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前教育课程论

学前教育课程论

学前教育课程论
学前教育课程论

学前教育课程论

22领导课程开发不是园长的任务。错误33.课程要建立在对幼儿发展了解的基础上。正确

10.课程领导者是园长的主要角色之一。正确

11.教师应该参与幼儿园课程的领导与决策。正确

12.每个幼儿园都必须开发自己的课程。错误

13.幼儿园的课程是实现教师发展目标的主要桥梁。正确

14.幼儿园的课程不是事先规定好的。正确

15.幼儿园课程的目标不可能适合每个孩子。正确

16.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可以来源于某个学科,诸如数学。正确

17.不是每个幼儿教师都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正确

18.课程与教学是两个相同的概念。错误

19.实施课程的主要方式是活动区。正确

20.幼儿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潜在课程。错误

21.家长不可以参与幼儿园的课程。错误

23.教师无权参与幼儿园课程的领导与决策。错误

24.不是每个幼儿园都需要开发自己的课程。正确2.幼儿园的课程全部是事先规定好的。错误1.幼儿园的课程是实现幼儿发展目标的桥梁。正确3.幼儿园课程的目标是适合每一个孩子的。错误

6.课程与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确

7.幼儿园实施课程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学。错误

8.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存在大量的潜在课程。正确

25.活动区活动中幼儿绝对是自由的。错误

26.幼儿园的课程全部都是综合的。错误

27.物质环境也是课程的组成部分。正确30.幼儿园的课程伸手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正确

34.个别和小组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正确

35.幼儿园课程的结构可以分为不同的层面。正确

36.实践中的课程是动态的。正确

28.活动区的材料越多越好。错误

29.课程的理念可以是多样的。正确31.课程评价需要专门的知识。正确

4.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只能来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错误

5.每个幼儿园都具备开发园本的能力。错误32.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包括不同的层面。正确9.家长可以参与幼儿园的课程决策。正确

一、名词解释 1、

1.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为儿童提供的有益于

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

2、幼儿园课程评价:幼儿园课程评价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部分,分析和

判断幼儿园课程价值的过程。

二、简答题

1、游戏和幼儿园教育课程的关系

答:游戏及其相关理论是构建幼教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作为儿童文化和幼儿园心理背

景的游戏;作为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游戏;作为教学手段的游戏。

2、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步骤

答:课程评价主要包括确定评价的目标、确定评价的内容和主体、建构评价指标体系、

收集评价资料;解释评价资料并得出结论、撰写评价报告。

3、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

答: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以及建构取向

三、设计题

1、有一个幼儿园想开发数学课程,请你运用课程目标的知识为其制定数学课程的目标。

答:数学课程目标:

1、引导幼儿园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数的

概念。

2、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学习用简单的

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并喜欢参与数学活动。

4、发展幼儿智力,尤其是思维能力。

四、论述题

1、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论述园本课程开发中园长面临的挑战。

答:幼儿园园本课程是指以幼儿园为基础的进行课程****的决策过程,实践中处于摸索阶段,必然面对许多许多困难和问题的挑战:幼儿园园本开发的困境:a、课程开发主体观念能力的局限

b幼儿园的管理体制缺乏**性、**性。

C园本开发的方式单一

d物质基础成为园本课程开发的"瓶颈

E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与配合

幼儿园园本开发室一种新生事物,是教育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在开发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面临各种挑战,这是难免的,然而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克服困难,接受挑战,走出困境,寻找新的出路。把园本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幼儿园管理机制,以多样化的方式,保障园本开发物质基础,主动吸引专家和家长的支持,才能解决面临的挑战。

2、试论活动区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价值。

答:在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层出不穷的时候,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它力图使幼儿园教育过**正建立在幼儿多方面的主体实践活动基础上,打破以往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教师教,幼儿学”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从而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随着近年来教育的改革,要求我们自己也要苦心研究、调查、实践,建构积极、正确的教育理念,以下是我对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对幼儿的价值的分析:

一、区域活动的性质

依据区域活动的性质这一维度,可以把区域活动分成三类:

1、是学习性的区域活动。这类区域活动主要指向幼儿周围环境、客观现象的认识和理

解,积累生活经验与认知经验。如:生活、健康等内容与技能的学习(生活区);数概念、科学常识等内容与方法的学习(探索区);语言、美术、音乐等内容与方法的学习

(表现区)。

2、是游戏性的区域活动。这类区域活动主要指向良好的情感体验、社会经验的积累。

如:结构区、角色区等。

3、是学习与游戏融合性的区域活动。这类活动往往兼有学习和游戏双重功能。如有的

班级既有语言区、数学区,又有结构区、角色区等,满足孩子学习与娱乐的不同需求。

二、区域活动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

其一,区域活动是幼儿发挥主动性的重要活动形式。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促进幼儿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展,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务。根据认知心理学有关理论,儿童的学习发生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的数量和方式,更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认知结构。儿童主动的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关键在于教育者与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个"作用”除了直接的教之外,还可以通过中介来开展,教师把教育意图化为一个富有教育性的环境,通过人或物来调控教育过程,让幼儿更充分地汲取外部信息,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活动相比,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更加增强,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决定、主动参与、充分交往、探索,主动地沿着教师所铺设的教育轨道前进。实践证明,区域活动充分体现了上述观点

一、名词解释

1.课程实施

答:课程实施就是通过不同层面的运作将正式课程付诸实践,转化为幼儿发展的过程。

2.生成性目标

答: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课程目标,生成性目标关注的是过程

二、简答题

1.陈鹤琴五指活动课程的内容

答:1、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3.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历史基础、文化基础。

2. 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的理论主要来源

答:意大利特有的文化和政治;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建构主义理论。

3.幼儿园课程可能的理论基础。

答: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历史基础、文化基础三、设计题

1、请你以"自然界的风”为主题,设计一个方案教学/项目活动。

答:1.观察讨论,理解诗句。

提问:你看见风吗?风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风是有大有小的)

2.完整欣赏诗歌一遍。(教师范读)

(1)出示图片,理解词汇:翩翩起舞、频频点头、轻轻晃动。

(2)出示风在一年四季里给大自然带来变化的图片。让幼儿理解诗歌。

3. 带领幼儿到室外去感受风的存在。

(1)提问:现在有风没有?大还是小?风吹在脸上冷吗?

