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3第三章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格理论

03第三章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格理论

03第三章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格理论
03第三章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格理论

第三章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格理论

(陈67,黄112,郑168)

一、人格结构

(一)、意识

(二)、个人潜意识

(三)、集体潜意识

1、人格面具(或人物)(persona)

2、阿尼玛(或阴性基质)(anima)

3、阿尼姆斯(或阳性基质)(animus)

4、阴影(或阴暗自我)(shadow)

5、自身(self)

二、人格动力

(一)心理能

(二)、心理能的分布和移动

(三)心理能的运行与转换

三、人格类型(心理类型)

(一)、两种态度

(二)、四种机能

(三)、八种人格类型

四、人格发展

(一)、童年时期(从出生到青春期)

(二)、青年时期(从青春期到35岁或40岁)

(三)、中年时期(从35或40岁到退休)

(四)、老年时期(从退休到死亡)

五、荣格理论评价

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瑞士精神分析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他

出生于瑞士的开斯威尔的一个宗教家庭。宗教信仰是荣格早年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他于1900年获巴赛尔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接着到苏黎士大学精神病诊所任职。弗洛伊德的《梦的解释》一书出版后,他开始在实践中运用弗洛伊德的观点,并将应用效果写成《早发性痴呆心理学》(1907)一书。1906年荣格与弗洛伊德有了通讯联系,次年他俩在维也纳首次会面,倾谈足足持续了13个小时之久,很快成为挚友。1909年荣格陪同弗洛伊德访问美国克拉克大学,在此期间两人都发表了演讲。1911年荣格在弗洛伊德的全力支持下出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第一任主席。但是,荣格对精神分析、潜意识和力必多的理解与弗洛伊德是不同的。在荣格出版了《潜意识心理学》(1912)之后,他与弗洛伊德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1914年荣格辞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并退出该协会,两人关系决裂。此后,荣格不再支持精神分析论,转而大力倡导分析心理学。他在去世那年出版的一本自传《回忆·梦·反思》中的第一句话,“我的一生就是潜意识自我实现的故事”(Jung,1961),道出了他的心理学特点。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在研究方法和许多基本论点上,大体上还沿袭了经典精神分析论,同时也有不少修正和发展。

一、人格结构

在荣格心理学中,人格作为一个整体被称为精神(或心灵)(psyche)。精神包括所有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无论是意识到的或是潜意识的。它的作用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之与环境相适应。人生来就有一个完整的人格。他在一生中应该做的是,在这种固有的完整人格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其多样化、连贯性和和谐性,警惕不让它破裂为彼此分散的、相互冲突的系统。分裂的人格是一种病态人格。

精神由意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相互作用的系统所组成。在荣格看来,人格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结构。这一结构不仅由无数要素所组成,而且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错综复杂的。同时这个结构还受到外部环境和来自身体内部的不断刺激。

对于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有人用图示的方式作了生动的描述。

(郑学,169)

(黄希庭,113)

助下运用意想和灵感绘制的心理完整性的原型。通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靠积极想像技术,

荣格完成了他的原型心理学研究。

(一)、意识

对荣格而言,意识是人心中惟一能够被个人直接知晓的部分。它在生命过程中出现较早,很可能在出生之前就已经有了。这种自觉意识,通过个性化的过程,产生出了一种新要素,荣格将其称为自我。自我(ego)就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一切心理活动。自我是意识的中心。尽管自我在整个心理中只占一小部分,但它作为意识的门卫却担负着极为重要的任务。某种观念、情感、记忆和知觉,如果不被自我所承认,就永远也不会进入意识。它像过滤器那样,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正是由于自我的这种重要功能,才保证了人格的同—性和持续性。对自我的理解上,荣格与弗洛伊德的观点颇为相似。

(二)、个人潜意识

个人潜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是由曾经被意识到但又被压抑或遗忘,或在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有意识的印象的内容所构成。荣格的个人潜意识概念与弗洛伊德的前意识概念相似。个人潜意识的内容对个人来说是极易获得的,它与自我是相互作用的。

在个人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对个人生活至关重要的特性,荣格称之为情结(complex),即富有情绪色彩的一连串的观念或思想。当说某人具有某种情结时,意思是指他执意沉溺于某种东西而不能自拔,像是上了“瘾”。情结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有恋母情结的人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与母亲这个概念有关的活动中。有恋父情结、性爱情结、权力情结、金钱情结或其他类型情结的人,情况也是如此。

情结可以成为人的调节机制的障碍。荣格认为,有许多情结深深根植于他的病人的神经病症状中。情结也往往是灵感的动力源泉,对在事业上取得显著成就有重要意义。因为对事业的迷恋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关于情结的形成,最初荣格认为它起源于童年时期的创伤经验。后来他认为情结起源于人性中某种比童年时期的经验更深邃的东西,即他所谓的集体潜意识。

(三)、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是荣格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是人类种系发展的整个过程的沉积物,荣格认为:一种不可计数的千百亿年来人类祖先经验的沉积物,一种每一世纪仅增加极小极少变化和差异的史前社会生活经历的回声。与个人潜意识不同,集体潜意识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共同的,因为它的内容到处都能找到。

这些镂刻在人脑中的祖先经验,荣格称之为原型(archetypes),它是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原型是那些经历许多世代一直保持不变的经验累积于心中的结果,是一种对世外某些方面进行反应的先天倾向。例如,自从人类诞生以来,每天看着太阳东升西落,这种深刻印象,最后凝结在集体潜意识中成为一种太阳神或上帝的原型。我们对太阳神或上帝的崇拜,是千万年来的经验镂刻在人脑的结果。每一个时代中每一个成员所经历过的经验,都有相应的原型,例如出生、死亡、上帝、太阳、男人、母亲、英雄等。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它们代代遗传,决定着个人对世界反应的倾向性。

原型不是人生经历过的事情在大脑中留下的记忆表象,它没有一个清晰画面,而更类似于一张需要后天经验来显影的照片底片。原型深深地埋藏在心灵之中,因此,当它们不能在意识中表现时,就会在梦、幻想、幻觉和神经症中以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原型有很多,人生有多少个典型的情景就有多少个原型。荣格把自己一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原型,他确定和描述过几十种不同的原型,诸如出生的原型、再生的原型、死亡的原型、力量的原型、巫术的原型、英雄的原型、儿童的原型、母亲的原型、上帝的原型、魔鬼的原型、骗子的原型,还有许多自然物或人造物的原型,如太阳、月亮、风、火、水、武器、劳动工具等等的原型。在这些原型中,荣格研究得比较多的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妮玛和阿妮姆斯、阴影

和自性。

1、人格面具(或人物)(persona):这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或精神的外部形象(outward face of psyche)。其目的是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它是人在社会中扮演某种角色而发展起来的,是别人据以了解那个人的那部分精神。人格面具只是个人精神的一部分。一个人如果过分偏重人格面具,必然会牺牲人格结构中其他组成部分的发展。

人格面具是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倾向性,倾向于在公众场合中展示自己,扮演好某种社会角色。其目的在于给别人一个好的印象,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许。所以,这个原型有时也被称为顺从的原型。一切原型都必须是有利于个体,也有利于种族的,否则,它就不可能成为人的人性的一部分。显而易见,人格面具有利于人在社会中生活,它促使我们与其他人,甚至与我们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人格面具不仅有利于实现个人目的、取得个人成就,同时,它也是社会生活与共同福利的基础。

人格面具在整个人格中所起的作用并非完全是积极的,有时也可能是消极的和有害的。如果一个人过分热衷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他方面就会受到排斥。这种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就会逐渐违背自己的本性,不考虑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和需要,把自我认同于人格面具,这种情况被荣格称为“面具膨胀”(inflation)。过分关注人格面具则必然要牺牲人格结构中的其他组成部分,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荣格病人中有许多是这种面具过分膨胀的受害者,这些人大多是社会名流,且很有成就,但他们却在某一天突然感到自己的生活异常空虚和没有意义。因为他们多年来都在欺骗自己,自己的兴趣与情感都不是真实的,而是假装出来的。荣格的工作就是让病人充分认识到自己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对它给予适当的抑制,以便使自己人格的其他部分赢得伸展的空间。

2、阿尼玛(或阴性基质)(anima):这是男性精神中所带有的女性特征。阴性基质是男人在漫长岁月中与女人交往时所获得的经验的沉积。其作用是:(1)使男人具有女性特征;(2)为男人在男女交往(包括母子交往、朋友和爱人间的交往)时提供参照系。这种原型的第一个投射对象差不多总是自己的母亲。它会极大地影响男人对女人的选择,影响他对某个女人是喜欢还是讨厌。

3、阿尼姆斯(或阳性基质)(animus):这是女性精神中所带有的男性特征。阳性基质是女人在漫长岁月中与男人交往所获得的经验的沉积。其作用是:(1)使女人具有男性特征;(2)为女人在男女交往中提供参照系。这种原型的第一个投射对象差不多总是自己的父亲。它会极大地影响女人对男人的选择。

相对于人格面具,荣格把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称为精神的内部形象(inward face of psyche)。它们的心象总是投射到异性身上,并决定两性关系的性质。

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又称异性的原型。阿妮玛指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或意象,阿妮姆斯指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这是人类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男女相互交往和共同生活的经验而形成的。这种原型保证两性之间的协调和理解,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荣格指出:“每个男人心中都携带着永恒的女性心象,这不是某个特定的女人的形象,而是—个确切女性心象。这一心象根本是无意识的,是镂刻在男性有机体组织内的原始起源的遗传要素,是我们祖先有关女性的全部经验的印痕,或原型。”

异性原型为我们建立起一种无意识的标准,影响到我们对异性的选择和反应。荣格指出:阿妮玛有一种先人之见,它喜欢女人的虚荣矫饰、多情善感、软弱无力、缺乏自信和没有目的性;而阿尼姆斯则选择那些真诚勇敢、聪明多智、体魄健壮的男性。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人因为人格面具的过度发展而受害,但在阿尼玛和阿妮姆斯上,许多人的情况则相反,这两种原型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因为我们的传统社会过分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别性,鄙视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征和女性身上的男性特征。在我们的文化中,那些所谓的“假小子”和“假妹子”经常遭到别人的嘲笑。当代社会文明的发展,为阿妮玛和阿妮姆斯的发展提供较为宽松

的空间和更好的发展机会,我们可以预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可以见到更多的“假小子”和“假妹子”。

