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社会学视角浅谈当代中国“丁克”家庭

从社会学视角浅谈当代中国“丁克”家庭

从社会学视角浅谈当代中国“丁克”家庭
从社会学视角浅谈当代中国“丁克”家庭

从社会学视角浅谈当代中国的“丁克”家庭

101080021 黄奕航社会学系

摘要:当代中国,越来越多的家庭类型涌现了出来,逐渐取代了传统单一的家族模式,而其中一个特殊而常见的家庭类型就是“丁克”家庭,而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是非常值得人们去思考的,本文试图通过社会学视角,对“丁克”家庭进行描述和分析,从而提供一种新的社会学认知。

关键词:丁克家庭社会学视角当代中国文化

古人曾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在现代青年的精神世界里似乎早已抹去记忆的烙印。就有这么一族人:他们把传宗接代抛到脑后,拥有婚姻,但不要孩子。他们拥有较好的学历背景;他们有着较高的收入水平,经常外出度假;他们几乎不用厨房,不和柴米油盐打交道;他们消费能力强,不用存钱给儿女……这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悄悄叩开中国的大门的一种非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今天他们的数量仍在增长,他们被称为“丁克”一族。

一、什么是“丁克”

丁克家庭最初在欧美国家出现,英语成为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简称“DINK”。这一概念被传入我国之后,被译为“丁克”。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夫妻双方都有工作收入,自愿不生育的家庭类型。需要强调的是,有生育能力而不愿意生育和由于生理原因无法生育的家庭是有区别的。在西方世界区别二者的有专门的英文对应,前者为”childfree”后者为”childless”。由此可见,丁克家庭的基本要素包括:夫妻双方都有收入、有生育能力、自愿不生育。“丁克”家庭在西方较为普遍。1978年英国就设立了“全英无后组织”,维护那些选择不生育这一方式的夫妇的权利。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研究中心的一篇名为《美国的家庭:1960——1990》的报告中,把“一对没有孩子的双职工”作为家庭的一种组织形式。据美国人口普查局1994年5月公布的年度分析报告,1993年美国有6180万个家庭,其中3480万个家庭无子女,“丁克”家庭已经超过家庭总数的一半以上。

西方学者对于“丁克”家庭的研究是较为深入的。Pamela等人对于丁克家庭的决策模式的研究表明:丁克家庭源于上个世界60年代。当时的欧美国家普遍处于鼓励生育的文化背景之下。人们将生育孩子视为家庭的必然结果大众传媒进一步强化了婚后必然生育的观念,而将不生育视为某种程度上的婚姻的异常。也有人将丁克“标签化”,认为丁克家庭中的成员自私,对下一代不关心等。赞同丁克家庭者声称,这种家庭结构能够有更多的个人自由、较少的责任、事业上的成功等。在种种赞同和批评声中,丁克家庭逆势成长了起来。

目前,丁克可家庭在我国已不只是一种概念,而是一种迅速浮出水面的事实。

二、丁克家庭在中国的现状。

根据零点调查公司2003年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目前中国的大中城市已经出现了60万个自愿不育的丁克家庭,而且近7成调查者认为“丁克家庭”将会增多。上海市妇联最近一项针对全市家庭状况所做的调查显示,结婚但没有孩子的家庭已经占到了上海家庭总数的12.4%。此次调查选取了1200多个不同年龄阶层的上海家庭作为样本(如只选取20——40岁年龄段的样本,丁克家庭的比例会更高)。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北京市1984年以来结婚的夫妇中,约有20%的夫妇自愿不育,

人数近10万;广州的“丁克”夫妇在1986年有3万人,1989年猛增到10万人。上海市在1979—1989年间的50多万对新婚夫妇中,约有14.5%的人选择不生育,约有8万人;1989—1994年间,“丁克”家庭的比例约占全市家庭总数的3%—4%。天津市1989年登记结婚的人中有28%的夫妻不愿要孩子。1994年,全国各大城市的“丁克”夫妻总数已突破100万对。

在中国,丁克家庭虽然不是社会的主流家庭类型,却成为了一个不断向上发展的趋势。

三、中国丁克家庭的流行与西方的区别

丁克兴起于美国,80年代流入中国,中国的丁克家庭与西方的丁克家庭有着许多的不同,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丁克现象。

第一,在中国存在着一些较高学历,较稳定职业和收入的青年男女,虽然结婚成家已有好几年,但却将孩子送到远离自己居住地的父母家代养,或者将孩子送到同居地的父母家看养,只是在节假日或星期休息日把孩子接回或到父母家与孩子团聚,其余的大部分时间则尽情继续品尝由两人世界带来的潇洒,情调或尽情从事着自己喜欢的一切.比较西方的概念,不难发现中国的丁克家庭较之美国的范围扩大了,它即包括那些主动自愿不生孩子的夫妇组成的家庭,还包括那些生了孩子却并未具体承担养育孩子事物的夫妇组成的家庭。

第二,从组成丁克家庭的主体来看也存在着差异,中国的丁克主力军是80后和职场白领,与西方的普遍化的组成有着区别。

四、从白领和80后的视角看丁克在中国流行的一般原因

社会学理论认为,“丁克”家庭只是家庭的一种形式,或者说是家庭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形式的出现不能将其视为家庭的变异,而应当看作是家庭形式在现代化条件下的一种变化。它不代表我国家庭的发展方向,只是适应一部分人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需要。

