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读书笔记-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

读书笔记-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

读书笔记-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
读书笔记-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

读书笔记–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

读书,对现在的我,是喜忧参半的事情。

喜的是读书时会有一种好像没有荒废时间的安慰感、以及时时被知识触动的满足感,忧的是强迫症式的读书法并没有让我获得读书应该享有的平静,更难过的是脑子真的不灵光了--随读随忘,很心塞,当然还有遇到很想读却读不动的经典的时的那种无奈...

于是想起写点读书笔记,也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读过吧。

《中国人的精神》,书的作者和书的主题一样吸引人。

辜鸿铭,印象中是个矛盾的人,自幼留学西洋,通晓多种外语,归国后精研国学,可以说学贯中西,但辛亥后却成了保守的保皇派,五四时期与鼓吹德赛的新文化运动唱对台戏,一生留着辫子,因被退帝溥仪召见过而甚以为荣,而彼时的溥仪都已剪了辫子西装革履了。

其实辫子并不是辜先生保皇的标志,不过是他天生叛逆的性格外挂罢了,保守自在心中,拖着外挂只是一种战斗的宣告,他“好辩、善骂”,后半生都一直是以骂战来战斗的。之所以说后半生,是因为辜先生留洋回国后便在张之洞门下做了幕僚二十年,协助张总督践行“中体西用”的洋务改革,那时他也是西装革履高帽的洋派模样,他也是从那个时候才开始研习儒家文化的。

说实话,在了解辜先生之前,感觉他的背景和陈寅恪相似,聪慧绝顶、自幼留洋、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而且他还比陈寅恪多了一堆的博士头衔,怎么就没能成为陈先生那样的学术泰斗呢?后来才知道,他走的完全不是学术的道路,他遵循的是彼时儒家“经世致用”的信条,而且他的国学水平也到不了大师一级(彼时就有学问家瞧他不起),但他确实认为儒家文明不仅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拯救世界的瑰宝,他是儒家文明的卫道士和宣传家。

辜先生是彼时蜚声海外的中国学者,因翻译了《论语》、《中庸》和《大学》成为把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的第一人。《中国人的精神》也是英文写成,后被翻译成德、法、中等文字,尤其在德国备受重视,一度成为大学哲学研究的必读著作。

此书出版于1915年,正值一次世界大战之际。此书还有一名《春秋大义》,旨在向战乱中

的世界宣言只有东方的儒家文明可以拯救世界。

辜先生说,估价一种文明,必须要问的问题是,它能造就什么样的人。辜先生把中国人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指出中国人同时具备“深刻、博大、简朴和灵性”四种美德(其他四国各少一德,哈),兼具四德,才能循规蹈矩,即学会适当地约束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而西方人品德的不完整,才有了大不列颠的群氓崇拜、德意志的强权崇拜,此即一战的根源。“一位最下层的中国人与一个同阶层的欧洲人比,他身上的动物性也要少很多”,为什么?西方的宗教要人们“做一个好人”、要“爱人”,而中国的儒教则明确地教导人们“做一个识礼的好人”、“爱人以礼” - 正是这种义礼并重的“良民宗教”,造就了中国人的精神力量。孔子《春秋》(辜翻译为“名分大义”,The Great Principle of Honour and Duty)的教导:君子之道、人的名分意识和荣誉、廉耻感不仅是一个国家,而且是所有社会和文明唯一真正的、永久的绝对基础。

听起来有点言过其实,因为一战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和民族国家间利益矛盾的总爆发;宗教在西方已经退到了私人领域、早以不是能够左右政治的意识形态,个人权利、工业革命、民族主义构成了西方现代化社会的新基石,这些是那个时代的中国文人无法理解的。但从文化的角度,却又准确地看到了西方文明中道德的缺失(很遗憾,商业资本主义的必然)是社会和民族矛盾的重要根源。辜先生就像一个老中医,诊出了西方病症的根,开出了一副治根的调理药方,可惜病人不信中医,即便勉强用药恐怕一时半会儿也很难见效吧。

辜先生是个理想主义者,历史上与时代不同步的理想主义者的结局往往是不好的。辜先生一生的日子过得还不错,毕竟是个文化名人嘛,不好的是留在历史的名声,保守、顽固、反动…

但读过此书的人,估计都会如我一般,对这些不好的评语不再报负面的解读了。他的理想主义,今日看,当然依旧天真,但似乎也可以说是超越,因为他所针锋相对的另一面,即商业资本主义自身的恶的基因不是至今依然积弊难除吗?当时的国人极少能看到这一点,他们大都要等到巴黎和会时才发现一直心向往之的西方民主国家原来根本不讲公理、西方的文明国家根本不讲文明。所以,

不一定新的就是好的,旧的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这么简单的道理在那个一心向西、一心求变

的时代,是不会有人认同的,从这个意义说,辜先生是少数清醒的人,虽然他给乱世开的药方并不一定有效,说不一定,是因为西方的政客资本家不会承认自己有病、而西方的学者即便意识到有病也不会吃中药的,体质不同,思维不同。