4、阴影(或阴暗自我)(shadow):也称同性原型,这是代表一个人自己的性别,并影响这个人与同性别的人的关系的原型。它是精神中最黑暗、最深入的部分,比任何其他原型都更多地容纳人的最基本的动物性。它很可能是一切原型中最强大最危险的一个,是人身上所有那些最好和最坏的东西的发源地。在荣格看来,阴影的动物本性是生命力、自发性和创造性的源泉。他认为,不利用自己阴影的人容易变成忧郁的毫无生命力的人。像一切原型一样,阴影也寻求外部的表现形式。它象征妖魔鬼怪等形象并投射于世界。

阴影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因而有必要加以压制。通过外在的社会法制与道德规范以及内心的人格面具,一个人可以成功地压抑自己天性中的兽性一面,他会变得文雅起来。但是,为了这种文雅,个体将付出高昂的代价。这就是削弱了他的自然活力与创造精神,因为阴影不仅是最坏东西的发源地,也是最好东西的发源地。荣格认为一个人缺乏来自于阴影的深邃的先天智慧与直觉,其生命将缺乏活力、没有朝气、流于浅薄和平庸。

5、自性(self):这是集体潜意识中的一个核心原型。它把所有别的原型都吸引到它的周围,使它们处于和谐状态,即把人格统一起来,导致人格的统一、平衡和稳定。荣格认为,自身可以用曼荼罗(见补充讨论)词表示。自身就像曼茶罗一样,位于构成精神的许多对立部分的中间位置,使精神和谐而均衡。

如果一个人的自性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那他将感到内心激烈的矛盾和冲突,感到自己精神即将崩溃。荣格认为一切人格的最终目标就是自性的充分发挥或实现。这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极少有人完成这一工作,只有像耶稣和释迦牟尼等伟大的宗教领袖才接近于这一终极目标。自性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自我,通过自我,尽量使人格的各个组成部分到达自觉意识,使那些无意识的东西成为意识到的东西,使人格获得充分的个性化。荣格认为依靠某种宗教体验和修炼方面,如瑜伽和坐禅,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自性。

曼荼罗

曼荼罗(mandala)是印度教密宗与佛教密宗所用的象征性图形,供举行宗教仪式和修习禅定时使用。曼荼罗表征宇宙诸神聚会的圣地和宇宙力量的聚焦点。作为宇宙缩影的人的精神上“进入”曼茶罗并向其中心“前进”,象征经历宇宙的分解与复合。在日本和我国西藏地区,曼荼罗基本上分为两类,分别代表宇宙的胎藏界和金刚界,前者的运动是从一到多,后者则是从多到一。西藏的唐喀(卷轴)曼荼罗绘有外圈,其内侧有——个或几个同心圆,围绕一方框,有线条从中心延伸到四角,将方框内部隔成四个三角形,每一三角形的中央和中部绘有五个圆圈,内有神的象征物或神像,最常见的是五尊自生佛。荣格认为,作为最古老的宗教象征的曼荼罗,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找到。—个曼荼罗常以回环的环状出现,但有时它也可能是一个正方形或圆形,甚至还包括其他的几何形状。最早的曼茶罗是太阳光轮。在西方,曼荼罗常是十字形、三位一体的象征性标记、哥德式大教堂的玫瑰窗上的彩色图案等。自然界也有许多曼荼罗,如原子结构和雪花。不论其结构形式如何,它们都有一个中心。在荣格看来,这个中心就像精神中的自身原型。因此,个人的曼荼罗便体现了他的人格。

荣格认为,曼荼罗象征常常自发地出现在患者的梦和想像中。他相信,曼荼罗是一个整体性的原型符号,它把人格统一起来,给它以稳定感和一体感。因此,他强调,每个人都有必要创造出一个自己的曼茶罗。荣格的学说中充满了神秘主义的思想。他的这一原型概念后来不曾有回响,没有引出相关的研充。

(黄希庭,116)

(沈德灿,300)

二、人格动力

荣格不仅有系统的人格结构理论,而且提出了人格动力学说。他认为人格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动力系统,这个系统具有相对闭合的性质。这是因为它或多或少是一个独立自主的能量系统,尽管它需要从外部世界或自身肉体中获得能量,但是,这些能量一旦为心灵所吸收,就完全属于精神能量,而不是物理、化学或生物的能量,并且心灵可以任意决定如何使用这种能量。

荣格认为,来自于身体内部或外部世界的精神能量,主要通过各种感觉刺激作用于我们的心灵而产生。所有这些内外感觉给我们的心灵提供连续不断的滋养,如同食物滋养我们的身体一样。由于感官不断地接受来自外界的能量,从而使心灵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所以它的平衡只能是相对的,而不能达到绝对的平衡状态。如果心灵是完全封闭的,它就像一潭死水,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如果心灵是完全开放的,其结果将是无穷的混乱。因此,健康的人格应该是介乎于两种极端的中间状态,即相对闭合的状态。

(一)心理能

人格的动力是心理能(或心理能量)(psychic energy),荣格用力必多来称呼这种心理能。但是,荣格所说的力必多与弗洛伊德把力必多仅限于性欲是不同的。他把力必多(或欲力)(libido)定义为一般生物的生命能量。它从身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为个人的心理发展提供能源,是人格的动力。不同量的心理能被分配到不同的心理活动中去。被分配给不同心理活动的心理能,在量上是随时发生变化的。

荣格和弗洛伊德决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荣格不同意弗洛伊德将“里比多”解释为单纯的性能量。相反,他把“里比多”看作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后来,逐渐用“心理能”取代了“里比多”。荣格认为,心理能可以是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在意识中它表现为各种努力、欲望和意愿。同时,它既可以表现为食欲、性欲,也可以表现为情绪和情感。

心理能不能像物理能那样作直接的定量的测定和计算。但是,可以通过比较,把握某一心理活动所用能量的相对大小,这就是荣格所提出的心理值(psychic value)。所谓心理值,是用来衡量分配给某一特殊心理要素的心理能的计量尺度。当比较高的心理值被投放到某种观念或情感时,这就意味着这种观念或情感有相当大力量左右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例如,一个赋予权力很高心理值的人,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官场上投机钻营,讨好上司,欺骗和压制下属,或想方设法去做显著的政绩,力求保官和升官。

我们不能绝对地测定某一心理要素的心理值,但可以相对地估计它的大小。我们可以将一个心理要素与另一种心理要素相比较,看哪—种心理要素占用了个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可确定哪种心理要素所具有的心理值就更大。例如,我们发现一个人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社会工作上,却很少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家庭生活上,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前者的心理值远远大于后者所拥有的心理值。对心理值进行估计和测量的方法包括:(1)观察他对不同活动对象的选择。(2)为达到目标而克服障碍所费的时间。(3)对梦或幻想进行分析。(4)生理指标的测量,如脉搏、呼吸和皮肤电等的测定。

(二)、心理能的分布和移动

在荣格看来,人格系统中的能量分配是由两条原理决定的:等值原理和熵增加原理。

第一条原则称为等值原理(principle of equivalence),即是说,每一个人能应用的力必多是固定的,如果它被投入人格系统的某个结构,那么就会在其他结构中显示出来。如果在意识中集中了较多的力必多能量,那么潜意识活动中的力必多能量就会减少。力必多能量是守恒的。能量永远不会从心灵中消逝,它只是转移到别的活动上去了。有时甚至从意识活动转移到无意识活动中,例如以幻想或梦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二条原理称为熵增加原理(principle of entropy)。这是指心理能量的分布和流动是有方向的,一般是从能量多的心理成分流向拥有较少能量的心理成分,以实现心灵不同结构或

成分之间的平衡,这就像热力学中所说的热量流动的规律((即熵增加原理)一样,从热量高的地方流向热量低的地方,以至两方的热量达到均衡。例如,一个人的人格面具过分发展而阴影呈低度发展,那么心理能就会从人格面具原型流入阴影原型之中。但是,来自外界的能量总是使心灵处于不平衡状态,使人产生种种紧张感、压迫感与冲突感,人格结构不同成分之间的能量极差越大,人所体验到的紧张感和冲突感就越强烈。荣格认为,某些精神病人如自闭症为了逃避无法对付的强烈刺激,便环绕自身建立一层外壳保护自己,不与外部世界交流。正常人则通过各种方式来保护自己,使熵增加,产生相对平衡的状态。

荣格以为,人生的生活目标就是按照熵增加原理,寻求人格系统中的能量分配达到平衡。虽然力必多是完全被用于维持人格系统的,但仍有一定的能量闲置未用。力必多有这种剩余,是由于人格系统不能成功地在系统内部平衡能量强度所致。例如,如果心理能由人格面具输送到阿尼姆斯原型,而阿尼姆斯原型又不能吸收其全部能量,就会有一些能量剩余出来。这些剩余能量既可能使阿尼姆斯原型膨胀起来,也可能被转移来创造新的象征或类似物。这些新创造出来的象征将引导我们从事新的活动,产生新的兴趣,获得新的发现和走向新的生活方式。

(三)心理能的运行与转换

荣格认为心理能可以沿着前行和退行两个方向流动。前行指人把心理能投放到外部活动之中,以适应环境的要求。在前行过程中,每种心理机能都会吸取各种生活经验和心理能量,使人努力与环境条件和要求相一致。退行是指把能量从外部活动中抽回来,流入无意识之中,以激活无意识中的各种心理内容。前行与退行是两种对立,但又是相互联系的过程。通过前行,使人消耗能量以应付外部世界,通过退行使人保持和聚集能量。退行还有一个好处是它激活了无意识中拥有的丰富的种族经验和智慧,有助于人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实际上我们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在从无意识中汲取能量,梦为我们提供力量和智慧。能量的前行与退行类似于涨潮和落潮,从而使人的内心世界得到调整和平衡发展。

荣格认为心理能量和物理能量一样,是可以发生能量转换和形态的变化的。首先,当一种新的活动模拟本能活动时,本能的能量就会被纳入到这种新的活动中。荣格把这种现象称为能量输导。即心理能量必须经过一个能量输导系统,发生能量转换,纳入到新的活动中,才能像物理能量那样做功;其次,心理能是通过模仿或制作的方式进行能量转换的。荣格发现,原始部落以各种仪式和舞蹈来转换心理能量,而现代人则通过“有意志的行为”,用科学和技术把梦想变为现实,从而实现心理能量的转换。