而白领一族选择“丁克”家庭,正是因为这一家庭模式适应了他们的特殊情况及满足了他们的特殊需要。具体而言,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白领夫妇自愿选择“丁克”家庭模式,不外乎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白领一族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且有广博的知识面和较高的专业水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作为一种特殊群体,其语言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必然趋向于与国际接轨,而淡化其本土文化,那么,对于“丁克”家庭这一形成于八十年代后期,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的“舶来品”,在满足其自身需求的情况下,予以认可和推崇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白领夫妇几乎都背负着极大的压力。走入白领阶层的人,大多都是在一个竞争的机制中生活,个人被允许、鼓励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只要有努力、勇气、机遇和吃苦精神,就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在我反人人,人人反我的激烈竞争中,能否把握取胜的机会,是你吃掉别人还是别人吃掉你,全在于自己。所以竞争总是象鞭子赶着他们,内心总是得不到休息。时常为错过什么,被剥夺什么而提心吊胆,愁眉苦脸。不管什么人,只要比他强,他就有被“炒鱿鱼”的可能,他就开始恐慌。所以当确定了奋斗目标后,他们就会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而摒弃了多年形成的一些信念和价值观,时时在算计如何通过发挥自己的长处,走向成功之路,至于生儿育女也就只能搁在一边了。

第三、白领一族职业间的流动频繁。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换种生活方式,调整工作空间,永不满足现状,勇敢地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空间,是现代白领职业间流动的心态,而且,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也在客观上为其准备了条件,调查显示,白领受教育的程度越高,职业间向上流动的愿望也就越强烈。为了生养子女而放弃自己心爱的工作,对于吃

青春饭的白领来说,着实是与心不忍的。等稳定下来,人也疲倦了,再加上年龄和生理的变化,也只有忍痛割爱了。

第四、如果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养育子女确是件极其辛苦的事,不过,“丁克”们之所以成为“丁克”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逃避责任,相反,他们对责任理解可能比一般人更为深刻。很多人正是在慎重考虑了自己所能承受的责任能力之后,才选择了为“丁克”的一生。这里所说的责任,有经济上的——希望养育的子女有最好的生活条件(当然生活条件优越比一定对子女有利,相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有道义上的——只有具备完备的人格才有教育子女的资格,因为做不到,所以,索性不要后代。

第五、当今世界,白领的生活有声有色,他们不仅注重物质生活的富足,更在意精神生活的提高,这与他们全新的生育观和家庭观分不开的。他们选择的实际上是“丁克”族潇洒自如的生活方式,它是夫妻双方财产和人格独立为前提的,只看重婚姻的实质,看重其存在的形式:只要曾经拥有,不必天长地久。他们拒绝“第三者”(孩子)插足,不愿为生儿育女所拖累,追求“两人世界”的轻松,追求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旨在享受人生。当然也免去了离婚后的麻烦。

而对于80后的丁克选择,则折射出了“丁克”家庭的社会历史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向前发展和对外交往的日趋频繁,西方文明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开始冲击、渗透到中国文明里。经济文化不可避免的带来文化多元化。一些观念用传统的眼光去看是离奇的、荒唐的甚至是不可理喻的,也渐渐被人们去理解甚至被接受。从西方文明产生的“丁克”观念传入中国,在近代中西对话中,西方文化往往是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由此会使人们形成“凡是西方的都是先进的”这一种逻辑,故而“丁克”一族也附加了一种“先进”的荣誉感。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变化,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促使了人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的深刻变革。年轻人极易接受新鲜事物,在他们看来婚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他们更看重的是生活的质量和自我价值的实现。80后的年轻人已经处在一个社会文化环境相对宽松,价值评判体系标准多样化、提倡反思的时代。他们对于异己的免疫力增强能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和接受别人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能够倾听不同的声音,欣赏不同的画面,使“丁克”家庭不致在襁褓中夭折。

除了上述的一些原因,还有一些更为普遍的原因也是导致“丁克”家庭在中国流行的原因。例如,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保障能力的增强养儿防老的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妇女地位的提高,普遍认同男女平等,妻子从“家庭妇女”逐渐摆脱繁琐家务束缚,变成一个“职业人”;家庭关系重心由亲子关系向夫妇关系的转移,现在中国家庭关系的重心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夫妇关系地位逐渐上升,注重横向家庭关系这一新型家庭关系。他们把爱情、事业放在首位,而把家庭、子女放在较后的位置;对婚姻缺乏稳定感,他们既担心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和教育环境,又担心婚姻破裂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也无需为了孩子维持一个实际上已经走向死亡的婚姻;客观上,养育子女也有巨大的成本,加之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过多,导致生育将会威胁到自身的生存。

由此可以看出,“丁克”家庭的产生原因既有个人层面的也有历史社会层面的。那么如何用社会学的视角去看待呢?

五、从社会学角度去看中国丁克的成因

正如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https://www.wendangku.net/doc/a618775171.html,ls)所认为的:许多个人遭遇的困扰,只有在更广阔的社会领域,将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历史这两者放在一起认识,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他把那些对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人生活与历史之间、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心智方面的品质称之为社会学想象力,借助这种想象力人们可以增进理性,看清世事、了解全貌。从

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我们会发现社会学给予我们多样的答案。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祝菡的分析丁克家庭存在的原因有三点:1、较强的自我价值实现愿望2、追求高品质生活3、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改变。而通过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待,则可以得出,社会失范、社会心理应激、心理危机、个体心理承受力等是现阶段丁克家庭数量日益增加的根本原因:

1、丁克家庭是社会失范的表现。失范一词,最先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E.Durkheim)提出,美国社会学家默顿(E.K.Merton)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一般认为,失范或曰社会失范是指旧有的社会规范被普遍否定或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而新的社会规范尚未形成或未被普遍接受,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使得社会成员处于混乱的、相互冲突的社会规范之中,并缺乏明确一致的社会规范约束的一种社会状态。改革开放引发的社会巨变造成了人们的社会角色失范和社会主导价值观混乱等方面的困扰,它使人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适应困难,加剧了人们固有的生存焦虑,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生存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缺乏安全感。选择不要小孩的夫妇认为未来的一切不可预测,心理处于失衡状态。于是丁克家庭人为制造“规律”,即享受当下生活不承担养育后代的辛劳和教育责任。这样他们才感到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规律的,自己心里才踏实。选择不要小孩的丁克家庭是在面对社会失范时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现代人在面对社会失范时表现出来的退却、逃避和麻木冷漠。

