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方剂 温里剂

方剂 温里剂

方剂 温里剂
方剂 温里剂

第六章温里剂

概念:★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作用,用以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称为温里剂。属“八法”中“温法”。

适应症:里寒证。

但寒不热,喜温畏寒,神疲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脉沉紧、沉弦或沉迟等

分类:★

温中祛寒代表方:理中丸;

回阳救逆代表方:四逆汤;

温经散寒代表方:当归四逆汤。

注意事项:

1、注意辨清寒证的部位、真假、虚实。

(里实寒证者宜“治以辛热”,多用大辛大热药为主组方,或配伍少量补气药,以温散为主;而里虚寒证者宜“治以甘热”,多用辛热药与甘温补气药配伍组方,温补并重。)

2、素体阴虚内热,失血伤阴者,虽有寒象,也须慎用,以免伤阴

或动血。

3、三因制宜(药量增减)。

4、阴寒太盛,服热药入口即吐者,可少佐寒凉之品或热药凉服或

小量频服等。

5、寒邪易伤阳气,故多配伍补气药物。

第一节温中祛寒剂

理中丸

《伤寒论》

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各9g)

主治:★

1、中焦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口

淡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呕、利、冷、痛)

2、阳虚失血:出血,血色暗淡质稀,面色恍白,气短神疲,脉沉

细。

3、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胸痹等。

证候病机分析:

失温:四肢不温、腹痛

失运(升降失常):食少、呕吐、大便糖稀

失化(土不荣木):抽搐(慢惊)

失摄:出血、喜唾涎沫

阴寒上乘,胸阳不振、心脉痹阻:胸痛舌淡苔白润,脉沉

细或沉迟无力 病机:中焦虚寒,纳运无能,升降失司。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治法与方解:

特点:★

温补并行,以温为主;体现了“辛热甘温法”。

服用方法:丸、汤互用。

“蜜和为丸……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现代用法:1 蜜丸,日服2-3次,每次9g,温开水送下;

2 或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水煎取汁,分二次温服

。 3 服后饮热粥适量。)

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四肢不温,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舌淡苔白,脉沉细。

本方为治疗中焦虚寒证的基础方。

临证加减及附方:(3)阳虚寒凝,气机阻滞:脘腹胀满

加枳实、茯苓(枳实理中汤)

(4)出血:吐血、便血,加黄芪、当归、阿胶、艾叶

(胶艾理中汤)

月经延长、漏下,加艾叶、益母草(固本止崩汤)(5)唾涎沫:加益智仁、山药

(6)表兼风寒者:加桂枝(桂枝人参汤)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及方中干姜与人参的配伍意义。

【方歌】

理中汤主理中乡,参术甘草与干姜,

脾胃虚寒与霍乱,虚寒胸痹在温阳。

案例一

患者王月生,男性,39岁,缝纫工,江西于都人,初诊于1949年2月11日。病者腹泻已逾一年。经常肠鸣,大便

稀溏,日下八、九次,食欲欠佳,完谷不化,曾经数十医

诊治而少效。予诊时,患者面色惨白无华,精神疲乏,腹

部稍胀而喜按,舌苔浮有一层黄色厚腻,脉细迟。此是脾

虚泄泻,治宜补中益土,方用仲景理中汤。处方:人参三

钱炒白术三钱黑干姜二钱五分炙甘草二钱。连服六剂后

复诊,病情大有好转,继进前方六剂,药尽即瘥。(谢俊

明.1964.袁文裴医案.江西医药,4(3):149)

[按]脾主运化,胃主腐熟。若脾阳虚,釜底无焰,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下注而泄泻不已。此例腹泻肠鸣,完谷不化,兼见面白神疲,纳呆,苔厚腻,脉细迟,显系脾虚中寒,寒湿下注之候。理中汤功专温中散寒,健脾祛湿,故投之可愈。

案例二

开庆己未年七月间,裕斋马观文夫人费氏,病气弱怠,四肢厥冷,恶寒自汗,不进饮食。一医作伏暑治之,投暑药,

一医作虚寒治之,投热药,无效。召仆诊之,六脉虽弱,

而关独甚,此中焦寒也。中焦者,脾也。脾胃既寒,非特

但有是证,必有腹痛吐泻之证。今四肢厥冷属脾,是脾胃

虚冷,无可疑者。答云:未见有腹痛吐泻之证。今用何药

治之?仆答云:宜用附子理中汤。未服药,间旋即腹痛而

泻。莫不神之,即治此药,一投而瘥。

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卷七泄泻

小建中汤

《伤寒论》

组成:★

桂枝去皮,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 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18g) 生姜三两(9g) 胶饴一升(30g)

主治: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

(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证。)

腹中拘急疼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或虚劳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虚劳发热,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

病机: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特点:

配伍:本方辛甘酸甘合化以调和阴阳,重用甘温质润以抑木缓急。

组成:★桂枝汤倍用芍药重用饴糖。

用量:桂枝:芍药=1:2 ★

药味配伍:辛甘化阳;酸甘化阴。

关于方名:本方重在温补中焦,建立中气,故名“建中”。

“是方甘与辛和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

——《金匮要略心典》

(气血营卫不足取治于中,通过温建中气,助营卫化生,以养五脏,故名“建中”,甘温补中,调养阴阳,药用平和。)

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腹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 本方为治疗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证常用方。

治疗虚热,寓有“甘温除热”之意。

临证加减:

寒甚加干姜;气滞加木香;便溏加白术;虚甚加人参、

黄芪、当归;虚烦不眠者,加酸枣仁、浮小麦。

使用注意:1.呕吐及中满者不宜使用;

2.阴虚内热之胃脘疼痛者忌用。

桂枝汤与小建中汤比较:★

桂枝汤:为发表解肌之剂。

桂、芍等量,寓收于散,更有啜粥温覆之法,意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使外感之风寒从汗而出,其作用主在肌表。

小建中汤:为温中补虚之方。

芍量倍于桂,更加饴糖,寓散于收,即桂枝辛温发散得大量饴糖、白芍之甘缓、酸收,而转为温阳守中,意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使中焦之虚寒从内而解,其作用主在脾胃。

小建中汤与理中丸比较:★

小建中汤:温补之中配以调理肝脾之品,重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治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

以脘腹拘急疼痛,喜温喜按,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为辨证要点。

理中丸:纯用温补,以温中健脾为主。

主治中焦虚寒,运化无能,升降失司之中焦虚寒证,以腹痛喜温喜按,吐利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重点、难点:1 与理中丸的区别。

2 如何由桂枝汤变化而来。

方歌: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

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案例一

张某,男性,42岁,某厂,门诊病例号529,1966年6月10日初诊。胃脘隐痛反复发作已五年,经检查诊断为“胃

黏膜脱垂”。近症常饿时胃脘痛,恶寒怕冷,口中和,不

思饮。无恶心吞酸,大便微溏,日行2次,下肢酸软。先与附子理中汤治不效,后细问症,据有汗出恶风,脉缓,知为表虚中寒之证,故与小建中汤: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

结果:上药服六剂,胃脘疼已,但饿时仍不适,大便溏好转,仍日二行,仍服上方。7月1日复诊,除大便微溏外,他无不适。[ 胡希恕医案,录自冯世纶等.1994.经方传真.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按]本例胃脘隐痛,饿时痛作,恶寒怕冷,大便溏薄,中焦虚寒也。中焦主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生化乏源,营卫气血不足,营卫不和,则伴汗出恶风而脉缓。证属中焦虚寒,营卫气血不足。先投附子理中汤不效。因附子理中汤重在祛寒,而本案虚多,故不效。小建中汤乃桂枝汤倍用芍药,重加饴糖而成,既能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复能调补阴阳而和营卫,投之故诸症皆效。 案例二

施某,20岁。形寒而六脉弦细,时而身热,先天不足,与诸虚不足小建中汤法。白芍六钱炙甘草三钱生姜四钱桂枝四钱胶饴一两大枣四枚,服六十剂后,诸皆见效。[吴瑭.1985.吴鞠通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按]时而身热者,内伤发热也;而伴形寒畏冷,脉象弦细,是脾胃虚寒,化源匮乏,营卫气血不足,阴阳俱虚,阴阳失调所致。与小建中汤既能温中益气,以助化源,又能调补阴阳,使营卫气血充裕,阴平阳秘,则寒热自除。由此观之,小建中汤乃甘温除热治法之祖剂也。

