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作文之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作文之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作文之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作文之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

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

【篇一: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书】

目录

一、引言: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

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

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

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助人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知识点,在我们周围,应随处可见。但是随

所以,让心灵复苏,帮助今天的别人,就是帮助明天的自己。

二、研究目的:

鉴于此,我们小组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先从大学校园入手,

1. 让这些即将走入社会的青年准确的意识到自己无意识的行为,以此来

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也想用此来警示大学生不要成为一个冷漠的人而是热心的人

2. 提示社会上的各界人士,伸出双手,点亮世界,社会不需要冷漠的人,

不要被尘世蒙蔽心灵。

三.实践设计:

实践地点:重庆师范大学图书馆门口,前校道

实践小组成员:使用心理学一班第七小组成员

情景设计:情景一:图书馆门口一女生/男生抱着大量的书跌倒,书跌了一

地,看是否有被试帮忙拾起书本,如果没有,女生/男

生开始发出求助信号,看被试是否愿意帮忙

情景二:图书馆校道一女生/男生抱着大量的书跌倒,书跌了一

地,看是否有被试帮忙拾起书本,如果没有,女生/男

生开始发出求助信号,看被试是否愿意帮忙

四.实践视屏(见文件夹内)

五.实践分析:

由视屏可见,女生或得帮助的可能性要比男生大

助人者女生居多

影响因素:

一、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是指在生活中常见的、一般的、可以预见并且

没有严重的生命财产威胁的情境中发生的助人行为。它是日常生活

中很常见的,和人们日

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助人行为。下面先说明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的具

体特征,再分析影响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发生的因素。

(一) 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的特征

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是和紧急情境助人行为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是

根据助人行为情境的紧急程度进行划分的,具体说来,它具有四个

基本的特征:它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普通事例;并无危害生命

财产的威胁存在;情境中有明确的线索和信息,知道有人需要帮助;帮助他人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施助者没有高度的紧张感。

(二) 影响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实施的因素

即使是最简单的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对施助者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也不一定会有助人行为的发生。影响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的因

素很多,具体说来,主要有施助者个人因素、情境特征、受助者特征、社会文化背景等。

1、施助者个人因素

施助者个人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人格特征、认知角色承担能力

和情绪移情能力等,这些因素和助人行为的是实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①年龄许多实验研究过年龄和其助人行为的关系,但结果并不一致。例如:1965年厄盖赖尔等人让四至十六岁儿童分核桃,核桃是

单数,分别为五、

七、九、十一、十三、十五个。实验中要被试和另一儿童分食核桃,并告诉他们有三种分法:丢掉一个成偶数后两人平分;给自己多分

一个;给对方多分一个。研究结果表明:自私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

减少,4---6岁儿童有百分之六十七是给自己多分一个,九岁左右只

有百分之二十三的儿童是自私的,十二岁以后没有一个儿童表现出

自私行为。这说明儿童的助人行为和年龄成正相关。但是,也有不

同的研究结果,如斯陶布通过实验发现,儿童的助人行为随年龄而

下降。

一般来说,儿童的助人行为和年龄之间成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是因

为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也跟着提高,增加了

和别人进行人际互动的次数。正是在这种互动中他们被告知帮助别

人是一种为社会所赞许的行为,从而在观察模仿之中学会了助人行为。另一方面,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移情能力也增强,自

我中心倾向减弱,使得儿童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也会增加

助人行为的可能性。虽然从整体上看,年龄的增加导致了助人行为

的增多,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人们年龄越大,心理活动更加复杂,

不象孩子那么单纯。能否会帮助别人,还要看一些其它的影响因素。

②性别一般来说,由于男女生理上的差异,男性在短期的需要冒

险救助他人的场合表现突出,而女性在一些危险性较小,但是承诺

性比较大的长期扶助行为中出力更多。例如:在美国,因为冒着生

命危险抢救陌生人而获得“卡内基英雄基金会”颁发的勋章的人员中,有91%是男性,而志愿帮助残疾人,照顾孤寡老人的,以女性居多。不过,性别差异是不是影响助人行为的重要因素,对此所做的研究

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果,矛盾结果产生的原因,可能在于不同研究

者对助人行为的操作化过程不同。发现有性别差异的研究中,所要

求的助人行为往往是通常被称为男性的工作,没有发现性别差异的

研究中,所要求的助人行为不特别偏向哪一性别的工作。

③个人的性格特征主要指个人的人格、品质等,这些者是助人行

为是否发生的重要个人因素。显而易见,一个热情奔放、不计个人

得失的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他的助人行为也容易产生,而一个冷漠

无情、斤斤计较的道德品质低劣的人,他的助人行为就难以发生。

社会心理学家巴特森(c.d.batson)1987年研究

发现,和低移情和自我有效性较低的人相比,高移情和自我有效性

高的人帮助他人的可能性更大。心理学家罗默尔(d.romer)等人1986年研究表明:个性特点直接影响着个人如何对特定情境作出反应。

怀特(m.j.white)等人1987年研究发现高自我监控的人会高度受别人

期待的影响。以一定方法使他们相信,帮助别人会得到社会奖励,

他们会更倾向于发生助人行为,而低自我监控的人则倾向于内部引导,较少受别人如何理解助人行为的影响。

④个体的认知水平和移情能力个体认知水平较高,帮助别人也较

为容易,在某些时候就会增加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的发生,如一个

工人操作一台很复杂的机器时遇到困难,这时请教其他工人,得到

帮助的可能性较小,但如果请教的是一个相关领域的工程师或专家,则可能得到帮助的可能性较大。另外,移情能力也影响个体的非紧

急情境助人行为。所谓移情能力是一种“将心比心”,站在他人的角度,通过自己和他人融为一体而进行思考或产生情结的能力。据巴

特森等人的研究人们对于需要帮助的人通常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情绪

反应:个人悲伤的情感和移情情感。移情的情感唤起助人行为动机;个人的悲伤诱发了利己行为的动机。

2、情境特征

个人的助人行为的发生还和当时的情境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助人行为发生时的环境特点和施助者当时的心境。

