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下数学认识图形教学案例思维导图教学提纲

一下数学认识图形教学案例思维导图教学提纲

一下数学认识图形教学案例思维导图教学提纲
一下数学认识图形教学案例思维导图教学提纲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思维导图

一,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还小,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弱,构成了图形教学中的障碍。作为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充分运用生活中的实物、教具等直观模型,让孩子自己动手摸一摸,画一画,充分感知来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体会“面在体上”。

(2)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个识别这些图形。

(3)过程与方法: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化形象为抽象的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识别这些图形。【教学难点】体会“体”与“面”的关系,知道面来自于体。

【教学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积木教具,牙膏盒一个,魔方一个,装三角形三明治的盒子(三棱柱形状)一个,水彩笔笔筒一个(圆柱形的),长方形卡片、正方形卡片、圆形卡片各一张学具,钉子板等

学生:一盒积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呈现主题图

老师:小朋友们,还记得上学期认识过的图形吗?我们认识过一些图形,在图形王国里各式各样的图形多着呢!想到图形王国去玩一玩吗?

今天我们就去图形王国参观一下,看看那里的小朋友在玩什么吧!

2、引导,揭题。

引导:小朋友在图形王国里搭积木呢!图里的这些积木块全在小朋友的学具盒里,你能把它们拿出来,按形状分成几类吗?同桌小朋友相互合作分一分。

交流:你分成了几类?(三棱柱不要求说出名称)

二,操作领悟,探究新知

1. 摸一摸。

教师出示不同形状的积木块,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平面,教师分别指一指并说明这是物体的“面”。

谈话:刚刚我说今天的这些朋友是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圆柱它们带来的,可它们到底藏在哪里呢?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积木,看谁先发现其中的奥妙。

学生在几何体上找图形,教师巡视。

组织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拿的是什么物体,看的是哪些面,自己觉得这个面是什么样子以及摸这些物体面的感觉。

2、画一画

谈话:刚才我们分别从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圆柱的面上找到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如果它们能从物体上走下来跟大家见见面,那该有多好啊!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小朋友在小组内商量商量。

学生可能想到下面的方法:①把这些图形从纸盒上剪下来;②把这些图形描下来(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描,教师再示范)……

谈话:小朋友想的办法都很好,下面就请小朋友像老师那样把这些图形画下来。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再组织全班交流。

结合交流,把学生自己画的一些平面图形贴在黑板上,说明自己用的物体和画法。

3、分一分。

启发:小朋友用不同形状的积木块,沿着一个面的边画出了大小不同的图形。仔细观察这些图形,你认为可以分成哪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把图形分成四类,每类分别贴在一起,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顺序排列。(注意在学生混淆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图形时引导辨认,分类)

问:这四类图形各有什么不同?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4、认一认,找一找

“角的认识”教学案例

“角的认识”教学案例 教材简析: “角的认识”这部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内容。角是几何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先通过图形观察,利用射线的概念给角下定义,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通过实际操作,用运动的观点说明角的概念,使学生初步理解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明确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这也是重点所在。另外,学习这部分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七册16—17页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认识,角的认识。 教学要求: 1、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线段、射线、直线,知道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角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计算机硬、软件一套、三角板、活动角。 学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复习线段的特点 电脑显示:线段: 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线段,它的特点是什么?

2、认识射线 ⑴电脑显示: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⑵把射线和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⑶指导画射线 先点一点,再沿着尺一边画射线,这一点就是它的端点 让学生画一条射线 提问: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象手电筒、太阳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 3、认识直线 ⑴电脑显示:直线 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⑵那么,直线有哪些特点呢? ⑶你会画直线吗?自己画一条。 提问:你是怎么画的?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 ⑷提问:刚才,我们延长线段得到一条直线,从这个过程,你能看出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吗? 5、练习: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想想做做第1题