辜先生最有名的逸事就是在北大上课被学生们嘲笑拖着的辫子时说到:“诸位不必笑,我这小辫子要除容易,但诸君心里那辫子要除却难。”何其深刻,如同每一个民族留在一代一代人内心深处的历史烙印,文化越厚重,烙印越深刻。

当然辜先生还说过著名的“茶壶论”,“一把茶壶可配四只茶杯...”来力挺中国的一夫多妻,他自己一妻一妾(妾是个日本女人),都是温淑贤惠的女人;此公亦风流,对八大胡同妓女的妩媚优雅也赞赏有加,如他言“又要忠,又要孝,又要风流,乃为真豪杰”。

百年来,世界风云激荡,大同是梦,世界和平何尝不是?“这个世界会好吗?”大概会是恒久疑问。

对辜鸿铭的思想,竟心有戚戚。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 读书笔记_1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读书笔记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是清朝学者辜鸿铭的作品,此书到手,我用一天时间阅读完,真是难得一本的好书,有人也许会觉得怎么会痴迷于一本清朝人写的书,因为他是先知他看到了困扰近一百年后我现代青年时常所迷惑的问题..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怎么样的中国人,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的只是看到了我们的表面,或外来西方文化给我们的定义?我们精神中最宝贵的是什么呢?我们真的像网络上流传那样说我们和犹太人一样没有宗教、没有信仰吗?书中对中国妇女礼议道德的描述中,看到辜老先生提出一个词语"女性理理";,很为感动,女人应该是有理想的,从古到今都应该有。下面我从这三点以本人粗拙的文字简短再次转述书中的内容: 一、中国人的精神也可恰当的表述为中国人的人性或更直接地说成是真正的中国人。 真正的中国人从不野蛮、不残忍、也不凶恶。中国人是温顺的,不是伤心而柔弱的那种温顺,这里的温顺是指不猛烈、不苛刻、不粗野、不暴虐,在没有蓄意刺激的情况下可以说有着从容、冷静、练达的特点,就像一块优良锻造过的金属。甚至于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在身体上或道德上不完整,即使无法挽回,也至少会被他温顺的品格所弥补。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粗糙的,但粗糙中没有粗劣;也放是丑陋的但丑陋中没有丑恶;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中没有侵略和喧哗;也许是愚蠢的,但愚蠢中没有荒谬;也许是狡猾的,但狡猾中没有狠毒。真正的中国人即使在身体、心灵和性格上有缺点,也不会让人厌恶,因为中国式的人性给人的总体的印象就是温顺,温顺到无以言表的程度。 温顺是两种品质的产物即同情心和智慧。智慧指的不是生存本能,而是形而向上的一种思想推理。同情心则来自我们祖辈几千年里过着的一种精神生活,它不是来自于身体器意义上的感觉也不是来自神经系统意义上的激情,而是情感或者人性友爱意义的上的感情,它来自我们本性的最深处..精神和灵魂。这种精神生活往往是我们看到部分中国人身上缺乏清洁的习惯和文雅的举止。 我们中国人还有另外一个特征,一百年前有一位叫亚当.史密斯的外国人唤起世界人民对中国人的注意而声名大燥,这就是:中国人缺少精确。读读辜老先生的解释:"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精神的生活。精神是一种微妙而灵敏的平衡,这不像头脑和智力一样坚硬、呆板、严格的的仪器。用精神去思考,你就不可能做到像用头脑或者智力思考一样那么稳定而严格。至少,这么做是极其困难的。中国人使用的毛笔是一种柔软的刷子,事实上,它也许可以作为中国精神的一个象征。用它写字和作画非常困难,但是当你一旦掌握它的用法后,用它书写和绘画,你会进入一种硬笔无法抵达到的美妙的优雅的境界。";辜老先生也明确指出这种精神生活带来自然科学、抽象科学,比如数学、逻辑学和纯粹哲学等在当时相比其它国家进展太小。 中国人最奇妙精神生活随着时间推移它的精神和理性的力量趋于平衡,这才是中国精神永葆青春,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 二、中国人有宗教吗?有信仰吗? 宗教是通过给众生以安全感和永恒感来减轻人们的负担。宗教给了众生一人庇护,在这种庇护下他们能够找到安全感,而且这一庇护是以某种超自然的存在,或者说是对拥有绝对力量并控制那些威胁他们力量而存在的一种信仰。 中国的宗教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佛教和道教,佛教兴盛于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今天我们去踏进宽大的佛堂感受是这香雾缭绕的神秘,我们大多都是带着欣赏去的,我们对佛法所知甚少。我也会虔诚地叩拜,我想我叩拜的是一千多年前那走过草地和沙漠、翻过凌山不为艰险去西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一) 首先不得不说辜鸿铭是一个天才。