(2)引导幼儿回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风带来的不同感受。

(3)深入引导幼儿思考,我们可不可以利用自然界的风来为我们服务。

4.教师小结:通过诗歌,既先让幼儿对风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拓展

了幼儿的想想激发了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接着带领他们到大

自然感受风的存在,引导他们通过具体感受和回忆,概括风的特质。通过深入引导,激发

幼儿**思考如何利用自然界中的风。整个教育活动进行下来比较顺利,幼儿的兴趣极其浓厚,课堂氛围较活跃,也达到了之前制定的目标。

四、论述题

1.简论蒙台梭利感官教育在当代遭遇的挑战。

答:蒙台梭利强调孤立的训练各种感官。他设计的每一感官教育均是针对一个特定感官的,它要求儿童在接受不同的感官刺激时,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感官上,通过对各种感官的"困难度孤立”的训练,发展儿童的感知力。这是一种严重的脱离现实生活也脱离实际的做

法。世界上具有一种特性的事物几乎是不存在的,人在认知事务时,也总是把它当作一个

整体而不是部分来反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孤立的感官训练也许适合那些有智力障碍的

儿童,却不适合广大正常发展儿童。

现代蒙台梭利方案的使用者强调应把握这门课程的实质,即回应学习者,支持他们与环境

相互作用,而不要过于拘泥于形式。

2.试论园长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认识存在的误区。

答:园长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认识存在以下误区:

1)评价上存在误区:把指南当成监测标准,用来衡量幼儿的发展水平,并以此为目标,使教育工作成为片面追求达标的训练活动或者功利活动;

2)园长容易在认知方面对孩子的评价、或对教师的评价产生以偏概全的认识,使幼儿园的教育发展方向偏离轨道。如果只注重知识目标,而忽略了孩子的自控力、关爱他人、乐群

于人、积极乐观、自理、兴趣好奇心、积极认知风格、积极学习态度和谨慎行为风格等持

续发展品格的培养,那么这种幼儿教育就是有缺陷的。

3)园长不能将《指南》简单看成是《纲要》的细化,有些内容《指南》没有。《指南》的性质、导向与纲要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纲要是针对幼儿园的,《指南》里包括教师、家长、社会相关方面的。纲要是宏观的,内容广泛,除了学习内容还有幼儿园的管理、评价等,学习与发展只是幼儿园工作的部分内容。指南是微观的,在学习目标、内容、教育建

议方面具体操作性强

一、名词解释

1.行为目标指的是用幼儿外显的行为,来表述的对幼儿发展的期望。

2.课程领导指的是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决定课程的方向以及进行组织协调等行为。

二、简答题

1.行为目标的主要成分。

行为的主体、行为的情景、具体的行为、对行为的要求。

2.幼儿园课程发展的趋势。

多元化、综合化、一体化、标准驱动。

3.活动区活动的特征。

多样性、开放性、自主性、丰富性。

三、设计题

1.设计一个题为"动物保护色”的方案教学。

1.发起:问孩子发现哪些动物不容易被发现?为什么?让孩子自己搜集各种典型的具备保护色的动物。

活动:实地寻找青蛙、变色龙等,走访动物专家

尾声:交流自己的发现,设计丛林隐蔽需要的迷彩服。(参考答案)

答:本班幼儿在主题活动的学习中,幼儿通过"颜色的作用”初步了解了颜色在自然、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幼儿对动物抱有浓厚的兴趣,当谈到动物身上保护色时,形态生动、习性各异、皮肤颜色、花纹不同的动物深深吸引着幼儿。学前班的孩子已经能从事物的表面现象

进行初步的判断推理,从而把握事物一些本质特征。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对动物的体表颜色的观察与讨论,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动物怎样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认识到动物与动物,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变化,可让他们获得动物具有保护色的认知经验,丰富幼儿的知识。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交流讨论,使幼儿了解一些动物具有与环境一致的保护色,理解保护色

的作用。知道有些动物只有一种保护色,有些动物有几种保护色。增强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2、对人类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产生进一步的探索**。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保护色的作用。

难点:人类怎样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的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多媒体图片沙漠、草原、海洋、森林背景图4幅,活动室内设相应的4区域,

并分别设标志牌,动物小图片若干。

经验准备:活动前对树叶蝶、拟叶虫有初步认识,并发动家长收集有关资料、丰富孩子对保护色的知识。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出示图片

1:有些小动物在跟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请你们找找看,他们是什么小动物?(师逐一出示图片)

2:你们在这些图片中发现了什么?他们的颜色为什么跟周围环境这么像,有什么用处吗?

小结:原来,在大自然中,动物身上的颜色、斑纹不仅漂亮,还与它们生活的环境十

分相近,用来隐敝自己不被敌人发现, 来保护自己,这就是动物的保护色。

二、探究环节

(一)动物的保护色

1:那你们还知道有什么动物他们有保护色?(幼儿讲述)

2:有许多小动物它们的身上的颜色也能保护自己,请每个小朋友选择一个小动物,说一说它身体是什么颜色,它会生活在什么哪里?

如:青蛙身体是绿色的,它生活在池塘边。

兔子的身体是灰色的,它生活在草地上。

3:老师为小朋友准备四个小动物喜欢住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地方?有什么小动物可以生活在这里呢?(草地、树林、雪地、海洋)

4、幼儿讨论分组活动

5、你为什么帮小动物选择生活在这个地方?它会用周围和自己一样的什么颜色保护自己?

如:我帮蝴蝶选择生活在草地上,因为它的身体颜色和花的颜色很像,可以保护自己。

小结:小朋友真能干,交流了许多动物的保护色,动物世界很神奇,为了保护自己,更好的生存,许多动物都有和环境相近的保护色,有的动物的保护色更神奇今天老师还带来

一种动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认识变色龙:

1、出示变色龙的图片问:"这是什么呀?你们认识吗?”

2、为什么叫变色龙呢?它是怎么变的呢?(出示图片)

小结:变色龙的保护色与环境相似是为了伪装自己,不让敌人轻易发现自己,他们会

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原来一些动物只有一种保护色,有些动物有几种保护色,

三、拓展环节:保护色与人类

1、动物真的很聪明,会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而且象变色龙动物的保护色还会变化,生活中,人们也很聪明,会使用保护色。你知道是怎样利用的呢?(启发幼儿讲述)。

2、在森林中打仗的解放军叔叔,他们为了不被敌人发现,很好的隐蔽自己,你们知

道解放军叔叔用的是什么办法吗?

(穿上迷彩服,衣服的颜色和森林的颜色很像,不会被敌人发现。)

3、考考你们:有一次,英国人在非洲丛林打仗,英国的骑兵都穿着红色的军装,非洲的军队都穿着绿色的军装。他们究竟谁能取胜,为什么?