2、丁克家庭是社会心理应激的结果所谓应激刺激,是指能够引起个体应激反应的体内外环境变化,也称应激源。年轻夫妇需要面对的应激源首先是社会性应激源。生活事件(尤其是消极生活事件)的激增破坏了个人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处事常规,人们被迫消耗相当大的心理能量来加以应对。此时,人的主观体验常常是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反应,高强度的心理应激还会损害人的心身健康。年轻夫妇需要面对的第二大应激源是文化性应激源。当一个人由一种文化区域或文化圈迁移到另一文化区域或文化圈时,就会面临着生疏的文化环境的挑战,从而就会产生适应和应对的需要和应激反应。年轻夫妇正处于事业的打拼阶段,因工作、学习的需要经常变动,住房条件居住环境也不稳定。因此,在此阶段估计会承受来自不同文化概念的冲击,为应对这种社会文化刺激而选择不要小孩的夫妇数量呈上升趋势。

3、丁克家庭是社会支持弱化与心理危机的加深社会支持是指能被人一般地所感受到的,来自家庭成员、亲朋好友、团体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正迅速瓦解失去作用,新的社会支持系统正在构建之中,社会支持薄弱,难以发挥缓解个体心理压力、增进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原有社会支持的主导方式———工作单位提供的社会支持随着“单位制”的解体而迅速瓦解,而替代性的社会支持系统尚未完全建立或运转;第二,日益激烈的职场和学业竞争导致人际关系的淡漠和疏远,削弱了来自同事和同学的社会支持。因此,社会支持弱化与心理危机的加深使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成为丁克家庭。

若从社会层面,运用社会学的分析,则可以看出有两点至关重要的原因:1、中国社会从婚姻与生育的紧密联系发展为了生育从婚姻中被剥离;2、生育从本来作为家庭的共同目标而当代中国家庭的目标则扩大化了

费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中多次例证了传统社会中生育和婚姻的密切关系,例如广西花摇篮人婚姻中最重要的仪式是“结婚酒”要到“满月酒”举行,而未生育的女孩子经常回家走动与未婚女子无差。费老表示,社会结构中基本三角机构是最为稳定的,因而也可以看出生育在传统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而当前生育则被剥离出来,成为独立事件,流产医院和不育医院的兴起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帕克的观点,家庭的共同目标是通过夫妻配合养育子女使得家庭结构不断完善巩固,而在当今消费主义和女权主义的上升使得人们追求个人享受多于贡献家庭,家庭退居个人之

后,追求在家庭中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价值成为了家庭新的共同目标的选择。

六、“丁克”的影响和社会学的视角

“丁克”这一现象现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它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丁克现象有利有弊:

益处在于,首先丁克家庭使当今中国社会家庭结构日渐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丁克家庭的出现,冲击了中国社会以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为主流的社会家庭结构,使中国社会家庭结构日渐多样化;其次,丁克家庭加快了中国女性角色的转换。丁克家庭这种生活方式使许多都市女性摆脱了女性被固化了的生儿育女的命运。同时,丁克家庭少了亲子关系这一羁绊,使家务劳动大大减少,使当今中国女性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去,为争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创造条件;第三,丁克家庭缓解了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虽然中国丁克家庭的增多对减少人口不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但这种减少人口的隐性作用必将会凸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

而不可以忽视的弊端也依然存在。

第一,丁克家庭使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出现中断。第二,丁克家庭使婚姻稳固度降低。现代社会,社会处于转型期,随着人的自主性、流动性的增强,感情的风险和婚姻的难度也在提高,各种无情的现实冲击着婚姻的稳固性。有子女这一纽带相连,则意味着亲情血缘可取代或补充渐淡的爱情。第三,丁克家庭有损女性健康。有关增加免疫力的文献研究资料表明,女性一生中如果有一次完整的孕育过程,就能增加10年的免疫力,生育过的妇女可能被推迟更年期的到来。第四,丁克家庭加速了人口的老龄化。青年人口的降低和老年人口的增加可能使该地区提前迈向老龄化。

而其实社会上任何一个现象都是有利有弊的,单纯从利弊分析是无法得出客观的价值评判的,社会学的视角正是这样一种宽容的视角,它并不从纯粹的利弊去判断而是给出客观的分析。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丁克带来的影响无非两点:1、从丁克家庭发展出了丁克文化,从单纯的家庭形式演化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标志,从而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思想境界,当下甚至产生了养宠物做子女的“丁宠”一族,这表明丁克已经不单单以其固有内涵存在而是广泛地渗透进了社会的各个层面。2、挑战了人们对社会结构的认识,基本三角的社会关系被打破了,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认识也被重新颠覆,人们必须重新认识社会的结构并且重新组织起有效的社会结构以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

六、我的一点想法

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可能会发现答案完全是不同的,而这样的思考过程也使得人对问题的认识更加透彻深入,这是我认为通过家庭社会学的学习所获得的收获。

丁克家庭是家庭形式在现代化条件下的一种变化,而不是家庭性质的变异,它不代表中国家庭的发展方向,只是适应一部分人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需要而产生。繁衍生息,一直是动物的本能,在进化的过程中,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已经完成了以感情为基础进行

性爱的进步,那么,再把繁殖抛在脑后,尽情地享受纯粹的两人世界,在无忧无虑之

中度过人生,不是更有意义吗?丁克家庭的出现,向传统的家庭提出了挑战,并暗示

着建立一种新的家庭关系与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要使社会这个有机体充满活力,完成新陈代谢,也许应该积极探索一种以传统家庭为主体、以丁克

家庭为辅助的新型家庭模式和社会状态也说不定?