①榜样模仿作用他人的助人行为起着榜样示范的作用,能够激发

人们的助人行为。如果人们看到别人都在做好事,为人民服务,自

己也会积极去做,这可能是一种从众行为,也可能是模仿或受暗示

作用。

②情境发生的地理环境 1970年米尔格兰姆根据研究资料指出:助

人行为在农村小城镇发生率比较高,而在大城市则比较低。这可能

是因为:大城市快节奏,超负荷的生活方式,过于强调自我的发展,对他人的困难缺少感情的投入,因而难于发生助人行为;相反,生

活在小乡镇的人们彼此熟悉,容易产生移情,从而增强了其助人责

任感。

③助人行为经验曾经的助人行为经验对下一次的助人行为有积极

或消极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在先前的助人行为中向外投射出利他形象,在助人行为完成后也实现了自我形象的一致,那么当第二次遇

到类似情况时就会增加其产生助人行为的可能性。反之,如果在完

成第一次助人行为后没有实现自我形象的一致,则会对下一次的助

人行为有消极影响。还有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完成一次助人行为之后,他对社会责任感的规范性要求更加强烈,因此,较容易发动下

一次的助人行为。

④心境心境是一种是弥散的、微弱、平静而持久主观的情绪状态。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最能影响他的助人行为。当人们

心情比较好时,产生助人行为的积极性高。这是因为愉快的情绪状

态使人们更能注意到人生积极的一面,更能注意到他人的优点,有

着良好的心境,所以助人的动机更强;反过来,助人行为可以延长

好心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愉悦的心境可以增加人的自我注意,

使人更有可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形象来表现自己。

消极心境对助人行为的影响比较复杂。他能增加助人行为的可能性,也有可能减少助人行为,还可能对助人行为毫无影响。1976年肯瑞

克首先提出了“消极心境消除模型”这一模型认为,消极心境使很令

人厌恶的,有这种心境的人想努力摆脱,因此寻求消除这种状态的

最佳方法,但是助人行为不一定是最佳的方法。只有当报酬较高而

成本较低时人们才选择助人行为做为躲开消极心境的最佳

【篇二:社会心理学课程实验报告】

课程实验报告

专业年级

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

实验日期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教务处制

2010年5月13日

注:可根据实际情况加页

【篇三: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1名称:运用观察法、访谈法了解商场中的顾客

一、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在实践中的运用,熟练掌握观察法、访谈法。具体在本实验中,通过观察法、访谈法来了解商场中的顾客言行、表情、身体姿势和顾客真实的需要、想法、困难以及顾客对营销员和商场的建议等。

二、仪器和材料

纸、笔、访谈提纲

三、程序

1.准备工作:

(1)复习观察法、访谈法等有关知识,准备好仪器、材料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6

心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系列位置效应实验 学院: 姓名: 学号:

摘要:本实验以汉字为材料,通过看汉字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回忆延迟的时间和汉字呈现时间对自由联想的影响,称为系列位置效应。立即回忆对渐近部分没有影响,由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正确回忆个数高,延迟回忆对渐近部分没有影响,首因效应正确回忆个数高,近因效应影响下降正确回忆个数降低。汉字材料呈现时长对首因效应回忆没有显著相关。 关键词:系列位置效应首应效应近因效应 一、导言 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系列学习(Serial Learning)中,在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不同;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这种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其开头和结尾记忆效果较好,分别叫首位效应(primacy effect)和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而其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近部分。系列位置效应一般在自由回忆中出现,是双重记忆理论的重要证据。 本实验目标是验证系列位置效应,预期是立即回忆处于材料开始和末尾位置的汉字回忆正确比较多,汉字材料呈现时间长则首因效应明显,延迟回忆则会消除近因效应。 二、方法 2.1被试 被试为应用心理大三的学生共25人,9男16女,年龄为20~23岁,智力正常,视力及矫正视力正常,之前没有做过这个实验。 2.2仪器和材料 装载有实验程序的计算机 2.3实验设计 本实验使用了混合设计。自变量有三个分别是,汉字呈现的时间分为1s和2s;回忆的时间分为立即回忆和延迟回忆;汉字材料呈现的位置不相同。因变量为被试对呈现汉字的自由回忆正确率。 被试分为4组:1s立即回忆;1s延迟回忆;2s立即回忆;2s延迟回忆 3.4实验程序 实验开始将呈现20个汉字,需要被试尽量记住,当汉字呈现完成以后,被试需要在系