活动延伸: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先进地利用了保护色,如迷彩服,军事武器等,小朋友

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更多的资料,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仔细地观察,还有哪些动物有保

护色,人们还怎样利用的,老师等着小朋友有更多的发现来告诉我。

四、论述题

1、试论《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对幼儿园课程的可能影响。

课程内容狭窄;课程小学化,课程分科化、课程评价单一化。(参考答案)

课程在这几个方面产生变化和影响:

1.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

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

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2.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要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而

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3.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

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

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2、试论教师参与幼儿园课程决策的困境。

等级化管理体制没有给教师留出更多空间;教师参与的意愿不足;教师的课程意识欠缺;没有机构和组织

给教师赋权。(参考答案)

答:(一)"小学化”的倾向依旧盛行。幼儿教育"小学化”指幼儿园将小学的办学理念、管

理模式、课程资源、教育规范、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渗透或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

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趋势化的教育现象。[4]幼儿教育"小学化”采

取揠苗助长的做法,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不仅会扼杀幼儿天性,严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

而且与社会要求和小学教育脱节,会对幼儿一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幼儿园课程改革正是

以此为靶标,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核心理念。然而,现实生活中"小学化”统领的"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与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仍处于探索实践中,在以行为目标为导向的量化评价中,接受新理念教育的

幼儿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具体科目学习,特别在一些小学招收新生时的"入学测试”中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有关,这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来说,与他们希望孩子一入学便"鹤立鸡群”的心理预期也是背道而驰的。这使得家长成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最有力和

最顽固的支持者。

新的利益格局尚未形成。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理念与教师以往根深蒂

固的教学行为、教学信条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若采用新的方式,需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会因教学态度、任务、行为的不协调而面临生存状态的焦虑,而幼儿园课程改革可能带来的新利益还是一个未知数。这使得幼儿园和教师最自然的

选择必然是"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小学化”正是应试教育的"先锋”,应试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从来都没有消停过,"小学化”倾向自然不可能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被顺利清除。因此,幼儿园和教师、家长均会对幼儿园课程改革进行敷衍,不断回到"小学化”这一博弈的纳什均衡点。"应景式”的教育凭借人们对它的"前理解”,以"柠檬商品”的身份粉墨登场,忽视了幼儿教育的生成品性,然而幼儿园课程改革毕竟是国家和社会所期望的,由此幼儿园课程改革陷入了博弈的"囚徒困境”。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囚徒困境”。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博弈的主体有很多,为方便利用"囚徒困境”模型诠释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处境,本文将选取典型的幼儿园之间的博弈来分析,先设立如下假设条件:一是某地区

存在教育资源完全相同的两所幼儿园A和B,两所幼儿园都很理性,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

作为决策的依据,且都面临着是否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选择;二是当地一流的初等教育学校稀缺;三是这些小学招收幼儿均以入学成绩为参考;四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可为幼儿的素质

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五是幼儿在小学的适应表现与其日后的中考、高考成绩成正比。

简答 学前教育课程论

第七章学前教育组织的基本原则 1.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三大基本原理?151 一、相互作用原理二、整体教育原理三、环境陶冶原理 2.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基本原则?172 一、目标定向原则二、生活化原则三、活动化原则四、游戏化原则 五、综合化原则六、家园同步原则七、师生同构原则 3.相互作用原理的内涵及其具体化(活动化、游戏化、师生同构)152、 157 内涵:只有经过教育者、学习者与教育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课程组织才是真正的教育。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发展观、系统科学、心理科学和人类发展生态学。 4.整体教育原理的具体内容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化(综合化、家园同步教育)159、163 内涵:学前儿童是身心有机统一发展的整体;要保证这一整体和谐健全的发展,必须以整体观看待他,并整合各影响因素,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和人的全面发展说、系统论和人类发展生态学、(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学前儿童发展观) 关于什么样的课程才算是好课程的评价标准变为:能顾及学前儿童心理、身体、情谊、人格等和谐发展的“完整性”;能为学前儿童提供适宜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经验的“广博性”;能顾及不同儿童的天赋、生长背景、学习意愿、发展倾向等个别差异的“可弹性”;能综合利用各种教育因素与手段,发挥整体效力,具有“整合性”等等。这些观念及其实践化,演化出课程组织的综合化原则。 5.环境陶冶原理的基本内涵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164、171 内涵:环境对学前儿童发展具有特殊价值;充分创设和优化教育环境,使学前儿童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学前儿童的完整人格主要是人文环境陶冶的结果;儿童年龄越小,环境的陶冶功能越大;特征不同的环境,对学前儿童的感染力不同。理论基础:儿童生理学与儿童心理学、儿童生态学、儿童人类学和文化生态学。 在实践中的运用:○1创设优美的自然环境,发挥其美育功能,陶冶幼儿美的心灵,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如绿树成荫、花草芬芳,给幼儿以美的享受,有利于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2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创设温暖的交际环境,选择和利用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此熏陶感染幼儿;把真善美统一起来,使它们协调优化,融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于一体,创设适应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需要的教育环境,是课程组织的重要任务。 6. 系统论对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启示(注重影响儿童发展的所有因素的整体价值)162

[0411]《学前教育课程论》

2020秋季西南大学 [0411]《学前教育课程论》1、游戏本身也可以是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 A.√ B.× 2、单元主题活动的主题可以来自教师对幼儿的观察。 A.√ B.× 3、活动课程的理念是杜威提出来的。 A.√ B.× 4、幼儿园课程类型有很多种。 A.√ B.× 5、特定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来学习,其发挥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A.√ B.× 6、家长有权利参与幼儿园的课程决策。 A.√ B.×

7、课程实施的主要责任人是教师。 A.√ B.× 8、课程开发要考虑幼儿所处的文化背景。 A.√ B.× 9、课程就是知识的集合体。 A.√ B.× 10、课程就是幼儿的一切活动。 A.√ B.× 11、高质量幼儿园课程的特征之一是传承本土文化。 A.√ B.× 12、课程开发是一个线性过程。 A.√ B.× 13、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是可以学习培养的。 A.√

B.× 14、中国第一所幼儿园的课程照搬自日本。 A.√ B.× 15、课程实施会分为不同的层面。 A.√ B.× 16、课程与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A.√ B.× 17、36.不同层次课程的目标的抽象程度不一样。 A.√ B.× 18、课程领导的主要方式是协商审议。 A.√ B.× 19、课程内容的组织也可以按照幼儿学习该内容的阶段和轨迹来。 A.√ B.×

20、五指活动课程是本土原创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A.√ B.× 21、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只能是儿童发展理论。 A.√ B.× 22、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心理氛围也属于课程。 A.√ B.× 23、园本课程是属于课程管理的范畴。 A.√ B.× 24、课程在不同层次之间的转化中会发生变异。 A.√ B.× 25、教材的使用有时候会限制教师的专业自主。 A.√ B.× 26、幼儿园课程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 A.√

学前教育课程论复习大纲(最全整理版)[1]

