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温州古城的地理文化历史——天象北斗地象龟城人象子城

关于温州古城的地理文化历史——天象北斗地象龟城人象子城

关于温州古城的地理文化历史——天象北斗地象龟城人象子

赖平平;刘培蕾

【期刊名称】《上海城市规划》

【年(卷),期】2012(000)006

【总页数】4页(P123-126)

【作者】赖平平;刘培蕾

【作者单位】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师室副主任,工程师

【正文语种】中文

古城温州选址的地理文化建设思想是我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古城温州的选址规划是将天纹(文)化在地理上,将地理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天地人合一的城市。温州古城的九座山便是选址规划的“活化石”!

温州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应该以九山定斗城这一天象为主干,所派生的二十八井以象列宿的地象文化为支柱,结合东庙北埠西居南市中子城的五行格局的人象文化来阐明温州古城选址的独特文化内涵。现在,构成天象斗城的九山的主要七座山峰还在,二十八井的大部分古井、许多老街区、东瓯王庙、子城谯楼以及部分古城墙等等都还遗存。温州是一座具有独特历史文化风韵的名城可谓毋庸置疑。

1 古城温州天象——斗城

温州从公元323年郭璞选址建城至今已有1 680多年的历史。郭璞是晋代著名的

学者、术数名家、我国的堪舆学鼻祖。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后世言地学者,皆以璞为鼻祖”。因此他规划温州城是严格遵守中国的风水格局——同地理和谐,与天道相应。宋本《方舆胜览》中有记载:“《郡志》:始议建城,郭璞登山相地,错立如北斗,城之外曰松台,曰海坛,曰郭公,曰积谷,谓之斗门,而华盖直其口,瑞安门外三山,黄土,巽吉,仁王,则近类斗柄。因曰:若城于山外,当骤至富盛,然不免于兵戈火水之虞。若城绕其颠,寇不入斗,则安逸可以长保。于是城于山上,且凿二十八井以象列宿。又曰:此去千年,气数始旺云。”因此,温州又名“斗城”。我们知道天上的北斗是跟着北极星转动的,郭璞定斗城后,将海坛山南边支阜取名慈山,隐指转动的中心。这就是九山定城来历。宋王十朋《驾幸温州此僧完党韵》有“北斗城池增五气,东瓯山水发清辉”句,元代稽宗孟《饮大观亭》有“城市九峰连斗极”,林雷《孤屿观涛》“龙掀大地东南振,鳌喷长天星斗空。”还有杨蟠《华盖山》“九山如北斗,城锁几重重。斗口在何处?正当华盖峰。”“遥看紫气拂北斗”等等诗歌对斗城加以赞赏;城内著名的九山湖、七星殿巷和九星殿巷等都得名于此。

清光绪八年城池坊巷图

《史记·天官书》云:“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於斗。”文中说北斗运行法则是宇宙的运行常理,做为宇宙中一分子的人类必须遵循此道法才能健康生活。在生活中斗为量蓄存粮食的器具。细究构成温州古城斗口之形的5座山和斗柄之一的巽山取名及其建于其上的

名胜古迹,便知古人是何等敬天地尊奉礼制的。

海坛山位于古城东北端,和华盖山邻接,海拔32.5米。濒临瓯江,面大海。取名“海坛”,对照北京的“天坛”、“地坛”,取名“海坛”,顾名思义,指祭奠大海的法坛。

积谷山位于古城东南端,海拔38.7米。取名“积谷”,意在蓄存粮食,古时粮食为民之本,即财富。山顶有留云亭,“留”、“亭”都是停的意思,云就是风和水的象征,风调雨顺了才能五谷丰登。南麓有飞霞洞,载:“积谷山飞霞洞,因东汉刘根隐此,乘赤霞至天台访紫灵君,故有飞霞洞之名。”洞旁有古樟,依树建有卧树楼,为晚清著名景点。西麓有谢客岩、池上楼、春草池诸胜。

