人。 雁荡山的野生动植物 •这里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游客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到各种珍稀动物。 独特的风俗文化 •那里有古老的山歌和舞蹈。 •山中的村庄,人们保留了许多古老的文化传统。 四、吸引游客的活动 登山健身 •雁荡山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登山路线。 •人们可以徒步,攀岩,体验户外运动的乐趣。风景摄影 •雁荡山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不论季节如何变化,都能拍摄到迷人的风景。

拜神求运 •山上有许多庙宇,游客可以前往祈福祷告。 •许多人相信来到这里会有好运降临。 五、结语 •雁荡山以其独特的传说和壮丽的景色吸引着无数游客。 •在这里,人们可以放下一切烦恼,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六、传说的启示 爱情的坚贞 •鸳鸯选择在雁荡山相守永远,展示了爱情的坚贞不渝。 •这一传说提醒人们要珍视身边的爱情。 心愿的寄托 •雁荡山的传说中说是眷恋者的心愿汇聚而成的。 •这让人们相信自己的心愿是有可能实现的。 七、最后的建议 •雁荡山是一个既神秘又美丽的地方,游客应尊重大自然,保持环境整洁。 •在感受传说的同时,也要尊重当地的风俗文化和信仰。 •再次踏上雁荡山,可以继续探索更多的美景和故事。

不志陀罗亭

不志陀罗亭 不志陀罗亭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它是一座经历了几千年,历史悠久的石刻石塔,拥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景观价值,也是温州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不志陀罗亭,又名“不志水神亭”,始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三年,历史悠久,建筑古朴,是温州最具代表性的古迹之一。亭顶是一个七角形,每一边都刻有花纹,中间有一个龙眼,古朴典雅。亭身整体呈长方形,有一个小楼阁,楼阁上书写着“不志陀罗亭”,字迹清新、古朴,十分动人。 不志陀罗亭可以说是温州的一张历史名片,古老的不志陀罗亭谱写着温州的历史,也让人们体会到古代的繁华和浓厚的文化气息。 不志陀罗亭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景观,而且还有许多古老的传说故事。据传,古代温州市内水质差,当地百姓受到苦难,陀罗神爷就下凡化身,帮助当地百姓净化水质。他还在附近建起了这座石塔,旨在纪念他的降临。 不志陀罗亭也是温州多年来的文化象征,每年初秋,温州的老百姓就会聚集在这里,在不志陀罗亭台下祭拜,游玩,体验温州多年来传统文化,这也是温州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不志陀罗亭到现在依然可以完好保存,当你来到这里,就可以深切感受到温州这座城市里传说中的古迹,穿越几百年的历史,感受岁月的庇荫和文化的回响,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精彩的历史文化之旅。 不志陀罗亭是温州的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它不仅体现了温州的

历史文化,更是一处迷人的旅游胜地。游客在这里可以一览千秋的历史长河,体验历史文化的沧桑变幻,深入了解温州人民的精神和文化精髓。 不志陀罗亭始终是浙江省温州市的一座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处美丽的旅游景点,一直以来,不志陀罗亭都会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温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志陀罗亭更是它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景观价值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来到温州游览,深入了解不志陀罗亭,可以感受古老文化的底蕴,及百姓生活的浓郁色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