填空题 1.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最早使用“课程”一词,1918年美国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理论独立的标志。 2.幼儿园课程理论基础有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 3.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等四个阶段。 4.幼儿园课程的社会学基础: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将人的发展放置于一个由小系统、中间系统和外系统组织的生态系统中。 5.课程组织的两种形态包括:观念或构想形态的课程组织和实践形态的课程组织。 6.课程内容组织的形式:学科中心、社会问题中心、儿童中心。 7.幼儿园教育过程的组织包括:教育的途径、活动组织形式、教与学的方法策略。 8.幼儿园课程的性质是:基础性、非义务性、适宜发展性。 9.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整体性原则、生活化原则、主体性原则。 10.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11.课程计划包括的类型: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周)计划、日计划及具体活动计划。 12.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教学策略:直接教学、间接教学、支架式教学。 13.课程评价的基本要素:课程评价的目的、课程评价的内容、课程评价的主体与客体、课程评价的标准与指标、课程评价的类型与方法。 14.课程评价标准的基本特征:准确性、有用性、合法性、可行性 15.课程评价的客体:评价的对象;课程评价的主体:评价者 18.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儿童具有“吸收的心智”、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16.蒙台梭利的教育目的: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 17.蒙台梭利课程的主要内容:日常生活练习、感觉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文化科学教育。 18.海恩斯科普课程的创立者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戴维韦卡特,最先源于对处境不利儿童的干预计划。 20.瑞吉欧教育的理论基础:杜威,皮亚杰,维果茨基。 19.项目活动是瑞吉欧教育方案的灵魂和核心。 20.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活教育的目的论、活教育的课程论、活教育的

[0411]《学前教育课程论》-2020春机考

西南大学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 考试 课程名称:(0411)《学前教育课程论》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 100分 ( 一、 解释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道题分,共分) 1. 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例如, 把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生理等学科合并为理科。课程综合的思想,发轫于赫尔巴特的教材联络说。联络说在 19 世纪末进入美国,发展为以知识本位综合的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以儿童本位综合的活动课程;以社会本位综合的核心课程。 : 2. 课程组织 首先对课程组织的概念、要素进行了学理分析与阐释,使读者对这一研究领域有一个全景的了解:然后分几个专题展开对课程组织的层次与形式、课程涵盖面、垂直组织、水平组织的介绍,并对成为当前课改热点的统整课程、专题研习、全语文教学、单元课程等具体的课程组织形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 二、 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道题分,共分) 1. 课程在不同层次之间的转化中会发生变异。 对 — 错 2. 园本课程是属于课程管理的范畴。 对 错 - 3. 课程就是知识的集合体。 对 错 4. 、 单元主题活动设计得越精密越好。 对 错 5. 游戏本身也可以是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 对 《

错 6. 幼儿园的课程重心不是教。 对 错 ` 7. 课程实施的主要责任人是教师。 对 错 8. " 中国第一所幼儿园的课程照搬自日本。 对 错 9. 课程模式的要素主要是目标,内容,教学和评价。 对 { 错 10. 教材的使用有时候会限制教师的专业自主。 对 错 &

学前教育幼儿园课程论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_分类

学前教育幼儿园课程论形成性考核幼儿园课程论作业(第1章) 一、填空题1.虽然“课程”的定义存在诸多分歧,但是将其归类,仍然大致可以归纳出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课程即科目、课程即经验、课程即目标,课程即计划。2.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是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它们分别主要解决幼儿园课程中教什么、如何教和为什么教的问题。3.幼儿园课程的最核心要素是教育理念。4.皮亚杰曾对教师提出了三条建议:为儿童提供实物,让儿童自己动手去操作;帮助儿童发展提出问题的技能以及应该懂得为什么运算对于儿童来说是困难的。二、选择题1.以学科维度定义课程,课程通常表现为(BC)。 A 学习者的经验B教学大纲C课程计划D教科书2.“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好的适应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所有儿童的教育方案”——如果用人类发展生态学来解释这句话,说明了(D)在发挥作用。 A 小系统 B 中间系统 C 外系统 D 大系统3.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也叫作(ABCD)。A 生活课程B经验课程C活动课程 D 儿童中心课程4.受经验论哲学思想影响的幼儿园课程实践是(A)。 A 蒙台梭利课程B瑞吉欧教育方案C方案教学D 福禄贝尔的恩物教学5.具有下列哪些特征的幼儿活动通常可以被认定为游戏?(A B D)A 非真实性B积极情绪C目的导向 D 自由选择 三、名词解释1.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而实施的课程。活动课程打破了学科本身的逻辑,注重儿童的学习过程本身。2.勃朗芬布伦纳所谓的“小系统”:朗芬布伦纳所谓的小系统是指发展着的人在具有特定物理和物质特征的情景中所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样式。3.多元文化课程:多元文化课程又称反偏见课程,这种课程以让儿童参与多元文化社会为出发点,为儿童提供在多元文化社会中能有效活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4.鹰架教学:鹰架教学是维果茨基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为儿童提供教学,并逐步转化为提供外部支持的过程。有效的“鹰架教学”必须发生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即独立行为水平和帮助行为水平之间。 四、简答题1.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区别有哪些?答:(1)第一个方面是学习的计划性。显性课程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活动的成分很大,而隐性课程则是无计划的、无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获得的是隐含于课程中的经验。(2)第二方面是学习的环境。显性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而获得知识和机能,而隐性课程则主要通过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等)而得到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3)第三方面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预期性的学术知识,而在隐性课程中,学生获取的主要是非预期性的东西。2.简述幼儿园课程的特点。答:幼儿园课程与其它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一样,都注重将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文化知识整合到学习者的经验之中。但是,由于在儿童早期,儿童发展的速率比任何时期大,也因为儿童学习的能力极大地有赖于其自身的发展,因此,以幼儿为教育对象的幼儿园课程的决策应该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相应的,幼儿教育的方法和材料也不同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它更多采用的是具体的材料和活动,课程较多地是采用活动而不是上课的形式加以组织。3.简述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答:(1)游戏能促进儿童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的发展。(2)游戏有益于幼儿进行幼儿园课程各学科(领域)的学习。(3)游戏有益于幼儿园课程各学科(领域)的整合。4.为什么心理学不能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唯一基础?答:(1)心理学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基础,这是由学龄前儿童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但是,心理学理论并不等于教育理论:①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或学习理论描述的是带有普遍性的东西,而教育理论包含着对具体教育实践的陈述,两者不是同一的。②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或学习理论涉及的是对于发展或学习的最低限度的说明,而教育理论要涉及到影响发展或学习的最高限度的说明。③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或学习理论主要是从“实然”的角度来考察人的发展或学习过程,而教育理论是从价值的“应然”角度来考察人的发展或学习过程。因此,把心理学理论当作幼儿园课程的唯一理论基础会出现很多问题,这样做不仅在理论上是有局限性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难以行得通的。(2)心理学理论不可能单独为幼儿园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幼儿园课程同样受到哲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对于幼儿园课程的设计来说,哲学和社会文化也是必须加以考虑的因素。五、论述题1.你是如何理解日常生活活动、游戏和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答:(1)日常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教学活动,在幼儿园的课程中都是缺一不可的。(2)日常生活活动和另两类活动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在课程的实际实施过程中,日常生活活动中和另外两类活动是也经常互相融合和互相渗透的。(3)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的关系:A游戏和教学是两种有本质区别的活动,两者不可相互替代。游戏是没有社会功利目的的,它强调的是“过程”、“表现”和儿童自主的活动,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教学主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由教师对儿童施加影响的活动,它承担着文化传递的任务,它更多强调的是教师