吴茱萸汤

《伤寒论》

组成:★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六两 主治:★

1、胃寒呕吐证:

食谷欲呕,胃脘疼痛,吞酸嘈杂,舌淡脉沉弦而迟。

2、肝寒上逆证:

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舌淡沉弦。

3、肾寒上逆证:

呕吐下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舌淡脉沉细。

《伤寒论》: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阳明篇243条)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篇309条)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篇378条)

主治证候分析

(阳明寒呕)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呕吐,不食、食则欲呕,或胃脘冷痛,吞酸嘈杂。

(厥阴头痛)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干呕吐涎沫,头痛,巅顶痛甚。

(少阴吐利)肾寒犯胃:

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

舌淡,脉沉弦而迟细,为阳虚寒胜之象。

病机及证候分析:

病机:★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功用:

温胃暖肝(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特点:

肝肾胃三经并治,温降补三法兼行,主以温中降逆。

吴茱萸汤与理中丸比较:

二者均有温中祛寒之功。

理中丸主治脾胃虚寒,侧重于脾虚不化,证以腹痛下利为主。

吴茱萸汤主治肝胃虚寒,侧重于胃寒气逆,证以脘痛呕吐为主。

临床应用:

辨证要点:

食谷欲呕,或巅顶疼痛(夜半转剧,天明渐减,痛时欲吐),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之常用方。

临证加减:呕吐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

头痛剧者加川芎;

虚寒重者加干姜、小茴

使用注意:

1、吴茱萸有小毒,用量不宜重。

2、胃热呕吐、阴虚呕吐以及肝阳上亢之头痛均禁用。

3、服药后出现胸中不适,头痛眩晕加剧,应卧床休息半

小时。

重点、难点:

1 主治、病机、功效。

2 生姜重用。

【方歌】

吴茱萸汤人参枣,生姜五两温里好,

阳明寒呕厥阴逆,温肝暖胃止下利。

案例一

某女,67岁。患梅尼埃病两年,加重一周。证见头晕目眩,耳如蝉鸣,不能站立,立则如坐舟船,旋转不定,伴剧烈

呕吐、呕吐物为清涎,舌淡,苔白厚腻,脉弦细。

辨证: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方药:吴茱萸汤

一剂呕止,呻吟渐止,安然入睡,原方再进一剂,能坐起进食,续服五剂,诸证悉除,观察十二年未再复发。

——《中医杂志》1983,9:43

案例二

姜某,女,40岁。一个多月来食后即呕,有时所食之物全部呕出,饮水亦呕,四肢倦怠,脉虚细,舌淡白,手足冷

,口中觉冷而不渴,腹软。《伤寒论》云:“食谷欲呕者

,属阳明也”,此系胃气虚寒,不能腐熟水谷,又兼浊阴

上逆。用吴茱萸汤加丁香二钱,连服二剂呕止。后因食欲

不振,四肢倦怠改用六君子汤调理。[刘金发.1964.吴茱萸

汤的临床运用经验.福建中医药,9 (5):425-26] [按]胃主受纳,性喜通降下行。胃虚则不纳,胃寒则气逆,故食入即呕;四肢倦怠,手足厥冷,口中冷,舌淡苔白

,脉虚细,乃中气虚寒之征。吴茱萸汤善于温胃散寒,补

益胃气,降逆止呕,更加丁香以增散寒止呕之力,故二剂

呕止。余有胃纳不佳,四肢倦怠,乃脾胃尚弱,故改用六

君子汤健脾和胃善后。

第二节回阳救逆剂

适应证:

阳衰阴盛,内外俱寒,甚则阴盛格阳,或戴阳证。

临床症见:

四肢厥冷,精神萎靡,恶寒蜷卧,下利清谷,甚则大汗淋漓,脉微细或脉微欲绝等症。

四逆汤

《伤寒论》

组成:

附子生用,一枚(15g) 干姜一两半甘草炙,二两

水煎服。生附子先煎1小时左右。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主治:★

1、少阴病,心肾阳衰寒厥证。

四肢厥逆,恶寒踡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呕吐不渴,腹痛下利,舌苔白滑,脉微欲绝。

2、太阳病误汗亡阳证。

病机及证候分析:

病机:心肾阳衰,阴寒内盛。★ 治法:回阳救逆。★

功效与方解:

特点:

本方大辛大热以速挽元阳,少佐甘缓以防虚阳暴散。

临床应用:

辩证要点:

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微欲绝。

本方为回阳救逆的基础方。

使用注意:

1、附子生用有毒,应审慎其用量,并须久煎。

2、服药呕吐者,可采用冷服法,或加猪胆汁。

3、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

可久服。

4、真热假寒者禁用。

案例一

唐叟,年逾古稀。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自服羚翘解毒丸六九,自觉精神甚疲,而且手足发凉。其子恳

余诊。切其脉未久,唐即侧头欲睡,握其手,凉而不温。

切其脉不浮而反沉,视其舌则淡嫩而白。余曰:此少阴伤

寒,肾阳已虚,如再进凉药,恐生叵测,法当急温,以回

肾阳。与四逆汤。服一剂,精神转佳。再剂,手足转温而

愈。(刘渡舟医案,录自刘渡舟.1984.新编伤寒论类方.太

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按]年逾古稀,肾阳已虚,外感于寒,复因误用寒凉,以致阳气式微,阴寒内盛,故精神委靡,时时欲睡,手足发

凉,脉沉。《伤寒论》曰:“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

宜四逆汤。”四逆汤为破阴回阳救逆之剂,使阴寒得散,

阳气得复,故厥回而愈。

案例二

肺炎,13岁女孩。因肺炎持续高热数日,用强而有效之注射剂,高热降至37度,但元气已衰,食欲衰败,口干欲饮,

与之则不进。颜面色青,朦胧似睡,时时烦躁,且呻吟,

如抽搭哭泣。脉浮细而数,尿频。此为里寒阳虚之重证,

故与四逆汤。服后呻吟止,1小时之后,欲食点心,谈笑

自如,用1--2剂即痊愈。此患者,可能强以洋药,抑阳气

太过之故。

《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矢数道明

附方:

1、通脉四逆汤

组成:四逆汤倍干姜,附子适当加量。

功用: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主治:心肾阳虚,阴盛格阳证。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

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

脉不出者。若“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

脉微欲绝者,加猪胆汁半合,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2、四逆加人参汤

组成:四逆汤加人参

功用: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主治:心肾阳虚,恶寒蜷卧,脉微而复自下利,利虽止而余证仍在者。

3、白通汤

组成: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

功用:破阴回阳,贯通上下。

主治:心肾阳虚,阴盛戴阳证。

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若“利不止,厥逆无

脉,干呕,烦者”,加猪胆汁一合,人尿五合,名白通

加猪胆汁汤。

4、参附汤

组成:人参四钱,附子炮三钱,用水煎服,阳气脱陷者,倍用之。功用:益气回阳救脱。

主治:阳气暴脱证。

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第三节温经散寒剂

适应症:

寒凝经脉之血痹寒厥,阴疽等。

临床症见:

手足厥寒,肢体痹痛或发为阴疽等。

组方用药规律: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组成:★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

甘草炙,二两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

主治:血虚寒厥证。★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者;或寒入经络,腰、股、腿、足、肩臂疼痛。

营血虚弱,经脉受寒,

损伤阳气

病机:★

血虚受寒,寒凝经脉,血行不畅。

功用:★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特点:

配伍:

辛温甘酸并用,温而不燥,补而不滞。

组成:

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

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沉细。

使用注意:

1、少阴阳衰寒厥者,本方不宜使用。

2、治疗冻疮已溃者,应减桂枝、细辛的用量,以免加速溃烂。

临证加减:

1、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不通则痛——痛证

胃脘痛:加吴茱萸、生姜、佛手、党参

头痛:加川芎、玄胡

腰腿痛:加牛膝、杜仲、狗脊

2、寒滞经脉,血脉不利,血行不畅

——肢冷、肌肤紫黯

冻疮:加丹参、川芎、鸡血藤

紫斑肢寒(雷诺氏病):

重用白芍,加丹参、川芎、附子3、厥阴肝经寒证

痛经:加桃仁、红花、川芎、泽兰、香附

疝痛:加台乌、小茴香

前阴冷痛:加台乌、川楝、淫羊藿

附方: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组成: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和中止呕。