心理学基础实验报告

心理学基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完成老师布置的一系列实验和测试项目,了解体验实验过程,通过亲身实践明白心理学相关的实验操作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二:实验内容 实验项目 1速度知觉:学习速度的感知能力的测试方法,探讨快、慢速两种条件下感知的差别。具体操作时以亮点实际运动到某处所用时间与被试估计时间之差来评定速度知觉准确性。根据图像运行的速度判断当其运行到某程度消失后,何时到达预定目标,图像有圆点和正方形,运行方向有水平垂直及内外伸缩。时间有40点/秒及80点/秒两种,时间和方向随机确定变换。认为时间到即摁反应键。 实验结果:平均误差: 21.57%。水平及垂直方向在40点/秒的时候误差均小于80点/秒,而平面运动方向时却在80点/秒较小。由于方向和时间的频繁变换,头脑中的印象在还没形成定势时就被打乱,所以总体来说误差较大,失误较多。速度知觉不够灵敏。 2短时记忆广度:记忆广度指按固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按照指示语输入与之顺序相同的要求。从3位数字算起,逐渐增加数字,被试者要按照顺序将数字输入,当连续测验三次错误时停止试验。 实验结果:短时记忆广度值:6.00。短时记忆能力较差。 3选择反应时:选择反应时是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分别对不同的刺激做不同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被试从刺激呈现到做出选择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选择反应时。实验分为视觉及听觉两种,根据指示色或指示音选择相应的颜色按键。指示出现完全随机。 实验结果:视觉:选择反应时:333ms 错误次数:3次 听觉;选择反应时:316ms 错误次数:1次 测试项目 1 成就动机量表:希望成功的动机较弱。结果显示我是一个"回避失败者"。常常更多地担心是否会失败以及失败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给人的感觉有学习能力但缺乏学习兴趣。可能过于关心学习成绩,同时对于学习感到厌烦,不愿主动努力,希望用最容易的方式获得好成绩。但是,由于自己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即使获得好成绩,可能也没有多少成就感。害怕失败而显得缺乏自信,在考试时容易焦虑。建议我多面对挑战,正视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而成功。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结果显示我在人际方面获得的支持较多,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的实际支持处于中等水平。当遇到问题,我的亲友会给与我一定的帮助。建议以后还将培养自己求助的能力,从而面对身心、生活、学习上的困难。

最新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概述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概述 - 主体对外界事物一贯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一定的行为倾向。1862年美国心理学家K.W.斯彭斯最早注意到态度现象,认为是一种先有之见;1885年,丹麦社会心理学家C.G.朗格在关于情绪的实验中发现,被试者有思想准备和无思想准备,对刺激物的反应不一样。美国社会学家W.I.托马斯与F.W.兹纳尼茨基在《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1909)一书中首次使用态度概念。 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在社会心理学中对社会态度有不同的理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L.瑟斯顿和C.E.奥斯古德将态度视为评价或情感性反应;F.奥尔波特把态度看作为心理的神经的准备状态;认知论者将态度看作是由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三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整体,是对态度对象的理解、情感和行为的相互关联的比较持续的、某一个人内部的系统。认知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评价,是人对于对象的思想、信念及其知识的总和。情感性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的或情感性体验。行为倾向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向外显示的准备状态和持续状态。这三种成分各有自己的特点,认知成分是态度的基础,其他两种成分是对态度对象的了解、判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感性成分对态度起着调节和支持作用;行为倾向成分则制约着行为的方向性。 特点 社会态度有以下特点:①内隐性。态度本身是无法直接测定的,

必须从个人的行为或与行为有关的语言行为表现中间接推断出来,测定态度需要一定的中间变量。②方向性。态度总是具有赞成或反对的方向特点,并具有程度的差异,有时反映出态度的极端性,有时则反映出态度的中性性。③态度的统一性。构成态度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彼此协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④态度的复杂性。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并不是经常表现出与内心态度相一致的外部行为。⑤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态度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倾向。 功能 德国心理学家D.卡茨从需要满足的角度,认为态度具有以下4种功能:①适应功能。个体具有从外部环境获得奖励,避免惩罚的需要,而态度使人具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功能。②价值表现功能。态度可以明确地显示自我的价值,具有积极的表现功能。③自我防御功能。态度既可以拒绝引起焦虑的外部事件,又可调节内部冲动。④知识功能。态度可以作为理解环境的一种手段,将它作为判断的标准或理解的参考系。 社会态度与行为 一般的情况下,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现。但是,也经常发现态度和行为之间并不完全处于对应的关系,其相关程度并不高。产生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原因,除了可以归之于态度测定及调查等方法问题外,还由于从态度到具体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各种中介因素,主要包括:①个体心理、人格因素。②社会的环境因素。这两类因素往往共同起作用。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

系列位置效应 摘要: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以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考察不同呈现速度和回忆方式下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了机能的双重分离,支持有关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而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观点。 关键字: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音效应、渐近线 1.导言 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的快慢、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即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就叫做系列位置作用。 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系列位置作用。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发现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首音效应),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近因效应),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渐近线)。许多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迷宫学习中也存在系列位置的作用。L.B.Ward用12个无意义音节做学习材料,得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研究证明,影响系列位置作用的因素有:(1)学习的方式。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对系列中部的项目更难记些,系列位置作用更明显。(2)材料的长度。材料越长,首末项的错误反应次数越多。(3)材料呈现的时间。呈现时间延长,学习效率提高。(4)再现的方式。若使自由再现,系列位置曲线的尾部上升的较高。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这种实验呈现一系列项目(单词居多),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不按顺序)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争取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研究者指出,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于长时存储。为证明这一设想,则需在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自变量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属于前者的自变量有单词频率、呈现速度、系列长度、以及心理状态;属于后者的主要是系列单词呈现完毕后的干扰活动。 本实验即是基于此设想的实验。由前人的实验推测本实验结果:汉字呈现速度将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系列汉字横先完毕后的干扰作用将影响近因作用但不

