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1-09-21T15:52:15.59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11期下供稿作者:周爱玲

[导读]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周爱玲江苏省新沂市时集镇西洪小学221418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倡朗读,重视朗读,加强朗读,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小视的话题,小学语文老师应学会享受朗读所绽放的独特魅力。因为朗读教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试着将“朗读”二字深埋心间。

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灵活运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及心理所需的方法,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学生的语言表达从朗读训练这一基础开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二、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四、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安排和进行朗读训练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把朗读作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必要手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应着重从语文的角度进行,而无需从艺术的角度(如表情、表演等方面)去要求。从语文角度进行,就是要把朗读作为字、词、句、段、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发挥其作用:1、要把字音读准;2、要把词形象化;3、要把句子的停顿、重读和语调把握好;4、要把握整篇的节奏、气氛和基调。

其次,要选好朗读材料。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并不是每一篇都非常适合朗读、都值得背诵的。加之小学生还要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不可能把每一篇课文都读得烂熟于胸。因此,必须选好朗读材料。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性质和特点为学生挑选适宜朗读和背诵的作品,如选择那些在篇章结构和遣词造句方面都堪称典范的课文。好的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多朗读和背诵这样的文章,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如果一个星期能为学生选择一至两篇朗读材料,要求学生熟读背诵,一个学期积累下来就是几十篇,五至六年下来就是几百篇范文的积累。对于学生来说,这将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对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背诵方法。好的文章不但应要求学生朗读,而且应要求他们背诵。从开始朗读到背诵,中间有一个孕育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缺少。背诵不能靠强记,一定要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样才不容易遗忘。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有意义地识记课文,逐步减少机械记忆的成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反复品味作者的语言,进行消化吸收,最后增加到自己的语言储备里去。所以,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只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训练,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课题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的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语言的敏锐性。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研究朗读教学中的问题。 一是角色错位。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 二是学而不思。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 三是思而不学。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2)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的研究。 一是节奏意识。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 二是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三是问题意识。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3)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614867290.html,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关系 作者:何洪波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11期 读和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但有些学生读了不少文章仍写不好作文,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用心去读,没有真正理解;二是没有解决好读与写的关系。因而,教师要处理好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和写的关系,使学生对读与写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消化吸收,从而达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一、正确认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 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从阅读中可以学习到作文的方法,通过作文又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它可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上写道:"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1、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基础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有效的阅读,可以学习和丰富词汇,知晓各种句式,掌握规范化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技巧水平。 2、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写作材料,解决写作内容问题。课文中的素材是丰富多彩的,按内容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 3、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写作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文思。观察万物和研读经典都可以引起文思,最通俗的便是写心得笔记。 (二)、写作对阅读具有反作用,它能提高阅读的质量 首先,写作能让学生对各类情感有一种亲身的体验,能激发其与作者的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写作能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缩短,更能去体会作者的心情及其借助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等,更能激发其与作者的共鸣。 其次,写作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学生在锤炼自己作文语言的同时,也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这种对字、词、句的感悟实践,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敏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学生在朗读上存在着以下一些常见的弊病:(1)朗读时“多字、漏字”;(2)朗读时“唱读”;(3)“一字一顿”,速度过慢;(4)速度过快,无法品味。