郭公山位于古城西北角,此山海拔17.2米。取意“西郭”,因相传郭璞是登此山相地而定城的,故名郭公山。此山与松台山同为“斗底”——蓄财。故此山上有富览亭,因瓯江从西往东至大海。山顶建亭寓意留住双才(财)。

松台山位于古城西南隅,此山海拔39米。山多苍松,顶平如台,故名。细看其形如三脚蟾蜍,三脚蟾蜍在风水学隐指财,而苍松象征着才华。山顶筑有宿觉禅师真身塔——净光塔和净光禅寺,禅院内有仙人井,宋时太宗敕赐“宿觉名山”。

华盖山位于古城城东,在海坛山和积谷山之间的南面,面积9.13公顷,海拔56.8米。弘治《温州府志》分野篇史志有“瓯五星在翼轸之下。”《史记天官书》:“轸为车,主风。”古人认为宇宙有一位至高无上的主宰,…天枢、天璇、天玑、天权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为斗柄,…五代唐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上云“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於帝上,有花蘤之象,故因而作华盖焉。”郭璞的“华盖直其口”以及山上的“江山一览亭”、“大观亭”之名都源于此意,并且此山海拔为九山中最高,也与华盖之名吻合。

巽山又名巽吉山,位于城南,以地处古城“巽”位得名。“巽”在《易经》:“巽为木,为风,为近利市三倍。”即增加财富;“其于人也,为广颡”(广颡为额头开阔的人,表示其人甚有智慧)。古人认为此山即能为温州城带来财富又能“昌科举求贤风”。因此,温州人在宋代就建造了一座整体造型如倒立着的笔,顶的造型如古代的文官帽似的巽山塔,其意为发扬文风,获取功名。清顺治十五年郑成功北

伐,进抵温州城外,就曾驻营巽山塔旁。

2 古城温州地象——龟城

2.1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龟文化

禇少孙在补《史记·龟策传》曰:“能得名龟者。财物归之。家必大富至千万。一

曰北斗龟。二曰南辰龟。三曰五星龟。四曰八风龟。五曰二十八宿龟。六曰日月龟。七曰九州龟。八曰玉龟。”文中说名龟有八种相。在《中华古今注》曰:“龟名玄衣督邮,神使,神龟也。”汉代刘向在《说苑》曰“灵龟五色,色似玉,背阴而阳〔《太平御览》九百三十一作向〕,上隆象天,下平法地,转运应四时,蛇头龙胫,左睛象日,右睛象月,知存亡…”《春秋运斗枢》曰:“瑶光散为鹿”、“瑶光散为龟”、“瑶光散为鸟”、“瑶光散为雀”等等,说的是天象北斗散化在地象上便成为神兽;上述资料里说的“鹿”、“鸟”、“雀”、“龟”等等皆为能传斗转星移天道的神兽,那么白鹿绕城的神话传说和“鹿城”之名应该是和《春秋运斗枢》的记述符合的。

2.2 古城温州为龟城

郭璞相出温州群山错立如天上北斗的天象后,就建议“凿井二十有八以象列宿”。因汉代刘向在《说宛》对灵龟有“四趾转运应四时,文著象二十八宿”之说。文中的“四趾”代表“东南西北”,“四时”是指“春夏秋冬”。由此可见郭璞将古城温州地象规划为龟城。

这从温州历代精于堪舆学的郡守们和著名的文人学者的诗歌中知:文天祥的《江心寺》有“晏岁著脚来东瓯,始觉坤轴东南浮。…楼高百尺蜃吐气,塔耸双角龙昂头。…蒲牢撞撞鼊坎坎”。宋朝温州郡守杨蟠的“觞鰲浮潮汐,千峰动龙挟”、“城里四峰真铁柱,江心孤屿即金山。”林雷《孤屿观涛》中的“潮汐濴洄孰与通,木华郭璞赋称工。龙掀大地东南振,鳌喷长天星斗空。”明代温州郡守文林的《游孤屿》诗中有“千古江山根地轴,几人功业破天荒。”。诗中的“鼊”、“鳌”、