社会心理学 问卷

一、被试:选取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在校本科生80名作为被试,男女比例1:1 每组男女各10人 二、实验材料 指示语:你好,我们想了解当代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下个体对事件原因与责任的不同认知及评价,希望能够得到你们的支持与合作。本问卷不对外公开,请如实填写。 请您认真阅读材料,按照您的真实想法做出选择: 张敏和李伟是一对恋人,但是最近他们俩人的关系有些紧张,两个人可能会分手,当然也可能从归于好。今天下午,张敏下班很早,她决定不打招呼就去看李伟。张敏开车来到李伟家,发现家门口嗨停着另外一辆车。张敏停好车后向李伟家的房子走去,走到院子的时候,透过窗户,她看见李伟正在沙发上亲吻一位姑娘。张敏怒不可遏,冲进屋里大吼一声:“你个混蛋,我和你从此一刀两断!”李伟大吃一惊,目瞪口呆。张敏冲出房门,跑向自己的汽车。此时此刻,张敏又气又恨。她决定让李伟为此付出代价,她甚至希望李伟死。张敏哆哆嗦嗦地找到自己的车钥匙,并发动了汽车。 Ⅰ这时李伟也从屋子里跑出来,他试图劝说张敏,他刚好站在张敏的汽车后面。张敏从汽车的反光镜里看到了李伟站在车后,她挂上倒档,加大油门把李伟撞到在地。李伟头部受了重伤,不久死在医院。 问题:1、根据上述情景,你认为张敏在撞人事件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注:0%表示无责任,100%表示完全责任 2、你认为,张敏因此事应该被判多少的徒刑------- A不判刑 B 1~5年徒刑 C 4~10年徒刑D 11~15年徒刑 E16~20年徒刑F无期徒刑G 死刑 Ⅱ这时李伟也从屋子里跑出来,他试图劝说张敏,他刚好站在张敏的汽车后面。张敏从汽车的反光镜里看到了李伟站在车后,她挂上倒档,加大油门把李伟撞到在地。李伟的腿被撞断,需要住院治疗几个月。 问题:1、根据上述情景,你认为张敏在撞人事件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注:0%表示无责任,100%表示完全责任 2、你认为,张敏因此事应该被判多少的徒刑------- A不判刑 B 1~5年徒刑 C 4~10年徒刑D 11~15年徒刑 E16~20年徒刑F无期徒刑G 死刑 Ⅲ这时李伟也从屋子里跑出来,他试图劝说张敏,他刚好站在张敏的汽车后面。张敏因为神情恍惚,没有注意到了李伟在车后,她挂上倒挡,加大油门把李伟撞倒在地。李伟头部受了重伤,不久就死在医院。 问题:1、根据上述情景,你认为张敏在撞人事件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注:0%表示无责任,100%表示完全责任 2、你认为,张敏因此事应该被判多少的徒刑------- A不判刑 B 1~5年徒刑 C 4~10年徒刑D 11~15年徒刑 E16~20年徒刑F无期徒刑G 死刑 Ⅳ这时李伟也从屋子里跑出来,他试图劝说张敏,他刚好站在张敏的汽车后面。张敏因为神情恍惚,没有注意到了李伟站在车后,她挂上了倒档,加大油门把李伟撞到在地。李伟的腿被撞断,需要住院治疗几个月。

社会心理学书籍社交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书籍:《社交心理学》 《社交心理学》教你成为社交达人,教你如何运用社交技巧和社交心理学来博得他人的好感! 内容简介 本书巧妙地将心理学和社交学融为一体,面面俱到地讲解了洞察内心、赢得喜爱、结交朋友、收获支持、消除敌意、说服他人等多方面的技巧策略,对生活中有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博弈做了具体阐述,并提供了*实战效用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它会帮助你提升社交技巧和能力,了解人们外在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 作者简介 李靖:文学硕士,人力资源师,资深编辑,典型的成功学实践者。曾出版过《你别困在欲望上》《职场做人做事取舍之道》《职场说话办事取舍之道》等多部畅销书。 编辑推荐 * 要掌握社交策略就不能不懂心理学。只有走入他人的内心深处,把握心理脉搏,洞悉人心的奥妙变化,才能运用恰当的策略赢得人心! * 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分析国人心理特点,解析自我

心理对社交的影响,告诉大家如何通过心理较量占据社交主动。 目录 Part 01 了解社交原理,做到知己知彼 交友暗藏许多法则,社交不只是会行动而已。要想在社会上拥有更多朋友,就要在社会活动中占据主动。掌握社交原理,学会知己知彼,能够对社交法则了然于心,无疑是你实现良好社会交往的第一步。 每一份关系对你来说可能都有用 / 2 乐于关爱朋友,才能感怀人心 / 5 交往中要分清真朋友和伪朋友 / 7 是小人还是君子,重点看本质 / 10 衡量一个人,最忌掺杂主观偏见 / 12 有时你所看到的只是一个表象 / 16 看人要看细节,但不可以点概面 / 19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真心为你着想 / 22 与人共事,还是留心一点才好 / 25 保护好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 / 28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科学 代表性的观点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 (一)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二)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三)期待效应 (四)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三、社会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一)观察法 (二)档案法 (三)调查法 (四)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五) 实验室实验 观察法(obervational method)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通过一定组织方式进行直接而系统的观察,由此收集人类社会行为的资料,进而分析和判断变量关系的方法。观察法常常伴随着细致而准确的测量,如运用录音、录像、摄像头监控等方法。 优点:了解有深度、细腻,能及时发现变化外显行为的观察,能避免被试不善表达而造成的误差 长时间生活在被试中,能克服被试人为的紧张情绪 缺点:要等待现象自发出现,不能主动引起,花费时间精力 不易全面把握各种因素 档案法为档案分析法的简称。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的发表和虽未发表但是通过系统方法记载(如论文、地方志)的知识载体,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借以揭示特定社会行为及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的依存关系。 优点:不引人注目、觉察,排除了特殊反应。研究一段时间内的一种社会心理趋势、特点。缺点:不易得到档案,也易受档案编著者等因素的限制。量大、耗时。有赖于分析者的样方法及概括与分析能力不能排除社会现象的多因性,不够准确客观。 调查法是运用各种数据或事实搜集方法,对所关心的现象进行研究的一类方法的总称。常有问卷法、量表法和访谈法等。 优点:能获得第一手生动的材料手续简练,可在不同时间对同质被试重复使用 可获得数据与某些假设的验证 缺点:必须有被调查者的配合被试必须有自我意识、口头或(和)书面表达能力 在必须选择典型代表做被试时,往往会受条件限制 现场研究是研究者亲临被研究情境——现场,对被试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的方法。 优点:在自然情境中对人们进行研究,资料直接来源于实际生活和真实的人,因而真实可靠;现场研究还可以获得其他干扰被试真实生活的方法不可能获得的资料。现场研究获得的研究

