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风荷载计算方法

风荷载计算方法

风荷载计算方法

风荷载计算方法是针对建筑物在面临自然环境中风的影响时所采用的一种计算方法。在该方法中,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形状、结构、高度以及环境中风的速度、方向和形态等因素。

在风荷载计算方法中,风是建筑物需要面临的最重要的自然环境因素之一。建筑物所受到的风荷载是由风对建筑物表面造成的压力和力矩所引起的。风的速度、方向和形态均会影响到建筑物所受到的风荷载大小和方向。因此,在进行风荷载计算时,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形状、结构和高度等因素,同时也需要确定环境中的风速梯度和风向等影响因素。

主要的风荷载计算方法有几种,其中一般都是依据建筑物的形状和所处的环境来确定的。以下是三种主要的风荷载计算方法:

1.平面上的压力系数法

平面上的压力系数法是通过建筑物平面面积所受风压力系数的计算,来得出建筑物所受到的风荷载大小和方向。该方法适用于规则形

状的建筑,如长方形、正方形等。在计算过程中,需要确定压力系数

和风速,然后通过计算可以得出风荷载。

2.体型系数法

体型系数法是通过建筑物在统一比例下的实物模型,来计算建筑

物所受到的风荷载。该方法适用于比较规则的建筑物,如楼房、塔等。在计算过程中,需要确定建筑物在实物模型上的体型系数和风速,通

过计算可以得出建筑物所受到的风荷载大小和方向。

3.数值模拟法

数值模拟法是通过建筑物的复杂形状和结构,通过计算机对空气

流动的模拟以得出建筑物所受到的风荷载。该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

建筑物,如立交桥、大型建筑等。在计算中,需要先对建筑物进行数

字化建模,然后通过数值模拟来得出建筑物所受到的风荷载大小和方向。

在进行风荷载计算时,需要注意将其纳入到结构设计和校核中,

以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强度和安全性。同时,也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

象环境和风场要素,对风荷载的计算方法进行相应的修正和调整。

风荷载计算公式

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计算: w k=βgzμzμs1w0……7.1.1-2[GB50009-2001 2006年版] 上式中: w k:作用在门窗上的风荷载标准值(MPa); Z:计算点标高:61.2m; βgz:瞬时风压的阵风系数; 根据不同场地类型,按以下公式计算(高度不足5m按5m计算):βgz=K(1+2μf) 其中K为地面粗糙度调整系数,μf为脉动系数 A类场地:βgz=0.92×(1+2μf) 其中:μf=0.387×(Z/10)-0.12 B类场地:βgz=0.89×(1+2μf) 其中:μf=0.5(Z/10)-0.16 C类场地:βgz=0.85×(1+2μf) 其中:μf=0.734(Z/10)-0.22 D类场地:βgz=0.80×(1+2μf) 其中:μf=1.2248(Z/10)-0.3 对于C类地形,61.2m高度处瞬时风压的阵风系数: βgz=0.85×(1+2×(0.734(Z/10)-0.22))=1.6876 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根据不同场地类型,按以下公式计算: A类场地:μz=1.379×(Z/10)0.24 当Z>300m时,取Z=300m,当Z<5m时,取Z=5m; B类场地:μz=(Z/10)0.32 当Z>350m时,取Z=350m,当Z<10m时,取Z=10m; C类场地:μz=0.616×(Z/10)0.44 当Z>400m时,取Z=400m,当Z<15m时,取Z=15m; D类场地:μz=0.318×(Z/10)0.60 当Z>450m时,取Z=450m,当Z<30m时,取Z=30m; 对于C类地形,61.2m高度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μz=0.616×(Z/10)0.44=1.3669 μs1:局部风压体型系数; 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第7.3.3条:验算围护构件及其连接的强度时,可按下列规定采用局部风压体型系数μs1: 一、外表面 1. 正压区按表7.3.1采用; 2. 负压区 —对墙面,取-1.0 —对墙角边,取-1.8 二、内表面 对封闭式建筑物,按表面风压的正负情况取-0.2或0.2。 本计算点为大面位置。 由于大部分门窗都有开启,按[5.3.2]JGJ102-2003条文说明,门窗结构一般的体型系数取1.2(大面区域)、2.0(转角区域)。 另注:上述的局部体型系数μs1(1)是适用于围护构件的从属面积A小于或等于1m2的情况,当围护构件的从属面积A大于或等于 1 / 2