一个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超人。 这本书是1915年出版用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而且此书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虽然我个人觉得部分思想也有极端之处,但是正如豆瓣ID黎旭所说,在辜鸿铭所处的那个几乎是要全盘否定东方文化的历史条件下,针对一种极端的思潮,或许只有用另外一种极端去予以抵制,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 此书,我看了前面三部分: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字里行间透露的作为中国人的名族自豪感,很多精神也的确是我们国人所拥有的。但是辜先生的部分解说也有偏颇,但是在那个时代来说,辜老先生对东方文明的宣传实在是功不可没无可厚非的。此书中表达的和描述的中国人是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当然关于中国人的精神,还需要我们来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二) 近日用零碎的时间读完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其中的内容让我更深层次地领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的中国人的精神。 这本书的作者辜鸿铭先生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可见他当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书中,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他认为中国人是特别讲礼貌的人。真正的礼貌的本质是考虑别人的感受。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生活,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因而也容易考虑别人的感受。中国人的礼貌,虽然没有日本人的礼貌那样周全,却让人舒服,因为它是,正如法国人完美表达的那样,是心灵的礼貌。相反,日本人的礼貌虽然周全,却不那么让人舒服,它可以说是一种排练过的礼貌--类似于戏剧作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辜鸿铭的思想主要是捍卫君主制与纳妾制,其代表作《中国人的精神》详细阐述了其主要观点。然而对于书中毒害女性,维护封建社会摧残妇女身体的“三寸金莲”思想,否定女性自身的独立能力与价值,将女性置于一个“无我”地位的论述,其内在逻辑推理过程明显存在不足之处。下面就我个人看法提出以下观点。 一丈夫纳妾等于爱妻子? 辜鸿铭说:丈夫允许纳妾所含有的对妻子的保护,是丈夫对妻子的爱。辜氏的纳妾观令我十分费解。丈夫纳妾怎么就成了一种保护,一种对妻子的爱了呢?让我们来整理一下这里面的逻辑关系。 1辜氏认为,要检验一个男人是否深爱着他的妻子,并不是一生只专情于一个人,而是懂得如何合理地保护她,保护她的情感不受到伤害与践踏。我想说的是,如果一个男人同时喜欢几个甚至更多女人,那每个女人能够分到的爱便大大打了折扣,那又怎么能说这个男人是深爱这个女人的呢?既然这个男人对每个女人都不够深爱,那面对周遭的女人们,这个男人又怎么去给予她们足够并且“合理”的保护呢? 2正是中国妇女的无私,才使丈夫在纳妾时避免妻子不受到伤害? 我想,这一点不用我多说了,历朝历代宫廷中的勾心斗角,争风吃醋,便足以推翻辜氏的论调。后宫佳丽三千。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便是对宫里女人们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每天充满希望地翘首等待,在等待中渐渐磨去了棱角和耐心。接踵而来的是失望、痛恨、绝望,是容颜难再,青丝变白发。而那个高高在上,睥睨天下的君王此时又在哪里?面对万千粉黛的新人们,男人早已将那些旧人们遗忘在了冷风里,一刻不曾提起。于是女人们谨记只有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用尽一切手段,才能保住君王对自己的怜爱。后宫争斗的结果向来都是残忍的。不论谁赢,到最后都只是一场空虚的胜利。即使坐在了皇后,皇太后,甚至太皇太后的宝座上又如何?她们失去的是昔日的友谊,是曾经关于爱情的幻想。 试问有哪一个女人可以无私到与别人分享丈夫的爱,却没有一丝丝的妒意?嫉妒是人的本性,面对丈夫怀里别的女人,妻子们也只能强颜欢笑,忍气吞声。表满上的无私,只是为了保住现有的位置,讨丈夫的欢心,内心却早已翻江倒海,痛苦挣扎。原来所谓的丈夫对妻子的保护,只是保护了妻子们表面上的安然淡定,妻妾和睦啊。 二中国绅士比欧洲骑士对待女性更道德? 在辜氏看来,拥有妻妾的中国达官贵人,比骑着摩托车在大街上勾搭一个无依无靠的妇女,与其调情一夜之后第二天早上重又把她抛