作为,初学社会学的学生,感谢老师的课程也感谢社会学的视角给了我如此多的启发,希望在接下去的学习中能够更进一步,获得更多真知。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剩余制度》,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2]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上海,三联

[3]祝菡,《从社会学视角解析丁克家庭的成因》,《新西部》学刊,2010,18期

[4]孙义军,《社会学视角下的丁克家庭》,《学术论坛》学刊,1994-2010合集,50页。

婚姻家庭社会学期末试题汇编

一.名词解释 1.家庭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和共同经济为纽带而组成的亲属团体。 2.核心家庭是指夫妻和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夫妇中有一人死亡,但有未婚子女的家庭也应该归为此类。 3.家庭网一般是指有亲属关系的家庭之间所组成的社会网络.是以家长为内 容主线,以家长、家庭为服务对象,以育儿、家庭消费、家长社区为服务主导,全面涵盖家长、家庭生活需求的方方面面 4.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它是由夫妻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关系。从法律上讲,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5.血亲和姻亲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血亲又分为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两种。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具体分为(1)血亲的配偶(2)配偶的血亲(3)配偶的血亲的配偶。 6.冷暴力一般是指当夫妻之间或其他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时,不是通过武力方 式处理,而是对对方表现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侮辱等,如不理睬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程度、夫妻间停止或者敷衍性生活、不做或者尽量少做家务,或者冷嘲热讽、侮辱对方人格等,从精神上伤害虐待对方。 7.“普纳路亚”家庭人类家庭的第二种形式。由美国人类学家L H 摩尔根命名, 并把它作为群婚家庭的典型。普那路亚(punalua)是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这个名称是从最早发现实行这种家庭形式的夏威夷群岛的土著人那里来的,由共妻的一群丈夫互称"普那路亚";共夫的一群妻子也互称“普那路亚”。这种 家庭制度是群婚发展的最典型的阶段。原始社会发展到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族群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合作和社会联系,于是便产生了各族群之间的通婚。同时,在人类本身的生产方面,经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自然选择规律的作用,人们逐渐认识到族外通婚对后代体质发育有益,并形成了同母所生子女间不应发生性交关系的观念,于是在家庭内部开始排除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关系,实行两个族群之间的通婚,这就是普那路亚家庭形式。 8.家庭生命周期指家庭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自然结束的运动过程。一般把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六个阶段。形成期(从结婚到第一个孩子出生)扩展期(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到最后一个孩子出生)稳定期(从最后一个孩子出生到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收缩期(从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到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空巢期(从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到配偶一方死亡)解体期(从配偶一方死亡到配偶另一方死亡)。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任务。杜瓦儿将家庭

解析当今中国社会的_丁克_家庭_刘改凤

***第24卷第2期绥化师专学报2004年5月Vol.24No.2Journal of Suihua Teachers C ollege May.20041 o解析当今中国社会的/丁克0家庭 刘改凤 (河北大学人口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当今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转型,使/丁克0家庭这种新兴的家庭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对当今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关键词:/丁克0家庭;社会;生育;不生育 中图分类号:C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499(2004)02-0055-03 一、当今中国/丁克0家庭的现状 /丁克0(DINK)家庭,俗称/无孩家庭0,是英文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的缩写,是/双收入,无子女0的意思。/丁克0家庭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据美国人口普查局1994年5月公布的年度分析报告表明:1993年美国有6180万个家庭,其中3480万家庭无子女,即占51%, /丁克0家庭已超过美国家庭总数的一半以上。 根据零点调查公司2003年2月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目前中国的大中城市已出现60万个自愿不育的/丁克0家庭,而且近七成被调查的人认为/丁克家庭0将会增多。最近的一项针对深圳户籍人口婚姻家庭状况的调查显示,深圳/丁克0家庭的比例高达10%左右,且有继续上升的势头。上海市妇联最近一项针对全市家庭状况所作的调查显示,结了婚但没有孩子的/丁克家庭0已经占到上海家庭总数的12.4%。此次调查选取了1200多个不同年龄阶层的上海家庭作为样本,如果只选取20岁-40岁年龄段的样本,/丁克家庭0的比例会更高。而在上海白领阶层中,比例更高。一项受上海市委宣传部委托,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调查咨询中心执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白领中14.3%明确表示不打算要孩子,还有25.3%的白领认为婚后要不要孩子无所谓;明确打算要孩子的白领中,近九成也表示/现在不急于要0。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目前丁克家庭的比例并不大,但中国知识阶层女性生育年龄普遍较大,正说明不想生育成倾向,不想生育的人越来越多,丁克家庭比例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知识层次较高或工作流动较快的年轻夫妇,选择不生育生活方式的比例更大。 从多子多福、传宗接代/四世同堂0的大家族到/三口之家0的家庭结构,以至裂变为享受人生的/丁克0一族,传统的家庭组织结构受到严重的挑战,由单一的家庭模式走向多元化复杂化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当今中国人们选择/丁克0家庭的因素 /丁克0家庭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代表了轻松、自由、叛逆、胆识以及勇气等,总之,是一种前卫的家庭形式。选择丁克家庭,即选择了一种更为自主的生活方式。但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受传统生育观念浸染的文化中,选择/丁克0家庭的生活方式,多数情况下会受到来自父辈乃至社会的压力。那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丁克0家庭作出了不生育这一选择呢? (一)工作竞争的压力。当今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加速了生活节奏和人才的竞争,这种无形的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过多的把时间花费在抚育孩子身上。生育和抚育孩子会牵扯人们的精力,影响工作。人们为了在事业上有所作为,不得不集中精力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而拼搏,这样也就无暇顾及子孙后代了。这种状况在高学历阶层中尤为明显,一项最新调查针对学历为硕士以上的中国高学历阶层,发现他们对生育的意义仍然持肯定态度。对生育目的的选择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组成完整家庭0、/带来快乐与爱0,之后才是/取悦父母0、/维系夫妻关系0和/传宗接代0等等。这项调查显示,人们认为生育和抚育孩子/牵扯精力0的比例高达25.4%,认为/影响工作0的比例为16.7%。由此可见,工作竞争的压力使人们不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生育和抚育孩子方面。 (二)经济因素。高品质的生活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支 55 1 o[作者简介]刘改凤,河北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4-02-22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社会学概论》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10分) 1.帕森斯是( )的代表人物。 A.社会互动理论 B.社会冲突理论 C.社会交换理论 D.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 )。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3.( )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A.情境定义 B.符号互动理论 C:镜中我 D.印象管理理论 4.( )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处于这种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 A.关系资本 B.社会资本 C.经济资本 D.人力资本 5.社会学家( )提出了中层理论。1 A.帕森斯 B.默顿 C.韦伯 D.福柯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 A.城乡融合 B.城市贫民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二元结构 7.人们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流动,这种流动是( )。 A.代内流动 B.水平流动 C.垂直流动 D.代际流动 8.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属于( )。 A.伦理道德控制 B.强制性社会控制