主治:血虚寒凝,手足厥逆,兼寒邪犯胃,呕吐腹痛者。

思考题:

大承气汤、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均能治疗“四肢

厥逆”,如何区别使用?(请从组成、病因病机、治法、

临床辨证要点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重点、难点

1.组成、功效、主治、方解(为何以当归为君,且去生姜,

重用大枣,加配通草、细辛)。

2.大承气汤、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比较。

案例

赵XX,男性,30余岁,滦县人。于1946年严冬之际,天降大雪,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军队,以清乡为名,大肆搔扰,当地居民被迫逃亡,流离失所,栖身无处,死亡甚多,赵男奔至渤海滨芦丛中,风雪交加,冻扑于地,爬行数里,偃卧于地而待毙,邻近人发现后,抬回村中,其状极危,结合病情,以其手足厥逆,难以转侧,遂投与仲景当归四逆汤:

当归9克,桂枝9克,芍药9克,细辛3克,

木通3克,炙草6克,大枣4枚。

嘱连服4剂,以厥回体温为度,4剂药后,遍身起大紫泡如核桃,数日后即能转动,月余而大愈。

[按]当归四逆汤系仲景为厥阴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而设。

冻僵与厥阴似无关系,但手足厥寒,究其病机,则同为寒邪所干,血脉不利,血行凝滞,阳气不得随血行敷布外达所致,故用当归四逆汤异病同治。本方内能温通血脉,外可解肌散寒,直驱寒邪从表而出,方证相合,是以得愈。

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本方要点

1.治疗血痹的代表方

血痹:气血不足,外受风邪,客于血脉,气血痹阻,肌肤失

濡,以致麻木不仁。

2.方以益气养血,温经散邪,和营通痹立法。

?【组成】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水煎服)

?【主治】

卫外不固,腠理疏松:动则汗出,微恶风寒

营阴亏虚,筋脉失养 ,

加之风寒之邪客于血脉:肌肤麻痹不仁,舌淡苔白,脉微涩而紧?【病机】营卫虚弱,寒痹经脉

?【治法】益气温经,和营通痹

?【方解】君:黄芪——补肺脾之气,固表实卫

臣:桂枝——发散风寒,温经通痹

白芍——滋阴养血

佐使:生姜——疏散风邪

大枣——养血益气姜枣同用可调和脾胃一、临床应用:本方为治疗血痹之常用方。

二、辨证要点:肌肤麻痹不仁,舌淡苔白,脉微涩而紧

三、临证加减:风邪偏重者加羌活、防风、独活

血滞偏重者,可加当归尾、红花、姜黄

四、现代应用:多发性神经炎、皮肌炎、股外侧皮神经炎、血栓

闭塞性脉管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属于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者,可用本方治疗。

【名医论方】

“黄芪桂枝五物汤,在风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以黄芪为主固表补中,佐以大枣;以桂枝

治卫升阳,佐以生姜;以芍药入营理血,共成绝

美。五物而营卫兼理,且表营卫里胃肠亦兼理

也。推之中风于皮肤肌肉者,亦兼理也。固不必

多求他法也。”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复习题

1、吴茱萸汤治疗呕吐,为何配伍甘补之人参、大枣?

2、试述理中丸与小建中汤在组成、药物配伍、功效、

主治方面的异同。

3、在温里剂中写出三首桂枝、芍药同用的方剂,并

答出其用药比例及在方中的配伍意义。

4、写出四首治疗“四逆”证的方剂,并答出其病机及

及药物配伍意义有何不同。

阳和汤

《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

熟地一两(30g)白芥子炒,研,二钱鹿角胶三钱

肉桂去皮,研粉,一钱姜炭五分麻黄五分(2g)生甘草一钱

主治:阳虚血弱,寒凝痰滞之阴疽。★

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治法: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阳气虚弱

君熟地黄(重用)——温补营血,填精补髓

鹿角胶——补肾助阳,益精血,强筋壮骨

臣炮姜——温中,破阴通阳

肉桂——温通血脉

佐麻黄(少用)——发越阳气,开腠理,散寒凝白芥子——温化寒痰,通络散结

佐使甘草——解毒,调和诸药

特点:

温阳与补血药并用,辛散与温通同施。

补而不滞,温而不燥;

补不敛邪,散不伤正。

关于方名:

本方治疗阴疽,犹如仲春温暖和煦之气,普照大地,驱散阴霾,而布阳和,故以“阳和”名之。

临床应用:

辩证要点:

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

临证加减:

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

阴寒重者,加附子,肉桂改桂枝

使用注意:

1、阳证疮疡红肿热痛者禁用。

2、阴虚有热,或阴疽破溃,本方不宜使用。

3、熟地重用,麻黄轻用。

重点、难点

1.组成、功用、主治、方解。

2.注意麻黄的配伍。

阴疽之治“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能缺一也,腠理一开,凝结一解,气血乃行,行则凝结之毒亦随之消矣”(《外科证治全生集》)。

【方歌】

阳和汤法解寒凝,熟地鹿角炮姜桂,

麻黄白芥草相乘,温阳补血消阴疽。案例:

王洪绪治姚氏女,年二十九,小产月余,左肩手搭处,先发一毒,周尺有五。半月,背添一毒,上下长三寸,上阔下尖,皆自陷。十日后始延治,势甚笃,连服阳和汤三剂,能起坐,五剂自能便溺,十二剂其续发者全消,先发之搭手亦消。剩疮顶如棋子大,不痛而溃,四日收工。后云背上如负一版,转舒不快,以小金丹十丸,每日三进痊愈。

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卷三十一臂痈

[按]本案发于妇人小产之后。妇人产后多营血亏虚,阳气不足,故易招寒邪入侵,寒凝经脉,血行不畅,痰瘀互阻,血肉腐败,发为阴疽。其女发毒虽在肩背,但不红不痛,顶部色白下陷,是为阴证。病在产后,病程迁延十日方才治疗,邪盛正虚,故用阳和汤温阳补血以扶助正气,散寒通络化痰以驱除邪气。服药十余剂,正气回复,疮痈皆消。惟“背上如负一板,转舒不快”,此痰瘀互阻,经脉欠通畅。因患者正气已渐回复,故治疗以化痰通络驱邪为主,改用小金丹痊愈。

中医三基(常用方剂100首组成)

常用方剂 100 首 一、解表剂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香薷散(香薷、白扁豆、厚朴) 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银翘散(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苇根) 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柴葛解肌汤(柴胡、干葛、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 败毒散(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参苏饮(人参、紫苏叶、葛根、半夏、前胡、茯苓、木香、枳壳、桔梗、陈皮、炙甘草) 二、泻下剂 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 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 大黄牡丹汤(大黄、丹皮、桃仁、瓜子、芒硝) 温脾汤(大黄、当归、干姜、附子、人参、芒硝、甘草)

麻子仁丸(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增液承气汤(玄参、麦冬、生地、大黄、芒硝) 三、和解剂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四逆散(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逍遥散(甘草、当归、茯苓、芍药、白术、柴胡、生姜、薄荷) 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 大柴胡汤(柴胡、芍药、黄芩、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 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四、清热剂 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玉女煎(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 清营汤(水牛角、生地黄、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梢、竹叶)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柴胡、生甘草、车前子) 泻白散(地骨皮、桑白皮、甘草、粳米) 清胃散(生地、当归身、牡丹皮、黄连、升麻) 白头翁汤(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六一散(滑石、甘草) 清暑益气汤(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