因此,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朗读教学方面的指导,寻找“新的构思”,“新”中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乐读、会读、读好。 小学语文的朗读指导形式多样,大致可以分为:有目的地朗读、有个性地朗读、有重点地朗读、多种方式地朗读等,学生朗读后的评价与反馈也能在很在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那么,教师该如何进行语文朗读教学方面的指导呢? 一、语文教学朗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阅读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进行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应重视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对同样内容的朗读,能读出各自的韵味,让学生在反复、有效的朗读中,理解、感悟课文的点滴妙处。 (一)、有目的地朗读 如今课堂形式花俏,朗读看似很多,确没有实质性的目标。在预习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字词读准确。在上课时,要让学生感知全文,看看全文说了一件什么事,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只有明确目标,读才会发挥其意义。(二)、有个性地朗读 如果没有自己的见解,课文的朗读就会显得单一、乏味、没有感情。让全班读对,读完,读好,就成了走过场。只有对课文有一个自己的理解,才能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读出语言气势,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既诠释了朗读课文的核心,又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由此看来,朗读的最终目的不是大家都读的多一致,而是每个人在朗读中,都能读出自己的理解。 2.表情和动作 人的声音和表情是分不开的,声音和情感也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内心的情感主要是通过外在的表情在传达的。读高兴的内容表情就开心,读悲伤的内容就应该戚戚然。因此,指导学生用表情来辅助朗读,有很好的效果。当你喜欢的时候,不光可以用声音,也可以用表情、眼神来表达。 (三)、有重点地朗读 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就一定要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课本上圈点、标划,突出重点词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当拿到一篇具体的文章时,怎样才能朗读好?这要教学生四点要求:(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和感情基调;(3)注意文中表现中心或人物形象的重点词句;(4)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本节课的教学中,三种层次的读循序渐进,完成了感知——理解——融情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朗读时,教师只要辅以适时的点拨,就能使学生读出真情实感。 (四)、多方式地朗读 课堂朗读本应该形式多样,这样有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但因为课堂实际教学的限制和教师的喜好不一,造成了课堂朗读形式的单一,单调的一种形式的读,这就很难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将朗读形式的多种运用,将改变这一面貌。有如下几种常见的朗读形式: 1、教师范读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几种有效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几种有效方法 大方县羊场镇陇公小学曹璐 【摘要】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明了“读”的重要意义。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有效性个性化 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它有助于情感传递,产生情感共鸣。因此老师应该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读出声音来,读出情感来,读出韵味来,比仅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深刻得多,感情领会透彻得多。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让朗读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去,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一定会变得丰富多彩。 一、正确朗读,养成习惯 字、词、句是形成语言的最基本的材料,识字、学词是儿童用口头语言过度到书面语言的最基本的环节,是学习文化的开始,识字、学词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有人说:字典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宋代的朱熹对朗读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他们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和朗读比赛的活动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设想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设 想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的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语言的敏锐性。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语文朗读教学方面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我们认为,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教育专家对加强朗读教学发表了许多讲话和文章。俞平伯先生在论及诗词的阅读和欣赏时,认为“目治”,即一般的阅读,仅能达到“泛览”水平;只有“耳治”,即朗诵或吟哦,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真意。朱自清先生在《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从我省类似课题研究情况来看,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对朗读教学十分重视,曾撰写了《研读:一个正向我们走来的课题》等系列文章。特级教师王崧舟开展了“小学课堂语感教学策略”课题研究,提出朗读教学要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泳、切己体察、展开想象。宁波市东海实验小学开展了“研读型变式”语文教学法课题研究,提出了“初读感知→细读深究→精读顿悟→熟读涵泳”的变式朗读教学结构。诸暨市赵家学校开展了“朗读教学在语文课中运用微探”课题研究。省外的不少学校在这方面也已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的“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课题研究、江苏省东台市琼港学校的“让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课题研究等。所有这些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既增强了我们开展好课题研究的信心,也为课题实施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资料。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与写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与写 摘要: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意在读书有利于写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使读写有效结合,才能使阅读和写作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关键词:阅读;练习;积累 目前,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而令他们头疼的就是写作。学生一说到作文,就感觉苦恼,感到作文单调枯燥,没内容可写,是苦差使,对写作持消极态度,甚至厌恶作文,感觉不到习作的快乐。指导学生写作也成了一直困扰老师们的一大难题。尽管翻阅了许多作文报、作文指导书,试着给学生读范文,讲写作方法,但最后结果仍不尽如人意。要想改变这个现状,我觉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将读与写结合起来。因为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表达能力强了,又会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现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从读入手,以读促写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觉得首先可以从读入手,文章要多读后才能领会其义。我在执教《梅花魂》一课时,感觉学生很难理解外祖父对祖国的那深深的眷恋之