荣格认为,象征是一种有意义的意象,是促使心理变化的一种工具。当理性的源泉不足时,精神就会产生一种象征。它是自发地从潜意识中产生的,是建基于潜意识原型之上的,是原型的外化,原型通过象征来表现自己。这样,人们通过对象征的形式及其内涵的分析,就可以追根寻源地找到潜藏在潜意识深处的原型。荣格还认为,象征并非固定不变,它不仅仅是一些符号之类的东西,还是一种推动和促进心理发展的力量。荣格把这种力量称之为象征的“超验功能”(Transcendent function)。荣格发现最经常出现的一个整体象征就是“曼荼罗”,它是最古老的宗教象征之一,代表着人的整体精神,而且是人格的中心。它可以使各种矛盾冲突的力量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由于象征具有这种超验的功能,它能帮助人们探察潜意识心灵的奥秘,能够预测个人未来的心理发展水平。

三、人格类型(心理类型)

荣格早年在字词联想实验中就发现,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其情结的表现也不同。1913年在慕尼黑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上他第一次提出了内倾和外倾人格。1921年他在《心理类型学》一书又作了详细的阐述。荣格对心理类型的研究已成为分析心理学的最重大发现之一,也使他成为人格差异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一)、两种态度

荣格认为,在与世界的联系中,人的精神有两种态度(attitude)。一种态度是指向个人内部的主观世界,称为内倾(或内向)(introversion);另一种态度则是指向外部环境,称为外倾(或外向)(extroversion)。前者性格迟疑、爱思考、孤僻、退缩、常提防戒备、不愿抛头露面;后者性格开朗、爱交际、坦率、随和、乐于助人、常做无把握的冒险。一个人只是或多或少地属于外倾型或内倾型,而并非整个都是外倾的或整个都是内倾的。“只有当外倾机制占优势时,我们才把一种行为模式称为外倾的”(Jung,1921/1971,p.575)。

荣格根据两种态度或倾向性,把人划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对于内倾型的人,心理活动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喜欢安静,富于幻想,对事物的本质和活动结果感兴趣。外倾型的人好社交,为人活泼、开朗,对外部世界的各种事物感兴趣。荣格还认为每个人都不是绝对内倾或外倾的,许多人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类型,或某种态度类型相对占优势。

(二)、四种机能

荣格还提出四种思想功能(functions of thought):(1)感觉(sensing):指明事物存在于什么地方,但不说明它是什么事物;(2)思维(thinking):指明感觉到的客体为何物,并给它命名;(3)情感(feeling):反映事物是否为个体所接受,决定事物对个体有何种价值,与喜欢和厌恶有关;(4)直觉(intuiting):在没有实际资料可以利用时,对于过去和将来事件的顶感。

他认为思维的功能是评价事物正确与否,情感的作用是判断和确定事物价值,该事物是否可以被接受。思维与情感是一对相互对立的功能,人们用它们来进行判断和评价,因此可称之为理性功能。感觉是一个人确定事物存在与否的功能,但不指明那是什么事物。直觉是对过去或将来事物的预感。感觉与直觉也是一对相互对立的功能,因没有理性参与,又称之为非理性判断。荣格说:“感觉告诉你存在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可以接受,直觉告诉你它从何而来,去往何处”。

(三)、八种人格类型

荣格把两种态度与四种功能结合起来,划分出了八种不同的人格类型。

(1)外倾思维型(thinking extrovert type):按固定规则行事,客观冷静;善于思考问题但固执己见;感情受压抑。这类人较为理性,有逻辑,对细微的差别不敏感,所有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们都属于此类。

这种类型的人以男性居多,典型的例子是科学家,他们为激起其热情的领域而贡献毕生的精力,他们的目标是找到解释自然现象的理论和规律。达尔文、爱因斯坦等是这种类型的典范。

这种类型的人因重视逻辑、秩序、原则,相信自己的“生活规律”是绝对真理,会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他憎恨不合理性,排斥情感,对人性的弱点缺乏理解,忽视人际关系中的艺术,所以会显得刻板、冷漠、无情和傲慢。若过分压抑情感,则情感会作为补偿以反常的方式来影响他,造成痛苦和挫折,或变得专制、固执、自负、迷信,且不接受任何批评。极端的例子就是所谓的“科学狂”。

(2)内倾思维型(thinking introvert type):离群索居,沉溺于玄想;实际判断力缺乏,社会适应性差;智力高,忽视日常实际生活;情感受压抑。此类人对内部的精神世界充满了兴趣,荣格本人、叔本华、尼采都属于此类。

内倾思维型仍以男性为多,典型的是哲学家或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因专心于内心的实在,他们对外部世界很少注意,对周围的人、事往往心不在焉,会引起不合时宜的注意;与人在一起时羞怯而沉默寡言或反应突兀;独处时会忘了自己身在何处。

内倾思维型与外顷思维型的人有许多相同的特点。为了让思维不受干扰,他们也排斥感情,因关注内在世界、耽于冥想、忘掉他人而显得冷漠无情;不理解、不体谅他人,因其根

本未注意过,极端的情况下他会因完全割断与现实的联系而成为精神病患者。他们易变得顽固执拗、刚愎自用,且敏感易怒,有时压抑的情感会以变态和狂热的方式影响其思维并体现在作品中。

(3)外倾情感型(feeling extrovert type):极易动感情,外界的细小变化都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多愁善感;寻求与外界的和谐,爱交际;思维受压抑。此类人中女性比男性多很多,其中首推那些在政治领域取得很大成功的女性。

这种类型的人因固守已有的价值观念,有历史感和传统感;对人际关系特别有兴趣,善于处理尴尬场面,息事宁人,使社会及家庭生活得以维持、协调;是令人愉快的客人,也是团体活动中受欢迎的人;有道德感且真诚动人。其优秀者是热情、能干、有魅力的人;另一极端则不免浅薄、虚伪、浮夸卖弄、矫揉造作,失去了人情味。因其压抑思维功能,这种类型的人思维能力不发达。另外,这种类型的人往往能自然地找到不错的配偶。

(4)内倾情感型(feeling introvert type):安静,有思想,感觉敏感;情感深藏在内心,沉默寡言,态度既随和又冷淡;属于那种所谓“水静则深”的人;思维受压抑。此类人常常是害羞的女性,虽然她们很少表达感情,但内心中实际上情感丰富,她们还兼具忠诚、爱家等品格。

内在情感是由一些原始的情感意象所激发的,所以会表现出原始的、不同寻常的和创造性的特点。因为这种类型的人不关心外部世界,其适应性也很差。与外倾情感型的热情友善不同,这类人天生有一种叫人不解的行为方式,显得古怪反常。这种类型的人也多见于女性,虽常常会给人冷漠无情之感,实则不然,他们只是缺少表达,而内心有着强烈的情感,对人的痛苦也不乏同情,其情感表现正可用水静则深来形容。他们有时神情忧郁、压抑,但有时也给人以内心恬静,怡然自得之感,有一种神秘的魅力。内倾情感型的创造性会表现在诗歌、音乐之中,也会表现于倾注在子女身上的富有牺牲精神的深情里。

(5)外倾感觉型(sensing extrovert type):寻求享乐,无忧无虑,社会适应性强;不断追求新异感觉经验,情感浅薄,沉溺于各种嗜好;直觉受压抑。此类人可能会成为赛车手、流行歌手等。

这类人其感觉取决于他们面对的客观对象的性质,对外部世界的把握正如它所看到的那样,一只猫就只是一只猫,他不会加以权衡、评价。对他来说,惟一重要的是感官的对象。这类人以男性居多,他们对积累外部世界的经验有兴趣,现实、实用,按生活的本来面貌看待生活。他们常常易于接近,快活并善于享乐。这类人没有理性,情感一般也是浅薄的,生活只是为了获得一切能够获得的感觉。他们中极端的人可能堕落成难以满足的追求感官享乐的人或浮夸的唯美主义者。依感觉的差别,他们可能沉溺于不同类型的嗜好,而有变态的、强迫性的行为。

(6)内倾感觉型(sensing introvert type):沉浸于自己的主观感觉之中,对外界世界淡漠寡味,了无生趣;不关心人类的事业,只顾身旁刚发生的东西;直觉受压抑。此类人可能是某一类的艺术家,如毕加索、斯特劳斯等。

这类人感觉受内心状态的影响很大,仿佛出自心灵深处。感官经验是更重要的,对象则退居第二位,甚至微不足道。此类型的人男性很多见,许多艺术家、音乐家即属于此类。此类型的人同其他内倾型的人一样,远离外部现实世界,耽于自己的主观感觉之中。有时他们会不堪承受源源而来的各种印象,需要时间吸收、理解这些印象,常被集体潜意识表象所纠缠,以为看见了一些并不存在的人和物。他们多为一种标志着内倾特征的东西难于表达而感苦恼,认为惟有借助艺术,才可能表现自己的种种感觉经验,但他们创作的作品往往缺乏任何意义,因为同外倾感觉型相同,他们也没有理性,情感功能不发达。外表看来,他们安静、随和、执着、自制,实则由于思想、感情的贫乏,他们往往并不有趣。

(7)外倾直觉型(intuiting extrovert type):做决定不是根据事实,而是凭预感;异想

天开,喜怒无常,好改变主意;富于创造性,对自己许多潜意识的东西了解很多;感觉受压抑。此类人直觉极其灵敏,他们能对人、环境产生瞬时的直觉反应,比如那些优秀的古董商。

这种类型的人依靠他们的直觉能能力来生活,总是试图从每一客观情境中发现各种可能性。不断地从外部世界中寻找新的可能性对他来说是极重要的,新奇的事物才是他生存的营养。他忍受不了那些已成事实、为人熟知的事物,会顽固地反对;他不尊重风俗习惯,对他而言也没有什么宗教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当他专注于追寻新的事物时,会对他人的情感和信念无动于衷,但他也有建立在他“直观合理”看法上的道德和信念。他喜欢冒险,肯为未来牺牲一切,认为“坐失良机”只因胆怯软弱。他“只知耕耘不问收获”,因他追逐新的事物的特性让他几乎不可能把一件事做到底,所以他很轻易地把自己的生命虚耗在一连串的直觉上,毫不吝惜地把自己的发现、创新拱手让人,而自己最终一事无成。这种类型的人与他人的关系十分脆弱,不是靠得住的朋友,会有许多兴趣和爱好好,但很快就会放弃掉,同时也是不会忧愁的人。

(8)内倾直觉型(intuiting introvert type):偏执而喜欢做白日梦,观点新颖但稀奇古怪;苦思冥想,很少为人理解,但不为此烦恼;以内部经验指导生活。此类人可能是一个神秘主义者、空想家或思想奇怪的人。

这种类型的人视自己为不被理解的天才,却被别人视为不可思议,因为他们局限于自己的直觉有感知的东西,遵循着构成其问题的感受行事,与现实和传统都没有联系,不可能有效地与他人交流沟通。