超好的中医方剂学记忆口诀

1.解表剂 1.麻黄汤--干妈贵姓(炙甘草麻黄桂枝杏仁) 2.桂枝汤--大勺炒姜汁(大枣芍药甘草生姜桂枝) 3.九味羌活汤--皇帝尝百草,细心防穿胸枪.(黄芩生地黄苍术白芷甘草细辛防风川芎羌活) 4.香苏散--扶苏批草(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甘草) 5.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药干姜五味子麻黄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 6.止嗽散--陈庚借钱去百草园(陈皮桔梗荆芥白前** 百部甘草紫箢) 7.银翘散--金牛和银猪吃草根更俏.(荆芥子牛蒡子薄荷银花竹叶豆豉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8.桑菊饮--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薄荷桑叶杏仁菊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与方名一样) 10.柴葛解肌汤--钦差抢劫时,只要姜枣草根.(黄芩柴胡羌活桔梗石膏白芷芍药生姜大枣甘草葛根) 11.升麻葛根汤--麻哥要草(升麻葛根芍药甘草) 12.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独活人参生姜羌活桔梗川芎茯苓薄荷枳壳前胡柴胡甘草) 13.参苏饮--目前只办富姐申诉陈根打姜草(木香前胡枳壳半夏茯苓桔梗人参紫苏叶陈皮葛根大枣生姜甘草) 14.加减崴蕤汤--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玉竹桔梗东白薇薄荷大枣炙甘草淡豆豉生葱白)2.泻下剂 1.大承气汤--小黄识谱(芒硝大黄枳实厚朴) 2.大黄牡丹汤--大人忙担冬瓜(大黄桃仁芒硝牡丹皮冬瓜子)大陷胸汤--大陷胸汤谁大笑(甘遂大黄芒硝) 3.大黄附子汤--细心大夫(细辛大黄附子) 4.温脾汤--黄夫人当家炒姜忙(大黄附子人参当归** 甘草干姜芒硝) 5.麻子仁丸--朴实妈要黄杏蜜(厚朴枳实麻子仁芍药大黄杏仁蜂蜜) 6.济川煎--智者骑马,从容西归(枳壳泽泻** 升麻肉苁蓉牛膝当归) 7.十枣汤--甘愿着急(甘遂芫花大枣大戟)黄龙汤--肖大人识谱当炒姜枣根(芒硝大黄人参枳实厚朴当归甘草生8.姜大枣桔梗) 3.和解剂 1.小柴胡汤--生芹菜炒大虾仁(生姜黄芩柴胡甘草大枣半夏人参) 2.大柴胡汤--秦皇只要半壶枣酱(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柴胡大枣生姜) 3.蒿芩清胆汤--皇陵青竹,半壁植皮(黄芩茯苓青蒿竹茹半夏碧玉散枳壳陈皮) 4.达原饮--后母要冰炒黄果仁(厚朴知母芍药槟榔甘草黄芩草果仁) 5.四逆散--柴草制药(柴胡甘草枳实芍药) 6.逍遥散--龄少才当干,逍遥逐江河(茯苓白芍柴胡当归甘草** 白术烧生姜薄荷) 7.痛泻要方--猪皮少缝(白术陈皮白芍防风) 8.半夏泻心汤--秦莲婶炒枣拌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半夏干姜) 4.清热剂 1.白虎汤--师母炒米(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2.竹叶石膏汤--草人半夜卖米糕(甘草人参半夏竹叶麦冬粳米石膏) 3.清营汤--瞧皇帝住西单卖银元(连翘黄连生地竹叶犀角丹参麦冬银花元参)

中医三基试题A(方剂、内经)

中医三基训练试题 (A 卷) 成绩 一、单选题(50分) 1、泄泻兼有表证宜使用的方剂是( B ) A 、参苓白术散 B 、藿香正气散 C 、芍药汤 D 、四神丸 2、白头翁汤的功效是(A ) A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B 、清热化湿、涩肠止痢 C 、清热凉血、消肿止痛 D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3、不属于地黄饮子功效的是( C ) A 、补肾阳、滋肾阴 B 、交通心肾 C 、镇肝熄风 D 、化痰开窍 4、天麻钩藤饮的功效是( B ) A 、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B 、平肝熄风,清热活血 C 、平肝潜阳、熄风止眩 D 、滋阴养血、熄风止痉 5、半夏厚朴汤的功效是( C ) A 、行气散结、降逆和胃 B 、降逆化痰、消痞散结 C 、开郁降逆、化痰散结 D 、行气解瘀、化痰消痞 6、治疗阳证痈疡初起宜用 ( B ) A 、普济消毒饮 B 、仙方活命饮 C 、黄连解毒汤 D 、阳和汤 7、组成中不含人参、甘草、大枣的方剂是 ( C ) A 、橘皮竹茹汤 B 、小柴胡汤 C 、理中丸 D 、半夏泻心汤 8、温里剂常配伍的药物是(C ) A 、滋阴药 B 、固涩药 C 、补气药 D 、解表药 9、滋阴润燥剂较少配用 ( A ) A 、辛香淡渗药 B 、滋阴养血药 C 、甘温益气药 D 、咸寒润肠药 10、凉膈散的组成包括下列何方 ( D ) A 、小承气汤 B 、增液承气汤 C 、桃核承气汤 D 、调味承气汤 11、理中丸的君药是 ( C ) A 、白术 B 、人参 C 、干姜 D 、甘草 12、当归用量特重的方剂是( A ) A 、生化汤 B 、补阳还五汤 C 、当归补血汤 D 、四物汤 13、以下除哪首方剂外均有清热化痰之功( D ) A 、小陷胸汤 B 、蒿芩清胆汤 C 、温胆汤 D 、半夏白术天麻汤 14、以下属于补益剂的是(A ) A 、玉屏风散 B 、补阳还五汤 C 、天王补心丹 D 、健脾丸 15、六一散中甘草与滑石的用量比例是( D ) A 、1 : 2 B 、1 : 3 C 、 4 : 1 D 、1 : 6 16、防风在痛泻要方中的作用是(C ) A 、升散脾中伏火 B 、祛风散寒解表 C 、散肝疏脾 D 、祛风御风并使固表不留邪 17、下列哪一首方的配伍体现了“培土生金”之意( B ) A 、补中益气汤 B 、泻白散 C 、归脾汤 D 、四君子汤 18、清营汤证中舌象为( B ) A.、舌绛苔滑 B 、舌绛苔干 C 、舌绛起刺 D 、舌绛苔腻 19、阳气虚弱,阴血不足之脉结代,心悸动,舌淡苔少者,宜用( B ) A 、天王补心丹 B 、炙甘草汤 C 、酸枣仁汤 D 、生脉散 20、患者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治宜用( A ) A 、逍遥丸 B 、小柴胡汤 C 、四逆散 D 、龙胆泻肝汤 21、患者诸虚不足,身常出汗,夜卧尤甚,久而不止,心悸惊惕,短气烦倦,治宜用( B ) A 、当归六黄汤 B 、牡蛎散 C 、玉屏散 D 、生脉散 22、因肝血不足而致虚烦失眠,咽干口燥,头目眩晕,脉细数者,治宜用 ( C ) A 、天王补心丹 B 、归脾汤 C 、酸枣仁汤 D 、朱砂安神丸 23、患者素体痰多,又感风寒,痰热内蕴,肺气上逆而致哮喘咳嗽,痰多气急,痰黄质稠,苔黄腻,治宜用( A ) A 、定喘汤 B 、苏子降气汤 C 、泻白散 D 、小青龙汤 24、组成不含粳米、甘草的方剂是 (D ) A 、泻白散 B 、清暑益气汤 C 、白虎汤 D 、清胃散 25、由茯苓、芍药、白术、生姜、炮附子组成的方剂是 ( B ) A 、实脾散 B 、真武汤 C 、五苓散 D 、肾气丸 26、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是 (B ) A 、使药 B 、佐助药 C 、佐制药 D 、臣药 27、凉膈散的配伍含有 ( A ) A 、泻下清上 B 、透热转气 C 、火郁发之 D 、凉血散血 28、逍遥散中用的是 ( C ) A 、干姜 B 、炮姜 C 、煨姜 D 、生姜 29、芍药汤与真人养脏汤的组成均有( A ) A 、当归、白芍 B 、柴胡、白术 C 、白芍、白术 D 、防风、甘草 30、“釜底抽薪、急下存阴”的代表方剂是 ( B ) A 、小承气汤 B 、大承气汤 C 、调胃承气汤 D 、桃核承气汤 31、《素问·上古天真论》论养生防病的两大纲领是 ( C ) A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B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C 、外避邪气、内养精神 D 、不妄作劳、劳逸适度 32、《素问·五脏别论》认为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与下列哪项有关 ( C ) A 、肺肾 B 、肺肝 C 、肺脾 D 、心肺 33、《灵枢·百病始生》“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两虚”是指 ( D ) A 、阴阳两虚 B 、气血两虚 C 、表里两虚 D 、正气虚与虚邪 34、《灵枢·举痛论》认为疼痛的病机主要是寒邪阻塞 ( A ) A 、经脉 B 、脏腑 C 、筋骨 D 、肌肉 35、女子二七 ( C ) A 、筋骨坚,发长极 B 、肾气盛,齿更发长 C 、天葵至,月事以时下 D 、任脉虚,太冲脉衰少 36、湿胜则 ( B ) A 、动摇眩晕 B 、濡泻 C 、痈疡红肿 D 、浮肿 37、肺 ( D ) A 、在志为悲 B 、在志为思 C 、在志为恐 D 、在志为忧 38、与心关系密切的病证是( A ) A 、诸痛痒疮 B 、诸风掉眩 C 、诸寒收引 D 、诸湿肿满 分院名称 科室 姓名 密 封 线