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1

《两点阈测量》实验报告 夏松(2009105020417)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0904班 1 引言 维耶罗特(vierordt,1870)最早使用两点阈量规对人体各个部分的两点阈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从局部到指尖,两点阈越来越小,这种身体触觉感受性随运动能力的增高而增高的现象,被称为是维耶罗特定律。除此之外,还有研究发现:两点阈因练习而减小,因疲劳而增大。 1.1 实验逻辑 当两点同时刺激时,只有达到一定的距离(两点阈),被试才有可能分辨出来。而随着这两点距离的缩小,被试越来越觉得此两点而不是一点。实验记录在不同距离下的刺激被试回答两点或一点的次数,求得感觉两点的百分数。 1.2 实验假设 假设所呈现的刺激,即两点距离为自变量,被试的反应为因变量。确定自变量的范围,在自变量的范围内记录被试的反应(一点还是两点)。 1.3 实验预期 用两个刺激物同时刺激皮肤,当刺激间的的间距足够大时,我们可以清晰分辨此为相隔一定距离的两点,当间距逐渐缩小,我们越来越难以分辨此为两点,当间距逐渐缩小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只能感觉到一点。 2 方法 2.1 被试 被试2人(互为主试、被试) 2.2 实验材料 两点阈量规:由一个游标卡尺和A、B两个刺激点组成,量脚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并在刻度上读出来。 此外还有遮眼罩和记录纸。 2.3 实验设计 采用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呈现两个刺激之间的距离,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在被试手背或手臂上划好区域B通过预测得出两点阈的范围,再确定五个水平。然后施测,每个水平随机施测八次,记录被试反应(+为两点-为一点) 2.4 实验程序 主试选定被试的B区,只测量手臂的两点阈 在使用两点阈量规时,必须垂直接触皮肤,对两个尖点施力均匀,接触时间不能超过2秒钟,现在自己手上练几次后,再在被试的非实验区练习几次。 实验序列的长度和起点,可以根据初步测验后确定,大致在11-19mm的范围

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2 团体的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一) 实验小组 组长 11105020113李佳庆 组员 11105020114李 敬 11105020117廖航燕 11105020119刘凌风 11105020121刘 玥 11105020135张斌艺 实验名称:团体的人际关系 实验目的与要求 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关系。在现实的团体和集体中,人际关系有正式的(它由某种规章制度所规定)和非正式的(它是在好感、喜爱、反感、厌恶等基础上形成的)。这里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后者,即分析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近远和亲疏的关系。分析团体非正式人际关系的最常用方法是社会测量法(s 。ci 。metry)。本研究的目的是学习运用社会测量法来分析团体的人际关系。 被 试:大学生 实验场地:教学楼 实验材料 社会测量问卷和记录纸。 实验方法与程序 1.确定某一团体(如大学班集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访问,了解集体成员对主要事件的意见、评价和态度,并与该集体建立起相互的信任关系。 2.根据集体的人数,发给每人一张问卷,要求被试在同一时间内完成问卷。 结果分析 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在校园里必须处理恰当的一种关系,良好的人际有利于在学校、在社会中的发展,它能更好地让你行走于各类人中。对于同一个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喜欢或不喜欢都是一个人给他人的印象。学习处理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的必修课。针对大学生在团的人际关系情况,作了3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2份。并根据调查表得出矩阵表和每人的人缘指数。(链接矩阵表、人缘指数) 1.制作社交矩阵 2.指数分析 (1)计算正、负人缘指数: 最高加权分 集体总人数某人的得分数人缘指数?-=)1(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

图2 2种干扰类型×2种探测刺激类型正确率折线图 对全体被试的正确率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干扰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 (1,35)=15.12,p<.001;探测刺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35)=14.45,p=.001;干扰类型和探测刺激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35)=10.64,p=.002。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当干扰类型是语义相关时,探测刺激类型的干扰组和控制组的差异显著:t(35)=-3.92,p<.001;当干扰词是语义无关时,探测刺激类型的干扰组和控制组的差异显著:t(35)=-2.62,p=0.013。 4.讨论 语义相关性对抑制机制的影响。无论以反应时还是正确率作为因变量,我们都发现了显著地干扰项目类别效应,当干扰项目与目标项目语义相关时,被试对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干扰项目与目标项目语义不相关时,同时反应时正确率显著小于语义无关时。 干扰项目类别效应说明干扰材料与目标材料语义相关时更难被抑制,表明抑制机制与干扰材料的语义性质有联系。因而在本实验中可见在干扰项与目标项语义相关的情况下,被试对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更长、正确率更低的结果。 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的影响。无论是以反应时还是以正确率作为因变量,在MANOVA 中,我们都发现了显著地探测刺激类别效应,被试对干扰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控制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时,同时,被试对于干扰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正确率显著小于对控制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正确率。 语义相关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影响原因分析。根据语义网络模型,与目标词语义相关、范畴相同的干扰词,其概念网络或命题网络与目标词有更多的联系,在语义空间中距离较近。根据激活扩散模型,激活会从已激活的结点沿着连线向周围扩散,联系越紧密的概念越容易被激活。 因此在加工目标词的过程中,如果干扰与其有密切的语义联系,就更容易被连带着激活。干扰词本身的激活水平高,抑制的效果则应没有控制词好。 总之,语义关系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均影响抑制效率,主效应显著,且语义相关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干扰材料的性质影响抑制效率,语义相关的比语义无关的干扰材料更难以被抑制。