内倾直觉型的人若是个幻想家,他会在直觉的冥想中自得其乐,在幻想中确定自己;若是个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他会最擅长从感知到造形的变化,或者他会以他的艺术“向世界,向绚丽多变的色彩展示一些非凡的奇异的事物,这些事物既庄重而又平庸,美而又怪诞,崇高而又滑稽”(刘韵涵译,1988,40页)。荣格认为,除了艺术家是当然的正常人,其他人若不能达到把体验与生活联系起来,就是疯子。其实,生活在幻想中对他们还不够,他们必须找到在一个集体里能被承认的恰当的表述,但在当今世界这几乎不可能。正常情况下,这类人只是奇特,但完全无害,可是他们被内心的幻象紧抓不放,就可能产生问题。

荣格认为,一个人的态度和思想功能的模式是由儿童身上的先天因素决定的。这种先天固有的模式由于受到父母和社会的影响可能会发生改变。但是他强调,对一个人天性的任何强制性改变都是有害的。

荣格所划分的这八种类型只代表极端的情况,实际上每个人都会表现出某种占优势的性格类型,在他身上还有不占优势的第二种或第三种性格类型。其中有意识的因素,也有无意识的成分,两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千变万化的人格类型。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婚姻恋爱、职业选择,都应该考虑性格类型的适应性。

(陈少华,73)(荣格人格类型的测量工具由Myres 与Briggs所发展得一份量表, 称为麦

布二氏心理类型量表(Myers- Briggs Type Indicator, MBTI).Myer与Briggies除了融合荣格所提出的两种态度与四大心理功能,又加上处理事情、应付外在事物的两种态度)

四、人格发展

荣格有关人格发展问题的关键概念是个性化(或个别化)(individualization)。所谓个性化是指个人的精神的各种成分经历完全分化并充分发展的过程。个性化的过程就是逐步认识诸如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人格面具、思维的四种功能以及精神的其他组成部分。只有当这些以前是浑沌的、未分化的精神组成部分都被认识、被分化,它们才能找到表现的机会。一旦个性化过程出现后,超越功能(transcendent function)就发挥效力。超越功能是一种对人格中所有对立倾向和趋向加以统一、完善和整合的能力。人格发展中的个性化和整合作用(或统整)(integration)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都是人生而固有的。个人的精神从一种浑沌的、未分化的统—状态开始,逐渐发展为一个充分分化了的、平衡和统一的人格。虽然发展的这个目标很难达到(荣格认为,只有耶稣和佛祖才达到了这种水平),但却是人格自我实现的努力方向。

荣格在心理治疗中发现,由于患者年龄不同,其心理病因和症状亦有很大差异。若想有针对性地了解和治愈心理疾病,就必须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有所了解。为此,荣格提出了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在《精神分析沦》(1913)中,荣格把人生划分为四个阶段:

1、童年时期(从出生到青春期)

荣格认为这一阶段应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指出生后的最初几年,儿童不具备意识的自我。他虽然有意识,但意识结构不完整。他的一切活动几乎完全依赖父母。到了后期,由于记忆的延伸和个性化的作用,他的意识自我逐渐形成,儿童开始用第一人称“我”来称呼自己,并且逐渐摆脱父母的依赖。

2、青年时期(从青春期到35岁或40岁)

这一时期是“心灵的诞生”时期。此时,个体的心灵正发生一场巨变。他面临人生道路的各种问题,如事业、婚姻、学习等。在矛盾面前,他们或许会盲目乐观或盲目悲观,而导致精神失调或自卑感,或许会停留或固守于一种儿童的原型,而不愿意变得成熟起来。因而,这一阶段的人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意志力量,使自己的心理和外界保持一致,在生活中作出正确有效的选择,克服面临的无数障碍,在世界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3、中年时期(从35或40岁到退休)

这是荣格最为关注的时期。他发现许多中年人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社会上获得了令人羡慕的地位,有了美满的家庭,但他们往往感到人生仿佛失去了意义,心灵变得空虚而苦闷。荣格认为这是在人生的外部目标获得之后所出现的一种心灵的真空。他称之为中年期的心理危机。要使中年人振作起来,就必须寻找一种新的价值来填补这个真空,扩展人的精神视野和文化视野。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过沉思和冥想,把心理能量转向过去所忽略的主观世界,由外部适应转向内部适应。用荣格的话来说,“对于那些已到中年、不再需要培养自觉意志的人来说,为了懂得个体生命和个人生活的意义,就需要体验自己的内心存在。”

4、老年时期(从退休到死亡)

荣格认为,老年人和儿童一样,喜欢沉浸在无意识之中。他们喜欢回忆过去,更多考虑来世生活问题。在这里,荣格承认人死后的生命依然存在,认为这是心灵个性化过程的另一个时期,并在来世中获得自我实现。作为一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他不是单纯从迷信的角度盲目地信仰灵魂转世,而是认为一种为世界上这么多人所深信的信念,一种成为许多宗教所信奉的教义,是不能被心理学研究所忽略的。

五、荣格理论评价

(一)、对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贡献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作为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的直接的对立物,与其说是一种学术分裂的产物,毋宁说是一种学术发展的产物。刘耀中在他的《荣格、弗洛伊德与艺术》一书中说得好:“弗洛伊德打开了那扇心理学的门,但为心理学带来光亮的却是荣格”(刘耀中,1989,第2页)。刘氏在这里所说的心理学特指肇始于诊断和治疗精神疾患者着重研究潜意识现象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而言的。随着时代变迁和心理治疗实践的进展,从弗洛伊德到荣格,精神分析心理学有了很大的变化发展。众多的研究者对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进行了比较、剖析,二者的理论观点虽多共同之处,但无论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研究主题、范围,还是从方法上看,荣格都超越了弗洛伊德。荣格在1914年创立的分析心理学,在许多方面修正并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而这正是动力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深入并扩大对潜意识的研究。弗洛伊德和荣格都对潜意识进行了研究,但荣格对潜意识的阐释远远超山了弗洛伊德的狭窄范围。在弗洛伊德更重视潜意识生物本性的时候,荣格把握的则是潜意识的象征本性,认为潜意识意识不只是个人早期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中受压抑的心理内容,也不仅仅限于性欲范围和个人的方面。荣格认为,潜意识同人类的整体发展历史有关,是人类精神发展的缩影、仓库;潜意识不全是消极的、破坏性的和卑污低下的,它同样也是积极的、创造性的和高尚的。荣格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的概念。他认为,或多或少属表层的含有个人特性的个人潜意识有赖于更深的一层,即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不是来源于个人经验,不是从后天中获得,而是先天就存在的。集体潜意识与个性心理相反,具有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都有的大致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共同心理的基础。集体潜意识的观念贯穿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全部理论体系,是他的理论的最重要核心,导致了荣格与弗洛伊德在许多问题上的不同看法。

2、发现集体潜意识中的许多心理原型。荣格在他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集体潜意识中的许多心理原型。他认为原型是构成集体潜意识的最重要内容,是一切心理反应的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先验形式。对这种先验形式,可以从心理学、哲学、美学、神话学、伦理学等不同方面去理解。原型作为心灵的底蕴,在诊疗中它具有治愈力,在艺术中它具有创造力,在人格发展中它是指向,在非理性行为中它又具有破坏力。原型可以被认为是构成了各门科学的启发动力。因此,荣格强调原型不只具有认识论上的意义,而且涉及想像、情感、直觉等一切心理活动。荣格的研究者认为,荣格这样做,实际上是要为包括潜意识在内的人的感性争得地位,把人的心理联结为一个整体,从而深入追寻其基础到人的自然本能和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原始心理结构。因此,荣格的理论被认为在传统哲学的基础上丰富和深化了对人性、人的本质的理解,涉及到了对人存在的深邃态度,表现了荣格精神和心灵的伟大。

3、发展力比多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荣格对力比多实质的理解也与弗洛伊德不同。弗洛伊德主要把力比多理解为性爱,荣格则把力比多看作普遍的生命力,性爱只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进而,荣格根据力比多的指向,把人分成了内倾型和外倾型两个基本类型,又从感觉、思维、情感、直觉四个方面解释人格的基本功能,构成一种复杂的类型理论。

4、产生心理治疗的持续影响。有关心理治疗,荣格和弗洛伊德之间也存在着根本的分歧。弗洛伊德方法重要之处在于追溯精神病症的儿童期根源。弗洛伊德从始至终本质上是一个职业医生,以自然科学为依据进行工作,认为心理过程就其一切方面来说是一种进化现实的表现。因此,弗洛伊德总是倾向于从过去寻找病因。与弗洛伊德不同,荣格认为只是寻找童年的精神创伤,甚至会产生不是治疗而是摧残的后果,他始终坚持在精神病症中寻找建设性因素。

荣格的特殊贡献首先表现在他坚持主张人们不应该把精神病症看做某种完全消极的东西,要是我们能做到最后理解它,就将为心理发展的新可能找到一种启示。其次,在人类天

性当中,除开性与自我实现之外还有其他的重要冲动,在生命的第二个一半里,文化或精神冲动要比前述两种冲动越来越显得重要。荣格的第三个贡献是认为应该在现在,就像在过去那样,找寻精神病症的原因,也应该在力比多为克服某种障碍,并继续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受到挫折当中去找原因。

荣格认为,在治疗方面,惟一的方法是依据患者的年龄、发育程度、气质等修正治疗手段。另外,荣格强调心理治疗是建立在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上面,关系是主要因素,理论和方法只是辅助的。荣格的心理治疗体现了荣格分析心理学在观点和方法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对心理治疗产生了持续的影响,迄今仍在引导着治疗实践。

(二)、对心理学的促进与启发

就具体方面而言,有以下三点,值得特别提到:

1、提出心理类型学说。荣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心理类型学说,是人格心理学主张类型说的先驱者之一。如今荣格提出的内倾型和外倾型人格已融入人们的日常语汇,这是他的分析心理学的又一影响广泛的贡献。内倾和外倾的观念,在精神病学、心理学及在广大读者的思想中像野火一样蔓延。荣格提出人们依赖四种心理功能,就个人而言,从横向看,是功能相互补偿的机制,从纵向发展看,是从单向演化为多种功能的平衡、和谐的发展,以实现人格的整体性。荣格提出心理类型以后,在评价心理发展水平时,类型成了一种新的指数。荣格心理类型学说对心理学发展的广泛意义在于重视了心理学研究主体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肯定了其现实的合理性及实施教育指导的针对性。