丁克家庭的理财规划方案

丁克家庭的理财规划方案 丁克家庭 如何获得8%以上的年收益 目录 1.丁克家庭目前财务状况特点及分析 (3) 1.1 财务数 据 ..................................................................... . (3) 1.2 收入节余 多 ..................................................................... (4) 1.3 偏好投 资 ..................................................................... . (4) 1.4 保险不多无房产投 资 ..................................................................... ..................... 5 2.丁克家庭资产配置手段分 析 (5) 2.1资产配置工 具 ..................................................................... .. (5) 2.2资产配置理 念 .....................................................................

......................................... 6 3.丁克家庭理财方 案 (8) 3.1风险资 产 ..................................................................... . (9) 3.2无风险资 产 ..................................................................... ............................................. 9 4.丁克家庭理财方案总 结 (12) 1.丁克家庭目前财务状况特点及分析 1.1 财务数据 每月收支状况(单位:元) 收入支出本人月收入 8500 房屋月供等 1800 配偶收入 2000 基本生活开销 1500 合计 10500 合计 3300 每月结余 7200 年度性收支状况(单位:元) 收入支出年终奖金 16000 保费支出无存款、债券利息 7500 合计23500 合计无年度结余 23500 家庭资产负债状况(单位:元) 家庭资产家庭负债现金和活存 30000 房屋贷款 150000 定期存款135000 股票 220000 基金 425000 房产(自用) 665000 房产(自用) 140000 合计1615000 合计 150000 家庭资产净值 1465000 1.2 收入节余多 梁先生家庭现金流充沛,每月有7200元的节余,另外每年年度节余还有23500元,每年收入节余多达109900元,这些都是扣除梁先生家庭基本生活开销每月

家庭社会学复习资料

家庭社会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家庭社会学 2、家庭生命周期 3、择偶4、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于家庭成员的不同配合和组织的关系而形成的联系模式。 5、社区情理:由地区亚文化决定的某些为在该社区中生活的多数人所认可的行为规范及与此相适应的观念。 6、家庭: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单位,包括父母、子女及生活在一起的其他亲属。 7、家庭关系: 8、家庭的核心功能 9、家庭策略:家庭面对生存环境的变动和社会变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它体现了家庭对社会的反作用。 10、离婚 二、问答题 (一)简述城乡家庭策略的共同特征 1,家庭生存策略(首先是经济策略)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城乡家庭在考虑自己应对措施的时候,首先是基于一种利害上的考虑。2,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发展策略呈现非理性色彩,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投资就形成了不惜代价这样一种态势。3,家庭策略在实施过程中的一致性。家庭在确定了某项策略的时候,都会贯彻到底。 (二)家庭的性质有哪些? (1)家庭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2)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3)家庭是一种最典型的初级群体。(4)家庭是一种社会制度。 (三)家庭的本质是什么? (1) 家庭的本质是经济关系(2)家庭的本质是人口生产关系 (3)家庭的本质是感情关系(4)家庭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四)简述城市离婚率高于农村的原因 1,农村受传统文化和传统家庭制度的影响比城市大得多,因此在婚姻的伦理责任纽带方面与城市有较大差异。2,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压力的加大,导致心理上的紧张,从而引发夫妻互动中的问题,加剧夫妻冲突。3,城市中社会流动的增加增加了异性接触和互相选择的机会。 (五)城乡家庭养老功能的差异有哪些? 1,家庭养老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赡养仍是城乡家庭的重要功能。 2,城乡养老标准和实际水平都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3,农村中的养老标准是依照社区的养老情理建立起来的,所以城乡差距能为农村老人及子女所接受。 4,在抚育和赡养方面,城乡家庭均存在着不对等的情况。即老人抚育子女的付出远超过子女赡养老人的付出。 5,上述的不对等表现为老人进入老年期后,基本上是自己养自己。但城市与农村中自养的表现不同。 6,由于经济体制改革而社会保障体系并未建立,城市家庭普遍增加了不安全感。因此城市家庭的赡养功能实际上是加强了。而农村家庭受影响较小,但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村家庭的赡养功能可能也将有较大提高。 (六)简述社会变迁对婚姻家庭有怎样的影响 1)社会变迁带来的多元化,使家庭类型出现了多元化形式。除了核心家庭外,还有单身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同性恋家庭等形形色色的家庭形式。 (2)工业化的进程,使家庭的发展趋向一致。家庭普遍出现婚龄提高、离婚率增加、家庭核心化、功能减少等共同趋向。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理论来自实践,同时反过来指导实践。理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四个方面: (1)理论可以提供解释的能力,藉此来预测介入的结果; (2)有理论的指导,使得社会工作在介入过程中有比较明确的介入方向; (3)因为理论具有推论的意义,藉此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社会工作者可以因此而积累经验,并评估其他的理论,以便寻找出其他更为有效的理论,借此运用到社会工作实务中; 第一节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是向我们展示家庭变迁的动态过程,帮助我们从时间角度理解家庭的研究框架,又称为家庭发展理论。 家庭生命周期概念,表示家庭从成立开始,经历发展的各个阶段,最终归于消亡的整个生命过程。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由希尔和汉森提出。 一、家庭发展(生命周期)理论的假设 (1)家庭至少有四个组成因素: ①个别的家庭成员②家庭关系③家庭团体④家庭结构; (2)就发展理论本身而言,它有四个基本假设: ①人们的“发展”是如何受到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状态的影响;