学前教育课程论

(0411)《学前教育课程论》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行为目标 2、表现性目标 3、生成性目标 4、张雪门的行为课程 5、幼儿园课程 6、方案教学 7、幼儿园课程内容 8、幼儿园课程组织 9、、幼儿园课程评价 10、整个教学法 三、简答题 1、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来源 2、幼儿园课程的特征。 3、课程模式的要素。 4、海伊斯科普课程中教师的作用。 5、张雪门幼稚园课程编制的原则。 6、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 7、方案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8、蒙台梭利课程模式中的教育内容。 9、陈鹤琴所指出的当时幼儿园课程存在的四大弊病。 10、张雪门关于幼稚园课程来源的观点。 11、陈鹤琴五指活动课程中的五个领域。 12、海伊斯科普课程实施的过程。 13、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适用范围。 14、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作用。 15、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内容。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园本课程这个概念? 2、陈鹤琴认为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来组织幼儿园课程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的? 3、如何看待陈鹤琴先生的五指活动课程。 4、试论中国幼教课程改革的趋势。 5、幼儿园课程评价中为什么要进行儿童发展评价? 6、你对计算机进入幼儿园课程怎么看。 7、评述西方早期教育课程发展的趋势。 8、当前很多幼儿园都开展双语教学,对此你有何评论? 9、试评价蒙台梭利课程模式。 10、陈鹤琴曾经提出“做中教学,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谈谈你时如何理解做中学的。 (0411)《学前教育课程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指的是一种用可以具体观察或测量的幼儿行为来表示的对教育效果的预期。每一项行为目标应该包括三个构成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发生的情景、行为、和行为表现标准。 2、表现性目标强调的是个性化,指向儿童创造性地培养,不规定儿童在学习活动结束以后应该获得的行为,而关注儿童在学习活动中个性化的表现,追求的是不同儿童在学习活动中有不同的表现。 3、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目标,关注的主要是过程。 4、张先生认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行为课程与别的幼儿园课程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行为课程完全来源于生活,从生活而开展,也是从生活而结束。 5、结合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主的特点,可以将幼儿园课程定义为: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6、指这样一种教学: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指引下,围绕某个大家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课题或者认识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 7、幼儿园课程内容指的是一系列经过选择的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是幼儿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对象。 8、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使幼儿园课程活动兴趣化、有序化、结构化,以产生适宜的学习经验和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 9、课程评价系判断各个层次课程(如理想的课程、正式课程、知觉课程、运作课程、经验课程等层次)的优劣价值,指出其缺陷或困难所在,从而能够做出行动的决定。 10、陈鹤琴先生提出了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教给儿童的方法。 二、简答题 1、一般认为儿童发展、社会生活和人类的知识是课程目标的来源。 2、一般认为,幼儿园课程具有以下特点:启蒙性;生活化;游戏化;注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以直接经验的获得为主。 3、理论基础、管理过程和政策、课程模式的内容和方法等。 4、High Scope认为主动学习是儿童发展的核心,教师的责任是支持儿童的发展,通过促进儿童的主动学习可以帮助儿童发展。理想的教师进入儿童的活动但是不打断活动的流程,能够立足儿童的想法进行指导,避免告诉儿童他们错了,而是鼓励他们的新想法,让幼儿向别的幼儿求教。但是实践中教师的角色经常是侵入式的,教师为了追求理论性的目标,经常插入一些任务式的、不能反映儿童兴趣的提问和评论。 5、张雪门认为幼稚园课程要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据此他确定了编制课程的一些原则:整体性原则、偏重直接经验原则和偏重个体发展的原则。 6、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有: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发展的作用;有益于儿童认识过程及其支持系统的进行;有益于幼儿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习;有利于幼儿园课程中各个学科的整合和教学。 7、在方案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创设环境和条件,激发儿童的兴趣,提升儿童行为的动机,使得儿童能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关注儿童的经验,尊重儿童的选择;适时介入儿童的活动,并对儿童提出挑战;与儿童一起学习生活交流。 8、实际生活练习(清洁、秩序、安静和会话);肌肉训练;自然教育与体力劳动;感觉教育。 9、与环境的接触太少,在游戏室内的时间过长;功课太简单;团体动作太多;没有具体的目标。