情。于是,我首先让学生对文章熟读,知道课文大概的内容。然后,抓住重要的字、词、段落,让学生了解梅花的精神。学生在知道了梅花的精神后,又让他们继续读,去发现外祖父是想通过梅花来赞美中华民族那些有气节的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细细感悟:为什么外祖父离开家乡这么多年还能记住梅花呢?学生就会明白是因为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作者为了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选材很巧妙,结构很清楚。思乡的事、物很多,但作者小中见大,用梅花和梅花手绢来寄托自己的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然后再和学生讨论生活中有许多人的精神就和某一事物的特征吻合,请你去思考,并把它写下来。我想,读是基础,那后面的写就是迁移运用。前过程是基础,是“初读”;后过程是提高,是“善读”。读书只有达到善读的地步,才对写作有意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所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绪与技巧才能渐有提高。”所以,阅读只有完成上述两个过程,达到善读的过程,才能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指导意义。从阅读的认识过程分析,阅读和写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阅读应该作为写作的基础,要在读中学写,又要在写中促读。 二、勤写勤练,以写引读 多写多练,对于处在写作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首先是多进行写作的各种单项训练,扎扎实实地练好写作基本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阅读有效教学案例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因为朗读既可以规学生的口语,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荷花》这篇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去感受、体验和理解荷花的“形”之美,“神”之美,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蜻蜓、随风飘动”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 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猜谜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现在老师让大家来猜两则谜语,看谁猜得既快又准。 (1) 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荷花) (2) 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莲,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 莲藕) 荷花,有“花中仙子”的美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目睹一下荷花的风采。 二、初读课文,了解容 1. 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1)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 圈划出生字、新词,凭借拼音多读几遍。 2. 同桌互读课文。读得好的由同桌加“☆”。 3. 鼓励学生上台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4. 让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理解容 1.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2) 分小组朗读,并选派代表在班上读。 (3) 班级赛读,评选班级“朗读能手”。 2. 抓重点词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1) 读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冒”字用得好在哪里? (2) 读了“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想象一下,荷花有哪些姿势? (3) 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4) 如果你也是一朵荷花,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泰山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刘玉鑫2008160140 专业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提高 中文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 英文摘要: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ointed out:To let the student fully reading,reading in overall perception,reading to comprehension,reading of training the language sense, experience the taste.Visible in the new Chinese standard,has read as a teaching reading of"hot spots".Therefore,in the face of the new situation,as a language teacher to put the"read"the sword dance swim blade enough to spare will have to"read"the attention the focus of the reform of the Chinese do some deep thinking. I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李场小学莫璐 摘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重要性形式技巧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纵观目前的语文教学,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屡见不鲜,重视“讲”的功能,而忽视学生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辨证地处理“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之所以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学,即学生对文本的“熟读”。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少不了