风荷载计算方法与步骤

欢迎共阅 1 风荷载 当空气的流动受到建筑物的阻碍时,会在建筑物表面形成压力或吸力,这些压力或吸力即为建筑物所受的风荷载。 1.1 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建筑结构所受风荷载的大小与建筑地点的地貌、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风的性质、风速、风向以及高层建筑结构自振特性、体型、平面尺寸、表面状况等因素有关。 垂直作用于建筑物表面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KN/m2)按下式计算: 1.1.1 基本风压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50年一遇按公式 其中的单位为,kN/m 2。 也可以用公式 1.1.2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在同一高度,不同地面粗糙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规范以 粗糙度类别 场地确定之后上式前两项为常数,于是计算时变成下式:

1.1.3风荷载体形系数 1)单体风压体形系数 (1)圆形平面; (2)正多边形及截角三角平面,n为多边形边数; (3)高宽比的矩形、方形、十字形平面; (4)V形、Y形、L形、弧形、槽形、双十字形、井字形、高宽比的十字形、高宽比, 长宽比的矩形、鼓形平面 (5)未述事项详见相应规范。 2 3 檐口、雨棚、遮阳板、阳台等水平构件计算局部上浮风荷载时,不宜小于 1.1.4 米且高宽比的房屋,以及自振周期 虑脉动风压对结构发生顺向风振的影响。且可忽略扭转的结构在高度处的风振系数 ○1g为 ○2R为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计算方法如下: 为结构阻尼比,对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可取;

为地面粗糙修正系数,取值如下: 为结构第一阶自振频率(Hz); 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可以由结构动力学计算确定,对于较规则的高层建筑也可采用 ),B为房屋宽度(m)。 ○3对于体型和质量沿高度均匀分布的高层建筑, 、为系数,按下表取值: 为结构第一阶振型系数,可由结构动力学确定,对于迎风面宽度较大的高层建筑,当剪 力墙和框架均其主要作用时,振型系数查下表,其中H为结构总高度,结构总高度小于等于梯度风高度。

风荷载计算方法与步骤

风荷载计算方法与步骤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1 风荷载 当空气的流动受到建筑物的阻碍时,会在建筑物表面形成压力或吸力,这些压力或吸力即为建筑物所受的风荷载。 1.1 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建筑结构所受风荷载的大小与建筑地点的地貌、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风的性质、风速、风向以及高层建筑结构自振特性、体型、平面尺寸、表面状况等因素有关。 垂直作用于建筑物表面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ωk (KN/m2)按下式计算: ωk =βz μs μz ω0 风荷载标准值(kN/m 2)=风振系数×风荷载体形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基本风压 1.1.1 基本风压ω0 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米高度处10分钟平均的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年一遇的最大值确定的风速v 0(m/s),再考虑相应的空气密度通过计算确定数值大小。 按公式 ω0=1 2ρv 02 确定数值大小,但不得小于m 2,其中ρ的单位为t/m3,ω0单位为kN/m 2。 也可以用公式ω0=1 1600v 02计算基本风压的数值,也不得小于m2。 1.1.2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在同一高度,不同地面粗糙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规范以B 类地面粗糙程度作为标准地貌,给出计算公式。 μZX =(H tB 10)2αB (10H tX )2αX (Z 10 )2αX μZA =1.248(Z 10)0.24 μZB =1.000(Z 10)0.30 μZC =0.544(Z 10)0.44 μZD =0.262(Z )0.60 1.1.3 风荷载体形系数μS 1)单体风压体形系数 (1)圆形平面μS =0.8; (2)正多边形及截角三角平面μS =0.8+ √n ,n 为多边形边数;