时分秒的认识

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案设计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一下数学认识图形教学案例思维导图教案资料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思维导图 一,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还小,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弱,构成了图形教学中的障碍。作为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充分运用生活中的实物、教具等直观模型,让孩子自己动手摸一摸,画一画,充分感知来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体会“面在体上”。 (2)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个识别这些图形。 (3)过程与方法: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化形象为抽象的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识别这些图形。【教学难点】体会“体”与“面”的关系,知道面来自于体。 【教学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积木教具,牙膏盒一个,魔方一个,装三角形三明治的盒子(三棱柱形状)一个,水彩笔笔筒一个(圆柱形的),长方形卡片、正方形卡片、圆形卡片各一张学具,钉子板等 学生:一盒积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呈现主题图 老师:小朋友们,还记得上学期认识过的图形吗?我们认识过一些图形,在图形王国里各式各样的图形多着呢!想到图形王国去玩一玩吗? 今天我们就去图形王国参观一下,看看那里的小朋友在玩什么吧! 2、引导,揭题。

《认识角》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最新】

《认识角》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 师:什么不同? 生:转弯指示牌表示……, 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我们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景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题

和兴趣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是画蛇添足。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教师的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当学生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的时候,教师来一点“武断”的纠正也是必要的。

一年级认识图形重难点解决教学案例

一年级认识图形重难点解决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认识图形》第一课时 2、内容简析: 认识图形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设计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能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初步学会辩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点:辩认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体现“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师生交流学具:平面图形教具多媒体课件。 小组交流学具:立体图形,实物(剪刀、印泥、印章、彩笔、纸)若干。

自主探究导趣学具:门票每人一张。 导趣情境视频链接:《小小智慧》开场曲圆圈圈、《中国达人秀》哈工大仿人机器人舞。 二、教学理念: 本次教学活动以“师生互动,边学边交”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交流、合作方法为一体,注意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趣: 师:“今天,有一位小客人也想和我们一同学习。” 生:(学生们用好奇的目光在在教室里的寻找。) 师:课件出示机器人多多。(学生们一阵兴奋的欢呼“啊”、“哇”)师:“淘气的多多把老师带来的四种图形朋友藏在了自己的身上, (学生不怀好意的笑。) 师:你能帮忙找出来吗?学生积极地观察、与同伴交流、急着举手汇报。” 全班交流说一说: 生:“我找到了圆形,是多多的眼睛。”“圆形还有手。” 师:“你是说她的手……” 生(及时补充):“他的手是圆形。”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篇一)教学案例: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 (2)同桌交流。 (3)汇报。(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 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分析 《认识图形》教学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围一围等操作实践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初步感受到图形间的异同。 2.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3.让学生在经历探究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探究事物特征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游戏中梳理回顾 ①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就来玩这个游戏。先请每组的小朋友商量一下,你们准备搭什么。 学生小组内商量后,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边搭边注意观察这些积木的形状,有哪些我们是认识的? ②在学生活动后,指定几个学生拿出已经认识的积木,介绍它们的形状,相机也让其他学生找一找相同形状的积木。 [评析:一个简单的搭积木游戏,既让学生尝试并体验了本节课运用最多的学习形式——合作,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平常的游戏中也蕴含着数学知识,从而为后继的学习活动既作了情感上的铺垫,又作了认知上的准备。] 2.探索中合作感知 ①.引导认识长方形。 看一看、摸一摸。

讲述介绍:(教师依次指长方体的几个面)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是长方体的另一个面,这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体上有好几个面。 布置操作:请你任意选择一个面,正对着自己,仔细看一看它的形状,再用手摸一摸。 画一画。 动一动脑筋,你能把这个面的样子在纸上画下来吗?想一想该怎么画呢?让我们来动手试一试吧。 比一比。 请小朋友把你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互相看一看得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教师借助实物投影仪进一步展示学生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有的是这样的,有的是这样的…… 揭示名称。 想像:让我们闭上眼睛把刚才看见的图形再想一想。 指出:像这样的图形虽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横着,有的竖着,但我们都把它们叫做长方形。 找一找。 手中的长方体上还有哪些面的形状也是长方形的?找到后看一看、摸一摸。 [评析: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体验的深刻性。这一层次的教学就是试图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对长方形的直观认识体验。同时在揭示概念时,通过对学生自己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比较,也巧妙地丰富了概念的外延,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 ②自主认识正方形。 谈话启发方法。 刚才我们用了“先看一看长方体一个面的形状,再摸一摸,然后把它画下来”的方法认识了