心理学概念形成实验报告

概念形成实验室研究 摘要:本实验旨在比较简单与复杂空间位置关系概念形成过程的某些特点,学习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使用叶克斯选择器,通过向一名被试展示设计好的,按简单与复杂空间位置概念的操作的规律来研究被试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空间位置复杂程度的增加,被试想要形成概念就需要更多的尝试次数,以及每遍按错的次数也会更多,提出的疑问尝试也更多。验证了概念的形成遵循尝试错误——假设——检验的循环过程。 关键词:概念空间位置假设检验 1、前言 概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就是思维的基础。概念就是代表了一类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事件、行动或关系,而且可以用一个特定的名称或符号来表示。概念的属性包括定义属性与可变属性,概念学习就就是通过对概念定义属性的辨认、识别与类化来辨别正反例的。当一个人能够正确地把一个概念所有的正例识别为正例,所有的反例识别为反例时,就可以说就是学会了这个概念(郭建鹏,2010)。对于概念形成与结构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为最终了解人类思维过程奠定基础,而且在实践上也为教育中如何帮助受教育者准确迅速地掌握概念提供指导。因此,长期以来,心理学特别就是认知心理学从各个不同角度对概念形成与结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学说。(杨治良,1986)。 目前认知关于概念形成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两种:一就是通过假设验证来形成概念;二就是由典型例证学习概念。认知心理学家罗斯认为,记忆中的种种概念,就是以这些概念的具体例子来表示的,而不就是以某些抽象的规则或一系列相关特征来表示的。这就就是说,概念就是一组对以往遇到过的、存在记忆中的该概念的一些范例构成的。而假设检验理论就是把学生瞧做就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学生就是通过提出与检验各种假设来解决种种问题的,包括概念问题。换句话说,学生始终不断地对解决办法提出各种假设,并对之加以检验 唐彦(1992)认为鉴于自然条件下形成概念的无关因素不易控制与掌握,所以1920年hull首创了“人工概念”,用以研究概念的形成过程。迄今为止,这种方法仍然为理学家们研究概念形成所采用。心理学家不仅对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而且也对人工概念的研究方法与模型进行了探索、1956年Bruner报告了

心理作文之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

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 【篇一: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书】 助 人 行 为 实 践 报 告 书 目录 一、引言: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 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 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 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助人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知识点,在我们周围,应随处可见。但是随 所以,让心灵复苏,帮助今天的别人,就是帮助明天的自己。 二、研究目的: 鉴于此,我们小组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先从大学校园入手, 1. 让这些即将走入社会的青年准确的意识到自己无意识的行为,以 此来 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也想用此来警示大学生不要成为一个冷漠的 人而是热心的人 2. 提示社会上的各界人士,伸出双手,点亮世界,社会不需要冷漠 的人, 不要被尘世蒙蔽心灵。 三.实践设计: 实践地点:重庆师范大学图书馆门口,前校道 实践小组成员:应用心理学一班第七小组成员

情景设计:情景一:图书馆门口一女生/男生抱着大量的书跌倒,书 跌了一 地,看是否有被试帮忙拾起书本,如果没有,女生/男 生开始发出求助信号,看被试是否愿意帮忙 情景二:图书馆校道一女生/男生抱着大量的书跌倒,书跌了一 地,看是否有被试帮忙拾起书本,如果没有,女生/男 生开始发出求助信号,看被试是否愿意帮忙 四.实践视屏(见文件夹内) 五.实践分析: 由视屏可见,女生或得帮助的可能性要比男生大 助人者女生居多 影响因素: 一、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是指在生活中常见的、一般的、可以预见并且 没有严重的生命财产威胁的情境中发生的助人行为。它是日常生活 中很常见的,与人们日 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助人行为。下面先说明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的具 体特征,再分析影响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发生的因素。 (一) 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的特征 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是与紧急情境助人行为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是 根据助人行为情境的紧急程度进行划分的,具体说来,它具有四个 基本的特征:它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普通事例;并无危害生命 财产的威胁存在;情境中有明确的线索与信息,知道有人需要帮助;帮助他人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施助者没有高度的紧张感。 (二) 影响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实施的因素 即使是最简单的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对施助者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也不一定会有助人行为的发生。影响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的因 素很多,具体说来,主要有施助者个人因素、情境特征、受助者特征、社会文化背景等。 1、施助者个人因素 施助者个人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人格特征、认知角色承担能力 和情绪移情能力等,这些因素与助人行为的是实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心理实验报告格式

篇一: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编号: 2011-2012学年第学期 实验名称 摘要(空一格开始,200字以内) 关键词 3-5个) 专业年级:实验组别: 实验者: 其他成员: 实验时间: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空一格开始,1 引言 (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 2.2 实验仪器 (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 2.3 实验步骤 (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 3 结果 (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 3.1 (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如果需要绘制表格或统计图,请居中,表格与统计图不能绘制在两页上) 3.2 (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同3.1) 4 讨论 (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如果讨论从不同角度展开,可采用 4.1、4.2、?、?依次进行) 5 结论 (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请使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将本实验所得结论加以说明;或分(一)(二)逐条说明) (与正文隔1行) 参考文献 [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 [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规范的参考文献格式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s——标准p——专利 a——文章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常用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db/ol]——联机网上数据(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 rom)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i.gordon.;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沈大为,韩凯.fok判断产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1999,22:156-158. [2] 罗劲,林仲贤.对fok的线索熟悉性假说的重新检验[j].心理学报,1997,20:241-247. [3] conger, j.a.& kanungo r.n. the empowerment process:inter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8,13 (3): 81-105.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 [4] 朱宝荣.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5-18,31. [5] tennen,h & affleck,g. finding benefit in adversity. in: the psychology of what work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篇一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一) 心灵驿站 傅毅琳 通过读这本书,我了解了社会心理学研究主要有3个领域,分别是个体过程、人际过程、群体过程,研究层面分别是社会、个人、人际。研究方法有两大类: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自我概念中,华人的社会取向正是华人的真实写照,关系、权威、家庭、他人取向。实验表明他们的确有个人取向自尊与社会取向自尊的需求,且社会取向自尊的需求较高,同时也有个人取向自我提升与社会取向自我提升的现象。 通过一个个案例来向读者阐述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例如:生物理论、学习理论、诱因理论、认知理论、角色理论。社会认知是人们选择、理解、识记和运用社会信息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社会认知对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社会认知与寂寞、与焦虑、与生理疾病都有关联,负性情绪导致人们紧张,进而心脏病诱发、免疫系统受控制、自主神经系统受损,因此我们应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时刻保持好心态好心情。 偏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尤为常见,它会对我们的知觉、自身和