风荷载计算方法

风荷载计算方法 风荷载计算方法是针对建筑物在面临自然环境中风的影响时所采用的一种计算方法。在该方法中,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形状、结构、高度以及环境中风的速度、方向和形态等因素。 在风荷载计算方法中,风是建筑物需要面临的最重要的自然环境因素之一。建筑物所受到的风荷载是由风对建筑物表面造成的压力和力矩所引起的。风的速度、方向和形态均会影响到建筑物所受到的风荷载大小和方向。因此,在进行风荷载计算时,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形状、结构和高度等因素,同时也需要确定环境中的风速梯度和风向等影响因素。 主要的风荷载计算方法有几种,其中一般都是依据建筑物的形状和所处的环境来确定的。以下是三种主要的风荷载计算方法: 1.平面上的压力系数法 平面上的压力系数法是通过建筑物平面面积所受风压力系数的计算,来得出建筑物所受到的风荷载大小和方向。该方法适用于规则形

状的建筑,如长方形、正方形等。在计算过程中,需要确定压力系数 和风速,然后通过计算可以得出风荷载。 2.体型系数法 体型系数法是通过建筑物在统一比例下的实物模型,来计算建筑 物所受到的风荷载。该方法适用于比较规则的建筑物,如楼房、塔等。在计算过程中,需要确定建筑物在实物模型上的体型系数和风速,通 过计算可以得出建筑物所受到的风荷载大小和方向。 3.数值模拟法 数值模拟法是通过建筑物的复杂形状和结构,通过计算机对空气 流动的模拟以得出建筑物所受到的风荷载。该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 建筑物,如立交桥、大型建筑等。在计算中,需要先对建筑物进行数 字化建模,然后通过数值模拟来得出建筑物所受到的风荷载大小和方向。 在进行风荷载计算时,需要注意将其纳入到结构设计和校核中, 以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强度和安全性。同时,也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 象环境和风场要素,对风荷载的计算方法进行相应的修正和调整。

风荷载计算方法与步骤

1 风荷载 当空气的流动受到建筑物的阻碍时,会在建筑物表面形成压力或吸力,这些压力或吸力即为建筑物所受的风荷载。 1.1 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建筑结构所受风荷载的大小与建筑地点的地貌、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风的性质、风速、风向以及高层建筑结构自振特性、体型、平面尺寸、表面状况等因素有关。 垂直作用于建筑物表面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ωk (KN/m2)按下式计算: ωk =βz μs μz ω0 风荷载标准值(kN/m 2)=风振系数×风荷载体形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基本风压 1.1.1 基本风压ω0 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米高度处10分钟平均的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年一遇的最大值确定的风速v 0(m/s),再考虑相应的空气密度通过计算确定数值大小。 按公式 ω0=1 2ρv 02 确定数值大小,但不得小于m 2,其中ρ的单位为t/m3,ω0单位为kN/m 2。 也可以用公式ω0=1 1600v 02计算基本风压的数值,也不得小于m2。 1.1.2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在同一高度,不同地面粗糙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规范以B 类地面粗糙程度作为标准地貌,给出计算公式。 μZX =(H tB 10)2αB (10H tX )2αX (Z 10 )2αX μZA =1.248(Z 10)0.24 μZB =1.000(Z )0.30 μZC =0.544(Z 10)0.44 μZD =0.262(Z 10 )0.60 1.1.3 风荷载体形系数μS 1)单体风压体形系数 (1)圆形平面μS =0.8;

(2)正多边形及截角三角平面μS=0.8+ √n ,n为多边形边数; (3)高宽比H B ≤4的矩形、方形、十字形平面μS=1.3; (4)V形、Y形、L形、弧形、槽形、双十字形、井字形、高宽比H B >4的十字形、高宽比H B >4, 长宽比L B ≤1.5的矩形、鼓形平面μS=1.4; (5)未述事项详见相应规范。 2)群体风压体形系数 详见规范规程。 3)局部风压体形系数 檐口、雨棚、遮阳板、阳台等水平构件计算局部上浮风荷载时,μS不宜小于。未述事项详见相应规范规程。 1.1.4风振系数 对于高度H大于30米且高宽比H B >1.5的房屋,以及自振周期T1>0.25s的各种高耸结构都应该考 虑脉动风压对结构发生顺向风振的影响。(对于高度H大于30米、高宽比H B >1.5且可忽略扭转的高层建筑,均可只考虑第一振型的影响。) 结构在Z高度处的风振系数βz可按下式计算: βz=1+2gI10B z√1+R2 ○1g为峰值因子,去g=; I10为10米高度名义湍流强度,取值如下: ○2R为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计算方法如下: R=√π 6ζ1 x12 (1+x12)34 x1= 30f √kωω0 ζ1为结构阻尼比,对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可取ζ1=0.05;kω f1 f1=1 T1 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T1可以由结构动力学计算确定,对于较规则的高层建筑也可采用