②人们的所作所为不能与他们的“发展”分开; ③个人与团体的“发展”如何,来自于其社会环境和个人的能力; ④家庭的在事件(非有形的),可以由家庭所发生的事件来解释; 二、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和主要理论观点 长期以来被广为传播、采用的家庭生命周期的思想是由杜瓦尔提出的。家庭作为一个单位要继续存在下去,需要满足不同阶段的需求,包括:①生理需求;②文化规;③人的愿望和价值观。杜瓦尔认为家庭生命周期包括以下相互联结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 家庭生命周期与家庭发展任务

第二节家庭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与家庭系统理论的假设及观点 家庭系统理论把家庭看成是一个由几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每个子系统间既有联系又有制约,形成家庭系统有序的运转,以此来实现家庭的功能。 1、针对系统理论在家庭实务工作中的应用,杜赫提提出了家庭系统理论的主要假设: (1)家庭关系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与个人是否病态的主要因素; (2)家庭的互动模式可以代代相传; (3)家庭的健康是建立在家庭的向心力及个别家庭成员是否被尊重的平衡点上(即两者都要被重视); (4)家庭越有弹性,家庭就越有良好的功能; (5)家庭互动的分析,需要从家庭具有的婚姻和亲子关系角度探讨; (6)个人问题常和家庭的互动模式及家庭价值观有关; (7)任何家庭小系统的改变,都有可能引起家庭主要系统的改变; (8)实务工作者介入到家庭,即成为家庭的一个新系统; 2、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1)家庭的每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

家庭社会学的概念

家庭社会学的概念 家庭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家庭和家庭演化的客观规律;研究家庭和社会的诸种关系;研究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The aim of Sociology of Family There are great many issues concerning the family that we will consider. Our aim is to get an overall picture of what causes what. Why has the family taken particular forms in the past? What is happening to it today? What can we expect for families in the future? These issues are important, for men and women as groups, for the larger society as a whole, and for each of us as individuals. We all experience families. Virtually everyone has been brought up in one, and most of us will have a family of our own. The family has, to a considerable degree, shaped what we are, and it will be a major part of our life experience in the future. The sociological theory of the family has personal and practical relevance that virtually no other part of sociology shares. This is not to say that sociology is capable of drawing faultless guidelines on how to live a happy family life. Many of the issues are too powerfully embedded in the social world we live in for us to manipulate them easily. But th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gives us some insight. If it cannot let us evade many of the conflicts, it can at least alert us to what they are and present some ways of dealing with them. The sociology of the family is also relevant from a third point of view. Increasingly, the family is a subject for professional practitioners. Most of the work of psychiatrists and clinical psychologists as well as counselors and social workers deals with the family or its effects on individuals. Although some of the problems that one witness are psychological, in the sense that we can see them in individuals, they are not necessarily psychological in their origins.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sociology of the family to see how many issues arise. For example, there was a time when women struggling for some autonomous roles in a male-dominated system were diagnosed as merely having psychiatric problems; today,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gives better insight into the causes of their situation and possible courses of action. The family also has a major effect on how children succeed in school, and indeed on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ir subsequent careers. Professional educators as well as career counselors and personnel managers thus would also benefit from some lessons in the sociology of the family.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political issues around the family makes it of practical relevance for all of us to know what aspects of the surrounding world affect the inside of the family and vice versa. Purpose of the Sociology of Family 1, One important set of topics in the book covers the concerns of a course on contemporary marriage. It is designed to introduce students to what to expect in their own family life: what information is worth knowing, what problems may be expected, what practical techniques are available for dealing with issues that arise. 2, A second kind of course focuses more on the family as an institution in society. Here we

中国当代家庭功能的变迁

精品文档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任何家庭都处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受社会的制度规范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环境和制度发生改变,20 世纪末期中国的家庭功能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家庭生育功能减弱,性与情感满足的功能加强;家庭生产功能有复归的趋势;家庭的经济功能减弱,家庭的抚育功能也越来越弱。 今天我们就家庭的功能中的生育功能,性与情感功能的改变进行简略的分析和总结。 家庭是人类生育和繁衍的基本场所,生育仍然是中国现有家庭的最基本的功能! 但是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家庭的生育功能正在逐渐的减弱。 1.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我们身边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少生孩子多种树”“少生优生幸福一生”,政府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所以中国家庭的生育子女数量普遍减少,生育率降低!我们来一组数据,1995年全国出生人口为2065万人,与1900相比减少了328万人,到1999年,出生人口为1909万人,与1995年相比减少了154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实施计划生育以来,我们人口的总出生率从1970年的5.8降至目前的1.8左右,降低了4个百分点,接近4亿人。从数据中可以明显的看到,计划生育的实施对家庭生育功能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2.避孕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使得家庭单纯的性行为与生育活动产生了分离,也使的性与情感功能增强。据统计,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以婚龄人口的避孕使用率在1990年就已经达到了89%的水平,而且除了1994年以外为93%以外,一直维持在90%左右的水平,基本上达到了避孕使用率的最高水平。可以说,避孕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生育功能。 3.人们观念的变化。与西方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流行趋势相似,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一些自愿不育的夫妻组成丁克家庭意为“双收入,无子女”家庭。据上海人口情报中心的一份资料显示:1979-1989年上海市区的丁克家庭约占全市家庭夫妇总数的2%--3%,人数估计超过5万人。到1999年底,广州市结了婚而不生育的人由3万人增加到10万人。丁克家庭所表明的是一种不育文化与传统的家庭生育职能相背离。 4.中国转型期带来的经济和各方面的压力也使得人们的生育观发生生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多子女收到计划生育的制约,要罚款,很多家庭不能负担这笔钱,同时,多子女也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现如今中国社会压力,生活压力如此重的情况下,很多家庭都选择晚生和少生,甚至不生。 5.社会福利的提高和养老保险基金的开展和制度的改变,也使得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观念发生了改变,人们不再把生育防老看的很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家庭的生育功能。以上就是我对中国当下家庭功能中生育功能功能减弱,性与情感满足功能加强原因的一些分析。 .