优秀高三作文素材之辜鸿铭

辜鸿铭:“菊残犹有傲霜枝” 辜鸿铭(1857—1928),名汤生,祖籍福建同安。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留学英、法、德诸国,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希腊语、拉丁语等9种语言。曾任张之洞幕僚,清末外务部左丞,辛亥革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学贯中西,推崇儒家文化,反对新文化。著有《读易堂文集》等,又以西文介绍儒家经籍,将《论语》、《中庸》等经典翻译成英文。以《春秋大义》(又名《中国人的精神》)一书闻名于世。 “我曾听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日本和中国。我不知道这样评价日本人是否合适,但我相信在中国生活过的诸位都会同意上述对中国人的判断。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尽管他们缺乏卫生习惯,生活不甚讲究;尽管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而这种喜爱是其他任何民族所无法得到的。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示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那么,中国人又是如何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 “我在这里冒昧给诸位一个解答——或者是一个假设。诸位愿意的话,也许可以将其视为中国人具有同情力量的秘密所在。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上面的文字,出自辜鸿铭的《春秋大义》。提到辜鸿铭的时候,很多人会嗤之以狂儒守旧,但却忘记了他所处时代的惊涛骇浪,使他不得不以狂放偏执的姿态来做悲情而绝望的守护。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这使得辜鸿铭对于国家的软弱和不幸体会得更清楚,对人类的无知和愚昧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对于文明和人类命运所做的终极思考也更深远。在整个世界战火不断,人类互相残杀的大的时代背景下,辜鸿铭选择了不遗余力地发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试图为人类文明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太平洋马来西亚半岛西北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早年,他的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于此,积累了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布朗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葡萄牙人,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在语言上有着特别的天分。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辜鸿铭,将他收为义子。1867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doc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含7篇,由的***投稿精心推荐,我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你。 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会不邀游伴,不与父母,必会携我的知心好友——书,来陪我游历明川大河。因为我确确实实被我的这一位良师益友所折服。 何谓“良师益友”?我想阅读书籍将会是最完美的答案。品茗书香,进入我神驰已久的书海,在其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遨游,我把生活的喧嚣抛诸脑后,在天堂飞翔。因为阅读我听懂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明白了“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领悟到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华文明如此多娇,引得无数文人竞折腰。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之时,我对古人之云心领神会。我喜欢把指尖轻划在书页上,享受那集富韵味的书质;喜欢口中不断朗诵文中之精髓,让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爱让自己的思绪插上翅膀,不断揣摩,思考文学,飞到文学的彼岸……

仍记得往日里,茶余饭后之时,总愿意一个人坐在家门口,看着落日的余晖,带着崇高的敬意欣赏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穿过晚霞,我彷佛看到一个世纪前中国文明被“进步”的西方文化冲击的时刻,几乎所有所谓的进步分子都要将西方文化全盘代替中国文明,有一个坚强不屈的声音宛如开天辟地般咆哮,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般捍卫中国传统文化! 他的淳淳细语回响在我的耳畔“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又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淳朴,此外还有灵敏”。我颔首沉思:百年前与百年后,都有人崇洋媚外,谁来传承中华文明和优秀得道德传统?他告诉了我,在许多生活的琐事之中,透其细节我们都能摸索到中国人的精神。平日里,父母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我们注重的礼节孝悌,这难道不是我的中国文化优秀得传承吗? 是否还记得1861年北京的战火,那是从“万园之园”圆明园升起的硝烟。正如雨果反语所言,西方的“文明人”劫掠东方“野蛮人”的圆明园。在丑陋贪婪中,西方人摒弃了他们所谓的道德约束,丧失了他们的信仰,宗教,法律。而我们中国人即使身处在战争年代,“粗缯大布裹生涯”,依然自强不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的无可言语的文雅和傲骨。最终战胜艰难险阻,建设美好新中国。 我迷恋着“‘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一个‘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这个‘像孩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民族”。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一:《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前三章的标题: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真正的中国人: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什麽是爱的法则?爱的法则就是爱你的父母。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好公民的最高义务就是忠诚的义务,不仅是行为上的忠诚,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诚。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如果学习中国文明,美国人将变得精深;英国人将变得博大;德国人将变得淳朴;法国人将得到所有,以及比现在更精致的优雅。学习中国的著作的文学,对欧洲和所有的美国人都有益。中间两章为补充:被视为权威的一些外国人,他们如何以及不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语言的。对于欧洲的美国,也包括日本和中国,今日向往自由的人们,获得自由的唯一办法:循规蹈矩;学习正确的循规蹈矩。这就是中国文明的秘密,做正确的事并遵守礼法。这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人精神的本质。真正或真实的中国女人是贞洁的,是羞涩腼腆而又廉耻的,是轻松快活而迷人、殷勤有力而优雅的,只有具备了这三个特征的女人,才是中国女性的观念。真正的中国妇女。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宁静祥和的心态让我们看清了万物的生命,这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性,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最后是一篇关于时政的文章。可以证明中国文明的价值,学习中国文明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歌德说:世界上有两种和平的力量:正义和礼法。教导欧洲人爱正义,做公正的人,做正确的事,孔子在四书五经中写道:爱正义,做公正的人,做正确的事------但要合乎礼法。即做守礼的好人自私和懦弱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敌人:我们的自私和懦弱结合在一起,就是重商主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即有所图。只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我们每一个人首先都不要考虑利益、私利-----即有所图,而是考虑正义。因此我们首先要制止重商主义精神,制止懦弱和自私,首先想到正义而不是利益,要有勇气抗拒大众。世界上所有的国家,特别是英国和美国,他们的重商主义精神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敌人。篇二:《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是《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译本,是辜鸿铭留下的不多的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作品。写这篇文章的读后感我认为最好是用英文来写,但是我的英文水平实在太差,无法写出对这本书的感受,所以只能用中文了。说实在话,能够用英文写文章到如此流畅,并且旁征博引中外经典的人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者,估计后人要超越他也是很难的。在这里我想先介绍一下作者辜鸿铭的生平。辜鸿铭少年出洋,游学欧洲十余载,通晓英、德、法、拉丁和希腊等近十门语言,曾获得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和柏林大学土木工程学文凭。回国后,他先是在张之洞慕府作了17年的洋文案,后有督办过黄埔浚治局,清末曾当过外务部的左丞。民国初年,他任北京大学教授,1928年4月病逝于北京,享年72岁。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前三章的标题: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真正的中国人: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 首先不得不说辜鸿铭是一个天才。一个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超人。 这本书是1915年出版用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而且此书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虽然我个人觉得部分思想也有极端之处,但是正如豆瓣ID黎旭所说,在辜鸿铭所处的那个几乎是要全盘否定东方文化的历史条件下,针对一种极端的思潮,或许只有用另外一种极端去予以抵制,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 此书,我看了前面三部分: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字里行间透露的'作为中国人的名族自豪感,很多精神也的确是我们国人所拥有的。但是辜先生的部分解说也有偏颇,但是在那个时代来说,辜老先生对东方文明的宣传实在是功不可没无可厚非的。此书中表达的和描述的中国人是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什麽是正义