老师对课文的串讲,少不了老师对繁琐词句的分析,少不了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更少不了对段意的概括等。总之,学生始终都会围着老师的各种问题及深入的个人讲解转,“读”则成了一种形式。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所记住的那些“理解”、“体会”,全都是凭借老师嘴“倒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滞留不前,仍不会说话、作文。究其原因无疑是:读得太少,自己理解体会的太少,语言积累太少,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应尽量摒弃纷繁复杂的繁琐分析,让学生去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真正的发挥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朗读来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呢?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示范朗读,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对发挥范读的作用较重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案例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好的朗读指导可以激发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增进师生交流,启迪学生思维。请看案例《搭石》的教学片断: 指导学生把课文中作者写得很美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师: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一起去走走搭石,找找课文中描写人们走搭石的句子,用破浪线划出来,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来看看,这有个多音字,读什么? 生有争议。 师:不敢肯定了?想想平时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总教我们排成一队,那叫排成一——行(hang),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的人叫做——一行(xínɡ)人。 师:请把“一行人”读三次。 师:这还有几个生字词呢?谁来读读? 男女生分别读生字词。 生:我们再看到这两个句子,你从哪体会到美的? 生:我从协调有序看到美了。 师:是嘛?协调有序的动作是一种怎样的动作呀? 生:人们不慌不忙的。 师:这样,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我问问你们,现在你们走的是什么? 生:搭石。 师:走的不好,就要掉进水里,有没有信心? 生齐答“有”。 师:从这开始:“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紧跟上去。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分组练习3次)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稍快)踏踏的声音,像—— 生: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的同学走在前面,这边的同学走在后面。 师引读,前面的——生接读——抬起脚来 后面的——生接读——紧跟上去 (练习3次)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 ——没有。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1)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朗读是小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朗读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通过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理解,加强学生的记忆,还可以帮助学生的写作。 通过相关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朗读的好处,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学会朗读。其次,要创设情境,设计形式多样的朗读。另外,还要通过比赛朗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喜欢朗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它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从中,足以见得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第一,朗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语感。《秋天的雨》这篇课文语言文字特别优美,因此,备课时我认真准备了朗读。教学中,我进行了配乐范读,整个过程中注意把握温暖、美好的基调,掌握好基本感情色彩,将优美的意境用我的声音传达给学生,把学生带入美好的秋景中。有了我的成功示范,接下来的课堂中时时会听到学生们的精彩朗读,让人感觉很美。这样的朗读训练,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感,还陶冶了美好情操。 第二,朗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日本著名记忆术研究家高木重朗曾说过:“一般来说,朗读比较好记。我也有体验,朗读出来更能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从而加快记忆。我要求我的学生在背诵之前,首先要大声朗读,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记忆方法,每到背书时,总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而且一个比一个大声。经过观察,我发现放声诵读的孩子,记忆也较快,往往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背诵。 第三,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因此,我们必须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上。教学中,我喜欢以读促讲,当然,我会教导学生边读边思。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很自然地将理解到的情感体现于朗读中。 第四,朗读有助于写作。我们常常听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这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也会产生质的飞跃。对小学生而言,习作是重点更是难点,尤其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困难较大。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读到的文章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技巧,从摹仿到自创。在教学《秋天的雨》这课时,我先让孩子们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秋天的美好。 朗读技能对于小学生的语言学习如此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从中获得读书的快乐,受到美的熏陶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指导学生朗读。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朗读的好处,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学会

小学语文教学读与写有效结合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读与写有效结合探析 概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涵的语文素养,适时地引导学 生进积累运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得到提高。 评价一个人语文能力的标志不是“理解语言”而是“运用语言”。因此习作教 学与阅读教学必须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阅读教学时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所写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美妙之处,从而使学生得到语言文字训练和习作能力的培养。 怎样做到在读中探写、读写结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针对这一点,小学语文阅读与运用研究实验中尤为重视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提炼,在阅读后练笔,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胸中有沟壑,下笔涌千言”。下面谈谈我在小学语文阅读与运用实验研究中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几点做法: 一、挖掘教材中的写作知识,帮助分析,积累写作基本功 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同时,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并把写作特点运 用到平时的习作之中。如,学习《詹天佑》一课时,课文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这是一句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告诉学生习作时,两段内容不同的段落可以用这样的语句连接起来。在学习《鸟的天堂》这一类文章时,我让学生认真读,仔细体会课文中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的妙处,让学生明白文章既要有静态描写又要有动态描写,这样动静结合使文章更加生动。