2、拓展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领域。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无疑拓展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领域。他把潜意识视为构成人的统一的精神整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潜意识与意识相互对立补偿的关系中,明确提出了集体潜意识与原型这些新概念,使人认识到对潜意识的内容、作用与根源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合理性。

3、对心理学跨文化与本土化研究的启发。荣格认为,为了理解人类心理,必须考虑到有不同种类的社会、国家和传统的事实,与此相关联,人们必须从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去解决人的心理问题。这反映在他的分析心理学体系中更具有文化人类学的色彩,对于今天在心理学中开展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或本土化研究也是一种思想启发。

(三)、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局限与不足

当然,荣格的学说思想也有使人难于把握与接受的地方。

例如,在心理学研究对象问题上,荣格所强调的心灵,其实质所指是不明确的。在荣格正确地提出该注意研究潜意识的同时,过于强调潜意识在个体整个心理与行为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而有失偏颇。同时,过于强调文化历史对个体人格的积淀而忽略了社会现实条件的客观存在对人的意识的决定影响,在潜意识与意识、意识与存在之间摆错了位置,以致颠倒了关系。这对心理科学研究可能会带来某种危害。

其次,荣格由分析治疗精神疾患得到的认识概念,由个体的精神失调问题推广到整个社会问题,以至世界性战争等复杂的社会历史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显得缺乏社会历史背景的客观现实或社会存在的依据,把有客观规律可循的社会历史现象试用主观的心灵现象去加以解释与理解,难免不落入主观空想与武断臆造之嫌,而为有科学见识的心理学家所不取。

禅与心理分析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64620502.html,/ 禅与心理分析 文|申荷永 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有了转折性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异军突起,为世界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若是说认知心理学早在现代心理学的创立者冯特那里便已经有了伏笔,而兴起于20世纪初期的格式塔便已经属于认知心理学,或者说美国的认知心理学实际是新行为主义从“S-R”(“刺激反应”)到“S-O-R”(刺激-中介-反应)的转变的话,那么,人本主义心理学,却完全是心理学中一种新生力量的体现。尤其是其与传统精神分析的融合,充实了当代西方心理分析的发展。 但是,其实也并不尽然,在美国或西方心理学界属于全新的事物,恰恰是东方数千年之久的古老文明的一种再度体现,其中有着中国心宗禅学精神的投影。借助于禅宗的沉思与静坐,包括借助于道家的修身养性之哲学,禅与心理分析开创了西方心理学中一种新的文化。想我1984年入读心理学研究生,考虑硕士论文选题的时候,受精神分析学者弗洛姆与日本禅学家铃木大拙合著的《禅与精神分析》一书的影响,拟定为《禅宗与心理分析》为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即是想借此题目和机会,来领会中国心宗禅学与心理分析的精要。 (一)静心与心理潜能 禅宗的静坐与静心功夫,经由日本禅的改造之后传入西方,顿时引起了西方人的好奇与神往。印度的瑜伽术,中国的道家功夫,以及日本的禅法,一起融会在英文的颇富魅力的“Meditation”一词中。而“Meditation”以其“沉思”和“冥想”为名,以激发潜能实现自我为号召,很快便融入了心理学的发展之中。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创立者的马斯洛(A. Maslow),早在50年代,在其人本主义心理学形成的初期,便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下这样的想法:“东方文明中的出世者,如禅师与和尚等,是否比西方文明中的自我实现者在情感上更加和谐呢?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马斯洛:《洞察未来:马斯洛未发表过的文章》,霍夫曼编著,许金声译,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4。】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当年释迦默尼菩提树下悟道,顿时心旷神怡,精神焕发。当他经过一个村庄时,有位老乡见此人如此安然自若,神色怡然。于是便上前问他,你是天神下凡吗?释迦默尼说不是。那么你是普通人吗?释迦默尼仍然回答不是。这位老乡接着问,那么莫非你有魔法?释迦默尼仍然回答不是。这位老乡困惑不解,于是再问,那么你是谁呢?释迦默尼回答说,我是觉悟者。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们的理解之中,心理分析是具有一种广泛的含义,不仅仅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阿德勒的人性心理学,以及卡尔·荣格分析心理学,同时也包括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超个人心理学。因为马斯洛,以及罗杰斯,也都是以从事心理分析或心理治疗为主要工作的。而同时,众多的精神分析学家,如阿德勒、弗洛姆、霍妮、艾里克森,甚至是荣格即荣格学者等,也都是人本主义者。 作为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尤其是超个人心理学代表的托马斯·塔特(T.Tart),在一次国际超个人心理学会议上作报告时说,我想我愿意生活于这样的一个世界中,大多数人都能够对于深层的精神本质有一种直接的体验和认识,而不是对它们仅仅具有观念和信仰。而这种超越性态度的获得,不是通过理论,而是一种超越自己普通的生物、心理和文化实体的结果,一种直接接触和体验作为我们真正本性的心智与爱的源泉。对于这么一种心理学的信念,塔特举了一个禅宗沉思的例子来说明:“但是我可以从相近的沉思传统中来做一个说明。我的朋友Young Shinzen是世界上最好的佛教领悟禅师之一。他曾经告诉我,对于在西方的禅师来说,都会有这样一种共同的经验,如果你有一百个新学生来学禅或习禅的新学生,那么他们大部分人都会告诉你他们被深深的打动了,都会认为沉思的实践应该成为他们生活重要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荣格人格理论的延续及不同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学说 (一)、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1、作为意识,弗认为是人格最表层部分,是由人能够注意提到觉察到的主观经验组成; 特点: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限时性; 2、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被回忆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有关经验组成。 3、无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深层部分,主要指不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经是意识领域却被压抑起来的心理活动。具体包括原始的冲动、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还有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特点: (1)、无矛盾性:互不干扰,各人独立(存在内容); (2)、无时间性:不因时间而消失或减弱,不存在时间先后顺序影响; (3)、不存在彼此的否定、怀疑或不信任的成分; (4)、非现实性:―快乐原则‖ (5)、无意识观念里面的能量是最大的,较活跃,易变形; 三者关系:无意识是原动力,意识、前意识是检查官。 (二)、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一些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形成,它同人的内体过程相联系,本我中储存的能量为力比多,主要向躯体提供能量并储存能量同时为自我和超我输送能源。 生本能具备的能量叫eros,创造的力量;死本能具备的能量叫Thanatos 自我:比较理智的、符合现实的一部分、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人格中是文明、最有道德的一部分,遵循道德原则,包含自我理想和良心。(三)、自我防御机制:自我为了协调人格内部产生的冲突而形成的防御方式。 比较常见的: 压抑:最基本防御机制 否认:消极的解释问题是的方式 投射:拿加别人做替罪羊 合理化;替代;升华 设计:性别与防御机制的有关影响、性格与防御机制的有关影响。 弗洛伊德关于性心理发展即人格发展理论 凡是能带来愉快的满足的体验都叫性快乐; 口腔期(0~1岁),快感区:唇、舌;前口腔期(0-8个月)、后口腔期(8-1岁) 停止和倒退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在从低向高发展时,由于没顺利解决好前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冲突,导致低阶段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下来,从而出现任何发展阶段的停滞和延缓。由于人格发展过程中的停止和倒退,导致的性格特点如下: (1)、口腔型特征 在工作中追求一种安全感,扮演一种被动和依赖的角色,表现出明显的嫉妒和猜忌,对别人过分苛求,遇到挫折易怒,比较悲观,仇视别人。 (2)、肛门型特征 肛门便泌型:过分吝啬或节约,强时间观念,过分讲究秩序、整洁。

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 — 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 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课程代码及课序号 ETH109 课程名称 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 学 号 201420069 姓 名 刘佳琦 学 院 法学院 专 业 法学 考试时间 2015年6月16日

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刘佳琦 摘要: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认为,总体的心灵有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健康甚至相关领域学科(比如教育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详细论述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心灵结构的三个层次,并由此对教育提出个别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自我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引言 分析心理学是20世纪早期诞生的一门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学,它的创始人——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卡尔·荣格是在以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的发现为基础上,根据自己亲身体验及在对临床病人的大量观察和广泛研究了各民族宗教神话之后,提出来的一套颇具说服力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 在分析心理学体系中,心灵(psyche)被当作人格的总体,一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思想和行为都包含在心灵里面,它所注重的是人格的统一性及其与整体的一致性,其核心理论是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以原型的形式存在。荣格认为,人格具有与生俱来的整体性,人类所应做的,首先是保护这种整体性,再进一步发展这种固有的人格整体,使之达到尽可能的最大限度的分化、整合与协调,实现终极意义上的精神统一。荣格认为,作为总体的心灵包括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下面本文将分别介绍其各自的内涵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 荣格认为自我意识出现于生命的早期,甚至有可能先于出生,它是唯一一个能够被我们的直觉直接感知的方面。我认为对我们人类而言,自我意识主要起辨别的作用,意识能够区分自我和非我、主客体、肯定的态度和否定的态度等。正是因为意识的发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的智慧 【摘要】分析心理学是20世纪早期诞生的一门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学。在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的发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亲身体验及对临床病人的大量观察和各民族宗教神话的广泛研究,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卡尔-荣格提出来一套颇具说服力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作为其理论精髓的集体无意识思想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人格层次结构学说、性格的类型、人格探索的方法等人格心理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以及心理治疗过程中的转移现象和应对策略加以梳理,并浅述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关键词】荣格、意识与无意识、性格类型、转移 ——————————————————————————————————- 荣格(1875—1961),瑞士著名哲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一生致力于心理学的研究,在弗洛伊德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了其无意识理论,采纳了精神分析的方法,以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自己为轴心,将不同时间、空间、文化、人性等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构成他特有的思想结构,成为举世公认的权威。 人格的结构和内容 一、意识——精神事实对于自我的一种关系。 意识是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它源于无意识领域,以自我为中心:意识从无意识领域和外部世界中汲取内容,当这些内容与自我发生联系时即成为意识。其本质是辨别,区分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肯定和否定等等。事物分离成对立的双方完全是由于意识的区分作用,只有意识才能认识到适当的东西,并使之与不适当的和无价值的东西区别开来。意识的功能有两个方面: 1.外部功能(即心理活动机能):感觉、思维、情感、直觉 感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种东西 思维:告诉我们它是什么 情感:告诉我们它是否令人满意 直觉:告诉我们它来自何方和去向何方。 2.内部功能:记忆功能、意识功能的主观因素、情绪 二、个体无意识(又称下意识)——被压抑或遗忘的个体知觉和经验 情结是个体无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心灵将经验重建为内在客体后的产物。荣格认为,情结以类似本能的方式运作。说“类似本能”是因为它们对特定的情境或人物会产生立即的、直接的、特指性的反应。然而与本能不同的是,它们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的,而更大程度上是创伤、家庭互动模式、文化制约等经验的产物,这些经验再综合了集体无意识原型的原始性要素才产生了情结。情结对心理的影响大多是消极的。但是,对于意识自我来讲,那些苦恼的情感经验、精神创伤等个人生活经历又都可以成为加深个人见识,增强自我的适应,使人格更充实的有利条件。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原型要素就是透过情结的经验被体验的。 受地域、民族、经验的不同影响,每个人能够意识到的内容和程度不尽相同,因此个体无意识具有相对性,它的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同个人无意识的偶然事件可能易于被召唤到觉醒的意识中来比,组成个体无意识的一切冲动和愿望、模糊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的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体潜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获得,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二)原型 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正如他所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潜意识与各种情绪的构成有关,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感觉到。” 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独特的形式,集体无意识具有普遍的表现方式,它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