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认识角》

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让学生经历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 教学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两根硬纸条、圆形的手工纸、毛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故事导入 谈话:在数学王国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图形娃娃,他们整天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可开心啦!其中就数“角”娃娃最调皮了,经常要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这不,今天它就藏到了这些图形娃娃中,你能把它找出来吗?2、揭示课题 那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找“角”娃娃,并与“角”娃娃交朋友。(出示课题:认识角) 二、操作实践,自主建构 (一)、认识角 1、指角 谁来给大家指指找到的角。(教师示范指,不必强调。) 2、抽象角 把这些角从图形上移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板书:3个不同的角) 3 、摸角 摸摸你找到的这些角,你有什么感觉? 4 、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1)指出:角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角的边。(板书:顶点、边)跟读。 (2)指名指出另两个角的顶点与边。 (3)追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出示齐读) 5 、找角 我们的教室里也藏着一些角娃娃,你能找出来吗?(强调学生正确地指角。)6 、想想做做1(小黑板出示) 交流时说清为什么2、4不是角。进一步明确: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1、3让学生指出顶点与边。 7 、想想做做2(小黑板出示) 独立完成,集体校对。指前2个图形的角在哪儿。 8 、补充 提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三角形3个角……是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图形 练习五》公开课教案_19

乘着导图的魔力感受数学的魅力 《认识图形整理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榜样引领的作用,让孩子认识思维导图,并在整节课中体会这个工具对于学习的帮助。 2、运用思维导图,梳理本单元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结构图。 3、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联想回忆出本单元知识点,并能按版块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结构图。 教学准备:多媒体,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模板 教学设计: 一、榜样引领——东尼伯赞的故事 1、PPT出示师:知道他是谁吗?(不知道),再看这些,你们熟悉吗?(熟悉,思维导图)。他被称为“记忆力之父”、“智力魔法师”、“世界大脑先生”,他就是思维导图的发明者——东尼伯赞。 2、师:思维导图层次分明,知识点完整、色彩鲜艳、便于记忆。这种方法非常适合用于学习。 二、提取概念: 1、师:周末大家完成了《认识图形》这个单元的整理复习前置学习单,谁来说说你想到了哪些相关知识?(请两种形式的代表进行汇报) 2、师:看了两位同学的整理,你们认为哪种好?好在哪儿? (生:我觉得记笔记式好,因为它很详细;我认为思维导图来复习更好,因为它可以看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而且它便于记忆……)

3、师:说的真好,思维导图用文字、符号、线条、图画就可以展现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便于我们记忆。但这么好的方式,全班只有6位同学采用,而且这6位孩子画出的导图,知识点还不完整、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特别清楚。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再学习学习怎样用思维导图来进行整理复习。 4、让我们“乘着思维导图的魔力,来重新整理这个单元,再次感受数学的魅力”(PPT屏显课题) 三、建立联系: 1、师贴出6个图形,想:可以分为哪两类? 2、预设: (1)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关“角”的,另一类是有关各种图形的。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统称为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有4条边,我们也可以把它们统称为“四边形”。 (2)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关“角”的,另一类是有关“四边形”的。师:为什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统称为“四边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有4条边,我们也可以把它们统称为“四边形”。 3、师:真棒!那我们就从“角”和“四边形”这两大板块来进行复习。 4、请看:(PPT显示) 根据已有板块,接着往下想…… (1)看哪个小组想到的关键词多? (2)通过关键词,看哪个小组想到的具体内容多?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今天我听了本校冯丽娥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38——39页的内容。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的角。教材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其它知识奠定了基础。 一、案例描述: 片段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1、复习引入: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了哪些图形? 生: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生说,老师出示这些图形。) 师:圆形与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有什么区别? 生:圆形没有角。 师:对。那么今节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2、出示主题图。 师: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找找吧! 生1:我发现老师手上拿的三角板上有角。 生2:我发现老爷爷剪草的剪刀上有角。 生3:我组发现操场上有角,足球门上也有角。 生4:小朋友们做操时伸开的双臂形成了角。 生5:我发现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之间也形成了角。 (学生在主题图中找角,学生说到一个,课件演示一个,师跟着复述一遍,并及时表扬。)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3、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把剪刀、吸管、水管放大,背景逐渐褪下去)那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你们看,角就是这样儿的:(课件中