再如,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等游记类的文章时,我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后找出描写游览路线的语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让学生明白这些语句就像一根线一样把珠子穿在一起,使文章浑然一体。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课文采用的是倒叙的写作方法,首先向我们展示了父亲被害十六年后,接下来向我们讲述了父亲十六年前被害的经过。通过学习学生体会到,采用这种写作方法更能吸引读者,写叙事的文章时可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二、抓住课文中的精彩片断,引导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仿写能减缓学生写作的难度,使他们由读到写,由不会写到会写,把自己身边 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转化成个性鲜明的语言文字,帮助他们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成功地搭起一座桥,顺利完成了从书本到生活的过渡。仿写,仍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之法。优美的片段,有特色的片段,都是我们模仿的对象。如,《火烧云》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构的统一整体。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采取多渠道、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教学的训练。经过几年的探索,取得显著的成效。下面谈谈我在多年来的一些做法: 一、以读带说,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小学语文教学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进行朗读训练呢? 1、在教学中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是进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的字,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停顿恰当、不唱读,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

2、教师范读,领读,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学生的学习基础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学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范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学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让学生进入意境。(此处要举例)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 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是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好处。对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孩子们只有爱上了读书,才能发展语言能力,进而理解力,创作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抒发的情感,培养语感。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把握好文本的情感,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每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选择好训练的“点”,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方法,要因文而异、因情而异且因人而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也要讲求一个“精”字,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或者一些重要的段落精心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目标更加明确,品悟起来也会更加充分,在朗读中切实提高自己品悟语言的能力。 二、朗读时间要充分,知意悟情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多重讲解,轻朗读。朗读练习犹如蜻蜓点水,来去匆匆,如在预习时的朗读,教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呢?学生往往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更别提读通课文了,认识字词了,朗读俨然成了“花架子”。学生没有得到充裕的时间去朗读课文至读通课文,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学生无非是一个个“面塑的听者”,无非是用自己的脑袋去装老师的思想,他们体会到的并不是自己的“情”,悟到的并不是自己的“理”,长此以往如此剥夺学生的朗读时间,学生必然会失去理解的个性。 那么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安排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把朗读时间交还给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让全班的学生读完、读好,切不可玩“花架子”“走过场”。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的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鼓励学生多读,最为重要的是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所读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让此时的学生由“听者”变成真正的“读者”,让他们去体会自己的情,领悟自己的理而我们教师给学生担兰“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正如《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二、精读领悟,重在“巧” 朗读如果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不够的,需要教师精心引导,让学生细心品味课文中的语言,让学生在朗读中养成好习惯,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大意。学生的悟在于教师的巧妙、适时的引导。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加以点拨和引导。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小鹿的玫瑰花》这篇文章时,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问学生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为什么没有白栽呢?很多学生的回答却是因为玫瑰花很美。这显然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够准确造成的。对此,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马上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先让学生去读,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一些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然后再让他们有感情地去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自己的合理想象,想象一下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话,还有一些其他的动物,它们又会说些什么话。然后再引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技巧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技巧 华凤学校陈华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 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 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训练教学效益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朗读是 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内容、培养语感、 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低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实践 使我体会到,要切实加强朗读教学,必须精心设计朗读训练。 