“鰲”皆指神龟。细看温州古城地图则如只翘首(江心屿)驮起瓯江之水的神龟!温州城内著名的龟湖名称便源于此,明朝王叔果(进士、官至广东按察副使)的“瓯为文献邦,孤屿为灵区。”也应指此。这也与《史记·龟策传》的“一曰北斗龟…五曰二十八宿龟”之说吻合。

2011年新一轮温州文物普查结果得知“二十有八以象列宿”的古井分别为:1、

*铁栏井(铁井栏7号内);2、*县前头井(县前头原市人民法院内);3、*

东门内角井(康乐坊东头,俗称龙眼井);4、康乐坊井(康乐坊173号);5、

小简巷井(一一八医院东墙外);6、天宁寺井(天宁巷寺厨房内);7、*永宁

坊井(永宁巷东头);8、海坛山下井(七枫巷东头);9、*松台下井;10、*

三牌坊井;11、鬼井巷井;12、屯前街井(原肥皂厂后面);13、三港殿边井(百里西路172弄);14、*华盖山炼丹井;15、*县学前奎壁井;16、*瓦市巷东端八轮井;17、*横井巷天宿井;18*松台山仙人井;19、*谢池巷义井;20、松台山金沙井;21、甜井巷井(巷北侧);22、府署井(东公解);23、道署井(广场路原市府后院);24、*郭公山岩石井;25、*白鹿庵井;26、*积

谷山下冽井(池上楼内);27、应道观巷仙井(应道观巷40号);28、施水寮

井(施水寮3号)。打星号的十六口古井还依存,这些井都成了弥足珍贵的历史

文化的见证。

龟城意向图

2.3 神奇的中轴线

《周礼》中对于建国立邦,首先考虑中轴线“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以为民极”;伏羲《连山易》即夏朝的《易》对不同等级的城市有不同的规划形象,即“君物龙…臣物龟…民物货。”不同形象的城市其中轴线方位也是不一样的。古城温州的中轴线:即江心寺与老市府连接,向南延伸便是构成斗城斗柄之一的巽山。这条直线是南偏东35度,属巽位,这与堪舆学中龟的方位吻合。汉代刘向在《说苑·辨物》

里说龟头如“蛇头龙翅(项)”,“左睛象日,右睛象月”。而唐宋时建在江心屿东西两侧的双塔中东塔,不知何年何月塔檐被毁,进一步合乎“左睛象日,右睛象月”了,也对上了《史记·龟策传》中“六曰日月龟”之说了。文林是一位精于堪舆学的明代温州郡守,从他《江心寺》诗“千古江心根地轴,几人功业破天荒。”中得知,他已经相出温州古城地形地貌了。

瓯江北岸有两座山:龟山和蛇山,它们相距180余米。西晋元康五年山顶各建佛塔。将龟蛇双塔的中心点与经历1 600多年发展后的新市政府连接,向南延伸便是大罗山主峰之一李王尖。这条直线也是南偏东35度,与江心寺、老市府、巽山的直线竟然是平行线!龟蛇在《参同契》下书中是隐指雌雄,阴阳的。

古城温州龟城及中轴线的规划理念可谓既体现天理又是符合传统礼制的。《柳氏龟经》有“龟一千二百岁,可卜天地之终始”之说与郭璞“此去千年,气数始旺云”预言相吻合。唐代温州刺史张又新《郭公山》诗云:“昔贤登步立神州,气象千年始一浮。南望群峰如列宿,北观江水似龙虬。”正是对温州地象的赞美。回看历代建城者在这条轴线——城市的脊梁上规划布局,深感他们是看重这:起点被左右的佛塔护佑着,中心点皆为行政中心,皆止于巽吉之位的山峰!