风荷载计算方法与步骤

1风荷载 当空气的流动受到建筑物的阻碍时,会在建筑物表面形成压力或吸力,这些压力或吸力即为建筑物所受的风荷载。 1.1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建筑结构所受风荷载的大小与建筑地点的地貌、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风的性质、风速、风向以及高层建筑结构自振特性、体型、平面尺寸、表面状况等因素有关。 垂直作用于建筑物表面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KN/m2)按下式计算: 风荷载标准值(kN/m2)=风振系数×风荷载体形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基本风压 1.1.1基本风压 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米高度处10分钟平均的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年一遇的最大值确定的风速v0(m/s),再考虑相应的空气密度通过计算确定数值大小。 按公式确定数值大小,但不得小于0.3kN/m2,其中的单位为t/m3,单位为kN/m2。也可以用公式计算基本风压的数值,也不得小于0.3kN/m2。 1.1.2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在同一高度,不同地面粗糙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规范以B类地面粗糙程度作为标准地貌,给出计算公式。 粗糙度类别 A B C D 3 0.12 0.15 0.22 0.3

1.1.3风荷载体形系数 1)单体风压体形系数 (1)圆形平面; (2)正多边形及截角三角平面,n为多边形边数; (3)高宽比的矩形、方形、十字形平面; (4)V形、Y形、L形、弧形、槽形、双十字形、井字形、高宽比的十字形、高宽比, 长宽比的矩形、鼓形平面; (5)未述事项详见相应规范。 2)群体风压体形系数 详见规范规程。 3)局部风压体形系数 檐口、雨棚、遮阳板、阳台等水平构件计算局部上浮风荷载时,不宜小于 2.0。未述事项详见相应规范规程。 1.1.4风振系数 对于高度H大于30米且高宽比的房屋,以及自振周期的各种高耸结构都应该考 虑脉动风压对结构发生顺向风振的影响。(对于高度H大于30米、高宽比且可忽略扭转的高层建筑,均可只考虑第一振型的影响。) 结构在Z高度处的风振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风荷载计算公式

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计算: w k=βgzμzμs1w0……7.1.1—2[GB50009—2001 2006年版] 上式中: w k:作用在门窗上的风荷载标准值(MPa); Z:计算点标高:61.2m; βgz:瞬时风压的阵风系数; 根据不同场地类型,按以下公式计算(高度不足5m按5m计算):βgz=K(1+2μf) 其中K为地面粗糙度调整系数,μf为脉动系数 A类场地: βgz=0.92×(1+2μf)其中:μf=0。387×(Z/10)-0.12 B类场地:βgz=0。89×(1+2μf) 其中:μf=0.5(Z/10)—0.16 C类场地: βgz=0.85×(1+2μf)其中:μf=0。734(Z/10)—0.22 D类场地:βgz=0。80×(1+2μf) 其中:μf=1。2248(Z/10)—0。3 对于C类地形,61.2m高度处瞬时风压的阵风系数: βgz=0.85×(1+2×(0.734(Z/10)-0.22))=1。6876 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根据不同场地类型,按以下公式计算: A类场地:μz=1.379×(Z/10)0.24 当Z>300m时,取Z=300m,当Z<5m时,取Z=5m; B类场地:μz=(Z/10)0.32 当Z〉350m时,取Z=350m,当Z<10m时,取Z=10m; C类场地: μz=0.616×(Z/10)0。44 当Z>400m时,取Z=400m,当Z<15m时,取Z=15m; D类场地:μz=0.318×(Z/10)0。60 当Z〉450m时,取Z=450m,当Z〈30m时,取Z=30m; 对于C类地形,61。2m高度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μz=0.616×(Z/10)0。44=1。3669 μs1:局部风压体型系数; 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第7.3.3条:验算围护构件及其连接的强度时,可按下列规定采用局部风压体型系数μs1: 一、外表面 1. 正压区按表7.3.1采用; 2. 负压区 —对墙面, 取—1。0 - 对墙角边,取—1.8 二、内表面 对封闭式建筑物,按表面风压的正负情况取—0.2或0。2。 本计算点为大面位置. 由于大部分门窗都有开启,按[5.3。2]JGJ102—2003条文说明,门窗结构一般的体型系数取1.2(大面区域)、2.0(转角区域)。 另注:上述的局部体型系数μs1(1)是适用于围护构件的从属面积