中医方剂学歌诀

中医方剂学歌诀 1 解表剂 1.1 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3.1大羌活汤 大羌活汤九味变,去芷加防己知独; 再加黄连白术好,散风寒清湿热妙。 4.香苏散 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4.1加味香苏散 加味香苏陈皮草,荆防艽蔓川芎姜, 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4.2香苏葱豉汤 香苏葱豉源香苏,加入豆豉和葱白,解表调气安胎好,妊娠伤寒头身痛。 5.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5.1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苑半夏五味加。 6.止咳散 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紫苑百部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6.1金沸草散 *** *** 7.正柴胡饮 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1.2 辛凉解表 1.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2.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 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雍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3.1越婢汤 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 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 4.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4.1柴葛解肌汤《医学心悟》 程氏柴葛解肌汤,柴葛草芍芩地黄, 丹皮知母贝母入,发热口渴宜煎尝。 5.升麻葛根汤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5.1竹叶柳蒡汤 竹叶柳蒡葛根知,薄荷粳米荆芥蝉, 玄参石膏甘麦冬,风疹急投莫迟疑。 1.3 扶正解表 1.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1.1荆防败毒散 若须消散疮毒肿,去参加入荆防风; 1.2仓廪散 原方加入陈仓米,噤口痢疾此为宗;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温里剂概述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温里剂概述 八法中间的温法,治疗里寒证的治法。寒邪,要注意寒邪的来路。里寒证的产生,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里寒证,不外乎寒邪直中,就是外寒直接越过体表、皮毛入里侵犯或者脏腑、经络、骨节。经络、骨节、肌肉,或者直接侵犯某些脏腑系统,这是有外来之寒。或者是阳气不足造成寒从中生。这两种原因,造成的里寒证在治法上,祛除里寒,治法有些所不同,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尽管这两者之间往往在临床区分上它是相互有影响的。外寒入里要伤阳,那要伤及阳气以后,有可能又兼有寒从中生的,伤阳、阳气不足,寒从中生,又兼有这种寒从中生的继发原因了,所以有时候也需要结合温补。不是绝然区分了。那寒从中生,里寒盛了以后,由于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更容易外寒直中。所以这两点在病机分析的时候是需要清楚的,在临床实际使用的时候也要结合的。里寒证的层次,分为三类:一类,寒邪侵犯,越过体表皮毛侵犯经络、肌肉、骨节,它已经脱离了表寒,但是来源还跟外寒有关,这个层次。这个层次损伤阳气来说,相对比较轻浅。第二个层次是寒邪,里寒产生核心在脾胃,称为中焦虚寒。引起中焦脾胃功能受寒性收引凝滞影响,作为一个证候核心、病机的核心。再深一层次,是心肾阳虚,一般又称为少阴阳虚。从伤寒六经证治的角度

讲是少阴阳虚。那这个治疗要回阳救逆。对此从温经散寒,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来体现这三个层次。这是对脏腑结合到三个层次来综合来看待里寒证。 温中祛寒适用于中焦虚寒证。中焦虚寒证应该说虚寒阳气不足,中焦阳气不足。那中焦脾胃是纳运水谷的。中焦虚寒以后,阳虚可以失去温化、温煦、温通,这个功能减退为主。失去温煦人体的热力来源不足了。中焦虚寒,脾主四肢,脾主肌肉,所以这种畏寒的特点,一般以四肢不温,四肢清冷来描述它。在临床上具体它是以手足为主,冷不过肘、膝,所以这是阳虚失于温煦。阳气的功能,五大功能其中有温煦作用了,同时失于温化。阳气作为脾胃系统来说,要起到腐熟、温化水谷了。所以失于温化,就津液容易凝聚,不能够从有用的气血津液里汲取物质了,所以往往口不渴。失于温通,气机可以阻滞,又寒性收引凝滞导致脾胃气机升降的失常,那升降失常,呕吐、泄泻、腹痛。但由于是阳虚失温,造成寒性收引凝滞引起的吐、利、腹痛,那这种腹痛往往喜温喜按,阳虚形成偏寒偏虚了。从舌象来说,因为舌质较淡,加上脉沉偏于弱,这是阳虚的舌脉特点。 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方剂温里剂复习

您得位置>首页>温里剂 … 学习时数4学时 … 学习目得①熟悉温里剂得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注意事项; ②掌握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与汤; ③熟悉黄芪桂枝五物汤; ④了解回阳救急汤。 … 概念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得 方剂,统称温里剂。 … 立法依据"寒者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 适应范围 ┏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吐利不渴 ┃ ┃阴盛阳衰--四肢厥逆,神衰欲寐 里寒证┫ ┃亡阳欲脱--恶寒蜷卧,厥、利、脉微,唇指青紫 ┃ ┗寒凝经脉--血痹寒厥,阴疽 … 分类(1)温中祛寒-中焦虚寒证 (2)回阳救逆-阳衰阴盛证 (3)温经散寒-寒凝经脉证 … 注意事项1、辨别寒证所在部位,属于何脏何腑。 2、应注意辨清寒热之真假,勿被假象迷惑; 3、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剂量宜轻者:(1)平素火旺之人,(2)阴虚失血之体, (3)夏天炎暑之季,(4)南方温热之域。 剂量可适当增加者:(1)素体阳虚之人, (2)冬季气候寒冷时。 4、中病即止。 5、素体阳虚,里寒去阳气仍虚者,应另谋温补之剂。 6、阴寒太盛,或真寒假热,入口即吐者,可少佐苦寒或咸寒之品,也可冷服。 一、温中祛寒:本类方常以温中散寒药为主组方,主治中焦虚寒证。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理中丸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亦作汤剂用中焦虚寒,腹痛吐利,以及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霍乱,胸痹小建中汤温中散寒,与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并治虚劳心悸,虚劳发热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阳明、厥阴、少阴三经虚寒呕逆证 二、回阳救逆:本类方剂常以温阳散寒药为主组成,主治阳衰阴盛证。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四逆汤回阳救逆之主方阳衰阴盛,四肢厥逆,呕吐下利,脉微回阳救急汤回阳固脱,益气生脉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欲脱之危证 三、温经散寒:本类方剂常以辛温散寒药与温养气血药配伍而成,主治寒凝经脉诸证。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虚寒凝,肢冷脉细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与血通痹血痹,肌肤麻木不仁阳与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阴疽

方剂学(中医骨伤中级考试学习题集)

A.黄连、黄芩 B.黄芩、生地 C.黄连、黄柏 D.黄芩、桑白皮 E.生地、丹皮 ★标准答案:B 身疼;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共为佐。甘草调和诸药,兼防辛散耗气为使。

2. 下列何方的药物配伍,体现了标本兼顾,上下并治,而以治本治下为主的特点 ★标准答案:E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评语: ★答题分析:地黄饮子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主治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方用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四味共为君药。配伍附子、肉桂之辛热,以助温养下元,摄纳浮阳,引火归原;石斛、麦冬、五味子滋养肺肾,金水相生,壮水以济火,均为臣药。石菖蒲与远志、茯苓合用,是开窍化痰,交通心肾的常用组合,是为佐药。姜、枣和中调药,功兼佐使。综观全方,标本兼治;阴阳并补,滋阴药与温阳药的药味及用量相当,补阴与补阳并重,上下同治,而以治本治下为主。故选E。 3. 小青龙汤与苓桂术甘汤相同的功效是 A.解表散寒 B.燥湿化痰 C.宣肺平喘 D.健脾利湿 E.温肺化饮