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三)原型意象 荣格用原型意象来描述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但荣格也一直努力区分原型与原型意象的不同,原型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意识无从认识它,但是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义。于是我们可以把原型意象看作是原型的象征性表现。 无意识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 象征的物质成分使意识处于激活状态,意识受到象征的激活,而把兴趣指向象征,并力求去理解它。这就是说,象征除了“能量转换者”的动力学作用之外,也是“意识塑造者”。它迫使心理去同化象征中所包含着的一种或多种无意识内容。同时,由于原型及原型意象总是具有其集体无意识的渊源,因而一旦将这些理论运用在实际的临床心理分析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利用集体无意识原型以及原型意象本身所包含的治愈功能与作用,在这种意义上,意象、象征与想象,也就成为荣格心理分析中最重要的方法与特色。 荣格曾根据自己的分析与体验,以及自己的临床观察与验证提出了阿尼玛,阿尼姆斯,智慧老人,内在儿童,阴影和自性等诸多分析心理学意义上的原型意象。这些原型意象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在意识以及无意识的水平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行为。 1、阿尼玛 阿尼玛是荣格用来形容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她既

荣格心理测试(MBTI) 各结果分析

荣格心理测试(MBTI) 各结果分析 ESTJ ESTP ESFJ ESFP ENTJ ENTP ENFJ ENFP ISTJ ISTP ISFJ ISFP INTJ INTP INFJ INFP ESTJ 主要特征 1、采取客观方法解决问题,如果形势需要,会强硬。主要运用思考去安排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几乎不能容忍混乱,低效率和不完善的措施。 往往是: * 有逻辑性和分析能力,有客观的判断能力 * 不优柔,明白,果断 2、着眼于目前那些你重视的实在东西。灵活地运用过去的相关经验来解决问题。喜欢做见效快,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 可能是: * 讲究实际、现实、公事公办 * 有系统、实用主义 3、是优秀的管理人员,因为熟知系统和后勤。善于列出必要的步骤去完成任务,预见到潜在的问题,指派任务,调度各种资源。不会漏掉任何要点,不会忽略任何细节,会按时完成任务。一旦发现哪里出了问题,会做出安排并着手去纠正,否则宁愿用已被证实无误的方法和系统。你的目标对准任务、行动和最终的成绩。 4、喜欢安排计划、行动、程式,然后着手把事情办成。在生活中恪守一套清楚的标准和信念,并不懈地努力遵照这些标准和信念,也要求别人同样做。重视能力、高效率和最终的结果。 给他人的印象 他人认为你可以不费力地制定系统、程式和计划,喜欢依赖你去担当责任,依靠你办事。他人可能还会觉得难于对你表示抗拒,你对事情应该怎样是十分肯定的。在交际中清晰、直截了当,所以很少费力去琢磨你想的是什么。 很合群,喜欢与各种人交往,尤其在涉及工作、游戏、传统和家庭等活动时更是如此。认真对待与外界关系中自己的角色,并尽职尽则地做好份内的事情。 别人一般认为你: * 正直、可靠 * 决断、直言、自信 发展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1、需要注意充分发展自己对现实的感觉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 如果没有发展自己对现实的感觉能力,可能还未获取足够的信息就匆忙做出决策。那么,你的决策反映的会是自己不成熟的判断或是偏见。 如果没有发展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可能因找不到可靠的途径评估信息而做出前后不一致的,或过于匆忙的决策。 2、如果找不到机会发挥你的才能,并使自己的贡献得到赏识,会觉得沮丧,还可能: * 变得死板而教条 * 成为强加于人的、“无所不知”的专家,凌驾于他人之上,听不进他人意见。

荣格的人格理论

在荣格的人格理论中,人格包括了三个层次: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每个层次有其丰富的内涵,它所包含的内容组成一个相对闭合的精神系统,这个系统只允许外部能量的进入,而不允许能量的流出。这里的能量指的是外来环境的信息刺激。有些人可能会问:我们的世界如此复杂,信息量如此之大,每时每刻必有大量能量的涌入,这样不会使我们的精神系统崩溃吗?荣格可以给你一个信服的答案。在意识这一层次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自我。自我在整个精神系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好比是意识的门卫,只有被这个门卫所认可的信息刺激(能量)才能进入到意识当中,被人的大脑所感知。而不被它认可的信息,就被拒绝在意识之外,不被大脑所感知。但这部分能量并不是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是进入到个人无意识中,以一种不被人脑所感知的安眠的能量形式存在。这样,我们的精神系统虽然吸收了大量的能量,但实际上,只有被自我所认可的那部分信息产生的能量在发挥着作用。而大部分能量是以静止休眠的形式储存在无意识中。所以,我们的精神系统也既是荣格所指的人格就不会崩溃而致使人发疯。另外,那部分储存在无意识中的能量并不就是永远静止不动,它在适当的外部信息刺激下,会被诱导而“活化”,即从无意识中被“拉”出来,通过自我而进入到意识当中来。有一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一年前你听到一则消息,你当时并没注意,并且在此后的一年当中你从未忆起,现在你获得了另外一则信息,你的大脑在一瞬间就浮现了一年前的那则消息,因为这两则信息在一起使你获得另一则更重要的信息。同样的,意识中的一些你没动用过的显得过分“安静”的内容也可以转化为静止的形式,相应的其包含的能量也就转化为安眠的形式储存到个人无意识中。总之,意识和个人无意识就象两个有通口的容器,其内容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流动。个人无意识的内容是不能为我们的大脑所感知的,我们只能通过间接的手段来观察,例如梦境,催眠等。那么,能够被大脑直接所感知的意识中的内容,给我们的人格这个相对闭合的精神系统造成怎样的影响呢?在这一部分内容所包含的能量进入系统中之前,原先系统的能量已以“自性”所认为的最佳方式组合配置,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新能量的注入必将打破平衡以寻求新平衡。在新平衡未建立之前,我们的精神系统处于一种动荡的状态。这种动荡时刻在我们的人格表现出来,情绪就是一种具体的表现。实际上,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达到完全平衡,因为外部环境的信息总是时刻在影响着我们,能量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进入我们的精神系统。

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 (总分:33.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A2型题(总题数:24,分数:24.00) 1.荣格人格学说的最重要的内容是 ?A.潜意识 ?B.个人潜意识 ?C.自我意识 ?D.集体潜意识 ?E.自我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解析] 荣格是在以弗洛伊德潜意识的基础上发展了他的人格结构论,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自我)、个人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意识是心灵中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个体潜意识的内容是曾经有被意识过但被压抑后从意识中消失,如令人痛苦的思想、悬而未决的问题、人际间冲突和道德焦虑等。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从来没在意识中出现过,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得来的。其主要组成部分是原型,即一种本原的模型。荣格认为原型是遗传的先天倾向,不需要任何帮助,就可使一个人的行动在一定的情况下与人类祖先的行动相似。 2.依据罗杰斯有关健康人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健康的人能把所有的经验都准确地符号化为意识 ?B.自我观念和经验相协调 ?C.以价值条件来引导自己的经验和行为 ?D.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E.以实现趋向来指导经验和行为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3.不符合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是

?A.未受强化的行为不会发生 ?B.学习可以独立于强化而发生 ?C.受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表现出来 ?D.本我决定人格的发展 ?E.强化影响到个体以后的行为表现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4.来访者中心疗法中适宜的治疗气氛不包括 ?A.阐释 ?B.共情 ?C.真诚 ?D.无条件的关注 ?E.设身处地的理解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5.以下哪项不是成熟型的心理防御机制 ?A.升华 ?B.利他 ?C.合理化 ?D.幽默 ?E.压制 (分数:1.00) A. B.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的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体潜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获得,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二)原型 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正如他所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潜意识与各种情绪的构成有关,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感觉到。” 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独特的形式,集体无意识具有普遍的表现方式,它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就会通过投射等机制,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学与行为,因为男人内在的这种原型意象,既可以成为男人向上的促动者,也可以成为堕落的诱惑者。 实际上,荣格曾把阿尼玛描述为一种灵魂形象,往往在男人的心情、反应、冲动以及任何自发的心理生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某种既定的作用,男人总是倾向于某个现实的女性对象那里,看到自己内在的阿尼玛和心灵的投影。 任何带有无意识的心理内容,总是会在梦中出现的,阿尼玛也是这样。荣格曾经描述了阿尼玛发展的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形象,分别为:夏娃——海伦——玛丽亚——索菲亚。 夏娃:往往表现为男人的母亲情结; 海伦:则更多地表现为性爱对象; 玛丽亚:爱恋中的神性; 索菲亚:像缪斯那样属于男人内在创造源泉。 1、阿尼姆斯 阿尼姆斯是与阿尼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象征着女人内在的男性成分,被其阿尼姆斯所占据的女人,则会失去很多女性的色彩。但是能够辨析与关注其阿尼姆斯存在的女性,则能够从这原型的意象中获得积极的力量。 女性内在阿尼姆斯的发展阶段:赫尔克里斯——亚历山大——阿波罗——赫耳墨斯。女人的阿尼姆斯出现在梦中的时候,最初往往表现以某种大力士或运动员的形象,然后会出现计划、行动以及独立自主的形象,接着会有类似“教授”、或“牧师”等指导意义的形象,