案例—“时分秒的理解”

案例—“时分秒的理解” 案例分析:“时、分、秒”原本是在一年级初步理解时间的基础上,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点,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使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理解数学知识。在第一部分“游戏复习”中,教师首先以钟表行走时发出的“滴答”声为这节课的切入点。每个学生都听到过钟表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当他们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时,就知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跟时间,跟钟表相关的知识。接着,教师用一个学生们都很熟悉的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带着学生进入到对已有知识的复习环节中去。通过这个小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数学知识的学习变得有意思起来,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了。在第二部分“创设情境,激趣感知”中,情境的创设也紧密地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每逢新年,家家户户都会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尤其是快到12点时的倒记时敲钟,更是每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经典内容之一。我相信,每个孩子都很熟悉。选中这个素材作为引出“秒”这个概念,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配合上课件的使用,学生们跟着课件上的数字一起实行倒记时,然后听到零点的钟声敲响,心里无比兴奋,心情也变得好起来,一扫开始上课时的拘谨,进入到了放松的良好状态下,有利于下面知识的学习。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实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实行交流。在第三部分“自主探究,合作求知”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体会1秒、30秒和60秒的长短。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教师首先是让学生自己感受1秒钟有多长,并且用一个动作来表示:他们有的会深呼吸一次,有的会眨一下眼睛,有的会出拳一次……在让他们体会30秒长短的时候,形式发生了转变:有一个同学想在30秒内踢键子,教师把她请到了教室的前面,找来两个同学帮她记数,然后让其他所有同学帮她记时间,并且开始和结束都要负责听记时间的同学的口令。在全班同学的合作下,大家一起体会了30秒的长度,不过体会的方式却多

认识图形的教学案例

认识图形的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 P36 1、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并结合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摸一摸”、“描一描”等学习过程,体验“面在体上”、“面从体来”,感知“体、面”之间的关系。 2、经历“贴一贴”、“取取名”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圆的特征,并通过认交通标牌、猜一猜等活动,让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辨认出这四种图形。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用,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鉴于以上的目标定位,本课设计了“在活动中认识图形,在破案中运用图形”的总体思路。引入了学生喜闻乐见并感兴趣的卡通——“黑猫警长”,让学生经历了尝试、操作、探究和分析等过程,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每个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同时,学生经历从探索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从体验中发展的过程,感知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为此,主要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活动化的教学情境,采用活动化的教学方式。

2、注重评价的多元化,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他们的个性。 3、注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北师大版的实验教材中,本课与传统教材的安排有所不同,传统教材先让学生认识平面图形,再认识立体图形。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更早更多接触的是物体,因此北师大版教材安排非常合理,刚好与传统教材相反:先让学生认识立体图形,再认识平面图形,符合现实生活规律。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幼儿园时期,他们已经玩过积木,画过平面图形,其实也已经接触了立体与平面图形。这样,在教学中就非常有必要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面从体来”的思想。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应该结合具体、相关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是非常多见且非常有用的。综上所述,本课的设计为:从平面到立体,再从立体到平面,即围绕“平面在生活中已经见到,它从哪里来?如何从立体实物中得到平面图形”展开。 1、学校。余杭区是浙江省的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经济发达,素有“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等美称,历史上曾出过沈括、章太炎、陆羽等名人。临平,位于杭州市区东郊,为杭州市副城,又是余杭区政府所在地,人口密集,交通发达,商业繁华,文化底蕴厚。而临平一小,位于临平街道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报告篇一