一、读前有要求,读中重技巧 阅读教学中设计朗读训练,总是有一定的目的。为了促进阅读教学、加强朗读训练,读前必 须提出明确的要求,读中重视朗读技巧的指导。对抒情性、欣赏性和理解性等不同类型的读,应有不同的要求。 抒情性的读重在“情”。就是通过读抒发自己的爱憎感情。如指导学生朗读《凡卡》一文时, 要读出作者对沙俄统治的痛恨和对凡卡同情的感情。这就是读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个要求, 首先抓住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重点段落。如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描写凡卡如何挨打受折磨,请 求爷爷接他回家的部分。读前可提出一些帮助理解、体会感情的要求。(1)在文中用“[]”划出描写凡卡受苦的语句来;(2)用“()”划出描写凡卡很可怜,迫切请求爷爷接他回家 的语句。接着让学生自读体会,初次明白凡卡在鞋店里老板摧残折磨他,伙计们捉弄他,吃 不饱、睡不好,过着非人的学徒生活。使学生达到理解的目的。然而,理解是认识,朗读是 技能。如何把理解了的东西恰如其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知道语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等在朗读中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渗透理解, 提高朗读的表现力,这就是一种朗读技巧。仍以《凡卡》一文中第八自然段为例来谈。如:“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读这些语句时语气要悲伤,语调要低, 语音要轻,语速可慢些。对描写老板摧残折磨凡卡的动词“挨、揪、拖、揍”等要重读。这样 有感情地朗读,就会进一步再现了老板的狠毒和伙计对他的捉弄。又如“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要不,我就要死了!……”读时则要用迫切请求的语气读。语调要高一些,语速稍快,逗号停顿的时间比一般停顿短一些,而且语速由慢变快,声音由强变弱,最后几乎只用气流而不出声。这样就可读出小凡卡 哭泣着向爷爷诉说受苦的情景和迫切请求爷爷接他回家的心情。更能激起学生对凡卡的同情 和对沙俄黑暗统治的痛恨。最后达到了读的要求,同时又掌握了朗读的技巧。 二、欣赏性的读和理解性的读的技巧 1、欣赏性的读重在“赏”。就是写景状物的文章,通过读欣赏所描绘的优美景物、秀丽风光。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重点指导学生品味、欣赏描写漓江水“静、清、绿”特点的语句 和描写桂林山“奇、秀、险”特点的语句。如写漓江水特点的语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 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如何教学生品味欣赏这段话达到赏的目的。首先,注意三个“啊” 发生音变后的不同读法。前两个“啊”应受前一个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发生音变后应读[nga](汉字写作啊)。第三个“啊”发生音变可读作[ya](汉字写作呀)。其次,注意朗读技巧 的指导。读这组排比句时,语调要低,声音要轻,逗号和分号停顿的时间比一般稍长,语速 稍慢。对“静、清、绿”可重音轻读,并适当拖长字音。最后,分析作者在语法上的妙用。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朗读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虽然不曾在研究领域销声匿迹,但也时有沉浮,且在理论深度上的探讨有待挖掘。自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时,朗读之风盛行,并很快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同时,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在“朗读”这个题材上大做文章,但是不少还是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上,例如:仅仅从朗读的形式上来作文章,这无疑不能确实而有效地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朗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读,而是要在读中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并能真正地享受阅读的无限乐趣。 ………… 主要参考文献: 1、《对当前朗读教学的审视》,2002,(14) 2、《语文朗读教学的综合效应》,2001,(15)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万水泉中心小学董军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以六年级1班为例,全班35人,学生结构为本地学生9人,山西、乌盟、甘肃、张北县、东北、四川等地的学生26人,全班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

小学语文教学名师及其理念的介绍

小学语文教学名师及其理念的介绍 名师一:李吉林 一、基本情况介绍 李吉林,女,1938年生,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1956年,18岁的李吉林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很快就崭露头角,却不幸地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摧残,,但她没有被困难打倒,仍然坚守作为教师的信仰,在一次与中学老师姜兆一的谈话中了解了英语中的情境教学法并产生的浓厚的兴趣,之后便并不断的研究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并取得了重大的成绩。 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委员,曾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出版了《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情境教学理念与实践》《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李吉林文集》等大量著作。 二、教学理念: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来源于西方国家,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的一种方法,李吉林在汲取了世界先进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的精华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和文化进行了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 (一)情境教学法的四个特点 1.形真,即形象具有真切感,神韵相似,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不必是实体的复制,也可以是简化的形体) 2.情切,把学生的情感调入认知活动,提高主动性。(包括生动形象的场景、教师的语言和情感以及课堂教学的氛围) 3.意远,即意境广远,形成想象契机,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因为情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是情境,而不是情景。 理蕴其中,即在情境中蕴含一定的理念,抽象的理念伴随着形象,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识力。 (二)情境教学的五个要素 1.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 2.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 3.以发展思维为重点,着眼发展性。 4.以陶冶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 5.以学科活动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三)情境教学的四大原理 1.暗示诱导,:情境教育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特点,运用图画、音乐、表演或运用现实生活的典型场景,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当学生进入这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