荣格的人格理论

荣格的人格理论 第一,荣格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 A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向人格。特点,注重外部世界,情感表露在外,热情奔放,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际,行动快捷,有时轻率。 B当一个人的兴趣指向主体时,就是内向人格。特点,自我剖析,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疑虑困惑,交往面窄,有时适应困难。 任何人都具有内向和外向这两种特种,但是一种可能占优势,因而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 第二,荣格还提出了四种思想本能, A感觉:指明事物存在与什么地方,但不说明他是什么。 B思维:指明感觉到的客体是什么,并给他命名。 C情感:反映事物是否为个体所接受,决定事物对个体有什么价值 D直觉:在没有实际资料可利用时,对过去和将来的事件所做的粗略的推断。 第三,根据内外向与四种思想本能的结合,荣格提出了人格的八种类型。 A思维外向型:按固定规则行事,客观而冷静,积极思考问题,武断,感情压抑。 B情感外向型:极易动感情,尊重权威和传统,寻求与外界的和

谐,爱交际,思维压抑。 C感觉外向型:寻求享乐,无忧无虑,社会适应性强,智力高,忽视日常实际生活,情感压抑。 D直觉外向型:做决定不是根据事实,而是根据预感,不能长时间的坚持某一观点,好改变注意,富于创造性,对许多无意识的东西甚为理解,感觉压抑。 E思维内向型:强烈渴望私人的小天地,缺乏实际判断力,社会适应差,智力高,忽视日常实际生活,情感压抑。 F情感内向型:安静,有思想,感觉过敏,孩子般的令人难以理解,对别人的意见和情感漠不关心,无情绪流露,思维压抑。 G感觉内向型:易受情景决定,被动、安静、艺术性强,不关心人类的事业,只顾身旁发生的东西,直觉压抑。 H直觉内向型:偏执而喜欢做白日梦,观点新颖但稀奇古怪,苦思冥想,很少为人理解,但不为次烦恼,以内部经验指导生活。

荣格理论

沙盘游戏的理论背景:荣格的基本理论 尽管在普通的心理学历史教科书中,荣格学派仍然是精神分析的一个分支或发展,但是荣格学派也早已自成体系。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一样,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也是独具匠心的创造。1950年,波林在其《实验心理学史》中评价弗洛伊德的时候曾做了这样的表达:如果弗洛伊德不幸窒死于摇篮之中,时代是否将可能产生出另一个弗洛伊德呢?对此波林十分犹豫地说:“这很难回答,因为历史的动力说还缺乏控制的实验。”但是时间能够对所有的理论做最好的解说。若是波林能够再晚12年修订他的《实验心理学史》的话,那么或许他会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做一个肯定的回答。因为在那十几年中,荣格的理论及其贡献,已经足以让心理学史家们充满信心。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或者说,集体无意识中包含着人类进化过程中整个精神性的遗传,注入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人无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的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2] 荣格在其自传中说,他关于集体无意识的思想,得自于1909年与弗洛伊德一起访美归来的途中所做的一个梦。荣格曾这样陈述他的梦: (在梦中)我的身处在一所我不认识的两层楼的屋子里。但它是“我的房子”。我发现自己是在楼上,有点像是客厅的感觉,做工精致的老式家具,以及墙上悬挂着一些古老的珍贵名画。我奇怪这陌生的房屋怎么会是我的家。不过我想,“还不错。”于是我更想知道一楼是怎样的,便沿着楼梯走到了楼下。在这里,一切东西都显得更加古老,我意识到房子的这一部分大概可以追溯到15或16世纪。家具陈设似乎是中世纪式的,地面铺的是红砖。这里的光线不足,显得阴暗一些。我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房间,心里想道,“唔,我实在得探究

荣格心理学的治疗方法

荣格心理学的治疗方法 2007年03月17日星期六 22:07 荣格将心理治疗分为几个阶段,精神宣泄,解释,教育,个性化 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心理治疗的流派有不同的侧重,最初布罗伊尔使用了宣泄的方法,而老弗则发展了解释的方法,阿德勒的疗法里有很多教育的成分(个人感觉,阿德勒的疗法蛮有认知味道的),荣格则吸纳了这些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 荣格对这写些疗法有这样的思考: "我们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种特殊的终极性的东西.当我们经历了饿充分倾诉的宣泄时,一切都说了,一切都明了了,现在事情终将按照它们应该的那样发展了.解释工作后,我们知道自己的神经症是如何产生的了,然后又来了一个教育阶段,弯曲的树只有经过园丁的支撑才能获得正常的适应.而有些人则因为太正常而得上神经症",就比如说,一个到荣格那求助的女士,她具有圣徒的素质,意识中却是没有神话的人,荣格在梦中跪着递雨伞给她.明白这一点后,她的神经症症状便消失了. 而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可能造成偏激和固执,认为只要这一个方法便可以了. 荣格并不认为个体化便是最终的真理 "我们不是我们手中真理的创造者,而只是它们的表述者" 在荣格之后,心理治疗又有了很多新的发展,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的融合,认知治疗等等,心理治疗的工具越来越多了 荣格心理学的治疗方法

我在开篇想说的是:“理解这一治疗并不是容易的。即使你觉得已经读懂了,因为那可能仅是概念的读懂而非实际的把握。” 荣格心理学治疗目标是个性的成熟发展——自我实现或个性化,人生充实感的获得。所以荣格心理学治疗对于接近中年以上或者反省意识较强的对象是适合的,而且治疗对象里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级占有较多比例。但对于儿童、青少年、贫民阶层的治疗则存在一定局限,虽然在一些方面荣格心理学治疗一些治疗技术在儿童领域也很有成效,如沙盘技术、绘画技术等。自我实现的治疗目标更适合中年以下的人,而个性化目标的完整发展则更适合中年以上的人。 同时荣格心理学治疗一般是中长程的治疗,这需要患者有经济保证。 但荣格心理学治疗存在的人情味是很丰富多彩的,治疗师可能使用多种治疗方式来适应患者个体的发展,他们更多的把患者看成是一个寻求发展的个体的人,而不是简单的把患者看成一个统一诊断标准下的病人。 荣格心理学治疗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意识化、分析、教育、个性化。和经典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治疗时间类似,这些阶段的发展时间可能需要一年以上的治疗,有的时间甚至更长。其中每个阶段的发展都不是轻率进行的。 围绕荣格心理学治疗的四个阶段则有许多具体的技术,这包括危机干预、释梦、移情技术、积极联想、沙盘技术、绘画技术、文学和诗歌阅读、艺术品的制作技术、舞蹈技术、空椅技术、象征放大技术等。 荣格心理学治疗四个阶段: 荣格心理学治疗面谈方式是面对面的,他们认为经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使用的分析椅使治疗者躲藏在患者背后,而拒绝了患者和治疗师之间互动的过程。因此荣格心理学治疗师更希望以一种开放的方式来进行面谈,在面谈中以彼此的多方面互动来实现患者和治疗师的同时发展。 一般的治疗是在量表测验(特别是类型量表)和面谈评估后进入的。 但如果在进入治疗前,求助者存在自杀等倾向,治疗者可能采取危机干预进行帮助。在这个时期过去后才进入治疗阶段。 一.意识化治疗阶段:在一些中文著作中也有翻译成“宣泄”、“净化”的。这和许多心理疗法学派的观点是共同的。 这是首先让求助者表达,它的方式可以是口头会谈中的各种表达叙述,也可以是通过梦的记录、积极联想、沙盘技术、绘画技术、文学和诗歌阅读、艺术品的制作技术、舞蹈技术等。 从求助者的理性和感性两方面引导出患者内心无意识的声音,使其相当充分的进入意识的领域,以及把心理的能量流疏导出来。这是极重要的环节。

荣格心理测试大全

荣格性格测试 荣格,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运动的法定继承人。他一生致力于心理学研究,以意识于无意识、自我与自己为轴心,将不同的时间、空间、文化、人性等结合成一个整体,构成了他特有的思想结构。他的心理分析学理论自成一家,成为否举世公认的权威。荣格在性格哲学方面的研究填补了一大空白,使“性格决定命运”有了科学的哲学依据。 今天,“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改变人生”的理论已成各国学者共识。然而,性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命运也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完善自己的性格就可以改善自己的命运。怎样完善自己的性格呢?首先,你要透彻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知道这种反映的是怎样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其次就是有意识的改变你认为不构积极的态度和不太好行为方式;最终,在形成积极良好的态度和习惯之后,你的性格也就更完美了。 现在我能做的,就是给你荣格测试题,让你充分的了解自己的性格。荣格将人的性格分为内向、外向两大类,其中内、外向又各分四种。下面请看内向性格测试题: 1 内向思维型性格测试 请回答下列问题,如果有12个或者12个以上问题的答案为“是”,那么你的性格就属于内向思维型。 (1) 你可以花很长时间去想通事情的道理。

(2) 你擅长于检查细节。 (3) 你喜欢讨价还价。 (4) 你花钱时小心翼翼。 (5) 当你把每天的工作计划好时,你比较有安全感。 (6) 你喜欢阅读或思考任何可以引发你兴趣的东西。 (7) 能够参与重大决策令你兴奋的。 (8) 有时你可以长时间的阅读,玩智力游戏,或思考、探索生命的本质。 (9) 小心谨慎的完成一件事,是件有成就感的事。 (10)准时对你而言非常重要。 (11)你喜欢能刺激你思考的对话。 (12)你喜欢学习是为了满足内心的需求。 (13)你对于自己能够重视工作中的所有细节感到十分自豪。 (14)当你遵守规定是,你感到安全。 (15)你喜欢使你思考、给你带来新观念的书。 评价:内向思维型具有思维的优势特征,在他们看来,金钱、地位、名利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的问题。通俗的讲,此类人头脑非常聪明,但