4. 固涩剂的适应征,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标准答案:C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评语: ★答题分析:固涩剂适用于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如表虚多汗、肺虚久嗽、肾虚遗泄、小便失禁、久泻久痢、崩漏带下等。 5. 生脉散的功用为 A.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B.补肺益肾,止咳定喘 C.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D.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E.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6. 下列何项不是四逆汤组方的配伍功效的特点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评语: ★答题分析:四逆汤方中附子大辛大热,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剂,通行十二经脉,生用尤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为君。干姜温中散寒,助附子伸发阳气为臣。生附子纯阳大毒,与干姜合用,其性尤为峻烈,所以又用甘缓益气之炙甘草为佐使,既解生附子之毒,又缓姜、附相合之峻,益气守中兼能护阴,使回阳逐寒救逆而无重劫阴液和致虚阳暴散之虞。全方药仅三味,而脾肾之阳同建,温补并用,效专力宏,为回阳救逆之峻剂。 7. 下列何项为止嗽散中桔梗与白前的配伍特点 A.宣降 B.刚柔 C.寒热 D.散收 E.通补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8. 下列何项不是温胆汤的药组

滨州市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温里剂试题(4)

2017年滨州市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温里剂试题(4) 1. 四逆汤主治症的病机是( ) A心肾阳衰、阴寒内盛 B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C心肾阳虚、水湿内停 D 心阳不足、淤血阻滞 E 肾阳不足、精亏血少 2. 四逆汤所治厥逆的发病机理是( ) A阳气内郁不达四末 B肝郁气滞 C肾阳衰微,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D元气大亏,阳气暴脱 E血虚寒凝,阳气不得温通四末 3. 患者四肢厥冷,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细微。治宜选用( ) A四逆散 B四逆汤 C当归四逆汤 D 理中丸 E 真武汤 4. 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组成完全相同,其区别是( ) A通脉四逆汤重用干姜 B通脉四逆汤重用甘草 C通脉四逆汤重用附子 D 通脉四逆汤重用干姜、甘草 E 通脉四逆汤重用干姜、附子 5. 治疗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的方剂是( )

A阳和汤 B四逆汤 C当归四逆汤 D回阳救急汤 E小建中汤 6. 当归四逆汤的功用是( ) A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B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C养血益气,温经化瘀 D 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E 化痰祛瘀,温经止痛 7. 当归四逆汤中通草的作用是( ) A通经脉,畅血行 B利水渗湿 C活血利水 D 散寒通络 E 清热利水 8. 当归四逆汤所治厥逆的发病机理是( ) A阳气内郁不达四末 B肝郁气滞 C肾阳衰微,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D元气大亏,阳气暴脱 E血虚寒凝,阳气不得温通四末 9. 治疗血虚寒厥证的方剂是( ) A阳和汤 B四逆汤

C当归四逆汤 D回阳救急汤 E小建中汤 10. 阳和汤中不包括下列哪味药物( ) A麻黄 B白芥子 C桂枝 D 炮姜炭 E 生甘草 11. 阴疽见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选用( ) A仙方活命饮 B普济消毒饮 C阳和汤 D 大黄牡丹汤 E 小金丹 12. 阳和汤中具有可达皮里膜外,温化寒痰,通络散结作用的药物是( ) A麻黄 B白芥子 C肉桂 D 炮姜炭 E鹿角胶 13. 阳和汤主治不包括( ) A贴骨疽 B流注 C鹤膝风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清华版)

第六章温里剂 一、单项选择题 1.理中丸的组成是() A.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 B.人参茯苓白术生姜 C.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D.人参茯苓白术大枣 E.人参陈皮茯苓炙甘草 2.下列哪项不属于理中丸的主治证候( ) A. 脘腹疼痛,喜温喜按 B.畏寒肢冷 C.大便稀溏 D.恶心呕吐 E.脉数 3.小建中汤的组成是 A.桂枝汤去生姜加饴糖B桂枝汤加饴糖 C.桂枝汤倍桂枝,加饴糖 D.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 E.以上均不是 4.吴茱萸汤的功用是() A.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B.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C.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D.温中补虚,祛湿止痛 E.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5.四逆汤的君药是() A.干姜 B.生姜 C.附子 D.肉桂 E.人参 6.患者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恶寒蜷卧,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欲绝。治宜选用( ) A.四逆散 B.四逆汤 C.当归四逆汤 D.理中丸 E.吴茱萸汤 7.患者四肢厥冷,神衰欲寐,恶寒蜷卧,吐泻腹痛,口不渴,甚则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治宜选用( ) A.四逆汤 B.当归四逆汤 C.理中丸 D.黄芪桂枝五物汤 E.回阳救急汤 8.当归四逆汤的功用是( ) A.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B.活血化瘀,祛风止痛 C.养血益气,温经化瘀 D.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E.化痰祛瘀,温经止痛 二、多项选择题 1.理中丸主治病证是.() A.脾胃虚寒证 B.中焦阳虚出血证 C.小儿慢惊. D.病后喜唾涎沫 E.胸痹 2.小建中汤与桂枝汤共有的药物是() A.芍药 B.桂枝 C.甘草D生姜 E.饴糖 三、填空题 1.小建中汤中桂枝与其芍药的用量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 2.吴茱萸汤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阳救急汤的功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逆汤中用干姜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 回阳救逆:

中医方剂汤药歌

1.解表剂 1.1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香苏散 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5.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6.止嗽散 止嗽散用百部宛,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7.正柴胡饮 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煎,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症服之康。 1.2辛凉解表 1.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鼓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疏风热煮无过。 2.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麻杏甘石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雍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4.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5.升麻葛根汤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干草合成方, 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1.3扶正解表 1.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柴前独羌芷桔共, 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2.参苏散 参苏散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 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3.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 阳虚外感风寒症,寒重热轻脉沉良。 4.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 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2.泻下剂 2.1寒下剂 1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 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2.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 泻热破淤散结肿,肠雍初起腹痛康, 肠雍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3.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 专治水热结胸症,泻热逐水效非常。 2.2温下 1.大黄附子汤 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 温下治法代表方,寒积里实服之康。 2.温脾汤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 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2.3.润下 1.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 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躁便秘施。 2.济川煎 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使, 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2.4逐水 十枣汤 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和大戟, 攻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 2.5攻补兼施 黄龙汤 黄龙汤中枳朴黄,参归甘桔枣硝姜, 攻下热结养气血,阳明腑实气血伤。 3.和解剂 3.1和解少阳 1.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枣生姜,少阳为病此方宗。 2.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 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硝无双。 3.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 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阻。 4.达原饮 达原草果槟厚朴,知母黄芩芍甘佐, 辟秽化浊达膜原,邪伏膜原寒热作。 3.2调和肝脾

方剂温里剂复习

您的位置>首页>温里剂 … 学习时数4学时 … 学习目的①熟悉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注意事项; ②掌握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③熟悉黄芪桂枝五物汤; ④了解回阳救急汤。 … 概念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 方剂,统称温里剂。 … 立法依据"寒者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 适应范围 ┏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吐利不渴 ┃ ┃阴盛阳衰--四肢厥逆,神衰欲寐 里寒证┫ ┃亡阳欲脱--恶寒蜷卧,厥、利、脉微,唇指青紫 ┃ ┗寒凝经脉--血痹寒厥,阴疽 … 分类(1)温中祛寒-中焦虚寒证 (2)回阳救逆-阳衰阴盛证 (3)温经散寒-寒凝经脉证 … 注意事项 1. 辨别寒证所在部位,属于何脏何腑。 2. 应注意辨清寒热之真假,勿被假象迷惑; 3. 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剂量宜轻者:(1)平素火旺之人,(2)阴虚失血之体, (3)夏天炎暑之季,(4)南方温热之域。 剂量可适当增加者:(1)素体阳虚之人, (2)冬季气候寒冷时。 4. 中病即止。 5. 素体阳虚,里寒去阳气仍虚者,应另谋温补之剂。