风荷载的计算

风荷载的计算 垂直于建筑物外表上的风荷载标准值,应按以下公式计算: 1、当计算主要承重构造时: Wk=βz·μs·μz·W0 ……………………〔7.1.1-1〕 式中: Wk----风荷载标准值〔KN/mm〕 βz---高度Z处的风振系数; μs---风荷载体型系数; 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W0----根本风压〔KN/mm〕 2、当计算维护构造时: Wk=βgz·μs·μz·W0 ……………………〔7.1.1-2〕 式中: βgz---高度Z处的阵风系数; 根本风压应按本标准附录 D.4中附表 D.4给出的50年一遇的风压采用,但不得小于 0.3KN/mm。 对于高层建筑、高耸构造以及风荷载比拟敏感的其它构造,根本风压应适当进步,并应由有关的构造设计标准详细规定。 一、风荷载计算 1、标高为33.600处风荷载计算 (1). 风荷载标准值计算: Wk: 作用在幕墙上的风荷载标准值(kN/m2) βgz: 33.600m高处阵风系数(按B类区计算): μf=0.5×(Z/10)-0.16=0.412 βgz=0.89×(1+2μf)=1.623 μz: 33.600m高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按B类区计算): (GB50009-2001) μz=(Z/10)0.32=1.474 风荷载体型系数μs=1.50 Wk=βgz×μz×μs×W0 (GB50009-2001) =1.623×1.474×1.5×0.600 =2.153 kN/m2 (2). 风荷载设计值: W: 风荷载设计值: kN/m2 rw: 风荷载作用效应的分项系数:1.4 按?建筑构造荷载标准?GB50009-2001

风荷载计算方法与步骤

风荷载计算方法与步骤 LT

1 风荷载 当空气的流动受到建筑物的阻碍时,会在建筑物表面形成压力或吸力,这些压力或吸力即为建筑物所受的风荷载。 1.1 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建筑结构所受风荷载的大小与建筑地点的地貌、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风的性质、风速、风向以及高层建筑结构自振特性、体型、平面尺寸、表面状况等因素有关。 垂直作用于建筑物表面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ωk (KN/m ²)按下式计算: ωk =βz μs μz ω0 风荷载标准值(kN/m 2 )=风振系数×风荷载体形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基本风压 1.1.1 基本风压ω0 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米高度处10分钟平均的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年一遇的最大值确定的风速v 0(m/s),再考虑相应的空气密度通过计算确定数值大小。 按公式 ω0=1 2ρv 02 确定数值大小,但不得小于0.3kN/m 2,其中ρ的单位为t/m ³,ω0单位为kN/m 2。 也可以用公式ω0=1 1600v 02计算基本风压的数值,也不得小于0.3kN/m2。 1.1.2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在同一高度,不同地面粗糙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规范以B 类地面粗糙程度作为标准地貌,给出计算公式。 μZX =(H tB 10)2αB (10H tX )2αX (Z 10 )2αX 粗糙度类别 A B C D H t 300 350 450 500 α 0.12 0.15 0.22 0.3 μZA =1.248(Z 10)0.24 μZB =1.000(Z 10)0.30 μZC =0.544(Z 10)0.44 μZD =0.262(Z 10 )0.60