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当然关于中国人的精神,还需要我们来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 中国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尽管也曾出现过危机,至少它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写道,用一个词可以把典型的中国人所给你们留下的印象归纳出来,那就是“温良”。 作者认为,中国人的本性是温文尔雅的,中国人几乎是完全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所以说中国人是典型的“温良”,但今时今日,西方人口中的“温良”二字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点贬义的味道。为此,我想借麦加温博士所言:中国人的温良,不是精神的颓废的、被阉了的驯良。中国人的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即没有任何使诸位感到不快的东西。 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温良”精神无处不在,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正是这种品行,中国人热爱和平,尊重值得我们尊重的万物。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0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0篇 辜鸿铭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初中时的语文老师常在班上提起他,一脸的扼腕,常惊呼世人不理解如此爱国天才。”大家众志成城,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和衷共济,终于完成了我们的“建国大业”,中华睡狮从此才站立起来。”这是我们对待历史的应有的态度。前者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推销,尽管其中包含不少的腐朽思想,可是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民族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而后者则更多的是无视中国的实际,盲目地自大,毫不负责地哗众取宠,这种狂热缺乏冷静、科学地思考如果被社会接受,那么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因此,读完本书与联系当下,掩卷沉思,我认为“正视中国”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个春秋,我们的成就固然是举世瞩目的,但是我们却无法因此而忽视了我们的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只有正视这些存在的矛盾,努力地通过更加深入地改革与开放,在发展中去解决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才是我们的出路所在,而不是盲目地为今天的成就歌功颂德,甚至以此为资本,鼓吹诸如《中国不高兴》等狂妄之说。我呸!”。也就完全与重新推行国学的初衷相背离了。 在2008年12月10日的南方都市报上曾刊登了一篇名为

“《百家讲坛》的倒下与国学热的虚幻”的文章,作者在结尾写道:“在这轮国学热中,我的确不知道有多少机构和专家诚心诚意地传播了传统文化,又有多少学子兢兢业业地读了几部古代经典。当然,我知道也总是有一些人在努力。北京出版社出过一套《大家小书》丛书,翻印了不少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学大家为普通读者写的通俗读物,就非常值得推广。我们从中可以知道,传统文化本来应该如何去普及;也可以看出,《百家讲坛》等强调的雅俗之争,其实是多么虚假的问题。” 现在看似气势如虹,如日中天的国学热,在我看来,不但没有有效给人们带去心灵的宁静,相反将其推向了更为功利的境地。儒学,早已失去了过去作为国家宗教的根基,早已不能如孔子生活的扩张时代那样,使现在同样充满着矛盾、冲突的中国人的心灵跟头脑获得救赎。而不讲求适合,一味的炒热,更多的是致使旧时代的糟粕回归,而非精髓。 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前三章的标题: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中国人的精神》(英文版)]

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 INTRODUCTION The Religion of Good-citizenship Sage, thun ivir nicht rechtl Wir mussen den Pobel betrugen, Scih nur, ivie ungeschickt, sich nur ivie wild er sich zeigt\ Ungeschick und wild sind alle rohen Betrogenen ; Seid nur redlich und fiihrt ihn zum Menschlichen an. Goethe THE great war at the present moment is absorbing all the attention of the world exclusive of everything else. But then I think this war itself must make serious thinking people turn their attention to the great problem of civilisation. All civilisation begins by the conquest of Nature, i.e. by subduing and controlling the terrific physical forces in Nature so that they can do no harm to men. The modern civilisation of Europe to-day has succeeded in the conquest of Nature with a success, it must be admitted, hitherto not attained by any other civilisation. But there is in this world a force more terrible even than the terrific physical forces in Nature and that is the passions in the heart of man. The harm which the physical forces of Nature can do to mankind, is nothing compared with the harm which human passions can do. Until therefore this terrible force,_the human passions_is properly regulated and controlled, there can be, it is evident, not only no civilisation, but even no life possible for human beings. In the first early and rude stage of society, mankind had to use _ Aren't we just doing the right thing? the mob we must befool them; See, now, how shiftless! and look now how wild! {or such is the mob-Shiftless and wild all sons of Adam are when you befool them; Be but honest and true, and thus make human, them all. physical force to subdue and subjugate human passions. Thus hordes of savages had to be subjugated by sheer physical force. But as civilisation advances, mankind discovers a force more potent and more effective for subduing and controlling human passions than physical force and this force is called moral force. The moral force which in the past has been effective in subduing and controlling the human passions in the population of Europe, is Christianity. But now this war with the armament preceding it, seems to show that Christianity has become ineffective as a moral force. Without an effective moral force to control and restrain human passions, the people of