沙盘游戏和荣格分析心理学

沙盘游戏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卡尔夫开创的沙盘游戏,融合了劳恩菲尔德世界技法的理念,也深受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的影响。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涉及心理学、人类学、文学、宗教、艺术等多个方面,就其对沙盘游戏的影响而言,主要体现在原型理论、个性化理论和心理动力学理论三个方面,也可以将这三个方面看成是理解沙盘游戏的又一把钥匙。通过它们,人们才会真正走进神秘的沙盘游戏世界,感受沙盘游戏世界的魅力,体会人的内心世界的另一种真实。 一、荣格的原型理论与沙盘游戏 (一)荣格的原型理论简介 1.原型的内涵 原型一词并非荣格的创造,早在犹太人斐洛(Philo Judaeus)谈到人身上的“上帝形象”时便已出现。荣格之前的一些哲学家也使用过这一术语,如柏拉图(Plato)认为原型是形式,认为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非物质的观念世界。例如世间有许多类别的事物,当判断它是否为美时,心中必然已有了一个美的原型,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来源观念世界中存在的那个绝对的美。任何美的事物都无法与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一种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万万,而美的原型或观念却只有一个。 荣格用原型来表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他认为,只有当可以意识到的心理内容确实存在时,人们才具备了认识心理存在的条件。因此,只有当我们能够展示其内容时,才能够对其进行探讨。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由“带感情色彩的情结”所组成,它们构成心理生活中个人的一面,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是所谓的原型。他还认为,我们在无意识中发现了那些不是个人后天获得而是经由遗传具有的先天固有的直觉形式,也就是知觉与顿悟的原型。它们是一切心理过程的必不可少的先天要素。正如一个人的本能迫使他进入一种特定的存在模式一样,原型也迫使知觉与顿悟进入某些特定的人类范式。和本能一样,原型构成了集体无意识。 集无意识内容之大成的荣格原型理论,一般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各种误解。荣格为了说明无意识的构造,假定了其中心存在着原型,他时而将其说成为“由脑的构造而传达的精神内容”,时而又将其喻为“由黑暗时代积累下来的所有人类经验的沉淀物”。他的理论给人一种“无意识似乎是由遗传而来,或者似乎有一种传达它的特殊的脑组织”的印象,由于这一切无法得到证实,因而否定荣格的人甚多。 2.原型的类型 正像荣格所说的,人的一生中有多少典型的情境就有多少种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这种铭刻,并不是以充满内容的心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 作为原型的主要内容,荣格列举了阿尼玛(anima)、阿尼姆斯(animus)、阴影(shadow)、人格面具(persona)、“太母”(grandmother)、“老圣人”(old wiseman)等。除此之外,他还认为存在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力量原型、英雄原型、儿童原型、上帝原型、魔鬼原型、智慧老人原型、大地母亲原型、太阳原型、月亮原型、动物原型、曼荼罗原型等。 荣格试图通过古今中外这一普遍性情感的源泉,来说明他的无意识理论。其理论的正确与否,另当别论,而这种普遍情感的存在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从日常经验来考虑的话,谁都可能接受这样

荣格分析心理学解读

一、荣格简介 荣格于1875年出生于瑞士,家庭中浓厚的宗教气氛很大程度上培养助长了荣格的神秘主义倾向 1907年,荣格和弗洛伊德第一次见面,彼此一见如故,相见恨晚。1911年,弗洛伊德不顾其他人的反对,推荐荣格担任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第一任主席。 1912年,他发表了《力比多的象征》一文,公开了他与弗洛伊德之间的分歧。1913年10月,荣格辞去《国际精神分析年鉴》主编职务;1914年又辞去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主席职务,然后又退出了学会。荣格和弗洛伊德之间的友谊、合作和往来至此结束,但是荣格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对弗洛伊德真诚的敬意。 二、荣格理论介绍 (一)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背景 当时,西方社会普遍问题就是失去灵魂的现代人,世界大战导致人们的信念丧失,科学发展之前形成了扭曲的时代精神——惟有立于事实才是有价值的,在物质基础上解释一切。痛苦和绝望,无意义感,起源于与人格的无意识基础失去联系。荣格认为“这个时代的普遍性神经症是丧失了与我们历史的精神联系的直接结果。只教育对外界的适应,没有考虑还得适应自己,适应内心的力量。所以需要寻找人的精神家园,这是人之本能。 荣格提出两个理论:第一是集体潜意识理论,第二是心理类型理论,包括两个基本态度:内向与外向。四个独立的功能:思维、情感、感觉以及直觉。 (一)集体潜意识理论 在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自祖先的集体经验广泛地影响着个体的生活。他认为人格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即“自我(ego)”意识水平,整合心理机能(感觉、思维、感受、知觉)“个人无意识” 表层的无意识。不重要的个体经历,或被压抑的构成威胁的情结“集体无意识”深层的无意识,即本能。 个体潜意识:被特定个体压抑的幼时记忆和冲动,被遗忘的事件等。其内容叫做情结。情结是一种具情绪色彩的关连意念的聚集,大部分是个人的,也有部分是来自人类集体的经验。 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有演化和遗传的经验。(文化中的习俗象征、精神生活寄托和幻想追求)。从心理学角度谈本能,提出集体无意识由原始意象(原型)构成。原型并非遗传的观念,而是心理显现的本能,是一种形式而非内容”。每一个人都潜存着无数的原型,且当我们的经验与原始的潜在意象接近时,原型就会被激发,影响个人的生活。 1、几个主要原型 (1)人格面具是荣格提出的重要原型之一。所谓人格面具,即指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以得到社会的承认,保证能够与人,甚至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实现个人的目的。 人格面具可看作是个体展现于社会或他人的那一面,简单说是人格的“外貌”。用荣格本人的话说人格面具就是“人们据以来和世界进行交流的适应体系及方式体系。”其目的在于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好的形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从一定角度来看,个体为了在社会上立足之时,人格面具的存在是完全必要的。一方面,它能够保证个体与其他人,包括令自己厌烦的人友好相处。这样就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它能够换来物质方面的报酬。而这也是一个人生活于社会之中所必需的。但正如荣格所说,人格面具“是个体和社会关于一个人应以什么面目出现的折衷产物。……在某种意义上说所有这一切都是真实的,但是,相对于这个人的基本个性化而言,它只不过是一个次要的现实,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在形成这种人格面具时,其他人常常享有比他更大的份额。”于是这在使个体完成

《荣格心理健康思想解析》读后感 (1)

《荣格心理健康思想解析》读后感 暑假期间我选读的是《荣格心理健康思想解析》,之所以选择这本心理学著作,是因为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中,教室里正是要构筑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长的关系。师生之间的交往有时就是一场心理的“博弈”。 孩子成长的愉悦往往伴随着成长的愤怒,在我教学短短的教学生涯中,曾因教学过程中的小有成效愉悦过,也因孩子们的种种不作为而愤怒过,但愤怒的结果只能是矛盾的升级。在一次次碰壁中,我意识到:简单粗暴的方式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学生不能作为“团体”进入教师的意识,应该“量体裁衣”、“攻心为上”,去真正关注学生个体所思所想,做一个心理导师。 荣格说:“人的心灵像庭园。……出色的园艺师会翻耕庭园,除去杂草,播种美丽的花草,……如果我们想要一个美好的人生,我们就要翻耕自己心灵的庭园,将不纯的思想一扫而光,选择正确的思想,并让它在头脑里扎根,我们就能升华为高尚的人。”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心灵庭园需要精心打理,作为学生园艺师的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庭院是杂草丛生还是花木繁盛,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理及相关心理学常识,当一个合格的心灵的园艺师。 最初看荣格的这段话时令我费解,再读时令我震撼,他说“对最强烈冲突的克服,使我们获得一种稳定超然的安全与宁静感。要获得有益而持久的心理安全与宁静,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强烈冲突的大暴发。”我的理解是,孩子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各种矛盾、缺点其实就是这种成长中的“强烈冲突”,应视为正常现象,若为让他们避免“弯路”而采用命令式的或过度保护式的方法,强制性地让他成为我们眼中优秀的人,结果会造成学生的表里不一,形成双面人格,也可能带来更强势的逆反心。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暴露自己的缺点,我们应把它当做一种改正和完善的契机,在他心理矛盾产生冲突的背后,我们以引导者的角色帮助他们正视这种冲突,在对错中进行正确选择,帮助他在正确的角色认同中找到解决的途径,从而获得“超然的安全与宁静感”,孩子便在“冲突——疑惑——被引导——化解——安宁”中获得性格的成长。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少年儿童,他们会经常犯错,但如果我们能换个更柔和、更机智、更理性的态度,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激励,少一些批评;

荣格人格理论分析

荣格人格理论分析 摘要:格既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法学、医学、文学等诸多学科关注的课题,对人格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先哲们,但真正系统地、科学地研究人格开始于现代精神分析学派。荣格作为现代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同弗洛伊德各自构筑了独特的人格理论,对以后的人格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尔高度评价了荣格的人格理论,认为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主要内容是原型。深埋在心灵之中,不能在意识中自己表现。他认为、这些原型是以特定方式对外界进行反应的可能性,所有原型的集合就构成了集体潜意识。 关键词:人格理论、集体潜意识、人格类型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人从出生那天起,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已给他的行为提供了一套预先形成的模式,这便决定了知觉和行为的选择性。我们之所以能够很容易地以某种方式感知到某些东西并对它作出反应,正是因为这些东西早已先天地存在于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之中。集体无意识一词的原意即是最初的模式,所有与之类似的事物都模仿这一模式。他曾对下面四种最初的模式作过详尽的论述。 一是人格面具。所谓人格面具,即指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以得到社会的承认,保证能够与人,甚至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实现个人的目的。 二是阿妮玛。这是男性心理中女性的一面。他认为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异性的某些性质,要想使人可知和谐平衡,必须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性质在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展现。如果一个男人展现的完全是男性的气质,那他的女性气质始终留在无意识中,那么,他的无意识就有一种软弱、敏感的性质,所以那些表面最富于男子气的人,内心又往往十分软弱柔顺。有些男人则反其道而行之,过分突出阿妮玛以至显得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有的甚至患上易装癖、恋物癖,或者成为富于女性气的同性恋者。 三是阿妮姆斯。阿妮姆斯是女性心理中男性的一面,它为女性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男性形象。那就是英勇强悍、聪明机智、才华横溢、体格健壮。荣格认为对一个女性来讲,否认她的男性倾向,就是否认她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不幸的;但另一方面,一个过分强调男性特征的女性也同样是不幸的。 四是暗影。这是精神中最隐蔽、最奥秘的部分。由于它的存在,人类就形成不道德感、攻击性和易冲动的趋向。暗影代表一个人的性别,同时影响着这个人与其他同性别的人的关系。他们往往把自己受压抑的暗影冲动强加到别的同性别的人身上,因而与同性别的人之间总处不好。唯有当自我与暗影相互协调和谐时,人才会感到自己充满生命的活力 除集体无意识理论外,荣格还提出了人类心理类型说。将心态分为内倾与外倾两种,将心理功能分为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四种,两个维度交叉,得到八种人格类型如下: 1.外倾思维型:这种人使客观思维上升为支配他生命的激情,典型的例子是科学家。外倾思维型的人通常倾向于压抑自己天性中情感的一面,因而在别人眼中,可能显得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显得冷漠傲慢。(越是思维型的人其热情越少外化,这点你可以在你自身上验证,越成熟就越稳重。)如果这种压抑过份严厉,情感就会被迫采取迂回曲折甚至病态反常的方式来影响他的性格。他可能变得专制、固执、自负、迷信、不接受任何批评。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