6. 阴寒太盛,或真寒假热,入口即吐者,可少佐苦寒或咸寒之品,也可冷服。 一、温中祛寒:本类方常以温中散寒药为主组方,主治中焦虚寒证。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理中丸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亦作汤剂用中焦虚寒,腹痛吐利,以及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霍乱,胸痹小建中汤温中散寒,和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并治虚劳心悸,虚劳发热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阳明、厥阴、少阴三经虚寒呕逆证 二、回阳救逆:本类方剂常以温阳散寒药为主组成,主治阳衰阴盛证。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四逆汤回阳救逆之主方阳衰阴盛,四肢厥逆,呕吐下利,脉微回阳救急汤回阳固脱,益气生脉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欲脱之危证 三、温经散寒:本类方剂常以辛温散寒药与温养气血药配伍而成,主治寒凝经脉诸证。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虚寒凝,肢冷脉细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和血通痹血痹,肌肤麻木不仁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阴疽 一.填空题 1. 理中丸的君药是__________,功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吴茱萸汤的主治证虽有病在阳明、厥阴、少阴之别,但其症状都有__________,病机都 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3. 小建中汤以__________为君药。是由桂枝汤倍________加________组成。 4. 中焦虚寒,吐利冷痛,首选__________方;胃中虚寒,食谷欲呕,首选__________方; 虚劳里急,腹中时痛,首选__________方;中阳衰弱,阴寒内盛,心胸中大寒痛,呕不 能食,首选__________方。 5. 四逆汤以________为君药。主治__________证。 6. 当归四逆汤由桂枝汤去________倍________加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7. 当归四逆汤中桂枝的配伍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 黄芪桂枝五物汤由桂枝汤去________,倍________,加上__________组成。 9. 主治阳虚寒厥的代表方是__________;主治血虚寒厥的代表方是__________。 10.阳和汤证治要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脉沉细或迟细。 二.判断改错题 1. 吴茱萸汤主治食谷欲呕、吞酸嘈杂之证,是由肝气犯胃所致。 2. 凡霍乱、胸痹、小儿慢惊风、出血等属脾胃寒湿者,皆可用理中丸治疗。 3. 吴茱萸汤由吴茱萸、干姜、人参、甘草组成。 4. 阳气不足而又血虚,经脉受寒,以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治宜四逆汤。 5. 小建中汤主治之虚劳里急证,是由中焦虚寒,肝胃不和所致。 6. 阳和汤中用白芥子祛寒痰湿滞,可达皮里膜外。 7. 当归四逆汤主治阳郁厥逆,手足不温,腰腿疼痛。 8. 当归四逆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相同的药物是桂枝、大枣与生姜。

第六章温里剂练习

一)A1型题 1.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的常用方剂是( ) A.小建中汤 B.吴茱萸汤 C.理中丸 D.香砂六君子汤 E.温脾汤 2.吴茱萸汤的组成是( ) A.吴茱萸、人参、干姜、大枣 B.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C.吴茱萸、白术、生姜、大枣 D.吴茱萸、白术、生姜、甘草 E.吴茱萸、人参、半夏、甘草 3.吴茱萸汤的功用是( ) A.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B.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C.益气健脾,温化痰饮 D.温中补虚,养血通脉 E.补气健脾,渗湿止泻 4.吴茱萸汤与理中丸中相同的药物是( ) A.大枣 B.干姜 C.甘草 D.人参 E.生姜 5.下列哪项不属于理中丸的主治证候( ) A.脘腹绵绵作痛 B.畏寒肢冷 C.大便溏泻 D.恶心呕吐 E.脉弦数 6.患者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治宜选用( ) A.小建中汤 B.吴茱萸汤 C.理中丸 D.补中益气汤 E.参苓白术散 7.理中丸的君药是( ) A.人参 B.干姜 C.白术 D.人参与干姜 E.人参与白术

8.理中丸与四君子汤中相同的药物是( ) A.人参、白术、茯苓 B.人参、白术、甘草 C.人参、茯苓、甘草 D.人参、干姜、甘草 E.人参、茯苓、干姜 9.既能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又可以调和阴阳,柔肝理脾的方剂是( ) A.理中丸 B.小建中汤 C.逍遥散 D.一贯煎 E.柴胡疏肝散 10.小建中汤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 ) A.1:1 B.1:2 C.1:3 D.2:1 E.3:l 11.桂枝汤、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中相同的药物是( ) A.桂枝、芍药、甘草、大枣 B.桂枝、芍药、甘草、生姜 C.桂枝、芍药、生姜、大枣 D.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E.桂枝、甘草、生姜、大枣 12.小建中汤中的君药是( ) A.桂枝 B.饴糖 C.芍药 D.桂枝与饴糖 E.饴糖与芍药 13.治疗心肾阳虚寒厥证的代表方剂是( ) A.四逆汤 B.四逆散 C.真武汤 D.当归四逆汤 E.理中丸 14.四逆汤主治证的病机是( ) A.心肾阳虚,阴寒内盛 B.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C.心肾阳虚,水湿内停 D.心阳不足,瘀血阻滞 E.肾阳不足,精亏血少 15.患者四肢厥冷,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治宜选用( )

中医方剂学顺口溜

1.解表剂 麻黄汤--干妈贵姓(炙甘草麻黄桂枝杏仁) 桂枝汤--大勺炒姜汁(大枣芍药甘草生姜桂枝) 九味羌活汤--皇帝尝百草,细心防穿胸枪。(黄芩生地黄苍术白芷甘草细辛防风川芎羌活) 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药干姜五味子麻黄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 止嗽散--陈庚借钱去百草园(陈皮桔梗荆芥白前** 百部甘草紫箢) 银翘散--金牛和银猪吃草根更俏。(荆芥子牛蒡子薄荷银花竹叶豆豉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桑菊饮--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薄荷桑叶杏仁菊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与方名一样) 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独活人参生姜羌活桔梗川芎茯苓薄荷枳壳前胡柴胡甘草) 2.泻下剂 大承气汤--小黄识谱(芒硝大黄枳实厚朴) 大黄牡丹汤--大人忙担冬瓜(大黄桃仁芒硝牡丹皮冬瓜子) 温脾汤--黄夫人当家炒姜忙(大黄附子人参当归** 甘草干姜芒硝) 麻子仁丸--朴实妈要黄杏蜜(厚朴枳实麻子仁芍药大黄杏仁蜂蜜) 十枣汤--甘愿着急(甘遂芫花大枣大戟) 3.和解剂 小柴胡汤--生芹菜炒大虾仁(生姜黄芩柴胡甘草大枣半夏人参) 大柴胡汤--秦皇只要半壶枣酱(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柴胡大枣生姜)蒿芩清胆汤--皇陵青竹,半壁植皮(黄芩茯苓青蒿竹茹半夏碧玉散枳壳陈皮) 四逆散--柴草制药(柴胡甘草枳实芍药) 逍遥散--龄少才当干,逍遥逐江河(茯苓白芍柴胡当归甘草** 白术烧生姜薄荷) 半夏泻心汤--秦莲婶炒枣拌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半夏干姜) 4.清热剂 白虎汤--师母炒米(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清营汤--瞧皇帝住西单卖银元(连翘黄连生地竹叶犀角丹参麦冬银花元参) 黄连解毒汤--百子练琴(黄柏栀子黄连黄芩) 凉膈散--住黄山大忙敲草核(竹叶黄芩山栀子大黄芒硝连翘甘草薄荷)普济消毒饮--黄牛白马联合巧耕陈草根,胜元胡(黄芩牛蒡子 仙方活命饮--贾母造房,没花金银,只要陈甘归乡(穿山甲贝母皂角刺防风没药天花粉金银花白芷赤芍药陈皮甘草当归乳香) 导赤散--草地牧主(甘草生地木通竹叶) 龙胆泻肝汤--皇帝通知龙龟卸柴草车(黄芩生地木通栀子龙胆草当归泽泻柴胡甘草车前子) 左金丸-- 昨进黄鱼(“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为6:1”) 苇茎汤--冬桃已萎(冬瓜子桃仁薏苡仁苇茎) 泻白散--赶白骨精(甘草桑白皮地骨皮粳米)

温里剂练习题

温里剂 一、A1 1、四逆汤的组成药物是 A、生附子、干姜、炙甘草 B、附子、肉桂、干姜 C、柴胡、芍药、枳实、甘草 D、桂枝、附子、细辛、甘草 E、肉桂、附子、细辛、甘草 2、四逆汤与四逆散二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柴胡 B、芍药 C、甘草 D、枳实 E、干姜 3、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二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当归 B、附子 C、桂枝 D、干姜 E、甘草 4、吴茱萸汤和理中丸二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大枣 B、干姜 C、白术 D、人参 E、吴茱萸 5、大建中汤和小建中汤二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附子 B、饴糖 C、干姜 D、人参 E、蜀椒 6、吴茱萸汤的功用是 A、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B、温肾暖脾,涩肠止泻 C、温中补虚,散寒止痛 D、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E、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7、不适宜用吴茱萸汤治疗的病证是 A、肝胃肾虚寒,浊阴上逆证