3 古城温州人象——东庙北埠西居南市中子城五行格局文化

温州市中心城区图

民国二十六年城厢街巷图

郭璞相城后建议凿二十八井以象列宿外,还根据五行思想,因地制宜、顺地形地势于城内设五水:东为伏龟潭(碧波潭),南为雁池(今乘凉桥),西为浣纱潭(即今九山落霞潭),北为潦波潭,中为冰壶潭,又将潭与河连通,注入瓯江,既利排水、城市交通又有防御功能。

五马坊

庆年坊

后来历代郡守根据郭璞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对温州城做进一步的完善。后梁开平年间(公元907—910年)被封为吴越王的钱缪统治时期,其子钱元瓘增筑内城,称“钱氏子城”。东界为今仓桥口到渔丰桥即解放北路后巷,西至原道前河向北至城西河(今道前街菜场),南界今鼓楼街到原府前河,北至原仓桥河。同时开凿城濠和新(信)河(街),加上大街河(即现在的解放街)形成了河道街巷龟裂的雏形。宋代郡守杨蟠又在此基础上对城内的水系巷弄进行规划,成为三十六坊。古城温州就形成了“东庙、南市、北埠、西居、中子城”如五行的行政格局,也对应《史记·龟策传》的“三曰五行龟”之说。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钱氏子城

东西北三门都遭废毁,仅存南门的谯楼迄今。历史沧桑,东庙中的城隍庙、文昌阁已难寻觅,所幸的是具有独特意义的东瓯王庙遗迹还在。经查考孔庙原址(解放后改为人民大会堂)还有重建的可能,孔庙的石础和石碑现分别保存于市考古所和博物馆。嘉福寺还有建筑遗存。“北埠”格局尚存,特别是朔门街、七枫巷、打绳巷及解放北路地下的城门遗址。“西居”虽然古城主干道信河街被改造但其北向两侧的城西街、仓河巷、金锁匙巷、蛟翔巷、天窗巷等还保留着古时风貌。南市的五马街、纱帽河等街巷依然繁华。子城的谯楼保护规划方案已经落实,除其南向被改建外,东西北三方空间格局还相当完好,子城内的衙门布局也有复原可能。

其中,“二十四坊”是指历史上“三十六坊”中现存于历史街区内的二十四条街坊,主要有问政坊(七枫巷漆坊巷)、康乐坊、竹马坊(童子殿巷)、墨池坊、招贤

坊(招贤巷)、容成坊(县前头东段)、德政坊(县后巷)、道爱坊(县前头)、儒英坊(县学前)、儒志坊、谢池坊、棣华坊、棠阴坊(仓桥街)、孝廉坊(黄府巷、燎原巷)、扬名坊、状元坊、遗爱坊(岑山寺巷)、荣亲坊(晏公殿巷)、五马坊、双桂坊、孝睦坊(第一桥、团结巷)、丰和坊(丰和巷)、昼锦坊(珠冠巷、朱官巷)、庆年坊。虽然在这30年的旧城改造中,这24个街坊已有部分新建的

社区夹杂其中,但作为老城中心,新旧结合的几个街区至今仍然是温州旧城内最具

城市活力的区域之一。

这个保护框架通过对整体历史风貌,空间肌理、传统的街巷、河道空间尺度与景观特征的挖掘和保护,基本延续了历史遗留的古城空间格局,这是诠释温州古城选址建设地理文化思想最为客观的实证。

高中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第3讲平遥古城和皖南古村落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

第3讲平遥古城和皖南古村落 一、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 1.平遥古城的历史、建筑布局及文化内涵 (1)平遥古城的历史 ①周宣王时期,周朝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在此地修筑了一座土城。 ②从北魏开始,平遥作为县治所在地,一直延续至今。 ③明朝初年,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将土墙改为砖墙,形成现在的规模。 ④明清时期,城墙外边还有护城河,整座城墙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为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 (2)建筑布局及文化内涵 ①结构:以贯通南北的大街为中轴线,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道观,右寺院。 ②布局特点:按照传统礼制布局,方正端庄、中轴对称。 ③文化内涵:反映了当时“神人共治”、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内涵。 2.“日升昌”票号创立的背景及其文化内涵 (1)背景:明清是平遥商业最繁盛的时期。当时的平遥是晋商的主要发源地,商业繁盛;平遥商人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甚至远及海外。 (2)文化内涵 ①日升昌票号是我国最早的私人金融机构,具备了早期银行的特征。 ②是平遥票号甚至晋商的代表。 ③是直观生动的历史见证、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 易错提醒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都市建设不矛盾。平遥古城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方面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特别是在体现城市的核心文化和建筑特色等方面,更是现代化都市建设所要学习的,这也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意义所在。