学前教育课程论小抄

对四种课程本质进行比较及评价:1课程即经验:是20世纪课程改革中最具吸引力的课程定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他们的兴趣、需要等选择课程内容,强调这些内容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其结果是要使学生获得自己的学习经验。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感受到的课程。扩大了课程内容的范围,将课程由静态变为动态,考虑到学习者的兴趣、需要,但又难以有效的进行课程组织2课程即目标:是指序列、操作性强的学习目标即成为课程研究的核心内容。泰勒、加涅等人的思想注重课程的结果,这一定义认为课程关注的重心应是希望学生通过课程获得的学习结果3课程即计划:教育计划或教学大纲就是课程,最简单的一种认识,完全静态的课程观。这一定义认为课程是培养人的计划或蓝图,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或抉择,涵盖了课程的基本要素,比较周全。课程及计划、目标强调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便于课程组织与评价,有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但往往缺乏灵活性,把计划外的教育因素排除在课程之外,从而缩小了课程的范围。这种课程定义只能把课程视为不直接与学习者发生作用的“计划”,课程本质上是静态的。课程即学科知识:有利于课程内容的系统化选择及组织,但容易割裂知识的联系和忽视变化的经验,特别是易忽视学习者的个别性。评价:课程由学科到经验的变化,实质上是课程由强调教育者到学习者的转变;由经验到计划或目标的转变,反映了课程可控性和意识性的增强,而潜在课程的提出却将教育影响范围扩大到计划之外的部分,强调要重视那些实际上对学习者产生了影响而从未被列入计划之中的教育影响。因此,要考查课程的本质,还须研究潜在课程的提出给予我们那些提示。 研究课程本质说明讨论的问题:1课程的教育目标性2课程中的学习者3课程的动态4课程媒介5课程中心 对课程本质认识的共同趋势有:1、课程本质观从静态走向动态。2、课程的有意性发生变化。3、课程重心发生变化。4、课程是整个教育系统的软件,包括学校课程和社会课程,是两类课程的有机整体。课程:是学习者在教育者有意识指导下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获得的有益经验和身心健全发展的全部教育性活动。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的,全体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保证实施的国民教育。 素质:是人内在的身心组织及质量水平。包括人的生理结构特征和心理素质等方面。人的素质的特征:1、基础性。2、整体性。3、相对稳定性。4、潜在性。5、发展性。素质特殊性的表现:1原点性2易塑性3脆弱性4发展迅速性 生理素质:是人先天的遗传的生理结构特征,是人发展的自然基础或生物性物质基础。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加入外界影响而产生的特征,它包括人的感觉、意志、个性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它们的有机综合体。 学前教育课程:是处于终生教育开端阶段的学习者在教育者有意识的指导下与学前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全面基础素质适宜性发展的非义务教育课程。性质:1.学前教育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部分2学前教育课程是非义务教育课程3学前教育课程是终生教育的根基课程4学前教育课程是适宜发展性课程5学前教育课程是基础素质教育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是处于终生教育开端阶段的学习者在教育者有意识指导下与学前教育课程相互作用而获得全面基础素质适宜性发展的非义务教育课程。内在价值:学前教育各阶段、各环节自身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实际作用。确定学前教育课程性质的意义:(一)理论意义1符合社会发展的和教育发展的时代精神和未来要求2确定学前教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坐标3、点名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形式4指出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5表明课程的重心(二)实践意义1有利于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与重点2有利于进行课程评价与教材编选 价值的属性:1、功用性。2、客观性。3、社会性。4、历史性。学前儿童认知的特点:具体性、形象性、非科学性、非系统性。 直进法:讲儿童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内容深浅而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年龄班中 圆周教学法:幼稚园每个年龄斑预定的教育单元内容相同,研究事物也相同,但所选材料的难度和分量应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有所变化,个班要求由浅入深。 三化教学法:教学故事化、教学游戏化、教学歌曲化。 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颁布的,该章程制定了较为完备的近代学制系统,设立了专门进行学前教育的蒙养院,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学前教育列入正规的学制之中。 影响课程价值大小、性质的因素:1课程价值大小、性质与课程的价值标准有关2课程价值大小与预想的价值有关,但更是实际的显现3课程价值具有客观性4课程价值大小还在于人们把课程理解成什么。学前教育课程价值与人的价值的关系:1、学前教育课程作为实现学前教育价值核心部分的支柱,在人的社会化和产生社会价值过程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2、学前儿童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本身就具有特殊价值。3、人的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密切。 教育价值:是价值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教育活动的目的所向。教育价值便是教育满足人们需要的关系属性,即教育与人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 学前教育课程的理想价值:是人们对学前教育课程价值的期望,通常以课程目标为表现形式,对理想价值的追求是课程活动的动力和目标。 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在价值:表现为学前教育课程各阶段、各环节自身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实际作用。 学前教育课程的工具价值:一方面表现为其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进而对于学前教育目的的实现发挥的功效;另一方面表现为其对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人生教育课程产生的价值。 学前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学前教育课程指向使学前儿童成为何种特征的人,通过什么使学前儿童具备这些特征,又怎样保证使学前儿童具备这些特征,成为理想的人。价值取向的内容1塑造完整儿童,实施全人格教育2发展儿童主体性,实施主体性教育。价值取向的表现1学前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学前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是人们根据社会、学前儿童、学前教育性质等因素对学前教育课程目标进行的综合判断与选择,其结果是确定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2学前教育课程内容价值取向。学前教育课程内容价值取向是学前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对学前教育课程课程内容所坐的选择与判断,它确定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基本特性。3学前教育课程组织价值取向。学前教育课程组织价值取向是为实现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对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本质及其特性的选择与判断。它主要由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内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及基本方法体现出来。总的来说,学前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学前教育课程指向使学前儿童成为何种特征的人,通过什么使学前儿童具备这些特征,又怎样保证使学前儿童具备这些特征,成为锁理想的人。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的问题:主智说、个性发展说、专长培养说、“做人培养说”、全面发展说。 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幼儿设计制造的一套玩具。它是根据自然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球体、圆柱体、立方体、三角体等制作成的,作为幼儿了解自然和人类的玩具。 教育生活化:要使学前教育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义,把赋予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纳入课程领域,增加教育中的温情和人文精神。 目标定向原则:课程组织的所有过程都必须紧紧围绕教育目标进行,选择有利于教育目标实现的课程组织方式。 学习: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反应。在教育上,学习主要是指与教育目的紧密相关的活动。 教学:是一种专门的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身心获得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经验:是人们认识活动所产生的知识结果,也指在此过程中一切内在体验和思想感情,是活动在人身上沉淀的过程和其沉淀物。 情境:是由人、事、物及其联系构成的综合体,是情与境的统一体。 活动:是情境的组成部分,是情境中突出人的意识、目的和行为的动态部分。 知识:是人类知识的产物。它既包括人类积累、传承、贮存下来的知识,也包括个人直接认识的产物。 什么样的知识具有发展价值:反映实际的、某方面的、依从性的、一定的、知识体系的、思维活动的、一般形式的知识具有发展价值。 利于儿童发展的教育内容:1最容易发展2有最直接的基础3能促进充分发展4有利于持续发展 学前儿童获得的知识不同于小学生的特点有:1、具体性。2、形象性。3、非系统性。4、非科学性。 如何保证学前儿童健全发展:1、充分完整的理解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性,整体的把握学前儿童人格整体,综合利用各种教育影响,为每个幼儿未来人格形成打下充分坚实基础。2、人格是环境的综合产物。学前儿童赖以生存、成长的家庭,对于其人格形成不可缺少。 为什么要发展创造性,并作为学前教育重要目标:1、社会经济化特征要求把发展创造能力和非凡的智力纳入学前教育目标。2、人自由时间增多,要求人创造性的支配时间,这是社会文化依据。3、出于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之需,必须对所有智力水平不等的儿童一视同仁。 