辜鸿铭的春秋大义

辜鸿铭的“春秋大义” 辜鸿铭手书 据说孔子当年修订《春秋》一书,竭力维护周代礼制,字里行间褒善贬恶,拨乱反正,体现出明确的政治意图和鲜明的政治色彩,这就是后儒所称道的“微言大义”,或曰“春秋大义”。《孟子》有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两千五百年后,20世纪初叶的中国和世界,也正是“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的年代。有一位谙熟欧洲文明而服膺儒家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再次举起“春秋大义”的旗帜,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的英文著述,极力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尊严,鼓吹儒家文明的普世价值,在东、西方文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人就是辜鸿铭。 辜鸿铭(1857-1928)出身于华侨世家,十三岁即赴欧洲求学,十余年中游学于英法德意诸国,归国后长期担任张之洞幕府的洋文案,曾官至清廷外务部左丞。他精通英、德、法等近十国文字,尤其擅长英文写作,被孙中山、林语堂推为中国第一。1915年,辜鸿铭在北京出版了《中国人的精神》(Spirit of Chinese People)一书,汉语题名“春秋大义”。不久即被译成德、法、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一时轰动东西洋,在德国甚至掀起了持续十几年的“辜鸿铭热”。 《中国人的精神》是辜鸿铭最有影响的英文代表作品,全书系由作者1914年发表于英文报纸《中国评论》、以“中国人的精神”为核心的系

列论文结集而成。面对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欺凌和对中国文化的歧视,辜鸿铭论述的主旨就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deep,broad and simple)”,此外还有“灵敏(delicacy)”。 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gentle,温文尔雅),“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 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因此,“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不如说它是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一个“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这个“像孩童一

中国人的精神读书心得

中国人的精神读书心得 《中国人的精神》作者辜鸿铭。亦名《春秋大义》或《原华》。《中国人的精神》是“晚清怪杰”辜鸿铭的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名著,名曰《中国人的精神》。有关读书心得,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民国怪杰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提出中国的家族等 同于教会。理解这一点,首先要看辜鸿铭对教会功能的论述:“在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宗教里,教会的真正功能,不是教导道德,而是教导信仰,这就是我曾向你们说明过的,不是呆板的、不偏不倚的如‘你不可撒谎’、‘你不可偷窃’之类的教条,而是灵感,一种让人们服从那些准则的强烈情感。 因此,教会真正的功能不是教导道德,而是激发灵感,激发人 们成为有道德的人;事实上就是激发并且点燃人们服从道德的强烈情感。”(《中国人的精神》,上海三联书店xx年,第38页)以笔者个人在家族这个组织中的见闻来看,家族的所起作用确实了如同教会。笔者姓林,笔者的家乡福建泉州是一个家族文化遗留较多的地方,可以找到很多家谱。笔者翻阅家谱时,发现家谱上记载了大量祖先的光辉事迹,比如记载的本支林姓(林姓不只一个支系)的是这样的:商朝时期的比干是纣王的叔叔,因忠谏被纣王杀害,当时比干的正妃陈氏已有身孕,害怕纣王伤害腹中婴孩,于是带着婢女四人去牧野躲避,后来在长林(今河南淇县西南)石室产一男,取名泉。 周武王得天下后,旌表比干忠烈,召比干夫人及遗孤,因泉生 于长林石室,故赐姓林,改名坚。此外,家谱中还详细列有从比干到