二、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 1.西递、宏村古村落的历史和特点 (1)西递村 ①历史: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发展起来的胡氏宗族村落;北宋时,胡氏五世祖胡士良始建,至今仍然保留着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②特点:仿船形而建,整体轮廓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2)宏村 ①历史:始祖汪彦济,南宋时定居于此,明代汪氏族人积累大量财富后,回乡大兴土木,立祠堂、建宅院等;清代建成许多形制不同的古建筑。 ②特点:整个村落仿牛形而建,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环境幽美“枕山、环水、面屏”;街巷系统形似方格网;民居大门均建有八字形门楼。 2.西递、宏村古村落体现的文化内涵 (1)西递整体轮廊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仿船形而建,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2)宗法制的体现:胡氏家族村落、祠堂(敬爱堂)、书院,体现了在重农抑商背景下,顶住社会和世俗压力的可贵勇气,富裕后尊重知识、重视知识的重学精神。 (3)宏村的水系按古代风水理论而规划,借“牛卧马驰、莺舞凤飞、牛富凤贵”之吉意。 思维点拨 西递、宏村依山傍水的选址和村落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布局,尤其是宏村的牛形人工水系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人居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两者之间完全可以协调一致,融合为一。 明清时期商邦的区域特色 明清时期,平遥的繁荣与商帮——晋商的崛起与兴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平遥商帮就是晋商之中的一支劲旅,他们不仅在平遥开设许多店铺商号,兴建许多深宅大院,而且设立了中国第一家票号,带动了其他票号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平遥商业的繁盛。 15~19世纪,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的村落才大兴土木,涌现大批豪宅,并将江南建筑艺术的精华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由此可见,皖南古村落的兴起一方面体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1.印证教材观点

关于温州古城的地理文化历史——天象北斗地象龟城人象子城

关于温州古城的地理文化历史——天象北斗地象龟城人象子 城 赖平平;刘培蕾 【期刊名称】《上海城市规划》 【年(卷),期】2012(000)006 【总页数】4页(P123-126) 【作者】赖平平;刘培蕾 【作者单位】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师室副主任,工程师 【正文语种】中文 古城温州选址的地理文化建设思想是我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古城温州的选址规划是将天纹(文)化在地理上,将地理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天地人合一的城市。温州古城的九座山便是选址规划的“活化石”! 温州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应该以九山定斗城这一天象为主干,所派生的二十八井以象列宿的地象文化为支柱,结合东庙北埠西居南市中子城的五行格局的人象文化来阐明温州古城选址的独特文化内涵。现在,构成天象斗城的九山的主要七座山峰还在,二十八井的大部分古井、许多老街区、东瓯王庙、子城谯楼以及部分古城墙等等都还遗存。温州是一座具有独特历史文化风韵的名城可谓毋庸置疑。 1 古城温州天象——斗城