福州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最早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并力图将它建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此他也通常被当做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A涂尔干 B斯宾塞 C孔德 D韦伯 2.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大规模流动属 于。 A结构性流动 B自由流动 C水平流动 D代际流动 3.对一般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方式 是。 A道德控制 B法律控制 C宗教控制 D风俗习惯 4.下列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公司员工B同一辆车中的乘客C商店里的顾客D邻居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社会问题的是。 A王某30岁了还没有娶上媳妇B青少年犯罪已占犯罪案件的60%以上 C不少年轻人赞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D当前教育水平呈整体下滑趋势 6.下列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B只有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有可能形成社会互动 C社会互动以互动双方都能理解的信息传播为基础 D社会化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 7.集合行为历来是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很多理论观点来解释这种行为的机制和过程。在这些理论中,对集合行为的性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有认为集合行为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有的则认为集合行为是理性行为。在下列几种理论中,将集合行为视为一种理性行为的理论 是。

A感染理论 B控制转让理论 C模仿理论 D紧急规范理论 8.下列现象中,体现出社会分层特点的现象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通过民族识别,我国确认的民族有56个 C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将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D进过调查,发现某班40个同学,竟分别来自20个省份40个县市 9.下列有关参照群体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参照群体并非某一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却被他用做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B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 C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D一个人的参照群体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10.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 的。 A描述功能 B解释功能 C预测功能D规范功能 11.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是。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断代家庭 12.下述判断中,不是非正式群体结构特点的是。 A.它是个人基础上的一种人际关系 B.它具有不固定的目标或任务 C.它具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D.它没有自己的领袖 13.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社会整台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从社会学角度看丁克家庭

东方企业文化·远见 2011年11月 104 从社会学角度看“丁克”家庭 刘占良 (河北大学,保定,071002) 摘 要:随着社会的改革以及现代化浪潮趋势的不断推动,“丁克”家庭作为一种新兴家庭模式,已在我国悄然而至。本文通过对“丁克”家庭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原因的分析,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它对我国社会结构的影响。提出以核心家庭为主,以“丁克”家庭为辅助和补充的家庭模式,使核心家庭与“丁克”家庭形成一种动态的良性循环关系,缓解人口的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压力,更有效的稳定低生育水平。 关键词:“丁克”家庭 家庭模式 社会背景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11—0104—02 近年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的生育观念 发生了重大改变,我国的婚姻观念从多子多福,传宗接代“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到“三口之家”的家庭结构,以至裂变为享受人生的“丁克”一族,传统的家庭组织结构已收到严重的挑战,而家庭模式也因此由单一的模式走向了多元化和复杂化。“丁克”(DINK )一词为英文缩写译音,意即双收入、无子女的家庭结构。 一、“丁克”的概念界定 双职业,能生育但选择不生育,并且主观上认为自己是“丁克”的夫妇或者个体,称之为“丁克”。成为“丁克”的第一标准是:具有生育能力而选择不生育,除了主动不生育,也可能是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而被动选择不生育。成为“丁克”的第二标准是:主观上对自己“丁克”身份接纳和认可,自己认为“丁克”是一种生活方式。 二、“丁克”家庭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原因 社会学理论认为,“丁克”家庭只是家庭的一种形式,或者说是家庭的一种特殊形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变迁是社会变迁的缩影,经济变革和社会发展促使人们在观念上的变迁,这是“丁克”家庭产生的社会背景,也就是说,“丁克”家庭能成为社会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家庭功能观念上的转变,使选择“丁克”家庭生活方式呈增多趋势。 首先,家庭的天伦之乐不再以多生儿育女为唯一。以前,“子孙绕膝”是中国传统社会家庭最大的天伦之乐。在传统观念上,娱乐被视为懒惰和奢侈,家庭子孙满堂当作娱乐的功能,人们从儿孙们聊天说笑中得到唯一的心理休闲,尤其在农村传统家庭里,一家大小于晚饭后聚叙,或在瓜棚下,谈谈生活情趣,讲讲故事作为家庭乐趣。随着整个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家庭的各种社会性功能外移,越来越多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共同体,人们的娱乐内容和方式也大大丰富多彩,电视机,组合音响,家庭影院等现代娱乐器具把家庭娱乐生活提高到期一个崭新的水平,并逐渐从家庭内部拓展到社会,使家庭的天伦之乐不再以“子孙绕膝”为唯一。 其次,社会对家庭的干预减少,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传统家庭对社会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生育功能,生儿育女繁衍子孙,使社会的生命能够不断地延续下去,历久不衰,是家庭的主要责任。在传统的伦理观念中,中国人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 “延续香火”等鼓励人们生育的价值观念,子孙满堂是中国过去理想家庭的基地,没有生育就是绝后,这种无孩子家庭往往会遭到周围人们的蔑视和嘲讽,社会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家庭的干预减少,家庭生活被认为是个人的私事而与他人和社会无关,私生活的权利受到尊重,法律,道德和社会舆论对个人婚姻,家庭生活,生儿育女的干预受到严格的限制,尤其是行政单位不再也无权干预个人私事。由此,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在逐渐进步,生育观念的转变使人们对家庭生育有了新的理解,当然 ,这里面还有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妇女的家庭地位提高及妇女的文化程度提高等三方面的因素。 最后, 家庭“保障”功能社会化,“防老”未必非“养儿”。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具有最基本的社会功能,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养儿防老”。尤其在中国传统家庭中, 人的一生就生活在一种相互依靠的家庭关系中,父母年老体衰时,唯有儿女的劳动成果来赡养父母,养儿育女对父母来说是为自己“养老”进行储备,即“养儿防老”。随着社会的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疾病,工伤保险制度的不断推出,家庭的保障功能逐步由社会来承担,家庭中子女已不再是“防老”和“养老”的唯一保障了。 三、对于“丁克”家庭的社会学分析 “丁克”家庭作为一种家庭模式存在,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数量呈上升趋势,它使当今中国社会家庭结构日渐多样化。“丁克”家庭能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主要是因为人们的家庭功能观念有所转变。一方面,“丁克”家族有利于缓解人口负担过重所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比如资源、生存空间、就业机会等。另一方面,人们在接受的同时还是有一些疑问:有人认为不生育有悖于人类正常繁衍的自然规律,“不育文化”的无限扩展,对人类正常的繁殖生息是不利的。 一方面,“丁克”家庭的出现也给社会带来了积极地影响: 第一、越来越多的“丁克”家庭的出现,冲击了中国社会以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为主流的社会家庭结构,使中国社会家庭结构日渐多样化。 第二、“丁克”家庭加快了中国女性角色的转换。“丁克”家庭这种生活方式使许多都市女性摆脱了女性被固化了的生儿育女的命运。同时,“丁克”家庭少了亲子关系这一羁绊,使家务劳动大大减少,使当今中国女性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去,为争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创造条件。 第三、“丁克”家庭缓解了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虽然中国“丁克”家庭的增多对减少人口不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但这种减少人口的隐性作用必将会凸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 另一方面,“丁克”家庭的出现也给社会带来了些不良影响: 第一、“丁克”家庭使婚姻稳固度降低。“丁克”家庭的大量出现,使离婚变得容易,也就带来了潜在的不稳定因子。由于“丁克”家庭只有一对夫妻而没有孩子,人们常说“孩子是维系夫妻关系的纽带”,孩子是家庭矛盾的天然调解者,一个家庭,夫妇俩在社会工作中,尤其在当今快节奏,高水平,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怨恨,焦虑和心理失衡。 第二、“丁克”家庭有损女性健康。有关增加免疫力的文献研究资料表明,女性一生中如果有一次完整的孕育过程,就能增加10 年的免疫力,生育过的妇女可能被推迟更