当今的每一代林氏子孙的名字,其中有的人还有简要的介绍——一般是这个人有功名或者做了其它光宗耀祖的事情。另外,本支林姓家族的祠堂里供奉着大量的祖先牌位和悬挂着大量昭示祖先功德的牌匾(少量牌匾为在世人立的),常见的比如有“进士”“举人”匾,这是表明这个家族曾经出过进士和举人。对家谱和祠堂介绍到这里,聪明的读者或许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已经明白了家族为什么和教会是 等同了:家谱里面记载的大量祖先的光辉事迹和祠堂里悬挂的大量昭示祖先功德的匾额,正可以“激发并且点燃人们服从道德的强烈情感”,这种“强烈的情感”源于家谱和这些匾额告诉人们说:“你们的血统是高贵的,你们的所作所为要对得起你们的身份,你们不能让祖先蒙羞。” ——某个意义上说,家谱等同于宗教经典,而祠堂等同于教堂——人们会在祠堂里祭祀祖先,遇到困难时也会乞求祖先的帮助,因为人们相信祖先已经成了神一样的存在,这很像基督徒乞求上帝的庇佑。到此,我想我已经把教会与家族在某种意义上的等同说清楚了。 读完了辜老先生的两册《中国人的精神》以后深有感触。读到 精彩之处可以拍案而起可以大叫畅快。读到晦涩之处会反复揣摩,反复掂量,读到精髓之处会理清思路、比较我的想法与他有何异同,有时候,会有所保留的接受他的意见,有时候,我理解,但是不接受。 很久没有这么认真的读一本书了,感谢党校培训推荐的书目。 虽然前前后后用零碎的时间读了很久才读完,但是真的很有启发,也学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跟一位师兄说我想沉下心来读书了。用我剩下

辜鸿铭与中国人的精神

? 辜鸿铭与《中国人的精神》 记得中学的时候上历史课的时候,讲到当年的北大的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兼收并蓄”的办学方针,都会提到辜鸿铭这个人,并不是因为他是这个政策的具体执行人,而是他独特的风格和言行。当时出于好奇很是查询了一下这位老先生的身世。由于那个时候互联网还没有普及,所以查询的最好办法就是去书店找有关的资料,可惜找了很久都是找不到辜鸿铭先生的著作。上大学的时候在外文书店里看到了辜鸿铭的大作(中国人的精神或者春秋大义),买来拜读了很久,一方面本人英文水平不好,另一方面辜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剖析非常的深刻,同时也表达他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竭力维护之情,让人不禁掩卷叹息。我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吗?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没有深入地研究过?既然不熟悉也没有深入地研究,那么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批判呢?不过就是人云亦云罢了。就像现在很多人都在批判中医,叫嚣着要取缔中医一样,我想问一句“你了解中医吗?你对中医知道多少?”很多人对中医都是一知半解,很多人对中医没有深入地研究,很多人把自己不知道或者不想去研究的东西都归结为“伪科学”/迷信,真的很可笑,为什么不想办法去深入地研究和发展,而是一味的否定呢?任何东西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你不去想办法发现这种合理性的科学依据,却盲目的一棍子打死。可以说这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扯远了,说到中医了。当然中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份。都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然博大精深,那么当然不是想当然的人所能了解的,这需要钻研,需要思考,而不是脑子一发热而发出的所谓“批判”。批判是站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客观,才能有“批判的继承”。毛泽东思想最精髓的理念就是“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当年对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核心内容就是“批判的继承”,当然是指要继承和发扬精华。但是我现在发现,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反而被撇得一干二净,糟粕却继承了个十成十。又扯远了,说到毛泽东思想了。还是回到辜鸿铭这本书吧,不然写一个月都写不完了。这部书主要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儒家思想,以及由儒家思想塑造出来的中国人的人格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儒家理论的一个简要概括。当然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描述也不是全面。 这部书是他用英文写作的,里面对中国文化中许多名词的翻译相当的贴切和易懂,这也可以看出先生对中英文的融会贯通,建议学习的英文的朋友看看这部书。

中国人的精神

本书的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在我看来,如今要想评估一个文明的价值,我们最应关注的问题不是其所建造的或能建造的城市是如何宏伟,建筑是如何华丽,道路是如何通达;不是其所制造或能制造的家具是如何典雅舒适,仪器、工具或者设备是如何巧妙实用;甚至也与其创造的制度、艺术和科学无关:为了评估一个文明的价值,我们应该探求的问题是人性类型,也即这种文明产生了什么类型的男人和女人。事实上,男人和女人——人的类型——是文明的产物,正是它揭示了文明的本质和个性,可以说,揭示了文明的灵魂。如果文明造就的男人和女人揭示了文明的本质、个性和灵魂,那么,男人和女人使用的语言则揭示了男人和女人的本质、个性和灵魂。有句关于文学创作的法国谚语如此说到:“风格即其人”。因此,我把三件事: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作为本书前三章的标题,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中国人的精神》(全集)是辜鸿铭的英文和德文学术著作首次在中国以中文版的形式结集出版。本书是辜鸿铭向西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作,文中配以及珍贵的历史老照片,图文并茂,具有很高的可读性。辜鸿铭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他的多部著作在欧洲出版时都曾经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西方人争相购买传阅,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著作在西方被列为了解中国的必读读物。本全集内容包括:《春秋大义》、《尊王篇》和《清流传》等,几乎囊括辜鸿铭作品中的全部精华,是一套非常难得的全面了解辜鸿铭辜鸿铭思想的经典读本。 目录: 中国人的精神:壹 上篇春秋大义 序言 引言好公民的宗教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妇女 中国语言 约翰·史密斯在中国 一个大汉学家 中国学(一) 中国学(二) 附录:暴民崇拜教或战争及其出路 下篇哀诉之音 译者前言 作者自序 一、基督教会与战争 二、现代教育与战争 三、民主与战争 四、现代报纸与战争 五、日本的辩解 六、义利之辩 七、美国人的心志 八、孔学研究(一) 九、孔学研究(二)