温州从公元323年郭璞选址建城至今已有1 680多年的历史。郭璞是晋代著名的 学者、术数名家、我国的堪舆学鼻祖。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后世言地学者,皆以璞为鼻祖”。因此他规划温州城是严格遵守中国的风水格局——同地理和谐,与天道相应。宋本《方舆胜览》中有记载:“《郡志》:始议建城,郭璞登山相地,错立如北斗,城之外曰松台,曰海坛,曰郭公,曰积谷,谓之斗门,而华盖直其口,瑞安门外三山,黄土,巽吉,仁王,则近类斗柄。因曰:若城于山外,当骤至富盛,然不免于兵戈火水之虞。若城绕其颠,寇不入斗,则安逸可以长保。于是城于山上,且凿二十八井以象列宿。又曰:此去千年,气数始旺云。”因此,温州又名“斗城”。我们知道天上的北斗是跟着北极星转动的,郭璞定斗城后,将海坛山南边支阜取名慈山,隐指转动的中心。这就是九山定城来历。宋王十朋《驾幸温州此僧完党韵》有“北斗城池增五气,东瓯山水发清辉”句,元代稽宗孟《饮大观亭》有“城市九峰连斗极”,林雷《孤屿观涛》“龙掀大地东南振,鳌喷长天星斗空。”还有杨蟠《华盖山》“九山如北斗,城锁几重重。斗口在何处?正当华盖峰。”“遥看紫气拂北斗”等等诗歌对斗城加以赞赏;城内著名的九山湖、七星殿巷和九星殿巷等都得名于此。 清光绪八年城池坊巷图 《史记·天官书》云:“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於斗。”文中说北斗运行法则是宇宙的运行常理,做为宇宙中一分子的人类必须遵循此道法才能健康生活。在生活中斗为量蓄存粮食的器具。细究构成温州古城斗口之形的5座山和斗柄之一的巽山取名及其建于其上的 名胜古迹,便知古人是何等敬天地尊奉礼制的。 海坛山位于古城东北端,和华盖山邻接,海拔32.5米。濒临瓯江,面大海。取名“海坛”,对照北京的“天坛”、“地坛”,取名“海坛”,顾名思义,指祭奠大海的法坛。

温州市区内街道名称的来历

温州市区内街道名称的来历 温州城区的许多地名非常古老,虽经岁月风雨的洗刷,城市概貌已今非昔比,然而从那些古老的地名中,我们可清晰寻找到温州古城发展的历史轨迹。仔细品味这些特色鲜明、风雅幽默、形神兼备、历史悠久的地名,从中领略古城温州所特有的历史风采,不仅使人惊叹、令人叫绝。 温州街巷里弄的名称虽然看起来包罗万象,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但如果追根溯源,认真分析起来,还是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 一、以司署府衙或军营、驿站、官学、书院、仓库等命名。 县前头、县后巷,因地处永嘉县治前、后而得名。 府前街,因位于温州府署之前而得名。 东西公廨,此处原系府署的胥吏官舍。故名。 军装局,此巷在清代是存放军用物品之处。 兵营巷,相传清代巷中有驻军兵营。 蛟翔巷,清代称教场巷,因城守营守备教场设此,故名,后谐音雅化为蛟翔巷。 教场头,清雍正间有大教场在此巷南首,故名。 文书巷,因明代设有驿站,传递文书,故名。 花木营巷,因清代有镇台衙门的马营在此而得名。 马槽头,此巷南口是清镇台衙门养马的地方,多马槽,故名。 中府前,清镇标中军游击署驻此,故名。

县学前,因县学在此而得名,宋代起,永嘉儒学就设在县治东华盖山麓。 府学巷,因温州府儒学建于此巷口,故名。 书堂巷,因巷中有建于南宋时之永嘉书院而得名。 仓桥街,一百多年前此处是粮仓所在,并有河道四通,河道上有桥,故得名。 仓前坦,因位于县预备粮仓之前而取名仓前,后仓毁圯,仅存仓址,故改名仓前坦。 国史巷,清代巷内说有国史馆,故名。 二、以寺观庵堂、佛塔或宗教古迹命名。 新园觉,因康熙三十九年(1700)新建圆觉庵而得,后谐音俗写为园觉。 蝉街,唐时在松台山麓建净光禅寺,因街处禅寺之前,故名禅街。后谐音误写成蝉街。 四营堂巷,巷中原建有“思永堂”,谐音演变为四营堂。 嘉福寺巷,此巷昔为温州四大寺院之一的嘉福寺所在地,故名。 永宁巷,此巷旧有永宁殿。 天妃宫巷,因巷内有天妃宫而得名。 岑山寺巷,此巷内原有一露头小山,名岑山,清末在处建寺,巷以寺名。 施水寮,此巷东段原有一尼姑庵,庵名施水寮。 三官殿巷,元代建三元宫于此,俗称三官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