中国亲子关系现状调查

中国亲子关系现状调查 发布时间:2010-04-12 09:17 文章来源:作 者: 李银河网络编辑:谢永利 调查样本情况 为了解近年来我国城市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五城市家庭调查”课题组于2008年6月-10月期间,在广州、杭州、郑州、兰州和哈尔滨等五城市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五个城市年龄在20-80岁之间的市辖区居民,设计样本量为每城市800户,五城市共4000户,4000人。最终获取样本总数为4013户,4013人。 调查发现,二十多年来城市家庭小型化和核心家庭化已成趋势。不过,大城市的家庭虽然已经极大地核心家庭化,但已婚子女与父母家庭往往住在同一城市,亲子关系的紧密程度非西方家庭可比。如果说西方家庭基本上是以夫妻轴为主的家庭,那么我们调查的这几个城市的核心家庭化,并没有使家庭从亲子轴为主完全转变为夫妻轴为主,而是一种夫妻轴与亲子轴并重的新模式,这一点从子女与父母的联络频率、居住距离以及大量的经济交往等可以得到验证。 ■调查发现,平等模式成为亲子间的权力关系主要模式,如在选择配偶的决定权问题上,由本人决定而后征求父母意见的比例占六成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典型的父权制社会,长辈与子辈之间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即统治关系,无平等可言。这种情况在近几十年有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在城市家庭当中。此次调查设计了一组指标,用以度量亲子间的权力关系模式。其中选择配偶的决定权是家庭社会学经常使用的指标,因为选择配偶这样与个人生活幸福高度相关的问题,是统治模式和平等模式会发生激烈冲突的领域。 调查结果表明,在五城市家庭中,在选择配偶的决定权问题上,由本人决定而后征求父母意见的比例占六成;由本人决定但不须征求父母意见的接近两成;由本人与父母共同决定的超过一成;由父母决定而后征求本人意见的不到一成;还有2.4%是父母包办的婚姻。城市间相比,兰州是五城市中现代化程度最低的,其包办婚姻的比例最高,征求本人意见但还是由父母决定婚姻大事的比例也比较高。 ■调查表明,亲子关系并没有发生松散的趋势,近七成半的被访者认为与父母关系很亲密按照现代化理论,伴随着以亲子轴为主的家庭关系向着以夫妻轴为主的家庭关系的转变,亲子关系会变得越来越松散。但是本次调查发现,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并没有发生这样的趋势,反而显得非常亲密。在调查对象与父母关系这一问题上,有近七成半的被访者回答是很亲密的;超过两成的人回答比较亲密;关系一般的近半成;较疏远和很疏远的只是个别人,在统计上几乎毫无意义。 从调查对象和父母的联络频率也可看出亲子关系的亲密程度。总的看来,五城市的亲子联络频率是相当高的:有近三成的人几乎每天和父母联络;有近五成人每周联络一两次;有两成的人每月联络一两次;有不到一成人每年联络几次;基本不走动的是个别人,在统计上

关于丁克家庭比大家庭好的英语作文 A nuclear family is better than an extended family

A nuclear family is better than an extended family Zhang Yong lei 03110111 Good morning,everyone.My name is Zhang Yong lei.I am very glad to share my view that I would rather a nuclear family than an extended family with you.This will take about four minutes.Just sit and relax. As is known to us all,a nuclear family consists of a pair of couple and their unmarried children,and an extended family includes two or more pairs of couple and their unmarried children,which has more people than a nuclear family.So it is obviously that you can have more personal space as well as as freedom if you live in a nuclear family.You can do everything you like at arbitrary.You can get up too early or too late,raise your pets and do not worry about disturbing others. Not only does a nuclear family provides more personal space and freedom for you,but it is also good for your relation with family members.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same thing.Living in an extended family is easy for family members have different views about one thing,and they may feel unhappy or even argue with each other,which may lead to family problems or conflict.This will hurt their relation deeply. But living in a nuclear family,people meet with each other from time to time,and they have more joy than problems when they meet,which contributes to their better relation. Last but not least,it is no wonder that in an extended family,grandparents would like to spend more time on children and do everything they can for children.For instance,grandparents may meet their unreasonable needs or help children to do housework.All this will spoil children,which is bad for children in the long term.But in a nuclear family,parents are more likely to teach children do things on their own. To sum up,a nuclear family would be better than an extended family.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