风荷载计算方法与步骤

1风荷载 当空气的流动遇到建筑物的阻挡时,会在建筑物表面形成压力或吸力,这些压力或吸力即为建筑物所受的风荷载。 1.1 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建筑构造所受风荷载的大小与建筑地址的地貌、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风的性质、风速、风向以及高层建筑构造自振特征、体型、平面尺寸、表面情况等因 素有关。 垂直作用于建筑物表面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KN/m2)按下式计算: 风荷载标准值( kN/m 2)=风振系数×风荷载体形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基 本风压 基本风压 按当地空阔平展地面上 10 米高度处 10 分钟均匀的风速观察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 50 年一遇的最大值确立的风速 v0(m/s),再考虑相应的空气密度经过计算确立数值大小。 按公式确立数值大小,但不得小于2,此中的单位为t/m 3,单位为kN/m 2。 也能够用公式计算基本风压的数值,也不得小于。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在同一高度,不同地面粗拙程度也是不同样的。规范以 B 类地面粗拙程度作为标准地貌,给出计算公式。 粗拙度类型A B C D 300350450500 场所确立以后上式前两项为常数,于是计算时变为下式:

风荷载体形系数 1)单体风压体形系数 (1)圆形平面 (2)正多边形及截角三角平面,n为多边形边数; (3)高宽比__D_Dd___ ( 4)V 形、 Y 形、 L 形、弧形、槽形、双十字形、井字形、高宽比 /____/__D_D (5)未述事项详见相应规范。 2)集体风压体形系数 详见规范规程。 3)局部风压体形系数 檐口、雨棚、遮阳板、露台等水平构件计算局部上调风荷载时,不宜小于。未述事项详见相应规范规程。 风振系数 关于高度 H 大于 30 米且高宽比的房子,以及自振周期 种高耸构造都应当考虑脉动风压对构造发生顺向风振的影响。(关于高度 的各H 大于 30 米、高宽比且可忽视扭转的高层建筑,均可只考虑第一振型的影响。)

风荷载标准值计算方法

风荷载标准值计算方法 按老版本规范风荷载标准值计算方法: 1.1风荷载标准值的计算方法 幕墙属于外围护构件,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2006年版)计算: w k =β gz μ z μ s1 w ……7.1.1-2[GB50009-2001 2006年版] 上式中: w k :作用在幕墙上的风荷载标准值(MPa); Z:计算点标高:15.6m; β gz :瞬时风压的阵风系数; 根据不同场地类型,按以下公式计算(高度不足5m按5m计算):β gz =K(1+2μ f ) 其中K为地面粗糙度调整系数,μ f

为脉动系数 A类场地:β gz =0.92×(1+2μ f ) 其中:μ f =0.387×(Z/10)-0.12 B类场地:β gz =0.89×(1+2μ f ) 其中:μ f =0.5(Z/10)-0.16 C类场地:β gz =0.85×(1+2μ f ) 其中:μ f =0.734(Z/10)-0.22 D类场地:β gz =0.80×(1+2μ f ) 其中:μ f =1.2248(Z/10)-0.3 对于B类地形,15.6m高度处瞬时风压的阵风系数:β gz =0.89×(1+2×(0.5(Z/10)-0.16))=1.7189 μ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根据不同场地类型,按以下公式计算: A类场地:μ z =1.379×(Z/10)0.24 当Z>300m时,取Z=300m,当Z<5m时,取Z=5m; B类场地:μ z =(Z/10)0.32 当Z>350m时,取Z=350m,当Z<10m时,取Z=10m; C类场地:μ z =0.616×(Z/10)0.44 当Z>400m时,取Z=400m,当Z<15m时,取Z=15m; D类场地:μ z =0.318×(Z/10)0.60 当Z>450m时,取Z=450m,当Z<30m时,取Z=30m; 对于B类地形,15.6m高度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μ z =1.000×(Z/10)0.32=1.1529 μ s1 :局部风压体型系数; 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第7.3.3条:验算围护 构件及其连接的强度时,可按下列规定采用局部风压体型系数μs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