他人行为都有着一定的影响,这种自证预言现象与刻板印象、歧视之间均有关联。研究中有这样一个实验,研究者让白人大学生面试几名求职者,这些求职者中,有白人、黑人。当大学生与黑人面谈时,不知不觉地表现出不自在与缺乏兴趣,且结束谈话也比面试白人时更快,为弄清这些行为如何影响黑人求职者,于是进行了第二次实验,控制面试者的行为,使他们行为与第一次实验中面试者对白人或黑人求职者的方式一样,但第二次实验中会是白人求职者,对面谈进行录像,并让不同的人对求职者进行评价。结果发现,那些受到以第一次面试黑人的方式进行面试的求职者和被以第一次面试白人的方式进行面试的求职者相比,前者被认为比较紧张且缺乏实力。因此,通过这一调查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偏见会让人产生心理阴影,这种阴影也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当然,消除偏见的方法也有很大,主要可以通过注意父母与周围环境以及媒体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化影响,让更多的人受教育,因为受教育越多的人偏见越少,人们的偏见更多的来源于自己的无知与狭隘,此外,对立团体的直接接触也可以减少他们间存在的偏见,比如,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奥运会等都可以克服人们之间的偏见。 合作学习的典范是"拼图教室"这一实验,拼图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合作团体参与过程成功地打破了内团体对外团体排斥的观念,促进了对同一团体的认识,没有人被排除在团体之外,合作学习鼓励了同情心的发展。我觉得这好比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性质,尽管后期发生了解放战争,但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严峻的形势下,两

(完整版)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安庆师范学院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师范学院教育学院10级应用心理,,) 姓名: 学号:100210117 合作者: 日期:

摘要: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以安庆师范学院10级心理学专业的36位同学为被试,在心理学实验教学程序上进行内隐记忆的实验,结果处理分析得到内隐记忆是存在的。 关键词:内隐记忆(启动效应);知觉辨认;再认法 1 引言 所谓的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根本特征是被试者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故这种记忆也被称作无意识记忆(或潜意识记忆)(unconscious mem-ory)或无察觉记忆(unaware memory)。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流露出先前经验的记忆而意识不到是在对这些经验进行回忆?这种内隐记忆的证据是什么?它们又以什么方式影响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和行动?内隐记忆的存在又向我们提示了些什么呢?近几十年以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在解答这些问题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

要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倾向;比较国外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 科,既有极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力求对人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作出解释。 2、我们将不同学科的学者发展出的具有本学科特点的社会心理学称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面向个体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面向社会结构 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文化对人们行为的影 ①、1897年美国人詹姆斯·鲍德温以“一种社会心理学研究”为《心理发展的社会和伦理解释》一书的副题,描述了个人是个体化了的社会我,是社会化一部分,是社会化的结果。同年,特里普利特在《美国社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发表了一份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报告,对骑自行车人的单独行驶、陪伴行驶以及竞赛的速度进行测量和对比,由此,这一年被称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之年。 三种情况:一是一人骑车,规定时间内能骑多远24英里/小时 二是两人骑车,不比赛31英里/小时 三是两人骑车,比赛谁快32英里/小时 ②、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心理家爱德华·罗斯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由引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也是社会心理学形成的标志。《社会心理学导论》 ③、1924年.F·H·奥尔波特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一书,被人们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也是社会心理学确立的标志。 第三章: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 要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又称古典或经典精神分析,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时期:(1)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指1895年至1913年,即精神分析学的萌芽、奠基和形成,其主要内容除精神分析治疗的方法和理论外,还有心理地形学(把心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等三个区域)、压抑和抵抗(抗拒、阻抗)、梦的解释、泛性论、行为的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等。(2)弗洛伊德的晚期理论,乃指1914年特别是1920年以后至1939年,即精神分析得到修正和补充,并发展成弗洛伊德主义。主要内容有本能理论的发展(生与死的本能)、人格结构学说的创立(本我、自我、超我)、社会文化理论的形成(如社会观、文明观、道德观、宗教观、犯罪观、战争观、妇女观、教育观、美学观、哲学观)。 在他早期著作中,他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的有关心理部分,比较而言,它显得小而不重要,潜意识则包含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其内部以沸腾的“力比多”(性驱力)为动力源,是人的自我意识不到的部分。在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又有一个前意识,其作用是将人的原始欲望压迫在意识之下,并能召回潜意识的一部分。 冰山理论 根据这一设想,又可以有三个相应的人格组成结构:即本我、自、超我。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基本源泉、它奉行“快乐的原则”而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对两者加以控制和统辖,它遵循“现实的原则”达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作用,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准绳,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父母的要求。 由于弗洛伊德将人的潜意识的冲动归结于性驱力,因此,在他看来人格的发展就是围绕着性的发展。性的概念比人们平常理解的要广泛得多,它泛指人对快乐的寻求与满足。它包括口唇区、肛门区、生殖器区和生殖欲等,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正是按照这一顺序完成其人格的历程。 1、社会化定义:是个体通过与社会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化内容: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 知识点