实物课程:是夸美纽斯把学前教育课程定性为实物课程,具体内容包括自然事物、光和光学方面、地理学方面、时间和年代、家物和家庭、国家及有关知识。 官方课程:属于国家指定的有法令意义的正式课程。理想课程: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编制的课程。实践课程:学校制定的全校教育计划和各个教师制定的具体的教育方案或指导计划。教育情境:课程组织的重要物质媒体。它既是学前儿童作用的对象,又是师生共同建构的条件和结果。 学科课程含义及评价:A、含义:把有价值的知识系统化,形成一定科目或学科,将这些学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达到教育目标。这些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科为构成形式,重视知识及逻辑组织的课程,就是学科课程。B、评价:学科或教材的课程本质观自产生以来,得到广泛采纳并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以布鲁纳、费尼克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课程论者,大力提倡以学科为中心,强调知识结构的获得,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课程。他们主张知识学科化、结构化、专门化,提倡“探究教学”,认为“教学就是探究”,甚至“科学就是探究”。这将学科即课程的本质观推上了更高水平。支持此中课程理论的是结构主义。当今社会,以知识为中心、强调知识系统化的学科课程占主导地位,说明学科课程论对课程本质把握的较大科学性。 经验课程含义及评价:A、含义:是20世纪课程改革中最具吸引力的课程定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他们的兴趣、需要等选择课程内容,强调这些内容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其结果是要使学生获得自己的学习经验。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感受到的课程。B、评价:把经验视为课程的观点在美国普遍流行,对我国影响较大。在该课程本质观指导下,儿童经验获得的方式是“做中学”,照顾儿童的生活,与学科课程相比较,该课程观把出发点放在了学习者身上,实现了课程本质由“物”到“人”的转变。 潜在课程:含义包括4个方面:1、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应,显性课程以外的课程就是潜在课程。2、潜在课程主要指价值、态度、规范、信念、情意、人际关系等非学术性内容。3、潜在课程的影响是无意的、非预期的,但也可能是有意识的。4、潜在课程可使学习者获得系统的共同的经验,也可能使其得到个别的、零碎的经验。特征:1潜在性。潜在课程常常借助于正规课程的形式或其他方式存在,受教育者接受其影响也常常是无意识的。2模糊性。潜在课程的功能与效果,多数情况下不易明显看到,具有模糊性,难以断定何时所得3、多样性潜在课程存在于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或非教育活动之中,内容繁多,形式多样。4非预见性。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言,潜在课程的作用是往往事先没有意料到的。5非强迫性。启示:1、潜在课程的提出,是我们必须重视教育性经验对学习者的影响,增强教育的意识性,统一考虑一切可能对学习者产生作用的因素。2、课程不仅包括理性内容,也包括情意、动机、态度等非理性内容。课程既要发展学习者的理性,也要发展学习者的非理性,要把学习者看成理性、非理性的统一体。3、培育学生,既要采取强迫性、主观性措施,也要采用隐喻式、潜在式方式,利用教育环境感染熏陶学生。4、要注意教育系统内部课程的统整优化,也要注意学校内外不同因素的教育作用相互配合。5、课程是教育目的性过程,但有时教育目的性不明显。要提高课程效果,必须增强教育意识,并重视课程作用的方式。潜在课程的研究价值1潜在课程的引入,拓宽了人们对学前教育课程的认识2纠正学前教育中的许多片面理解或做法3潜在课程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前教育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部分:1、学前教育课程是小学课程的前一阶段,二者具有客观的连续性,学前教育课程对小学课程必然有奠基作用。2、课程是教育的支柱。教育的衔接性客观上要求课程的衔接。学前教育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客观上处于最基础位置,这种特殊的位置,决定了学前教育课程的基础性。3、学前教育课程的建构应着眼于未来课程的全局。学前教育课程的基础性意味着为以后奠定基础的客观重要性,更意味着学前教育课程的合理、科学和对学前儿童充分、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性。 学前课程是非义务教育课程:由于学前教育是对出生至接受义务教育之前的儿童进行的教育,学前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课程便具有非义务性,是非义务教育课程。 学前课程是终生教育的根基课程:学前儿童处于人生的起跑线上,其获得的经验,所受的教育不仅影响到青少年期,还会贯穿一生。学前教育课程具有开端性、启蒙性,是终生教育的根基课程。 学前课程是适宜发展性课程:1、课程适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符合其规律。2、课程对学前儿童发展是适当的,提供的影响是经过选择、优化的,具有选择性。3、课程是要提供适宜的刺激,促进学前儿童适当的发展,具有发展性。4、课程要适合学前儿童发展的独特兴趣和需要,照顾其个性。5、课程还要适当照顾教育者,切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动态的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评价:A理解:动态的课程内容强调以幼儿行为为中心,注重行为的实践。B评价:动态过程作为课程内容,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发展学习者的实际行为能力,增长实际经验,能将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紧密结合起来。 对动静融合的课程内容的理解:动静结合课程内容既有动态形式,也有静态形式。在教育实践中更多的是两种形态交织在一起的课程内容。 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启蒙性:循着儿童心理自然产生的安排相适合的课程内容,也指促进儿童某种心理产生,使儿童进入“从无到有”的过程。 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包括的内容:1儿童日常生活、游戏、观察中所得的简单知识。2相对复杂的需经专门组织才能掌握的知识。3增强儿童学习能力,促使儿童继续学习与探索的知识,具有生产性、再创造性。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基本特征(选择的基本原则)1根基性(1) 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是一切课程内容中最基础的部分(2)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是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的(3)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具有最基础的结构和启蒙功能(4)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涉及人生价值与人的发展最基本的问题(5)启蒙性是其深入和具体化2直接兴趣性(1)要求课程内容有趣,一是为了培养与发展学前儿童的内在兴趣,二是为了使课程内容与学前儿童发生有机联系。但是,课程内容的兴趣性并不意味着一切顺从学前儿童的兴趣。(2)实现学前儿童由直接、外在兴趣性向间接、内在兴趣性顺利转移,是实现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良好衔接的重要保证。3人文性人文性是人道主义或人中心主义在课程内容中的反映。人道主义的课程内容应立足于充分体现人的各种潜能,培养人自我实现的信心的能力,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能。人文性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确定人文性的理论基础,人的价值是课程价值的核心,学前儿童是学前教育课程一切价值的中心。强调人文性是为了:1培养发展儿童的内在兴趣2使课程内容与学前儿童发生有机联系。人文性原则对学前教育课程提出的要求:1在课程内容中必须包括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化传统、民俗礼仪、节日观念、行为习惯等2除反映个人特征、群体心理之外,还应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3在科学技术推动下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4情境性情境性是课程内容引发学习者情趣而积极主动发展的特性。在本质上是学习者心理能动性对教育条件的要求。一是处于构想之中的情境性;二是现实的情境性。(为什么要具备情境性):因为课程内容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情感力量,萌生和强化学习者的兴趣,从中得到有益经验获得身心健康发展。5活动性(1)活动性是学前儿童内外行为统一的特性,实质是其内部心理发展的机制;(2)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基本上由“活动”构成;(3)活动性是课程内容质的规定性,是学前教育课程内容设计的原则之一6整体性综合性原则要求,所选内容能有利于学前儿童整体健康发展,内容之间相互联系,秘密配合,具有整体教育功能;内容全面,照顾到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和层次;整体的看待学前儿童及其发展,实现内容结构的整体优化。(为什么要具备整体性):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整体性是由学前儿童发展的特点和教育任务目标要求决定的。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整体性教育,整体性必须有整体性课程内容来支持。教育任务要求必须全面有机的发展学前儿童德智体美诸方面,使各方面紧密配合。因此,要促进学前儿童整体发展,完成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必须使课程内覆盖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各方面7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要求,必须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顺序与特点选取课程内容;所选内容有助于所有儿童健康人格和主体性的发展;要着眼于未来,培养儿童长远发展的能力,促进儿童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转化,课程内容要具有超前性。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形式:1知识与经验:(1)知识是人类认识的产物(2)知识是学前儿童形成能力的基础和继续认识的条件(3)认识能引起儿童思维活动变化,使之形成掌握知识的新方式新方法,引起智力的重大发展2情境与活动:(1)情境是情和境的统一体(2)活动是情境的组成部分,是情境中突出人的意识、目标和行为的动态部分。来源:1知识与经验是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也必然是课程内容的来源2学前儿童发展3情境与活动是学前教育课程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来源 学前课程充满人情味和人文性的要求:重视社会性特征;反映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充满人情味具有儿童性;应体现对儿童的尊重。