《角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思南县第二小学:赵彩霞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示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 师:什么不同? 生:转弯指示牌表示……, 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我们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景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题和兴趣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是画蛇添足。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教师的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当学生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的时候,教师来一点“武断”的纠正也是必要的。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1)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1、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1页例1、第82“做一做”,练习十五第一题。 (2)、本教学内容主要是认识几时几分,有两个层次编排:一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操作,知道1时=60分,二是再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2、学情分析情况: (1)、使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时刻,知道1时=60分,建立时间观念。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教师教的策略: 1、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为学生提供熟悉的具体情境,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

2、本着“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机会去观察探索、实践操作,从而更好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掌握数学方法。 学生学的策略: 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或生活中熟悉的事情为素材,将数学知识点加工成问题情景,而且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希望和乐意去解决的,自然而然的吸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应用的思考。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小时=60分。 在教学中的实施: 1、猜谜语、复习导入 通过猜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复习旧知为教学新知做铺垫。 2、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学习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教师的引导、点拨,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时分关系,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一时、分针表一大格是5分,理解时和分的关系。 3、巩固练习 通过游戏的和结合生活中熟悉事例进行练习,让学生学得轻松,从练习中得到乐趣。 4、课堂总结 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及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材内容及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在生活中了解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是粗略知道,却不是系统的数学认识,是学生的生活基础。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课是将学生的已经知识联系起来,体会“面”在“体”上,对于学来说是认识上了一个层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四种图形。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教学反思:教师通过孩子们感兴趣的漂亮城堡来引入课题,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教学反思:通过已有的知识立体图形家族来引入平面图形。自然贴切,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学案例修订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学案例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角》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68页“认识角”。 设计理念:角是一个抽象图形,与儿童脑中想象的角可能不尽相同.教材采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角.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几何图形,并介绍各部分名称,然后在平面图中让学生指一指角,并用符号标出来.教材通过用两根纸条组成一活动角,帮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张口有关,用不同大小的三角板比一比对应角,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大小与边无关.本课时教学从学生生活入手,带领学生发现数学知识,提出数学问题,以问题解决理念为指导,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的教学指导思想.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大胆引导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展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

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观察、操作、抽象思维等能力。 (3)在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会用尺子画角,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感悟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尺、活动角 学具准备:尺子、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明晰目标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角,你们想认识它吗? 2、板书课题:认识角 3、交代目标: 师:在学习新课之前,让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

新课程理念下特殊教育课堂的有效教学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 巴东县特殊教育学校谭琼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我以《认识图形》一课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感悟。 教学内容:人教版聋校实验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的教学内容。 案例背景:许多小朋友在平时的游戏、生活中基本能分清不同的平面图形,但对平面图形的特征还不了解,因此,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培养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特殊儿童,经验是他们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手)交流学习新知,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丰富对图形的感性认识,真真切切地体会出来。通过实际情景的创设,感受图形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图形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 学情分析:“玩”是儿童的天性,特殊儿童也不例外。教师应抓住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得”;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归宿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表达能力及

合作意识;引导学生由“对活动的兴趣”发展为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能力目标: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正方形和长方形卡纸,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瞧!谁来了? 生:小狗! 师:对!师:小朋友,你知道这只可爱的小狗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吗?请你来认一认、指一指。 生:长方形、正方形。 师:将学生回答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上标出名称)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些物体的表面有不同的形状,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认识图形。(今天我们就是要来认识这两个图形朋友。)【设计意图】虽然没有正式的学习过平面图形,但是学生们在生活中都已经认识了这两个平面图形。因此在设计时,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

《认识角》教学案例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学案例 赵湾镇中心学校赵县停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让学生经历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 教学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两根硬纸条、圆形的手工纸、毛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故事导入 谈话:在数学王国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图形娃娃,他们整天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可开心啦!其中就数“角”娃娃最调皮了,经常要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这不,今天它就藏到了这些图形娃娃中,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揭示课题 那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找“角”娃娃,并与“角”娃娃交朋友。