第七章社会态度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念 一.社会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处社会环境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态度的三个构成要素:认知、情感、意向。 在态度中认知是指人的一定的价值观念,意向是指人的行为的准备状态。 对交响乐的态度例子看出,在社会态度构成的三个因素中,人的情感是核心要素,在态度中起重要作用。 社会态度的构成有以下几点: 1.社会态度的对象是社会环境 2.社会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结构 3.社会态度具有比较持久的稳定性,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而 不发生改变 4.社会态度的心理状态是内在的,存在于个体自身内部的, 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 二.社会态度的特点:社会性、主观经验性、动力性。 讨论 1.态度和事实的关系 有的时候,我们的态度和事实是不一致的,如吸烟有害健康是事实,但有很多人在吸烟。

解释:人社会态度的一个构成要素是价值观念,它可以形成一种利害关系,如果这种事实不和人价值观念发生一种直接的利害冲突的时候,人的态度可以对事实采取一种视而不见的方式。 2.态度和行为的关系 准备状态和实际行为的做出有时是不一致的,如和关系不是太好的人打招呼,排华又让中国人住店等。说明人的态度和具体的行为表现要受到一个具体的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社会态度的理论研究 一.强化理论(行为主义的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强调的是联想,也就是说,在人的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某个事件能够和人的某种经验形成一定的联想,于是我们人的社会态度就会因为这种联想而形成。操作条件反射是讲由于人的行为会带来某种奖或者惩的后果,于是他可以获得正强化或者负强化,而这种正强化或者负强化会使得人们做出形成某种态度的取舍。 二.认知理论 认知失调(费斯汀格)认知有三种情形,一种是认知是协调的,一种是认知是不相关的,一种是认知是不协调的。 只有当原有的态度和外来的刺激不协调时,才会产生认知失调,就要考虑不协调是由什么造成的,怎么样去调整它。所以认知失调会影响态度的形成。

《实验心理学实验》实验报告 刘明明

实验心理学实验 实验名称:群体实验演示:画线的准确性 一、 问题(1分) “知道结果”(反馈)的信息对画线准确性有何影响 二、 假设(1分) H 0:如果“知道结果”(反馈)的信息对画线的准确性无影响,那么有反馈和无反馈两种情况下画线的成绩无明显差异。 H 1:如果“知道结果”(反馈)的信息对画线的准确性有影响,那么有反馈和无反馈两种情况下画线的成绩有明显差异。 三、 预期(1分) “知道结果”(反馈)的信息,有反馈和无反馈两种情况下画线的成绩有明显差异。 四、 方法(4分) 2、 仪器设备(0.5分) 铅笔、直尺、橡皮、白纸 3、 变量(1分) 3.1自变量:有无反馈 3.2因变量:画线的准确性 3.3控制变量:纸张、直尺完全相同 4、 实验设计(1分) 单因素组间设计 5、 实验任务和流程(1分) a. 让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两两组合,对坐在桌旁。桌上放好画有黑色线段的白纸, 每人一张,两张完全相同。 b. 让B 组同学用纸或挡板遮住A 组作者的视线,使他看不到自己的画线的手和 画出的线。 c. B 组同学念指示语:“请你用平时写字的手那好铅笔。眼睛看着这张白纸上的 班级:15应用心理学1班 姓名:刘明明 学号:2015326670025 实验日期:9.23 指导老师:胡信奎

的黑色竖线,用笔在旁边的白纸上画一根相同长度的竖线。请你按照你看到的 长度来画,一直画到和看到的线一样长。画的时候,你不能看自己的画线的手 和画好的线。一共20次。从左到右。我会帮助你移动白纸,你手臂不要移动, 尽量画准确。” d.被试明白后开始实验。A组同学完成20 条竖线后结束。 e.两组对换。A组同学年指导语:“现在请你用相同的方法画线。这次你每完成 一条线,我会告诉你结果。但是,我只告诉你画的线是长了、短了还是刚好。 (误差<5%为刚好)。请你注意自己画线的感觉,并记住这种感觉。如果我告 诉你这次画长了,那么下次就画短一点。一共画10次,我会帮助你移动白纸, 你手臂不要移动,尽量画准确。” f.每当B组被试画好一条线,主试尽快良好,立刻告诉被试结果。移动白纸, 直到20条线画完。 g.A组重复无反馈的实验。 h.B组重复有反馈的实验 6、统计方法(可以体现在结果分析里) 用平均数、标准差和方差分析来进行统计分析 五、结果 1、单个被试的数据分析(数据+统计+分析:1.5分) 表1 单组被试画线长度与标准长度的误差(单位,n=40) 自变量 A(李夏涵)B(刘明明) 因变量 2.47±0.77 0.87±0.46 (mean±sd) *配对t检验,无反馈(A)vs有反馈(B) 由表1可见,在无反馈的情况下,被试误差的平均数相对与有反馈组的误差平均数更大,说明在无反馈的情况下,所画线与标准普遍相差较大;同样的,A组被试标准差相对与B组的标准差更大,说明在无反馈组所画线的长度更加不确定。 2、全组数据的比较分析(数据+统计+分析:1.5分) 表2 全组被试画线长度与标准长度的误差(cm,mean±sd) 自变量 A(无反馈)B(有反馈) 因变量 2.11±1.23 0.87±0.39 (mean±sd) SSt=∑∑(Xij—Xt)^2=92.38 SSb=n*∑(Xj—Xt)^2=26.52 SSw=∑∑(Xij—Xj)^2=66.86 dft=nk-1=33 dfb=k-1=1 dfw=n(k-1)=32 MSb=SSb/dfb=26.5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