B、胃中虚冷,症见食谷欲呕者 C、肝寒犯胃,症见脘腹冷痛、呕吐酸水者 D、肝寒上逆,症见头痛、干呕、吐涎沫者 E、脾胃阳虚,阴寒上乘,症见胸满而痛,甚至胸痛彻背者 8、从组成药物来看,小建中汤即桂枝汤 A、倍甘草加饴糖 B、去芍药加饴糖 C、倍甘草与芍药 D、去芍药倍甘草 E、倍芍药加饴糖 9、理中丸的君药是 A、白术 B、干姜 C、人参 D、炮附子 E、炙甘草 10、理中丸的功用是 A、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B、健脾益气,养胃和中 C、温中健脾,和里缓急 D、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E、温中祛寒,和胃止呕 11、理中丸的组成药物中不含有 A、人参 B、干姜 C、甘草 D、白术 E、附子 12、温里剂应用时需注意 A、素体阴虚者宜服用温里剂 B、温里剂性质温和,可不拘时令、地域服用 C、失血之证应予温里剂温中固阳 D、阴寒过盛服药即吐者,宜温服 E、温里剂中宜多补气药物,助已伤阳气得复 13、温里剂的适用证是 A、表寒证 B、里寒证 C、阴虚证 D、失血证 E、亡阳证

中医方剂学教案

赤峰松山中蒙医院 方剂学教案 授课对象:非中医类别医师授课学时: 15学时 授课时间:授课教师: 王云亭

《方剂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方剂、方剂学的概念和方剂学的基本任务。 2.熟悉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体系中的地位及方剂学的研究方法。 3.了解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代表著作和主要成就。 【能力培养目标】 1.能说出不同时期方剂学的发展特点。 2.会查阅方剂学有关资料。 【教学内容】 1.讲述方剂学的性质、任务及其重要性。 2.重点讲述: 方剂、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与药物的区别 方剂学的研究方法。 3.简述方剂学的起源及历代发展概况,并简单介绍学习方剂学的方法及要求。 第二章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方剂与病证、治法和药物的关系。 熟悉“方证相关”,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 了解中药与方剂之间并存互动的复杂关系。 【能力培养目标】 能根据不同病情,从“八法”中抉择正确治法。 【教学内容】 1.讲述方剂与病证、方剂与治法、方剂与中药的关系。 2.重点讲述: 方证相关的涵义。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清、温、补、消)的含义、作用及适应范围。 3.简要说明方剂在中医辨证论治即理、法、方、药四个环节中的地位和作用。 方剂的分类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七方、十剂及治法分类的含义。 熟悉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能力培养目标】 能根据方剂分类的理论,对方剂进行正确分类。 【教学内容】 1.简明方剂分类的五种类型。 2.重点讲述: 七方、十剂的基本概念。 治法分类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3.简述病证、综合分类的基本概念。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方剂的组成原则与基本结构及君、臣、佐、使的含义。 熟悉药物配伍是方剂组成的基础及药物配伍在方剂中的作用。了解方剂变化的几种形式。 【能力培养目标】 能按君、臣、佐、使的基本结构分析成方。 会对成方进行药味、药量的加减以及剂型的变化运用。 【教学内容】 1.讲述药物配伍是方剂组成的基础及药物配伍在方剂中的作用,方剂的组成原则与基本结构,方剂变化的三种形式。 2.重点讲述: 药物配伍是方剂组成的基础。 药物配伍在方剂中的作用。 方剂基本结构即君、臣、佐、使的含义。 3.简要讲述方剂变化的三种形式。

温里剂

第一章温里剂 温里剂又称温阳剂或祛寒剂,重点是对阴寒证候而成立的治法,本法是通过温阳达到寒除而阳气恢复的方法。本法即八法中之“温法”。 “寒者热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寒淫所胜,平以辛热”等,为本法立论依据。 寒证有表里之分,表寒宜温散,属解表剂,本章为治里寒证而设。 一、含义 凡是利用温热药为组成的方剂具有温里回阳等作用,用于治疗一切里寒证者统称为温里剂。 寒证的成因 1.禀赋虚弱素体阳虚——脾肾阳虚 2.饮食不节,劳倦过度,脾失健运,不能化生精微充养周身,而人体机能下降。 3.久病体虚,失治误治,如汗下清解太过,阳气外泄。 4.外感寒邪直接入里,停留一脏腑经脉,阳气不得温运。(如脉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总之,病虽多,总不外乎寒自内生或寒从外来。 二、作用 温里法具有温中散寒(脾胃),回阳救逆(脾肾),温经散寒(肝肾),扶阳抑阴等作用。 三、运用 所以三法适用于里寒证,即适用于一切阴寒证或虚寒证及慢性杂病没热者等。 寒病表现——衰弱寒冷,功能减退,缺乏生机——出现畏寒、厥逆、寒傈口鼻气冷,腹中冷痛,冷肝自出、呕吐泻痢,下利清谷,脉微细迟等。 寒证在临床比较多见,所以温里剂应用较为广泛,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在人体既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便说明温法的重要性。 四、注意事项 1.温里剂运用广泛,但必须确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证候,方可运用,应明辨寒热真假,勿为假象所迷惑(如真热假寒,热深厥深,服之无益,如火上加油。系真寒假热,不用温里法,误作热证则无凝雪上加霜)。 2.寒证多虚,治疗时当查其虚而配以补益剂合用(寒为阴邪易伤人阳气,每多加人参大补元气,加强回阳救逆之功)。 3.明辨寒邪所在部位,在表者宜辛温解表,不属本章方剂治疗范围。 4.注意用量须因人而施,平素火旺,失血,伤阴之体,即有寒证须用温里剂时,亦宜少量。 5.注意发病季节,掌握剂量。 6.热证阴虚证,真热假寒证忌用。 7.本类方剂用大剂量时少佐和阴药(如芍药)或热药冷服。 附:简述三阴肝脾肾三者关系。 太阴——脾土湿——制水(升降枢纽,生化之源,培肝) 少阴——肾水寒——命火生土,肾水涵木。 厥阴——肝木风——水生土培, 五、类型

16中医规培—方剂习题5解析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习题 (方剂学五) 51. 凉开“三宝”中长于熄风止痉的方剂为 A. 安宫牛黄丸 B. 紫雪 C. 至宝丹 D. 苏合香丸 E. 以上都不是 52. 热闭,神昏谵语,痰盛气粗,身热烦躁, 舌红苔黄腻者,治宜用() A. 安宫牛黄丸 B. 紫雪 C. 至宝丹 D. 羚角钩藤汤 E. 苏合香丸 53. 半夏厚朴汤的配伍体现了() A. 散中有收 B. 辛苦合用 C. 收中寓散 D. 补中有泻 E. 清上泄下 54. 天台乌药散的配伍体现了下列何项() A. 行气药与散寒药配伍 B. 行气药与清热药配伍 C. 行气药与补气药配伍 D. 行气药与化痰药配伍 E. 行气药与养阴药配伍 57. 患者素体痰多,又感风寒,痰热内蕴,肺气上逆而致哮喘咳嗽,痰多气急,痰黄质稠, 苔黄腻,治宜用() A. 麻杏石甘汤 B. 小青龙汤 C. 苏子降气汤 D. 泻白散 E. 定喘汤 58. 患者因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而致呕吐恶心,噫气频作,心下痞闷,神疲,苔滑,治宜用() A. 丁香柿蒂汤 B. 橘皮竹茹汤 C. 吴茱萸汤 D. 旋覆代赭汤 E. 藿香正气散 59. 患者因气郁而致胸膈痞闷,脘腹胀痛,暧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等症,治宜用() A. 越鞠丸 B. 保和丸 C. 半夏厚朴汤 D. 平胃散 E. 厚朴温中汤 55. 理气剂适用于除()以外的病 证 A. 肝郁脾虚 B. 肺气上逆 C. 胃气上逆 D. 脾胃气滞 E. 肝气郁结 60. 十灰散的配伍体现了下列何项()A. 凉血与清降并用,收涩与化瘀兼顾 B. 凉血与养血并用,收涩与化瘀兼顾 C. 凉血与清降并用,收涩与滋阴兼顾 D. 养血与清降并用,收涩与滋阴兼顾 E. 养血与补气并用,收涩与化瘀兼顾 56. 旋覆代赭汤主治() A. 痰饮内停,胃气上逆之呕 () E.胃气虚寒之呕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