(出示课题:认识角) 二、操作实践,自主建构 (一)、认识角 1、指角 谁来给大家指指找到的角。(教师示范指,不必强调。) 2、抽象角 把这些角从图形上移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板书:3个不同的角)3 、摸角 摸摸你找到的这些角,你有什么感觉? 4 、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1)指出:角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角的边。(板书:顶点、边)跟读。 (2)指名指出另两个角的顶点与边。 (3)追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出示齐读) 5 、找角 我们的教室里也藏着一些角娃娃,你能找出来吗?(强调学生正确地指角。) 6 、想想做做1(小黑板出示) 交流时说清为什么2、4不是角。进一步明确: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1、3让学生指出顶点与边。 7 、想想做做2(小黑板出示) 独立完成,集体校对。指前2个图形的角在哪儿。

角的认识教学课例

《角的认识》教学课例 教材分析: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作了比较具体的要求,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等。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本节课的内容教材是按照“先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辨认图形—再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最后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 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实录: 一、来源生活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最近老师观察了几个地方的房屋,并把他们拍了下来,想看看老师拍的照片吗?知道他们是哪里吗? 课件出示尖尖的教学楼,学校周围三角形屋顶的房子。 生:我们校的教学楼,还有学校周围的房子。 师:看来大家平时都是爱观察的好孩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屋顶在形状上有什么相同的特点?生1:屋顶都有尖尖的角。

认识时分 教学设计

认识时分 教学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课本第105页~107页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初步掌握时与分之间的进率。 (2)初步建立1时、1分的时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实践的过程中去主动建构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教育学生珍惜时间、遵守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看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 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理解时和分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哪儿举办?(北京)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再次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吗? 电脑出示视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60秒倒计时焰火升空》 电脑出示:一个钟表弹出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零8分。8时零8分是钟表帮助我们记录下的这一美好难忘的时刻。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钟表世界,继续寻找里面的奥秘好吗?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 观察钟面,同桌交流。

分针长,时针短,一个快来一个慢。 分针跑完一满圈,时针刚跑一小段。 三、体验1分钟,1小时有多长 (一)、体验1分 1、学习了这么久,我们一起来轻松一分钟好吗?(课件演示:《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2、分组活动,体验1分钟 1分钟虽然短,但是充分利用却能做很多事情的。 3、教师补充:(课件演示) ①银行点钞机1分钟能点1500张人民币。 ②中央电视台播音员1分钟播180个字。 ③人每分钟步行约70米,汽车每分钟约行驶1400米,飞机每分钟约飞行30千米。 (二)、体验1小时 1、谈话:刚才我们体验了1分钟,你知道1小时有多长吗?就拿我们上课来说吧。 一节课()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2、1小时能做些什么事情呢? 四、练习。 五、总结 指导学生看书,并作勾划。 板书 认识时分 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走1圈(60小格)的时间是60分。 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1时。走1圈(12大格)的时间是12时。 1时=60分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及评析一年级下王秀琴

《认识立体图形二》教学纪实与点评 海林林业局子弟校王秀琴 指导思想与设计理念 "认识图形"一课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具体概念的教学内容。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形状概念。儿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为此,我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设计学生能亲自参与又有兴趣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同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合理设计活动程序,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情分析 对于在幼儿时期已积累大量丰富感性经验的大城市里的孩子们来说,认识这四种平面图形,一点也不陌生。优越的家庭条件,完善的学校配套设施,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但学生对这四种平面图形的具体特征、本质所在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为此,我认为:创设有趣味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二)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长方

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这些常见的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经历从“体”到“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3、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片。 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白纸、水彩笔。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体”与“面”的联系,认识、辨认四种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经历从“体”到“面”的过程,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看,谁来了?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用好奇的眼光望着屏幕,屏幕上显示智慧老人和礼物。) 师:先来看看这份礼物吧。(屏幕上显示由立体图形组成的机器人。) 师:你知道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