辜鸿铭与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与《中国人的精神》 记得中学的时候上历史课的时候,讲到当年的北大的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兼收并蓄”的办学方针,都会提到辜鸿铭这个人,并不是因为他是这个政策的具体执行人,而是他独特的风格和言行。当时出于好奇很是查询了一下这位老先生的身世。由于那个时候互联网还没有普及,所以查询的最好办法就是去书店找有关的资料,可惜找了很久都是找不到辜鸿铭先生的著作。上大学的时候在外文书店里看到了辜鸿铭的大作(中国人的精神或者春秋大义),买来拜读了很久,一方面本人英文水平不好,另一方面辜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剖析非常的深刻,同时也表达他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竭力维护之情,让人不禁掩卷叹息。我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吗?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没有深入地研究过?既然不熟悉也没有深入地研究,那么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批判呢?不过就是人云亦云罢了。就像现在很多人都在批判中医,叫嚣着要取缔中医一样,我想问一句“你了解中医吗?你对中医知道多少?”很多人对中医都是一知半解,很多人对中医没有深入地研究,很多人把自己不知道或者不想去研究的东西都归结为“伪科学”/迷信,真的很可笑,为什么不想办法去深入地研究和发展,而是一味的否定呢?任何东西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你不去想办法发现这种合理性的科学依据,却盲目的一棍子打死。可以说这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扯远了,说到中医了。当然中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份。都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然博大精深,那么当然不是想当然的人所能了解的,这需要钻研,需要思考,而不是脑子一发热而发出的所谓“批判”。批判是站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客观,才能有“批判的继承”。毛泽东思想最精髓的理念就是“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当年对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核心内容就是“批判的继承”,当然是指要继承和发扬精华。但是我现在发现,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反而被撇得一干二净,糟粕却继承了个十成十。又扯远了,说到毛泽东思想了。还是回到辜鸿铭这本书吧,不然写一个月都写不完了。这部书主要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儒家思想,以及由儒家思想塑造出来的中国人的人格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儒家理论的一个简要概括。当然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描述也不是全面。 这部书是他用英文写作的,里面对中国文化中许多名词的翻译相当的贴切和易懂,这也可以看出先生对中英文的融会贯通,建议学习的英文的朋友看看这部书。

辜鸿铭妙语录

辜鸿铭妙语录 辜鸿铭妙语录 2007-11-18 1、现在的人,包括那些自以为是的文字教授,用词作文都不通,你们所用的名词就不通嘛。譬如说“改良”吧,以前的人都说“从良”,字典里也只有“从良”这个字词,指的是娼妓弃邪从正,没有说“改良”的。“改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你既然已经是“良”了,还改什么?难道要把“良”改回去退而从“娼”吗? 2、你们以为穿西服,流时髦头,便够摩登了?我告诉你们,孔孟纵然披上猴皮,还是圣贤;猴子纵然穿起蟒服;仍是兽类。内心未变,外表变更,毫无关系。 3、我之留辫不剪,纯属个人爱好和审美观的体现。 4、你们说,现在社会大乱,是什么原因的?我看主要是没有君主。比如说法律吧,你要说“法律”,没有人害怕;你要讲“王法”,大家就害怕了,少了个“王”字不行。 5、我只知道总统为仆人,国民为主人,公仆死了,关主人屁事。 6、蔡校长搞进德会我不反对,因为他是好人,但我反对另一位好人加入进德会,他就是辜鸿铭,因为我是名士,自古名士哪一位不风流? 7、纳妾制乃社会和祥的保证,是男人的安乐窝,怨女的绝育所。 8、蔡先生一人办北大,为国家中下读书爱国的种子,是何等大无畏的行事。 9、好人的标准就是有原则,讲气节!蔡先生中了进士点了翰林之后,飞黄腾达升官发财在眼前,可他却弃官不做而跑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可谓真革命。我呢,自跟了张相帅做了清朝的官,到现在还保皇,此可谓真保皇。这样的人,当今世界哪还有第三个? 辜鸿铭谈经典教育 辜鸿铭2007-4-18 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deep,broad and simple)。在此,我可以指出,美国人发现要想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是困难的,因为美国人,一般说来,他们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也无法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因为英国人一般说来深沉、纯朴,但不博大。德国人也不能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因为德国人,特别是受过教育的德国人,一般说来深沉、博大,却不纯朴。在我看来,似乎只有法国人最能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固然,法国人既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也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的心地纯朴,——但是法国人,法国人民却拥有一种非凡的,为上述诸民族通常说来所缺乏的精神特质,那就是“灵敏”(delicacy)。这种灵敏对于认识中国人和中国文明是至关重要的。为此,中国人和中国文明的特征,除了我上面提到过的那三种之 外,还应补上一条,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灵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