《学前教育课程论》作业

《学前教育课程论》作业一 一、简答题 1、简要概述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步骤是什么? (答题要点)在幼儿园课程评价中,人们对课程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对课程评价的取向也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评价过程中会运用不同的评价模式,采用不同的评价技术。这就是说,评价过程无法完全被规范化。 从较为宏观的层面上看,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1.确定目的,即课程评价人员要确定他们要评价什么,并由此决定如何设计评价方案。在这一阶段,课程评价人员要详细说明评价的目的,要识别评价是在哪些政策和限制条件下进行的,要决定评价在哪个课程范围(如整个课程计划,还是某个课程领域,等等)中进行以及如何安排评价的时间,要认定在实施评价后所达成的决策程度,等等。 2、搜集信息。在这一阶段,课程评价人员要认清评价所需的信息来源,以及能用于搜集这些信息的方法、途径和手段。 3、组织材料。在这一阶段,课程评价人员要对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编码、组织、储存和提取,使之有效地运用于评价。 4、分析材料。在这一阶段,课程评价人员要选择和运用适当的分析技术,对经由处理的材料进行解释。 5、报告结果。课程评价人员要根据课程评价的初衷,决定课程评价报告的性质,包括报告的阅读对象、报告的形式(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是描述性的,还是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等)以及有关报告的其他事项。 二、论述题 试论述幼儿园园长如何才能提高教师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理解和认识。(答题要点)建立理论学习制度。教师要不断地学习课程与教师理论,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学会理性的思考教育教学问题。在这方面,园长应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理论支持,提供大量的理论文章和有关书籍,让教师研读,并做读书笔记和交流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长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园长应转变观念从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入手,建立“让幼儿自主发展”的教育观念。新纲要的学习不仅在理论上读懂读透,而且在实践中不断体会和认识,为此应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的学习氛围。园长积极带头参加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学习,并利用幼儿园教研组、年级组等形式多方位、多层次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让教师多听、多看、多比较、多思考,认真组织每一位教师开展教育教学观摩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思想有所变化、有所触动。三、设计题 有一个幼儿园想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方面的教育,请你运用课程目标方面的知识为这个幼儿园设计和确定创造性课程的目标。 (答题要点)总目标:创造性人格和创造的能力。具体的课程目标:创造性的人格品质;创造的知识和方法;创造过程的体验。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1)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摘自《学前教育课程论》 在我国学期教育史上,对课程理论与思想发展贡献最大的当推陈鹤琴先生。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学期教育学家。 陈鹤琴先生早年留学美国,专心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师从克伯屈、孟禄、桑代克、罗格等教授。1919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教授教育学和心理学。 1923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任园长;不久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亲自从事并领导幼稚园的课程、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对当时国外幼儿教育课程严重充斥中国幼稚园的状况十分不满,与张宗麟等人一起进行了幼稚园课程中国化和科学化探索,提出了“活教育”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稚园课程的发展。他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先驱。他还发起并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协助教育部制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鹤琴先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他先后担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兼幼儿教育系主任。在这期间,他继续研究幼儿教育,整理他以前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和科研体系,完成了他20~40年代一直未能实现的理想。然而,从50年代初起,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他的活教育思想受到错误批判。而他本人,在1958年也遭到错误批判,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被全盘否定。1959年,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长期从事而又深为热爱的幼儿教育工作。 文化大革命后,陈鹤琴先生得到平反昭雪。除了担任社会和政府的一些要职之外,他当选为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1981年六一儿童节时,他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不忘儿童,并为儿童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1982年,他在连说话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写下了“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的肺腑之言。由此可见,陈鹤琴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不愧为著名的幼儿教育家。 陈鹤琴曾到世界许多国家进行访问和考察,积累了丰富的幼儿教育经验。在长期的实践研究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和儿童心理的教育主张和课程思想,写出了近400万字幼儿教育著作,影响巨大。他的著作被先后汇集出版,《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卷和《陈鹤琴全集》6卷全面反映了他的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是他学前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学习和继承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的合理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一)课程应为教育目标服务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集中反映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念。同时,教育目标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方向,它指导着人们的教育行为。教育目标是制订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它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具体实施具有规范和限制作用。在学前教育领域,也是这样。 学前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的支柱。学前教育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

学前教育课程论

学前教育课程论 一、填空(单选) 1、课程一词的出现在我国最早是唐代的孔颖达。 2、课程所概括的主要是目的性较强的教育内容和进程 3、主要产生了四种课程定义:课程即学科或教材;课程即经验;课程即计划;课程即目标。 4、潜在课程的特征:潜在性;模糊性;多样性;非预见性;非强迫性。 5、课程的中心是学习者; 6、课程在教育者不直接参与的条件下也会进行或延续。 7、所有实际发生的课程都是具体的,有多少学习者,就有多少不同的课程。 8、课程实际上是连续的经验累积和改造过程。它既表现为外显的教育性活动,也包括发生在个体内部的心理活动,是内外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 9、课程也相应的分为内部课程和外部课程。 10、学前儿童素质的特性:原点性、脆弱性、易塑性、发展迅速性。 11、幼儿园课程的特点:行动性、即时性、整体性、真实性。 12、从人的整体价值来对待学前儿童,在教育上必须:要充分发展学前儿童在现阶段的价值;要体现阶段的价值成为以后价值的基础。13、学前教育课程价值取向表现:学前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学前

教育课程内容价值取向;学前教育课程组织价值取向。 14、学前儿童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自动性、活动性、探索性。 15、从大的方面讲,学前儿童的活动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指向物的,成为实物活动;二是指向人的,表现为人际交往。 16、信心即能力;信心是主体性的背景,甚至是主体性的基础。 17、课程内容分为:静态的;动态的;动静结合的。 18、动态过程作为课程内容,但只能使用于初级阶段和低浅层次的教学工作,很难产生大量经验。 19、课程中的三类知识:表征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创造性知识。 20、学前儿童发展是教育课程内容的根本来源。 21、情境与活动是学前课程内容最基本的来源。 22、学前教育内容的基本特性:根基性、直接兴趣性、人文性、情境性、活动性、整体性和发展性。 23、有趣课程内容的意义:为了培养与发展学前儿童的内在兴趣;为了使课程内容与学前儿童发生有机联系。 24、课程组织的三个层次:官方课程组织;理想课程组织;实践课程组织。 25、课程组织的要素:学习者、教育者、教育情境。 26、综合化原则:目标综合化;内容综合化;教育方式综合化。 27、课程组织应是师生合作的过程。 二、名词解释 1、课程:学习者在教育者有意识指导下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